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建议(修改)(最终版)

时间:2019-05-12 22:4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促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建议(修改)(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促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建议(修改)(最终版)》。

第一篇:关于促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建议(修改)(最终版)

关于促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建议

——中国民主建国会平阳县总支委员会——

一、我县产业发展现状

(一)稳步提升,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县政府认真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的部署要求,以实现平阳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为目标,深入实施“产业提升、中心集聚、生态优化、开放带动、城乡统筹、和谐构建”六大战略,有力促进了平阳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经济实力稳步提升,连续三年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和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二)皮塑领跑,各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

皮革、塑包、机械机电、服饰家具、港口物流等主导产业对全县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

——皮革皮具产业。水头镇皮革皮具产业是我县传统优势产业,已形成以移模革加工、皮带、箱包为龙头的皮革皮具产业集群,成为国内外皮革皮具生产、销售、研发基地。——塑包产业。萧江镇的塑料包装产业是我县传统优势产业,近几年通过产品更新换代,市场竟争力不断增强,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服饰家具产业。昆阳镇的服饰工业园区和家具工业园区是我县近几年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兴产业,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现已形成集服饰、家具生产、制造、加工的产业集群。——机械机电产业。浙江三星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显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温州益坤电气有限公司是我县机械机电行业中的行业龙头企业,在他们的带动下机械机电产业成为我县主导产业并不断得到优化壮大。

——港口物流业。按照“物流总部基地、高新产业基地” 的发展定位,敖江港做为全县的经济中心,近几年来不断开展招商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业。

(三)园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我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态势良好,涌现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新企业。镇域工业经济已经逐步实现企稳回升,新建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1

(四)港口物流,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

敖江港口处于沿海产业带的最前沿,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已经初步形成集聚,引进了一批颇具实力的物流和现代服务企业,随着各项配套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有望成为拉动敖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我县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平衡

当前我县产业发展过于依赖以“塑包、、皮革、机械机电”为主导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要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

我县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科技、中介咨询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旅游业景点小而分散,缺乏龙头带动作用的旅游品牌。房地产业受土地减少因素制约,发展空间狭窄。仓储运输业发展缓慢,现代流通体系尚未形成,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三、制约我县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一)土地制约

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进一步收紧,工业用地审批越来越难,以致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的建设受制,不少优质项目迟迟未能落地

(二)资金制约

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土地产权可供抵押,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资金问题已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调研中,全县各镇40%的企业反映金融危机后融资比较困难,已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人才制约

目前我县劳动力市场仍不成熟,劳动力素质较低,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占整个劳工力市场的比例偏低。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各工业园区专业技术工人缺口很大,给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四)技术制约

我县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属于对外加工型和家族式管理企业,企业负责人思想观念仍然落后,管理模式陈旧,管理手段与方法缺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管理水平落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升级转型。此外,我县大多数对外加工型企业或者没有自己的品牌,或者技术相对落后,这严重影响了企业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制约了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和长远发展规划。

(五)配套制约

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良好的配套设施,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进驻园区的企业,更重要的是吸引新企业进驻园区。部分园区由于配套性资源配置不足,影响了园区的发展,对企业进驻、员工招聘等影响很大。

四、推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对策

(一)培育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实力

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政策引导。制定科学周密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整合产业资源,提升产业结构,培育本县特色产业,优化资源的空间和产业配置。依托优惠政策及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实施系统性、针对性、个性化的产业发展政策,突出对企业规模、效益、增速、技术创新能力、财政贡献能力、品牌经营能力等方面的奖励和扶助;整合地价补贴、配套资金、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通过外引内培、培新育小,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思路,瞄准重大项目、战略投资和关键技术,着力引进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大企业集团。积极围绕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抓产业链的延伸招商,加快建设各主导产业的配套建设,增强相关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和依存度,改善产业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形成集聚优势。

(二)发展集约经济,解决土地瓶颈

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模式,有效整合土地资源,实现集约发展。一是各乡镇要在积极申请土地的同时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发展产能高的新兴产业,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注重质量,向集约型发展。二是加大力度盘活一些闲置的厂房用地,整合村镇两级工业用地,鼓励企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三是结合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抓好二高一低企业的梳理和引导工作,对一些节能减排的重点和“死角”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不过关的企业进行梳理与排队,清理或转移部分“二高一低”企业,实现“腾笼换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四是引导我县产业向研发、工业设计、品牌培育、新的商业模式、营销渠道等高附加值产业环节发展,突破当前的简单加工的模式,走出粗放式发展误区。

(三)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难题

充分发挥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作用,推进小额贷款力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国有股份制银行为了控制风险,不会放松对中小企业贷款审查,要改善我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首先应扶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担保公司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解决我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途径;推出政策规范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体系,使信用担保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有效手段;引导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所有者、管理者的培训,促使中小企业自身注重信用积累,为外源性资本进入提供较为便捷的路径。

(四)实施优惠政策,提供人才保障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离不开高素质的产业队伍。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县不少企业经营困难,而人才流失和引进困难又加重了企业所面临的危机。据调查了解,我县中小企业高层次、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短缺。企业希望政府在人才引进和使用方面给予扶持:一是帮助企业引进人才,鼓励本县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通过政府的支持,更好、更快的引进企业需要的人才,对到我县创业发展、参与我县经济建设和应聘到本县企业的高端人才给予明确的奖励、解决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二是解决留住人才的问题。进一步抓好高中级人才的就业环境、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配套性建设,在评职称、考研和任用人才方面引导企业给予照顾和关心。三是制订产业紧缺人才培训计划,对企业培训予以补贴。四是进一步完善我县人才机制和政策制度,为企业引进需要的人才,留住想要的人才提供法制保障和环境保障,促进我县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五是规范人才招聘市场,完善用工制度,促使用工市场有序规范运行

(五)加强配套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在产业结构的配置中,一定要重视相关产业的配套,重视基础产业的支撑作用。一方面,乡镇政府要集思广益,做好协调工作,在资金上保证配套设施建设的推进。另一方面,发动园区企业,集资建设,服务自己。立足园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园区统一的安保体系、服务体系、物流协作体系、信息共享体系;推进园区企业服务外包,强化园区资源共享,搭建服务园区内各企业的招工协作、人才培训、信息交流、互助式融资担保、会员式管理咨询服务和市场营销终端服务。做好园区的交通、水电、排污、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六)加大引资选资,优化产业结构

进一步加大引资选资力度,做好产业链配套性规划与引导工作;拓宽招商渠道,扩大招商的范围,加大招商的力度,让更多的好项目、大企业更好的认识平阳,钟情平阳,落户平阳。坚持高端取向,把引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首选。把现有的土地存量用于建设一批“核心竞争力强、高端产业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示范区”。抓好各镇街商业网点和核心市场建设,有规划地抓好一批产业紧密度高、关联度高的现代商业体系,包括零售市场、批发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信息交换中心、原材料供应

市场、专精特新产品展示中心等,形成本土化的产业链配套体系。抓好企业的信息化工程和自主创新,推动中小企业上网工程,研发创新工程和转型升级工程,推进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质量。

(七)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产业结构调整是长期系统工程,作为政府部门,要强化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意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1、强化服务意识,打造服务平台

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产业的升级优化,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因此政府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认真分析,妥善解决。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综合服务平台,利用服务平台的优势,为我县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扫清障碍。

2、大处着眼,小处做起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抓住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另一方面,要从细微处做起,逐步推进。例如水头镇、山门镇的旅游项目,首先要从全县旅游的大环境出发,找准发展方向;其次,可先收集、整理古村落的历史沉淀、人文背景、旅游特色,再到旅游内容宣传、个性化旅游服务措施的提供;最后,在完善旅游景点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形成集自然景观、古村落文化、“绿色餐饮”、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旅游项目。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分步实施,通过基础工作吸引旅游投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我县的旅游精品,提高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质量。

第二篇:产业优化升级意见和建议

四、对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产业优化升级)

推进传统产业由依靠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进资源型生产向消费型生产转变,重点坚持传统产业终端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发展方向,以工业市场群建设为牵动,加快科技创新和战略性调整,不断确立产业竞争新优势,带动抚顺工业全面转型升级。

积极培育各类消费市场,引领工业经济向消费服务领域升级延伸。一是培育区域型生产消费市场,推进原料、原材料产业向精深化发展。立足石化、冶金、油母页岩等产业现有优势,重点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建设商品交易所、商品销售中心等大宗工业产品交易市场,确立区域性产品价格、技术、信息等市场主导权。二是培育品牌型消费产品市场,推进传统制造业向终端化发展。立足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和特色轻纺加工等产业优势,重点依托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品牌产业,开发建设具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品牌市场,吸引各类资源进入抚顺加工销售,形成区域性商品生产和集散中心。三是培育消费型高新技术市场,推进新兴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立足先进智能装备、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优势,重点依托“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开发建设专业化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和产业化紧密结合,推动新兴产业形

成持续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加快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增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实施规模以上企业“千企升级”为主线,鼓励企业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大力完善创新服务载体,集中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系列产品。二是加快技术改造,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广泛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活动。重点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技术装备升级、品牌质量提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等领域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三是加快“两化融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紧密结合,坚持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集成应用,不断提升产业素质,实现产品和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

加快战略性调整,创建集群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产业集聚—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立足新型工业化,打造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链协作配套完善、龙头企业支撑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形成资源节约、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善、竞争优势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集中力量抓好石油化工、智能装备制造、循环经济等12个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培育无纺布、钕铁硼、琥珀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品牌影响力。

第三篇:李毅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李毅中

日前,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点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不失时机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关系到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我国工业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实现了回升向好的重大转变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挑战,我们紧紧围绕“保工业,就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大局,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增速回升向好的“V”型反转,全年累计增长11%,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着力扩大内需、稳定出口。推动实施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1.6升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等政策,有效地拉动消费、惠及民生。其中,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79、1364万辆,均居世界第一。推动国家7次下调出口退税率,全年为工业新增退税额1530亿元,为扭转我国出口急剧下滑,确保工业出口降幅收窄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9年11月,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3%,结束了连续12个月同比下降的局面。

着力推进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在工业发展最困难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围绕这一战略部署,国家发改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完成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165项实施细则并

逐项推动落实,全面加强行业指导。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提振了企业信心,保障了重点行业的稳步发展。

着力发挥企业技术改造的突出作用。通过努力,国务院设立了200亿元的中央财政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在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装备水平、安全生产和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薄弱环节进行技术改造。2009年,拿出230亿元支持了4441个项目,合计拉动了6326亿元的社会总投资,拉动系数为28倍。

着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节能减排。机械、冶金、汽车、有色、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的并购重组加速推进,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炼钢、炼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取得初步成效,全年分别淘汰落后产能1691万吨、2113万吨、7416万吨、600万重量箱、31万吨、1809万吨。2009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呈下降趋势。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通过发放3G牌照和促进TD等3G产业发展,快速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当年直接投资1609亿元,带动了网络、服务和新业务的快速发展。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效果明显,正在催生一批新的增长点。

着力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发挥牵头部门作用,从政策法规、融资信贷、财税扶持、政府服务平台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2009年,4800户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了8500亿元的贷款担保。截至2009年9月,中小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的59%,小企业贷款增加1.1万亿元,增

长27%。中央财政安排了96亿元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30亿元技术改造资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开拓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着力科技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在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重大装备自主化和本土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科技专项成果正在加速产业化。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项目进展良好。以品种、质量、品牌、服务为重点,全面加强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引导消费,拉动发展。完成2.3万项标龄10年以上行业标准复审,发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120项。

二、把握好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任务艰巨紧迫。

一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深刻变革和挑战。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从客观上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制约。从内部发展环境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工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总体上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我国工业目前仍主要依靠大量消耗物质资源,资源环境难以支撑,发展不可持续。要赢得这些挑战,必须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为我国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主要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市场需求、供给结构和贸易结构都面临深度调整,经济复苏缓慢乏力,结构调整优化需要较长的过程,这在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结构调整、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经济下行时的“倒逼机制”往往也给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增添压力和动力。

二是我国已进入必须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工业经历长期高速发展后,面临新的周期性调整压力,进入需要推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同时,我国工业发展也具备了加快结构调整的有利条件和物质基础。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工业必须努力推进转型升级。

三是中央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促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启动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两年投资计划,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制定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发展环境;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视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化社会保障改革,扩大就业渠道等。这些重大政策的实施都将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保障。

总体看,我国工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重要变化。我们要把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切肤之痛转化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动力,抢抓发展机遇,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三、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措施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是: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的粗放发展向注重效率、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促进我国工业良性循环,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

促进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打好基础。当前,要坚持把改善供给结构、促进扩大内需作为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着眼于完善促进消费各项政策,增强消费需求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抓住3G发展、三网融合等新机遇,开拓新型消费领域。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实现内外需均衡发展。抓住当前战略性机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一是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根据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要求,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推动协调发展;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推动劳动力密集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二是改善产业组织结构。按照市场竞争、规模经济、专业分工、产业配套的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三是提升技术和产品结构。开发生产各具优势和特色的产品,引导消费、扩大消费。四是优化工业区域布局。坚持工业区域功能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与地区资源、能源及环境容量相适应、主导产业特色优势突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产业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引导沿海地区与内地产业有序转移。

抓住主要环节,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内涵式发展。尽快建立起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使持续的技术改造贯穿于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二是推进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把住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准入门槛,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三是大力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四是以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式发展。

以促进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为途径,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从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融合。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制定实施鼓励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催生新型产业。推进国产软硬件的研发应用,推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发展。

以加强自主创新为动力,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契机,整合科技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引导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聚集。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振兴和自主品牌战略,推进产品和市场创新,有效拉动消费,提升消费结构。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引导企业实施财务资金、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协调解决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园区等财税、金融、环保、土地、进出口措施,完善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社保、人才、就业等相关政策,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第四篇: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2001-09-26

内容提要:本文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加快西部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结构调整新途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把资源优势与适度资金和适用技术紧密结合;大力培育企业创新能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及用好国家关于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

关键词:西部 结构调整 建议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和新的挑战。根据改革开放新形势和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要求,努力提升西部产业结构的水平,加速西部潜在比较优势向现实竞争优势的转化,是促进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内容。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

1.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大胆放手让区域内外的各类企业包括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参与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政府不要代替企业和市场去争投资、选项目和分配资源,而应当集中精力改善西部投资经商的软硬环境,创造使西部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制度条件和市场条件。特别要加紧培育资本市场和经营者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增强西部地区对稀缺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同时要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标准、技术质量规范和市场运行规则,形成开放有序、法治严明的市场竞争环境。西部各级政府在地方性基础设施项目上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但也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参与建设,并尽量引入竞争机制。

2.增强政府管理经济的统一性、规范性和透明度。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我国加入WTO的承诺,西部各级政府要尽快清理和废除不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地方法规和内部文件,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按照国家法律、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尽快修订、补充和完善地方法规体系;今后政府应当主要依据统一、透明的法律法规管理经济,而不是靠内部文件,更不是靠长官意志。

应当指出,WTO规则并不过分地排斥政府的作用,而是要求政府将干预的重点转到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上来。WTO的规则框架仍然允许一国采取支持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政策,主要是对所有的产业和企业都起作用的一般性政策,而不是偏好或歧视任何特定的产业或生产者。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部门选择性的产业政策弊大于利,而一般性的产业政策更有利于提高效率和竞争力。(1)最常用的是竞争政策。这是对任何企业都没有偏好的中性政策,由一整套保证公平竞争的法律构成,以防范和纠正任何阻碍竞争的行为,促使各类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对外开放越是扩大,竞争政策的作用越是重要。(2)促进出口的一般性政策,主要包括政府在人力资本的形成、技术创新和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合资协议和规模扩张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以及稳定的汇率政策等等。这些政策对增强一国的出口竞争力都起着重要作用。(3)进口保护方面的特定产业政策,包括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对“夕阳”产业或衰退产业的保护;另一种是对幼稚产业或处于扩张初期的产业的保护。但是WTO对其成员国采取的此类特定产业政策正在加强约束,例如要求其提高透明度和不超过一定限度等等。

就政府职能分工而言,制定产业政策是中央政府的职责,地方政府主要是据此制定地区

发展规划。在指导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西部地方政府,都需要关注和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发展趋势,使政府职能转变步伐跟上时代的潮流。

3.坚决打破阻碍要素流动的地方壁垒,搞好对市场秩序的监督管理。对区内外、国内外各类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内非公有企业),应当实行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取消在市场准入、税收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保证各类企业能够平等进入西部市场,平等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政府要增强依法监管市场的能力,加大对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包括对行政执法本身的监督和责任追究等等,以保证政府正确行使维护市场经济新秩序的职责。政府一定要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的自觉性,排除随意性和不规范的人为管制,以避免在市场监管中产生新的“规制过度”或“造租-寻租”的恶性循环。此外,要建立健全对各种经济主体的信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法制观念和诚实守信意识的宣传教育,使各经济主体树立守法和诚信的良好习惯。

4.正确行使地方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引导和服务职能。西部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全国统一的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战略和规划。这种战略和规划,在制定程序上一定要遵循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求;在内容上应当突出预测性、指导性和政策性,尽量减少具体的指标;在政策手段上主要依靠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政策应当对各类经济主体具有普适性,而不应带有歧视性,不应针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政策。除正确行使规划职能外,西部地方政府还应运用好信息搜集、处理和发布手段,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引导。一些由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转化成的行业协会,要尽快改变原有的政府运作方式和习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好为企业服务的职能。

二、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再走投资靠政府、项目靠审批、导向靠行政以及自我循环、自成体系的老路,而必须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整机制和手段。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1.争取建立不同类型的产业投资基金。这种基金是本世纪中叶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投资工具,既具有与证券投资基金相同的集合投资、专家管理和分散风险等优点,又具有集中在实业项目和未上市公司的特点,通常与实业项目的优选紧密结合。政府既可以通过产业政策指导基金设立和项目选择,也可以把一部分政府投资作为股份纳入这种基金,由后者进行独立的市场化运作,以避免政府直接进行项目投资所带来的一些弊端。因而,这种投资基金比较适合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机制和手段。西部地区可以优先考虑在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选择一些项目,根据项目规模的大小和投资领域的宽窄,设立公司型的综合投资基金,或契约型的专业投资基金,以促进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重视培育存量资产调整的机制。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不仅需要通过新增投资加速增量资产调整,而且需要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和优势企业扩张,来加大存量资产调整的力度。西部应当鼓励区外优势企业兼并本地企业,促使本地企业融入区外优势企业的麾下。同时,西部应当培育更多的本地优势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并努力提高现有优势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素质,使之在西部产业优化升级中发挥好带动作用。目前西部在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有200多家,其中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高科技、电力、酒类、农业和建材等行业。但是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公司股本特别是流通股规模偏小,公司业绩呈

现下降趋势,资本扩张能力较弱。西部应当重视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直接融资的便利条件,加强技术改造,扩张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组建企业集团,改善企业组织结构,以促进本地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3.积极探索引进外商投资的新形式。西部地区要努力创造条件,吸引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到西部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应跨国投资发展趋势,运用好国家有关政策,采用企业兼并、收购、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形式,利用国外中长期投资。争取在西部进行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试点,以及利用项目运营权或收益权对外引资的试点。

4.加强区际联系,争取东中西部联合开发。在西部开发中,要大力提倡加强区际联系,东中西部各地都要主动打破地方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保证产品、服务、特别是生产要素流动的畅通无阻,建立各地区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促进整个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西部各级政府要鼓励各地区进一步发展现有的协作关系。一些重大的、特别是跨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需要加强区域合作,走联合开发之路。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必要的硬件条件

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要求,西部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与此形成强烈的反差。交通通信是西部基础设施最薄弱的环节。今后西部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配合“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大型工程,加快建设和改造几条重要的东西大通道;二是努力建立和完善西部地区各经济中心的交通通信主干网络,加快西部地区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提高西部地区各地间的通达深度,加快各地区产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分工协作与协调发展。

西北地区干旱缺水,水利工程建设至关重要。西北地区有水才谈得上发展,才能有效地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要加紧有关水利工程建设,从根本上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威胁。

西部人力资源的落后是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地区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从长远来看,是科技和教育水平的竞争。要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的科技和教育,首先要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提高科技人员和教师的待遇,加大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完善科技人员的分配制度,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同时要相应提高科技和教育行业的从业门槛和标准。其次,抓好基础教育,努力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大力降低青壮年文盲率。第三,国家要适当提高大专院校西部学生比例,提倡东部各级各类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西部班”,加快西部人才的培养。通过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四、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在资源的有效利用上,要坚持做到开发和保护并重,搞好采前、采中和采后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对可再生资源,必须做到利用速率不超过其再生速率这一自然的限制,以保护可再生资源的永续性。对不可再生资源,则要尽量充分地综合利用,并建立有效的回收利用体系。对主要矿产资源,必须实行高起点、高标准和上规模的集中开发,严禁遍地开花。对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要严格禁止资源的开采。

2.在生态保护上,要以改变农牧业生产方式、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和石漠化为重点,切实做好以下工作:加速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恢复草原畜牧业。加大防沙治沙、保护草原和治理水土流失的力度,为恢复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创造条件。建立经济林和国有保护林严格分开管理的制度,切实保护好现存不多的天然林。加强西部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设,适当扩大保护范围和面积。要规范旅游资源开发的行为,努力发挥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3.在污染治理上,要认真执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根据西部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实施细则。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适当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标准。认真实行主体工程与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的方针,不留例外和死角。加大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将其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左右。加强生态环境管理,提高环保监管的力度和水平。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努力减少“三废”的产生量;加大污染末端治理的力度,尽量减少“三废”的排放量;设计和选择好“三废”排放方式,努力把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程度。

五、把资源优势与适度的资金、适用的技术有效结合起来

在西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产业和产品的选择要适应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较低、资金严重制约的现实条件,将资源优势、适用技术和适度资金有效结合起来。在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或产品时,要注意选择那些资金需求相对较少、技术适用性比较强、投资见效比较快的轻工业产品或行业,如一些优势农副产品的加工及深加工等。这有利于加快资金的原始积累,克服工业化初级阶段资金紧张的矛盾;也有利于为其他资源开发及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实践证明,目前西部发展比较成功的产业或企业,如绿色食品、中成药、饲料等等,都具有这样一种特点。

六、大力培养企业创新能力,造就一批引领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带头企业

企业是地区竞争优势的主要载体。保持和增强地区竞争优势,要靠大力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要鼓励实力雄厚的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研究开发。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稳定一代、投产一代、储备一代和研制一代的产品开发链。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吸引和留住(也可借用)优秀科研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快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把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科研-生产-销售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结构,转变为突出科研和营销两头的“哑铃”型结构。

培养和增强西部地区企业的创新能力,一个重要途径是走“研学产”相结合的道路(而不是“产学研”相结合的一般模式)。西部地区企业实力普遍较弱,难以建立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因此,要善于利用西部现有的高校和科研单位,鼓励西部企业与当地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以后者为研发基地,更多地借助后者的力量促进企业的产品研发和科技进步。这样比较符合西部企业的现实,也有利于西部现有科技力量充分发挥作用。

七、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从西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资金严重短缺的现实条件出发,在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西部地区不宜再走优先发展大企业的老路,而应当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培育更多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在扩大就业、拓展市场、增加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地区竞争优势和产业成长的生力军。

首先,西部地区要继续贯彻“抓大放小”的方针,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步伐。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支持体系,帮助各类中小企业解决信贷融资、技术开发、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出口服务等方面的困难。同时,要积极推进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打破“大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为中小企业让出一部分发展空间,并与之结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

其次,积极鼓励非国有中小企业发展,并帮助它们尽快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西部各级政府应当抓紧清理和废除不利于这些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歧视政策,把国家规定的有关扶持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推进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据它们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形式改造其产权制度和管理结构,克服产权不清和家族化管理等弊端。对私营企业,还应当督促它们依法经营,维护员工合法权益。

再次,西部地区要抓住我国“入世”后扩大服务领域开放的机遇,努力吸引区域外的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商贸、金融、通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不断改善其发展环境。西部中小企业也要努力走出封闭半封闭状态,同区域外的优势企业加强联合,尽快融入开放条件下新的分工协作格局。

八、用好国家对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搞好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其中《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比较全面地提出了4类16项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对内开放,以及吸引人才发展科技教育等。这些政策具有较高的含金量,为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西部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用好、用活这些政策。例如,要围绕国家对西部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善于发现市场机遇,不失时机地积极发展有市场需求前景的产业,改善原有比较单一的或不适应市场变化的经济结构,增强本地区在区域分工格局中的协作配套能力,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要用好国家对地方特色产业、产品的优惠政策,加快特色经济发展的步伐。认真执行国家对外来投资的各种优惠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界资金和人才,促进本地的资源比较优势向产业竞争优势转化。还要积极引导资源流入现有优势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加速西部存量资本的调整。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李善同 刘 勇 卢中原 来源:中经网·联合论坛

第五篇: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精)

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 发布时间:2010年 1月 26日 来源:中国有色网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原材料工业在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贯彻落实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巩固和提升原材料工业基地地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特提出本方案。方案实 施期为 2010-2011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中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经过多年发展,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原材料工业已成为中部地区的 支柱产业。2008年,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增加值超过 8000亿元,占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 30%,形成了一批实力比较雄 厚、布局比较合理、优势比较突出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优势明显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中部地区铝矾土、铜、锑、镁、钨、稀土等矿产资源丰富,已形成与资源优势相匹配 的产业基地。2008年中部地区十种有色金属产量 1053.5万吨,占全国的 41.8%。稀有金属和铜、铝、铅、锌、镁等冶炼和加工 工业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独具特色的钢铁工业基地。钢铁是中部地区各省的支柱产业,总体规模较大。2008年粗钢产量 10835万吨,占全国的 21.7%。钢铁产品门类比较齐全,满足全国需求,部分产品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硅钢、不锈钢、球墨铸管、高速车轮轮毂 等产品优势突出。

——基础较好的化学工业基地。中部地区煤、盐、磷等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化学工业体系比较完整,化肥、农药及煤化工 优势明显,石油化工、盐化工、氟化工、磷化工等行业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基础。2008年化肥、农药、甲醇、硫酸、焦 化等产品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34.9%、29.3%、26.8%、28.9%和 39.7%。

——快速发展的建材工业基地。中部地区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建材工业发展迅速,已形成水泥、玻璃及深加工、建筑陶 瓷、耐火材料、新型建材等门类较为齐全、技术装备比较先进的建材工业体系。2008年中部地区水泥产量占全国 25.5%,新型 干法水泥比重超过 7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7个百分点,玻璃深加工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但是,由于多年粗放式发展,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中度较低,企 业规模偏小,产业布局不合理,如江西稀土冶炼企业平均规模不足 2000吨,河南规模以上氮肥企业平均产量不足 10万吨,湖 北磷肥企业平均产量不足 4万吨;落后产能比重较大, 湖南新型干法水泥比重仅 37%,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河南 48条轧钢生产线中仅有 4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创新能力亟需增强,企业研发投入少,多数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产 业链条短,产品结构比较单一,高附加值产品少,多数产品位于价值链低端;节能减排压力大,山西每年仍有 40亿立方米焦炉 煤气直接燃烧排放;资源保障程度越来越低,中部地区油气资源贫乏,铁矿石自给率不足 20%,安徽铜精矿 90%以上依赖进口, 河南铝土矿保有储量仅能维持企业 6-7年正常生产需要。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暴露,给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紧紧抓住当前有利的市场环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动产 业升级,为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赢得发展的先机和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保增长、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坚 决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加快转变原材料工业发展方式,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 排

降耗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不断提高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组织协调、注重 政策引导、改善市场环境,发挥政府部门在抑制产能扩张、整合社会资源、推动跨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兼并重组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扶优扶强,支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整合产业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通 过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和机制。

坚持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功能,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 业,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大力开发新材料,培育新的增长点。

坚持发挥本地优势与区域产业互补相结合。根据各地区资源环境、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整合上 下游产业,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整体竞争力。

(三调整目标

1.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有色金属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突破, 重点培育 1-2家具有国际竞争力、5-8家在国内领先的大型 企业集团;钢铁冶炼企业数量得到较大幅度压缩,培育 1家具有国际竞争力、2-3家在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建材 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培育 1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建材企业集团,初步形成 8家以上年产能超千万吨的区域 性水泥企业集团;化工行业兼并重组取得积极成效,年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达到 10家以上。

2.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金属和非金属深加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为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航空航天、国防军工

等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新材料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玻璃深加工率达到 45%,中高档建筑陶瓷 占陶瓷比例达到 40%,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明显提高,高浓度化肥比重提高到 80%。

3.落后产能按期淘汰。全面淘汰 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 30吨及以下的转炉和电炉,逐步淘汰 160KA 及以下铝电解槽,限 期淘汰年产 5万吨以下铅锌冶炼厂、年产 1万吨以下金属镁等“小有色”企业,争取全面淘汰中部地区落后水泥和玻璃产能, 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 8万吨以下合成氨装置。

4.技术进步明显加快。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重 点大中型钢铁企业 60%以上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富氧底吹等先进技术的铅冶炼能力达 70%,无铬高档碱性耐火 材料实现产业化,新型自主创新煤气化技术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

5.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与资源禀赋、市场规模、环境承载能力等相协调的原材料工业布局进一步优 化,沿江、沿主要交通干线和能源、资源产地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进一步壮大,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比较优势明显、竞 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6.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原材料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末明显下降,能源消耗达到国家限额标准,基本实现余 热余能 100%回收利用,硫利用率达到 97%以上,废渣 100%无害化处置,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重金属污染得到有 效遏制,清洁生产水平显着提升。

三、主要任务

巩固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现有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工艺装备结构和区域产业布局,形成 若干由大型企业集团主导、产业链完整、技术水平高、配套设施完善、具有循环经济功能的产业基地,构筑符合国家区域战略 定位、满足市场需求、优势互补的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新格局。

(一扶优扶强,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市场倒逼机制,引导企业联合重组或建立战略联盟,鼓励生产要素向武钢等大型企业集团 集中,支持武钢集团积极开展区域内和跨区域的联合重组,努力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推动马钢、太钢、华菱等与省内外企业联合重组,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推动安钢、新钢等与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跨区域重组, 努力减少区内钢铁企业数量。

加快区域内外有色金属矿产、冶炼、加工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中铝、五矿、江铜、铜陵有色、湖南有色、豫光金铅、大 冶有色等大型企业集团在整合中部地区有色金属产业中的主导作用,提高资源控制力,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煤、电、铝” 企业联姻重组,实现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动镁、钨、锡、锑、钼、稀土、黄金等产业集约化发展,支持重点骨干企业横向并购,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按照煤化一体化原则,依托山西晋煤、阳煤、太化、河南煤化、中平能化、淮化等骨干企业,加速整合省内外煤化工上下 游产业,打造大型煤化工企业集团。依托宜化、兴发、洋丰、铜化、中盐、沙隆达等大型企业,推进磷、盐、农药等特色化工 企业的兼并重组。积极发挥中石化、中国化工、中海油、中石油等战略投资者在中部地区化工产业重组中的引领作用。

进一步发挥海螺、中国建材、中材、华新、天瑞、三峡新材、长利玻璃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水泥、玻璃、耐火材 料、新型建材等行业的兼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做精做深,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优势,严格控制初级资源类产品产能的盲目扩张,着力增加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钢铁工业:重点发展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高牌号不锈钢、高速车轮轮箍、高档汽车面板、高强级管线板、高附加值油 井管、高压锅炉管、核电用管及特厚

板等产品,不断开发市场适销的新产品。加快推广使用强度 400MPa 及以上钢筋,促进建筑 钢材的升级换代。

有色金属工业:重点发展高精度高性能板带材、箔材等精深加工产品,大力发展合金制品和新材料,加快向产业链高端环 节转移。合理控制稀有金属发展规模,提高深加工能力。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体系,发展再生有 色金属产业。

化学工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工等产品,严格限制产能过剩的传统化工产品发展。延伸焦化、磷、氟、盐化工产业 链。发展高浓度基础性肥料和高效复合肥,积极开发新型农药中间体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提高农资保障能力。以满足 中部地区市场需求为主,提高原油深加工能力,增加高品质石化产品生产。

建材工业: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绿色耐火材料、超薄超厚超白优质浮法玻璃及 LOW-E、ITO 导电膜玻璃等深加工产品, 全面提高建筑卫生陶瓷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型建材。

(三加强技术改造,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原材料工业,大力开展节能减排降耗,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 升级步伐。

支持关键钢材品种和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大力发展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利用、高炉余压发电、铜铅 锌冶炼短流程工艺、烟气脱硫、高性能专用铜铝材生产工艺、吨铝直流电耗低于 12500千瓦时的电解铝关键工艺、低品位和难 选冶矿产高效利用、尾矿和赤泥综合利用、再生金属保持性能等技术;支持油品质量升级改造,煤焦油综合利用,氮肥原料路 线和动力结构调整,磷肥资源优化配置,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产和废弃物处置能力建设;支持新型干法水泥企业推广应用纯 低温余热发电、粉磨节能、利用水泥窑处置废弃物等技术,推进玻璃窑炉全氧燃烧技术产业化。

加快淘汰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安全隐患大、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全面淘汰落后钢铁产能, 重点企业和地区要加快淘汰 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及相应的炼钢产能;按期淘汰反射炉及鼓风炉、电炉炼铜产能、烧结锅炼铅产 能、落后锌冶炼产能和落后小型预焙槽电解铝产能,逐步淘汰落后烧结机铅冶炼产能;淘汰 12500千伏安以下电石炉、间歇蒸 馏煤焦油加工装置、单套能力低于 10万吨 /年的焦油连续加工装置、酸洗法粗苯精制装置、高毒高风险农药以及小炼油、小合 成氨、小二硫化碳等落后产能;全面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水泥产能及“格法”、“小平拉”等落后玻璃产能。

(四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

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优势互补、合理布局,把促进产业集聚作为优化原材料工业布 局的重要途径,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发展,进一步发挥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基地的整体优势。

结合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技术改造,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加快布局调整,重点发展武钢、马钢沿江沿海钢铁基 地,推进合钢等城市钢厂搬迁改造,进一步巩固太钢、舞钢、华菱等特色钢铁基地地位,加快安钢、新钢等产业基地结构调整 步伐。充分发挥中部地区能源和有色金属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重点地区配置,建设中铝、鲁能晋北、新安 等铝工业基地,发展江铜、铜陵、大冶有色铜工业基地,优化河南和湖南铅锌生产加工基地、赣南及湘中南钨锑稀土等稀有金 属基地建设。

调整优化中部地区石油化工产业布局,加快建设武汉乙烯生产基地,有序建设山西和河南煤化工基地、湖北磷化工基地, 进一步突出提升和壮大化肥产业,发展精细化工园区。支持河南、湖北、安徽形成大型、优质、高档浮法玻璃原片生产及深加 工基地,促进河南、山西耐火材料加工园区集约化发展,抓住沿海产业转移机遇,利用原料优势,进一步发展江西、湖北陶瓷 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

各省级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原材料工业的行业管理、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原材料工业管理工作 的指导意见》(工信部原 [2009]294号,认真研究本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措 施。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充分利用财税、投资、信贷、法规等手段,统筹做好各项政策措施衔接落实,适时 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工作。

(二深化改革,消除制约结构调整的体制性障碍

探索企业兼并重组的有效途径和各种方式,妥善解决人员安置、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 促进各种资源向优势企业配置。根据即将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兼并重组的意见、加快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指导意见等文件 精神,抓紧研究制定区域内原材料行业联合重组规划。认真贯彻《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 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 [2009]38号,结合有关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落后产 能退出机制,严格实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问责制,强化环保、能耗和电价、水价等制约手段,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

(三突出低碳经济理念,落实减排目标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在 2020年以前,大幅度减少单位 GDP 能耗的战略目标,以节能 降耗、治污减排、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为重点,抓紧制定出台原材料行业贯彻落实的计划、指标和政策措施,将相关计划目标 细化和落实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中部地区各省“十二五”期间各项节能减排指标的 完成。

(四强化行业标准管理,严格市场准入

从更加关注民生、更加关注节能减排、更加关注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大局出发,进一步修订完善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 槛。要以技术创新和质量品种为重点,抓紧修订完善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和稀土行业标准。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已经

出台的行业准入条件,加强对生产企业执行准入条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实施定期公布、动态管理, 同时接受社会的支持和监督。

(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充分利用国家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加大地方配套资金投入,根据各地原材料工业特点,着力向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点 产业基地倾斜。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信贷资金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优先支持符合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的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筹集资金。扩大社会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广泛参与产业整合,推动结构调整工作。(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

进一步发挥技术创新对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和新产 品开发能力。依托重点原材料工业基地,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调机制,形成区域创新联盟,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创新平台。大力开发影响行业技术进步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七开辟多元化资源渠道,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加强对中部地区重点矿产资源的保护,充分发挥稀有金属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合理规划资源开发规模,树立可持续发展理 念。促进矿产资源能源优先向产业基地和重点企业配置,制止无照开采和违章经营。加大短缺资源的地质勘探力度,增加资源 储量。积极树立“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一盘棋概念,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鼓励有条件的 企业拓展国际化经营,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不断完善国内原材料资源和产品的收储制度。

(八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发挥信息引导作用

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和协会,建立信息联合发布制度,加强行业统计、市场行情、技术动态、产业预警等信息交流,为企 业经营和行业管理提供有力支撑。要充

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行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提供咨 询服务。

下载关于促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建议(修改)(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促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建议(修改)(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促进我市产业优化升级的探索和思考

    **作为苏南方阵中的一员,目前正处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站在优化发展的新起点上,根据区域竞争和发展规律,**要想在下一轮发展中争得一席之......

    我国安防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现状研究

    我国安防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现状研究产业结构是指某一产业的构成以及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的均衡是产业平稳发展的支撑。 安防产业......

    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

    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 实施方案(2013-2015年)船舶工业是为海洋运输、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航运市场持续......

    产业优化升级调查汇报

    产业优化升级调查汇报 地处陆路交通末梢,是一个能源和资源以输入为主的海滨城市。市委、市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发展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的产业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自觉主动地转......

    推进质量兴业强区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推进质量兴业强区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番禺区局注重结合辖区实际,紧密依靠区政府,以助推辖区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围绕“三促进一保持”经济工作要求,全面推进质量兴业强区工作,取得......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调整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成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进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抓手......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定稿]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11年7月5日星期二天气:晴 早上,我与驻村干部和乐安村、水冲村的支书、主任到乐安屯屋背的山核桃、勾藤基地进行了调研。乐安屯屋背的......

    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说是要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根本目的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关键是引进和采用先进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