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

时间:2019-05-13 14:1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

第一篇: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

国信观点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将呈现新趋势

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演进、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增大以及“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驱动因素正在悄然变化,特别是“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政府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以及发展目标提出了许多创造性和革新性的思路,这将引导和推动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呈现新趋势。

一、中国经济将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速增长阶段

1979-201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过分依赖外需的高增长动力被弱化,同时经济依赖廉价丰富生产要素的高增长时代趋于结束,经济运行进入了一个拐点转折期,经过最近几年的调整转型,可以确认,我国经济增长逐渐由过去的高增长步入中速增长时期。过去30年增长约10%,2012年7.8%,2013年预计7.5%,未来一个时期将会维持6-8%的中速增长。

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

第一,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人均GDP达到6000多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此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质量和效益的改善,结构的升级,增速减缓势在必行。在该阶段我们面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问题,要解决重大社会、经济结构问题,必须放慢经济增速,释放经济社会的风险。

第二,要素成本水平明显提高。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由12373元/年增加到41799元/年,增长了23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了70%,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上涨了5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了35.8%。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力度,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支持企业低成本扩张的低要素价格条件不复存在。

第三,市场需求不足问题凸现。经过多年的快速扩张,中国经济已由短缺经济变成了过剩经济,目前出口需求萎缩,消费需求徘徊不前,最终需求不足,大量的工业产品,一生产出来就变成了库存,企业连续亏损,只好降低速度压缩生产,市场需求不足是导致中国经济增速减缓的根本原因。

二、新型城镇化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城乡割裂、城乡二元差距是中国经济的特有产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城乡一体化迫在眉睫,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切入点,大力推进城市化也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潜力。分流农民需要城市化,发展三产需要城市化,创造就业岗位需要城市化,提高多数人的劳动生产率需要城市化,扩大内需,促进发展更需要城市化。

新型城镇化是要改变中国人的面貌和综合素质,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改变人的身份被限制的状况,最终打破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因此,要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其一,城镇化的本质在于“化人”。要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把农民先化成农民工,再将农民工化成市民,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在有些地区城镇化走偏路,主要是化土地,搞土地城镇化,搞房地产化,依旧把农民和市民、城乡进行分割。

其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改革,不是简单的城市投资建设。要更多的关注城市软环境、公共服务的建设,以改善人的生活条件、优化生存环境为宗旨,要统筹推进均等化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到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

其三,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一种高效的城市运营体系。研究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以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为重点,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创新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努力建设没有环境污染,没有交通拥堵,井然有序、运行高效的城市,总之是通过城市结构优化来提高它的综合承载力或者它的竞争力、吸引力。

今后的城镇化建设重点:一是在特大城市周围兴起一批小城市。美国洛杉矶、加拿大蒙特利尔周围都有70个以上小城市,中国不可避免的要走同样的道路,特大城市周围一定要建起一批小城市。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中部地区,兴起一批规模较大的新兴城市,以此为龙头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加速

和完善已有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城市功能建设。四是大力推进城乡统筹,搞好以城带乡,城市反哺农村。

三、服务业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我国原有发展模式是“重二产、轻三产”,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1:45.3:44.6,第三产业占比虽然较十年前的32.3%提高了12个百分点,但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超过70%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当今世界,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的重点和彼此合作的热点,发达经济体在寻求再工业化、再制造化的同时,继续保持服务业领先优势;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也在弥补服务业发展的短板。服务业日益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引领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方向。

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意义重大:

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是稳增长、调整优化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目前我国许多工业产品产能过剩或供过于求,但服务产品却有许多领域供不应求,满足不了需求,一方面要提升商业流通业发展水平,扩大和引导商品消费,另一方面,要增加服务业的有效供给,提高服务业水平,让巨大的内需潜力得以释放,形成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力支撑。

二是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传统服务业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研发、信息、物流等新兴服务业需要具有一技之长高素质劳动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信息化的部分新增就业也需要通过各种服务业来吸收。

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可以有效推进“新四化”的实现。做强研发、设计、营销等服务环节,可以推动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开发新一代信息产品,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推动信息化、扩大信息消费;增强交通、环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功能,是建立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需要。

四是“松绑”服务业是推进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最大的制约是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发展服务业要求放开服务业管制,要求依法依规为服务业发展“松绑”,让企业轻装上阵。同时,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探索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

四、创新驱动和自主品牌建设成为行业发展的标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经济总量、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继续严重依赖外来技术与大国地位不相符合,难免受制于人。要具有自身的发展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必须进行创新驱动,在跟踪先进水平的基础上,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要耐得住寂寞,用10年20年的时间实现自主创新的突破(美国的页岩气开采研究用了40年的时间),最终拥有自己的品牌。

为鼓励技术创新,应把科研经费投入占企业产值比例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把科技发明成果转化率作为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依据,为了给未来5-10年经济发展储备人才技术,政府可以设立国家创新基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基金以及重大项目创新研发基金,以支持中小企业、有增长潜力的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

我国自主品牌较少,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要提高企业的软实力、竞争力,一定要建立和培育自己原创产品的品牌。培育国内知名品牌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从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产业做起,探索创新适合中国特色的生产营销模式并加入最新科技元素,将自己最熟悉、最具竞争力的领域做精做大做强,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培育品牌切忌大而全什么都做,有些品牌企业成名后,房地产、计算机甚至制造业生产行业都要涉猎,结果哪方面都不突出,一旦市场竞争激烈、需求不足,必然没有立足之地。

五、体制改革的红利将进一步释放

过去我们很好利用了资源红利、人口红利、入世红利、房地产泡沫红利,现在这些红利在减退,要转变发展方式、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需要寻找新的红利和动力。全面推进新一轮的体制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改革可以创造并收获新的改革红利,支持经济持续发展。

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和着力点:

1、加快政府职能改革,建设透明、高效、服务型的政府。进一步理顺政府和经济的关系,大幅度改革行政审批和监管的方式,把行政审批的过程尽量地科学化、专业化、透明化,而不是垄断在政府部门,将不必要审批的决策交给企业家。政府应从直接组织资源配臵,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转向负责社

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居民提供基本生存保障,为企业维护透明、公正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提供高效的执法维权服务。

2、国有经济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应完全推向市场,与其他市场参与者一视同仁,人员任免、薪酬待遇、经营管理完全市场化运作,脱离行政干预。严格执行破产退出制度,对资不抵债的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要及早破产退出。切实改变通过保破产企业的方式保产值规模、保就业、保稳定的思维定式,尽快转向保基本民生、保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保障房等方面。

3、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权利,是农民分享城镇化、现代化红利的最重要资本,必须依法严格保护。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严格征地程序,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应给予农民公平补偿,让农民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六、保护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

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思路,把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的提出来,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重要的战略之举,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经过几十年的大发展,中国的生态问题十分严重。

首先,中国的资源严重不足。以人均计算,水资源、林业资源不到世界水平的1/3,矿产资源不到世界水平1/2,石油资源只有世界水平的1/10,天然气资源只有世界水平的1/20。但是我们对资源的利用十分粗放,有些资源的单位GDP消耗高出国外好几倍,甚至十几倍。中国农业生产中单位面积的化肥用量是世界水平3.6倍,是法国的6.2倍,是美国的3.5倍。

其次,由于资源的过分消耗,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一是三大湖、七大河污染严重,水质都在三类以下。二是食品及饮用水的污染,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隐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三是空气的污染。今年冬天,持续的雾霾几乎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四是土壤的污染。土地污染来自化肥的不适当使用和企业排污,特别是深层排污。

快速的经济增长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环保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生命比GDP更重要。我们是后发展国家,完全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吸取先期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之路。面对资源紧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形势,将保护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到议事日程、常态化发展是题中之一,环境升级和生态文明升级也是中国经济升级的重要标志。

本次政府部门机构调整,我国首次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部,积极推动资源环境保护的监测和防控工作。目前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建设不断增加,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污染物排放检测标准陆续出台,制定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惩戒力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理顺资源产品价格关系,严格考核和奖惩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体现了政府倡导节能环保、清洁绿色经济发展的决心和理念。

(经济预测部祁京梅)

第二篇:关注2018年经济发展新趋势 浙江日报

关注2018年经济发展新趋势       浙江日

关注2018年经济发展新趋势

王永昌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2018年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元年。面对风云激荡的全球经济形势,我们要善于“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这是驾驭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大局的方略要求。只有及时关注、把握国内外市场环境及相关经济政策,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才能顺势而为,借势而上。关注2018年经济发展新趋势王永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要善于“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这是驾驭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大局的方略要求。面对风云激荡的全球经济形势,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作为企业家群体同样需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以掌舵好企业的发展方向。只有及时关注、把握国内外市场环境及相关经济政策,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才能顺势而为,借势而上。企业家们一定要跟踪关注经济环境和政策变化,主动迎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18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2018年世界经济总体趋势上将会继续复苏,从宏观层面讲是比较乐观的。去年美国经济发展较好,欧盟也非常不错,日本也不差,俄罗斯经济也在复苏。所以,根据2017年的发展趋向,2018年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这是一个总体向好的趋势。

但是,在总体复苏的过程中,2018年世界经济特别是世界金融资本是否会有波动?对此,还是要保持谨慎而不盲目乐观的态度。2018年,有这样几个重要因素将或多或少会抵消世界经济复苏带来的利好。

第一,就目前看来,美国也好,欧盟也好,日本也好,一些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或早或迟将取消原来的刺激经济的政策。原来的政策是量化宽松的,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2018年根据目前世界经济的走势,过去的刺激政策很可能在今年会先后终结。

第二,在宽松的经济政策退出市场的基础上,部分国家很可能将会出台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这些政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加息。加息的概率现在看来越来越大,美国加息已经是比较确定的了。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和加息政策的到来,将意味着全球整个资产特别是金融资产会增值,美元货币价值将会有所提升。

第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自利化、自顾化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甚至是民粹主义将继续抬头。由此将带来贸易保护主义在2018年有明显加剧的可能性。

第四,美国减税政策将对世界经济格局及各国政策产生较大影响。美国减税政策力度之大,很大程度上将会引发全球其他各国税收政策的调整与竞争。如何出台更为恰当的政策来应对,这要看每个国家的能力、实力和发展水平。

我们不能小看美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其加息政策一定程度上是从美国自身需求出发的,但美国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只有其国内的经济,还将对全球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很大影响。加息政策的出台,将带动全球经济的变化;减税政策的出台,也将给其他国家带来很大的麻烦。

如此一来,2018年全球资本的流动将会激荡起不大不小的波浪。资金流动的方向将会有很大变化,现在可以预测很多资金将回到美元经济体,尤其回到美国市场。随着美国减税政策的落地,很多在外投资的美国企业将会进一步回流,其他国家的大型公司也将会尝试到美国投资。这将会带来全球资金的很大变动,带来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带来全球汇率的变化。企业家们要注意了解这些情况,特别是涉外的大型企业更要密切加以关注。

2018年极有可能是世界经济摆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步入新的经济周期的转折之年、关键之年。

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我国实现由富到强的历史阶段。

在经济方面,十九大报告还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紧接着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这个新要求。现在,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即由过去高速增长的阶段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2018年将是中国高质量发展元年。高质量发展将是中国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基本要求,是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心。高质量发展有很多内涵,如转型发展、科技创新等等。我们还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党和国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的基本底线当然是需要坚守的,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是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去杠杆等方面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在处置僵尸企业方面,力度将会继续加大。2017年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全面推进之年,但经济增长达到6.9%,超过预期,呈现“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趋向,这说明“三去一降一补”仍有很大的潜力空间。

三是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治理将越来越严格。今后不但会出台一系列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而且将会有更多更严的举措限制“高投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低效益、低价值”的项目(企业),尤其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全面展开,力度将会明显加大。

四是尤其要关注的一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体系——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其导向作用和体制、政策的调整,将是广泛而深刻的。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且有上述体系作为重要抓手,企业家要结合自己企业情况去认真思考,以迎接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新举措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相信2018年在改革开放方面将会出台一些大的举措。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庄严宣示,将改革进行到底。尽管目前尚不清楚将出台哪些新的重大改革举措,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泛化、从严治党的全面深化、国防军队改革的全面落地和“一带一路”的全面推进,以及逐步“走向国际舞台中心”等背景条件下,相信围绕着市场和政府这个轴心、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主要矛盾,将会出台一些重要的改革举措。

作为企业家,要特别关注经济领域、政府职能等方面的改革、政策动向。改革与每个企业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以实实在在的全面深化改革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

2018年是“三大攻坚战”的启动之年

全面推进“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8年的重要任务。

“三大攻坚战”将是我们党和国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重中之重的战略举措,也是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只有完成“三大攻坚战”,才能成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开启现代化新征程。

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三大攻坚战”首先意味着风险的防控,而风险的防控主要是在金融领域。大家一定要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的控制货币发行量的政策,其中“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这个提法是新的重大政策导向。化解风险与企业发展关系非常密切。货币政策很有可能会在中性适度的基础上有所紧缩。回望2017年四季度以来,中央开始推进略为紧一点的货币政策后,实际效果不错。2018年市场的流动性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货币政策不会再像过去那么宽松了。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实在太多了,杠杆率也太高了,需要继续慢慢消化,力度上应再稍微加大一些,为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至于精准扶贫和污染防治这两大攻坚战,则是需要花钱的,涉及到政府的财政支出,加上十九大后我国要着力推进的宏大社会发展蓝图,这些都意味着货币供应总规模很难下来多少,减税的余地也很有限,政府收支矛盾压力加大,因而在收入、投入、开支的结构上会有较大的调整,或者说将会用“结构换总量”。2018年解决社会保障、社会共享、社会事业上的开支也将会明显加大。

这“三大攻坚战”的全面推进,国家的宏观政策、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对企业发展将带来什么新变化和重大影响,也需要冷静分析。

2018年要重点关注金融风险

虽然自2016年年中以来,中国非金融部门的总杠杆率上升趋势有所放缓,尤其是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出现了下降。这得益于2016年以来“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以及名义GDP增速的筑底回升。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经济的整体宏观杠杆率,广义货币总量(M2)占GDP的比重,还有待降低。

2016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47%,其中企业部门杠杆率达到165%,部分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突出,“僵尸企业”市场出清迟缓。一些地方政府也以各类“名股实债”、PPP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加杠杆。据国际金融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底中国债务总额占GDP比重约256%,与美国大体相当。这个杠杆率在全球虽不是最高,但排名仍然是比较靠前的。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数据,2017年一季度中国私人非金融部门杠杆在G20成员国中仅次于加拿大,位列第二,达210.8%,高于G20成员国整体的私人非金融部门杠杆率近60%。而就杠杆率变化来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英日德等国私人非金融部门杠杆率的短期急剧攀升趋势已经得到遏制,当前杠杆率水平低于危机爆发初期,而中国私人非金融部门杠杆率则持续走高。

2017年,我国GDP总量为82.71万亿元,美国GDP相当于13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美国的广义货币总量(M2)从2008年9月的7.782万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10月的13.67万亿美元(按1:6.5汇率计算,约为88万亿元人民币),净增长了约38.27万亿元人民币,而我国2017年12月末,M2余额为167.68万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127万亿元之多。

我国GDP约为美国的64%左右,而M2是美国的两倍左右。2007年时,中国的货币供应量M2为40.34万亿元,与GDP之比约为1.14∶1。到2017年,这个比例翻了一倍左右。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中国的债务目前占GDP比率约为259%,民间债务相当于GDP的210%。到2022年,中国的整体债务或将进一步上升到GDP的327%。

现代经济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若出问题、有危机的话,首先大都直接发端于金融领域。这是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早已证明了的。2016年中国金融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8.4%。这对银行业来讲也许是好事,但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就不一定是好事了。这意味着大量的钱在金融领域内自我循环,而没有更充分地通过实体经济去创造价值。美国金融行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才7.3%。美国金融资本市场相对发达,但我国的这个数字比美国还要高,这就说明我国金融资本行业多少出现了“脱实向虚”的问题。

除了金融行业增加值占比大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我国的债务还在不断扩大,化解债务风险是很艰巨也是长期的任务。2018年在化解金融风险方面,也许会出台更多政策措施,力度也可能会更大。加强监管,打击市场上违规违法的行为,是首要的举措。在防控风险方面,需要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2018年我国金融市场不会有大起大落。中国在金融领域的管制能力非常强,但2018年会不会有小的**?值得观察和警惕。

其二,2018年在整治政府债务尤其地方政府债务方面力度会加大,在治理隐形债务方面会出手新举措。其中,对一些所谓政府和企业合作的PPP项目将会有较大整治动作。

其三,目前我国金融风险肯定是存在的,潜在风险也是有的。中央提出我国发展要稳中求进。对债务问题的处理也会是少说多做,采取的是“中医”办法慢慢调理,不会也不能用“西医”开刀的手术方法。高质量发展是不可能建立在“虚胖”基础上的。为此,我国负债率、杠杆率需控制、调理和逐步降下来,资产质量要挤掉一些“水分”,资产价值也会回到更合理的点位上。

2018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之年

2018年将是中国房地产实施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的开启之年。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仍有较大风险,现在我们还不能说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的风险得到了根本性解决。据了解,近年来,我国新增贷款中有接近一半流向房地产行业。

2018年,中央关于房地产行业的长效机制体制有望逐步出台,部分政策甚至已经出台了。中国房地产的供给侧改革将会有很大的举措,房地产供给主体将会更加多元化。比如,国家出台政策允许农村土地更宽松的流转,让农民也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交易主体之一。

2018年房地产的整个结构将会有重大调整。结构中最大的变化将是商品房和公租房并举,租赁房将会占非常大的比重并正式进入到房地产体系之中。

总而言之,2018年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和值得关注的一年。我们要注意关注整个经济的发展形势,并和企业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去分析局势,以迎接机遇,化解挑战,浙商一定能适应整个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形势。

【作者为浙江大学教授、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评分12345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900号

第三篇:中国经济发展

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这个时期可能延续5—10年。四年来,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各国均采用了大量非常规刺激政策。这些政策或在短期内有阻止危机急剧下泻的作用,但亦有损害经济长期发展基础的副作用。如今,这些负面影响已开始显露

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消费拉动为基本特征。消费超出收入水平,形成过度消费。过度消费意味着低储蓄并导致过度借贷。过度借贷持续恶化便形成债务危机 在美国,次贷危机首先是私债危机。私债危机发生后,为了救助,美联储和财政部先后深度介入,致使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大了数倍,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和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均创历史新高。于是,私债危机引发了主权债务危机;私债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并发。

在欧洲,危机发生的路径有所不同。那里径直发生的是主权债务危机

如果全球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中国在未来5—10年中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自然是紧缩的。这意味着,依赖外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趋势已经显现

1作为投资主动力的住宅投资和地方项目投资或面临下滑

2受外部形势恶化影响,外需面临萎缩

尽管国内经济下滑趋势已有显现,但由于国内外形势高度不确定,宏观经济政策依然以保持2010年底开始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提法为好。同时,我们应更为密切注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1:积极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明确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应主要走市场化的路子

2中央和地方关系:让地方政府掌握更多的财力,当下,在体制和机制层面推进地方政府直接发债,应当给予重视

3权益性资金和债务性资金的关系上,应通过发展资本市场的手段来解决股权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第四篇: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xxxx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xxxx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个规划纲要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经济社会工作的纲领性的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讲,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无论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xxxx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都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环境的变化

我们先谈一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均发生了深刻调整。世界大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全球经济、贸易、投资、产业布局,还有治理体系变革等方面来看,“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将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一是世界经济有可能持续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速放缓。xxxx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就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期,增速显著放缓,国际贸易增速持续低于世界经济增速,跨国直接投资也趋于回落。xxxx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使得世界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陷入最严重的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下降。xxxx年下半年以来,虽然全球经济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改善有所回升,但未来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受到疫情防控形势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因此,未来几年,特别是“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有可能处在持续低迷的态势,出现强劲复苏的可能性较低。

从近xx年来世界经济的增速看,世界经济在xxxx年金融危机之前,尽管常有一些波动,但总体是向上增长的态势。xxxx年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此后,随着应对危机的刺激政策效应逐步减退,世界经济在这次疫情之前也处在疲弱的复苏状态,走势并不强劲。从目前看,今年世界经济有可能出现恢复性增长,增速有可能达到x.x%。但是除去xxxx年的负增长,今年世界经济总量仍然很难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走势的相互关系看,金融危机之前和金融危机之后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金融危机之前,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增长时期,国际贸易增速持续快于经济增长,可以说是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平均来看,金融危机之前,国际贸易增速应是世界经济增速的x倍以上。但金融危机之后,在多数的年份国际贸易增速低于世界经济增长。这反映出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退潮,逆全球化的趋势增强,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使得贸易的增速低于经济的增速。受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国际贸易的回落幅度较大,接近xx%。

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量看,xxxx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曾经达到了历史峰值,此后逐年回落。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基本上稳定在x.x万亿美元左右。但xxxx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量下降了xx%,仅有xxxx亿美元。其中发达经济体只有xxxx亿美元。而新兴市场国家基本保持在xxxx亿美元以上的增速。xxxx年中国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由此可见,xxxx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发达经济体的投资,特别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也进入了低迷期。未来要想重新恢复到比较快的增长态势,仍然需要很长时间。

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年来我们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尽管xxxx年我们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我国利用外资仍然达到了xxxx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xxxx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冲击很大,美国吸收外资大幅度回落。同时,我们的对外投资仍然保持在xxxx亿美元以上的稳定水平。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和项目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xxxx年关于世界经济最新的预测。根据最新预测,xxxx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x.x%的恢复性增长,但前提是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就目前的全球大环境而言,在“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速与历史比,应该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是国际分工深刻变革,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加快。一方面,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为引领,生命健康、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相互促进、交叉融合,科技创新进入了大融通时代,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迅猛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发生了深刻重组。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得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问题更加凸显,各国内顾倾向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向多元化、区域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以往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时期,以效率优先为导向而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在加速向以安全可控优先方向调整,所以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格局在我国“十四五”时期将发生更加深刻复杂的变化。

三是经济全球化势头继续减弱,国际治理体系呈现“碎片化”。xxxx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经济增长放缓、全球化收益不均、贫富差距扩大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出现了社会撕裂,民粹主义盛行,对外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主义,经济、贸易、投资问题政治化。在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较量依旧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仍有可能减弱。围绕着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公共卫生领域挑战等方面的博弈和斗争可能更趋激烈,国际治理体系变革达成共识的难度在上升。所以,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势必要在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和推动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发展。

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的内部条件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一是我国仍处在成长的上升期,但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在加大。我国仍处在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发展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与此同时,我国也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以往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有很大的改变,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区间。其中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压力和需要前所未有。所以,未来一个时期,经济潜在增速仍有可能继续有所回落。

《纲要》没有像以往对整个未来五年提出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而是强调每根据形势变化决定增长目标,这也是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环境有很大不确定性。当然,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有充分的信心和条件保持经济适度的发展。

xxxx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增长从xxxx年达到峰值以后逐渐回落。特别是过去xx年,中国经济增长更加平稳,增速比以往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当然这反映了我们的经济结构有重大变化,经济增长目的在转换。所以,“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将保持中速到中高速的增长态势。

二是我国已经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逐渐被摒弃。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有机统一,已经成为新发展导向。但是,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依然艰巨。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意味我们已经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而是意味我们已经到了必须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来推动经济发展的阶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本身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过去几年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看,我们的经济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从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看,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去年已经达到xx.x%。包括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现在在经济中占比已在xx%以下,农业总体维持在接近xx%的水平。这种结构变化,与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路径的一般规律是相符的。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经济已经由过去工业主导型的经济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

由于服务业的占比上升,也使得我们的经济增长更加稳固。过去在工业主导时期,工业周期性比较强,所以,往往会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现在服务业占比提升到xx%以上以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xx%以上,这也使得我们的经济运行比以往更加稳定。这种结构变化,也使得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们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总体趋势是有所减弱的。另一方面,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加。过去几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上是xx%以上,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xx%现在都来源于服务业。

从贡献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分解来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最大的。由于这种变化,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新变化,特别是服务业占比的提升,使得服务业成为过去几年吸纳就业唯一保持增长的产业。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们吸纳就业的最主要的渠道。从就业方面来看,我们还要依靠更多的服务业来创造就业。

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就业超xxxx万人,去年受疫情冲击影响,我们的城镇新增就业有所回落,但也实现了目标。这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为保持就业稳定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三是“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难以维系。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新发展模式紧迫性在上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xxxx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发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工厂,这种发展模式有力带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要素条件的变化,这种两头在外,也就是市场和资源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近年来明显减弱,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受限带来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更加凸显,经济安全的风险增大。

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配套齐全的完整产业体系。我们本身具备内部循环的大国经济优势。xxxx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所以,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继续顺势而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加快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新发展模式。

xxxx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对外贸易,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是两位数增长。但是xxxx年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缓慢、外需减弱,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速也在减弱。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总体看,我们的对外贸易增长潜力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和以往相比,再出现高速增长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了。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内外需占GDP的比重也明显回落。xxxx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最高达到过x.x%,接近xx%的水平。因此,外需对我们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是非常大的。xxxx年我们经常项目顺差仍然接近xxxx亿美元,但是占GDP比重只有x.x%。xxxx年,我们的GDP按照人民币计算是xxx.x万亿元,折合成美元是xx.x万亿美元。

现在我们基本上实现了内外的均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现在被提出来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做这个事情。从需求方面看,消费、投资、进出口占GDP的比重也反映出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与此同时,我们的最终消费占GDP比重比过去在持续提升,已经超过xx%。但是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消费占比仍相对偏低。

从生产角度看,我们的服务业占比超过一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xx%。从支出角度,或者从需求角度看,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接近xx%。所以,这两方面的变化,使得我们的经济增长跟以往相比有很大变化,我们不再过分依靠投资、工业。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既应对了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也是我国在当前阶段的主动选择,更是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因此,必须深刻理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新趋势和新特征:

一是更加注重扩大国内需求。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将更加明显。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是要求我们坚持扩大内需,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各个环节,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我们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从以往看重国际市场为主,转向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我们有这方面的条件。首先我国有xx亿人口,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多年超过xx万亿美元,大概是美国的xx%。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十四五”期间,按照世行的标准,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可能最终达到x.x万美元以上,进入高收入国家行业。

同时我国还有x亿多的中等收入群体。xxxx年,我们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了xx万亿人民币。xxxx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现了负增长,大概是xx万亿元人民币。但总体来讲,我们国内消费品市场规模大概是x万亿美元左右,可以说和美国现在的市场规模相当。但和美国相比,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还没有完成,所以,我们的市场是全球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

当前,我国还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产业升级、城镇化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建设都将不断释放出投资需求潜力。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我国最大的竞争力。我们完全有条件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来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当今世界,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全球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这也是我们能够实现扩大内需,支撑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底气。

但是当前,我们的国内大循环还不够通畅,突出表现在国内统一的大市场尚未形成,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还有很多门槛,要素商品流动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另外,我们流动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不高,交易成本也较高。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物流成本持续下降,但是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高。xxxx年,我们的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高达xx%以上。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只有x%。所以,我们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还有很多空间。现在我们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深化改革降低流通费用。

当前,我们的金融、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发展也不均衡,这均妨碍了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流通,同时,我们的体制机制问题也较多。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循环,也制约了消费和投资需求潜力的释放。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发展问题,实际上是改革问题。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释放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潜力。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任务是继续深化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有效释放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内需,更加注重和加强需求侧的管理,构建扩大内需的有效机制,全面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在稳定汽车、家电等传统大宗消费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进一步扩大养老、健康、家政等服务消费,进一步净化我们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提量升级。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像x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一些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和市政设施升级。

“十四五”时期,我们在落实扩大内需方面有一系列的举措,除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一些有利于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以外,我们在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方面还有很多具体的举措。扩大消费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提高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近年来,我们的最终消费比重已经超过xx%,呈现上升的态势。但剔除政府消费后,我们居民的最终消费还低于xx%。也就是说,我们在扩大内需方面,除了稳投资外,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扩大消费。扩大消费除了从营造消费环境入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切实有效提升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

近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xxxx年有明显回落。所以,这既不利于当期经济可持续的恢复,也会制约我们未来的发展。

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将不断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经济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关键还是要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从而让国内大循环有效运转起来。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首先,在国内大循环中,供给和需求必须循环起来。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完整的配套能力。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供给体系大而不强,特别是一些传统低端领域的产能和供给持续过剩,而很多新兴的高品质服务供不应求。所以,在居民消费加速升级的态势下,我们的供给体系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供给结构难以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国内循环之所以存在很多堵点和断点,最主要的方面是我国有很多个性化的需求。有时,国内的商品难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有很多人到国外去采购。

要解决国内经济循环不畅的问题,还是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我们的供给体系能适应国内需求的需要,那么庞大的国内需求就会刺激我们的供给不断创新,我们的工业、服务业也就会更好地发展起来。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矛盾既有供给侧的,也有需求侧的。但深入分析后,我们的判断是,矛盾主要还是在供给侧。供给体系不能适应需求变化。如果我们仅仅是扩大内需,而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内需供给就很难能支撑经济增长。所以,我们必须把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不断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品种,提高它们的质量和品类。“十四五”时期,我们还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要用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来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

三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保障将进一步强化。当前,国际上围绕着优质要素资源的争夺在不断加剧,我国正处在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

第五篇: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2021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个规划纲要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经济社会工作的纲领性的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讲,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无论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都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环境的变化

我们先谈一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均发生了深刻调整。世界大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全球经济、贸易、投资、产业布局,还有治理体系变革等方面来看,“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将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一是世界经济有可能持续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速放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就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期,增速显著放缓,国际贸易增速持续低于世界经济增速,跨国直接投资也趋于回落。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使得世界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陷入最严重的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下降。2020年下半年以来,虽然全球经济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改善有所回升,但未来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受到疫情防控形势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因此,未来几年,特别是“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有可能处在持续低迷的态势,出现强劲复苏的可能性较低。

从近30年来世界经济的增速看,世界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尽管常有一些波动,但总体是向上增长的态势。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此后,随着应对危机的刺激政策效应逐步减退,世界经济在这次疫情之前也处在疲弱的复苏状态,走势并不强劲。从目前看,今年世界经济有可能出现恢复性增长,增速有可能达到5.5%。但是除去2020年的负增长,今年世界经济总量仍然很难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走势的相互关系看,金融危机之前和金融危机之后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金融危机之前,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增长时期,国际贸易增速持续快于经济增长,可以说是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平均来看,金融危机之前,国际贸易增速应是世界经济增速的2倍以上。但金融危机之后,在多数的年份国际贸易增速低于世界经济增长。这反映出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退潮,逆全球化的趋势增强,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使得贸易的增速低于经济的增速。受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国际贸易的回落幅度较大,接近10%。

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量看,2015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曾经达到了历史峰值,此后逐年回落。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基本上稳定在1.5万亿美元左右。但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量下降了42%,仅有8590亿美元。其中发达经济体只有2290亿美元。而新兴市场国家基本保持在6000亿美元以上的增速。2020年中国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由此可见,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发达经济体的投资,特别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也进入了低迷期。未来要想重新恢复到比较快的增长态势,仍然需要很长时间。

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年来我们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尽管2020年我们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我国利用外资仍然达到了1444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冲击很大,美国吸收外资大幅度回落。同时,我们的对外投资仍然保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的稳定水平。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和项目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2021年关于世界经济最新的预测。根据最新预测,2021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5.5%的恢复性增长,但前提是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就目前的全球大环境而言,在“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速与历史比,应该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是国际分工深刻变革,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加快。一方面,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为引领,生命健康、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相互促进、交叉融合,科技创新进入了大融通时代,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迅猛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发生了深刻重组。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得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问题更加凸显,各国内顾倾向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向多元化、区域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以往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时期,以效率优先为导向而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在加速向以安全可控优先方向调整,所以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格局在我国“十四五”时期将发生更加深刻复杂的变化。

三是经济全球化势头继续减弱,国际治理体系呈现“碎片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经济增长放缓、全球化收益不均、贫富差距扩大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出现了社会撕裂,民粹主义盛行,对外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主义,经济、贸易、投资问题政治化。在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较量依旧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仍有可能减弱。围绕着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公共卫生领域挑战等方面的博弈和斗争可能更趋激烈,国际治理体系变革达成共识的难度在上升。所以,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势必要在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和推动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发展。

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的内部条件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一是我国仍处在成长的上升期,但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在加大。我国仍处在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发展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与此同时,我国也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以往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有很大的改变,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区间。其中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压力和需要前所未有。所以,未来一个时期,经济潜在增速仍有可能继续有所回落。

《纲要》没有像以往对整个未来五年提出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而是强调每根据形势变化决定增长目标,这也是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环境有很大不确定性。当然,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有充分的信心和条件保持经济适度的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增长从2007年达到峰值以后逐渐回落。特别是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长更加平稳,增速比以往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当然这反映了我们的经济结构有重大变化,经济增长目的在转换。所以,“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将保持中速到中高速的增长态势。

二是我国已经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逐渐被摒弃。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有机统一,已经成为新发展导向。但是,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依然艰巨。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意味我们已经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而是意味我们已经到了必须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来推动经济发展的阶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本身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过去几年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看,我们的经济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从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看,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去年已经达到54.5%。包括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现在在经济中占比已在40%以下,农业总体维持在接近10%的水平。这种结构变化,与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路径的一般规律是相符的。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经济已经由过去工业主导型的经济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

由于服务业的占比上升,也使得我们的经济增长更加稳固。过去在工业主导时期,工业周期性比较强,所以,往往会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现在服务业占比提升到50%以上以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60%以上,这也使得我们的经济运行比以往更加稳定。这种结构变化,也使得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们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总体趋势是有所减弱的。另一方面,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加。过去几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上是60%以上,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60%现在都来源于服务业。

从贡献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分解来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最大的。由于这种变化,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新变化,特别是服务业占比的提升,使得服务业成为过去几年吸纳就业唯一保持增长的产业。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们吸纳就业的最主要的渠道。从就业方面来看,我们还要依靠更多的服务业来创造就业。

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就业超1300万人,去年受疫情冲击影响,我们的城镇新增就业有所回落,但也实现了目标。这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为保持就业稳定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三是“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难以维系。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新发展模式紧迫性在上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发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工厂,这种发展模式有力带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要素条件的变化,这种两头在外,也就是市场和资源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近年来明显减弱,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受限带来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更加凸显,经济安全的风险增大。

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配套齐全的完整产业体系。我们本身具备内部循环的大国经济优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所以,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继续顺势而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加快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新发展模式。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对外贸易,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是两位数增长。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缓慢、外需减弱,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速也在减弱。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总体看,我们的对外贸易增长潜力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和以往相比,再出现高速增长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了。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内外需占GDP的比重也明显回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最高达到过8.7%,接近10%的水平。因此,外需对我们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是非常大的。2020年我们经常项目顺差仍然接近3000亿美元,但是占GDP比重只有2.0%。2020年,我们的GDP按照人民币计算是101.6万亿元,折合成美元是14.7万亿美元。

现在我们基本上实现了内外的均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现在被提出来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做这个事情。从需求方面看,消费、投资、进出口占GDP的比重也反映出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与此同时,我们的最终消费占GDP比重比过去在持续提升,已经超过50%。但是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消费占比仍相对偏低。

从生产角度看,我们的服务业占比超过一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60%。从支出角度,或者从需求角度看,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接近60%。所以,这两方面的变化,使得我们的经济增长跟以往相比有很大变化,我们不再过分依靠投资、工业。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既应对了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也是我国在当前阶段的主动选择,更是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因此,必须深刻理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新趋势和新特征:一是更加注重扩大国内需求。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将更加明显。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是要求我们坚持扩大内需,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各个环节,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我们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从以往看重国际市场为主,转向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我们有这方面的条件。首先我国有14亿人口,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多年超过14万亿美元,大概是美国的70%。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十四五”期间,按照世行的标准,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可能最终达到1.2万美元以上,进入高收入国家行业。

同时我国还有4亿多的中等收入群体。2019年,我们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了40万亿人民币。2020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现了负增长,大概是39万亿元人民币。但总体来讲,我们国内消费品市场规模大概是6万亿美元左右,可以说和美国现在的市场规模相当。但和美国相比,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还没有完成,所以,我们的市场是全球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

当前,我国还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产业升级、城镇化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建设都将不断释放出投资需求潜力。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我国最大的竞争力。我们完全有条件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来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当今世界,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全球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这也是我们能够实现扩大内需,支撑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底气。

但是当前,我们的国内大循环还不够通畅,突出表现在国内统一的大市场尚未形成,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还有很多门槛,要素商品流动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另外,我们流动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不高,交易成本也较高。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物流成本持续下降,但是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高。2019年,我们的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高达14%以上。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只有8%。所以,我们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还有很多空间。现在我们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深化改革降低流通费用。

当前,我们的金融、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发展也不均衡,这均妨碍了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流通,同时,我们的体制机制问题也较多。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循环,也制约了消费和投资需求潜力的释放。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发展问题,实际上是改革问题。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释放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潜力。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任务是继续深化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有效释放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内需,更加注重和加强需求侧的管理,构建扩大内需的有效机制,全面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在稳定汽车、家电等传统大宗消费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进一步扩大养老、健康、家政等服务消费,进一步净化我们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提量升级。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像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一些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和市政设施升级。

“十四五”时期,我们在落实扩大内需方面有一系列的举措,除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一些有利于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以外,我们在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方面还有很多具体的举措。扩大消费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提高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近年来,我们的最终消费比重已经超过50%,呈现上升的态势。但剔除政府消费后,我们居民的最终消费还低于40%。也就是说,我们在扩大内需方面,除了稳投资外,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扩大消费。扩大消费除了从营造消费环境入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切实有效提升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

近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2020年有明显回落。所以,这既不利于当期经济可持续的恢复,也会制约我们未来的发展。

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将不断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经济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关键还是要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从而让国内大循环有效运转起来。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首先,在国内大循环中,供给和需求必须循环起来。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完整的配套能力。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供给体系大而不强,特别是一些传统低端领域的产能和供给持续过剩,而很多新兴的高品质服务供不应求。所以,在居民消费加速升级的态势下,我们的供给体系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供给结构难以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国内循环之所以存在很多堵点和断点,最主要的方面是我国有很多个性化的需求。有时,国内的商品难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有很多人到国外去采购。

要解决国内经济循环不畅的问题,还是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我们的供给体系能适应国内需求的需要,那么庞大的国内需求就会刺激我们的供给不断创新,我们的工业、服务业也就会更好地发展起来。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矛盾既有供给侧的,也有需求侧的。但深入分析后,我们的判断是,矛盾主要还是在供给侧。供给体系不能适应需求变化。如果我们仅仅是扩大内需,而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内需供给就很难能支撑经济增长。所以,我们必须把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不断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品种,提高它们的质量和品类。“十四五”时期,我们还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要用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来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

三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保障将进一步强化。当前,国际上围绕着优质要素资源的争夺在不断加剧,我国正处在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的阶段。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高端设备“卡脖子”问题还比较严重,所以,断供风险难以完全排除,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已成为重大课题。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候不掉链子是一个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也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战略支撑,依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的核心技术,强化对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保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还可以依托国家超大规模的市场和完备的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在加强科技创新方面有一系列重要的部署。

从“十三五”以来,我国在科技投入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一定程度上也等于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剔除资本和劳动的贡献以外,经济增长和其他方面的贡献是来自科技进步方面的。我国科技的不断提升,与我们加大研发投入经费有关。

此外,无论在加强国家科技创新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还是市场引导企业创新主体以及激活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等方面,我们都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四是要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既面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加快向各产业渗透和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约束强化的巨大挑战。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商业化应用阶段,成为驱动产业变革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十四五”时期将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推进数字化转型行动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各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以提升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为导向,把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依托产业园区和自贸区等平台,推动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等有效集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五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四五”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会进一步增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机构如果脱离实体经济去搞以钱生钱的自我循环,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是金融危机,最终也会危及到金融自身发展。因此,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金融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新发展阶段,金融工作要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主动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形势,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2020年,从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的过程中,我们看得很清楚,普惠金融大量发展,引导更多金融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不断降低实体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严控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综合施策,引导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从宏观层面看,重点做好金融领域跨周期政策设计,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使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

从微观层面看,我们要进一步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入激励相容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更多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支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支持创新层面看,我们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从优化结构层面看,我们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更好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从完善货币、监管、税收等制度入手,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政策性业务和商业业务分账管理,提升支持国家战略的能力;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统筹规划建设管理适应金融双向开放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确保金融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从防控风险层面看,我们要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方针及时处置各类风险隐患,加快构建宏观审慎加微观审慎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管理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六是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度型开放特征更加鲜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要搞封闭的内循环,畅通国内循环与参与国际循环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而不是割裂或对立的。

国内大循环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畅通国内大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有利于我们更好参与国际循环。

坚持开放合作、主动参与国际循环,可以更好地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深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互动,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新动力。

因此,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的“中国机遇”,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成果。“十四五”时期将以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为方向,健全制定内外贸、内外资统一的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定新的外资基础性法律,清理涉及外资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限期废止或修订同对外开放大方向和大原则不符的法律法规或条款,加快推动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制度保障。

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探索实践更高水平更高标准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加快金融等服务领域开放,促进制度型开放。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五通”合作,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扩大西部和沿边地区开放,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特别是世贸组织改革,开展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提出更多中国倡议、中国方案。

下载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匪夷所思的: 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同时又是最无效率的。 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经常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另一方面,如......

    中国经济发展(中英文)(定稿)

    中国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伴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形势蒸蒸日上。紧跟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伐,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的各方各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们完......

    洞察中国:大消费时代新趋势pdf讲稿(范文)

    第八届CTR大消费时代市场新趋势发布 1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CTR2012年大消费时代市场新趋势发布会的内容,让我们看看这次论坛给我们带来哪些新观点。 2 在传媒行业,政策的力......

    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发展新特点新趋势[优秀范文5篇]

    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发展新特点新趋势 胡锦涛主席指出:要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的新特点新趋势,进一步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筹划。深刻理解胡主席的重要指示,......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摘要:经济全球化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挑战应对及发展趋势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是20 世纪末和21 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

    12011中国经济发展走向

    首先,自然灾害多发,这些自然灾害引发食品供应紧张,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第二,由于2007年前中国经济一直过热、流动性过剩,由于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后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

    2013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主持词(大全)

    “2013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主持词时间:2012年 11月20日 14:00 地点:蓝天大剧院 内容:“侨都一品 · 皇壁”2013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14:00—14:05主持人上台致辞,宣布活动开始,介绍与......

    中国梦——浅论中国经济发展5篇

    浅论中国经济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