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作的调查报告
构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新格局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调查报告
**区是**的中心城区之一,集中体现着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特点。辖区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全区汇集了以故宫、太庙、社稷坛和地坛为代表的皇室文化,以雍和宫为代表的佛教密宗文化,以国子监为代表的国学文化,以孔庙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
古观象台为代表的天文文化,以皇史宬为代表的档案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因此,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的首都中心城区,做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既是发展区域文化、实现文化强区的客观要求,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打造首都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为了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巩固和发展先进文化,我们以辖区内10个街道为基本单位,通过问卷、座谈、走访、查阅历史资料等形式,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普查,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稿)及文化部、**市关于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有关精神,结合**区实际,对**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现状及保护工作
(一)**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及特点
**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明古都。至2004年,建城3049年,建都851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区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深受周边环境和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由此而形成的民间传统文化有如下特点:
一是民间传统文化(工艺)多与宫廷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凸显皇城文化的特征。由于**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历史上**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区处于元、明、清三代都城的中心区域,皇宫在**,王府、官家、巨贾也大多在**,素有“东贵西富”之说,居民的组成和审美情趣与皇家有密切关系,因此,**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皇家文化影响较大。这一点在民间文学、民间手工艺、民间说唱、民间建筑等方面尤为突出。**区民间文学的题材十分广泛,如传说、故事、神话、歌谣等口头文学,都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思想内容上,它们一面与封建宫廷、历史人物紧密结合,在生动的艺术形象里,反映出封建宫室的内幕;一面与名胜古迹、街道胡同、桥梁及生活风俗紧密结合,寓褒贬于其中。在历史、民俗、文化和艺术方面,都具有珍贵的价值。民间说唱中的八角鼓、什不闲——莲花落、吉祥话、单弦、岔曲都深受宫廷影响,有很多是皇族子弟编唱而传播开的。还有很多民间文化艺术曾经为皇家贵族服务,如民间手工艺中的“葡萄常”玻璃吹制工艺曾得到慈禧太后御赐,故宫至今还收藏有“葡萄常”精心制作出的一架葡萄和一架葫芦。
二是民间文化活动多以庙市和繁华地区为依托,呈现自然发展的状态。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形态。从产生和发展上,自然萌生,发育成长,在本质上是民众的内心渴望。从审美特征上,民间文化艺术具有生活之美、质朴之美。从存在形式上,民间文化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波澜不惊的存在状态,民众的审美意识(包括民间艺人的制作)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状态。民俗节庆就是民间文化艺术的激励机制和高潮时刻,是民间文化艺术生长的催化剂。
**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永乐帝迁京后,灯市口就成为京城两大庙市之一,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隆福寺建于明景泰三年,一直是明、清两代朝廷的“香火院”。清乾隆九年(1744年)隆福寺庙会逐渐兴起。在庙会上有不少小戏班子、杂耍班子在此卖艺。风靡一时的相声演员“小蘑菇”和京剧清唱演员“大妖怪”都曾在此献艺。明末清初的民间艺术,如杂耍、评书、花会、杂技、皮影等也较繁荣。昔日的隆福寺街,是与琉璃厂齐名的古文化街,除了文物古玩外,令人称著的就是书市了。隆福寺街是明末至民国时期**著名书肆集中地。
老**有这样的民谚:“东
四、西单、鼓楼前”。指的是清末民初这些地方是**当时最繁华的商业区,其中,东四和鼓楼即东四牌楼、地安门一带,都位于**区境内。地安门一带的钟鼓楼最早建于元代,是古代司时的中心,是传递时间的使者,启闭城门的信号,钟鼓象征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和封建皇帝权力的绝对威严,同时也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及政治文化上的大一统思想。钟鼓之声也就成为了封建社会统一人们意识,规范人们行为的施教准则象征。1925年,鼓楼成为京兆通俗教育馆,此后一直是民众教育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场馆。钟鼓楼下则是民众的乐园。民间艺人在钟鼓楼之间的茶馆中表演评书、拉洋片、相声、杂耍、戏曲等各类民间艺术,早年宝
三、大狗熊等都曾在这里表演,相声大师侯宝林幼年一度生活在茶社,12岁赴天桥学艺,后又曾回到这里从艺。
在东四牌楼下的大茶馆里,**派的**皮影就像连续剧一样,一演就是一
两个月。并成为**影戏的主流。书茶馆以演述评书为主。**是评书的发源地。老**说书的就怕东华门、地安门,因为东华门外东悦轩和后门外一溜胡同同和轩(后改广庆轩),从布置、装修是十足的**书馆,而且两处书客都极有欣赏水平。**内城的瞽人的三处聚会地都在**:大佛寺“公益堂”、乃兹府路南三皇庙内的“务本堂”、东裱褙胡同东口的“信义堂”。
唱曲是老**瞽目人的主要技能。所唱歌曲大别为“细活”和“大路活”。细活有几种:弹套、子弟书、马头调。大路活有:奉天调乐亭调的“铁板大鼓”、“木板大鼓”、“快板”、“单弦”。北新桥九顶庙的弹套瞽人为王公府第所公认。
此外,在庙市和街巷中,小贩的叫卖因其中有音乐、词律和民俗等诸多内容,是中国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叫卖中伴以的响器使叫卖有了节奏和乐感。这些响器有冰盏儿、梆子、拨浪鼓、铁镰和喇叭、唤头、手晃小木梆、镗锣、小鼓与皮鼓、手摇鼓、竹笛和单弦、扇铃、郎中铃、大铜锣、小锣及大锣、锔碗小锣等。
三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一些特种工艺得到国家的保护,多以工厂、公司等形式集体合作化生产、经营,在**区范围内,先后有设在北新桥街道的金漆镶嵌厂、安定门街道的“葡萄常”联社等。在生产方式和经营渠道上,国家对个体性的民间工艺美术采取合作化、公私合营等方式,使过去的个体性或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在活动形式上,在继承、改革传统文化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曾相继多次举办过鼓楼文化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但是,在文革期间,一些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近20年来,**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协调指导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注重总结经验,积极整合、开发民族民间文化的各种资源,广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85年,**区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率先恢复了沉寂多年的庙会,并将地点选在了皇家坛庙——地坛。在首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上,推出了传统仿清祭地表演、民间花会以及传统民间手工艺和老茶馆中的说拉弹唱,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得到挖掘、保护和弘扬。1991年又推出“室内庙会”即文化馆新春游乐会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的春节文化大餐。游乐会期间,广大群众能够亲身感触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民俗表演艺术及各类别“民字号”的传统文化展示,可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至2004年,**区文化馆游乐会已举办了14届,深受**市民的喜爱,近年来也吸引了一些闻讯前来“赶庙会”的外国朋友。1995年,**区提出了“文化细胞工程”。目前,社区特色文化细胞已由100个发展到了300个。其中有一部分细胞是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内容的,**区把对这些细胞的辅导和管理纳入到社区文化工作之中,每年还对优秀的文化细胞进行表彰和奖励。1999年,**区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编辑出版了一本介绍全区基层文化艺术组织的书籍《活跃的文化细胞——记**区群众性文艺组织》,书中收入了一部分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活动内容的文艺组织和民间艺人。2000年,**区文化文物局编辑出版了《**市**区文化文物志》,对**区的民间文艺进行了专门介绍。
在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中,**区在1987年共搜集整理诗词、谣谚、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歇后语、俗语、民间风俗、地方风物志总计23万多字,并整理出10余万字的定稿送交**市文化局民间文学编辑部选用。2001年《**区民间文学作品选》编选出版。**区灯谜协会于1987年成立,开展灯谜理论研讨、讲座、创作、竞猜等活动,著名谜家翟鸿起还出版了多部灯谜专著。
在民间工艺美术方面,**区有着良好的传承与发展环境,辖区内民间工艺美术资源非常丰富。区内坐落着全国最大的工艺品商店工美商厦,以及多家民间传统工艺专卖店,而且拥有一大批热心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事业的专家、艺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1987年成立了**市**区风筝爱好者协会,1993年成立了**区鼓楼民间工艺研究会。在文化馆18支协会团队中,仅民间工艺(风筝)协会就有会员60余人,包括帛雕、沙画、烙画、面人、剪纸、绳结、布艺、内画壶、老**耍货、豆塑、毛猴、石刻、干花画等14个类别。由于民间工艺协会能够常年坚持活动,吸引了一批身怀绝技的老艺人。至2004年,年龄最大的艺人77岁,最小的41岁,平均年龄52.32岁。为了更好地做好民间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区还经常组织开展民间工艺比赛和展示活动。文化馆设有专门的民间工艺室,供作品展览和协会活动使用。民间工艺协会有组织地利用春节游乐会、艺术节、文化广场等活动期间,开展民间工艺的交流、展览活动,积极推进民间艺术创作。2003年,**非典疫情解除后,民间工艺协会参加了“**市政府接待驻京外国使节及夫人”菖蒲河传统民间工艺展示活动。在**区第17届文化艺术节民间手工艺大赛中,有200人积极参与并展出了1000余件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区相继举办过4次民间手工艺比赛。2003年,**市文化局在**区文化馆召开了民间工艺研讨会,会上,**区介绍了开展民间工艺活动的经验,并展示了民间工艺的制作成果。2004年春节期间,在**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荐下,**区组织民间艺人随文化部到泰国进行了民间文化交流和传统民间工艺品的展卖,受到泰国人民和中国驻泰使馆人员的欢迎。
在民间舞蹈方面,曾在1987年挖掘整理了雍和宫的宗教舞蹈“打鬼”及民间花会。和平里小黄庄的“开路”,东四街道的“踩高跷”、“耍狮子”、“大头娃娃”、“小车会”,东华门街道的“跑旱船”,北新桥街道的“五虎棍”,朝阳门街道的“地秧歌”等。1996年,在地坛体育馆成功举办了大型秧歌组舞《江山如画》的演出。从1996年开始,每年都要在文化馆举办**稻香村杯秧歌大赛,对具有汉族民间特色的秧歌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引导作用。
在民间器乐方面,智化寺音乐从明代宫中流传至今,是被誉为“中国古音乐活化石”的京音乐,现正申请**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工作。前不久,区委副书记杨艺文同志带领有关部门就智化寺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具体要求。2004年,在辖区艺术节期间,积极吸纳智化寺音乐参加演出,以提升和推进其传承与发展。活跃在安定门地区的民乐队对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起到积极的作用。1990年除夕之夜,沉睡了66年的永乐报时铜钟被重新敲响;2001年12月31日,沉寂了78年的“报时鼓”和“24节令鼓”,也被重新敲响。此举使传统的钟鼓时令文化得以恢复和展示,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和积极参与。
在民间说唱方面,**区注重利用各种曲艺形式,创作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相继创作演出的曲艺演唱《金街王府井》、京韵大鼓《八年一梦奥运情》,在第11届群星奖曲艺评奖中获得优秀奖。此外,还创作了西河大鼓《北新桥镇孽龙》,群口快板《平安大街拆迁情》,相声《当心》、《溺爱是害》,牌子曲联唱《北新桥的传说》等经典节目。在**区景山街道的景东社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老年乐呵队,他们以自编自演京东大鼓、天津快板为主要活动内容,80多名队员每天早晨在景山后山活动,成了公园的一景。
在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于2003年10月推出的“周末相声俱乐部”。在**市文化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由**区文化馆和**市曲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周末相声俱乐部”,每周六晚都要在文化馆剧场进行专场演出,马季先生亲自为“周末相声俱乐部”提了字。参加演出的人员,既有苏文茂、赵世忠、侯耀文、李金斗等相声界前辈名家,又有杨议、贾伦、宋德全、甄齐等年轻新秀。此外,还有其他民间传统曲艺形式的演出,其中,作为唯一传人的牛骨数来宝演员孟新已成为相声俱乐部的骨干,对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做出积极贡献。周末相声俱乐部的推出,既为曲艺(相声)演员搭建了一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平台,又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了很好的场所。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京城甚至外埠的众多相声爱好者,演出场场爆满,门票供不应求。这项活动还得到了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的亲切关怀和京城媒体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发展和弘扬相声这种传统曲艺形式,还开设(举办)了相声欣赏、相声创作、相声点评及相声沙龙等讲座和交流活动。
在民间戏曲方面,文化馆京剧名家票友俱乐部每周举办彩唱、清唱,已坚持了近10年。在街道社区也活跃着大大小小的京剧队。皮影戏在**区也颇具特色,中国皮影网站就是交道口街道的居民开办的。2003年,由交道口街道选送的皮影戏《生命因你而精彩》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此活动由文化部、国家广电局、国家计生委等七部门共同举办)。为了展现皮影艺术的独特风采,**区文化馆在2004年新春游乐会期间,举办了皮影戏表演活动。**皮影戏艺术家路联达和弟子们表演了寓言故事《东郭先生与狼》、《龟与鹤》、《鹬蚌相争》,以及反映新**新奥运的《小猴子学外语》,反映保护动物的《熊猫咪咪》,反映民间艺术的节目《耍狮子》、《走高跷》、《耍中幡》等,由于在表演时观众可以到后台观摩,表演结束后又可一试身手,现场互动效果好,寓教于乐,吸引了许多不同年龄的观众。
在民间游戏娱乐方面,老**特色的游戏娱乐在**区也具有普遍性,特别是在每年一度的文化馆新春游乐会上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其中,儿童游戏,包括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推铁环、抓羊拐、抓子儿、七巧扳、九连环、放风筝、老鹰捉小鸡、抽陀螺、过家家、数手指等。成人游戏,包括市民阶层的游戏娱乐,如斗蟋蟀、踢球、棋艺、纸牌、拔河等,以及表演性的杂耍娱乐,如冰嬉、射箭、车技、戏法、跳剑、飞刀等。
(二)**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
目前,**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以民间传统工艺、民间传统艺术和民俗类为主。由于**作为首都的地理优势,人员汇聚全国各地,导致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如民间工艺美术方面,既有精神至上与美化生活的品类——剪纸、织绣、玻璃画、帛雕、烙画、布贴画、内画壶、绢人等,又有享乐人生与寓教于乐的品类——面塑、玩具、皮影、脸谱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征,体现出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风俗民情和审美趣味。由于**区特有的历史环境和人文风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艺术品位及审美价值较高。如:绘画精美的鼻烟壶、工艺精细的帛雕、造型各异的风筝、细微入画的绢人等都是品位和价值极高的民间手工艺制品,特别是安定门辖区内冯桂唐的玻璃画在故宫今有收藏。
从调查情况看,全区民间传统文化种类包括口述文学、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制作技艺、民俗和原始资料及实物等5大类别,共42项。其中,口述文学类包括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歌谣谚语、歇后语、诗词、俗语7项(现已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135篇、歌谣谚语620篇、歇后语550篇、诗词60首、俗语4800条、民间风俗30篇、地方风物志19篇),占16.67;传统民间艺术类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曲艺、杂技、皮影6项,占14.29;传统工艺制作技艺类包括风筝、拼贴画、烙画、脸谱、玻璃画、沙画、编织、刺绣、老**玩具、泥塑面塑、毛猴、绢人、花灯等25项,占59.52;民俗类包括开路圣会、地书、糖葫芦宋等3项,占7.14;实物类(赵家楼历史胡同)1项,占2.38。
在所调查到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129个主体品种中,一级的3项,二级42项,三级的73项,未分级的11项。其中,玻璃画、戏装刺绣、花纸球、皮影、传统绣花、传统宫灯等有一定价值、特色鲜明的项目濒危程度较高。
调查到的项目共涉及到传承人117名。从年龄上看,平均年龄60.2岁。35岁以下的6人,占5;35-60岁的54人,占48;60岁以上的52人,占46。从从艺年限上看,35年以下的69人,占73;35至50年(不含)的7人,占7;50年(含)以上的19人,占20。从民族上看,共涉及到汉、满、回、蒙古、黎五个民族,其中,汉族占70,满族占19,回、蒙古、黎族占1,满汉皆有10。从男女比例上看,男性占52,女性占48。从文化程度上看,未受过正规教育的占1,小学教育占6,初等教育占27,高中及中专教育占33,大专程度以上占33。
民间工艺类在辖区内分布较为均匀,多为手工独立性制作,大部分艺人从艺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个人爱好、充实日常文化生活。但也有少数艺人是职业人员,并将民间工艺品推向市场,使之成为商品。民俗类主要集中在东直门,以**市东直门普天同乐民间艺术团的南北狮、舞龙、宫廷鼓乐、飞*、中幡、博旗表演为主。该艺术团还经常参加区内外的表演和演出。此外,双式文化艺术公司的民俗表演队常年在鼓楼进行民俗表演,每年吸引5万余名中外游客前来观看,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让世界了解民族民间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是缺乏有关法律法规,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要求不够明确。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虽然出台了一些规章条款,但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等整体实施缺乏依据,法律规范、法律责任、法律义务不清,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古今珍贵、散落民间的民族民间艺术品缺少针对性管理,同时,对文字、照片、音像等各类资料的管理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统一性。
二是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缺乏上级专业组织的帮助与指导。缺少自上而下的规范管理,基层现有的一些组织管理力度不够。基层协会组织,缺少本专业干部和专家级人才,对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不够,合理开发利用的市场意识和政策条件欠缺。若长此下去,传统的文化资源不仅会慢慢丢失,出现潜在的断层,而且也将丧失一个弘扬民族工艺的文化市场。所以,加强民间工艺的保护,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濒危品种保护和传承人培养的问题有待解决。对于濒危程度较高的品类,从传承人和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的保护措施还不到位。由于目前的传承处于自觉自愿状态,以及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工艺特有的制作周期长、费工费力等,致使参与者不多,传承人匮乏,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是鲜有问津者。另外,一些落后的观念、做法和生产方式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如民间广泛流传的“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及“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或“传男不传女,传女不嫁人”等家族式生产的清规戒律,造成一些艺术形式得不到发展。
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教育工作不到位。由于近年来,我们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系统教育欠缺,导致一些青少年玩的是韩国游戏、看的是日本动漫、跳的是美国街舞,而对本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知之不足。一些知识分子在出国留学期间与外国友人交流,方感民族文化的重要和博大精深,回过头来“恶补”的就是民族传统文化这一课。
五是市场意识和规模化生产有待提高。近年来,**区一些民间艺人积极整合民间文化资源,在将其产品投入市场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就整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来说,缺少规模性和影响力,还没有进入大市场良性循环领域,仍然满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三、**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抓住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新**、新奥运”的机遇,充分发挥**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优势,加快保护、发展、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步伐,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使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成为**2008年奥运会文化活动的看点,努力做到“两推动”、“三统一”、“四转变”,逐步构建起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格局,进一步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两推动”:通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统一”: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二是政府及文化事业机构管理与协会组织管理有机地统一起来。三是个体性作坊性的传承、经营与产业化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转变”:一是民间工艺的交流由区域化向国际化方向转变。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急需进一步扩大。以民间文化交流为纽带,带动经济、政治全面发展的对外交往方式收到良好效果。二是从单纯活动型向系统管理型转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作是政府文化部门和事业机构的一项工作职责,应逐步从单纯组织活动向系统管理转变,特别要尽快建立基础数据库,制定具体管理办法。三是从分散式无人管理向集中的统一管理转变。全区有一个组织工作系统,成立保护领导小组,下设保护协会,责任落实,规范管理,真正推进。将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文化部门职能,切实落实到位。四是从以活动而保护向以保护传承而活动方向转变。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常态管理模式,取得长期工作效果。要对有一定社会文化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应及时纳入搜集、整理范围,加以保护、抢救、改造,使其艺术特色得以保留并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方向和具体措施
首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总体规划。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明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地位。根据濒危程度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分级保护、合理开发。同时,发挥各级文化行政和文化事业单位的作用,组织专门力量,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辖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全局出发,结合“新**、新奥运”战略目标,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充分研究,深入挖掘,有效保护,增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
其次,进一步改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建立一套保护、传承的有效机制。
做到保护与管理相结合,在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上下工夫。政府应逐步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加大对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努力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良好高效的运营机制。要加强分类、分级管理。对消费性的民间文化艺术,政府应遵照市场规律要求,依法管理,规范运营,使其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加强领导和协调,努力构筑“大文化”的工作格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统筹安排,特别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一是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宏观指导,搭建层级保护网络,健全协会组织,将保护责任落实在基层社区。二是要加强文化部门内部的统筹协调,在领导分工、部门职责上,积极探索“大文化”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科学的保护运行机制,实现文化事业与产业联动效应,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强与**市及其它区县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充分发挥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实现文化行政和文化政策的职能转换,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实际工作的总体考核体系。加速转换职能,并谦虚地学习和接受那些来自海内外学术界的涉及文化及其保护的理念和先行经验。借助专业协会和专家力量,加大调查、普及、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保护工作成为市民自觉的行动,成为文化部门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特别是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将搜集、整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之中,根据遗产的不同等级,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搜集整理中应坚持全面搜集、忠实记录、准确翻译、慎重整理这四个原则。
建立扶持和激励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应采取有效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绝技、大师和名作,挖掘培养传承人。如对确立了师徒传承关系的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二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三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人士的资助。中央、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各地方自治实体、民间社团、企业、法人财团、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基层社区和有关的个人等,都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一是积极搭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国内外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二是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引入正规学校教育,是年轻一代认识、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美感,维系民族感情、延续民族信念、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措施。要逐步开设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民俗表演等课程,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利用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文化场所,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中进行普及和推广。三是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以及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等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区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努力恢复和开展有价值的活动。如在钟鼓楼等文物景点、文博系统的博物馆、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及传统四合院保护区开展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力争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期间,使之成为外国朋友了解京城绝活和百姓生活,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一个窗口。
第四,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争创品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护照”,也是该民族对人类的贡献。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其共同发展,是一个共同的课题和历史的任务。应保持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品牌包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品牌和文化活动品牌。对有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在保护的同时,开发其历史文化价值,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区甚至**市和全国的一个品牌。如天津杨柳青年画、石家大院、山西乔家大院等,都可说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品牌。而山东潍坊风筝节、甘肃环县皮影节可以说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品牌。**区应在打造地坛庙会、文化馆新春游乐会及相声俱乐部等文化品牌的同时,进一步挖掘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形式,推出适当的文化活动、文化宣传、文化旅游的项目,促进品牌的形成,创造出更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播场所。
第五,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促进消费。应以培育品牌为基础,向产业化发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及旅游景点相结合,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消费。一是整合资源,产销结合,定点(门店式)展卖。通过搭建协会网络,集中艺人和产品,以门店为依托,形成网络经营。二是整合资源,厂店合一,集中展卖。全面提高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根据**区实际,结合“新**、新奥运”和文化强区,探索差异化发展之路,打造品牌项目。如:以具有永恒美感的四合院为依托,开发项目,用胡同、四合院、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营造出的独具特色文化氛围吸引中外游客。对表演性和审美价值较高的民间艺术项目,应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在手工艺生产中,避免盲目追求流水生产线和机械化,使工艺产品失去手工艺的特点。在适应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在造型、图案的设计、原材料运用和制作技艺方面努力探索新领域。
根据**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状况,为了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积极宣传和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区文化委员会2004年已经向**市申报了民间工艺保护项目,即**区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暨实施民族民间工艺“三个一”工程及精品创新工程。并将在今后长期开展此项工作。实施民间传统工艺“三个一”工程。即:写一篇反映**区民间传统工艺现状及传承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出一本展现各类民间传统工艺文化内涵、历史沿革、加工制作等方面的中英文书籍,制一部反映民间传统工艺经典荟萃的专题片。其目的是:挖掘一批传统民间工艺项目,创新一批传统民间工艺作品,培养一批精通传统民间工艺的人才,同时,不断总结传统民间工艺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制定有关办法,为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篇:关于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作的调查报告
构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新格局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调查报告
**区是**的中心城区之一,集中体现着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特点。辖区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全区汇集了以故宫、太庙、社稷坛和地坛为代表的皇室文化,以雍和宫为代表的佛教密宗文化,以国子监为代表的国学文化,以孔庙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古观象台为代表的天文文化,以皇史宬为代表的档案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因此,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的首都中心城区,做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既是发展区域文化、实现文化强区的客观要求,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打造首都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
为了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巩固和发展先进文化,我们以辖区内10个街道为基本单位,通过问卷、座谈、走访、查阅历史资料等形式,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普查,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稿)及文化部、**市关于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有关精神,结合**区实际,对**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现状及保护工作
(一)**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及特点
**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明古都。至2004年,建城3049年,建都851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区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深受周边环境和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由此而形成的民间传统文化有如下特点:
一是民间传统文化(工艺)多与宫廷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凸显皇城文化的特征。由于**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历史上**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区处于元、明、清三代都城的中心区域,皇宫在**,王府、官家、巨贾也大多在**,素有“东贵西富”之说,居民的组成和审美情趣与皇家有密切关系,因此,**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皇家文化影响较大。这一点在民间文学、民间手工艺、民间说唱、民间建筑等方面尤为突出。**区民间文学的题材十分广泛,如传说、故事、神话、歌谣等口头文学,都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思想内容上,它们一面与封建宫廷、历史人物紧密结合,在生动的艺术形象里,反映出封建宫室的内幕;一面与名胜古迹、街道胡同、桥梁及生活风俗紧密结合,寓褒贬于其中。在历史、民俗、文化和艺术方面,都具有珍贵的价值。民间说唱中的八角鼓、什不闲——莲花落、吉祥话、单弦、岔曲都深受宫廷影响,有很多是皇族子弟编唱而传播开的。还有很多民间文化艺术曾经为皇家贵族服务,如民间手工艺中的“葡萄常”玻璃吹制工艺曾得到慈禧太后御赐,故宫至今还收藏有“葡萄常”精心制作出的一架葡萄和一架葫芦。
二是民间文化活动多以庙市和繁华地区为依托,呈现自然发展的状态。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形态。从产生和发展上,自然萌生,发育成长,在本质上是民众的内心渴望。从审美特征上,民间文化艺术具有生活之美、质朴之美。从存在形式上,民间文化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波澜不惊的存在状态,民众的审美意识(包括民间艺人的制作)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状态。民俗节庆就是民间文化艺术的激励机制和高潮时刻,是民间文化艺术生长的催化剂。
**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永乐帝迁京后,灯市口就成为京城两大庙市之一,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隆福寺建于明景泰三年,一直是明、清两代朝廷的“香火院”。清乾隆九年(1744年)隆福寺庙会逐渐兴起。在庙会上有不少小戏班子、杂耍班子在此卖艺。风靡一时的相声演员“小蘑菇”和京剧清唱演员“大妖怪”都曾在此献艺。明末清初的民间艺术,如杂耍、评书、花会、杂技、皮影等也较繁荣。昔日的隆福寺街,是与琉璃厂齐名的古文化街,除了文物古玩外,令人称著的就是书市了。隆福寺街是明末至民国时期**著名书肆集中地。
老**有这样的民谚:“东
四、西单、鼓楼前”。指的是清末民初这些地方是**当时最繁华的商业区,其中,东四和鼓楼即东四牌楼、地安门一带,都位于**区境内。地安门一带的钟鼓楼最早建于元代,是古代司时的中心,是传递时间的使者,启闭城门的信号,钟鼓象征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和封建皇帝权力的绝对威严,同时也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及政治文化上的大一统思想。钟鼓之声也就成为了封建社会统一人们意识,规范人们行为的施教准则象征。1925年,鼓楼成为京兆通俗教育馆,此后一直是民众教育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场馆。钟鼓楼下则是民众的乐园。民间艺人在钟鼓楼之间的茶馆中表演评书、拉洋片、相声、杂耍、戏曲等各类民间艺术,早年宝
三、大狗熊等都曾在这里表演,相声大师侯宝林幼年一度生活在茶社,12岁赴天桥学艺,后又曾回到这里从艺。
在东四牌楼下的大茶馆里,**派的**皮影就像连续剧一样,一演就是一两个月。并成为**影戏的主流。书茶馆以演述评书为主。**是评书的发源地。老**说书的就怕东华门、地安门,因为东华门外东悦轩和后门外一溜胡同同和轩(后改广庆轩),从布置、装修是十足的**书馆,而且两处书客都极有欣赏水平。**内城的瞽人的三处聚会地都在**:大佛寺“公益堂”、乃兹府路南三皇庙内的“务本
作用。
在民间器乐方面,智化寺音乐从明代宫中流传至今,是被誉为“中国古音乐活化石”的京音乐,现正申请**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工作。前不久,区委副书记杨艺文同志带领有关部门就智化寺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具体要求。2004年,在辖区艺术节期间,积极吸纳智化寺音乐参加演出,以提升和推进其传承与发展。活跃在安定门地区的民乐队对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起到积极的作用。1990年除夕之夜,沉睡了66年的永乐报时铜钟被重新敲响;2001年12月31日,沉寂了78年的“报时鼓”和“24节令鼓”,也被重新敲响。此举使传统的钟鼓时令文化得以恢复和展示,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和积极参与。
在民间说唱方面,**区注重利用各种曲艺形式,创作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相继创作演出的曲艺演唱《金街王府井》、京韵大鼓《八年一梦奥运情》,在第11届群星奖曲艺评奖中获得优秀奖。此外,还创作了西河大鼓《北新桥镇孽龙》,群口快板《平安大街拆迁情》,相声《当心》、《溺爱是害》,牌子曲联唱《北新桥的传说》等经典节目。在**区景山街道的景东社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老年乐呵队,他们以自编自演京东大鼓、天津快板为主要活动内容,80多名队员每天早晨在景山后山活动,成了公园的一景。
在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于2003年10月推出的“周末相声俱乐部”。在**市文化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由**区文化馆和**市曲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周末相声俱乐部”,每周六晚都要在文化馆剧场进行专场演出,马季先生亲自为“周末相声俱乐部”提了字。参加演出的人员,既有苏文茂、赵世忠、侯耀文、李金斗等相声界前辈名家,又有杨议、贾伦、宋德全、甄齐等年轻新秀。此外,还有其他民间传统曲艺形式的演出,其中,作为唯一传人的牛骨数来宝演员孟新已成为相声俱乐部的骨干,对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做出积极贡献。周末相声俱乐部的推出,既为曲艺(相声)演员搭建了一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平台,又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了很好的场所。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京城甚至外埠的众多相声爱好者,演出场场爆满,门票供不应求。这项活动还得到了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的亲切关怀和京城媒体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发展和弘扬相声这种传统曲艺形式,还开设(举办)了相声欣赏、相声创作、相声点评及相声沙龙等讲座和交流活动。
在民间戏曲方面,文化馆京剧名家票友俱乐部每周举办彩唱、清唱,已坚持了近10年。在街道社区也活跃着大大小小的京剧队。皮影戏在**区也颇具特色,中国皮影网站就是交道口街道的居民开办的。2003年,由交道口街道选送的皮影戏《生命因你而精彩》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此活动由文化部、国家广电局、国家计生委等七部门共同举办)。为了展现皮影艺术的独特风采,**区文化馆在2004年新春游乐会期间,举办了皮影戏表演活动。**皮影戏艺术家路联达和弟子们表演了寓言故事《东郭先生与狼》、《龟与鹤》、《鹬蚌相争》,以及反映新**新奥运的《小猴子学外语》,反映保护动物的《熊猫咪咪》,反映民间艺术的节目《耍狮子》、《走高跷》、《耍中幡》等,由于在表演时观众可以到后台观摩,表演结束后又可一试身手,现场互动效果好,寓教于乐,吸引了许多不同年龄的观众。
在民间游戏娱乐方面,老**特色的游戏娱乐在**区也具有普遍性,特别是在每年一度的文化馆新春游乐会上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其中,儿童游戏,包括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推铁环、抓羊拐、抓子儿、七巧扳、九连环、放风筝、老鹰捉小鸡、抽陀螺、过家家、数手指等。成人游戏,包括市民阶层的游戏娱乐,如斗蟋蟀、踢球、棋艺、纸牌、拔河等,以及表演性的杂耍娱乐,如冰嬉、射箭、车技、戏法、跳剑、飞刀等。
(二)**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
目前,**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以民间传统工艺、民间传统艺术和民俗类为主。由于**作为首都的地理优势,人员汇聚全国各地,导致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如民间工艺美术方面,既有精神至上与美化生活的品类——剪纸、织绣、玻璃画、帛雕、烙画、布贴画、内画壶、绢人等,又有享乐人生与寓教于乐的品类——面塑、玩具、皮影、脸谱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征,体现出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风俗民情和审美趣味。由于**区特有的历史环境和人文风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艺术品位及审美价值较高。如:绘画精美的鼻烟壶、工艺精细的帛雕、造型各异的风筝、细微入画的绢人等都是品位和价值极高的民间手工艺制品,特别是安定门辖区内冯桂唐的玻璃画在故宫今有收藏。
从调查情况看,全区民间传统文化种类包括口述文学、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制作技艺、民俗和原始资料及实物等5大类别,共42项。其中,口述文学类包括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歌谣谚语、歇后语、诗词、俗语7项(现已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135篇、歌谣谚语620篇、歇后语550篇、诗词60首、俗语4800条、民间风俗30篇、地方风物志19篇),占16.67%;传统民间艺术类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曲艺、杂技、皮影6项,占14.29%;传统工艺制作技艺类包括风筝、拼贴画、烙画、脸谱、玻璃画、沙画、编织、刺绣、老**玩
”、“四转变”,逐步构建起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格局,进一步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两推动”:通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统一”: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二是政府及文化事业机构管理与协会组织管理有机地统一起来。三是个体性作坊性的传承、经营与产业化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转变”: 一是民间工艺的交流由区域化向国际化方向转变。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急需进一步扩大。以民间文化交流为纽带,带动经济、政治全面发展的对外交往方式收到良好效果。二是从单纯活动型向系统管理型转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作是政府文化部门和事业机构的一项工作职责,应逐步从单纯组织活动向系统管理转变,特别要尽快建立基础数据库,制定具体管理办法。三是从分散式无人管理向集中的统一管理转变。全区有一个组织工作系统,成立保护领导小组,下设保护协会,责任落实,规范管理,真正推进。将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文化部门职能,切实落实到位。四是从以活动而保护向以保护传承而活动方向转变。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常态管理模式,取得长期工作效果。要对有一定社会文化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应及时纳入搜集、整理范围,加以保护、抢救、改造,使其艺术特色得以保留并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方向和具体措施
首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总体规划。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明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地位。根据濒危程度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分级保护、合理开发。同时,发挥各级文化行政和文化事业单位的作用,组织专门力量,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辖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全局出发,结合“新**、新奥运”战略目标,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充分研究,深入挖掘,有效保护,增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
其次,进一步改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建立一套保护、传承的有效机制。
做到保护与管理相结合,在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上下工夫。政府应逐步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加大对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努力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良好高效的运营机制。要加强分类、分级管理。对消费性的民间文化艺术,政府应遵照市场规律要求,依法管理,规范运营,使其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加强领导和协调,努力构筑“大文化”的工作格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统筹安排,特别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一是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宏观指导,搭建层级保护网络,健全协会组织,将保护责任落实在基层社区。二是要加强文化部门内部的统筹协调,在领导分工、部门职责上,积极探索“大文化”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科学的保护运行机制,实现文化事业与产业联动效应,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强与**市及其它区县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充分发挥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实现文化行政和文化政策的职能转换,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实际工作的总体考核体系。加速转换职能,并谦虚地学习和接受那些来自海内外学术界的涉及文化及其保护的理念和先行经验。借助专业协会和专家力量,加大调查、普及、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保护工作成为市民自觉的行动,成为文化部门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特别是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将搜集、整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之中,根据遗产的不同等级,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搜集整理中应坚持全面搜集、忠实记录、准确翻译、慎重整理这四个原则。
建立扶持和激励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应采取有效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绝技、大师和名作,挖掘培养传承人。如对确立了师徒传承关系的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二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三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人士的资助。中央、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各地方自治实体、民间社团、企业、法人财团、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基层社区和有关的个人等,都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一是积极搭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国内外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二是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
继有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引入正规学校教育,是年轻一代认识、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美感,维系民族感情、延续民族信念、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措施。要逐步开设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民俗表演等课程,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利用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文化场所,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中进行普及和推广。三是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以及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等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区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努力恢复和开展有价值的活动。如在钟鼓楼等文物景点、文博系统的博物馆、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及传统四合院保护区开展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力争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期间,使之成为外国朋友了解京城绝活和百姓生活,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一个窗口。
第四,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争创品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护照”,也是该民族对人类的贡献。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其共同发展,是一个共同的课题和历史的任务。应保持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品牌包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品牌和文化活动品牌。对有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在保护的同时,开发其历史文化价值,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区甚至**市和全国的一个品牌。如天津杨柳青年画、石家大院、山西乔家大院等,都可说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品牌。而山东潍坊风筝节、甘肃环县皮影节可以说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品牌。**区应在打造地坛庙会、文化馆新春游乐会及相声俱乐部等文化品牌的同时,进一步挖掘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形式,推出适当的文化活动、文化宣传、文化旅游的项目,促进品牌的形成,创造出更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播场所。
第五,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促进消费。应以培育品牌为基础,向产业化发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及旅游景点相结合,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消费。一是整合资源,产销结合,定点(门店式)展卖。通过搭建协会网络,集中艺人和产品,以门店为依托,形成网络经营。二是整合资源,厂店合一,集中展卖。全面提高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根据**区实际,结合“新**、新奥运”和文化强区,探索差异化发展之路,打造品牌项目。如:以具有永恒美感的四合院为依托,开发项目,用胡同、四合院、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营造出的独具特色文化氛围吸引中外游客。对表演性和审美价值较高的民间艺术项目,应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在手工艺生产中,避免盲目追求流水生产线和机械化,使工艺产品失去手工艺的特点。在适应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在造型、图案的设计、原材料运用和制作技艺方面努力探索新领域。
[找文章到大☆秘☆书☆网-/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根据**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状况,为了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积极宣传和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区文化委员会2004年已经向**市申报了民间工艺保护项目,即**区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暨实施民族民间工艺“三个一”工程及精品创新工程。并将在今后长期开展此项工作。实施民间传统工艺“三个一”工程。即:写一篇反映**区民间传统工艺现状及传承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出一本展现各类民间传统工艺文化内涵、历史沿革、加工制作等方面的中英文书籍,制一部反映民间传统工艺经典荟萃的专题片。其目的是:挖掘一批传统民间工艺项目,创新一批传统民间工艺作品,培养一批精通传统民间工艺的人才,同时,不断总结传统民间工艺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制定有关办法,为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篇:关于宁德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调查报告
关于宁德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调查报告
2015级会展策划域管理2班陈文雅 学号 13号
一、前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自人民大众,是华夏民族世世相传的瑰宝财富,是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不竭之根。我们要通过这些文化资源,并结合宁德地区的特点加以利用和创新,去发展和丰富伟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以符合优秀文化进步的方向,更好地促进宁德的和谐发展。保护和传承宁德地区民族民间文化是祖国赋予我们的历史使
目的我们研究传统文化以便了解它,随后便以更合适的方式去发展它,去迎合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通过现实,让宁德地区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某种程度上将促进宁德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着宁德经济政治的发展。综合各方面因素,保护以及发展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二、时间:
2016年8月1日—20日
三、地点:
宁德福安市区以及周边著名民族地区
四、调查对象:
街头年龄较大的长者,历史文化研究馆馆长与其相关工作人员
五、调查过程:
<1>在各个街头小巷与长者进行交谈,做下笔录以及加以问卷调查。<2>去历史文化研究馆与工作人员以及馆长交谈,做下笔录,事后计入电脑。<3>电脑搜索加材料,加入文本中,更加详细。
六、分析
根据对长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加以结合网络搜索的材料,深究近年来民族文化的情况,民族文化内容及影响,文化近年来变化情况如下:
宁德地区的传统文化:
(一)二月二歌会,为畲族传统节俗文化综合活动。“二月二”歌会参与者多、时间长、规模大,影响面广,对于继承与弘扬畲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承价 值。“二月二”歌会是各地畲族亲朋的一次大聚会,歌手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经验和知识。借助歌会的载体相互交流、传播,它对改变畲区面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请香接火仪俗是一种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社火仪式和民俗文化活动。既是宗教与民间信仰的活动形式,也是民间艺术荟萃与展演的形式。,展示了不同地区道派的传统蕴涵及道派传承风貌。
对促进信众的情感交流,推动台胞对中华民族根文化意识的认同有重要作用。
(三)霍童“二月二”灯会犹如当地民间的运动会。霍童线狮子、纸扎、铁技等是运动会上的各个项目。它是宁德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是霍童道、佛文化影响下的深化。保护和发扬霍童“二月二”灯会,对宁德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七、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备建设,增加保护资本力度
近年来,宁德市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自2008年以来,宁德市各级财政共投入6120万元,实施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市本级上金贝保护经费直接投入达1180万元,对南际山投入590万元,及各类古庙,古桥,古树投入增加2000万元。此外,宁德市政府还斥巨资修缮了大量的文化古迹,并新建宁德市畲族宫博物馆。
(二)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010以来,宁德市进行了多次文化普查,普查范围广,科目多,政府还加大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要象对文物保护那样提到政府的办事议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工程量和难度大干文物保护工作,它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结合的工程,而且有很多不仅需要保护,还要传承给下一代,任务十分艰巨,责任十分重大,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好思想发动和舆论宣传工作。
(三)制定保护计划,培养专业人才
八、结语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也不可抛弃,也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的继续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任务,所以,对此次的调查,是为了更好的找到好的办法来解决西安知问题,来更好的传承民间传统文化。
第四篇:民族民间节日习俗调查报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题目(小一号字,华文新魏)
——副标题(三号,楷体)
姓 名 学
号 院系(部所)专 业 任 课 教 师 完成日期
年 月 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民族民间节日的调查
摘要:土家族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和习俗。这些节日习俗反映了土家族人的传统习俗、道德风尚、思想情操、宗教观念等等。透过它,可以探索到土家族文化的渊源,感受到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土家族人民对亲戚朋友及一切和睦相处者的纯朴感情。关键词:恩施 湘西 土家 节日 过年
一、节日空间
土家族有过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主要节日
其中过年是土家族的最大节日,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较其他节日隆重得多,持续的时间也最长。土家族过年,有过小年和大年之分。小年过的是腊月二十三;大年要比汉族提前一天,即月大是腊月二十九,月小是腊月二十八。有的地方叫“过赶年”。土家族过年不但在时间上有其独特之处,而年事活动持续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多彩,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也是少见的。一进入腊月,土家族人便忙于打粑粑,做团馓,节日气氛笼罩土家族村村寨寨,一直到来年正月十五日堂屋中撤下祭祀围帐,摆手锣鼓收场,整个年事活动才告结束。
四月八是土家族又一大节。有的《县志》记载:“土人以四月八日为大节。作粢宰猪,掺糯米燕之。享先祖毕,环坐啖之,兼食客。”四月八,有的过四月十八,有的过四月初八。过四月八这天,土家山寨杀猪宰羊,打粑粑,亲朋戚友均被请来过节,十分隆重。
六月六这个节日,土家族人过得也很隆重。过节这天,不仅家家户户备办酒肉、做豆腐,请来亲戚朋友,共度节日。而且,还要举行祭祀祖先为主的摆手舞活动,锣鼓齐鸣,火炮连天,土家族山寨一片欢腾。
土家族人过七月半,和客家不同,不是过七月十五,而是过七月十四。过七月半,主要是祭祀,也叫“赶云南大会”。
这些节日主要流行于湖南湘西、湖北恩施等地的土家族聚居区。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矿藏、自然遗迹、野生动植物资源,而且当地政府部门很重视生态环境的维护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当地政府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完成了从农业向旅游业、工业的转变,保障了当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土家族有丰富的节令岁时,即正月初一日晨,开门对东方作揖祝圣;归者跪拜尊长,日拜年。拜年者以未出上九日谓亲厚。过上九日谓迟年。妇女于夜间迎紫姑神,谓“请七姑娘”。
正月十五夜,取衫树枝,于宅外烧之,谓“烧”。儿童大声呼逐,谓“赶毛九”。是夜,张灯结彩,演戏,玩花灯,舞龙灯,狮子灯,蚌壳灯,通宵达旦,城乡皆然,叫“闹元宵”。
二月初二,土地神生日,作土地会。
二月十五日,为花朝大期,幼女穿耳;男女多于此时婚配。
三月三日,这天吃蒿子粑粑,叫“蒿子节”。
清明插柳叶于门,谓之清门“,取一年合家清吉之兆。又以丝棉五色纸制为彩幡,挂于祖坟顶,亲族为死者祭扫坟墓,叫”插青“或”挂青“,意为挂念亲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四月初八”浴佛节“。此日,农夫同中俱休息一日,是乡间古老劳动节。
立夏日农家饮酒食肉,叫”助力“或”接力“。
端午节,凡附近寺观,必印送张真人图像,至节日必悬挂堂中,小儿辈则以雄黄涂额,以”邪毒“。是日则食棕子饮菖蒲,系艾蒿悬于门楣。永定及慈利九溪等地,喜于澧水、水赛龙舟。端午节有大小之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
六月初六日,土人晒衣服,谓之“覃后哂”传说这天是明初土家首领覃后王殉难忌日,为土家族一大民族节日。
七月七夕,妇女结彩绸对月穿织,陈瓜果于道以祀牛郎织女。
七月中元,谓之过月半。
中秋节,土家族不兴赏月,汉人称之”守月花“,吃月饼则是土汉共有的习俗。土家人对中秋别有特色,他们披着明媚的月光,去冬瓜园里偷瓜,给无生育之夫妇”送子“。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
十月朔日,剪纸为衣,具酒馔奠于祖,曰送寒衣。
十月十六日,俗谓寒婆婆打柴。若此日雨,打柴不成,冬必晴暧;若此日晴,则打柴已成,冬必雨雪。这与”二月初二晴,果木吃不成;二月初二落,果木结成索“等俗言同类。
十一月十九日,为太阳神生辰,各家皆晨起焚香,极恭敬。
冬至节,白族称祭祖节。
腊月初八,酿糯米酒,曰”腊八糟“。
腊月二十三夜,土人祀炉神。
腊月二十四,谓”过小年“。
腊月二十七日,为打年粑节。
腊月二十八日,为家神洗尘净身
除夕,谓过年
关于土家族的节日有很多传说,土家族过年是比汉族提前一天的。提前一天过年的原因说法很多,主要的是两说:一说,在明代嘉靖年间,正值年关,土家族人正准备热热闹闹过年,突然朝廷下来旨圣,调土家族士兵赶苏淞协剿倭寇。按路程计算要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不等过年就得出发。为了使这些已集中起来马上就要离开家乡、上战场的土家族官兵过了年再走,就决定提前过年。过年后,土家族官兵紧急出征,按时到达,并同朝廷将士及其他少数民族官兵一道将倭寇击败。由于土家族官兵战功卓蓍,荣立“东南第一战功”。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很有意义的日子,每逢过年都提前一天。久而久之,成为习惯。二说土家族的祖先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就连过年也难得几天安稳日子。有一年,过年前几天,探得敌方正集中人马,打算在过年这一天前来侵犯,土家族人为了不错过过年的机会,于是就提前过了年。第二天,斗志旺盛的土家族人迎头痛击来犯之敌,并取得了胜利。后来,土家族人以提前一天过年的形式纪念胜利的节日,从而成为习俗,传承下来。关于四月八的传说也有不少,其主要的传说有三:
一说,四月八是牛王节。这里又有两种传说,一是在这一天,土家族先人在一次战斗中打了败仗,被敌人赶到河边万分危急,又恰逢洪水猛涨时,一条大水牛游了过来。于是,先人们就拖着牛尾巴过了河,脱离了险境。以后,土家族人以这一天纪念牛王。二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洞庭湖对岸有仙谷,落地成金,人食不饥,得到它就丰衣足食。但洞庭湖茫茫无边,要渡过去很不容易。土家族祖先,祖祖辈辈,多次舍生忘死,冒险渡湖,发誓拿到仙谷。土家族人的这种精神,感动洞庭湖中的一条神牛。神牛游上岸来,在谷堆中打了一个滚,浑身粘满了仙谷,然后跳下湖,在四月初八游到了岸这边土家族人中间,由于湖中浪大水凶,粘来的仙谷只剩牛鼻子上的几粒了。尔后,土家族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为使祖祖孙孙不忘牛王的功德,到了这一天,土家族人就隆重纪念它。因此四月八这天,耕牛要休息,犁耙 3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要挂起,要给耕牛喂最好的饲料,和灌鸡蛋吃。并定这一天为“牛王节”。
二说,过四月八是纪念土家族先民的迁徙活动。很古时候,土家族先民沿酉水而上,迁移到湘鄂川黔边境的大山区定居。有的在四月初八到达,有的在四十八到达,为了纪念到达的这一天,以后就分别过节。于是就出现了过四月初八节和月十八节之分。
三说,四月八日是祭婆婆神,嫁毛虫的日子,祈求莫起病虫害,保护五谷丰登。
土家族人过六月六,较为普通的说法是:这一天,土家族人英雄覃后被害,血染征袍,脱下洗晒。后来,为了纪念覃后王,土家山寨家家户户都在六月六这一天“晒龙袍 ”。
七月半的起因传说是古时候由于战乱,部分土家族先民流入云南,终身不归,在外亡人,成了野鬼。他们的家人对他们十分怀念,当在稻谷,苞谷等所有大秋作物即将成熟时,家人对在外亡人的思念之情油然倍增。因此,每逢七月半,先到村外向云南方向烧香纸,深情地呼唤亡灵:“老人家,你快回来吧”边喊边回家,喊到家门口,在大门外面坪场再用酒肉、新鲜稻谷、苞谷供奉和烧香纸祭祀(因在外的亡灵不能进屋上神龛同祖先列位),以示在外亡灵回到家乡“吃新”。到了傍晚,还要备办一些稀饭,烧些钱纸拌在里面,在大门外远点处洒完,叫做洒“鬼稀饭”。表示在外亡灵要回云南去了,家人给他们送些盘缠赶路,赶“云南大会”去。
很多元素构成了这些节日,关于这些元素也有很多传说,比如土家族过新年时贴门神,门神,土家族人叫做“把门将军”。一般门神为秦叔宝、尉迟恭画像。也有贴神萘、郁垒或其他威武之神的。谈起土家族人贴门神的习俗,必须追逆到遥远的古代。据说,古时候,土家族居住的地方连年争战,加之年岁又差,战死、饿死之人很多。这些“惨死鬼”在过年时从四面八方赶来,想闯入百姓家享些香火、钱财。他们进入哪家都会带来凶灾,不但危及一家老小,而且来年五谷不丰,六畜不旺。只要贴上威风凛凛的门神,一切妖魔鬼怪见了都会望而却步,灰溜溜的逃走。在万恶的旧社会,贴门神的习俗表现了饱受欺凌的土家族人民对邪恶势力的痛恨,寄托了土家族对解民于水火的“神人”的敬仰。
二、节日活动
土家族的节日一般都是民间自发的,土家族在过这些节日时都是和家人、亲戚在一起庆祝,很少有大规模的节日仪式。土家人信鬼神所以在节日期间土家人会拜神祭祖。土家族先民们也经历了早期人类的“万物有灵”观念的阶段。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这种万物有灵信仰变成了多神信仰。猎神、土地神、生育神、五谷神、四官神等都是土家族信仰的对象。土家人的祖先崇拜,包括对远祖廪君的崇拜、对土王的崇拜、对家先的崇拜。每逢节日土家人都会备齐牲牢贡献去寺庙许愿还愿娱鬼祭神。这些祭拜礼仪已经成为土家人过节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节时土家人会准备一些独具特色的菜肴,打粑粑、做团馓都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食品。进入腊月,土家族人就先后用最好的大糯米(家住山区的用高粱、小米,也有在糯米、高梁、小米中掺些盖米的),用水洗净浸泡大半夜,第二天用甑子蒸熟,然后在粑粑槽内将其打糅,再揉搓成约莫二两重一个的圆饼,五个一叠,放在案板上冷却后,在千器具上放置七、八天,粑粑开始干裂时,放入大水缸或大陶瓷缸子中,用腊水(腊月的清水)浸泡。为了便于互相帮工,打粑粑一般是几家几户联合进行。打粑粑时,这些人家显得热气腾腾,而在打粑粑过程中,最有趣的是两件事。一是两人对打。当蒸熟的粑米倒入粑粑槽后,两人面对面,你一槌我一槌对打起来,边打边推拉,动作十分优美。但无论力气多大的汉子,也难以一口气把一槽粑耙 打完,一般需在中途换人。这样,你上我下,嘻嘻哈哈,热热 闹闹。一九八三年搬上首都舞台的土家族舞蹈《粑粑哈》就逼真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打过年粑粑的这一生动场面。二是做“破 拢粑粑”。汉语叫年粑粑。将熟糯米打糅后,粑粑快做完时,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粑粑的妇女,做几个大粑粑,这种粑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就叫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做“破拢粑粑”。它既象征 “五谷丰登”,又显示土家族人大方。吃“破拢粑杷”也有讲究。一是合家团团圆圆吃,二是招待亲戚朋友。为什么过年要做大糍粑呢?传说,田姓土家族人原是九兄弟,加上一个女婿,称九子十状元,朝廷怕他们独霸一方,便差来官兵要将他们斩尽杀绝。这正是腊月二十八打过年粑粑的时候,惊慌间,弟兄们把槽中粑粑取出,分成几大坨用簸箕端起上山了。回家后,大糍粑已变硬,再无法分成小块,以后吃时就用刀子切成小块烧起吃或煎起吃,后来,这九弟兄各占一方,安居乐业,生养后代。可土家族都没忘记当年的苦难,所以,后来每年过年都要做几个大粑粑分食。这种粑粑一般要留到正月十五,有的甚至留到过清明节才吃,以显示家庭富有。
团馓是土家族过年的必备之物。它的加工 过程精细而奇特。进入腊月后,土家族打粑粑之前,都要做团馓。团馓的做法是,将蒸熟的糯米,用或大或小的竹圈子在木板上做成一个个圆饼饼。冷却后用炭火烘干或用阳光晒干。用红笔在上面画上梅花点点,再用清油炸泡。做成的团馓形圆而馓凸,造型十分美观。土家族过年为什么要做团馓呢?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根巴,传说有一年腊月二十八。敌兵攻打土家族山寨。这时寨上已在打粑粑。为了不使大家吃亏,有个叫黑狗狗的小伙子主动要求守寨,其余的人用各种家什装上蒸熟的糯米躲到后山山洞里去了。敌兵进寨后,黑狗用粑粑槌同他们进行了一场搏斗。黑狗虽力大无比,东一槌西一槌,打死了不少敌人,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杀害在粑粑槽边。他的滴滴鲜血晒在粑粑槽里的熟糯米上。等敌兵退走,人们回到寨子里,已是正月初一了。端上山的熟糯米已冷却成圆饼饼了。大家只好用青油把它炸熟来泡汤吃。后来,土家族每逢过年必做团馓,以此表示对土家族英雄黑狗的纪念。现在团馓作为土家族的特制食品或被当作“团圆”的吉祥物,除在正月间正常食用外,还被派上许许多多的用场。平日(尤其是正月间)贵宾进屋主人必定先给客人泡一碗团馓,以示欢迎。膨松松的团馓,冲上滚烫烫的开水加进甜滋滋的白糖,吃起来分外香甜可口。小俩口正月初一上岳父家拜年,年轻媳妇背上花背笼,小伙子用箩筐挑一挑礼品,这箩筐里装的,里面是糍粑,上面盖着的必是梅花点点或是画上“喜”字的团馓,以表示对岳父岳母的尊敬。
土家人过节会亲戚们会相互馈赠,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也是土家人馈赠的必备礼品。
土家族有咂酒的传统。传说源于明代,土家族士兵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百姓送行,置酒于道旁,士兵经过酒坛,吸饮一口便可前行。嘉庆年间鄂西长阳土家族诗人彭淦写了《竹枝词》描写此酒俗:“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觞;过桥猪肉莲花碗,大妇开坛劝客尝。”
土家族有一些属于自己的饮食禁忌。宴席上,客人要尊敬主人,忌讳先于客人饮食,客人也忌讳未请先动,所谓“主不动,客不食”。忌敲空碗,忌在酒席上先于长辈或老年人盛饭。忌将空碗碟在吃饭时收走,意为“赶客”。忌两人分吃一个梨,讳避“分离(梨)”。忌吃饭时端着碗站在别人背后。俗以为在别人背后吃饭是吃别人的背,别人会因此而“背时(食)”的。吃饭时男女不同桌,尤其儿媳不能与公公同桌。这主要是受汉族的影响,对妇女的轻贱和男女性隔离的观念支配。
忌饭时扣碗。认为这与吃药相似。吃完汤药时将碗扣在桌上,以示今后不再生病服药。吃饭时忌讳掉饭粒、撒米和“剩碗肚”(碗底上剩点饭),这是民间敬谷神惜谷物的心理表现,俗以为“作践五谷,必遭雷打”。招待客人吃饭,忌用筷敲碗。
忌讳饭后躺,即吃饭后就躺着不动,这样不利健康。
生病、服中草药时对食物也有很多禁忌。由于食物对身体的某些作用和食物、药物各自性质不同的特征,所以生病和服药后特别禁忌某些食物,称之为“忌口”,如治外伤及脓疱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时忌吃“发物”,即鱼、蛋、葱、蒜之类。治痢疾时忌食油腥物。农村草医本人也要忌吃狗肉和其他五个爪子的各种兽肉,不然,他的药就不灵验。这与其俗忌用此类肉食祭神有关。
土家族将吃饭视作是一件大事。饮食禁忌习俗,大都是从主观愿望上对自身的一种护卫,防止因吃喝而发生疾病,损年折寿,带来祸患。有些禁忌也掺杂着许多迷信思想和礼仪的限制。在今天看来,这些禁忌一部分是科学与唯物的、礼仪的;一部分又是宗教信仰的延伸。
三、节日游艺
土家族打溜子主要分布在湘西州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4县68个乡镇。土家族打溜子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土家人的婚嫁、寿诞离不开打溜子,年节喜庆要打溜子,特别是土家族的传统舍巴日更是少不了打溜子。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如果是”五人溜子“的话,需增配一只唢呐,将吹打结合,更能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
打溜子,是土家族逢年过节、婚娶祝寿、丰收迁居等喜庆节日活动中经常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又称打家伙、打路牌子。是由钩锣、溜子锣、头钹、二钹等四件金属 体鸣乐器组成的,有的地区在合奏中还加用唢呐,称为五支家伙。打溜子在奏法上 句句相溜,形成规律,故而得名。溜子曲牌有百首之多,广为流传的有《画眉跳枝》、《野鹿含花》、《四进门》、《燕子拍翅》等,颇具特色。
”打溜子“乐班由五人组成,分别为鼓、锣、勾锣、双钹(分头钹、二钹,亦称上下手)。双钹音色别致,一高一低,一亮一哑,形成鲜明对比,可根据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以及敲击钹的不同部位而奏出多种音色。富有极强的模仿力,故很多曲牌以鸟兽动态而名,如”燕平翅“、”风点头“、”凤凰闪翅“、”龙虎斗“、”龙摆尾“等,形象生动,情趣盎然。
”打溜子“曲谱,有文谱、武谱之分,文谱用于红、白喜事礼仪,武谱用于除用于喜事之外,还用于玩灯(舞狮、舞龙)等。县歌舞团演出的《打起溜子迎稀客》曾获文化部”蒲公英“比赛银奖。
打溜子乐队编制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四件打击乐器组成,加唢呐演奏的情况比较少。
马锣又叫小锣或钩锣,发音清脆尖亮。是合奏中的高音乐器兼指挥,除独奏、领奏外,常用掩音奏法(即敲击后让声音立即休止),使节奏进行活泼,富于弹性。另外,马锣亦常与头钹齐奏,以加强强拍的节奏。
头钹、二钹的面径较汉族钹宽,比较薄,发音明亮柔和,是合奏中的中音乐器。演奏时,头钹多奏强拍、次强拍,把握演奏中的节奏;二钹多奏弱拍,切分节奏音型变换多样,加花密集频繁,演奏起来技巧性很强,一般人不易掌握,但他的艺术效果很独特,是打溜子中非常有色彩有个性的-个部分。钹的基本技法有闷击、亮击、侧击三种,但在演奏中其节奏音型变换无穷,非常复杂,技艺要求很高。
溜子锣即大锣溜子锣,又称田锣、堂锣。是土家族、布依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 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桑植、永顺、保靖、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响铜制成,外形如盘,锣面平坦无脐,锣壁较厚,锣身不镟光留有锤锻痕迹。锣面直 径33厘米左右、锣边宽3.5厘米~4厘米,锣边一侧钻孔系绳。锣棰木棒制成,长20厘米,头大尾小,棰头不包绸布。,质厚坚实,发音宏亮,锣槌不用布包头,由一根长约六寸、头大尾小的木头槌敲击锣面。溜子锣是合奏中的骨干和低音乐器。演奏技法有击心、击边、轻击、重击、延长及迫锣等。
演奏时,左手提锣绳,右手执锣棰敲击锣面中心,发音洪亮,音色圆润。奏法较多,有击锣 心、击锣边、轻击、重击、延长音、”迫锣“(又称”揣锣“)等奏法。土家族用于打击 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乐器 合奏”打溜子“。是器乐合奏中的低音乐器,常用以奏出乐曲的骨干节拍、段落和结尾,经 常与钩锣交错配合演奏;布依族用于佛教仪式。
打溜子演奏时四人站立,头钹对二钹,马锣对溜子锣,围成一圈或半圈演奏。
”打溜子“曲目繁多,内容丰富。既有婚嫁专用曲牌,也有适合年节和摆手节等多种场合的通用曲牌。曲牌不同,锣、钹的打法也就不一样。如马锣有单锣、花锣之分;土锣有敞锣、逼锣、闷锣之别。钹则分亮打、闷打、侧打、揉打、挤钹、盖边等。演奏时,四种乐器以马锣为中心,头钹二钹交错敲击,土锣适时插入,巧妙配合,可以打奏出轻重缓急有序、抑扬顿挫有节,神韵兼俱的”导板“、”扬歌“、”穿号儿“、”鸡婆唱蛋“、”阳雀叫春“、”猛虎下山“、”龙摆尾“等优美曲牌。
打溜子曲牌据传有二百多首,目前流传的尚有一百多首。曲目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泛,如叙述劳动生活的曲牌有《铁匠打铁》、《大纺车》、《小纺车》、《弹棉花》等;描绘动物生活画面的曲牌有《八哥洗澡》、《野鹿衔花》、《金鸡拍翅》、《牛搽痒》、《鸡婆生蛋》、《鸭子扑水》、《双龙出洞》、《喜鹊落梅》等;表现山区情景的曲牌有《风吹牡丹》、《鲤鱼晒花》、《马娘子上树》、《古树盘根》等。
打溜子曲牌的结构类型常见的有:-个曲牌的独立演奏;一个曲牌的反复变奏;多个曲牌的联缀;在简短的引子和头子后,接一个充分发展变化的曲牌(民间把这部分叫做”溜子“);在”溜子“结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曲牌联缀中回旋、循环的特点等。
打溜子是土家族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演奏形式,每当迎亲、进新居、庆丰收、以及三月三等喜庆节日,各村户之间常常举行竞赛,平时亦常用于自娱。
打溜子风格古朴,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曲调多变,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在我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中,打溜子独特的组合、精湛的演奏技艺自成系统,具有极大的代表性。它不仅能为民族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不可忽略的重要材料,也可作为音乐学中音色旋律学研究的极其珍贵的原生性文化标本之一。
四、节日功能
土家族信鬼神并且对祖先的崇拜观念很浓厚,由此产生了拜神祭祖的节日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节日逐渐形成了节日习俗。节日来自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节日是时间流程中的一个节点,土家人的节日以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人们依据气候的变化和节日的流程安排一年的劳作。节日是人类调节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在传统农业社会中,节日具有强烈的宗教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的宗教意味逐渐淡化,节日的休闲娱乐功能越来越明显,并且这些节日也彰显了土家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同时,在土家人这个共同体的内部,节日也是文化认同的主要象征。土家人习惯于在节日中享受轻松与愉快。
湘西、恩施的当地政府并没有过多的依靠节日来招商引资,不过当地政府用特有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吸引了不少投资商与旅游观光者的目光。
第五篇:XX关于民族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XX关于民族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民间信仰是由传统沿袭下来的根植于民间“尊神崇圣”和“功施于民则礼之”的具有宗教色彩和特征的较低层次的信仰和崇拜,是长期以来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情况下所产生的与当地民情、民俗相融合的历史文化现象。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和群众思想文化活动的多元性,民间信仰已经成为部分群众在五大合法宗教之外的信仰选择。如何研究新世纪新阶段宗教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促进社会和谐,是宗教工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3月2日至3月26日,县民族宗教局会同公安局等单位联合组成专班深入全县17个乡镇,对民间信仰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民间信仰渊源长,种类多,分布广。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多数活动场所被挪作他用或被拆毁、关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全县大部分乡镇有一定历史渊源的活动场所在当地群众的自发组织下又重新开展活动。
1、我县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数量。
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我县公共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有100多处,信众约5万多人,远远超过信仰佛教和伊斯兰教信众人数。
2、民间信仰活动主要种类及表现形式。
我县民间信仰活动主要可分6类:一是信仰关圣帝。在县城及乡镇很多商铺、厂店都供奉关帝的神像,店主常年焚香供果,敬拜关公,祈求生意兴隆。二是供奉“菩萨”。有的乡村建有小庙,供奉土地、财神、送子娘娘等被老百姓通称为“菩萨”的神像。每月初一、十五,信众自带香、表敬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早添贵子等等。三是供奉门神、灶神。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门神像,祈求门神镇守门庭,阻挡牛鬼蛇神入户作乱。灶神也称“司命神君”,传说他每月三十日上天庭汇报主人家的善恶事,于是人们习惯在灶头立香炉,初一、十五上香叩拜,祈求灶神向上天多言好事。四是神话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及人物神祗。如宝丰镇女娲山的“女娲娘娘”,附近老百姓每月初一、十五上山朝拜,祈求好运、平安、吉祥。竹坪乡金花洞内供奉的“金花娘娘”,周边及陕西边境老百姓每月初一、十五前来求仙水、求子疗疾的上百人,鞭炮声震耳欲聋,焚香化纸烟雾腾腾。五是自然物崇拜。如官渡镇驴头峡山顶的百年古树等,都因历史悠久传说纷纭,常年有人朝拜,祈求树神显灵保佑。六是崇拜伟人,祈求平安。有的公共场所及工地时常插挂着伟人像,祈求避邪平安,出租车、私家车的驾驶室内也经常可见悬挂伟人画像,祈求保佑行车安全。
3、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
我县的民间信仰有6大特点:一是客观性。民间信仰源于历史文化,不管人们接纳与否,都是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的客观存在,它有着不完全依赖于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的相对独立性和自发发展的不可扼制性,不会因为人们认识事物能力的提高而消亡。二是普遍性。我县的民间信仰群众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商贸不发达、文化较落后的乡镇。信众信仰观念和信仰习俗多以家族、宗亲、村庄为根基,在社会地位较低、文化程度不高的民众当中传播较广泛。三是复杂性。民间信仰与佛教、道教教义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在农村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和普遍的认可度。部分场所“一庙多神、一神多教”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双台乡的学堂洞,本是一个天然石洞,传说圣人孔丘的弟子颜回、子路曾在洞内传授过儒教,后人便将此洞称为学堂洞,供奉几十个各路神仙及仁人志士、英雄伟人,逐渐形成了一个什么神仙都有,求什么事都行的道场,香火旺盛;四是松散性。民间信仰是繁衍于民众当中的非宗教信仰,其组织形式大多都没有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组织机构,有庙就有庙会,各庙各自为战,只是在开展比较重大活动的时候,借助现有的家族组织或村镇组织,组成临时专班举行相关活动。五是多样性。信众崇拜的神灵多种多样,凡是被认为有神灵的事物,都会成为他们信仰的对象,大多不分佛道,更谈不上教别,当地民众只知道供的是“老爷”,见老爷就拜。六是功利性。民间信仰信众很多都带有较鲜明的功利目的,只要身体有些许不舒服、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有可企及或不可企及的愿望,就会朝拜。
二、存在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的民间信仰态势是稳定的,民间信仰活动是正常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信仰盲从。由于民间信仰没有教义、教规,与封建迷信相掺杂,信众只是盲从地参与,很容易上当受骗,加之活动内容和形式混乱复杂,一定程度上给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留有可乘之机,存在着不稳定因素。
2、管理难度大。有的场所由住在附近的1--2名老人看管,并收取微薄的香火钱;有的是由1名信徒自发到庙里居住,维护场所正常活动,靠场所收入维持生活;还有部分场所无人管理,这种场所一般规模较小,如设在村头、路边的小土地庙等,占30%左右。由于场所点多、面广,给监管工作造成相当难度。
3、安全隐患较大。大多数场所地理位置偏避险要,交通不便,信众参加活动过程中,特别在大雪封山,雨、雪路滑时,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在大年三
十、初一、十五等朝拜人员较集中时,燃放烟花炮竹、上表烧香都极有可能引发人身伤害和山林火灾,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对策与建议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传播封建迷信、社会陋习的消极的一面,也有排解群众心理压力,促进底层社会稳定的积极一面,如何加强民间信仰的引导和管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
1、积极引导,分清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的区别,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加强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宣传阵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使广大信众分清合法宗教、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的区别,搞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引导他们自觉地接受党委政府的领导,开展正常活动。
二是倡导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对民间信仰中掺杂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同时要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大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特别要淡化民间信仰的神秘色彩,科学解释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巧合现象。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从调查情况看,民间信仰升温主要是农村精神文化匮乏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极大提高,但是农村精神文化发展却严重滞后,投入不足,设施不多、农村专业文化传播者很少,特别是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太少。因此,要大力发展公益性农村文化事业,积极构建覆盖农村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把重心放在村一级的文化阵地建设上,将公用的文化场地纳入到村镇建设发展规划中;要加大对农村广播站(室)、文化站(室)、体育场地的投入,建设一些集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村文化工作健康发展。
2、规范管理,建立法制化长效管理机制,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对民间信仰管理工作的领导。要建立民间信仰管理工作协调小组。成员由宣传、统战、综治、民政、公安、文明办、宗教、土地、城管等部门组成,经常研究民间信仰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及时处理民间信仰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强化责任,上下左右联动,在机制上保证民间信仰问题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同时实行党政领导负责制,属地管理,责任到单位、到人。
二是积极探索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管理方式。要加大对民间信仰场所责任人的教育力度,增强法制观念,确保其必须在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要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督促指导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人员、财务、治安、消防、档案、环保等制度,并接受有关部门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要加强登记报备等工作。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在举行大型民间信仰活动前要向当地政府宗教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和登记备案,并严格按照宗教管理部门作出的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开展活动。各级党委政府对现存民间信仰活动不鼓励、不支持,更不能参与。
三是要坚决制止乱建滥建民间活动场所现象。鉴于确实存在乱建滥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现象的情况,土地规划部门要从严掌握,从村镇房屋建设规划的角度限制兴建数量,控制建设规模。同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把治理乱建滥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任务落实到乡镇、村。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对群体性民间信仰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对借乱建滥建活动场所聚敛钱财,蒙骗群众的神棍巫婆要严加惩处,以示警戒。
3、加强调研,掌握动态,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详实依据
民间信仰活动的管理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宗教工作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对辖区内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基本情况、信仰渊源、管理现状、社会影响、有无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等情况进一步作全面、系统地调查了解,及时掌握第一手详实信息资料,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要掌握动态,尤其要严防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杜绝利用民间信仰活动敛财,聚众闹事,干扰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影响社会稳定,弱化民间信仰活动消极的社会影响;要注意总结推广民间信仰活动管理中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以经验促管理,确保我县民间信仰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