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语文,重点难点知识点,考卷例题 (36)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单元 读《伊索寓言》
教学设计(二)
解读《读<伊索寓言>》
【自读导言】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一部著名的流传千古的书,它有很高的思想性,又有很高有文学价值,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读<伊索寓言>》选自钱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写在人生边上》出版于1941年,据现代文学研究专家袁良骏先生说,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书:
《写在人生边上》很可以看作《围城》的前奏曲,没有它,也许就没有《围城》。为什么叫《写在人生边上》?作者这样解释:“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间”。在书中的《一个偏见》一文中,他又说:“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这就是说,第一,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对“人生”这部大书的理解和体悟,也可以说是对这部大书的丰富和补充;第二,这本书是写在人生边上的“随笔”;第三,这些“随笔”和那些“热恋时的情书”一样,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承认自己所写乃个人的“一偏之见”,并非什么绝对真理,这表现了作者的谦虚。
假如仅仅从标题上看,我们一般会把此文当成读后感或者一篇文艺评论。但是作者却用一篇书评的外衣写出了新意。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用妙喻般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理性思考,这样,我们阅读的份量就加重了。剥掉妙喻的皮张得其精华,这篇文章是不应当作自读课文来讲的。但正因为阅读它过难,所以也增加了研习的必要。
阅读此文,我们认为重点要解决的以下两个方面:
1.虽然作者说的是读伊索寓言的一些感想,但是绝不能仅仅当作感想来读,而应该看作是对社会现象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的精深论著。作者说的是纠正伊索寓言故事的偏见,其实作者是借纠偏而阐述他的观点,即对各种社会上的伪善现象的批判态度。
2.体会作者字字珠玑的语言与文学技巧。钱先生的散文,跟他的小说与文艺论著一样,有着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只是我们可能还没有深入其中的堂奥罢了,学习钱先生的文章,自然也可起到一定的开阔眼界和提高文学修养的作用。
【自读程序】
要轻易读懂和读透这篇文章,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资参考:
一、故事切入法
《伊索寓言》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本文之作却能想他人之所不想,写他人之所不能及,别出心裁,写出了一番新意。只要将《伊索寓言》原本的故事与此文所引,两相比较,自然就能读出钱文之高妙来了:
1. 蝙蝠的故事原题目作《蝙蝠和黄鼠狼》,讲的道理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
2.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题作《蚂蚁和蝉》,讲的是“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的道理。
3.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原题作《衔肉的狗》,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的道理。
4. 天文家的故事原题作《天文学家》,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这样一种人: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
5. 乌鸦的故事原题作《穴乌和鸟类》,讲的是“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旦还了债,就原形毕露了”。
6.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题作《寡妇和母鸡》,讲的是“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
7.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原题作《狐狸和葡萄》,讲的是“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未成熟。”
8. 驴子跟狼的故事原题作《驴和狼》,讲的是“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我们发现钱先生的创见果然不同凡响:一是钱先生对故事思想内核把握得十分精深。文章写了九个故事,除其第六个牛蛙的故事从以上两个版本中不能查证,不知钱先生先前所引的是什么版本外,从其余的8个故事中,可以看到,钱先生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运用了丰富而独到的联想,把平凡的思想写出了新意。二是钱先生语言驾驭能力高超。平淡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一下变得更加生动可爱起来;更为重要的是,他仅用了少量的文字就把故事的大意概括出来了,其中的主旨一点没有减少。没有这两种能力,是写不好这篇文章的。
二、语言破解法
要理解钱先生的文章,我们不能不从他的语言着手。如钱先生的语言干净利落,不加修饰。但并等于大白话,而是言简而意赅,言近而旨远。他特别善于将典雅与高深融贯于平实之中:
钱氏的散集《写在人生边上》则被称为“学者散文”,其文字特色和《围城》诸小说相似,而机锋更为过之。小说没有写景、叙事的成份,作者因此不能意气风发地从头到尾议论。散文则不然,《写》里每篇都是钱氏的“脱口秀”(talk show),从锦心到绣口,把人的愚昧丑陋讽刺得美哉妙哉!“医生虽然治病,同时也希望人害病:配了苦药水,好讨辣价钱。”印象派文学批评对作品的议论,往往离题,只见天花乱坠。“至于‘印象派’呢,我们当然还记得四个瞎子摸白象的故事,改为‘摸象派’”。英国的王尔德如果尚在,且懂得中文,一定大为叹服,而且掷笔不再写印象派评论了。
下面我们以文章的第三段为例,体会其语言的妙处: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
解说: 这里的意思是先读书后有了感想。但《伊索寓言》读的人不少,何以钱先生如此?显然没有他成熟的思想不足以成文,这样我们所知道的感想,原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换句话说,钱先生早就有了写作的打算,只是借伊索的故事写将出来罢了。
“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解说:大可看得,就是值得一看。伊索寓言是一部流传千古的书,怎么会不值得一看呢?原来作者想说的是在下面。
“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
解说:什么叫读文章的安慰?原来它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反讽语。本来读文章的目的就是有收获,但读伊索寓言不仅是有收获,重要的是,它可以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同时可以借此将想要说的内容暗示出来。下文就此展开了叙述。
“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
解说: 因为是古代的书就能说增进现代文明吗?显然不能,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说,现代人往往自高自大,瞧不起古代的文明。而事实是,古代文明被我们现代文明所玷污了。
“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解说: 换一个角度说。也为下文作准备。暗示人有瞧不起人的丑恶的一方面。
“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
解说: 可以说这里是第三次强调现代人的自尊与自信,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而在此处的讽刺却更加明显了。
“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解说: 通过以上的对比,把需要比较的两个方面强调得更加突出。同时将作者真正想说的话作了一个提示。其实并非是《伊索寓言》有什么内容可以纠正,而是作者有话要说。
三、文体解读法
就此文的体例而言,它宜作一篇文学评论或一篇读后感。但是钱先生打破了常规的写法,把读后感或文学评论与社会批评并文艺创作诸种文体结合起来了。
先从评论的角度说,此文可以评价《伊索寓言》这部书有些什么内容,写得怎么样,我们有些什么收获,我们怎样去读它,等等。这个角度要求作者站在一个较宏观的位置进行整体的评述,对作者的驾驭能力要求较高。但这种文章又易于流于空洞。而此文打破了评论的界限,用的是一种自说自话般的语言,用的是一种自由抒发的语式。
再从读后感的角度说,它可以是写这部书的一点一滴的感想,也可以是写这部书的一点认识等等。此文就小事而论小事,选材的角度不大。而此文在写感想的同时加入了更多主观认知的因素,因此又不完全是读后感。
从创作的角度说,创作有着较多的自由度,形式上大多不受限制。而其主题表现也更加灵活,有的只是自由发挥的潇洒。但是,此文在感性的抒发中,却包含着相当多的理性思考。自然,这篇文章是很难用一种标准去衡量的。
【自读点拨】
一、文章的开头三段内容如何理解?
文章的前三段文字初看与主旨无关,实质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它通过正反不同的类比把人的丑陋思想充分开拓出来了。
第一段谈的是应当如何客观对待现实和历史的问题。虽然作者举的是人事的例子,但他实际上指出了人们过于自尊,不肯承认他人的劣根性。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因而,更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第二段,作者写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很值得我们去吸取和借鉴。但是由于人类的唯我独尊,不肯承认他人的长处,因此常常小看历史,并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忽视历史的价值。
第三段,总体上写的是作者由《伊索寓言》引起的感想。值得注意是作者在此段中隐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一是作者对这部书还是十分肯定的(“大可看得”)。二是,这部书也未免太纯朴了,不足以反映我们今天的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现代文明”其实是一个反语,指的是现代人的奸猾与做作。“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暗示的是我们的见解与经历比起古人来更丰富得多。“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说的是人类的盲目自尊与自爱。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感情,导致了人类的许多丑陋现象。
二、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与价值?
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定为,作者借评价《伊索寓言》,对各种伪善的社会现代进行揭露和批判。例如蝙蝠的故事写的是对那些伪善者的揭露。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可能至少有四层意思:一层写促织不知为自己作长远打算;二层写的是蚂蚁落井下石。三层用逆向联系法,写的是对那些“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的诅咒。第四层意思,写的是对某些学无所长,只知拾人牙秽的腐儒的讽刺。类似道理我们很容易从中体会出来。
对于《写在人生边上》的价值所在,袁良骏先生作过这样的评价:
(《写在人生边上》)十篇散文„„每篇有每篇的精采之处,难怪人们至今对它们好评如潮。首先,作者写的虽然是散文,用的却是小说家之笔,是小说和散文的结合。《边上》不仅是小说与散文的结合,也是知识与想象的结合。钱氏知识渊博,其散文在中、西典故的运用方面都有过人之处,尤其西典运用之娴熟、恰切更为出色。中典的运用频率虽低于西典,但熟练、准确程度却同样可以媲美。《边上》的第三个特点是有不少独特的人生感悟,这些感悟也许显得怪诞甚至荒谬,但细细品味便觉出它们的妙处了。钱氏的深刻、哲理中,蕴涵着大量尖锐、辛辣的讽刺。这种讽刺,往往给人以尖刻、阴冷之感,这就构成了钱氏散文的又一特点。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对人情的剖析,可以让人不寒而栗。钱钟书不象有些作家那样对人间充满激情,笔下春温和煦,他对人生的关爱和理想通过冷峻、尖刻的讽刺折射出来。以上特点,都是通过钱氏独特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来的。冷峻、尖刻、富于思辨和哲理,使钱氏散文特别耐人寻味。
把握了这些意思,理解钱氏文章的精神内核就容易了。
三、怎样看待作者的行文思路与行文技巧?
从文学评论或读后感的角度讲,此文可以是先讲大道理,然后再结合原文进行论述。这也符合一般论述性文体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采用了先说道理再行论述的这一形式,而在语言使用上却用了类比的方法与比喻的技巧,读来既有一种哲学的深思,又有文学的华彩:
我认为,„„钱先生的类比思维和逆向思维都相当发达,而且学贯中西、博闻强记,对学问对人生都有洞察幽微的独到见解,加上向来都非常重视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因此他的作品甚至学术著作总是妙喻连珠、美不甚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可读性,形成了自己幽默机智、卓而不群的独特风格。假如将比喻艺术从他的作品中抽去,钱钟书将不成为钱钟书。(《羊城晚报》1998/12/24)
如文中普通人年长与年幼的对比。年长女人与年幼女人的类比。古代与现代的类比。在类比当中,我们看清了人类思想的劣根性。而在下文中,在总体上运用类比的情况下,借助逆向思维引出了相反的结论。这些结论无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此外,据称运用大量运用比喻的方法写作论文,现代中国最杰出者为钱钟书一人。这是我们在阅读此文时所要注意的。
四、如何看待文章结尾的一句话?
理解最后的一段话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这段话却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下面是我们的解读:
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古代儿童读物真是不宜作现代儿童的读物吗?显然不是。而是这部书可能太纯正了,不能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奸诈。)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卢梭的话本身就有一定的思辨性的反叛精神,但也并不无道理;对卢梭的话也持不同的看法,为自己的论证张扬,足见钱氏的创见)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意思是我不赞成认为小孩子坏。)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把话语引向自己的论证范筹之内,对成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两相比较各有优长,再一次对社会上的伪善行为批叛。)。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反语——我相信人类的进步,但人类在进步当中的伪善行为却不能不食令人警醒)——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到:“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巧妙的自谦与自夸——诸位都没有看透!这就是我的功劳。)
第二篇:高一数学集合知识点归纳及典型例题
集合
一、知识点:
1、元素:
(1)集合中的对象称为元素,若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A;若b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bA;(2)集合中对象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集合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4)常用数集:N;N*;N;Z;Q;R
2、集合的关系:
子集
相等
3、全集
交集
并集
补集
4、集合的性质:
(1)AAA,A,ABBA;
(2)AA,ABBA;
(3)(AB)(AB);
(4)ABABAABB;
(5)CS(AB)(CSA)(CSB),CS(AB)(CSA)(CSB);
二、典型例题
例1.已知集合A{a2,(a1),a3a3},若1A,求a。
22例2.已知集合M=xR|ax22x10中只含有一个元素,求a的值。
例3.已知集合A{x|xx60},B{x|ax10},且B
2例4.已知方程xbx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x1,x2.设C={x1,x2},A={1,3,2A,求a的值。
5,7,9},B={1,4,7,10},若AC,CBC,试求b,c的值。
例5.设集合A{x|2x5},B{x|m1x2m1},(1)若AB,求m的范围;(2)若ABA,求m的范围。
例6.已知A={0,1},B={x|xA},用列举法表示集合B,并指出集合A与B的关系。
三、练习题
1.设集合M={x|x17},a42,则()A.aM B.aM
C.a = M
D.a > M 2.有下列命题:①{}是空集 ② 若aN,bN,则ab2③ 集合{x|x2x10}有两个元素 ④ 集合2B{x|100N,xZ}x为无限集,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0 B.1 C.2
D.3 3.下列集合中,表示同一集合的是()A.M={(3,2)},N={(2,3)} B.M={3,2},N={(2,3)} C.M={(x,y)|x+y=1},N={y|x+y=1} D.M={1,2},N={2,1}
22M{2,3,a1},N{aa4,2a1},若MN{2},则a的取值集4.设集合合是()
1{3,2,}A.A.a2
1{3,}2
B.{-3} C.D.{-3,2} 5.设集合A = {x| 1 < x < 2},B = {x| x < a},且AB,则实数a的范围是()
B.a2
C.a1
D.a1
6.设x,y∈R,A={(x,y)|y=x},B=
A.AB B.BA
C.A=B D.AB 7.已知M={x|y=x2-1},N={y|y=x2-1},那么M∩N=()
A.Φ
B.M
C.N
D.R 8.已知A = {-2,-1,0,1},B = {x|x=|y|,y∈A},则集合B=_________________ 9.若A{x|x3x20},B{x|xaxa10},且BA,则a的值为_____ 10.若{1,2,3}A{1,2,3,4,5},则A=____________ 11.已知M={2,a,b},N={2a,2,b2},且M=N表示相同的集合,求a,b的值 12.已知集合A{x|x4xp0},B{x|xx20}且AB,求实数p的范围。
13.已知A{x|xaxa190},B{x|x5x60},且A,B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 AB
② ABB
③ Φ2222222{(x,y)|y1}x,则集合A,B的关系是()
AB,求实数a的值。
四、练习题答案
1.B 2.A 3.D 4.C 5.A 6.B 7.C
8.{0,1,2} 9.2,或3 10.{1,2,3}或{1,2,3,4}或{1,2,3,5}或{1,2,3,4,5}
a2a2aaba0a0b2b2abbb0b111.解:依题意,得:或,解得:,或,或1412
aa0b
结合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得b1或12.解:B={x|x<-1,或x>2}
1412。
① 若A = Φ,即 164p0,满足AB,此时p4
② 若A,要使AB,须使大根24p1或小根24p2(舍),解得:3p4
所以 p3
13.解:由已知条件求得B={2,3},由ABB,知AB。而由 ①知AB,所以A
又因为Φ
B。
222AB,故A≠Φ,从而A={2}或{3}。
当A={2}时,将x=2代入xaxa190,得42aa190a3或5
经检验,当a= -3时,A={2,- 5};当a=5时,A={2,3}。都与A={2}矛盾。
22当A = {3}时,将x=3代入xaxa190,得
经检验,当a= -2时,A={3,- 5};当a=5时,A={2,3}。都与A={2}矛盾。
综上所述,不存在实数a使集合A,B满足已知条件。93aa2190a2或5
第三篇:高一语文必修一模块测试补考卷
文山市第一中学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模块结业考试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 选择题 :(每题2分共8 分)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A、颓圮(tuí pǐ)凌侮(wǔ)骨髓(suǐ)否(pǐ)极泰来 B 逢(páng)孙 玉玦(júe)戮(lù)力 翘(qiáo)首企盼 C 木讷(nâ)熟稔(niǎn)火钵(bō)绿草如茵(yīn)D、遁(dùn)世 剽(piāo)窃 契(qì)据 长歌当(dàng)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噩梦 云宵 易帜 兵荒马乱 喧宾夺主 B、焦躁 褴褛 契约 桀骜不驯 深居简出 C、荤腥 涵养 淋漓 直接了当 姗姗来迟
D、舔舐 窒息 箴言 彪炳千古 挺而走险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1)他的诗作大多是关于爱情和人生的玄想,流露着凄惘和__的色彩,但也有一些作品内容健康,格调明朗。
(2)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他们最关注的,往往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当他们的亲身__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撞击时,就可能诱发对生活的思考和分析。(3)打着民主旗号搞“台独”的分裂活动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__是对台海地区__亚太地域的和平稳定构成的重大威胁。
A 神秘 经历 更 和 B神秘 体验 也 乃至 C神奇 经历 也 乃至 D神奇 体验 更 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已经到了这地步,还有什么办法?一不做,二不休,我是打算拼一拼了。.......B、你只要身临其境地为我们想想,就会同情我们的处境,不会对我们求全责....备了。
C、今年以来,钢材等原材料价格涨势凶猛,对本来利润不高的电子信息企业造成较大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家电行业。....
D、在危难关头,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冲在最前....面。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7题。(每题2分,共6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1),(2),(3),(4)„„(5),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5、下列对第一段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猪猡”的比喻说明包身工物质生活待遇的恶劣。B、“泥土”的比喻说明包身工地位的低下和毫无人身保障。C、“机器”用的是反语,借指包身工。
D、文中说这些包身工中有三分之一还要多不能做满三年,原因是她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被榨完最后一滴血汗而致死,还有一部分人是被折磨殴打或者因病无钱医治而死。
6、第三段中(1)~(5)处短语的顺序应是()(1)没有温情(2)没有法律(3)没有热(4)没有希望(5)没有光
A、(5)(3)(1)(4)(2)B、(1)(4)(2)(3)(5)C、(3)(5)(2)(1)(4)D、(2)(4)(1)(5)(3)
7、下列对第三段画线句子表达的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的包身工不知反抗,遭遇比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更惨。B、16世纪的封建制度使20世纪的包身工能忠实地服役。C、20世纪的包身工跟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一样受剥削和压迫。D、用20世纪的先进手段推行包身工制度,跟16世纪的封建制度没有两样。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每题2分共8 分)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8.对下列语句中抽出来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 B.将焉取之
之:指代土地 C.又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何厌之有
厌:厌烦
9.下面句子中加波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动词。认为
B.敢以烦执事
以:介词。用,拿。,C.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代词。怎么。D.将焉取之
焉:代词。哪里。
10.“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请客的主人
行装
B.宴请的客人
行装 C.宴请的客人
使者
D.招待过客的主人
使者 11.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守。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作法,实不足取。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 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4分)(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分三 诗词鉴赏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每题2分共22分)
1、C
2、B
3、B
4、B
5、C
6、A
7、C
8、D
9、A
10、D
11、A
二、阅读理解12.翻译:(共9分)三、诗词鉴赏(每题3分共6分)
13:杜诗:春雨来的及时;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春雨水量可观。
14:借助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前四句);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象结合)。
四、名句默写(每题1分共5分)
15:大行不顾细谨。16:已使我目不忍视;尤使我耳不忍闻。17: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五、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12分)
20:人民在为正义而斗争的过程中,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取得一点成果。也包含着对以往进行斗争的指导思想和斗争方式是否正确的思考。21:A:庸俗的小市民。B:走狗文人。
22:作者对徒手请愿是不赞成的,作者明确指出,徒手请愿死伤的爱国学生
“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而“街市依旧太平”,正反映出“请愿”“流血”并没有震撼卖国政府和唤醒民众。23:意思: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已唱过挽歌。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
意图:死难者虽没有在广大民众中引起反响,但他们死得其所,其殒身不恤的精神将与高山同在。假如我们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那么,烈士的鲜血就没有白流。
六、语言表述题(每题3分共6分)(注意题目要求,答案略)
七、作文(40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第四篇:泉州2010届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考卷
泉州2012届高一
(1)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5分)(2)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代赠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①丁香结②,同向春风各自愁。
[注]①芭蕉不展:芭蕉的蕉心没有展开。②丁香结: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近体诗中的,诗中的“”字可以看成是
全诗的“诗眼”。(2分)
(2)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作,请结合全诗,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4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红楼梦》中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写的是哪一位?结合所学课文说说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7.简述《红楼梦》中“木石前盟”的故事。(100字左右)(5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注】①仆:驾车。②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主张“先富后
教”,这是很有见地的。
B.孔子的观点跟孟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
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梁惠王上》)、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牧民》)的主张相一致。
C.孔子这种“富民”、“教民”思想跟我们国家最终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基本国策也是相吻合的。
D.孔子向来重视道德教化,在这里提倡先“富民”,说明
他的看法已经有了改变。
(2)孔子说过:“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结合这句话,谈谈孔子对“富民”的理解。(3分)
三、现代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尺度
彭程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物、行为、时间,在绝大多数的情形下,有两个字是躲避不开的:尺度。几乎所有的领域、一切事物,都因尺度的介入、参与而存在、运行,自足自立。尺度具有相对性。在某个人群某种环境中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尺度,换一种背景来看,可能匪夷所思,莫名其妙。驰骋于想象王国的作家悲壮的叫喊“不创造毋宁死”,而另一边,浸润了实证精神的科学家会奇怪,如此虚幻的勾当何以会让人付出整个身心。这时,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的隔膜、误解乃至对抗,小到一个家庭中长幼之间的代沟,大到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
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放弃巨额家族遗产,因为它们妨碍了他的哲学思考。明代作家袁中郎辞去苏州行
政长官之职,因为他的趣味是无羁无绊,与山水相唱和。这些人当然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尺度。也许梭罗概括得最到位:“如果谁没有跟随队伍的步伐,很可能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他们对传统的尺度不以为然,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标高。越是杰出者就越勇于冲破流俗,因为他们的目力更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更能窥见大美所在。相比人云亦云者,他们更乐于自己决定怎样迈步。
这就接近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尺度的核心是个性。或者说,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美貌。一条因果之链连接了二者。而所谓个性,不过是源自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和由此而生的特异的行为姿态。在常人难以理解之处,特立独行者凭借自己的尺度成就了不寻常的人生。
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的臻于极致互为表里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一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每每视而不见。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了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这当然令人雀跃,但为什么很少听人谈及要为自己选择独特的生存尺度呢?为什么不努力将尺度设定得更合理、更美好、更杰出呢?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几乎所有领域、一切事物,都有尺度存在;即使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也有他们自己的尺度。
B.第三段列举维特根斯坦、袁中郎的“另类”事例,并引用梭罗的名言,是为了证明“尺度具有普遍性”的观点。
C.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因此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复制的时代”。
D.作者在文末运用两个问句,对忽视个性的流俗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就个性化生存发出了热切的呼唤,引人深思。
E.本文开篇提出“尺度”的话题,接着论述其“相对性”,在阐析其“普遍性”中的“意外”,而后提示出“尺度的核心是个个性”。
10.第二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了一道墙垣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3分)
答:
11.结合本文,举例阐述你对“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相貌”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让儿子独立一回
凌鼎年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史工程师比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要高兴得多,满脸的阳光,满脸的春色。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真可谓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如今儿子是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他妈却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才回来。
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子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是去长征大串联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你爹妈送你到了海边?没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
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说歹说,妻子才十分勉强十分不愿意地不再持反对票,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外,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
儿子去大学前一天,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不啻接到福音书,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叠发票,共有:娄城至上海中巴车票一张、上海出租车票一张、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另附纸一份,上注明:付搬运费、服务费、冷饮费若干,买饭菜票若干„„
乖乖,不连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一千多。
看了儿子的信才知道,儿子这回过了下独立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中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般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为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采用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明写史工程师夫妇为儿子事事操心,事事包办的过程,暗写儿子事事被父母包办缺乏独立能力的成长过程。
B.小说主要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爱子胜过爱自己、事事为儿子操心、时时为儿子牵肠挂肚的慈母形象。
C.小说通过儿子在大学里为搞好关系花钱请客的事情,含蓄而有力地批判了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对当代大学生的毒害。
D.小说语言富有特色,有些语言略带微讽而引人深思,如“真可谓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等等。
E.小说借史工程师家的故事,既批判了父母溺爱孩子事事包办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对年轻一代起到了一种告诫、警醒的作用。
13.小说中“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一句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4.小说中的儿子上大学后之所以缺乏独立能力,有人认为罪在史工程师夫妇,也有人认为罪在儿子?试结合文本选择一种观点进行探究。(6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6分)
15.根据情景,在横线上补写句子。(2分)
在人山人海的学生餐厅里,刚打完菜的甲同学一转身,不小心把菜汤溅到乙同学的身上。乙同学为人胸怀宽广、幽默风趣,为了避免甲同学的尴尬,他笑着说:。
16.下面是某同学在作文中的错句,请仿照例句,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加以点评。(4分)(例)错句:高尔基白天上学,晚上就在阳光下偷偷看书„„最后,他终于成为俄国文学的奠基人。
点评:不知道晚上的阳光晒不晒人?
(1)错句:当我被抱出产房时,看到爸爸妈妈喜极而泣的脸,眼泪滴到我的小脸上是热热的。(2分)
点评:
(2)错句:映入眼帘的,是方格子床单、白色的墙和一点一点往下滴的药瓶。(2
分)
点评:
六、作文(70分)
17.请以“青春也可以这样度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体裁除外)
2010届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1)猿猱欲度愁攀援(2)连峰去天不盈尺(3)孤舟一系故园心(4)环珮空归月夜魂(5)无边落木萧萧下(6)别时茫茫江浸月(7)别有幽愁暗恨生(8)同是天涯沦落人(9)幽咽泉流冰下难(10)砯崖转石万壑雷
2.2.C(夺:耽误,与《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中的“夺”同义。)3.D(“虽多次触怒人主”错)4.①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步兵骑兵四万人已到雩娄。(“乃”1分“白”1分“书”1分,句意2分)
②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宁”1分 “知”1分,句意2分)5(1)七言绝句“愁”(2分)
(2)这两句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又寓情于景....,借景写情....。(1分)诗人描写了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在春风中对着黄昏,仿佛哀怨含愁的景色,(2分)表现了女子思念情人而不得相会的郁结不解的愁苦。(1分)6、王熙凤。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她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说话张扬,虚情假意,逢场作戏,办事周到。
7、女娲补天之时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因通了灵性,变为神瑛侍者。他以甘露浇灌一棵绛珠仙草,使其久延岁月。在顽石下世之时,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眼泪还他。小说中的贾宝玉为石(神瑛侍者),林黛玉是木(绛珠仙草),“木石前盟”表示宝黛两人的前世姻缘。
8、(1)(3分)(D)(“先富后教”与孔子重视道德教化的观点并不矛盾。“富民”是“教民”的前提,但“教民”更为重要。孔子的看法并未改变。)(2)(3分)孔子认为,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这正符合了孔子对百姓“先富后教”的道理,既然“富而不骄”容易,所以需要使民先富起来,然后再进行教育就容易多了。
【参考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啊!”冉有问:“人已经足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使他们富裕起来以后,又还要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9.B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能力等级C,涉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考点。B项,错在“是为了证明‘尺度具有普遍性’的观点”,根据原文“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可知作者意在阐述尺度具有个性,而非普遍性。C项,错在“由于现代可以运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克隆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属误将未然当已然,此项可从原文“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看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
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得出。同时,本项因果上还出现倒置问题。
解答此题时,要能够从文本中找到原文,然后进行比对,最后才能选出答案。A项的原句在第一段,D句的原文在最后一段,E句属于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原文为每一段的中心句。
10.尺度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评判就不同,因此造成了隔膜、误解甚至对抗,像墙一样,阻碍人们的交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尺度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二是为什么说尺度的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1.决定“尺度”的关键因素是人的个性。个性不同,由此产生的标准(尺度)也不同。维特根斯坦和袁中郎等人的“尺度”异于常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个性独特,人生目标与众不同。【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在文中的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作答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提示语:“结合本文”,是要求学生从文本整体角度出发考虑;“举例阐述”,是要求考生必须援引文本中的材料加以说明;“对„„话的理解”,是要求考生必须先阐述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在组织答案时,需要考虑几个问题:为什么说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相貌,文本中哪些事例是证明这一观点的,为什么你这么认为。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2.BC(B项主要采用的应是语言描写。C项写儿子花钱请客是为了突出他缺乏独立能力,事事需要别人帮忙,需要用钱解决问题。)(5分)
13.(1)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2)巧设悬念,引人猜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4分,每点2分)
14.观点一:罪在父母。小说中的史工程师夫妇教育方式失当,对儿子事事包办,学习上不是让孩子完全自主,而是母亲步步紧跟,陪读陪复习;夫妇俩“学习至上”的思想比较严重,生活上没让儿子锻炼,以至于儿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夫妇俩平时不忍让儿子经风雨吃苦头,使得儿子缺乏应对生活实际困难的意志力。总之,正是父母的教育不当,导致了儿子高分低能的结果。
观点二:罪在儿子。儿子由于长期以来父母的包办而对父母产生了较严重的依赖心理,思想上变得软弱,越来越缺乏独立意识,不愿意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实,只要自己有意识要学会自立,即使父母要包办,他也完全可以主动拒绝;儿子由于长期缺乏亲身实践,生活经验匮乏,对大学独立生活的实际困难估计不足,盲目自大,最后只能简单地用父母的钱来解决问题,看似独立,实际上仍然是依赖父母。(6分)
15、你不用道歉,因为你帮助我决定了洗衣服的时间。
16、答案示例:(1)才出生就能敏锐地感知世界,真神婴也!(2)药瓶莫非是用沥青做的?(4分)(解题要点:找出错误所在,点评要幽默)代赠赏析 【题 解】
代赠,即代拟的赠人之作。《代赠》共二首,这是第一首。第二首为“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也是以女子的口吻写与情人离别的愁思。具体的写作时间已不可考。【注释】:
芭蕉不展:芭蕉的蕉心没有展开。
同向春风:芭蕉和丁香一同对着黄昏清冷的春风(诗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
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
原诗是一首七绝,写思妇之离愁。这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作,诗中的女子,深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来了。对其思念越浓,就越渴望和他想见,恨不得他立刻出现在楼前,她按耐不住自己焦急的心情,走到楼头前,想去眺望远处,看看他来了没有。可是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他怎么知道自己在思念他呢?就算知道又如何能这么快就来到跟前呢?她只得止步,折回楼内,欲望还休,欲见而无法相见,这种复杂的心情折磨得她坐立难安,满楼徘徊。此句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完全表现出来了。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这样的环境有很强的暗示性,往往用来点染离愁与相思。如李白的“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就是在这样一种意境中展开。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休”,即停止、罢休之意。为什么欲望还休呢?答案隐藏在下一句里。
“玉梯”,楼梯、阶梯的美称。“横绝”,即横度。南朝诗人江淹《倡妇自悲赋》写汉宫佳人失宠独居,有“青苔积兮银阁涩,网罗生兮玉梯虚”之句。“玉梯虚”是说玉梯虚设,无人来登。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原来,主人公渴望见到心上人,情不自禁地要上楼眺望;突然想到他不能前来,于是停下了脚步。唉,不望也罢,免得再添一段新愁。就在这迟疑进退间,天上一弯新月洒下淡淡的清辉,将她的无限思念与失望投射在孤寂的身影中。“月如钩”,一作“月中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愁人眼里无春色,抬头望月,新月如钩。低头近观,只见芭蕉树的蕉心还未舒展,丁香树上尽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各自含愁不解。这既是主人公眼前实景的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芭蕉未展、丁香未开本是客观的自然景物,无所谓愁,但在主人公眼里却是满目哀愁。这是因为心中有愁,所以蕉叶难以舒展;满腹是恨,故而花瓣怨结难开。人之愁极,故而触目伤情,而触目之悲更添离人之恨。这两句诗移情入景,借景写情,设喻精巧,融比兴象征为一体。
诗人用不展的芭蕉和固结的丁香来比喻愁绪,不仅使得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见可感、具体形象,更使得这种比况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不展的芭蕉与固结的丁香,不仅是主人公愁绪的触发物;作为诗歌的意象,又成为其愁思的载体和象征。
这两句意境优美,音情摇曳,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两地徘徊表现得兴味悠长,多少情思尽在其中。清人陆鸣皋说:“妙在‘同’,又妙在‘各自’,他人累言不能尽者,此以一语蔽之。”赞叹的就是这两句诗的含韵不尽。文言文翻译
【译文】参考译文: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如果没有护军,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第五篇:浮力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考查范围:浮力及其应用)
附:本章知识小结(一)本章词语解释
1.上升: 物体在液体中向液面运动的过程.2.下沉: 物体在液体中向容器底部运动的过程.3.漂浮: 物体独自静止地浮在液面上,有一部分体积在液面下为V排,有一部分体积在液面上为V露.4.悬浮: 物体独自静止地悬在液体中任何位置,此时V排=V物.5.沉底: 物体在液体中沉到容器底,容器底对它有一个支持力.6.浸没: 物体全部浸在液体中,此时V排=V物.7.浸入: 物体部分或全部浸在液体中.8.浮体: 凡是漂浮或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二)重难点分析
1.浮力的三要素
2.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F浮=G排或F浮=ρ液gV排)A.原理中“浸入液体里的物体”指两种情况
B.能区分G物与G排;V物与V排;ρ物与ρ液的意义.C.明确此公式的适用条件:既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D.由此式理解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即: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液体(气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气体)的体积有关,而跟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以及物体浸没在液体(气体)中的深度等无关.因此,在用F浮=ρ液gV排计算或比较浮力大小时,关键是分析液体的密度ρ液和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的大小.3.怎样判断物体的浮沉及浮沉的应用
A.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若只受重力和浮力的作用,由力运动的关系可知: 当F浮>G物(ρ液>ρ物)时,物体上浮→漂浮(F'浮=G物).当F浮=G物(ρ液=ρ物)时,物体悬浮.当F浮 技术上为了实现浮沉总是设法改变重力与浮力的“力量对比”,来达到目的.若保持浮力不变,可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沉浮;若保持重力不变,可改变排开液体(气体)的体积来实现沉浮.a 轮船采用”空心”办法,使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达到增大浮力.b 潜水艇 浮力不变,通过改变“自重”来实现上浮、下沉的.c 气球与飞艇 用小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或氦气充入气球和飞艇中,通过改变气球和气囊的体积而改变浮力的大小,实现升降.d 密度计用来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它利用漂浮原理:G密度计=F浮=ρ液gV 排,即ρ液大,V排就小,密度计露出部分大而做成的.4.关于液面升降的问题.分析 其实质是比较变化前后的V排.例: 一块冰浮于水面,如图.那么当冰熔化前后,其水面将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解: 冰熔化前: 由于漂浮,F浮=G物.则V排=m冰g/ρ水g=m冰/ρ水.冰熔化后:由于m水=m冰,由ρ=m/V得 V化水=m水/ρ水=m冰/ρ水 因 V排水=V化水,即冰熔化成水后,刚好填满原来被冰排开的水的体积,因此,水面保持不变.扩展一 ① 若上题中的冰包含有气泡,则冰熔化后液面将如何变? ② 若上题中的冰包有一小木块(ρ物<ρ水),则冰熔化后液面又将如何? ③ 若上题中的冰包含有一小石块(ρ物>ρ水),则冰熔化后又如何? 扩展二 如图甲,铁块A叠放在木块B上,然后放在水缸中当将铁块从木块上拿下,并放在水缸底部时,水面高度将()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确定 5.如何用浮力知识来测固体或液体的密度.A.测固体的密度 例一 请利用弹簧测力计、水、烧杯测出一块小石头(ρ物>ρ水)的密度.① 实验原理 F浮=G-F拉(称重法)② 步骤 a 用弹簧测力计先测出小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记为G石; b 用弹簧测力计悬吊着小石块,使之浸没在水杯中,并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拉; c 由F浮+F拉=G可求得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浮=G石-F拉; d 由F浮=ρ液gV排和G=mg=ρ物gV物及V物=V排得ρ石= ρ水 例二 利用量筒、水、细针测出不沉于水的蜡块(ρ物<ρ水)密度.① 实验原理 F浮=G(漂浮法)② 步骤 a 先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为V0; b 然后往量筒中放入小蜡块,待小蜡块静止后,记下水面现在所对应的刻度为V1,即蜡块漂浮时V排=V1-V0; c 用细针将蜡块全部按入水中,记下现在水面刻度为V2,此时蜡块的体积为V蜡=V2-V0; d 利用漂浮条件F浮=G,即ρ水gV排=ρ蜡gV蜡得出ρ蜡=ρ水 B.测液体的密度 第一 原理 F浮=G-F拉和F浮=ρ液gV排.(称重法)器材 弹簧测力计、烧杯、适量的水、适量的待测液体和一个密度大于水和液体的物体.过程 用上述器材分别测出物体在水中和待测液体中的浮力,则有 即:ρ液= 第二 原理 F浮=G物(漂浮法) 器材 量筒、水和待测液体、一个密度比水和待测液体小的物体.过程 用上述器材分别测出物体在水中和待测液体中的V排即可,即:由G物=F 浮水和G物=F浮液可知 ρ水gV排水=ρ液gV排液,也即ρ液= 6.掌握计算浮力大小的四种方法.A.称重法.利用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不等来计算浮力.基本公式 F浮=G-F拉(式中的G和F拉分别为称在空气中的物体和称在液体中的同一物体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适用范围 此式适用于液体中下沉的物体.常用于题中已知用弹簧测力计称物体重的情况.B.压力差法.利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来计算浮力.基本公式 F浮=F向上-F向下.适用范围 此法用于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或计算浸没深度已知的规则物体所受的浮力.C.原理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计算浮力.基本公式 F浮=G排液或F浮=ρ液gV排液.适用范围 普遍适用.D.平衡法.利用物体漂浮或悬浮的条件来计算浮力.基本公式 F浮=G物、F浮+N支=G物、F浮=G物+F拉.适用范围 漂浮体、悬浮体、沉底、连接体等.其中称重法、原理法、平衡法是常用的计算浮力的方法.其它方法一般都要与原理法联合使用,才能顺利完成浮力问题的解答.7.求解浮力问题的一般步骤 a 明确研究对象 b 明确研究对象所处的运动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上浮或下沉等) c 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除分析重力、浮力外,还要注意是否有其它相关联的物体对它有拉力、压力等) d 列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力的平衡方程(在展开方程时,应注意抓住题中的关键字“全浸”、“部分浸”、“漂浮”、“沉底”、“露出水面”等)e 解方程求出未知量.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纳粹一潜水艇在下潜过程中,撞到海底被搁浅而不能浮起来,这是因为()A.有浮力,但浮力小于重力 B.有浮力,且浮力等于重力 C.潜水艇底部没有水进入,不产生浮力 D.机器坏了,不产生浮力 2.一艘轮船从东海驶入长江后,它所受到的浮力()A.变小 B.不变 C.变大 D.不能确定 3.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3∶5,密度之比是3∶10,若把它们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则它们所受的浮力之比是()A.3∶5 B.3∶10 C.1∶2 D.2∶1 4.如图所示,体积相同的甲、乙、丙三个物体浸没在水中。甲上浮、乙悬浮、丙下沉,在甲露出水面之前,关于它们所受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受到的浮力 B.乙受到的浮力大 C.丙受到的浮力大 D.甲、乙、丙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7.如图所示,浸没在烧杯底部的鸡蛋所受水的浮力F1小于鸡蛋的重力,现将适量的浓盐水倒入烧杯中,鸡蛋所受的浮力为F2,则F1与F2的关系是()A.F1>F2 B.F1 9.潜水员从水下15m的地方上浮到距水面lm的地方,则潜水员所受的浮力和压强()A.压强和浮力都将变大 C.压强和浮力都将变小 B.压强减小,浮力不变 D.压强不变,浮力变小 10.一个边长为a的立方体铁块从图(甲)所示的实线位置(此时该立方体的下表面恰与水面齐平)下降至图中的虚线位置,则图(乙)中能正确反映铁块所受水的浮力的大小F和铁块下表面在水中的深度h关系的图像是()a F F F F 2a 水 0 a 2a h 0 a 2a h 0 a 2a h 0 a 2a A B C D 11.将质量相等的实心铁块、铝块和木块放入水中,静止时,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ρ铁=7.8g/cm3、ρ33铝=2.7g/cm、ρ木=0.4g/cm)()A.铁块受到的浮力最小 B.铝块受到的浮力最小 C.木块受到的浮力最小 D.铁块和铝块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12.如图所示,是一位先生巧用物理知识将帽子送给楼上女士的情景。此 过程中应用的关键知识是() A.气球受到重力 B.帽子质量大于气球质量 C.帽子密度大于气球密度 D.空气对物体有浮力作用 13.悬浮在水中的潜水艇排出水舱中的一部分水后,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受到的重力,潜水艇将() A.下沉 B.上浮 C.悬浮在水中 D.先下降后上升 14.打捞江底的沉船,下面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A.使沉船与水底淤泥尽量分离 B.使用费力的机械把沉船拉起来 C.清除船体中的泥沙,使船变轻 D.将浮筒与船绑在一起,再排出浮筒内的水 15.将一实心物体先后投入足量的水和酒精中,物体静止时,所受浮力分别为6N和5N,判定物体在水、酒精中的浮沉状态可能是(ρ3酒=0.8×10kg/m3)()A.在水中漂浮,在酒精中漂浮 B.在水中漂浮,在酒精中沉底 C.在水中悬浮,在酒精中漂浮 D.在水中沉底,在酒精中沉底 16.质量相等的木块和蜡块,漂浮在同一盆水中,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是()A.木块受浮力大 B.木块和蜡块受浮力相等 C.蜡块受浮力大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17.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A.B.C三个小球,放在同一液体中,结果A球漂浮,B球悬浮,C球下沉到容器底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如果三个小球都是空心的,则它们的体积可能相等 B.如果三个小球的材料相同,则A.B两球一定是空心的 C.如果三个小球都是空心的,则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为FA>FB>FC D.如果三个小球都是实心的,则它们密度的大小关系为ρA>ρB>ρC 18.如图所示,在三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盛有甲、乙、丙三种液体;将三个完全相同的铜球,分别沉入容器底部,当铜球静止时,容器底部受到铜球的压力大小关系是F甲>F乙>F丙,则液体密度相比较() A.甲的最小 B.乙的最小 C.丙的最小 D.一样大 19.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实心物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F,如果把物体浸没在水中央,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5,则该物体的密度是()A.1.0×103kg/mB.0.8×103kg/m3 C.1.5×103kg/m3 D.1.25×103kg/m3 20.如图所示,将两只同样盛满水的溢水杯放在天平的两盘时天平平衡。将一木块放在右盘的溢水杯中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并将溢出的水取走,此时天平()A.右边上移 B.保持平衡 C.右边下移 D.无法确定 21.用一个量筒、水、一根细针做实验来测木块的某些物理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能测木块的体积 B.只能测木块所受的浮力 C.只能测木块的体积,质量和密度 D.木块的体积,所受的浮力,质量和密度都能测量 三、填空题 22.潜水艇充满水时,可以悬浮在海水中静止不动.此时,它在竖直方向上受到_______ 力和_____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合力是_________。 23.如图所示,卷成团的牙膏皮弄成空心后,立在水中受到的重力________,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___,受到的浮力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4.水下6米深处有一条体积为300厘米3的鱼,它受到的浮力为______牛,这条鱼若再向下游5米,则它受到的浮力将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5.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27N,把它全部浸没在水中称弹簧秤读数为17N,则该金属块受到水对它的浮力是______N,浮力的方向是_________,物体的体积3为______m。 26.如图所示,重为3×105牛的飞艇静止在空中,飞艇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______牛,方向竖直___________。 27.一个重5N的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它受到的浮力为 ___________ N,它排开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_m3.28.一个质量、体积均可忽略不计的塑料袋(不漏水)装上1千克的水后再放入水中,它们受到水的浮力是_____N.(g=1ON/kg)29.如图所示,将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和碗形,分别放入相同的甲、乙两杯水中,静止时甲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_乙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________杯中水面升高得多。 30.如图所示,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如果直接将该物体投入水中,该物体将______(填“上浮”、“悬浮”或“下沉”);从图乙、丙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_______有关.31.小明把一块地瓜放进杯中的水里,结果地瓜沉到杯底,如图所示,请参考表中数据判断,下面哪个办法能使地瓜浮出水面.32.一个物体所受的重力为10N,将其全部浸没在水中时,它所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为20N,此时它所受的浮力为_____________N,放手后物体将_______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悬浮”),物体静止时所受浮力为______________N.33. “五·一”黄金周期间,小明与家人到我省大英县的“死海”游玩,这“死海”其实就 是咸水湖,当人完全浸没水中时,人受到的浮力_______________人受到的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以人就会自然向上浮起;当人漂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时,人受到的浮力___________人受到的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4.在如图所示的装有水的杯中漂浮着一块冰,冰块内有一实心小铁块.当 冰全部融化后,杯中的液面将会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5.体积是125厘米3的正方体石块,浸没在水中某处时,受到的浮力大小是_______牛,如果此时正方体的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压力是2.5牛,则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是_______牛。(g=10牛/千克) 36.一只质量是790克的实心铁球放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是______牛,放入水银中静止后受到的浮力是______牛。(ρ=7.9×103千克/米3) 37.体积为50厘米,质量为48克的生橡胶块放入足够深的水中静止后,水对它的浮力是_________牛。(g=10牛/千克) 38.将同一小石块分别浸没在水和某种液 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小石块的密度是________kg/m3,,这种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 kg/m3.(g取10N/kg) 39.轮船进港卸下货物后,吃水深度减少0.5m,如果轮船在水平方向上的平均截面积约 为5400m,那么,卸下货物的质量大约是_________. 40.一艘轮船满载时的排水量是7500t,轮船受到的浮力是 N;满载时轮船排开水 3的体积是 m。在水面下3m深处,水对船体的压强是 Pa(轮船的排水量是指轮船排开水的质量) 41.将一个密度为0.9×103kg/m3的实心小球,先后放入水和酒精当中,则小球排开水的体积与排开酒精的体积之比为 ________;小球在水和酒精中所受浮力之比是______ (ρ酒=0.8 ×l0kg/m) 42.一个空心铜球质量为89g,它能漂浮在水中,且有1/3个球露在水面上,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 kg/m3,则此铜球的体积为________cm3,,其空心部分的体积为_______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