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有效性”

时间:2019-05-12 11:1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教育的“有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篇:关于教育的“有效性”

关于教育的“有效性”

——听朱家雄教授讲座有感

2011年10月19日,国培班迎来了学前教育界的一位领军人物——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朱教授以他独特的讲学风格,高屋建瓴的见解,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思潮的冲击和心灵的洗涤!

朱家雄教授一再向我们阐释教育的“有效性”,要做“人”的教育。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弄明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前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即“怎么样让孩子玩得开心,同时让自己教得有效?”这是幼儿园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两难的问题,“让孩子玩得开心”主要是要求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发展,而“教得有效”主要是要求教育要促进儿童发展,并将儿童的发展纳入社会需要的轨道。讲座中,朱教授以他积累多年的源于幼教一线的真实案例,向大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直指我们教育弊端的尖锐问题,告诉我们教育的产品是“人”,投入多不等于产出好,让我们不得不摒弃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浮于表象的教育改革行为,重新沉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实践,是否教得“有效”?

朱教授身体力行的呼吁,如醍醐灌顶,让我为之一振,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要学会思考,勤思考、善思考,时刻反思“我教给孩子什么了吗?教对了吗?教好了吗?孩子们开心了吗?”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有效”向我们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地了解孩子,要用思想去感受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能根据孩子的需要、喜好及年龄特征等设计出他们喜欢的游戏活动,并为他们提供丰富、美观且富含教育元素的物质环境和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从而滋养他们的感官,刺激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孩子们“玩得开心”;但同时,更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对教育内容的筛选,目标的确定,活动环节的设置等要做到正确的把握,遵循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要将美的、健康的、高尚的理念植入他们幼小的心灵,“引人向善,教人做人”,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启迪幼儿的智慧,陶怡他们的情操,强健他们的体魄,从而将孩子们纳入社会需要的轨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第二篇:校外教育有效性研究

校外教育有效性研究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校外教育有效性研究,力求通过校外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校外教育成为学生将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最有效途径,并最终成为一门立足社会,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发展的一门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实现校内教育、校外教育融合。

一、“小制作”融合多学科

学生在课下有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我校通过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小制作”活动,将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班主任根据本年级《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制定了本年级的《课外小制作计划》,并根据计划开展活动。

下面以〈浮力〉为例,说一说六一班“小制作”的开展。学生在学习《浮力》这个单元内容之前,便布置学生回家用橡皮泥做小船,试一试如何让橡皮泥小船浮在水面上,测一测自己做的橡皮泥小船最多能载重多少个曲别针,想一想如何改进能使小船的载重量增加;写一写在制作与实验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经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对“浮力”有了感性认识,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在上《科学》课的时候,便能更深刻地感受“浮力”,理解“浮力”, 《科学》课便能上得高效。

在进行“小制作”的同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做写在日记里,可以写一写自己成功的喜悦,可以写一写自己的发现„„这样便把“小制作”与语文学习关联在一起,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件小制作,将科学课与语文课融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效率,提了学生的作文,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如此,将课内外联成一个整体。

第三篇:教育有效性 朱家雄

分享:高结构与低结构教育活动的分析框架---朱家雄

任何一位老师的反思其实都是为了寻找、积累和建构“开展有效教育活动”的经验。因此,不论以何种方式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都应该是教研组进行反思的共同出发点和归宿。在这一前提下,就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幼儿园教育活动可以根据活动性质相对分成低结构教育活动和高结构教育活动。尽管不同 教育活动都应将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和教师“有意义的教学”作为评估活动是否有效的基本着眼点,但相对而言,高结构教育活动会更多关注教师预先计划的“有意义的教学”,低结构教育活动会更多关注幼儿自主、有意义的学习。

其次,教育活动有效性的高低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没有多大关联。这就是说,对活动有效性反思关注的不是“教育活动的过程重要还是教育活动的结果重要”这类问题,而是教育活动所期望获得的东西(不管是教育活动的过程,还是教育活动的结果)是否有又,教育活动期望获得的东西幼儿能不能得到,有没有得到。在反思教育活动所期望获得的东西是否有意义时,既要关注是否有益于儿童的发展,又要关注能否保证文化的传承。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对“教育活动所期望获得的东西是否有意义和是否合理”的思考是不尽相同的。而反思幼儿能不能得到、有没有得到教育活动期望获得的东西,就是要关注教育活动过程能否保证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在园本教研活动的实际反思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两种分析框架:

一、高结构教育活动的分析框架

高结构教育活动的反思,分为对活动设计的反思、对活动实施过程的反思以及对活动实施结果的反思。

1、对活动设计的反思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通过活动期望幼儿学到什么?活动目标陈述是否明确和准确?

期望幼儿学到的东西是否有意义?(例如,教育活动目标与幼儿年龄特点是否相适应?教育内容是否是幼儿感兴趣的和需要的?教育内容是否是幼儿所处的文化要求的?等等)

教育过程能否保证幼儿学到教师期望幼儿学到的东西?

设计活动时遇到了什么困惑?是否对使用的材料作了修改和调整?为什么要这样调整?

如何改进所设计的教育活动?

2、对活动实施过程的反思,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幼儿通过什么样的学习获得活动设计中所期望幼儿学到的东西?

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幼儿通过什么样的学习获得了在活动设计中没有涉及却富有意义的东西?

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是否出现了设计活动说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是怎样及时处理这些问题的?这种即时处理是否需要改进?

3、对活动实施结果的反思,主要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幼儿对实施的教育活动是否感兴趣?幼儿参与活动的程度如何?

通过教育活动期望幼儿学到的东西幼儿是否都学到了?如果有目标没有达成,为什么会这样?

从实际教育效果来看,期望幼儿学到的东西是否有意义? 通过教育活动的过程,幼儿还学到的东西是否有意义? 通过教育活动的过程,幼儿还学到了哪些在活动设计中没有涉及却富有意义的东西?

如何改进所设计和实施的教育活动? „„

二、低结构教育活动的分析框架

在所有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游戏是结构化程度最低的一类活动。影响往往是幼儿自主学习的活动,因而教师需要通过解读幼儿的游戏深入了解幼儿的学习活动;同时,游戏虽然是幼儿自发、自主、自选的,但教师同样担当着幼儿活动环境的创设者、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过程的观察者和参与者,以及幼儿见矛盾冲突的协调者等重要角色。因此教师需要对幼儿游戏以及自身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加以分析和反思。在分析幼儿游戏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1、在游戏中,幼儿在学习吗?

2、在游戏中,幼儿在学习什么?

3、在游戏中,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4、为了让幼儿的游戏更有意义,教师该做些什么?

5、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教师介入了,那么教师的介入是否恰当? „„

除游戏外,还有一类低结构教育活动,即教师虽然预设了一定的教学任务,但会更多地关注幼儿生成的学习任务,以充分激发幼儿自主学习,让幼儿在主动探索过程中获得发展和成长。反思这类低结构教育活动时,主要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

1、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在学习吗?

2、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在学习什么?

3、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4、如何激发幼儿生成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5、如何回应幼儿生成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华爱华: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还是“有意义的教学”

点击数:[452]

作者: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2009-03-16

或许有人会说,有效就有意义,无效便无意义。确实,“有效”与“有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统一的,但两者并不等同。我要强调的是两者的差异,希望能为教师提供思路解决现实问题。

一、“有效”和“有意义”

近年来,我曾到过不少教学观摩现场,听到过太多听课评课者的高论,也剖析过一些教学活动的案例,但是当我面对教师提出的“如何提高幼儿园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时,我仍然无力为一线的教师指点迷津。我在想:为什么经历了无数次教学观摩和课例分析,教师们仍然不清楚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1.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实际上,教师们对“有效教学”并非一无所知。教师们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是目标的达成度,而目标的达成首先需要目标具有合理性。他们能说出怎样的目标才是合理的,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应当如何设计,对诸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活动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培养启发性提问的技巧,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等,他们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遗憾的是,他们说归说,还是不会做,或者更准确地说,不是不会做,而是无论怎么做,总会被别人评出很多“问题”且无言以对。用来观摩的课,用以参加评比的课,往往是花了大力气由众人打磨出来的。有意思的是,不同的专家(广义)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可以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这使得教师们无所适从:究竟谁说得对?该听谁的?

由此,我隐约意识到两点:第一,即使为“教学的有效性”再提炼出一些要点,也无太大用处,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相比过去,现在幼儿园大量的教学活动是生成的,如果要求教师以结构化、程序化的编制原则去设计生成的教学活动,就如同让每个教师自编教材,这是教师的现有水平所不及的。第二,改革冲击了传统的集体教学,而集体教学仍然不可或缺,那么今天的集体教学必然与传统的集体教学存在不同的价值,因而不能以传统的教学形式来规范今天的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不要苛求“有效”,而是追求“意义”。

2.理解“意义”,唤醒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意识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有所得。如果教师追求“有效性”就必然会从客观结果来判断幼儿是否有所得、得多少,且十分在意幼儿是否有所得、得多少。如果教师追求“有意义”,就不会十分在意幼儿是否有所得、得多少,因为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见,追求“意义”多少给人一点自由。教学是否有效有时太难认定,尤其是集体教学。且不说每个孩子的所获难以测定,就算孩子表现出了预期的结果,又怎能确定其中有多少是该教学活动的效果?何况还有更多预期之外的结果。其实,教师只要按照自己认定的价值去做,就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如果教师知道自己为什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就应该是有意义的。

但是,从现实中我所见的有些公开课来看,确实教师连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要选这个材料,为什么这样定目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等等。他们看中的只是所选素材的表演价值(为了公开课好看),而忽略了幼儿的发展价值,于是在“说课”时也就只能迎合一些时髦的观点说几句套话。这就是说,他们连自己都评价不了自己的教学活动,只能等待别人来评价。对他们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某次公开课获得成功,是因为评课的人一致说好;某次公开课失败,是因为评课时评出了太多的问题。被别人评得好,暗喜;被别人评得不好,丧气;听到相异的评价,则困惑。

因此,与其再搬来一些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教条,不如通过理解“有意义的教学”来唤醒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意识更为有用。

二、“教学”的意义

本文讨论的是教学,是幼儿园教学,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是以上课为形式的幼儿园集体教学(尽管现在教师不大喜欢用“上课”这个词,而以“活动”来替代)。我的思考是:“教学”的涵义中包含着“教学的意义”。

1.是“教学”还是“教书”

在我国“教”与“学”自古就是两个概念,是分开使用的。“教”是教师的行为,“学”是学生的行为。而“教”与“学”合用最早在《学记》中出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里的“教学”,指的是“教人去学之意”。(陈桂生,1997)倘若这样理解,“教学”是教师的行为也就说得通了。如果这是本意,那么教学的意义就是教学生学习。具体地说,“教学”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学知识,知识是一种载体,不是目的。所以,我国古代倡导的“启发式”“循循善诱”“举一反三”等教学方法,的确是“教人学”的方法。

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是不可穷尽的(新知识会不断产生),教师要教的知识也不可能穷尽,因此教学生去学,为的是让他们学会自己获取所需的知识。可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让学生更好地自己去“学”等教学理念,正是向“教学”本义的复归。在这个意义上,幼儿园教学如果还以幼儿是否学会或掌握了什么知识作为教学有效性的指标,实在是毫无意义的。

“预设”和“生成”是幼儿园课程的两种形成方式。生成的教学内容是极其有意义的,因为是教师发现了它的价值才选择它的。问题是现在课程的“生成”理念被制度化了,大多数教师不是因为发现了有价值的内容而生成,而是在为“生成”而生成,为了“生成”而不得不到生活和游戏等低结构的活动中去寻找事实材料,并将这类生成的教学模式化,像教材中预设的教学活动那样进行从目标到过程的完整设计。

其实,所谓“学前教育”,是系统地学习学科知识之前的教育,是为系统学习作学习能力的准备,其“教学”(教学习)的意义比“教书”(教知识)的意义更为重要。教师只要清楚自己是在“教学”而不是“教书”,也就不必为“这个能不能教,那个该不该学”而谨小慎微了。举个例子:

某教师在组织幼儿外出参观前开展了一次教学活动。她与全班30名幼儿讨论了如何分组、分几组、包哪种车合理(告知幼儿大、中、小三种车各有多少座位)、老师和保育员三人如何分配到小组里,等等。孩子们采用了现场数人数的方法,并用小积木、雪花片等材料代表人数,通过数数摆弄,想出了多种分组办法,分析了各自的特点,比如大车虽可容纳全班幼儿但不好管理(“人太多了,老师看不到我们”);出租车虽然舒服,但组数太多,老师只有三个,管理不到(“如果我们车上没有老师,司机把我们开到别的地方,我们该找不到了”)。最终孩子们决定分为三组,用三辆中型面包车,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这个活动是生成的。教学的内容不仅涉及数数、加减等基本数学知识,还有乘除法的启蒙教学,孩子们会说“一分二”“一分三”“一分八”这样的话,甚至在分组时还出现了余数(“包8辆出租车还多1个人”)。显然,如果是“教书”,我们可能会认为该内容太深,但作为“教学”(教幼儿学),它是精彩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所得各不相同。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意义。

2.以上课为形式的集体教学在幼儿园存在的价值

上课只是幼儿园活动之一,是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也是集体教学形式之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不能只重上课,而忽视其他各类活动。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也是学前阶段并非学习系统知识的教育特殊性决定的。事实上,目前上课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活动中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课与课之间也没有太大的连贯性,如果教师对各类活动以及游戏都极其关注的话,那么上课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确实也是有限的。

但我要说的是,“上课”这种集体教学形式在幼儿园仍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价值。首先,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现有师生比的情况下,教师难以通过对每个幼儿的个别指导来完成预设课程中的许多学习内容,将幼儿整体作为指导对象,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其次,它有助于幼儿的社会建构,因为当许多幼儿同时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同样的问题时,他们可以在相互启发下产生各自的认识。第三,它有助于教师对幼儿发展作出评价,正是在这种同时解决相同问题的前提下,教师能够通过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迅速了解幼儿在某些方面的发展状态。第四,它有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可以说,上课能集中体现教师多种专业技能尤其是师幼互动技能,教师在上课时习得的教学技能完全可能转化为平时各种活动中的专业行为,这种在特定时间里专业技能的集中表现,能为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提供练习、示范和研讨的机会。

三、追求“有意义的教学”

因为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课”的比例不高,所以我们更要追求它的价值实现,减少那些不值得上的无意义的课,减少那些上得无意义的课。

1.备课备什么

许多教师习惯于将备课的重点放在“备教材”上,因为追求“有效性”必须“吃透教材”,以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显然是在“教书”。如果备的是公开课,还得像演出一样进行“彩排”(试教),其目的是检验备课的有效性。而追求对幼儿有意义的教学,教师就必须“吃透幼儿”,备课的重点就得放在“备幼儿”上。具体地说,就是把准备教幼儿学的有关内容与幼儿的经验联系起来,通过非正式的谈话或者投放相关材料让幼儿摆弄等活动,预先了解幼儿已经知道了一些什么,还不知道什么,有哪些错误经验,判断其中哪些是可以通过教学让幼儿理解的,哪些是用任何方法都无法让幼儿理解的,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一旦对幼儿的已有经验心中有数,那准备的教案也就更有针对性了,何须试教呢。总之,教学的意义就体现在为幼儿建立经验的连续体。

2.说课说什么

教学观摩之后常有“说课”的环节。遗憾的是,有的说课就好像是为别人的评课作开场白,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有的说课从目标到选材再到环节设计泛泛而谈,只是作了一个自我评课。其实,说课放在平时就是课后反思,它与评课不同,说课要把握的重点是活动过程与预期的关系,主要分析活动的非预期效应(包括正反两方面),分析非预期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性质(是预设不周还是期待生成),分析预设活动中生成的教育行为。说课具有他人评课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因为执教者最清楚自己的预期以及预期外的效应,而评课者依据的只是写在教案上的目标。当教师能尝试对自己预期内和预期外的效应作出原因的假设和分析时,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就能得到体现。

3.观课观什么

教学观摩是一种常见的专业研讨方式,其中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最受一线教师欢迎。然而课看多了效果未必好,因为教师模仿到的只是形式。但这不能归因于教师不知如何观课。问题的关键在于为观摩活动提供哪一类课更有意义。如果提供的都是预设课程之外的教学活动,都是执教者自己生成的教学内容,而且非得选别人没有上过甚至非同寻常的课,那么,课上得再好,也会因为观摩者无法领悟其精髓,生搬硬套而失去意义。

我想,既然预设课程规定了幼儿基本的学习内容,既然教学观摩是一种专业培训,那么就教师现有的专业水平来看,他们非常需要一些稳定的教学材料。可见,教学观摩课应该是大家上过的或要上的课,只有多看相同内容的课,只有经过多轮反复实践,才能培育起教学的智慧。因此,为教师选择和准备一批经典而优秀的教学材料作为共同研讨的内容,尤为重要。这样一来,至少避免了教材选择中的科学性、教育性的问题,“吃透教材”的问题不大,自然就会将备课的重点转向“吃透幼儿”。而那些我们倡导的生成于教材之外的教学活动,则可以作为学习交流的案例来呈现。

追求有效还是追求有意义是一种思维方式,无是非之辨,如同注重结果还是过程。而追求意义就是追问价值取向,是追问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我的假设是:当教师对活动的意义有所追求时,有效性自然也在其中了。

应彩云:活动设计的“同中求异”

点击数:[772]

作者:应彩云(杨浦本溪路幼儿园)2009-03-09

2009年的春晚,娱乐圈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小沈阳,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欢笑。

我发现人们喜欢小沈阳,除了他令人发噱但又不乏哲理的语言,还有就是他会歌唱,虽然仅仅是一次“模仿秀”。而且,哪怕是在模仿,他也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喜剧演员。

小沈阳在表演中一共模仿了三位歌手:刘欢、刀郎和阿宝。模仿刘欢,一开腔就几乎乱真,却又很快地不露痕迹地唱串了“门”,赢得了观众的“当头彩”。接下来模仿刀郎,犹如刀郎再现,观众的喝彩声瞬间响起。最后模仿阿宝,高亢的音域让观众惊叹,可关键时他却卖起了关子,一句“起高咧”乐翻全场。

不难看出,尽管是三段同样的模仿唱,他却用了三个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把观众牢牢地抓在手心里。设想一下,如果这三段,都如模仿刀郎那段演,尽管我们也可以感受他的歌唱,却不那么好玩了。

所以,同样的事情,如果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会比较吸引人。

由此,我想到了日常教学活动的设计:既然成人都拒绝一成不变,何况幼儿。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次,我掀开钢琴盖,孩子们知道我要让他们干什么。这时,我听到了几个男孩的叹气:“嗨,又要唱歌了。”尽管在不动声色中我上完了课,可心中却始终有点落寞——因为唱歌没有给孩子带来快乐。

过了两天,我带了把京胡走进教室,在孩子面前边拉边唱。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簇拥在我的周围,起劲地唱着前天唱过的同样的歌。

显然,孩子也是喜欢变化的。

但是,我们还是经常会看到教师这样组织活动——

认识水果——教师准备了三种水果:苹果、香蕉和桔子。

教师先拿出苹果,问孩子:这是什么?它长得什么样?

教师又拿出香蕉,问孩子:这是什么?它是长得什么样子的?

教师再拿出桔子,问孩子:这是什么?它又长得什么样?

如此这般的活动流程,机灵一些的孩子,在教师问第一个问题时,也许就已经猜出 后面是怎么回事了。进而我又发现,往往被教师视为“不专心投入活动的孩子”有不少是机敏的。

由此我开始要求自己,在设计活动时,越是同样的内容,越要着意设计,刻意求变,注重激发孩子的新奇性和求知欲。

依然以“认识水果”为例——

认识苹果:教师出示实物,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提问:它是什么样的?

认识香蕉:教师出个谜语:黄金衣,身上包,中间弯弯两头翘。提问:猜一猜,它是什么?

认识桔子。教师制作一盏“小桔灯”:让孩子边玩边说说桔子的特征。

相信这样的活动,孩子一定喜欢。

有时,同样的目的和同样的形式,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提问方式,也会给孩子带来新意——

《幸福的大桌子》中有一个活动环节,要求通过了解兔宝宝的不同职业,激发孩子对这些职业向往,进而体会兔奶奶的自豪情感。在引导孩子讨论时,我曾这样设计提问:

问题一: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

问题二:兔老二是厨师。你们在哪里见过厨师?

问题三: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你能说出他的名字吗?

不同的提问,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但教学目的却是相同的。

当然,也可以设计活动形式相同,内容却不同的活动——

一次,我借班上课,和同事一起开展“一课多研”教研活动,活动主题是“男孩女孩排排队”。教材要求此活动的知识要求是“帮助孩子积累模式排序的经验”。

整个活动中需要孩子有三次排队的经历。我很担心,这群我从未教过的孩子,会不会跟着我一次又一次地“排队”?于是,我想到了游戏,也许,游戏可以拉近孩子和我的距离。

我设计让孩子们坐汽车去旅行,于是,就把游戏取名为《去旅行》……

第一次出游,去橘园赏橘。让孩子们在“上车”时有了“排队”(排序)的初次经历。来到橘园后,品尝橘子带给了孩子们意外的惊喜。

第二次出游,去树林观叶。让孩子们在“上车”时再次体验“排队”(排序)的经历。来到“树林”后,我挥撒落叶,孩子们追逐着漫天飞舞的树叶,情绪高昂。

第三次出游,去海边漫步。让孩子们挥着小彩旗“排队”(还是排序)上车。我刚出示海景图,一些机灵的孩子就问我:“海边有吃还是有玩?”看来,孩子们对旅行显然饶有兴致。

听说,春晚的剧本,是小沈阳的师傅“小品大师”赵本山呕心沥血磨出来的。对此,我深信不疑。其实,教师设计活动就好比给小沈阳这样的演员写剧本,如何吸引观众和如何吸引孩子,其中的妙法就是“同中求异”。

成功的教学活动,是千“思”万“虑”地磨出来的,世上,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网友部分评论:

>> 世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的教学活动,是千“思”万“虑”地磨出来的,世上,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好喜欢这句话。这是一个大师的肺腑之言!希望我们能够好好领会。

>>让自己成为反思型的教师。应老师:闲暇时欣赏你的博客,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作为幼教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的点滴,由衷地感叹:您对待孩子是如此细致,对待工作如此专注,很多时候我们教师都应该学会反思,学会积累,向您一样!

第四篇:—年级组教育教学有效性体会

履行职责,做好年级组长工作

——年级组教育教学有效性体会

七年级组长 沈庆华

本届初一学生于2007年暑假进校,原本电脑派位有168名学生,最后进校的只有132名,其中37名民工子弟,学生整体水平较低。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在校各级领导和我们年级组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初七年级相比较一年前取得了很多的进步,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和成绩。随着对“教学有效性”的探索研究之风,逐渐深入校园,相信各位同行,一定各有心得和宝贵的经验。而作为一名年级组长,“摸着石头过河”是我这两年最真实的感受,今天我就将我的所思,向大家汇报一下,希望得到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一、认真领会学校的精神,全力配合学校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起始年级的工作,时刻关心它的稳定和发展。总结以往做班主任时的工作经验和教训,结合校领导提出的“优质初中,特色高中”的发展目标,以及年级学生的特点,对年级提出了“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分层推进,全力突击合格率”的奋斗目标。

起始年级的日常工作是繁琐和艰辛的,但我仍尽职尽责的按照学校领导所制定出的工作目标而努力。寻找讲究实效的工作方法,采取多种措施,多种形式抓好课堂教学,课后辅导、学生心理调节等各方面工作。使我们年级的教学教育工作扎实高效,忙而不乱,忙而有序,努力做到细致入微。同时我们还重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组内教师积极地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和其它途径随时和学生家长联系,在开家长会之前,班主任会向学生家长宣传年级组制定的一些教育教学措施,让学生家长及时地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学校对初七年级的规划和安排。从而取得了学生家长对年级组工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二、落实团队协作精神,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注重对后进生的帮助。

在学校加强备课组的主动性的前提下,我们积极在年级组营造团结作战的氛围。互帮互助,使年级组各备课小组认真落实各项教学活动,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究中考题型,把握教学的主攻方向,强调年级组的整体全面发展和进步。这样就将过去的单兵作战改为团体协作,整体战斗的良好局面。很多实际经验告诉我们,老师们要放开思想的包袱,不怕别人超过自己,把自己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最新的教学信息拿来与他人共享,就会形成一股合力,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年级组教学工作氛围。

正是在这个团结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年级组的语文和数学都曾在联考中,取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同时年级中的刘佳丽,潘若君,董蓓,董新源,刘兴平,陈洪晖同学荣获徐汇区“诚实守信在徐汇”征文活动的第一和二、三名的优异成绩。李牧璇同学荣获上海市第五届“新少年”中小学生现场英语作文比赛“优胜奖”。

三、坚持教育先行,做好初七年级学生的思想和管理工作。

从以往的实践经验中不难看出,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工作的好坏。因此,在学生刚进入初中开始我们年级组就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教育工作。共同商拟了“学生一日规范”。班主任先摸清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掌握每个学生心里的想法。明了学生的想法,然后对症下药。我发现本年级的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各有特色,有的能够学生打成一片,有的性格爽朗让学生敬佩,有的对学生关怀备至,每位班主任都结合自身优势通过主题班会和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稳定他们的学习情绪、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年级后进生的学习、思想、纪律的稳定,直接影响着年级的整体成绩。只有强化对他们的管理才能稳定全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全体教师有耐心、有爱心的进行情感教育,同时针对学生的薄弱的知识基础,进行分层次,抓补差的教学。本年级任课老师都利用下班时间给差生补缺补差,对于特别差的学生我们年级的教师利用双修日还来校义务为他们补课,全心全意的爱生之风在我们年级悄然盛行。

年级中,吴晓杰同学荣获区优秀少先队员称号。现在我们年级已经在刚入校的水平上,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断前进,在联考中的排名也是稳步上升,不断突破。我相信我们年级一定会这样稳健的不断发展下去。

四、真诚热情,谦虚谨慎,加强组内团队的建设,活跃组内文化氛围。

年级组是学校的一个小集体,作为年级的带头人,高度的责任感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两年来我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要求教师做到的,我首先做到,作为一名年级带头人,只有身先士卒,工作才有说服力,才能赢得同志们的认可和支持,这样才能有利于开展年级工作。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出成绩。一个好的集体,首先要有一个愉悦的氛围,以班主任和各备课组长为核心,认真研究,精心策化,周密部署每项工作,及时了解、协调组内的工作,使组内形成团结、愉快、合作的工作作风。

在年级组成立的两年来,在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年级组两次赢得了校教工运动会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迎新活动中也取得了第二和第三名的荣誉。

两年过去了,成绩已成为历史。回眸一看,我们发现岁月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辛劳、疲惫,更有成功的自豪和丰收的喜悦,我们发现勇于钻研、群策群力能使工作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发现捧出一颗心来、忘我的投入到教学中去才无愧于一个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我们发现只要遵循规律,苦干、巧干就一定能赢得学生、家长脸上满意的微笑。

第五篇:有效性初探

立足文本,有机拓展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长兴县后漾中学 陈承元

【内容摘要】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拓展”成为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定开展的项内容,也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环节。由此,“拓展”几乎成为评价一堂课有没有遵循新课改理念的一个标志。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部分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进行思考,并对之进行再认识和探索实践。【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拓展 误区 认识 实践

一、现实思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存在一些误区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是语文课程资源观的一次蜕变,对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个有力的助推。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运用课外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语文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许多教师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不再囿于文本,且在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然而,不少教师机械片面地理解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的理念,为延伸而延伸,因此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笔者认为,当前语文课堂中的拓展延伸明显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文本拓展脱离文本。

文本乃语文课堂教学之根本,由于对拓展的片面理解,在课堂上尽可能多拓展,似乎不这样做,就无法显示自己对“新课标”的领悟,正是受此误导,在语文课堂中,往往造成刚打开课本就草草收场,文本解读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学生尚未曾领略文本,就往课外延伸,造成了“摆样子、走过场”现象,而文本则成了摆设,这样的拓展,非但没有起到反哺文本、夯实课堂之功效,反而有喧宾夺主之嫌,造成了文本教学资源的浪费,也影响学生情感的深入体验。

误区二:文本拓展追求形式化。

随着拓展延伸的不断升温,拓展形式越来越丰富,课堂上是否有拓展,拓展是否精彩,很大程度上,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为了标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崇尚现代多媒体的运用,资源连接四通八达,精美图片大量堆砌,华而不实,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阅读。这样做的结果是把文本的拓展延伸当成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招牌,使拓展变成了一种“时尚装饰品”,许多延伸拓展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联系,缺少整合,只求一种花里胡哨、轰轰烈烈的热闹。这样的文本拓展盲目追求形式化,无实效性可言,只是教师作秀罢了。

误区三:文本拓展缺乏语文味。

语文课堂姓语,语文味就是语文教学最本色的味道。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拓展,也应该让它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这浓浓的语文味就源自于文本。可是在语文课堂中,有的教师过分追求人文性而丢失了语文的工具性,只顾“道”而丢掉“文”,教学中,对文本的感悟就成了蜻蜓点水,探究品读也是走马观花,忽视了对语言的咀嚼品味,不能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造成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语言美的缺失。这样,不仅钝化了学生思维的灵敏度,情感熏陶也成了纸上谈兵。

误区四:文本拓展生拉硬扯

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实践还缺乏有效经验,在实施拓展时便出现了盲目的生拉硬扯的现象。课堂教学中似乎不拓展,课就不丰富;似乎不拓展,课就不大气,于是有限的课堂内,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或者片面理解文本拓展:进行一些说话、阅读、写作训练;或在课堂上将问题一个一个地抛出,容量是大了,但都蜻蜓点水,学生一下子难以掌握;于是,语文课成了杂烩课、拼盘课。这样做,不仅影响语文教学基本任务的完成,也影响学生情感的深入体验。

针对以上一些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出现的拓展延伸的误区,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在于在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作必要而有效地拓展,以实现学生学习上质的飞跃。

二、理性认识:对语文课堂有效拓展延伸的解读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要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教材不是孤本,教学需要拓展。关键是如何拓展?哪些资料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这些资料在什么环节取用和投放?在这个环节上到底是做垂直的纵深拓展,还是做水平的横向拓展?今天,有了网络与搜索引擎,不怕没有资料,就怕资料太多,关键是看拓展的内容与所要达成的目标之间是否有紧密的联系,与课文之间是否存在着“互文性”的关系。

课堂教学拓展延伸一般有两种方式: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反之,语文教学中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也有助于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刻感悟。但在具体的运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立足文本。

我们要以“文本为主,拓展为辅”,课堂拓展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局限,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切不可舍本逐末。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文本,遵循文本,做到拓展延伸的内容与文本息息相通,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我们要谨记,只有文本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拓展延伸只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所以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入挖掘教材、紧紧扣住文本。

2.紧扣目标

语文拓展的方向途径无限广阔,我们该做出怎样的选择?这就要看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驾驭课堂的航标,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做到三个维度的统一。一堂好课,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都要紧扣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师课前要对教学目标了然于胸,这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必须最有利于达成本节课特定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延伸。否则,再精彩的拓展,也只是一种表演或作秀。

3.联系生活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拓展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紧密联系,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超越文本,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主张设计真实、开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学生的探索、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这样,不仅能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拓展延伸。

4.拓展有度。

语文课堂里的延伸必须适度,这个度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拓展延伸的内容难易适度。题目太难或太空泛学生都无法完成,即为无意义拓展。二是拓展延伸的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符合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为此,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设计一些拓展活动,抓住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学一学见好就收,拓展切不可不着边际,伤害到文本,以致本末倒置,让人觉得有画蛇添足之嫌,到头来只落得个为她人作“嫁衣裳”。

三、实践尝试:寻找语文课堂中有效文本拓展延伸的切入点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并结合其他同行的有效做法,进行了一些实践尝试,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从语言品味处切入

“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目标。从语言的学习角度看,文本的语言教学 要遵循一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首先是语言感受和语言积累过程,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调动各种感官感受文本语言的美,逐步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其次是语言感悟和语言内化过程。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目、口与耳、心同步进行体验,品味和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最后是语言模仿和语言表达过程,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并落到实处,获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语言品味中进行有效拓展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表达及对作者情感的深层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如《观舞记》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一篇优美散文,她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尽可能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所以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两个环节:

1、寻找文中描写舞姿的语句,品味语言特色。

2、在品味的基础上进行练笔。

师: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多种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自己朗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一句,这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卡拉玛跳舞节奏变化极快。

生2:我喜欢“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一句,这句表现了舞蹈轻捷灵活的特点。

生3:我喜欢“我们看她忽而……,忽而……;忽而……;忽而……;忽而……;忽而……。”这里作者连用六个“忽而”细致地描绘舞蹈者的神态变化。

生4:“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写得很精妙;冰心奶奶观察细致,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再现了精彩的表演过程,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

师:你在电影、电视、生活中一定看过许多好看的舞蹈表演,请你模仿课文的写法,描绘一下你所观赏到的舞姿。

生1:舞者身着洁白绣红梅舞衣,手持一柄桃红的绢扇,随着轻快、明亮而又平和的背景音乐缓缓奏出,舞者自如地挥动手中的绢扇,轻迈舞步,舞蹈的动作干净利落,却不失高雅。

生2:她身材婀娜,轻灵的脚尖舞步使她象一片羽毛,一朵浮云,一个洁白透明不愿驻足大地的精灵。纤细的罗衣从风飘舞,缭绕的长袖左右交横。络绎不绝的姿态飞舞散开,曲折的身段手脚合并。

生3:她的指尖划出令人痴迷的弧度,旋转在寂寞的边缘。头发与裙角在午后微弱却依旧温暖的斜阳中飘散,仿佛全世界都投入到韵律中。

„„

(二)从情深意浓处切入

新课标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功能,而情境乃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趣与境界。语文教学为了突出学生的个性感受,就要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之中,让学生能真正进入作品的情境,感知文本人物所处的环境,体验人物的切身情感、揣摩人物的真实心境,再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把文本、情感和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情感和体验,最后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别人,就会使别人也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类似感情。

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在分析了父亲的背影后,我深清地告诉学生们:世间的爱有万千种,惟有父母的爱最为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我的同学们,朱自清父亲因其“背影”而不朽,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说点或写点什么送给我们的父亲(母亲)?(播放动画背影音乐《懂你》)

生1:我的母亲操劳奔波,整天为我忙这忙那:我生病时,她端茶送水,日夜看护;我远行时,一路叮咛,买各种好吃的,当然也包括橘子……对我充满了关怀和爱,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宁愿自己过得苦一些、累一些。可是,我却常常对她的爱熟视无睹,常常把这些爱当作是我应得的。而如今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我深感后悔遗憾,在这我想真诚地对母亲说一声:“我最亲爱的妈妈,女儿爱你!”

生2:我想对我的爸爸说:“爸爸,为了我们这个家,您太辛苦了!请您保重自己的身体。我知道您对我的期望很高,我会好好努力的,请您放心。”

生3:十三年来,我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虽然曾经渴望离开他们的“保护”,欲自由自在,虽然曾经觉得他们“路上小心”、“当心着凉”之类话有些罗嗦,但是,我现在已经长大懂事了,我懂得了珍惜,懂得了感激,懂得了亲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它是发自内心的、人世间最美丽的感情。

„„

学生质朴、深情的语言,让教师感受到了他们对深沉而又伟大的父爱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颗和作者一样的感恩之心放飞他们的思绪,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情操。

(三)从感悟人物形象处切入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丰满人物的形象来感悟、挖掘作品的主题内涵。在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感知文本,丰满作品人物形象,从而引导学生探究主题,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作品语言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对人物形象等进行拓展挖掘,这样的拓展有利于训练学生想象和综合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台阶》一文时,通过对文本的分析,父亲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清晰。此时,我请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摄影记者,走进小说中父亲所在的村庄,为父亲拍一张“特写”,并选取一个最能反映父亲特点的拍摄角度。这一具有创意的体验方法,引起学生极大地兴趣,纷纷兴奋地交流起来。

生1:我的照片是黎明时拍摄的,天还没亮父亲就起床,去新屋那里踏黄泥。天寒地冻,生2:我要拍的背景是刚造成的新屋,父亲站在台阶前,局促地抄着手,青黑的脸上露出生3:如果我是一名记者,我只拍父亲的脚,“肢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

本课中,教师借助捕捉“特写镜头”的方法,让学生从非常抽象的语言文字中走出来,进入到直观的现实情境里去,去更深刻地感悟人物的形象。学生也学会了在文本中捕捉丝丝细节,进一步获得了对作品中人物及主题的全面、深刻的理解。

(四)从文本空白处切入

语文学习内容综合、开放,这就要求教师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向课外拓展,在延伸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拓展思维的广度,拓宽文本的深度,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开放的、动态、有效的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成功的教师不仅能在精心的预设下生成精彩,还要善于在文本中的空白处挖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有些文章结尾戛然而止,留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这也给学生对后文的发展思索带来了机会,可以启发学生对后文发展作合情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父亲的身影瑟瑟发抖。

了尴尬的笑。一定要抓拍到“尴尬”的笑。

和泥土。……这双肢是洗不干净的……”而且要是一张大特写。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上完最后一堂课后,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猛醒,笔者从此处切入进行拓展,要求学生根据此时人物的性格特点,续写一个片断:小弗郎士在回家途中,再次看到早上的景物(包括普鲁士士兵练操和布告牌),他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1:早上的时候天气这么好,一到下午天就暗下来了?哦,我想,连老天都为我们报不平吧。路边,画眉还在叫着,但音调怪怪的,难道画眉也通人性?草地上,那些普鲁士兵坐着聊天,他们的笑声真让人厌恶!布告牌边人少了很多,我走过去。“阿尔萨斯和洛林已战败,归普鲁士所有,所有学校只准教德语....”看到这些字,我的拳头紧紧攥着,真想把它撕下来!

生2:小弗郎士看到早上的布告栏前又围了许多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母亲还在家等着我呢,我得赶紧回去,我没时间去看它,那又有什么好看的呢,普鲁士的侵略军都在这里练兵了,一年多来,那广告栏里不知道传出了多少坏消息,这一次也准没好事!让它见鬼去吧!„„

(五)与同题材文章比较处切入

文本阅读就是通过不断地感知、品味、比较、思考、探究来感悟、挖掘作品的主题内涵。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感知文本,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主题,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1、进行横向比较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如在学习胡适《我的母亲》后,推介阅读《胡适自传》的另两篇《先母行述》和《乡村母亲和博士儿子》,引发了学生更为深邃的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充分地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了解母亲的为人、教子的方式,这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进行纵向比较

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如在学习胡适《我的母亲》后,亦可进行纵向比较,可将同题材的文章肖复兴的《母亲》进行比较。宁波的徐赛儿老师也是利用了《孤独之旅》与《前方》两篇文章,将其中相关语句作适度的引用,将其作为课堂设计和内容上的引领:

①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矿野呢?——揣摩杜小康的心里变化。

②前方充满了艰辛,充满了危险,——从哪些字词上读出了杜小康的孤独?

在对比阅读中,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人物的认识,对主题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六)从文本的深度解读处切入

语文课堂内容的有机拓展是相对于浅尝辄止而言的。拓展的内容可以是着眼于文本的阅读理解,比如作者、背景的知识介绍,也可以是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的拓展,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感悟,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表达。在2008年浙江省优质课展评上,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设计:

《孤独之旅》的最后——当杜小康仰望星空,他的眼睛会怎样,想象一下那副画面。//让沿途的风景述说你内心的情感,用诗意的语言写下你诗意的成长之旅。

《唐雎不辱使命》——找一个字代表唐雎的形象,(士)//何谓士,曰:“ ”。《破阵子》——用一句话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就其中的某个方面,用“可 字开头写一句话。”

《杨修之死》——杨修死后葬于黄山旁,只有墓碑一块。请给杨修写一点文字(可以用墓志铭或挽联的形式)//教师出示自己的读后感《假如谦逊与宽容牵手》。

《武陵春》——曾经那么幸福,休闲的女子,如今为何愁肠百结呢,请你用“你若问我愁几许,只因 ”的句式写写诗人内心的独白。

以上的这些有机拓展的内容均是在课的最后,再创情景,再造形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或感知人物的内心、体悟作者的情怀等,以锻炼学生的有效思维为目标,以语言表达为载体,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把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充分地挖掘出来,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有效的。

总之,“拓展延伸”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堂拓展要以“有效”为第一追求。要达到有效,就需要教师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立足文本,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悉心挑选拓展形式,适度控制拓展容量,准确把握拓展时机,把拓展有效地融入到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来,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拓展才能为课堂教学增加亮丽色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铺桥引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一贯.《语文教研案例论》 4.《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5.《课堂教学》丛书

宁波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孙春成 语文出版社

倪文锦.王铁军

下载关于教育的“有效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教育的“有效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分析

    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分析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说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

    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探索

    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探索 摘 要 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因素,总结出大学生需要的思政教育内容与特征,最后提出了提高思政......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五篇)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今天我想就“教师如何有效的教,幼儿如何有效的学?”这么一个话题与大家交流,其间有些问题仅代表我个人的一些意见,在这儿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商榷,请大家批......

    论公安民警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论公安民警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摘要:理想与信念贯穿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兴旺,人心的凝聚,都有赖于坚定的政治理想与信念。人民警察是保卫国家和人民安......

    如何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冯推珊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它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孩子刚进入幼儿园,从刚开......

    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

    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党员教育管理是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党章党纪的......

    提高集体教育的有效性(大全五篇)

    提高集体教育的有效性 通过观看专题四《集体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高层次》使我受益良多,通过专家的讲解和实际案例。才使我真正的认识到什么是集体教育,怎样去组织和......

    小班化教学教育论坛课堂有效性

    小班化教学论坛 论坛主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主持人 :刘洪珍 时间:2011年6月22日 第七节课 地点:401会议室 参加人员:课题组全部成员 特邀人员: 陆金寿副校长 (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