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和价值的社会性质。从内容上:一是分析商品二因素,揭示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二是分析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继续研究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三是价值形式和交换价值。四是价值的社会性质。4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二、劳动价值论的作用
劳动价值论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济运行规律的一把尺子。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阐述,使马克思能够创立起剩余价值理论。而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形成,被恩格斯评价为马克思的两大理论贡献。剩余价值理论的一大革命性作用,就是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科学论证,为人们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证明了作为一个阶级整体而存在的资产阶级的不合理性及历史过渡性,并由此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以及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劳动价值论及在其基础上所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直接在20世纪催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既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
三、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指导意义问题
对价值规律的揭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以及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刺激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运动,必然会促使商品生产者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生产力向前发展。市场化改革20多年的成就证明只要我们尊重价值规律,我们的事业就能向前发展;相反,如果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我们就必然走弯路。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很长时期内,我们实践上把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统统视为异端,简单地认为我们可以不经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就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这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做法,结果证明是行不通的。
事实上,我们对劳动价值理论和价值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不断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从计划和市场的排斥论到消极结合论到积极结合理论再到“十五大”所确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过程是我们丰富和发展价值规律理论并自觉地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价值规律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农村,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城市,由于建立起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焕发出了生机。纵观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成绩斐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加强。这一切恰恰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闪耀出的灿烂光芒。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经济的全球化,其实质就是市场的全球化即资金、人才和生产要素的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也就是价值规律将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作用,为各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和开拓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否有效地融人世界经济,使本国经济结构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尽可能有利的地位,成了促进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想独立于全球化市场经济之外,不遵循价值规律的原则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并未过时,它仍然是我们正确理解商品价值理论的坚实基础。
第二篇: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信仰,一种科学的信仰。它不但给予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以伟大的认识工具,而且赋予他们以伟大的历史使命,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崭新的信仰,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
信仰是精神领域的最高主宰,是人们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信念,是主体对于某种思想的真诚信服。它是一种附着于一定对象的相信心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的代表,更确切地说,科学信仰的理论信仰典型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实践信仰典型形式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其实质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或科学共产主义信仰)的创立者。他们创立了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使自发地流行于部分工人群众和同情工人群众境遇的仁人志士中的带有幻想性质的共产主义信仰获得了科学的基础,成为科学的自觉的信仰,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奋斗的旗帜。然而,当他们创立这一科学信仰时,却并没有对其进行命名,他们没有使用过象“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以及“共产主义理想”这样的概念,而且甚至有意识地避免和反对这样的提法。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不赞同把共产主义说成一种“理想”:“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他们也不赞同把共产主义说成是一种“信仰”或“信仰的象征”。马克思在纪念第一国际成立七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演讲,明确指出:“国际没有提出任何特殊的信念的象征。它的任务就是把劳动的力量组织起来,在工人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之间建立联系并把它们联合起来。”恩格斯反对“把无神论宣布为强制性的信仰象征”,认为这只能是为神效劳,而且也反对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这样一些人,在他们那里“„革命‟本身成了某种象童贞女马利亚之类的东西,理论成了信仰,参加运动成了祭祀。”
科学与真理在本性上是相通的,为此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真理性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其汲取了前人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而产生的,而且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其次,在于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大趋势,确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并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它立足当时的历史现状,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做出了合理推论;它根植于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实践,与时俱进,决不使基本结论成为僵化的教条。再次,在于它以经济学为实证支撑,以辩证法为哲学指导和概括的历史观科学地证明了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用经济学来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他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经济学证明本身也是一种历史观的证明。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证明首先和主要地是经济学和历史的证明,然后才是哲学对这种证明的概括。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科学性还在于“它十分完备而严整”,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与实践相一致、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人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证明主要体现为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运动一方面是在这种信仰的鼓舞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这种运动的每一步发展和成功,都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了一种新的证明。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对于全面、正确地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客体——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哲学方面,“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它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在社会科学方面,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具有正确的导向价值。150多年的世界历史发展和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的行动说明: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为人生价值取舍定标的作用;具有为个人行为和活动指明道路的作用;具有促进个人形成高尚思想品德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具有精神支柱价值。它能把人的活动从现实引向未来,从一个目标引向更高目标的追求;同时也使人的活动成为其精神价值尺度,用以衡量和评价现实。它鼓舞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根本指导价值。科学信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灵魂,通过共同信仰所产生的凝聚力去维系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社会精神,使人们既有自身的自由又不使行为失控,自觉地为共同的社会目标而奋斗。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意义:其
一、表现为对共产主义理论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坚信;其
二、表现为对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其
三、表现为对共产主义实践的坚定执著。科学信仰的建构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对真理的坚信;二是对价值的认同;三是感情的融入。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是共产主义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与共产主义科学信仰的内在价值的统一,它们两者内在地统一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之中,内在地统一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之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作为价值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就其本身来讲,它不仅包含知识性、科学性,尤以革命性和价值性见长。作为科学信仰的真理,其确定和实现既要诉诸人的工具理性,也要诉诸人的价值理性;既是人的认知能力的发挥,也是人的情感和意志的体现。
首先,体现在科学与信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科学真理的尊崇与信服,是对扎根于现实世界、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从思维方式上看,它确定了以实践为核心的统一理性与信仰这对矛盾的思维方式;从方法论上看,它对现实世界的研究成果,通过正确的抽象和科学升华,形成了关于未来社会的根本观点,它从有限看到无限,由暂时把握永恒,通过相对寻求绝对,使信仰不断地在实践中实现从应然到实然、实然到应然的转化与平衡;同时,这一过程又使实践在科学实践的牵引下不断地深入和超越。
其次,体现在信仰活动与现实生活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从现实实践中分析和概括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人们指出的是一条现实道路。遵循这条道路,人们通过努力和奋斗,就能逐步达到追求的目标——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实践理性,鼓舞和激励了100多年来的共产主义运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所能完成的每一项历史任务,都是这一世界性伟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都内蕴着共产主义的实践内容。
最后,体现在科学信仰的动力效应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以现实世界为根基,又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科学认识,其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阐述,无疑会把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认识内化为实践的动力,引导自己的行动和实践。
第三篇: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自由主义&保守主义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商品价值决定于体现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理论。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产品成为商品以交换为前提。交换就有个比率的问题。价值以这个比率,也就是以交换价值为其具体的表达形式。因此,价值的实质往往被模糊了。人们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认识价值和劳动的关系的。
劳动价值论的意思,正像巡夜人先生所说:“自然价格,或者说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市场价格又如何体现出这种“自然价格”,从而体现出“是由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的呢?显然,它需要一个没有任何垄断的充分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在这个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定价与每个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接受,都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只有在这种充分自由的选择条件下,商品价格才可能将扭曲的价格纠正过来。而“自由主义”的理论符合自由竞争的市场要求。
在经济理论方面:自由主义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等思想,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三化”。一是“自由化。”认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若要让社会裹足不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给所有的人都强加一个标准。”二是私有化。在他们看来,私有制是人们“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从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三是市场化。认为,离开了市场就谈不上经济,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在政治理论方面:自由主义特别强调和坚持三个“否定”。一是否定公有制。几乎所有的新自由主义者都一致地认为,“当集体化的范围扩大了之后,„经济‟变得更糟而不是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因此,不能搞公有制。二是否定社会主义。在新自由主义者们看来,社会主义就是对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必然导致集权主义,“集权主义思想的悲剧在于:它把理性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以毁灭理性而告终,因为它误解了理性成长所依据的那个过程”,因此,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三是否定国家干预。在他们看来,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都只能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在战略和政策方面:自由主义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经济全球化并不排除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更不等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新自由主义并不是一般地鼓吹经济全球化,而是着力强调要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我们经常看到,垄断使价格虚高,因此就无法使商品的“劳动价格”体现出来,就会使人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单纯由劳动所形成,还有其它的价值形成因素。而自由主义就是要破除这种垄断,让市场的供求充分自由起来。假如自由主义是指这种垄断,那么这恰恰是对自由的抑制,是专制,而不是自由所具有的本义。因此,自由主义是劳动价值论发挥作用的前提。
事实上,旧保守主义也罢,新保守主义也罢,基本上是出自自由主义阵营内部针对激进主义和专制主义所作的特殊反应。当代的新保守主义是古典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高度融合,以至不论是在方法论上,还是在具体观点上都难分彼此,故被称为自由的保守主义或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要保守古典的自由主义的大传统,旧保守主义要反对否定自由传统的激进主义。在当代的政治意识形态谱系中,保守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基本上是同义语。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结盟虽然来的不早,但为时还不算太晚。新保守主义认为按照古典自由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不仅是最有效率、最为繁荣的社会,而且在道德上也优越于其他社会。因为这种社会是最自由的社会,自由是一切价值中最重要的价值。自由市场是进步与文明的引擎。自由是绝对的价值,市场中的自由(经济自由)是一切其他自由的保障,并为其他自由的扩展提供了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
另一方面,由于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当代的自由主义也越来越注重“自发性”,即在当代的复杂社会,政府干预越少,社会越能有效运转,从而达到自然而然的增长和进步。这一对政治行动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上的原则事实上是古老的保守主义的原则。
第四篇:劳动价值论(本站推荐)
“劳动价值论”新认识
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由抽象性的劳动所凝结。人类劳动本身是一种价值,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是: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关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知识价值论的观点,只是同物质产品一样即使人类的劳动成果,又是价值载体,价值的增长可以通过知识来实现。
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50年前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社会时代,人们大部分利用体力劳动创造应有的价值。随着时代发展,无论是跨时代的几次革命都证明了知识创造价值的真谛。很多人确实认为,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指的只是体力劳动,更何况产生于那样的时代。然而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虽然我们身处经济时代,知识产品的生产越来越成为制约物质生产的条件,知识生产者的劳动与知识理应受到重视。但即使是这样,我们并不能用“知识价值论”完全取代“劳动价值论”。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已经表明,劳动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即知识自然属于抽象劳动,它也是作为过去劳动的产品,因劳动的作用,通过交换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知识依然是通过劳动来衡量,“知识价值论”也就不能脱离“劳动价值论”单独存在。
最后,从最初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来讲。虽然知识和技术成为当今时代的首要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知识不创造价值,因为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来实现,进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仅仅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成分。所以,归根结底,价值还是劳动所创造,“知识价值论”不能取代“劳动价值论”。
第五篇: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作为一门科学性的理论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将让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层次地认识了哲学,对真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如何来确定所谓的正确认识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说到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把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比如,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这些都证明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是值得推崇的思想。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不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强调个人服从群体,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很实用,但它确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正确的,也就不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虽然在很多时候每个人关于同一客体都表明了不同的观点,但这并不能说明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一位法国学者说,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也就没有将来;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近年来世界上兴起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在全球“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等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以高票位居榜首;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恩格斯说过:“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种种同情、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位德国作家在谈到19世纪以来的历史巨变时说,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马克思,当今世界5/6的人口将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状态之中。正因为马克思主义鲜明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曾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说: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邓小平同志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始终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根本原因。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科学宝库。它在中国的实践正表现出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经济、哲学等各领域的理论都是科学的,是我们行动的指导。我们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相关理论进行政治经济活动。它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行动的指南和不得不学的一门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由于坚持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当今世界,人们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照唯心主义和形上学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社会发展不是受社会内在规律的支配和制约的,而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来支配,甚至是由历代的剥削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来设计和塑造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从根本上摆脱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羁绊,创立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照这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发展不是受人们的主观意志来支配,而是受社会内在的规律所支配,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及相应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对人类社会发展总过程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上,不仅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各种社会形态及其所有
制关系产生、发展和变革的内在原因和规律,而且着重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把人们对于当今社会的认识提高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科学高度。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由于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正是由于它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刚刚诞生的时候,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虽然逝世了,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却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而发展起来,并且经受了社会实践的检验而显示了自己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而在一百多年这个历史的瞬间中就征服了半个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由于坚持了发展的观点与创造的观点一切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之所以成其为科学,不仅是因为它们的产生以实践为源泉,还因为它们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并没有结束人们对真理的认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些基本观点和科学原则,才使马克思主义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有具有科学性。另外,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首先,两者都统一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坚持是在实践中的坚持,发展也是在实践中的发展;其次,在坚持中有发展,而在发展中也有坚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指坚持那些被实践证明了的判断和结论,改正那些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或不适合变化了情况的判断和结论,而这种改正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发展。
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中国人民正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长期奋斗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近代以来,为拯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尝试过、寻觅过西方的各种思想武器。西方的各种思潮,如
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等,都在我国先后出现过甚至流行过,又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因为它们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以科学的宇宙观,为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引领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指导作用。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这种坚持是“必须”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要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