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工商部门谈筹建执照的利与弊
基层工商部门谈筹建执照的利与弊
为更好地催生市场主体、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2003年,广东省省政府批准了省工商局《关于改革企业登记注册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试行企业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分离的登记制度是这次改革的亮点和重点。试行企业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分离的登记制度是指:凡符合企业法人条件,经营项目需前置审批而暂未取得批准文件的,经企业申请,可暂核发经营范围为“筹办”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法人因故停止经营,而要求保留企业法人资格、取消经营资格的,可予办理,原经营范围予以删除,改核“仅供清理本企业债权债务使用”。
一、实行“筹建执照”的做法是对企业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进行分离的有益探索
(一)有助于企业法人的设立登记。按照目前企业法人登记的操作程序,企业法人资格与经营资格属同时取得,如果某企业已具备法人条件,但因其经营范围中含有尚未审批的前置行政审批项目,该企业便无法申请企业登记注册和取得法人资格。如果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实行分开登记,企业便可不受经营范围的制约,先取得法人资格,从而借助企业法人这个载体,提高企业筹建的效率。
(二)有助于企业向相关前置审批部门申请审批,同时有助于审批部门开展审批工作。在目前的前置行政审批中,申请人一般是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到有关部门申请审批或直接申请审批,但这时申请人的主体资格不够明确,审批部门在审批中是应当针对申请人(自然人或其他提出申请的法人、组织)还是针对该企业法人不便掌握。但如果申请人先取得法人资格,在申请审批时,就可以企业法人的名义进行申请,从而有一个明确、合理、合法的主体,也便于有关审批部门认准主体,开展工作。
(三)筹建营业执照的核发可解决我国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准入制度存在的矛盾。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审批登记制。审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审批仅指外经贸部门根据三资企业法的规定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进行审批(以下简称项目审批)。广义的审批,除包括项目审批外,还包括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外商投资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所需的许可或资格进行审批(以下简称许可审批)。在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只有在获得广义的审批批准后方能登记。
外商投资企业经登记机关核准后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即告成立。企业依法凭《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开立银行帐户,开展经营活动。因此,登记机关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既赋予企业的法人资格又赋予企业的营业资格。所谓的企业法人资格是指企业作为民事主体,独立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资格。企业营业资格是指企业获得广义的审批批准后,具有开展经营活动的能力,可以从事经营活动的资格。而事实上,企业法人资格和营业资格的同时赋予,并不符合企业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成立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在执照上注明“筹建期”实现相分离。即在企业取得营业资格前,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上注明“筹建”字样;在企业取得营业资格后,再通过更换《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内容,取消“筹建”字样,实现企业法人资格和营业资格的相分离。即带有“筹建”字样的执照其实相当于《企业法人登记证》,不带有“筹建”字样的执照就相当于同时具有法人资格和营业资格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其作用,就是使在筹建期内的企业一方面可以凭《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以独立主体身份从事筹建活动,同时执照上“筹建”字样表明了企业仍处于筹建阶段、尚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客观事实,起到制约和公示作用。一旦筹建结束,企业取得营业资格,即取消“筹建”字样,颁发完全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式确认其具有法人资格和营业资格。
此外,筹建执照的核发与民法有关精神相符,即民事主体资格与民事行为能力不一定是同时取得,也不一定是同时消亡。
二、基层工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实行筹建营业执照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外商来华投资迅速增加,工商部门核发的筹建营业执照的数量不断增加,“筹建”营业执照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有些企业申办的“筹建”营业执照,迟迟不投入认缴的注册资本,筹建期限无了期,申请延期又延期,没完没了。有些“筹建”范围的营业执照在没有取得相关审批许可之前擅自开业经营运作。有些“筹建”执照取得只是为了拿土地指标,占份额,成为真正的“空 1
壳公司”。
(一)不利于工商部门的执法监管。企业取得“筹建”营业执照后,该企业法人即告成立,即可享受法人可以享受的权利(经营活动除外),并承担法人应当承担的义务。如:可以法人的名义办理各种经营范围中涉及的前置许可、建设厂房、购买设备、征用土地、招募员工等,但不得开展任何形式的经营活动。而有些企业往往在厂房设备、招募员工等环节完成筹建工作后,在不顾经营范围中是否涉及前置审批或者前置审批是否已经取得的情况下擅自开业经营,给工商监管工作带来压力。
(二)不利于企业开业前的国税申报。这给企业特别是非增值税纳税人偷税带来可乘之机,给国家带来财政损失。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在办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件以后,如果处于筹备期阶段,按照现行税收征管流程,在国税部门尚不需要办理纳税申报,待其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开始并到国税部门办理开业及税种认定后,方始进行纳税申报。这样使得税务部门对于筹办企业的开业前和开业后的管理都带来一定的难度。
当前批准成立外商投资企业的门槛逐渐放低,有的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资考核需要,吸引了部分假合资企业,这些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以后,往往销声匿迹,筹备期不需要办理纳税申报更是助长了该风气。不利于税务部门统计真实情况,表现在登记企业数量很多,但是真正开业户少,有的地方开业面甚至还不到50%,这些企业不参加年检,有的早已因资金不到位被吊销营业执照,造成空挂户多,开业面低的现象,形成虚假的泡沫繁荣。
(三)有些外商投资企业借“筹建”幌子圈地扰乱经济秩序。由于领取营业执照是征用土地、购买进口设备、申报税务登记、招募员工等手续的前提条件,有些企业打着“筹建”的旗号轻易地拿到外商投资企业的营业执照,而大刀阔斧地征用土地,进行大面积的圈地运动,办理执照目的是为了占指标,不是真正的经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干扰。
(四)“筹建”执照被吊销的结果与核发执照的依据相矛盾。“筹办”企业因违法经营或未按照规定参加年检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现象开始普遍,根据国家工商局工商企字[1999]第173号文件精神,吊照意味着企业的资格终止。然而,司法机关对此却持不同观点。最高人民法院在法经[2000]23号函复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和法经[2000]24号函复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函复中指出,企业法人被吊照后,应当依法进行清算,清算程序结束并办理工商注销登记后,该企业法人才归于消灭。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十六条规定:“企业法人终止,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并公告。”《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条作出了相应规定:“企业法人歇业、被撤销、宣告破产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营业的,应当向登记主管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也同样作出了相应的规定:“经公司登记机关核准注销登记,公司终止。”
因此,吊照应视作企业终止的原因而非终止本身,工商部门强行剥夺的是企业的经营权而非法人资格。然而“筹建”执照核准的依据是企业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分离的登记制度,“筹建”执照具备的只有企业法人资格而非经营资格,“筹建”的企业连经营资格都没有,拿什么给工商部门吊销?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三、企业法人资格与经营资格彻底分离,是解决由两种资格混同引发各种矛盾的根本途径
企业法人资格与经营资格彻底分离,即法人登记和营业登记彻底分离,是解决两种资格混同引发各种矛盾的根本途径。把企业设立登记分为两步,即企业法人登记与营业登记,同时把企业法人资格与经营资格分别以《企业法人登记证》与《营业执照》的不同形式加以分离。企业法人登记,就是确认外商投资企业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工商登记;企业营业登记,就是确认外商投资企业具有从事具体经营活动资格的工商登记。比如:外商投资企业先到登记机关进行法人登记,领取《企业法人登记证》,获得市场主体资格,企业取得广义审批的各项批准,企业获得有关批准后到登记机关办理营业登记,取得《营业执照》,获得经营资格。对于登记机关而言,其主要职能在于确认企业市场主体资格,至于营业资格只是登记机关行使其“备案登记”职能。因此,登记机关应该把职能重心由审查企业的经营范围转为确认企业的法人资格。这种登记方式使企业法人资格与经营资格彻底分离,将有效解决由两种资格混同所引发的各种矛盾。2
第二篇:浅谈基层工商部门信息化建设
浅谈基层工商部门信息化建设
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基层工商部门实现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和保障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条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法监督能力、保证工商工作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基层工商部门站在执法监督、维护市场特别是现在日益扩张的网络市场交易秩序的第一线,担负着繁重的任务。如何大力加强基层工商部门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工商工作科学发展,对于基层工商事业的长远稳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基层工商部门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当前,在基层工商部门部分干部思想观念中存在着只要会打字、上OA、上互联网就可以胜任工商工作的偏差观念,对信息化的了解也仅限于信息化就是用电脑,对信息化应用的范围、信息化开展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工商工作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对于怎样把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工商工作中来、如何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工商工作的发展,研究较少,重视不足。这种现状的存在导致当前基层工商部门信息化建设进程落后,办公、办案信息化发展速度缓慢,制约了工商工作的与时俱进,全面开展。
二是技术人才缺乏,专业技术培训滞后。科技以人为本,发挥科技第一战斗力作用的关键是人才。当前基层工商工作
中普遍面临的尴尬局面是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从专业学校毕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少,现有工商干部年龄普遍偏大,不适应目前信息化工作。另外,基层工商干部科技知识普及面还不广,也是造成信息化工商工作难以全面开展的另一主要原因。由于多方因素的制约,目前工商信息化技术培训工作也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专业技术人员受培训的机会少,往往是靠个别人员自学,而且教育培训仅局限于一般性的理论知识学习上,没有突出重点难点,抓住薄弱环节,对高、精、深方面的培训还不够。
三是财政困难制约了工商信息化发展。基层工商部门的经费主要靠上级财政拨款,当前由于部门财力紧张,导致除干部正常工资拨付外,无法专门拨付专项信息化建设经费,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工商部门搞信息化建设,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资金短缺的问题。由于资金短缺,无米下锅,技术设备落后造成了信息化工作的严重滞后。
二、加强基层工商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基层工商部门信息化建设要求高、难度大、困难多,这是事实。基层工商信息化建设能否健康推进,首先取决于领导班子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和胆识。任何一个单位要想在信息化建设上取得成功,领导是关键,决策者首先要有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决心和战略眼光,要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提高工商部门办公、办案质量和效率,已成为工商事业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科技强检、更好地履行工商职能的有力保证。因此,工商部门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不是可搞可不搞,而是影响到工商事业发展、必须下决心搞好的重大问题,高起点规划和决策,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不等不靠,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把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科学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要充分运用现有信息化设备服务工商业务工作。要注意抓好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装备和专业人才,努力服务于工商工作,促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从而带动工商工作的发展;以开展网上办公办案为核心,充分运用现有信息化办公设备,发挥其效率高、质量好的优势,改变过去工作效率低的状况,加速办公流程,减轻工作量;使用各类电脑软件,促进各类信息、案件、材料、举报线索、档案等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三要下大力气,多渠道筹措资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现代化基础建设,购置大量硬件设备及相关电脑软件,必须要以足额的经费加以保障。但由于部分地方财政困难,无力保障和支持基层工商的信息化建设,因此,工商部门要想办法自身筹措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
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工商部门信息化建设开展情况以及在建设经费方面面临的困难,力争把此项建设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其次,要积极对上对外争取,多渠道多方位筹措信息化建设经费。
四要引进和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确保信息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一要根据本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实际,大力引进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专业人才。有了专业人才,能够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并对其他干部进行使用上的指导,可以使信息化系统发挥更好效能。二是对干部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培训,使更多的干部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熟练使用办公办案软件,熟练应用网络进行信息处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专线网络和办公办案软件,实现办公办案资料和信息的网上传输发布。
信息化建设是工商部门实现职能职责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工商部门的服务、办公、办案质量和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了信息化建设就一定能把工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篇:一份过期的筹建执照引起的思考
一份过期筹建执照引起的思考
最近,某企业负责人持经营范围为“××项目筹建”、经营期限已超过筹建期的营业执照来工商部门申报年检并申请延长筹建期,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并依法向企业作了解释,尽管没有为其办理年检和延长筹建期,但此事却引起了我们对筹建企业的思考。
一、登记依据
近年来,各地工商部门为了支持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方便准入,缩短企业办事时间,加快招商引资企业的落户,普遍试行企业筹建制度,为企业核发经营范围为“××项目筹建”营业执照。目前各地核发筹建营业执照的依据,主要是省级工商局的规范性文件,规定:对未取得法定前置审批文件,但符合市场主体登记其他条件的非高危行业的企业,先办理登记注册,发给有效期为一年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核定为“××项目筹建”,有效期内企业可进行各项筹建工作,筹建期内不得对外开展经营活动。
关于筹建登记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和《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五十七条,规定对申请筹建登记的企业,核发《筹建许可证》,而没有关于核发经营范围为“××项目筹建”营业执照的规定。《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法律、法规中也无关于筹建登记的规定。《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规定》规定,企业经营范围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登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也没有“××项目筹建”的行业,“××项目筹建”作为经营范围是不规范的。可见核发经营范围为“××项目筹建”营业执照是缺乏法律依据的。
二、法律地位
筹建企业有两类,一是领取《筹建许可证》的企业,一是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企业。《筹建许可证》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法律地位是不同的。《筹建许可证》是企业进行基建的合法凭证不是法人凭证,《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细则》都规定“《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企业取得法人资格和合法经营权的凭证”,而没有把《筹建许可证》作为法人作证。《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公司经公司登记机关依法登记,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方取得企业法人资格。
经营范围为“××项目筹建”的企业与有具体经营范围的企业的法律地位是不同的,领取筹建执照的企业具备主体资格,而没有经营资格。《民法通则》第三十六条规定:“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领取筹建执照的企业其民事行为能力受到了限制,法律地位存在缺陷,属于不完全准入。
三、监管责任
一是对筹建期内企业的年检。按照《企业检验办法》规定:“当年设立登记的企业,自下一年起参加年检”。年检的结果有二种情况即:经审查符合规定的在营业执照副本上加盖年检戳记,并发还营业执照副本;对不符合规定的,责令其限期改正,符合规定后,在营业执照上加盖年检戳记,发还执照副本。因此,对年检期间完成筹建的企业可以予以年检,按前置审批的项目重新核定企业的经营范围换发营业执照;年检期间未完成筹建的企业,企业登记机关可以因其提供的年检材料内容不完整不予受理,这样企业就处于没有年检结果的待年检状态。《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都有企业法人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六个月未开展经营活动视同歇业的规定,所心,年检期间未完成筹建的企业也不应予以年检。
二是筹建期满未开展筹建活动或终止筹建活动的企业的退出。一是强制退出,吊销执照。吊销执照只是剥夺了企业的经营资格,其法人资格还在,而这类企业本来就没有经营资格,吊销执照并无实际意义。二是由企业办理注销,这类企业虽然没有经营活动却有经济活动,必须清算后才能注销,如企业既不清算也不注销必然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
三是经营范围为“筹建”的企业,虽然没有核定具体的经营范围,没有经营资格,却具有主体资格,可以凭《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办理税务登记、企业代码,开立银行帐户、签订合同、刻制印章、向银行贷款、购买材料、设备、进行基建施工等,“××项目筹建”的外延也是很宽泛的,如果企业在上述活动中存在破坏环境、拖欠工程款、骗取贷款等违法活动造成后果,登记机关可能要因缺乏登记的法律依据而承担责任。
鉴于核发筹建营业执照缺乏法律依据并存在诸多问题,企业的筹建登记应依据《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细则》的规定,核发《筹建许可证》;公司制企业待法律、法规作出规定后,再依法进行筹建登记。
第四篇:浅谈基层工商部门提高行政效能
浅谈提高基层工商行政部门的监管效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多样性的特点日益明显,管理对象观念的变化、监管执法领域的拓展,在新形势下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途径问题,成为一个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就当前而言,涉及无照经营整治、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经营管理、消费维权保障和公平公正执法等民生保护、政府形象和职能发挥的工作有亟待完善。那么如何如何提高工商行政执法效能,切实发挥市场经济保护神的职能作用,加快全市工商系统依法行政步伐,便成为摆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执法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目前工商行政执法效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现状来看,不少问题还制约着工商行政执法效能发挥。一是工商队伍专业知识培训还不够,队伍专业法律知识缺乏和学历虚高等现象一定程度存在。二是整体执法水平亟待提高与执法方式单一。受执法手段、力量和视野的限制,基层工商所办案人员习惯于办一些传统的案件,登记类案件和无照经营案件仍然是主要的案件来源,基层执法人员没有随形势的发展而有效跟进。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现象。随意简化办案程序;三是立法的滞后影响工商执法效能发挥。尤其是市场监管法规缺乏
创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没能及时修改和完善,已不适应新时期的执法需要。四是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工商机关受本身公务员体制的影响,特别是实现垂直管理和阳光工资后,人员的激励方式和手段更加缺乏,在干部的眼中激励就是“发帽子”,“长职级”,物质激励结构不合理,手段单一;工商文化建设缺乏精神内涵和人文支撑,道德激励作用弱化,精神激励常常流于形式:惩罚机制不够完善,震慑作用不明显。
提高工商行政执法效能的对策
(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机构设置理念,整合岗职设置。根据本单位的环境布局、工作对象特点、工作任务和要求,按需要的人力资源的年龄、知识、经验、能力结构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确立岗位数量,并对每个工作岗位,结合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流程和岗职体系,制定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具体的岗位工作内容、职责范围、工作要求、质量标准和进取方向。建立人员流动的“热循环”,促进人才的科学使用。
(二)创新工作方法,转变监管方式。
目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通过运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权、行政指导等手段,进行市场监管,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产生各种行政法律关系,并
使行政执法行为及其结果作用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行政相对人。鉴于形势发展的变化,我们应建立健全行政合同、行政奖励、行政调解等制度,实现监管方式的多样化,做到执法与疏导、教育与处罚、监管与服务相结合。改进行政审批方式,创新行政审批机制,最大限度地方便行政相对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和运用,实现工商系统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市场监管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应急演练,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依托信息化形成监管合力,同时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汇报的沟通,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增强与相关执法部门的协作。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地区之间的协作配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监管合力。另外还可以引导如人民举报,新闻媒体的舆论等社会力量对广大经营者进行监督。
(三)完善工商的相关法律规定
一是建立健全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法律规范。二是建立完善工商立法意见征询和异议提出机制,进一步提高工商行政法律、法规及工商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的质量。建议在全国工商系统中构建起法制网络,实施定时评审机制,对现行的工商行政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并积极、主动向立法部门汇报执法工作中的典型案例、监管执法工作中带有全国性、普遍性的新情况及执法工作中的盲区,引起立法部门的重视,及时提出“立、改、废”意见,争取立法工作的主动权,特别是近期要抓好反垄断、信用征集评估、网络经济监管等几个方面的立法工作。
(四)完善绩效评估,推动工作落实。
工作的结果需要目标来实现,目标的分解落实,合理布置,恰当授权,适时控制,及时改进,需要整合可用资源,公正进行绩效评估。针对目前基于罚没入库数量的考核与组织目标相脱离的现状,既削弱工商执法权威,而与之相关联的考核机制也无法有效引导各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考核内容、标准设置、结果运用亟待完善。我们可以借鉴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目前采用的绩效评估手段及历年来工商的绩效实际,绩效评估指标由综合指标、职能指标和创新能力指标构成。评估的基本方法是:目标考核、公众评议和查访核验。最终结果与表彰奖励、行政问责、责任追究、财政预算及公务员考核等挂钩。
综上所述,在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面对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科技化的交易行为、多样化的营销方式和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通过提升监管效能,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第五篇:浅论基层工商部门如何做好行政指导工作
浅论基层工商部门如何做好行政指导工作
行政指导,是行政机关在职责范围内,依据国家法律原则和政策,采取非强制手段,以实现一定行政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具有柔性,“积极行政”等特征。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监管工作,工商部门应该在改革监管方式上进行一些尝试,把行政指导融入到日常监管工作,在经营者登记注册前、登记注册中和经营活动中进行教导、助导、引导、劝导和督导,这样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现代行政法治理念,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结合基层工商部门的实际,实施行政指导,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清形势,明确目的我们实施行政指导,是有法律根据的,是针对某一经营者的具体行为。其特点是在坚持“刚性”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柔性的“指导”。目的是为了促进我们的监管执法工作达到既治标,又治本,既做“堵”的工作,又做“疏”的工作,既事后查处,又事前引导,克服事前不管,事后罚款,以罚代管的做法。为了搞好行政指导,首先,我们应该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通过学习,引导大家充分认识行政指导的合法性。二是在分析当前市场监管形势基础上,引导大家充分认识开展行政指导的必要性。三是借鉴多年来的管理经验,引导大家充分认识行政指导的可行性。通过学习、借鉴、引导和实践,增强实施行政指导的信心和决心。
二、开展“五导”,服务于民
行政指导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对象,采取教导、助导、引导、劝导和督导等方法。
1、对开始涉足经营领域的经营者进行教导。对刚涉足经营领域者,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教育他们遵守法律法规规定,教育他们依法经营,教育他们既要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又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利用日常巡查、查处案件等时机,通过开辟社区工商管理宣传栏,设立咨询站、举办假冒伪劣商品识别图片展等,广泛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
2、对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的经营者进行助导。实际上为数不少的经营者不知道怎样办照,不知道申请什么类型的企业,有的甚至对自己经营的项目感到盲然。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助导,首先,要求管理干部做到百问不厌;其次,通过印发“办照须知”,让经营者对办照的程序一看就明白;再次,广泛收集信息,为经营者申请相应的企业类型、经营范围提出适当的登记建议。通过一系列助导活动,较好地帮助部分经营者解决盲然与困惑。
3、对一般经营者进行引导。一是在年检验照中,对依法经营、信誉好的经营主体给予“免检”。反之,在经营中有违法行为的,严格审查年检材料,甚至实地检查。二是大力宣扬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典型。三是加强知识培训,培养品牌意识,搞好知识产权保护。四是引导规范经营。
4、对轻微违法经营者进行劝导。在日常监管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轻微的违法行为,对这种行为听之任之,就有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处理得当,就会被消灭在萌芽之中。我们的做法应该是积极劝导,讲清违法行为对社会、对经营者个人的危害性,同时,给他们下发一份“警示通知书”。通过规劝,基本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5、对受处罚的经营者进行督导。在查处案件时,我们不应该是一罚了之,而是做到向当事人讲清处罚的依据、处罚的程序,讲清依法经营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讲清被处罚后如何进行规范。我们应该建立处罚案件回访制,通过回访,督促他们纠正违法行为。
三、规范程序,增强效能
行政指导,表现了一种服务行为,行为就需要规范。为了规范行政指导行为,我们在具体工作中,除明确指导的对象、内容和要求以外,还应当制定了相应的约束与监督措施。一是规范程序,编制“行政指导工作流程图”。把行政指导程序依次分为现场巡查发现问题、向当事人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下达行政指导帮助意见书等几个步骤。这些程序、步骤向社会公开、公示,保证工作规范、透明。二是使用“行政指导帮助意见书”(包括警示和责令改正通知书)。下达给被指导人的“意见书”,内容包括指导事项、依据和具体意见;“意见书”存根填写相关内容,以便存档备查。三是建立“行政指导登记薄”。四是组织管理相对人测评。
对行政指导事项,指导依据,指导意见是否可行及效果等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作为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总之,行政指导从更新观念,规范行为,柔性管理出发,有力促进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转变,实现了从过去的“权力本位”向现在的“责任本位”转变,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刚性监管为主向刚柔相济转变,从事后监管为主向事前防范指导转变,从而丰富了工商行政监管执法方式,提高了监管执法水平和效能,推进了监管执法职能到位和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