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交流 积极维权 做好服务 努力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同发展
推进交流 积极维权 做好服务 努力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同发展
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工作报告
作者:佟铁顺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点击数:40发表时间:2008-7-
3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按照会议安排,我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向各位领导及会员单位代表做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今年上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上半年,在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各会员单位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自律、维权、协调、服务”四大职能,主要完成了以下八项工作:
(一)组织开展了农村合作金融信息编辑工作,为会员单位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及时收集、整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及农村金融市场相关信息资料,编发《农村合作金融信息》。主动向有关单位约稿、组稿,利用中国银行业协会网站,扩大对各会员单位宣传。同时编发《农村金融内参》,重点反映、探讨和分析农村金融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及各会员单位的业务经营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加强会员单位之间的交流。今年我们还设立了“农合会员热线”,及时了解、倾听会员单位的需求,帮助协调解决实际困难。
(二)及时处理了伪造中银协文件事件,维护会员单位的权益。今年3月初,江西省联社反映“金融中国杂志社”伪造中银协文件,向全国农村信用社发出通知,要求缴纳会费并加入所谓《金融中国》。经对有关情况核实后,第一时间向属地公安部门报案,立即下发了《关于提高警惕防范伪造中国银行业协会文件进行诈骗活动的紧急通知》,同时在中银协网站上刊登《郑重声明》。由于发现及时、处理得当,至今未接到会员单位上当受骗的报告。
(三)举办了金融业务培训班,为会员单位培训相关人才。今年5月份,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上海国际银行金融学院、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在四川南充联合举办了“小额金融最佳操作实践培训班”。培训内容由国内外小额金融专家、资深从业人员主讲,深入、详细地介绍小额金融相关知识及国内小额金融机构的运作经验等。
(四)积极向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出倡议书,组织对四川省开展抗震救灾对口援助工作。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千方百计与四川省联社取得联系,了解灾情,研究措施,实施援助。及时向会员单位发出了向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农村信用社援助的倡议书,号召会员单位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深陷险境急需救援的信合同胞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倡议书发出后,得到了全体会员单位的积极响应,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灾区奉献爱心。截止6月4日,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向四川省农村信用社对口捐款4318.4万元,通过当地政府、红十字会、慈善机构等各种方式累计捐款20447.2万元。
最近,中国银监会转来四川银监局《关于请求协调解决受灾群众集中安置区域“免收客户各类相关跨行费用”有关情况的请示》,我们已会同自律部邀请工、农、中、建、交、邮储等六家银行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上报银监会。
(五)组织开展了课题调研工作,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建言献策。按照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安排,确定了中银协课题组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业课题提纲和调研方案,对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行了问卷调查,委托涉及贫困县的21家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开展了调研工作,组织两个调研小组深入到江西、四川、安徽、内蒙、甘肃等省(自治区)的八个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走访。组织编写了促进我国农村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调研报告。
(六)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会员单位申报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共有北京、吉林等11个省(市)级的农村金融机构报送了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经认真初审,有45位人员符合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其中申报高级经济师41人、申报高级会计师3人、申报研究员1人。有关申报材料已报送人总行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专家委员会评审。
(七)组织参与了微型创业奖评选活动,扩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外宣传。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花旗集团基金会赞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协办,小额信贷学生联盟参与,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CICETE)承办的“微型创业奖”活动,自2006年以来,已经连续组织了三年,社会反响很好。今年,我们积极参与有关工作,争取到33个农村信用社信贷员获奖名额,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创造了参与此项活动的机会。
(八)参与组织了中国银行业协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工作,努力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今年,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65544人参加了中国银行业协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占银行业参考总人数(314700人)的20.8%,其中,“公共基础”平均分59.15,高于全银行业参考人员平均分(58.70),平均通过率51.08%,高于全银行业参考人员平均通过率1.26个百分点。“风险管理”平均分44.94,低于全银行业参考人员平均分(47.45),平均通过率11.76%,低于全银行业参考人员平均通过率5.07个百分点。“个人理财”平均分46.12,低于全银行业参考人员平均分(47.42),平均通过率16.00%,低于全银行业参考人员平均通过率3.65个百分点。
过去的半年里,我们传承“天下信合是一家”的历史情缘,履行“推进规范化、提升竞争力、做出新贡献”的历史使命,共同创造了丰硕的改革成果,携手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社会地位、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各项业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5月底,各项存款余额45946.96亿元,比年初增长11.56%,各项贷款余额34969.4亿元,比年初增长11.52%,分别占全国各银行业金融机构11.59%、11.58%。
二、今年下半年主要工作安排
共同的情缘,共同的诉求,共同的使命,是我们做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的坚实基础。未来的半年里,我们将紧紧围绕“靠大家办事,为大家办事;让大家说话,替大家说话”的工作原则,充分运用已建立起来的各种信息交流平台,积极发挥各种合作沟通机制,重点开展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健全会员档案,提高会员基础信息管理水平。收集整理会员单位高管人员基本情况、组织架构、机构设置、从业人员状况、业务经营和发展基本情况、重大事项报告等信息资料,分别以独立会员单位建档,及时更新和补充信息,全面掌握会员单位的基本情况。
(二)进一步完善联络员制度,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重新核实确认联络员队伍,充分发挥联络员“四员”职责。一是联络
员职责,沟通协会与会员单位的联系,及时反映会员单位业务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协会协调解决的问题。二是信息员职责,协助建立会员单位的基础信息档案,及时了解本单位业务发展的新情况、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积极向协会提供有关信息稿件。三是宣传员职责,配合协会做好有关宣传工作。四是监督员职责,了解掌握会员单位三大《公约》执行情况,以及会费缴纳等方面的情况。
(三)开展农村公众教育工作,提高农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组织会员单位采用送金融知识下乡,张贴宣传画、海报,利用地方报纸、电视,印发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统一监制的各种公众教育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公众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宣传工作,增进农村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促进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四)开展合规企业文化培育工作,强化职业道德和风险防范意识。开展合规文化教育活动,是当前农村金融规范操作行为、抵制违规违纪问题和防范案件发生、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律”的重要体现。今年,计划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分别选择
一、两个地区进行合规文化教育试点。通过合规文化教育,深化对合规操作的认识,深化对规章制度的学习和理解,深化对风险防范要点的把握,增强制度执行力,提高风险防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逐步培育农村金融系统良好的合规企业文化。
(五)落实好本次会议形成的各项决议,为会员单位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本次会议将要集中审议《关于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国性服务平台的设想》和《关于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扎实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建议》两项重要议题。这两项议题,是在对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绝大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诉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农合委将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按照会议审定的事项抓好落实。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以后,加强省际间的沟通与交流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真诚地希望农合委能够成为会员单位联系的桥梁、服务的平台,共同推动全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农村金融机构怎样促进普惠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机构怎样促进普惠金融服务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机构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我国普惠金融服务呈现网络化、移动化趋势,第三方支付、P2P借贷平台、网络保险等新兴普惠金融业态蓬勃发展,普惠金融服务环境整体改善显著。但是,受制于城乡二元分割结构,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考验,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与《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共同撰写的《2014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报告》显示,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人群未被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覆盖,金融普惠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普惠金融,让金融改革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所有地区、所有人群,这对于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农村金融机构促进普惠金融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
普惠金融的理念及实践探索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2005年宣传小额信贷年时率先使用的词汇。其基本理念是:全方位、可持续地为所有社会成员,尤其是为弱势群体、弱势地区和弱势行业,提供方便快捷、价格合理的基础金融服务,注重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发展。
普惠金融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核心要素: 在服务对象上,主要针对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弱势
行业,包括农业、小微企业等;弱势地区,包括交通不方便和不适宜人类生活的偏远地区。在服务产品上,至少应提供包括支付结算、代理保险、小额融资等在内的基础金融服务。在供求特征上,应力求方便快捷,包括完成交易的时间快、距离客户近等;价格合理,包括合理的存贷款利率、适当减免服务资费等;优质公平,包括保护消费者权益、无任何身份歧视等。在可持续性上,要建立起一整套普惠金融服务的制度体系,特别是要强化政策扶持,保障金融资源的持续投入,让金融机构能够安心从事普惠金融服务、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事实上,普惠金融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欧美国家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为贫困群体扩展金融服务渠道,并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向低收入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减贫热潮。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普惠金融的关注和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开始逐步探索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普惠金融的困境分析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实际需求相比,在金融服务的覆盖率、渗透率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普惠金融服务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主要问题有: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金融网点覆盖
率有限,当地居民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满足,部分边远山区或贫困地区的居民甚至无法获得最基础的金融服务。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消除农村金融服务盲区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进一步丰富完善。随着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现代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其金融需求也随之变化。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和柜面服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要,亟须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打造综合化、多元化产品体系,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高服务便捷度。
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机制有待健全。由于我国普惠金融配套机制的欠缺,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经营发展和风险控制的考虑,深度参与普惠金融服务的积极性相对有限,即使部分机构出于公益目的愿意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而在服务覆盖面、可获得性及资源投入的持续性等方面打折扣。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机制有待健全。
发展普惠金融的对策
我国历来重视金融对“三农”、小微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支持,这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应继续倡导包容性发展的价值理念,加大金融创新,推进城乡基础金融服务一体化,助推普惠金融纵深发展;同时,加
快构建普惠金融配套扶持体系,提升金融资源配置与供给的公平性,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平等地享受现代金融的高效便捷。
注重普及化。加大营业网点、自助机具的布放力度,创新“农村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定时定点服务”等服务方式,提高服务便捷度,降低农民的交易和时间成本。创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移动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作为物理网点覆盖率偏低的有力补充,延伸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创新“金融启蒙”运动,将金融惠民政策、金融安全知识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等带进村镇、社区、务工聚集地,让群众“学金融、懂金融、会金融”,维护农村地区金融稳定。
注重差异化。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例,该行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主体的需求,量身打造专属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为减轻在外务工农民的负担,该行与重庆市慈善总会联合成立了“乡情慈善基金”,专门拿出1000万元,以补贴农民工通过“江渝乡情卡”进行异地汇款所产生的手续费。
注重可持续化。为保障普惠金融服务的持续推进,建议尽快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出台专门政策法规,建立普惠金融长效机制,包括优化财税政策、利率政策、风险补贴政策、批发融资政策等。同时,建立对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情况的监测、评价和考核机制,引导和激发普惠金融的参与度。健全信用体系,逐步建立能够共享交易和信用信息的数据库系统,建立广泛覆盖的信用档案,实现信用管理,为发展普惠金融奠定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诚信基础。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第三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服务主力军地位不断稳固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服务主力军地位不断稳固
农户贷款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户贷款的78%
3月21日,银监会发布消息,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服务主力军地位在改革发展中不断稳固。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含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直承担着支农服务的重任,发挥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近年来,在监管部门积极引领和大力推动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深化体制改革、加强业务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改善金融服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县域及乡村机构网点分布最广、涉农信贷投放最多、农村普惠制金融服务和均等化建设贡献度最大的一类机构群体,成为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稳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管理好通胀预期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0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2954个,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78.5%,营业性网点75856个,占全国的38.8%,上述机构绝大部分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资产总额已突破10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1.3%;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7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的11.1%,其中涉农贷款余额3.9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11.8万亿元的32.9%。涉农贷款中农户贷款2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户贷款2.6万亿元的78%。
——涉农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加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宗旨,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科学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切实加大涉农信贷投放,着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丰富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截至2010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改革启动前的2002年末增长4.3万亿元,增长307%;涉农贷款余额比建立涉农信贷统计制度的2007年末增长1.79万亿元,增长85.8%。特别是在去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坚持“控规模、保支农、调结构”,腾出规模和资金,加大信贷支农投放力度,确保“三农”服务工作不放松,支持力度不减弱,信贷投放不下降,涉农贷款整体实现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增量和占比高于上年水平的工作目标。在去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部新增涉农贷款2.6万亿元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当年新增7825亿元,占比29.7%。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中农村贷款余额3.5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35.8%,比2007年末增加1.6万亿元,增长85.9%;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1.6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林牧渔业贷款的75.4%,比2007年末增加6147亿元,增长64.3%。
——着力满足不同主体信贷需求。为更好支持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大力支持分散农户的同时,努力做到“既贷点又贷链”,积极支持各类农村市场主体的生产发展。针对我国农村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和广大农民诚实守信的特点,大力发展不需要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并根据农业生产周期,灵活调整额度、期限、利率等要素,拓展小额信贷适用范围。目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已经成为深受亿万农民欢迎的两大金融产品,每年使用这两个产品取得贷款的农户数量接近7000万户,受益农民3亿左右,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取得了促进农民增收、农村信用社增效及地方党政满意的多赢效果。在大力支持分散农户的同时,顺应近年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重要支持对象,将其法人授信与合作社成员单体授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为分散农户与大市场对接提供有效金融服务。在支持农村小企业方面,灵活引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机制,切实加强“六项机制”建设,大力支持小企业创业发展,并通过组织跨地区、跨行业的银(社)团贷款方式,重点加大对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
——大力开展产品与服务创新。在切实注重风险防范基础上,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从当地实际出发,针对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将近年来城市金融发展迅速的银行卡、理财产品等引入农村,积极探索和开发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发展农村信用共同体模式,发挥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多类农村市场经济主体组成的信用共同体联合增信功能,提高农村借款人贷款的可得性。创新发展林权、存货、应收账款、仓单及动产浮动质押贷款等多种新的抵(质)押贷款品种。积极开展与保险公司业务合作,在向农村借款人发放贷款时引入涉农保险机制,建立了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之间的联姻机制。
——积极参与服务均等化建设。在坚持商业化改革和市场化运作的同时,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努力保持县域机构网点数量稳定,积极参与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建设,成为近年来在推进机构空白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中的支柱力量。通过实施“两点两机、包村包片”战略,即分别采取设立标准化营业网点和简易营业网点,布设POS机和ATM机,实施临近机构信贷员包村包片等服务方式,使贫困偏远地区广大农户能够平等分享到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就近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基础金融服务。在2010年全国减少的483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和342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中,有334个和251个是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各类机构网点、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加以覆盖的。
——注重涉农信贷风险防控。银监会在切实加强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投向监管的同时,还着力督促引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高度重视风险防控,通过强化资本约束和风险监管,实施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和措施,对涉农信贷给予科学合理的监管容忍度,协调出台涉农信贷增量奖励、税收优惠、定向补贴等政策,提高机构的整体健康度,增强对县域经济的贷放能力。
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正在深入推进,并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和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努力打造成为服务“三农”、产权明晰、内控严密、运行良好、特色鲜明的社区性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改进服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更好地发挥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
第四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行社文明规范服务探析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行社文明规范服务探析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行社文明规范服务探析2010-06-29 18:46:1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行社文明规范服务探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行社文明规范服务探析(2)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其点多面广的优势,在服务“三农”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但面对快节奏的经济社会发展,面对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无论是内在管理还是服务手段,都相对滞后于其它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开展“一站式”、“零距离”服务更无与伦比。服务观念难转,创新意识不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
最主要障碍,一线基层行社背负沉重压力。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无论监管部门,还是行业管理部门——省联社及其办事处,都在围绕加强和改进基层行社文明规范服务方面着力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方面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县级统一法人改造力度,加快成立农村合作银行步伐,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目标和实现科学管理,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流程;另一方面,加快电子化、信息化建设,解决长期以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行、社结算“瓶颈”障碍,逐步实现了全省、全国范围通存通兑,极大提高了与同行业竞争能力,服务上得到社会认知。
从2008年开始,**省联社以合规建设为抓手,在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深入开展了“标准基层行、社”创建工作,推动基层行社在组织管理、文明服务、会计基础、信贷基础和安全保卫方面有了规范可依。通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省农村合作金融形象得到树立,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无不折射出规范化、标准化服务效应,发挥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广大员工适应社会、参与竞争、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面临现状与不足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历经50多年风雨历程,历史积淀和传统观念影响疾固深深,其劣根性造就了服务意识上与其他金融机构服务上的差距。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行社服务面临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服务意识淡薄。受长期以来传统观念和“重业务,轻服务”思想影响,在一些基层行、社服务观念转变一定程度滞后于业务发展观念上的转变,导致一些基层网点对服务认识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在这些因素作用下,也导致一些员工只图索取,不求奉献,养成等客上门的“官商衙门”作风严重。对客户的
需求漠不关心,岗位服务优劣不闻不问,主动性和最基本服务意识缺乏。
2、服务态度冷漠。一些基层行、社临柜人员不能坚守岗位,尽职服务,经常串位脱岗,相互聊天,看与业务无关报刊杂志,甚至在营业间用餐或吃零食等,对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视而不见,动作迟缓,接待顾客不主动热情,对开展“三声、四问”和使用文明服务“十字”用语不适应,从而在临柜服务用语不规范、不文明,接待顾客不能笑脸相迎,言语生硬,态度冷漠,表情僵化,对顾客解答问题不能耐心细致,甚至问而不答,“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依然在一些基层行社大有存在。
3、服务质量低下。目前合作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队伍素质整体不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七、八十年代进入的员工,多数为接班顶替、内部近亲繁殖,或者是退伍军人安排,文化程度不高,在岗年龄偏大,许多人员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金融服务;近几年招进的
大专院校新员工,还面临专业知识不全面,专业技能不过硬等现象。虽说大多都走向一线服务岗位,但办理业务存在速度慢、效率低、差错多,加之缺乏规范化服务培训,因而也存在服务方面诸多欠缺。
4、服务环境不优。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不少基层行、社软硬件环境不优,突出表现在,一是服务大厅布局不合理。大厅内没有咨询台或客户引导员,没有客户休息等候区,没有绿色植物配置,墙角存有蜘蛛网,墙面留有污渍,甚至在大厅内堆放杂物,“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二是便民设施不齐全。必备的如饮水机、老花镜、书写笔而被忽视,有的网点甚至怕顾客提意见而不设监督电话或意见箱、意见簿等;三是信息披露不完善。营业厅内没有安全警示牌、业务品种项目牌、业务流程牌、服务收费标准牌以及员工形象牌、工号牌等,不少网点电子利率牌长期不更新、日历显示牌不显示或显示
不准,从而成了摆设;四是创优服务一定程度流于形式。不少网点不坚持领导带班制度,不设服务值勤表,不进行每天文明服务检查,从而形成文明创优服务无计划,季度无评比,组织不健全,对上级要求开展“文明服务月”和“文明服务标兵”活动被动应付,等等。在服务设施改进和开展创优服务方面,总体上合行好于联社,开展创建行、社好于非创建行、社。
5、视觉形象欠佳。近年来,从自身发展和安全达标出发,特别是深入开展“标准基层行、社”创建活动以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网点改造力度得到加大,形象得到提升,但限于过去场地狭窄制约和集中改造财力因素影响,不少网点因陋就简,标志不突出,色彩不统一,强烈和整体的视觉效果欠佳,改造后依然给人以门面旧、规模小、底子薄、管理弱的印象,与商业银行鲜明大气、和谐统一的外部服
第五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善小企业金融服务情况的调查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善小企业金融服务情况的调查
小企业是增加就业、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商洛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的市场定位,高度重视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不断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实现了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到2011年4月底,我们存款余额为153亿元;当年累放贷款32亿元,贷款余额达到90亿元,较年初增加6.8亿元,贷款存量和增量分别占全市同业的54%和66%;当年累放小企业贷款1.1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1.1亿元。
一、小企业金融服务开展情况
1、健全机构,明确职责。为支持好小企业发展,解决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商洛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积极落实促进小企业发展有关文件精神,把握重点,提高认识,把提高小企业金融列入信贷支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联社、镇安合行分别成立了由联社主任(行长)为组长,业务、风险、财务、信息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小企业授权授信领导小组,夯实工作职责,明确服务机构。分别在联社(合行)营业部设立了小企业贷款服务专柜,配备专职的客户经理,确保小企业各项信贷服务落到实处。
2、深入调研,确定目标。为了全面提高小企业信贷服务,各联社、合行不断调整经营理念,把小企业、小额信贷、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组织作为信贷支持的“四大板块”,不断增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了突出支持重点,全市组织开展了“百企万户”市场调查活动,深入
开展调查研究,确定支持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信贷支持的着力点,把“农业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经营模式作为支持的重点,深入开展信贷人员深入小企业送信息、送资金、送服务活动,做到人员、资金、责任“三落实”,着力促进小企业达产达效。
3、规范流程,加强管理。各联社、合行针对不同类型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和风险程度,积极创新信贷方式。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落实好银监会提出的“六项机制”,不断规范小企业授信操作,简化贷款手续。一是制定了较为科学的企业准入门槛。坚持以“三有”即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采取定性为主、定量为辅,重点强调小企业基本素质和综合价值的评级办法,使评级工作更贴近实际。二是积极完善小企业贷款审批流程。在原贷款流程的基础上,制定了业务操作规程,坚持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原则,注重对企业评级授信等基础工作的提前介入,为后期用信创造条件。同时简化工作流程,明确操作规程,方便小企业贷款操作。三是加强授权授信管理。各联社、合行进一步加强了授信限额管理,严格授权授信操作。对A级以上客户的申请积极受理,符合条件的及时授信。对A级以下客户积极创造条件,达标后提供授信支持,对于确实不符合条件的,严禁新增授信,进一步降低贷款风险。
4、创新方式,改进服务。为切实抓好小企业金融服务,确保信贷支持工作的有效开展,各联社、合行积极创新方式,优化服务。一是创新产品。为小企业量身定做信贷产品,先后推出了小企业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质)押贷款、流
动资金周转贷款等,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优化信贷服务。二是创新授信机制。按照省联社对中小企业授信管理权限,在风险可控、流程严密、授权审慎的前提下,以服务客户为宗旨,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设立了高效的授信审批流程。三是创新服务。建立了全流程客户服务机制,设立专门的信贷办公室,如商州、洛南等成立了企业信贷部,负责受理客户业务咨询及预约、审批后回访客户、不定期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等工作,力求贴近客户需求,优化业务流程。同时,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积极和中小企业联络感情,共商发展大计,努力提高中小企业服务水平。四是着力打造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各联社、合行选拔具有较强营销和财务技能的人员,充实到中小企业客户经理队伍中,同时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努力培育“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营销人才,适应支持小企业发展的形势需要。
5、严格考核,加大投入。为了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各机构制定了《小企业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对企业贷款的风险问责制。在责任追究上,本着尽职免责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责任认定和处罚办法;在考核机制上,建立了独立的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工效挂钩,充分调动客户经理包抓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了小企业信贷资金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截止2011年4月底,我们存款余额为153亿元;累放贷款32亿元,贷款余额达到90亿元,较年初增加6.8亿元,贷款存量和增量分别占全市同业的54%和66%;今年累放小企业贷款1.1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1.1亿元。
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支持小企业服务的实践,制约小企业发展和金融服务提高的瓶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全市小企业发展起步低,自身经济实力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自身对资金的吸纳能力较差。
2、小企业的诚信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信用状况差、诚信意识不强,从而造成小企业贷款中不良率较高,影响了金融机构投放的积极性。
3、小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报表不够健全,财务管理相对粗放,难以适应现代金融企业管理要求,达到现代银行支持标准。
4、小企业自身积累薄弱,对申请授信中缺乏有效、足额的担保,担保难问题成为制约小企业授信业务的重要因素。
5、政府部门对支持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投入力度不大,缺乏对银行和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涉农资金存放政策,没有形成政府、银行、小企业良性互动机制。
三、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思路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信贷投放上突出“三个目标”。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不改变,确立“四个面向”经营方针,坚持支持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发展并重的原则。一是突出抓好个体工商户发展。个体工商户发展潜力巨大,对促进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当个体工商户规模发展一定的程度时,就会成为中小企业。目前,我市3.2万多户个体工商户有超过50%以上接受信用社的支持。二是突出抓好中小企业服务,促进中小企业由小到大,做大做强。三是加大中小
企业贷款投放,满足企业发展资金需求。今年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计划投入小企业和个人经营性贷款5亿元,为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保证。
2、开展评级,改善环境,抓好“三个层次”信用建设。抓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前提。一是切实抓好农户的信用评级工作。促进信用创建升级达标。二是要抓好信用乡镇的创建活动。要依靠政府支持,动员社会力量,着力打造信用乡、信用镇,推动社会信用状况的全面改善。三是切实抓好抓好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工作。重视和开展好中小企业建档、评级和授信工作。要通过三个层次的信用评级,推动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为信贷支持营造宽松的环境。
3、抓好营销,积极转型,强化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三级管理”。一是加强办事处管理。办事处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管理和指导工作,配备专人,具体负责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调研分析、计划考核、监督管理等工作,制定好服务方案,推进各县区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工作。二是加强对各联社(合行)管理。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配备专业人才,实行专职专责,制定管理制度、扶持方法,科学及时的审批中小企业贷款申请。三是抓好信用社部的管理。要求信用社部要成立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小组,落实专职客户经理,抓好中小企业贷款营销,设立专门的服务柜台,做好中小企业信贷具体服务工作。
4、结合实际,优化服务,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三项创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工作,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一是要抓好服务方式创新。要加快
电子化建设步伐,结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展的大小额支付、省辖通存通兑、自助柜员服务、POS业务和银联卡业务,积极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新的服务方式,满足中小企业信贷、结算等需求。二是抓好中小企业贷款方式创新。要积极开展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贷款方式,大力推出联保贷款、产成品抵押、库存物资保证以及产权质押贷款方式,方便中小企业贷款。三是抓好服务产品创新。要在传统信贷产品的基础上,依托“富秦家乐卡”等品种,推出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信用证贷款、贴现贷款、保险单质押贷款等业务,同时,要大力开展利率浮动试点,促进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改善。
5、加强管理,强化考核,推行中小企业信贷“三项考核”。为了推进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开展,一是要做好中小企业数量和增速考核,提高中小企业支持面和信贷投放数量;二是抓好中小企业质量考核,要求客户经理在投放贷款的同时,做到包发放、包管理、包收回、包效益,注重从中小企业效益增长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质量改善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三是抓好信贷人员的绩效考核,把中小企业信贷扶持与客户经理的绩效设定指标,从严考核,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积极性,全面落实银监会提出的“六项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