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但城市低保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城市低保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部门配合不力,隐性收入显性化不够。低保工作只有众多部门共同协作,才能使隐性收入显性化,正确核定收入,确定真正的低保户。但在实际工作中,政府未出台相关规定,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低保对象家庭的收入及财产难以核准,民政部门无法建立相关的低保数据库,核定收入、确定低保户的手段有限。
(二)发挥舆论宣传不够。各级各部门很少利用业务培训、张贴标语、橱窗展示、报刊、电视、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持久地低保政策宣传。致使部分群众对低保工作的认识不够,不能树立正确的低保观念,把民政救助和城市低保混为一谈,增加了低保工作的难度。
(三)低保工作缺少法规和电脑操作系统培训。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各级民政及相关部门很少举办低保工作人员的城市低保工作法律法规和电脑操作的系统培训,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都不高,增加了低保工作的强度和难度。
(四)人力资源不足,工作效率难以保障。尽管低保工作由民政部门主管,履行审批职能,由于低保户较多,民政局只能抽查走访,但量小面窄,无法面面俱到,局限性很大。基层工作员管理水平、专业素质不高也不受重视,而实际的低保申请受理、入户调查、公示、随访、公益性劳动等工作都是由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去做,无论是镇还是社区居委
会,人员少,工作量大,没有专职低保工作人员,大多数工作人员的职能都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加上多数低保户住所不固定以及人户分离。上述原因制约了低保管理工作的深入。
(五)城镇建设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城市拆迁、改造、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出现了一批拆迁、改造户和失地农民,在当前及今后可预见的时间内生活水平不明确的情况下,拆迁、改造户和失地农民出于对赔偿或安置不满,采取了规模上访、越级上访等过激的手段,这样催生了一批新的低保户,给低保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同时,拆迁、改造带来住所的不固定和人户分离,又增加了低保工作入户调查及随访的难度。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工作机构不建全。目前仍有一些地方没有专门的低保工作机构,多数街道、镇(乡)和社居委没有专职低保员,工作经费严重短缺,办公条件简陋。全省有1个市和22个县(区)未成立低保机构;已成立低保机构的16个市中属于独立的行政机构只有4个,占全省24%;有5个市39个县(区)地方财政没有安排低保工作经费;有18个县(区)无专职低保人员,这些都影响了低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低保补差水平偏低。安徽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型城市及财政困难地区,贫困人口也相对较多,这是导致全省低保月人均补差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全省6月份人均补差已达61元,但据民政部通报,5月份全国低保月人均补差即达70元,安徽省仍居偏后位次(居倒数第7位)。
三是工作手段落后。低保信息网络建设至今没有建成,少数县、区连微机都没有,有些街道、社居委甚至还以手工操作,致使动态管理情况不能及时反映,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是低保管理仍不够规范。由于家庭收入测算难,存量资产和隐性收入难以核定,少数地方公示制度执行不严等原因,错保、漏保、“人情保”以及保障标准与实际补差相脱节等问题时有发生。
五是部分地区相关部门在低保工作中责权不清。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
例》和安徽省政府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都明确规定,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城市低保的管理和审批,财政部门负责落实保障资金。各级民政部门负责城市低保资金的管理使用,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法监督城市低保资金的管理使用。安徽省在实施城市低保工作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属于民政部门的审批职责,在有的地方如滁州、巢湖的市区,必须由民政和财政部门共同履行,或民政部门审批后,由财政部门最后审定。二是很多地方负责管理使用低保资金的民政部门不清楚本级财政低保资金的结余情况,管理低保对象(人)与管理资金(财)的权力分离,在低保金的使用上没有主动性。
二、建议和要求
为切实解决当前低保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进一步推动安徽省低保工作的开展,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一)建议以省政府名义专题研究解决以下问题。
1、建立健全低保工作机构,落实行政编制;
2、规定省、市、县民政部门低保工作经费,按照不低于本级上年度低保资金支出总额的2‰、5‰、15‰安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3、落实低保信息网络建设经费,加快建设步伐。
4、请省政府协调,省下拨到社居委的社保工作经费(含低保工作经费),由省财政厅、民政厅、劳动厅3家共同行文,以保证基层低保工作正常运转。
(二)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对于目前安徽省局部地区低保工作存在部门间责权不清等问题,建议省政府加强协调,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严格按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安徽省政府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等政策规定,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低保管理和资金的管理使用工作;财政部门按照规定落实城市低保资金;统计、物价、审计、劳动保障和人事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城市低保的有关工作。在政府领导下,相互配合,各负其责。
(一)城市低保保障比例低。目前,我市城市低保对象869户,计1808人。按2007年非农业人口119万计算,城市低保保障比例仅为0.15%,远远低于同期省内其他城市的水平,列全省末位。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比例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社会事业发展越均衡,则需要最低生活保障的群体就越小,保障比例就越低。从省民政厅公布的2007年底全省17地市城市低保保障比例看,威海、烟台、青岛、潍坊、东营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分别排在倒数第一至第五。二是我市目前劳动力短缺,就业充分。我市现行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每月760元,在一个人充分就业的前提下,一个家庭只要再有很少一部分收入,就能超过低保线。因而目前我市保障的低保对象大多是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病人和老年人等,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很少被纳入低保范围,这也是我市低保比例低的另一个原因。三是我市结构性失业问题不突出。从全省低保比例排在前面几个城市的情况看,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以枣庄为例,该市以煤炭产业为主,随着资源的减少,很多煤炭企业面临转产,因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失业人员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只能依靠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其生活困难。因而该市的低保比例达到了5.17%,为全省最高。与枣庄相比,我市这方面的压力就很小。四是我市确有一些因素影响低保保障比例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低保资金分担比例不合理。目前,市级财政只负担环翠区城市低保保障资金的40%,其他市区由所在市区自行解决,考虑到财政负担问题,各市区在标准的掌握上一般从严。
2、跨市区低保对象申请难。由于低保资金基本由各市区自行负担,所以对部分户口与常住户口不统一的对象申请低保,各市区往往互相推诿,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负担。
3、部分应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居民至今未被纳入。主要包括城市建成区内的原居民,土地被征用的库区村居民等。
(二)城乡低保标准差距大。目前,我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33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元,两者之比为3.3:1,远低于城乡收入之比2:1。
(三)城乡低保制度具有先天不足性。城乡低保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有救无类”和“差额补助”,即执行收入一元化标准,不论身份如何,只要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低保标准,就可以申请享受低保待遇,反之则不行,以此来保障低保对象生活水平的一致性。这一政策表面上是绝对公平的,但实践中却带来一系列难题:一是部分特别困难的家庭被排除在低保范围之外。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这样家庭,虽然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却因偶遇大病、大灾、人身意外伤害和支付子女高额学费等,造成收不抵支,实际生活水平远低于低保水平。由于城乡低保在申请、审核、审批过程中执行收入一元化标准,只考虑家庭收入,不考虑家庭实际支出,致使这部分特别困难的家庭被排除在低保范围之外。二是家庭收入难以准确核算。准确核算家庭收入,是搞好城乡低保工作的关键环节,也一直是困扰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老大难问题。在具体工作中,城市居民家庭的显性收入和固定收入容易计算,但隐性收入和弹性收入却难以计算。农村居民家庭由于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收入难以货币化。除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因素外,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稳定性。再加上核算家庭收入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工作成本较高。所以很多情况下,只能在工作人员和申请人都可接受的区间内估算一个“模糊收入”或者简单地以社区居民公认的贫困户、困难户作为衡量申请低保对象的标准,致使部分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未被纳入低保范围。三是“差额补助”无法做到精准化。按照“差额补助”政策,理论上能够保证每个低保家庭收入的均等化,但操作起来难度很大。比如,在城市低保标准每月330元,人均家庭收入329元的情况下,每人每月应享受1元的低保补助,但实际工作中无法做到这一点。对人均收入略低于低保标准的家庭来说,可能出现两种结果:要么沾光,被纳入低保,实际补助水平高于低保标准与家庭人均收入之间的差额;要么吃亏,被排除在低保之外。
(四)落实镇级配套资金困难较大。按照我市现行的保障资金负担方法和比例(市级财政只负担环翠区城市低保保障资金的40%,农村低保负担全市低保保障资金的20%,其余由各市区负担),市、县两级低保资金落实困难不大,但到镇级却有较大困难。主要因为费税改革后,农业税、农村特产税和“三提五统”都被取消,镇级财政收入大幅下降,30%的低保配套资金成为镇级财政巨大的负担。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低保资金难以足额发放,影响保障对象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使镇、村两级人为地提高农村低保“门槛”,使应该享受低保的家庭难以进入低保范围。
(五)配套政策滞后。我市于2004开展了医疗、教育、住房“三项救助”工作,但救助对象局限于城乡低保对象,政策不够规范完善,有些甚至不够合理。2006年以后,我们在实施大病救助、慈善助学活动时,将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20%的家庭纳入救助范围,有效地缓解了部分城乡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困难。但社会救助应以政府为主导,慈善为补充,大病救助、慈善助学是纯粹的慈善救助,活动的开展受制于善款的募集,不能形成长效机制。与低保制度相配套的分类施保和边缘家庭临时救助等政策尚待出台。
(六)无专门机构和经费保障。根据民政部《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暂行评估标准》的要求,各级必须有专门的低保工作机构和办公场所,市区低保工作经费不低于每名低保对象20元,镇(街)不低于10元,社区(村)不低于15元。以上共计每名低保对象年工作经费为45元。目前,市级刚成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中心,但未正式开展工作。各市区无专门的低保工作机构,更无专门的工作经费,特别是基层工作力量薄弱,目前我市镇
(街道)级民政仅设民政助理员岗位,配备1-2人,而且是兼职。需负责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大病救助以及其他配套社会救助等民政工作。由于政策性强、对象多、覆盖范围广的社会救助全面实施以后,镇(街)、村(居)两级的民政社会救助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空前加大,严重制约了城乡低保工作的进一步规范管理和长远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扩大城市低保范围。近期政府将出台文件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低保范围,这样一方面可以体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城市低保的比例。同时我们也取消“人户分离”的限制,申请人可以向户籍所在地的居(村)民委员后提出申请。
(二)科学地确定保障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应依据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包括吃、穿、住、医、教等)必需品的实际需求及各级政府财政实际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及物价指数的变化不断调整,由当地政府予以公布。保障标准既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确定过低保障不了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确定过高政府财力又难以承受,也易助长人的隋性和不劳而获的思想。同时,在低保提标时,我们应适当加大农村低保提标幅度,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差距,使农村低保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中比例更加合理。
(三)科学测算收入、准确界定低保对象。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应从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方面进行核算,对隐性收入和弹性收入通过调查评估确认,对不能确定的行业收入,可以调查制定全市主要行业最低工资评估标准参照执行。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类别应为种植、养殖、加工、劳务等纯收入和接受或应该接受的扶(抚、赡)养费等。由于农村家庭经营收入类别繁杂,价格按地域高低不一,因此在家庭收入的具体计算上,应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制定一个科学的量化标准(比如农作物的地域亩产量、扶养费支出比例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匡算,但必须计算纯收入。如种植、养殖、加工等收入的计算,应以总收入减去种养加过程的投入费用,才能计算出实际收入。另外,可以建立城乡居民收入核算评估组织机构,或者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完成低收入居民家庭收入核算任务。
(四)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议较大幅度地提高市、县两级的负担比例,压缩乡镇财政的负担比例。具体是城市低保由市财政负担环翠区城市低保资金的60%,负担其他市区的20%;农村低保市财政负担全市低保资金的30%,将镇级负担比例压缩到10%以内,并由各市区财政转移支付,进一步调动各市区做好城乡低保工作的积极性。
(五)完善低保配套政策。近期政府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困难居民救助的意见》,对城市低保分类施保的对象、标准、资金来源、工作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并实行分类施保制度。对城乡低保边缘家庭的救助,在原有的“三项救助”基础上扩大救助对象范围,增加救助项目,从生活、医疗、教育、农村危房改造等多个方面对城乡生活困难居民实施救助。
(六)设立低保工作机构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随着城乡低保扩面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各地城乡低保人数都有大幅度增加,具体工作极其繁重,因此市、县、乡、村各级有必要配备相应机构和工作人员。由于大量的具体工作在乡镇(街道)一级中进行,因此要特别注重在乡镇(街道)设立低保工作站并配备相应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低保工作。村(居)委会可从村(居)干部中派出专门工作人员负责相应的低保工作。对于编制落实困难或暂时无法落实的,可由民政部门内部调剂解决,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篇:城市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灵台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思考
党校2009级行政管理专业 王淑玲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目前灵台县城市困难群众救助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城乡社会救助保障体系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对改变贫困面貌、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县民政工作按照“规范管理上水平”的总体要求,把建立和完善城市低保规范化管理作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改善民计民生的民心工程来抓,不断完善工作制度,精心安排,规范操作,狠抓落实,使城市低保工作真正成为保障城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使城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特别是去年以来,县民政局按照摸清底数,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加强管理,逐步实现“应保尽保”的工作思路,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城乡低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灵台县城市低保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止目前,全县共审批城市低保对象1620户3254人,分四类保障:一类对象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或抚养人的“三无”人员。二类对象为(1)严重残疾并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2)患艾滋病或其它重大疾病,住院费、医药费较大的人员;(3)父母均为失业人员家庭的中、小学在校学生;(4)单亲家庭中的未成年子女;三类对象为在职、失业下岗和具备再就业条件的人员。四类对象为待分配期间符合低保条件的普通高 1
校毕业生和城镇退伍待安军人。人均月补差138.5元,临时生活补贴58元每人每月,月发放保障金45.1万元,临时生活补贴共 18.87万元,全年共发放保障金及生活补贴767.3万元。城市低保制度的规范运行,有效保障了我县城市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结合调查情况分析,灵台县城市低保制度运行的主要做法是:
(一)多层次管理,着力打造阳光低保。县乡两级分别成立了低保工作领导小组。2005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科级建制的低保办公室,配备专职主任、副主任各1名,工作人员2名,1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在成立民政办公室时,核定专干编制18个,并通过公开招考的形式,配备了一批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熟练的优秀工作人员。各乡镇(街道办)、居委会成立了低保民主评议小组,各社区都确定了联络员,全县上下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灵台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行办法》、《灵台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等规范性文件,县民政局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阳光低保”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开展基层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的通知》、《灵台县城乡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基本标准》等文件,并建立了“谁入户、谁调查;谁受理、谁审核;谁管理、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制,使全县城市低保工作有章可依、规范运行。
(二)规范化操作,着力打造公平低保。严格实行“分类施保,差额补助,动态管理”,严把“调查摸底、对象审核、民主评议、三级公示”等关键环节,使城市低保制度运行更加规范合 2
理。一是坚持“三个见面”。在入户调查过程中,首先与保障对象本人见面,查看家庭人口、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开展收入测算并填写入户调查表;其次与保障对象邻居见面,详细询问贫困原因、家庭收入及目前生活状况,重点调查有无隐形收入;再次与居委会组织见面,调查反映情况是否属实。按照不入户不过关、不开展调查测算不过关、不走访邻里询问不过关、不进行民主评议不过关、不公示不过关的“五不过关”要求,扎实开展低保对象入户调查工作。二是规范运作机制,完善“三个程序”。在确定保障类别和补差额度上,按照家庭收入,对照家庭综合情况进行分类;在资金审批程序上逐乡查对,逐户核算,确保准确无误;在资金发放程序上采取专款专用、实行“一册明、社会化”发放,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三是严格申请审批,实行“三级评议公示”。在入户调查和审核审定过程中,实行户主申请、评议小组评议公示、乡镇政府(街道)审查公示、县民政局审批公示的三级审批公示制,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准确无误。四是坚持分类施保,实行“动态管理”。城市低保在广泛调研、多方征求意见、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严格核算收入,合理确定补差额度和保障类别。五是健全档案资料,完善“四级体系”。在城市低保对象资料管理中,严格建立健全了县、乡(街道)、社区、服务对象四级档案管理体系,每户均建立低保申请、审批表、入户调查表、变更登记表、档案袋等资料,实行按类建档,专人保管,做到了情况明、底数清、对象准、资料全。
(三)广覆盖提标,着力打造公正低保。针对我县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工矿企业少、就业门路窄、交通 3
闭塞等实际,建立了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我县城市低保工作自1999年实施以来,连续多次提高补助水平,月人均补差由最初的33.4元提高到现在的138.5元。低保标准的提高和生活补贴的及时发放,有效增强了低保对象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确保了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
(四)全方位宣传,着力打造公开低保。为确保将农村低保这一惠民政策全面落实,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书写标语、组织培训、电视讲座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广泛宣传保障范围、保障标准、申请审批程序、资金发放办法、评价监督管理等相关政策,引导群众正确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宽领域监督,着力打造诚信低保。县民政局每季度末集中10天时间,由主要领导带队,抽调各乡镇(街道)民政助理员及县局工作人员40多人组成督查组,对照《灵台县城乡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基本标准》,通过入户调查、测算收入、查看档案资料、走访群众、核对会计账务、入户跟踪检查等方式,以对象是否准确、标准是否合理、制度是否健全、程序是否合规、资金管理使用是否合乎财经纪律、是否做到了“阳光低保”等为重点进行的全面检查,彻底纠正低保对象不准,补差不合理,执行政策不合规等问题,确保了各项工作规范运行。
二、灵台县城市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低保对象难确定、家庭收入难核算。
城市低保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政府保障与法定赡养、抚养相结合,但有些家庭为了享受低保,将父母的户口与其分离,视为不是共同生活的家庭员。差额补助,只要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 4
城乡低保标准,就可以申请享受低保待遇,反之则不行,以此来保障低保对象生活水平的一致性。这一政策表面上是绝对公平的,但实践中却带来一系列难题:一是保障对象难以确定,部分特别困难的家庭被排除在低保范围之外。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这样家庭,虽然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却因偶遇大病、大灾、人身意外伤害和支付子女高额学费等,造成收不抵支,实际生活水平远低于低保水平。由于城乡低保在申请、审核、审批过程中只考虑家庭收入,不考虑家庭实际支出,致使这部分特别困难的家庭被排除在低保范围之外。二是家庭收入难以准确核算。准确核算家庭收入,是搞好城乡低保工作的关键环节,也一直是困扰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老大难问题。在具体工作中,城市居民家庭的显性收入和固定收入容易计算,但隐性收入和弹性收入却难以计算,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稳定性。再加上核算家庭收入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工作成本较高。所以很多情况下,只能在工作人员和申请人都可接受的区间内估算一个“模糊收入”或者简单地以社区居民公认的贫困户、困难户作为衡量申请低保对象的标准,致使部分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未被纳入低保范围。三是“差额补助”无法做到精准化。按照“差额补助”政策,理论上能够保证每个低保家庭收入的均等化,但操作起来难度很大。比如,在城市低保标准每月184元,人均家庭收入180元的情况下,每人每月应享受4元的低保补助,但实际工作中无法做到这一点,就生活补贴每人每月就有58元。对人均收入略低于低保标准的家庭来说,可能出现两种结果:要么沾光,被纳入低保,实际补助水平高于低保标准与家庭人均收入 5
之间的差额;要么吃亏,被排除在低保之外。
(二)保障面窄、保障标准偏低,形式单一
我县贫困人口较多,需要保障的对象也较多,但我县低保保障面相对比较小,近年来,由于我县企业很少,下岗职工较多,加之农转非人口逐渐增多;城市低保受省、市调控指标限制,要实现应保尽保和按户保障难度大。
1.困残疾致困享受低保的对象,低保相对偏低
在低保操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低保户,他们致困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残疾,无法自食其力,加上家庭、年龄等多种因素而导致贫困。我县就算按每人每月184元的标准发给低保金,一家三人,包括生活补贴可领取726元,支出包括衣、食、住、医药费,学生上学等,使支出远远超过支出。
2.因生病致贫,要享受低保的对象,低保收入杯水车薪 在工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低保户,他们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家中长期供养身患重大疾病的人员,加上家庭其他成员还要照顾病人,也很难出去创业,孩子还要受教育,还要支付巨额的医药费,低保金对这些家庭来说仅为杯水车薪。
(三)配套政策相对滞后。
1997年9月2日《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正式颁布。这是国家关于建立和实施城市低保制度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随后,省、市、县都出台了政策性文件,但并没有出台相对应处罚措施以制约性政策。至今也没有开发一套系统的管理软件,也没有与其他部门实现信息共享,这给最底层的业务人员不但增加了很多工作量,而且难免会出现错 6
保、漏保的现象,就算出现错保,漏保,骗保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处罚措施。
(四)基层工作力量较为薄弱。目前各乡镇(街道)民政办的机构设臵和人员配备是根据传统的民政业务种类和工作量来安排的,民政业务种类、业务量逐渐增多,乡镇低保工作人员力量不足,而且就一名民政助理员大部分身兼数职。近年来,乡、村两级的民政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加大,现有力量显然不能适应现有工作需要,制约了低保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和工作长远发展。
三、对健全完善城市低保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暖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抓紧完善落实城市低保制度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级党政和政府应从践行“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低保工作当做大事来抓,作为实事来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居民家中。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一)合理确定低保对象、准确核算家庭收入 1.加强享受低保家庭经济收入的动态管理。
社区居委会可以要求申请低保的家庭,应当如实填写其家庭经济状况,并对其填写的内容做出一个书面的承诺,保证其未隐瞒任何经济来源和现有的家庭财产。如有隐瞒,一经查实,除取消申请低保资格外,还应给予相应的批评教育甚至追究相应的责任。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遏制住少数人骗取低保的做法。与此同时,在乡镇(街道办)公示栏内常年公示低保待遇人员、退出 7
人员名单、低保金变更人员名单,公开举报电话,鼓励群众监督举报。
2.是按季上门走访动态核查。在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对低保对象按类别定期审核,对自然减员的家庭及时停发低保金,对家庭收入发生变化、不符合低保条件的要及时退出保障范围。
动态管理要严格按照社区居委会调查核实,评议小组评议、街道审查,县民政局审查的程序办理,确保不走过场。
社区每季度末核查一次。核查时要深入具体低保户,如实填写核查表,坚持谁调查、谁签字、谁负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核查中运用“看、听、算、访、比”五字法,即看被调查对象的住房情况,室内陈设及低保金领取存折等;听被调查对象申报家庭收入及生活情况等;算出家庭收入和人均月收入;访问邻居、群众印证其家庭就业及收入情况;比调查对象户与其他困难户差别情况,低保核查力求真实、准确,针对低保家庭收入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切实做好“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实现低保对象 “进出二畅通”,确保核查工作的公理、公正。
(二)分类合理确定低保标准,确保基本生活
1.按困难程度分门别类制定低保标准。实行分档低保标准,维护低保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虽然我县也是分类保障,但类别之间并没有拉开距离,人均月补差相对比较集中,由于低保对象的情况千差万别,对 “三无”人员和重残、重病人员应该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2.执行低保自然增长机制。落实低保标准的正常调整,科学提高补差水平
(三)搭建低保管理新平台,解决低保工作“脱线”的问题。与人社、卫生、工商、房管、公安、交通、金融等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达到信息的最广泛、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低保工作系统化,为科学、准确的向低保申请人及保障对象提供准确数据,值得一提的是,首先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骗取低保金的户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工;其次,要开发便捷、高效的低保系统软件,以提高工作效率。
(四)加强队伍建设。
随着城乡低保扩面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各地城乡低保人数都有大幅度增加,具体工作极其繁重,由于大量的具体工作在乡镇(街道)、社区一级中进行,所以要重点加强社区居委会工作队伍建设,以满足社区及下岗职工纳入居委会低保管理工作的需要。要积极搞好各级现有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技能,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篇:浅析城市低保入户调查存在的问题
浅析城市低保入户调查存在的问题
低保是在城市已经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三条保障线”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
摘要: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以被救助家庭的的经济状况调查为基础,经过调查复核以及审批,最终来确定救助对象。而目前我国,主要以收入调查来衡量家庭的经济状况。在具体的入户调查当中,如何更加公平公正地甄别“谁是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入户调查现在存在有一定的操作难题,同时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城市低保政策在今后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从这些缺陷之中,改进入户调查的工作方法,激励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摆脱贫困,真正走向自立。
关键词:入户调查 法制化 家庭收入核查
一、入户调查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入户调查作为确定城市低保制度救助对象的一个较为直接的方法,是以财产或收入进行的目标确定。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收益目标群体定位于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对“三无”人员实行全额补贴,对非“三无”人员采取入户调查后差额补贴的方式。各地方政府在相应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中,对家庭收入核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制定出计入和不计入家庭收入的各种要素与条件。同时对入户调查过程中,居民需要提供的材料和进行收入核查的机构都进行详细的规定。
其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主要由财政资金构成,而财政收入的具体使用途径都有具体的规定,最终分到低保的使用资金其实是有限的。有限的资金只能使一部分申请者得到救助,入户调查之后才可能更公平地使有限的最低生活保障得到合理、优化使用,真正起到社会救助的作用。入户调查是低保制度运行的必经阶段,没有经过调查就无法确定申请人是否具有低保资格。
最后,入户调查制度将不断推进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实现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终目标。入户调查制度的完善有赖于我国社会救助项目的构建与不断完善,而完善的社会救助体制将使家计调查制度的功用得到进一步发挥,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为全体社会成员构建牢固的安全网,为社会发展构筑有力的减震器;通过这种入户调查的方式基本可以确定能够进入低保制度救助范围的家庭。
从目前的制度设计来看,入户调查是确定低保救助对象难以取代的一种方法,目前的问题应该在于如何进一步地改善这种入户调查的方式,使得这一方法在制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它的效率和功能,真正地体现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的有效统一。家庭收入核查应该不会成为一个难以突破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在控制制度成本的同时,又能很好地进行家庭收入核查。
二、入户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低保对象确定过程之中,入户调查是最常用的方法。社区工作者在确立申请救助者的资格时,需要对所有的申请者进行家庭经济调查,核算方式是以家庭成员的收入为主进行计算,只有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才有资格申请救助。
(1)入户调查项目少,难以落实
入户调查项目主要集中于家庭成员收入,对于其他项目的调查比较欠缺(银行存款,有无其他房产,其他固定资产)。而这些其他项目的审查核实,都需要得到其他部门的配合,如需要工作单位提供可靠的收入证明记录,或者需要银行提供申请对象的储蓄情况等。另外,如果低保人员利用资产(如房子)获取投资收益,那么这部分收入就会因为资产调查的欠缺而被遗漏。实际操作中也难以完全获取到其家庭资产的准确数据。显然在基层的社区工作和街道办事处的日常工作之中,根本不具备这样的人力和物力,况且部门间合作也是一大难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之中,入户调查难操作,难落实的问题是比较明显的。
(2)入户调查缺乏专业的调查人员
入户调查的主体是居委会和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他们对专业知识和调查方法的欠缺,对收入核查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这就使得“人情保”的现象屡次出现,导致入户调查的准确性降低。入户调查的方法也大多数以低保申请人出示收入证明、邻里取证等形式为主,根本不可避免瞒报、少报或不报家庭实际收入的问题。
有些地方为了弥补家庭收入核查手段的不足,采取民主评议和张榜公示的方法加强监督。虽然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很多人不太关注他人的事情,监督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如果社区要严格审查,所要付出的是巨大的成本。
(3)对在职、失业、下岗劳动者的收入认定问题
一般情况下,低保家庭的家庭成员多存在有下岗职工、失业人群,这部分人群在找到新工作之前,多会采取临时就业的方法来保障家庭生活。而这类非正规就业或灵活就业渠道,工作状况极不稳定,而且收入时高时低,这给入户调查带来巨大的难度。
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在衔接过程之中有断裂,很多下岗职工根本无法按时领取全部的生活费。而在实际的收入核定操作过程之中,凡是下岗失业职工,都可以视同为按月足额领取基本生活费和失业保险金,这样就会造成入户调查的家庭收入高于其实际收入,使得一些贫困家庭失去了申请救助的资格,或者获取的救助资金数变少。
三、改进入户调查的建议
入户调查的方法的改进方向,就是在控制执行落实的成本同时又能很好地进行家庭收入核查。而现行城市低保救助中家庭收入核查,问题是在于没有找到一个执行成本较低的办法。如果为了核查清楚申请救助家庭的收入情况,而付出巨大的制度成本,最后的结果也是得不偿失,因为入户调查的目的之一就是将有限的福利资源的效率尽可能的最大化。为此,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对入户调查进行相应的改进。
(1)增加消费支出项目,保证调查主体专业性
确立基本的调查项目如家庭人口数、工作情况、财产数额、家庭用品等,用可以量化的调查方法,进行评价,但各地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调查项目。
对于某些退休金养老金较低的退休人员,适当保留“收入豁免”的余地。以上海为例,市政府对这部分困难群体实施“收入豁免”政策。先从该家庭有正常劳动收入人员的收入汇总,扣除等额于就业生活补贴的部分收入,剩余收入再计入家庭收入,若低于低保线标准,便可纳入低保。在调查项目的增减上具有一定灵活性。
提高家计调查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家计调查是审核低保资格的一个重要依据之一,提高家计调查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首先,要对家计调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相关工作不仅仅要熟悉家计调查的相关程序,调查项目和调查方法,而且必须要保证在调查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客观,防止“人情保”现象出现。其次,尽量聘用社会保障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不仅可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将低保申请受理工作移交到街道办事处事务指导中心办理,由各地基层街道办具体安排下属区域的低保申请、调查、审批工作。
(2)制度设计要做到统一性和一致性
各地政府为落实城市低保政策,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分别探索出一些低保对象确定的新方法,在制度的实际运行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往往造成多种制度相互之间,不能很好地配套衔接,影响了制度的效率和公平性。同时也可能增加制度的运行成本。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减少入户调查的执行成本,不需要设立专门的调查部门,但是一定要将调查的方法、项目、核查标准等细则进行统一的规定,甚至应该上升到法律制度的层面,这样才更加容易判断调查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制度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也更加容易得到其他职能部门的配合,以劳动部门为例,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门提供救助申请对象的劳动就业情况;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直接提供申请对象的储蓄情况,有无金融产品投资收益等信息。根据各个部门综合提供的信息,可以更加合理、公平地确定城市低保救助对象。
(3)收入核定标准兼顾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在许多地方的收入核查标准中,出现了类似于“饲养宠物,出入某些消费场所的家庭不符合低保救助申请标准”的规定。显然这些标准并没有考虑到有尊严的生活的“基本需要”,会给受助者造成心理负担,而这些并不是社会救助的初衷。因此在标准的确定过程之中,应该将这些民政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规范化,使用也不能过于死板固化,并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时的取消不切实际的旧标准,加入一些合理的新标准。
标准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到受助家庭的子女教育、医疗保障问题,这类家庭在有限的可支配收入范围内,教育支出、医疗支出等导致了家庭在经济上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对于有医疗教育救助需求的家庭,对入户调查的收入核查标准可以另行专门进行规定,保障申请者可以获得应有的救助。
(4)加强法制化建设,对“骗保”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在家庭收人核查过程中一些群体,可能会存在一些瞒报、少报收入来骗取低保救助金的行为,但即使发现了这些行为,由于处罚的力度不大,现行制度没有严格的惩罚措施,制度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力,导致个别社会员的骗保行为屡禁不止,使得社会福利资源和救助资金极大的浪费。不仅仅是低保救助申请家庭,相关管理审核者也可能会由于惩罚力度较低,存在违纪行为。
要杜绝这类骗保行为的发生,必须走法制化的道路,出台相应的法律,例如可以配合《社会救助法》制定相应的细则,同时要具备可执行性,提高违法成本,使那些企图违反规定的个体,认识到其中的收益成本关系,从而放弃这类违法行为。除此之外,制度的运行有了法制化的保障可以更好地贯彻执行。
四、小结
因为社会救助的资金来自于政府财政,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所以,必须保证这项制度救助的都是真正“有需要的人”。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先对所有申请社会救助的家庭进行调查,确认申请者的家庭人均收入确实低于社会救助标准,有时还要确认申请者拥有的家庭财产也符合相关的规定,然后才能向其提供保障最低生活水准的现金或实物。
入户调查的作用,就是在于合理、公平地确定真正应该被帮助的对象。虽然目前中国无法向其他国家那样做到,将个人和家庭的收支账户对于国家的税务机关和社会保障机关完全开放。但是通过入户调查方法的改进,参照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来实现“应保尽保”。对一些接受入户收入核查后不符合生活援助条件但又存在特殊需要的群体,可以通过综合性的目标定位方式纳入相应的制度化的专项救助,而不是临时性的救济。
>参考文献:
[1] 张时飞,唐钧.中国社会政策研究十年专题报告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白维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贫困陷阱”研究――目标定位制下的负激励分析[J].西北人口,2010(2)
[3] 祝建华.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J].2008
[4] 徐月宾,张秀兰.我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若干问题探讨[J].东岳论丛,2009(2)
[5]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一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2008
[6] 祝建华.城市低保制度目标定位过程中的家计调查及方法改进.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7] 罗丹.我国低保制度中家计调查探析.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1
[8] 唐钧.社会救助莫忘家计调查.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3(9)
[9] 段美枝.关于社会救助制度中“家计调查”的思考.经济论坛,2011(7)
第四篇:当前城市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城市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近年来党和国家关注民生,各级政府出台了不少的城乡救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社会保障各项救助工作基本完善。近年来城市低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改善民生,有力的维护社会稳定。但是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需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改进。
一、当前城市低保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1、从认识层面看,社会对低保制度的理解不够准确。随着各级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进一步深入,针对困难群众的救助领域逐步大。在许多方面,低保身份成为社会救助的“准入门槛”。从我区来看,基于低保对象的主要救助政策包括了廉租房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减免、社会医疗救助、有线电视初装费及收视费减免、水费补贴、法律援助、慈善救助等多个方面。这使得一部分困难群众认为,有了低保就有了很多优惠,失去低保将失去很多利益,造成了低保对象不愿就业出低保,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挖空心思往低保里钻。
2、从操作层面看,保障对象的审核很难把握。城市低保对象的界定以家庭收入为标准,但由于劳动者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多元化,家庭隐性收入难以完全核清,家庭收入核实难对城市低保家庭经济收入评估不准,造成一些家庭收入错报、漏报、甚至不报的现象。
3、从信息层面看,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低保工作虽说是民政部门的职能,但又是一项需要全社会配合的系统工程。只有劳动、工商等众多部门共同协作,才能使隐性就业显性化,才能清楚地核定真正的低保户。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申请人明明已就业。由于各种原因劳动部门仍然将其作为失业人员进行登记,或群众举报某低保户稳定就业,到工作单位调查时,一些单位拒绝配合。
4、从组织层面看,低保工作的力量比较薄弱。城市低保实行动态管理,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负责具体工作的基层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十分繁重。目前各乡镇、街道和社区一级基本没有专门工作机构和人员,各县区民政部门虽设立了低保管理机构,但人员较少,一般都是临时抽调人员,采取集中行动的办法搞工作,客观上容易造成程序不规范,在政策的解释和把握上有时有偏差现象,政策和业务水平有待加强。
二、关于完善城市低保工作的对策措施
1、营造正确的社会导向。首先要加大对低保制度目的、意义的宣传,转变困难群众的思想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低保制度是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给予基本生活保障,要改善生活状况.必须劳动就业、自食其力。其次要加强对低保政策的宣传。对低保金发放的时间、发放标准、领取方式等进行宣传公示,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在低保审批和核查中,实行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三是要加强对就业激励政策的宣传。使“主动申请低保,积极走出低保”的观念深入人心,真正建立低保“进出两通畅”机制。
2、落实动态管理措施。针对低保家庭情况的动态性,要完善分类施保、动态核查机制,根据低保家庭的不同类别,实行分类档案管理,并明确动态核查的时限。家庭收入核查上在按照现有办法普查的基础上,一方面依靠社会进行监督,事前公示;一方面改进核查办法,随机挑选若干申报对象,对其主要收入进行个别深人调查.从而既使有限的精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使所有申报人都面临深入调查的约束。此外,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完善低保工作的监督体系,坚持透明公开、接受监督的原则,建立区、街、居三级监督机制,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3、加强规范化建设。通过制度化的形式,推进基层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完善健全低保申请、审核、审批、评议、公示、档案管理、资金运行、信息统计等制度。一是要规范工作机构。专门的工作机构和专业化工作队伍的建立是城市低保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的保证。要健全基层社会救助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力量,并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二是要规范工作程序。低保工作政策性强,申报、审批和动态管理等一系列程序既十分繁杂而又相当具体,低保对象的申报、审查、审批程序,低保资金的安排、管理、发放、决算程序,都要规范和完善。三是要规范工作体制。要明确县民政局、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在城市低保工作上的职责和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避免出现相互推诿和扯皮。
4、充实低保工作力量。要加强对镇街低保工作人员的培训,经常进行低保政策法规、低保管理服务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业务水平,培养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全心全意为低保对象服务的高素质低保工作队伍,为低保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为低保对象服务的高素质低保工作队伍,为低保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5、不断完善惩罚机制。国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以各种手段欺骗社会、违规操作,造成低保资金损失的居民及相关单位有关人员,根据法律作出相应处罚。相关职能部门应明确配合调查的责任,对不认真履行责任的部门依法追究责任。
第五篇:X区城市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城市低保基本情况
我区自1997年7月开始实行城市低保以来,城市低保已由原来的部份人员享受扩大到全区,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截止今年6月底,全区有465户、1013人享受了城市低保,占全区非农人口(2.13万人)的4.76(全市为9.74),居全市倒数第一。今年上半年共计发放低保金451893元。低保人员分布情况见表
1、表2。其中,享受城市低保对象中,残疾人有69人,占6.81(男性46人、女性23人)。表1.从低保人员身份来看分布情况
分类
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
企业下岗人员
失业
人员
退休
人员
民政对象
学生
其他
人数
547
422
3546
比例()
5.43
4.64
5.53
2.17
6.32
22.0
153.9
表2.从低保人员年龄结构看分布情况
分类
未成年段
(18岁以下)
劳动年龄段
(男:18—60)
(女:18—55)
超过劳动
年龄段
男
127
284
女
128
302
人数
255
586
172
比例()
25.17
57.85
16.98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到位。自城市低保制度实施以来,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听取城市低保工作专题汇报,经常关注此项工作的开展执行情况,并要求把完善和巩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我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区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举措来抓。各镇(街)领导积极按照区里的要求,采取各种办法,将低保政策落实到各社区居委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政策宣传执行到位。根据2002重庆市人民政府第129号令,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出台了《XX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办法的意见》,并在2003年1月1日起在全区试行。经过全区各有关单位和相关部门及社区居委会的共同努力、对城市低保工作的市、区法规,政策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基本上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城市低保工作严格按照一评(居委会评议);两审(镇、街集体研究审核,区民政局集体研究审批);三榜(评议情况张榜,审核情况张榜,审批结果张榜)。“人情保”“关系保”得到了很好的遏制。
3.配合协调到位。城市低保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民政部门是无法很好完成的。在民政局认真抓好城市低保工作的同时,各有关部门也积极参与共同做好城市低保工作。如人事劳动、经贸等部门帮助提供失业、下岗人员情况,国土部门提供农转非人员情况,工会提供特困职工的情况,司法、公安部门提供“两劳”释放人员情况等。
三、基本经验
1.加强领导,树立全局观念,是做好低保工作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只有把低保工作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站在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深刻理解中央、市委关于应保尽保决策的重大意义,把低保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重点研究,重点部署,重点检查,才能保证低保工作的全面推进,健康发展。
2.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是做好低保工作的思想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本着对贫困人口高度负责的精神,关心群众生活,倾听群众呼声,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出色履行职能,才能保质保量地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3.规范工作程序,完善配套政策,是做好低保工作的制度保证。城市低保工作既是一项依法行政的管理工作,也是一项保障贫困居民基本生活权益的维权工作。实践证明,只有制定科学周密的工作程序,才能使低保工作走上规范管理的轨道;只有制定和实施相关的配套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低保对象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突出困难,才能提高低保工作的实际效果,使困难群众安居乐业。
4.完善工作机制,充实工作力量,是做好低保工作的组织保证。城市低保工作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离开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完善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健全机构,充实力量,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形成合力,把低保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5.强化监督,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是确保低保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只有把低保工作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和监督之下,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行政监督,自觉接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