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促进福州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的建议
促进福州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的调研提纲
福州拥有两千多年的城市历史,农业手工文明的发展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传统工艺技术,比如脱胎漆器、寿山石、木雕、软木画、牛角梳、纸伞、花灯、绢画等等。其中有很多产品不仅仅是工艺品,还具有日用品的功能,它们不但体现了福州乡土艺术特色,更潜藏着巨大的产业潜力。因此应当积极融合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采取措施保护、鼓励和引导传统工艺产业,让其成为福州城市生活文化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亮点、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
一、目的和意义
市政府历来非常重视传统工艺产业的发展,福州传统工艺产业在当下经济转型期面临的出路,应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第一,在城市工业文明发展潮流的冲击下,福州的传统工艺产业进入了收缩阶段。传统工艺是民间文化的瑰宝,体现了城市历史发展的特色,如果让其沉寂甚至消失,是一种损失。
第二,近年来,福州提出了振兴闽都文化和提升文化生产力的目标,复兴传统工艺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第三,将传统手工艺产业结合进文化旅游和农村生态旅游中,能够充实此类旅游业的内容,并促进镇、村居民家庭增收。
二、发展现状
第一,我市传统工艺产业发展不平衡。作为具有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脱胎漆器、寿山石、根雕等工艺产品因其价值较高和原有的产业基础较好,在市场上有较大影响力。但是,像牛角梳、软木画、纸
伞、绢画以及一些民间的竹制品、木制品等产品的影响力很有限。
第二,创新能力不足,难以融入现代日常生活。一方面是产品技术创新不足,无法满足生活的实际需要,难以在市场中普及。另一方面是外观形态缺少吸引现代年轻群体的创意设计,难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第三,不少传统工艺产品存在缺少手艺传承人的问题。
三、措施建议
第一,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我市的传统工艺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其一,每年举办福州传统工艺产品创新设计专题比赛,鼓励企业和个人利用传统工艺品元素设计出实用且符合现代审美观的产品,并重金鼓励那些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个人。其二,将创新设计比赛同时打造成招商平台,为企业推广这些产品提供便利条件。
第二,为鼓励人才进入传统工艺产业创造条件。其一,提供专门经费给本地高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和产品设计专业,鼓励教师和学生将现代化设计结合进传统工艺品的开发中,依靠高校的创新能力促进传统工艺发展。其二,提高传统工艺大师的带徒补贴,不但为这些老师提供补贴,也要为学习传统工艺的学生提供一些资助。
第三,积极引导传统工艺产品进入文化旅游和农村生态旅游市场。除了将企业生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引入旅游市场外,还应该根据本地情况就地发展手工艺产业,鼓励各地政府部门充分发掘本地的手工艺特色,鼓励当地居民学习传统工艺技术,引导他们开展经营活动或是开展游客手工体验活动。
第二篇:关于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
赵桂华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市将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的奋斗目标,瞄准国内外一流滨海城市跨越追赶,加快打造国家休闲城市和国际旅游名城。在新形势下,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目前我市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旅游+文化+生态
文化旅游
“十二五”期间,秦皇岛市将以“旅游+文化+生态”为着眼点,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和关联产业,全力构建以旅游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把秦皇岛打造成为“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在新形势下,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目前我市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年上半年,赴山西大同、晋中,陕西西安、宝鸡及河南焦作等地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考察地的成功经验及做法值得借鉴。下面就如何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项目建设必须规划先行,1 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规划得好才能建设得好,管理得好。而文化旅游项目规划要按照“做绝世精品、做旷世之作”的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秦皇岛文化独具的特色魅力,切实把项目做特、做精。大唐芙蓉园以“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为定位,面向国际招标,高端策划创意,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担纲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日本园林大师秋山宽承担园林景观设计,是以水为核心,集体验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浓缩盛唐文化的大型主题博物园。同时,规划注重夜晚景观营造,灯火璀璨,流光溢彩,美妙绝伦,建设了一座大唐不夜城。法门寺景区是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先生主持设计的,景区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了陕西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出的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
2、强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产业是高度依赖基础设施的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考察地始终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跳出旅游办旅游,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旅游产业发展范围,多渠道投入资金,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各地通向主要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十分完善,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而作为全国首 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的秦皇岛市通向主要景区(点)的道路交通、环卫等基础设施却亟待完善,直接影响了我市旅游形象,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焦作市为打造旅游精品景区,投入60多亿元修建景区外围的道路,先后建成了连接各主要景区的14条旅游景观大道;自筹资金25亿元在城市外围修建了焦郑、焦晋高速公路和焦作黄河公路大桥;投资1亿多元修建了全长36.8公里的焦青旅游公路,还投资2194万元修建了3条观光索道共2247米。云南丽江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通过以旅游资源为抵押或以景点门票收入为抵押的方式争取银行贷款,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丽江市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地震后的丽江古城进行综合改造,拆除了不协调的建筑物,建设了排污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等,修复了古城原貌,特别是深入开发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使丽江市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3项桂冠的地级市,创造了“民族文化与经济对接、世界遗产保护与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现象”。
3、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旅游要以特色文化为亮点,不断完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包装推出精品特色专项文化旅游线路,通过文化旅游产品结构来改变和完善文化旅游客源结构。我市应进一步整合优势旅游文化资源,深度推进区域旅游文化合作,按照资源特色和区位关系进行优化组合,打 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旅游文化精品线路,促使旅游行为由观光型向体验型、度假型转化。建议重点打造京东旅游环线(北京—承德—秦皇岛—唐山,感受浓郁的帝王文化气息),海上金三角之旅(秦皇岛—大连—青岛体验海洋休闲文化),长城文化游(包括天下第一关、长城博物馆、老龙头、孟姜女庙、角山长城、可延伸至抚宁董家口长城、抚宁板厂峪长城及长城砖窖),养生文化长寿游(包括秦皇岛求仙入海处、秦始皇行宫遗址、长寿山),名人别墅游(以北戴河近代老别墅观光及住宿体验为主),红酒文化游(包括昌黎华夏葡萄酒庄园、朗格斯酒庄、昌黎葡萄沟、昌黎玛蒂尼酒庄、抚宁县天马山、卢龙鲍子沟、德源山庄、柳河山谷),观鸟生态游(以爱鸟、观鸟、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包括鸟类博物馆、北戴河湿地、北戴河浅水湾、联峰山公园、山海关石河、昌黎七里海、昌黎大蒲河口、抚宁天马湖、卢龙桃林口)及浪漫婚庆游(重点推山海关老龙头、孟姜女庙、北戴河区整体、北戴河湿地、青龙祖山等产品,注意结合薰衣草种植基地以及卢龙玫瑰庄园等特色景点)等8条旅游文化精品线路。
4、加大宣传促销推介力度。晋中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有效整合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广泛开辟渠道,不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提高知名度。我市应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唱、集中优势、整体出击”的营销策略,高规格,大 声势营销。营销经费上,起步阶段,政府占主导,而后逐步转变为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营销方式上,一是扩大在中央和境外媒体旅游宣传,强化省内媒体旅游推介作用,本地媒体积极开展旅游节目和栏目,特别是要强化互联网宣传;二是举办和参加各类旅游联谊会、推介会、区域性旅游交易会,通过资源(产品)的展示、推介活动、资源(产品)状况的实地考察,与合作伙伴加强联络和沟通,推出最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三是集思广益,加大制作开发旅游宣传品力度,形成全市特色旅游宣传品系列,包括画册、声像宣传品、旅游书籍、文艺作品、旅游卡通形象、特色旅游纪念品、有针对性的特定市场宣传资料等。四是支持各县区、相关单位和旅游企业,策划和举办多种形式的旅游节庆、会展和旅游文化活动,增加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产品吸引力。
5、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旅游购物是直接拉动旅游收入最直接的重要因素,在旅游消费各要素中,购物作为最大需求弹性要素之一,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和拓展空间。在世界上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旅游商品收入占整个旅游收入的50%。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挖掘旅游品牌的形象价值,拓展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条已是当务之急。目前,秦皇岛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刚刚起步,几乎尚属空白。各旅游景点销 售同样的旅游工艺品,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甚至出现了在我市景区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在国内其他旅游景区也可以买到的情况。因此,秦皇岛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市场开发,要集中体现秦皇岛的历史文化、葡萄酒文化、海洋文化、长城文化及生态文化特色,集纪念性、欣赏性、实用性、便携性、收藏性于一体,注重新颖的品味、馈赠的价值,应有高中低三个档次,以满足不同阶层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6、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一是从促进旅游发展的角度,鼓励对现有演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进入旅游演出市场。二是鼓励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优秀旅游演出节目。三是积极吸引影视作品创作拍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四是旅游景区(点)要广泛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让吹歌、民歌、地秧歌、皮影、猴打棒等特色民俗表演走入景区,不断提高景区(点)文化内涵。五是提倡各景区错时举办风格各异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设计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参与性游艺项目。
7、实施饮食文化品牌战略。由于饮食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与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这样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于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因此,搞好饮食文化的品牌战略是旅游竞争中的无形法宝,更是促进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宝贵资源。随着游客吃的消费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大政府对饮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扶持力度(比如长城饽椤饼、四条包子、荤锅、杨肠子火腿肠、老二位麻酱烧饼及赵家馆饺子等);二是要强化餐饮企业品牌意识,加大“老字号”餐饮品牌及优秀知名餐饮企业的宣传力度;三是建立特色饮食中心、饮食文化展示馆,举办美食文化节,与其他节日形成互动。
8、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文化市场执法机构与旅游质监机构要尽快建立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的联合监管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要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抓住重点问题、关键环节实施监管。坚决打击欺骗、胁迫旅游者参加计划外自付费项目或强制购物的行为;打击导游司机私自收受高额回扣行为;打击假冒伪劣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打击宣扬低俗色情和封建迷信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非法经营行为。
9、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人才。一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规划优化人才结构。应当强化人才兴业的观念,结合秦皇岛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既要从秦皇岛的市情出发满足当前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的需要,又要放眼世情和国情,用世界眼光和国家高度来规划人才发展,不仅扩充人才数量,而且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并且完善人才素质。这样,我们的人才规划才不落伍、不闭塞、不保守,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加快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培育,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定期组织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业务培训,联合开展导游和讲解员培训,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开发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的文学艺术原创人才和表演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文化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一大批旅游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创意策划人才和既懂文化又懂经济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应当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会展管理、动漫游戏、资本运营等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秦皇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强化战略举措,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
4、《秦皇岛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5、《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刚要》
核心观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我市将以“旅游+文化+生态”为着眼点,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和关联产业,全力构建以旅游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滨海名城的奋斗目标,瞄准国内外一流滨海城市跨越追赶,加快打造国家休闲城市和国际旅游名城,成为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在新形势下,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是目前我市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结合考察地的成功经验及做法就如何发展秦皇岛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核心观点有: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强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加大宣传促销推介力度、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实施饮食文化品牌战略、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人才,等等。
联系电话:*** 邮箱:dxzhaoguihua@sina.com
第三篇:兰花产业发展建议
关于兰花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思考
农村产业增收组:
兰花是一种名贵花草,具有很高的观赏、药用和经济价值,自古以来被视为珍品;同时,兰花又是一种扣人心弦的文化,既具有“天下第一香”和“活的艺术品”的魅力,还被人们意味有君子修道立德的高尚底蕴,因此,历来受到有识之士的推捧。
据文字记载,我国从春秋时期就开始养兰花,公元1233年赵时庚编著的《金漳兰谱》是最早的一部关于养殖兰花的专著。历朝历代,兰事记载和养兰专著层出不穷,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赏兰、养兰经验,也选育出大量的精品兰花,给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儒雅生活和政治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依托和交友平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兰花已呈不可阻挡的态势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其价值更加凸显,兰花产业应运而生。近年来,在东南亚地区的引领下,我国的兰花产业从沿边地区向内陆迅猛发展,兰花资源较好的地区都把兰花当作产业来抓,如湖北的随州、四川的重庆等地都把兰花产业做的很好。同时,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和起步的不同步,也使得一些信息闭塞、缺乏有效保护措施的地区资源大量被破坏,其中,秦岭地区的兰花资源破坏程度最为严重。
秦岭惠兰品种是最古老的赏兰名品之一,她品格稳定、快繁难度极大,极具收藏价值,有“天下兰花在中国,中国兰花在秦岭”的美誉。宁陕地处秦岭南麓,气候温和湿润,属秦岭惠兰的适生区,兰花资源十分丰富。在宁陕做好秦岭惠兰的保护工作,以开发促保护,发展兰花产业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进入90年代后期,是秦岭兰花遭受劫难的开始。慕名而来的外地商贩偷偷来到宁陕及周边地区採集、购买、贩运兰草,疯狂地从中获取暴利。据反映,1995年至2005年期间,平均每年有100余名兰草贩子长期活动在宁陕、镇安、柞水一带,他们大多是河南、湖北一带贩子,这些兰花二道贩子将兰花贩给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境外客商获利。他们一边贩运一边养兰,使兰花可持续盈利,日趋产业化。这也启示宁陕一些贩兰人学习,目前,宁陕手头上养有好品种的有20余人,品种总价值超过500万元。如罗鸿儒多个梅瓣品种、朱宗富几个奇花品种、胡耀鹏的斑草、邓乐兵的边草都是单株几千元以上的精品,省内外知名。其中,陕西第二届兰花展的特别金奖就被罗鸿儒的一束梅瓣捧回。
从目前来看,宁陕野生兰花资源很少了,但是,当地养兰人还留有好品种,统筹规划,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当务之急,实践证明:资源的有序开发才是资源保护最有效的途径。为此,特提几点建议:一是力争2011年陕西第四届兰花展能在宁陕召开,宁陕的几个全国知名品种是有力的保证,只要当地政府力争,可以把陕西第四届兰花展与宁陕第一届兰花展放在宁陕同步开展;二是依托政府部门尽快成立宁陕兰花协会,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兰花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三是在宁陕县城境内建一个高标准的兰苑,把散户手中的好品种集中培养,以共养、寄养、奉养等多种出资形式,把兰 花产业做起来,把兰花的经济效益、宣传效益、文化效益发挥出来。四是大面积发展种植普通兰草,把下山兰草种熟后出售,让兰草步入普通百姓家庭,扩大销售量。五是适度引进其它兰花品种和洋兰,展现兰花的多样性,丰富兰苑。
以上建议的具体落实是:
一、由当地政府出面与省林业厅、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省兰花协会取得联系,力争将陕西第四届兰花展放在宁陕召开;
二、迅速成立宁陕兰花协会,制订《宁陕兰花协会章程》,组织搞好兰花的培养、选种、命名和宣传工作;
三、依托宁陕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场地优势,政府出面协调50万贴息贷款,新建一个500平方米以上的规范化兰苑,并委托宁陕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做好日常管理;
四、政府引导县城附近村民学习种植兰花,并适时外出寻找普通兰草的批量销售销路,力争通过三到五年培育出稳定的消费市场;
五、在标准化兰苑建成后,适量引进当地没有野生资源的建兰、墨兰、寒兰、四季兰、大花蕙兰、卡特兰、蝴蝶兰、君子兰等品种,丰富兰苑品种,引导村民学会种植各种兰花,让兰花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中职学生实习搭建平台;
以上想法仅属个人浅见,不妥之处还望有关领导批评指正。本人唯独希望能把宁陕的兰花产业做起来。此致
敬礼
熊早杨
2010年5月26日
第四篇: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范文模版]
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冯全云
〔内容摘要〕 随着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的优点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全球对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名优、特品牌茶叶,市场需求持续强劲。我市自然资源独具特色,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且茶叶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具备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只要加强引导,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培育和扶持,是能够尽快发展成为新兴产业的。
〔关 键 词〕 茶叶产业 发展 措施与建议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茶是世界三大(咖啡、茶、可乐)饮料之一,具有广泛消费性。随着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的优点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全球对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名优、特品牌茶叶,市场需求持续强劲。我市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茶树原生地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特别是稀有元素硒含量丰富,是产保健茶的最优理想之地,对于发展名优、特品牌富硒茶叶具有无比的自然优势,为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一、发展现状
(一)生产规模
我市在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开始规模建设茶园,70年代有较快的发展,据统计1979年茶园面积达2.26万亩。进入80年代后,由于诸多因素茶园面积逐渐减少,到1990年茶园面积降至1.61万亩,年产茶叶153.7吨。90年代初开始,随着茶叶需求的增长,项目资金投入加大,茶园面积逐步恢复发展,1997年茶园面积增加到2.39万亩,采摘面积1.6万亩,茶叶产量238吨。到2005年底,茶园面积3.524万亩,采摘面积约1.8万亩,茶叶产量260吨,产值1500万元左右。
(二)茶园分布
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4个县区均有茶树种植,主要分布在25个乡镇,水城县、盘县和六枝特区3个县区较多。至2002年底,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钟山区分别有茶园5180亩、11000亩、18260亩和800亩。
(三)加工能力和产品结构
全市共有大小加工厂22个,各类加工机械120多台,其中名优茶机20 多台,手工茶电炒锅160多口。年加工能力可达500吨,加工的茶叶均为绿茶,大宗绿茶以炒青绿茶为主,部分为烘青绿茶。1997年以来,名优绿茶的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品种多样化发展,有扁形茶、条形茶、卷曲形茶等,创建了“乌蒙春”、“乌蒙剑”、“水城春”、“碧云春”4个名优茶品牌,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知名度。
二、存在问题
我市茶叶产业发展虽然已有一定规模,但由于诸多原因,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作用有限
我市茶叶产业起步较晚,尽管发展较快,但上规模、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却没有,最大规模的水城春茶叶加工厂,炒青茶加工能力100吨以上。并且我市大部分茶叶企业缺乏活力、体制僵化,六枝、盘县和水城三个县区三家茶叶公司均为政府部门创办的“国营”企业,在起步阶段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但随着市场资源调配的进一步深入,已不能顺应市场经济变化。同时,市场营销基本局限于本市,并着眼于礼品市场,忽略外部市场开发,缺乏大市场竞争意识。并且企业各自为阵,仅着眼于公司自营茶园或自营加工厂,不利于规模化发展,产业基础薄弱。
(二)建设不配套,技术力量弱
茶叶种植基地和加工厂建设不配套,相互脱节,不能形成合力。同时,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工技术未能有效的掌握,影响加工质量的提高、产品档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发挥。
(三)茶园基础差,经营粗放
我市茶园中有性系茶树高达90%,而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为3500亩左右,约占10%,低于全省平均14%和全国平均19%的水平。现有茶园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老茶园达1万亩以上,茶园立地条件差,粗放管理甚至荒芜的茶园有7000亩左右,新建未开采茶园8000亩,由于缺少管护资金,实际开采茶园面积仅为17500亩。开采茶园平均亩产量不足20公斤,与全省平均亩产37.3公斤和全国平均亩产51.02公斤有较大差距。另外,由于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夏秋茶因为采摘费高而采取少采或不采,也是单产低的原因之一。
三、我市发展茶叶产业条件分析
(一)市场需求前景广阔
目前,全世界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产茶,2002年茶叶产量达到300万吨。据世界粮农组织预测,全球茶叶消费量将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2002年茶园面积1770万亩,茶叶产量72万吨,茶叶出口量25.23万吨,内销47.7万吨。全国茶叶产销基本平衡,生产、销售和消费每年约以3%的速度增长。
(二)国内茶叶生产西移
国内东部沿海茶区随着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因土地、能源、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工业污染加重,茶叶生产比较效益下降,茶叶生产进一步在量上扩张的难度大,国内茶叶生产正逐步向中西部适宜地区转移。
(三)自然条件适宜。我市属低纬度高海拔地区,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条件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造就了六盘水茶叶纤维素含量较低,茶叶肥厚、柔软,香高味浓,自然品质优异。同时,境内产茶区小气候特征适宜名优茶的生产。一是早春季节气温回升快,茶芽萌发早,比江浙茶区早20天左右,对于名优茶生产抢先上市是不可多得的气候资源优势。二是秋季气温适度,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对养分的积累,原料的自然品质优异,秋季名优茶品质也相当优越。土壤富含微量元素硒,我市境内宜茶土地有75万亩,已种植茶树的地区,土壤多为发育于富含煤层的黄色砂质壤土,以黄壤、黄棕壤为主,土层深厚,且多为富硒地带,为天然富硒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源基础。
(四)产业有良好基础
我市种茶历史悠久,群众有种茶的传统和积极性。茶园基地和加工设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六枝、盘县、水城的茶叶公司及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也已起步,分别建立了品牌,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对实施品牌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组织保障有力
省将茶叶定为重点建设的农业产业,我市把茶叶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县区政府也做出了相应部署,配合茶叶产业的生产开发,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四、发展我市茶叶产业的思路、目标、措施、对策
(一)发展思路
以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总体目标为前提,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突破口,巩固现有茶叶产业基础,高标准改造现有茶园,高标准建设新茶园,配套茶叶加工设施,以名优绿茶为主,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单产,主攻质量,突出效益,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拓展销售市场,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把茶叶产业建设成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根据适度规模,适度发展的要求,到2010年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到6.5万亩,茶叶产量2600吨,其中名优茶产量占到40%,茶叶产值超过1.5亿元。组建龙头企业,打造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普及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建成一批稳定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和出口茶叶生产基地。
到2015年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到15万亩,茶叶产量超过22500吨(亩产150公斤),其中名优茶叶产量占到50%以上,茶叶产值超过9亿元。占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分额,使稳产高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和出口茶叶生产基地占茶园总面积的70%以上;到2020年,20万亩茶园全部投产,亩产稳定在150公斤以上,茶叶产量超过10000吨,其中名优茶叶产量占到60%以上,茶叶产值超过12亿元。全面走向国内国际市场,茶园全部达到高产稳产和标准化管理。
(三)措施
1、培植龙头企业,拓展销售渠道
茶叶商品率高,生产区域性强,消费地区性广。从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商品销售自然形成农、工、商三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因此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是茶叶发展的必由之路,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由于杨梅片区是国家和省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区,茶园建设及加工基础较好,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已经具备做强做大的基础。因此,鼓励和支持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牵头进行境内茶业改制,鼓励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及不同所有制的茶叶企业及非茶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参股等方式进行产业重组和扩张改制,优化资源配置,组建六盘水茶业集团总公司,形成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销售的经营体系。逐步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下连茶农和生产基地,上连市场,中间为加工的龙头企业。完善经营体制,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
2、配套加工设施,提高加工技术
建设茶园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加工厂,配备相应的加工机械,完善产业链,确保完成产品生产。同时茶叶生产企业必须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全面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3、加强茶园培育管理,提高原料产量和质量
既要重视新茶园种植建设,提高建设标准,更要重视管护和培育,尤其是在未产出的幼龄茶园培育期更要加强管理。要努力提高无性系茶园的比例,严格按照无公害茶园标准进行建设和管护,积极培育有机茶园,为有价茶的加工、出口创造条件。优质的原料是茶叶品质的基础,培育高产优质的茶园基地,是实现茶叶产业效益的前提。
4、整合资金、集中投入
农、林、水资金多头管理,投资分散,造成见效太慢或效益太差。把茶园建设与旅游业、观光农业结合起来,把小流域治理与茶园建设结合起来,把退耕还林与茶园建设结合起来,对各方面的资金采取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方式,对各方面的资金整合,向茶园集中投资,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理,达到建设一片、成功一片的要求。通过逐步投入,不断扩大茶园面积和提高茶园质量。
(四)对策
1、深化认识,加强领导
进一步深化对茶叶产业地位潜力的认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要始终坚持有领导负责,有部门牵头,有人员服务,有措施配套,有监督考核。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经济运行模式。
2、制定政策,鼓励投入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集体、个人以独资、合资联营或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茶叶产业开发,形成良性投入机制,保证产业建设稳步发展。欢迎有经济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集团,按照“互利互惠,长期合作”的原则,联手开发茶叶产业,扩大投入渠道。遵循经济运行规律,理顺产业经营体制。
3、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进程,与科研院所建立起紧密的科学研究和合作开发关系,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茶叶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茶叶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确保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产业化发展、工业化模式运作
就农业发展特色业农,思路非常局限,管理无法提高。特别是对茶园的管理,很难达到精耕细作,而且茶园又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高标准的茶园,就不可能形成优势产业。因此,从茶园建设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必须走工业化经营方式,按工业化模式运作。对于已建成茶园给予管护资金和技改资金支持,全面提高茶园标准;对于新建茶园必须要高标准建设,按工业项目进行管理,才能确保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茶叶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具备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只要加强引导,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培育和扶持,是能够尽快发展成为新兴产业的。可以说,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于茶叶产业;我市轻工业的发展,破题也能从茶叶产业入手。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茶叶产业发展,使之尽快形成新兴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市轻工业发展注如“快速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积极条件,为解决“三农”问题增添活力。
第五篇:关于加强区域合作 促进滨海新区化工产业集聚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强区域合作 促进滨海新区化工产业集聚发展的建议
时间:2014-11-15 9:05:46 作者:东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量:636 为探索区域合作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促进滨海新区化工产业尽快做大做强,我们分析了国外知名化工园区和国内跨区域合作的成功案例,结合滨海新区实际,提出了加强跨区域合作,创新园区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模式,推动滨海新区化工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世界知名化工园区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一)知名化工园区的基本情况
1、德国路德维希巴斯夫化工园区。位于德国莱茵河畔,占地7.11平方公里,已有130多年悠久历史。该园区是由巴斯夫化工公司独资建设的一体化特大型生产基地,是巴斯夫公司全球六大基地之一。区内集中了250多家工厂340余套装置,共生产5大业务12大类产品,年产产品8500多种,包括化学品、催化剂、染料、农化产品等,年产量超过1600万吨。原料为石脑油和天然气,没有炼油装置,外购石脑油,蒸汽裂解制乙烯,产能约60万吨/年(估计为烯烃产能),产品为各类化学品,没有聚烯烃。同时,以联运码头(30万吨/年)为基础,形成了具有1000万吨吞吐量的现代物流中心。
2、德国勒沃库森Chempark化工园区。成立于1891年,占地4.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00余家,共生产5000多种化学品,主要为硝化和氯化产品、芳香类产品、精细化学品及硅化学品。除园区内拜耳公司和朗盛公司两家最大企业外,其它企业均以支付租金的方式租用土地、厂房进行生产。园区内高度现代化的比里希废物处理中心可有效处理和利用化学污染的特种垃圾。
3、德国鲁尔工业区化工集群。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地区,总面积4593平方公里。该工业区以采煤业起家,5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消费量的增加,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炼油工业和石油化工工业迅速发展,焦炭产量达到全国的90%,硫酸、合成橡胶、炼油等产业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4、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化工区。毗邻欧共体总部布鲁塞尔,是距离欧洲各主要消费和生产中心最近的港区,港区面积140平方公里,其中化工区面积35平方公里,是一个基础化工区,其中炼化产业居主要位置,区内拥有4家炼油厂,生产能力为4000万吨/年,4套蒸汽裂解乙烯装置,合计产能为246万吨/年,是欧洲最大的乙烯生产中心和化工产业集聚地,可为下游石化产业深加工和产品链延伸提供充足的基础原料。区内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港口条件和高效的仓储服务、便捷的管道系统,形成了符合市场化规律互相分工的“一体化”运营模式。
5、荷兰鹿特丹港化工区。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和玛斯河交汇处,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港口,港区总面积105.56平方公里,其中石化工业区面积31.54平方公里,区内现有5家年产量千万吨级的炼油厂(壳牌、埃克森美孚、BP、科威特石油、道达尔)、43家化工和石化公司、4家工业煤气生产企业、4家食用油和油脂生产厂、6个原油码头、19家独立石油和化学品储罐和分销码头、1500公里管线。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是鹿特丹临港工业中的主导产业,5家大型炼油厂年原油加工能力8500万吨以上,化学产品覆盖无机化学品、有机中间体、聚合物、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等几乎所有化工领域。
6、荷兰切梅洛特化工园区。位于荷兰南部林堡省,地处荷兰、德国和比利时的交叉地带,是荷兰最大最现代化的化工园区之一。该园区有良好的原材料供应资源和公用工程服务,如天然气、合成氨、电力、蒸汽、氮气、压缩空气、给排水和一体化管线系统等,交通设施一流。已入驻众多世界级企业,如帝斯曼公司、沙特萨比克公司、Medtronic、Granental、Eurogentec等20多家公司。区内化工产品年产量超过550万吨,大部分用作园区中联合装置或其他公司的原材料。
7、美国墨西哥湾化工区。以休斯敦为中心,东至路易斯安那州,西至得克萨斯州,是世界第一大化工生产基地,是世界惟一同时具备油气资源、大型炼厂、淡水和港口等四大优势条件的石化产业基地。全美逾45%的基础石化工业活动和全美能源公司200强中有45家在墨西哥湾地区。规划面积约100平方英里,园区企业主要分布在休斯顿航道(美国墨西哥湾地区主要的输油航线)附近。园区内共有逾340家制造工厂和60家跨国企业。工业园内部的化工和塑料生产企业在生产中所需的大量原料,均可通过园区铺设的管线互相传输,形成园区企业之间特有的产品流。
8、新加坡裕廊岛石化园区。由本岛南部的7个小群岛以填海造陆方式连接而成,总面积32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约1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超过150家。在园区发展之初,集中于上游和通用化学品生产,现在大多投资下游领域,尤其是特种化学品生产,并初步形成岛上的化工产业生产一体化,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炼制中心和十大乙烯生产中心之一。目前,区内拥有2家炼油厂,炼油能力约4300万吨/年,乙烯生产企业2家,生产能力420万吨/年,规划能力600万吨/年。区内已有95家世界领先的石油、石化和专用化学品公司进驻,包括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壳牌化学、巴斯夫、埃克森美孚、阿克苏诺贝尔、旭化成、大日本油墨化学品公司、杜邦、三井化学、住友化学、亨兹曼公司、帝人公司、塞拉尼斯和伊斯曼等跨国公司。
9、法国上诺曼底化工园区。位于巴黎西北部,在世界20个最大化学品生产地中名列第15位,是法国主要化学和医药生产中心。该园区在法国医药和化学品出口中占第7位,占法国化学品和医药生产能力10%以上。该园区的炼油能力占法国的1/3,拥有世界规模的石化联合企业和较好的基础设施。拜耳、雪佛龙、埃克森-美孚、壳牌、路博润和道达尔公司在该园区的产品产量占该地区工业总产量的30%。法国60%的润滑油、50%的聚合物和弹性体均在此生产。园区还是法国第三大医药生产中心,聚集了众多医药生产商。
10、韩国丽川化工区。根据韩国政府发展重化工的计划,于1967年开始开发建设,总面积30平方公里,目前已成为韩国最大的炼油和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主要利用进口原料,发展化肥、炼油、乙烯等石化产品,石化产品占韩国的35%以上,现有炼油能力3168万吨/年,乙烯能力275万吨/年。
11、韩国蔚山工业区。位于韩半岛东南沿海,与日本隔海相望,海上距离仅100英里,以连接蔚山湾的蔚山港、温山港、方鱼津港、还有在港口内岸丘陵地带上形成的约1900万坪工业用地为基础,1962年被认定为第一个特定工业区,占地约300平方公里,拥有包括BASF、DuPont、SK、三星等世界知名化学企业在内的120多个精密化学及石油化学企业。
12、日本千叶、水岛、鹿岛三大化工区。日本化工园区集中设在便于大型油轮停靠和原料、产品进出的太平洋沿岸地区,一方面依托东京和关西两大日本主要市场,另一方面便于出口海外市场。其中,日本千叶、鹿岛、水岛三大化工园区,是日本国内石化中心,也是世界知名的石化基地。
(二)知名化工园区的主要特点
1、园区占地规模较大。这些化工园区占地少则几平方公里,多则几十平方公里,适宜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如荷兰鹿特丹工业园,沿江两岸几十公里长,面积31.54平方公里,集聚了几乎世界所有知名化工公司的石油化工生产装置。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化工区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为下游产业链续接和延伸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形成了符合市场化规律互相分工的“一体化”运营模式。
2、园区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这些化工园区大部分沿江、沿海,靠近深水码头,或靠近原料产地或产品市场,原料供应或产品销售便利,运输成本低,便于原料或产品大进大出、就地转化或销售。如:鹿特丹是世界第一大港,安特卫普港市欧洲第二大港,路德维希港与莱茵河对岸曼海姆港紧密配合,韩国丽川、蔚山港和日本千叶、水岛、鹿岛港都是世界知名港口。
3、园区项目设计、公共服务集约化程度高。基本实现了五个“一体化”:项目设计一体化,利用化工产品上下游关联的特点,形成化工产业链;公用工程一体化,对园区能源供应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形成一体化的“公用工程岛”;物流传输一体化,通过输送管网、仓库、码头、铁路和道路等,形成园区内一体化的物流运输系统;环境保护一体化,园区内设立环保中心,统一处理废水、废气、废渣。园区管理服务一体化,为驻园业主提供一站式办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4、园区原料供应实现“隔墙供应”。园区内一般都聚集了全球知名的石化企业和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装置,但不管是否同一个公司的化工项目,都按产品上下游关联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上下游化工项目装置之间基本是管道连接,相互配套和谐,生产规模匹配,资源配置优化,确保了生产原料“隔墙供应”,减少了运输、贮存和营销费用,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一举多得。
5、园区企业生产强调供应链管理。化工园区便于化工产业链的形成,利于供应链管理。如:实行产业链装置准时制生产,实现原料的零库存,减少物流成本(增加第三利润源);物料、资金和交易“三流合一”;信息共享等。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者共同营造效益环境,规避风险,实现装置系统最优化、生产成本最低化、生产效益最大化。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加强供应链的管理是园区企业需要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6、园区发展有着悠久历史。国外知名化工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大多都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是经过不断的摸索、总结、改进才取得今天的成就,二、共建工业园区的理论依据与成功案例
(一)“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飞地经济”是指两个互相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把“飞出地”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飞地经济”始于我国沿海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外资加工产业的逐步形成,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日渐成为国外企业的“飞地”。
“飞地经济”发展是由点对点的企业转移转变为区对区的产业转移,由单纯的资金承接转变为管理与项目的复合承接,是保持现有的行政区划、又突破区域分割、实现区域间合作的一种新形式,也是工业园区发展的一种新模式。“飞地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一是能够解决投资瓶颈。园区建设投资大,不确定性高,以往的基地建设完全由当地政府进行投资,财政压力大,也不利于市场化运作。由于飞地经济的税收共享,在基地前期建设中也必然引入政府的投资;也更有利于吸引民间资本加入基地建设投资的队伍中来,有利于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形成。二是能够解决招商瓶颈。基地建设完成后,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招商引资,只有以各个项目为依托,基地经济才能蓬勃发展。完全由基地当地政府引资,一方面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有限,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吸引发达地区的企业。“飞地经济”模式的引入,通过利益机制的完善,激发了飞出地政府的积极性,充分借助飞出地政府对转出企业的引导,来解决招商项目不足的问题。三是能够解决管理瓶颈。“飞地经济”工业基地在管委会的机构设置、人员引进中,加深地区的合作,引入先进的基地管理经验,革新服务理念,完善基地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坚定了转出企业迁移的信心,解决了基地管理的瓶颈。
(二)共建园区成功案例。
1、江苏苏州:第一个跨国共建园区。1994年,我国与新加坡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成为我国跨国界发展飞地经济的一个范本。目前,“新加坡苏州工业园”以不到苏州市4%的土地、人口和5%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6%的工业总产值、17%的固定资产投资、31%的进出口总额。
2、福建永泰:“飞地经济”最早表现形式。永泰县是福州山区农业县。2001年,福州市提出在永泰县城关建工业集中区—马洋工业集中区,规定永泰县境内各乡镇引来的项目都得安排在该集中区。落地的新项目,引进投资地与项目落地方实行7:3分成。这种模式探寻了山区经济发展新思路,找到了一种平衡各行政区域间利益的方法。
3、辽宁普兰店:优势互补型的一种“飞地经济”。2005年,土地资源紧缺的大连市海岛县、长海县出资,在隔海相邻的普兰店市购买一块4平方公里的“飞地”,围绕自己的海产品资源优势建设产业园。飞入地和飞出地经济发展水平近似,但各自资源禀赋能够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
4、安徽皖江:2010年初,安徽在皖江示范区内与长三角合作共建飞地经济园区。安徽与苏浙沪主要采取共建园中园或共管园,利益分享施行一园一策。由安徽方将“净地”交给苏浙沪政府,由其组织开发建设与管理,独立经营、封闭运作。安徽方面则连续6年将飞地园区新增增值税和所得税市、县留成部分全额补贴给园区,并安排不少于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示范区发展。
5、淄博市:2010年5月,淄博与宁夏石嘴山市政府签署协议,淄博市在石嘴山建设占地1.5万亩的淄博工业园,淄博在石嘴山有偿取得50年的土地使用权,形成以建筑陶瓷、玻璃、冶金、化工为主体的“淄博飞地工业园”。协议规定,淄博市对园区独立规划、建设和管理,实行50年税收分成,分成比例为前10年淄博60%、石嘴山40%,后40年各为50%。目前,淄博市15家企业落户宁夏,已完成投资近60亿元。
三、滨海新区承接共建化工园区的条件
首先,滨海新区具有发展化工园区的一般条件。化工园区的建设遵循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化工产业不会盲目聚集。从国外知名化工园区的发展来看:土地、原料等生产要素供应相对充足、交通运输条件(特别是港口)较为便捷、具有可供化工生产适度排放的环保容量和较强的化工污染物处理能力等,是发展化工园区所具备的一般条件,滨海新区基本能够满足。
(一)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我县利北地区总面积36.18万亩,其中国有未利用地28.64万亩(不含陈庄草场附近4万亩),占全县未利用土地的63.3%,且与全县其它乡镇相比,未利用土地分布较为集中,便于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同时,利北地区3万余亩未利用地已纳入《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区未利用地开发规划》,为加快推进未利用地开发建设创造了条件。201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决定全力打造滨海新区,总规划面积207平方公里,前期规划面积64.87平方公里,目前共收回国有未利用地和工矿用地10万亩,包括建设用地2.4万亩,为承接园区建设和项目落地提供了空间。
(二)交通区位优势日趋明显。滨海新区处于全县东北部沿海,处于“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处,临近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和滨州北海新区两个省级开发区,距离东营港50公里,距天津港、龙口港、大连港海上距离都在100海里左右,是环渤海从龙口至黄骅1000公里海岸线上的区域性重要节点,在渤海湾西南岸及山东省港口布局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全省距离环渤海经济区中心区域最近的未被开发的沿海区域。其中,距离最近的东营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目前拥有7020米引桥和1个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1个3万吨级液体化工品码头、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品码头、2个2万吨级燃料油码头、4个5千吨级兼顾1万吨级精细化工品、成品油码头,成为环渤海地区液体化工品运输的重要港口。目前,连接滨海新区与东营港的河埕路正在进行拓宽改造,规划中的环渤海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连接港口、环渤海及内陆地区的公路运输大通道逐步打通,交通区位优势日趋明显。
(三)石化资源较为丰富。滨海新区地处胜利油田主产区,油气资源丰富,原料供应相对充足。周边地区石油炼化、精细化工产业蓬勃发展,经初步统计周边东营、滨州、潍坊3个地市14个县区29家较大型石油炼化企业情况,原油一次性加工能力共计达到8020万吨,液化气产量373万吨,丙烯产量162万吨。其中,我县利华益集团一次炼化能力达到650万吨,并沿丙烯、芳烃、C4(丁烷)产业链发展下游化工产业;东营港经济开发区500万吨/年含酸重质原油综合利用项目、中海油106万方油库区、万通海欣200万方油库区、宝港精细化工品罐区等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园区内已落地广悦160万吨/年重油加氢、泽丰160万吨/年重油改质等石油炼化项目,为滨海新区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或承接石油炼化工业下游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发展化工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
(四)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滨海新区已形成4纵8横的道路框架,建设道路总里程34.9公里,现用油田水源充足,拥有35千伏变电站1处,110千伏变电站正在加速建设,预计明年可建成投用,工业燃气供应企业正在考察洽谈。同时,滨海新区计划明年建设1万吨/日污水处理设施一处,并根据项目落地情况预留扩建空间,适时进行扩建,为发展专业化工园区提供了污染物处理条件。
其次,滨海新区存在发展高水平化工园区的“瓶颈”。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化工生产必须采用最经济的发展模式。从国外知名化工园区的发展来看:基础设施投资相对充足,项目引进和落地能力相对较强,具有先进的园区规划、项目设计、建设运营、服务管理能力等,是发展高水平化工园区应具备的条件,而滨海新区暂时不具备这些条件。
因此,如果能与国内外知名化工园区合作共建园区,既能取长补短,突破发展“瓶颈”,也能形成产业发展“增长极”效应,促进滨海新区化工产业集聚,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促进滨海新区化工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园区发展定位,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在发展化工园区一般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滨海新区应进一步明确打造高水平化工园区的定位,采取高起点、开放式的区域协作发展模式,立足黄三角、面向环渤海,坚持经济发展与环渤海地区同向,产业发展与环渤海地区同步的原则,针对环渤海地区特别是黄三角地区石油及精细化工产业资源丰富、链长量大的特点,依托港口、土地等优势,重点培育和发展石油炼化和精细化工两大产业,特别是突出发展以石化为龙头的精细化工及后续产品加工产业,力争主导产品的规模和档次要逐步在全国占有一定比例,产业集群规模和档次要逐步在环渤海地区乃至华北地区形成一定的影响和控制力。
(二)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树立区域合作发展理念。多年来,我县园区基本处于规划一片地、建设几条路、配套水电气、随机落项目的发展状态,项目落地较为随意、产业布局不甚合理,招商难、产业集聚发展更难。在“园区化、基地化、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和必然趋势的大背景下,要想实现滨海新区化工产业的集聚发展,必须转变工作思路、突破传统观念,立足原料资源优势、土地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与国内外知名化工园区搞好区域合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取长补短,尽快打破发展瓶颈,实现快速发展。否则,在自身条件存在不足,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不甚明晰的情况下,急于招商、仅看眼前的做法势必会对今后长远发展埋下隐患。可以借鉴德国路德维希巴斯夫化工园的做法,由一家具备整体开发实力的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整体开发,也可以招引跨区域合作伙伴分区块开发,同时注重引导乡镇、街道新上化工项目有序聚集到滨海新区。
(三)运用“一体化”模式,打造高水平化工园区。在共建“共建园区”时,要在项目设计、公用工程、物流传输、环境保护中严格按照国外知名化工园区“一体化”模式,制定好发展路线图、高水平编制化工园区规划。特别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一体化,力争打造绿色化工、生态化工;要坚持“相互配套协调、生产规模匹配、资源配置优化”的原则,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序聚集安置,力求做到上下游项目生产装置相互配套、通过管线相连、生产规模相互匹配,上游项目产品作为下游项目原料全部被消化,园区统一建设初始原料和最终产品物流区,企业不建设储存罐区,装置不配备暂储罐,整个园区原料供应形成“隔墙效应”,大幅增加企业“第三利润增长源”(企业减少物流成本和储存成本带来的收益),尽快形成化工产业链,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确保装置系统最优化、生产成本最低化、生产效益最大化,加快打造高水平“共建园区,”最终实现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在此基础上,要根据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充分发挥“共建园区”的“增长极”效应,带动滨海新区打造高水平化工园区。
(四)创新园区服务管理,促进园区快速崛起。发展专业园区、飞地经济是新生事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规律,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要突破传统园区管理模式,按照权限集中、统一高效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配置工作机构和职能,建立适应专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管理体制,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滨海新区成立后,在运营模式上暂由刁口乡管理,人员有限,职能有限,淡化了专业园区的“服务管理”功能和“经济发展先行区”的主题。建议参照国内外专业园区的管理模式,高规格配置园区管理机构和职能,实行独立的财政体制,县直各职能部门下移管理权限,便于园区自主管理和快速发展。在发展“共建园区”时,参照国内外成功经验,按照“资源共用、基础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各合作方要明确各自职责,建立相应的投入、分配机制。当地政府要为“共建园区”搞好全方位服务,不要过多干涉园区的生产经营,力求形成控股方主导、共建方参与的“飞地经济”管理模式。
(信息来源:利津县发改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