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民营企业生存瓶颈的内部成因及其对策的探讨

时间:2019-05-12 12:0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国民营企业生存瓶颈的内部成因及其对策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国民营企业生存瓶颈的内部成因及其对策的探讨》。

第一篇:对我国民营企业生存瓶颈的内部成因及其对策的探讨

对我国民营企业生存瓶颈的内部成因及其对策的探讨 口 谢永平王安民

【摘要】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伴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企业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蓬勃成长。同时也有许多民营企业由于非市场竞争的原因而相继陷入危机。民营企业生存周期不长,企业规模难以发展壮大一直是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致命伤。本文着重分析民营企业“短命”的内部成因,并探讨如何延长民营企业生存周期,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短命”现象;策略

【中圈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6)10—0020一03

【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04KRl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谢永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组织理论、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 王安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组织理论、战略管理。(陕西西安710071)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不仅成为国家利税的重要来源,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成为安排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我国民营企业的总体规模和实力仍然很弱,与国外企业相比,无论是在技术设备、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还是在战略规划、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距。从民营企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短命现象。许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进一步发展壮大,导致企业最终走向没落。如何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健康成长与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短命”现象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民营企业“短命”问题、增强民营企业生存能力的对策,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民营企业“短命”现象现状

目前,我国民营业的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是昙花一现,淘汰率极高。这种“短命”现象十分严重和普遍。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 有2.9年。和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6.5—7年相比短了很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 40一50年相比,要差十几倍。北京中关村91.4%的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不过5年。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一般民营企业真正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就在2到3年,之后要么倒闭、要么长期停滞徘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在亚布力经济论 坛上的演讲中给出了以下数据,1995年民营企业中规模最大的20%的企业,8年之后只有38.5%的企业生存下来,而这38.5%的企业,大部分规模也都缩小了。短短数年问,一个公司可以从创业到盛极一时,然后迅速消亡,这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个并不少见的现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有“生”有“死”这本是自然现象,但中国民营企业如此之“短命”就不能不说有问题了。

二、民营企业“短命”现象内部成因

在众多的民营企业失败案例中,企业自身因素导致企业最终走向没落的占据绝大多数。1.民营企业家缺乏企业家素质。现实中的民营企业无论是在创业阶段还是发展阶段,其是否健康成长均与企业家素质密切相关b1。熊彼得将企业家素质概括为:具有能完全胜任 不胜其烦的会议和交涉的特殊体力和魄力,善于说服他人并能获得支持及具有通过巧妙的交涉操纵他人的谋略和胆识等。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主只能算 是一般经营者,而成其不了企业家。而民营企业的成功往往是老板依靠某一一个好的产品、好的项目,或者是瞄准了一个好机会,在没有竞争者的前提下一举成功。但是,这种成功并不伴随着老板的人格、企业文化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当企业发展壮大之后,需要现代化、专业化、规则化和制度化经营的时候,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家就显示出无奈与无能。

2.人力资源状况问题突出,管理方式落后。据国家统计 局企业调查总队课题组对2434家民营企业共91.4万从业人员的文化调查显示,大专以下文化的人数占8成以上,大 专以上文化的人数仅占17.86%,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的高层管理人员仅占2.66%。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又存在诸多问题,使企业招人难、留人难、人才严重短缺,并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落后。主要依靠非理性化家族式的管理。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形成了家族制的企业治理结构、不重视企业的制度建设,缺乏对企业决策层的有效约束,导致领导人独断专行。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 间缺乏沟通,使员工的工作绩效无法及时反馈,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激励¨】。

其次,人力资源缺乏战略规划。无论是在员工招聘、培训还是职业发展中,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企业缺乏完整的人才结构,使人才的发展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3.传承体制落后。目前,在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90%以上。据第三次全国民营企业抽样调查表明:已婚企业主的配偶50.5%在本企业作管理工 作;已成年女子20.3%在本企业作管理工作;在所有管理 员中,26。9%由投资者担任,11.8%由企业主或主要的投资者的亲属担任,5.2%是他的邻居或同乡,在社会上招聘的只占“44.2%;其中,绝大多数企业掌权者都倾向于选择自己的后代为接班人。有37%的企业主认为“企业要稳定发展,就必 须由我本人或我的家人来经营管理”。这种模式妨碍了企业 的科学决策和规范管理,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吸收和提拔,甚 至导致家族成员摩擦不断,最终导致内讧而使企业分裂。

4.缺乏企业战略规划。没有长远眼光、缺乏战略总体规划是中国民营企业最大的通病。首先,短视现象比较普遍。目前,中国的许多民营企业只把目光放在短期市场份额上,追逐短期利益,一旦市场上出现某一热销商品,立刻风起而动,不管自身是否具备该产品生产方面的优势。在决策时带有极强的赌博性。

其次,盲目扩大规模。许多民营企业家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盲目求大。在进行扩张战略时,只注意到扩张的速度。许多民营企业在短时间扩张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营销网络,但企业内部组织缺乏协调不能及时做出调整。

第三,盲目多元化。企业发展取得一点业绩以后,便开始仿效大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在没有对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就贸然进入其它行业,导致经营不善,甚至拖垮主业。

5.缺乏核心竞争能力。我国民营企业普遍缺乏核心能力,尤其是国际范围的核心能力。大多数民营企业定位不准确或定位模糊,盲目追求经营多元化或过于追求短期的财务利益,而未着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我国民营企业缺乏品牌建设。企业规模和品牌规模太小,品牌技术含量低,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从而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较低、对知识产权不重视,同时对品牌的维护不足,偏重短期效益,忽视长期发展,也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建设眵l。

6.民营企业信用不佳。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而我国的民营企业信用制度落后,信用缺失则是造成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的主要原因。诚信,不仅构成对企业信誉和能力的评价,而且也成为企业一种潜力巨大的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 产将会给守信企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和丰厚的收益。反之,没有诚信度的企业很难有生存的空间,最终将会被市场经济所抛弃№】。7.营销意识淡泊。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

销和市场营销的核心战略是什么。大多数民营企业有着这样的观点:营销=广告+ 促销。更有甚者,有人还把营销和推销划上等号。我们的许多民营企业并不清楚自己的消费者在何处,更不清楚他们的喜好、消费能力、年龄、性别、社会定位等方面的内容。

三、解决民营企业“短命”现象之对策建议

1.着力培养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正如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帕拉哈拉德(c?K?P阳hal. ad)教授比喻的那样,如果将企业比作树木,则树干和主枝为 企业的核心产品,次要树枝为各业务单位,树叶、花及果实为企业的最终产品,而为树木汲取养分、支撑树木长大成材的 树根便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知识经济的企业必须从原 来的以“硬管理”为主转变为以“软管理”为主,从资本管理变 为人本管理,树立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服务、重视智力 系统的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这就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借鉴国内成功企业以及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来改善企业的管理。

其次,集中资源培育核心产业,不断创新企业核心技术。企业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集中资源把核心产业做精 做强,不能盲目地搞多元化经营。同时要不断创新企业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企业要形成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不断对现有的专门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和开发,使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确立持久 竞争优势。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稍具规模的民营企业的必由之路。

其一,委托代理治理企业。民营企业要任人唯贤,择贤录用,而不是任人唯亲。家族可以掌握控股所必需的份额,但股权与经营权要分开。对聘来的经理人员,要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给以职权,家族成员不能越过董事会与总经理而对企业 经营活动横加干涉,更不能越过董事会去干扰总经理的管理工作。企业聘来的总经理,向董事会负责,而不是对家长或某一个家庭成员负责。

其二,明晰产权关系。产权应当开放。即向愿意投资于企业的人开放。产权的开放不但拓宽了企业融资的范围,有利于技术进步,而且使得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变化,企业成为真正由多元投资主体投资所组成的企业。

其三,资本社会化。资本社会化使民营企业摆脱家族企业的制约,将资本、管理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资本社会化的企业,能够形成合理的治理结构,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更为合理化、科学化。资本社会化的具体实践就是股份制、公司制。

3.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能够 激发和提高员工的劳动热情,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通过员工的创造性劳动提供比以前更多、更好的劳动成果,最终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民企文化塑造要根据行业特点、地理特点、产品特点等,尽可能挖掘出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文化特征旧】。企业家的作用在民企中很重要的。他的价值观和精神态度决定了企业行为和员工的价值取向,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是经营者文化,是企业领导人文化。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企业家的知识、智力、现代化文化素质决定企业竞争力和发展程度。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家素质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4.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塑造名牌企业。企业的形象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的、深远的。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吸引消费者,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是企业信誉的保证,能使企业形成良性的经营环境;能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吸引和留住人才;良好的企业形象体现了企业的综合实力,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伟l。

5.树立国际化经营的意识。

首先,明晰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必须系统检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以制定一套以人为中心,系统、科学、适应环境变化的经营战略。对于企业的核心业务,企业要以面向网络化和全球化的观点分析企业自身的实力及核心业务的前景,制定明晰 的企

业发展战略。

其次,实施名牌战略,走规模经济之路。企业要想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界定自己可支配资源为其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实施名牌战略。而企业要创世界名牌就必须走规模经济之路。

第三,培育企业核心营销能力。在营销策略上,一方面要重视市场调研,以市场竞争为导向,运用产品质量差异性策略,为企业带来高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利润率;另一方面要主动营建自己的营销网络,以国内市场为主,兼顾国际市场。

第四,加快企业经营的信息化建设。为了更好地让技术、营销、管理为企业适应市场服务,企业必须借助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提高产品的成品率和附加值,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决策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课题组.民营经济发展和 民营企业成长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22).

【2】张雏迎.企业想要基业长青需要政府释放控制资源 【R】.中国企业家第五届年会上的发言,2005—22—24.

【3】秦辉,戚东梅.企业家精神提升与民营企业持续成长【J】.企业经济,2004,(10).

【41刘琼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J】.统计与决策.2005,(1).

【5】和军,武承安,于永海.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 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6】王跃飞.以诚信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J】.乡镇经济,2004.(8).

【7】王成吉,王娟.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理论建设.2004,(4).

【8】唐志丹,姜鹤.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思路【J】.北方 经济,2002,(1).

第二篇:浅谈我国职务犯罪的成因和对策

目录

一、职务犯罪的新特点„„„„„„„„„„„„„„„„„„„„„„„„1

(一)大案要案急剧增多„„„„„„„„„„„„„„„„„„„„„„„1

(二)从“高干”到 “村官”一样犯案„„„„„„„„„„„„„„„„„1

(三)窝案串案、团伙作案日增„„„„„„„„„„„„„„„„„„„„1

(四)经济职务犯罪广为蔓延„„„„„„„„„„„„„„„„„„„„„1

(五)国企领导犯罪突出,国有资产流失严重„„„„„„„„„„„„„„2

二、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2

(一)封建思想残余是职务犯罪的思想根源„„„„„„„„„„„„„„„3

(二)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失衡是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3

三、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对策„„„„„„„„„„„„„„„„„„„„4

(一)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遏制不正当竞争„„„„„„„„„„„„„„4

(二)提高党员和干部的素质,以提高反腐败能力„„„„„„„„„„„„5

(三)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反腐倡廉„„„„„„„„„„„„„„„„5

(四)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立法„„„„„„„„„„„„„„„„„„„„„6

(五)优化执法环境 优化执法环境„„„„„„„„„„„„„„„„„„6 参考文献„„„„„„„„„„„„„„„„„„„„„„„„„„„„„„7

浅谈我国职务犯罪的成因和对策

一、职务犯罪的新特点

(一)大案要案急剧增多

十六大以来的近5年中,全国查处的贪官达20多万人。过去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算为大案,而现在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甚至上千百万元的屡屡出现,金融界犯罪金额上亿元的也不乏其案。如成克杰任职其间单独或伙同他人收受贿赂款物4000多万元。浙江第一贪官温州王天仪收受贿赂180多万元、美金1万元、巨额财产来历不明1400多万元。

(二)从“高干”到 “村官”一样犯案

如已查处的案件中,有高级领导干部陈希同、王宝森、成克杰、胡长清等;仅2003年,就查处15个部级领导干部,平均每周有一个厅级干部落马,每天有一个处级干部犯案。有湖南政府原副秘书长王道生,江西纸业集团公司姜和平以及枣阳市原土地局局长章大梁等厅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等案件,这些案件涉案金额均在几百万元至上千万元,他们位高权重,所造成的破坏后果极为惊人。而过去被认为不入“官”流的“村官”也屡犯大贪案。如安徽省隆岗村守业贤参与私分公款31万元,受贿1万元。中国“村官”经济型职务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浙江省长兴县检察院立案查处了农村基层干部贪污挪用土地专项资金55件。

(三)窝案串案、团伙作案日增

表现为犯罪分子内部串通、内外勾结、合伙密谋、长期群体作案坑害国家。如广东湛江走私案、厦门远华走私案和福州陈凯特大贩毒、走私、组织偷渡案中的贪污受贿以及中国华润总公司下属的邹秀海、刘板、杨三合伙挪用公款2.4亿元,受贿67.5万元特大挪用公款案、窝案、串案触目惊心。其中陈凯案件中的原福州市委常委秘书长方长明因收受巨额贿赂而造成国家的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之巨。

(四)经济职务犯罪广为蔓延

腐败不但在经济管理热点行业,而且在科教文卫等“清水衙门”也不断出现,教育部门已不再是一块净土,贪污、受贿呈现出恶劣蔓延趋势。教育系统在基建发包、教学设备、物品采购、辅导资料印刷、代理发行、人事调动、干部任免等环节也屡屡发生职务犯罪。从2004年南京市检察机关查处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冯小龙受贿案,涉案金额102万元;南京经济学院基建办方慕钰受贿案,涉案金额155.9万元,美金2000元;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刘代宁受贿案,涉案金额161.7万元,美金3000元及实物字画等几起重大案件足以说明教育部门经济职务犯罪的趋势及其严重性。

(五)国企领导犯罪突出,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由于国企体制存在着深刻弊端,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领导利用职权贪污受贿,挥霍浪费,挪用公款,隐匿、转移、私分国有资产等现象日益突出,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在分析2002年以来审理过的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贪污犯罪案,发现国企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犯罪现象突出,占被告人总数的76%,涉案金额达678万元,占涉案总额的91.8%.据统计,2003至2004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查办国企人员贪污贿赂犯罪25322人,国企改制过程中的职务犯罪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北京市检察机关的有关资料显示,犯罪造成的损失从5年前的不足亿元增加到了4.7亿元。从已查的案件中,国有资产严重地隐匿、转移、私分、流失严重,成为“最后晚餐”。如陕西西光电仪器厂原总经理刘某以隐匿手段把1300余万元国有资产流入个人腰包;福建厦门市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某趁国企改制之机以转移手段,侵吞公司股权及红利3700余万元。浙江金华市某饮食服务公司领导班子在公司改制时,集体决定将公司价值1700余万元的房产不报评估,后变更产权共同予以贪污等等,足以说明其严重程度。

二、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

职务犯罪产生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封建思想的残余、人们法制观念的淡薄、对职务犯罪惩处之乏力、主要原因。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着一定权力。但是,在有的领导干部的头脑中,对其所掌握的权力的取得,用途却不很清楚,往往把其作为“自己的既得利益”来看待。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加以分析:

3(一)封建思想残余是职务犯罪的思想根源

中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在这个阶段所形成的习俗和思想根深蒂固,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有些人热衷于投机钻营,有些人当官为了发财,于是行贿受贿就再所难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职务犯罪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是说,社会所能提供的财富,通过正当劳动所能获得的物质报酬,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有些人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就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找人办事靠金钱铺路,替人办事就索贿受贿,导致职务犯罪。例如原抚顺特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玉颖因犯受贿罪、贪污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其受贿一多半来自本单位干部调动。这家企业中层以上干部仅几十人,张玉颖3年间就调整18个关键岗位,人均“上供”2.5万元。她就是受封建权钱的思想影响,才大肆利用人事权,也就是所谓的官权来大捞一笔.可惜却捞来了终身牢狱.(二)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失衡是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一些领导人只注重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使得一些人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助长了职务犯罪。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隙而入,侵蚀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特别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市场经济建设经验,缺乏前瞻性的应对措施,加之体制运转的速度很快,没能及时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和机制,管理和监督工作中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一些贪官污吏,趁机侵吞国家、集体和人民的财产。像轰动一时的胡长清和成克杰贪污腐败案,就是这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失衡的产物。(三)权力过分集中,监督机制失衡是职务犯罪的主要诱因 处的案件看,涉案的人员大部分在案发前都执掌本单位的某一项职权,这些相对集中的权力因缺乏有效的监督,在行使过程中走了样,不仅诱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对“一把手”监督机制的缺失,在权钱交易过程中,他们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利用特殊身份和特殊权力,徇私舞 4 弊、贪赃枉法,破坏了党和公职人员在人民群众的良好形象,破坏性极大。原国资委官员陈天晓因在原国家经贸委工作期间,挪用公款5000万用于个人经营,被北京市一中院终审判处有期徒刑10年。她在忏悔中说是因为拿钱太容易,又没有人监督,所以铤而走险,现在非常的后悔,说当时如果有人在监督,那自己就不敢挪用公款了。江苏南通市航道管理处原处长徐守余剖析自身犯罪原因,如是说:“对‘一把手’监督的缺失,也是导致我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在领导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有段时间还兼任过党委书记,权力的过分集中以及这种权力的长期占有,加上我曾经拥有的辉煌成就和耀眼的荣誉光环,上级领导对我是信任有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权力过分集中,监督机制失衡的确是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四)领导干部抗腐败能力不高,是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 领导干部的素质问题,好比内因,在马克思哲学中我们学到,单单在外因的作用下,没有内因的响应,是不会导致质变的。在职务犯罪中大多数人都是抵制不住金钱和美色的诱惑,知法犯法,看来有必要在全国全党范围内开展一次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看来我们毛主席的那老一套还真的不过时啊。在当今这个社会,很多的领导干部都养尊处优,纪律涣散,党性全无,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和重视.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原副区长马惠明,2005年12月30日被杭州市中级法院以受贿罪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法院经审理查明,马惠明利用职务之便,通过接受他人提供的赌资及与人“拼赌”等途径收受贿赂共计245万余元。作为一个党员干部竟参与赌博,陷入职务腐败泥潭,你说这说得过去吗?这就是素质问题,不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是不行啊。

三、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对策

国外有学者指出:“腐败是政府最大的痼疾,其危害性仅次于暴政。”而新加坡政府的反腐败口号是:“让腐败者在政治上身败名裂,让腐败者在经济上全家倾家荡产。”看来有必要研究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对策,根据产生职务犯罪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对职务犯罪要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一)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遏制不正当竞争

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遏制不正当竞争,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中之重 当前职务犯罪导致的原因之一就是,制度不完善,所以导致很多的不正当竞争,这是职 5 务犯罪的重大隐患。虽然党和政府不断总结经验,在制度建设方面颁布了许多规定,比如,党员廉政建设实行责任制,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经济收入申报,国家公务员在公务活动中收售的礼品要登记上交等等。但是这些规定和政策成效不大,我们必须提出更好的制度和政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了这些政策和制度不要流于形式和走过场,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职务犯罪的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二)提高党员和干部的素质,以提高反腐败能力

党员和干部的素质在职务犯罪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必须提高党员和干部的素质,在反职务犯罪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法律和制度是由人来制定,也是由人来执行和遵守的。人的素质至关重要,人的素质高,能够廉洁自律,自觉抵制腐败现象;人的素质差,即使法律制度再完善,也会发生违法乱纪现象。预防职务犯罪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等思想来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并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使广大党员干部养成热爱学习、自觉改造的好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带头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也可以用共产党员的先进事例来教育他们,如原漳州市东山县书记谷文昌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办实事,从不为自己谋私利的精神都在感动着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要让这个感动继续延续下去。

(三)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反腐倡廉

“预防职务犯罪,需要您的参与”这是2002年全国检察机关“举报宣传周”活动的宣传主题。在党和国家日益重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问题,确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工作方针的新形势下,“预防职务犯罪,需要您的参与”这一“举报宣传周”宣传主题的提出显得极为适时、确切、合意。“预防职务犯罪,需要您的参与”就是指预防职务犯罪需要社会各部门及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使广大群众学法、懂法,提高反腐败斗争和预防职务犯罪的自觉性。倡导“从我做起,绝不行贿”。这种观念一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且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腐败现象就可能得到有效的遏制。群众“从我做起,绝不行贿”,也能促进领导 6 干部“从我做起,绝不行贿”,并自觉预防职务犯罪,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廉洁风气的形成。但这将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因为有很多的“官本位”思想和“官官相户”思想在群众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发动群众参与举报是十分有效的监督措施。实践证明,建立和实施举报制度,动员群众参与举报腐败分子,是揭露、惩治腐败的有效办法。据最新的统计:近几年,全国查处的大要案,有80%以上是通过群众信访举报揭露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群众是反职务犯罪的中坚力量。如泉州市永春县人民检察院推行的群众信访制度,就非常值得各地的检察和纪检机关学习。

(四)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立法

加强立法,形成机制,使职务犯罪中主体从“主动犯罪”转变为“不敢犯罪”“不想犯罪”。首先,加强立法,提高职务犯罪的惩罚标准,从制度上减少犯罪的“得利概率”。如贪污一万元、罚他五十万元,并处以7年以上的徒刑,加大犯罪付出的 “成本”、“代价”。其次,推行“高薪养廉”。中国有句古话是这样子说的,“贫起盗心,富贵思淫欲”。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逐步提高公职人员的收入水平,改善国家公职人员的实际的生活水平,通过个人经济收入增长,减小职务犯罪的诱因。第三,加强对公务员违纪惩罚力度。防微杜渐,是各种制度制定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提高公务员各项待遇的同时,从制度上对国家公职人员平时言行进行必要的约束。违反规定轻则辞退,重则开除。从而从制度上消除职务犯罪产生的思想条件。

(五)优化执法环境 优化执法环境

执法环境不好是诱发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执法环境不好表现为领导干预、说情、执法执纪机关不严格依法依纪办事等。就执法执纪机关来说,应紧紧依靠党委和上级机关领导,顶住压力,顶住说情风,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执法执纪人员素质,要坚信党和国家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要认识到个别领导干预代表不了党委的意见,要有不怕丢乌纱帽的气概和豪情,敢于碰硬,善于碰硬,要敢于顶住说情,善于顶住说情。要通过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提高执法执纪人员素质,来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像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去年卷起的全国审计风暴,我们现在都应该历历在目。而原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在担任局长期 7 间,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下属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是值得各地借鉴的。可以说,执法执纪机关对反腐败工作的态度和工作情况是优化执法环境的重要内容,所以,优化执法环境,执法执纪机关严格执法执纪、反腐败的态度要坚决,工作效率和水平要高。当然,优化执法环境还涉及到其他很多问题,如加强党委集体领导、消除部门保护 主义等等。所以优化执法环境除了执法执纪机关自身应积极努力外,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的建设,需要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领导干部的清廉﹑社会风气的正直是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只有让反职务犯罪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党员干部、每一个人心里,才有可能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当前我国反职务犯罪依然任重而道远,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由于职务犯罪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对它的治理不能采取单一的手段,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惩罚与救济并举,媒体要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呼吁整个社会重视职务犯罪的危害,让国家、社会和个人结合起来,拒绝职务腐败。人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法制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雪慧 《时评反腐败》,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10 第一版。[3] 金强 编著《反腐败镜鉴录——六十个贪官的真实案例》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03 第一版。

[4] 胡鞍钢 主编《中国挑战腐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01第一版。

第三篇:我国养老金缺口成因及对策

武汉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题目:

课程论文 我国养老金缺口成因及对策浅析

学 院: 文法与经济学院

专 业: 社会工作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董登新

日 期:

二○一四年六月

武汉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摘 要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当前,中国正快速进入老年社会,急需推进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与核心内容在于养老保险基金,然而由于当初制度设计的缺陷及实际运行中所产生的问题,我国养老保险金存在着巨大的缺口,给财政造成了巨大负担。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缓解,政府将会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与进而导致的信任危机,大批退休人员难以安养晚年,社会稳定也会因此遭到破坏。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由于当初制度设计的缺陷及实际运行中所产生的问题,我国养老保险金产生了巨大的缺口,严重影响了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就我国养老金缺口的成因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

文章首先介绍了养老金的模式,我国养老金积累的现状和问题,接着指出我国养老金问题转换制缺口,老龄化缺口,双轨制缺口的三大成因。最后提出了六项解决措施。研究结论表明,当下解决我国养老金缺口问题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金缺口; 成因;对策

I

武汉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目 录

一、养老金模式................................................................................................................1(一)现收现付制........................................................................................................1(二)基金积累制........................................................................................................1

二、我国养老金的现状及问题........................................................................................1

三、我国养老金缺口主要成因.......................................................................................3(一)转换制缺口........................................................................................................3(二)老龄化缺口........................................................................................................3(三)双轨制缺口........................................................................................................4

四、解决我国养老金缺口问题的对策...........................................................................5(一)国家应承担起对转轨成本的直接责任............................................................5(二)界定个人账户产权............................................................................................5(三)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5(四)加强养老金征缴力度........................................................................................6(五)延长退休年龄....................................................................................................6(六)完善养老金的监管和营运................................................................................7 结论....................................................................................................................................8 参考文献............................................................................................................................9 致 谢................................................................................................................................10

II 武汉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一、养老金模式

目前,世界上的社会养老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即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中国养老金主要分为两类: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二者实行的不同制度,被舆论广泛称为养老“双轨制”,两者待遇差距巨大,是一种歧视性的制度,在中国已经持续20年。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同: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即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财政统一筹资;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即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财政统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即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差距大概是300%~500%。

(一)现收现付制

现收现付制是以劳动者在职期间的缴费加上同期雇主缴费和政府补贴组成的养老保险基金来支付退休者养老金,实行收支平衡预算;基金积累制是劳动者在职期间通过自己和雇主的缴费建立并逐年积累个人养老账户基金,退休后再以积累的养老基金和投资收益来给付自己的养老金,实行基金储备制简单地说,现收现付制就是在职的人养退休的人,即在职职工缴费,退休人员领取。

(二)基金积累制

基金积累制就是自己养自己,即将职工个人的缴费存入自己的个人账户,缴费及其增值部分归个人退休后领取。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在内选择现收现付制,只有智利、新加坡等少数国家选择了基金积累制,现收现付制的缺点是抵御社会老龄化的能力较差,基金积累制的缺点是没有再分配因素,抗通胀性能较差,两种模式不存在哪种更好之分 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选择的是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与实行积累制的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账结合模式,即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

二、我国养老金的现状及问题

2008年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598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2%,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后果是老年人口总量的增加,需要支付养老金的

武汉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老年人口基数增加。根据专家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预测,我国老龄人口数量会在2037年左右达到峰值,以现有的现收现付制度必然很难维系。为此,我国探索建立了混账制度,但由此产生了巨大的转制成本。近年来,我国城镇企业养老金平均缴费率一直在20%左右,有的地方已经超过了30%,而发达国家这一比率为美国6.2%,日本8.65%,韩国11%。

人口老龄化在增加老年人口数量的同时,也相应减少了劳动人口在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从负担系数的角度来看,在筹资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负担系数提高,能够分摊到每个老年人身上的养老金相对减少。面对我国高达132802万的人口总量,通过提高出生率,扩大劳动人口所占比例的方法显然是错误的。因此,应对不断增长的负担系数的方法的关键就是提高筹资能力,主要包括扩大覆盖面和提高筹资水平。然而,我国养老金平均缴费率已经偏高,通过提高费率来提高筹资水平的办法不可取,在筹资水平方面应通过增加财政投入予以考虑。另一方面,应该从扩大参保人群覆盖面,改善参保人群的年龄结构入手,从而降低负担系数。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我国养老金给付压力的同时,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沉重。前文论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型产生了巨大的转制成本,个人账户有名无实,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仍然是现收现付制而非部分积累制。在个人账户基金挪用,个人账户空账的情况下,本来应该长期储存作为投资基金的个人账户基金,几乎不能参与投资,更谈不上增值。

第二,基金筹资渠道单一,缴费基数不实。我国社保基金采取三方筹资模式,主要依靠单位和职工按照职工工资水平缴费。由于我国本来就执行了较高的费率,导致部分企业为减轻经营成本负担故意隐瞒和低报工资水平,个人缴费也因认识不足和缺乏激励机制而瞒报少缴。另外,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福利和补助等收入使得工资总额(目前沿用1990年规定)概念的边界化模糊,工资收入远远低于实际总收入,使得缴费基数明显偏低,费款大量流失。

第三,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由于政策的严格限制,一些地方的社会保险基金虽有一定结余,但按照国家现有规定,为了保障基金安全,基金投资只能局限于收益率极低的极少领域。于此之外,社保基金还要应对日益增高的CPI指数和相对稳定的银行利率,而近两年银行利率均低于CPI指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已成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武汉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三、我国养老金缺口主要成因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虽然是最适合解决中国老龄人口压力的养老模式,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转换制缺口

要厘清这个问题需从我国的养老制度改革说起。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国家和企业包干阶段,即1983年城镇集体经济组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前的时期,这一阶段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1]第二阶段是社会统筹改革阶段,从1984年开始至1997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展开,把原来本质上由国家单独负担的职工养老改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开始逐步积累养老基金 但这一时期还没有建立个人账户,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混在一起,并且缴费仍然是以企业为主,个人缴费比例仍然偏低。第三阶段是统账结合阶段,按照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养老保险统帐结合的原则,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26号文件《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和2005年12 月国务院发布的38号文件《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基本确立了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基本养老保险费企业按工资总额的 20% 缴纳计入社会统筹基金,个人按工资总额的 8% 缴纳计入个人账户,我国在1997 年实行统账结合的养老模式改革之前,已退休的老人,他们没有个人账户,改革前参加工作而改革后退休的中人,他们的个人账户建账时间短,所有的老人和改革前的中人企业都未曾给职工缴纳社保,个人也没有基金积累,政策规定这些人的社保视同缴费,其养老金由统筹账户进行支付 由于我国建立城镇职工养老制度之前缺乏基金积累,导致社会统筹账户收不抵支,于是开始挪用个人账户资金用以弥补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缺口,致使个人账户沦为名义账户,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这样,由于养老制度转轨时视同缴费的数额十分巨大,留下了巨大的空帐,从而导致养老金出现了支付缺口,这部分缺口实质上是转制带来的转制成本,本文称其为转制缺口。

(二)老龄化缺口

按照1997年国务院26号文件的规定,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为120个月,也就是在不考虑投资收益情况下按10年余命发放个人账户养老金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69.9 岁,退休后的平均余命为9.9 岁;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为

武汉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72.6 岁,按照女干部退休年龄 55 岁计算,退休后平均余命为17.6岁,养老金支付缺口由此产生。尽管2005年国务院38 号文件调整了养老金的计发办法,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 利息等因素确定,并将60岁退休对应的计发月数调整为139 个月,约为11.58 年,55 岁退休对应的计发月数调整为 170 个月,约为14.17 年,但数据显示,2008 年,我国男性平均余命增长为 12.1 岁,女性平均余命增长20.7岁[2],仍有相当年份个人账户无法支付养老金,养老金支付缺口依然存在。

(三)双轨制缺口

公务员退休后的退休费计发基础是退休前的职务工资加级别工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退休费计发基础是退休前岗位工资加薪级工资;机关技术工人、普通工人退休后的退休费计发基础是退休前岗位工资加技术等级工资。计发比例则按照工作年限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工作年限越长的人退休金替代率越高。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由此可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最低退休金替代率都有80-90%。[3]

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基础是社会平均工资,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新人”为例,其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养老金=(当地上职工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存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

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高于社会平均工资,这也加大了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差距。1999—2009年,各年机关和事业单位平均工资都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就养老金替代率而言,据郑秉文测算,1997年中国企业职工的社会平均工资养老金替代率达76.3%,以后逐年下降,到2008年只有47.7%。说明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增长的速度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而与机关事业单位比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替代率只有机关事业单位的一半多。

众所周知,我国城镇职工实行了不同的养老制度设计,企业单位职工需要个人缴费,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个人不需缴费,人们称之为养老双轨制但未缴费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却是缴费的企业单位职工的2-3 倍,其公正性暂且不论,这笔庞大的养老金开支也是导致养老金缺口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认为,从短期来看,我国养老金缺口主要源自转制缺口,但从中长期来看,老龄化缺口,将成为更为主要的因

武汉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素,而双轨制缺口将成为延迟退休等制度改革的障碍。

四、解决我国养老金缺口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对养老金缺口成因的分析,缓解养老金缺口的措施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解决养老金的历史债务问题;二是弥补现行养老金体制上和管理中的漏洞,以此缩小养老金的缺口,避免支付危机的产生。

(一)国家应承担起对转轨成本的直接责任

在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前,大部分企业的养老保险基金或是以利税形式上缴国家财政,或是作为生产资料的追加部分固化在国有资产之中,职工的退休金由国有企业支付。现在的“老人”和“中人”的养老保险费用实际上已通过“预先扣除”形式上缴国家,形成了国家负债,所以国家对转轨成本的清偿负有直接的责任。明确了历史债务的偿还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了也缓解了挪用个人账户资金来弥补统筹账户资金缺口的问题。但政府还需制定一个逐步的偿还计划并公布于众,包括历史债务的具体规模、筹资方式及金额、偿还期限、偿还部门及其法律责任等。[4]

(二)界定个人账户产权

做实个人账户个人账户来资金自个人缴费,具有完全积累性;统筹账户资金来自企业缴费,具有现收现付的性质。这两种来源与性质都不相同的账户应由不同的管理机构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5]首先,国家承担起对养老金历史债务的责任并逐步偿还,这就分清了养老保险的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在这一前提下,“新人”不必再为老一辈人的养老金负责,企业的负担得以减轻,各地方政府也减少了挪用个人账户的动机。然后,政府需通过法律明确界定个人账户的产权,避免空账规模进一步扩大。最后,通过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变现国有资产、发行特种债券等多种途径消化空账。

(三)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扩大覆盖面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大数法则,在此基础上可适当降低企业的缴费比例,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参保和生产的积极性,资金征缴率也会得以提高。提高统筹层次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难的问题,为养老 武汉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保险覆盖面的扩大打下了基础。现阶段中的重点是要继续规范完善省级调剂制度,实现省级统筹,增强资金的分散风险能力与保障能力,降低制度管理成本。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长期以来只覆盖国有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的筹资日趋呈现“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态势,酝酿着未来的支付危机。而养老保险的社会性和公平原则也决定了其应该覆盖所有劳动者,保障他们老年的基本生活,否则这项制度就是不完整的。在养老金缺口日益扩大的中国,提高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已不起不到增加养老金收入的作用,继续提高费率只会造成效率损失。而通过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办法来增加养老金收入则是可行的。[6]但是也应注意到,覆盖面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支出的增加,盲目扩大保险覆盖面会给我国养老保险带来更大的支付危机。在政府逐步偿还历史债务及提高保险统筹层次的基础之上,当前阶段扩大覆盖面的重点对象应是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覆盖面的不仅充实了养老保险基金,增加了基金的支付能力,降低了制度赡养率,也分散了基金的风险,提高了基金使用的效率。

(四)加强养老金征缴力度

提高基金收缴率企业拖欠养老保险费,表面上是企业有困难,实质上是无视国家规定,在政治上剥夺了《宪法》赋予职工的权利,在经济上侵犯了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采取有效手段予以制止。参保缴费是强制性义务,要采取强制性措施,堵塞漏洞,应收尽收,减少流失。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公会、人大、媒体等的监督作用保证足额征缴。

(五)延长退休年龄

减少提前退休长寿风险扩大了个人账户基金缺口,延长退休年龄是消除长寿风险的一个重要措施。据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考量。国际上关于退休年龄的改革,逐渐向男女退休年龄相等的趋势发展,我国一般女性退休年龄为50岁,男性为60岁,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尤为急切。但是退休年龄提高为社会接受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可先采取上海所提出的弹性退休政策。[7]

整治提前退休现象需进行以下工作:第一,清理提前退休的工种。50年代我国有1856个提前退休工种,现在由于作业环境、劳动强度的变化及劳动保护的加强,有些工种已不再是特殊工种。第二,完善提前退休审批程序。我国企业在为职工违规办理

武汉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退休手续时多采用伪造假档案,假工种,假病退的方式,所以在退休审批上要严把关口。第三,加大处罚力度。对于违规办理退休的企业和相关职能的工作人员,都应依法严加惩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经济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

(六)完善养老金的监管和营运

可通过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来强化财政预算监管。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政府财政可以准确掌握各项社会保险资金支出管理情况,进而严格控制社会保险支出水平,使之与国民经济发展、财政和企业、个人负担能力相适应,真正做到将各项社会保险资金统一核算、统筹安排。[8]

还需做好养老金的运营工作,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首先,可委托专业资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政府集中管理的基金实行垄断性经营,管理成本一般很高,存在着机构庞大、监管困难、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私人分散管理的基金实行竞争性经营,管理成本低,投资收益率较高。[9]我国政府应考虑适当增大委托投资比例,利用私人资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优势,提高投资收益率。其次,实施多元化的资金投资策略。多元化的资金投资策略能够分散非系统风险,获取比较稳定的资金收益。[10]我国可考虑适当降低养老金投资国债及存入银行的比例,将一部分基金投资分散于股票市场、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方面,另外,还可以适当考虑国外投资渠道,实施海外投资策略,进一步分担风险,增加收益。

武汉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结论

因此,就现阶段来说,我国应该在保持原有法定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逐步实施针对不同行业间的差异化退休年龄制度。对于从事多以体力劳动为主,劳动密集型工种的大多劳动者,按照现有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实施。对于从事知识型、技能型的轻体力行业的劳动者,可以适当延迟其退休时间,使其发挥其余热创造价值。在2020年左右再开始通过5~7年的时间逐步延迟全社会的法定退休年龄,以缓解2037年左右出现的我国人口老龄化顶峰时期的养老金给付压力。

人口老龄化使得养老金给付面临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历史债务沉重、缴费基数不实、支付环节缺乏统一管理以及基金的保值增值无法得到保障,这些问题都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巨大的压力。本文通过一定的分析与思考,从优先立法规范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办法及不同行业间退休年龄差异化两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危机的平稳过渡及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障。养老金缺口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推动社保制度建设。最终解决社保问题的出路还在于进行彻底的体制重建和改革。把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高到全国,是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的必然要求。中国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老百姓的储蓄率远远高于西方,主要是为了养老。在全球独一无二的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近30年后的今天,养儿防老已不现实。政府确保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目标,让全体公民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养老预期。由于全国统筹难免要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利益,需要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合理分担责任,深入研究、精心设计,兼顾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总之,解决我国养老金缺口问题是大势所趋且意义重大。武汉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1] 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86 [2] 钟仁耀.养老保险制度国际比较 [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27 [3] 蒲晓红.非正常‘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J].经济体制改革,2001(6)[4] 李妍.浅析我国养老金缺口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2009(8)[5] 梅琼.我国养老金缺口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9)[6] 韩峰.我国养老金监管制度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11(7)[7] 张芳.我国养老金的缺口有多大[J].社会, 2011(5)[8]汤晓燕.养老金缺口问题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1(20)[9] 王磊.养老金缺口辨析与弥补对策[J].辽宁社会科学院, 2014(3)[10] 顾锦林.我国养老金缺口原因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2(12)[11] Holley Gorawar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J].SCI, 2009(11)[12] Goodridge.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J].SCI, 2012(10)[13] John B.williamson.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dowment insurance[M].SCI, 2011(10)

武汉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致 谢

这次课程论文设计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董登新老师他在忙碌的教学中依然给予我悉心的指导,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将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在此谨向董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本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潘霜、张璐瑶等同学的热情帮助。感谢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经过近2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论文的写作。

第四篇: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及对策

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及对策

2012-02-10

提要: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呈现出来。然而,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却遭遇了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或缺陷,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由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瓶颈,成为大多数民营企业走向成功之路难于逾越的鸿沟。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淡薄。民营企业的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观点是: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与员工的交流,重视公司文化和凝聚力,培养员工对公司的责任和认同感。而目前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对这一观念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事务性管理层面,以组织、协调、控制、监督人与事的关系为职责,谋求人与事相宜为目标,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强调使用而轻培育,将人视为成本,算人头账,而不算人力资本账,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2、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战略的成败。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发展日益凸显其战略意义。而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并未重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未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需求规划,更未建立一种有效的人才需求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以适应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所形成的企业人员替补及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多数民营企业深切感受到高级管理人才

和技术人才的缺乏,但由于事先没有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深切体会到了“人”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受,只能是望人才而兴叹,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3、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现代企业,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成功的民营企业主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企业家是生产要素的组织者,是市场的开拓者,是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家素质的高低对一个企业的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当前的情况看,民营企业管理者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管理水平低,缺乏战略眼光和市场应变能力,致使大多数民营企业难以走出小生产的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除了一些集团化发展的企业及一些从事高科技行业的人才素质较高之外,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式管理,其管理人员多是家族成员或企业的创业元老,而他们当中大部分的学历偏低。一般来说,在民营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者缺乏现货企业管理的基本认识,不大懂得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大部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尤其在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中,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单纯学技术出身的,知识结构太单一,缺乏必要的相关管理知识。民营企业如何拓宽提高人才素质途径的渠道,如何通过科学配置,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才整体效应、实现素质与结构的和谐,就显得非常重要。

4、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忽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本身也认识到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培训,结果却是受训者对培训内容兴趣不大,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管理及人员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培训并没有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培训并未与员工个人发展相联系。缺乏培训要求的调查,并且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方法不适应成人学习特点,培训者专业化素质不高,培训资料和教材缺乏,培训政策不到位等等都给培训工作带来了挑战。

二、克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陷的对策建议

1、重新确立人力资源管理在民营企业中的地位。民营企业的决策者要改变、更新观念,不要将传统的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相混淆。要从根本战略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从

长远发展上支持管理体制的变革和人力资源工作的推行。应由企业改进内部管理制度,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关系企业命运的位置上,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形成吸引人才、凝聚人才、搞活人才的良性机制;也可与其他企业联合起来,优势互补,加速造就适应国际竞争的各层次经理人才和新技术人才。只有决策者真正意识到人才培养、开发人才的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迅速走上正轨,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聘用机制。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民营企业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所以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家族式的裙带作风,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首先,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必须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就是效益、知识就是财富,努力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相应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其次,要本着企业动态发展的原则,适时适量引进,企业应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方案要对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心中有数,对企业近期、中期、远期的人才需求有着合理分析和科学预测,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最后,要对各级各类人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评价。此外,企业还需要分层次、分重点、有步骤地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和人才滚动开发计划。

3、建立学习型企业,促进人才资本自我优化。人才资本与其他资本不一样,在一个环境中可以增值,但在另外的环境中也可能贬值。增值的环境就是学习型企业,它帮助人才资本增值,使人才资本持续地自我优化。通常在一个学习型企业中,能够营造有利于员工生成、交流、验证知识的宽松环境,提供员工友好交流的机会;建立一个内部信息网,便于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制定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员工进行知识交流,促进员工知识更新;大力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倡终身教育。为建立真正的学习型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推行“订单教育”,为人才资本积累、开发、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打破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积极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民营企业主要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为高级人才设计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使其专业能力得到提高、职务得到提升与人力资源的战略目标相吻合,助其实现个人理想,并与企业目标相重合。

4、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创新。一是要制定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里形成公平竞争的机制氛围,激励员工奋发图强,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并留住人才。高层管理人员流动的五个根本原因是“个人发展”、“学习机会”、“工资福利”、“成就感”和“人际关系”。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民企的任务是既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持骨干队伍的相对稳定,也要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内部人才流动的渠道畅通,大力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在流动中实现人才的优化组合和科学配置;二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建立后备队伍,通过传帮带、换岗、担任助理等形式及时把优秀的年轻员工补充到后备人才队伍中来,同时要扩大视野,把有潜力的员工也纳入进来,进行培养、考察;对员工实行终身教育。企业要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岗位在职培训,让员工能够跟得上或领先于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民企应双管齐下,建立一套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推动优秀人才成长的机制。

三、结束语

民营企业的决策者只有转变观念,真正把人才当作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事业发展的合作伙伴,从心里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价值,赢得人才忠诚,实现管理行为和经营理念的创新;以人为核心,认知人性,尊重人性,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本质就是创造效益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这样,民营企业才能赢得人才、赢得市场,得到永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戴园晨。民营企业的人才战略[J].乡镇企业,民营企业,2009.1.[2]陈春根。论职业经理体制在民营企业的推行[J].乡镇企业,民营企业,2008.[3]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作者: 王平来源: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20期

第五篇: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考及对策

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考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民营企业内外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民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就民营企业的现状、地位作用和发展问题作以研究,探求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现状;发展;研究对策

正文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近15年,中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速度。同时,我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其间,我国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民营企业在高速发展、崛起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持续发展的障碍,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一、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民营企业的定义

民营企业不是法定概念。一般按照社会上的传统讲法,把集体、私营、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转让私人承包的均称为民营企业。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民营企业指私营企业。广义的民营企业指的是非公有制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的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盈利性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所称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三资企业包括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本文在“民营企业”这一概念的应用上主要以狭义为主,但也不排除部分行文涉及广义的概念,以具体的语境加以区分。

(二)我国对发展民营企业的基本政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对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类政策体制问题做出了回答。中国非公有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大好时期。党和国家对非公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是解放生产力的重大战略,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初步时间的经验已经证明,这一政策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而我国《宪法》在中有明确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三)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程度的提高和各项政策的放宽,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逐步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1、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尽管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是国民今年国际和行业发展的支柱,代表着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但是民营企业仍是创造市场活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

目前,中国工商注册的企业约1000万户,国有企业约20万户,98%为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正以平均每天增加1500多家民营企业、增加注册资本30亿元的增幅飞速发展。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每年吸收就业人员多达1200万—1500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中的65%是靠民营经济实现再就业的。除此之外,民营经济还是出口创汇的有生力量,自1980年来,我国约50%以上的出口交货值是由民营企业创造的。

2、民营企业是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

全国职工在中小企业就业人数约占75%。1990年至2000年10年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介绍1774万人,集体企业净减少1837万人;同期,民营企业却净增2796万人,外资企业净增546万人。现在,在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超过6000万人。实践证明,近年在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在国有

和集体企业从业人员净减少的同时,是民营和外资企业以年均净增300多万个工作岗位,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稳定社会做出了贡献。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3、民营经济是推动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民营企业大多与时常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其产权清晰,利益驱动力强,组织层次简洁,内部信息畅通,对市场反应灵敏,与顾客和市场联系直接;民营企业经营灵活,劳动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均可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自主决定和调整;民营企业一般投资较小,追求利润动机强,富于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等等。民营企业正是利用机制灵活的优势,活跃在大企业尚未涉足的新兴领域、竞争十分激烈的领域和技术创新领域,活跃在品种多、批量小的加工、配套、维修领域和零售、服务等本小利薄的领域,以及需求分散、个性化要求高的领域。由于民营经济的积极参与,使得这些领域竞争更加充分、市场更加灵活。实践证明,凡是民营经济发展较早、较充分的地区和领域,其市场发育就相对较快,经济发展就更具活力。

4、民营企业是国有大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在竞争性行业,有发展前景的国有企业,为提高竞争力需要资金支持,但政府已不会再有新的资本投入;那些竞争失败的国有企业,在市场中已经失去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推出市场的最大难点是涉及众多职工的下岗。解决国有大企业“人往哪里走”、“钱从哪里来”的一条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民营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发展资本市场,鼓励民间投资。通过民间投资进入和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重组,从而实现股权多元化,促进政企分开,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对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具有决定性作用。传统国有企业“大而全”造成的低效率是国有企业缺乏竞争里的重要原因。破除“大而全”的生产组织方式,实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需要依托各类专业化民营企业。由此形成专业化、低成本、高质量,可灵活应变的生产组织体制,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5、民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民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新技术的载体是掌握了技术的人,而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具有明显的创业者与高回报和高风险的紧密关联机制,可以最充分地调动新技术创业者创业的热情和聪明才智。到1997年,我国已有民营科技企业7万余家,有不少民营科技企业登上了科技高峰,创造了良好的业绩,几乎连年以50%--100%的速度发展,效益连年翻番,很快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全国甚至国际知名的企业,跻身于世界高技术产业竞争行列。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举措。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在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结构、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理论上、法律上、政策上、实践上都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历程。据国家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超过300多万家,从业人数4088万人,注册资金达3.5万亿,共有个体工商户2353万户,从业人员达4636万人,民营经济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民营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GDP中所占比重已达到61%,拥有的资产占全社会资产的比重已超过20%,民营企业产值已“三分天下”甚至“二分天下”,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

1、管理水平低下。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随着市场由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技术上的逐渐升级,家族制管理越来越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任人唯亲的管理方法不利于吸引高技术和高级管理人才。②投资主体的单一化,不仅使筹资融资更加困难,而且投资额有限,企业难于发展壮大。③家族企业规模扩大后,客观上要求明晰各家族成员的产权。然而,实际情况是,因为创业成长过程的复杂性,亲情关系等使得家族企业创业时未明晰产权,成长壮大后却很难明晰产权。于是,夫妻成仇、兄弟反目的事司空见惯,严重妨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④亲情大于制度。企业管理者、员工往往在制度与亲情之间挣扎,多数情况下,亲情战胜了制度,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名存实亡。

2、产权不明晰。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财富的积聚,到80年代中期,一些企业开始提出二次创业、三次创业,其实质是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产权问题。到90年代中期以后,产权问题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带有普遍性的根本问题。由企业产权纠纷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企业生命周期过短。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

4、决策盲目,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这在一个曾经长期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的,但却使一部分成功的经营者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四面出击,盲目的多元化经营,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的经验主义。

5、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6、民营企业诚信度低。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假冒伪劣商品、仿冒名牌产品、商标侵权、合同蒙骗欺诈等行为与现象,这些现象多出自于中小企业,有些是地方保护的不良行为。有的行业,国家三令五申予以关闭整顿,但却屡禁不止。部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做假帐,偷税漏税,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拖欠工人工资,忽视生产及人身安全。有些民营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由此引发的纠纷不断上升。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经济转型期,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经济秩序尚未走上正轨,管理监督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利;部分企业主道德缺失,为追逐眼前利益,不惜违反法律、法规,贪图小利;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指标,对违法=违规企业视而不见。疏于管理。

(二)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是通过我国与国际市场进行大范围的接轨,将使得我国的市场准入政策几乎完全放开,这时我国许多不规范、不完善的市场规则起到重要的约束作用,相应的市场法规会很快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将不再受到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不公平待遇,而与内外资各种类型的企业享有一样的权利;二是作为独立经营实体的民营企业可在真正意义上取得外贸自主经营权,这将极大地促进民营企业的进出口能力,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经营业务完全敞开,此将大大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使得困扰大型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得到缓解;四是通过同国外企业在国内市场进行真刀实枪的竞争,将给民营企业提供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体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准则,促进其学习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以利于自己的长期发展。总之,我国加入WTO,直面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民营企业抓住这一跨入新世纪的机遇,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唯如此,方能使一大批民营企业在国际竞争舞台上崭露头角,取得同竞争对手相制衡的地位,也才能稳固其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应有的一席之地。

三、发展民营企业的对策

(一)民营企业制度创新

1、实行科学管理。管理就是经营者通过对企业各项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不断优化自己可控制的人、财、物等有效资源,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允许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创造效益/管理水平决定企业有效资源利用的水平,即决定企业的竞争力。管理的要害在于科学和有效。民营企业要逐步由家长式管理转向科学管理,用先进手段实现管理科学。家族式企业并不一定能管好大

型企业。本田公司的创业者本田就把公司的经营管理交给职业经理人并长期合作。当前,民营企业特别要注意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和市场管理。不下决心建立良好的管理基础,企业就不可能获得持续的发展。

2、明晰产权归属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产权是创业的动力,模糊的产权关系会带来一系列后遗症。随着社会舆论的进步,民营企业要告别过去那种必须用“红帽子”掩盖的产权关系,创业之初就要明确产权归属,形成来自产权的激励和约束。市场中运作的企业有多个利益相关者,但投资者是企业追求长远发展、避免市场风险的主宰。民营企业解决产权问题的方向,是实现产权多元化和股权结构合理化,以明晰产权,有效地进行资本扩张,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行开放式的产权结构,多方吸纳资本,通过股权结构调整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消除单纯的封闭式个人产权对企业发展的制约,使企业获得新的动力。民营企业产权形式的发展趋势是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企业产权制度,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和股权结构。

3、突出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丰富多彩的市场处处充满机会,但一个企业并非进入哪个市场都能盈利。民营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基础就是要扬长避短,有的企业在竞争中发展为大型企业,如近年的微软,中国的海尔;有的则在有限的业务范围内做精、做专、做高,成为“小型巨人”。关键是不断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持续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持续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和持续创造先进营销手段的能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在市场竞争中总有自己的“杀手锏”,企业才能持续发展。

4、重视人才的引进和有效使用,激发企业员工的普通创新热情。我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家族企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难以接纳人才,根据抽样调查表明,有511家企业反映人才短缺,占全部样本企业737家的69.43%。因此我认为,民营企业需要转变理念,在对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开明的态度,采取物质的和精神的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同时,企业要营造全员的创新环境,采取不同手段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在激励员工创新的措施方面,发奖金、增加工资及其他物质奖励者居多,在737家被调查企业中,有612家企业,占总数的83.15%;采取精神鼓励、提拔重用所占比重也分别达到52.99%和54.35%。然而,创新收益分成这一重要手段使用率则仅有131家,占样本总数的17.8%。因此我认为企业在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鼓励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采用创新收益分成这一新的极力措施。

5、提高企业家素质。创业者在民营企业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在市场这所大学校里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企业家是特殊的人才,他要有对市场的敏感,有决策的艺术,有吸引人才的魅力,有诚信的品格,有推进工作的刚毅。企业家在追求企业长远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之大,挑战之严峻,那些有了成绩就自傲、遇到困难就气馁的人成不了企业家。

6、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装备,成为技术创新和开发投入及推广的主体;应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7、建立广泛的联合,实现企业和谐、持续、健康、共赢发展

当今的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是广泛的交往经济,离不开与各种企业的联合;当今的时代是竞争时代,只有通过广泛联合,个人或企业才会最具竞争力;当今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要成为国际人或跨国公司,更需要高超的联合能力。没有联合能力,就不可能适应这个时代。因为,没有哪一个人或哪一家企业能够独自成功。竞争与合作是一体的两面,密不可分。选择合作,不是不要竞争,而是为了更好的竞争。个人或企业的合作能力越高,其竞争力越强,合作范围越广,生存发展的空间就越大,获得的能量就越大。作为一个合作的竞争者,只有在竞争中寻联合、在联合中求竞争,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只有运用合力、广泛联合,才有强大的力量,才能把事业做强,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民营企业自身经营需信息化助推

首先,加强对民营企业引导,指引方向让其从知道、了解、熟悉信息化到利用信息化,明确信息化的目标和步骤。

其次,是技术引导,规范信息化技术。据悉从今年10月1日起七个企业信息技术规范将陆续出台;引导方案提供商将技术开发向民营企业信息利用转变,提供适合产品。

此外,加强资金引导。这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引导企业利用好自己手中有限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其二是引导国有资金、社会闲置资金向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倾斜。

我们还必须加强人才流向引导,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向民企流动。而从需求表中也不难看出,加快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因为有39.0%的企业主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最需要举办企业管理培训班。

(三)民营企业需借助政府力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应转变职能,不仅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要使“全能政府”成为“有限政府”。有的学者认为,市场经济社会的秩序并不是都需要政府去规范或者政府都能够规范的,政府只有在社会不能维护自身的秩序和规范时,才具有干预社会的正当性。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不应再去做该由市场、企业、中介机构来做的具体事情,应把主要精力转到制定规划、政策引导、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更多地运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管理经济,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真正承担起保障社会基本的秩序稳定和基本的社会安全的责任。

1、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民营企业在初创时期,很多创业者就心有余悸,对个人合法财产用各种名目加以掩饰,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更产生了不安全感,甚至有的将财产转移到境外。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现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方针和基本国策;十六大又明确提出“完善私人财产的法律保护”。这是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2、排除市场准入歧视。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已经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家必须垄断经营的行业做了限定,其他方面就应进一步放开,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抑制大企业垄断。面对入世,很多民营企业提出,即将允许外资进入的保险、银行、电讯等行业,应该首先向国内的投资者开放。贯彻十六大精神就要进一步放宽政策,扩大民间投资领域。允许民间资本在更广泛的领域以独资、合作、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激发民间投资热情。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民间投资天然具有自负盈亏的性质,对民营企业进入哪个市场、投资什么项目,政府可以进行政策引导,但除对社会、环境等有影响的部分外,政府应简化手续、减少审批。

3、开通融资渠道。由于种种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政府项目和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不论企业和项目如何,大多都为防范风险而较少介入。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建立为非国有经济服务为主的金融机构。要逐步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所有制歧视,在企业上市、发债、兼并、收购等直接融资方面给民营企业以支持。要总结经验,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研究创立风险投资基金,为民营企业直接、间接融资拓宽渠道。

4、改善市场环境。民营企业有和其他企业平等的创业、生存和发展权利。要清理和调整与十六大精神不符的各项政策规定,取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性条文,制定鼓励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型企业发展的政策。要降低民间投资的产业门槛,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制止乱摊派、乱收费,拨除地区分割、行业壁垒,放宽技术入股比例,在税收、土地使用、企业开办、进出口等方面,取消一切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限制。

5、建立高效率、透明式的政府服务机制。高效率是民营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而这种高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目前,有很多的政府部门对外宣布了受理事项的“承诺服务时间”,但在具体执行中,还时常有承诺不兑现的问题,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只要承诺就要兑

现,这样才能树立诚信政府的良好形象,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经营成本高和信息不对称是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有关部门只有不断增加透明度,向民间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并公开、传递投资信息,才能使他们在注册登记、招投标、纳税交费等方面降低经营成本,激发他们的投资积极性,使民间投资较为顺畅地进入投资领域。

6、继续发挥政府在发展民营企业中的作用,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入WTO后,民营企业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依然是影响民营企业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政府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变弱化的调控管理职能为高效的服务职能。政府必须扮演好两个角色,即领导者和服务者。政府必须给予制度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金融支持。

发展民营企业并非权宜之计。从各个地方发展的差异中,人们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之后并不像我们过去想象的那样,哪里原有经济基础好,国有经济规模大,哪里必然就发展得快。事实恰恰相反,民营经济活跃的地方,市场就活跃,就业状况就好,居民生活改善的速度就快,经济发展的波动较小,经济增长的速度较快。在我国,国有经济要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国有经济并非在各行各业都有优势。靠国有经济包打天下是不能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充分调动亿万人求富思变的创新、创业潜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战略。培育千百万具有创业精神的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支柱。

参考文献:

1、陈清泰:《积极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新华文摘》2003年4期,第40页

2、周叔莲:乔为国《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新华文摘》2003年10期,第46页

3、商勤:《我国非公经济飞速发展》,《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11月4日

4、《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2005年6月30日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

5、黄文夫:《民营在中国》,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6、姜国祥:《核心竞争力》,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年3月1日版

7、俞建国:《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1日版

下载对我国民营企业生存瓶颈的内部成因及其对策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国民营企业生存瓶颈的内部成因及其对策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对策(合集)

    我国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对策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快速壮大的民营企业具备了进入垄断行业的实力基础,但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仍然面临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

    浅析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析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企业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不仅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且成为安排劳动......

    我国钢琴教学瓶颈与对策论文

    在音乐教育事业普及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钢琴,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学习钢琴的热潮。因为喜爱钢琴的人很多,参与钢琴课的人也与日俱增,我国也大力开展钢琴专业课程,并取得......

    2011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 摘要:作者结合目前国际、国内主要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趁势,对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如何进行通货膨胀治理......

    我国养老金缺口成因与对策

    我国养老金缺口成因与对策 按照国际惯例, 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即开始进入老龄时代,进入21世纪后,我国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10年,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保险业信用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保险业信用风险的成因及对策[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和进一步发展,商业信用将普遍存在并在保险业中广泛应用,由此对企业经营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双重......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王增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1期 摘要:中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及促进经......

    当下我国劳资矛盾成因及其对策

    劳资矛盾冲突的根源我想还是在于企业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追求的对立所致,道理很简单,一方面,企业所有者、股东们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劳动者追求的是他们工资、福利等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