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黑大继续教育_创新能力与培训作业
《创新能力与培训》课程作业
一、概念题:
1、创新
创新:产生在质上的新的现象”“人们需要把业已存在的各种要素组成一个新的组合。
2、扩散思维
从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他还认为,智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都与创造性有关,但扩散思维与创造性的关系最密切。
3、集中思维
与发散思维是一对互逆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
4、正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指与一般趋势为依据而进行的思维方式。
5、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则与正向思维背道而驰朝着它的相反方向去想,常常有逆常理
6、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
7、三段论
三段论是指由两个简单判断作前提和一个简单判断作结论组成的演绎推理。
8、创新意识
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9、创新人格
所谓创新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
10、企业文化
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团队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创新的含义?
①采用一种新的产品;
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④开辟一种新的原料来源;
⑤建立一种新的组织结构。
2、如何理解创新与创造的关系。
(一)二者的共性
创新和创造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相同的“新颖性”,即都具有“第一”或“非重复性”的特点。正因如此,人们在非学术活动中,或一般讲话中常把创新与创造混在一起使用。
(二)二者的差别
创新,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抛弃
旧的,创造新的。”是指提出别人未提出的思想,和作别人未做过的事情,它是在原来事物基础上,通过重新排列组合,引伸发散,否定重构等,设计创造出一种与原来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新事物,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对旧有的错误的东西进行否定.创造,是指提供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创即花样翻新,造即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东西必须从未见过,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3、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论的内容是什么?
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
1)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
2)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3)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
5、分析企业家的特质。
1.了解你的个人品牌。成功的企业家非常了解自己,还能够准确地感知他人。
2.迎接挑战。创办企业本身就存在风险。
3.全面考虑可能性和可行性。企业家必须不断锻炼自己摆脱桎梏的能力。
4.推广企业。成功的企业家是他们自己最好的代言人。
5.专注于业务成果。无需多言,这是企业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6.干到老学到老。成功企业家都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他们寻求得到更多的知识,学习更多帮助他们企业发展的技能。
7.自力更生。企业家通常会担任多个角色,来解决初创企业的各种需求。
8.积极主动。创立企业和发展企业都需要很长的工作时间、充沛的精力和体力。
9.分身有术。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家早期单独决策的作风必须转变,把权力委派给多个代理人,自己转而担任团队经理的角色。
10.建立关系。企业家可能会产生一个想法,但是几乎同时,他必须和别人互动来确保资源,联系潜在客户和供应商,雇用和管理员工。
6、企业家精神包括哪些?
1.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2.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
3.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
4.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
5.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
6.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
7.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
7、分析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反思、社交、多样化、创新力、员工关系、业务能力,系统地展示一位“领导者”所具备的特质。
8、论述企业文化的内容。
1.强化以人为中心。文化以人群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的第一要素。
2.表里一致,切忌形式主义。企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又要通过企业或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形成表里不一致的现象。
3.注重个异性。个异性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4.不能忽视经济性。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文化是一个微观经济组织文化,应具有经济性。
5.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9、权力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1.谨慎使用权力
2.遵纪守法原则
3.讲究实效(效用原则)
4.对下级尽量以发问代替命令
5.运用强制性权力要果断坚决
6.恰当运用奖励权
7.实事求是
10、你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动力方面,包括企业家和研发人员以及企业之间均缺乏创新动力;
能力方面,包括筹资能力、基础研究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人才集聚能力;经验方面,包括现代技术开发经验、充分市场竞争经验和品牌经营经验;
品牌方面,包括培育、保护和发展自主品牌的战略、规划与实践; 环境方面,包括有效竞争环境、成果转化环境和政府管理环境。
第二篇:2014转岗培训创新能力与培训作业
《创新能力与培训》课程作业
一、概念题:
1、创新
“产生在质上的新的现象”“人们需要把业已存在的各种要素组 成一个新的组合。
2、扩散思维
答: 也叫发散思维或多路思维。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扩散思
维定义为:从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他还认为,智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都与创造性有关,但扩散思维与创造性的关系最密切。
3、集中思维
答:与发散思维是一对互逆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已有的众多信
息中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集中思维也叫聚合或收敛思维。就像聚焦镜把太阳光聚合在一起,集中思维使我们的思维直接对准思维目标。
4、正向思维
答:正向思维是指与一般趋势为依据而进行的思维方式。正向思维一般是从分析原因入手,经过逻辑推理,由扩散到集中而得出结论。
5、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的逆向思维也称为逆反思维。正向思维是人们习以为常,合情合理的思维方式,而逆向思维则与正向思维背道而驰朝着它的相反方向去想,常常有逆常理。而创造学中的逆向思维是指为了更好地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意识地从正向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
6、逻辑思维
答: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 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7、三段论
三段论是指由两个简单判断作前提和一个简单判断作结论组成的演绎推理。三段论中三个简单判断只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都重复出现一次。这三个概念都有专门名称:结论中的宾词叫“大词”,结论中的主词叫“小词”,结论不出现的那个概念叫“中词”,在两个前提中,包含大词的叫“大前提”,包含小词的叫“小前提”。
8、创新意识
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9、创新人格
所谓创新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
10、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含义
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团队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创新的含义?
答: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或具体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2、如何理解创新与创造的关系。
答:
(一)二者的共性
创新和创造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相同的“新颖性”,即都具有“第一”或“非重复性”的特点。正因如此,人们在非学术活动中,或一般讲话中常把创新与创
造混在一起使用。
(二)二者的差别
创新,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抛弃旧的,创造新的。”是指提出别人未提出的思想,和作别人未做过的事情,它是在原来事物基础上,通过重新排列组合,引伸发散,否定重构等,设计创造出一种与原来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新事物,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对旧有的错误的东西进行否定.创造,是指提供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创即花样翻新,造即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东西必须从未见过,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3、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论的内容是什么?
答: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 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
答:1)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 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2)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
3)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
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5、分析企业家的特质。
答:根据《盖洛普商业杂志》的看法,成功企业家应该具备以下10个要 素:
1.了解你的个人品牌。成功的企业家非常了解自己,还能够准确地感知他人。他们有高度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这些能力让他们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能接受积极变化的前景。2.迎接挑战。创办企业本身就存在风险。企业家做出艰难决定的同时,通常并不完全了解影响他们业务的各种因素。他们必须应对资源稀缺、高度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带来的挑战。
3.全面考虑可能性和可行性。企业家必须不断锻炼自己摆脱桎梏的能力。成功的企业家能够根据现有的想法和产品,用全新的眼光进行改造,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4.推广企业。成功的企业家是他们自己最好的代言人。他们拥有强大的沟通能力,能够吸引和激励他人。这些特点在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显得至关重要。
5.专注于业务成果。无需多言,这是企业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许多管理者在如何保持专注方面并不成功,或者成果不大。对于成功企业家来说,盈利方向应该是他们每时每刻的自发心理活动。
6.干到老学到老。成功企业家都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他们寻求得到更多的知识,学习更多帮助他们企业发展的技能。
7.自力更生。企业家通常会担任多个角色,来解决初创企业的各种需求。8.积极主动。创立企业和发展企业都需要很长的工作时间、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成功的企业家热衷于主动完成任务。他们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在任何时候都有持久的紧迫感。他们看到机会,而别人只能看到障碍。有人会说,“我从来没有受过合适的训练”,或者在缺乏详细指令和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表现出退缩,这种人永远不会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9.分身有术。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家早期单独决策的作风必须转变,把权力委派给多个代理人,自己转而担任团队经理的角色。
10.建立关系。企业家可能会产生一个想法,但是几乎同时,他必须和别人互动来确保资源,联系潜在客户和供应商,雇用和管理员工。
6、企业家精神包括哪些?
答:1.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熊彼特关于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观点,凸显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和特征。一个企业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的消亡。一个企业,要么增值,要么就是在人力资源上报废,创新必须成为企业家的本能。但创新不是“ 天才的闪烁”,而是企业家艰苦工作的结果。创新是企业家活动的典型特征,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等。创新精神的实质是“做不同的事,而不是将已经做过的事做得更好一些”。所以,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更象一名充满激情的艺术家。
2.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
理查德·坎蒂隆和奈特两位经济学家,将企业家精神与风险或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没有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创新风险是二进制的,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只能对冲不能交易,企业家没有别的第三条道路。在美国3M公司有一个很有价值的口号:“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和无数个青蛙接吻”。“接吻青蛙”常常意味着冒险与失败,但是“如果你不想犯错误,那么什么也别干”。同样,对1939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的惠普、194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索尼、1976年在台湾成立的Acer、1984年分别在中国北京、青岛成立的联想和海尔等众多企业而言,虽然这些企业创始人的生长环境、成长背景和创业机缘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在条件极不成熟和外部环境极不明晰的情况下,他们敢为人先,第一个跳出来吃螃蟹。3.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
正如艾伯特·赫希曼所言:企业家在重大决策中实行集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尽管伟大的企业家表面上常常是一个人的表演,但真正的企业家其实是擅长合作的,而且这种合作精神需要扩展到企业的每个员工。企业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一个超人,但企业家应努力成为蜘蛛人,要有非常强的“结网”的能力和意识。西门子是一个例证,这家公司秉承员工为 “企业内部的企业家”的理念,开发员工的潜质。在这个过程中,经理人充当教练角色,让员工进行合作,并为其合理的目标定位实施引导,同时给予足够的施展空间,并及时予以鼓励。西门子公司因此获得令人羡慕的产品创新记录和成长记录。
4.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到:“这种需要人们不停地工作的事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这是唯一可能的动机。但与此同时,从个人幸福的观点来看,它表述了这类生活是如此的不合理:在生活中,一个人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货币只是成功的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
5.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说到:“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学习与智商相辅相成,以系统思考的角度来看,从企业家到整个企业必须是持续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和终生学习。日本企业的学习精神尤为可贵,他们向爱德华兹·戴明学习质量和品牌管理;向约琴夫·M·朱兰学习组织生产;向彼得·德鲁克学习市场营销及管理。同样,美国企业也在虚心学习,企业流程再造和扁平化组织,正是学习日本的团队精神结出的硕果。
6.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
英特尔总裁葛洛夫有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意味着在遵循摩尔定律的信息时代,只有坚持不懈持续不断地创新,以夸父追日般的执著,咬定青山不放松,才可能稳操胜券。在发生经济危机时,资本家可以用脚投票,变卖股票退出企业,劳动者亦可以退出企业,然而企业家却是唯一不能退出企业的人。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在20世纪80年代诺基亚人涉足移动通讯,但到90年代初芬兰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诺基亚未能幸免遭到重创,公司股票市值缩水了50%。在此生死存亡关头,公司非但没有退却,反而毅然决定变卖其他产业,集中公司全部的资源专攻移动通讯。坚韧执着的诺基亚成功了,如今诺基亚手机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已达到35%。
7.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企业家在修炼领导艺术的所有原则中,诚信是绝对不能妥协的原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没有诚信的商业社会,将充满极大的道德风险,显著抬高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实,凡勃伦在其名著《企业论》中早就指出:有远见的企业家非常重视包括诚信在内的商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利曼更是明确指出:“企业家只有一个责任,就是在符合游戏规则下,运用生产资源从事利润的活动。亦即须从事公开和自由的竞争,不能有欺瞒和诈欺。”
7、分析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答:整个企业必须是持续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和终生学习。日本企 业的学习精神尤为可贵,他们向爱德华兹·戴明学习质量和品牌管理;向约琴夫·M·朱兰学习组织生产;向彼得·德鲁克学习市场营销及管理。同样,美国企业也在虚心学习,企业流程再造和扁平化组织,正是学习日本的团队精神结出的硕果。
6.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
英特尔总裁葛洛夫有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意味着在遵循摩尔定律的信息时代,只有坚持不懈持续不断地创新,以夸父追日般的执著,咬定青山不放松,才可能稳操胜券。在发生经济危机时,资本家可以用脚投票,变卖股票退出企业,劳动者亦可以退出企业,然而企业家却是唯一不能退出企业的人。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在20世纪80年代诺基亚人涉足移动通讯,但到90年代初芬兰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诺基亚未能幸免遭到重创,公司股票市值缩水了50%。在此生死存亡关头,公司非但没有退却,反而毅然决定变卖其他产业,集中公司全部的资源专攻移动通讯。坚韧执着的诺基亚成功了,如今诺基亚手机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已达到35%。
7.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
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企业家在修炼领导艺术的所有原则中,诚信是绝对不能妥协的原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没有诚信的商业社会,将充满极大的道德风险,显著抬高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实,凡勃伦在其名著《企业论》中早就指出:有远见的企业家非常重视包括诚信在内的商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利曼更是明确指出:“企业家只有
一个责任,就是在符合游戏规则下,运用生产资源从事利润的活动。亦即须从事公开和自由的竞争,不能有欺瞒和诈欺。”
8、论述企业文化的内容。
答:
(一)企业文化的作用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二)企业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一方面,不能离开文化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中。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各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9、权力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答:权力运用的一般原则: 1.谨慎使用权力
2.遵纪守法原则 3.讲究实效(效用原则)4.对下级尽量以发问代替命令 5.运用强制性权力要果断坚决 6.恰当运用奖励权 7.实事求是
10、你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答:
一、培养企业家精神和能力 1.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2.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 3.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 4.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 5.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 6.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 7.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
二、企业家的决策能力
(一)获取信息的能力
1.信息获取能力是人们能够利用信息的最基本的能力。
2.信息获取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接受能力,即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信息知识及一定的外语水平;信息搜集能力,指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的方法,运用基础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即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从众多的信息资料中查找出相关信息的能力,此外还要具有信息索取能力,即在检索的基础上,获得原始文献,了解掌握主要信息源的能力。
3.信息获取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人们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不同,影响信息获取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快速决策的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决策能力主要由这样几个方面构成: 1.开放的提炼能力
开放的提炼能力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以开放的态度,准确和迅速地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的能力。2.准确的预测能力
决策与预测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具备卓越的决策能力,首先应具备准确的预测能力。预测是决策的基础,决策是预测的延续,正确的决策必须要有准确的预测,如果没有准确的预测,将会导致决策失误。3.准确的决断能力
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能从众多的决策方案中选取满意方案的能力,以及危机时刻或紧要关头当机立断的决断能力。这种能力是经营管理人才进行科学决策的关键能力,误选、漏选会使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或使企业与成功失之交臂。
(三)团队建设的能力
团队建设是指有意识地在组织中努力开发有效的团队,通过自我管理的形式,负责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团队能创造出不同寻常的业绩的原因。
三、企业家对风险与机会的控制与把握
(一)风险控制能力培养
1.注重风险意识的培养,提升风险的预警能力 2.注重风险组织体系建设,提升风险防控组织能力 3.注重内外环境的影响,提升风险分析能力 4.注重风险管理策略,提高风险的承受能力
(二)机会控制与运用 机会是企业创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制定战略和选择策略的重要考量。利用机会是多快好省的经营管理方法,也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组织行为。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为实现高效和低成本目标,不仅战略制定和实施要考虑机会,而且在市场营销、组织变革、商务谈判、思想工作方面也都要利用机会。掌握机会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企业家的责任和任务。
第三篇:创新能力与培训作业
《创新能力与培训》课程作业
一、概念题:
1、创新
2、扩散思维
3、集中思维
4、正向思维
5、逆向思维
6、逻辑思维
7、三段论
8、创新意识
9、创新人格
10、企业文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创新的含义?
2、如何理解创新与创造的关系。
3、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论的内容是什么?
4、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
5、分析企业家的特质。
6、企业家精神包括哪些?
7、分析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8、论述企业文化的内容。
9、权力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10、你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第四篇:创新能力与培训作业已完成
《创新能力与培训》课程作业
一、概念题:
1.创新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或具体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2.扩散思维
也叫发散思维或多路思维。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扩散思维定义为:从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
3.集中思维
与发散思维是一对互逆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集中思维也叫聚合或收敛思维。就像聚焦镜把太阳光聚合在一起,集中思维使我们的思维直接对准思维目标。
4.正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指与一般趋势为依据而进行的思维方式。正向思维一般是从分析原因入手,经过逻辑推理,由扩散到集中而得出结论。
5.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的逆向思维也称为逆反思维。正向思维是人们习以为常,合情合理的思维方式,而逆向思维则与正向思维背道而驰朝着它的相反方向去想,常常有逆常理。而创造学中的逆向思维是指为了更好地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意识地从正向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
6.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7.三段论
三段论是指由两个简单判断作前提和一个简单判断作结论组成的演绎推理。
8.创新意识
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9.创新人格
所谓创新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
10.企业文化
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团队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创新的含义?
答:创新,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抛弃旧的,创造新的。”是指提出别人未提出的思想,和作别人未做过的事情,它是在原来事物基础上,通过重新排列组合,引伸发散,否定重构等,设计创造出一种与原来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新事物,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对旧有的错误的东西进行否定.2.如何理解创新与创造的关系。
答:
二者的共性:
创新和创造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相同的“新颖性”,即都具有“第一”或“非重复性”的特点。正因如此,人们在非学术活动中,或一般讲话中常把创新与创造混在一起使用。
二者的差别:
创新,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抛弃旧的,创造新的。”是指提出别人未提出的思想,和作别人未做过的事情,它是在原来事物基础上,通过重新排列组合,引伸发散,否定重构等,设计创造出一种与原来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新事物,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对旧有的错误的东西进行否定.创造,是指提供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创即花样翻新,造即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东西必须从未见过,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3.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论的内容是什么?
答: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
答:
(1)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2)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
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
(3)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5.分析企业家的特质。
答:
(1)了解你的个人品牌。成功的企业家非常了解自己,还能够准确地感知他人。他们有高度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这些能力让他们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能接受积极变化的前景。
(2)迎接挑战。创办企业本身就存在风险。企业家做出艰难决定的同时,通常并不完全了解影响他们业务的各种因素。他们必须应对资源稀缺、高度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带来的挑战。
(3)全面考虑可能性和可行性。企业家必须不断锻炼自己摆脱桎梏的能力。成功的企业家能够根据现有的想法和产品,用全新的眼光进行改造,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4)推广企业。成功的企业家是他们自己最好的代言人。他们拥有强大的沟通能力,能够吸引和激励他人。这些特点在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显得至关重要。
(5)专注于业务成果。无需多言,这是企业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许多管理者在如何保持专注方面并不成功,或者成果不大。对于成功企业家来说,盈利方向应该是他们每时每刻的自发心理活动。
(6)干到老学到老。成功企业家都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他们寻求得到更多的知识,学习更多帮助他们企业发展的技能。
(7)自力更生。企业家通常会担任多个角色,来解决初创企业的各种需求。
(8)积极主动。创立企业和发展企业都需要很长的工作时间、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成功的企业家热衷于主动完成任务。他们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在任何时候都有持久的紧迫感。他们看到机会,而别人只能看到障碍。有人会说,“我从来没有受过合适的训练”,或者在缺乏详细指令和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表现出退缩,这种人永远不会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9)分身有术。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家早期单独决策的作风必须转变,把权力委派给多个代理人,自己转而担任团队经理的角色。
(10)建立关系。企业家可能会产生一个想法,但是几乎同时,他必须和别人互动来确保资源,联系潜在客户和供应商,雇用和管理员工。
6.企业家精神包括哪些?
答: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
(1)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2)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
(3)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
(4)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
(5)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
(6)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
(7)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
7.分析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领导者主要对于企业未来前景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改革创新;而管理者主要对于企业现状的维持和执行制度对员工、团队、场所的管理的。
(1)领导者侧重未来,即纵向发展,管理者侧重当前,即横向发展。
(2)领导者和管理者处理问题的着眼点不同。
(3)领导者追求改革、创新;管理者注重维持现状。
(4)领导者和管理者岗位要求的专业素质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层次不尽相同。
(5)领导者和管理者使用的权力基础不尽相同。
可以说,领导是灵活的,而管理是硬性的,所以很多的领导者给人的感觉都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而大多的管理者给人的印象则是严肃的、不怒而威的。
8.论述企业文化的内容。
答:
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的理念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行为文化、企业的物质文化等四个层次构成的。
(1)企业的理念文化
企业的理念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正确的经营理念,可以激发全体员工崇高的使命感和奋力工作的干劲。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经营理念都非常重要。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力量、销售力量、资金力量以及人才等等,虽然都是重要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正确的经营理念。只有在正确的经营理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效地使人员、技术和资金发挥作用。
(2)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能够把企业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理念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企业制度文化一般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
(3)企业的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4)企业的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其显著特点就是以物质为载体,物质文化是它的外部表现形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企业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
9.权力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答:权力运用的一般原则
(1)谨慎使用权力
(2)遵纪守法原则
(3)讲究实效(效用原则)
(4)对下级尽量以发问代替命令
(5)运用强制性权力要果断坚决
(6)恰当运用奖励权
(7)实事求是
10.你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答:
(1)培养兴趣。
(2)创新能力培训(含思维训练和科普教育)。
(3)介绍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沿状况。
(4)组建创新研讨会。
(5)OA网上设置创新论坛。
(6)成立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
(7)设立创新专项经费。
(8)建立奖励基金。
第五篇:2013黑大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本次继续教育培训,老师们从宏观方向上介绍了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分别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多元化以及内涵式发展。使我们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的特点、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人们对大学功能的认识已经由人才培养的一元说,发展到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为内容的多元说。大学肩负着越来越多的功能,大学的性质由此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相应的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通过对大学功能内在关系的探讨,对大学功能结构失衡现象的探因,构建大学功能间的整体性关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功能的认识与理解。这种宏观的培训方式,让我们在明确大方向的前提下,对高校教师的责任、使命、素质、技能等方面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知,着实令人受益匪浅。通过对大学功能的内在关系、大学功能结构失衡探因和重建大学功能的整体性关联三个问题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对高等教育功能问题的微观透视,增进对高等教育功能的深度思考。通过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新思维的三个重要面向: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特色教学改革、完善综合教学改革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思维方式转变的系统探讨,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通过对高校课程与课程改革的关系、课改的必要性、当前高校课改中遇到的困境及解决的方向等几个问题的学习,较为全面的了解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及其必要性,掌握当前高校课改遇到的困境及出现的新问题,以及今后的出路与方向。通过第五章的学习,掌握了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所遭遇的制度困境及其重构;构建专业学习社群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这一章的学习,掌握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而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家庭、社会、个性以及环境等因素发生作用的机制。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学习,体会到高校校园文化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核心,以分析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几个缺陷为切入点,剖析建设优良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合理化原则与措施,并阐发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些优点,从而真正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达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它所阐述的教育原则体现了高校德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式以及德育模式等方面的基本理念,即走出单纯知识灌输的德育模式,由讲台走向生活世界,走向社会实践的生活德育理念,并且在政策上鼓励对高校德育模式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新时期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提出了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对策,进而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新思考。唐代哲学家韩愈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育人。教育的根本在于“育”,教书和育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教书是手段, 育人是目的。教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育人的重要途径是教书。教书的目的、内容总是体现一定的社会要求,这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规律在教书上的反映,既教书又育人,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教师同一工作的两个方面,卓越的教师要善于在教书中育人,自觉的用正确的观点和思想去影响学生,为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奠定科学和智力基础,在育人中促进教书。高校德育目标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有其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依据。近代以来,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科学知识和生活技能的训练逐渐取代神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在道德教育方面“人间的、世俗的”道德伦理摆脱了神学教条的抑制,道德知识不是神的旨意成了道德教育的关注点,道德教育按照知识理性的指引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体系。但工具理性在教育领域的过于强化势必导致教育实践上的偏向。第一,过于注重道德认知和思维逻辑推理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忽视了各种非理性因素在受教育者道德判断中的作用,使道德教育成为一种简单的道德准则的灌输或道德评价标准的澄清,道德实践相应地被弱化了。第二,工具理性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功利主义,使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实践中的地位受到威胁,道德教育沦为智力教育的附庸,也使德育与整个教育体系脱节,德育和生活世界剥离了,甚至和教育主体拉开了距离,教育者逃避了道德教育的责任而不自知。科学理性泛化并且凌驾于人文精神之上“导致人的终极价值和道德本性的淹没”,这恰恰暴露出了现代性的价值缺失。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想正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反对将人作为纯生物性的存在或病态的存在,主张尊重人的主观感受和主观判断。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 生活即教育”,就是试图使教育实践以教育主体为出发点,以生活为凭借和依据,实现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因此相对于“知性德育”这一理论背景而诞生的“ 生活德育”的理念是反思现代性的一个理论创新。面对科学理性对传统价值、信念体系的冲击,道德教育也趋向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远离了生活世界,远离了人本身,而随着现代性的消解和对“ 知性德育”的反思和批判“生活德育”的理念成为当下国内外道德教育的研究指向。生活德育使我们在德育理念上更要注重:以人为本,以生活为基础,关注现实需要。在德育内容上更要注重: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现时代要求。德育方法更要注重:适应学生特点,重视知情意行的相结合。面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情况,使我们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社会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形式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未能充分吸引大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探索“80 后”、“90 后”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先进典型培育为抓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武汉大学等大学的做法,开展“参与式”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互动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所有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增强反馈。开展“跟进式教育”,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结合知识传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的教育,就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师把书教得更好。今后我们还要对自己的使命职责及功能有更加清楚地认知,准确地在师生关系中定位自己。中华民族历来有“师道尊严”的传统,董仲舒的“天地君亲师”把师生之间规定为尊卑关系,但在21世纪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的条件下,必须突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在现代的师生辩证关系中学生是主体,这是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功能所决定的。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全面发展。当代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明确指出:“要树立起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师”的存在是为了“生”的更好发展,教师要以平等、合作、民主的精神,理解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密切的师生关系,并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向全面发展转化。但学生的发展与老师的引导是分不开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失去了引导,也不是削弱教师在教育教学系统中的作用。在这一关系定位中,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要求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级的育人艺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其教育功能。体现到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的互动式学习:比如分组辩论或回答问题,学生之间互评;通过情景剧或讲解PPT等形式让学生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教师从旁主持;建立一套合理的评分系统,以激励学生多发言多表达等。这样令课堂形成一个良性互动,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自信心得到增强,同时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学习兴趣也得以培养。另外,教师应及时补充新的知识,令自己的知识积淀更厚重。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高职教师,我们应该认真钻研业务,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自身提高,拓宽知识面,及时充电,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其实,不管高职教育还是何种教育,在教育思想上都要突出一个“爱”字,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所教学科、热爱自己所教学生。高职院校在招生时是最后一个批次录取,与本科院校相比,学生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及其他方面素质相对差一些,差生相对多一些,这是作为一名高职教师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体现细心、耐心,且一视同仁。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真挚地关心、体贴,才能使其产生积极的动力。另外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关注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一句赞扬,一个肯定的表情,都会使他们树立自信,从而提高他们的成绩。理解尊重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要求上进。要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比如,在讲解问题时,有的学生不能理解,那么就可以试着变换不同思路来适应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其次,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重视他们的心理需要,不要求学生唯命是从,允许他们有不同看法,充分发扬民主。这就要求师生间在人格上、心理上处于平等的地位。如老师对未转化的差生一直坚持不放弃,严格要求,因势利导地培养其文明行为和优良品德,发展学生的才能和智慧,学生也会回报教师的教育,尊重教师要求。以上是我培训以来的心得体会,我会将培训中学到的点点滴滴应用到平日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做好本职工作,作一个对自己、对学生负责的称职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