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从《华为基本法》到《白沙文化纲要》

时间:2019-05-12 11:4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从《华为基本法》到《白沙文化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从《华为基本法》到《白沙文化纲要》》。

第一篇: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从《华为基本法》到《白沙文化纲要》

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从《华为基本法》到《白沙文化纲要》

[ 作者:彭剑锋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605文章录入:智网 ]

人与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笔者在近几年的咨询实践中,带领管理咨询团队,帮助企业完成了《华为基本法》、《华侨城宪章》、《迈普之道》、《新奥企业纲领》、《白沙文化发展纲要》等一系列企业文化的纲领性文件的起草。并将企业文化这些纲领性文件的起草作为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让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起草企业纲领,使企业上下对企业的使命、追求、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为什么这些企业要通过上述方式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回答这个问题,要先从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谈起。这些基本问题是中国企业在成长过程所面临的具有共性的问题,这些共性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企业文化问题。

1.为什么中国许多“明星”企业很快成为“流星”企业

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持续性发展问题,即企业做不大、活不长。许多企业一夜之间成名,但很快成为“流星”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企业都是产品成功型企业,也就是凭借企业家的胆略和敏锐抓住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机遇、某个产品、某个项目、某种稀缺资源使企业迅速做大,但这种靠单一产品、单一稀缺资源、政策机遇的成功并不等于企业的成功,更谈不上企业的持续成功。企业要跨越成功的陷阱走向持续成功必须在文化的层面上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要寻找持续存在的理念依据,即重新思考和确立企业的使命追求、愿景和核心价值体系;二是企业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要完成战略性的系统思考。《华为基本法》等企业文化纲领的起草就是要研究和确立企业的使命和追求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轨迹,确立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文化依据。

2.为什么企业高层与中基层难以达成共识,并存在沟通障碍

企业高层与中基层难以达成共识,并存在沟通障碍是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个独特现象。创业时期,老板就是冲锋队队长、救火队队长,老板身先士卒并与下属打成一片,老板一眨眼下属就能领悟到他想干什么。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老板逐渐进入“上流社会”,并与员工的距离拉开,老板与下属正面沟通的机会少了、时间短了,这时候,员工觉得与老板的距离在逐渐拉大,老板讲的话大家越来越听不懂,员工开始感到老板在说“鸟语”,听不懂老板在说什么,也悟不清老板在想什么;而老板一回头,发现后面的人跟不上自己的思路和行动节拍,做事总和自己的思路相左,往往在干“猪事”(蠢事),因此对于高速成长的企业而言,如何实现“鸟”和“猪”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要实现企业高层与中基层之间的有效沟通就必须建立一个共同语言系统,即企业文化的传递系统。起草《华为基本法》、《白沙文化发展纲要》等企业文化纲领实际上也是寻找一个传递系统、一个共同语言系统,使上下对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彼此达成共识,从而形成面向未来的内聚力。

3.为什么企业在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中员工感到迷茫、迟疑而不愿跟进,导致变革成效不佳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的本质是文化变革。很多企业不断在进行所谓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但变来变去唯一没变的是员工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得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支持,导致员工在变革过程中迷茫、迟疑而不愿跟进,最终导致变革成效不佳。,是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组织变革与文化创新的过程,更是员工自我超越的过程,因此它需要全体员工为企业纲领的起草、贯彻、执行贡献心智。

4.为什么企业文化理念与行为严重背离(文化虚脱)?为什么中国企业的制度成本高(心理契约的天然缺陷)?

中国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两种基本的文化现象:一是企业的理念很时髦、很先进,在天上飘,但企业家和员工的行为在地上爬,企业文化理念与行为严重背离,造成文化虚脱症;二是员工心理契约的天然缺乏,导致企业的制度成本高、管控复杂而无效。其根源在于企业文化没有落地,仅停留在时髦的口号与词汇上。企业文化缺乏内在的推进机制与执行系统,同时因为中国企业没有经历工业文明的长期洗礼,员工职业化程度低,企业行为与员工行为缺少自律机制。心理契约的天然缺乏,导致企业内部交易成本高。《华为基本法》、《白沙文化发展纲要》等企业文化纲领的起草重在过程,重在使企业的文化生根落地,而不仅仅是追求拿出一个时髦的文本,它是要把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制度建设、流程建设以及员工的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去,并把制度建立在心理契约的基础之上,使员工行为从他律走向自律,使企业进入组织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

5.为什么企业分权分利就分心。

中国的企业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通常面临一个两难境地:一是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如果企业家事无巨细,什么都管,一定管不过来,也没有效率,也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发育与成长,这就需要分权;但现实的困境是企业一分权就分心,形成诸侯割据,与老板分庭抗礼,这就导致企业家不敢分权。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企业家与员工目标追求各异,企业处理内外矛盾关系缺乏公理,缺乏理性权威。《华为基本法》、《白沙文化发展纲要》等企业文化纲领的起草就是要确立企业的公理系统,就是要将企业的目标追求与

员工的目标追求统一于企业的使命追求与战略,从而内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牵引与约束机制。

6.为什么企业待遇很好,但仍然留不住优秀人才。

瀛海威15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在集体辞职时将自己在企业中的境遇描述为“我们努力着,我们奋斗着”,但是“没有枪,没有子弹,置身于不见人迹的荒漠之中,被告知去消灭一定数量的敌人”,所以“在不甘、不忍、却又无奈的心态下”集体辞职。这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心态的真实表露。如果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后觉得既无资源又无支持,想法没人听,工作没人认同,人际关系复杂,那么说明他还没有认同企业文化,未能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协调一致。优秀人才只有融入企业文化,才能如鱼得水。很多企业用待遇留人,但待遇至多能留住人,是留不住“心”的,因为优厚的待遇是无法弥补由于自身价值无法实现所造成的心里缺憾的。所以企业不单要靠待遇留人,还要靠企业的发展留“心”、文化留“心”。

7.为什么企业能做多大取决于企业家的抱负与追求。

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障碍是企业家抱负与追求的封顶,即企业做大以后,企业家还停留在“买卖人”的境界与追求上,企业家的思维空间打不开,境界提不高,还是以投机的心态去抓项目、抓产品,企业自然做不大。许多民营企业之所以成为不了产业领袖,就在于企业家本身的追求与抱负就不是产业领袖的心态,而是一种盲目自大心态,名流心态。企业要真正转型,企业家必须提升自己的境界、抱负、追求。同时还要开放权利结构,只有开放权利结构,才能真正吸纳人才,才能真正使职业经理人发挥作用,并促使职业经理阶层的形成。《华为基本法》、《白沙文化发展纲要》等企业文化纲领的起草过程就是企业家境界提升与权利智慧化的过程。

8.为什么对中国企业而言,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所形成的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最大,所造成的障碍也最大。

许多中国企业文化落后是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文化的影响,而非来源于传统文化。计划经济时代的“等、靠、要、包”思想不单扭曲了企业文化,同时也污染了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在民营企业中各部门向上报计划、报预算往往有种惯性思维,即尽量往高报,等待上面拦腰砍一刀,这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养成的思维方式——不顾整体规划和实际情况,只想多占。企业各个部门只是争资源、争项目,只想着本部门如何壮大,而不是着眼于企业的整体发展,企业职能部门热衷于编制度、设置权利门槛,而不是提供服务,员工自主性差,等、靠、要、包,不思进取,所有这些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企业员工思维惯性。所以企业要跳出计划经济思想的桎梏,就要重塑企业文化。

9.为什么对于成功的企业而言,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企业进行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头号敌人是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是不愿意改变自己。当整个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漠视变化,不愿意改变自己,总是觉得自己过去就是这样成功的,将来这样也能持续成功。但十倍速变化的新经济时代,成功往往导致失败,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在起草《华为基本法》、《白沙文化发展纲要》等企业文化纲领的过程中首先要思考三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企业为什么会成功?过去成功依靠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第二,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与机会?在过去成功的要素中,哪些要素能帮助企业持续成功,哪些会成为企业持续成功的障碍。第三,企业未来的成功靠什么?企业的文化哪些是要继承的?哪些是要创新?当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企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时,我们如何进行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10.为什么优秀公司重视企业文化?

美国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通过对全球优秀企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这些一流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普通公司的企业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他们最注重四点:一是团队协作精神;二是以客户为中心;三是平等对待员工;四是激励与创新。凭着这四大支柱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力,使这些一流公司保持百年不衰。在大多数企业里,实际的企业文化同公司希望形成的企业文化出入很大,但对那些杰出的公司来说,实际情况同理想的企业文化之间的关联却很强,他们对公司的核心准则、企业价值观遵循始终如一,这一理念可以说是世界最受推崇的公司得以成功的一大基石。

好的文化对企业经营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不好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现在国际上讨论的最热门的话题就是美国的安然公司,而安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败在企业文化上——“畸形公司文化+媒体推波助澜=毁灭”。安然公司文化之一:“只能成功”——诱人作假。文化之二:“只重结果”——人被轻视。所以说失败的企业也不是没有文化,而正是他特有的文化导致了失败。那么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企业员工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思想、行为的依据。文化具有独特性、难交易性、难模仿性的特质,使得文化成为企业核心专长与技能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文化的内涵如下:

1、企业文化是形成组织效能的共同认知系统

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形成组织效能的群体意识形态)。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是员工之间能达成共识,形成心里契约,使每一个员工知道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样做才能符合组织的内在规范要求,怎么做可能会违背企业的宗旨和目标。文化是共同认知下形成的一种氛围,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即使不认同的人也不得假积极,假着假着,就变成真的,就身不由己了。把假积极变成真积极就是文化特有的功能。

2、企业文化是大家都能认可的习惯性行为方式

“习”就是通过经验学习获得的,“惯”就是一种定式,一种长性的东西,所以这种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大家所认可的、是习以为常的,不是制度或法律。这种源自文化层面所产生出来的力量,比起传统管理那种命令、监督、惩罚所产生的力量更彻底,更有牵引力、凝聚力、约束力,更有活力和推动力。法律强制人达到最低标准,文化引导人达到最高标准。例如一个人没有义务为他人谋福利,但文化或道德则引导人们去为他人谋福利。文化给员工以希望,给工作以意义,使组织有前途,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在企业文化的传递、延续和变革过程中,往往是顺应企业文化要求者得到赞赏,而逆行者则受到惩处,因此,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思想、行为的依据,是企业成功或长寿的关键。

3、隐含在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系统

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埃德加·H·沙因的观点,企业文化是隐含在一系列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比如号召向雷锋、焦裕禄学习,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去做雷锋、焦裕禄呢?这是因为这个号召的背后隐含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雷锋、焦裕禄是吃亏的,所以大多数人做不到。而深圳华为公司提出“向雷锋、焦裕禄学习,但决不让雷锋、焦裕禄吃亏”,从吃亏到不吃亏,假设系统变了,于是人的思维方式变了,行为方式也变了。再比如“砍树种地”与“退耕还林”,前者的假设系统是树与粮相比,粮更重要,于是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因为粮食比树重要,所以大家都去砍树种地。而当大量砍伐造成生态失衡,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时候,“树与粮比,粮更重要”这一假设系统动摇了,从而形成新的假设系统:对人类而言,树与粮食同样重要。新的假设系统必然引起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因此,尽管我们不知道公司的未来一定是怎样,但我们可以提出奋斗目标。这就需要一系列假设系统,对我们的未来,对我们的用人标准,对我们的价值,对我们的利益等作出假设。

4、企业成员间达成的团队心理契约

企业文化是团队成员间达成的心理契约。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靠两种契约来维系,一种是劳动契约,即根据市场交易法则规定双方的权利、责任、利益关系;另一

种是心里契约。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一种“德”的标准,员工以此与企业形成一种心里契约,即员工认同企业的共同愿景和追求,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主动承担责任并进行自主管理。同时,一旦将文化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文化又是一种理性管理手段,它是企业实现功利目标的一种理性选择,如,在战略上规定了企业做什么,不做什么;在理念上确定了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价值观上明确了追求什么,放弃什么。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过程,不只是起草一个纲领就完成了使命,纲领只意味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开端,企业文化建设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是什么,这首先取决于企业家与企业家群体,因为企业文化的基因来源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那么企业的企业家团队决定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作为高层有几项使命,一个是树立企业的理念、使命和核心价值观,要有意识地了解和创造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华为基本法》、《白沙文化发展纲要》等企业文化纲领的起草都经历了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高层不断地讨论,这本身就是一个在完成企业家有意识的引导和创造的企业文化。第二个高层要完成的使命是企业战略性系统思考——企业向何处去?在加入TWO之后,产业要向哪个方向升级,企业未来战略发展方向是什么?核心能力是什么?关键业务领域是什么?未来的商业运作模式是什么?这些问题尤其是企业的高层需要思考清楚。第三是高层要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忠实追随者、布道者、传播者、感召者、激励者。讲企业文化不是由学者来讲,而是企业的高层来讲。通过讲文化,讲战略迫使高层不断思考这些问题,高层要能给刚来的员工讲明白了,就说明高层真的弄懂了,想通了。整个企业不断的布道,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氛围。《华为基本法》、《白沙文化发展纲要》等企业文化纲领的推出实际上就是高层要成为文化变革的催化剂,高层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改变自己,来实现放权,这是权力制度化的过程,这说明企业家的危机意识与自我转型意识。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家要不断超越,不断转型,再由高层确立并维护工作标准,身先士卒,成为典范。如果高层不认同企业文化,一定不能用,但对于中基层技术人员,允许有个过程。为什么老板选接班人很难呢?他要选能够认同企业文化并能够创新的人才。

2.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个要素是企业的核心人才和中坚人才,也就是除了高层以外的各层管理者也要承担文化建设的责任。但与老板、高层所承担的有所不同:第一要共同参与企业愿景与核心价值观的制定。第二是提炼经验,总结教训,探寻方法,确立准则,行为带动。第三是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和流程建设之中。真正接触员工的是中基层管理者,所以企业文化的真正推动者是中基层。而且员工更多要靠舆论导向,要向氛围去带动,所以对职工要有强化的过程,通过开始的强制达到最终的自觉这样一个过程。

另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序与方法要形成这样三个程序,第一,就是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提炼,这是《华为基本法》、《白沙文化发展纲要》等企业文化纲领的第一种做法,就是挖掘基因、筛选梳理、精炼升华等等;第二步是文化影响的推广与传播,即如何表达企业文化,从各方面,从外在形象,到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到制度文化建设。第三步是文化资源的消费利用,这时真正的树榜样,入心田,成习惯,变物质,社会化,使文化资源真正成为员工个人成长的消费品,这时才称得上企业的整个文化才落地生根了。

第二篇:《华为基本法》的诞生过程:从第一稿到第九稿

《华为基本法》的诞生过程:从第一稿到第九稿

从1995年萌芽,到1996年正式定位为“管理大纲纲”,于1998年3月审议通过,《华为基本法》经过九稿修改完善,最后任正非却说“基本法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可以锁在抽屉里了 作者:彭剑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夏基石董事长,《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 chnstonewx)

第一稿:华为的企业价值体系框架 开始做华为的咨询时,正是其面临从机会导向转型为战略导向的关键期,我们做的最成功的是帮助其选择。战略就是一种选择。另外是以顶层设计和价值牵引帮助其建立制度,华为当时的问题不是缺制度,而是制度太多、太杂,需要简化、整合。

华为当时最缺的是一套能引领整个企业的价值体系,《华为基本法》的锥形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文化大纲、管理大纲。华为基本法起草初期,我们没有任何参照,包政老者师提出回归到德鲁克事业理论的三个命题

第一,企业要有前途定位,包含使命、愿景与目标,及实现愿景的事业 基本法首先要回答企业的前途何在,我们要去向何处,这么多人一起要从事一项什么样的事 业

第二,效率问题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个组织只有始终充满效率,才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德鲁克研究的效率可题叫点效率,时间 动作,在一个点上下功夫;后来福特提出了线效率,即流水作业中上下工序的节拍效率;现在流行的是系统效率、決策效率、整体效率影响效率的关键因素------首先是決策,企业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其次是组织,如果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不好,那肯定没有效率;

第三是内部产业链的形成,企业壮大以后,容易产销脱节,内部运营体系、前台后台脱节,影响效率内部价值链的运营与协同 最后,是制度与流程。

第三,华为是一个知识型企业,除了效率,还要关注企业活力。企业活力来自于员工的成就感。人力资源管理要让员工产生成就感,要回答人在组织中是什么地位,用人理念是什么,如何优先发展人力资本,如何让人有价值、有乐趣地工作。这就是基本法的第一稿,是包老师写出来的,三个命题涉及企业的前途、运营体系、人力资源管理这些命题在当今不足为奇,但在90年代是领先的,任正非看到后认为这正是他当时思考的问题。但也有人质疑,认为没有体现华为特点,需要改。接手修改的是黄卫伟老师。

更接地气的第二稿

90年代,美国企业的研究者也提出了三个命题 第一,企业过去成功靠什么

第二,过去成功的要素哪些能够持续帮助企业成功,哪些成为了障碍 第三,面向未来,企业成功靠什么。

这三个命题更接地气,紧贴企业成长发展史,对第一稿进行了修正与辅助。

华为基本法回应了这三个命题

首先,对华为过去成功的经验系统总结、提炼、深化,企业文化是基于以往经验的继承;

第二,基本法不仅要继承,更需要创新,跨越成功的陷阱,更需要自我飛批判。所以基本法不是只靠几个教授来写,而是要实现企业家和高管的自我超越、自我批判;

第三,基本法要对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完成系统思考,是面向未来的成功之道,发展之道。基本法的三个命题貫穿着结构化思维。这一稿出来,普遍觉得与华为更为贴近。但又有质疑 认为缺乏高度,没有让人眼前一亮。

美国考家激发的第三稿又陷入了瓶颈,必须得海外取经了。任正非带我们到了美国考查,与IBM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

作为制造企业,要想超越,有四点很重要

第一,保持技术领先,没有技术领先就没有产品领先。要做到这点,每年的研发投入不能低于10%。

第二,服务是一个企业的利润增长点。我们只懂得做产品,不懂把服务也作为一个企业盈利模式来做。

第三,建立客户导向性的营销和研发体系。不是官僚化、形式化,而是以客户为导向

第四,企业要在核心产品上聚焦,做到足够规模,这样才会有话语权、有规模优势.

这四点对华为的启示:首要的就是技术要领先,每年有10%的研发投入;第二,人力资本要领先;第三,要搞服务;第四,要做组织变革,建立面向客户的组织体系。现在看来,这些要素奠定了华为当前地位的基础。

华为基本法第三稿的核心就是解决组织和人的矛盾,是达成共识、培育领导力。基本法不再是虚的,而要落实在研发、营销、组织、公司治理和企业文化策略上。第九稿后,基本法可以锁到拙屉里了

第三稿交后,专家组就完成了使命。接下来的四到九稿,全是任正非与华为高管逐条商讨,专家组负责修改完成的。

第九稿出来后,任正非说:基本法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可以锁在抽屉里了,过程比结构重要 在讨论、修改的过程中,基本法的思路已经融入到所有高管的思想里了。

所以,基本法对华为的贡献

第一,帮助企业家完成了系统思考;

第二,帮助华为建构顶层设计,成功从机会导向转向战略导向; 第三,解决了企业成长的动力机制问题,贤聚企业利益共同体。

其实,一个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持续过程。从2005年对基本法的修订,到2010年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价值观的提出,到2012年形成三大管理纲要,使"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理念落地,到2015年的全面推行。可以看到,华为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并不只是依靠基本法,但基本法起到了关键作用。

华为的价值观不只写在纸上更体现在组织能力与组织运作中

第三篇:从海尔文化谈企业文化建设

公共关系学

从海尔文化浅谈企业文化

建设

从海尔文化浅谈企业文化建设

摘要:海尔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强势亚文化,是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文化成分的借鉴、改造,不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的成果,是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管理模式。张瑞敏把海尔管理模式总结为12个字:“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

关键词:创新

企业文化

领导文化

一:服务的文化。海尔集团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文化,不是仅仅体现在一般企业关注的售后服务上,而是贯穿到产前设计到产后销售的整个过程,融入到海尔文化的血液里。

从生产环节来看,海尔集团的质量意识就是“有缺陷的产品就等于废品”,“宁可损失上万元,也不给用户添麻烦”。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不少企业将产品分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和等外品,而且这些产品最终都让它出厂。但是,海尔人却把质量当作生命来看。1985年,76台冰箱经检验不合格,张瑞敏命令责任者当众砸毁了这些不合格冰箱。至今,在海尔科技馆里,那把“闻名遐迩”的大铁锤还在向人们诉说着质量与品牌的故事,而且他们开展的“假如我是用户”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海尔人的心中。

从售后服务环节来看,海尔人的文化理念是“海尔卖的是信誉,而不是产品”;“售后服务是产品的一部分”;“用户永远是对的,解除用户烦恼到零,海尔真诚到永远”。在售后服务领域内,海尔集团已将接待设施、标准用语、维修程度、管理程度等许多方面的CI指导思想制订了统一标准模式,并已在各售后服务部门实施。海尔的服务理念和海服务文化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许多企业都意识到了售后服务的重要性,售后服务已经成为众厂家和商家争夺消费者的重要领地。但是很少有企业像海尔那样,从产前设计和生产环节就植入服务理念和服务文化。有的企业甚至无视售后服务,与消费者“捉迷藏”、“兜圈子”,这样的企业是不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的,更不用说发展壮大了。二:创新的文化。因具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而将企业逐渐发展壮大的国内企业也有不少,海尔集团就是十分典型的一例。

海尔提出,在海尔人人是人才;只有给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创新空间,才能满足外部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了鼓励员工创新,海尔以员工姓名命名发明创造。多少年来,不仅是科研部门,生产线上员工们的小创新、小发明也比比皆是。海尔平均每天都有专利申报;平均每天都有新开发的产品。

最大的敌人是“创新的惰性”。海尔在成长了20年多后,全球营业额已突破1000亿元,张瑞敏却从那些凭借创新而领先的公司,比如

英特尔、戴尔、柯达等都在遭遇困境的情形中真正感到,他“唯一害怕的是自己”,“创新的惰性”这个“内部敌人”已经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海尔从此在组织能力、企业文化、价值创新等方面,对付大企业病、官僚主义等,消除惰性这个创新的隐性伴侣。海尔正是在不断地自我审视,不断地自我否定,不断地自我战胜中前进和发展的。美国学者加里·哈默在他的《管理大未来》书里说过:“将人类束缚在地球上的,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因为人类缺乏创造力。”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学海尔,就要学海尔的创新。”海尔创新文化已成为众多企业家倾心向往的管理境界。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近年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与有竞争力的国际大企业相比较,还普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劣势,主要原因是企业的R&D投入不足、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企业缺乏创新型人才、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等。我们应该从海尔的观念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为、市场创新里面学习、借鉴、吸收一些精髓的东西,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领导的文化。企业领导层对企业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培育企业文化的决心,是其企业文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张瑞敏是海尔文化的倡导者,也是坚定不移的推行者,他的态度和决心使海尔在管理水平、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尔文化”。由此可见,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来讲,企业领导者的作用也是决定性的。企业文化之所以能由自发之物成为企业经营者所自觉采取的手段,首先在于企业领导层对企业文化功能的深刻认识。许多企业家和专家

指出,企业文化是指导和约束企业行为以及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它往往更是企业领导者经营理念的直接反映。

企业领导者在真正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功能和意义的基础上,还必须有坚决施行和培育企业文化的决心和手段,必须身体力行。而事实上,很多的企业领导并未做到这一点。有的企业领导只是口头上重视和宣传企业文化,似乎作为一种时髦,但他们实际上可能只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甚至职工文化生活的另一种说法而已,他们仅满足于提炼一句或几句响亮的话语来激励员工或者应付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形成是不可想象的。也有的领导确实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也有决心去培育,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和有效的手段,更多的是由于未能长期坚持下去,结果往往虎头蛇尾,最后只是一种没有生机、也没有效果的形式而已。这也是国内企业文化建设叫得热闹、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当张瑞敏1984年到海尔走马上任时,海尔是一个严重亏损、人心涣散、濒临倒闭的企业。在张瑞敏的带领下,青岛海尔由年亏损174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为年营业额达到268亿元,产品涉及冰箱、空调、洗衣机、手机、电脑、冰柜、微波炉、洗碗机等13个门类58个系列9200多种,并且远销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大型电器企业集团,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就领导文化来说,张瑞敏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到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这也是海尔那么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海尔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看出:企业文化虽然看似空洞,但它是企业“内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如果一家企业想要长期处于不败之地,公司CEO就必须着手创立一套适合自己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创立一种正确的企业文化来迎合客户、供应商、政府以及一些地区组织的不同要求。

仔细研究《福布斯》排行榜上的世界500强企业,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一套培养新员工的企业管理文化手册,通常这是他们走向成功的法宝之一。作为本届天津达沃斯论坛的导师之一,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翰。华生(John Watson)将主要讨论企业管理文化对公司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虽然内容空洞,但关键时刻也足以导致一家公司破产。约翰。华生说:“在今年天津举行的达沃斯论坛上,我被邀请去讨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这一议题。我比较了雪佛龙和世界其他地区成功公司的企业文化后发现,如今不管是客户、供应商、政府还是一些地区组织,他们的期望值在持续升高,作为公司CEO必须要适时创立一种正确的企业文化来迎合不同要求。”

世界经济论坛为企业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它也正吸引着全球无数最具活力的成长型公司,这些公司往往是创造新就业岗位、开发新技术并建立新商业模式的最佳企业代表。约翰。华生说:“许多刚成立的公司,最初只会把精力全部投在满足客户需求、降低成本、采用新技术以及如何融资等外部因素方面。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企业文化虽然看似空洞,但它是企业‘内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企业若没有企业文化,就会失去社会竞争力,而创立企业文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历史的培育和堆积。作为全球第五大综合性能源公司,雪佛龙公司制定了一份“雪佛龙方式”(The Chevron way)企业管理文化宣传册。约翰。华生解释说:“这本宣传文件会详细描述公司的战略目标、国际视野、商业理念和企业价值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员工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包括很多条,但本届亚洲达沃斯的主要议题是推动可持续增长。近几年来,在各国能源战略相继出台的情况下,企业海外兼并现象普遍,但不同文化背景下,企业安全生产无法得到保障。很多人认为,英国石油公司(BP)在美国墨西哥湾海底的漏油事件与其企业管理文化缺失不无关系。BP公司进行了几次大规模企业兼并,其中包括以500亿美元收购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以及欧洲的一些石油公司等,巧合的是,自从完成并购后,安全事故就频繁发生,很多人认为这是“蛇吞象”后消化不良的后遗症。企业规模膨胀,经营范围扩大,但兼并后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融合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造成了历史罕见的生态破坏。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良好的表现。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加强员工的责任感,协调性和企业整体思想的统一对外弘扬企业面貌,增加企业知名度。良好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和健康发展保证方向。

第四篇:从文化建设向文化管理迈进

从文化建设向文化管理迈进

文化建设一定要走到文化管理阶段,才能把企业文化的效能真正发挥出来。

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对“建设”的热情从未消减。但很多企业只是将文化上了墙、上了报,组织员工学习、考试,这仅仅是做了企业文化的表面工作,基本停留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阶段,没有将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实质的文化管理。

那么,什么是建设,什么是管理呢?在什么发展阶段做文化建设,什么发展阶段做文化管理?为什么要从文化建设向文化管理迈进?

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的区别

文化建设是指相关理念的形成、塑造、传播等的过程。文化建设重口号轻落实、重宣传轻执行,突出在“建”字上,基于策划学、传播学的理论之上,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策划和传播,是一种泛文化。

文化管理是指企业文化的梳理、凝练、深植、提升。文化管理重落实轻口号,重执行轻宣传,突出“管理”,实质在于“用”,基于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理论之上,是指企业文化理念、行为规范等体系与经营管理的结合与提升。

从内涵来说,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属于企业文化的两个阶段。从外延上讲,文化管理涵盖了文化建设。文化管理的核

心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管理的对象完全从 “物”转向“人”,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的身心能够融入到企业中来,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的关系

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都离不开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有不同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管理的进步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管理同样属于文化的范畴。然而,仅有文化建设已难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因为文化建设下进行的一系列载体确定、体系建立等举措,还较易于形式化,它还无法触及企业文化存在于企业的最终目标,也无法达成企业管理靠文化力的高度。因此,它还需要在适当的文化载体下,在相应的文化体系中,将文化进一步深化、内化,将文化真正地融入到企业管理之中,从而形成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匹配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营销等管理模块的管理活动。它最大程度上丰富了企业管理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企业管理的文化品位,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本质跃升。文化管理由高层强烈传达核心价值观的信号,并围绕核心价值观直接从企业最关键的问题着手,并展开战略、架构、人力、流程等各个关键环节的调整,从而进行企业系统的变革。如GE的“换铁轨”(变革企业的软件以带动硬件的整合)、IBM的“让大象跳舞”,不仅旗帜鲜明,而且对每个员工的影响深刻并深远。

文化建设一定要走到文化管理阶段,才能把的效能真正发挥出来。否则,只有文化建设没有文化管理,相当于企业文化只有起飞没有落地,企业文化始终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

从文化建设迈向文化管理

从现实看,现在很多企业仍停留在文化建设阶段,文化理念体系也不是很科学,只是变成了一个本本,没有进行文化管理,最后连文化理念体系也形同虚设了。文化建设大致包括调研诊断、方案设计、培训宣贯、具体实施(活动配合)等环节。企业文化最主要的是“不言而喻”,一是要清晰定义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将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应用到管理实践中;二是要对企业文化进行诊断评估,抓住文化的本质和规律,结合自身的管理状况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这样就好进行文化管理了。对于文化管理来说,其内容包括文化建设、文化深植、文化评估和文化再造四个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定期的诊断、评价和测量,使之量化,从而准确呈现现有企业文化的特征,比较现实与期望的差异,比较本企

业与全行业的差异,衡量企业文化创新、变革的方向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适应性。

文化建设之后,应该通过深植阶段将愿景和价值观固化到战略规划、品牌建设、组织架构、薪酬制度、绩效考核等工作当中去,切实体现文化的引领作用,实现企业的系统变革。变革的结果需要在下一阶段进行评估,通过控制其执行情况来保证企业核心价值的提升。如果通过评估发现愿景和价值观不再适合于企业的持续发展,那么就必须进入再造阶段,对其再次进行建设与变革,使文化管理进入更高的层次。由此看来,文化建设偏向于方法、手段,用文化改善企业管理才是目标。例如,中铁十一局某建筑公司启动了企业文化 “四统一”(统一的价值观、统一的发展目标、统一的品牌战略、统一的管理标准)主题实践活动,其目标就是在全体员工中强化“建设国家,为扩大内需做贡献”的观念,树立“我是国家建设者”的意识,推进以公司基本价值理念体系为核心、以“四统一”为基础的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全面强化目标管理,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统一策划品牌建设活动,提升品牌价值;全面完善公司管理标准,优化公司管理和业务工作流程,提高公司管理效率效益,促进公司科学发展。

由于不同企业所在行业、地域的差异,以及公司历史的不同,每个企业的文化建设都有差异性和个性;文化管理就不

一样,它首先要强调共性,要有统一性,但统一不是同一,统一性是指有共性和个性,同一性就是只有共性没有个性。在建筑企业文化管理工作中,应该注意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允许和鼓励路径的不同。文化管理的统一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用文化管理”的方法和步骤应该统一,二是“对企业文化活动的管理”的标准和制度要统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统一文化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制度。各建筑企业应成立相关的对口部门,专门负责企业文化建设,接受总公司相关部门的领导。同时,应该建立集团统一的文化管理组织制度,如奖惩考评制度、文化活动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等。目前,各分公司应该重点加强制度的统一,尤其是制度执行标准的统一。

第二,统一使命、愿景、价值观及企业标识等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影响内部管理的核心要素,只有这些核心要素统一了,公司才能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企业文化,否则就是形散且神散。企业标识的统一是企业对外形象的统一,这也是品牌建设的重要部分。第三,统一文化建设的步骤,如阶段性任务、目标和要求等。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阶段进行,各阶段都应该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只有保证目标和要求的一致,才能保证各子公司“做正确的事”。如确定某段时间重点实

施 “落地工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各子公司应完成制度的梳理和价值观的讨论等。

文化建设重在宣传,是路径,文化管理包含部分文化建设的内容,但重在落实,是目标。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向文化管理新阶段跃进的过程,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通过文化建设构筑一个坚实的平台。总之,企业不能为文化而文化,文化与企业管理和经营实践不能“两层皮”,文化管理需要更好地用新的企业文化理论、方法来指导实践,解决各种难题,使企业管理和经营实践真正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战场” http://

第五篇: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

当今经济是全球经济,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企业内部机制的优劣。企业文化是优化企业内部机制的关键。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企业文化正处于建设阶段或者刚刚建成。我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有各自的基因缺陷。因而在实行企业文化管理的时候,应该注意东西方企业文化的取长补短,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重感情、重人情的一面,克服原则性不强的不足,引进西方管理标准化、透明化等等高效率的优势,但不要全盘西化,以避免水土不服。对如何具体实施企业文化管理提出了一些见解。企业文化的概念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传入中国并被各界所关注。企业文化是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其内容大体分为:①劳动文化(主体是劳动者);②生产文化(主体是管理人员);③经营文化(主体是决策层)。它是企业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日积月累地逐步形成。

仔细研究当今世界比较知名企业的发展就会发现,在当今社会,企业的兴衰荣辱,越来越取决于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是成功企业共同的特点。社会发展,从最早的“人治”,到后来的“法治”,即通过打造制度平台和制定章法来管理企业,今天已进入“文

治”的时代。“文治”是通过文化治理企业,靠文化来影响、带动、激励公司员工,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去打拼。

今天的社会已经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立命安身的根本依托,是知识和能力,这里的能力是综合竞争实力,是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种能力的集合体,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具备上述几种能力所必备的重要条件,是企业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智力、技术、制度、文化等四个方面。没有企业文化来管理企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句空话。如果不用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持续发展会成大问题,这些企业的未来必然是被挤出市场,这些企业灰飞烟灭,也就为期不远了。

用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始于企业文化建设,但较之于企业文化建设要深入,要具体,要实际得多。进行企业文化管理,不仅仅是停留于提一些口号,建一些标语牌,订几条规章,搞几台晚会,穿统一的制服,宣传自己的商标等等表面文章之上。表面文章轰轰烈烈,短期就能看到效果。而企业文化管理是要提高员工的素质,执行企业准准,维护企业信誉,以优秀的产品质量品牌和服务品牌,赢得企业的地位,树立和提升自己企业的品牌形象。这是实实在在而又必须长期不懈努力才会有成效的事情。

下载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从《华为基本法》到《白沙文化纲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从《华为基本法》到《白沙文化纲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

    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作者:彭剑锋 入库时间:2003年10月21日人与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征文 体裁:调研报告 个人资料:周江燕 燃供部主管 华能北京热电厂87737185 zhenggongbu@hbccl.com.cn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

    从企业文化建设走向企业文化管理

    从企业文化建设走向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早已成为管理学家、企业家津津乐道的一个术语,一剂良药。企业文化建设充斥着各种管理杂志、各个管理院校、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不谈......

    企业文化论文——从文化建设迈向文化管理

    从文化建设迈向文化管理XXXXX市烟草专卖局(公司)XX县局(分公司)摘要:我国企业文化已引入二十余年,发展迅速,但我们在探索中也陷入了一些误区。很多企业误将文化建设的大而空,使得企......

    人本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人本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经管0901赵亚凡16摘要: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知识、人才的竞争,创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着重于对人的管理,科学发展观提......

    绩效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绩效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一、绩效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1.绩效管理的作用机制 (1)什么是绩效管理。所谓绩效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达到组织目标,由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参与计划......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 韩璐瑶 河北经贸大学 2008公共管理学院 农村区域发展1班 摘要:旅游企业是以提供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为手段,向消费者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和美学品位的游......

    试论如何从文化建设迈向文化管理[优秀范文五篇]

    试论烟草企业如何从文化建设迈向文化管理 摘要:2010年12月,在云南召开的全国烟草行业第六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和服务品牌建设现场会暨中烟政研会秘书长会议上,国家局副局长张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