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劳动关系处理等问题的意见》出台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劳动关系处理等问题的意见》出台
本报讯(记者黄晓华 通讯员汪伟平)省人劳厅、省国资委、省财政厅、省地税局四部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劳动关系处理等问题的意见》,近日经省政府同意下发执行。该文件就我省国有企业实施改制、关闭、破产时,如何安置职工提出了指导性意见。8类人员不属于安置范围
企业在实施改制、关闭、破产之前,应对劳动关系进行全面清理,纳入安置范围的职工必须是企业实施改制、关闭、破产时依法认定与企业存在劳动关系的职工。
下列8类人员与企业不存在劳动关系: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实际从未履行合同,属于挂靠或寄户人员;企业实施改制、关闭、破产前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已终止劳动关系;因私出国(境)定居、不再与原企业保持劳动关系;企业实施改制、关闭、破产前已被开除、除名或履行辞职、解除劳动合同手续;长期离岗无法联系的职工,企业通过新闻媒体公告后仍逾期不归;已办理停薪留职的人员,在期满后未回单位报到又未办理辞职手续;被借调人员(凡能转移劳动关系的,企业应协助其办理转移手续),既不转移劳动关系又不回原单位工作、企业送达上岗通知15日后职工无正当理由不回单位报到;其他依法确认与企业不存在劳动关系的。
《意见》指出,直接由总公司或集团公司调入并安排在子公司、分公司工作,目前子公司或分公司已歇业或被改制、关闭而对职工未做安置的,由上级公司负责安置。
规范支付经济补偿金
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标准按解除劳动合同前12月职工本人月标准工资的平均数确定;该标准高于所在市、县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按3倍的标准计发经济补偿金。
企业改制后继续留用的职工,不计发经济补偿金,由改制后的企业与职工变更或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及未与改制后的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企业应当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并按规定计发经济补偿金。
改制、关闭、破产申请立项前一年内,企业主营业务已持续停产或不能正常支付职工工资6个月以上的,为非正常生产经营企业。非正常生产经营企业留守人员被解除劳动合同后,企业支付留守人员经济补偿金工资的基数按省政府公布的所在市、县上年度企业最低月工资标准执行。
拖欠的社保费一次性补缴
改制、关闭、破产的国有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必须在变现资产后一次性统一补缴。经企业统一补缴后,个人不得再以任何形式进行补缴。
社会保险费补缴基数的确定:改制、关闭、破产企业能提供原始会计凭证和原始工资发放表的,按实际工资补缴;没有原始会计凭证和工资发放表的,可按企业停止缴费时的工资总额作为补缴基数,或按补缴年度的上年度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60%进行补缴。
改制企业确无力补缴社会保险费的,由改制后的企业承担补缴责任。改制后的企业暂无补缴能力的,经地税部门和人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欠缴的本金、利息可以缓缴或分期缴纳,滞纳金可以免除。
拖欠工资和生活费视情况补发
补发工资应在企业优先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和所拖欠的社会保险费后仍有剩余资金的情况下进行。剩余资金不能补足拖欠的工资时,经职代会(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可按适当的比例补发。
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签订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后或被企业放长假后,未领取基本生活费或所领取的基本生活费低于企业所在地政府确定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的,即为拖欠生活费。改制、关闭、破产的企业,其自有资金在优先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及所拖欠的社会保险费后有结余的,应补发所拖欠职工生活费。
养老金有缺口企业要补偿
企业未按规定足额交纳养老保险,导致职工退休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降低的,经地税征稽机构核准,由企业补偿支付基本养老金差额,计算至75周岁。关闭、破产企业应一次支付;改制企业可与职工商定具体支付方式、期限。
第二篇: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等四部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劳动关系处理等问题意见的通知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等四部门关
于国有企业改革中劳动关系处理等问题意见的通知
琼府办[2006]10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等四部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劳动关系处理等问题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三月十四日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劳动关系处理等问题的意见
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 海南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海南省财政厅 海南省地方税务局
为加快我省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现就我省国有企业改革中劳动关系处理等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依法清理劳动关系
(一)企业在实施改制、关闭、破产之前,应对劳动关系进行全面清理,清理结果应当在本企业办公区和职工生活区张榜公布。
(二)纳入安臵范围的职工必须是企业实施改制、关闭、破产时依法认定与企业存在劳动关系的职工。
(三)下列人员与企业不存在劳动关系:
1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实际从未履行合同,属于挂靠或寄户人员;
2企业实施改制、关闭、破产前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已终止劳动关系;3因私出国(境)定居、不再与原企业保持劳动关系;
4企业实施改制、关闭、破产前已被开除、除名或履行辞职、解除劳动合同手续;
5长期离岗无法联系的职工,企业通过新闻媒体公告后仍逾期不归;6已办理停薪留职的人员,期满后未回单位报到又未办理辞职手续;1被借调人员(凡能转移劳动关系的,企业应协助其办理转移手续),既不
转移劳动关系又不回原单位工作、企业送达上岗通知15日后职工无正当理由不
回单位报到;其他依法确认与企业不存在劳动关系的。
(四)直接由总公司或集团公司调入并安排在子公司、分公司工作,目前子
公司或分公司已歇业或被改制、关闭而对职工未做安臵的,由上级公司负责安臵。
(五)企业在清理劳动关系时尚未履行相应程序的,要按规定程序继续履行。
对已作出开除、除名或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的决定,但未及时把相关通知送达本
人的,可按原劳动部办公厅《关于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职工回单位并对逾期不归者
按自动离职或旷工处理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5〕179号)的规定补充送达。
二、规范支付经济补偿金
(一)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标准按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职工本人月标
准工资的平均数确定;该标准高于所在市、县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按3倍的标准计发经济补偿金。
(二)企业改制后继续留用的职工,不计发经济补偿金,由改制后的企业与
职工变更或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三)改制后的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后在计发经济补偿金时,应将职工
在企业改制前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本企业工作年限。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员和部队复转军人流动到国有企业工作,虽未办理正式调动手续但人事档案保存在有人事档案管理权的本企业或托管在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就业局)且已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其在原单位的工作年限(军龄)应合并计算为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已领取经济补偿金、已支付退役金的年限除外)。
(四)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及未与改制后的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企
业应当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并按规定计发经济补偿金。
(五)非正常生产经营企业留守人员被解除劳动合同后,企业支付留守人员
经济补偿金工资的基数按省政府公布的所在市、县上企业最低月工资标准执
行。
(六)改制、关闭、破产申请立项前一年内,企业主营业务已持续停产或不
能正常支付职工工资6个月以上的,为非正常生产经营企业。
(七)政策性破产企业职工经济补偿金标准按我省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臵标准执行,计发基数不得高于所在市、县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
三、补发拖欠职工工资、生活费
(一)拖欠工资是指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后企业未按时支付或未足额支付给劳动者应发的工资。
补发工资应在企业优先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和所拖欠的社会保险费后仍有剩余资金的情况下进行。剩余资金不能补足拖欠的工资时,经职代会(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可按适当的比例补发。
(二)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签订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或被企业放长假后,未领取基本生活费或所领取的基本生活费低于企业所在地政府确定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的,即为拖欠生活费。
改制、关闭、破产的企业,其自有资金在优先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及所拖欠的社会保险费后有结余的,应补发所拖欠职工生活费。
补发拖欠职工生活费原则上从1998年9月我省国有企业成立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之月起计算。1998年9月前企业与职工有协议约定的从其约定。补发生活费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6个月。
四、补缴拖欠的社会保险费
(一)改制、关闭、破产的国有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必须在变现资产后一次性统一补缴。经企业统一补缴后,个人不得再以任何形式补缴。
(二)补缴基数:改制、关闭、破产企业能提供原始会计凭证和原始工资发放表的,按实际工资补缴;没有原始会计凭证和工资发放表的,可按企业停止缴费时的工资总额作为补缴基数,或按补缴的上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60%进行补缴。
(三)补缴时间段:养老保险费从1992年1月开始补缴;1992年1月以后进入企业的职工,从实际进入之月起开始补缴。医疗保险从企业所在地启动医疗保险时开始补缴;此后进入企业的职工从实际进入之月起补缴。
(四)改制企业确无力补缴社会保险费的,由改制后的企业承担补缴责任。改制后的企业暂无补缴能力的,经地税部门和人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欠
缴的本金、利息可以缓缴或分期缴纳,免除滞纳金。
(五)企业改制时,应按规定一次性缴纳离休人员的医疗统筹金。如改制时明确由改制后的企业继续承担原企业离休人员管理责任的,离休人员的医疗统筹金由改制后的企业按规定缴纳。
(六)凡按规定免除、部分免除或核销各项社会保险费本金、利息、滞纳金及各种补偿金、统筹金的,必须先由地税征稽机构对其进行缴费能力鉴定。
五、养老金补差
企业未按规定足额交纳养老保险,导致职工退休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降低的,经地税征稽机构核准,由企业补偿支付基本养老金差额,计算至75周岁。关闭、破产企业应一次支付;改制企业可与职工商定具体支付方式、期限。
六、特殊人员的处理
(一)企业改制前已办理内退的职工,改制后的企业应继续履行原企业与职工订立的内部退养协议,或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变更原劳动合同和内部退养协议。对于企业改制时距法定退休年龄所在的年份不足3年的职工,企业不得与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企业不能为其提供劳动岗位的,应当为其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内退职工主动要求解除劳动关系或终止劳动关系的,企业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二)企业实施关闭、破产过程中,对已经有关部门鉴定审批的因工死亡职工,其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金,企业应按照国家和我省工伤保险的有关规定一次性拨付应由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
七、财政补助
改制、关闭、破产职工安臵费原则上用企业有效资产处臵所得支付或以其它方式由企业自筹解决。企业有效资产处臵所得及自筹资金优先支付经济补偿金及补缴各项社会保险费,不足部分由政府从改革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
八、档案管理
企业改制或关闭、破产立项批复后,改制(关闭、破产)工作小组应立即封存企业财务和人事档案。企业改制或关闭、破产期间,要严肃财经、人事纪律,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擅自篡改职工工资凭据及人事档案材料;不得出具虚假证明。否则,将按违规违纪行为查处。
第三篇: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给国有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国有企业的体制、管理的深化势在必行,国有企业要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就必须克服国有企业在体制、管理方面存的一些漏洞,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问题对策
我国国有企业体制、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国企在体制、管理方面的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瓶颈。要生存就要打破瓶颈,要发展就要走向改革。那么在经济全球大的背景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我国国有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下去,改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我国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
现在的许多国有企业下设许多的分支机构包括子公司、孙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等等。这些分支机构、子公司、控股参股公司等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然而,公司似乎又缺乏对这些不同机构、公司管理方式的系统思考,没有理顺总公司、分支机构、子公司、孙公司、控投公司、参股公司相互间的关系,同时也许是由于缺乏了解和信任的高素质人才,于是,在这些机构、公司设立起来以后,就出现了各不同机构、公司的领导相互兼任不同职务的混乱局面。如总公司的总经理兼子公司的董事长,总公司的副总经理兼子公司的总经理,总公司的总助兼代表处主任,代表处主任兼子公司的副总经理、孙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总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代表处主任等又兼任各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等职务。总而言之,从总公司到各分支机构、子公司的主要领导几乎都分别担任着许多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职务。这种一人同时身兼不同性质、不同机构、不同层次的数种职务的混乱现象是极不正常的,它为扯皮、推诿、不负责任提供了一种最佳的借口。由于总公司和子公司、孙公司之间是委托的关系,这个委托代理链太长,所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在治理结构上有明显的缺陷。公司虽设立了分支机构、子公司、孙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但却没有划分清楚各自的责、权、利关系,更由于领导相互兼职,使这些机构、公司间的责、权、利关系更加混乱,最后往往导致孙公司的责任由子公司承担,子公司、分支机构的责任由总公司承担,甚至控股公司的责任也由总公司承担的不良后果。由于体制上的混乱,经营人员通过提高工资来侵吞国有利税,而后通过不提或少提折旧吃掉国有资本,继而通过向银行贷款并拖欠本息,造成银行不良资产,因此国有企业最终无力偿还银行贷款走向破产,那么银行依法拍卖占有更多的国家资产。由于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对经营管理人员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国有企业连年亏损,负债累累,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因此体制混乱是我国国有企业一大弊病。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问题
1、政企不分,驾驭市场能力薄弱
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甚至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中。过去我们讲的是计划经济,一切听指挥,基本上服从上级的行政干预的执行性管理。其本质是要求企业领导听从上级的指示,是所谓的政绩工程,而在经营效果上由国家承担所有责任。虽然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工作的标准化、定额、定量和班组建制,但是却不够完善,是
一种静态的管理,缺乏动态的管理。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的大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单单靠指令办事,所谓:“兵无常态,水无常势。”市场信息是稍纵即逝、瞬息万变的,如何把握市场动向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能把握市场信息就进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实践,那么一切都是一厢情愿的、无意义的。这对于我们的管理者有很高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素质、经验和风格,对于上级的指示如何遵循,又要计划又要市场,而对于岗位职责、工作程序、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对于资金、人才、时间、物质等资源使用如何有效性控制。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企分开还是企业双轨制是一个关键抉择。
2、冗官冗员,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
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然而人员庞杂,却缺乏人才。我国有企业的特点之一就包括机构庞大、人员众多,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这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因为在我国失业人员中,大部分是因为政策性失业,即在企业改革中要么实行倒闭或关闭、裁员等措施导致的人员失业。对于裁员,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是单纯的让大量工人下岗,借此来减轻企业的负担,虽然在短时间内有一定效果,但是治标不治本。在国有企业中不仅仅存在冗员,还存在冗官现象,虽然抬轿的少,坐轿的多也不行,仍然是尾大不掉。目前,公司一些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的负责人,其责权利不明确,因此决策不果断,管理松驰,事业心不强,推脱责任,抱着一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工作。另一方面,对职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抱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怕管事,怕得罪人。于是公司的电话有人乱打,交际应酬费有人乱花,车辆有人乱开。而对于工作,有人不负责任,甚至有人从中谋取个人私利;于是该解聘的人员不解聘,该降职的也不降职,该处分的不处分,同时该表彰奖励的也无人表彰奖励,该升职的也得不到升职。这种状况挫伤了有责任心的职员的工作积极性,使真正的人才流失,而一些无能平庸之辈却悠然自得在公司混工资。我们常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现代化企业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关键的人才则是企业负责人。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也即这个道理。中国现代企业领导,不但要有非凡的才能,更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正义感、是非观,不能损人利已,损公肥私,以权谋私。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领导的重任,才能赢得职员的尊敬,也才敢直面职员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没有人才,就没有发展。
3、薪酬不公,领导与员工之间差距过大。
我国国有企业的效益不是很好,工人工资难发,然而领导的薪酬巨大。首先,在国有企业中,工资水平与市场价位脱节,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工资水平方面存在“一高一低”的现象,即一般职位的员工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而关键、重要职位的员工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劳动力市场的价位,这种状况企业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极为不利。其次,工资不能与工人的劳动力成正比。在有些国有企业几个月不发工资,甚至一年不发工资,但是领导照样有钱可发,有车可跑,工人不仅要完成职责之内的工作,每天的工作不止在八小时,甚至没有周六周日节假,工作超出负荷是常有的事,并且不发放加班费。这些现象严重违反了《劳动法》。再次,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工作热情的维持与企业激励员工的措施直接相关。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中仍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体的绩效考核手段,职工工资的收入与贡献大小不紧密,不同程度的存在平均主义,从而使企业的激励体系缺乏针对性、公平性、导向性,分配激励功能严重不足,不能有效地促进员工围绕企业的战略与目标开展工作。最后,分配方式单一,长期激励不足。从国企现行情况来看,对资本要素参与分配比较重视,而对技术要素、劳动要素与分配的重视程度不够,且较难兑现。对员工尤其是经营者和企业的核心骨干的长期激励不足,很难使员工为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想。
4、资金利用率差,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也不高,这是普遍存在的。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由以下三个问题引起的综合反映,原因包括:第一,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缺乏操作性。目前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制建设尚不健全。迄今为止,我国尚未有一部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法律。全国人大从1994年开始进行的《国有资产法》的起草工作至今已历时十余年之久,但由于等多方面的原因至今未能出台。2003年4月《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378号令)颁布之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法规体系主要是由部门规章及以下级次的文件构成,无论是从效力上还是从级次上都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第二,用人制度存在弊端。为国有资产管理埋下了隐患。企业识人、用人机制是否科学、准确,对企业经营成败及能否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国企领导干部大多数仍然是由上级部门任命,而不是由企业职工民主选举产生,这就使国企负责人往往存在对上级负责为主,对职工群众负责为辅的心态,这就容易出现以上级某个领导的意图替代市场法则去引导企业决策的情况,由此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者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则放到次要的位置而将个人私利摆在了首要位置。第三,对权力制约监督不力,使国有资产管理难度加大。企业对权力制约的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现行领导体系过度依赖企业一把手的党性原则和个人品行;二是内外监督机制不健全;三是在不断深化企业体制改革中,相关政策还不配套、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相关制约机制的欠缺导致目前我们只能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一味地寄托于国企领导者的党性原则和个人品行上,这就很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由于这些原因国有资产不断的流失,国有企业为维持生存,不得不向银行借款,再者问题得不到解决,进入了恶性循环,企业最终无力偿还,不得不破产关门。
三、解决我国国有企业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建设。
国有企业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金字塔式的集权决策方式变为一种层次分明,职责分明的分权式决策方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透明度,建立民主、监督体制,要明确公司领导、各分支机构、子公司及职员各自的权利义务,明确各自的职责,并使部分职员参与决策。其次对各分支机构、子公司负责人的选拔、任免、考核、奖惩等征求广大职工的意见。明确国企总公司,各分支机构、子公司的决策的三个层次。
(二)加大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改革力度。
1、努力提高国企管理者的素质,建设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一个企业的兴衰,其领导起着关键作用,国有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因此说,建设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性,必须逐步改革国企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
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步骤地进行补充和调配人员,从而确保与整体经营战略相一致。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人力资源的配置,继续实行聘用制和竞争上岗,力争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劳动力引进、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特殊人才聘用等方面进行创新,加快高级人才薪酬待遇与市价位的接轨进程,不断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益。
3.改革企业的人事制度。取消国企终身雇用制,打破传统铁饭碗的观念,加强企业内部竞争,改变原有的按部就班、内部提拔的规则,增强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要保证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就必须对人力资源提前规划,尽早开发,尽快培养,打破人事管理条块分割,建立统一、全面、持续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三)完善合理的分配方式,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
首先,要实现合理的分配方式就必须使得员工的工资水平与市场价位接轨,避免收入差距过大。其次,工资要与工人的劳动成正比。严格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不得强迫工人劳动,节假
日加班加点,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发放加班费。再次,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人力资源价值的准确定位。全面的考核和公正的评价,有利于人力资源价值的自我定位,激发其成就感、责任心和事业心,使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最后,分配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不仅重视资本要素参与分配,而且也要重视技术要素、劳动要素与的分配,使员工为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想。
(四)加强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监督机制,要发挥党内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对企业及经营管理者在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人决策和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上的监督。
1.加强企业党组织的监督,充分发挥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作用。为了适应现代制度的要求,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的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可以通过聘任程序,分别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工会中的党员负责人,可以通过党章和有关规定进入党委会。自觉接受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
2.实行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审计监督。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届满,或任期内办理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应适时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凡是由于违法违规等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并不得继续担任或易地担任领导职务。
3.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制度。落实工人在企业中主人翁地位、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开展企业民主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制度,进行评议企业领导,公开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是落实职工群众对企业管理进行监督和对企业干部进行监督的重要措施。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职工代表是代表职工群众参政议政,要加强职工代表企业主人翁意识的教育,提高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4.加强外部监督,完善各项制度。实行以严格预算为基础的企业财务制度,严格执行预算规定;通过委派稽察特派员、财务总监、督察专员等实施监督;制定设备、原材料采购招标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以及新闻媒介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作用。
另外,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构建优良的公司精神,发挥企业精神的凝聚作用,在公司全体人员中形成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和使命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抗风险、市场适应能力。面对统一、开放、竞争形势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提高抗风险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国有企业的必然选择。
结束语:通过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若干问题的总结及提出的对策,我们可以看出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必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抗风险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促进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的和企业全面的发展。
第四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
颁布时间:1998-1-1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日前,国家工商局发出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并发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局。现将全文刊登。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要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充分发挥登记管理机关的职能作用,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现就国有企业改革中登记管理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各级登记主管机关要深入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紧紧围绕现代企业制度这一中心,既要依法登记注册,又要解放思想,主动介入,热忱服务,积级研究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的思路和对策,充分发挥企业登记管理在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中的职能作用。
二、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指依《公司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下同),主要应是改建为多个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改建为国有独资公司的,应由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授权投资的机构或授权的部门作为公司的股东。
三、国有企业整体改建为公司,应由原国有企业投资人或新的投资人作为该公司的股东或发起人,原国有企业自身不得作为该公司股东或发起人。
国有企业以其部分资产改建为公司(部分改建)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按《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财产监督意见的通知》(国发[1997]9号)的有关规定执行,投资后剩余自有资金不得低于法定注册资金最低限额,且应与企业经营规模、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相适应。其投资或与其他投资者共同投资设立的公司,按新设立公司登记注册。
四、对原国有企业吸收本企业职工入股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可由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本企业职工持股会或本企业工会,代表全体或部分职工作为公司的投资主体行使股东或发起人的职能;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五、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的登记管辖,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原登记机关没有公司登记权的,应当将申请文件和登记档案一并移送有登记管辖权的公司登记机关。
六、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应在原国有企业投资主体依法作出改建为公司的决定,并报经政府授权部门批准后,由全体股东或发起人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向公司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公司登记。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的审批有规定的,按地方政府的规定办理。
七、国有企业整体改建为公司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按设立登记的要求提交文件,按变更登记程序办理、换发营业执照:
(一)改建为国有独资公司或独家发起的股份有限公司;
(二)吸收新股东投资入股组成公司;
(三)吸收合并组成公司。
属于新设合并组成公司的,应按设立登记办理。
属于吸收合并的被合并方和新设合并的合并各方,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的规定办理注销登记。
八、国有企业整体改建为公司,公司的经营范围中有属于法律、行政法规限制的项目,如原国有企业已经获得专项审批,只要在有效期内,申请公司登记时可不再重新办理审批手续。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重新审批的,或现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审批而原企业没有取得批准的,还需向登记主管机关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九、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以原国有企业资产出资的方式、比例应符合《公司法》
及其他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十、国有企业整体改建为公司,应将其下属企业法人或营业单位一并纳入改建方案,限期改建为子公司或分公司,对已纳入原国有企业改建方案的下属企业法人,在按《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范之前,不得继续对外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需要进行变更登记的仍按《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执行,需由主管部门审批或签署意见的,可由已改建的公司行使该职能。
对没有纳入原国有企业改建方案的下属企业法人,应在重新确定其主管部门后,按《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的规定向其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或备案。
十一、国有企业被公司兼并,该国有企业应同时改建为子公司或分公司,也可以参照公司兼并的有关规定,将国有企业撤销。申请登记时除提交《公司登记管理条例》
规定的文件外,还应提交主管部门米嘉募凹娌⑿椤?
国有企业被非公司企业兼并而改变登记注册事项、隶属关系的,应按《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的有关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或备案,登记主管机关应重新核定企业的登记注册事项。因兼并而终止的,应办理注销登记。
十二、濒临破产或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被兼并后,要求保留企业法人资格,改建为公司的,应按前条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注册;以非公司企业法人存在的,则兼并企业应新注入资金,并应达到注册资金的最低数额要求,登记主管机关应重新核定企业的注册资金及其他登记注册事项。
十三、国有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企业的经济性质不变,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以及其他登记注册事项发生变化的应进行变更登记。
十四、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合作企业的,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出台前,地方已有规定的,可按地方规定执行;地方没有规定的,可参照《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体改委[1997]96号)制定登记办法。
十五、集体企业资产构成较为复杂,产权界定政策性强,其改制、改组应按国务院的有关部署,在清产核资、界定产权、评估资产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其登记管理可参照本实施意见进行。
第五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
【法规名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
【颁布部门】国家工商局
【颁布日期】1998年5月28日
【实施日期】1998年5月28日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国家工商局发布)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日前,国家工商局发出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并发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局。现将全文刊登。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要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充分发挥登记管理机关的职能作用,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现就国有企业改革中登记管理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各级登记主管机关要深入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紧紧围绕现行企业制度这一中心,既要依法登记注册,又要解放思想,主动介入,热忱服务,积极研究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的思路和对策,充分发挥企业登记管理在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中的职能作用。
二、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指依《公司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下同),主要应是改建为多个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改建为国有独资公司的,应由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授权投资的机构或授权的部门作为公司的股东。
三、国有企业整体改建为公司,应由原国有企业投资人或新的投资人作为该公司的股东或发起人,原国有企业自身不得作为该公司股东或发起人。
国有企业以其部分资产改建为公司(部分改建)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按《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财产监督意见的通知》(国发〔1997〕9号)的有关规定执行,投资后剩余自有资金不得低于法定注册资金最低限额,且应与企业经营规模、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相适应。其投资或与其他投资者共同投资设立的公司,按新设立公司登记注册。
四、对原国有企业吸收本企业职工入股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可由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本企业职工持股会或本企业工会,代表全体或部分职工作为公司的投资主体行使股东或发
起人的职能;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五、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的登记管辖,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原登记机关没有公司登记权的,应当将申请文件和登记档案一并移送有登记管辖权的公司登记机关。
六、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应在原国有企业投资主体依法作出改建为公司的决定,并报经政府授权部门批准后,由全体股东或发起人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向公司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公司登记。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的审批有规定的,按地方政府的规定办理。
七、国有企业整体改建为公司属于下列形之一的,应按设立登记的要求提交文件,按变更登记程序办理、换发营业执照:
(一)改建为国有独资公司或独家发起的股份有限公司;
(二)吸收新股东投资入股组成公司;
(三)吸收合并组成公司。
属于新设合并组成公司的,应按设立登记办理。
属于吸收合并的被合并方和新设合并的合并各方,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的规定办理注销登记。
八、国有企业整体改建为公司,公司的经营范围中有属于法律、行政法规限制的项目,如原国有企业已经获得专项审批,只要在有效期内,申请公司登记时可不再重新办理审批手续。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重新审批的,或现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审批而原企业没有取得批准的,还需向登记主管机关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九、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以原国有企业资产出资的方式、比例应符合《公司法》及其他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十、国有企业整体改建为公司,应将其下属企业法人或营业单位一并纳入改建方案,限期改建为子公司或分公司。对已纳入原国有企业改建方案的下属企业法人,在按《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范之前,不得继续对外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需要进行变更登记的仍按《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执行,需由主管部门审批或签署意见的,可由已改建的公司行使该职能。
对没有纳入原国有企业改建方案的下属企业法人,应在重新确定其主管部门后,按《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的规定向其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或备案。
十一、国有企业被公司兼并,该国有企业应同时改建为子公司或分公司,也可以参照公司兼并的有关规定,将国有企业撤销。申请登记时除提交《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的文件外,还应提交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及兼并协议。
国有企业被非公司企业兼并而改变登记注册事项、隶属关系的,应按《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的有关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或备案,登记主管机关应重新核定企业的登
记注册事项。因兼并而终止的,应办理注销登记。
十二、濒临破产或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被兼并后,要求保留企业法人资格,改建为公司的,应按前条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注册;以非公司企业法人存在的,则兼并企业应新注入资金,并应达到注册资金的最低数额要求,登记主管机关应重新核定企业的注册资金及其他登记注册事项。
十三、国有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企业的经济性质不变,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以及其他登记注册事项发生变化的应进行变更登记。
十四、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合作企业的,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出台前,地方已有规定的,可按地方规定执行;地方没有规定的,可参照《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体改委〔1997〕96号)制定登记办法。
十五、集体企业资产构成较为复杂,产权界定政策性强,其改制、改组应按国务院的有关部署,在清产核资、界定产权、评估资产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其登记管理可参照本实施意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