浅读《辛亥:摇晃的中国》

时间:2019-05-12 01:3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读《辛亥:摇晃的中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读《辛亥:摇晃的中国》》。

第一篇:浅读《辛亥:摇晃的中国》

法学院2009.3伍强

浅读《辛亥:摇晃的中国》有感

“在我看来,辛亥革命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是持久的困扰和变革的焦虑。”这是作者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一书的序言的一句话,因为看书总是从序言开始,序言是对全书的一个总结和概括,不过说实话,刚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只是觉得它假大空…..你这个不是废话么,不是持久的困扰能有后面的二次革命,日本侵华,国共内战,如果变革成功,中国现在便该是个强大资本主义强国了。

心里抱着极大的不满把这本书往下看,书评的作业才是王道,现在的学者多事是话连篇,放之天下皆准的调调吧,所以也不算太拿他当回事儿,只打算看完了书,能够东拼西凑,找来几个字,拼成一篇文章,打印之,上交之,然后,作业终止,万事大吉。

但我毕竟还是一个文科生吧,曾经的,慢慢的看着看着竟来了兴致,开始认真的看起了这本书来。

我还是很喜欢你,一直一直。历史总是值得后人去回味,看了这本书,很僵硬的发现,是啊,辛亥100年了,拿现在伟大核心领导下的中国和当年满清统治下的中国比较又如何呢?

于是就会有一大堆的数据,比如各种赔款,各种外债,各种民不聊生,各种革命,各种腐败VS各种巨额外汇储备,各种制度好,各种优越型,各种农民数着钱上电视,各种盛会在中国,各种廉租房,各种遏制房价,各种先进性学习,各种先进学习榜样,各种官民和谐….去去去,这不是笑话么?有些离题,因为说好是要写读书后的书评的,但是读完了之后,觉得书是很精彩的,一些内容有那么些不和谐,但是却显得更接近真相,至少我这么认为。

如果非要让我写书评的话,大约我只能这样写“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因为很少去刻意的写对于一本书的评论,那显得不真诚,但是可能却有很多的不相关的话想说,不是关于书,而是关于书后文字的遐想。

我大概不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车轮会推动社会制度一步步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我不是很确定,有时候倒是觉得其实历史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历史是那样的相似。中华5000年的古老文明已经离我们太远,远的有点儿像神话,远的有点飘忽,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那么的诱人,但遥不可及,孙总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的话不自觉的在耳旁响起……..不谈这些臭狗屁吧,那些假的、大的、空的套话想必对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质感,直接切入正题吧。

不是说过了么,历史惊人的想似,1911.10.10年快100年后的今天,我怎么觉得是那么的雷同呢?

请不要说我攻击社会主义,攻击党和政府,我还不至于那么xx(响应和谐社会,此处省略2字),只是站在一个小小学生的立场,写几个字,证明一下国家这些年对我的培养没有白费,好歹,我那浆糊般的脑袋里多少能倒出一些东西来。

我们先来讲讲那年辛亥吧。

那是1911年,住在北京的皇帝老儿,摄政王,各种贵戚们依然过着天上人间的生活,官员们还看四书五经,学习孔孟圣贤,偶尔贪污贪污,痛并快乐着,还欠着大笔的庚子赔款,据说是要立宪了,预备立宪大纲也已经出来了好久,军事变革已经进行的差不多,军机处撤销了,去年已经设了海军处,36镇新军也训练的差不多,沈家本一群人也累得慌,各种法律需要修定,刑讯大约是废除了,再看看教育,废科举将要引起的巨大社会动荡似乎也没有出现,新式学堂也开枝散叶了,一群外国佬大规模向中国投资,虽说是在掠夺廉价劳动力,但总归是给了点儿饭钱,朝廷、各省呢,也不适时宜的推出了各种套餐,税收再增加,社会经济在发展农民们依旧种自己的地,日子勉强饿不死,工人们上自己的工,有钱人们继续数钱,没有朝代灭亡应该出现的严重外族入侵,没有天灾,没有奸臣贼子…..一些自发的“群体事件’”都不费劲的摆平了,社会一片和谐,形势大好。

也有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个别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的煽动下,四处起义,不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都不鸟他们,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至少是在武昌首义之前。

然后突然不小心,出了大事,西南边陲一个叫四川的穷山恶水的地方的小老百姓,不知是嗑了什么药,得了什么失心疯,居然发了个什么保路运动,一群人为了一条铁路跑去冲击成都市衙门,被我英勇的大清官兵开枪击毙数百人,结果这群刁民就造反了,于是我英明的大庆领导人,果断调集湖北万余新军,入川平乱….然后武昌的一群下级军官头脑一热,心情一不舒畅,开了几枪,起义了,然后突然间原本没什么市场的革命派火了,如在网上发了视频一样,大家都膜拜了起来,总督,巡抚们,也一下变成了革命党,再然后宣统就逊位了,清王朝正寝,君主制崩溃。

我们再来讲讲今年,2011年吧。

我们先看看新闻联播:如领导人们开了很重要的会,各级政府部门忙着贯彻某个精神,国际友人来访问,或者去访问国际友人,今年的GDP30好几万亿元人民币,财政

收入快到两位数万亿,某地又办了某次巨型盛会,国际一片好评,某地方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显著提高了,哪儿的高等教育比率又提高了,然后某小国又被米国及其盟友揍了,某小国又**,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我们略微把911和011比较一下吧。

你说,如果把高房价,高通胀,大学膨胀,大量有文化的流氓在社会游荡,强制拆迁,小P民自焚玩,无敌城管,牛逼舅舅,威猛先生,给力老爸算进去的话,是不是还真有点儿像了?依次对应一下,我们可以这样:高通胀=?,大学膨胀=?,大量有文化的流氓在社会游荡=废除科举制度后无法通过科举仕途的旧知识份子,强制拆迁=?,小屁民玩儿自焚=?,无敌城管,这个不好说,大约有吧,姑且让他和横行乡里的官差们划等吧,不过那时候都他们应该是不砸摊子的,牛逼舅舅,威猛先生,给力老爸这些人物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我们都不是不缺的,有官老爷们与之相等。千万别说,现在还不如辛亥年啊,要是谁能说出那句话来,那肯定是脑子残念到了极点,玩儿着各种高科技,穿着各种漂亮衣服,吃着各色食物,住着楼房,开着车行驶在国家花钱修的告诉公路,用着中石油中石化等国企提供的汽油,念着国家出钱修的大学,你有什么不满要来诋毁党和政府,把他们的伟大和腐败羸弱的满清比?

但是一想,事实还真的是很残酷啊,突然觉得很不安,虽说时代是进步了很多,毕竟已经社会了好多年主义了好多年,比起1911年,2011年是 好了太多,可是需要记住的是,世界并不是只有中国在发展,当你自豪的说比起100年前进步的时候,请环顾一下四周,看看他们是否原地不动,世界都发展了,你有社么理由不发展,你不发展你好意思么?是不是应该少写浮躁多些沉稳,不要一说事情就比旧社会就比改革开放之前。你怎么不比原始社会?

我开始有点儿不知道自己是要表达什么意思了,大约是想说现在比起1911年问题依旧不算轻松吧。会有人解释说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色国情所决定的,会慢慢好起来,那么既然你还在中国特色,你凭什么要和国际接轨?

原谅我的混沌,我也开始糊涂了起来,明明说是书评的,怎么写着写着就感觉是一个刁民在诉说苦大仇深一般,罢了,也许不该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希望,不应该幻想雪灾的时候被直升飞机接走的是韩国人,也不应该幻想自己吃着达到欧盟日本标准的瓜果蔬菜,喝安全的牛奶….其实我是想我深爱的国家更好,想它更快的走出那持续太久的困扰。

我想,我不应该在写下去了,多说无异,更加的离题了,到此为止吧,祝愿我们的祖国能够更好。

第二篇:《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

今年是很特殊的一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是值得我们去纪念和铭记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武昌起义”浮雕,向我们诉说了这一场不平凡的革命斗争。当我读了《辛亥,摇晃的中国》后,让我对有着“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之称的辛亥革命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这段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台阶。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看作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辛亥革命时期志士仁人们的巨大历史贡献,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二十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二十世纪,中国人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其中的第一次。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地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回顾中国人在上个世纪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怎能不对前人在那黑暗年代创立的不朽业绩肃然起敬?

1894年10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华兴会与光复会亦先后成立于长沙和

上海。1905年7月,三者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政纲。此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一方面在政治思想领域内批判改良派的反动谬论;一方面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与此同时,全国人民的抗捐、抗税、抗粮和抢米风潮汹涌澎湃,抵制外货等爱国运动也日益高涨。保路运动则为其高潮,规模之大遍及湘、粤、鄂、川四省,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线和前奏曲。10月10日瑞澂继续按册捕人,形势十分严重。在这紧急关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动联络。当天夜里11时左右,革命军以工程营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发起猛攻,督署守兵4000余人以强大火力阻击,各路大军均不得手。午夜时分,发起了第二次进攻,瑞澂闻炮丧胆,从督署后墙凿洞逃遁。次晨2时,革命军再次发动进攻,终于在黎明前攻下督署。武昌起义胜利了!11日晚及12日凌晨,革命军先后占领汉阳、汉口,武汉三镇完全光复。这是孙中山领导革命起义以来第一次取得的胜利。消息传出,全国和全世界为之震动。

但是随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解职,让位于代表买办阶级利益的袁世凯,政权遂为北洋军阀所窃据,中国依旧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就此失败。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了

还是失败了?应该说,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同志在六十年前曾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 事”。这场变革,为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道路扫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物。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翻清朝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辛亥革命也是失败的。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的统治,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中国仍是一个贫穷、落后、分裂、混乱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人们不能不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辛亥革命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早期共产党人在思想上几乎都受过辛亥革命风暴的洗礼和激励,成为他们投身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起点;随后,又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接受了教训,看到它存在的严重弱点,认识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寻找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继续向前走。他们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帮助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走到工人和农民中间

去,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脚踏实地地开始新的斗争,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找到了足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经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终于领导人民取得了辉煌胜利。

第三篇:读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有感

读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有感

淮安启明外国语周伯泉

关于辛亥革命最新的成果,我最近读的是人大教授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张教授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讲到,辛亥百年在即,需要的是总结和反思,而不是吹响爱国集结号。“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中国人大教授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后记中这样说道。相比主流或传统的辛亥历史叙述,张鸣在这部作品中不少文章颠覆了我对这场革命的认识

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在教科书上描述是摧枯拉朽、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变革。在这场革命中,那些参与革命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旗手和主力军,这早就已经成为思维定势,成为试卷里的标准答案。然而,张鸣却用事实告诉我们,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当中,这仅仅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历史是充满着无序与偶然的。

历史上真实的辛亥革命,更多的是混乱,是各种各样的人们的权力PK,是各路人马的利益纷争,是真革命与假革命的盛衰浮沉。可以这样说,在这场革命中,我们想像中的孙中山一呼百应的场面几乎是没有的,更多的是各种角色轮番的粉墨登场,各种势力彼此的碰撞消长。

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辛亥革命是各种力量联合起来才取得成功的,不仅仅是革命派,其他派别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是立宪派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我们的教科书中对此描述较少,张鸣指出,断送清朝性命关键所在是,1908年光绪死去后,朝中大权由一班满族少年亲贵所控制,他们上台收紧权力,尤其是将袁世凯赶出朝廷,成立满人皇族内阁,收回地方的路矿权等举措,使立宪派彻底失望。其次是新军的作用,张教授在书中写到清政府对新军的歧视,“这种做法,只是将更多的新军官兵,推到了革命阵营。”最后,帮会的作用,比如哥老会、青帮、洪帮。张鸣认为,革命党跟帮会的结合,使得原先对朝廷没有实质危险的帮会,躁动不安,反叛性大增,同时破坏性也大增,对推翻清政府统治也祈祷重要作用。

张鸣在书的最后写到,中国患上了革命焦虑症,“所谓的革命,无非是要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

张教授整本书充满了轻松自在,没有一本正经的教条,以其毒辣的眼光审视着历史,整本书文学性很强,让人读了很舒服,有足够的快感,作者没有杜撰历史,没有大话历史,这是一是综合了历史文学的优秀作品,严谨,但不失诙谐,轻松但不减深刻,不知不觉当中对那段历史加深了了解。

第四篇:《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最终版)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

近来,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读了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

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众人皆知的。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1911年的辛亥革命,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回到辛亥那个年代。武昌首义之功彪炳千古,但谁又知晓这是怎样一个偶然?在各种偶然因素的破坏下,总部机关被破获、主要领导人或伤或逃,几度延期后猝然爆发的小规模兵变竟迅速地被全国响应,以致推倒了三百年的大清王朝。张鸣先生从诸多的细节戏谑地入手,如革命党、立宪党、会党、满洲亲贵、地方官吏、报刊言论、民生百态等,使得一场早已符号化的革命具体重现为一出“闹剧”,“闹剧”正在上演,革命却已“成功”,清廷倒台,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建立起来,最先进的民主共和体制落户中国,但随之而来却是无止境的恶性党争、军阀割据,乃至连年混战,原先的发展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苦难就接踵而至,这是为何呢?

张鸣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原就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大变革,却又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革命成功后不久,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成,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上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栏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其实,新教育、枪炮、律师、马路这样的东西,并不是民国才兴的,而除了制度变化,其他的变化,却都是皮相的,甚至并没有真的质变,也就是说,在华而不实的民国,自由、民主和文明,离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其实还相当远。正如作者所说:这本小书不是学术著作,也不是时下流行的讲史故事,它只是一本历史杂说。里面故事也好,人物也好,言语也好,个个都有出处,但它不是学术著述。虽然不是学术,却表达了他的一点关于辛亥的一种观察,由观察生出的杂感,由杂感汇成的集子。希望它的问世,能对人们认识辛亥革命,提供一个稍微不同的视角。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他就心满意足了。关于辛亥革命,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关于辛亥革命的看法。个人认为,不管怎么样,它毕竟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或许,有很多革命志士,就是在这场革命的影响下,义无反顾地走向了积极实践拯救中国的方法之路。

第五篇:《摇晃的中国》读后感

历史的无序与偶然

——读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

对于历史,我似乎越来越不知道说些什么。印象里,关于过往的事件和人物,几乎都是学校课本里的定义,那种带有社论立场、演讲腔调的盖棺论定,那种带着道德审判、阶级划分的不容置疑。然而,当我们从课堂里解放出来,重新睁开属于自己的眼睛,重新打量那些已经蒙上灰尘的往事,却发现,原来许多事情并非想像的那样简单明了,并非印象中的那样字正腔圆。剥开时代严肃得让人心惊的标签,还原的历史,竟是那样的荒诞与不堪,那样的乖谬与无序。我们不得不重新辨认历史的是是非非,不得不重新梳理曾经让我们愤慨、让我们热血喷张的风口浪尖,并进一步确立更为客观的往事钩沉与当下判断。比如法国的大革命,比如俄国的十月革命,比如我们的义和团、太平天国运动,比如张鸣的新作《辛亥:摇晃的中国》里谈到的辛亥革命。

是的,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在用许多形式纪念这场被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运动。在林林总总的叙述中,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它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这是对辛亥革命的权威定义,它既揭示了革命发生的背景,也表现了它的性质和意义。然而,当我们打开张鸣这本书,看到那些被有意无意遮蔽的真实史料,却发现最初的那种时代洪流,竟然夹杂着太多的无常与偶然,让人怅然若失,让人触目惊心,让人尴尬难堪,让人如鲠在喉。面对那些一直以正确的面孔出现的权威版本,我们不得不想,在那些铿锵有力的叙述之下,还有多少真相被掩埋?

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在教科书上,是摧枯拉朽、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变革。在这场革命中,那些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民族救亡,为的是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他们理应是那个时代的旗手和主力军。这几乎已经成为思维定势,成为试卷里的标准答案。然而,张鸣却用事实告诉我们,这仅仅是历史的一部分,甚至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历史上的辛亥,其实更多的是混乱,是形形色色的人们的权力PK,是各路人马的利益纷争,是各种欲望的旗幡招展,是真革命与假革命的盛衰浮沉。可以这样说,在这场革命中,我们想像中的孙中山一呼百应、地方势力的箪食壶浆的场面几乎是没有的,更多的是各种角色轮番的粉墨登场,各种声音彼此的碰撞消长。

在革命的声浪中,腐朽的清政府自然是风雨飘摇、大厦已倾,但各种野心与反动的势力却也应运而生,纷纷从暗处走到前台,摇身一变,堂而皇之地成为瓜分果实的胜利者。正如作者所言“在他们的头上,有一顶革命的帽子,他们做的每件事,都有这个帽子罩着。被帽子罩着的人和事,不知不觉,都变了形,变得让人看不明白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并没有统一的领导,统一的思想,统一的组织,统一的行动,而是各自为政、缺少章法的跟风和盲动。在这样的背景下,绍兴出现了山大王一样的都督王金发,扬州出现了混混都督孙天生,湖南出现了白条封官的焦达峰和陈作新,甚至“三不知”的狗肉将军张宗昌、土匪出身的张作霖也都可以一举成名,觊觎天下。毫不夸张地说,因为没有深入而彻底的宣传和动员,因为没有严格的组织和程序,那些乱世枭雄都成了时代的弄潮儿,那些青皮无赖也成了革命的先行军(哪怕像孙天生一样只过了几天皇帝瘾,也觉得此生值得)。而山东更是出现唱戏的刘艺舟率领戏班子打下登州、陕西一省六都督的传奇,江西也出现了革命党人李烈钧凭借三挺破机枪(其中有一挺根本打不响)便稳坐都督位子的咄咄怪事,等等等等,让人既忍俊不禁,又悲从中来。可笑的是那种近乎小儿游戏的荒唐,可悲的是多年来我们被愚弄的情感与判断。

我们相信历史的方向,相信历史的步伐,相信历史的规律,然而,当我们剥开辛亥革命的面纱,却发现,原来所谓的方向只是一种假设,所谓的步伐只是一种附会,所谓的规律不过是一次次的偶然。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汪精卫刺杀摄政王成功,如果士官三杰的吴禄贞行动谨慎反水,如果革命党人给张作霖安排一个合适位子,如果清朝的海军统帅萨镇冰在攻打武汉时没有左顾右盼,如果北洋军一直由冯国璋指挥而不是中途易帅,那么,历史可能会改写,起码会是另一种速度和可能。然而,历史不能假设,它就是那样偶然地错过一个机会,转过一个拐点,像一匹野马一样走向了它的未知和可能,并最终定格。而这种偶然连着偶然的事件及其方向,却成就了历史的必然。这似乎是历史的另一面,它有天方夜谭一样的怪异,却没有天方夜谭一样的因果。

张鸣的这部书不是历史史料的堆砌,也不是那种大话版的历史演义,它是翔实的历史事实基础上的合理想像和推理。它涉及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在革命大潮中的各种势力构成的分析,理念的碰撞,以及新旧两种力量的政治、文化的对比和较量。读这本书,我不时想到鲁迅的小说《药》和《阿Q正传》,想起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想起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想起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甚至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等等等,因为它的敏感,因为它的深刻,也因为它的才情和趣味。所以,诸如易中天、李零、秦晖、丁冬、陈丹青、梁文道等学者才那样不吝笔墨口舌,为其摇旗助阵。

作者对待历史是严肃的,但他没有一本正经的教条,而是轻松自在,但由于其犀利毒辣的眼光,剑锋所指,还是一剑封喉。可以说,这本书有足够的阅读快感,因为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论文,而是具有文学的想像和修辞。然而,它的文学性并没有削弱它的真实性,因为,作者没有随意到杜撰历史,没有调侃到大话历史。这是一是综合了历史、文论与文学等诸多因素的跨文体写作,它严谨,但不失诙谐,轻松但不减深刻。它消解的是辛亥革命的符号化,还原的是具有戏剧效果的革命现场,让正面的、反面的历史人物放下后人描摹的脸谱,回到有血有肉的生命本原。张鸣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出色,他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近代中国近代史的常识普及,让那些边缘的秘密重新回到历史的舞台,让后人重新认识那段峥嵘岁月下掩盖的荒诞与理性,混乱与构建,偶然与天道,并借此恢复我们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对历史篡改的警惕,进而懂得,捍卫知识分子可贵的怀疑精神,和普通民众理性的尊严。

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男人对独享自己女人的“初夜权”似乎有着天经地义的看重和不容侵犯的道德容忍底线;而如今,在与诸多小三的争夫战中,中国女人似乎也培养起了几近敏锐的洞察力、侦查和反扑能力,一路披荆斩棘,有的旗开得胜,一路杀将过去,有的,则凄凄哀哀,节节退让,恐将易主天下,可不管怎么说,一切关乎自身尊严和损害切身利益的事儿,都不是小事,怎么也得先占得个道德制高点,该维护的维护,该争取的争取,稍微彪焊点儿的,打得赢就关起门来挂上白旗,宣称自家事无关乎外人,失了势的,则就有点儿哭诉无门,唯恐天下人不知的意思了,家事尚且如此,那么对于“国家”这么一个庞大的统治机构里发生的事情,又是如何呢?这种事情向来敏感,于是,叙史的人开头还小心翼翼地讲,我们就跟着小心翼翼地听,后来,大家的八卦点数眼看着飙升,干脆戏说的戏说,杜撰的杜撰,弄得一干人真真假假傻傻分不清楚,只是大家都本着一条活命的原则:别走到“爱国主义”这面小红旗的背面去就是了。以至于近100年发生的事儿至少对我来说还是云里雾里、面目全非的样子,直到碰到了这么一位说史、写史的人,他的文字里多少透着点儿“娱乐精神” ——这让说惯看惯正史的委实觉着不着四六,却又是带着十分诚恳和学术的态度,帮着历史观极其模糊的我去解读了100年前发生过的那一摊子家事、国事、天下事,去理解那样一个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变革的始末——历史上管那段叫“辛亥革命”。

闹革命要有两样法宝:一是情势,二是钱。

背景一:戊戌功败垂成,慈禧怒,光绪危,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虽摆平了谭嗣同一干人,可被忽悠进来变法的外国人不干了,非要通商、遍地建教堂,宣传他们的主啊神啊的,不过,还是咱们农民有力量,集体组团誓把洋人赶出国门为己任,大刀长矛借了民族主义的光,捅在洋人身上,恨在洋人心里,于是联合起来要血债银子偿,割地赔款外加通关夺税权,顺带把个闯了大祸的义和团灭了满门还不撒嘴,人家直接奔着占地盘来的,眼看着半个中国都建了租界,可清政府大气不敢喘,谁让人家占理在先呢,历史上称:庚子赔款。

背景二:眼瞅着蓝眼黄毛的西洋人来抢钱掠地,不得已忍了,可这友好邻邦也想裹进来分一杯羹,这可是天理难容的事,打,必须的。起初清政府觉得,咱也不是打不起,东洋人算个鸟啊,飘洋过海,趁火打劫的,咱有北洋水师好几镇,精良大船不信炮轰不走你,可是不见真章不知道,不光咱们的土枪土炮是祖宗辈的,就连战略兵法都是祖宗辈的,一动真格的还就怂了,不日就被这洋枪洋炮洋兵法的小字辈悉数拍死在水里了。虽悲壮十分,但万分没想到的是,这胜者王败者寇的道理居然全世界都通用,于是,战败国没有发言权,弱国无外交的历史便从此拉开帷幕。

背景三:甲午海战一役,庚子赔款一闹,虽保住了主权,可200年的大清基业,末了末了,还就是满人你说了不太算,怎么办?卧薪尝胆,亡羊补牢呗。清政府还真就痛定思痛,决议革新了。第一条,立宪制,第二条,建新军。开始挺好,大家秩序井然,该干嘛干嘛,可怪大清国欠运气,光绪慈禧前后脚撂着蹦地进棺材,刚见起色的改革形势怎么就落一帮二十几岁吃闲饭的亲贵手里了,于是带头的摄政王憋着劲把“窝里斗”的传统发挥到几近亡国的极至,收权力、收铁路,总之,他们一上台,方针政策就偷天换日:先把朝廷里的汉人赶了,至于亡不亡国,另说。这一脑残举措直到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举国上下危机感陡升,人们意识到,大清国不灭,必亡我国土。

于是,情势开始小起了。先是新军里个别的小打小闹,起初也无关痛痒,可架不住这亡国奴的帽子时间扣长了人心就发毛,接着,海外的革命军势力开始水涨船高,同样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高调回归,视灭满救国为第一要务。海外筹资谋划光复之计如孙中山,回国打入敌人内部如吴禄贞、蔚天蓝等一干人等,他们几乎无处不在,防不胜防,军队里管事儿的大小头头儿们也是睁眼闭眼装没看见,有的革命党人甚至还得到了重用。没怎么打的时候,大家皆同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便提溜清政府新军一个团的兵,上到团长下到士兵,断然分不清谁是革命军谁是北洋派,到了1911年双十起义之前,这大大小小的起义已经闹了九次了,虽说这清政府对外怂了吧唧,可是对付自家同根同种可不是吃素的,最后弄来个亲贵饭桶瑞澂端了革命党在武汉的窝不说,还撒话出去说要按照缴获来的花名册一个一个收拾,这下军队内部上下开始人人自危了,因为谁也不知道这革命党激进派的头头们都把谁写进花名册了,那年头入革命党是赶时髦,不用几年考察期,也不用随时写冗长的思想汇报报告和缴纳党费,所以革命党人队伍没怎么使劲动员也就撒着欢的迅速扩张,杀一儆百都挡不住。可这下花名册落在了满人手里,了不得了,于是情势开始大起了。1911年10月10日,新军内部一普通士兵熊克武用手里私藏的仅7颗子弹,开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各个营连团的兄弟们纷纷响应,眼看情势已经搂不住了,没想到说要杀人的满人瑞澂先就挖了狗洞准备跑路了,弄得原先一大批还准备骑墙望风的新军人员窝了火,集体倒戈,跟了革命党闹起义,从武汉开始逐渐蔓延到周边省,到孙中山组织北伐,袁世凯南下议和,晚清被迫宣布退位,中国宣布进入民国时代。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10月10日。

脉络梳理到这儿,原先支离破碎的历史事件总算给串连到一块,明白了逻辑关系,也稍微晓得了大致的前因后果,可这么大一地界,自古以来就是战争不断,事故不断,利益纷争不断,这期间,如鱼得水者有之,被迫下水者有之,坐看观景者有之,混淆视听渔翁得利者有之,搅局有功、晚景凄凉者有之,关键时刻,是都要让位给利益这盘菜的,谁动了我的利益,诛之!从古至今,概莫能外。

 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中国不仅没有因此而走向富强,反而更易混乱。很多人都明白,一个有两千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骤然实行共和,而且学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其实难免消化不良,但是,人们不情愿看着刚刚确立的进化论历史观在自己身上破产,不愿意承认自己跟西方人其实不一样,没法原封不动地移植一个“最好的制度”,因为这样,似乎就等于承认自己种族的劣质。于是,只能把混乱归咎于变革的不彻底,革命不彻底,因此也只好在前进方向上坐更激进的动作,革命,再革命,从制度变革走向文化和伦理革命,再则阶级革命,把中国社会翻过来,将传统的结构彻底打碎,建设一个人们谁也难弄明白的新世界。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患着求新症,什么东西,不求最合适,只求最新,最时髦。

下载浅读《辛亥:摇晃的中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读《辛亥:摇晃的中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放开历史的视界》、《李鸿章传》、《辛亥:摇晃的中国》等书读后感5则范文

    古国的转身,从李鸿章到辛亥 ——《放开历史的视界》、《李鸿章传》、《辛亥:摇晃的中国》等书读后感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读了些与此有关的书籍,不经意间几本书关联起了一......

    读辛亥风云有感

    一段岁月里的嘉兴人——读《辛亥风云》有感作者:城北小学502班 李一凡今年暑假,我品读了一本好书,它没有华丽而恢弘的外壳,但内容却牵动人心:该书讲述的是在内忧外患的清末时期,全......

    浅读《傲慢与偏见》

    早就听说这是本极好的书,一日,偶得此书,即迫不及待地翻下去了。如果说开始是抱着猎奇的态度来看此书的话,那么到了后来,便是迫不及待地想翻下去了。这本书主要是通过贝内特一家几......

    浅读《名人传》

    花去一周时间,断断续续读完名著《名人传》。法国文豪罗曼·罗兰著,著名翻译家傅雷译。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列夫·托尔斯泰传》三部分。 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

    浅读《尘埃落定》

    浅读《尘埃落定》 2010级文学院 hwy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当第一次阅读《尘埃落定》的节选片段时,我被这部作品的异族风情深深吸引,顿觉巴尔扎克所说极......

    7.3_浅读《少年中国说》有感(范文)

    浅读《少年中国说》有感 幼时读梁任公的《少年中国说》,只是感到慷慨激昂,并没有过多深度的理解。随时间长河静静流淌,“少年”这一词汇便愈来愈深地刺进仍旧不足够坚硬的心脏,......

    浅读《干法》有感

    浅读《干法》有感 好久没有认真看书了,其实这次读《干法》是又一次被现实‘奸’了一次,既然反抗不了,我就只能再一次的享受现实的摧残了;本打算选一句稻盛和夫的一句经典语录作......

    浅读路遥《人生》

    浅读路遥《人生》 我并不十分喜欢路遥的小说,虽然迄今为止我只读过《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我不太喜欢抓住某个作家不放,读全或者读大部分某一个人的作品,我更倾向于细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