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之一(5篇)

时间:2019-05-12 12:5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体操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体操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第一篇:体操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体操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形成,对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转变

高师体操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要改变高师体操教师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是重教而轻学,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设计去做,教师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去做什么。当前素质教育要求体操教师要从体操教学的过程认识到自己的主导作用,并且辨证的把握自己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体操教学时.要想到为什么要教体操?通过教体操,要教会学生什么?还必须了解体操的教学魅力所在。因此,体操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其必须了解以下方面:首先,体操教师要对当前教育改革的理论背景、教育思潮动向等宏观形式把握的较清楚,在了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下,才能够更确切的知道自己在体操教学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知识,从而去进行体操教学。其次,体操教师要了解当前各中等学校体操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进行体操教学.以完成体操课程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要转变

根据课程目标,中等学校体育教学实际符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体操的基本教学内容是突出中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中的体操教学内容。具体为体操概论、体操与健身、体操术语、保护与帮助、基本体操、体操动作技术分析、体操动作教学、体操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及技巧、跳跃、双杠、单杠等主要内容,辅之以鞍马、吊环、高低杠、平衡木等介绍内容。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千课程》的通知中规定体操普修课时定为136学时,在着136学时里要完成上述教学内容,很多院校的做法是:重技术的掌握而轻理论的学习,每一教学内容都占有一定的教学时数,且在技巧、跳跃、双杠、单杠等项目上占有很大教学时数,一般为65%—80%。教学内容大多数为那四项的三级规定动作。笔者认为:合理的教学内容设置应当由教学数量、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教学硬件条件加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时数为保证。在规定的体操教学总时数下,应强化非竞技性体操的教学。非竞技性体操是指基本体操和团体操。它在中学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体操系统中不可忽视的子系统。高师体操教学应摆脱以“三级规定动作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分清主次,突出中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体操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强非竞技性体操的学习,触类旁通,符合学校大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根据不同的学生,可适当增加或减少动作数量和动作难度,要求学生在“会做”的基础上强调“会讲,“会教”。所以高师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师范性、实用性和新颖性,体现继承和发展,“少而精”,学以致用的原则。

三、教学方法要转变

体操教学方法是为实现体操教学目标和提高体操教学质量服务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练习—教师指导”。传统的教学方法单

一、组织教学形式僵化,忽视学生的学法。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的培养;很少考虑到体操教学效果的统一要求与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相对不自由的体操教学形式与学生熟悉的自主运动形式之间的矛盾、技能掌握的必要性和技能掌握的困难之间的矛盾及教师进行安全教学的义务和学生冒险尝试心理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要改革体操的教学方法,首先,必须抓住体操的特点,即体操是具有较强艺术性和美学效果的运动项目,在教学训练中广泛采用保护与帮助。其教学方法必然与田径、球类项目有所不同,要区别对待。其次,要研究教学对象、教材性质、课的类型。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的不同,如身高、体重等不同,在组织教学时,教学方法要有所不同;不同性质的教材、不同类型的课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再次,要考虑到教学条件。即场地、器材等,不同教学条件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此外,还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学生创立自我教育、自我练习、自我创造的环境,让学生去进行自我尝试、自我练习,包括小团体的方式,尝试性学习方法的锻炼。总之,体操教学方法的转变要有利于实现体操教学目标,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社会适应性和创造力。

四、学生成绩评定方法要转变

学生体操成续一般是以学期结束的卷面考试和规定动作的完成情况(技术)来评定的。笔

者认为这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认真学习和较全面的成长与发展,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因为卷面考试和规定动作达标所测得的仅仅是所教的知识、技术和一般的学习能力:我们让学生学习体操的目的不是培养体操运动员,而是让学生理解体操动作和体验那种本体感觉,然后让他们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教给学生。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体操成绩评定上,应当综合考虑。既要对学生进行卷面考试和技术动作考试,又要考学生对基本体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此外,还要考学生对体操动作中保护与帮助的实际运用及掌握的程度。只有通过这样的考核,才能比较公正、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体操成绩。

五、结论与邃议

(一)高师体操教学改革应符合各校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应突出重点,避免重复性内容的安排、。强调“三基、四会”,克服盲目增加动作数量和难度的思想。

(二)高师体操教学的内容应包括体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技术教学内容应与中等学校体育课本接轨,注重非竞技性体操的同时,并不完全否定竟技性体操教学。二者之间的安排要联系实际、合理、科学。并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三)高师体操教学方法的转变要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要加强体操素质训练,明确规范测评方法和标准。

第二篇: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体艺厅„2006‟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

为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2004‟12号)的要求,我部组织专家组,起草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我部关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各有关学校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开展教学评估、实施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我部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点进行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

《课程纲要》所列的课程,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列出的必修课程为准,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各校应参照本《课程纲要》的精神制定。

《课程纲要》列出的教学基本内容,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排列体系和具体的教学安排等,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课程纲要》自2007年新学年开始执行。各校在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请将此件转发到所属有关高等学校。

教育部办公厅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附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

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乐理与视唱练耳》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该课程传授有关音乐基本理论和识谱、听音的基础知识,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音乐审美能力,为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学习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能熟练地识读五线谱及简谱。

2.通过听觉训练,获得运用听觉判断、记忆、分析、听写歌曲及器乐曲片断中基本音乐要素(如音值、音强、音高、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的能力。

3.通过视唱,准确理解和表达各类音乐术语、表情记号、乐句、分句等。4.具有运用首调唱名法或固定唱名法进行单声部音乐作品的视谱即唱能力,并从音乐理论上认识、理解首调唱名法与固定唱名法的内在关系。

5.了解多声音乐相关知识,培养多声音乐的感知力。6.理解音乐风格形成的因素,培养多元音乐文化认同感。7.了解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历史与文化知识。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根据课程性质和目标,教学内容的选编应把握思想性、艺术性、系统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注重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与视唱练耳基本技能训练的有机渗透。以音乐听觉发展为先导,体现音乐感受先于理论概念的原则。

(3)根据内心音乐听觉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呈现方式,使音乐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不断在高一层次上重复,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基本理论的理解。

(4)重视本课程教学内容与其他相关教学科目的联系和渗透。

(5)课程内容选编应注重广泛性与经典性相结合。选择中外古今音乐实例作为教材,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根据各地的音乐文化资源,结合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实际,选取当地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实例作为教学素材。

2.课程基本内容

• 视唱(单声部、二声部及简易的多声部;视谱即唱与看谱唱词等)• 音乐听觉分析与听写(节奏、旋律、音阶、音程、和弦的听辨、模唱、听写;音乐作品基本要素综合听觉分析等)

• 乐理——音乐基本理论辨析与讨论

上述内容可通过“感知与表现”、“理论与听觉分析”两个教学层面的相互交叉、渗透进行。教学基本内容可分为四个综合部分,每部分内容与一个学期的教学容量相对应,连续学习四个学期。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较初级的部分后,在下一部分同一问题的更高层次中,扩大“感知与表现”范围,加深“理论与听觉分析”的程度。

(1)自然音程 【感知与表现】 旋律

• 以无半音的五声音调为基础、级进三音组为核心的自然音程。包括五声调式内原型三音组(大二度加大二度;大二度加小三度;小三度加大二度)的上行、下行,以及三音组音型的各种变体

• 传统大小调音阶的自然音程。包括大小调音阶式的旋律线运动;以主和弦 7 中自然音程及属和弦中自然音程为旋律因素的曲调

节奏

• 单拍子与常规节奏 • 复拍子与常规节奏

【理论与听觉分析】乐音体系与五线谱记谱法;速度与节拍、节奏;音程;音乐术语等

(2)自然音程的扩展 【感知与表现】 旋律

• 以我国五声调式为基础的三种传统音阶(正声音阶、下徵音阶、清商音阶)所包含的自然音程曲调

• 音程在大小调式旋律中的其他运动形式所形成的曲调,包括构成属七和弦的音程,含有四级和二级和弦的音程为旋律因素的曲调等

节奏

• 单拍子与非常规节奏 • 复拍子与非常规节奏

【理论与听觉分析】乐句结构;旋律发展常规;调性;和弦;五声调式三种传统音阶形态及大小调以外的其他调式等

(3)半音阶与转调 【感知与表现】 旋律

• 民族调式中的变音;同宫调式交替与异宫转调

• 大小调式半音体系的音阶式旋律线运动;大小调式的近关系转调 节奏

• 切分音的进一步运用 • 连音符的进一步运用

【理论与听觉分析】调式音动律;调性变化;中国传统乐理知识等(4)较复杂的旋律音型与节拍节奏 【感知与表现】 旋律

•音程、和弦的进一步运用;旋律中较复杂的音型及节奏组合 节奏

•不太常见的拍子与节奏

【理论与听觉分析】转调、移调;曲调与织体的表现功能概述;西方近现代乐理知识等

(二)课程教学

1.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应建立在充分感知和体验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力,注重以音乐感知力培养为先导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注重理论、听觉与表达的结合,处理好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中全面性与侧重性的关系,突出重点,举一反三。

2.视唱练耳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唱名思维习惯。教学中可采用首调唱名体系为主兼学固定唱名法,或以固定唱名体系为主兼学首调唱名法,避免由于唱名体系思维的混乱给学生音乐能力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理论联系实际。根据音乐综合基础课的学科特点,采取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相互渗透、同步教学的方式,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相结合,提升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的相关性与互辅性,促使音乐认知过程产生创造性跳越,优化音乐综合基础课的教学。

4.坚持在音乐体验基础上的“精讲多练”。对具有元素性特点的音乐基本原理、音乐基本结构及特性予以言简意赅的提示,着重于通过听、唱、弹、写、律动等多种方式,结合经典音乐作品进行感知体验,使学生从音乐实践中掌握、理解音乐表现要素的意义、功能,以及音乐表现的一般规律。

5.以教师和学生为教学的双主体,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互动性。

6.本课程采用课堂分组授课形式。以学生的音乐学习接受能力、入学时的程度、唱名思维习惯等为分组依据。每个授课组以15人左右、不超过20人为宜。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144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8 9 学分。建议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全部学程为2学年。

其中,音乐基础理论(乐理)的教学约占总学时数的1/4;音乐听觉训练与视唱实践的教学约占总学时数的3/4。

学生通过本课程不同阶段的考试(以一学期、半学期或板块性的教学内容为各教学阶段的划分依据),以及音乐素质的综合考察,成绩合格,每学期平均可获2学分。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隔音条件良好的教室和多媒体教室,提供网络环境。(2)配备钢琴、电钢琴、节拍器等。(3)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4)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5)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一定数量的节奏训练乐器。

(三)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课堂问答、讨论、学习笔记等主要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采用期中、期末考试、单元考试等主要形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又要关注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和质量,以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对教学过程和结果做出全面评价。做到“质”的描述和“量”的呈示相结合,采用笔试、面试等多种形式收集测试的数量化资料,重视对这些资料的合理解释。

(3)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内容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音乐基本能力、音乐心理素质、音乐文化修养的形成与发展状况;课程进度的合理性、师生之间的适应性等。2.音乐能力测量的基本过程

(1)笔试: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听觉分析与听写。(2)面试:精唱的视唱;视谱即唱;构唱;弹唱。3.音乐能力评价的分值比

笔试30%,面试30%,平时作业20%,课堂表现20%。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为适应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需要,顺应作曲技术理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科综合与交融的发展趋势,体现西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在我国民族文化环境中的新创造,而将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基础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识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加以有机整合和拓展而建设的一门综合性的作曲理论课程。

本课程在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理论(乐理)知识,具有一定的识读乐谱和听辨音高、节奏、音程、旋律等初步能力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的分析能力和适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及校内外音乐活动所需的多声部音乐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鉴赏、表现及创作的能力,为学生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多声部音乐的结构要素及形态。认识、理解多声部音乐基本理论及技法的演进与音乐文化的关系。

2.认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声形态。了解20世纪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在借鉴、吸收欧洲多声部音乐基本理论和表现技法,适应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特点方面一些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3.能分析常见的中外多声部音乐作品的调式、调性及和声结构,认识和声表现技法在音乐表现及音乐风格表达方面的作用,从而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4.学习音乐材料陈述及展开的基本手法,把握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及结构类型,认识音乐材料及曲式结构与音乐表现的一般关系,能够分析中小型多声部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

5.了解复调音乐的基本类型及其表现技法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具备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体裁复调音乐作品的基本能力。

6.能运用所学的和声知识为编写或演奏歌曲简易伴奏选配适当的和弦。7.能将单声部的青少年歌曲或民歌编配为简易的合唱曲。能将乐队总谱简化为适宜于中小学生演奏的小型合奏谱,或能根据多声部乐谱编配为中小学生常见乐队使用的简易合奏谱。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本课程学科综合的理念,基于20世纪作曲技术理论的学科融合与交叉的发展趋势,并与我国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相适应。为此,在强调传统学科教学内容基础性的同时,应重视音乐作品多声部结构原理的共性和多声手法运用的交融性,弱化单一学科教学内容的边缘界限,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创造性思维。

(2)教学内容和音乐分析实例,应紧密结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的教学实际,突出为基础教育服务,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重视对学生今后从事学校音乐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因此,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鉴赏、理解能力,及以歌曲伴奏、小型合唱曲和学生乐队用谱的改编为重点的多声部写作技能,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3)音乐分析实例的选取,应注意作品的经典性及文化价值,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和当代优秀创作应占有一定的比例。要注意将青少年学生熟悉、喜爱的作品和通过教育部审定的中小学教科书中选用的作品,纳入实例分析的范畴。

2.课程基本内容(1)多声部音乐概述 • 多声部音乐的概念、范畴

• 多声部音乐的横向结构:音乐随时间展开的过程——从局部到整体 • 多声部音乐的纵向结构形态:主调音乐、复调音乐(2)主调音乐

• 一段完整音乐的横向结构

动机 乐节(乐汇)乐句 乐段 • 多声部音乐作品中静态的纵向结构

• 基本和声材料与旋律的一般关系

调性的识别 陈述过程与终止 和弦外音 • 为歌曲旋律选配和弦的实例比较 • 基本和声材料的扩展

离调 变化和弦 转调

• 多声部音乐作品调性布局与和声分析 • 音乐材料陈述与展开常用的手法 • 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 • 规范化曲式与非规范化曲式 • 和声的运用与音乐结构的对应关系 • 和声运用在音乐表现及风格表达中的作用(3)复调音乐

• 复调音乐的类型及在作品中的运用概述 • 音点及不同声部结合的一般原理 • 对比式二声部 • 模仿式二声部

• 复调音乐的主要体裁及结构 • 复调音乐手法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4)乐队总谱的识读与简化

• 中、西管弦乐队常见的组织形式与总谱排列 • 移调乐器与总谱识读

• 乐队总谱多声部织体的功能梳理 • 具有普适性的中小学生乐队用谱

(5)20世纪现代音乐多声结构原则的发展和演变 • 多声部音乐调性观念的极端拓展与消解 • 不协和音的“解放”及新音源的开掘 • 化横为纵及横纵一体的序列作曲手法 • 激进的艺术观念与个性化的音乐材料

(二)课程教学 1.鉴于本课程的学科基础是分别建立在原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学及部分配器法常识的基本原理之上,因此教学中必然会涉及上述传统学科的逻辑体系,但对这些基本内容的讲解不必过于琐细,而应提纲挈领、简明透彻,强调基础、突出重点。

2.对多声部音乐的分析,其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服务的。进行音乐分析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关注多声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认识论原则。

3.本课程除课内讲解、范例剖析外,学生的课后练习和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指导,是本课程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应精选学生的课后练习内容,书面作业和课后练习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应使学生通过实际练习和教师的批改、指导,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获得多声部音乐分析和写作的能力。

4.流畅地识读乐谱,是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能力的基础,这往往是过去作曲技术理论课教师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针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必要在本课程的实施中,注重锻炼和提高学生流畅地识读乐谱的能力,为学生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能力的形成打好坚实基础。

5.充分利用本地音乐资源。本课程应加强实践环节,可组织学生深入民间采风,收集民间音乐(民歌、戏曲、曲艺、歌舞音乐、器乐曲及综合性乐种等)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约请当地的音乐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介绍新作品和创作经验,以充实教育教学内容。

6.课程内容教学安排建议:多声部音乐概述和主调音乐为一学期,复调音乐,乐队总谱的识读与简化,以及20世纪现代音乐多声结构原则的发展和演变为二学期。

7.开课班级以每班不超过30人为宜。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144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8学分。建议在第二、第三学年开设,也可在第一学年下学期至第三学年上学期开设,全部学程为2学年。

学生在本课程不同阶段(通常以学期或学年划分)的学习中,通过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每学期可获2学分。

教师课外指导、改题及学生作业是实现本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其课时应另作计算。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应具有对基础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识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加以有机整合、融会贯通的能力。

2.教学设备

除常规的音乐理论书籍和乐谱外,还应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可利用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软件和视听教材进行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发建设集图、文、声、像、谱为一体的数字音乐数据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本课程教学中对学生音响感知与多声部音乐作品分析的直观教学作用。

(三)课程评价

1.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述评与书面阅评、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课程评价,使评价达到促进学生进步、教师提高、课程完善的目的。

2.形成性评价是指平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关注和考察记录,包括学生出勤率、课堂提问与讨论、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终结性评价指学期考试(或考查)、学年考试(笔试,开卷或闭卷)等,为学生的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结业成绩)的50%。

3.评价标准主要以本课程七项具体目标为依据,随教学进程的展开,合理确定评价(提问、讨论、书面作业、考试等)的内容和形式。

《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声乐》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根据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需要而设臵的专业必修课程,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歌唱教学相联系,是培养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基本能力的一门主干课。本课程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实践性为一体,对发展学生音乐才能、提高音乐表现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声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提高声乐艺术审美力与修养。2.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

3.正确理解歌唱与语言的关系,能运用普通话和必要的其他语言进行歌唱。4.正确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学会分析与处理歌曲,具备演唱不同风格特点歌曲的能力。

5.与钢琴教学相结合,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

6.能辨析发声的正误,具备独立教唱歌曲和辅导课外声乐活动的能力。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了解青少年发声特点,具备变声期发声练习和嗓音保健的有关知识。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注意在选择相当数量声乐作品的同时,重视声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内容比例,使学生既掌握歌唱方法和基本技能技巧,又掌握基础理论,了解相关文化,扩大视野、提高修养。

(2)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吸纳中外声乐文化的优秀成果,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高,具有训练价值的经典性中外声乐作品为教材。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关注国内外声乐发展前沿动向,引进声乐学科新成果,注意选用优秀声乐新作品,不断充实教材内容。(3)重视选择富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教学内容与乡土教材。(4)面向基础教育,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精选在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声乐作品为教学曲目。

2.课程基本内容

(1)声乐基础理论与知识 • 声乐的基本概念 • 歌唱器官的生理结构 • 歌唱呼吸原理与机能 • 歌唱发声与共鸣原理 • 歌唱的声区

• 歌唱语言与运用规律 • 歌唱的心理基础 • 人声的声部 • 声乐的演唱形式 • 声乐作品的体裁(2)声乐基本技能与方法 • 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

• 培养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养成良好的分句与换气习惯,运用气息支持进行歌唱

• 掌握正确的歌唱起音

• 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建立良好的歌唱习惯 • 掌握稳定喉头、打开喉咙、调节共鸣的基本方法 • 歌唱时力求做到声音通畅,声区统一

• 掌握歌唱的咬字与吐字方法,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 掌握歌唱的基本技术与技巧,以及音量、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等基本控制能力

(3)声乐艺术审美与表现 • 了解声乐表演的审美与创造

• 具有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较完整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意境 • 演唱歌曲时,读谱准确,音准、节奏无误,能与伴奏协作(4)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践

• 通过教育实习与教学实践,掌握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能胜任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辅导课外声乐活动,具备独立教唱歌曲的能力

• 了解青少年的嗓音特点及其训练,掌握变声期与嗓音保健知识

(二)课程教学

1.以本课程纲要为依据,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为不同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包括:目的要求,周进度和阶段进度,应完成的练声曲、歌曲的数量和具体曲目,技能技巧训练,教学实践等。

2.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声乐理论修养,声乐技能训练,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等四个方面有机组合。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分别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授课形式。

3.正确处理声乐理论知识修养与技能技巧训练的关系,声乐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关系,声乐艺术与相关文化的关系,不同声乐流派及唱法、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间的关系,为学生创造博采众长、全面发展的条件。

4.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发展学生的个性。

5.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6.体现教师教育特点,坚持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艺术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教学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的全面提高。

7.教学进度及内容的安排,由各院校根据办学实际自主制定。每学期精唱中外曲目4—6首,见习曲目5—7首,参加教学演唱会2—3次(含教学观摩及考试)。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108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6学分。其中声乐理论授课36学时,2学分;声乐技能与演唱授课72学时,4学分。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及演唱水平,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可供实施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授课及进行演唱实践的教学设备及场地。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声乐演唱技能与声乐相关文化知识评价相结合。在重视考察学生演唱能力,艺术表现力的同时,重视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进度、效果、能力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

3.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

4.考核方法采用演唱、观摩、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

《钢琴》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钢琴》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习音乐各相关课程的基础,并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相联系,是培养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基本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程。本课程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和实践性为一体,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了解钢琴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钢琴艺术发展简史以及钢琴演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钢琴演奏的基本方法与演奏技巧,能演奏中等程度的乐曲及伴奏曲,突出为歌曲配弹伴奏能力的培养。

3.与声乐教学相结合,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

4.具备理解、分析、鉴赏钢琴音乐作品及演奏风格特点的能力,准确表现钢琴音乐作品。

5.掌握钢琴教学的基本方法,能胜任基础钢琴教学,能辅导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重点选择适应当代大学生需要、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古今中外经典钢琴音乐作品,同时注重选用优秀的钢琴音乐新作品为教学内容

(2)教学中应重视选择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钢琴音乐作品,使学生掌握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3)紧密结合基础音乐教育实际,适当选择中小学教材中的曲目以及青少年熟悉和喜爱的作品。

(4)恰当处理精练曲目和浏览曲目的关系,在保证练好一部分以提高演奏 水平为目的的曲目的同时,注意选择以培养视奏能力、伴奏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为目的的曲目作为教学内容。

2.课程基本内容

(1)钢琴基本理论与知识 • 钢琴的构造,键盘的排列方式 • 钢琴发音的基本原理 • 钢琴的基本演奏形式 • 钢琴音乐作品的体裁与鉴赏 • 钢琴艺术发展简史 • 钢琴的保养及维护常识(2)钢琴基本演奏方法

• 钢琴的基本演奏姿势,手型、手指的站立并能流畅地跑动,手臂放松,自然大方地演奏

• 钢琴基本演奏技术,非连音、连音、跳音,音阶、琶音、和弦的的弹奏方法

• 踏板的构造,各种踏板的运用方法,踏板在不同风格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意义

(3)钢琴弹奏技巧与综合技能

• 读谱方法与要求,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拍与节奏,分句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

• 正确的声音概念建立及如何辨析声音的方法,把握不同风格作品的声音要求,学会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 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的理论与技巧,为旋律配和声的基本方法,各种伴奏音型在不同体裁歌曲伴奏中的运用方法

• 熟练演奏三升三降以内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弦。循序渐进地进行视奏与移调训练。掌握首调识谱法和简谱读法,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

(4)表现与审美

• 学习钢琴音乐表演与钢琴音乐审美的基本原则、钢琴音乐文化中的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 学会独立分析处理与准确表现钢琴音乐作品

• 进行合奏、伴奏训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及组织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 • 在教育实习、见习过程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实际。在钢琴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掌握青少年钢琴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二)课程教学

1.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演奏基础及能力的差异。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为不同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包括:目的要求,周进度和阶段进度,应完成的练习曲、乐曲的数量和具体曲目,技能技巧训练,教学实践等。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技巧训练的同时要注重技能的培养。技术的训练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乐曲选择应与学生的演奏水平相适应。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4.体现教师教育的特点,使学生的演奏技能反应与教学方法思维相互交融,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钢琴教学。注重学生钢琴歌曲伴奏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加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5.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本课程可分别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授课形式。集体课可利用数码钢琴教室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108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6学分。全部学程为三年,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约占总学时的2/3,以基本技术训练为主,第二阶段约占总学时的1/3,以配弹歌曲伴奏训练为主。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并能运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2.教学设备

(1)应配备实施个别授课及集体授课的教室,学生练习用的琴房,数码钢琴 23 教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乐谱;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钢琴课程评价的重点是考核学生综合运用钢琴的能力,包括钢琴演奏、伴奏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基础、学习过程与效果以及考试现场发挥等方面做出客观的评价。评价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演奏方法是否正确和规范,在音高、节奏、节拍、音色以及音乐表现力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准。可在学生之间进行互教考核,检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2.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现场点评与书面评语、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课程评价。

3.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关注和考察记录,包括学生出勤率、问题的解决方式、课内课外作业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评价指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为学生的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

4.每学期应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教学观摩演奏会,并纳入考核内容。《中国乐器》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中国乐器》(主要含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笛子等乐器)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所设臵的一门有选择性的必修课程,学生可从以上乐器中选择一种乐器为学习内容。本课程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实践性为一体,对发展学生音乐才能,提高音乐素质,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需要,培养学生树立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促进民族器乐的普及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所选乐器的发展简史和有关该乐器的基本知识,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培养学生对该乐器的学习兴趣。

2.掌握所选乐器演奏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技巧。

3.能够流畅地演奏与学生技术水平相当的曲目,较准确地把握和表现乐曲的风格和情感。

4.具备理解、分析、鉴赏所选乐器音乐作品及其演奏风格特点的能力。5.进行齐奏、重奏、合奏、伴奏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内心听觉和艺术表现能力。

6.掌握所选乐器的基本教学方法,能胜任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及课外音乐活动中该乐器演奏的教学辅导工作。

7.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高,与学生演奏水平相适应、具有训练价值的乐曲为教材。

(2)关注民族器乐发展的前沿动向,不断引进学科新成果,注意选用有代表性的新作品来充实教材。(3)重视选择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通俗易奏、风格浓郁的代表性乐曲为教学内容。

(4)面向基础教育,联系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强调课程内容选编的针对性,精选在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音乐作品为教学曲目。

2.课程基本内容

中国乐器主要包括: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笛子等。各乐器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如下:(1)基础理论与知识

包括乐器概述、发展简史、乐器构造、发声原理与演奏方法,乐器定调、乐器维修与保养,教学理论与方法、演奏欣赏、作品的演奏风格等。

(2)基本技能与方法 A.二胡

• 培养正确的演奏姿势,良好的演奏习惯,规范的持琴、按弦、持弓、运弓等基本演奏动作、原理与方法

• 左手基本演奏技法的掌握和符号的识别。如:揉弦、换把、滑音、颤音、泛音、拨奏等

• 右手基本演奏技法的掌握和符号的识别。如:分弓、连弓、长弓、断弓、顿弓、抛弓、颤弓、跳弓等

• 掌握D(15弦)、G(52弦)、C(26弦)、F(63弦)bB(37弦)五种常用..的调性与弦式。

B.琵琶

• 熟悉琵琶各部位的名称以及护理知识,学会安装琴弦、调音、定弦,学会假指甲的戴法

• 通过第一、二、三、四相把位的按音练习,熟悉各把位的音位,掌握正确的持琴姿势和按弦方法

• 结合各种节奏的训练,初步掌握弹、挑、双音(八度)、夹弹、夹扫、摭分、摭扫、扫拂、半轮、长轮等基本指法。结合各种指法的运用,学习小型乐曲及练习曲

• 熟悉自然泛音音位及弹奏方法。学习换把练习,跳把练习,移指练习,26 音阶练习(D调、G调、C调、F调、)。结合各种指法的运用,学习小型乐曲及练习曲

• 学习吟、揉、带、擞、推、拉、绰、注等左手技法。学习夹弹练习,过弦练习,并结合弹挑的音量变化作mp--mf的练习

C.扬琴

• 熟悉扬琴各部位的名称以及护理知识,学会安装琴弦、调音 • 通过单竹、双竹的练习,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和姿势

• 结合各种节奏的训练,初步掌握单竹、齐竹、轮竹、颤竹等基本技法。根据各种竹法的运用,学习小型乐曲及练习曲

• 学习弹轮、顿音、琶音、泛音、反竹、拨奏等技法 • 熟练掌握C调、D调、F调、G调等音阶 D.古筝

• 熟悉古筝各部位的名称以及护理知识,学会安装琴弦、调音、定弦,学会假指甲的戴法

• 掌握勾、抹、托、大撮、小撮、刮奏等右手基本的演奏方法 • 掌握常用演奏技法符号。

• 掌握颤音、上下滑音、回滑按音等左手按弦的基本技法。掌握七声音阶的按音练习。学习摇指的演奏技法,由慢渐快,由短到长

• 学习左手基本的弹奏方法,并掌握左右手简单的配合练习。掌握基本调(D调)以外的G、F、C、A等常用调,配合学习常用调乐曲。

E.笛子

• 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及正确的呼吸方法

• 掌握正确的吹奏口形以及风门、口劲、口风的运用 • 掌握正确的运气方法 • 掌握常用指法与调

• 掌握常用演奏技巧及乐曲的演奏方法(3)艺术表现与审美

• 了解所选乐器的演奏及其音乐审美与鉴赏的基本知识

• 具有理解和分析乐曲的初步能力,能较完整地表达乐曲的情感和意境

• 具有对所选乐器的演奏形式、作品体裁、代表性作品及其演奏风格特点的鉴赏能力

(4)教学实践

• 掌握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和课外器乐活动的基本教学方式和方法 • 了解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特点及与之相适应的该乐器和乐队的训练方法(5)教学曲目

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各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自行选用教学曲目

(二)课程教学

1.任课教师以本课程纲要为依据,根据不同乐器种类和学生实际,分别为不同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包括:目的要求,应完成的音阶、练习曲、乐曲的数量和具体曲目,周进度和阶段进度,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等。

2.演奏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要循序渐进,曲目的选择要注意难度适中,应与学生的演奏水平相适应。

3.加强对乐器发展史的介绍和器乐作品的赏析,注意提高学生的视唱、视奏、即兴演奏、音乐表现等能力,提高对乐器演奏及器乐作品的审美能力。

4.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教学法启迪,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该乐器的教学。

5.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教师讲评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相互观摩、交流,使学生演奏技能的练习与教学方法的思维相互交融。可适当进行课外辅导、讲座,介绍学生阅读有关乐器的理论、技术书籍,欣赏有关音响资料,观摩中国乐器演奏的音乐会。

6.尊重学生的特长和基础,在教学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全部学程为3学期,每周1课时。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较规范的授课琴房和相应设备(包括镜子、谱架、相关乐器等)。(2)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3)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4)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师生乐队,为学生的演奏实践提供平台。

(三)课程评价

1.评价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演奏方法是否基本正确和规范,在音高、节奏、节拍、音色、力度以及音乐表现力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准。可在学生之间进行互教考核,检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指平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关注和考察记录;包括学生出勤率、问题的解决方式、课内课外作业完成情况等,为学生的平时成绩。终结性评价指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为学生的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

3.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

4.每学期组织学生成绩汇报和相互观摩活动1—2次(包括录音、录像),并纳入考核内容。

《外国乐器》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外国乐器》(主要含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小号等乐器)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所设臵的一门有选择性的必修课程。学生可从以上乐器中选择一种乐器为学习内容。本课程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实践性为一体,对发展学生音乐才能,提高音乐素质,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需要,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所选乐器的发展简史和有关该乐器的基本知识,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培养学生对该乐器的学习兴趣。

2.掌握所选乐器演奏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技巧。

3.能够流畅地演奏与学生技术水平相当的曲目,较准确地把握和表现乐曲的风格和情感。

4.具备理解、分析、鉴赏所选乐器音乐作品及其演奏风格特点的能力。5.进行齐奏、重奏、合奏、伴奏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内心听觉和艺术审美能力。

6.掌握所选乐器的基本教学方法,能胜任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及课外音乐活动中该乐器演奏的教学辅导工作。

7.培养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选择与学生学习程度相适应的、具有训练价值的经典性作品为教材。

(2)注意选用优秀的新作品,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3)重视中国作曲家为外国乐器创作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教学曲目。(4)面向基础教育,联系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精选在音乐教学和30 社会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音乐作品为教学曲目。

2.课程基本内容

外国乐器主要包括: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长笛、小号等。根据培养目标需要和课程教学的实际,各乐器课程基本教学内容如下:(1)基础理论与知识

包括乐器概述、发展简史、乐器构造、发声原理与演奏方法,乐器定调、乐器维修与保养,教学理论与方法、演奏欣赏、作品的演奏风格等。

(2)基本技能与方法 A.小提琴

• 小提琴站立的基本演奏姿势 • 左手基本演奏技能

持琴基本姿势、形状;各个手指按音的基本形状、动作、方法;第一把位、第三把位、不同调式音阶的指位、不同音程的指序和不同作品的特殊指法应用;颤音、装饰音、简单和弦等左手演奏技法的基本动作及综合应用;低把位换把(第一把位至第三把位)不同换把方式的动作要领、方法与综合运用

• 右手基本演奏技能

持弓的基本姿势、形状;运弓的基本动作、原理与方法;不同弓段演奏的基本动作、方法与综合运用;各种换弦动作、不同弓速变化的练习方法与综合运用;分弓、连弓、顿弓、长弓、基础快弓等多种弓法的原理、基本动作、练习方法与综合运用

B.大提琴

• 演奏坐姿、左手持琴按弦姿势、右手握弓运弓姿势 • 空弦运弓练习、空弦运弓过弦练习• 左右手配合练习• 左手基本演奏技能

a)左手按弦的基本形状、动作和指序;b)指法和把位;c)换把、伸展把位;d)双音;e)和弦;f)装饰音、自然泛音等基本技巧

• 右手基本演奏技能

a)运弓的基本要求;b)换弦和换弓;c)分弓;d)连弓;e)碎弓;f)顿弓; 31 g)拨弹演奏等简单的演奏技法

C.长笛

掌握基本的演奏姿势、嘴型、指法和运用气息的方法;熟练掌握四个升降号以内各个大小调音阶、琶音的演奏指法;掌握长音、单吐、双吐、三吐、装饰音等基本演奏技巧;具有对音量、音色、力度、速度的控制能力;能较好地将以上技巧在乐曲演奏中综合运用

D.单簧管

掌握基本的演奏姿势、嘴型、指法和运用气息的方法;熟练掌握四个升降号以内各个大小调音阶、琶音的演奏指法;掌握长音、吐音、连音、装饰音等基本演奏技巧;掌握对音量、音色、力度、速度的控制方法;能较好地将以上技巧在乐曲演奏中综合运用

E.小号

掌握正确的持号手势、站姿和嘴型,能正确运用混合式呼吸法,熟练掌握四个升降号以内各个大小调音阶、琶音的演奏指法,正确演奏吐音(单吐、双吐、三吐)、连音、颤音、装饰音等,具备控制音量、音色、力度、速度的基本能力,并能在乐曲演奏中予以综合运用

(3)艺术表现与审美

• 了解所选乐器演奏及其音乐审美与鉴赏的基本知识

• 具有理解和分析乐曲的初步能力,能较完整地表达乐曲的情感和意境 • 具有所选乐器的演奏形式、作品体裁、代表性作品及其演奏风格特点的鉴赏能力

(4)教学实践

• 掌握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和课外器乐活动的基本教学方式和方法 • 了解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及与之相适应的乐器和乐队的训练方法(5)教学曲目

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各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自行选用教学曲目

(二)课程教学

1.任课教师以本课程纲要为依据,根据不同乐器种类和学生实际,分别为32 不同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包括:目的要求,应完成的音阶、练习曲、乐曲的数量和具体曲目,周进度和阶段进度,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等。

2.演奏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要循序渐进,曲目的选择应与学生的演奏水平相适应,重视正确演奏理论知识的掌握,正确演奏方法的训练和良好演奏习惯的培养。

3.加强对乐器发展史的介绍和器乐作品的赏析,注意提高学生的视唱、视奏、即兴演奏、音乐表现等能力,提高对乐器演奏及器乐作品的审美能力。

4.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教学法启迪,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该乐器的教学。

5.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教师讲评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相互观摩、交流,使学生演奏技能的练习与教学方法的思维相互交融。可适当进行课外辅导、讲座,介绍学生阅读有关乐器的理论、技术书籍,欣赏有关音响资料,观摩外国乐器演奏的音乐会。

6.结合中国作品教学,注意学习和借鉴我国民族、民间乐器的演奏技法和风格,以求外国乐器演奏能较好地表现中国音乐作品的民族特色。

7.尊重学生的特长和基础,在教学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全部学程为3学期,每周1课时。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较规范的授课琴房和相应设备(包括镜子、钢琴、谱架、相关乐器等)。

(2)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3)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 33 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4)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师生乐队,为学生的演奏实践提供平台。

(三)课程评价

1.评价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演奏方法是否基本正确和规范,在音高、节奏、节拍、音色、力度以及音乐表现力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准。可在学生之间进行互教考核,检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指平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关注和考察记录;包括学生出勤率、问题的解决方式、课内课外作业完成情况等,为学生的平时成绩。终结性评价指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为学生的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

3.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

4.每学期组织学生成绩汇报和相互观摩活动1—2次(包括录音、录像),并纳入考核内容。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原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中国音乐史》和《音乐欣赏》(中国音乐部分)两门课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课程。其特点是将中国音乐作品的欣赏臵于中国音乐历史文化的背景中进行,同时使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更直观形象,促进学生的历史知识、感知能力与思辨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本课程具有在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树立辩正唯物史观,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各阶段音乐文化的主要艺术成就和文化背景;了解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流派、重要作曲家及其代表性音乐作品。

2.了解中国音乐的美学特征,音乐的材料、形象、形态、意蕴、价值与功能;熟悉音乐的表现手段,对旋律、节奏、调式、织体、结构等能作出恰当的分析;了解中国音乐传统体裁的特点和历史变迁;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热爱艺术与生活。

3.学会独立搜集和处理音乐资料,写作分析音乐作品的短文或撰写音乐欣赏课的教案,把音乐史的教学与相关文化的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掌握音乐的欣赏策略和音乐欣赏课的常见教学步骤、教学方法。

4.树立辩正唯物历史观,热爱中国音乐文化。

5.掌握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有关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内容教学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选择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人物、作品及音乐思想、理论等内容,介绍中国音乐历史及相关的音乐体裁和音乐表现形式,35 认识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规律;采用学术界有定评的材料与观点,客观地反映中国音乐的历史。

(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能较全面地反映中国音乐的历史与作品,通过精品的听赏与阅读、分析与阐释,在感性与理性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认识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线索与艺术特征。

(3)注意中国音乐体裁的历史变迁和特殊性。选入的音乐名作要有利于反映中国古代音乐体裁的历史传统,和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所产生的发展变化。

(4)注意结合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适当选择相关的中国音乐历史知识和音乐作品。

2.课程基本内容(1)绪论(2)上古音乐 • 夏代以前的音乐遗存 • 夏商周音乐的基本情况 • 乐舞、诗歌、礼乐 • 器乐与乐器 • 音乐思想理论(3)中古音乐

•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音乐的基本情况 • 诗乐

• 宫廷音乐、大曲 • 器乐与乐器 • 音乐思想理论(4)近古音乐

• 宋元明清音乐的基本情况 • 歌曲(词乐、散曲、小曲等)• 说唱(诸宫调等)、歌舞

• 戏曲(南戏、杂剧、昆曲、京剧等)• 器乐与乐器(琴曲等)

• 音乐思想理论

(以上内容中,上古音乐的乐舞、诗歌、礼乐、器乐与乐器;中古音乐的诗乐、宫廷音乐、大曲、器乐与乐器;近古音乐的歌曲、说唱、戏曲、器乐与乐器等,分别选择学术界有定评的各类音乐的代表性作品简要讲授)

(5)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音乐

• 概述:传统音乐,新音乐,音乐事业的发展

• “五四”运动前后的音乐:学堂乐歌、儿童歌舞音乐、新音乐的发展及主要音乐体裁

• 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歌咏运动、新式歌曲——群众歌曲、音乐会歌曲、多声部合唱曲、电影歌曲,新式器乐,清唱剧

• 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秧歌剧、新歌剧、群众歌曲(工人歌曲等)、讽刺幽默歌曲、大型声乐作品

(6)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音乐

• 中华人民共和国音乐的基本情况:传统音乐,新音乐,音乐事业的发展。• 建国初期(1949—1966):十七年音乐基本情况;声乐曲——群众歌曲、电影歌曲、多声部合唱曲;器乐曲——中国乐器演奏曲、西洋乐器演奏曲;歌剧、舞剧

• 文革时期(1966—1976):十年音乐基本情况;声乐曲——语录歌、《战地新歌》为代表的歌曲和电影歌曲;器乐曲——中国乐器演奏曲、西洋乐器演奏曲;革命样板戏——京剧现代戏、舞剧等

• 新时期(1976—2000):二十四年音乐基本情况;声乐曲——抒情歌曲、校园歌曲、港台歌曲、通俗歌曲、电影电视歌曲、多声部合唱曲;器乐曲——中国乐器演奏曲、西洋乐器演奏曲、混合乐队曲;歌剧、舞剧、音乐剧

(二)课程教学

1.从文、谱、图、音、像入手,在阅读、欣赏、听辩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切实可靠的音乐历史材料基础上获得生动客观的音乐历史知识。

2.对音乐历史问题的教学,要有机地结合相关的音乐历史事实、社会文化背景等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音乐历史问题的能力;对音乐作品的 37 教学,要从作品本身、相应的体裁、表现的手段、产生的时代、作家等予以讲授,培养学生综合地把握音乐作品的能力。

3.注意中国音乐史知识的掌握与中国音乐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中国音乐文化的感情。

4.根据课程教学情况,注意吸收地方性音乐历史教学材料,使学生对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历史文化有所了解。

5.中国音乐史及其作品的知识传授与基础音乐教育相结合。既要使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史的知识体系,又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基础教育中的中国音乐历史知识与音乐作品,使学生具有中国音乐历史及代表性作品的教学能力。

6.由于音乐历史与文献的教学容量极为丰富,为此应注意教学内容的精选,上古音乐、中古音乐、近古音乐的教学内容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4学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原建议本课程为3学分,鉴于教学内容较多建议改为4学分)。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供学生课外欣赏音乐的专用教室。(2)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3)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三)教学评价

1.中国音乐历史知识与音乐鉴赏能力评价相结合。在重视考察学生音乐历史知识掌握的同时,重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高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38 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考察。

3.平时考核可采用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学生自己开设音乐欣赏讲座等形式。学期、学年考查、考试,可采用开卷、闭卷以及开卷闭卷相结合的形式。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课程总成绩的50%。

4.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此课程名称为“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鉴于课程教学学时所限,课程名称改为“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原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西方音乐史》和《音乐欣赏》(西方音乐部分)两门课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课程。其特点是将西方音乐作品的欣赏臵于西方音乐历史文化的背景中进行,同时使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更直观形象,促进学生的历史知识、感知能力与思辨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本课程具有在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树立辩正唯物史观,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课程目标

1.了解西方音乐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各阶段音乐文化的主要艺术成就和文化背景;了解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流派、重要作曲家及其代表性音乐作品。

2.了解西方音乐的美学特征,音乐的材料、形象、形态、意蕴、价值与功能;熟悉音乐的表现手段,对旋律、节奏、调式、织体、结构等能作出恰当的分析;了解西方主要音乐体裁的特征和历史变迁;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热爱艺术与生活。

3.学会独立搜集和处理音乐资料,写作分析音乐作品的短文或撰写音乐欣赏课的教案,把音乐史的教学与相关文化的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掌握音乐的欣赏策略和音乐欣赏课的常见教学步骤、教学方法。

4.树立辩正唯物历史观,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

5.掌握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有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内容教学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代表性与多样性的结合。选择西方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音乐体裁、音乐作品进行教学,以加深对西方各个历史时期总体音乐风格和审美特征的理解。同时,也要广泛了解和浏览多种多样风格各异的作曲家、音乐体裁、音乐作品,以丰富音乐听觉,拓宽音乐视野。

(2)音乐历史与审美的描述同音乐其他相关课程(如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等)知识相结合,使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形成立体化的知识框架。

(3)突出音乐教师教育特点。教学内容的选编应关注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联系,关注基础教育音乐欣赏教学改革动向,使本课程的教学能与中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相适应。

2.课程基本内容(1)绪论

• 音乐的材料与形象 • 音乐的形式与意味

• 音乐与文化(音乐与人生、自然、社会的关系)• 音乐的价值与功能 • 音乐的立美与审美

(2)西方远古与中世纪音乐文化 • 概述 • 素歌

• 宗教音乐(经文歌与弥撒曲)

(3)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前期的音乐文化 • 概述

•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音乐

•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及大型音乐体裁(受难乐、清唱剧与康塔塔)• 巴洛克奏鸣曲与古典奏鸣曲 • 罗可可古钢琴音乐 • 亨德尔与巴赫

41(4)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 • 概述 • 古典室内乐

• 大协奏曲与古典协奏曲 • 古典交响曲

•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5)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 • 概述 • 艺术歌曲 • 舞曲与进行曲 • 组曲 • 序曲 • 交响诗 • 交响曲 • 协奏曲

• 其它交响音乐体裁 • 歌剧 • 舞剧

(6)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音乐文化 • 概述

• 印象主义音乐 • 表现主义音乐 • 新古典主义音乐 • 新民族主义音乐 • 流行音乐 • 影视音乐

• 舞剧、歌剧、音乐剧

(二)课程教学

1.西方音乐史知识应与音乐名作赏析的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既能总体42 了解和掌握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创作风格,又要对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

2.课堂讲授与课内外实践、作业相结合。通过课堂的互动与讨论、课外资料的搜集、撰写短文或教案等方式,丰富和促进课堂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课外音乐听赏习惯,提高学生的课堂音乐欣赏能力。

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对其音乐审美体验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表达。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突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重视学生对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具有西方音乐历史及其代表性作品的教学能力。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4学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原建议本课程为3学分,鉴于教学内容较多建议改为4学分)。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供学生课外欣赏音乐的专用教室。(2)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3)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西方音乐历史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的评价相结合。在考察学生对西方音乐历史知识掌握的同时,重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高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考察。

3.平时考核可采用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学生自己开设音乐欣赏讲座等形式。学期、学年考查、考试,可采用开卷、闭卷以及开卷闭卷相结合的形式。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课程总成绩的50%。

4.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

《中华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中华民族音乐》是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主要是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熟悉和理解中华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统优秀音乐文化遗产,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促进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获得有关中华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种和音乐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中国各民族各音乐文化区的区域性特征、音乐文化观念、音乐传统、音乐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民族音乐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并以此来分析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音乐及其特点。

2.了解三大音乐体系及其各支脉的概况、代表性乐种、曲目和音乐特点。了解部分代表性音乐体裁、形式、乐种的演唱和部分特色乐器演奏的基本特点。

3.通过艺术实践和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性与理性认识,提高音乐分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4.通过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各民族音乐的感情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特点的关注,激发学生探究音乐艺术文化的志趣,能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和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5.理解音乐与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意义以及各民族音乐的共性与个性。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原则

(1)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选择适应当代大学生需要,有利于提高

音乐素质、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

(2)典型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统一。在已有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地选择各民族、各地域、各种体裁形式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作为教学内容,以开拓学生音乐视野,准确把握音乐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3)科学性、系统性与师范性、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在注重学科知识系统性的同时,突出音乐教师教育的特点,精选在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指导意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音乐作品。

(4)全国性与地方性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在全国有影响的代表性民族音乐体裁、形式、乐种、乐曲,又要重视对本民族、本地区乡土音乐的介绍、学习和传播。

2.课程基本内容

(1)中华民族音乐的类别、体裁、形式

• 民间音乐(含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民间器乐、综合性乐种等)

• 文人音乐(含古琴音乐、词调音乐等)• 宫廷音乐(含外朝音乐、内廷音乐等)

• 宗教及仪式音乐(含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基督教音乐、祭孔音乐等)

在以上各类别音乐中,分别讲授各种体裁形式的概况,分析、鉴赏和学唱部分代表性曲目,总结归纳各种音乐体裁形式的艺术特征及其与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

(2)三大音乐体系及其支脉 • 中国音乐体系及其支脉

• 中国境内的欧洲音乐体系及其支脉

• 中国境内的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及其支脉

在以上各节中,分别介绍各音乐体系和各支脉的概况,代表性乐种,代表性曲目,音乐审美特征、音乐形态特点及其与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

(3)中华民族音乐的艺术特征

• 音乐美学基础

• 音乐形态特征(含律制、旋法、节奏、节拍、音乐结构、记谱法、织体等)

(二)课程教学

1.重视音乐审美实践教学,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音像资料的视听入手,加强音乐审美感受,多唱、多背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曲目,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作理论分析、总结和归纳。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深入现场参加民俗音乐活动,或组织与本民族、本地区民间音乐相关的音乐舞蹈活动。

2.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为目标,注意知识掌握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在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各民族、各地域音乐的相关知识的同时,重视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态度和音乐审美价值观。

3.提倡学科知识的综合,注意音乐与文化相结合。在对中国各民族、各地域音乐的分析中,贯穿“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的理念和方法,以利于理解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臵和特点。

4.关注基础音乐教育,注意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基础教育中教学方法的启迪相结合。中华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中,既要关注本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传授,又要关注基础教育中的中华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和学校音乐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注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贯穿渗透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的音乐课程改革实践奠定基础。

5.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与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相结合。在对中国各民族、各地域音乐的鉴赏、演奏、演唱和即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音乐艺术规律和文化内涵的兴趣,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6.充分利用本地传统音乐资源:适当增加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在教学内容中的份量;可约请当地的传统音乐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实地调查、收集民间音乐,参与各种民俗音乐活动;学习当地汉族、少数民族代表性乐种、特色乐器等的演唱和演奏。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 47 3学分。建议在第一学年开设。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提倡教师职前、在职的专业进修与培训。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3)根据艺术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学校条件,配备一定数量的中华民族传统乐器,并提供演奏场所。

(三)课程评价

1.音乐审美感受能力评价与理论知识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各种体裁形式曲目的鉴赏、唱奏实践活动,在对其感受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可采取口头分析、写作小论文等形式来促进理论分析能力的提高。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的考察,促进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课堂问答、讨论和课外视听感受,艺术实践;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阶段性考查、期终考试。

3.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学生可以从学习过程、学生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纵向比较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可以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师生之间可就以上各方面开展互评及他评。

4.考试形式可采用如下几种:笔试、口试以及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开卷、闭卷以及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含作业、背唱、提问、实践活动、口头分析、写作小论文等;期末成绩含闭卷或开卷考试中的笔试、口试成绩等。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按50%计算,两项相加之和为课程学期学习成绩。

《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外国民族音乐》是近现代得以发展的一门以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尤其是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新兴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在形成音乐的世界文化视野,培养尊重多元文化观念,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价值。在实施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获得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传统、音乐文化观念以及音乐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跨文化音乐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以此来分析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及其特点。

2.在比较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在初步的演唱演奏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乐曲的演唱、演奏的基本技能。

3.通过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多种多样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音乐文化奥秘的志趣,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和发展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4.理解音乐与人、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意义以及各民族音乐的共性与特性。扩展学生的全球文化视野,树立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培养学生参与国际音乐文化交流的能力。

5.在教师的教学示范中,使学生获得有关《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验,养成关注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习惯,逐步掌握中小学有关外国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49(1)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课程内容要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所选音乐成品要有较高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广泛性与典型性相统一。尽可能广泛选取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体裁、形式、乐器及其曲目,开拓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从教学时数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精品,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达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以有利于音乐审美实践为出发点,鉴赏曲目和演唱演奏曲目的选择,要为取得直接经验和艺术感受提供精品实例,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总结归纳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特点。

(4)突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在保持学科知识系统性的同时,注重师范性和实用性,精选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高、指导意义强的理论、知识和曲目。

2.课程基本内容(1)世界民族及其音乐 • 民族与民族文化、民族音乐 • 世界民族概况 • 文化脉络中的音乐 • 世界民族音乐的文化区划 • 多元文化与世界民族音乐教育

(2)东亚音乐:日本、朝鲜半岛、蒙古的音乐

(3)东南亚音乐: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的音乐

(4)南亚音乐: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音乐

(5)西亚北非音乐:阿富汗、伊朗、土耳其、阿拉伯各国、中亚、北非各国的音乐

(6)黑人非洲音乐:东非、西非、南非、中非各国的音乐

50(7)欧洲音乐:欧洲各国的音乐

(8)北美音乐:因纽特人、印第安人和在美国、加拿大的欧洲、非洲移民音乐

(9)拉丁美洲音乐:拉丁美洲各国的音乐

(10)大洋洲音乐: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三大群岛的传统音乐

在以上各教学单元中,主要讲授产生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主要体裁、形式、乐器、曲目,总结归纳各音乐文化区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特点。

(二)课程教学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音像资料的视听入手,再作理论概括,使音像视听与理论讲授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感性、理性认识的深化。要求学生背唱一定数量的外国民歌,并分析其音乐特点。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某些地区、国家、民族的乐队,让学生在演奏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其音乐特点。

2.知识掌握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相结合。在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外国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重视将知识的掌握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态度和音乐审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观念。

3.音乐与文化相结合。在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分析过程中,贯穿“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的理念和方法,以利于理解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臵和意义。

4.音乐审美与创造性思维成长相促进。在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鉴赏、演奏、演唱、即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探究音乐文化奥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5.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启迪相结合。在外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既要关注本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传授,又要关注基础教育中的外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和学校音乐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注意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贯穿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为学生从事基础教育的音乐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6.充分发挥所在城市、社区具有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专长人士的作用,51 邀请他们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或传授特色乐器演奏技巧;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或举办外国民族音乐专题讲座;发挥师生中有某一地区、民族音乐专长者的作用,约请他们担任教学指导、辅导工作。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教师课外辅导、学生课外赏析和艺术实践学时与授课学时按1:1计算。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提倡教师职前、在职的专业进修与培训。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3)根据艺术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学校条件,配备一定数量的外国民族乐器,提供演奏场所。

(三)课程评价

1.注重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评价与音乐审美感受能力评价有机结合。理论知识评价可采取分析作品、写作小论文等方式;音乐审美感受能力评价可采取视听分辨、背唱、演奏、课堂讨论等方式。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的考察,促进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课堂问答、讨论和课外视听感受,艺术实践;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阶段性考查、期终考试。

3.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学生可以从学习过程、学生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纵向比较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可以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师生之间可就以上各方面开展互评及他评。

4.考试形式可采用如下几种:笔试、口试以及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开卷、闭卷以及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52 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含作业、背唱、提问、实践活动、口头分析、写作小论文等;期末成绩含闭卷或开卷考试中的笔试、口试成绩等。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按50%计算,两项相加之和为课程学期学习成绩。

第三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附件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

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目录

《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 《美术表现》课程教学指导纲要〃〃〃〃〃〃〃〃〃〃〃〃〃〃〃〃〃〃〃〃〃〃〃〃〃〃4 《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指导纲要〃〃〃〃〃〃〃〃〃〃〃〃〃〃〃〃〃〃〃〃〃〃〃〃〃〃9 《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2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6 《外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9 《美术概论》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2 《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5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8 《美术教育实习》课程教学指导纲要〃〃〃〃〃〃〃〃〃〃〃〃〃〃〃〃〃〃〃〃〃〃33 《中国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37 《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纲要〃〃〃〃〃〃〃〃〃〃〃〃〃〃〃〃〃〃〃〃〃〃〃〃〃〃41 《绘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绘画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学习美术各相关课程的基础课程,融知识、技能、创造、艺术为一体,对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发展学生的美术才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与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相联系,是培养学生从事美术教育基本工作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程。

(二)课程目标

1.学习绘画的基本知识,掌握绘画造型的基本方法与技能。2.拓展艺术思维与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

3.了解绘画的不同风格与表现形式,能运用所掌握的造型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4.掌握绘画基础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绘画课程设计的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及课外美术活动的辅导工作。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把握知识、技能、创造、艺术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注重绘画实践、造型基本理论和艺术审美相结合。注意教学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融会和渗透。

(3)结合中小学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实际,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关注国内外当代绘画的发展,不断充实新的教学内容。

(4)选用教学示范作品注重多样性与经典性相结合。精选艺术品质高、具有基础训练价值的中外名家作品作为课程教学范例。

2.课程基本内容(1)素描 ·素描基础知识 ·素描写生训练 ·速写(2)色彩 ·色彩基础知识 ·色彩写生 ·色彩与表现 ·色彩艺术的形式语言(3)创作思维训练 ·构图与表现 ·写生与创作 ·情感与表现 ·材料与表现 ·插图创作

(二)课程教学

1.强调艺术感觉为先导的原则,绘画基础知识学习与艺术感知能力训练相结合。2.重点培养绘画基本造型能力,基础技能教学的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创造意识。3.素描、色彩、创作思维训练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既是递进的,也是交叉的,要注意各学习内容之间相互融合渗透,循序渐进,螺旋式推进。

4.在培养学生绘画造型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绘画技能课教学能力,为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5.课程作业以短期作业为主,长期作业为辅。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材料与风格,探索新的表现方法。

6.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及时总结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强调教、学互动。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1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8学分。建议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期开设本课程。每学期完成2-3学分,全部学程为3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及教学水平,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情况,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专业教室和相关教学设备。(2)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3)配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1)绘画表现能力。包括造型技能、绘画表现力、绘画创造力。

(2)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作品分析表述能力、学习内容的概括提炼能力等。(3)团队协作能力。包括尊重他人成果,发挥个人特点,在教学讨论、观摩、展览等环节中,展现团队合作的态度与能力。

2.采取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为辅的评价方法。

3.课程学习成绩由绘画表现能力(70%)、语言表达能力(20%)、团队协作能力(10%)三部分构成。学期课程结束时评出阶段成绩,课程总成绩为三个学期阶段成绩相加之和。成绩评定可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也可采用百分制。3 《美术表现》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美术表现》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深入掌握几种美术表现的形式、技法,融知识、技能、创造、艺术为一体,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1.掌握美术表现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2.拓展艺术思维与想象力,提高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

3.掌握美术表现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及课外美术活动的辅导工作。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把握知识、技能、创造、艺术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艺术表现技能学习与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结合。

(3)各模块教学内容既要注重自身特点,又要注意与其他模块的联系、融会和渗透。

(4)选用教学示范作品应注重多样性与经典性相结合。精选艺术品质高、具有基础训练价值的中外名家作品作为课程教学范例。

2.课程基本内容

由中国画(含书法、篆刻)、油画、水彩、版画、雕塑五个模块组成,中国画(含书法、篆刻)为必修模块,学生可在油画、水彩、版画、雕塑四个模块中选择其中两个修习,完成课程学分。

(1)中国画(含书法、篆刻)·中国画基础知识

·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中国画的语言特点 ·中国画的风格样式(1-1)人物画

·工笔人物画 ·工笔画的工具材料 ·工笔画的表现方法 ·工笔重彩画 ·工笔淡彩画 ·白描 ·写意人物画 ·写意画的工具材料 ·写意画的艺术表现(1-2)山水画

·山水画的语言特点 ·山水画的艺术表现(1-3)花鸟画

·花鸟画的语言特点 ·花鸟画的艺术表现(1-4)书法

·书法基础知识

·书法艺术语言及艺术表现(1-5)篆刻

·篆刻基础知识 ·篆刻的工具材料

·篆刻的艺术语言及艺术表现(2)油画 ·油画基础知识 ·油画的工具材料

·油画艺术语言与技法 ·油画静物、人像、风景写生 ·油画创作 ·风格与表现研究(3)水彩 ·水彩画基础知识 ·水彩画的工具材料

·水彩画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技法·水彩静物、人像、风景写生 ·风格与表现研究(4)版画 ·版画基础知识 ·版画的工具与材料

·版画的版种特点与表现技巧(4-1)木版画

·木版画的工具材料 ·木版画技法及表现方法(4-2)丝网版画

·丝网版画的工具材料 ·丝网版画技法及表现方法(4-3)铜版画

·铜版画的工具材料 ·铜版画技法及表现方法(4-4)石版画

·石版画的工具材料 ·石版画技法及表现方法 ·综合版画的特点与表现技巧 ·电脑技术与版画表现技巧(5)雕塑

·雕塑基础知识 ·雕塑的形式与表现语言

·圆雕 ·浮雕 ·抽象表现 ·具像写实 ·观念表现 ·材料表现

·雕塑头、胸像、人体写生 ·金属工艺 ·陶艺技法与表现 ·雕塑创作

(二)课程教学

1.教学内容分为美术表现基础知识、美术表现技能训练、美术表现与艺术思维训练三个方面,各教学内容相互交叉、渗透,循序渐进。

2.在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技能、技巧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学习中外美术传统技法时,关注当代生活中的艺术现象与创作表达特点,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美术表现手法、材料与风格,探索新的表现方法。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4.注意培养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美术技能课教学能力,为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5.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展览,通过讨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欣赏他人成果、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1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的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8学分。其中必修模块中国画(含书法、篆刻)80学时,4学分。另两个选修模块各40学时,2学分。建议在第四、第五、第六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3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情况,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专业教室和相关教学设备。(2)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3)配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1)艺术表现能力。包括造型技能、作品表现力、创造力。

(2)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作品分析表述能力、学习内容的概括提炼能力等。(3)团队协作能力。包括在教学讨论、观摩、展览、演讲等环节中,尊重他人成果,具有团队合作的态度与能力。

2.采取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为辅的评价方法。

3.课程学习成绩由绘画表现能力(70%)、语言表达能力(20%)、团队协作能力(10%)三部分构成。学期课程结束时评出阶段成绩,课程总成绩为三个学期阶段成绩相加之和。成绩评定可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也可采用百分制。

《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设计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融知识、技能、创造、艺术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意能力,提高设计表现力,并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设计教学相联系,对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平面、立体空间和动态图像等设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学会计算机图像处理基本软件的应用,具有从事设计、教学的基础能力。

2.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设计造型能力和创造力,理解图形创意与形式语言的关系,拓展设计思维,具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复合的创意设计能力。

3.学会分析、应用设计的形式法则,理解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创意与表现的关系。具备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媒介进行创意设计和作品制作的能力。

4.掌握设计基础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的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及课外美术活动的辅导工作。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选择设计基础作品的同时,重视设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内容比例,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掌握设计方法和基本技能技巧。

(2)吸纳中外设计文化的优秀成果,精选艺术品质高、具有基础训练价值的中外经典设计作品作为教学案例。关注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关注国内外设计基础教育发展的前沿动向,注意引进设计学科的最新成果。

(3)重视选择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

(4)联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精选在美术教学和社会美术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

2.课程基本内容

9(1)平面设计基础

·平面设计的原理与构成法则 ·构成的基本元素 ·平面形态的遇合

·平面形态的空间与骨骼构成 ·色彩的要素与色立体表示法 ·色彩心理与色调处理 ·色彩对比与调和

·制作二维图像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2)立体空间设计基础

·立体空间设计的原理与构成法则 ·立体形态的切挖与重组 ·材料和空间的综合表现

·制作三维图像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3)动态图像设计基础

·动态媒体设计的原理与构成法则 ·动态元素与动力形态 ·动态构成形式与方法 ·三维动态构成

·制作动态图像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课程教学

1.将设计创新的理念贯穿于课程的全过程。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设计的理论、技能学习与审美鉴赏能力培养有机组合。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集体讲授、个别辅导、设计考察、实践训练等多种授课形式。

3.注意处理设计创意与设计表现、文化观念与科技手段、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手工制作表现等方面的关系。

4.课程作业由平面构成、立体空间构成、动态构成三部分组成,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计算机软件、工具、材料,探索新的制作手法。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8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4学分。其中设计基础理论20学时,1学分;设计基础技能训练60学时,3学分。建议在第一、第二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2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具有专业理论素养和设计实践经验,一般应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专业教室和设计实践教学计算机设备,新版软件、简易绘图工具和立体作品制作设备等。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作品是否体现出创造力。

2.学生是否掌握基础表现方法与规范,在创意、形态、色彩、比例、材料、质感等方面是否达到基本要求。

3.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主要包括:创意快题作业与课堂主题作业的评价结合;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解决问题的方式与课内外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结合。

4.课程成绩评定:创意快题作业30%(间断性实施3-6次),课堂主题作业草图过程(方法)设计30%(含设计创意理念的陈述能力),课堂主题作业最终效果40%(含书面总结文字能力)。

5.教学建议:课程教学中组织学习成果汇报和相互观摩活动3次(包括作业讲评、展览观摩、作品鉴赏),并纳入平时考核内容。

《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设计与制作》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融知识、技能、创造、艺术和应用为一体,对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意能力,提高设计文化素质和设计应用能力,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所选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培养学习兴趣。2.掌握所选学习内容的基本知识、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设计课题。3.提高艺术审美、设计创意和制作表现的综合能力。具有团队合作意识。4.掌握现代设计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课程设计及案例分析的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及课外美术活动的辅导工作。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把握知识、技能、创造、艺术、应用相结合的原则,精选与学生学习进度相适应、艺术品质高、具有创意训练价值的优秀作品作为教学案例,并注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注重艺术设计技能训练与审美素质培养的结合。

(3)重视现代设计中对“中国元素”的创意表现,精选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

(4)联系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实际,精选在美术教学和社会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作品为教学范例。

2.课程基本内容

由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与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模型制作四个模块组成,学生可在每一模块中任选一个单元内容学习,完成该模块学分。

(1)设计与制作概述

·设计与制作的概念与观念 ·现代设计与制作发展概况 ·设计与制作的分类与特点 ·设计与制作的工具与材料 ·设计与制作的设备与软件(2)设计与制作模块

(2-1)视觉传达设计(可从字体与海报设计、标志与包装设计、机构形象设计等设计项目中任选一项)

·平面创意图形的应用 ·平面版面编排的规律与形式 ·印刷设计的特征与方法

·使用相关软件制作平面设计作品的基本操作方法 ·文本的设计与制作

(2-2)工业产品与环境艺术设计(可从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服饰与时尚产品设计、室内空间设计、景观环境艺术设计、展览展示设计等项目中任选一项)

·工业产品与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工业产品与环境艺术设计创意设计的技能与方法 ·手绘设计效果图快速表现技法

·使用三维软件绘制电脑设计效果图的基本操作方法 ·使用相关软件绘制电脑施工图(三视图)的基本操作方法

(2-3)数字媒体艺术制作(可从二维动态网页制作和三维动态标志制作等项目中任选一项)

·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相机的图像信息采集 ·使用软件制作二维动态网页的基本操作方法 ·使用软件制作三维动态标志的基本操作方法 ·数字媒体艺术的编辑、剪辑、配音、合成

(2-4)模型制作(可从工业产品与建筑景观模型制作等项目中任选一项)

·模型制作概述

·看图、识图、制图的基本方法 ·APS模型材料加工成型的方法

·模型形态、色彩、材质、肌理的表面处理方法 ·模型的声光电和自动控制技术

(二)课程教学

1.注重因材施教。采取集体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课题和学生的专业基础,分别采取分组或个体为单位的教学实施方案。

2.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与学生的表现水平相适应的课题。重视设计理论知识的掌握,注意设计表现方法训练与良好的设计工作规范的培养。

3.通过优秀设计作品赏析,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力和审美能力。

4.结合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注意学习中华民族、民间美术的手法与风格,提倡在设计作业中体现中国元素。

5.教师讲评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教学法启迪,使学生对设计实践技能的学习与设计教学方法的体验相互交融,获得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经验与训练。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14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学习内容,成绩合格,可获7学分。其中视觉传达设计40学时,2学分;工业产品与环境艺术设计40学时,2学分;数字媒体设计30学时,1-2学分;模型制作30学时,1-2学分。建议在第五、第六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2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具有专业理论素养和设计实践经验,一般应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专业教室、手工制作工作室和适应教学要求的计算机、新版软件及相关耗材。

(2)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14(3)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4)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师生建立设计工作室,为学生参与社会设计工作实践提供平台。

(三)课程评价

1.是否掌握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和规范,在创意、功能、形态、色彩、比例、材料、空间、质感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是否达到课程的要求。

2.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意设计、制作能力的体现。

3.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平时创意快题作业与课堂主题作业评价的结合,注意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解决问题的方式与课内外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结合。

4.课程成绩评定:创意快题作业30%(间断性实施2-4次)、课堂主题作业过程(方法)设计30%(含口语陈述和书面总结文字能力)、课堂主题作业最终效果40%(含作业展示效果和布展能力)。

5.教学建议:组织学习成果汇报和相互观摩活动2-3次(包括市场考察、作业讲评、展览观摩、作品鉴赏),并纳入平时考核内容。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中国美术史》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中国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人文科学的中国美术史教学,旨在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和传统文化的系统了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中国历代美术的重要作品、代表人物、主要流派及突出成就等方面的知识。

2.了解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美术发生、发展、演变的线索脉络和内在逻辑。

3.增强对中国历代美术经典作品的分析、解读和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能胜任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强调知识系统性、内容简明性与作品经典性的结合。立足于美术本体,以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美术家、美术现象为主线,系统而简明地展现中国美术发生、发展、演进的内在理路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

(2)在重点阐述绘画、雕塑的同时,兼顾工艺、城市与建筑、书法的表述。2.课程基本内容

课程内容共分八个模块:史前美术、先秦美术、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美术、隋唐五代美术、宋辽金元美术、明清美术、近现代与当代美术。

(1)史前美术:美术的起源及早期形态、石器、彩陶、陶塑、玉雕、岩画、聚落与居址。

16(2)先秦美术:青铜艺术、帛画、玉石雕、漆木雕、工艺、文字、城市与建筑。(3)秦汉美术:陵墓与苑囿雕塑、帛画、宫殿壁画、墓室壁画、画像砖石、工艺、书法、城市与建筑。

(4)魏晋南北朝美术:画家及传世作品、墓室壁画、陵墓雕塑、石窟壁画与雕塑、砖石与漆木画像、画史与画论、书法、工艺、城市与建筑。

(5)隋唐五代美术:画家及传世作品、墓室壁画、陵墓雕塑、石窟壁画与雕塑、寺观壁画与雕塑、画像石、画史与画论、书法、工艺、城市与建筑。

(6)宋辽金元美术:画家及传世作品、壁画、版画、画史与画论、雕塑、书法、城市与建筑、工艺。

(7)明清美术:画家及传世作品、壁画、版画、年画、画史与画论、雕塑、书法、城市与建筑、工艺。

(8)近现代与当代美术(时间下限截止到1979年):中国画、西画、版画、连环画、漫画、年画、雕塑、美术思潮与美术论争、美术教育、书法、建筑、工艺。

(二)课程教学

1.以课堂讲授和图像演示为主,史论知识和创作实践、课堂教学与实习考察密切结合。

2. 既要重视美术形式风格的分析,也要增强对美术作品内涵和思想性的剖析,同时注意相关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阐述。

3.突出视觉艺术的特殊性和直观性,把口头讲述与图像展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图片演示、多媒体视频等教学手段强化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注重考古新发现、研究新成果和新方法的介绍,及时输送给学生最新信息,拓展学术视野。

5.布置相关参考书,留给学生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空间,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培养学生中国美术鉴赏的教学能力,为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建议在第二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1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任课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素养。一般应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综合分析论述能力。

2.考核采用闭卷方式,实行百分制,建议知识性考核内容占70%,能力考核内容占30%。

3.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外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外国美术史》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通过了解、学习世界不同地域、民族和国家的美术成就,拓展学生的跨文化视野,构建多元文化价值观。本课程对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提高解读世界各国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外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了解外国美术的历史演变及其原因。了解不同地域、国家主要历史阶段的经典美术作品、世界重要美术流派、主要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2.通过对重要的美术大师、经典作品的介绍和分析,提高对外国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构建多元文化价值观,培养美术史学习的兴趣。

4.掌握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关外国美术鉴赏教学的知识,胜任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把握科学性、系统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的原则。

(2)关注西方美术杰出成就和基本历史脉络的同时,兼顾对非欧洲国家特别是东方美术的阐释。

(3)重点学习从原始时代到现代的外国绘画、雕塑的同时,兼顾对建筑、工艺经典作品的了解。

(4)注重美术史基础的教学与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美术家、美术现象、美术流派、风格和作品的阐释,建构外国美术史的知识框架和作品鉴赏、分析能力。

2.课程基本内容

课程内容共分七个模块:原始与古代美术、古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美术、欧洲中世纪及拜占庭美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17、18世纪欧洲美术、19世纪欧洲美术、现代美术。

(1)原始与古代美术:原始美术、古代两河地区美术、古代埃及美术、古代希腊美术、古代罗马美术。

(2)古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美术:伊朗美术、印度美术、日本美术、朝鲜美术、古代非洲美术、前哥伦比亚美术。

(3)欧洲中世纪及拜占庭美术:早期基督教美术、拜占庭美术、罗马式美术、哥特式美术。

(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5)

17、18世纪欧洲美术:

17、18世纪意大利美术、17世纪佛兰德斯美术、17世纪荷兰美术、17、18世纪西班牙美术、17、18世纪法国美术。

(6)19世纪欧洲美术: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法国浪漫主义美术、法国现实主义美术、法国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美术、19世纪德国美术、19世纪英国美术、19世纪俄罗斯美术。

(7)现代美术: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艺术、达达和超现实主义、墨西哥壁画、苏联美术、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

(二)课程教学

1.力求内容丰富性、知识系统性与讲授经典性的结合,将宏观的历史线索描述与具体的作品鉴赏、分析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观摩结合起来。

2.在重点讲授美术的形式、风格、流派的同时,注意与美术相关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等背景知识的联系,增强对美术现象发生、演变内涵的剖析。

3.突出视觉艺术学习的形象直观特点,把语言讲述与图像展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图片演示、多媒体视频播放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认知经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4.注重不同文化与地域之间美术观念和审美趣味的比较,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推荐阅读相关参考书,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调动学习积极性。

5.培养学生外国美术鉴赏的教学能力,为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的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建议在第三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1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受过外国美术史研究的学术训练,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平时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采用课堂讨论、学习笔记等方式作为平时考核;采用闭卷考试作为期终考核。

2.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相结合。建议知识性常识占60%,分析问题能力占40%。采用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课堂主题研讨和课堂提问方式考核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美术概论》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美术概论》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与《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鉴赏与批评》等课程密切结合,重点讲授美术理论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及其所产生的历史情境和所针对的美术问题与对象,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重点提高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主动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

(二)课程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中外美学、美术理论中各种关于美术的不同观点和理论,并能从历史语境、文化背景、美术发展的特定阶段,考察其历史地位和局限,了解与客观美术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它们对美术发展的影响。

2.具备从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角度思考美术理论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中西美术理论的比较,以及对不同文化传统、价值观的阐释,拓展跨文化视野,认识多元文化并存的意义,培养热爱中国美术和文化的感情。

3.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从有机联系的角度,全面地理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价值和意义。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从中外美学史、美术理论史中精选经典的知识内容,采用在学术界影响大、传播广、引用多并具权威性的理论和观点,与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内容形成有机的联系与互动。

(2)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选择与中国当代美术创作有密切关联的理论和思想,使课程内容具有当代意义。

2.课程基本内容(1)本质论 ·美术的概念及演变

·几种关于美术本质的理论 ·美术的社会本质(2)门类论

·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其门类的划分 ·美术的主要门类

·各美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3)发展论 ·美术的发生 ·美术的发展

·美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4)创作论

·创作主体——美术家 ·美术创作活动

·美术的创作方法、流派与思潮(5)作品论

·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美术作品的相关属性 ·美术作品的美术美(6)接受论

·美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美术传播与接受的社会环节 ·美术的审美教育

(二)课程教学

1.以课堂讲授为主,系统讲授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阐释美术理论中的主要观点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持有的立场,理解其基本内涵、产生的历史背景。

2.美术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应的美术创作现象认识相结合,在美术现象的丰富多样经验中,认识不同美术理论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以及在历史与实践中形成的不同价值、功能和特征。

3.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力求准确而生动地向学生传授美术理论知识。

4.运用课堂讨论、论文写作、个案分析、课外读物辅导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注意联系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建议在第四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1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受过美术理论研究的学术训练,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美术理论知识掌握水平的评价。主要通过课程考试、课堂提问,重点考察学生对不同理论的基本内容、视角特点以及方法差异的理解与掌握。

2.理论思维能力和方法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3.美术理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评价。主要通过论文写作,检验学生美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运用的水平。

4.平时考核可采用撰写小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学期、学年考查、考试,可采用论文写作的方式。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课程总成绩的50%。

5.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

《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美术鉴赏与批评》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与《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课程紧密衔接,重点学习从美学、社会、文化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比较、鉴赏与批评的方法, 提高对美术文化、美术活动的价值、意义的理解,促使学生把感性的审美体验与理性的批评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美术鉴赏与批评的视角。了解不同美术批评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文化背景和在当代批评实践中的对话与交融,提高多维度、多层面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对当代艺术新现象的判断能力。

2.熟悉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学习中国传统书画品鉴方法,学习习近平现代以来美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思想成果在美术鉴赏与批评方面所建构的新理论、新方法,培养在美术鉴赏与批评活动中的方法论意识。

3.具有独立进行美术作品鉴赏与批评的短文写作、演讲等实践能力。4.掌握中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步骤和方法,培养策划校园美术活动和参与社会美术活动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精选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知识内容,采用学术界影响大、传播广、引用多,并具权威性的理论和观点,与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内容形成有机的联系与互动。

(2)侧重选择关于美术鉴赏与批评活动规律、方法的学习内容,以及与当代中国美术创作、批评、教育实践关系密切的材料、案例,建构关于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知识框架。

2.课程基本内容(1)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特点

·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传播 ·作品〃作者〃观者 ·风格〃流派〃思潮 ·鉴赏与批评

(2)中西美术传统与跨文化交流 ·中西美术文化传统的异与同 ·跨文化交流中的互识与误读(3)美术鉴赏与批评的视角和方法 ·中国书画批评传统及经典案例 ·表现—形式论的理论与方法 ·历史—社会论的理论与方法 ·文化—图像观的理论与方法

(4)学校艺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与批评 ·鉴赏教学与课程内容开发 ·美术作品分析与批评写作 ·校园美术活动策划与运作

(二)课程教学

1.理论知识学习与鉴赏“眼力”培养互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使理论学习与对作品的视觉体验密切结合,使作品分析与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及相关视觉文本的了解密切结合。注意对美术作品的时代性、民族性、文化性和风格判断的理性分析能力,与视觉经验敏感性、艺术语言感悟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与感知能力的均衡发展。

2.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互动。将不同鉴赏与批评理论、方法的学习,同经典的鉴赏与批评案例分析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理论、视角与方法的不同价值、功能和特征,建立鉴赏与批评的方法意识。

3.培养跨文化的眼界。通过对美术鉴赏与批评活动背后的文化传统、价值观的阐释、比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中国美术文化的感情和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中国文化身份自觉,培养主动了解世界、尊重人类多元文化的意识。

4.侧重当代性、实践性。组织学生开展美术创作现状的调查、当代美术热点问题的讨论、模拟中小学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和课外美术活动组织策划,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建议在第五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1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人文眼界和专业素质,一般应受过艺术理论研究的学术训练,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三)课程评价

1.理论知识掌握水平评价:主要通过课程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不同理论、方法的基本内容、视角特点与方法差异的理解与掌握。

2.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评价:主要通过鉴赏、批评短文写作、课堂讨论、模拟中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和举办小型美术鉴赏演讲会等形式,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进行写作与教学的能力。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平时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考查与期终考试评价结合起来,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课程总成绩的50%。

4.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结合的评价方法。27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通过讲授美术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美术教学的理论知识,培养美术教学实践能力,为形成和完善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认识美术教学的基本涵义和特点,形成对本课程的认知框架。2.了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形成初步的课程编制能力。

3.学习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能力。4.基于对课程的认识,逐步形成职业意识和终生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依据课程性质和目标,适应学生的职业和学术发展需求,体现基础性、思想性、时代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2)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体验带动理论学习,以问题引发思考。(3)将案例与原理相结合,以案例印证原理,以原理解释案例,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展开课程内容。

(4)在保留本课程中国传统与特色的同时,引入现代先进的美术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现课程的最新发展。

2.课程基本内容

(1)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含义与特征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含义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特征

(2)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美术能力发展规律 ·中小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征 ·中小学生美术能力发展的规律(3)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 ·价值与目标的关系 ·美术教学目标的分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目标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目标(4)中小学的美术课程 ·美术知识与美术课程 ·美术课程标准 ·美术教科书

(5)中小学的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的特点 ·美术学习行为的发生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编写 ·美术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不同类型的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模式的建构(6)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评价 ·评价的概念与观念 ·美术教学评价的意义 ·美术教学评价的策略 ·美术教学评价的方法(7)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课程资源的概念 ·美术课程资源的分类 ·美术课程的人力资源 ·美术课程的设备与材料资源 ·美术课程的地方资源 ·美术课程的电子与网络资源(8)课外校外美术教学 ·课外校外美术教学的意义 ·课外校外美术教学的特点 ·课外校外美术教育的类别与方法 ·美术兴趣班(小组)的美术教学 ·博物馆(美术馆)美术教学 ·社区中的美术教学

(9)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资质 ·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人格特征与魅力 ·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知识与技能 ·研究型美术教师的基本特征和能力 ·美术教育研究方法

·美术教育论文、教育叙事和调查报告的写作

(二)课程教学

1.以体验活动增强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建议通过回忆、交流和虚拟教学活动等方式,唤起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经验,体验美术教学过程,反思以往在认识、方法上的不足。

2.增强互动性,将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内在行为。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开放的教学氛围,增加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和知识交流,调动学生自主认知和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3.将对基本规律和方法的认知、运用与创新结合起来。熟悉职业规范,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发现、思考和判断。

4.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多样性,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阅读法、合作学习指导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益。

5.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拓展未来的职业和学术发展空间;掌握基本的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初步的职业资质和能力。采用微格教学法,形成诊断和反思能力,提高处理教学细节的能力。

6.将课堂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进入学校观摩、听课、调研,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获取更多的经验。聘请有经验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担任兼职指导教师或举办讲座、座谈会,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7.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交互性,创设能够展示各种关系的虚拟环境,扩大学生的眼界和认识空间。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得3个学分。建议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开设本课程,与教育见习同步,在教育实习之前开设,全部学程用1个学期或1个学年。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也可聘请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美术教研员和中小学美术教师辅助教学。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3)配备微格教室。

(三)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课程目标是本课程评价的依据。应将学生的现实表现和课业成绩与课程目标相对照,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综合的判断和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课程完成后的考查或考试,同时关注平时的作业、练习和实践表现。

(3)一般标准和创造性表现相结合。关注学生对一般理论和方法认识、运用的正确性,并重视学生在观察、思考和实践中表现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4)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形成反思能力和判断能力十分必要,应该鼓励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评价。

2.考查、考试方法:分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采用开卷或闭卷方式,其中客观题占40%,主观题占60%,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部分重点考查学生对常规美术教学方法的认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课程总成绩为两部分成绩相加,理论部分占60%,实践部分占40%。

《美术教育实习》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美术教育实习》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是教学实践类课程,对引导和指导学生认识美术教育的价值和基本规律,熟悉中小学美术教学环境、特点和过程,掌握美术教学技能、提高美术教学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美术教学的现状,提高对中小学教育与美术教学的认识,培养热爱教育的情感,增强责任感,打下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思想品质和业务素质的基础。

2.在参与中小学教育与美术教学活动中,掌握美术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的基本技能,获得美术教学的实践能力,增强教学创新意识,学会设计、组织富有创意的美术教学活动的方法。

3.逐步获得美术教学研究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当地美术资源和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的能力,独立进行美术教学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本课程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中小学教育与美术教学实践的机会,选择适合美术教育见习和美术教育实习的学校,是完成课程教学的基本前提。

(2)把握以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原则,在培养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理解、分析、综合与判断,验证或修正美术教学理论,以促成美术教学实践向更完美的方向发展。

(3)注重引导学生在美术教育见习和美术教育实习中既接触现实,同时也对现实加以反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进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理想方案或将来任教时应遵循的美术教育方向。

2.课程基本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美术教育见习”和“美术教育实习”两部分。(1)美术教育见习

美术教育见习的基本内容包括:参观见习学校;观摩见习学校的美术课堂教学;参与见习学校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参与见习学校的美术课外活动;参与见习学校举办的各项课外活动;进行美术教育教学的调查研究。

建议美术教育见习分阶段进行。本科第二学年的美术教育见习以教育观察为主,第三学年的美术教育见习在教育观察的基础上,参与课堂教学和美术课外活动,以加深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认识和对美术教学的体验。

(2)美术教育实习

美术教育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听课、备课、上课,担任班主任工作以及参与学校环境布置工作和美术课外辅导工作。教育实习一般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认识美术教育实习的意义,了解美术教育实习的任务,做好美术教育实习的思想准备;制订美术教育实习计划;设计美术教学方案;进行模拟美术教学。

观摩阶段:了解与分析实习学校的美术教学环境;观摩美术教师的美术教学工作;观摩班主任工作;根据实习学校美术教学进度,进行备课并试讲。

教学阶段:认真备课,写好每堂课的详细教案。在课前应把教案交给实习学校的美术教师审阅,经美术教师同意后方能上课。

进行美术课堂教学,课后认真批改美术作业。学生的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要在实习小组内进行评议与分析,先由执教的学生自评优缺点,再由其他学生、指导教师评议,并撰写教学评议与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

配合学校的日程安排,进行所带班级的日常管理。同时开展美术教育教学调查研究,或对中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进行个案研究。

总结阶段:撰写美术教育实习总结,并在实习总结会上进行交流;统计调查研究的数据,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或专题论文。

美术教育实习的内容还应包括:学校环境布置工作和美术课外辅导工作。根据实习学校的要求,主动参与并认真完成学校的环境布置工作。配合学校的课外活动,参与美术兴趣小组的辅导工作。

(二)课程教学

在美术教育见习与美术教育实习中,指导教师包括:见习学校和实习学校的美术教师,以及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师。

1.见习学校和实习学校美术教师的工作

(1)向学生介绍美术教学工作及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2)进行美术教学示范。

(3)指导学生备课、撰写美术教案、编制教学课件及组织课前试讲。(4)审阅学生撰写的美术教案、编制的教学课件、课堂听讲及进行课后讲评。(5)评定学生美术教育实习的成绩,并给予评语。2.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师的工作

(1)做好与见习学校和实习学校的联系工作,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业务和生活,及时解决见习和实习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使之能顺利完成美术教育见习与美术教育实习的任务。

(2)与见习学校和实习学校的美术教师共同审阅学生撰写的美术教案,编制的教学课件,提出修改意见,进行具体辅导。

(3)听学生讲课,课后组织评议,并主动征求学校美术教师和学生对美术教育教学的意见。

(4)了解学生参与学校环境布置及课外美术辅导的情况,并给予辅导。(5)指导学生围绕美术教学问题或其他教育问题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指导他们撰写调查报告或专题论文。

(6)根据实习学校美术教师所评定的成绩、评语及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后,评定美术教育实习的成绩。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12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得6学分。其中美术教育见习20学时,1学分;美术教育实习100学时,5学分。建议在第二、第三学年开设美术教育见习课,在第四学年开设美术教育实习课。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担任本课程的见习学校和实习学校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丰富 35 的美术教学实践经验,一般应具备小学高级和中学一级以上的职称;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美术教育专业素养,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并熟悉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

2.教学设备

实习学校应具有符合国家中小学教育标准的美术教室、教学设备。

(三)课程评价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美术教育见习与美术教育实习结束后,学生应完成并上交《美术教育见习手册》和《美术教育实习手册》。《美术教育见习手册》的内容包括:见习学校美术教育现状观察笔记1篇,听课笔记8篇以上,美术教育见习总结1篇;《美术教育实习手册》的内容包括:美术教案6篇以上(包括教案文稿以及自制的教具、范画和PPT课件等),听课笔记6篇以上、美术教育实习总结1篇。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结合在见习和实习期间的调查研究,围绕美术教学及其他教育问题撰写调查报告或专题论文。

2.评价主体多元性。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相结合。根据学生在美术教育实习全过程的表现,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的结果以及实习学校美术教师给学生评定的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美术教育实习的成绩。

3.评分指标。包括:美术教育实习的态度、美术课堂教学和美术课外教学的基本能力、美术教学创新能力、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质性和量化评价。其权重分别为:美术教育实习态度(10%),美术教学设计(20%),美术课堂教学(50%),学校环境布置工作及课外美术辅导工作(10%),美术教育教学研究(10%)。成绩可以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也可以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

4.美术教育实习成绩不及格者不能毕业,须参加下一届美术教育实习并取得及格成绩后方可毕业。

《中国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中国民间美术》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具有中国非物质文化与民间美术传统认知、现状调查及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传授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与技艺,以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传统的文化认同意识,发展学生对具有文化多样性价值的民族民间美术的审美认知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修养、文化传承意识,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1.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保护原则,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现状和濒危性,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提高作为文化传播者与传承者的文化自觉性。

2.了解并掌握民间美术基本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造型、技艺的传统特征,以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需求。

3.通过民间美术的社会调查,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民间美术相关信息的实践能力,以及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对本地区文化遗产的课程开发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将民间美术与中小学美术教育需求相结合的教学创意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把握体现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整体性、活态性、实用性特征的内容,了解民间美术研究的学科前沿信息。

(2)关注中国民间美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点,关注普遍性与代表性的互补结合。重视教学内容对本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吸收和利用。

(3)注意理论、社会调查与艺术实践三方面的融合与互动。

(4)突出对民间美术研究与实践方法的讲授。注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鼓励学生对本地区民间文化的学习研究。

2.课程基本内容

课程的基本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1)中国民间美术概述;(2)民间美术调查与艺术实践。

(1)中国民间美术概述

·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及其历史渊源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民间美术 ·文化多样性与中国多民族民间美术传统 ·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

·中国民间美术的分类、主要类型和代表传承人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体系及其叙事特征

中国民间美术代表类型的选择原则从两方面因素考虑:①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角度选择,考虑到不同民族的代表类型和传承人;②从其活态文化特性的角度考虑,以不同民族重要节日及重要祭祀时间为文化线索选择代表类型。涵盖以上因素的代表类型包括:民间剪纸、民间年画、民间皮影、民间刺绣、民间面花、民间面具、民间泥玩具、民间雕刻(木、石、砖等材料)、民间染织、民居建筑及其他类型(补充院校所在地区民间美术类型内容)。

(2)民间美术调查与艺术实践

以本地现有民间美术代表类型为调查主题或个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同时开展民间美术相关的艺术实践。课程实践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民间美术调查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包括民间美术相关类型的实地调查(民俗文化、地域性的艺术传统、代表传承人与代表作品);民间美术调查报告写作(文化信息与图像整理);民间美术品的认知与收集。

·民间美术的艺术实践。可根据学校当地的条件和可利用资源,选择代表性的民间美术类型作为教学内容,学习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体系。民间美术艺术实践的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①请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传承人进课堂讲授;②走出校门到民间艺人(民间作坊)中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二)课程教学

1.教学内容第一部分: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相关基本概念和文化理念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知与文化传承意识。面对丰富的学习内容,38 要精选好、利用好图像和文献资料,提前为学生提供相关阅读书目。

2.教学内容第二部分:重点了解民间美术调查方法。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注意调查课学习内容与当地社会生活、民间美术资源、民间美术传承人的紧密联系和互动。

3.鼓励并发挥学生在社会调查、艺术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尤其注意对少数民族地区和乡村地区学生的特长和生活习俗的尊重,以及对民间文化信仰和民间传承人的尊重。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2学分。其中中国民间美术概述20学时,1学分;民间美术调查与艺术实践20学时,1学分。建议在第三学期开设本课程,全部学程为1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比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3)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民间美术实习基地,通过长期、稳定的建设,完善教学、考察、实习条件。

(4)建议推行“一校一坊”的专业实践教学方式。根据不同民族地区学校的特点和可利用资源条件,通过建设专门的民间美术品收藏陈列室与民间艺术实践工作室为一体的“中国民间美术校园工作坊”,形成民间美术图像信息库(数据图像与实物收集),积累民间美术调查成果和学生艺术实践成果,建立具有地方民间文化和校园文化特色的集教学、陈列、收藏、研究为一体的标志性设施,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民间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建设作用。

(三)课程评价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课堂讨论、阅读与写作、实地调查实 39 践、艺术实践等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采用各单元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终结评价。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由于民间美术教学的开放性,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既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业的质量,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适应、沟通与知识应用方面的能力。

3.评价方法:读书报告或阅读笔记、民间美术调查报告或调查成果展览、艺术实践作品展与教学创意文案。其中,中国民间美术课程作业占总成绩的40%,民间美术调查与艺术实践课程作业占总成绩的60%。

4.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的多样化方法。

《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工艺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融知识、技能、艺术和应用为一体,对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才能、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及现代工艺美术的价值,通过实际动手制作体悟工艺的独特魅力,具有重要价值,对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的合格师资,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所选学工艺的简况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所选用工艺材料的基本特性。

2.初步掌握所选学工艺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技术方法和技能规范,能够正确地进行工艺操作,独立完成与技能水平相当的工艺作品。

3.具备鉴赏、分析普通工艺品审美特点和工艺特点的能力。

4.掌握所选学工艺的基本教学方法,具备课程设计、作品分析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及课外美术活动的辅导工作。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

(一)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

(1)选择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条件相适应的工艺技术、材料。(2)精选在中小学美术教学及社会生活中有应用价值的工艺技术。2.课程基本内容

各教学单位可根据教学条件选其中的两种工艺作为课程内容。(1)木浮雕工艺 ·材料和工具的准备 ·画稿的拷贝 ·基本雕刻方法 ·起伏关系的处理 ·肌理的运用

·打磨工艺 ·表面处理工艺

(2)编织工艺(草编、柳编、藤编、高比林编织等工艺)·高比林编织工艺

·编织用木框的制作、工具的准备 ·选色线 ·挂棉经 ·分经

·织作的几个要领(起伏关系的处理、直线编织、斜线编织、弧线编织、线面编织)

·织作

·后期处理工艺(3)陶艺

·泥料和工具的准备

·泥条的制作方法、泥条盘制成型方法 ·泥板的制作方法、泥板成型方法 ·徒手捏制成型方法 ·拉坯成型方法 ·肌理的制作方法

·装饰手法(刻、划、镂、压等)·施釉方法 ·烧制

(4)金属工艺(煅制工艺)·材料和工具的准备

·画稿的拷贝方法(如何把画稿拷贝到铁板或铜板上)·金属材料的剪裁方法 ·金属材料的加热方法 ·起伏关系的煅制方法 ·表面肌理的煅制方法

·镂空的方法 ·焊接的方法 ·铆接的方法 ·表面处理方法(5)蜡染工艺

·材料、工具的准备(织物面料、防染蜡、染料、蜡刀、毛笔)·画稿的拷贝方法 ·蜡绘的方法 ·冰纹的效果及运用 ·浸染 ·除蜡的方法 ·漂洗

(二)课程教学

1.从学生的基础条件和学习条件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重视掌握传统工艺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所创新。

2.加强对优秀工艺作品的介绍、赏析,组织参观有地方特点的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博物馆、作坊。培养学生的工艺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材料美、技艺美的鉴赏水平。

3.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教学法启迪,了解如何进行工艺的技术操作教学。4.教师指导与学生相互观摩、交流相结合;教师讲评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学生修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3学分。建议在第四学期开设本课程,在《设计基础》、《中国民间美术》课程之后开设,全部学程为1个学期。

(二)教学基本条件 1.教师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较高的专业素质及较强的动手能力,一般应具备讲师、工艺美术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课程中可聘请当地工艺美术大师举办 43 讲座、进行操作演示。

2.教学设备

(1)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实物资料和网络资源等。(3)配备工艺制作工具和供工艺操作教学用的工作室、工坊。

(三)课程评价

1.工艺操作是否符合基本要求和规范;作业工艺的精良程度;对形式法则、材质美感的理解及运用效果。

2.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可在学生间进行互教、互评考核,检查学生对课程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主要由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课内外作业完成情况等部分组成,作为平时成绩。终结性评价是课程结束时的作业成绩。课程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可占40%,作业成绩可占60%。

第四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01学科门类:哲学

0101哲学类 010101哲学 010102* 逻辑学 010103* 宗教学

02学科门类:经济学

0201经济学类 020101经济学

020102国际经济与贸易020103财政学 020104金融学

03学科门类:法学

0301法学类 030101法学

0302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030201*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30202* 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 0303社会学类 030301* 社会学 030302社会工作 0304政治学类

030401政治学与行政学

(注:可授法学或哲学学士学位)030402国际政治

(注:可授法学或哲学学士学位)030403* 外交学

(注:可授法学或哲学学士学位)030404思想政治教育

(注:可授法学或教育学学上学位)0305公安学类 030501治安学 030502侦查学 030503边防管理

04学科门类:教育学

0401教育学类 040101教育学 040102学前教育

040103特殊教育 040104教育技术学

(注:可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学位)0402体育学类 040201体育教育 040202*运动训练 040203社会体育

040204*运动人体科学 040205*民族传统体育

05学科门类:文学

0501中国语言文学类 050101汉语言文学 050102汉语言 050103对外汉语

050104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可注明藏、蒙、维、朝、哈等语言文学)050105* 古典文献 0502外国语言文学类 050201英语 050202俄语 050203* 德语 050204* 法语 050205* 西班牙语 050206* 阿拉伯语 050207日语050208△波斯语 050209* 朝鲜语 050210△菲律宾语 050211△梵语巴利语 050212△印度尼四亚语 050213△印地语 050214△束埔寨语 050215△老挝语 050216△缅甸语 050217△马来语 050218△蒙古语 050219△僧加罗语 050220* 泰语 050221△乌尔都语 050222△希伯莱语 050223* 越南语 050224△豪萨语 050225△斯瓦希里语

050226△阿尔巴尼亚语 050227△保加利亚语 050228△波兰语 050229△捷克语

050230△罗马尼亚语050231* 葡萄牙语050232△瑞典语

050233△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050234△上耳其语 050235△希腊语 050236△匈牙利语 050237* 意大利语 0503新闻传播学类 050301* 新闻学

050302广播电视新闻学 050303广告学 050304编辑出版学 0504艺术类 050401音乐学

050402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050403音乐表演 050404绘画 050405雕塑 050406美术学 050407艺术设计学 050408艺术设计 050409舞蹈学 050410舞蹈编导 050411戏剧学 050412表演 050413导演

050414戏剧影视文学 050415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050416摄影 050417录音艺术 050418动画

050419* 播音与主持艺术 050420广播电视编导

06学科门类:历史学

0601历史学类 060101历史学 060102世界历史 060103考古学

060104博物馆学 060105*民族学

07学科门类:理学

0701数学类

070l0l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2信息与计算科学 0702物理学类 07020l物理学

070202应用物理学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703化学类 07030l化学

070302应用化学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704生物科学类 070401生物科学 070402生物技术 0705天文学类 070501天文学 0706地质学类 070601地质学 070602地球化学 0707地理科学类 070701地理科学

07070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070703地理信息系统 0708地球物理学类 070801地球物理学 0709大气科学类 070901大气科学 070902应用气象学 0710海洋科学类 071001海洋科学 071002海洋技术 0711力学类

071101理论与应用力学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712电子信息科学类

07120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71202微电子学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71203*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0713材料科学类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710301材料物理 071302材料化学 0714环境科学类 07140l环境科学 071402生态学 0715心理学类 071501心理学 071502应用心理学 0716统计学类

(注:可授理学或经济学学士学位)071601统计学

08学科门类:工学

0801地矿类 080101采矿工程 080102石油工程 080103矿物加工工程 080104勘查技术与工程 080105资源勘查工程 0802材料类 080201冶金工程 080202金属材料工程

080203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08020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0803机械类

08030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30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080303工业设计

(注:可授工学或文学学士程学位)080304工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0804仪器仪表类

080401测控技术与仪器 0805能源动力类

080501热能与动力工程 080502核工程与核技术 0806电气信息类

0806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2自动化

080603电子信息工程 080604通信工程

0806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注: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080606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607生物医学工程 0807土建类 080701建筑学 080702城市规划 080703土木工程

080704建筑环境与设备 080705给水排水工程 0808水利类

080801水利水电工程 080802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080803港口航道与海岸 0809测绘类 080901测绘工程 0810环境与安全类 08100l环境工程 081002安全工程 0811化工与制药类

081101化学工程与工艺工程 081102制药工程 0812主通运输类 081201交通运输 081202交通工程 081203油气储运工程 081204飞行技术 081205航海技术 081206轮机工程 0813海洋工程类

081301船舶与海洋工程 0814轻工纺织食品类 081401食品科学与工程

(注:可授工学或农学学士学位)081402轻化工程 081403包装工程 081404印刷工程 081405纺织工程

081406服装设计与工程划内

(注:可授工学或文学学士能源工程学位)0815航空航天类

081501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081502飞行器动力工程 081503飞行器制造工程

081504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0816武器类

081601武器系统与发射 081602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081603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081604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 081605地面武器机动工程 081606兴信息对抗技术 0817工程力学类 081701工程力学 0818生物工程类 081801生物工程 0819农业工程类

081901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081902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081903农业建筑环境与 081904农业水利工程 0820林业工程类 082001森林工程

082002木材科学与工程 082003林产化工 0821公安技术类 082101刑事科学技术 082102消防工程

09学科门类:农学

0901植物生产类

090101农学090102园艺 090103植物保护 090104△茶学 0902草业科学类 090201草业科学 0903森林资源类 090301林学

090302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090303*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0904环境生态类 090401园林

09040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090403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5动物生产类 090501动物科学 090502△蚕学 0906动物医学类 090601动物医学 0907水产类

090701水产养殖学

090702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注:可授农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0学科门类:医学

1001基础医学类 100101* 基础医学 1002预防医学类 100201预防医学

1003临床医学与医学校术类 100301临床医学 100302针麻醉学 100303兴医学影像学 100304兴医学检验

(注:可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1004口腔医学类 100401口腔医学 1005中医学类 100501中医学 100502针灸推拿学 100503蒙医学 100504藏医学 1006注医学类 100601*法医学 1007护理学类 100701护理学

(注:可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1008药学类 100801药学

(注:可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100802中药学

(注:可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100803药物制剂

(注:可授医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1学科门类:管理学

110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110101* 管理科学

11010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10103工业工程

(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10104 工程管理 1102工商管理类 110201工商管理

110202市场营销 110203会计学 110204财务管理 110205人力资源管理 110206旅游管理 1103公共管理类 110301行政管理

(注:可授管理学或法学学士学位)110302公共事业管理

(注:可授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士学位)

110303兴劳动与社会保障 110304兴土地资源管理

(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104农业经济管理类

(注:可授管理学或农学学士学位)110401农林经济管理 110402农村区域发展 1105图书档案学类 110501图书馆学 110502档案学

(注:有*者为召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由教育部负责审批;有△者为需从严控制设置的专业,原则上不再增加布点。)

第五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颁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教高[1998]8号附件一(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

01学科门类:哲学

0101哲学类

010101哲学

010102* 逻辑学

010103* 宗教学

02学科门类:经济学

0201经济学类

020101经济学

020102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103财政学

020104金融学

03学科门类:法学

0301法学类

030101法学

0302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030201*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30202* 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

0303社会学类

030301* 社会学

030302社会工作

0304政治学类

030401政治学与行政学

(注:可授法学或哲学学士学位)

030402国际政治

(注:可授法学或哲学学士学位)

030403* 外交学

(注:可授法学或哲学学士学位)

030404思想政治教育

(注:可授法学或教育学学上学位)

0305公安学类

030501治安学

030502侦查学

030503边防管理

04 学科门类:教育学

0401教育学类

040101教育学

040102学前教育

040103特殊教育

040104教育技术学(教育学或理学)

0402体育学类

040201体育教育

040202*运动训练

040203社会体育

040204*运动人体科学

040205*民族传统体育

05学科门类:文学

0501中国语言文学类

050101汉语言文学

050102 汉语言

050103* 对外汉语

050104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可注明藏、蒙、维、朝、哈等语言文学)

050105* 古典文献

0502外国语言文学类

050201英语

050202俄语

050203* 德语

050204* 法语

050205* 西班牙语

050206* 阿拉伯语

050207日语

050208△波斯语

050209* 朝鲜语

050210△菲律宾语

050211△梵语巴利语

050212△印度尼四亚语

050213△印地语

050214△束埔寨语

050215△老挝语

050216△缅甸语

050217△马来语

050218△蒙古语

050219△僧加罗语

050220* 泰语

050221△乌尔都语

050222△希伯莱语

050223* 越南语

050224△豪萨语

050225△斯瓦希里语

050226△阿尔巴尼亚语

050227△保加利亚语

050228△波兰语

050229△捷克语

050230△罗马尼亚语

050231* 葡萄牙语

050232△瑞典语

050233△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

050234△上耳其语

050235△希腊语

050236△匈牙利语

050237* 意大利语

0503新闻传播学类

050301* 新闻学

050302广播电视新闻学

050303广告学

050304编辑出版学

0504艺术类

050401音乐学

050402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050403音乐表演

050404绘画

050405雕塑

050406美术学

050407艺术设计学

050408艺术设计

050409舞蹈学

050410舞蹈编导

050411戏剧学

050412表演

050413导演

050414戏剧影视文学

050415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050416摄影

050417录音艺术

050418动画

050419* 播音与主持艺术

050420广播电视编导 06学科门类:历史学

0601历史学类

060101历史学

060102* 世界历史

060103考古学

060104博物馆学

060105*民族学

07学科门类:理学

0701数学类

070l0l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2信息与计算科学

0702物理学类

07020l物理学

070202应用物理学(理学或工学)

0703化学类

07030l化学

070302应用化学(理学或工学)

0704生物科学类

070401生物科学

070402生物技术

0705天文学类

070501天文学

0706地质学类

070601地质学

070602地球化学

0707地理科学类

070701地理科学

07070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070703地理信息系统

0708地球物理学类

070801地球物理学

0709大气科学类

070901大气科学

070902应用气象学

0710海洋科学类

071001海洋科学

071002海洋技术

0711力学类

071101理论与应用力学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0712电子信息科学类

07120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071202微电子学(理学或工学)

071203*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0713材料科学类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0710301材料物理

071302材料化学

0714环境科学类

07140l环境科学

071402生态学

0715心理学类

071501心理学

071502应用心理学

0716统计学类

(注:可授理学或经济学学士学位)

071601统计学

08学科门类:工学

0801地矿类

080101采矿工程

080102石油工程

080103矿物加工工程

080104勘查技术与工程

080105资源勘查工程

0802材料类

080201冶金工程

080202金属材料工程

080203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08020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0803机械类

08030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30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080303工业设计

(注:可授工学或文学学士程学位)

080304工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0804仪器仪表类

080401测控技术与仪器

0805能源动力类

080501热能与动力工程

080502核工程与核技术

0806电气信息类

0806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2自动化

080603电子信息工程

080604通信工程

0806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注: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080606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607生物医学工程

0807土建类

080701建筑学

080702城市规划

080703土木工程

080704建筑环境与设备

080705给水排水工程

0808水利类

080801水利水电工程

080802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080803港口航道与海岸

0809测绘类

080901测绘工程

0810环境与安全类

08100l环境工程

081002安全工程

0811化工与制药类

081101化学工程与工艺

081102制药工程

0812主通运输类

081201交通运输

081202交通工程

081203油气储运工程

081204飞行技术

081205航海技术

081206轮机工程

0813海洋工程类

081301船舶与海洋工程

0814轻工纺织食品类

081401食品科学与工程

(注:可授工学或农学学士学位)

081402轻化工程

081403包装工程

081404印刷工程

081405纺织工程

081406服装设计与工程划内

(注:可授工学或文学学士能源工程学位)

0815航空航天类

081501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081502飞行器动力工程

081503飞行器制造工程

081504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0816武器类

081601武器系统与发射

081602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081603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081604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

081605地面武器机动工程

081606*信息对抗技术

0817程力学类

081701工程力学

0818生物工程类

081801生物工程

0819农业工程类

081901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081902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081903农业建筑环境与

081904农业水利工程

0820林业工程类

082001森林工程

082002木材科学与工程

082003林产化工

0821公安技术类

082101刑事科学技术

082102消防工程

09学科门类:农学

0901植物生产类

090101农学090102园艺

090103植物保护

090104△茶学

0902草业科学类

090201草业科学

0903森林资源类

090301林学

090302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090303*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0904环境生态类

090401园林

09040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090403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5动物生产类

090501动物科学

090502△蚕学

0906动物医学类

090601动物医学

0907水产类

090701水产养殖学

090702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注:可授农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0学科门类:医学

1001基础医学类

100101* 基础医学

1002预防医学类

100201预防医学

1003临床医学与医学校术类

100301临床医学

100302针麻醉学

100303*医学影像学

100304*医学检验(医学或理学)

1004 口腔医学类

100401 口腔医学

1005中医学类

100501中医学

100502针灸推拿学

100503蒙医学

100504藏医学

1006注医学类

100601* 法医学

1007护理学类

100701护理学(医学或理学)

1008药学类

100801药学(医学或理学)

100802中药学

(注:可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100803药物制剂

(注:可授医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1学科门类:管理学

110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110101* 管理科学

11010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10103 工业工程

(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10104 工程管理

1102 工商管理类

110201 工商管理

110202 市场营销

110203会计学

110204财务管理

110205人力资源管理

110206旅游管理

1103公共管理类

110301行政管理

(注:可授管理学或法学学士学位)

110302公共事业管理

(注: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

110303*劳动与社会保障

110304*土地资源管理

(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104农业经济管理类

(注:可授管理学或农学学士学位)

110401农林经济管理

110402农村区域发展

1105图书档案学类

110501图书馆学

110502档案学

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

010104 W 伦理学

020105 W 国民经济管理

020106 W 贸易经济

020107 W 保险

020109 W 金融工程

020110 W 税务

020111 W 信用管理

020112 W 网络经济学

020113 W 体育经济

020114 W 投资学

020115 W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

030120 W 监狱学

030303 W 家政学

030304 W 人类学

030406 W 国际政治经济学

030504 W 火灾勘查

030505 W 禁毒学

030506 W 警犬技术

030507 W 经济犯罪侦查

030508 W 边防指挥

030509 W 消防指挥

030510 W 警卫学

040105 W 小学教育

040106 W 艺术教育

040107 W 人文教育

040108 W 科学教育

050106 W 中国语言文化

050107 W 应用语言学

050238 W 捷克语-斯洛伐克语

050239 W 泰米尔语

050240 W 普什图语

050241 W 世界语

050242 W 孟加拉语

050243 W 尼泊尔语

050244 W 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

050245 W 荷兰语

080503 W 工程物理

080504 W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080611 W 软件工程

080612 W 影视艺术技术

080613 W 网络工程

080614 W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

080615 W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080616 W 光电信息工程

080617 W 广播电视工程

080618 W 电气信息工程

080619 W 计算机软件

080620 W 电力工程与管理

080621 W 微电子制造工程

080622 W 假肢矫形工程

080623 W 数字媒体艺术

080706 W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080707 W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080708 W 景观建筑设计

080709 W 水务工程

080724 W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080804 W 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

080805 W 水资源与海洋工程

080902 W 遥感科学与技术

080903 W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081003 W 水质科学与技术

081004 W 灾害防治工程

081103 W 化工与制药

081207 W 物流工程

081208 W 海事管理

081209 W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

081407 W 食品质量与安全

081409 W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081702 W 工程结构分析

081905 W 农业工程

050246 W 芬兰语

050247 W 乌克兰语

050305 W 传播学

050306 W 媒体创意

050422 W 艺术学

050423 W 影视学

060106 W 文物保护技术

070203 W 声学

070303 W 化学生物学

070304 W 分子科学与工程

070403 W 生物信息学

070404 W 生物信息技术

070405 W 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

070406 W 动植物检疫

070407 W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70408 W 医学信息学

070409 W 植物生物技术

070410 W 动物生物技术

070704 W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071003 W 海洋管理

071004 W 军事海洋学

071205 W 信息安全

071206 W 信息科学技术

071207 W 光电子技术科学

071403 W 资源环境科学

071701 W 系统理论

071702 W 系统科学与工程

080206 W 复合材料与工程

080207 W 焊接技术与工程

080208 W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080209 W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210 W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

080211 W 稀土工程

080306 W 车辆工程

080307 W 机械电子工程

080308 W 汽车服务工程

081906 W 生物系统工程

082103 W 安全防范工程

082104 W 交通管理工程

082105 W 核生化消防

090105 W 烟草

090106 W 植物科学与技术

090107 W 种子科学与技术

090108 W 应用生物科学

090109 W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090503 W 蜂学

100305 W 放射医学

100306 W 眼视光学

100307 W 康复治疗学

100308 W 精神医学

100309 W 医学技术

100310 W 听力学

100311 W 医学实验学

100402 W 口腔修复工艺学

100505 W 中西医临床医学

100804 W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100805 W 藏药学

100806 W 中药资源与开发

100807 W 应用药学

110105 W 工程造价

110207 W 商品学

110208 W 审计学

110209 W 电子商务

110210 W 物流管理

110211 W 国际商务

110305 W 公共关系学

110307 W 公共政策学

110308 W 城市管理

110309 W 公共管理

110503 W 信息资源管理

(注:有*者为需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由教育部负责审批;有△者为需从严控制设置的专业,原则上不再增加布点;专业代码加有“W”者为目录外专业。)

下载体操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之一(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体操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之一(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