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辰溪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辰溪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辰溪县科学技术局刘志昂
为深入开展工业发展年活动,全面掌握和了解我县民营企业的科技进步现状面临的问题,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促进民营企业向“科技型、环保型、创新型”方向发展,根据全县“工业强县、产业富民、生态宜居”发展战略,我局开展了对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及科技进步现状及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辰溪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与优势
辰溪县民营科技企业从1995年开始发展,最初是以科技人员领办的民办科研所。近十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单纯的民办科研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艰苦创业发展过程。截止目前,全县共注册民营企业324家,民营科技企业17户,注册资金3000万元。职工总数达500人,其中科技人员占35%,企业门类已从传统的化工、建材、信息服务等行业拓展到高效农业研究、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生物研究等领域。汉清生物、中盐株化、蓝伯化工为代表的一批民营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多年来,辰溪民营经济创造产值占全县GDP的50%以上,上缴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60%左右,民营经济已成为辰溪县域经济的顶梁柱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辰溪县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具备以下优势。一是政策优势。近年来,省、市、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政策措施,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更加有利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必将有力激发科技人员创办企业的热情,必将有力调动企业加快科技发展的积极性。二是资源优势。辰溪位于山青水秀,生态环境优良,矿藏资源得天独厚,素有“水泥之乡”、“湘西煤都”之誉,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三是市场优势。我县的水泥生产、电石生产在省内外小有名气,特别是博落回、莫来石、工业硅、五氧化二钒远销国外,若能充分利用这些市场优势,将民营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做出成效,则指日可待。
二、存在问题及制约发展的因素
第一,民营科技企业适应市场能力差,整体竞争力亟待提高。通过对全县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来看,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的兴衰成败皆取决于其初次创业时期的初始产品,若初始产品能适应市场需要,就能发展;反之就会衰亡,因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没有再发展或多元化发展成功的。从近几年的年报统计来看,民营科技企业年创新率很低,这是民营科技企业自生自灭的最主要原因。第二,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经营管理不善,制约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相当一部分民营科技企业法人技术水平较高,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致使企业运作管理水平较差,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有的甚至因管理上的失误,造成企业经营失败。
第三,资源短缺、人才匮乏仍是羁绊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调查,许多民营科技企业起步时大多完全靠自筹资金,而民营科技企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的特点,资金需求量大,融资异常困难。如汉清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农药,在湖北畅销,因缺资金,无法大批量生产,只能生产一点,回笼资金后,再生产一点,无法放开手脚大干。人才缺乏也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初创业
原始积累阶段,民营科技企业主要重视物资资本包括资金、技术等的积累,关心的重心也在于物质效益,而对于人力资源这一软资本却投入很少,导致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才资源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第四,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政策扶持力上“弱”、“落实难”。为鼓励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我县虽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总的来看,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许多优惠政策操作性不强,手续冗长,颇费周折,致使虽有优惠扶持政策,但因过程复杂而无法操作。例如,科技管理部门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业务管理职能。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办涉及政府相关几个部门负责,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减弱了对科技型企业“抓大育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用,特别对初创民营科技企业,不能充分感受到作为科技型企业应享受优惠政策的温暖,且反而形成增加了不必要手续的感觉,影响了创办科技企业的积极性。
三、关于加快我县民营企业科技进步的思考与建议
进入新的世纪,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特别是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科学技术已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最核心的因素。面对科技进步的浪潮,民营企业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是民营企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然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强化主体意识,充分认识民营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民营企业要加快科技进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要在思想认识上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才会在具体工作中抓得紧一点,步子快一点。
第一,民营企业加快科技进步是提高其竞争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当前,企业的竞争,其实是市场的竞争,而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商品科技含量的竞争。科技长期落后的企业,不可能有竞争力,不可能繁荣昌盛。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跟在别人后面生产,其产品必然缺乏竞争力,企业的寿命也不会长久,有学者做过研究: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出现5000万元大关和寿命2—3年夭折现象。因此,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力度,使科技真正成为支撑民营企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力量。
第二,民营企业加快科技进步,是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要求。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在消费品普通供大于求,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内需的创造和企业产品的供应不能简单地只靠消费者拥有量的增长,而更要靠拥有量的更新,因此,民营企业开拓市场,增大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根本途径在于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也就是说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就要通过科技进步,产业不断升级去引导和创造需求,不断开拓市场,提高其产品市场占有率。
第三,民营企业加快科技进步,企业是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发展,民营企业作为技改投入主体的地位必须确立,特别是在信贷投入“瓶颈”制约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民营企业尤应增强自主发展意识和自我投入技改意识,进一步确立品牌兴企观念,以求自身稳步健康发展。
(二)强化科技投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新渠道
积极探索和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一是引导民营企业强化科技投入主体意识,将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作为企业
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督促企业加大技术开发经费的提取力度,鼓励企业相互融资发展;二是引导金融部门要树立“贷款兴行”的理念,建立政银、政企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已签订的银政投融资框架协议的落实力度,积极向银行推介市场前景广、产业兴联度大的项目,促进银企无锋对接,实现双赢;三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应用技术研发经费(原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决算支出1.1%以上,1000万元的工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四是落实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用于科技研发产品的费用可以税前列支。逐步建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渠道、效率高的科技投入体系,共同破解融资“瓶颈”。
(三)强化服务意识,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我县民营企业起步晚、规模小、资金短缺,科技人才、设备等科技资源匮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借助外源,采取引进人才,委托研发、合作共建等形式走产学研合作的路子。一是大力开展企业技术难题集活动,全面深入了解企业在发展中的技术需求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建立企业科技档案和技术难题库;二是发挥科技部门作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生产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将企业的技术难题、人才需求及时反馈给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入股、利润分成,销售额提成为主要形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畅通产学研合作的渠道;三是政府制定完善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对获得专利授权和名牌产品的企业予以奖励,营造产学研合作的良好环境。
(四)创新工作思路,凝聚起推动民营企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
一是建立促进民营企业科技进步的政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科技、经济、发展改革、财政、税务、金融等相关职能部门合力推动民营企业科技进步新格局;二是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优秀科技人员制度,搭建民营企业科技人才库,促进人才柔性流动;三是强化激励机制,对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企业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四是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引资、引智、引技工作,把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项目推向招商的前沿,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资本外溢的同时,积极迎接吸纳东部科技资源的辐射,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科技创新的新理念,借助先进地区的技术和人才,加速对我县民营企业的改造升级,实现借脑生智、借智生才、借力发展,以此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技术积极性,加速推进我县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篇: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民营企业上市现状,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不言而喻,民营企业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反观我国证券市场,在目前沪深两市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通过直接上市和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所占比例只有16%左右,这与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无数实践说明,民营企业上市有利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利于改变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缺陷;同时借助资本市场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并有利于资本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公司上市后可以得到资金。.公司所有者把公司的一部分卖给大众,可以分担风险,.增加股东的资产流动性。再者,用不着再考虑银行贷款问题。同时提高公司透明度,增加大众对公司的信心,公司自身的价值也会提高。因此,无论从健全中国股市本身而言,还是从发展经济的层面来看,都需要积极推动更多的民营企业上市。
民营企业并不是很早就涉及证券市场的,早期受到观念、上市额度、政策门槛等因素的限制,只有少数民营企业中的幸运儿能够进入证券市场。截止2002年10月底,我国境内证券市场共194家民营企业入主上市公司并成为第一大股东,占同期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6 %,一级市场上民营企业发行上市明显提速。2002年是民营企业上市比较集中的一年,有精伦电子、天士力、腾达建设、信雅达、宏智科技、卧龙科技等10家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约占全部新股的一成。
一:我国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几个阶段及政策背景:
1.1992年--1995年为民营企业上市的起步阶段。1992年第一家民营企业ST深华源(0014)进入证券市场揭开了民营企业上市的序幕,但同大批的国企改制上市相比,只是微乎其微。
2.1997--1999年为民营企业上市的发展阶段。1998年3月,私有民营企业新希望(0876)完成股份制改造上市,标志着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有了实质性突破。这一阶段民营企业上市的家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此阶段,发行的额度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管理,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额度管理。
3.2000年以后民营企业上市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5月开始我国上市方式从审批制转为核准制,由主承销商选择、辅导和推荐企业,由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进行审核。核准制的实施加快了股票市场发行制度的市场化进程,同时为民营企业上市提供有利的制度安排。2001年1月18日,天通股份(600330)由自然人控股上市,成为民营企业上市的里程碑。近三年来,民营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显著增长,尤其是到2002年9月止,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数量首次超过上市新股数量,这主要与发生大量的买壳上市有关。民营企业买壳上
市、海外上市成了新亮点。
二:.民营企业上市的主要特征
1.间接上市是民营企业上市的主流方式。据调查显示,1997年之前,民营企业以直接上市的方式为主,未发生买壳上市的间接方式。但自2002年10月沪深两市194家民营上市公司中,占整个民营上市公司总数量的34.54%,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达到65.46%。可见,买壳上市仍然是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主流方式。(所谓“买壳上市”,就是一家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债券、控股、直接出资、购买股票等收购手段以取得被收购方(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的地位。)
2.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方兴未艾。截止2002年底全国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共有75 家。从在海外上市的情况看,以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居多,目前已有38家境内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在美国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的14家,NASDAQ上市的7家。此外,还有18家中国内地企业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
3.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超半数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比内地发展程度深,交通便利,给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带来的发展的优势。自2001年起,194家民营企业按上市时所在的省份归纳,全国15个省份集中了164家民营上市公司,其中,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江苏、辽宁、海南、山东8个沿海省份的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占全部民营上市公司比重达到54%,即超过半数的民营上市公司是分布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4.行业分布相对集中。统计表明,民营上市公司在行业分布上集中度较强。其中,机械设备仪表、综合类、纺织服装皮毛、商业等12大领域集中了168家民营上市公司,占上市民营公司总数的87%。在买壳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当中,房地产、商业、金属、非金属、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所占比重最高。在直接上市的公司中,机械设备仪表、综合类、纺织服装皮毛、医药生物制品的民营公司数量最多,而电子、医药生物制品、纺织服装皮毛等领域直接上市数量在民营上市公司中所占比重较高。
5.企业自身发展出现质的变化。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募集到所需资金后,普遍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促进了企业业绩大幅增长,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企业运作渐趋规范,普遍建立和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展。
三:民营企业上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几年,民营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今年一季度共发行8家新股,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民营企业占到5家,已经发行的有海通集团、安泰集团、华海药业和三房巷。以其融资额计算,8家新股总计筹资29.7亿元,5家民企总融资额约19亿元,占到总量的约64%。这说明了民营企业上市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但总体上看,民营企业上市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1.民营企业上市仍然面临着政策上的障碍
目前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实施国际通行意义上的核准制,限于现阶段
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任务和规模尚小、难以承受大规模扩容冲击等特征,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股票发行上只能实行标准控制和规模控制相结合的核准制。这种规模控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股市的供需矛盾和市场价位的不合理,使得符合条件但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无法上市。因此,许多高成长性的民营企业只能到境外证券市场的创业板上市,但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偏低,融资成本较高,加大了企业筹资成本。
2.资本市场结构和层次单一化的缺陷,使得民企上市融资缺乏支撑平台
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市场制度创新长期处于滞后状态,股票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结构缺陷和层次单一化缺陷,把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拒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民营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一个完整、合理的资本市场层次结构体系支撑。
可以说,资本市场层次结构存在的单一化缺陷是抑制民营企业发展、导致民间资本流向不畅、形成民间资本供求双方无法实现顺利耦合的体制性因素。同样海外证券市场认知中国民营企业的支撑体系很不完备,也制约了民营企业到海外上市。
3.购并市场不发达,买壳上市操作难度大
民营企业直接上市存在着某些政策和法规上的障碍,在实际实行购并、买壳上市等间接上市的操作中也至少面临着三大难题:出让方股权结构不合理,收购方不易获取控股权地位。二是收购方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受过大的收购成本。三是国内购并市场不发达,购并交易难以及时、有效完成。
4.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一些民营拟上市公司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最主要的是创新能力、治理结构和经营者素质等三个方面:
第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民营企业虽然规模不小,但大多从事的只是产业链的中、下游,甚至是最低级的简单组装和加工,没有核心技术,导致大量企业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产品类同。第二,企业经营者素质、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据抽样调查,比较突出的是文化程度偏低。从管理上看,民营企业家的管理理念、风格和方式过于粗放。在履行具体政策中,不少民营企业缺乏严格的监管体系措施和具体可行并可量化的管理政策。一些民营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组织内部往往缺少职责分工体系。第三,家族制色彩浓厚,股权关系复杂,治理结构有待完善。在拟上市的民营企业中,公司高管人员特别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存在亲属关系的较多。实际控制权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多未分离,家长式管理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大股东之间的关联度增加。一般而言,民营企业股权较为集中,由于运作的透明度较低,经理层与董事会权责界限尚不分明,监事会作用薄弱,制度建设滞后,"人治"色彩浓厚,其家族制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往往导致投资的随意性和非持续性。
四:推进民营企业上市的对策研究
1.积极进行理论、观念和制度的创新,彻底消除民营企业上市障碍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主旋律。具体到推进民营企业上市上,在不断探索和总结民营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规律的基础上,要勇于创新,其中,理论与认识创新是关键所在。因此,十六大提出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特别提到融资上的市场准入问题,这一点对彻底消除民营企业上市障碍至关重要。发展民营经济,就要在金融方面一视同仁,增加向它贷款,允许它发行股票、债券,发展资本市场要允许私营经济的公平进入。在直接融资方面,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主要表现在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层面,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另一方面要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向民营企业的转让,通过民营资本的进入,实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合理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2.大胆创新,努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
借鉴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努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为企业特别是为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多层次的交易平台。按照企业证券上市交易门槛的高低、风险性的大小及证券流动性的强弱,我国证券市场可形成四个不同层次的发展框架,即主板交易市场、创业板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证券市场的各个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的企业,各有一个不同的筛选机制,使企业有可能递进上市或递退下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结构体系。
3.找准定位,加快民营企业与境内外证券市场的对接
中国加入WTO后,商业规则进一步向国际靠拢,中介机构日益规范,海外上市日益成为民企重要的融资渠道。与此同时,民企清晰的产权关系,良好的成长性,也逐步成为海外市场推崇的对象。但民营企业上市,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机会的可能性,进行合理定位,选择在境内主板、还是到海外主板、创业板直接或间接上市。
4.营造良好民企环境,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步伐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为推进企业上市、促进地方资本市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将带动企业上市融资的巨大需求。面对新形势,各地要结合当地情况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总之,要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实现中国构筑证券强国的战略目标,要加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做优、做大、做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和骨干力量,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篇: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阴丽美
【摘 要】 笔者针对黑龙江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黑龙江省; 中小企业; 现状; 对策
一、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以下简称“我省”)现有中小企业181万户,占全省企业户数的90%。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 8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全省GDP的比重达33%。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黑龙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管理者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低
黑龙江省大多数中小企业脱胎于“家族式”的经营管理,主要管理者的素质普遍不高,有些企业技术负责人和专业管理者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家长式的作风管理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台湾号称“中小企业”王国,产业结构以技术密集产业为主。2000年台湾技术密集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40%,预计2010年将占到50%以上。目前台湾当局又力主企业投入资讯、环保等十大新兴产业。而我省的中小企业产业构成档次较低,主要集中在商品流通和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占我省中小企业总数的77.7%。在制造业中,产品主要集中在木材加工等,产品附加值低,而高附加值的如电子类等产品少,没有形成规模,制约了我省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
(三)技术基础薄弱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所限,投入能力有限,大多没有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导致中小企业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创新存在着先天不足,而且落后的管理机制吸引不到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导致企业科研设施和科技人才非常短缺,技术创新和开发转化能力差。
二、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扶持不够
广浙一带中小企业发展得比较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广东省政府针对民营中小企业研发力量薄弱和融资困难的发展窘境,从2003年起连续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扶持民营中小企业专项资金2亿元重点用于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四类民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而我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缺乏公平的经营环境。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享受技改项目立项、财政支持、税收优
惠、信用等级评定等政策上处于劣势,得不到重视;对中小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现象比较突出,加重了企业负担,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政府的行政职能重审批而轻服务,这导致我省出台的许多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常常因可操作性不强而落实不到位。
(二)融资难,发展资金短缺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阻碍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从2006年我省金融机构对1 096户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全省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满足率较低。全年被调查企业有贷款需求的855户,占被调查企业户数的78.0%,贷款需求金额为137.7亿元。实际得到贷款户数227户,实际贷款金额33.7亿元。企业贷款户数满足率为20.7%,企业贷款需求金额满足率为24.5%。2006年被调查企业贷款需求金额138.3亿元,到目前实际贷款金额9.9亿元,占计划的7.2%。融资难的原因:一是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我省中小企业大多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即使贷到款规模也很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二是从金融服务方面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为了补充中小企业资信不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黑龙江省目前各类担保机构50多家,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12家,在保资金为30多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0.8%。商业性担保机构中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只有10多家,做得好的不超过10家。担保资本金规模过小,缺乏规模效应。目前全省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尚未建立,而且虽然成立了省一级担保机构,但没有开展再担保业务。
2.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直接融资比间接融资更难,我国直接融资主要面向国有大型企业,准入的条件相当高。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我省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融资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对中小企业还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管理工作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分别由经贸、工商、乡镇企业局等不同部门管理,缺乏一个对各类中小企业统筹规划的机构,导致中小企业管理工作效率低。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目前我省中小企业管理者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许多中小企业希望通过一些专门机构所提供的培训服务来提高管理者专业水平。另外还存在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和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重的现象。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对于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理论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市场主导型,即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政府主导型,即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先天发育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予以引导和调控,是难以在市场上立足的。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借鉴日本、美国等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之路在于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通过立法、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扶持等间接方式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策与服务等支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和完善有效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内中小企业比较发达的江苏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的多是政策立法和创业技术支持的模式。结合我省的实际,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主要有:
(一)政策扶持
建立有效的、健全的政策扶持体系可以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市政府把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提高到城市规划的高度来考虑,对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并组织中小企业加入了各个地区的商会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我省也应该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建立健全相关的地方法规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改善中小企业的法律和经营环境。我省应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制定促进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如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技术创新和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政策文件等,以适应促进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需求。
2.采取优惠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推进增值税转型,扩大中小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减轻企业税负;对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可采取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降低中小企业经营者税负,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避免重复课税;清理行政审批费用和治理滥收费,直接减轻企业税外收费负担。对纳入全省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对其从事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
3.设立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新办中小企业进行创业资助,对中小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对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资助等。
4.鼓励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合作、发展的社会团体组织的成立。如近日我省首家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成立。此机构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整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中介以及各个企业的多种资源形成一个统一的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咨询管理、人才开发、法律咨询、小额贷款等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各种服务。
(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系统
1.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今年小额贷款公司已经在浙江作为试点启动。从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看,金融机构具有专业化的趋势,即从事大型企业巨额贷款的大型金融机构与从事向中小企业微型贷款的中小金融机构的两极分化。在美国,有上万家专门从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所以我国要放松金融管制,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中小银行,让中小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2.健全担保风险的分散、补偿和激励机制,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由于我省目前的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太少,无法满足大量的贷款担保需求,而且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并没有真正实现共同分担和控制担保贷款的风险,导致担保公司自身的运营风险较大,远远不能满足黑龙江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需要。因此为了提高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需要加快建立多层次
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
3.将产权市场纳入金融体系。因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产权转让等方式,利用产权交易所提供的多样化手段进行融资,而且能使中小企业盘活资产。同时产权交易平台还可以加快中小企业借股权质押融资的步伐。
4.积极构建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拓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一是积极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要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二是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探索多种形式的债券融资方式,例如河南省等七个省市欲通过发行集合债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龙头,各类民间商会为桥梁,社会服务中介机构为依托的多方社会资源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是要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技术创新方面,政府的扶持很重要。由政府直接出面引导银行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府与银行协议合作,通过政府为银行筛选一些好的项目,设立担保贴息政策,利用银行资金,最终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对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其新产品的开发、员工培训等活动提供无偿资金资助,并以贴息贷款的方式优先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点要抓好创业培训,因为培养创业者具有带动就业的效应。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进行上岗培训、再就业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培训。同时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内部管理系统如ERP系统与外部的电子商务系统的相互融合,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对贸易全球化趋势。
除了上述外部支持措施之外,我省中小企业还应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品牌影响力等。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才能获得各方支持;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金融年鉴.2006.[2] 董丽丽.海峡两岸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的比较研究—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的湖北台湾比较.2004.[3] 李小丽.影响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6).[4] 李桂君,谷永芬,俞海峰.借鉴广浙经验发展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商业研究,2004,(24).[5] 马骥,裴虹菲,戴军.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最优模式研究.商业研究,2007,(
第四篇: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笔者针对黑龙江省中小 企业 的 发展 现状,分析了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黑龙江省; 中小企业; 现状; 对策
一、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以下简称“我省”)现有中小企业181万户,占全省企业户数的90%。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 经济 实现增加值1 8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全省gdp的比重达33%。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黑龙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管理者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低
黑龙江省大多数中小企业脱胎于“家族式”的经营管理,主要管理者的素质普遍不高,有些企业技术负责人和专业管理者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家长式的作风管理不符合 现代 企业管理机制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台湾 号称“中小企业”王国,产业结构以技术密集产业为主。2000年台湾技术密集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40%,预计2010年将占到50%以上。目前台湾当局又力主企业投入资讯、环保等十大新兴产业。而我省的中小企业产业构成档次较低,主要集中在商品流通和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占我省中小企业总数的77.7%。在制造业中,产品主要集中在木材加工等,产品附加值低,而高附加值的如 电子 类等产品少,没有形成规模,制约了我省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
(三)技术基础薄弱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所限,投入能力有限,大多没有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导致中小企业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创新存在着先天不足,而且落后的管理机制吸引不到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导致企业科研设施和科技人才非常短缺,技术创新和开发转化能力差。
二、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扶持不够
广浙一带中小企业发展得比较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广东省政府针对民营中小企业研发力量薄弱和融资困难的发展窘境,从2003年起连续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扶持民营中小企业专项资金2亿元重点用于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四类民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而我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缺乏公平的经营环境。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享受技改项目立项、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用等级评定等政策上处于劣势,得不到重视;对中小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现象比较突出,加重了企业负担,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政府的行政职能重审批而轻服务,这导致我省出台的许多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常常因可操作性不强而落实不到位。
(二)融资难,发展资金短缺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阻碍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从2006年我省 金融 机构对1 096户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全省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满足率较低。全年被调查企业有贷款需求的855户,占被调查企业户数的78.0%,贷款需求金额为137.7亿元。实际得到贷款户数227户,实际贷款金额33.7亿元。企业贷款户数满足率为20.7%,企业贷款需求金额满足率为24.5%。2006年被调查企业贷款需求金额138.3亿元,到目前实际贷款金额9.9亿元,占计划的7.2%。融资难的原因:一是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我省中小企业大多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即使贷到款规模也很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二是从金融服务方面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为了补充中小企业资信不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黑龙江省目前各类担保机构50多家,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12家,在保资金为30多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0.8%。商业性担保机构中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只有10多家,做得好的不超过10家。担保资本金规模过小,缺乏规模效应。目前全省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尚未建立,而且虽然成立了省一级担保机构,但没有开展再担保业务。
2.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直接融资比间接融资更难,我国直接融资主要面向国有大型企业,准入的条件相当高。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我省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融资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对中小企业还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管理工作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分别由经贸、工商、乡镇企业局等不同部门管理,缺乏一个对各类中小企业统筹规划的机构,导致中小企业管理工作效率低。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目前我省中小企业管理者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许多中小企业希望通过一些专门机构所提供的培训服务来提高管理者专业水平。另外还存在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和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重的现象。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对于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理论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市场主导型,即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政府主导型,即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先天发育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予以引导和调控,是难以在市场上立足的。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借鉴日本、美国等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之路在于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通过立法、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扶持等间接方式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策与服务等支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和完善有效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内中小企业比较发达的江苏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的多是政策立法和创业技术支持的模式。结合我省的实际,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主要有:
(一)政策扶持
建立有效的、健全的政策扶持体系可以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市政府把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提高到城市规划的高度来考虑,对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并组织中小企业加入了各个地区的商会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我省也应该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建立健全相关的地方法规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改善中小企业的 法律 和经营环境。我省应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制定促进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如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技术创新和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政策文件等,以适应促进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需求。
第五篇: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策略.
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策略
当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成为推动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民营企业表现出许多喜人的特点,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对特色产业中的民营企业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寻求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为民营企业的良性循环创造条件。关键词:甘肃;特色产业;民营企业;现状;策略 甘肃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依托本省优势,借助政府支持,甘肃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1民营企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成为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2005年甘肃省共有民营企业3.8万户,注册资金达478.13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万的民营企业有270家。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GDP698亿元,占甘肃省GDP的36.1%。全年上缴税收19.2亿元,占甘肃省各项税收收入的20.8%。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甘肃民营企业年均以17.4%的速度增加并已成为甘肃省的就业主渠道,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由1988年的32万人,增加到389万人,增幅远远超过了同期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增长水平。
(2民营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企业规模和档次迅速提高。
目前民营企业从业领域由早期的建筑、农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逐步延伸到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现代农业、新型材料、水处理技术等领域。2004年甘肃有5家企业进入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行列,两家民营企业以直接上市的方式,进入证券市场。
(3园区开发势头强劲,工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工业园区在甘肃特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从2000年始,甘肃已相继建立了临洮、天水、酒泉、张掖、榆中、白银、临夏、金川、嘉峪关等10个工业园区,初步培育起一批重要特色优势产业。
(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
甘肃民营企业国际化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外贸易区域已扩展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立陶宛、乌克兰、瑞典、芬兰、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2005年甘肃省民营企业进出口额为2.62亿美元,占甘肃省进出口额的10%,其中占出口总额的20%。民营企业是甘肃特色产品走出国门的重要的推动者。甘肃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甘肃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省份相比,仍然非常落后。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已占到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甘肃还不足40%。应该看到,甘肃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的现实。
(1大部分企业创办时间较短且类型单
一、规模较小,寿命不长。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中大约60%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而甘肃民营企业的寿命平均不到2年。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甘肃民营经济规模小,竞争力弱。甘肃省大部分民营企业创办时间都比较晚,多为2000年以后创建,现户均注册资金仅为110 万元,户均雇佣工人数13人,人均资本金仅有8.46万元。由此可见,民营资本的资本盘子小,运作主要以家族式作坊式为主,适应市场的能力弱,寿命通常都很短。
(2产品档次较低,缺乏创新能力。
甘肃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于资本积累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规模企业居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对科技创新并没有自觉的意识和普遍的认同;加之资金和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从1999年至2003年,在西部十二省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排名中,甘肃除2001年排名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均位居第九位。
(3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特色产业缺乏名牌产品作支撑。
从甘肃民营企业行业分布看,2004年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234家企业中,有178户企业分布在第二产业,其中建筑企业55家,超过两成。分布在第三产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仍处于空白。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民营工业无论从利润、科技含量、规模、信息化基础还是国际环境来看,甘肃民营企业及其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都微乎其微。民营企业缺乏在某一专门产业领域深挖细凿、做精做透的基本能力,更不具备做“百年老店”的耐心和雄心。因此,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在品牌树立上多花资金和精力,宁愿占据小块市场,只图眼前盈利。
(4经济外向度偏低,融资渠道不畅。
甘肃地处西北,自然环境恶劣,是经济欠发达省份,民营经济引进外资的渠道不够畅通。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再加上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准入标准提高后,很多企业贷款更难。但同时甘肃省有900亿元的存贷差躺在银行,不能有效启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直接融资的能力;二是民营企业尤其是流通行业多为租赁经营,因而无产抵押用于贷款;三是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困难;四是企业资信等级偏低,缺乏良好的资金信誉,银行贷款难度大。以上种种限制了甘肃民营企业,使他们在科技创新,市场开发和自我宣传方面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
(5行业协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偏弱。
行业协会,作为服务于企业与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连接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截止目前,甘肃省登记在册的行业协会约953家,其中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作用十分有限。在会员
结构方面,很多行业协会的会员主要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经济成份的会员单位所占的比例小。一些行业协会对自身的职能定位认识不清,为会员提供服务意识不高,协会自律、协调、服务及行业管理职能发挥不够,使协会缺乏亲和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层面上,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于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的资助和扶持不够。各种审批环节,审批手续复杂以及政府在科技规划中不能考虑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政策制定时对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等问题的存在,也极大的挫伤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甘肃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发挥在政策上的支持引导作用
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但仍需进一步抓紧清理有关政策,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用地用电、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债券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主动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宏观指导。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以政府财力为引导,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的信用担保体系。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形成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3.2 加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提高企业用人水平(1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工商联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适当的培训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
企业家应当关注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避免,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的论证,可选择一些优秀企业家进行重点培训,并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使之成为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成为民营企业学习的典范。
(2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有效使用。民营企业需要转变理念,在对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开明的态度,采取物质的和精神的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微观培养。除了组织员工参加各种专题学术讲座、技术交流、政策法规培训、出国考察和直接派往国外大学进行深造外,还可举办青年干部沙龙、集团核心组会或总裁办公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和场所。此外,企业还要营造全员的创新环境,采取不同手段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在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鼓励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采用创新收益分成这一新的激励措施。
3.3 甘肃民营企业应该确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方向
兰州的科技实力雄厚,有包括兰州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13所,有包括中科院兰州分院在内的全民所有制科研部门8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13家。已建成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28个。目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25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甘肃民营企业应充分依托这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加强横向合作。进行“校企联合、资源共享”,共建研发中心。加强产品研发管理,推进企业现有产业技术进步。要尽快地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品牌化、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产业模式转变。
3.4 注意把握产品出口方向,开拓新市场
从过去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主动积极的与国际市场接轨。民营企业还应尽快融入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全球意识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民营企业要“走出去”到境外上市和投资办厂,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在具体措施上,民营企业应着重在扩大出口范围、更新出口品种,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3.5 积极采取措施化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困境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标本兼治,主要出路和措施在于提升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实力、转换银行经营机制、优化投资环境等。
(1加大商业银行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建立以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信贷格局。银行可考虑专门对中小企业信贷设定一定比例的风险损失率,以赢利补亏。还可考虑在现有基础上合理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审批权限,建立专门的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较好地解决金融机构与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企业实行较好的监控。
(2是积极开拓新的信贷业务品种,筛选出好的项目,增加信贷投入。在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加快业务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发展融资租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是应加快诚信政府的建设步伐。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减轻金融部门融资压力。可以考虑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制定一系列宏观调控机制和政策,引导资本向中小企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