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代价》看见了什么(本站推荐)
《代价》之所见
看完《代价》这部电视片,觉得这故事实在是太过于真实,看得有些许乏味。强奸未遂、跳楼、高位截瘫、城市与农村文化的碰撞、高调承诺援助最后却不了了之、找政府求助却遇到拖+踢、大好人出现使结局完满„„说实话,这些戏码早已看得反胃,可这作业总得写一写。
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吧。
今年三月我和我的同学们在龙华烈士陵园手持封面和封底一共印着14个“金典”字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誓成人。法律应该是一个社会的底线,我是这么认为的。有这样一句话常在法制栏目里被念叨“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可我觉得现实恰恰是“法网恢恢,到处有漏。”片子里强奸未遂的男子被判了4年有期徒刑,看客们觉得不应该由于未遂行为而判得那么轻。可事实上就算强奸的罪行得逞了,依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最低也就判三年有期徒刑而已。片中男子被判四年估计已经是社会舆论作用下的结果了,否则可能量刑更轻。片中第二个强奸未遂犯要不是他自首,估计过了案件追诉期也就那么不叫了之了。这还算好的,起码有法可依,只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两点做得不够。法官的自主裁量权过大,法律中对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起刑过轻,警方执法不力,这三点在此案例中造成了强奸犯罪的低犯罪成本,其实就是变相地鼓励犯罪。在片子的下半段,那位在广州工作从加拿大回国的留学生有说要为小珍请律师打官司索赔,在久居天朝的人们看来就是个笑话而已嘛,无法可依,要凭什么来什么打官司呢?放松点说,小珍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出了一把力。
绝大多数人不过是看客而已,虽然鲁迅先生那话说得好早好早,可还是能从现今这片子里看出来呢。看完这部片子以后,我相信除了“强奸”二字能略微挑逗起人们猥琐的内心,使他们的脑中闪过日本成人片情节与画面之外,有关受害少女的境遇并没有得到大众真正的关心。别人的事不论剧情是高潮迭起或是惨绝人寰实际上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看得高兴扔两个赏钱,看得腻味了就拂袖而去。大众对待小雨和小珍被抗拒强奸跳楼这两出戏不就是这么个态度么?在当下这个时代,人们注意力转移之快前所未有,从长远看,大众是最靠不住的。
维护贞操这一集体价值观在当地还是强烈存在的,不像在上海柏阿姨说了一句“贞操是儿媳妇最好的嫁妆”就在网上被狂喷。当地的电视台也是把握住了大众的这种心理,大肆宣扬小雨的“勇敢”从而既获好名声又获收视率的。这种强化集体价值观的宣扬是不负责任的,它单单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而不考虑当事个体的实际情况会是怎样,尤其是在当地社会并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去救助维护此价值观的受害者的时候。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追求完满人生的权利,为了集体价值观去令一个无辜者受罪,这真是残忍无比,可现实总是血淋淋的。
既然暂时无力改变社会现实,那就聊聊个人该怎样避免此类悲剧吧。价值观决定着目标,常常指引着人们做出非理性的判断,例如维护贞操的价值观指引着小雨和小珍在那一刹那去跳楼。她们是知道一些跳楼可能造成的负面后果的,可在那一瞬间必然想不了也不可能想到后面所发生的那么多事情。如果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她们也许不会这样做,可在片中她们都说自己当时什么都没想就纵身跃下。人最好以自我为中心,理性地思考一下自己所持的价值观中带有谁的私利,是否能使我得利?终究的目的是在于把握个人生存和决定个人生存的更大力量的关系。如果我走向死亡,那么对于我而言这个世界也就随我而毁灭,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上,理性应当是思维的基础,否则就意味着被环境所淘汰,人类进化向着远离自己的方向挪了一小步。小雨与小珍的遭遇是她们自己不用理性批判性思维去看待社会灌输来的价值观所付出的代价。
侯逸枫 12125428
第二篇:我看见了什么(xiexiebang推荐)
我看见了什么
——读《看见》有感
偶然间看到柴静的发布会,知道这本书,从网上淘了一本。看完后回想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什么,它对我有什么影响。说实话,看的过程中,我流过几次眼泪,里面描写的事情,有的真的很感人。让人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在《看见》中我们并不只是看见,还有感受。
书中,一章就是一个专题的采访。二十章,二十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是感动,也是沉重。这些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的标志性事件,也不是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面,他们只是那些留给了作者深刻印象的人。
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描述的是非典时期的故事。她用最朴实的文字介绍了事实道出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我离他一米多远,想屏住,却在面罩后面急促地呼吸起来。口罩深深地一起一伏,贴在我的鼻子上,快吸不上气来。背后就是门,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身体不受控制,脚往后缩,想掉头就走。”起初的她的心里应该也是畏惧的吧,但到后来“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然后她去了那个集中病患的天井,那些病患大都是SARS的感染者。我无法想象那需要多大的勇气。
《看见》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别人的故事,也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自己的故事。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她说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
己的错误和失败,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其实一路走来,回想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轨迹,哪个不是曲曲折折,哪个不是不断犯错,不断质疑,不断推翻,不断重建的成长过程。想想自己,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能再在患得患失之间蹉跎岁月了。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我们在认识自我的渺小和伟大的同时,也要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为,去理解他的逻辑。不能理解的部分,应留有疑问,而不是劈头盖脸的质问。因为人对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
柴静报道“非典”的时候,为了“真相”深入其中,她走到现场,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很多事情,无论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事情,它都有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问题存在。一个事件产生,我们要客观的全方位的去看问题,我们要多问问、多思考,跳出问题看问题,我们才能真正地看见。
第三篇:我看见了什么(读后感)
读苏斯博士的成名作《我看见了什么》后感
当一张被孩子涂抹成漆黑一团的纸摆在你的面前,你能看见什么?一块黑色颜料?一团黑漆漆的涂鸦?“不!这里有阳光,有草场,有牛有羊,有放牧娃。成群的牛羊吃着草,小娃娃快乐地歌唱,这是幸福的一天。可是,后来天黑了,大家都回了家,所以就剩下了黑黑的夜晚。”这是涂抹黑色的孩子告诉我们的,他举着黑乎乎的小脏手,认真地问我们:“你看见了吗?”
是的,叩问内心,孩子不说,我们能看见什么吗?其实孩子说了,我们这些成年人也还是两眼一抹黑,什么也看不见,至多只能是假装看见了什么。
能耐下心,心平气和地假装已经不错了,很多大人常常这样说::“你把眼睛张张大,看能看到些什么。”可孩子一说他看到了什么,大人就瞪着眼睛狠狠地说:“别把小鱼说成巨鲸。”那么,能让孩子对你说点啥?
再来看看这位孩子的想象力:他在街上看到一匹马拉车,于是,他那想像的翅膀就开始飞翔起来了!他把马先后换成了斑马、驯鹿、大象,把车换成了战车、雪橇,还嫌还不够劲,又添上两头长颈鹿和一车铜管乐队。哇呀呀,大象和长颈鹿拉着一车铜管乐队,还不够!地上有警察护驾,天上有飞机撒糖果,连市长和议员们也出来夹道欢迎„„要不是快到家了,没有时间了,他还会再接着一路想下去。他咚咚咚地上台阶,他觉得自己简直伟大得很!因为这是一个没人能胜过他的故事。迎接他的,是爸爸那冷冷的声音:“告诉我在放学的路上,你看到了什么?”要说的事那么多,孩子不知打哪里说起才好。爸爸狠狠皱眉头:“是没东西可看吗?没有东西能让你兴奋,或者让你会心跳?”“没有,”孩子的脸红得像一个红萝卜,“街上就只有一匹普普通通的马,拉着一辆普普通通的车。”
是的,这是苏斯博士的成名作《我看见了什么》中的情节。一点点普普通通的小东西钻进一个小脑袋瓜里,一旦开始想象就能够肆意变化,放大化小。只要时间够用,就可以一直无限膨胀。这个无边无际的看不见的世界,就是想象的空间。或者,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成年人会问:“这些个乱七八糟的东西,是怎么跑进小孩的脑子里去的?又是怎么冒出来的呢?简直就是一个谜!”
到底什么是想象?来看看科学的说法是:想象是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
表象,说白了就是知识经验。孩子的眼睛看见了马拉车,由此想象到了斑马、驯鹿、大象、战车、雪橇,铜管乐队„„这一系列看似天马行空、五花八门的玩意儿,无不是孩子心中早已熟悉的事物,统统来源于生活。孩子只是做了个加法题而已。将真实的事物做加减法,或者把元素打散重组,这就是想象的手法。换句话说,想象就来源于艺术的真实。
瞧瞧我们平时是怎么引导孩子的。在孩子画画的时候,我们总是教育孩子:“要有想象力,还要会观察。”可是当孩子画出绿太阳、红雨点、黑小花时,我们就急忙摇着头,说:“不对不对!没有这样的太阳、雨点和花!”哎,原来大人都是叶公啊。该脸红得像一个红萝卜似的人,其实不正应该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么?
《我看见了什么》这册图画书,与其说是给小孩子阅读的,不如说给大人们上了一大课呐。苏斯博士是用故事在笑话成人,给我们敲警钟呢!送给孩子们一个宽松开放的世界,也是为自己挣回了些许自由宽容的空间。不要忘了自己的童年。
第四篇:我看见了大海教案
《我看见了大海》 [日期:2012-09-06] 来源:东铁营二小作者:唐晓静 [字体:大 中 小] 《我看见了大海》
东铁匠营二小唐晓静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我时时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课标》在高段教学目标中提出: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依据课标要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注重对课文内涵的领悟,以及作者的情感体验,并且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学习经验。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平凡的继父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一个身体畸形、又从不出家门的女孩成长为能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的人。表现了继父对“我”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无比感激之情。本单元的课文安排都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父母用不同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关爱为主要内容的,不管是《母亲的纯净水》,还是《零点降生的女孩》,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那种对孩子无价的关爱与体贴。而本课则以别样的视角给我们展现了一份深沉却浓烈的父爱,一个继父,能用心对待自己的继女,并且为孩子的独立生活设计远大的奋斗目标,拖着病体与孩子一起奔波在奋斗的路上,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情感啊!
《唯一的听众》与《我看见了大海》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颇为相似。这两篇课文都着重描写了主要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充分表现了主要人物对“我”的一片苦心;“我”的内心独白和感受贯穿文章始终,表现了“我”对主要人物深深的怀念与感激,有力地烘托了主要人物的形象。另外,两篇文章的结尾都含蓄深刻、余味悠长。
(二)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学生已学会本课生字。熟读了课文,给课文划分了段落,写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了继父是怎样的一个人。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重点使学生体会继父对“我”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无比感激之情。
表现继父之爱的文章,学生接触较少。文中的继父对女儿像大海一般宽广深厚的爱,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将引导学生认识这种爱、感受这种爱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生具备初步的比较思想,因此,我想引导学生借鉴《唯一的听众》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本文,强化学生对同类文章特点的理解,提升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继父形象,体会继父对“我”深沉的爱,感受“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2领悟“我看见了大海”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3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感悟相同类型文章的学法,强化学生对同类篇章布局谋篇方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1感悟继父形象,领悟“我看见了大海”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2通过比较,感悟相同类型文章的学法,强化学生对同类篇章布局谋篇特色的理解。教学难点
理解“我看见了大海”所包含着的深层次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回顾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在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第1、2课时很好地衔接。】
2、运用比较,迁移学法。
“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似乎在哪儿见过,跟哪篇文章特别像?”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立刻想起了曾经学过的《唯一的听众》一文。
(1)简单梳理《唯一的听众》和《我看见了大海》写法或者内容上的相似点。
(都是以事写人;两个人物,一主一次,事件发生在两个人之间;都是通过帮助,使次要人物发生巨大的变化;都有善意的谎言,都体现主要人物用心的良苦。)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初步归纳两篇文章的相似点,为充分感悟这一类写人文章的特点做准备。】
(2)回顾学法
《唯一的听众》一课,我们采用了怎样的阅读方法?
归纳:
①抓老教授到底为小伙子做了什么,目的是什么,来理解老教授是个什么样的人。②抓小伙子的发展变化,来理解老教授是个怎样的人。
(3)学法迁移
①启发:《唯一的听众》和《我看见了大海》两文如此相似,同学们打算怎么学?
(结合继父的具体表现,归纳继父到底为河子做了什么?目的是什么?归纳河子的发展变化过程,去理解继父的内心。)
②学生按总结的方法自学,默读画批,将批注写在空白处。
(二)自主学习,同伴合作。
1、继父为河子做了什么?目的是什么?你对继父有了怎样的认识?
学习提示:
(1)继父为河子做了什么?画出描写继父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在旁边作批注,写明继父这样做的目的和你对继父的认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河子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你对继父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习提示:用简单的语句概括。
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三)师生共学,交流分享。
1、教师适时引导:
理解“继父引导河子第一次走出家门”。
(引导学生将“继父做工作带河子走出家门、鼓励河子、帮河子结交小伙伴”等粗浅认识,提升为“继父帮助河子克服自卑心理”,体会继父在为河子的未来考虑。补充修改批注。)理解“继父讲海,承诺河子看海”。
主要引导学生研究继父为什么这样做?
预设质疑:1 继父为什么要给河子讲海的故事?继父为什么要让河子等到15岁才带她去看海?
解决质疑1继父为什么要给河子讲海的故事?
导学步骤:
① 与《唯一的听众》进行比较,找到解决方法。
(要了解老教授为什么装聋,就要知道装聋使小伙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里,要理解继父的谎言,可以看看这个谎言使河子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② 引导学生抓住“豁然亮了”体会继父的谎言对河子产生的作用。
(继父描绘的大海那么美,促使河子也想去看一看,点燃了河子心中的希望。继父给河子讲大海的故事,目的就是让河子——树立生活的目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唯一的听众》与《我看见了大海》中的“谎言”进行比较,主动借鉴学法,使学生对继父“看海”谎言的目的的理解变得省时高效。从而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解决质疑2继父为什么要让河子等到15岁才带她去看海?
导学步骤:
①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继父为什么要让河子等到15岁才带她去看海。
(体会继父的良苦用心:对于河子这样的残疾女孩,刚刚走出家门却没有生活的目标,让这样的孩子自食其力,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很长的时间。)
② 引读进一步理解继父“谎言”的目的:继父为什么老给河子讲海的故事?
师引读:当河子觉得没有希望时(当河子有一点进步时,当河子不能坚持下去时),继父就给河子讲海的故事——
生接读:“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
(继父美丽的谎言不仅为河子树立目标,而且时时刻刻激励河子向着目标不断努力。)适时出示课件:
“……每当我做了什么我原先不能做的事情的时候,继父就变得欣喜若狂,仿佛我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把这三个画线的词联系起来,再比较着读读,说说继父为什么这样做?你对继父有了什么认识?
①预设:继父这样竭尽全力,目的就是要培养河子独立生活、自食其力。
②对继父有了怎样的认识?
预设:继父有计划地用他特有的方式对河子进行着艰难的教育;
尽全力培养残疾孩子自食其力;
他与河子毫无血缘关系,甚至河子的亲生母亲都舍其而去,他仍给予了河子全部的爱;这是一个有着大海一般广阔胸怀、深厚爱心的继父
……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重点词语品味之后,有意识的让学生将“病病歪歪”、“成天”、“欣喜若狂”这三个相互关联,又似乎矛盾的词语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继父形象,为下一步提升对继父的认识作铺垫。】
2、河子的发展变化
①预设:胆小自卑战胜自卑树立目标艰苦练习自食其力
②进一步理解继父的形象。
预设:继父用心良苦,继父对“我”深沉的爱等。
③引导学生想象表达,提升理解。
如果你是河子,你身上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你想对继父说些什么呢?
④教师小结:河子的发展变化,反映的是继父的用心良苦。这篇文章里,次要人物的描写其实和《唯一的听众》一样,都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迁移《唯一的听众》的学习方法,深入感受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从正面、侧面这两方面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品质。】
(四)巩固拓展,形成能力。(体会结尾的含义)
1、出示结尾,提出质疑。
【课件出示】
“有无数次,我站在继父的遗像前,悄声对他说:“伯伯,我看见了大海,真的,我看见了……”预设质疑:河子明明没有看见大海,为什么却说“我看见了”?
2、联系比较,突破难点
①同学们可以联系《唯一的听众》来思考:为什么小伙子知道了老教授装聋,却不说出来?为什么河子没看见大海,却说看见了呢?
(因为小伙子明白了老教授的良苦用心,他觉得最好的回报不是语言而是行动——拉好小提琴、奏出真正的音乐;河子没看见大海,却说看见了,是因为河子终于明白了继父的良苦用心,明白了继父是用看海的谎言帮助自己树立生活的目标,让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现在自己已经能够自食其力了,可以让继父放心了。)
②自读体会。
3、比较结尾,强化特色
读一读本文的结尾,再比较着读一读《唯一的听众》的结尾,看看又有了怎样的发现?
【课件出示】
“后来,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但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每天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预设:都是表达感激与怀念之情,都是发自人物内心,含蓄表达,耐人寻味。
【设计意图:通过结尾比同,强化学生对两篇课文结尾的认知——运用含蓄性结尾来表达发自内心的感激与怀念。】
(五)当堂检测,总结提升
1、填空
继父使“我”从从不出家门的女孩成长为能(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的人,表现了继父对“我”(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无比感激)之情。
2、比同中归纳阅读方法
思考:今天的学习,对你今后阅读和写作,有什么新的启迪?
【设计意图:第一,感悟相同类型文章的写法,强化学生对文章布局谋篇方法的理解。第二,有助于学生学到一种阅读方法——同类文章可以放到一起学习。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比较”的意识,提高欣赏评价能力。】
3、我的学习收获
五、学习效果评价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制定如下评价标准:
学习效果评价表
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等级
(ABCD)
学习态度 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活动,乐于与他人交流。
学习习惯 阅读中积极思考,认真批注,敢
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
学习方法 阅读中能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学
以致用。
学习能力 正确默读、浏览课文,有一定的速度。
能独立阅读解决提出的问题,作
好批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拓展作业:
续写:几十年过去了,河子……(河子的后半生)
【设计意图:续写作业培养了学生合理想象和写作的能力,从而关注学生读写结合,还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程度。】
板书设计
我看见了大海
继父河子
帮助战胜自卑
培养自理能力
激励独立生活
深沉的父爱无比感激
宽大的胸怀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简练清晰地展现了继父对河子的转变起到的作用,展现出主要任务---继父的形象。能够很好地展示课文结构及中心。】
第五篇:又看见了你诗歌
傍晚没有红日辉煌的气氛,
山道上一排排白桦在摇摆着忧愁;
冷冷的幽风掠过我的衣袖,冰冻了我那颗火热的心脏;
连绵不绝的哀伤痛痛的撞碎了我的心!
遗留下永久不灭的情殇;
昔日还是纯净无瑕的少年时是你狠狠地污染了我;
给我烙下对你的爱!
站在与你相遇的老地方,你的影子在脑海没有了记忆!
有人说:我们都变了,变的冷莫、变的陌生!
风又把你带到我的面前,这时你出现了;
还是一如既往的美丽,风停了,天变暖了,什么都变了,你却不在了!
老地方只剩下我一个人静静地哭泣。
仿佛回到了原点!经历的那些憧憬已不堪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