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IT环境下企业风险管理的完善[五篇]

时间:2019-05-12 12:1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IT环境下企业风险管理的完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IT环境下企业风险管理的完善》。

第一篇:论IT环境下企业风险管理的完善

摘 要:网络的高度开放性给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企业的信息需要在网上发布;各分支机构和移动办公人员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流;大量会计信息通过网络通讯线路传输,使信息被非法拦截、窃取、改变得更加容易等;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完善措施。关键词:IT;风险;完善;体系

所谓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的缩写,指计算机、通讯及相关技术。IT技术给企业带来了深刻影响。首先,从外部环境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全球化最强劲的驱动力量,它从根本上改变着商业运作的模式。供应链管理成为关键,地理位置在许多情况下变得无关紧要。利用外部关系网络,企业抛弃非核心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新技术提高了中小企业进入全球市场的能力,所有的商业都将面临日益严峻的竞争。其次,从内部环境上,IT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的业务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电子信息,依赖于遍布企业各个不同职能部门或业务活动过程中的、复杂的IT系统。改善IT环境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企业对IT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IT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对网络的要求,希望它更快速、更准确;对数据库的要求,希望它存储量更大,查找数据更方便、快捷;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希望它更加集成等等。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改善所处的IT环境。

对于信息化企业来说,无法将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企业建设分离,在企业的个性化成为基本生存战略,需要高度敏捷地作出改变的情形下,无法容忍满世界去寻找和购买那些套装。既然企业规划与企业信息技术系统规划是不可分割的,惟有让后者回归企业,回到企业决策与实施的现场去,按照企业的意愿规划和构造他们自己的企业信息系统。以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内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增强控制程度,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其宗旨是减少公司经营数据和信息的人工干预,保证公司运营信息的真实、帐务记录的准确、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在覆盖公司经营过程的全面管理信息系统(ERP)的基础上,建立涵盖全面风险管理流程的风险预警分析系统。优化内部环境

在IT环境下,在扁平化组织结构中,信息无处不在,企业内外部人员均能获得。此时管理当局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他不再是组织等级的上层,而是活动行为的中心。再加上网络引发的新问题——信息道德危机,即企业内部员工道德素质的败坏将加大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高层基调就显得更加重要。管理当局需要在这个动态的环境中,既能够调动集体智慧,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创新中求得更大的发展,又能在不断出现的冲突和磨合中,寻找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地加强内部控制。

建议企业首先采用文字的形式将期望的内部环境描述出来,然后利用IT环境营造的氛围将其贯彻下去。例如在企业的局域网(或因特网)主页上建立一个关于企业价值观声明和行为规范的链接,以便及时贯彻企业文化,方便员工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自觉参考规范和指南。还可以以电子文本的方式进行传递,但要确认全体员工收到了信息。

另外,组织管理的实践证明,建立一个科学的组织结构对提高组织的绩效起着重大的作用。在IT环境下,企业的组织结构更应该做出适时、合理地调整。除了在企业内部设置首席信息官(CIO)、首席风险官(CRO)职位外,还应在监事会下设信息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完善控制风险机制

企业的风险管理应注意到各个层面权力配置是否合理、责任是否明确、运转是否协调等关键问题,做好关键控制点的设立和控制,与整个监控体系相协调一致。内部控制应主要侧重于监督、防范、制衡、激励等措施,一方面关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以

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导向和标准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整、评价和改进;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使内部控制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充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避免制度、措施过于僵硬死板,缺乏人性化,以防止产生实施过程中的人为抵制、可操作性差等常见问题。

完善控制风险机制既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持久发展的可靠保证。企业应根据行业趋势、自身条件、政策法规等,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将风险评估系统化,通过风险评估识别内部所有重要业务流程,持续完善重要业务流程风险数据库,建立起科学的风险评估制度体系。通过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找出业务风险点,并采取相应方法降低风险,主要包括全面预算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会计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文件记录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业务人员素质控制等。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

IT环境提高了信息沟通的效率和效果,但同时存在着挑战,那就是如何确保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方式、按合适的详细程度、在正确的时候流向正确的人,来避免“信息超载”。许多企业建立了结构化信息管理方法,这种方法使管理人员能够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按其重要性排序,开发有效的程序和适当的工具与方法,可靠地收集、存储和分配数据。在正确的地方及时拥有正确的信息对于实现企业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一方面是“软件”建设,即在决策层与管理层、管理层与一般员工、部门与部门、集团公司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的有效信息沟通渠道,使信息能够全面、准确、即时地被搜集、整理、判断并作为调整企业决策部署、改进内部控制的依据。另一方面是“硬件”建设,即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重视内部控制,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采集、编辑、传输、分析等应用系统和操作终端,并保证投入,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迅捷化,使其既能独立工作,又能与集团公司其他业务系统配合工作。完善监控体系

从企业整个监控体系来说,要充分发挥财务、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借助企业的行政权力或法律权力,对监控体系进行调整,从而形成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方位监控。IT环境为企业的监控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人为因素去完善。内部审计在此时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内部审计在职能范围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做一番变革:在职能范围方面,内部审计由原来的“监督主导型”变革为“管理主导型”,此时其目标不再局限于差错和,更为重要的是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为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益而服务;在技术方法方面,内部审计与财务联系得更加紧密,其工作重点由原来的线索审核和查找转向系统分析和设计过程等。审计技术方法由原来的单一的事后财务收支审计发展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效益审计,并注重事前调查和跟踪审计,不只是发现风险,还应找出风险存在的根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保驾护航,使得企业能够顺利前行。增强风险管理理念

在IT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的今天,承受极大不确定性的企业应将增强风险管理理念作为首要大事来抓。在IT环境下,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应该加强,因为企业风险管理使管理当局能够有效地应对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机会,增进创造价值的能力。IT环境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天然的风险,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其风险远远超过传统的环境。因此,建议企业在其信息系统中增设风险管理信息子系统。企业的信息系统可以说是一个达到特定管理目标的工具,在里面除了增加必要的内部控制功能外,还应增加风险管理的功能,建立风险管理信息子系统,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企业免受意外损失和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企业风险管理成本。风险管理信息子系统应按照企业各个部门面临的风险和企业目标进行设计,它能为企业和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帮助。通过互联网,可以把企业的内部计算机与金融市场、经济动态以及有关法规等外部的数据源连接起来,可以增强风险管理信

息子系统作为决策支持的使用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做出的决策所依据的数据将更为可靠,以及计算机辅助决策类型将更为多样化。

第二篇:论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完善

论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完善热

[ 作者:任秀琴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211 | 更新时间:2009-9-1 | 文章录入:imste2009年 第 6 期 ]

(包钢建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摘 要:文章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现状及存在 问题,并就施工企业如何提高施工合同管理,加强合同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施工合同;施工企业;合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921(2009)06—0039—02施工合同管理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的经济往来, 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能否有效把好合同关, 是现代企业经营 管理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将逐渐与国际接轨。外国建筑施工企业逐步进入我国市场, 现在我国建设投资已呈多元化,各种项目均按国际惯 例进行管理,例如采用FIDC(合同条件)合同 ,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并且目前我国已实行监 理制度,按国际惯例,监理工程师的职责就是进行严格的合同管理,这对施工企业是一股强大 的压力。同时,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 没有高水平的合同管 理 也是不行的。目前, 我国建设工程界虽然对此已有了充分的认识, 但总的来说, 有关各方的 合同意识淡薄, 合同管理水平低仍是我国建筑市场上的普遍现象。并且目前的建筑市场过于 向买方倾斜,竞争更加激烈,工程合同价格中包括的利润逐渐减少,合同风险增大,条件苛刻。因此, 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管理, 加强以《合同法》、《建筑法》为重点的法制 学习和教育, 提高全体员工的合同意识, 把合同管理融入经营管理中, 依法经营管理, 加快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市场不规范

我国建筑市场发展至今, 由于与市场经济体制运作相适应的法律目前尚不够健全和完善, 可 操作性差, 常会造成市场交易主体行为不规范, 在合同签订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问题。主要表现为:

2.1.1 业主凭借优势地位使承包商接受苛刻的合同条件, 不能严格履行合同。日益激烈的 市场竞争使建筑市场向买方倾斜, 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 承包商被迫接受业主提出的苛刻的 合同条件。如业主盲目压价、制定不平等的合同条款,或要求承包商垫资承包等;在合同实 施中业主不履行合同条款,业主违约,拖欠工程款。由于业主的资信存在问题,建设资金缺 乏或违规工程的存在,使后续资金不能到位。许多承包商经常不敢要求业主严格履行合同义 务, 甚至不敢向业主提出合理的索赔要求。

2.1.2 承包商对业主采取违法手段承包工程, 产生不合格工程。有些承包商不采取投标方 式, 而是采取行贿方式获得承包工程。在投标报价过程中, 有意哄抬承包价格。有的承包商 不合理履约, 偷工减料, 造成工期拖延, 工程质量不合格。还有些承包商任意肢解工程, 擅 自分包工程或假借分包的名义, 倒手转包工程,从中牟利。这些都给业主带来损失, 给工程 造成隐患。

2.2 建设工程合同体系不完备

由于我国目前的建设工程合同文本不能满足各种工程类型的需要。同时, 合同的定价方式主 要为总价合同, 不适应建设工程的多样性。施工合同所依照的是否为有效的法律法规,合同 主体是否合格;当事人意思表述是否真实;合同内容和形式是否合法等问题,通常会影响合 同的效力,或未能针对性地拟订解决建设工程价款的结算、工程的保险、工程款的拨付、合 同解除等具体情况的条款,或光是列入《招标投标法》、《建筑法》等原则性条规,到时候 合同当事人发生争议,陷入于法无据的尴尬和风险。

2.3 建筑企业法制观念淡薄, 合同法律意识不强

许多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不熟悉《建筑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 规的一般规定, 基本上没有把合同管理纳入经营管理之中, 造成企业在经济往来中产生合同 纠纷, 将企业陷入泥潭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主要表现在:

2.3.1 合同意识普遍缺乏, 不重视合同管理。企业在签订合同后, 就将其束高阁, 不去认 真研究合同条款和内容, 直到发生争执和索赔, 才将合同找出来。如在《施工合同文本》的 推行中, 许多建筑企业并未按照合同示范文本签订施工合同, 阴阳合同现象屡禁不止。对于 同一个工程项目, 有两份合同, 即“私下合同”和“正规合同”。“正规合同”按照《施工 合同文本》起草, 形式正规, 内容合法, 但双方当事人并不真正去履行, 它仅用于应付管理 部门的审查。而“私下合同”则是双方主要负责人出自私利而另行订立的。它在形式上很不 完备, 实际上属于违法的不平等合同, 给依法履约埋下先天隐患。

2.3.2 合同管理不规范。一方面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尚未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合同管理 工作程序, 合理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 合同文档管理混乱;另一方面大多数建筑企业的合同 管理未达到专业化管理的程度。

2.3.3 索赔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受建筑市场各种主体本身和客观条件的阻碍,导致了索赔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 施工企业不懂索赔、不敢索赔、不会索赔;建设单位不准 索赔。

2.3.4 对合同管理人员要求不严,培训力度不够, 造成合同管理人员法律观念不强, 合同管 理知识缺乏。企业的印鉴、介绍信和空白合同等时常被人借用、盗用。

2.3.5 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在与关系单位或个人发生经济往来时, 只是将签订合同 当作一种形式。比如, 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 往往先实施, 在需要付款时后补合同, 在项目 实施过程中一旦发生纠纷, 就很难将双方的责、权、利划分清楚,给项目的实施带来隐患。

2.4 合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低

目前, 部分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仍以手工操作为主。没有利用好或没有充分利用好计算机和 网络资源, 既增加了成本, 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3 完善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建设领域的立法和执法

3.1.1 完善建设领域的立法,建立和完善各种配套法规。国家应对建设项目合同的管理通过严格的法律和法规来规范, 明确立法、执法与行政管理之 间的关系, 抑制建筑市场中的无序竞争。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合同法》、《建筑法》、《 保险法》、《担保法》、《仲裁法》等法律, 由于我国的法律比较原则, 不便于实施, 建议 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和实施办法。

3.1.2 加强执法。由于我国法律基础薄弱, 执法机制不健全,法治意识和合同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 不 适当的行政干预也严重影响正常的经济活动, 给我国建筑合同制度的实施带来很大困难, 不 利于我国合同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严格执行是以完善有效的法律法规 为前提的, 而工程建设中的参与者众多,各种关系比较复杂, 只有建立起规范健全的法律体 系才能保证工程项目按合同顺利实施。

3.2 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合同管理体系

合同管理体系就是施工企业必须从上向下建立健全起一支专业队伍,实行系统管理。在公司 建立合同管理的专职机构,设立合同管理员,并具体明确合同管理员的地位、职能。分公司设 合同管理专职或兼职部门,项目部应设立合同管理岗。

3.2.1 大中型施工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分公司或项目部应设立合同管理岗位,应由专人专责管理。

3.2.2 合同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和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熟悉合 同签订和变更、索赔程序,同时还要具备工程管理、造价管理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

3.2.3 应采用统一的合同文本。最好直接套用建设部和国家工商局推荐的施工合同示范文 本。其特点是规范、全面、严谨、准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采用这个文本,将有利于避免 因管理人员水平不高或疏忽而产生的漏洞,有利于明确合同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也有利 于合同争议的解决。但在市场中处于强势地位的那些业主和发包方往往不愿采用该文本,常 常 喜欢自己拟订合同。这时施工方要引起高度重视,对拟订的每个条款,特别是合同中的免责 条款,加以仔细斟酌,以免无效合同和错漏、歧义的产生,尽量限制业主风险的转嫁,尽力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为合同中的任一条款都有可能给当事人带来较大风险和重大的损失。

3.3 建立现代的合同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

3.3.1 建立严格的印章使用制度,企业的合同专用章是代表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外行使权 利、承担义务、签订合同的凭证。因此,企业要实行合同专用章审批和使用分离的规定。

3.3.2 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强化法律意识, 提高风险防范 意识, 加强合同管理, 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合同由企业的法律顾问部门统一 归口管理和各业务部门、各单位分口管理的模式。企业法律顾问部门作为企业合同统一管理 部门,对企业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负有监督、检查和指导的职责。具体管理中, 对合同实行分 级、划块管理, 各业务部门和各单位作为合同二级管理单位, 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合同签 订和履行, 并向法律顾问部门定期汇报有关合同的执行情况。

3.4 强化履行监控和结算管理, 及时处理违约纠纷

签约的目的主要是保障合同的及时有效履行, 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通过监督和跟踪管理可 以了解合同的履行情况, 及时发现影响履行的原因, 以便随时向各部门反馈, 排除阻碍, 防 止违约的发生。另外, 合同结算是合同履行的主要环节和内容, 合同管理部门应会同财务部 门密切配合, 把好合同的结算关, 这既是对合同签订的审查, 也是对合同履行实施有效的监 督和管理。一旦有违约情况发生, 法律顾问要区别情况, 及时采用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 , 积极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对合同管理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科学 的管理。

3.5 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 实现合同管理科学化

目前计算机和网络已在企业中普及, 企业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可引入计算机和网络, 实行合同 信息网络化管理。实现合同的无纸化管理, 减轻手工操作的难度, 使建筑企业合同管理科学 化、规范化。

3.6 加强相关人员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

从现有的市场环境来看,施工企业承担太多不应承担的市场风险,但市场的有序、完善和规 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施工企业应从领导开始到有关部门及人员学透与建设工程密切相关 的《建筑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等基本法律,还需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像《施 工合同的司法解释》、《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等作为法院判决和法官直 接引用的具体法律根据,并具体落实到企业的施工合同管理中,练好保护自身权益的内功。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经济中合同和法律诉讼的风险,万一被诉讼,也能用法律保 护自己。这就要靠施工企业在合同管理中有效用好《施工合同的司法解释》等类似适用法律 的相关规定。所以企业必须对合同管理人员从严要求, 定期培训, 使合同管理人员掌握法律 基本知识和签约技巧, 增强责任感, 这是加强施工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根本。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重视合同在经济活动中 重要作用。施工企业如果没有有力的合同管理,很难获得盈利,稍有不慎即会造成亏损。市场 竞争越激烈,越要重视合同和合同管理。抓好合同管理,对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树立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具有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贤林.论建筑施工企业合同风险的防范[J].安装,2007,(7).

[2] 宋家琦.浅议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合同管理[J].山西科技,2005,(4).

[3] 申淑华.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河北煤炭,2005,(6).

[4] 胡季英,关柯.我国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建设监理,2 004,(4).

第三篇:论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总预算会计改革

论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总预算会计改革

[摘要]政府负债方面的会计信息对于财政风险管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由于主体地位的缺失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统一,科目设置的单一造成核算信息不明晰,收付实现制基础造成负债信息不完整,这些必然影响到财政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数量和质量。因此,文章基于财政风险管理的角度,提出增强总预算会计的统一性,明晰政府负债的核算内容、并结合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等措施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总预算会计制度;财政风险管理;政府负债;权责发生制

一、财政风险管理与财政总预算会计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财政风险指未来政府面临的筹资压力,即政府的负债,包括政府的借款和支出。根据世界银行的口径,政府负债有四种特征:一是直接负债,指在任何条件下都会发生的财政负债,它具有必然性,并不依赖任何具体事件的发生;二是或有负债,即国家财政所面临的一些随机可能发生的债务;三是显性负债,是由国家法律或者政府签订的合同明确规定必须由政府来偿还的债务;四是隐性负债,即那些并不由法律或政府合同加以规定,但由于政府压力或公众期望,政府必须担当的道义责任或预期责任[1]。政府债务可以同时具备以上两种特征,因此可分为直接显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或有隐性负债四种类型。

据财政部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8年底,中国的国债余额为5.33万亿元[2];2009年政府将在赤字率3%之内发行5581亿元国债[3]。根据欧盟标准,国家负债安全标准是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应超过3%,政府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应超过60%。2008年中国综合负债率为79.57%[3],虽较2005年84%的水平有所下降,但仍然高出国际安全线。在近年城市化和建设热度增加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政府负债规模也随之逐步增加,如果再加上不需要立即全部支付的养老保险等许多隐性负债,以较低水平估计,2010年前财政年平均负债余额为7万亿规模。这些庞大的债务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带来巨大的财政风险。

政府进行财政风险管理,也就是需要对所承担的各种财务上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并采取正确决策实施有效管理以使风险造成的损失达到最低,而财务风险识别、评价的基础依赖于政府会计提供的及时、客观反映政府财务,主要是政府负债方面的会计信息。只有提供正确、及时的政府负债的会计信息,提醒政府及各方面关注财政风险,才能使各种风险在政府决策中予以估计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随着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进行,初步形成了以1998年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2001年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为主体,政府债务相关会计制度、财政专户资金会计制度、财政管理改革和相关会计制度、专项资金会计制度等其他制度为补充的体系。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它应该成为财政风险管理的不可缺少的信息来源和管理工具。因此,从财政风险管理的视角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进行探讨和研究是很有意义,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对财政风险管理的影响(一)总预算会计制度主体地位的缺失造成核算内容不统一在反映政府债务会计信息方面,总预算会计制度起主导作用,应统领其他相关债务会计制度,这也意味着总预算会计报表应反映财政预算会计体系中已经予以核算的债务内容和其他有利于控制债务风险管理的相关会计内容。但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统领地位并未能有效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会计制度》相对独立于总预算会计制度。虽然《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会计制度》对财政机关的转贷部门从“贷款协议生效”到项目执行过程中逐年“提款报账”时的实有债权、债务,直至贷款归还时债权、债务的消失进行了政府外债的全程核算,但财政总预算会计只对应由财政预算承担的部分,通过转贷部门增拨“偿债基金”方式间接列入了“预算支出”,在贷款归还时通过两级财政结算资金反映负债的偿还数[4]。政府外债作为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财政风险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债务资金运行情况并没有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具体反映,这样不利于政府对外债风险的整体掌握和控制。二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独立于总预算会计体系之外。社会保险基金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它的资金运行状况关系到政府的未来财政负担。在我国社会保险资金来源并不充裕、社会保险支出负担十分沉重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的会计信息的掌握对于政府财政风险管理尤为重要。但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只是简单的反映了当年财政对基金的拨款支出,没有体现社会保险基金的整体运行情况。在这种分离的会计核算制度下,核算内容不统一造成了社会保险基金的资金运行信息没有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不利于政府对社会保险资金整体状况的了解,也不利于社会保障的监管和财政风险的防范。

(二)负债科目设置的单一导致政府负债内容反映不明晰在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负债科目只有“借入款”、“借入财政周转金”和“暂存款”、“与上级往来”等少数科目。其中,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国家法律、国务院规定举借的债务机制及现行负债通过“借入款”科目核算,也规定了中央预算需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数额举借的国内和国外债务举借。但“借入款”没有具体规定国内、国外债务的核算内容,也没有按照借款期限长短进行分类。在资产负债表中仅仅从“借入款”项目中获得政府国债规模以及变化情况,而且这些信息也未能进行分类列示和详细、具体的披露。这样必然影响到会计报表提供信息的有用性,不利于合理安排偿债资金,也不能分析政府内债和外债的偿债能力,也无从考评政府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风险。

此外,对于“与上级往来”科目核算上下级财政之间因国债转贷资金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笔者认为欠妥。国债转贷资金是国务院为扩大有效内需,将1998年增发国债的一部分转贷给地方政府使用的资金。而“与上级往来”核算的是上下财政待结算款项使用的内容,属于预算内资金,并不适用于核算有偿资金。国债转贷资金的核算没有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得到明确的反映,报表使用者不能获得国债转贷资金的规模和增减变动情况,也无从获得对财务风险管理有帮助的会计信息。

(三)收付实现制基础导致政府负债内容不完整《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总

预算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虽然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中明确对个别事项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但对其他债务都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只能核算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而对于核算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核算则无能为力。这便导致了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仅仅核算了“直接显性负债”,而对于一些占重要地位的“隐性的、或有的债务”则无法核算,这些债务主要包括担保的外债、社保基金缺口、金融机构呆坏账等。有数据表明,我国2006年的196975亿元的政府债务中,仅仅在会计报表中反映了37866亿元的直接显性负债,有大约81%的政府隐性的、或有负债无法予以反映[3]。这说明,现行政府会计造成政府直接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风险被大量积累和隐藏,将导致财政未来损失巨大,给财政可持续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此外,收付实现制虽然利于管理者清楚现金流动情况,但收付实现制通常在“坏结果发生之后”才进行计量和确认,会计信息往往存在“滞后”和“狭窄”,管理者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对将要产生的财政风险没有起到预警和防范意识,此时的会计对于财政风险管理失去了应有的信息功能。

比如,某地方政府应在本财政的第12个月拨付一笔金额为200万的职工工资,但这样本将产生200万赤字,从而违反了现行预算法关于不得发生赤字的规定。为此,将本应该拨付的工资拖延到下一年拨付,这样就将本年的债务隐藏起来,赤字避开了,财政风险也会因此被低估。

总之,政府负债会计信息的不统一、不明晰、不完整必然造成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反映的政府负债信息量过少,提供信息质量不高,也无法为财政风险管理提供及时、客观的信息,因此,政府会计“负债”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基于财政风险管理视角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建议(一)明确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统领地位对财政总预算进行改革,首先应明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会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等其他会计制度的关系。财政总预算会计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会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等都属于政府的宏观会计,后两者只是针对某一方面的政府资金进行了局部性的核算和监督,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综合性、预算性以及全局性是其他政府宏观会计无法比拟的。

为了总体反映政府债务情况,有必要将其他政府宏观会计反映的债务信息总体性的反映于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当然,财政总预算会计并不能取代其他宏观会计因特殊需要进行的会计核算。

因此,建议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增设关于国际金融组织转贷和社会保险基金方面的会计科目,并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予以专门的反映和列示。关于国债转贷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重要信息,如债务的归还日期、外债借入期的汇率等可以在总预算会计报表的附注、或以其他形式进行披露。

这样,将已经核算的、但并未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的负债信息予以统一反映,才能方便报表使用者在同一张报表中获得全面的政府债务信息,也可以获得在核算范围之内的财政负债总数额,有利于政府尽早识别债务风险,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防范。(二)明晰政府负债的核算内容

为体现总预算会计制度统领地位的思想并结合财政收支分类改革,本文分别对总预算会计科目设置进行了如下改革建议:首先,应进一步划分“借入款”核算内容,将借入款分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核算,并按国内负债和国外负债划分。

建议将“借入款”改设为“长期借入款”和“短期借入款”两个科目,并在每个科目下分国内负债和国外负债明细核算。取消国内转贷资金在“与上级往来”和“与下级往来”的做法,将国内转贷资金债务分长期或短期列入“长期借入款—国内转贷”和“短期借入款—国内转贷”科目核算。同样,也可以将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债务按以上做法作为国外转贷的明细反映。为反映转贷款资金的转贷情况,还应增设资产类科目“转贷款”,反映国内外转贷有偿资金的债权核算。

其次,进一步划分总预算会计收入、支出类核算内容,增设“债务预算收入”和“债务预算支出”科目,单独反映政府向境内外举债时得到的收入和还债时发生的支出;增设“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科目,反映政府按规定筹集的社会保障基金总收入和按规定划拨的社会保障基金总支出。

第四篇:企业环境风险怎么防控

企业环境风险怎么防控?

环境保护部近日印发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以下简称《评估指南》),这标志着环境保护部将全面推进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推动企业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提高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水平。

《评估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及一般要求。同时配套发布的还有《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以下简称《等级划分方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以下简称《清单》)、《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实行标准对照表》(以下简称《标准对照表》)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大纲》(以下简称《报告编制大纲》)。

企业环境风险知多少?

环境事件高发,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是短板

当前,我国已进入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群众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风险防范与管理,2011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同年12月印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均明确提出了“完善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制定环境风险评估规范”等要求。

201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编制应急预案应当在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强调了开展风险评估对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为摸清全国环境风险底数、说清环境风险状况,环境保护部2010年组织对全国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3大类行业的4万余家企业开展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

检查发现,4万余家企业涉及化学物质4万余种,各类环境风险单元10万余个,约32%的企业未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已编制的企业预案中普遍存在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差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对自身和周边环境风险以及第一时间可调用的应急资源不掌握,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不清楚。而且预案中多组织、机构、制度的描述,多危险化学品危害分析,少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环境保护部系统总结突发环境事件案例以及国内外工业事故风险评估与管理法律法规、技术指南,提出了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对检查的4万余家企业进行了初步评估,并将评估结果通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浙江、江苏等地纷纷出台类似评估方法,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和预案管理工作。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有关加强风险评估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在原有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多次征求地方环保部门、部分央企意见,编制形成了既有事故情景分析又有风险等级划分、既有问题分析又有完善要求的《评估指南》。

怎么用好《评估指南》?

企业可按图索骥分析防控应急措施可行性

怎么用《评估指南》?首先,《评估指南》有助于提高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水平。

通过指导企业开展环境风险识别、应急资源调查、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情景分析、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实施计划的制定等一系列工作,使企业系统评估自身环境风险状况,根据可调用的应急资源,落实可行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

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在编制环境应急预案时,可针对各种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制定措施得当、程序明确、责任落实的现场应急处置方案,使预案回归本质。

其次,《评估指南》有助于提高企业环境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水平。

《评估指南》指导企业从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环境应急资源、历史经验教训等方面,对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完备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排查隐患、找出差距,根据其危害性、紧迫性和治理时间,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完善计划并逐项落实整改。

企业按照这些方法持续排查、治理各类环境安全隐患,不仅可以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水平,还能动态完善应急预案,从而降低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概率,减轻其危害程度。

第三,有助于提升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水平。

根据要求,企业要按照《评估指南》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并将评估报告作为环境应急预案的附件向当地环保部门备案。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通过评估报告掌握辖区内企业环境风险等级、风险状况及应急资源情况。这一方面可以将其作为区域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基础,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还可根据环境风险等级,对企业实施差别化管理,在管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关注重大环境风险企业。

环境风险怎么评估?

分五步评估,并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评估指南》适用于已建成投产或处于试生产阶段的企业。《清单》给出了310种(类)环境风险物质,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清单》所列物质的企业应当开展环境风险评估。

但是,《评估指南》不适用于尾矿库、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及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等9种情况,这9种情况需要制订专门的评估方法、实行专门管理或不属于环保部门监管职责等。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由企业自行编制或委托相关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编制。评估分5步实施:

第一步,资料准备与环境风险识别,是对企业涉及环境风险物质及其数量、环境风险单元及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现有应急资源等环境风险要素的全面梳理,是风险评估的基础。

第二步,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情景的分析,这是将前一步识别的潜在风险,与所有可能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及后果联系起来。这是风险评估的核心,也是解决预案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关键。

第三步,结合风险因素和可能的事件,分析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环境应急措施。这是风险评估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排查环境安全隐患、提高预案可操作性的前提。

第四步,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是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也是提高企业环境风险防控及应急响应水平、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概率与危害程度的实现途径。

第五步,划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这可用于完善区域环境应急预案及对企业实行差别化管理,也可用于企业的横向对比,提高其重视程度。五步相互关联,紧密衔接,缺一不可。

相关负责人提醒,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可按照《报告编制大纲》的要求编写。

情景分析帮助企业防控风险

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情景分析是《评估指南》的突出特色。企业应在资料准备及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查阅分析国内外同类企业突发环境事件资料,设置本企业所有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通过归纳突发环境事件历史案例,《评估指南》列出了生产安全事故、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失灵或非正常操作、非正常工况、污染治理设施非正常运行、违法排污、停电断水停气、通讯及运输系统故障以及自然灾害与极端天气等8种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情景。企业可结合自身现状参考细化或补充完善。

在确定了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后,企业可依据已经出台的标准,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模型对每种情景下的环境风险物质释放源、释放途径以及可能的直接、次生和衍生后果进行分析。

风险矩阵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等级划分方法》是《评估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指南》提出了重大、较大和一般3级的风险等级划分方法。风险等级高低主要取决于3个要素:

一是企业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的种类及其数量(Q)。企业涉及的所有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之和,能较好地表征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数量固有风险。

二是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技术水平(M)。分析总结历史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生产工艺过程、安全控制、水和大气风险防范措施、环评及批复的其他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废水排放去向等6个方面指标,全面反映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三是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的敏感性(E)。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将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分为大气、水和土壤环境风险受体。

综合考虑环境风险受体的规模、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及与企业的距离,将环境风险受体划分为3种类型。

通过风险矩阵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以突出Q、M、E这三大要素对风险等级的决定作用。

环境风险物质会适时调整

《清单》是《等级划分方法》的基础。《清单》中310种(类)物质主要来源于有突发环境事件记录的物质以及《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物质临界量的确定遵循危害等值原则,参考了美国《清洁空气法案》中风险管理计划(RMP)、欧盟塞维索指令以及我国《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等国内外法规、标准。

《清单》从编号228至238均规定了一类物质,如编号236“有毒化学物质”就是对所有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临界量进行兜底性规定。地方各省级环保部门可参照《清单》制定本省的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将未列入《清单》但引发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补充到清单中,环境保护部也将根据应用情况适时对《清单》进行调整。

关于《标准对照表》

《标准对照表》总结了现行的环境风险防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大型石化集团的企业标准,供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参考。

与现行其他风险评估方法的主要区别

《评估指南》主要用于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的评估,是企业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的基础。《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指南(试行)》主要用于对列入《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的化学品长期、累积和持久性危害及不利影响的评估,侧重为危化品环境管理登记服务。《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主要用于部分重点行业新、改、扩建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硫酸、氯碱以及粗铅行业的《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主要用于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落地

突发性事件、危机管理,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词汇正渐渐出现在我国的环境保护领域。近期公布的《2013年中国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712起,较上年增加31.4%,其中包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3起、较大突发环境事件12起、一般突发环境事件697起。

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近日,我国出台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简称“《指南》”),该指南在2013年公布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定的基础上经过调研分析后出台,对企业落实环境安全责任主体有较大推动作用。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行业部主任陈渤表示,当前在电力建设领域,突发环境事件爆发有一定的概率,《指南》的出台对我国电建企业如何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出现的频率、带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措施两手抓

《指南》对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管理制度、应急措施等都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提出当发生紧急事件时,应按照环境风险识别、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分析、现有环境风险防控和环境应急管理差距分析、制定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划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五个步骤来处理危机。

众所周知,风险确认是应对危机的第一步,就此,《指南》指出企业应当重视环境风险识别,并对应当识别的对象给出明确的范围,包括企业基本信息、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涉及环境风险物质和数量、生产工艺、安全生产管理、环境风险单元及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现有应急资源等。

根据常识,不难理解,“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情景分析”这一环节是有利促进“防患于未然”得以实现的重要内容。《指南》就相关细节有明确的规范,例如,企业应查阅分析国内外同类突发环境事件的相关资料,设置本企业所有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通过结合突发环境事件历史案例,列出生产安全事故、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失灵或非正常操作、非正常工况、污染治理设施非正常运行、违法排污、停电断水停气、通讯及运输系统故障以及自然灾害与极端天气等8种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情景;可结合自身现状参考细化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完善风险评估能力,有的放矢地防范风险的发生。

陈渤表示:“电力建设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候会面临锅炉酸洗等问题,这些洗液在运输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泄露而污染环境,类似这样的情况有很多,《指南》的出台为这些情况从可能出现到出现后如何处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风险评估的管理制度方面,《指南》还表示,企业应当明确岗位的责任人或责任机构,建立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并有效执行,还应增加相关培训。

《指南》还指出,为了完善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实施,还应针对需要整改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分别制定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应明确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等内容,逐项制定加强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应急管理的目标、责任人及完成时限。同时,每完成一次实施计划,都应将计划完成情况登记建档备查。

配套文件实现多维度计量与管控

据悉,《指南》在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及一般要求的同时,还配套发布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实行标准对照表》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大纲》。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指南》及其配套文件,“重大、较大和一般三级的风险等级划分方法”也正式明确;通过对Q、M、E三个指标建立风险矩阵,企业环境风险等级也被确定下来。Q、M、E三要素具体为:企业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的种类及其数量(Q),它涉及企业所有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之和,能较好地表征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数量固有风险;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技术水平(M),它分析总结历史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生产工艺过程、安全控制、水和大气风险防范措施、环评及批复的其他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废水排放去向等6个方面指标,全面反映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的敏感性(E),它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将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分为大气、水和土壤环境风险受体。同时,本次发文还总结了现行的环境风险防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一些企业标准,为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提供参考。

关于河北钢铁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的风险评估报告

河北宣化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河北钢铁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的风险评估报告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37号――涉及财务公司关联存贷款等金融业务的信息披露》的要求,河北宣化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通过查验河北钢铁集团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财务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等证件资料,并审阅了财务公司2014年6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对财务公司的经营资质、业务和风险状况进行了评估,现将有关风险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财务公司基本情况:财务公司成立于2012年8 月31日,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注册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42号;法定代表人:王义芳;金融许可证机构编码: 0157H213010001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5972;税务登记证号码:***231X;注册资本: 20亿元人民币,其中: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0.2亿元,占比51%,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出资9.8亿元,占比49%。

经营范围:

1、对成员单位办理财务和融资顾问、信用鉴证及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

2、协助成员单位实现交易款项的收付;

3、对成员单位提供担保;

4、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委托贷款;

5、对成员单位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

6、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内部转账结算及相应的结算、清算方案设计;

7、吸收成员单位的存款;

8、对成员单位办理贷款及融资租赁;

9、从事同业拆借。

二、财务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

(一)控制环境:公司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包括:公司章程、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等。《公司章程》确定了成立公司的基本原则,明确股东的出资方式,确定了公司的经营范围,对股东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规范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职权和议事规则,对经营管理机构管理模式进行规定,强调了监督管理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制度流程》规范了公司授权管理基本体系,使公司内部形成各级岗位有职有权、职权相称、权责对等,充分发挥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精简高效的工作氛围。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公司治理: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求,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原则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监督反馈系统互相制衡的原则设置公司组织结构。

各委员会及部门职责如下:风险管理委员会是对董事会负责的专门委员会,负责公司风险控制政策制定和重大风险控制工作。(1)财务公司风险政策制定、重大风险的控制和监督;(2)对财务公司在资金结算、信贷、投融资等方面的重大风险控制进行监督,对已出现的风险制定化解措施并组织实施;(3)对财务公司风险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并提出完善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建议;(4)董事会授权其他事宜。

战略与投资委员会是对董事会负责的专门委员会,负责公司战略规划、监督及投资控制政策制定和投资风险评估控制工作。

货款审查委员会是公司总经理领导下的专门委员会,由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及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公司对贷款、担保等重大业务行使审查、审定权力的专门委员会。

综合管理部负责公司发展战略研究及业务开发、综合管理事务及信息系统管理,包括财务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新业务产品研发、财务顾问、投资等业务,公司后勤、行政、培训、外联、党务、工会、董事会工作、公司内部文件起草,及公司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工作。

信贷业务部负责成员单位相关信贷业务及票据业务。制定信贷业务运营制度、计划及日常执行控制管理;负责集团内成员单位资信管理;对集团内成员单位进行授信业务及信贷业务的管理。

结算业务部负责成员单位相关结算业务及财务公司资金头寸管理。主要负责建立公司资金结算体系,实施资金结算业务;管理成员单位结算账户、进行资金收付操作、资金上划、下拨、日常资金头寸调配等。

计划财务部负责财务公司的各项财务制度的制定;财务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组织公司资金管理、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组织编制资金计划、公司财务预算和决算,负责公司的财务经营情况分析,并负责监控预算执行情况;负责与税务、统计、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的沟通协调工作。

风险管理部负责财务公司日常的风险管理工作,负责管理财务公司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各项业务风险的识别、评估、防范和化解工作,确保公司合规运营。

稽核审计部负责财务公司内部稽核及内外部审计工作。负责落实监管机构的要求、根据集团和财务公司的制度和流程开展内部控制、配合第三方开展定期或重要项目的外部审计工作,并完成1104报表的编制工作。

2、财务公司的组织架构图如下:

(二)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财务公司制定了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实行 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设立了对董事会负责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建立风险管理部和稽核审计部,对公司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稽核。各业务部门根据各项业务制定相应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作业标准和风险防范措施,各部门责任分离、相互监督,对业务操作中的各种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和控制。

(三)控制活动

1、结算业务控制(1)建立结算业务内控制度财务公司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及人民银行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账户管理办法》、《结算业务管理办法》、《存款业务管理办法》、等业务制度及操作流程,明确各项结算和存款业务的操作规范和控制标准,有效控制业务风险。

(2)保障企业资金安全在存款业务方面,严格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在银监会颁布的规范权限内严格操作,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维护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及时办理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转账结算业务企业在财务公司开设结算账户,通过登入财务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网上提交指令及通过向财务公司提交书面指令实现资金结算,严格保障结算的安全、快捷、通畅,并具有较高的数据安全性。结算业务部设有经办岗、复核岗,保证入账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为降低风险,财务公司将支票、预留银行财务章和预留银行名章交予不同人员分管。

2、信贷业务控制

(1)建设信贷业务内控制度财务公司根据《贷款通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包括《客户信用评级管理办法》、《综合授信管理办法》、《自营贷款业务管理办法》、《票据贴现业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同时为有效控制授信业务风险,财务公司对相关业务制定了相应的操作流程。

(2)严格实施审贷分离、分级审批机制财务公司按照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原则对信贷业务进行管理,贷款的决策人是公司贷款审查委员会,风险管理部承担贷款审查职责,公司信贷业务部负责贷款的经营和管理。财务公司受理借款人的申请后,由公司信贷业务部对借款人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并依据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和资金需求,确定对借款人的综合授信额度。在受理借款人信贷业务申请后,组织贷款调查,判断借款申请是否符合授信使用条件。风险管理部对借款申请事项进行合规性审查,对贷款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向贷款审查委员会提交审查意见。贷款审查委员会对借款申请事项做出审批决议。风险管理部和公司信贷业务部分别监督和执行贷款审查委员会的审批决议。由公司信贷业务部负责落实贷款条件。

(3)贷后检查财务公司制定了《资产五级分类管理办法》等办法,信贷经办人员需随时掌握贷款发放及回收情况,按季提交检查报告。公司信贷业务部负责对贷出款项的贷后检查、贷款本息回收、信贷风险监管与预警,不良贷款资产管理、信贷档案管理等工作。

3、内部稽核控制财务公司实行内部稽核监督制度,设立了在公司董事会直接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稽核监督权、并向董事会报告的内部审计部门——稽核审计部,并建立了包括《审计管理办法》、《稽核管理办法》等较为完整的内部稽核审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对各项经营和管理活动进行内部审计和监督。稽核审计部负责内部稽核业务,根据国家法律法规、金融方针政策、内部规章制度等有关规定,对财务公司各部的业务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核实和评价,规范经营行为,防范金融风险,保证财务公司业务稳步发展。

4、信息系统控制为保证财务公司的安全、稳健、高效运作,财务公司制定了《机房管理办法》、《计算机安全使用管理办法》、《计算机软件管理办法》及《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并引进了软通动力公司开发的综合业务系统,涵盖了结算、信贷、票据、报表以及其它系统对接平台。财务公司的综合业务系统能够对包括网上资金结算业务、信贷业务、票据管理、凭证管理系统等关键业务风险点进行控制,部分风险由系统自动识别。具体业务由操作人员按公司所设的各业务部门划分,各司其职。信息系统按业务模块分装在各业务部门,由财务公司管理人员授予操

作人员在所管辖的业务范围内的操作权限。风险控制贯穿在各类业务、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操作环节上,对信息系统的职能权限、操作规程、网络安全和日志数据都有严格的控制,对操作环节、系统环节、决策环节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监控。过程控制包含账户余额动态监控,支付控制、大额资金监控等功能。

(四)内部控制总体评价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执行有效。在资金管理方面公司较好地控制资金流转风险;在信贷业务方面公司建立了相应的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程序,有较为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使整体风险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三、财务公司经营管理及风险管理情况

(一)经营情况

2014年6月30日,财务公司资产规模68.93亿元,投放信贷资金28.7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4,488万元,实现净利润7,031.98万元。财务公司经营稳定,各项业务发展较快。

(二)管理情况

自成立以来,财务公司一直坚持稳健经营的原则,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金融法规、条例以及公司章程规范经营行为,加强内部管理。根据对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了解和评价,截至2014年6月30日未发现与财务报表相关资金、信贷、稽核、信息管理等风险控制体系存在重大缺陷。

(三)监管指标根据《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规定,截至2014年6月30日,财务公司的各项监管指标均符合规定要求。

(四)本公司存贷款情况报告期内,本公司与财务公司开展存贷款业务情况:

1、存款业务:无;

2、贷款业务:本期临时拆入资金170,000,000元,并于本期偿还,期末余额0元;本期支付利息281,555.56元。

本公司作为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公司,资产情况优良、资信情况良好,是财务公司优先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针对以后可能发生的关联存贷款等金融业务,本公司制定了存款风险报告制度和风险处置预案,进一步保证了在财务公司的存款资金安全,有效防范、及时控制和化解存款风险。

四、风险评估意见 基于以上分析与判断,本公司认为:

(一)财务公司具有合法有效的《金融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二)未发现财务公司存在违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规定的情形,财务公司的资产负债比例符合该办法的要求规定;

(三)财务公司成立至今严格按照《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银监会令2006年第8号)之规定经营,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不存在重大缺陷。本公司与财务公司之间发生关联存、贷款等金融业务目前风险可控。

河北宣化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二〇一四年八月十八日

第五篇:论不确定环境下的营销规划管理论文

不确定环境下的战略性

规划使实施战略的所有步骤统一于一体,战略性规划制定改变竞争关系步骤的顺序和时间。战略与战略性规划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事物。战略的内容和逻辑性可能卓越超众,而规划的顺序和时间却可能明显不适合。规划也可能是对一项毫无价值的战略的高度赞誉。将战略与规划合二为一,战略性规划涉及的是某一组织与其环境的关系。从概念上讲,组织监测环境,将环境相关的变化影响融于企业决策制定过程,规划新的战略。在诸如包括世界范围低增长、加剧的全球性竞争、技术变化导致的经营陈旧化、摆脱政府控制、信息量爆炸、迅速的原材料价格变化、无秩序的金融市场、宏观经济和社会政治体制的关键性改变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变化的结果使不稳定性和流动性成为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

今天,所有行业类别都存在着许许多多战略性的选择。企业持续不断地创造产品生产的新方法,并将它们推向市场。悠然自得的安居地位在一个行业继另一个行业地消失(如银行、电子通讯、航空、汽车),市场的进入壁垒愈来愈难维持。市场敞开,新的竞争对手又从四面八方纷纷涌人。要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稳固的繁荣昌盛的地位,企业就必须具有全新的战略性规划概念。第一,最高管理者必须明确自己在战略性规划中的作用,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决定事物发展已成为必然,而不是仅听一听对事物如何发展的分析;第二,战略性规划一定要作为一种创意实践,而不是一项预测任务;第三,假定未来与过去差异不大,由于对变化的第一认知,战略性规划过程和方法将会被人们对这一变化的固有认知观念所替代,并将这一变化转变为竞争优势;第四,规划者的作用必须从渐进主义传播者的立场转变到行动的改革者立场上来;第五,战略性规划必须回归于管理责任的核心主线。

不确定环境的分析

角度可以借用环境考察的流程,根据每一个企业的实际来重点判断目前所面临不确定环境的具体阶段。

在第一阶段,原始阶段,环境因素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和随机的,除了接受由于其出现而造成的每一个影响以外,不可能做任何事情来改变它。管理者可以得到战略性和非战略性信息,不用费力区分它们。区分战略性信息和与战略决策无关的信息没有多大意义。事实上,考察环境不用管理者进行任何努力就可以做到。

第二阶段,专业阶段,该阶段是第一阶段的提升,管理者在此阶段确定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领域,然而并没有正式的考察系统,也没有用于考察环境的方法。此外,管理者对有关特定领域的信息非常敏感,但这并不意味着该信息一定与战略规划有关。

第三阶段,反应阶段,环境考察开始被看成是重要的工作,并且所做的努力是为了监控环境来寻找不同领域的信息。换言之,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意义并且开始牛刀小试,但是方式并不确定,也没有系统性。环境中的每个因素看起来都很重要,并且公司到处充斥着信息。某些已考察的信息可能从来没有被认真审阅,只有一些信息经过分析、理解和存储。每当业界领先的企业为了响应环境的改变而以特定的方式采取战略行动时,处于第三阶段的公司迅速做出反应,紧跟领导者的步伐。例如,如果软饮料使用软包装看起来不太合适,那么处于第三阶段公司在问题还处于萌芽时期就已意识到,但却犹豫发挥战略性领先作用。如果业界领先的公司决定试验性地使用纸包装,那么第三阶段的公司将迅速做出良好反应。换言之,处于第三阶段的公司理解这些未来将会产生的问题和机会,但是其管理者不愿意首先采取行动,以避免问题或者投资于这些机会。处于第三阶段的公司期待业界领先的竞争对手来开拓道路。

第四阶段,前设阶段,企业对环境考察充满热情,进行了系统化的努力。认真的环境考察主要集中于被认为是关键的特殊领域。花费一定的时间建立正确的方法论,分发已经获得的信息并且将其应用于战略中。第四阶段环境考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宏观和微观考察之间的区别。“微观考察”指考察整个企业,在企业层面上进行。“宏观考察”一般在产品/市场或者战略性业务单位层面上进行。创建企业范围的考察系统确保宏观和微观考察能相辅相成。系统设计用来让不同宏观考察工作之间进行交流,避免重复工作,避免获得重复信息。

战略性营销规划的具体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性观点,可以从5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追求企业的竞争优势,将变化认定为机遇,以人为本进行管理,形成战略性管理的组织,重点突出和灵活的管理,适应所有职能部门的管理。全面考虑这些因素使战略性规划更具实质意义和实际意义。

(1)追求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为关心的是以利润最大化方式提供服务或产品。获得利润最大化的关键是在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最佳经营业绩的基础上获得可持续性竞争优势。最佳经营业绩至少在三个方面优于竞争对手。第一,公司必须确定无疑地设计产品/市场,这是建立在市场的实际和对优势与劣势的透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第二,公司必须拟定制胜的商业运营体系或架构,以保证公司在创造、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表现方面绝对超过竞争对手;第三,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整个运营体系方面有出色的表现,不但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而且处理好关键性的外部关系,如供应商、消费者和竞争对手。

(2)将变化认定为机遇。组织机构内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文化,即管理者将变化认定为一个机遇,并使其经营系统不断地适应正在呈现的新形势。换句话说,变化不应被认定为问题,而应是机遇的源泉,可以为创造性和革新提供潜力。

(3)以人为本进行管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组织的前景目标,包括:①组织朝什么方向发展,同样是建立在组织优势与劣势的清楚研究与认知的基础上;②应该参与什么样的竞争市场;③如何竞争;④所需的关键行动方案。下一个任务就是将前景目标转变为现实,即开发组织的能力、迅速变革、克服障碍和决定环境。一个企业的前景的确立与实现,最重要的就是有效聘任制度、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部署。

(4)建设战略性管理的组织。管理者应致力于开拓未来时代所需的创新的自我更新型组织。组织的转变依赖于诸多因素,如结构、战略、系统、风格、技能、员工和价值共享。对这些因素采取以向外拓展为中心和前瞻战略进行构思设计的组织,比那些内部发展占主流和强调历史因素的组织有更大的机会自我更新。

(5)在规划过程中突出重点并灵活管理。面临不确定的环境变动,必须以与过去截然不同的观点看待战略性规划。一项每年更新的五年计划应由正在形成的对组织选定的前进方向的担忧取而代之。许多学者都将这一正在形成的对公司发展方向的担忧看做是战略性思维,即公司必须做到哪些才能够成为智能型、目标性强、思维足够敏捷,才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保持繁荣。重点突出就是判断,并建立公司最佳表现领域。它要求确定不断发展变化的客户需求,之后开发关键技能,通常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ies),保证公司每一位员工都理解这些核心能力。灵活性意味着勾勒出粗略的未来发展景象(如一系列可能性),随时做好准备,一旦这些可能性出现,立刻抓住机遇。

下载论IT环境下企业风险管理的完善[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IT环境下企业风险管理的完善[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新时期下如何完善公务员考核工作

    考核是人事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论新时期下如何完善公务员考核工作。在日益强调党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考核在公务员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

    论固定资产的风险管理

    固定资产的风险管理 固定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劳动资料。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长期投资行为,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

    论项目的风险管理

    论项目的风险管理龙兴E-mail:wudangming@126.comQQ:623990807摘要某某电气配网自动化公司是中国企业500强之一。2009年10月,公司的智能化系统工程立项,其包括以下子系统:综合布......

    论民营企业授信风险管理

    论民营企业授信风险管理 浙江是一个民营企业发达的省份,截至2007年,浙江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70%以上的GDP,民营企业是浙江经济的活力所在、优势所在和潜力所在。作为商业银行,认......

    网络营销环境下企业运营管理研究毕业论文

    网络营销环境下企业运营管理研究 摘 要:网络营销是建立在网络化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形态。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管理和营销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把握这些......

    ERP环境下企业存货管理的分析

    转自发表吧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ERP环境下企业存货管理的分析 作者:许姝 摘 要:随着现代化企业的发展,ERP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是一个庞大的企业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各个资源......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业务外包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业务外包 一、什么叫业务外包? 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在某一点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

    浅谈税收风险管理的持续完善

    浅谈税收风险管理的持续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识别和评估税收风险,针对不同的税收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通过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