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上海将全力推动住宅产业化
2013年上海将全力推动住宅产业化
今年上海市将努力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继续执行好住房限售政策。同时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制度建设,推动住宅产业化。
据介绍,今年将力争保持今年的房地产市场走势总体平稳,房地产投资规模、销售量与今年基本持平。其中包括继续执行好住房限售政策,加强监督和检查力度,查处提供虚假证明骗取购房资格的违规行为。同时,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在保障房方面,今年将细化保障性住房分配供应政策。合理放宽廉租住房受益面和实物配租供应范围,适度调整共有产权保障住房核查口径。进一步优化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的申请分配。构建各类保障性住房用途管理平台,依规、依序调整保障性住房使用途径。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年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10.5万套、725万平方米,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0万套、730万平方米。同时要加大旧住房综合改造力度,完成全年3万户成套改造、厨卫综合改造、住房屋面及相关设施改造三类旧住房综合改造项目年内开工目标。完成各类住宅修缮工程1000万平方米。
深化住宅产业化和节能省地住宅建设,推进住宅市政和公建配套建设管理。依托浦东地杰、浦江鲁汇、惠南民乐、嘉定云翔等基地,优化住宅体系,逐步扩大装配整体式住宅试点项目,力争全年再落实100万平方米。
第二篇: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txt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疯子!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克放:
王芳洁
今日,由建设部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博览会(下称“住博会”)在北京举行,工业化住宅体系成为本届住博会重点推广技术。从万科的新里程工程动工,到今天工业化住宅体系的推广,住宅产业化、工业化日益被中国国内接受和熟悉。作为最早提出住宅产业化的国家,日本一直成为中国推动住宅产业化的范本。但是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克放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历史与日本不尽相同,因此在推动住宅产业化时不应完全参照日本,更应多参考欧美国家的经验。
住宅产业化的定义
《第一财经日报》:作为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的副总工程师,你认为什么是住宅产业化?
孙克放:住宅产业化实际上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由日本最先提出的。在当时的日本,电视机和汽车都已经实现了工厂制造。另外,在当时2~3层的独立住宅占据了整个国家的67%。于是人们想到了用生产电视机和汽车的方式生产住宅。但是日本住宅的生产方式不是由开发商来完成的,而是制造商打入了住宅建设领域。例如三井重工,原先的主业为钢铁铸造;积水则为供水管道生产商;大和则是施工企业和临时工棚的生产商等。
日本住宅产业化的标志是用工业化的方式生产住宅,而这是由生产小住宅开始的。一方面当时日本的房地产有大量需求。人力已经盖不过来。第二,经济具有大规模生产的力量。20年前在中国,住宅产业化根本无法提起来,经济力量还没有达到。第三,社会化大生产的实现,制造业进入房地产领域。这其中还包括社会化大流通的实现。
因此在日本,虽然有住宅产业化的说法,但并没有独立的住宅产业,因此这个行业涵盖了所有产业层次,既包括钢铁制造等第一产业,也包括第二、第三产业。在中国我们称之为带动上下游的产业链。
但是,住宅产业化也仅是在日本提出的,在英语词典中,产业化和工业化是一个单词,因此其他大部分国家都将之称为工业化。实际上都是一样的。联合国对于产业化有六点定义,其中包括用工业生产来代替手工操作,标准化问题,现代化管理问题,科研一体化问题。
也就是说,住宅产业化或者工业化改变的是一种生产方式,因为按照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产品的质量也不高。工业化避免了这种问题。使住宅的质量实现均衡。将住宅产业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科技密集型。
《第一财经日报》:现在来看,日本的住宅产业化程度远远超过了中国,在推动住宅产业化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应该效仿日本?
孙克放: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日本确实有相近之处。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矮房子逐渐
减少了,人口密度变高了。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直至今天,矮层小建筑还在日本市场占据了40%左右份额,而中国现在面临的是解决高层建筑的产业化问题。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们应该多参考德国、荷兰以及一些北欧国家的经验。
中国模式
《第一财经日报》:你刚刚提到了,住宅产业化就是要由原先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科技密集型,但是在目前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情况下,上述转变能否实现?
孙克放:确实,中国目前的劳动力很便宜,所以住宅产业化的程度不高。实际上,这在很多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当劳动力成本便宜时,工业化程度都不高。开发商在选择生产方式时没有理由会选择贵的那种。
《第一财经日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万科为什么会提出搞住宅产业化呢?
孙克放:万科提出住宅产业化无论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还是企业自身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万科为何搞住宅产业化,朴素一点讲,就是原先手工生产的方式盖房子太慢了,推动住宅产业化,可以缩短工程周期,原先需要一年盖完的房子现在八个月就可以完成了,开发商就可以早一点卖房子,早一点实现利润。而且,产业化住宅的质量也明显有优势。
同时,住宅产业化,一定是当国家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程度方可提出的。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这种实力。这个时候万科提出搞住宅产业化,这条道路是对的。因此建设部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已经将万科的新里程项目定为住宅产业化的示范基地。
目的和方向
《第一财经日报》:您认为在中国推动住宅产业化的目的是什么?
孙克放:无论在哪个国家,推动住宅产业化的目的都是三点,第一提高生产率,第二降低劳动成本,第三是提高质量。现在日本已经可以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盖完六层楼,可以在工厂中生产出全装修的厨房、卫生间,德国生产的房子甚至可以用集装箱出口,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第一财经日报》:那么,在中国推动住宅产业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孙克放:中国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劳动力成本问题,另外一个就是研究方向问题。我认为在中国,应该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中不仅有开发商,使施工企业和制造业都参与进来,研究机构也参与进来。因为产学联各有各的强项,大家一起做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工业化的,住宅产业化才可能大力推进。
这其中,开发商所必须承担的是组织者的角色,因为制造单位是没有地的,施工单位又依附于开发商。在过去,科研单位的成果往往被束之高阁,实际应用很少。
《第一财经日报》:实际上,我们知道中国在很多年前已经搞过一次住宅工业化,但是后
来又被摒弃不用了,现在重新拾起的难度为什么那么大?
孙克放:确实,很多年前我们已经开始采用预制装配等工业化技术,但是当时的技术还不过关,后来就被放弃了。很多年大家都没有人再研究,也就荒废了。现在,中国是完全有能力做的,只是房子盖得太快了,快得让人来不及想。今天盖,明天就卖了。这在很多国家也是一样的,需求量太大时,人们往往不能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将房子盖得更好。只有当将来需求相对平稳时,我们才能稳下来思考这个问题。
例如钢筋的预用力技术,可以省钢筋,将板做薄,做出的房子没有梁。这已经是一项很成熟的技术,在美国得到了普遍应用。但是国内懂这个技术的人很少,开发商又不相信。由此可见,在中国,全面认识住宅产业化还需要一个过程。万科提出搞住宅产业化,其精神应该得到鼓励。开发商就应该做出一个平台来,使大家一起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第三篇:住宅产业化 调研
建筑工业化之住宅产业化在我地区的发展概况
——凝远公司考察报告
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是建筑业从分散、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全过程,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可概括为“四化”:一是设计标准化,这是建筑工业化的前提。要求设计标准化与多样化相结合,构配件设计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做到系列化、通用化;二是构件部品化。采用装配式结构,预先在工厂生产出各种构配件运到工地进行装配;混凝土构配件实行工厂预制、现场预制和工具式钢模板现浇相结合,发展构配件生产专业化、商品化,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预制装配程度。在建筑材料方面,积极发展经济适用的新型材料,重视就地取材,利用工业废料,节约能源,降低费用;三是施工机械化。这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即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改良工具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四是管理信息化。这指运用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从设计、制作到施工现场安装,全过程实行科学化组织管理,这是建筑工业化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慢,与其他行业和国外同行业相比,大多数企业施工技术比较落后,科技含量低,施工效率差,劳动强度大,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工程质量通病屡见不鲜,建设成本不断增大。在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工程建设高潮的今天,建筑业企业必须从提高施工工效、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劳动者工作强度的角度出发,在全面提升施工技术水平上下功夫,尽快接近和赶上国外先进施工技术水平。要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依靠科技进步,用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来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
一、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
我国预制混凝土结构研究和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直到80年代,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一直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9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预制混凝土结构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逐渐减少,处于相对低潮阶段。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能源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越发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原来建立在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基础之上的建筑行业,正在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建筑业企业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生产率低。我国建筑产业的人均年竣工面积仅为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4~1/5;二是建造效率低。同样一栋18层的住宅,国内以毛坏房交付,需要13~14个月的建造时间,类似日本的发达国家以精装修房交付,仅需要9~10个月时间;三是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偏低。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无标准化、流程化作业;四是质量稳定性差。传统施工方式容易受气候、人力、环境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五是劳动力紧缺。民工荒已成建筑行业的普遍现象;六是劳动力素质及专业性不高,缺乏专业培训。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
长,近十多年来,我国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方面的研究与应用逐渐升温,多家单位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如1998年南京大地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2005年以来,北京万科企业有限公司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的“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NPC)体系”;西伟德混凝土预制件(合肥)有限公司的“叠合板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台湾润泰集团的“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的“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等,陆续在工程中示范和应用。
2007年末,北京“榆构万科住宅产业化研发中心”成立,开始了北京万科的住宅产业化之路。在推进这一战略的过程中,北京万科采取了建立技术研发、与建设试点工程同步推进的本土化举措,先后委托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进行相关的实验和研究工作,验证结构体系可靠性和施工可行性。通过系列科研论证和实验楼、工业化实体楼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从标准化、预制装配、全装修、部品集成、新技术应用五个方面着手进行工业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手段实现产业化,并最终通过搭建平台实现绿色建筑。
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建筑功能和结构性能,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和作业条件,减少建筑垃圾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有效实现“四节一环保”的绿色施工要求,实现低能耗、低排放的建造过程,促进我国建筑业的整体发展,实现预定的节能、减排目标。
目前,我国所发展的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在建筑设计、构件生产、安装施工及结构受力分析、构件连接构造等方面均优于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的传统装配式建筑结构,在建筑施工质量、节能减排效果、抗震性能、综合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具有等同或优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性能。
我国住宅产业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1998年以来,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全国住宅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大大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拉动了经济增长,扩大了就业。住宅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第三产业中仅次于服务业和商业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十二五”时期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3600万套,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的约束性指标。因此,住宅产业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都将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是前景光明的朝阳产业。
根据统计,通过住宅产业化的途径,可以使住宅建造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更合理,与现浇技术相比,现场建筑垃圾减少80%,材料损耗减少60%,建筑节能65%以上,住宅的性能更优,质量品质更佳。同时项目开发周期仅为传统方式的75%,大大缩短了住宅的建造周期。
中国的住宅产业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过程,现在正处在一个重要的上升阶段。如何摆脱现有的土地本位和规模型的单一开发模式,使住宅产业更加理性和有序发展,更加注重效率、品质和质量,这是关系到中国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各国的经验表明,根本的出路是实现住宅工业化,使住宅产业形成一个完整、配套的工业生产系统。
二、预制PC在陕西的发展条件已经成熟
住宅产业化是建筑工业化(2013年国务院一号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宅产业化的成熟标志是“工厂化制造房屋”,将传统建筑业的“建造方式”变革为“制造方式”。它是通过设计的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和管理信息化,采
用新科技、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住宅建设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贯彻节能、环保理念,改善住宅的使用功能和居住质量,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地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住宅。其中预制混凝土制品(Precast Concrete)即P.C构件是住宅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完成生产工业化、施工的装配化的前提
(一)、住宅产业化在陕西发展符合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政策1、1999年<<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若干意见>>(国办发【72】号文)。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2011年,国家将保障房建设提高到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国策高度,提出建设1000万套、5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的宏伟目标。
3、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一号文关于转发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建设工程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开展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
4、2013年7月陕西省政府发布《陕西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
(九)推动建筑工业化。修改完善建设工程标准体系,促进建筑业化的设计、施工和部品生产,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
(二)国内外的现有经验十分丰富
1、日本的成功经验:
自1960年以来,为缓解低收入家庭住房紧张状况,日本政府开始采用工厂化生产住宅的方式进行大规模住宅建造,制定了一系列的有效政策措施,将住宅产业化引入公营住宅建设中,提升公营住宅的建设数量和质量,为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香港的成功经验:
从2001年2月开始,香港屋宇署等部门联合发文鼓励预制装配住宅产业化,大大加快了住宅产业化在香港的的发展;
3、北京、上海、广州、长沙和沈阳等地区经验:
2010年3月北京市建委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广州在2011年4月发布<<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试行)>>要求在保障房建设中,工业化产品所占比例不低于25%;
4、万科房地产公司从2004年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产业化技术研究,在新加坡、美国、香港和日本等国的技术上进行技术创新,其开发的第一个住宅产业化项目(新里程)于2008年在上海竣工。其后万科将这一技术推向全国分公司,分别在北京、天津、深圳、杭州进行试点,获得消费者的一致认可,并宣布到2014年万科开发的项目90%都采用产业化技术建设。
(三)其他城市的发展为陕西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经验
1、预制构件的种类:
复合外墙板、复合隔墙板、阳台、飘窗、剪刀梯、楼梯隔板、空调板;叠合板;
2、深化设计形式:
预制构件厂自行深化再由设计单位盖章确认或由专业设计单位直接深化设计;
3、北京每年预制PC 的用量大约13万m³,而实际目前的4家只能提供10万m³左右,北京市鼓励在郊区在发展几家构件预制企业。另有沈阳等城市发展的速度较快。
三、完善的技术规程和产业链1、2014年之前,由于没有相关的技术规程,万科等企业的产业化项目多是通过专家论证的形式获得“合法的身份”,而《技术规程》的出台可有效解决由于相关技术规程缺失,导致很多产业化项目无法立项、施工、验收的尴尬局面。
2、缺失的标准成为了中国住宅产业化“成长的烦恼”。随着《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出台,“烦恼”将被解决。
3、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院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牵头、万科参与编制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已发布,将于201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4、在国内从设计、软件、咨询、构件加工、生产辅材、施工、施工辅材、设备供应等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四、西安凝远公司住宅产业化预制PC考察概况
西安凝远水泥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占地530余亩(其中三桥占地140亩,咸阳390余),产品涵盖市政、工民建、水工等领域;拥有年产1.5万环地铁盾构砼管片自动生产线一条(另一条在建);年产150万米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生产线一条(另两条在建);西北首家30万m³蒸压砂加气砼砌块及板材生产线-条(2014年5月投产);住宅产业化预制构件生产线一条(在建)。
1、2009年,凝远公司到北京、深圳等地考察住宅产业化发展项目;并规划在咸阳筹建20多万平米的水泥制品(含住宅产业化)生产基地;
2、2011年,凝远公司与万科企业集团签订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共同推动住宅产业化在西安的发展;
3、2012年3月开始为万科的实验楼预制PC构件;
4、2012年5月正式为万科廉租房(位于长安区一幢32层剪力墙结构)批量提供预制叠合板和楼梯;
5、2012年8月,凝远公司水泥制品基地正式奠基,预留住宅产业化生产线一条,预计2014年下半年可正式投入生产;
五、我省发展预制PC所需的支持
1、行政部门发布有关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或实施细则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性政策;
2、政府倡导率先实施住宅产业化试点;并确定在未来的几年里,住宅产业化的预估建筑面积,所应用的PC构件类型(复合内墙、复合内墙、叠合板、楼梯、阳台等),3、建立推广体制和优选试点单位及项目,形成政府、开发商、设计单位、科研院所、总包、监理、预制厂、物流等单位全产业链联盟体系。
第四篇:住宅产业化或将成为房地产行业转型出路
住宅产业化或将成为房地产行业转型出路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至今,定位已经明确,产品要求也较为清晰,即价格不高、质量可靠。但是,房地产行业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一向是业内经久不衰的热议话题。曾为国内多家知名房地产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服务的AMT咨询指出:未来,住宅产业化将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企业的一条出路。
住宅产业化不只是住宅建筑的生产方式,而是包括融资、土地供应、项目运作、部件制造、部件销售、施工安装、营销、售后服务、物业管理等环节,及这些环节的市场组织方式。或者说,住宅产业化是用来表示一种新的业态模式。
价格不高意味着土地、资金无法再获得超高利润回报,企业必须在提高资金周转率(缩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上下功夫。质量可靠意味着以前半手工式的现场作业方式不行了,更谈不上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等方面高技术的新要求。理论上说,住宅产业化是能够达到缩短工期、减低成本、保证质量等目标的。但是,中国的住宅产业化道路走得很不好,原因在哪儿?
住宅产业化、工业化住宅等词语在中国并不新鲜,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国内就已经有了这个概念,但当时的概念局限于生产方式。一些学校老师的“鸳鸯楼”就是那个时代的工业化居住建筑产品,不过质量很成问题。“黄金十年”伊始的1998年,建设部就成立了住宅产业化办公室(现更名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意图推进住宅产业化,但没有实质性成效。
AMT咨询认为,中国住宅产业化时代的到来需要三个方面的前提条件:
1、暴利模式的终结:暴利模式下的企业利润来源于土地和资本,产业化模式对应的管理精细化对利润的贡献很小,自然得不到重视,比如以追求精细化管理著称的万科,其总体或单个项目利润率并不比其他公司有任何突出表现。回顾一下本届政府自2005年以来对房
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特别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应对政策,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住宅房地产市场重新定位的思路,“黄金十年”的暴利模式已是记忆中的往事了。
2、政府推动:综观国外住宅产业化相对成熟的日、美、法等国家,政府推动是关键,其手段主要包括标准制订、技术认证、财政金融方面的经济政策等等。中国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比如标准制订,2006年万科在上海开工的中国第一个工业化方式建造的商品住宅区,技术标准是万科自行组织研发的,原因是没有国家标准。这造成了设计、报建中的大量消耗。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土地问题上的不同利益诉求是政府推进住宅产业化的重大阻碍,纠缠了太多的地方意识、部门利益。解决这个问题很难,但不解决则政府推动住宅产业化无从谈起。也许当前的经济危机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机遇,以燃油税改革为例,也是拖了十几年的事,难点也是中央、地方政府以及行业的利益纠葛,为什么现在下决心了,经济危机是催化剂。
3、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某种程度上说,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了生产方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生产要素价格长期处于低水平,这也是中国长期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所以,从成本角度看,原有的半手工式的现场施工方式是有道理的,虽然质量有问题,但建造成本低。即使是现在,万科用工业化方式建造的住宅也比传统施工工艺的建造成本高40%,扩大规模后,这个比例会降低到25%。仔细分析,工业化方式节约施工用水、用电、减少垃圾处理费用、减少单位用工等好处,增加的是设备使用,问题在于节约的恰恰是不值钱的,增加的是相对值钱的,所以成本反而高了。
应该看到,各项生产要素市场的价格已经处于上升通道,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也不可能长期保持扭曲的要素价格系统(甚至可以从中看到计划经济时代工农业剪刀差的痕迹)。
综上所述,中国住宅房地产市场的产业化转型已具备基本条件。当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将使产业化进程在中国呈现不同步、分区域推进的态势。
日本的技术、美国的市场组织方式
中国人口众多,宜居国土面积少,造成人口密度高,这一点和日本非常类似。因此,在住宅类型上必然是以多层、小高层、高层为主,日本在这类建筑的钢筋混凝土工业化技术上是比较成熟的,万科就是通过与日本企业的合作,缩短了技术研发周期。其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法国、丹麦、瑞典,住宅类型以低层的独栋住宅居多,结构形式以钢、木为主,不太适合中国资源状况。
住宅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产业化的市场组织方式与一个国家的地域、经济、气候密切相关。日本地域狭小、经济水平地域差异不大、气候条件基本相同造成市场高度集中在少数大型住宅产业集团手中,这些产业集团可以提供包括部件制造、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销售等所有环节的全产业链服务。中国正相反,幅员辽阔、区域经济水平跨度大、东西南北气候差异很大,所以不应该是日本的市场组织方式,而更可能是美国式的。
美国住宅产业化市场的特点是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部件制造、部件销售、施工安装、营销等各个环节存在大量中小型企业,专业化分工明确。以施工安装为例,据《美国统计摘要》1987年的统计,建筑总承包商为15.76万家,重型工程承包商(道桥等市政工程)3.66万家,专业承包商34.20万家(进一步可细分为17类)。另外,房地产开发的融资渠道基金化,把投资风险和收益社会化。这样的市场结构使得美国房地产的行业利润相对均摊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而不是集中在房地产开发公司,从而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政府税收也更有保证。
万科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一度还是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上市房地产公司,早已预见到住宅产业化时代即将到来,并率先进行了尝试,以图抢占先机,走日本式的住宅产业集团的道路。不过,住宅产业化只有政府才能推动,万科以一己之力做些尝试即可,切忌头脑发热、大规模推广,做不成英雄反倒成了烈士。还有,如果中国住宅产业化的市场组织方式
是类似美国式的,把万科拆分成若干个中型公司、涉足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更能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
对于房地产业内人士和潜在的进入者,AMT咨询建议:看清经济危机下的行业转型形势、关注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解读政府在2、3年内可能开始陆续推出的实质性住宅产业化政策,根据企业自身条件顺势而为、逐步完成调整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即使熬过第一个“冬天”,也将难免陷入未来的第二个“冬天”。
第五篇:住宅产业化调研报告
住宅产业化调研报告
房地产业作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产业,近十几年来,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新的宏观经济政策大背景下,我省房地产业正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大力发展住宅产业化是房地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对于加快“四化两型”、“四个湖南”建设,促进我省“三量齐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起到强大助推作用。为此,我室与省住建厅组成联合调研组,赴XX、上海、沈阳等地开展调研,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住宅产业化发展建议。现将有关情况综合整理,供领导参阅。
一、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住宅产业化主要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住宅产业化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安全施工,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有利于提高建筑空间健康指数和舒适程度,改善人居环境;有利于提高住宅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湖南作为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住宅产业化发展尤显必要和紧迫。
住宅产业化是实现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传统住宅产业科技含量低,费时费力,作业艰苦,加上资源日益紧缺、成本持续上升、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特别是质量通病 无法根除、建筑工地安全事故频发等现状,必然要求以现代制造的生产方式对整个住宅产业进行工业化革命和产业链重构,实现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确保提升住宅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工程建设整体质量,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实现房地产业转型升级。
住宅产业化是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和绿色建筑的迫切需要。我省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1.3%和46.65%,正处于住宅产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住宅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住宅产业化为城镇化带来了新的产业支撑,通过工厂化生产可有效解决农民工就业,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和技术工人转型。并由此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和绿色建筑,提升建筑质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我省“四化两型”建设。
住宅产业化是发挥我省基础优势,打造战略型支柱产业的重要方向。在国家推进中部崛起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省正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培育发展新型产业的压力。随着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为核心的传统工程机械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增长放缓的现状,我省急需培育发展以信息化、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制造业。同 时,强大的产学研基础和远大住工世界级水平的住宅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我省发展住宅产业化,打造产值过数千亿元的新型战略型支柱产业提供了优势条件和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