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难题(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01:2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难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难题》。

第一篇: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难题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难题

一、绪论

中国自改革开放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已经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体制问题、能源环保问题、应对WTO 能力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产业链低下,急需提升问题等等。在金融危机的国际大背景下,如何应对应对中国这些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难题,已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不容忽视且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简要探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难题【1】。

二、中国应对WTO保护措施乏力,急需实战经验与对策

中国自2001加入WTO以来,将贸易争端诉至WTO的案件聊聊无几。根据WTO公布的有关数据,中国是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1995 年~2003 年,中国遭受其他WTO 成员反倾销立案次数为356 起,占WTO 成员反倾销总量的14.7%,其中2003 年竟然高达21.4%;遭受最终反倾销措施254 起,占WTO 成员反倾销总量的16.8%,其中1997 年竟然高达26.6%。而同期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则非常低,2003年也只有6.0%。在中国商务部刚刚发布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06》中,也对包括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25个国家对中国企业和产品存在的一些歧视性政策表示了关注[3]。

这或许表明,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作为经济成长最为迅速的经济体,中国还不能自如地运用WTO 的规则,在这个多边贸易体系下主张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在中国,被投诉并且打官司,很容易被当事者认为是一种敌意行为,有些时候我们很难平心静气地去面对可能的诉讼。事实上,WTO的争议解决机制为在多边贸易体系下合理解决摩擦,避免两败俱伤的贸易战提供了一个平台。作为贸易大国,中国应重视保障措施在进口保护方面的独特作用。保障措施着重关注数量激增和产业损害,调查相对简单、措施快速,能在短时间内限制进口及时保护国内相关产业,这些特点都是其他贸易救济手段所没有的。因此我国产业协会和相关企业应当全面了解保障措施的性质,及时关注进口数量对国内产业的冲击情况,建立进口预警机制,条件成熟时及时向我国调机关提出申请,维护自身的权益。

采取保障措施要慎重,以其作为救济手段应当合乎法律规定,合乎国家长远利益并且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保障措施虽然是WTO 规则所允许的贸易救济手段,但如前所述,贸易大国对其使用颇为谨慎,并且发起国在WTO 争端解决机制中无胜诉先例。我国作为贸易大国,对其使用从整体上应持审慎态度,应强调以磋商为主、专家组程序为辅的原则,严格遵循WTO规则,慎重决策。

充分运用WTO规则反击国外以保障措施为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WTO对于保障措施的实施条件严格且无胜诉的先例,因此基本可以认为,采取保障措施方一旦被诉,就要败诉,鉴于此,对于国外以保障措施为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我国应充分运用WTO规则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权益,如果条件适合,也可以直接援用报复条款,解决保障措施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三、能源与环保问题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能源历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由于受国际局势,国内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影响,能源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2007年3月27日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报告我国当前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问题时说,保障能源安全,包括影响能源稳定、经济、安全、清洁供应的各个方面,是维护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的第二消费大国。尽管我国GDP总值在世界上是第六名,但是人口是居世界第一的,因此当前面临在发展经济之中必须有一个充足的能源供应问题。所以中国就能源战略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在经济发展中给中国找到更充分的能源供应;另一个是怎么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因为我国现在不能够简单地重复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马凯强调,中国能源发展

【4】当以节约优先——在坚持开源和节流结合的同时,突出节约。他指出,中国

已经颁布了节能的中长期规划,在刚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把节能放在了突出重要位置。第二个问题中国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或者距离达到这个目标还很远,还存在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发展,能源供应和环保要求,这三者是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的,只有经济发展了,科技进步才能确保能源长期稳定的供应,也才能确保环保基本要求并不断有所提高。

对于能源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再认识和再反省的过程。应尽快积累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多种能源储备方式;要在突破现实生活中极端认识的基础上,在平衡好环保等诸多因素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同时,要摆脱那些出于对核辐射的担忧不许发展核电,担心污染环境不要发展燃煤油的火电的极端倾向。要坚持立足国内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安全为供应基础,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为主线,加大国内能源资源勘探力度。要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广清洁能源。要依靠科技进步,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作用,增强节约能源资源的能力,全面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节约和高效利用。

四、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整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经历了较大的变化,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沿海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为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段时期中,虽然各个地区的经济都会有所发展,但非均衡的区域经济结构一时无法改变,区域差距的过分扩大必然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并进而导致国民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区域差异问题仍然很严重,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在进一步拉大。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引入市场机制,从此区域经济的地区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主要有广东、福建、山东、浙江、江苏及上海等省市,形成了东部沿海的“新兴工业省份”。这些省

市就是改革开放的力度大、市场健全、多种所有制共存、股份合作制较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较快。原有的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的一些省区由于产业结构老化、市场建立较迟,因此经济增长低于东部沿海诸省、市。目前我国区域差异已经形成共识:三大地带的区域差异是现实存在的,而且在不断扩大当中。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进入21世纪的大区域开发举措,经历几年的开发实践,西部开发的效果如何,应该评估。西部大开发要进行50年,甚至更长,应当分阶段确定重点。自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国家投资明显增加,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但是,目前有3大问题比较突出:

(一)从实践中看,国内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没有跟进,出现了“政府热,民间冷”的现象;

(二)虽然西部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加快,但在宏观增长的背景中东西的差距依然在加大;

(三)由于西部软环境建设尚存在较大差距,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

在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同时,把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重要位置,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近期国家区域政策的一大中心。实际上,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自身的优势:工业基础雄厚、人才济济,调整改造的环境比较优越,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矿业城市“替续”产业发展开始起步,区位优势明显,投资环境明显改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和退耕还林五大工程将改变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经济结构调整吸引先进生产要素为重点,克服地区差距关键是解决好“中心与外围的关系”,“十一五”期间提出若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尤其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它将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资源、产业、人才等综合优势,进一步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5】。

五、结束语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诸多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以科学的态度,饱满的情绪去应对,一切困难都将顺利解决。

参考文献:

[1] 陈秀山 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

[2]全球反倾销“聚焦”中

国,http://info.weldcut.hc360.com/2008/07/300927389.shtml,2010-2-24.[3] 王建祥,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难题[J],商场现代化,2007年6月。

[4] 马凯阐释中国能源长期政策 节约能源最重要, http:///CBPResource/StageHtmlPage/A256/A***50843.htm,2010-2-28.[5]胡锦涛,十七大报告,2007年9月。

第二篇: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问题浅析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问题浅析

摘要:我国的经济状态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经济态势处于较好的情况下,贫富差距的拉大变成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中的重要难题。由基尼系数来看,我国贫富差距早已到达了较危急的状况。我们务必要密切注意我国这一差距不停拉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于经济发展历程中显露出的贫富差距的状况,揭露了它内在的根本原由,进而依据我国的整体境况,对于这个难题找到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分配制度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02

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是针对帮助基层群众处理基层群众生活上的难题,而不仅仅限制在宏观的指标上。改革开放初级阶段,为冲破我国经济发展的束缚,使经济?M步快速起色,我国支持一些人、一些地区优先富裕起来,优先富裕的再拉动后面的富裕起来,最后达到共同的富裕。此方针的实施让一些群众的确走上了富裕的大道,但是贫困的人依然还处于贫困状态,共同富裕并非为小部分人的富裕,“先富拉后富”好像变成了摆设。

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贫富差距拉大

大家都知道,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进步的火焰不断燃烧。然而,与耀眼的成就一同出现的还有进步期间显露的问题。居民的收入配置系统处于不断的转变中,收入之间距离的增大从未停止。基尼系数远超戒备红线已经成为现实。到2013年1月为止,我们国家的基尼系数就达到了0.59的高度。我国已然步入了全球贫富差异程度最深的国家队列之中。我国贫富差距已超越了合乎常理的范围。

(一)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明显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近十亿的农民。城市与农村两个元素结合的经济体系为中国基本国情。在经济出发点低的农村,传统的农事劳动率很低,但是城市里的高科技产业链的劳动生产水平高。城市与农村间的收入差距存在非常大的距离,前者的经济条件远超后者。

(二)行业收入差距明显

各行各业间收入差距的问题已成为全球将要面对的难题,例如美国,他们的军事工业团体与华尔街的金融财政团队之间的收入水平已经比普通行业高出很多。而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前因为实施计划经济的公正配置,薪资酬劳级别间的差距很小,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式设立,国家支持非公有的经济要素的进步,私营企业业主等部分人的收益,比普遍拿稳定工资的社会工人要高这一现象已经非常显著。根据考察,我国收益顶峰与底谷的行业间的差异距离达15倍之多。

(三)区域收入差异明显

我国沿海地区因为地理位置有利,所以受到了国家经济投资策略的照顾,快速地在开放政策后走上了致富之路。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发展状态与如今所得到的成就便可窥见一斑。但总的来说,我国华东区域的经济状况比较中西部区域来说要好,沿海地区的经济状况比较内陆地区来说要好。

二、我国贫富差距大的根本原由: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

胡锦涛同志于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务必要坚定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共同富裕。要做到坚决执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策与分配政策,整理人民群众的收入配置结构,增加再次分配的调剂力度,着眼于处理收入配置距离较大的难题,让发展的胜利果实更加公平,更加多地受益于全国百姓身上,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前”。尽管党与政府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提出了许多对应的改善方针。可是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国家目前的收益配置政策仍有部分不够完备。

(一)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

目前我们国家收益配置区域中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产业垄断的程度过高。产业的控制和独占、政府政策的保护和企业在管理上的疏忽,都是造成垄断行业职员获益过高的重要原由。

(二)劳动所得报酬并非完全市场化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国民基本收益在初次配置的市场化进度中已具有非常大的提升,然而劳动工作者计算薪资的体系还并不完善,其重要的表现在于劳动工作者的薪资非全部市场化。第一,还不能够参照劳动者的劳绩多少来开展价值公平的配置。国有企业的劳动者薪资大部分由国家来监管。尽管我们国家有很多劳动力,但是拥有高文化水平的工作者取得的劳动业绩较多且稀少,而大多数此类工作者的收益却与其付出的巨大努力不相符,没能获得相对的收益。第二,我国部分工人联合会形同虚设,形式上存在,却不起实际作用。工作者与资本方一对比,明显处于不利的位置,无法上升到与资本方公平商议的位置上,工作者不能通过工人联合会等渠道获取自身的利益。第三,是我国一部分规范体制不完备,工作者的薪资做不到按时到账,更有甚至出现故意拖延以及克扣员工工资的情况。

(三)未形成大规模的可持续的群众性消费

距我国改革开放已过去三十年,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商品是否拥有销售渠道,这对经济的进步是首要的,是否拥有固定且连续的需求,这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十分主要,但要变成连续且固定的需求,在于是否能成为大范围的可持续的群众性消耗。虽然我们国家最近这些年的政府政策在推动消费以及加大消费范围等方面予以了大力扶助,不过仅仅是针对少数的工作类别,这一政策并未受到大范围的侧重。收益低的群众依然很多,群众没有多余的费用来做大范围消费。致使部分公司的商品卖不出去,薪资链阻断,最后破产倒闭。

三、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措施

我国收益分配机制的先决条件是经济上的改革与进步需先获得成果,之后再使群众享用其成果。也就是说我们要先制作完成一个蛋糕,再来分享它。但假如蛋糕划分的不合乎理法,贫富差距的难题不能够很好得解决,那么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这和我国一直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准则相背离,同样和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终极奋斗目标相悖。所以,我国应该把收益分配机制改革的脚步加快,构建新的收益分配政策。经过收益分配机制的改变,尽早实现胡主席指出的将我国建设成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之一。

(一)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用远少于成本得农村生产基本要素与城市工业化的进步相互替代,进一步拉动国民经济效益的进步,成为我国近20年来前进的主要方向。恰恰是这样舍弃农村进步的政策导致城乡经济的巨大差距。由于城乡经济的明显差距,导致乡村居民大多往中心城市迁移,造成乡村居民减少、缺少劳动力以及经济不景气等情况发生。减少城乡经济差异应着眼于提升我国城镇化、提升农民的收益以及大力开发农村经济。“三农”难题一贯是党与政府密切关注的,使农民群众减轻负担,推动农民收入增加,对农业增大投资,提升农业化水准,商品化进程,加大力度开发农业产业,令乡镇居民同样可以体验到越来越多城市居民所体验到的好处。

(二)缩小行业差距

改革开放以后所引进的市场经济体制,让一部分国有公司丢失了原本应有的政策上的庇护与垄断等方面的好处,“三资”公司与私营公司因为享受到许多政府政策的优待和照顾,促使职员的收益大大超越一些国企职员。国家应提升部分收益低的企业薪资,同时提升个人所得税的起始征收线,用以保护低收益群体的权益。完善公司审计会计机制,建立单独的督查实施部门,从严执行法规,以缩小非法获利以及以钻机制漏洞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几率。

(三)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关键在基础建设、政府策略以及高素质人才等方面。要想增强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国家应该从政治策略上作出恰当的处理。首先,我国需要增加针对基建方面的财力投资,基建是经济进步的基础;其次,要想吸收引进国内外投资方与资本,应当设置部分特殊的优待方法;最后,高素质的人才是经济进步得根基,高素质人才同样是经济进步的先决条件。予以西部地区优秀人才的惠及策略,必然会吸引大量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工作。

(四)促进大规模的可持续的群众性消费的形成想要公司改变为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企业,必然就要拥有大量的、大范围的以及稳定的花费。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供求是市场经济的主要方面,经过有成效的供给加大就业量,自然能推动经济连续上涨,经过整理收益分配机制,加大内部需求,中等收益水平的开销群众增多,当然会拉动开销。有需求,产业有劳动的推动力,就能加快公司进步的速度,进而加大了资金收益。如此不仅仅提升了群众的生活水准,起到良好统筹兼顾的成效,也处理好了贫富差距大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白玛桑.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商论,2016,23(12):521-526.[2]徐传谌,翟绪权.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规模对贫富差距的影响――基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5,23(11):421-423.[3]杨博.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中国经济增长[J].企业文化旬刊,2015,24(13):651-653.[4]王谦.论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问题――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及破解路径[J].现代国企研究,2016,25(14):423-425.作者?介:刘茗雪(1988-),女,汉族,广东佛山人,硕士研究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职称:助教,主要从事国际经济研究。

第三篇:中国经济发展

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这个时期可能延续5—10年。四年来,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各国均采用了大量非常规刺激政策。这些政策或在短期内有阻止危机急剧下泻的作用,但亦有损害经济长期发展基础的副作用。如今,这些负面影响已开始显露

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消费拉动为基本特征。消费超出收入水平,形成过度消费。过度消费意味着低储蓄并导致过度借贷。过度借贷持续恶化便形成债务危机 在美国,次贷危机首先是私债危机。私债危机发生后,为了救助,美联储和财政部先后深度介入,致使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大了数倍,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和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均创历史新高。于是,私债危机引发了主权债务危机;私债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并发。

在欧洲,危机发生的路径有所不同。那里径直发生的是主权债务危机

如果全球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中国在未来5—10年中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自然是紧缩的。这意味着,依赖外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趋势已经显现

1作为投资主动力的住宅投资和地方项目投资或面临下滑

2受外部形势恶化影响,外需面临萎缩

尽管国内经济下滑趋势已有显现,但由于国内外形势高度不确定,宏观经济政策依然以保持2010年底开始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提法为好。同时,我们应更为密切注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1:积极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明确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应主要走市场化的路子

2中央和地方关系:让地方政府掌握更多的财力,当下,在体制和机制层面推进地方政府直接发债,应当给予重视

3权益性资金和债务性资金的关系上,应通过发展资本市场的手段来解决股权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第四篇:集团化办学过程中的难题如何破解?

集团化办学过程中的难题如何破解?

集团化办学逐渐成为各地的“香饽饽”,但在探索过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集团化办学应该达成什么目标?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和理想模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避免优质资源的稀释?下面一起看看一些中小学校长、教育学者怎么说。1文化融合要实现,“和而不同”是关键

谈松华(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集团是由不同学校组成的,不同学校之间的文化融合会经历相当长的过程,缺乏一体的紧密组织架构,文化融合是难以实现的。不同的学校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现在很多是一种协同、合作式发展,真正要到融合,就不仅是组织上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融合。集团化发展与学校的多样化发展要结合起来,不要限制集团内部学校自己另外的特色,这样才能做到“和而不同”。

华志英(江苏省无锡市育英实验小学校长):集团化办学势必带来一些挑战,比如管理难度的加大、优质资源的稀释、教师凝聚力缺乏等。我们认识到,学校的合并不等于学校的融合,如果“合”而不“融”,集团化办学只能停留在形式的聚集上。我们应关注如何将合并后的学校建设成“扩大了的优质学校”。2集团化从根本上扭转了择校困局顾月华(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局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需要我们解决制度设计问题。只有扩大了优质资源,才能证明我们是在走优质均衡之路。法律制度设计的是“免试就近入学”,所以跟集团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学区制”。

大学区辐射下的这样一种以名校为纽带的集团化,从根本上扭转了择校困局。大学区辐射不光是取消收费,更在于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在推动相对就近入学的大前提下进行的整体治理。

另一方面,我们在整体推进过程中,更注重大学区辐射以及集团化办学带来的协同创新。各个学校之间不再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体现的也不仅仅是一种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更多的是站在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协同创新的立场,建立多元共生的格局。

然而,受制于体制内资源配置的结构,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性,集团化办学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困难。为此,我们在设定缓解择校目标的同时,还设定了另外一个目标,那就是有效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从社会各界的共识来看,我们当初所希望的教育公平,仅仅是满足了入学机会的公平,但今天,尤其是在发达地区,只有推进优质骨干师资的共享,才能实现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差距的缩小。过去,我们以证书和奖牌来证明教师的优秀、学校的优质。今天,我们提出了由“奖牌学校”向“品牌学校”发展的战略。如何推动学校的品牌发展,这是我们积极尝试推动集团化办学的初衷之一。让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真正从品牌意义上来实现这样一种优质的教育。只有扩大品牌意义上的优质教育,才是缓解择校热的治本之策。为此,我们亟须培养名师骨干,最大限度地让每所学校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骨干教师群体,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生涯中遇到好老师。

3“铁三角”:集团化办学的“理想模型”

姚虎雄(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教师、课程以及支撑教师实施课程的管理。课程、教师和管理形成了办学的“铁三角”。学校的办学要依托于“铁三角”,而更具决定性的则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就像苹果手机的外观设计是重要的,而起决定性的因素则是苹果手机的独家软件。课程、教师、管理、理念四者的协同发展,形成了集团学校协同发展的四大要素。理念是课程、教师、管理的“核”;理念协同是课程协同、教师协同、管理协同的“核”。

集团学校作为一个协同体系,能否找到一个产生共振的频率,能否找到牵动教师、课程、管理的共振点,从而实现各学校、各校区之间的高效率共振呢?我们把它称作集团化办学的“项目协同”。第一,选择的项目一旦振动起来,能带动办学“铁三角”,即课程、教师、管理的三方振动。第二,项目不能多,一段时期就一个项目。不要期望一共振,布鲁克林大桥就被振毁。共振力量的大小,和共振时长有着密切的正相关。第三,所选的项目,不只能振动学校内部的“铁三角”,最好能触及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由此,我们又得出了另一个重要协同——外部环境协同,即有利于集团学校协同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至此,我们找到了集团学校协同发展的完整模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完整模型”至少还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要义:第一,学校集团协同发展应该是一种高效率的均衡。均衡与效率的关系是和谐的,正相关的,而不是顾此失彼的。第二,学校集团协同发展应该是一种内生式的均衡。内生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给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如选聘教师权、专业发展评审权、课程考试权等。第三,学校集团协同发展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均衡。这种均衡不是消灭差异,而恰是鼓励差异。这个差异不是办学水平上的差异,而是教育内涵、办学特色、学校文化上的个性化。

4不搞“连锁店”,要搞“联邦制”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北京小学提出集团化发展的思路是:不搞“连锁店”,要搞“联邦制”,其办学宗旨是理念共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品牌共建。第一、文化引领:从规定“动作”到培植文化为了更有力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我们成立集团“教育文化研发中心”,通过研发,形成了《北京小学教育集团文化建设纲要》,人手一册,成为文化引领的载体。同时,为了让广大教师、家长、学生对北京小学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我们还编印有《北京小学教育集团报》,每两月出一期,人手一份,图文并茂,全面报道集团和各分校近期的办学情况,起到了很好的文化引领作用,逐步使分校培植起良好的学校文化。第二、师资培养:从强调“输血”到注重“造血”在集团化办学的初始阶段,总校可以用“输血”的方式(外派和轮岗骨干教师)来支持分校的队伍建设与质量建设。但随着集团化办学的深入,最终要把目光投向“造血”上来。因此,我们不是简单搞教师轮岗和交流,而是派出真正的骨干与学科带头人到分校,一边教学,一边带队伍,传播总校文化,使分校形成较好的教师文化和教研文化,自己能够形成高素质骨干的梯队。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浓茶变淡茶”的问题。5 均衡发展也并不否定精英教育,如何避免优质资源稀释 谈松华:均衡发展不是要把所有学校都拉平,均衡发展也并不否定精英教育。这里实际上讲了两个问题。一是“龙头学校”不要强行要求下面的学校都按照一个模式来办,参与集团的非龙头学校要根据学校情况办出特色。第二,优质教育为更多人享有,但是不要稀释优质教育资源,否则这个学校将来的水平是会受影响的。华志英:集团化办学以来,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如何避免优质资源的稀释,如何使集团内的学校“同步优质,均衡发展”?

我们在集团内共享育英课程品牌,辐射各校区,促进优质共生。教师实施课程的过程便是学校文化养成、浸润的过程,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又会根据课程承载的价值生成新的实践思考。以课程为抓手,强调教师以主体的身份投入到课程实施、评价以及文化创建过程。我们组建了“合作共同体”,以共建、共享、共评的方式促进学校文化的内化。6集团既然是一种组织形式,就需要制度来规范谈松华:集团化办学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在实践探索中被认为比较行之有效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产权清晰。因为这是不同的办学主体之间的一种集团,集团与学校之间在产权关系上要清晰,即谁具有使用权和处置权。二是权责匹配。如果实行总校集权,那么总校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三是模式多样。集团不要办成一个模式,不是所有学校都按照强校的模式来办,还是应该允许多样。集团与集团之间肯定是多样的,集团内部也不应该是一样的,应该“和而不同”。四是制度规范。既然集团是一种组织形式,那么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制度来规范的,由不同学校组合的集团应该有章程,章程就是集团运作的法规依据。

第五篇:企业培训过程中的难题及解决方案

企业培训过程中的难题及解决方案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广泛传播,一时间“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在知识界、管理界成了最前卫的话题,企业培训作为一项战略使命,早已经超乎想象的重要。

在这种学习气氛空前高涨的社会大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学习,有的企业老总甚至大胆变革,逐渐将自己的等级权力控制型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组织。但是这中间也存在过很多难题:

其一:如何解决受训人员的敷衍态度

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系统的内训,是人力资源部重要职责之一。除此之外,我们更清楚:员工素质关乎企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因此,我们总是认真地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分析,认真地甄选培训师或组织培训材料,认真地制定方案、组织实施。

然而,一些被培训的对象并不理解,经常敷衍,甚至有些人竟认为参加培训是帮人力资源部的忙。他们以工作太忙为由,经常迟到、缺席、不按时交“作业”,搞得整个培训过程松松垮垮。

经过统计、调查、分析发现,导致这种状况的最根本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受训人工作忙,而是观念意识问题。

解决方案:

大力、长期宣传“培训是最好福利”,公司宣传栏等只要有宣传载体的地方,就有这句话,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意识渗透和心态培养。与之相结合,我们的另一种做法就是物质和精神奖励,每种培训几乎都有考核和总结感悟,对考核成绩优秀或总结感悟写得优秀的员工给予50-200元不等的奖励,并且颁发荣誉证书,优秀的感悟文章通过公司的内部刊物和广播站进行宣传。

这些措施实施以后,过去那种松松垮垮的内训现象大有好转,员工积极、主动参加学习的心态逐渐被培养了起来。

其二,培训计划的合理性

企业存在和成长动力在于利润,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利润。所以,往往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上下都在疲于奔命,原先制定的培训计划往往变得无序和难于安排。这种现象在每个企业几乎都存在,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计划的合理性。

解决方案:

制定培训计划不能一厢情愿,必须与各部门主管充分沟通。因为每个部门负责人基本能够掌握本部门的业务特点和时间特性,要想培训计划不流于形式,当然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协助。经过和各部门主管沟通,一份基本可行的内训计划就可以制定完成了,同时在计划中还留有余地,以适应突然发生的变化。

其三,如何做到培训的专业化和普遍化

公司老总总有一种心理,既然请来了“传道士”,那就大家都来听听吧。于是,营销课程大家听,财务课程大家听,生产管理大家听,企业战略大家听,资本运营大家听,甚至技术软件操作培训也要大家听,生怕折了本。从表面上看,大家的知识面的确有了扩大,但实际情况是,非专业员工懂了点皮毛,专业员工因为老师不敢讲得太深、自己又没机会多沟通,所以没有太大提高。

解决方案:

培训前与培训老师多沟通,明确我们的培训对象主体,必须首先满足专业员工需要;对与培训内容不是直接相关的部门,仍然发出培训通知,但告知他们有时间、有这方面兴趣的员工可以参加,不作硬性规定。事实证明,我们的这种操作方法既能有效提高员工专业水平,也培养了广泛兴趣。

当然,在实施内训的过程中,我们人力资源部也要解决自身一些问题,一是处理好热情和执著的关系。员工内训是一项战略使命,对这项工作必须满怀热情,但热情不等于赶时髦,更不等于附庸风雅,热情而执著是我做好员工内训工作的心得体会;

二是处理好接受和批判的关系。现在社会上提供内训服务的机构和个人数不胜数,良莠不齐在所难免,我们必须有辨别地选择培训老师和培训资料,更要批判地接受一些新观点、新理论,切不可拾到篮子里的都是菜,以免误人歧途。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明阳天下拓展培训网站!

下载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难题(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难题(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突出特色破解经济发展难题经验交流

    一、如何解放思想、提振信心,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观念问题。解放思想是推动发展的头道工序,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动力。在金融危机影响的新形势下,宏观经济环境正在发生重......

    破解发展难题 保障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破解发展难题 保障经济发展 --200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上半年,在市局党组和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们围绕市局年初确定的重点工作和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三个敢......

    如何克服吉他初学进阶过程中的难题

    概述: 吉他这种乐器,可能是传统乐器中最好上手的乐器之一了。大多数人深有体会,初学吉他的时候,进步神速,几乎几天的时间就能弹唱丁香花了。这和网络游戏颇为类似,升级刚开始都是......

    巧解面试过程中的“缺点”难题[大全]

    巧解面试过程中的“缺点”难题我们常用“路人甲”来形容一个人的相貌、身材大众化,走在人群中很容易被他人忽略。近期,路桥英才网职场专家发现不少网友的简历也具有“路人甲”......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匪夷所思的: 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同时又是最无效率的。 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经常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另一方面,如......

    中国经济发展(中英文)(定稿)

    中国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伴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形势蒸蒸日上。紧跟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伐,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的各方各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们完......

    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

    国信观点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将呈现新趋势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演进、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增大以及“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驱动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4)发布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4)发布 第十五届高交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会在深圳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3年来,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