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促进汉川皮草产业出口的几点建议
促进汉川皮草产业出口的几点建议 对外经济科
汉川市皮草产业自今有7年的发展历史,目前,皮草产业已经成为汉川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汉川外贸出口增长的引擎。也是湖北对俄罗斯出口的重点产业之一。
一、汉川皮草产业基本情况
上世纪90年代众多汉川人在中俄、中蒙边境从事裘皮服装生意,后在河北、北京等地办厂生产销售裘皮服装,2004年,三泰皮草公司率先回归汉川落户,成为我市首家皮草出口企业。汉川籍老板在北京通州区雅宝路从事皮草业的有100多个企业主,他们在三泰皮草公司示范下,一直谋求回家创业。汉川市因势利导,实施“回归工程”,松雪、鑫裘、盛典等30多家皮草企业于2012年初决定回汉川发展。在工业园没建成前,在最短的时间内,他们临时租用的厂房做开展加工生产并自营出口,使裘皮服装成为汉川第一大特色出口支柱产业,我市皮草产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1、产业集聚度高。2012年3月份起,鑫裘、盛典、双成、松雪等28家皮草公司先后落户汉川,目前主要分布在开发区、刁东、刘隔等地,等待入驻华中皮草工业园。目前已形成了从生皮到熟皮、裘皮加工、制衣制作到外贸出口的完整产业链,全市从业人员达5000人之多。鑫裘皮草等公司于2012年4月份开始相继自营出口,当年,三泰皮草、鑫裘、松雪等29家公司累计出口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6倍。其中,鑫裘、新荣豪、松雪等28家公司新增出口2.13亿美元。2013年又新落户汉川的皮草企业8家,目前有37家皮草出口企业,年生产裘皮服装30万件以上,汉川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皮草生产地。2013年出口可望达到3亿美元。
国内皮革裘皮主要产业集聚区在河北、山东等地,是国际市场上著名的皮革裘皮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地。汉川目前主要以制衣为主,同时具备硝染、鞣制等皮毛处理工艺能力,汉川皮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三泰皮草公司老厂区投资5000万元,全面升级改造皮草硝染处理设备和设施,已通过环保部门的验收,可满足工业园区皮草企业硝染需求,解决了皮草前期处理的关键性难题。
2、技术、资金密集程度高。汉川裘皮服装企业的生产一线员工95%以上均来自浙江、安徽、山东等地,每个生产线(班组)相对独立,都是由“自家人”联合组成,生产环节基本“封闭”运行,技术不外露,对生产设备要求不高,主要是通过自己独特的手艺,获得高额的劳动报酬,由于工资相对丰厚,外地技术工人也愿意跟企业一同由北京来到汉川,企业员工队伍比较稳定。皮草行业对资金需要比其他行业要高出数倍,一般企业投入30-50万元设备即可开始生产,但是对流动资金要在3000万元以上,稍大一点的企业,资金需求在5000万元以上,个
别重点企业,流动资金在亿元左右,汉川皮草企业,目前大多是通过原始积累和民间融资解决生产资金,彰显汉川皮草企业的实力。
3、产品附加值高。皮草服装基本以手工制作为主,产品主要销往高寒地区,通过多年的推广,汉川皮草已经被国外客户所熟悉,远销俄罗斯和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并初步形成了一批裘皮服装产品品牌,如三泰皮草、新荣豪、松雪等。企业依靠国内丰富的裘皮资源,在本地生产,把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相融合,充分发挥皮草优良的性能,生产出美观、实用、高附加值的裘皮服装产品,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企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在皮草产品行业已经出现了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大多数企业都在5000万元以上,出现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的扩张速度都非常快。
4、出口市场稳定。汉川出口市场主要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独联体,企业通过贸易带动生产,在俄罗斯都设立自己的办事处和门市部,产品在国内生产后,直接出口到国处办事处,由国外办事处负责产品销售,由于在国外有销售网络,市场信息灵敏,产品研发周期短,能根据客户需求生产服装,订单相对固定,资金周转较快,裘皮服装季节性强,每年6-12月为旺季,其他时间为生产准备期,以收购囤皮为主,反应在外贸出口上,每年都是呈现前底后高的态势。三泰皮草是华中地区唯一一家具备进口皮草资格的企业,每年参加4次丹麦国际皮草拍卖会,年进口皮草10万张,价值2500万美元,现在5家企业为三泰皮草协作加工生产,进口皮草使服装更具华丽,产品达到国际皇冠顶级高端水平,产品更畅销,加工贸易额3000万美元以上。
5、产业规划起点高。建设中的华中皮草工业园明确了产业、产品、布局三定位。吸取全国各类裘皮工业园建设发展和皮草加工贸易的经验,具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华中皮草工业园规划占地2000亩,投资30亿元,总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包括皮草加工基地、物流仓储基地、总部办公基地、原辅料交易中心、成品展销交易中心、农贸产品交易中心、商务配套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等八大功能区。建设项目分三期完成,即将拥有近百家皮草深加工企业及贸易公司。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汉川皮草成为世界著名的皮草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加工和流通的重要基地。2012年是开局年,预计2013年皮草企业出口额将突破3亿美元,2015年出口额达到10亿美元,打造出“中国第一、世界闻名”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创造力最强的皮草产业集群。皮草工业园将真正成为领军国内的“中国裘皮之都”。
二、汉川皮草产业出口面临的问题
1、工业项目建设土地指标问题。汉川“华中皮草工业园”规划工业建设土地2000亩,其中一期600亩,土地使用目前仅获得工业用地指标450亩,导致工业园不能全面开工建设。于2012年3月正式动工建设,部分厂房今年8月底可交付使用。除已经落户汉川的30多家企业外,还有的30多家企业等待落户皮草工业园。第二配套工程面临开工建设,但配套工程没有土地指标,势必影响整体工程进度。
2、新增企业没有取得出口退税。汉川新增皮草企业多,出口增幅高,由于多种原因,2012年出现退税“**”,大多数皮草企业还没有享受到退(免)税政策,企业也有许多担心和疑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出口积极性,企业迫切希望能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3、出口商品检验周期长。皮草企业报检每个月都在300笔以上,虽然孝感检验检疫办事处对皮草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增加人员负责商品检验和网络录入审验。
但是,目前孝感市只有一家报检公司,还是难以满足企业需要,加之孝感本级有许多企业同时报检,更加影响了商检速度,直接导致皮草通关周期延长,有时需要3天时间,不利于安排飞机空运航班,直接影响货物出口。
4、企业融资难。皮草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我市皮草企业多为外地回归企业,目前无厂房,银行贷款无抵押物,资金由企业通过民间融资解决,融资成本高,制约企业做大做强。
三、汉川皮草产业发展的建议
1、做好新增皮草企业开口工作。今年新增8家企业落户汉川,并已办理了对外贸易备案、海关、商检手续,鼓励新备案的皮草企业早日出口。2013年汉川皮草企业达到37家。今年上半年,出口主要受到皮草行业季节周期性的因素影响,目前皮草企业正在恢复生产之中,预计6月开始大规模出口,月出口额可恢复到3500万美元左右。
2、抓好一个基地二个“中心”建设。抢抓机遇,借助湖北省商务厅、国税、商检、海关等部门重视和支持,积极申报“湖北省皮草服装加工出口基地”,打造华中最大的皮草加工出口基地,占领行业发展的制高点。需要市政府出台进一步扶持鼓励皮草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优化皮草产业的发展环境,强化为皮草企业的各项服务,确保汉川皮草业经济健康发展、稳定增长。二个中心,即:一是加快皮草质检中心的建设。将设计中的检疫、检测中心打造成为省级皮草检验中心,建设理化、原子吸收、气质、恒温恒湿等检测室。积极着手申报湖北省皮草质检中心,今后条件具备后再申请国家级实验室,使汉川皮草业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二是加快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引导企业组建科技研究中心。引导企业通过科技中介和自主研发,研发新产品以及皮草产业专业技术。在生皮鞣制上,切实改进工艺,研发应用新技术,在裘皮服装设计加工上,围绕品牌化、时装化、标准化、系列化、引进技术,改进工艺,提高质量。
3、拓市场、创品牌。如组织裘皮加工企业“走出去”,到国内外各地参加皮草专业展览展销会,宣传扩大汉川皮草产品的影响,进一步拓展皮草产品的销售市场,促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培育知名品牌,打造皮草精品。促进企业的产品加工进一步向品牌化、时尚化转变。从而进一步扩大汉川裘皮服装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
4、为皮草企业搞好服务。协调税务、商检等部门,按照各自工作职能,为皮草企业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建立皮草出口大通关绿色通道,为企业增添信心和出口的积极性。理顺退税各环节关系,加快落实退税政策。针对商检周期长的问题,亟需采取分类管理等办法加以解决。协调金融部门,解决直接融资问题。
5、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前汉川皮草企业多,发展势头强劲,为了规范行业秩序,加快皮草产业发展,必须加快促进该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汉川皮草行业协会的作用,负责汉川皮草行业自律工作。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支持。并与中国轻工进出口商会、中国皮革协会等单位沟通,争取指导和支持,加强与国内同行的横向交流和合作。
第二篇:促进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建议
促进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建议
绿色食品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它以其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而日益显示强大的生命力,被世人誉为“21世纪的主导食品”、“餐桌上的新革命”,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开发生产十多年来,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保持了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成为最敏感的领域之一,而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业竞争的焦点。为了应付WTO的挑战,进一步加快我国绿色食品的出口,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利用WTO规则,扩大绿色食品出口贸易
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管理是一项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国家应将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纳入“大经贸发展战略”体系中统一规则,促进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根据绿色食品产业整体发展需要,确定国家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形成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外向型绿色主导产品的发展。培育“龙头”企业要突出粮食和畜禽加工专业化这个重点,实现从田野到餐桌的多层次、多环节的加工增值。同时也要有计划地增加一些农产品储藏、保鲜、运销等项目。发达国家“龙头”企业的建立,走的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之路,为我们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继德国成立第一家生态银行后,发达国家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呈直线上升趋势。美国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达到3%,并在商务部下设立绿色产品出口办公室,专门负责绿色产品的投资和促销。日本、德国等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的绿色产业都实行了优惠的信贷等政策。按照国际上发展绿色食品的经验,我们要充分运用WTO“绿箱”政策,增加政府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投入,建立绿色食品产业保护框架,为促进绿色食品出口创造条件。
二、积极培育市场体系,规范出口企业管理
政府应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投资开发外向型绿色食品产业,凡是有条件经营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的,都应给予其自主进出口经营权,支持具备条件的绿色食品出口企业进入国内外股票市场发行股票,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我国绿色食品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市场著名农业公司到中国来组织生产绿色食品,从而在标准化生产基础上,依靠国外公司的网络和市场品牌,更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
三、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和完善现有的认证体系
绿色食品认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标准,在国际贸易中,产品出口国的绿色食品标准必须符合进口国绿色食品或类似产品的标准,否则就会拒之门外。因此,搞好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建立和完善现有的认证体系,是促进绿色食品出口的中心环节。农业部下属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是我国目前负责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两个主要机构,但其认证均未获欧盟、日本和美国的认可,知名度也不高,我国生产企业为了出口,不得不请国外的认证机构,象征出口凭证的认证证书掌握在客户手中,企业因此失去了出口的主导权。可见,认证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因此,为扩大我国绿色食品的出口,应当同一国内标准,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认证体系。同时,还应尽快建立绿色食品国际市场信息系统,为出口企业提供信息支持。我国的一些生产企业具备出口优势,但是对发达国家的有关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以及市场准入的具体规定缺乏了解。因此,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支持专业化信息机构的建立,适当的传递国内外市场的“绿色”信息,及时沟通国内外绿色产品市场。
四、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及其标志的知名度
要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的管理,严肃标志使用审批,依法查处违法行为,严格绿色食品出口的管理,在国际市场上为我国绿色食品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向发达国家的目标市场有计划地传递我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信息,在适当时机组织国内绿色食品企业举办针对目标市场的绿色食品展销会,可在国内举办,邀请国际市场客户前来参加,也可直接前往目标市场所在国(地区)举办展销会,进一步扩大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把我国的绿色食品标识在目标市场所在国进行注册,让我国的绿色食品标志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质量证明商标,使之成为我国绿色食品在国内、国外进行市场营销的统一专用商标,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五、提高农业的生产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行业协会,提高农业经济实体的生产组织化程度,走规模化、集团化的路子,进行企业化的运作和管理,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抗绿色贸易壁垒风险的能力。我国农村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产品生产一直处于分散单干状态,每个农民对农产品的生产基本上有自己随意决定。这种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状态使得农产品的质量难以控制,农产品标准的实施无法彻底执行。因此,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势在必行。我国可以借鉴德国、法国、奥地利、土耳其等国及我国台湾的“业必归会”的经验,在农产品出口相对集中地区,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并赋予其一定的行业管理职能。此外,要建立中国绿色食品对外贸易机构,带领绿色食品的中小企业组成“联合舰队”,形成一个整体走向国际,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提高我国绿色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三篇: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发展的若干建议
沈阳铁道青年国际旅行社 于波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具有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被喻为“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旅游业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其快速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而且前景广阔。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与此相适应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沈阳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服务业龙头产业的地位得到了全面确定;由此也奠定了沈阳市在全国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推动城乡联动发展、区域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先导作用的地位。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看到,相对于其他国内外先进旅游城市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差距,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在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同时,经营理念缺乏前瞻性,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服务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沈阳部分区、县政府分管旅游领导和工作人员缺乏长远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市场竞争意识不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服务人员长期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对旅游服务行业服务规范及要求了解甚少,甚至对本地的一些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缺乏系统的了解,难以给游客提供带有本土文化色彩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旅游文化等文化产品与服务。
2.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所在,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灵魂;沈阳具有享誉中外的旅游客体,却没有夺人眼球的旅游形象营销。长期以来沈阳旅游形象宣传总体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单调,缺乏特色,雷同单一,对地方所独具特色的民俗民族文化挖掘不够,对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和民族生活方式以及历史遗留的工业旅游遗产展示不足,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影响了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
3.具备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开发策划却仍停留在简单回归自然的初级阶段。
4.丰富的旅游产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却在产品组合中不够完善。新产品开发缺乏针对性,与国际国内优秀旅游城市相比,在产品体系建设、旅游企业竞争力、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因此,为促进我市旅游产业整体全面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通过改革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从机制上保障旅游业的发展。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改革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旅游产业客观上要求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源开发权与保护权统一。地方政府部门是旅游资源所有权的代表,经营权理权归经营企业所有。从管理的角度,调整组织机构,让旅游资源所有者统一旅游区的管理,以避免多头管理、体制不清,建议成立通管全市的“旅游管理委员会”,以打破目前条块割据的旅游诸侯经济,统一整合旅游资源和科学规划,保障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树立浓烈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整合营销资源,联动开展旅游区域的整体营销宣传。
设计出独特鲜明、地方特色浓烈、具有感召力的沈阳旅游品牌,树立形象,需要对沈阳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建立起旅游区域的主打品牌,贯穿旅游区内孤立、分散的景点,对各区、县的旅游要素进行系统化重组,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区域旅游资源的利用率(比如与吉林长白山景区、黑龙江镜泊湖景区、内蒙古草原景区的联动营销),增强旅游区域整体竞争力,叫响“游遍东北,最佳沈阳”的宣传口号。建立“沈阳旅游经济圈”,提升圈内旅游产业的资源功能,加强各单元资源之间的协作,实现旅游区域资源整合,将经过合理有效整合的沈阳区域旅游品牌,在省内外、境内外广泛宣传,整体营销。
3.从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好旅游地居民日常生活的角度,注重对旅游环境的建设。
旅游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通过对旅游区域整体的策划,完善旅游环境的规划与建设,有效保护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掘和科学利用,规范旅游者的观赏与保护性旅游行为。通过立法对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者和管理者随时可能出现的越轨行为处以重罚严惩。对旅游者而言,也需通过法律法规来对其旅游行为加以约束,使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享受到健康、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良好的旅游生态势必催生出丰富的生态旅游产品,富裕一方百姓。目前,沈阳旅游产品仅仅依靠“一宫两陵”、“一山一府”等观光类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必须有多种类型的旅游新项目、新产品满足变化的市场需求,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时代悄然而至。因此,我们应提倡“旅游城市化、城市景观化”的理念,明确旅游产品要从以观光为主的单一性结构向以观光为基础、休闲度假为重点、各类特色产品为补充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转变。
4.调整传统产品的结构,通过转型,提高沈阳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
关于社会环境与旅游目的地打造问题。我们认为,沈阳旅游要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新的跨越,早日建成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树立“旅游城市化、城市景观化”的发展理念,通过理念强化意识,用意识转变思维,以思维营造氛围,形成“大旅游”的共识。把旅游经济放在招商引资、制造业以及科技创新的同等位置,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和精力,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真正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扶持。要加速城市旅游文化改造,科学规划、舍得投入,把城市作为最大最美的景区来打造。加大舆论宣传的支撑,让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与市民生活切身利益相关。通过开发沈阳原汁原味的满、汉旅游产品、大力开拓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和度假旅游、会议会展旅游等,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利用合理的产品结构,加大实施旅游精品工程力度,留住游客,延长游客在沈阳观光的时日,提高本地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益。
5.按游客消费心理需求,在巩固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优势的同时,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品。
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消费的心理需求,创新设计不同的商务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然山水旅游、游乐竞技旅游、古镇(街)观光旅游、自驾游、进香礼佛游、现代工业游等旅游产品。深度挖掘环沈阳旅游产品,将沈阳旅游产业从观光旅游向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体的复合式旅游模式推进。
6.改善旅游市场产品营销策略,加强产品开发的针对性,丰富营销手段。
我们认为城市旅游整体形象构造与品牌营销应坚持国际、国内并重,“冷热结合、远近互动”的营销策略,构建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旅游营销体系。一方面有效整合沈阳各区、县旅游宣传资源,强化沈阳市整体形象宣传,在中央电视台1、2、4套、有关省、市、自治区卫星电视台黄金时段、以及中国旅游报、新华日报等国内媒体上宣传城市形象和产品。推进区域联合营销,巩固大东北旅游区域合作关系,加入中国古城旅游合作联盟;完善旅游大篷车促销计划,与各县市和旅游企业一起赴国内外及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北地区、环渤海地区等重点旅游客源地进行推介促销。有选择地整体参与境内外著名节庆活动和观众流量大的国际性博览会、展销会,与境内外旅游机构、媒体和旅行商签约合作。加入国内外知名旅游网、友好城市网站,建立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和12301旅游公共呼叫平台,24小时提供咨询、培训、集散、投诉和应急服务。另一方面建立以市场细分为基础的专业化营销体系,与旅行社等企业合作,分时段、分对象、分产品组织宣传促销,做到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游客。针对像提案中所述的自驾游、商务游、古镇游、山水游等不同类型产品和市场主体,分类在网络、平面、立体媒体上充分宣传营销,从根本上改变沈阳的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现象。
7.发挥本地旅行社对旅游产品的主推手作用,降低运作成本,杜绝“黑导”现象,净化旅游环境。
针对我市旅游业人才缺乏,景区、旅行社、饭店从业人员大多是初、高中、大专毕业生,学历偏低,整体队伍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服务质量欠缺,违规违纪现象频出,尤其是中高级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策划、旅游商品开发、旅游规划、休闲娱乐经营、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培训师等紧俏人才奇缺的问题,从整体素质强化培训提高入手;通过严格执法来规范旅游市场。重新制订《沈阳市旅游管理条例》,充分发挥联合执法优势,着重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重点旅游景区、“黄金周”市场监管和“零负团费”治理工作。建立24小时的110旅游维权网络,成立沈阳市旅游执法大队,全面净化旅游市场。构建旅游诚信体系,通过诚信和合理公平交易,引导游客消费,督促市场良性竞争。坚持标准化引领,不断延伸管理和服务领域,完善和制定酒店、餐饮、车船、乡村区(点)的服务标准,通过服务达标、等级评定等形式,引导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共同创造和谐旅游环境,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来引导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定期开展知识技能、服务技巧交流活动,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开展技能大赛、厨艺大赛、导游大赛,评选出的优秀人才享受特殊津贴,正面引导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改善旅游市场环境。
要从严整治“服务低劣”、“压价竞争”和“黑车”、“黑导”现象,净化旅游产品环境,彻底铲除误导、瞎导的“黑导”现象,维护好沈阳旅游产品的国际品牌形象,保障全面推进沈阳旅游产业的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0一四年九月十六日
第四篇: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2001-09-26
内容提要:本文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加快西部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结构调整新途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把资源优势与适度资金和适用技术紧密结合;大力培育企业创新能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及用好国家关于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
关键词:西部 结构调整 建议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和新的挑战。根据改革开放新形势和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要求,努力提升西部产业结构的水平,加速西部潜在比较优势向现实竞争优势的转化,是促进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内容。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
1.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大胆放手让区域内外的各类企业包括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参与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政府不要代替企业和市场去争投资、选项目和分配资源,而应当集中精力改善西部投资经商的软硬环境,创造使西部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制度条件和市场条件。特别要加紧培育资本市场和经营者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增强西部地区对稀缺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同时要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标准、技术质量规范和市场运行规则,形成开放有序、法治严明的市场竞争环境。西部各级政府在地方性基础设施项目上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但也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参与建设,并尽量引入竞争机制。
2.增强政府管理经济的统一性、规范性和透明度。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我国加入WTO的承诺,西部各级政府要尽快清理和废除不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地方法规和内部文件,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按照国家法律、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尽快修订、补充和完善地方法规体系;今后政府应当主要依据统一、透明的法律法规管理经济,而不是靠内部文件,更不是靠长官意志。
应当指出,WTO规则并不过分地排斥政府的作用,而是要求政府将干预的重点转到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上来。WTO的规则框架仍然允许一国采取支持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政策,主要是对所有的产业和企业都起作用的一般性政策,而不是偏好或歧视任何特定的产业或生产者。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部门选择性的产业政策弊大于利,而一般性的产业政策更有利于提高效率和竞争力。(1)最常用的是竞争政策。这是对任何企业都没有偏好的中性政策,由一整套保证公平竞争的法律构成,以防范和纠正任何阻碍竞争的行为,促使各类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对外开放越是扩大,竞争政策的作用越是重要。(2)促进出口的一般性政策,主要包括政府在人力资本的形成、技术创新和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合资协议和规模扩张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以及稳定的汇率政策等等。这些政策对增强一国的出口竞争力都起着重要作用。(3)进口保护方面的特定产业政策,包括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对“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的保护;另一种是对幼稚产业或处于扩张初期的产业的保护。但是WTO对其成员国采取的此类特定产业政策正在加强约束,例如要求其提高透明度和不超过一定限度等等。
就政府职能分工而言,制定产业政策是中央政府的职责,地方政府主要是据此制定地区
发展规划。在指导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西部地方政府,都需要关注和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发展趋势,使政府职能转变步伐跟上时代的潮流。
3.坚决打破阻碍要素流动的地方壁垒,搞好对市场秩序的监督管理。对区内外、国内外各类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内非公有企业),应当实行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取消在市场准入、税收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保证各类企业能够平等进入西部市场,平等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政府要增强依法监管市场的能力,加大对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包括对行政执法本身的监督和责任追究等等,以保证政府正确行使维护市场经济新秩序的职责。政府一定要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的自觉性,排除随意性和不规范的人为管制,以避免在市场监管中产生新的“规制过度”或“造租-寻租”的恶性循环。此外,要建立健全对各种经济主体的信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法制观念和诚实守信意识的宣传教育,使各经济主体树立守法和诚信的良好习惯。
4.正确行使地方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引导和服务职能。西部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全国统一的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战略和规划。这种战略和规划,在制定程序上一定要遵循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求;在内容上应当突出预测性、指导性和政策性,尽量减少具体的指标;在政策手段上主要依靠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政策应当对各类经济主体具有普适性,而不应带有歧视性,不应针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政策。除正确行使规划职能外,西部地方政府还应运用好信息搜集、处理和发布手段,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引导。一些由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转化成的行业协会,要尽快改变原有的政府运作方式和习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好为企业服务的职能。
二、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再走投资靠政府、项目靠审批、导向靠行政以及自我循环、自成体系的老路,而必须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整机制和手段。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1.争取建立不同类型的产业投资基金。这种基金是本世纪中叶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投资工具,既具有与证券投资基金相同的集合投资、专家管理和分散风险等优点,又具有集中在实业项目和未上市公司的特点,通常与实业项目的优选紧密结合。政府既可以通过产业政策指导基金设立和项目选择,也可以把一部分政府投资作为股份纳入这种基金,由后者进行独立的市场化运作,以避免政府直接进行项目投资所带来的一些弊端。因而,这种投资基金比较适合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机制和手段。西部地区可以优先考虑在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选择一些项目,根据项目规模的大小和投资领域的宽窄,设立公司型的综合投资基金,或契约型的专业投资基金,以促进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重视培育存量资产调整的机制。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不仅需要通过新增投资加速增量资产调整,而且需要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和优势企业扩张,来加大存量资产调整的力度。西部应当鼓励区外优势企业兼并本地企业,促使本地企业融入区外优势企业的麾下。同时,西部应当培育更多的本地优势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并努力提高现有优势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素质,使之在西部产业优化升级中发挥好带动作用。目前西部在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有200多家,其中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高科技、电力、酒类、农业和建材等行业。但是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公司股本特别是流通股规模偏小,公司业绩呈
现下降趋势,资本扩张能力较弱。西部应当重视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直接融资的便利条件,加强技术改造,扩张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组建企业集团,改善企业组织结构,以促进本地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3.积极探索引进外商投资的新形式。西部地区要努力创造条件,吸引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到西部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应跨国投资发展趋势,运用好国家有关政策,采用企业兼并、收购、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形式,利用国外中长期投资。争取在西部进行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试点,以及利用项目运营权或收益权对外引资的试点。
4.加强区际联系,争取东中西部联合开发。在西部开发中,要大力提倡加强区际联系,东中西部各地都要主动打破地方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保证产品、服务、特别是生产要素流动的畅通无阻,建立各地区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促进整个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西部各级政府要鼓励各地区进一步发展现有的协作关系。一些重大的、特别是跨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需要加强区域合作,走联合开发之路。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必要的硬件条件
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要求,西部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与此形成强烈的反差。交通通信是西部基础设施最薄弱的环节。今后西部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配合“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大型工程,加快建设和改造几条重要的东西大通道;二是努力建立和完善西部地区各经济中心的交通通信主干网络,加快西部地区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提高西部地区各地间的通达深度,加快各地区产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分工协作与协调发展。
西北地区干旱缺水,水利工程建设至关重要。西北地区有水才谈得上发展,才能有效地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要加紧有关水利工程建设,从根本上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威胁。
西部人力资源的落后是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地区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从长远来看,是科技和教育水平的竞争。要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的科技和教育,首先要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提高科技人员和教师的待遇,加大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完善科技人员的分配制度,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同时要相应提高科技和教育行业的从业门槛和标准。其次,抓好基础教育,努力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大力降低青壮年文盲率。第三,国家要适当提高大专院校西部学生比例,提倡东部各级各类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西部班”,加快西部人才的培养。通过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四、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在资源的有效利用上,要坚持做到开发和保护并重,搞好采前、采中和采后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对可再生资源,必须做到利用速率不超过其再生速率这一自然的限制,以保护可再生资源的永续性。对不可再生资源,则要尽量充分地综合利用,并建立有效的回收利用体系。对主要矿产资源,必须实行高起点、高标准和上规模的集中开发,严禁遍地开花。对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要严格禁止资源的开采。
2.在生态保护上,要以改变农牧业生产方式、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和石漠化为重点,切实做好以下工作:加速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恢复草原畜牧业。加大防沙治沙、保护草原和治理水土流失的力度,为恢复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创造条件。建立经济林和国有保护林严格分开管理的制度,切实保护好现存不多的天然林。加强西部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设,适当扩大保护范围和面积。要规范旅游资源开发的行为,努力发挥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3.在污染治理上,要认真执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根据西部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实施细则。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适当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标准。认真实行主体工程与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的方针,不留例外和死角。加大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将其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左右。加强生态环境管理,提高环保监管的力度和水平。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努力减少“三废”的产生量;加大污染末端治理的力度,尽量减少“三废”的排放量;设计和选择好“三废”排放方式,努力把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程度。
五、把资源优势与适度的资金、适用的技术有效结合起来
在西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产业和产品的选择要适应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较低、资金严重制约的现实条件,将资源优势、适用技术和适度资金有效结合起来。在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或产品时,要注意选择那些资金需求相对较少、技术适用性比较强、投资见效比较快的轻工业产品或行业,如一些优势农副产品的加工及深加工等。这有利于加快资金的原始积累,克服工业化初级阶段资金紧张的矛盾;也有利于为其他资源开发及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实践证明,目前西部发展比较成功的产业或企业,如绿色食品、中成药、饲料等等,都具有这样一种特点。
六、大力培养企业创新能力,造就一批引领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带头企业
企业是地区竞争优势的主要载体。保持和增强地区竞争优势,要靠大力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要鼓励实力雄厚的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研究开发。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稳定一代、投产一代、储备一代和研制一代的产品开发链。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吸引和留住(也可借用)优秀科研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快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把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科研-生产-销售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结构,转变为突出科研和营销两头的“哑铃”型结构。
培养和增强西部地区企业的创新能力,一个重要途径是走“研学产”相结合的道路(而不是“产学研”相结合的一般模式)。西部地区企业实力普遍较弱,难以建立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因此,要善于利用西部现有的高校和科研单位,鼓励西部企业与当地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以后者为研发基地,更多地借助后者的力量促进企业的产品研发和科技进步。这样比较符合西部企业的现实,也有利于西部现有科技力量充分发挥作用。
七、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从西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资金严重短缺的现实条件出发,在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西部地区不宜再走优先发展大企业的老路,而应当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培育更多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在扩大就业、拓展市场、增加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地区竞争优势和产业成长的生力军。
首先,西部地区要继续贯彻“抓大放小”的方针,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步伐。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支持体系,帮助各类中小企业解决信贷融资、技术开发、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出口服务等方面的困难。同时,要积极推进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打破“大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为中小企业让出一部分发展空间,并与之结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
其次,积极鼓励非国有中小企业发展,并帮助它们尽快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西部各级政府应当抓紧清理和废除不利于这些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歧视政策,把国家规定的有关扶持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推进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据它们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形式改造其产权制度和管理结构,克服产权不清和家族化管理等弊端。对私营企业,还应当督促它们依法经营,维护员工合法权益。
再次,西部地区要抓住我国“入世”后扩大服务领域开放的机遇,努力吸引区域外的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商贸、金融、通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不断改善其发展环境。西部中小企业也要努力走出封闭半封闭状态,同区域外的优势企业加强联合,尽快融入开放条件下新的分工协作格局。
八、用好国家对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搞好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其中《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比较全面地提出了4类16项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对内开放,以及吸引人才发展科技教育等。这些政策具有较高的含金量,为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西部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用好、用活这些政策。例如,要围绕国家对西部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善于发现市场机遇,不失时机地积极发展有市场需求前景的产业,改善原有比较单一的或不适应市场变化的经济结构,增强本地区在区域分工格局中的协作配套能力,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要用好国家对地方特色产业、产品的优惠政策,加快特色经济发展的步伐。认真执行国家对外来投资的各种优惠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界资金和人才,促进本地的资源比较优势向产业竞争优势转化。还要积极引导资源流入现有优势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加速西部存量资本的调整。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李善同 刘 勇 卢中原 来源:中经网·联合论坛
第五篇:皮草产业向科技要发展(最终版)
皮草产业向科技要发展
身价不菲的小刀工、客似云来的皮草大世界、日进斗金的皮草企业,三个紧密相连的词组构成了今年崇福皮草产业的主基调。
来自崇福镇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份,该镇皮草产值达119.1亿元,占到了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0.6%。
那么,是什么魔力让崇福皮草产业强劲有力,又是什么让崇福皮毛巩固了在皮毛行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答案是四个字:科技创新。
从2008年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设立嘉兴市皮毛和制鞋工业研究所,到成立全省首家皮毛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嘉兴皮毛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并被浙江省科技厅授予“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称号,崇福镇一直在引导企业科技创新,走改革之路。
浙江中辉皮草有限公司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立以来的受益者,该企业通过投入3900万元开展“皮毛加工主要工序废水循环使用集成技术”项目,对操作循环利用设施、末端处理系统等改造,年生产300万张标准羊皮可节约资金1570万元。
“全国以年生产3600万张羊皮计算,节约资金可达上亿元。”作为科技研发的主力机构,嘉兴市皮毛和制鞋工业研究所副所长姜苏杰说,目前这一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已被国家工信部采用,并将向全国推广。
与浙江中辉皮草有限公司一样,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扶持下,桐乡市鑫诺皮草有限公司的“清洁鞣制技术生产双面防水型小湖羊绒面毛革”项目,通过技术整改,首次生产出了具有毛被、皮板双面防水功能的小湖羊绒面毛革。桐乡市忠诚皮草服饰有限公司遭遇技术难题、桐乡市银杉皮草有限公司提升工艺质量„„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俨然成了全镇1600多家皮草企业的技术“导师”。
除了给企业提供创新研发,姜苏杰告诉记者,他们还与陕西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专家进行对接,定期来崇福给广大皮草企业做指导、培训工作。“高校的优秀学子还可以输送至企业工作,增加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体恤衫: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