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针对杭州服装行业的企业管理软件需求的探讨
对针对杭州服装行业的企业管理软件需求的探讨
管理软件作为一种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手段,与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制度没有直接关系,属生产力范畴,旨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因此,大力推广应用管理软件,并使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乃是世界各国企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不受任何国界、国情、厂情的影响和限制。
我国加入WTO,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推进,使得企业管理进步的需求也比以往更为迫切,更为实际。当前,我国广大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几乎都将推行管理软件乃至ERP列为“技改项目”,并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在厂商需要、政府推动和媒体宣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企业对管理软件的应用及管理软件的发展显得格外令人关注。
一、我国企业应用企业管理软件的状况
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于80年代初曾花大力气引进以MRP为代表的国外先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应用MRP系统。以求提高企业的生产制造管理水平,达到“既要降低库存,又不出现物料短缺”的目的。90年以来,国家863高技术计划CIMS应用示范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大大推动了我国制造业应用MRPII系统的进程。目前,我国已有上千家企业应用MRP II管理系统。随着企业应用MRP/MPRII的深入,人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他们希望管理信息系统在处理物料计划信息的同时,要能同步处理财务信息。也就是说,企业要求财务会计系统有同步地从生产系统中获得资金信息,并随时控制和指导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资金流与物流的统一。
我国绝大部分企业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为了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准确度,开始采用会计软件来代替人工作账,并由此开始了“会计电算化”的历程。不久,企业便不满足于这种事务型的会计核算软件,他们需要“财务管理”,即能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与决策,并为企业经营提供指导作用。于是,他们开始应用管理型的财务软件。从1997年开始,一些企业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需求:将财务管理与监控职能扩展到销售、采购等业务环节,实现财务核算、控制与进销、存业务的事务处理一体化。在大多数企业的心目中,集财务、分销、生产等管理于一体的管理软件能解决他们遇到的管理难题。
二、我国企业对企业管理软件的要求
1、适合我国企业的管理软件应满足企业多样性需求
中国的企业千差万别,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大型企业实力雄厚、业务处理流程复杂,需要实现资金、物流、信息、业务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因此,大型企业对全面的管理软件系统实施有着很强的需求。对于中型企业,尤其是对1000多万的中小企业而言,出于成本的考虑、企业自身管理基础的影响,不可能全部选择大型的全面管理软件产品,即使选择了,但是国内很多企业的现状是产品信息(比如零配件的统一称谓)都不准确,对全面质量管理和及时制造的理解和应用都还差了很远,在这种条件下实现企业和企业上下游的信息高度集成,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造成实施困难,上线不易,不容易用起来的结果。因此,我国相关
管理软件市场上的企业管理软件应该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管理水平用户的多层次的需求。
企业推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最需要的是解决现实问题,需要不同层次的企业管理软件有效地解决不同类型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个性化需求。适合企业的管理软件应该是在发展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应用为重点”思想的管理软件,更多的是聆听企业的声音,关注企业管理的需要,因为管理软件的基本目标是辅助企业管理,所以管理软件的根本着眼点应该是管理应用。适于我国国情的管理软件的标准应该是满足企业需求的多层次化、多样化。
2、适合我国企业的管理软件应将国情、厂情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对企业管理软件尤其是ERP管理软件,有不少企业存在一些误区,认为ERP软件是万能的,企业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还有些企业仅仅把上ERP管理软件当成一种时髦,好像不上ERP,企业不够档次。实际上,企业管理软件乃至ERP软件,其成功的关键是要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去规范企业里面人的行为。企业管理软件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技术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还涉及到企业体制、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其复杂性可想而知。
由于我国经济环境、企业管理体制的原因,我国企业管理中还有一些“人治”的色彩,有许多地方是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有的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数据不完整,不规范,工作方式因人而异等等。我国企业往往没有经历西方企业的充分工业化阶段,比如,在业务标准化方面,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往往侧重于专业标准化而忽视事务性标准化。西方企业经历了充分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在经历了业务流程优化后,一般以目前最好的运行办法作为标准,以达到规范运作和高效运行的目的,并且不断的从目前的标准上升到更高的标准。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最迫切需要解决和提高的是基础管理,包括基础数据管理、基本业务流程设计、内部控制设计和人的行为规范等,企业要上企业管理软件,通常希望最好能通过这个过程帮助企业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适合我国企业的企业管理软件必须是根据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本身所面临的问题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抓住主要问题,并结合人员素质以及企业文化等诸多因素,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脚踏实地的态度而定位的。如果不考虑国情、厂情,这样开发出来的企业管理软件肯定是要遭遇失败的。
需要指出的是,国情、厂情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企业管理软件以国情、厂情为由,强调客观,迁就现状,不思进取,实际上就是固步自封,保护落后,就将严重影响管理软件的应用水平,制约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些旧式的管理过程,可能在原来的物质技术条件下是非常合理的,能够起到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帮助决策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它会与企业的物质流、信息流显得格格不入,往往会对提高效率、辅助决策起副作用,至少无法起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作用。
我国广大企业应用管理软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学习、研究和应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尽快改变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而建立起一套新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创新是企业根据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和优化企业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的过程。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活力的根本途径,没有管理创新,企业将不可避免地停滞不前甚至衰退,以致最终被市场淘汰。企业应用管理软件一定要立足于管理创新,带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努力实现企
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
因此,适合我国企业应用的企业管理软件一方面需要结合我国目前尚未实现工业化,而且大多数企业又长期处于传统、粗放管理的实际状况,但是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又一定要同时立足于企业管理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方法和经验,并把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为作用。
三、适合我国企业应用管理软件应具备的特点
考虑到我国企业及企业管理的现状,以及企业对企业管理软件的要求,可以归纳出,适合我国企业应用企业管理软件主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管理思想的先进性。是指管理软件本身所蕴涵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并不是简单地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应用与企业管理中,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中,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及经验、方法,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开放性。开放性是指管理软件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传递及信息交换。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的各个领域得到普遍应用,这些系统间的相互衔接、集成应用是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另外,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外部系统的数据交换和信息传递,同样对管理软件提出了开放性的要求,要求管理软件系统不仅能向外以标准数据格式传送数据,而且能接受外部系统的标准格式数据。
3、可扩展性。可扩展性是指管理软件的功能随企业管理要求的发展而逐步扩展的特性。企业及企业管理的发展,必然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提出功能和性能扩展的要求,甚至会进一步要求业务流程及管理流程的变化。
4、可集成性。管理软件的可集成性是指其与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其他子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等的可集成应用。
5、架构的先进性。架构的先进性是指管理软件所采用的技术架构和开发技术的先进性。管理软件的技术架构和开发技术,是管理软件的基础。先进的技术架构不仅可以确保上述应用特性的顺利实现,而且可以防止技术进步所造成的原系统投资的浪费。
6、适合我国企业应用企业管理软件的规模和行业划分。对我国企业来说,企业规模的不同、行业特点的不同、企业管理的不同要求,决定了企业管理软件的规模差异。
四、结束语
企业管理信息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实用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管理软件不仅应充分目前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及相关技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应该考虑满足当前及将来企业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管理需求。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是最好的技术,满足用户需求的企业管理软件是最好的管理软件。管理软件系统作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一种先进管理思想、管理模式,需要实现一种“人尽其能,物
尽其用,财尽其值”的管理目标。适合我国企业应用的企业管理软件必须适合不同行业的管理特点,满足用户管理上的个性化的需求。
第二篇:企业管理软件的需求获取方法
企业管理软件的需求获取方法
任甲林
在需求工程中,需求获取阶段是和用户交往最多的一段时间, 而绝大部分用户是不懂得需求分析方法的,他们不知道怎样全面而又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因而对于需求分析人员来讲,需要掌握很好的方法与技巧,恰当地启发引导用户表达自己的需求,以便为项目的成功提供一个很好的基石。
一 需求获取的2个基本原则深入浅出
对企业的需求调研的要尽可能的全面、细致,调研的需求是个全集,系统真正实现的是个子集。所做的工作可能一时看不到有什么作用,但是这样做可以对应用领域的业务吃得很透,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可以保证系统的灵活性等。调研的细致并不等于在分析时都面面俱到地将调研的内容纳入到新系统中, 而有可能实现的很少,但其中在向细处扩充时将会很容易。也就是讲,当新系统设计出来时,开发人员很清楚新系统与旧系统相符合的程度,还有多大的余地或工作可以做,对用户提出的一些细致的问题都能够在系统中找到解决方法。以流程为主线
在与用户交流的过程中,应该用流程将所有的内容串起来,如单据、信息、组织结构、处理规则等,这样便于交流沟通,符合用户的思维习惯。流程的描述既要有宏观,又要有微观。即要强调总体的业务流程、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流程,又要对流程细化,有分支的业务流程。在分析企业流程并进行优化时,要把握几个方面:
●该流程中是否存在不必要的环节?
●是否可以将决策的权力下放到作业部门?
●流程是否可以简化?
●是否可以省略一些环节?
●流程中的每个处理环节是否起到了增值的作用?
●哪些流程可以并行处理?
●与需求并行可提前做的设计工作有哪些?例如: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基础数据字典设计?
二 需求调研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调研用户领域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职责定义,从功能上区分有多少个子系统,划分系统的大致范围,明确系统的目标。
第二步: 调研每个子系统所需的工作流程、功能与处理规则,收集单据、报表、帐本等原始资料,分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者的关系,以及如何用数据流来表示这三者的关系。第三步: 对调研的内容事先准备,针对不同管理层次的用户询问不同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将操作层、管理层、决策层的需求既联系又区分开来,形成一个金字塔,使下层满足上层的需求。
第四步: 对与用户沟通的情况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调研结果,找出新的疑点,初步构成需求基线。
第五步: 若基线符合要求,则需求分析完毕。反之返回到第一步或第二或第三步,如此循环多次,直到需要分析使双方满意为止。
三 需求获取的重点
在对具体业务进行调研时需把握的重点有以下几个:
(1)平均频度
业务发生的频繁程度,即在单位时间(分钟,天,月,旬,年等)内发生的次数,这个数字可以是一个平均值或统计值。频度越高,数据量越大,对响应时间、易操作性等要求就越高,在数据存储时对大频度的业务或单据也要进行充分的考虑。
(2)高峰期的频度
必须保证系统在高峰期的响应时间, 对系统进行测试时要模拟高峰期的业务频度。
(3)单据上有哪些数据?每项数据的精度?计算生成方法?取值范围或限定?
单据上的内容也即单据的属性,它是进行数据结构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数据的精度是定义数据库中字段长度的依据,计算生成方法是设计算法的依据,取值范围与计算生成方法是数据完整性检测的依据。
(4)生成每张单据或报表的时间
减轻人员的工作量是采用新系统的一个目的,花费时间最多,处理方法最复杂的地方往往是系统最关键的地方,也是用户将来验收时最关心的地方。实际上有很多报表由于工作量相当大,用户没有足够的人力与时间来进行处理,这时他便想到了计算机。
(5)单据或报表的来源,单据联数,每联用途,送交单位,送交时间
对来源与去向的追踪可以调查出各个业务,各个单据,各个报表, 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
(6)有哪些特殊情况? 在某个作业环节出错时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弥补?
对于特殊情况的处理,体现了系统灵活性,但这其中也隐含着安全危机。用户领域中有很多“合理但不合法,不合理也不合法”的特殊情况,它们出现的机会比较少, 用户往往在调研时遗漏这些问题,需要调研人员挖掘出来,这些特殊情况有时是系统必须处理的。当在某个作业环节用户出现失误时,手工系统有的采用正规的手续进行纠错,有的则相当随便,这些情况出现的概率也很小,但分析员可采用穷举的方法, 假定在每一个环节都出现失误,逐个环节询问用户的处理方法,防止遗漏。这些细节如果不调研清楚,往往会对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7)将来有何变化?
将来用户需求的变化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仅仅着眼于现在,而不对将来有所考虑,系统的寿命便不会长久,对用户的投资是一种浪费,同时也会给开发商增加一些麻烦,故此要“防患于未然”,将以后可能的变化考虑在内。
四 需求整理与表达的方法
采用穷举、归纳、抽象等方法。采用穷举的方法可以避免遗漏, 可通过列出各种情况的排列组合达到穷举的目地。采用归纳的方法可以使问题更加条理化, 可通过对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类达到归纳的目地。采用抽象的方法,可以发现问题的实质,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忽略其次要矛盾。
在整理时可以多种手段共用,如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多叉树、关系矩阵、文字叙述(对其他描述手段的一种补充)、表格(单据调查表,帐本调查表,业务调查表,报表调查表等)、图形等多种手段。对与需求的描述可以从六方面来描述:●组织结构与岗位定义
●业务流程
●处理规则
●数据项
●功能
●以及上述5个方面的关系
五 需求获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调研前和用户讲清楚调研的意义、过程、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要经过多次反复, 用户不一定理解这个过程,调查时要和用户讲清楚。●调查前的准备工作要作好。
在每次和用户见面前,要准备好问题单,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分类,安排提问的次序,并事先提供给用户,便于用户准备,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用户的反感情绪。●发问时以一人为主,其他人注意记录与查找问题。
●在用户讲解时,不要中断用户,使对方有充分的演说机会。
●对询问的问题要有记录。这样便于整理文档,也便于统计工作量。
●调研时可以IPO思想作为总体的主线。
在我们同用户接触时,最先也是最易于和用户交流的是他们的业务,即每天他们在干什么?流程基本一样:收到别人传来的单据报表,进行加工处理,再传给其他人。就这样“接受、处理、传出”,如此循环,就象车间里的流水生产线。工厂中三个基本的部门:供应科、生产车间、销售科,也反映了“输入(INPUT)、处理(PROCESS)、输出(OUTPUT)”的基本思想,因而在调研时采用这种思想易于同客户交流。
● 注意交谈的技巧,并尽可能多的记住用户的姓名、职务、爱好等。
要在用户提供的单据中提炼出其中最本质的内容来。在调研开始、结束、中间疲老时可闲侃,拉近和用户的距离,和用户成为朋友。
第三篇:企业管理软件的需求描述方法
企业管理软件的需求描述方法构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5个基本要素
对企业需求的描述可以从2个方面来进行描述,一个方面是对客户现行系统的描述,一个方面是对系统未来的设想。总的而言,无论是从那个方面来描述,构成企业信息系统主要包括5个基本要素:企业的组织结构、流程、数据、商务规则与功能(性能)。其中从用户的角度主要关注流程,是以流程为核心的,通过流程将其他几个要素贯穿起来,需求分析人员也应该从这个角度来和用户沟通;从开发者的角度主要关注企业的数据、商务规则与功能,以便于系统的实现;从实施者的角度主要关注企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以便于系统的发布与实施。
1)企业的组织模型
即企业的组织结构关系,包括部门设置、岗位设置、岗位职责等。树型组织结构图是描述企业的组织模型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可用来搞清各部门之间的领导关系,每个部门内部的人员配备情况, 职责分工等情况,它是划分系统范围,进行系统网络规划的基础。在组织结构图中应将用户的组织结构逐层详细描述,每个部门的职责也应进行简单的描述。组织结构是用户企业业务流程与信息的载体,对分析人员理解企业的业务、确定系统范围具有很好的帮助。取得用户的组织结构图,是需求获取步骤中的基础工作之一。
用户环境中的企业岗位或角色,和组织机构一样,也是分析人员理解企业业务的基础,也是分析人员提取对象的基础。
对用户角色的识别常常遗漏的是计算机系统的系统管理人员,角色识别不全,对以后的功能识别会造成盲区。
2)企业的流程模型
即企业的业务流程,包含哪些流程、流程之间的关系、每个流程中包括哪些活动、每个活动涉及到的岗位。企业的作业流程首先要有一个总的业务流程图,将企业中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描述出来,然后对每种业务进行详细的描述,使业务流程与部门职责结合起来。详细业务流程图可以采用直式业务流程图形式。对企业而言需要定义关于业务流程图的描述标准,大家采用相同的图例来描述,便于管理。
业务流程图的优点 :
■ 绘图的过程,实际上是作业流程条理化的过程
■表达形象直观,易于和用户交流,易于项目组内部交流调研的结果,需要得到用户的认同,这就需要和用户交流调研的结果,交流的文档要通俗、易懂, 不能采用专业术语。
■可以作为培训实施人员与技术服务人员的文档
业务流程图的缺点 :
■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调查的不清楚.这一方面是由于用户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对采用计算机后的管理会是什么样子?计算机能够完成当前手工操作的哪些内容?能够作哪些现在手工无法完成的工作等等没有清楚的概念,因此用户无法将这些问题反应出来.另一方面说明分析人员没有经验,对原始材料挖掘不深,不能从用户提供的材料中提炼处来用户的真正需求,不能找到当前管理中的问题。
■对各种业务之间的总体关系没有表达出来.采用直式业务流程图可以将企业的每一种业务的处理流程清楚地表达出来, 但是各业务之间的联系却没有表示出来,单看一种业务的流程图很清楚,但是却不能综合在一起,没有整体的概念,作为需求分析的文档,在这方面表达的不够完整。
■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画法烦琐。图形可以将流程描述的很清楚,但是还要附加以一些文字说明,如关于业务发生的频率、意外事故的处理、高峰期的业务频率等,不能在流程图中描述出的内容,需要用文字进行详细描述。
3)企业的数据模型
即企业中的信息载体有哪些?以及对这些信息载体的详细刻画,包括企业的各种单据、帐本、报表的描述。在需求报告中,应该将单据的描述格式化,需要描述的内容包括:
单据的用途,即单据用在什么地方?
单据的格式:需要明确的画出来,并有实际的有数据的样例,能够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 单据中的数据项的具体描述:长度、类型、计算生成方法、约束条件等;
单据的数据项是由哪些不同类型的角色来填写地,包括用计算机可以填那些数据项。单据中哪些数据是必填的,哪些是可以不用填的。
单据流量:平均每天产生多少条记录,高峰期的数量;
单据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上进行分类,如:按业务类型来分类(采购/销售/生产),按生成的方式来分类(手工录入型/自动生成型),按格式变化的频繁程度来分类(易变型/稳定型),按表现形式来分类(列表型/卡片型)等等。
单据之间的关系:引用关系等等。
同样对于需要的报表与帐本也可以参照上面的条目进行详细的刻画。
4)企业的商务规则模型
即企业中的商务规则有哪些?这些规则用在哪些地方? 商务规则可以从影响的范围划分为2类:一类是局部的规则,如不允许出现负库存,一类是整体的规则,如对所有的物料管理到批次。商务规则一般是隐藏在功能模型或者流程模型中,不需要单独描述,但是有些复杂的商务规则是需要单独抽取出来描述,如企业的各种单据记帐的商务逻辑,5)企业的功能模型
功能需求是用户的最主要的需求,对用户功能需求的描述可以采用文字描述也可以采用语言加图形的描述方式,只要能够将用户的需求描述地完整、准确、易于理解即可。对功能需求比较复杂的系统(如超过10个功能项),可以先描述一个概要,对简单的系统可以直接进行详细描述。对于用户的功能需求要进行分类,分类的方法应便于用户理解,如按照用户的部门设置情况,进行描述每个部门的需求,这样也便于组织用户进行评审。以下是分类方法的举例:
按部门分类:如采购科、销售科、计划科、生产车间、财务科、统计科、总经理等; 按功能类型分类:如单据录入、单据审核、单据查询、记帐、帐本查询、统计报表、系统维护等。
对功能需求的分类在不同的层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对每一项功能应有一个功能编号,以便于与功能规格说明书中的章节进行对应。对每一项功能的描述,应指明用户的输入(input)、处理方法(process)、系统的输出(output)及对此项功能的其他要求。功能需求还应注明使用此功能的岗位。对系统管理员要求的特殊功能可以在此注明,非特殊要求可以在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中详细论述。如用户权限可分级,要有操作日志等。
功能需求与性能需求是密不可分的,笼统的性能需求没有任何意思,必须具体到某项功能需求上来,这是分析人员在分析系统时容易忽略的一项。
对上述的5个基本元素可以将他们描述为一个五元组〈组织,流程,功能,数据,业务逻辑〉,对于用户来讲,他们习惯于从组织维来看待系统,即某个部门有哪些岗位,每个岗位参与了哪些流程的哪些活动(功能),在某个功能上操作了哪些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哪些逻辑处理;对于开发人员习惯于从功能维来看待系统,即某个功能操作了哪些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哪些逻辑处理,这个功能属于哪个流程,可以由哪些岗位来使用;对于设计人员可能习惯于从数据维来看待系统:即系统中有哪些数据,在这些数据上可以做哪些处理,这些处理用OO的思想来看即是对数据对象的操作。
对以上的5个基本元素进行描述实际上就是系统建模的过程,为确保模型的可操作性,除了上面的5个基本要素外,还需要重点描述的内容有:
(1)新系统对应用模式带来的变化包括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作业流程、单据帐本报表等的格式、商务规则等的改变。
(2)新系统的界面模型
用开发工具将用户操作界面快速画出来,使用户心中有数。若时间允许,可将界面原型与数据库表、字段连接起来,真正做出系统雏形,即快速原型法。阅读需求文档的4类读者
需求报告的最终目的是给人来阅读的,所以一定要考虑需求报告的读者群,有4类角色可能阅读企业管理系统的需求文档:
客户与用户业务高层;
用户的中层管理人员与具体人员;
用户IT主管与开发人员,包括设计人员、编码人员、同行的专家;
项目管理人员:包括项目经理、质量保证人员、测试人员、需求管理员、配置管理员、计划人员等等;
不同的读者对文档的阅读需求是不同的,他们关注的信息是不同的。我见过了很多次需求评审的失败(如果做好需求评审我会另外再撰文描述),总结下来我认为和需求描述没有区分读者群是很有关系的。针对上述的4种分类,我们具体的来分析一下每类读者的特点:
(1)客户与用户业务高层
他们关心的企业是系统的目标性需求,关心的是系统总体的功能框架,关心的是系统解决了哪些管理问题,对具体的需求是不关心的,所以给他们阅读的文档应该是从总体上来描述,要高度抽象。由于他们的工作很忙,很难有比较长的时间来读这些材料,所以要简短明了,能够用1页纸说明问题的就要不要用2页纸,而且一般都要给高层进行需求汇报,需要配上语言说明,因此采用PowerPiont片子也就成了一种常用的方法,讲解需求与讨论一般应掌握不要超过1小时。需求人员常犯的毛病是过多地关注了企业的细节性需求,而忽略系统的目标性需求,所以在安排需求获取的步骤上、需求报告的编写上往往没有抓住企业高层最关心的问题、没有抓住根本性的问题,在给企业的高层汇报时当然很难通过评审。
(2)用户的中层管理人员与具体人员
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关注的是企业的局部需求,他们要求对自己的负责的局部系统能够有总体的了解,能够和其他的子系统衔接的很好,业务流程很流畅,覆盖了自己需要的所有业务流程,能够通过系统起到控制作用就行了。具体的操作人员更关心自己的的哪些活动是否在系统中都能处理,软件是否可以很容易地操作,他们关注的焦点更具体,要求更直观。所以对这类的读者可以通过比较详细的文档来描述需求了,当然应该以他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来描述,不能从开发人员的角度来描述。我看到过很多几百页的需求文档给用户去阅读、去评审,结果要么用户不置可否,要么直接讲看不懂,为什么呢?一是开发人员在文档中分子系统、分模块、分功能点一层深入下去描述,不符合用户的思维习惯,他们希望能够从业务流程、业务活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是功能;二是太多了,用户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去消化、吸收如此多的文档,需求毕竟不是小说,能够那么吸引读者。
(3)用户IT主管与开发人员
包括设计人员、编码人员、同行的专家大多数分析人员可能最擅长的就是些写这类的文档了,往往也是那这类的文档给所有的读者看,其问题我们上边都说了,这里我们就不赘述了。需要注意的是在描述需求时候传统的做法是以功能为主线,来展开描述,实际上如果是以数据为主线来描述需求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在我们上面谈到的五元组中,从数据的角度来分析系统可以更容易实现向OOA、OOD的切换。
(4)项目管理人员:
包括项目经理、质量保证人员、测试人员、需求管理员、配置管理员、计划人员等等把拿给开发人员看的需求文档给管理人员看,这也是分析人员常犯的毛病。管理人员实际上最关心的是需求列表。在此基础上项目经理、质量保证人员可以据此来进入项目策划过程,测试人员可据此进入测试策划过程,需求管理员、配置管理员可以识别配置项制定相关的活动计划。没有这张表管理人员就很难高效地开展他们的管理活动,也就谈不到最基本的需求复用了。在上述的表中,需求的优先级是很重要的一列,对项目经理进行项目管理的平衡决策是很重要的,实际上需求的优先级可能比需求本身更重要。需求描述的表示技巧
上面我们谈到了,需求文档是人与人之间交互的文档,是不同类型的人之间交互的文档,因此需求文档的可读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了提高文档的可读性可以借鉴下面的一些做法: 在文档的描述中,适当运用链接,增强文档的可读性;
多用穷举的方式,以便于发现遗漏的需求;
通过适当的换行来提高可读性 ;
采用黑体、斜体、下划线、颜色等多种方式来突出重要内容;
定义标准的术语,以减少二义性,减少文档的页数;
在功能需求的描述中,对于类似的、统一的功能可以单独地进行详细描述,其他地方进行引用,或做为术语进行定义,以简化文档,减少重复。如;录入功能打印功能条件查询功能排序功能等等
第四篇:浅谈企业管理软件对企业的意义
浅谈企业管理软件对企业的意义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简单来讲就是企业资源计划,就是企业做一个决策,让信息化把全部的部门统统都自动连接起来。但是ERP可以很快地告诉你发生什么事,也可以很快地把你给它的数据拿去整理、设计出很多种不同的表格,可是它不能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只有人跟人之间的协作弄好,部门跟部门之间挂钩,整个部门的供应链之间能做得很顺畅,才能真正的将软件运用起来,实现软件的意义。
ERP是把、物料、销售、财务、人力以及渠道,统统组合在一起,它可以快速地将中间的数据连接起来,快速地将发生的问题反馈给管理者,让老板能明确企业的实时状况,增进管理。中小企业的管理基础薄弱,具体包括规章制度不健全、员工的责权不明确、执行力的低下、业务流程的不规范等,这就更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来规范管理企业,让员工各司其职,使企业上下井井有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外环境的压力下,企业若要达到预期的市场占有率和预期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就必须在工程的质量、交货期、价格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在当今市场的大环境之下,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管理,在管理方法、模式、手段和工具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改革。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他们的优势在于拥有体制、业务流程的灵活性,在与大型企业争夺市场的过程中,只要在企业信息化的理念、步骤等方面了解更深入,在业务流程、管理机制等方面有合适的调整,就能
在市场中出奇制胜,不断赢得新的成长机会。
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及对中小企业市场的深刻了解,速达软件实现了前后台系统的整合为一,让企业的所有用户在一套系统中共享企业所有的信息资源,在同一个数据平台上进行企业资源管理与规划,并将企业所有的业务流程整合在同一套系统中,扩展了企业传统的资源管理范围。同时,企业外部的供应商、客户和经销商可以与企业员工在一个系统中协同工作,形成更为透明的协同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
迈凯轮速达软件2011.12.7
第五篇:企业局域网管理软件对企业的好处
企业局域网管理软件对企业的好处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很多工作都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而电脑也成为必不可少的办公用品,网络一旦出现任何的差错,对于企业会造成很大的威胁,很多企业为了防患于未然,都会选择使用局域网管理软件来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
企业选择使用局域网管理软件已经是普遍的做法,从目前最受中小企业欢迎的小草软路由(小草网管软件)我们可以看了解到,企业局域网管理软件对企业有以下几个好处。
首先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如果没有局域网管理软件对员工进行监控,那么说不好员工在上班期间都在做些什么事情,这样肯定会耽误工作的进程,倘若企业有了局域网管理软件就能及时掌握员工的工作状态,这样即使员工很不情愿的工作,也会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的效率。例如小草软路由(小草网管软件)具有上网行为管理功能,能够记录每位员工的上网行为,浏览了什么网页、用了什么软件等等。
其次局域网管理软件安全性保障
目前我国企业有很多员工都不怎么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在网上有意或无意的泄漏公司机密。安装局域网管理软件,员工在电脑上的一举一动都在管理者的监控下,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公司机密的泄露,避免企业的损失。也起到了预防的作用,提高企业的安全性。同时例如小草软路由(小草网管软件)可以支持多种智能带宽保障模式,满足关键业务(VPN、ERP、OA、视频会议、邮件等业务)与重要员工的带宽保障需求。动态保障这些业务与员工所需的带宽,在其需要使用网络时得到带宽的保障,优先使用网络;在其空闲的时候,带宽可以被其他业务或者员工使用。在不增加带宽的前提下,提升被保障业务与员工访问互联网的质量与速度。
企业网络管理软件对企业有很多的益处,例如小草软路由(小草网管软件)可以有效的保障企业网络免遭互联网的攻击,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采用非常人性化与简单的图形操作界面,让所有网管甚至普通员工都能够轻松的进行配置与管理。
所以网管软件是中小企业的最佳选择,成本低,操作简单,功能丰富,是企业网络管理的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