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传销犯罪屡禁不止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论传销犯罪屡禁不止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一、引言
2009年3月23日,备受社会关注的“亿霖”非法传销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赵鹏运等28名被告人因非法经营罪分别被判处15年至1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其中39岁的主犯赵鹏运被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亿零34万元。随后,各大媒体均以大量的篇幅报道了该事件,自此,轰动全国的“亿霖传销案”终于尘埃落定。据各大媒体报道:此案共涉及金额16亿,受害人2万余人。在此之前,全国各地所报道的传销案件屡见诸于各大媒体。
二、传销的概念及传销犯罪的特征
(一)、传销的概念
第444号国务院令公布的《禁止传销条例》中定义了传销:“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二)、目前我国传销犯罪的特征
近年来,全国各地工商、公安机关打击与防范传销活动频频告捷,在政府不遗余力的打击下,传销活动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特征:
1、内部管理更加严密,层级分工更加明确
传销组织往往将传销参与者带往异地从事传销活动,实行集中居住和管理,并对其实行24小时监控,隔绝与外界的联系。受骗者入会后,传销团伙头目还对他们进行精神和出入控制,除了以暴力等手段控制其行为外,还迫其层层发展下线,诱惑更多的人加入该传销网络。非法传销活动,大多是以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为幌子,打着推销产品的旗子,为防止暴露目标,上下线之间往往秘密联系、单线联系,以各种绰号代替姓名,交易也以付现金为主,虽然偶尔也会通过银行帐号进行汇款等方式进行交易,但是一般不留任何手续和凭证。传销组织不仅有严密的工作和组织纪律,还有一整套的操作流程,分工细,责任明确,易于躲避打击。
2、异地传销居多,人员结构复杂
一是传销公司不在其注册地而是跨省、市进行传销活动;二是传销公司不在传销行为地发展本地传销人员,传销人员的地域范围较广。传销者来自“五湖四海”,且人员结构复杂,由原来的城市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到大中专学生参与。
3、传销人员文化层次较高,公关能力较强
与以往的初中以下文化为主体不同,近年来传销人员的学历层次有增高趋势,而且出现了大学生。其中不但有一般院校毕业生,而且不乏名牌大学生。可见,这些从事传销的人员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有的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且加入传销组织后还要经过传销专门培训,为传销产品和发展“下家”提高公关能力。他们能言善辩,增加了传销产品的可信度,故易于打开传销局面,导致更多的人受蒙蔽。
4、传销对象特殊,欺骗性大
传销与其它商品的销售渠道和对象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在于它不需进入商场,也不需要用产品面对面的与消费者交流,传销靠的是传销者对产品的夸大其词和巨额的利润回报。销售的对象也不是普通的消费者,而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和同学这一特殊的群体,传销者正是利用这一特殊的关系,使其传销屡屡得逞。
5、犯罪手段逐渐趋于科技化
非法传销组织为了提高传销的效益和逃避监管、打击,往往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化通讯、物流方式和工具。组织者之间通讯用手机,客户名单及订货单传递用传真机,传销款用银行卡异地存取,发货用邮政包裹,传播信息通过英特网等等。现代化工具的运用,使现阶段传销隐蔽性更强,传销款汇集的速度更快。
5、传销形式的多样化
有的传销组织由原来的“传销商品”演变成“传销人头”,手段多样,更具欺骗性。有的传销组织的目的是吸收公众存款,但其打着传销的幌子在形式上的表现是五花八门的。比较典型的是利用非法成立的公司或地下组织吸收公众存款。也有通过松散型的机构、组织以推销产品、提供服务,采用虚构经营业绩、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其经济实力的手段,来达到吸收公众存款的目的。还有的传销组织通过参加者缴纳入门费或以认购商品等变相缴纳入门费的方式取得加入资格或相应级别。
6、发展对象多为亲属、同学、同乡、朋友等
在传销组织中,有儿子拉父母加入的、有拉兄弟的,有拉同乡、朋友的,也有拉同学的,有的不但全家“入伙”,而且连姑、舅、姨也拉下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加大了打击的力度,传销犯罪活动为避免遭受打击,不可能明目张胆地开展活动,其发展对象只能是自认为信任的且不容易暴露的人,亲属、同学、同乡、朋友符合这样的标准。二是亲属、同学、同乡、朋友与传销分子彼此熟悉,防范心理较弱,最容易成为他们欺骗的对象。
7、暴力与精神双重控制
从以往已破获案件的情况来看,传销组织非常注重从思想上、精神上来控制、麻醉传销人员思想行为,用“贴身帮助”进行洗脑。传销活动的组织者均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通过欺骗“下线”来组织并发展非法传销活动,通过其事先设置好的“洗脑”手段,对新成员进行精神控制,使新成员心甘情愿地跟着非法传销组织走“致富路”。
传销组织发展至今,已经吸收了部分黑恶势力成员参与,在实施精神控制不能见效时,传销组织中的黑恶势力成员会出面从事控制人身自由等其他违法活动,危害更大。他们对新加入的人员限制人身自由,收缴其身份证件、通讯工具、钱财,由寝食负责人集中保管。由此可见,传销实际上是有组织的犯罪活动。
8、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
传销组织的头目基本上是中毒较深的人员,他们可能都曾经受到公安部门的打击,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为了逃避执法部门的打击,他们上课培训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如何应对执法人员检查盘问,上课时间、地点不固定,经常变换地点。平时不准个人私自外出,确需外出必须三人以上结伴而行,对意志动摇人员则由专人跟随监视。
三、传销活动屡禁不止的原因探析
传销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大部分的人是知道的,但为什么传销却屡禁不止并有逐步蔓延的趋势呢?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任何一种行业,都有其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环境,传销行业也不例外。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传销组织虚夸传销致富捷径,“一夜暴富”颇具诱惑性。按照传销组织的宣传,加入传销,一个人从穷光蛋到百万富翁仅仅只需要一年时间。传销组织利用某些人发财心切的特点,以宣扬“高收入”的伎俩进行洗脑,并让所谓成功人士交流心得,软硬兼使,直至受骗自甘陷入传销泥潭。他们往往打出高额回报的招牌,声称只要下线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升为业务主任、经理,提成将成倍翻番,月收入可达数万元等。巨大的利益诱不仅容易让年轻人上当受骗,甚至有不少中老年人放弃自己原有的职业参与其中。在传销组织中,发展“下线”被称作“邀约”。
2、以传销为就业的新门路。传销活动之所以盛行并且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诱因,就是传销组织利用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特别是自金融危机爆发后,大批农民工失去工作机会,形成了农民工返乡的浪潮,大学毕业生也即将走向社会,寻找工作。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传销组织死灰复燃,东山再起,趁此机会浑水摸鱼,假借“直销”、“加盟”、“连锁”之名鱼目混珠,以“高收入”,“好工作”为诱饵,骗取失业、无业人员的信任,再通过宣扬一夜暴富、不劳而获,使很多人沉溺于“发财梦”中不能自拔。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刚步入社会,对生活充满激情,急于实现人生价值,却因社会阅历浅,易上当受骗,甚至执迷不悟,甘愿陷入传销泥潭。
3、受骗群众对传销与直销的区别认识不清。很多人对传销和直销本质的区别分不清楚,认识模糊,对传销活动的危害性不了解,因而极易被销组织鼓吹的假象所蒙蔽,从而加入传销组织。经过传销分子“授课”、“洗脑”“贴身帮助”后,进而逐渐认同了传销组织鼓吹的理论和观点,部分人甚至对此深信不疑。
4、扭曲的心理作祟。大部分人加入传销先是受诱骗所致,而后是陷入泥潭难以自拔。他们既是传销的受害者,同时又是加害人。“我被骗,我就要骗别人把钱赚回来”,一些人发觉自己被传销组织骗后,为把本钱捞回来,继而转向骗别人,发展到后来甚至连亲生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都骗。这是传销犯罪屡禁不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5、一些地方领导和职能部门对传销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到位,打击不力。对于传销行为,国家自1998年已明令禁止,各地各职能部门开展了全面的打击,对传销形成了高压的态势,打击传销捷报频传,成绩斐然,但有的地方或部门的领导或干部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对传销的查处时紧时松,并没真正做到常抓不
懈,给了传销分子以喘息之机,加上对于传销活动的查处,涉及多个行政监管部门,权责划分不清的现状导致了多个部门的互相推诿,以至出现监管不及时或监管不到位的情况。有些地方的职能部门敷衍了事,打击传销只是治标不治本,对传销参与人员往往以“赶”代“打”,一驱了之,对查获的传销案件中的传销骨干往往只是没收其非法所得或者处以一定数量的经济处罚,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严厉的刑事处罚或进行一定时期的劳动思想改造,没有追根溯源对其上线人员或传销物品源头进行彻底查处,致使传销骨干多次逃避打击和惩处,传销骨干在逃避打击后必将更为疯狂地继续从事传销以夺回其损失。他们要么隐匿一段时间避避风头,要么招集人马寻找他们自认为基础较好的地方重新开辟“战场”。
6、传销组织的上线难以抓获。传销的毒瘤没有根除,罪恶的渊薮仍然存在,以至于无法对传销组织一网打尽,犁庭扫穴。整个传销组织的体系呈“金字塔”的网络形状,各个传销小组只是一个枝干,且分散较大,没有固定住所,各小组成员之间互不来往,只有小组负责人与上线单线联系。而公安机关在查处传销窝点时一般只是查获一、二个传销小组,上线难以抓获,其犯罪活动仍可以通过发展其他传销小组来继续,这也是传销犯罪禁而不绝,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遏制传销的防控对策
1、深刻认识打击传销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虽然,近年来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在打击传销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严重打击了传销犯罪的嚣张气焰,但是,有的地方政府还未能在一定的高度上来认识传销的危害性,认为传销无关大局,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打击传销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时刻保持对传销组织打压的高压态势,同时更要树立长期打击的意识,建立健全打击传销的工作机制,开展综合治理,坚决杜绝以往的打击传销一阵风模式的出现。
2、广泛宣传,切实加强群众对传销违法性的认识。传销不仅具有较大的欺骗性、隐蔽性,而且裹胁群众多,涉及面广,有的甚至对参与人员采取各种精神和暴力控制手段,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危害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法律规定,教育群众知法懂法,自觉守法,提高群众识别、防范、抵制传销的能力。要公开曝光典型案件,深刻揭露此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危害性、欺骗性,大力营造震慑犯罪、教育群众的浓厚氛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勤劳致富的正确
理念。
3、开展专项打击行动,遏制传销蔓延的态势。对传销组织采取露头就打的策略,绝不容情,以期彻底根除这颗毒瘤。对传销案件,应及时查处,重点查处大案、要案,净化市场秩序,严惩组织者和骨干分子,震慑不法人员,坚决把传销活动遏制在萌芽状态。
4、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打击传销犯罪,让传销组织无处藏身。相关部门应将打击传销作为长期的工作任务,公布举报电话,设立相关制度重奖举报人员并保护其人身财产安全及其家人的安全。
5、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建立联动机制,共同预防和打击传销犯罪。由于传销活动涉及面广、跨地域活动,而作为打击传销的主力军的公安机关由于警力不足等诸多原因,公安机关在收集、调查、预警性信息方面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在打击传销犯罪过程中势必会出现“缝隙”或“空白点”,因此,公安机关要与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特别是加强同各地的工商管理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互通信息、共同查处。各相关部门应在打击非法传销这一活动时,要经常交换信息,综合分析,研究对策,建立联动机制,共同预防和打击传销犯罪。
6、及时总结,加大调研力度。各相关部门应针对传销组织近几年来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和犯罪特点,及时总结经验,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击要害,彻底根除传销犯罪。
打击和防控传销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式,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只要我们对此常抓不懈,就一定会在反传销的斗争中争得主动权取得最终的胜利,就一定能彻底根除这颗社会毒瘤。
第二篇: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青少年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例一直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认真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针对问题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又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对策
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该环境中的家庭和学校。然而如今,我国社会某些领域的无序和失控,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和学校,都产生了令人担忧、急功近利的“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轻德”、“法律观念淡化”的短期行为,不断影响甚至是直接作用于身边的青少年。同时,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还较低,思想道德水平不高,还未形成健全的人格,对社会尚缺乏适应能力,一旦得不到有效保护,极有可能走向违法犯罪道路。有资料表明,目前,青少年犯罪成员已占到全社会犯罪成员总数的70%--80%。青少年犯罪现象日趋严重,逐渐低龄化的严峻事实已为全社会敲响警钟,关心下一代的茁壮成长,减少甚至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神圣使命。这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和现实的课题。本文就探求预防、减少和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途径,如何有效积极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进行初步探讨。
一 青少年违法犯罪滋生和发展的原因
(一)法律意识的缺乏和自身思想意识的内部影响
大多数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淡漠和贫乏,对法律一知半解,甚至是根本不懂法。19岁的仙居青少年郑某两年前因涉嫌强奸、抢劫等罪被刑事拘留,后来为了帮好朋友的忙,他竟然把朋友犯下的爆炸罪名也揽在自己身上。他的脑子里没有丝毫法的概念,只为了“哥们义气”。象郑某这样的青少年犯罪人尽管违法犯罪之后也会感到无比矛盾后悔,但由于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的冲动,在作案过程中难以自我控制,很难顾及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法律后果。
青少年处在心理、生理发展非常迅速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被一些心理学家称为“疾风暴雨”的危险时期。该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发展迅速,个人意识增强,但阅历不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自我约束力不强,心理构成易变,往往只重表面,易受暗示,多盲从,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
(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当前,物质财富空前增长,然而各种互相冲突的理论与价值观却泛滥成灾,社会缺乏有效的主体价值观的引导,社会道德面貌呈现出某些衰退、滑坡的发展趋势。这使得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的青少年们在面对自己的人生及周围世界时,选择基本方向时经常无所适从。社会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泛滥,一些人膨胀消费,嫖娼宿妓、生活腐化;贪污腐败等社会不正之风和行业不正之风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收入差距的拉大和财富的两极分化,使一些青少年将“不劳而获”的思
想合理化,甚至作为犯罪的正当理由。凡此种种因素产生出不良的示范效应,为那些在潜意识中存在不良因素的未成年人提供了违法犯罪的心理环境,降
低了他们的“犯罪有理论”。在青少年盗窃犯中普遍认为,“别人家为什么那
么有钱,我也要像那些大款们一样潇洒。”“有权有势的人贪污受贿是明的,我们盗窃只不过是暗的,道理也差不多。”
文化垃圾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诱发作用。当前,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大众传媒,不健康的音乐、文学所倡导的不良的社会价值观与种种腐朽的生
活方式,对年轻人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充斥精神毒品的色情文化,往往会引起青少年的性罪错,极易激活、强化个体性欲求。由于青少年性心
理发育的不完善,这种东西会直接引起他们的性冲动,产生性联想、性幻想,出现性障碍,为了解除性冲动的困扰,便会寻找对象发泄性欲,造成性罪错。
甚至有的进行卖淫嫖娼活动和流氓淫乱活动。安徽蚌埠市某中学生曾参加全
国奥林匹克竞赛,因暑假在地摊上购买了一本黄色书刊,看后中毒至性犯罪。
(三)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和教育方法失当。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学
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极有可能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湖南师范大学教育
系曾就上海、广州、北京、郑州、西安五大城市的550户家庭进行一项有关
父母关系与子女行为异常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冲突多,父母相互依赖程
度低、家庭结构不稳定,子女的行为异常水平高,易形成激烈的攻击性行为,严重的会导致犯罪;父母关系和睦、家庭结构稳定,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往往较热情,乐于助人。而司法实践也表明,家庭解体情况愈严重的地
方,青少年问题也愈严重。残缺家庭的青少年,由于缺乏父亲或母亲的关爱,不同程度地促成行为扭曲。而完整家庭中,也存在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溺爱型的家庭的父母往往迁就子女的不适当要求,放纵子
女不良习惯,特别是物质生活的无所限制,子女常有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占有欲极强的心理。当其不断增长的需求欲望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向
家庭外扩张,逐步走上犯罪道路;放任型家庭的父母未履行好监护职责,他
们对子女的情况疏于过问,不能及时发现教育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甚至对
子女的越轨行为有所察觉也放任不管;粗暴型家庭的父母奉行“棍棒教育”,不能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伤害了子女的自尊心,使其产生逆反对抗心理和
悲观自卑情绪,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受社会不良习气和坏人的引诱。除
此之外,一些家长自身言行不端如嗜酒、赌博、吸毒、好逸恶劳等也会对孩
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北京市少管所最近对154名未成年犯进行调查显示,154名未成年犯中,属单亲家庭的有52人,被家长溺爱的有28人,经常受家
长粗暴打骂的11人。一些孩子因经常受家长的打骂,与家长产生隔阂,甚至
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做出一些违法的事;有的孩子怕挨打,便夜不归宿,在社会上接触坏人后导致犯罪。
(四)学校教育的失误和管理混乱。
一是目前不少学校教育体制与方式陈旧,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导致学生道德水平下降,道德观念模糊,是
非分辨不清。一些学生在小利益、小事情的诱惑和不健全心理的趋使下,以
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二是一些学校忽视校园治安整治,学校管理混乱,执行规章制度不严,对学生缺勤等违纪行为及一些不良倾向也不过问,这种
“放羊式教学”必然导致一些学生胆大妄为,由小错酿成违法犯罪。三是对后进生不闻不问,进行“冷处理”。一些学校单纯以成绩的好坏来划分学生档次,对成绩差的学生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教育,而是把他们一棍子打死,放任不管。这些流失的学生一方面失去教育引导,对生活、学习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易受社会阴暗面和一些不健康观念、场所、行为的侵蚀,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有完备的运作体系。它需要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全方位、多层次、长期地协调相关因素,减少和消除社会中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这一预防体系一般由国家预防、群众预防、和专业预防等三个部分组成。
(一)国家预防
2、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而劳动者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的劳动者。加强青少年保护,预防青少年犯罪,是我国生产力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整个国家都应从这一战略性的高度来认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性。
1、完善立法,加强普法教育,切实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要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199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施行,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但是这部法律存在着倡导性条文多,实际操作性差和罚则不力等明显缺陷。1999年11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就较完善。此法对未成年人家庭、学校、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应尽的的责任作了明确规定,做到了有法可依。但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会出现种种新问题,国家立法机关应及时修正不断加以完善。
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要深化普法宣传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教育部门要将法制教育纳入学生日常的教学内容,并协同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在青少年中广泛宣传有关《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内容,为年轻一代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
2、规范社会各部门应尽的职责,督促检查各部门落实责任。
全社会都要热情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家庭、学校 社会要密切配合为他们创造良好环境;共青团、少先队、妇联、工会等群众组织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团结和引导青少年追求进步;公、检、法、司等执法部门要依法做好失足青少年的惩治和改造工作;各有关单位要广开就业门路,做好待业青年,下岗青年、刑释解教青少年的就业、再就业工作。说到底,是要发挥国家的社会整合作用,在预防青少年犯罪这个问题上使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二)群众预防
就国家预防而言,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群众预防是覆盖范围相对较小但较为直接的犯罪预防。犯罪预防措施在同青少年生活直接联系的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具体的社会环境内展开。这些预防措施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笔者以为,结合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现状,群众预防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三大主体”角色,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2、积极开展并加强青少年犯罪心理预防工作。
(三)专业预防
专业预防指的是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专业机关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在整个专业预防体系中,公安机关的治安预防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青少年犯罪的治安预防不仅是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整个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下面主要就青少年犯罪治安预防的实现途径作简要探讨。
1、建立专门机构。
2、开展情境预防。
3、强化校外辅导员工作和加强社区青少年帮教。
4、在“堵源”的同时,搞好“截流”。
5、充分发挥和拓展工读学校、少管所和劳教所的功能。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是一个长远的课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此次文章所涉及的只是一些由感而发的认识,有些认识和观点可能还不尽成熟,有待在今后的工作实践更好地完善提高,为推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资料:
郑希付.父母关系与子女行为异常
康斌.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刻不容缓
王娟.犯罪学概论
第三篇: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取得较大的进展。1991、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人犯罪法》。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对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青少年特别是未成人违法犯罪的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对策
青少年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例一直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在近年中,我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取得较大的进展。1991、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人犯罪法》。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对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青少年特别是未成人违法犯罪的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尽管各级党委政府对青少年犯罪问题高度关注,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现价段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1991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比例从总体上略有下降,25岁以下犯罪青少年分别占当年全部作案成员的65%、62%、62%、60%、57%、54%、51%、49%、47%、46%。由此可见,认真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针对问题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又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所谓青少年犯罪是指刑法规定的某个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实施了依法应受刑法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在这里,我们还应明确一点,这里的青少年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而未满18周岁的人。而对于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具体地说,它的内涵不仅包括犯罪行为,还包括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我们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必须把青少年的所有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中任何行为状态,都给予必要的关注。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确切的含义。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率较高,它与青少年自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人的举止行为是受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在这个前提下,每个人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不是出于他们的需要。追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我们应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客观上讲有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土壤。第一、生活贫富不均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青少年多以“有钱”为荣,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信念,总认为别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凭什么就不该有。加之社会上拜金主义,腐败之风以及贫富差别的影响,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的示范效应。当他们没有或失去享受的物质基础时,就会采取各种违法手段获取钱物,从而走向犯罪深渊。第二是社会管理力度不够,社会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对离开学校的这部分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当多数未成年人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之后,他们多数是出于无人管制教育的状况,这也更加影响了他们对社会风气的理解,使他们走上歧途时未能得到及时的提醒与制止。第三是不良的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现在的社会上,奢靡成风,而当今社会又是互联网的时代,不良文化泛滥,暴力、色情、黑社会等内容的游戏卡、网卡、书刊杂志、影视作品在全国城乡各地,各种影视厅、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到处都有。青少年长期沉迷于这些场所,自然而产生模仿心理从而走向犯罪。
2、家庭教育的缺失,为青少年犯罪埋下了伏笔。第一是家庭结构缺损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在单亲家庭中,青少年由于缺少正常的父母之爱,感情受到创伤,而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难免会遭到别人的歧视,这使得这些青少年的内心有着一种自卑心理,从而形成孤僻、冷淡的性格,甚至会走向极端。而在这种家庭中,那些父母往往会忽视这些青少年的教育,放任自流,这也使得一些孩子因为某种偶然的犯罪动机而去铤而走险。第二是家庭教育失当导致青少年犯罪。现在的很多家长都是忙于事业而忘了自己子女的教育,很多子女都会抱怨无法也没有机会跟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很多烦恼无法倾诉,从而使得这些孩子为了寻求刺激来放松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父母是只注重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去关注孩子的思想教育,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教育方法也会产生错误,使得孩子对家长有种畏惧,远离家庭。这样的孩子一旦在社会上遭受一定的诱惑,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学校的教育体制,只注重文化教育而忽视了思想教育,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一大原因。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一些学校领导重视的是生源、荣誉,老师拼命地抓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理想、道德、法制的教育,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上不上课,无人过问,使他们无故逃学,浪迹社会,结伙成群,互相传染不良习性,加之没有及时发现与制止,久之使他们胆大妄为,蔑视校规,从而走向犯罪。
主观上讲是因为青少年由儿童向成年人过度时期,正是青春期发育的变化时期,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生理发育迅速,身体开始趋向成熟,个人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追求欲望,表现过分固执,缺乏自控能力,而且渴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注意,过分表现。一旦感情冲动,便会不顾一切,铤而走险。
三、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犯罪趋势居高不下。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呈现不断低龄化的特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犯罪
率2001年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同比上升120%;某县法院,2001年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同比上升4.15倍,2002年同比上升1.89倍。而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初始年龄与70年代相比已提前两至三岁,14岁以下违法犯罪比例上升,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比例已由1991年的1.3%上升到1999年的7.9%。
2、纠合性、团伙性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身体力量单薄,情绪不稳定,心理承受力差,依赖性较强,在遭受挫折或某种利益驱动下,在同伙之间不良情绪的互相感染下,往往不计后果实施犯罪。公安部门的调查统计表明,在查获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大约有50%是团伙作案。有的甚至逐步向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演变。
3、犯罪少预谋、多偶发。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比较单纯,有时甚至表现出成年人无法理解的某种奇特的变态心理,他们的犯罪一般缺少事先策划协商,常常是在偶发事件的影响和刺激下,由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发犯罪。
4、有强烈的报复心理。青少年虽尚年轻,但却渴望自立、自尊,获得别人的平等相待,不愿受约束,希望无拘无束过所谓自由自在的生活。
5、盲目模仿,好胜猎奇。青少年好胜猎奇,对外界事物具有盲目的模仿性。他们阅历浅,辨认是非能力低下,往往喜欢模仿影视、报刊和身边发生的一些作案方式进行犯罪活动。
四、应对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1、全社会共同参与,全力推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支庞大、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实施社会动员,采取得力措施全面推进。各级机关应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通过以案释法、法制论坛,选派法制校外辅导员等多种开工形式在青少年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树立青少年良好的道德法律观念。
2、建立健全青少年法律体系。,应当进一步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注意研究青少年自身缺点,对他们予以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和保护,力争创造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并健全法制体系,让青少年自身有一个对青少年各种行为的衡量标准和准则,做到有法必依。
3、筑起家庭、学校、社会互联的教育网络。家庭、学校和街道社区组织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从各个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培养和引导,从根本上填补青少年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之间缺乏监督管理的空白,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监管三道防线有机地结合起来。
4、要做好青少年的挽救工作。司法机关要采取与成年犯罪不同的政策,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完善帮教组织体系,指制定帮教计划,落实帮教措施。
五、自我感受
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深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而现如今的青少年犯罪也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恶劣化。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一个国家未来繁荣昌盛的基石,只有更好地教育好青少年,加强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提高
青少年的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落实于发展。而这个工作不是一人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全社会动员,各部门都承担起青少年的保护、教育、管理的责任,关心、爱护他们的成长,不断地向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用活生生的事例引导他们学法、讲法、用法,从而避免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为了使我们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以强大的优势永立于世界之林,我们必须注重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青少年的犯罪。
参考文献:
青少年法学概论、东方法律网、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四篇: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及对策
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越显突出,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犯罪特征明显:如犯罪情节恶劣、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团伙犯罪增多,集团化趋势明显、犯罪诱因简单、突发性、盲目性突出,从犯罪手段来看,高科技犯罪初见端倪,智能化、成人化犯罪凸现等等。因此,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并采取一定措施预防青少年犯罪,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家庭社会工作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新旧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复杂过程中,社会内部蕴藏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竞争加剧,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滋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青少年犯罪指的是从14岁至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在社会转型期剧增。据统计,50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仅占刑事犯罪总数的20%以下,而当前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享乐,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过早辍学,拉帮结伙,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从犯罪手段来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有的还运用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数罪,且情节较为严重。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像小年龄进军。
二、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分析
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公害,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日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中家庭环境是首要的、基础性的环节。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因素与青少年犯罪
首先,缺陷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家庭的破损使其家庭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失去父母双方悉心的照顾和正确的引导,势必在心灵上遭受无法弥补的创伤,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是怨恨心理。父母的离异,对子女丧失了责任感,甚至将子女视为自己追求幸福,寻找“第二春”的障碍,常对子女放任自流,让子女感觉自己仿佛是父母的一个包袱,使青少年子女心灵受到严重打击。在缺陷性家庭中青少年得不到或很少得到来自父母双方的爱,他们对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没有安全感,在同辈群体跟前自卑,渐渐远离了家庭,控制被消弱了。此外,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担心离异对子女心理上造成的创伤,一味地想要弥补,于是就采取放纵、迁就,易让青少年子女产生骄纵、蛮横的性格特点。让他们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已破碎的家,可能造成内心痛苦,心理失衡,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引诱,便会走上犯罪的不归路,难以自拔。
(二)家庭经济状况与青少年犯罪
经济收入低的家庭,不能给青少年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
卑感,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为了满足在家里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他们往往会铤而走险。家庭经济状况的不佳,青少年居住的环境和周围条件不良,周边人员的文明程度、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也都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富裕的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富裕家庭过分重视物质生活,认为物质需求的满足就是对子女爱,把家庭的抚育功能极端化,淡化了教育功能。忽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间接地使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犯罪
父母的的教养方式也是青少年犯罪中家庭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不同的教养方式培养出不同性格的青少年。不当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长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扭曲,出现越轨行为。
首先,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表现在:对子女百般娇惯,子女的要求千方百计的满足。对子女的缺点错误只会包庇袒护,对子女的不良行为不加制止,听之任之。随着我国 “四二一”型家庭的出现,使得溺爱式家庭教育一步步地深化。使青少年子女形成不良的品质,养成极强的自我意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娇惯任性,唯我独尊;自私自利,贪得无厌,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自己的欲望;贪图享乐,不求上进,沉溺在自己物欲的满足中。这样不良的习性,一旦遇到外界刺激,极易导致违法犯罪。
其次,放纵型即父母对子女疏于管教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放任自流、漠不关心,其实就是父母对子女不负责任的表现,是父母的失职。在行为上对子女的要求特别低,不要求各方面有良好的表现,只要求别在外惹是生非。至于子女成长过程中正确的行为规范和思想的教育,根本不重视,盲目地认为孩子长大就懂事了。甚至更有父母直接让子女弃学从商,认为有钱就是一切。父母对子女的管教宽松无度、放纵,使子女们养成目无纪律、骄纵横行的个性,一旦做出什么违法犯罪的事,想管都来不及了。
再次,专制型教养方式即父母用粗暴的训斥、打骂、体罚等手段对子女进行管理和教育。一方面是由于一些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对子女的不良行为或过错,只会采取简单的打骂、体罚来教育子女。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又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希望通过罚跪、打骂等手段使子女上进。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子女同家长产生对立情绪,形成逆反心理,性格偏激,甚至离家出走,最终走上邪路。还可能造成青少年对粗暴手段的模仿学习,在其心理压抑、寻求平衡时,一旦遇到类似情境,很可能也以暴力手段报复社会,导致违法犯罪。
最后,父母双方相互矛盾的教育方式与青少年犯罪。父母间或者是父母与祖父母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会有不同的意见,态度可能出现不一致。一方管,而另一方护,相互矛盾,无法管教。不同的家长对于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有不一样的理解,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得不到对方的认同。这样彼此不一,使孩子反而无法适从。久而久之,对青少年的管教产生混乱,失去预先的效果,青少年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也形成混乱,产生偏差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的家庭介入对策
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预防青少年犯罪最有效的策略应该是从家庭入手,采取策略使父母认识到孩子的越轨行为与他们的教养方式有关,而在改善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方面家庭社会工作有其独特的优势。家庭社会工作主要以家庭为服务对象,是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并顾及家庭中各成员的需求,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和处理家庭问题,改进家庭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功能正常运转,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来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家庭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犯罪的方法
家庭社会工作在介入青少年犯罪的时,不是从青少年自身单方面的进行矫治,而是从整个家庭入手,调动家庭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起行动,通过个案、小组和社区等工作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使父母了解青少年时期的特点,学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尊
重孩子的选择,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青少年也在活动中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理解父母的苦心,体谅并尊重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营造民主的气氛。
首先,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缺陷型家庭。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犯罪青少年一对一的、面对面地交流,寻找问题的根源,然后利用各种资源帮助青少年发掘潜能,走出困境,最后过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方法。对于缺损家庭的青少年同样可以进行个案介入,在缺陷型家庭中,由于客观原因家庭结构被破坏,家庭功能得不到发挥,父母与子女关系疏离,青少年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对此,个案社会工作以家庭为单位对其进行个案辅导,在良好的气氛中与青少年的父母进行沟通,使其了解孩子现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需求,认识到缺少父亲或母亲的爱、或是家庭重组后爱的不完整性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引导其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多关怀爱护孩子,增强亲子间的依恋关系,使其健康成长。
其次,小组工作方法协调亲子关系。小组工作是将无法发挥家庭功能,无法适应或扮演自己应当承担的角色的重要家庭成员聚集在一起,组建一个小组、通过讨论、游戏活动、思考的方式,利用小组互动来帮助家庭成员调整自己,进而改善家庭关系。通过组建亲子关系协调小组,青少年与父母参加活动,拉近距离,通过互诉衷肠,增进理解,重建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纽带,控制与影响力得到加强,从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无论是家庭结构不全的家庭还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的家庭都存在着亲子关系紧张的问题,社会工作者组建小组从家庭入手,给他们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继而构建和谐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
再次,社区工作方法——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社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社区居民创造一个便利、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使得社区居民家庭得到他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法律知识、技术、资金、健康知识等多方面的服务。社区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犯罪问题是通过利用社区资源,举办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例如科普知识展览、绘画作品展,普法知识讲座等。当前青少年的社区实践活动已经被纳入了学校的课程计划,青少年必须参加社区暑期实践活动,这不仅满足家庭的社区需求,还预防了青少年犯罪。
最后,开展职业培训进行社会青年在教育。在家庭的配合下,社区开展职业培训,进行业务拓展,挖掘社会青少年的潜能,充分展现社区的重要性。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发展他们的自食其力,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此外对于家庭条件比较好的青少年可以让他们也参加职业培训,进行社会实践,让自己真正的强大起来。而不是什么都不能做的人,也要让他们知道生活不是只有享受,还有更有意义的事情。让他们边的强大起来,学会如何克服今后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减少金钱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时应注意的事项
在整个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犯罪预防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一个原则,即青少年是独特的个体,是积极的权利主体,他们有自己的需求:渴望父母的理解与关怀,渴望社会的认可。相信他们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的帮扶主要是引导性的而非强制性的教育,我们要始终记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一切奇思妙想。多关心,多鼓励,使他们自信、安全感、控制、关心、自主、刺激等需求得到及时而又合理的满足,那么家长就不会头痛,青少年就不会用极端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青少年社会工作
[2]家庭社会工作
[3]网上资料
第五篇:浅谈超速行驶屡禁不止的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
动车因其体重速快在交通肇事时属强势群体,作为驾驶机动车的驾驶人则在实现道路安全畅通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驾驶人违法驾驶则是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引发交通肇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强化对机动车驾驶人违法的治理,是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关键一环。那么,怎样才能使超速违法行为得到有效的治理呢?笔者认为,必须首先找出形成超速违法的原因,其次查清超速违法对道路交通安全形成的危害,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对策方能奏效。
一、形成超速违法的原因
1.受利益驱使。由于受目前公路货运运输呈车多货少、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运费偏低等因素的影响,一些货车车主或驾驶人为多赚钱就多拉快跑,客运车为争客源抢点运行,一旦上路就恨不能让车插上翅膀。
2.受特权思想支配。一些官车和自认为自己在社会上有些地位的人及一些公安、司法部门的驾驶人,驾车上路目空一切,逢车必超,以显霸气。
3.心装紧事,急不如快。一些驾驶人自身或乘车人(特别是乘车人系驾驶人的领导或亲人时)为去办急事或在行车途中突接到急事、大事,如家中有人生病、住院等信息时,就开车急不如快、快不如飞。
4.争强好胜,开斗气车。一些驾驶人,特别是年青驾驶人在驾车行驶中当有车超过时,就感觉心里不服气、脸上无光彩,为争一口气而强超强会,在公路上展开汽车方程大赛。
5.心无主见,受人纵容。有些驾驶人受不住乘车人“试试你的车好坏,看它究竟跑多快”、“他超你、你就赶,说啥也得超过他”等语言的挑逗、纵容就高变档、大油门,来个能跑多快就多快。
二、超速违法的危害
1.速高惯性大,如遇突发情况刹车来不及。超速行驶,车的惯性大,如遇紧急情况时车随惯性闯、刹车距离长,易发事故。
2.高度疲劳,易发故障。机动车长期超速运行,发动机及传动结构部位处于长期疲劳状态,极易发生故障,一旦机动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车辆一旦发生故障极易出事。
3.影响驾驶人视力,超速行驶造成驾驶人视力下降。有实验表明当汽车时速达到72公里时,视力为1.2的驾驶人将会下降到0.7,驾驶人视力受到影响,突发情况难发现,增加了肇事机率。
4.容易侧翻碰撞,加重事故损失。另据实验证明,车速增加一倍,转弯时车辆的离心力增加两倍,冲击力增加一倍,机动车超速行驶不仅极易发生侧翻、追尾事故,且会加重事故损失程度。
三、治理超速违法的措施
一是提高对治理超速违法重要意义的认识。超速违法,扰乱了道路交通秩序,影响了公路的安全畅通,其肇事率之高,对人民群众及国家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以亲民爱民之情把治理超速违法作为当前交管工作的重点,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下大力气进行专项治理,且务求实效。
二是要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普及力度。《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对机动车超速违章的处罚标准为“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对上述法律条文,我们不仅要在机动车驾驶人中进行宣传,而且还要在车主、各级领导、机动车驾驶人的亲属及广大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妇儒皆知。驾驶人自觉守法不超速,领导家属、车主提醒驾驶人遵法不超速,靠自觉、提醒与监督进而有效控制超速违法。
三是用超速违法而引发的肇事量,死伤人数、经济损失等血淋林的数字和重特大典型案例,来教育警示广大机动车驾驶人,让他们打消超速念头,摆正生命与效益,损失与效率的关系,自觉不超速,努力保安全。
四是要严格执法。对超速违法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处罚一起,用足法律高限处罚,使广大驾驶人想超而怯步。
五是要增加对路面监控装备的投入,以监控装备的高科技化来提高监控水平。如各路口的电子警察,主干线的车速自动监控装置的配备使用,会大大提高监控到位、发现纠正及时、处之有据的执法水平,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超速违法、减少道路交通肇事、保障道路安全畅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