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创新为引擎全力打造新媒体宣传“九维空间”
以创新为引擎全力打造新媒体宣传“九维空间”
芜湖市是安徽省第二大城市,镜湖区是芜湖市的中心城区,也是全市经济、政治、文化、商贸的中心。随着区委、区政府提出把镜湖区打造成为安徽省人居环境最美、经济实力最强、社会秩序最好、群众受益最多的中心城区的目标,我们在围绕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建设提质、社会管理创新、民生持续改善等重点和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过程中,感到压力空前。要做到与时俱进,不辱使命,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方式就是必由之路。
对于区委宣传部来说,与县、市相比,没有自己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独立性是比较弱的。正如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在变与不变之间,对宣传思想工作者形成了考验。
为此,我们在宣传思想工作方式上试探性地迈出了第一步,开始致力于打造新媒体平台。我们意识到,只有全面借力于科技前沿成果,才能实现我区宣传思想工作方式的飞跃和突破。打造新媒体宣传“九维空间”这个理念应运而生。组成新媒体平台的单元分别是:镜湖新闻网、镜湖手机报、镜湖手机短信速递、镜湖微博发布、镜湖微信公共平台、镜湖电视问政、镜湖数字影像、镜湖形象宣传片和镜湖微电影。我们将这9个相对独立的新媒体单元,借助数字科技手段将其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效互动、优长互补的全媒体平台,特点是新颖、深刻、快捷、前瞻。
一是创建镜湖新闻网:镜湖新闻网自2013年1月4日上线以来,总点击率已突破530万人次,日均点击率达1.3万人次。辟有“今日镜湖”、“图文镜湖”、“公共动态”、“社区话题”、“热点关注”、“民生反馈”、“人大视窗”、“政协在线”等近20个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专栏,让部门和基层单位都有一个工作展示和自主发声的平台。与新华网、人民网、中经网、中安在线等20余家主流网站建立了链接。组织开展“镜湖区十大新闻”评选、“百年历史复活计划”志愿者招募以及“寻找最美追梦人、共筑幸福镜湖梦”、“镜湖新貌”摄影大赛等大型特色活动十多次。通过镜湖新闻网发起“说说咱代表、委员的新年期盼”、“新的一年,镜湖区部门领导准备干些啥、社区百姓都在期盼啥”等主题活动,搜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新年期盼40个,20余个区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回应各项工作约400条。利用新华网、人民网、中安在线等国内门户网站开设镜湖专版发布或转载新闻资讯300余篇。2013年5月,新华社安徽分社根据镜湖新闻网提供的线索,就方村街道农村清洁工程创新举措进行专题采访,于7月25日在《半月谈》刊出题为《农药垃圾困扰乡村》报道,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关注,相关部门专题召开现场会推广。
二是创办镜湖手机报和镜湖手机短信速递:镜湖手机报和镜湖手机短信速递,是区委宣传部在全市率先建立的两个区级资讯手机传播媒体平台,前者服务对象主要是省、市、区相关领导,市、区“两代表一委员”和来访的专家学者、客商等,后者主要功能是将市内外主要媒体关注镜湖区的重要报道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平台发送至手机客户端。手机报定期发布对象约2000余人,迄今共发送80余期,其中民生、建设、教育、文明创建等特刊专版14期。手机短信速递共发布宣传思想工作和大征收大建设速览近70条,覆盖群体近1000人。
三是开通镜湖微博发布、镜湖微信公共平台:镜湖微博发布和镜湖微信公共平台,方便、快捷、实时互动,是公众第一时间了解政务、参与决策、表达诉求的重要公共平台,最大限度拉近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在及时宣传镜湖区经济和社会各项方面工作成果的同时,对公众提出的问题也实现了网上在线答复,目前微博和微信的关注度逾10万人。
四是推出镜湖电视问政:镜湖电视问政是我们联合芜湖广电新闻频道,于今年5月在全省开创首档区级电视问政栏目“问政镜湖”。将市民关注的经济发展环境、城乡建设管理、民生工程保障等问题搬上荧幕,邀请30多个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走进演播室,和居民百姓零距离沟通,直面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问政镜湖”以“贴近”拉升了公信力,以“互动参与”提高了关注度,以“直面现实”扩大了影响力。由120名“两代表一委员”、77名社区代表、27名企业代表聚焦热点,发出质疑、提出问题,共搜集问题100余个,约80%已得到妥善解决,对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推动加快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问政镜湖”不仅得到了百姓的热情赞扬,也受到了上级高度重视,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为此刊发专评给予高度评价。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凤凰网、安徽日报、江淮时报、安徽法制报、市场星报、芜湖日报等省内外多家媒体等给予大篇幅报道并持续关注。让政府部门勇于接受社会监督,也有效强化了各级干部的执行力。
五是整合推出镜湖数字影像:在广场、公园、社区充分发掘社会信息资源潜力,着力提升社区电子屏和大型电子信息屏的宣传阵地建设水平,与本地知名文化企业合作,有机整合三维全息影像发布和LED户外电子信息发布。镜湖数字影像以其独特方式根植于社区和闹市中,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反复展示镜湖区新风新貌。
六是拍摄形象宣传片和微电影:镜湖形象宣传片和微电影,宗旨是聚焦镜湖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凭借影像艺术展现镜湖区近年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成果。宣传片《千年水邑、今世繁华》和微电影《流年》,以精美的视觉冲击,艺术地再现了镜湖区自然之美、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招商和外宣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央视《舌尖上中国2》之《一城一味》来到镜湖去进行了专题拍摄。
“九维空间”新媒体平台运行以来,镜湖区宣传思想工作品质有了很大提升,时代特点更加凸显,镜湖特色更加鲜明。也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人民网、新华网型号、经济网等门户网站,安徽日报、安徽经济报、新安晚报等省级媒体都进行了专题报道,芜湖日报用整版篇幅进行了隆重推介。芜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亲自批示,作出高度评价。并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典型发言加以推广。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运用“云计算”技术手段,加快各种宣传思想信息资源共享步伐,全面跟进国际国内形势,为镜湖区实现十二五规划、为加速打造安徽一流中心城区汇聚最大正能量。
(作者系芜湖市镜湖区委宣传部部长)
第二篇:以创新教育为基点 全力打造特色学校
以创新教育为基点 全力打造特色学校
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以创新教育为基点,全力打造特色学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经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严。不难想象,一个没有竞争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是绝对适应不了现实发展需要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从小着力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几年来,我校坚持以创新教育为特色,把师生“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弘扬,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创新人格的生成与确立”作为学校办学的总体方向,以培养“学会想象、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实践、学会创造”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创新教育理念,培育创新特色
1、加强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竞争激烈,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以往社会大有不同,人们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进行创新的学习,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创造世界,创新生活。可以说,创新性才能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通过创新才会使人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更快地做出与众不同的成绩,并能在原有基础上,突破自我,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卓越的创新能力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
2、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渗透创新教育,坚决冲破传统教育中崇尚经验,崇高权威的旧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培养创新型的学生,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整民族的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观念的指导和支配下,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质,把培养富有创新性的学生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3、突出创新的超前性和新颖性。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内容,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因此,为满足这一要求,我们在教育内容选择上重点体现出时代性、开放性与全面性的特点。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发展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生成的主渠道。
首先,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充分挖掘课本中蕴含的情意因素、思维品质训练因素,从让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入手,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诱导、熏陶学生,促使唤起创新意识,萌生创新思维,逐步生成创新人格。
其次,拓宽教育渠道。利用黑板报、读书长廊创设读书环境,营造读书氛围,鼓励学生多读书,并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制定各年级必读书目和必背篇章,为了让学生多积累,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建立读书札记,语文课前进行三分钟进演讲,以求“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第三,坚持“学创结合”的学习模式,以智力活动为基点,把创造思维训练落实于日常教学中,强调平等地师生对话,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长知识、增智慧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此我校特别注重实验课的探索与研究,有效的利用学生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求知欲较强的特点,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我校的**老师在2011年山东省第二届初中生创新实验大赛中辅导**同学制作的液体与固体反应气体发生器荣获一等奖;2012年辅导的学生**同学参加山东省第三届
初中生创新实验大赛中设计的《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荣获二等奖,2013年辅导**同学参加青岛市化学学科中学生创新实验战平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受到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赞扬。**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利用简易的装置设计的肾单位结构及尿的形成展示,荣获青岛市二等奖。
三、以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成就卓越创新品质
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品质的生成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动来实现。我校从拓展第二课堂入手,以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从“立志、立德、立学”三个层面培养学生。以“自我学习、自主发展、自我提高、自主创新”为教育目标;以“用道德做人,用智慧做事,用科学求知,用真诚合作”为行为准则,以“三条主线”为抓手,促使学校创新教育在各类教育活动中呈现出蓬勃的育人生机。
一、以完善德育目标校本考评体系为起点抓基础。
我们深切意识到:评价方式与制度,是特色教育实施操作中最有力的保证,要使我校的创新教育朝着健康的轨迹运行,就必须构建一整套科学系统的特色教育目标与体系。为此我校,依据创新教育的育人观,由校领导多次研讨交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从学习、文明、生活、礼仪、心理、创新意识等不同角度,制定出“生活上自立、学习上自主、思想上自强;成就道德理想,培育科学素养,注重个性特长”的校本德育目标及考评体系。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创新教育目标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于学校一切活动之中。
二、以兴趣活动为基点求提高。
学校走特色之路,目的在于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潜力,做到因材施教,多角度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我校非常注重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引导,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关注。结合学校创新教育,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构建活动课程,开设舞蹈、绘画、书法、足球、乒乓球、快乐跳绳等兴趣特长小组,充分利用大课堂以及课余时间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拓宽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学生潜能,并积极为学生寻求展示空间,其中,我校还把黏贴画作为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要求学生们在业余时间利用树叶、谷物等身边所见的事物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有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学校的特色建设必然会异彩纷呈。
三、以实践活动为抓手扬特色。
首先以“社会德育、生活德育”理念为指导,让教育活动伸向社会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得以健康成长。走进梨园、瓜棚等实践园地,了解科学种植,开展快乐采摘;帮助社区清扫街道,传递温情,体验生活;走进民兵训练基地,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畅游莱西湖、捡拾垃圾、调查水质情况,保护母亲河,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丰富文化积淀。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同学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促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到熏陶,得到历练。在特色学校建设之路中,创新特色已为我们学校的发展、腾飞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与生机。但我们讲求:追求亮点的绚烂,更追求特色的恒久。我们深刻的明晰:特色建设只有与时俱进,不懈延展,才能深入发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会目光放得更远,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特色教育内涵,将创新教育走向更系统扎实,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到最优。我们信奉:追求永无止境。
学校特色建设之路漫漫兮,但我们仍将上下而求索!在追求特色学校建设之路上,愿我们南岚中学与特色携手,与创新同行,一路鲜花,尽洒芬芳!
第三篇:以改革思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
以改革思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
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 万钢 《光明日报》(2015年03月26日 0
5版)
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的重大社会改革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言简意赅地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回顾过去,1978年,为发展农业生产,中共中央作出实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决定,极大地激发出亿万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格局。1980年,温州市工商局发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标志着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被认可,千千万万的城市居民从此当上了“个体户”,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探索和社会财富积累的一支重要力量。1993年,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志“粮票”被正式取消,近1 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闲置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解放,大量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为中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奇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简单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要在社会上刮一阵风,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实实在在地释放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亿万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让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让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民心,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浪潮,打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注入强大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大众创新创业是保持“中高速”的新动力。从扩大消费需求看,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将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生态,帮助创业者制造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高质量利基产品,挖掘产业“长尾”中蕴藏的富饶金矿,充分激发和释放新的消费潜力;从增加投资需求看,大众创新创业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创造新的投资空间,创新投融资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大众创新创业是迈向“中高端”的新途径。大众创新创业能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跨界融合的领域培育出铺天盖地的初创企业,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这些初创企业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洗,一部分势必脱颖而出,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大众创新创业是创新产业组织的新方式。随着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等对大众创业者的开放普及,个体能够成为产业资源的组织配置者,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生产开始出现,从而带动传统大规模生产逐渐向柔性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按需生产、规模定制正在变为现实。开放的社交网络使用户作为产业生态中的重要角色,直接参与到产品构思、设计、制造、改进等环节,与创业者充分交流产品创意、体验及个性需求。“众筹”“众包”“众创”的融资模式和生产方式,将优化封闭的产业资源配置方式,让智力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本更加自由流动。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有力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提出到现在不足一年,却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这不仅仅是因为大众创新创业对经济的推动贡献,也反映出大众创新创业具有强大的社会基础,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期待。
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收入分配制度、社会基本保障、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社会问题依然存在,社会底层群众和年轻人发展存在“玻璃天花板”的体制性障碍。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就是要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自由分配,让每个有创新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每个有梦想的人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全体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满足人的最高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列为人的最高需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通过创造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要给人民群众创造出满足人生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的发展渠道,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人民当中蔚然成风,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保持着不断追求卓越的积极心态和精神风貌。
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大众创新创业从根本上是要通过完善法治环境和加大简政放权,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破除一切不公平、不合理、制约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政策制度障碍,让政府的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让有权者不可任性也不敢任性,让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之风。
四、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具备了良好环境和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当前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1600多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毕业企业超过5.5万家,其中上市和挂牌企业近500家;大学科技园115家,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200多家,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万个;2014年,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诞生科技企业1.3万余家、武汉东湖超过5000家,115家国家级高新区总收入达23万亿元,每年吸纳应届毕业生超过50万人;技术市场体制不断健全,201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577亿元;创业投融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全国创业投资机构1400多家,资本总量超过3500亿元。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带动我国创新创业愈加活跃,规模加速扩大,效率显著提升。
透过大众创新创业繁荣活跃的现象,不难看出其出现的必然原因和基础条件。一是新技术革命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了便捷工具。互联网、大数据、开源软硬件、3D打印等新技术的出现,让社会大众可以方便地将创意和想法形象化,并快速转化为现实产品,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和成本。二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了条件保障。我国信息产业在移动通信、宽带网络、超级计算、卫星导航、智能终端、光通信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走在世界前列,互联网企业提供了电子商务、社交网络、O2O等创新平台,带动以互联网应用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三是高素质人才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了智慧源泉。由于几十年坚持不断的教育发展,以当代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创新创业群体具 备了扎实的科学基础、网络技术和开放视野,可以轻松快捷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社会大众需要什么,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创新创意。四是改革开放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了宽松包容的政策环境。商事改革、第三方支付、P2P金融等改革措施创造了政策支撑条件。宽容失败、鼓励个性的社会文化氛围让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观念,理解、认同和投身创新创业,使得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
五、落实《意见》精神,将大众创新创业作为科技创新工作重要抓手
新时期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精神,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将大众创新创业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抓手。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发展共识与合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亟须培育新的增长点,在更广范围内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大众创新创业的战略意义,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任务抓实抓好,使科技创新的“小局”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各地区之间要建立联系机制,交流借鉴工作方法与经验,促进人才、技术等创新创业资源在地区间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形成大众创新创业全国“一盘棋”的良好格局。
二是集聚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和政策,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发展众创空间不是“大兴土木”搞建设,而是要把已有设施条件用好,最大限度地盘活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创业资源,激励高校、院所开放科研仪器设备和科技服务,完善现有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发挥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效应和创新创业活动的规模优势,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服务平台。发展众创空间要认真梳理国家及地方现行的支持大众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发挥政策集聚和“互联互通”的系统有效性,切实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让所有创业者都能“用其智、得其利、创其富”。
三是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强化资本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推进作用。着力发挥传统孵化器在基础设施方面和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在专业服务方面的互补优势,促进传统孵化器与新型创业服务机构的深层融合,联合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依托传统孵化器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引导创新创业服务向着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开放化方向发展,满足新时期大众创新创业的新需求。国有科技企业孵化器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从“重资产、轻服务”逐步转向“轻资产、重服务”。高校、院所要结合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试点政策和正在修订的《科技成果转化法》,积极探索调动各方创新创业积极性的新机制。
四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加强对大众创新创业的宏观引导、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凡是市场机制有效的领域,政府要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创业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让市场选择大众创新创业的方向和路径,让价格机制和供需关系来调节大众创新创业的规模和形式,避免直接干预创新创业活动,更不能用已有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手段去“引导”大众创新创业发展。在市场机制失灵的阶段,政府要着力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保障创新创业者合法权益和竞争秩序。不断夯实创新创业基础设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对初创企业的扶持方式要从选拔式、分配式支持向普惠式、引领式转变,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用政府对创新创业的“小投入”吸引来社会资本的“大投入”,形成市场化的创新资源配置格局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秩序。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会一帆风顺。“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只有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时不我待的改革精神和破釜沉舟的改革勇气,破除制约大众创新创业的各种障碍,才能充分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出全社会的智慧才能和创造活力,助力经济发展实现“双中高”目标,推进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第四篇: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力打造农民增收新引擎
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力打造农民增收新引擎
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动产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的枢纽作用越来越显现,已成为当前有效破解“三农”难题的有力抓手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引擎动力。近年来,我县按照“选准一个能人、培育一个产业、成立一个合作组织、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思路,鼓励、培育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互动双赢”。
——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全县共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51个,涉及奶畜、蚕桑、果菜、种植业、工艺品等众多领域,发展会员2411人,佳美工艺品、兴盛乳业、利民蚕桑、绿源瓜果等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县合作社经营发展的“领头雁”。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额2000多万元以上,其中,百万元以上的达到10个,30万元以上的达到15个,年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联系销售农副产品3000万吨以上,实现收入5000多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营效益。兴盛乳业专业合作社集体资金年均增加32万元,社员的股金分红每股达到15.7元,市场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示范带动效应显著。农民合作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拓展服务领域,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全县通过合作社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10个,获得国家产品专利3项,“西秦竞秀”苹果、“满寨红”西瓜享誉省
内外,成为馈赠亲朋好友和来宾的佳品。全县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较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20元以上。
通过对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深入调查,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认识不清,支持和参与合作社建设的信心不足,热情不高。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重建轻管现象比较普遍,制度不够完善,管理运作不够规范。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在目前农民增收压力较大的严峻形势下,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打造农民增收新引擎,对于壮大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发展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抓宣传,激发参与热情。充分利用会议、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宣传各地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特别是经济收益等方面的典型,增强群众的合作理念,激发群众参与合作社建设的热情,调动群众入社建社的积极性,提高各级干部依法支持和推动合作社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抓制度,规范运行机制。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规定和要求,健全完善股金设置、机构建设、民主决策、财务监管、赢利分配等各项规章制度。全力推进合作社标准化建设,做到统一农业投入品采购和供应,统一质量安全标准、技术和培训服务,统一产品品牌、包装和销售,统一产品和基地认证“四统一”,加快优质高效农产品开发,抓好名优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认证。
3、抓服务,增强带动作用。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努力提升一批”的办法,对产业优势明显的合作社要加大培育扶持,对与农民利益联系不紧密的进行改造,对基础条件比较好的要从技术、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特色产业兴办各类经济实体,提升自身实力。鼓励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构建“龙头企业+科研单位+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发展水平和经营效益。
4、抓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和落实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搞好信贷服务,依法优先安排合作社建设用地指标,全面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用电、用水和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中省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支持,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跨越发展。
第五篇:如何运用新媒体创新税收宣传
如何运用新媒体创新税收宣传
摘要:税收宣传是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化,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引发人们思想浪潮。税务机关应充分认识并把握新形势新变化,与时俱进地做好税收宣传工作,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税收宣传形式,不断增强税收宣传影响力、扩大税收宣传成效。
关键词:税收宣传;传统媒体;新媒体;创新
一.税收宣传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税收宣传是税收征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税收宣传总是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不能发挥其应起的作用。例如税务网站起步晚,发展缓慢,发布消息不是官方报道就是 理论知识,难以吸引纳税人驻足浏览;和税收相关的报刊大部分限于内部发行,隔绝了纳税人获取税收知识的又一渠道,传统媒体未尽到税收宣传的责任;税收征管人员轻视税收宣传的作用,税收宣传人员职责分散,不能有效调度、协调人员安排。凡此种种现象,无不体现当今税收宣传存在某些问题。一方面,税收宣传机构不健全,职责分散,征管人员素质略低,亟待加强队伍建设;另一方面,税收宣传应与时俱进。在经济迅猛发展,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税收宣传不能依靠传统媒体固步自封,坐井观天,而要学会运用新媒体创新税收宣传。二.传统媒体不适应税收宣传的表现和原因
传统媒体是指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信息的媒体。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的持续进步,传统媒体日益呈现出不适应税收宣传的疲态。在内容上,传统媒体所借助的文字,声音形式呆板,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纳税人的目光;在形式上,传统媒体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等中发布消息,不能满足纳税人在任何地点获取信息的诉求;在时效上,传统媒体发布、更新消息缓慢,不能满足纳税人在任何时间获取信息的诉求。传统媒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适应的症状,原因有如下四点。
一是纳税人对传统媒体的依赖度降低。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来势汹汹的新媒体让纳税人为传统媒体预留的时间大大缩减,降低了对其的依赖。二是相关税收政策调整频繁,传统媒体不能高效简便地将消息传递给纳税人,造成消息的延迟。三是网络媒体的崛起暴露了传统媒体在信息处理、反馈方面的迟缓,令纳税人更加倾向新媒体。四是传统媒体重在对纳税人进行信息的灌输,忽略或轻视了与纳税人的平等沟通、交流。三.新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正因为仅仅依靠传统媒体进行税收宣传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新媒体,重视如何运用新媒体来创新税收宣传。何谓新媒体?联合国的某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简而言之,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外的媒体便可称为新媒体。新媒体有诸多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点。例如新媒体可以以超链接的方式汇集来自不同时空的信息,可以以多媒体的形式丰富多彩地传播消息;新媒体可以让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并且注重群体的互动;新媒体大多依赖手机客户端,可以满足使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信息的诉求;新媒体能够在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海量信息,共享资源。四.新媒体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由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在税收宣传中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一方面,新媒体利用超链接的方式为纳税人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并且可以借助文字、音乐、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的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廉,不仅能满足纳税人时间碎片化的阅读,更能推动纳税人之间、纳税人与税收机关之间的交流。但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新媒体自然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信息的真实性
不足,权威性降低。便捷的发布渠道和较低的发布成本使任何人都有机会发布消息,而不需要相关部门的批准。二是垃圾信息较多。信息的海量性使纳税人无法辨认并且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信息。更有可能因错信虚假信息给个人生活带来麻烦。三是信息缺乏原创。例如一条微博少则几,多则几十万的转发让重复的内容遍布网络,不同标题下相同的内容已成为网络媒体惯用招数。四是新媒体在年轻一代中的利用率较高,而中、老年阶层显然更偏向于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热情度不高。
五.如何运用新媒体创新税收宣传
固然新媒体存在一些问题,但运用其进行宣传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新媒体来创新税收宣传呢? 1.思想方面。在思想上,首先要具备提高税收宣传在整个税收征管工作中地位的认识,其次在宣传过程中要摒弃陈旧思想,不一味地依赖传统媒体,而要重视新媒体的运用。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更好地结合,取长补短,共同建设税收宣传事业。在宣传过程中,要转变思路,广开思路,善于学习,敢于运用新形式、新方法。只有在思想上保持生机与活力,税收宣传工作才会充满生命力,永不停歇,一直向前。
2.组织机构方面。在人力资源上,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协调部门间的合作,健全宣传机构,提高宣传机构在整个税收机关中的地位,避免出现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等情况。另一方面,亟待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成员素质,有计划的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不仅要吸收懂得利用新媒体的新生力量,更要对原有队伍成员在新媒体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鼓励成员们主动学习,勇于尝试,保持与时俱进不与时代脱节。
3.资金投入方面。在资金投入上,一方面要加大经费的投入,整合资源,用于更新宣传设备、聘请专业人才、开发手机应用等。另一方面,不仅要做好经费的预算控制,更要加强支出过程中的监督,杜绝任何假公济私、贪污腐败的事情发生。
4.宣传手段方面。在宣传手段上,首先要提高宣传能力,使纳税人更加容易接受。可以通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税收宣传。也可使用网络流行语让文字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吸引纳税人的兴趣。让纳税人由被动变成主动,主动了解和自身息息相关的税收信息。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纳税人思想教育,提高素质,在更好的社会氛围下,推动宣传工作的开展。其次要改变宣传形式,税务机关与纳税人进行双向互动。传统媒体的宣传往往侧重于信息的发布,忽视了与纳税人的沟通。而新媒体则更看重与纳税人的平等交流。所以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宣传形式,从“灌输”到“沟通”,充分利用新媒体在技术手段上创新税收宣传。
5.宣传内容方面。在宣传内容上,税务机关要了解纳税人需求,内容宣传告别以往占据宣传大量比重的略显呆板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工作动态等,选取贴近纳税人生活、与纳税人自身利益休戚相关的事,重点可考虑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典型案例,同时开辟不同模块以适应不同纳税人的需求,从而达到增强税收宣传生命力与影响力。在宣传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可以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告别原先形式略显单薄、内容晦涩难懂的尴尬境地,增强内容的可读性,让纳税人有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的欲望。在宣传内容更新的频率上,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项目,高效利用现有资源,以此达到多与纳税人接触互动,让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关系更加和 谐。
6.日常管理方面。在管理上,应加强税收宣传的日常管理,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把握涉税舆论环境,消除纳税人的不解或误会。做到事前规划,事中及时跟进,事后强化总结。并且在整体工 作中加强监督,弥补管理的不足,修正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在处理涉税舆情时,能做到分门别类、分析根源,通过微博,微信,腾讯QQ等新媒体手段加强税收宣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做到让新媒体推动管理的与时俱进,进而更好进行税收的宣传。7.制度方面。在制度上,建立新媒体税收宣传的常态机制。例如通过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或腾讯QQ群发布日常消息。在一定硬性指标的前提下,各税收机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新媒体真正运用在税收宣传上。建立税收宣传的绩效评价机制,能者多劳,多劳者多得,提高税收宣传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将税收宣传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宣传队伍的建设。建立税收宣传的监督机制,可以通过开通微博、微信,建立QQ群等手段,加强纳税人对税收宣传的监督,听取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利用纳税人的层层监督为税收宣传工作保驾护航,避免工作方向的偏离。随着公民的税收意识日渐增强,税收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热点,于此同时,在税收新征管模式中,税收宣传成为税务机关优化服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利用新媒体进行税收宣传已是大势所趋。因而税收宣传工作要紧跟时代潮流,税务机关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媒体,积极及时发现和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将新媒体与传统宣传方式相融合,加强税收宣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增强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良性互动,以构建双方和谐互信的关系。总而言之,税务机关在利用新媒体开展税收宣传时,应围绕纳税人的需求,坚持整合资源,坚持特色宣传,坚持良性互动,坚持长效机制,做出纳税人喜闻乐见的税收宣传。参考文献: [1]梁公民.对创新税收宣传工作的思考[N].永州日报,2009-06-12(003).[ 2 ] 崔 崇 伦.关 于 税 收 宣 传 工 作 的 思 考 [ J ].中 国 税 务,2012,10:56.[ 3 ] 马 建 军.借 助 新 媒 体 加 大 税 收 宣 传 力 度 [ N ].中 国 税 务 报,2012-11-14(011).[4]闫靖仁,王振风,闫玉琢.借助新媒体增强税收宣传针对性 [N].中国税务报,2013-02-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