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握着力点打造新优势以文化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2011年江苏船舶工业5期
把握着力点打造新优势
以文化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长期以来,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始终秉承“重合同、守信用、求双赢;重技术、严管理、谋发展;以人为本、善待员工、回报社会”的企业文化理念,以“践行科学发展观,提升企业软实力”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以企业宣传媒体为重要载体,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弘扬企业精神,展示企业风采,努力打造和谐向上的特色企业文化,以文化创新提升企业竞争的软实力,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今年上半年企业成功交付9艘船,完成60.8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3.8%,创公司有史以来同期新高,顺利实现双过半。在建党90周年前夕,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党委分别被中共泰州市委、中共高港区委表彰为“泰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高港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企业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
一、组织重视,健全机制,不断完善企业文化体系。
多年来,口岸公司坚持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无形资产的观念,公司的宣传工作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贴近时代、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员工,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推进企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1、强化领导,完善组织体系。
口岸公司把建立具有口岸船舶特色的企业文化当作打造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工程,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分工抓,宣传部门牵头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把办好企业简报、企业网站、企业广播、企业画廊作为企业媒体宣传的平台,各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宣传报道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以宣传部门专职宣传报道员为骨干、其他基层单位兼职通讯员为辅的企业媒体宣传报道队伍,为企业宣传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加强考核,落实长效机制。
为摒弃“企业文化看不见、模不着,宣传报道摆花样”的思想,真正把企业宣传报道工作落到实处,口岸公司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入手,明确了“以报道促工作、以宣传树形象、以文化构和谐”的功能定位,坚持把企业宣传工作与企业经济发展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明确企业信息披露人,严格企
业对外投稿的审核程序。公司每年都要制定企业宣传工作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工作要点,把宣传报道工作纳入党群工作目标考核范围,逐月逐项考核。
3、健全网络,培育宣传队伍。
一是建立通讯信息员队伍。除宣传部门配备专职的宣传报道员、责任编辑以外,要求各部门、车间必须选出一两名兼职通讯报道员,使企业的宣传报道工作有充足的基层信息来源。二是组织通讯报道员培训。为提高基层通讯报道员的新闻写作水平,公司定期组织通讯报道员进行新闻信息的培训,邀请《泰州日报》、《中国船舶报》等报社的相关记者及资深新闻工作者来企业授课,使通讯报道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写作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三是明确报道稿酬标准。为了提高通讯报道员写稿、投稿的积极性,公司对采用的稿件和摄影作品根据篇幅、质量分别给予一定的稿酬,同时对对外投稿见报的给予加倍奖励。
二、落实责任,创新思路,全力办好企业宣传平台。
企业简报、网站、广播、画廊作为企业媒体宣传的平台,既是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载体和对外宣传的窗口,同时也是凝聚企业员工的精神家园。围绕这样的工作主题,口岸公司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在办新、办活、办出特色上下功夫,使企业媒体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文化力量。
1、拓宽思维,形成自身特色。
口岸公司坚持与时俱进的办刊观念,不断创新企业媒体发展思路,追求企业媒体宣传性和可读性的完美结合,无论是内容设置还是版式设计都不断探索、创新。至今已对企业简报进行了几次较大的改版,从最初的“黑、粗、单”16开铅印小报《口岸船厂简报》到《口岸船舶》简报,演变成“精、美、活”的彩印版。同时邀请书法大家尉天池为企业简报题字,聘请相关专业媒体的资深编辑担任顾问,学习、借鉴流行刊物的办刊理念,从内容到版式都让人耳目一新。通过几次改版创新,《口岸船舶》简报最终以“贴近员工生活、反映员工心声、传承企业文化、倡导企业精神”为办刊宗旨,以厚重、丰富、鲜活的内容,清新、靓丽、大气的报容、版貌,赢得企业员工的喜爱,成为企业名副其实的精神文化家园。每次《口岸船舶》简报出版,大家争相传阅,一睹为快。企业网站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企业重要的对外形象窗口,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发布企业动态信息,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让世界了解企业,让企业走向世界。公司网站遵循信息发布迅速及时,数据准确可靠,资料丰富翔实,内容真实客观,页面图文
并茂,富有时代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动态和状况。为此,公司对企业网页进行设计、制作、包装,使版面更美化、内容更丰富,新闻点击率不断提高。企业广播坚持工作日天天播,早晨一声问候,信息传遍厂内。企业画廊定期更新,适时展示企业的发展动态。
2、精心编排,扩张阅读视野。
企业媒体必须在“新、实、活、美”上寻求宣传内容的突破,力求适应现代人的阅读审美需求。企业简报在版面排版栏目安排上,一版为要闻版,重点报道公司重大决策、重大活动,以及企业改革发展的最新精神和成果,既有及时性的新闻报道,又有宏观的深度报道和具有导向性的言论。二版为生产管理、生产动态版,综合报道公司及基层改革发展、内涵管理的重要新闻,反映精益造船、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的成功经验,反映生产进度、生产节点完成情况,班组管理的要点。三版为安全保卫、技术改造、降低成本、节能降耗专版,展示企业技术改造的新进展,总结安全环保、节能降耗的得与失。四版为企业文化版,表彰典型,弘扬先进,集生活、健康、娱乐、知识、趣味、文学于一体,为员工提供舞文弄墨的舞台。
3、突出重点,紧扣发展主题
在创新办刊的同时,口岸公司始终弘扬主旋律,紧跟时代发展脉络,重点突出,全方位、立体式报道企业在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上取得的进步,全面展示企业在科技、质量、诚信、安全、环保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为此,我们先后在《口岸船舶》简报上组织策划了以宣传“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建党九十周年”等为主要内容的特刊,专题进行报道和探索。同时,不失时机承办或协办相关社会活动,扩展宣传渠道。承办了首届江苏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举办的“口岸船舶杯”羽毛球比赛,并捧回了江苏船协羽毛球赛团体赛冠军和首届江苏船协“口岸船舶杯”羽毛球团体赛第一名两座奖杯。承办了由工信部安全生产司和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联合举办的船舶行业六项强制性安全生产标准审查会。充分运用媒体优势,宣传了企业,展示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三、注重实效,发挥效能,构建和谐精神文化家园。
企业媒体是企业发展宣传的主阵地,是企业优秀形象的展示窗口,是增强员工凝聚力、向心力的粘合剂。公司通过办好企业简报、网站、广播、画廊,为员工提供丰富精美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大餐,增强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吸引力、影响力
和感召力,激发员工“爱党、爱国、爱人民、爱企业、爱岗位”的热情。
1、以典型引导人,塑造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
“重合同、守信用、求双赢;重技术、严管理、谋发展;以人为本、善待员工、回报社会”的企业文化理念和“团结奋斗,求实创新,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是企业的传家宝。通过大力宣传和弘扬这一理念和精神,凝聚员工人心,规范员工言行,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团队进取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开展“学习身边榜样,争当岗位先锋”榜样宣传周活动,定期在《口岸船舶》简报上宣传报道身边的劳动模范、技术标兵、安全标兵、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用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来凝聚人、激励人、鼓舞人,在全公司营造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全体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全体员工立足岗位、奋力拼搏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信心。
2、以艺术熏陶人,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员工素质的高低是企业能否长远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公司充分发挥企业媒体这个宣传平台,通过各种形式提升员工的文化水平和艺术品味。结合“安全生产月”、“质量宣传月”、“节能宣传周”活动,组织征文、书法、画展,对优秀的文艺作品在《口岸船舶》简报上刊登,给员工提供了一个舞文弄墨的园地,提高了员工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邀请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慧芬来企业现场为员工演艺,让公司员工和当地老百姓观看,让“文化惠民”真正落到实处。
3、以文化感染人,寓教于各类活动载体。
利用“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契机举行“唱红歌”歌咏比赛、职工运动会、知识竞赛、集体祝寿等各种活动吸引职工踊跃参加,企业业余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组织员工广泛开展 “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争做好公民好员工好成员”教育活动。组织“关爱生命、关注安全”巡回演讲,开展“看案例,学规定,促廉洁”、“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主题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企业已形成共识。引导员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增强主人翁意识,促进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抗震救灾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中,广大员工积极响应公司的倡议,伸出援助之手、献上一片爱心,踊跃捐款,支援灾区。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党员主动带头,慷慨解囊,广大职工踊跃参加,大力支援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多次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充分体现了“一方
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关爱员工,丰富生活,营造温馨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宣传展示的是公司的软实力,在努力办好企业报刊、网站、广播、画廊的同时,口岸公司强化对员工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理念的教育,通过建好职工之家,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营造出温馨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1、建好职工之家,营造温馨和谐的家的环境。
公司舍得投入,在新老厂区分别建立职工俱乐部,内设员工食堂、阅览室、台球室、乒乓球室、羽毛球场、篮球场、网吧等设施,集生活、学习、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积极发挥工会职能,建立健全工会维权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不发生集体上访等事件。坚持送温暖、关爱员工制度,坚持“三看、六知道、八必访”制度的正常化。企业工会获得了“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2、切实关心员工,让员工感受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公司对员工关心体贴入微,公司为新进大学生新建了公寓式住房,各种娱乐、学习、体育锻炼设施配套到位。定期组织员工体检,关心员工子女的入学、入托。为解决大龄男女青年的婚姻问题,企业工会、团委积极开展“鹊之桥”联谊活动,为未婚男女青年牵线搭桥、喜结良缘。积极开展解难帮困活动,逢年过节慰问劳模和家庭困难员工。一直以来,口岸公司把包工队看成是自己人、一家人,纳入车间班组管理、考核,公司从生产、生活等方面实行“全覆盖”管理。建立“社会事业工作部”,统筹管理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事业服务。公司上下形成了共识:帮包工队就是帮自己,帮他们成长发展就是帮自己成长发展。新建了外包工宿舍楼和食堂,统一为外包工队宿舍安装了空调,改善了包工队居住、生活条件。口岸公司针对春节期间农民工回家一票难求现象,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主动与泰州市交运公司联系,安排长途大巴车上门服务,一切费用皆由企业“埋单”。通过一系列措施,让员工感受企业文化的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了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先后被表彰为“江苏省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和“江苏省劳动保障诚信企业”。
(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居金文)通讯地址:江苏省泰州市口岸街道龙窝南路66号
邮编:225321
电话:0523-86991655E-mail:jjw668@cnkasc.com
第二篇: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国内总装厂书记 原云林
在集团扭亏解困的新形势下,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推进创建集团优势企业步伐,为集团“一年扭亏三年解困五年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做出积极贡献。
企业精神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广大职工的基本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要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既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等精神,同时应赋予企业精神以新的内涵:在广大员工中开展承担践诺使命,扭亏解困为先,永续油田辉煌的精神。
在基层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 建设廉洁文化,塑造管理者新形象。国内总装厂结合工作的实际和需要,为了以现实生活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相继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了《以权谋私利
金钱毁前程》等十篇案例剖析材料,并在座谈会上进行了交流。全厂党员集中组织参观反腐倡廉教育影片《远山的红叶》、近年来的案例图片展、收听收看反腐败光盘等,为了提高职工道德意识,开展了对职工公民道德教育,组织进行了知识竟答测试,在日常工作中,分厂坚持每周召开干部工作会议,逐一总结上周工作汇报本周安排,使分厂的管理人员能够查找到差距、振奋精神,形成良好的廉洁工作风气。
建设安全文化,推进分厂安全生产。文化赋予安全以灵魂,赋予员工以自觉,赋予发展以安全。要把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生产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勤提醒,勤检查,勤处理”,做到安全理念认同化;严抓“三违”对吊锁具及天车定期检查、及时维修,克服厂房狭小,设备坏、旧等不利安全因素,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力求安全行为自觉化;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到有险情随叫随到。以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实现安全制度长效化。以外显文化带动内隐文化建设,创造更佳的经济效益。
建设学习文化,构建学习型分厂。国内总装厂是一个生产单位,同时由于历史原因,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学文化、学技术的氛围不是很浓。优质的产品最终是从职工手中干出来的,如何提高职工学文化、学技术的积极性,突出体现“自觉”,而不是“死看死守”,就我厂而言,我们从实际去锻炼,在工作中学,从理论去升华,在干活中检验。
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文化。分厂基本做到以情感人,把“家和万事兴”的理念灌输到所有的职工思想中。在分厂营造一种家的气氛,形成上下级之间、职工之间互相尊重的氛围。首先,要充分体现职工在分厂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职工参与分厂管理的权利,大力推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实行厂务公开,建立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使广大职工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增强职工参与分厂管理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职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职工将个人的前途与企业的兴衰联系在一起,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为企业发展的献计献策。其次,要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机制。
分厂党、团、工会组织作为职工的“向导”和“家长”,从关心员工生活、解决员工后顾之忧处入手,保持了员工队伍的稳定,开展“温馨”传递活动。在每名员工过生日的时候,送上一份祝福;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为每一位女职工送上一件小礼物。让员工深切感受到各级组织大家庭的温暖及融合之情;职工家中无论喜事、丧事、住院,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前去祝贺、帮助、慰问;帮助关心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的生活和就业问题,有病住院、子女结婚、办理丧事,只要通知单位,都要派领导代表单位前去看望,把组织的一片深情带给他们,时刻关注职工的身心健康,言语行动间处处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努力解决好职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加强职工培养与教育,帮助职工实现自我价值。我们要善于发现职工的特点,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职工的个体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而更好地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一是要明确培养方向,始终把加强职工的能力建设作为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主题;二是要丰富培养内容和方式,坚持整体培养和拾遗补缺相结合;三是要拓展培养途径,坚持集中性的理论业务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要根据职工的专业特长和潜在能力,赋予职工相应的岗位和责任,帮助职工实现自我价值。真正做到让想干事业的职工有条件,让能干事业的职工有机遇,让干成事业的职工有地位。
分厂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突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这一主题,在管理上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关心到家,教育到位,形成文明、自然、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在分厂内外都更换了贴近实际,具有人性味的企业文化标语,使职工感受到敬业就是敬自己,爱岗就是爱家庭,为了家人多干活、多收入,为了家人讲安全、保平安。在综合治理方面,利用周一职工大会对职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的同时,加强对职工法制教育,对公司、集团等出现的案例进行剖析,使职工增强法制观念,今年以来没有发生治安案件。
分厂通过各个方面的企业文化宣传和建设将硬实力的竞争优势转化为软实力的“品牌竞争”优势,提高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工程局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要紧密结合分厂实际,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持续发展能力。要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形成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总结提炼已有的技术成果,加大宣传和推广的力度,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生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加强设备的更新改造,努力提高设备的使用率,不断增强我们的市场竞争力。
把企业文化建设与集团交付的各项工作相融合,并渗透到分厂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为分厂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舆论环境,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第三篇: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发展新优势
提升文化软实力 打造发展新优势
关键词:文化 软实力 提升 文化立法 文化创新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摘 要: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大国争雄的角力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需要系统研究“和”文化,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需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加强媒体宣传,需要充分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文化立法,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需要利用文化创意拉动相关行业发展,加入国际竞争。
一
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大国争雄的角力场。当前,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贸易额年年攀升。发达国家强劲的文化产业更是成为文化贸易的主导力量,其文化产业普遍优于其整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其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了平均在10%以上。如英国文化产业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是全国经济成长率的近2倍,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全国第二大产业。美国当前出口最大的已不再是农作物或是工业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文化——电影、电视节目、书籍、音乐和电脑软件等。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25%,超过了军火业。美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的份额达到43%,欧盟达到34%,整个亚洲和南太,仅占19%,而其中日本占了10%,韩国占了5%,中国与其他亚太国家在内一共才仅占4%。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制造”更是扬名世界。但在“中国制造”的背后,文化软实力是相对匮乏的。尽管“中国制造”享誉全球,我们有能力制造占全世界20%的冰箱,30%的洗衣机,50%的摩托车,55%的电视,75%的钟表,80%的拖拉机,90%的打火机和纽扣,但不能忘记的是,中国制造出口的每一台显示器都标识着:Intel inside。撒切尔夫人说过一句很值得中国人深思的话:“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制造”更多的是硬件,而软件则多是来自国外尽管我们的制造业规模宏大,却只是世界的低端加工厂。西方人抱怨对中国巨大的经济贸易赤字,而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西方的巨大的文化贸易赤字。如电影业从2000年至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中国的电影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即使出口了,也很难得到有效的传播。当前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已到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从现实来看,国际贸易中商品的文化附加值在不断增加。单纯卖物质产品,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少。而如果能够在产品中注入文化,则可有效地提高其附加价值。因此,我们应更多地将文化的基因移植入“中国制造”之中。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我国自古就重视软实力,知道仅凭硬实力是不够的。如“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的提出即反映了朴素的文化软实力思想。古代中国曾一度强盛无比,未出兵占领周边的国家,但中国文化却对这些国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中华文明及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然而,我们现在不少人的思维方式却停留在“经济强国”的认识层面上,缺乏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视角来增强综合国力的总体战略思考。有人认为抓经济可以“赚钱”,抓文化则是“烧钱”。领导者往往把更多的资源集中在发展经济上,因其见效快,容易出政绩。事实上,这种看法在理论上是有失偏颇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文化本身并不是反经济的,它同样具有经济的正向效应。今天的文化可能成为明天的经济利益。当一种文化被普遍接受以后,代表这种文化的经济利益其实现的过程也将变得更为容易。那种牺牲文化去发展经济的做法,可能经济在短期内发展了,却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一些社会风险。对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地能够带来文化的崛起,甚至这一过程也可能是一个伴随文化趋向衰落的过程,前苏联即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注脚。文化软实力差的国家,犹如一位没有头脑的泥塑巨人,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之下,将会很容易倒下。因此,应给予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摆在与工业、商业等产业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位置来看待。
二
文化软实力由三个不同层面构成。一是国家层面的文化软实力。外国的舆论和媒体首先多是从领导人形象开始关注一国的变化。因此,领导人要率先垂范,当好领头人。要注重形象,展现出良好的个人魅力。执政者要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学会广交好朋友,多交真朋友,真正做到让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与其他大国打交道,要不亢不卑,有理有节,着眼长远。二是组织层面的文化软实力。一个组织,也有其内在的文化软实力,尤其是经营性文化企业。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减少“以力压人”和“以利诱人”,而增加“以理服人”和“以礼待人”的做法。文化软实力在组织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价值观念、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的社会形象及其影响能力等等。三是个人层面的文化软实力。个人文化软实力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组织、国家软实力的水平。提高每个个体的个人素质和精神涵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崛起,其根基来源于每个个体的文化崛起,它发乎个人的内心,体现在个人的行动之中。诚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所说的: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
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仍然屹立不倒,说明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那些具有普适性的文化要素应及时总结并发扬光大,要更多地去挖掘中华文化中富有国际竞争力的部分,并加入“公平”、“正义”、“自由”、“权利”等价值取向,以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认同。让其在不远的未来,彰显出其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和价值。
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系统研究“和”文化。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和”。“仁义礼智信”是传统文化的基础。讲求“仁”,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反对强权,同情弱者。强调“和而不同”,主张多元共存,反对战争和征伐。江泽民同志1991年访问莫斯科时,即引用了墨子“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中国的“和”文化。温家宝同志指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就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中华文化历来主张和谐、包容,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倡导各民族之间应当和平共处。“和谐社会”的提法,无疑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提炼出来的一个极好的典范。
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崛起的有力支撑。我国历来重视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这也是软实力增长和提升的关键所在。当前,应进一步用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用优秀文化培育人,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作品感染人。
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是不竭的动力源泉。优秀的文化应当是兼收并蓄的开放的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对新事物、新理念、新文化有创造性的融合能力。要使中国的文化体系积极参与世界的文化体系的建构,进而产生新的具有普世性的文化体系,就要注重对其他异质文明的学习,避免犯文化保守主义的错误。历史反复证明,文化的交流对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树大,则必须要根深,根深,才能枝繁叶茂。如何扎好我们的根,不仅是文化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关心的问题。构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经济持续多年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使得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对海内外的吸引力在日益增强。但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无疑还是初步的、薄弱的和有限的。当前,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找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已经成为我们的一大迫切任务。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文化立法。当前,文化的创造性和活力尚未被充分释放和激发出来,相关的抑制因素仍然存在。从根本上讲,旧有的文化体制弊端还没有被彻底根除,新的文化机制还没有完全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因此,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途径。经济体制的改革促成了我国经济“硬实力”的提升,要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体制的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当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应当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大局中的新的侧重点。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要认识到文化本身也是生产力,发展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国对外贸易能力甚至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文化发展的产业化战略在当前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我们应抓紧时机,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迅速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升级换代。中国强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世界主流文化市场尚属稀缺,其外贸的基础很弱。当前,急需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对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予以扶持。如积极扶植本国的电影、文学、艺术等走向国际社会。运用政府采购,重点扶持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文化企业。为文化企业的金融环境改善出台帮扶政策,改善对创新型文化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扶持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等。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利用文化创意拉动相关行业发展,加入国际竞争。创意产业近些年在国外得到了长足发展。如英国曾是世界制造大国,现在则由“世界工厂”而成为“世界创意中心”。2000年时,创意产业占到GDP的7.9%。在1997-2001年间,其出口增长率达15%左右,是其他行业出口增长速度的几倍。在美国,2002年创意产业即创造了近800万个就业岗位,接近其全国就业人口的6%。在纽约,其就业人口甚至超过12%。美国以致于有人发出“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感叹!当前,我们应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逐步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事实上,在创意产业的重要方面——动漫产业,政府已有实质性的举措,如建立部际协调机制打造动漫强国。财政部即表示将于未来五年中用30亿元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也出台配套措施以积极动漫事业的发展。目前,在北京、长沙、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地方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正在积极地建立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并对动漫产业发展做出重大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文化部也为优秀的动漫作品提供大型的展示平台,可以说政府部门为创立我国自有的原创动漫品牌和培育一批动漫演出制作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世界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人们的文化需求就会迅速增长。如果能够很好地因势利导,将非常有利于打造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当然,文化产业的发展,仅凭政府的实力是有限的,因此,要用更多的激励政策,倡导和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要更多地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四
我国历届领导人均重视文化建设。毛泽东同志曾经深刻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军队如此,其他领域当然亦是如此。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认为“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则进一步提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们必须要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在实现民族振兴的过程中,单凭经济“一条腿走路”是不够的,仅有物质的发展而没有文明的充盈是难以走远的,因此必须要有文化来大力支撑,要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而打造我国发展的新优势。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化资源大国,但她在目前却不是一个文化强国。如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处于“发展中”的阶段。较之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文化软实力建设在较长时期内均遭到了某种程度的轻视甚至是忽视,这也直接导致文化软实力还跟不上国家经济硬实力提升的速度,更跟不上西方发达国家的进度。加快文化软实力的崛起,对于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大国身份的获得及其存续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文化软实力及其对外界的影响力。世界大国的成就,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需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并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大国不能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先进且成熟的文化形态,具有引导力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不仅难以被世界上其他国家认可,可能其自身的发展也将成问题。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对文化软实力的越来越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振兴我们的文化,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强,世界的目光也将越来越多的投向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必将更好地促进中国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振兴,本身也将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打造新的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于溪滨.软实力理论的内涵、产生背景及运用[J].当代世界,2006,(09).[2]布热津斯基(美).大棋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李磊.打造中国软实力[J].商业文化,2006,(11).[4]沈望舒.“软实力”叩响中国之门[J].望新闻周刊,2005,(07).[5]赵诣.软实力:大国争雄的角力场[J].中国社会导刊,2005,(12).
第四篇:打造特色文化、以文化力提升发展力
镇是区最为典型的山区农业镇。长期以来基础脆弱、产业单一,传统“三农”问题突出,发展压力巨大。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差异定位、互补发展、形成特色”的发展思路,始终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地区发展的先导和重要内容之一,以文化力提升发展力,推动在发展方式和类型上实现由“追赶型向互补型、弱势型向特色型、缓慢积累
型向加快发展型”乡镇的转变,取得了一定效果。根据会议安排,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掘本土文化资源,让的牌子“亮”起来
一是认识统一、定位准确。近年来,镇党委始终把文化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把建设先进文化、传承优秀文化作为基层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把打造特色文化作为树立形象、促进发展转型的重要载体和工作抓手予以高度重视,在实践中坚持不懈,一以贯之,不断丰富完善。二是决策早、目标高。早在,镇党委、政府就把打造“民间文化之乡”作为发展的战略定位之一,作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在工作中,我们坚持行政推动和项目运作,坚持高标准、国家级和专业化要求,不断丰富特色文化建设的内容,不断增加基层党政干部抓文化工作的能力。三是内容选择“把脉”准、工作重点突出。在充分分析、掌握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一定工作基础和民间艺术个性的“民间吹打”,尚未正式开发但具备较普遍的历史人文价值的“子如文化”作为我镇特色文化建设的切入口,以“一支唢呐”和“一个名人”为支撑,全面启动两大文化工程建设。四是尊重文化工作规律,循序渐进。努力克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人才、文化把握等困难和问题,妥善协调各种关系,使两大文化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丰满,从乡镇到区、市及国家,逐步走出了一条“穷镇办大事”、“小乡镇办大文化”的特色文化工作路子。五是成效较为明显。去年,我镇正式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吹打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子如文化列入市区两级重点文化项目。两大特色文化的内涵不断充实,载体不断丰富,接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影响力日益扩大。文化作为展示发展的形象和窗口作用越来越明显,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渗透越来越深入,助推和平台作用越来越显现。
二、以文化策划包装项目,让的发展“实”起来
一是用抓经济工作的方法来抓文化,使文化工作项目化、园区化,通过丰富文化载体、物化文化成果来推动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刘子如故里新木村为例,通过实施子如文化项目综合开发和园区建设,新建子如公路一条,完成子如陵园一期工程,带动申报市级贫困村,争取新农村建设、国土整治、人饮工程、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社级公路改造等多个配套项目,修建水泥人行便道近50公里,四年内村级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超过60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启动民间吹打苑和吹打广场建设,既拉动了投资,又促进了地区文化发展硬件的改善,为下一步按照区委要求筹办中国(重庆)民间吹打论坛和举办相关赛事奠定了基础。二是通过发掘文化潜在价值和产业因素,丰富了本镇新农村建设内容,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促进了传统种养、殖农业向集旅游、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复合型农业转变,地区发展合理转型、多元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如我们把民间吹打作为湿地文化的内容,成功策划包装了青山湖湿地公园项目,得到了市湿地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目前已与业主成功签订总投资逾10亿的框架性协议,由业主自行投资进行的项目总体规划可在本月底完成。如二期工程进展顺利,青山湖可望在三年内打造成国家级湿地公园,成为我区继石林、黑山谷的又一重要景区。通过一首《青山湖之歌》,政府不花一分钱,引进业主启动了全镇首个新农村聚居点“青山湖新街”的建设。通过营销子如文化的潜在价值,引进并注册了“子如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文化工作,提升了形象,扩大了影响,聚集了人气,促进了全镇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和劳务经济等其他各项重点工作、创新型工作的开展,全镇经济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四年来,全镇平均每年用于基础建设的资金超过万元。全镇注册企业由5个增加到31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个),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由1个增加为6个(其中经营蚕、菜、米的三个企业均为区级龙头企业),年地区工业产值、镇级财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存款余额等主要指标与年相比均实现或超过翻番。
三、用文化育人,让人的精神“富”起来
一是从娃娃抓起。通过组建少儿吹打队、编写子如事迹乡土教材、创建唢呐制作特色学校等方式,加强青少年教育,使孩子们从启蒙起便接受优秀文化成果的熏陶,并进而影响一个家庭,一个村落。二是积极参加举办、参加各类文化活动,以活动育
第五篇:打造文化新引擎 提升文化软实力
打造文化新引擎 提升文化软实力(干部说干事)
杨柳荫《 人民日报 》(2010年11月10日07 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正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北京市来说,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由北京原东城、崇文两区合并而成的东城区,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突出的文化优势。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东城区牢固树立“文化强区”理念,加快推进首都文化中心区建设,努力打造文化新引擎、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打造“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彰显古都文化魅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从永定门到钟鼓楼长达7.8公里的旧城中轴线,是北京的“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也是东城区历史遗存最集中、文化特色最鲜明的区域。在坚持旧城整体保护的前提下,东城区以传统中轴线为依托,多途径探索文保区风貌保护、民生改善、人口疏散与产业发展“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模式;以故宫、天坛为核心,推动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和节点间联动发展,逐步恢复玉河、前门护城河、三里河等水系,在建筑形制、人文景观、商业业态等方面再现古都风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民俗体验、饮食、休闲娱乐等特色产业,努力将该区域建设成古都风貌集中展示区、首都文化示范引领区。
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培育文化品牌,是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东城区依托皇城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注入时尚元素,着力打造“王府井国际品牌节”、“皇城文化旅游节”、“前门历史文化节”、“国学文化节”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展现首都文化魅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巩固提升王府井、前门大街、南锣鼓巷等历史街区品牌和“老字号”民族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探索中
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同时,大力集聚国内外顶级品牌企业,推动实现民族文化与国际时尚相互交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瞄准文化产业高端环节,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按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要求,东城区积极把区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经济强区转变。近年来,东城区瞄准研发设计、版权服务、要素交易、企业总部等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建设雍和文化创意集聚区、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三个功能区,积极培育中医药、体育休闲等新兴产业,加快推动文化与商业、旅游、金融、商务、信息等服务业融合发展,增强了文化对其他产业的渗透能力,推动了文化经济的高端化、差异化发展。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体现。东城区大力整合利用区域内丰富的戏剧演艺、文化体育等各类资源,支持鼓励学校、社会单位的文体设施向公众开放或提供服务,努力构建“一刻钟文化圈”,满足群众就近、经常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按照种类齐全、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实用高效的原则,规划建设一批重要文化工程和街道、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率和利用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了不同群体差异化的公共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