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基于中国保险代理制度的诚信缺失大全
浅议基于中国保险代理制度的诚信缺失
摘要:尽管中国保险业尚处于成长初期,但保险业诚信缺失带来的弊端已经日益显现。本文从中国保险业诚信缺失的表现与危害分析入手,通过对中国现行保险代理制度的剖析,提出构建中国保险业诚信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保险业;代理制度;诚信缺失
DiscussiononChina’sinsuranceagencysystembasedontheintegrityofmissingShanghaicommunicationsschoolHuFang
Abstract:
AlthoughtheinsuranceindustryinChinaisstillattheinitialstageofthedevelopment,buttheinsuranceindustrycausedbythedrawbacksoflackofintegrityhasbecomeincreasinglyapparent.Inthispaper,China’sinsuranceindustryfromtheperformanceofgoodfaithandlackofhazardanalysisapproach,byChina’scurrentanalysisoftheinsuranceagencysystem,theconstructionoftheinsuranceindustryinChinaandCountermeasuresoftheideaofintegrity.Keywords:Insuranceindustry;Agentsystem;Creditlack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中国保险业十多年来的迅猛发展,使得国民对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随着保险深度、投保密度的逐年上升,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却越来越受到由于诚信缺失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如何解决处在经济利益与道德伦理冲突与摩擦旋流中的保险诚信问题,成为摆在中国保险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中国保险业诚信缺失的表现与危害
一方面保险行业成为一个“朝阳产业”,而另一方面,作为保险公司普遍采用的营销手段——保险代理人制度,却越来越显现出一些弊端:从业人员的素质较差、留存率较低、专业性匮乏、诚信度缺失,这些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保险代理中的诚信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亟需解决的问题,它将影响整个保险业的形象,制约保险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造假问题屡禁不止
有些保险机构在业绩压力和利益驱使下,实行“阴阳账本”:向上级公司和监管机构提供虚假数据、虚假报表、欺上瞒下、骗取政绩和经济利益,既严重影响到经营核算的准确性和监管的有效性,也为不法分子非法谋利大开了方便之门,造成了国有资本的流失。而面对保险消费者采用的“卖单”、“鸳鸯保单”等不法手段,尽管短期内为自己谋取了非法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不扼制这些“制假售假”的行为,最终会造成整个保险业信誉的缺失,为保险业的发展埋下严重隐患。
2.误导、欺诈客户行为相当严重
随着保险产品越来越多,尤其是万能、分红、投连等人身保险和投资保障型财产保险新品的问世,个别保险机构和代理人针对消费者看不懂保险专业条款,夸大产品功能,虚构投
资回报率,掩盖或回避免责条款,隐瞒投资保障型险种存在的风险,甚至采用“杀熟“的做法诱骗亲朋好友投保,或者售前售后阴阳脸等等,在严重损害了广大被保险人的利益、侵犯了被保险人的权利的同时,也使保险业的信誉受到严重的破坏。
3.大量非正式机构亟待规范
受经济利益驱使,相当一部分不具备做保险兼业代理的机构也趁着保险制度的不完善,进入到保险市场浑水摸鱼,这些机构即游离于上级公司的监管之外,保险监管机关也无法对其行使监管职能,即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形象,必须予以彻底规范、清查。
二、中国保险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保险业会有如此多的诚信缺失的表现,而诚信缺失的危害又是如此巨大,那么,产生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是基于中国现行的保险代理模式。保险代理人对保险市场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保险代理机制形成的时间较短、经验较少,还是存在着不少的缺陷。
(一)、专业代理人的制度缺陷
专业保险代理人,即保险代机构,是指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保险代理公司,是唯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保险代理人。在实际操作中,保险人一般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代理人的业务素质、经营管理水平和保险人自身对代理人的管理能力要求等因素,确定专业保险代理人的业务范围。
(二)、兼业代理人的制度缺陷
兼业代理是受保险人委托,在从事自身业务的同时,指定专用设备专人为保险人代办保险业务的单位,主要有行业兼业代理、企业兼业代理和金融机构兼业代理、群众团体兼业代理等形式。我国目前的兼业代理人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银行、公安、交通运输等系统、部门。尽管兼业代理人因其所处行业的特殊性,每年产生了相当大比重的保费,成为各家保险公司争夺的热点,但也因其行政干预色彩太浓、行业特权太明显,为保险代理工作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
(三)、个人代理人的制度缺陷
由于保险个人代理人(以下简称代理人)与保险公司签订的是业务代理合同,保险公司除了需向代理人支付保费佣金外,无需再支付任何的费用,保险公司很快就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机制:对公司来说,无需支付代理人的底薪与福利费用,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同时,由于代理人与保险公司的关系非常简单,保险公司也只需投入少量的管理人员来管理代理人队伍即可。而与保险公司低廉的销售成本相对应的,是代理人积极、主动的业务热情:因为代理人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保费佣金,对于保险代理人而言,收入保费越高,也就意味着代理人的收入越高。
代理人制度的缺陷,直接导致了代理人队伍的不稳定,也造成保险业现在的从业人员普遍素养较低下,高素养、真正符合保险从业需要的人员不愿意加盟保险业。代理人制度的缺陷不得以完善,将严重制约保险业的长远发展。
三、改革、完善现行代理人制度,构建中国保险诚信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变化,代理人制度下所产生的各种诚信问题也不断的暴露出来,如何通过改革现有的代理人制度,构建和完善中国的保险诚信,已迫在眉睫。
1.在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代理人的义务和权利。首先,保险公司对现有代理人队伍进行精简,将综合素质低、道德品质差、业务能力不过关的代理人清退出保险市场;然后,对剩下的保险代理人进行分流,一部分代理人留在保险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成为公司员工,由保险公司自己进行管理,另一部分流转到保险代理公司工作,成为代理公司的合法员工。
2.改革代理人的佣金分配制度,建立代理人长期服务的理念。
目前国内的佣金给付并没有一个标准,仅仅是保监会对首期佣金的给付比例有一个最高额限制。要想彻底解决代理人服务于一家保险公司越久,服务成本越高、实际收入越低的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改革现行佣金分配制度,即降低首期和前几年的佣金支付比例,提高后续佣金支付比例,延长后续佣金的发放年限。在后续佣金的发放上,应综合考量该代理人的保单持续率、客户满意率等指标,根据不同的指标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增加诚信度高的代理人的收入,加大代理人的违约成本。
3.要提高代理人的入行门槛,以提升整个社会对代理人的印象。
从本质上讲,保险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从行业的知识特性来讲,保险业是一个专业要求很高的行业;从行业的服务特性来讲,保险业是一个对年龄要求很高的行业,所以,对保险从业者来说,必须在学历、社会经验、年龄上有一定的要求。保险行业真正具备有能力、有专业背景、有学历背景、有年龄优势的从业人员很难在市场上找到。
4.采用股权激励方案,建立代理人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
我国现行的保险代理人制度是保险代理人与保险公司签订业务代理合同,保险代理人按业绩提取佣金,公司不为其提供底薪,不提供福利和保障。在这种制度设计下,保险公司和代理人仅仅是一种松散的经济利益关系。同时,代理人往往是以团队形式存在,保险公司以各自的基本法来对代理人实施管理。现行代理人制度下,代理人对自己团队和客户的所有权、经营权等问题无法得到保障。股权激励,可以让给代理人感觉自己是保险机构的一份子,是机构的老板之一,因为是在为自己做事而不是在为别人打工,就会树立起长期经营的理念,会注重保险服务的品质,从而减少了诚信问题的产生;同时,股权让代理人产生了“我是企业主”的想法,对代理人队伍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段庆文:《汪振武:创新中国保险代理人制度》,《中国保险报》2008年02月22日。
[2]孙祁祥:《保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3]王银成:《中国保险市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3月
[4]张亚宁、郭效丁:《对我国保险诚信的思考》,《经济论坛》2006年24期。
第二篇:中国保险业诚信缺失制度分析
中国保险业诚信缺失制度分析
诚信处于伦理道德与经济利益的冲突与摩擦中,诚信缺失已成为中国保险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目前中国保险业诚信缺失体现于保险供给者、中介者及消费者,保险诚信缺失的根源在于制度的缺陷,使保险市场交易中的诚信行为难以有效的保证和扩展。诚信缺失的影响及诚信的意义,说明应该建立、健全诚信制度。为保证保险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应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和健全的诚信法律制度;培育诚信理念,构建保险业的诚信文化;健全保险监管机制,推行违信惩罚制度,增大失信的成本;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行业自律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快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设。
诚信概念源于道德伦理领域,又在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中不断丰富和扩展,成为经济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道德伦理准则,是对行为的规范要求,是内在诚实品德与外在不欺诈行为的统一。而按照经济学的视角,诚信作为经济主体间交往行为的规则及制度,既是道德规范的选择,又是一种经济利益的选择。诚信是经济主体间在长期博弈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规则,它内化为市场交易准则和秩序,外化为法律法规等制度。在保险业的发展中,诚信处于伦理道德与经济利益的冲突与摩擦中,诚信缺失已成为中国保险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一、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缺失及其根源分析
在保险活动中,保险双方的任何一方有违诚实信用的举动,都会导致保险交易受阻,进而影响保险服务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目前,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缺失不仅体现于保险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关系人,还体现于保险中介人。
1.保险供给者的诚信缺失。保险供给者即保险市场上提供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由于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缺乏及保险业务的专业性强,使保险消费者处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难以了解保险公司及保险条款的真实情况,如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偿付能力及发展状况、参加保险后能够获得的保障程度等,只能凭借主观印象及保险代理人的介绍做出判断,客观上为保险公司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条件;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中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不及时履行甚至拒不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付义务,使一些保险消费者丧失了对保险公司的信任;一些保险公司违规经营,支付过高的手续费、给回扣、采用过低费率等恶性竞争行为,损害了保险公司的社会声誉;对保险代理人的选择、培训及管理不严,有一些保险公司误导甚至唆使保险代理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严重危害了保险公司的形象;向保险监管机关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等。
2.保险中介者的诚信缺失。保险中介者包括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等。保险中介者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行为:在其业务中期骗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阻碍或诱导投保人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等。由于目前我国从事保险代理业务的人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业务素质及道德水准参差不齐,保险中介者的诚信缺失较多地表现为保险代理人的诚信缺失。不少保险代理人在获得更多代理手续费的利益驱动下,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许诺虚假的高回报率,回避说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甚至误导投保人,给投保人、被保险人造成经济损失,引起保险消费者的普遍不满。
3.保险消费者的诚信缺失。保险消费者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其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投保时和索赔时:一些投保人在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使保险公司难以根据投保标的的风险状况确定是否承保、应该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有些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或者未发生保险事故而谎称发生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伪造、变造与保险事故有关的证明、资料和其他证据,或者指使、唆使、收买他人提供虚假证明、资料和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有的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甚至人为制造保险事故,故意造成保险财产的损失及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事故,增大了保险标的及社会财富的损害,增加了保险人理赔的成本。
中国保险业诚信缺失的根源在于制度的缺陷,使保险市场交易中的诚信行为难以有效的保证和扩展:
1.产权制度的不明晰以及软约束,使保险公司行为的外部性增大。合理的产权制度是正常的信用关系的制度基础。产权过分集中于国家,经济利益不完全与企业经营绩效挂钩,缺乏激励机制,就容易导致短期行为。从理论上讲,诚信状况往往与长期利益成正比,与短期利益成反比。一个考虑长远利益的人比一个考虑短期利益的人更容易诚实,更愿意维护信用。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行为者通常会从长远利益出发诺守诚信。保险公司的产权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性前提,决定着保险公司的经营目的和与社会经济各方的关系,影响到保险公司的行为方式。“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我国的保险公司(特别是在保险市场上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产权不明晰以及软约束,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因而保险公司不考虑长远利益,不考虑信用效应,出现追逐短期利益的短期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事实上,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在保险一方不守信的情况下,一方受损,另一方获得利益最大化,使总体利益趋于小化;在保险双方都不诚实守信的情况下,双方均难以获利。即产权制度的不明晰以及软约束,会使保险行为主体产生追逐短期利益的心理,陷入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导致诚信行为在质与量上的差异。
2.保险供给者及保险中介者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使保险公司员工及保险代理人的诚信行为具有不完全控制性。保险公司的业务运作是保险公司的内部员工及保险代理人行为集合的结果,员工及代理人的忠诚度、能力及协作精神是保险公司诚信状况的基础,当员工及代理人的诚信状况失控超过一定的范围和度,就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整合状况,弱化保险公司的诚信能力。又由于对保险代理人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上岗要求不够严格,持证上岗制度实行的时间短,保险代理人总体素质偏低,保险公司难以完全控制保险代理人的不诚信行为。
3.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诚信的保障机制、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缺乏。在一个具有良好信用的社会中,不守信用将付出代价;而在一个不守信用的社会中,守
信用者却将付出代价。从诚信的保障机制来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健全的国家,会从制度上保证诚实守信的合法权益,诚信的人会获得更多的交易和赢利机会。在目前中国的保险市场上,由于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信用的保证主要是基于人的伦理道德要求,当社会性与“经济人”人性的矛盾相冲突时,“经济人”的有限理性使其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下,出现利己主义动机,产生违反诚信原则的道德风险,这也是保险领域产生诚信缺失的重要根源。在惩罚机制上,信用管理制度严格的国家,对于违背诚信的行为从法律上进行惩罚,并让其承担经济上较为严重的损失,使其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失信行为不仅无利可图,而且会丧失未来的交易机会,这就促使人们尽量维护自身的信誉度。而目前在中国,对违背诚信的行为惩罚机制不健全,法律上的惩罚规定尚不完善,经济上的惩罚力度不大,约束机制软化,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从人格、伦理上进行谴责,这就难以抑制失信行为的出现。在监督机制上,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监督主要体现为道德的自律以及有限的舆论监督,法律的强制约束性监督还不完善,失信行为的屡禁屡犯也就在所难免。
二、中国保险业诚信缺失的影响以及诚信的意义
在保险活动中,诚实守信是对保险交易对方合法权益的维护和尊重,也是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和尊重,诚信的缺失最终也会使失信者的利益遭到损失。保险活动中对诚信行为的道德选择结果,必然逻辑地体现其经济利益基础。可以说,不诚信就没有信誉,就没有保险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当保险业的诚信缺失升级为诚信危机时,保险双方就会彼此不信任或者需要用很多事实来证明对方是值得信任的,就会使保险交易成本大大增加,缩小保险交易的范围,使保险市场的行为主体难以正常地沟通和交往,使保险市场缺乏正常运行的基础。显然,诚信对中国保险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诚信是保险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信誉是企业的生命。保险产品是一种典型的无形产品,是以保险公司的信用向客户所做出的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保险事故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的承诺。因而,保险公司是否诚实、是否守信用,在保险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消费者只有在对保险公司信任的基础上才会投保,也只会向其认为有信用的保险公司投保,这样,保险公司的信誉度,就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保险公司只有诚信,才能为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诚信是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特别是在入世以后,保险机构(含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诚信已成为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诚实守信的保险机构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保险机构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信誉和品牌的竞争,而信誉和品牌是建立在保险机构的诚信基础上的,失去了诚信,就没有信誉和品牌可言,就难以赢得客户及在竞争中取胜,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未来长期发展的可能。保险机构良好的信用是其赢得市场的重要保证。只有树立诚信的形象,才能提升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保险机构只有以诚相待,具有遵守法律和市场规则、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等信用行为,才能增强竞争实力,为更广泛地进入市场、扩大交易创造条件。
3.诚信是保险市场活力的信心指数。保险市场上失信行为的扩大化以及诚信制度的缺位,会增加保险交易的风险,使保险行为主体对保险市场缺乏信心,阻碍保险交易向纵深发展,甚至使保险市场在较长时期处于低迷状态。可以说,保险市场疲软的原因在于诚信不足。一方面,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人的不诚信,影响到保险消费者对保险市场的信心;另一方面,被保险人及其关系人、保险代理人的违信行为,也损害了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交易行为的信心。即失信行为的蔓延及造成的道德风险,会降低保险双方对保险市场的信心指数。
4.诚信有助于增强凝聚力,促进保险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方面,信用是企业员工价值的重要体现,保险机构的诚信度高,该机构的员工就会充满自豪感、荣誉感,对企业的行为容易认同,与企业共命运的意识会增强,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同样,有全体员工的诚信,才会有保险机构的信誉度;另一方面,在保险活动中,由于保险双方有可能出现欺诈行为,使保险交易受阻,因而,保险双方的诚信有助于保险交易的实现。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市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对保险市场行为主体具有道德意义和法律意义的游戏规则,只有在行为人遵守这一规则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竞争的有序进行,在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及均衡,促进保险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5.保险经营活动的特殊性要求保险双方最大诚信。保险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一方面,保险人承保的风险是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而不是已经发生的风险,保险标的本身的风险乃至保险标的所处的环境都直接影响到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程度,而且,保险标的的风险状况在保险人承保以后可能发生变化。保险标的通常处于被保险人的控制之下,保险人难以准确把握保险标的的真实状况及变化情况,但保险人的承保抉择以及赔付,却与保险标的的状况密切相关,显然,相对于被保险方,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信息是不充分的;另一方面,保险合同的专业性、技术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投保人、被保险人乃至受益人难以准确地理解,相对于保险人,被保险方对保险条款的信息也是不充分的。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成本增大,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并直接损害保险合同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只有最大限度地诚实守信,才能降低保险市场的交易成本,保证保险业的发展。
诚信缺失的影响以及诚信的意义,说明应该建立、健全诚信制度,以形成良好的信用秩序,增加保险交易活动的确定性和预期性,减少保险主体之间的摩擦,规范保险交易行为,降低保险交易成本,提高保险的经济效率,保证保险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构建中国保险业诚信制度的思路
诚信制度是对诚信行为及其关系的规范和保证。这种制度安排既有正式制度,又有非正式制度。
1.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和健全的诚信法律制度。保险市场主体在从事保险活动时,往
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丧失理性而违背诚信原则,因而依靠市场机制和道德约束难以确保保险双方的诚信行为,必须借助于制度的外在强制力——明晰的产权制度及健全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相应的产权制度,产权能够引导人们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明晰产权关系是规范经济行为主体的诚信行为的制度保证。在产权制度明晰的条件下,交易者的诚信行为有助于其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有法律保障产权的明晰,才能真正奠定诚信的约束基础;只有通过法律约束,建立和完善诚信者的利益保障机制及失信者的惩罚机制,才能促使保险市场主体的行为更加规范、符合诚信的要求,才能保障保险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我们只有通过完善与诚信相关的法律制度,使当事人诚信行为的收益大于不诚实守信的收益,诚信的成本小于不诚信的成本。通过诚信法律制度的保障,在整个保险市场形成一种诚实守信的保险交往关系,使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只有规范保险行为,注重诚信形象,不断提高自己的信誉,才能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取得更大的收益;只要保险双方的任何一方有违反诚信的记录,在日后的保险活动中,都将受到法律的惩罚,严重不守诚信者将被淘汰出局,使保险诚信制度真正建立在法制化的轨道上。可见,明晰的产权制度是维护诚信的前提,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维持诚信的保障。
2.培育诚信理念,构建保险业的诚信文化。诚信既是一种道德追求,又具有经济意义。在市场经济中,信用是一种财富,良好的信用是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信用。一个不诚信的企业或个人不可能发展。保险市场上的各种行为主体,都应该转变观念,重新认识企业利益、个人利益与诚信的关系,树立维护诚信行为的责任观。全社会(特别是保险公司)应高度重视诚信问题的教育与宣传,培育诚信理念,使诚实守信的伦理精神渗透到保险各方的意识中,为诚信行为创立思想基础。保险机构应将诚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的、核心的、不可缺少的内容,确立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为诚信行为创造良好的行业风气。在保险公司的员工培训及对保险代理人的培训中,应重视诚信教育,增加诚信内容,使保险公司的员工及其代理人明了哪些行为属于违信行为,不诚信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等。保险公司及其有关机构应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及手段,宣传诚信对企业、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各种管理措施的采取和道德约束,强化诚信意识,崇尚诚信观念,使诚信成为保险双方当事人的自觉行为,并以拥有良好的诚信度及较高的信用等级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3.健全保险监管机制,推行违信惩罚制度,增大失信的成本。在建立、健全诚信法律制度的同时,应加强对现行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促使保险行为主体遵守法律、法规。中国保监会作为保险市场的监管主体,代表政府实施监管职责,应通过监管加大执行力度,鼓励、引导诚信行为,并与司法机关配合,依法惩治失信行为,促进保险诚信制度的建立。我国在提高失信者的“失信成本”方面还缺乏力度,“失信成本”轻微,没有起到惩戒作用。因此,应从法律、道德约束等方面构建违信惩罚制度,并通过健全监管机制,使守信者得到保护,失信者受到惩罚,增大失信者的利益成本、道德成本乃至政治成本,使行为主体面对高额的“失信成本”,唯一理智的选择只能是诚信,以保障整个保险市场的有序运行。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行业自律制度。行业协会是协调和平衡市场主体利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组织。在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国家,所有市场主体都处于行业
协会的管理之下,行业协会代表行业的整体利益对行业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违信者都会受到行业协会的排斥和处罚。我国的保险行业协会近几年做了大量工作,但对保险公司的约束力仍然不够。要在保险业构建诚信制度,就应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起保险行业的自律制度。
5.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快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设。应该对保险市场主体的资信状况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如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人及投保人、被保险人的道德信用水平等进行综合评定,以确定信用等级。通过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设及信息披露,促使保险市场主体始终诚实守信用,认真履行保险合同规定的义务。我国在建立信用评级制度时,要注意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实行的评级标准、技术等方面的对接,吸收国外先进的评级办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形成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制度。要把分散的反映保险机构和个人的诚信状况的资料和数据进行联网管理或整合,实现诚信信息的资源共享。可以考虑创立商业化的信用运作机制,设立信用记录公司,尽可能对保险市场上参加保险活动的所有人的诚信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将记录资料输入电脑数据库,并一直跟踪调查客户的信用变化情况,并通过互联网络,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有偿的在线服务。在保险机构需要调查某一位保险客户的诚信状况时,或者在保险消费者调查某一个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人的信用时,向信用记录公司购买信用记录资料。这种新型的信用机制,能够区分和评判保险行为主体的信用状况,将有不良信用记录者列入“黑名单”,把失信者缺乏诚信的形象公诸于众,既使保险消费者能够选择有良好诚信记录的保险公司及保险代理人,又使保险公司更便于审核投保人、被保险人。
总之,中国应建立、健全保险诚信制度,形成一整套提升保险机构信誉度的行为规范,把保险机构及保险消费者的经济价值取向与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取向统一到诚信行为中,使诚信在更完整的意义上体现出市场经济中“义利合一”的社会价值取向,保障保险双方在道德与法律的双重约束与驱动下,共同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在利益的权衡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在不违背诚实信用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给保险双方带来均衡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保险市场
第三篇:浅谈中国保险业诚信缺失与建设.
浅谈中国保险业诚信缺失与建设
日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保险学会正在为《保险诚信读本》做最后的审编工作。据理解,此举是为落实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提出的“必需从维护最广阔人民大众基本利益和确保保险业久远安康开展的高度,注重和增强保险诚信建立”指示肉体的详细措施。
一、诚信对保险业的重要意义
诚信是保险业存在的根底,是保险业安康开展的前提。在保险活动中,老实守信是对保险买卖对方合法权益的维护和尊重,也是对本身合法权益的维护和尊重,诚信的缺失最终也会使失信者的利益遭到损失。能够说,不诚信就没有信誉,就没有保险业的长期持续开展。
1.诚信是保险公司生存与开展的内在请求,是保险机构的中心竞争力。保险产品是一种典型的无形产品,是以保险公司的信誉向客户所做出的对将来可能发作的保险事故承当赔付保险金义务的承诺。因此,保险公司能否老实、守信誉,在保险消费者的购置决策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消费者只会向其以为有信誉的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只要诚信,才干为持续开展发明良好的外部环境,才干加强竞争实力,为更普遍地进入市场、扩展买卖发明条件。
2.诚信是保险市场生机的自信心指数。保险市场上失信行为的扩展化以及诚信制度的缺位,会增加保险买卖的风险,使保险行为主体对保险市场缺乏自信心,障碍保险买卖向纵深开展,以至使保险市场在较长时期处于低迷状态。能够说,保险市场疲软的缘由在于诚信缺乏。一方面,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人的不诚信,影响到保险消费者对保险市场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被保险人及其关系人、保险代理人的违信行为,也损伤了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买卖行为的自信心。
3.保险运营活动的特殊性请求保险双方最大诚信。保险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相关于被保险方,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信息是不充沛的;相关于保险人,被保险方对保险条款的信息也是不充沛的。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招致买卖本钱增大,可能呈现道德风险并直接损伤保险合同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只要最大限度地老实守信,才干降低保险市场的买卖本钱,保证保险业的开展。
二、我国保险市场诚信缺失状况的主要表现
近十几年,是我国保险业快速开展的十几年,也是问题不时暴露的十几年,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我国保险市场诚信缺失现象严重。诚信问题,也由一元性转变为二元性。1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保险供应者的诚信缺失。保险供应者即保险市场上提供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过去十几年,我国保险业不断处于粗放型开展阶段,由于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缺乏及保险业务的专业性强,使保险消费者处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在投保前以至投保后难以理解保险公司及保险条款的真实状况,只能凭仗客观印象及保险代理人的引见做出判别,客观上为保险公司的失信行为发明了条件;另外一些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中坦白、诈骗,不及时实行以至拒不实行赔付义务,违规运营,恶性竞争等都损伤了保险公司的名誉。此外,从宏观层面来讲,保险公司偿付才能缺乏,积聚风险过大,寿险公司的“利差损”问题,也是不诚信的重要表现。
2.保险消费者的诚信缺失。保险消费者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其诚信缺失主要表如今投保时和索赔时,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其主要表现。一些投保人在投保时,不实行照实告知义务,使保险公司难以依据投保标的的风险情况肯定能否承保、应该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有些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成心虚拟保险标的或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伪造、变造与保险事故有关的证明、材料和其他证据,假造虚假的事故缘由或者夸张损失水平,骗取保险金,增大了保险标的及社会财富的损伤,增加了保险人理赔的本钱。有关材料显现,我国保险骗赔案件均匀比英美等保险兴旺国度要高出一倍。
3.保险中介者的诚信缺失。保险中介者包括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等。其诚信缺失主要表如今其业务中诈骗、坦白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状况;障碍或诱导投保人不实行照实告知义务等。我国则较多地表现为保险代理人的诚信缺失。不少保险代理人在取得更多代理手续费的利益驱动下,片面夸张保险产品的增值功用,逃避阐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以至误导投保人,给投保人、被保险人形成经济损失,惹起保险消费者的普遍不满,更招致了整个保险业失信于社会,严重损伤保险业的名誉。
4.保险人之间的诚信缺失。保险业的整体形象和竞争优势有赖于一切保险公司和全体从业人员的共同维护。但在理想运营中,以邻为壑的情形却时有发作。有的保险人为了争揽业务,不惜违犯监管机构的规则和行业自律协议,变相降 低费率、进步手续费。有的保险人在分保过程中,有意坦白和原保险标的有关的某些风险。有的保险业务员在展业时,常常视同行为冤家,标榜本人,贬损别人。这样的互相排斥损伤更不利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整个保险行业的开展。
三、构建中国保险业诚信制度的思绪
当保险业的诚信缺失晋级为诚信危机时,就会使保险买卖本钱大大增加,减少保险买卖的范围,使保险市场的行为主体难以正常地沟通和交往,使保险市场缺乏正常运转的根底。因而,应该从多方面来构建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环境。
1.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健全保险监管机制,树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和健全的诚信法律制度。保险市场主体在从事保险活动时,常常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丧失理性而违犯诚信准绳,因此必需借助于制度的外在强迫力——明晰的产权制度及健全的法律制度,从而引导人们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保险买卖主体停止决策的一个关键就是行为结果的置信性。假如有法律提供的硬约束,买卖主体就会确信一旦做出不诚信行为,将遭到法律的制裁,其结果是肯定的,这种法律产生的威慑力迫使买卖主体理性地放弃诈骗行为。中国保监会作为保险市场的监管主体,应经过监管加大执行力度,鼓舞、引导诚信行为,并与司法机关配合,依法惩治失信行为,促进保险诚信制度的树立。
2.充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进保险行业内部标准化建立,树立良性有序的竞争市场。在一个粗放运营、恶性竞争的保险市场,产险公司靠高手续费、低费率争夺市场,寿险公司夸张产品的投资而无视保证功用,这两种行为都没有有效满足客户的风险需求。因而要树立起保险行业的自律制度,经过同业公会、行业协会等组织谐和战争衡市场主体利益、进步资源配置效率,并要增强行业间的沟通与交流,完成资源共享,同时树立反保险狡诈和调查机构,有效地打击了保险立功,树立良性有序的竞争市场,有效地防止诚信缺失行为。
3.注重核保核赔环节,推进保险公司技术进步,构成平面调查网络。核保是对保险标的风险的前期挑选,做好核保工作对控制好道德风险问题和逆选择有重要的意义。理赔处置环节是保险公司防备保险狡诈的最后关口,理赔专业技术才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风险防备的质量,理赔员要严把每一个关口,进步防狡诈、反狡诈的才能。我们应该注重核保核赔环节,促进核保核赔技术进步,改善理赔调查的内外部环境,构成平面调查的网络,有效地防备和减少保险狡诈所形成的风险,推进保险市场的诚信。
4.树立社会个人信誉账户,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快信誉评级制度的建立。经过信誉评级制度的建立及信息披露,促使保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第四篇:浅论会计诚信缺失范文
浅论会计诚信缺失
2010-3-23 13:16 陈永红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会计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离不开诚信。但近年来会计造假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损害了会计行业的信誉。重塑会计诚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会计;行业;信誉;诚信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更是整个会计行业之本。诚信既是财富,又是财源,还是财力。它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和持续融资的先决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现代经济“第一推动力”,更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最大的“无形资产”。然而,近几年国外的安然事件、施乐公司事件,国内资本市场出现的银广夏、蓝田等事件,足以说明社会经济市场信用问题出现了严重危机。人们开始考虑如何建立社会诚信制度。本文仅从会计诚信失真的危害来分析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及解决诚信危机的对策。
一、会计诚信失真的危害
(一)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会计资料失真,将直接影响国家税收,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偏离,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二)危害投资者
中小投资者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审计后公布的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的失真,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作为最大的投资者——国家,损失更为惨重。
(三)危害会计人员自身
2001年,银广厦事件东窗事发,为其出具审计报告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资格及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被吊销,签字的两名注册会计师被严惩就是例子。
二、会计丧失诚信原则的原因分析
(一)不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已经制约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现代企业是在一定框架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公司治理结构实质就是企业契约组合理论的具体化。我国大多数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容易成为形式;法人代表以代理人的身份独立自主地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运营,成为“内部人”,而股东则成为名副其实的“外部人”。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使会计诚信、会计道德的缺失成为必然。
(二)利益驱使是会计失信的直接原因
市场经济发展基本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下,不择手段,图谋攫取不义之财,做假账,虚报利润,蒙蔽监管者,欺诈社会,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三)制度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要通过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易来进行。信息量空前增大,且瞬息万变,加上我国目前市场机制尚未完善,没有形成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开、公正和有效传递,这就使得市场交易主体及投资者所了解的信息不对称,给不诚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能。
(四)法制观念淡薄
一些单位领导人不懂法或知法犯法,指使甚至强制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而会计人员则怀着侥幸心理,认为《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与己无关。注册会计师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千方百计地为被审计单位遮掩,经济警察正逐步伦为“警匪一家”。这也体现了相关部门在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会计法规时执法不力。
(五)处罚不力
我国对公司造假的惩罚力度较轻,执法不严,也是造成会计造假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会计法》等法规对做假账做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但实际执行中由于权利人情等因素的干扰,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们做假账的成本是潜在的甚至没有,而收益却是现实的,高官厚禄,名利双收。稍做成本收益分析就会发现在我国作假账的收益与成本极不相称,收益远大于成本。这更加使得作假账的人员肆无忌惮,而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根本得不到体现,更震慑不了做假账的行为。
三、重塑会计诚信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完善产权制度,进一步健全董事会,建立审计委员会和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有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完善业绩评价机制;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增加股权之间的相互制衡;增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二)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造假成本。一是加大惩罚力度,对恶意造假者,加大经济和刑事处罚力度,同时加大对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的势头。二是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参与造假者,只要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诉讼。三是实行市场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遵守行业操守、自身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出现失信行为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只有这样,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才是真正可信的。
(三)加快会计准则的研究和推出,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一是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二是加快出台新的具体的会计准则,针对我国特别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现问题的准则加以规范。三是考虑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的规范更加具体。
(四)实施诚信工程,强化诚信教育,提高诚信意识。一是建立信用档案。我国要借鉴国外的做法,对违反诚信的单位与个人要记录在案,并且便于公民随时查询,从而增强单位及个人的诚信意识。二是加强诚信教育。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游戏规则,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五)加强全民道德建设。解决会计诚信危机制度建设是关键,道德建设只是在道德无法弥补缺陷的情况下起到部分修正作用。在我国当前审计制度中,由于公司法人治理普遍缺失,公司被内部人控制的现象非常严重,这是导致会计人员以及注册会计师被收买的关键因素。如果这一制度缺陷无法弥补,那么仅靠会计人员的道德来修正显然是不够的。这既需要被收买者的道德,也需要收买者的道德。所以,诚信教育应该是全民的,当然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更为重要。
会计诚信危机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一个世纪性的难题。在我国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会计信息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会计信用危机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因为会计诚信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管理,只有做好会计诚信工作,才能保护正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从而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第五篇:探讨中国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诚信缺失
西安翻译学院2012届高职高专毕业论文
探讨中国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诚信缺失
于宝洋
(西安翻译学院外国语学院710105)
摘 要 :“祸莫大于无信”。诚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企业的经营之道、立命之本。可在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却出现了严重的诚信缺失,而且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之一,这引起了更多的思考与关注。文章旨在分析电子商务诚信缺失的表现与原因,并就此提出一些应对之策,以求为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诚信环境服务。
关键词: 电子商务 诚信缺失 企业管理
Summary : “evil in no great faith”.Honesty is from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lso the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 and made the way of life of the company.Bu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in full swing there appeared in the serious lack of credi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has become one of the bottlenecks caused more thinking and attention.The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ack of credibility, and poses some of policy measures, in order to create the good for e-commerce service environment.Keywords: Electronic business Lack of credibility Enterprise management
一、绪论
在传统道德中,诚信被视为“立人之道”、“立业之基”、“立政之本”。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必须是多边诚信。企业要有诚信,金融服务业要有诚信,中介机构要有诚信,消费者要有诚信,政府更要取信于民。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则,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与标志。在电子商务领域,企业、消费者、银行等任何一方诚信缺失,交易就不能顺利实施。电子商务企业必须把诚信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深入到企业文化的核心。消费者利用电子商务完成自己的消费活动,是电子商务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其诚信问题是个社会性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界共同努力。银行、信用卡公司、认证中心、保险公司等电子商务的中介机构在参与电子商务的活动中必须诚实守信,为电子商务交易双方提供公平、公正、可靠服务。此外,政府部门、法律机构等更应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讲诚信”。
二、电子商务诚信缺失的表现
(一)、商业秘密和客户隐私得不到保护
网络具有公开性,商家和消费者的个体信息在未征得同意时不得公开,否则将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而目前很多商业性网站并不注重对客户信息的保护,甚至有时将客户信息资料,如名称、营业地址、通讯地址、联系方式以及个人的姓名、邮寄地址、联系方式和公司经营信息、公司员工资料以及个人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个人工作信息、简历等作为商品在出售。于是,商业秘密和隐私将可能受到侵犯,且难以获得有效的法律救济。
(二)、网络诈骗
有些网站利用虚假的公司名称、地址等诱导和欺骗消费者,而网站本身既没有通信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许可,也没有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却在其网站上提供虚假的商品信息,以低价诱导消费者,待其向指定的银行账号汇入款项后便不知下落。
(三)、商品质量低劣
有些网站将质量低劣的商品吹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以此误导消费者;消费者购买此类商品后往往费时费力四处投诉,而网站则不肯承担责任,使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兴趣和信心受到极大地损害。
(四)、违法经营网上行
有些网站利用法律空档,大打“擦边球”。如宁波市北仑区某汽车配件厂等4家个体工商户,主要从事汽车配件销售,于2004年3~8月加入阿里巴巴网站成为诚信通会员,并委托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Internet上制作发布网页,涉及产品展示、公司介绍、供求商机等。在“企业经济性质”中,均表述为“私营独资企业”;在“注册资金”栏目中,为“人民币1 000~5 000万元”;在“年营业额”栏目中,为“人民币300~500万
元”;在“年出口额”栏目中,为“人民币1 000~5 000万元”;在“管理体系认证”栏目中虚假表述为通过“ISO9001”认证等。而事实是,4家企业的组成形式均为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中无注册资金栏目,实际上也没有500~1 000万元„„据悉,宁波北仑工商分局做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宁波市北仑区某汽车配件厂等4家个体工商户停止在网上发布含有虚假内容广告,并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各罚款2 300元。
(五)、不履行服务承诺
说一套做一套。有些网站承诺消费者在购物后一定时间内送货上门,但往往不能在承诺的时间内及时送达,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还有的网站对网上售出的商品不承担“三包”责任,不进行售后服务,甚至将全部责任推到消费者头上,如此等等。
三、电子商务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一)、原因剖析
(1)立法滞后。尽管国家已经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的法律规范。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于2005年4月1日才开始实施。它的实施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它是“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然而,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更多更完善的法律规范,目前实施的法律规范显然不足以完全解决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诚信。
(2)利益驱动。透过扑朔迷离的网络社会现象不难发现,诚信缺失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根源。正是由于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利润驱使人们藐视道德和法律而在网络这个“自由时空”中为所欲为。此外,一些网站的经营者仅仅注重短期效益,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经营网站,结果在商品质量、物流配送和服务承诺等方面很难让人满意。
(3)信用障碍。近年来,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这些信用信息基本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人们很难利用,甚至有时不得不对信用信息本身持怀疑态度,这就为少数人、少数用户、少数企业说谎、失信、欺骗、诈骗提供了可趁之机。
(4)意识淡薄。电子商务参与者的诚信观念、规则意识不强。对于任何企业、商家、消费者,乃至一个国家,诚信都是资源,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是进入电子商务这个国际
大市场的资格,是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也许欺骗、造假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必将对社会的经济秩序造成巨大的破坏,市场经济难以健康运转。
(5)缺乏管理。对参与电子商务的消费者没有建立详细的信用档案,以集中、统一、规范的形式反映消费者个人资信与交易记录等信息,如消费者基本资料、经济信用资料、社会信息与特别记录等。重要的是消费者的信用信息没有受到良好的法律保护。对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资格评审不把关,身份认证不到位,信用档案不完善,以至于造成虚假网站、虚假商品信息、虚假公司、虚假中介机构等的不断出现。
(二)、对策分析
(1)加快立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强化电子商务立法工作,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明确参与电子商务各方的法律责任,遏制交易商和服务商的不良行为和不法行为,使得电子商务有法可依。《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实施就迈出了很好的一步。立法,不仅能打击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能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促进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积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培养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培养人们的信用消费习惯。信用消费概念不局限于贷款消费,还包括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互相信任和采用先进的电子信用支付手段,如信用卡、支付宝等。这些意识或习惯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推进电子商务诚信机制的日益完善。
(2)建立电子商务信用模式。电子商务的信用模式主要是指电子商务企业(网站)通过制定和实施确定交易规则,为电子商务交易的当事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以确保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可靠。其基础性设施主要体现在资格认证和信用认证。目前,国外典型的信用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中介人模式、担保人模式、网站经营模式和委托授权模式,其中大力发展商业性第三方担保机构,是解决电子商务信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应有针对性地加以借鉴。
(3)加强行业自律。电子商务行业应当反对采用一切不正当手段进行行业内竞争,自觉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保守用户信息秘密,不利用用户提供的信息从事任何与向用户做出的承诺无关的活动,不利用技术或其他掌握的优势侵犯消费者或用户的合法权益等。我国各地应逐步制定出电子商务行业的行为规范准则。
(4)建立在线信用信息数据库。要尽早建立跨区域的在线信用信息数据库。政府有关部门可根据客观、中立、公正的原则,整合税务、统计、工商、质监、金融等系统中涉及企业
信用的信息资源,建立在线信用信息数据库,通过提供信用查询、公示企业守信或诚信信息、受理信用的投诉、受理信用的异议等服务,来营造电子商务信用环境。
(5)增强政府引导与管理能力。各级政府要扮演好引导、扶持电子商务的角色。政府对企业电子商务的信用监管、建立对我国企业电子商务的评级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企业增强电子商务交易信用风险防范、建立企业电子商务风险评价体系等,也是强化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机成分,应鼓励各地电子商务行业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各级政府还应大力改善相应的政策环境、机制环境、产业配套环境等。专家普遍认为,体制重于技术,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体制和环境,依然是重中之重。
(6)促进中国电子商务诚信联盟的发展。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的支持下,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成立“中国电子商务诚信联盟”,旨在通过建立权威、公正的第三方资信评估平台,加强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该联盟致力于营造放心的网上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规范电子商务交易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电子商务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中国电子商务诚信联盟以“鼎”为标志,就是要把业界优秀、领先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以诚信的经营理念、团结与协作精神,共同推进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壮大。加入联盟,遵守联盟公约,促进联盟的发展,可以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诚信环境。
参考文献:
[1]方真.电子商务必须完善诚信机制[J].中国电子商务,2004(2)
[2] 刘珂尘.诚信,中国电子商务的前途[J].电子商务世界,2004(12)
[3] 石滨.网上交易的信用缺失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2)
[4] 金镇.电子商务与诚信[J].情报科学,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