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中日企业家的差距》
读《中日企业家的差距》有感
做事需要专注。今天想干这个,明天又想干那个,最终什么也干不成。个人想有所成就,非专不可,企业要想发展,亦非专不可。
海尔、联想是中国企业的成功模板。海尔以冰箱起家,联想靠电脑发迹,他们现在都在其他领域突破,显然他们想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更看重于利。这些年来,时常听到某某跨国集团倒了,尤其听说金融危机那阵子,南方一些中小企业说跨就垮了,虽不知道根由,但我想违背最初的经营理念,战线越拉越长,本末倒置,一味追求眼前利润,多少影响了些吧。
其实,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应懂得放弃。专注于产品,专注于品牌。就拿现在的手机市场来说,各种品牌多不胜数,各种机型琳琅满目,着实令人应接不暇。像诺基亚、摩托罗拉、多普达等著名手机制造商都在迎合着市场,着眼于创新。众所周知,苹果的手机价格昂贵,但它的全球销量却高居不下,原因何在?注重创新,专注产品。
规则意味着制约,对于企业来说,换取的是企业的发展。中国老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约,放任自由,一盘散沙,于企业何益?于员工何益?在规则面前,有些员工处于习惯,安于舒适,心存排斥。可是这些规则不能得到遵守,企业何谈发展,员工何以安身?
差距并不可怕,只要敢于直面,知耻而后勇,希望就会向我们招手——企业求发展如此,个人谋发展如此。
第二篇:中日企业家的差距有感[模版]
《读者》2011年第4期刊登的《中日企业家的差距》一文:
中日企业家的差距
王 永
“追求”不同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企业家,似乎对赚钱有着某种天赋。所以,很多人在主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马开始“多元化”战略--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证券。而日本的企业家似乎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我这次去日本,和日本一个青年企业家交流,他的公司是做汽车轴承的。说实话,汽车轴承在我们眼里确实是一个小产品。但他一说到他的产品就开始手舞足蹈,两眼发光。我一问,原来他父亲是公司董事长,他哥哥是总经理,他是主管技术的董事、副总。公司规模不大,100来人,但是服务的客户却是丰田、本田、铃木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他们家里好像也没有别的生意。他说,光轴承需要研究的东西就太多了,几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别的?
而我们的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在内的中国领军品牌,也开始投资,做房地产,甚至做保健品。这恐怕就是我们中国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间的差距所在。记得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报道过浙江某个地区的企业,这些企业可以迅速拥有某个产品全球前几名的加工生产能力,但他们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放弃了原来的行业,成为另一个行业里的前3名。但是无论做什么行业,厂房永远是那么破旧,设备永远是那么简陋,所以他们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他们确实是赚了一些钱,但是这种财富的积累是不可持续的,他们也没有获得同行的尊敬。
我在东京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考察的时候,带领我们参观的领导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现在你们中国人太厉害了,你们的学习能力太强了,就像跑步一样,我们在前面跑,你们在后面追,你们追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担心被你们追上,所以,我们就不得不创新。要创新,就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就必须提高价格,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微弱的优势,我们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专注,我们必须创新,我们必须精益求精,这也是你们逼的呀。”
说实话,听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脸火辣辣的。他的话表面上看是在表扬我们,说我们的适应能力很强,实际上是在批评我们不懂得专注和创新。所以我要说,企业家爱的应该是产品和品牌,而不是钱。赚钱应该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经营的目标。
对“技术”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企业家眼里,技术基本上等同于先进的设备,所以如今中国老板的设备一个比一个先进,但花钱培训技术员却舍不得,而培训全员的中国老板则更是少之又少。
日本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在买设备上可能精打细算,但是在学习技术上比较舍得花钱,而在消化技术上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的设备是100分,他们的设备可能是80分,我们使用设备的能力可能只有30分,人家则有80分,这样,100分乘以30%,只有30分,而80分乘以80%有64分。他们用80分的设备胜过我们100分的设备,这就是技术的差距,也是软实力的差距。
所以,设备并不是最重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而技术的关键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从事某种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就一定越来越有优势,任何一个新的进入者要想在短期内赶超他们是不可能的。
对“速度”的理解不同
中国人做事喜欢讲究立竿见影,讲究效率和速度。而日本人似乎和我们不同。我们的领导介绍说,日本国民中A型血的人占很大的比例,所以日本人看起来比较程序化、呆板。而中国人大都比较灵活。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是走在我们前面的,而且,发展的质量比我们要好得多。日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重视,和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何为快,何为慢?
在我看来,所谓“快”,首先要以保证品质为前提,只有这样的快才有意义。否则来得快去得也快,生得快死得也快,建得快倒得也快。任何的发展都应该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不要总想一蹴而就,违背自然规律的拔苗助长注定要以失败告终,做品牌也是如此。
那么品牌是什么?品牌对消费者而言就是一种体验,或者是一种可以信赖的承诺,对企业而言就是获利的工具。所以,做品牌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投资。当然,有些投资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需要等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够看到成效,有长远目光的人懂得在品牌建设上加大投入,因为他有耐心。而有些人看到自己在品牌上的投入短期内没有回报便心灰意冷,觉得还不如炒股、买楼来得实惠。久而久之,他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而到那时候,这个错误已经无法挽回。
对“规则”的理解不同
所谓“规则”,就是规定和法则。在这方面中国人总是比日本人“聪明”,总可以找到规则的漏洞。而日本人不一样,他们只懂得死心塌地地遵照执行。所以,日本人做事非常守时,几乎不迟到,这一点和中国人经常迟到而且有层出不穷的理由不同。此外,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等级的国家。上级在下级面前有绝对的权威,而下级在上级面前,除了服从还是服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规则、有秩序的社会。所以,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和人们对规则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规则越多的地方,秩序越好,自由其实也就越多。没有规则,就如一盘散沙,效率也就无从谈起。编者按:企业的根本在管理,企业的发展在管理,企业的未来在管理。在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过程中,集团公司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强管理、继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关系重大、意义非凡。
近日,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推荐阅读《读者》2011年第四期上刊登的王永所著《中日企业家的差距》一文,在石油企业各单位掀起了学习热潮。
《中日企业家的差距》一文以对比方式阐述了中国企业家和日本企业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念差异、意识差异,列举了中日企业家的不同追求,对技术、速度、规则等方面的不同理解,指出了中国企业经营者应该努力的方向。常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善于学习,找出差距,弥补差距,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培养高技术人才,企业才能越走越远。中国石油报今日撷取基层企业部分员工学习《中日企业家的差距》一文的“心得”,以飨读者。
资本不光是金钱
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向员工推荐阅读的《中日企业家的差距》一文,视角独特,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中国目前的GDP规模虽然超过了日本,但在企业管理方面与日本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中日企业家的差距》一文列举了中日企业家的追求和对技术、速度、规则等方面的不同理解,指出了中国企业经营者存在的差距。我觉得中国一些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发展的资本的理解与国际先进企业的理解也有很大偏差,应该引起重视。
现代汉语词典对资本的解释是,获取利益的凭借。在一些中国企业经营者眼里资本就是货币,发展企业全靠投资,一说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马上想到的就是购买先进设备,把“技术基本等同于先进设备”,认为花钱买来先进设备就占领了技术高地。其实资本的内涵不光是货币,支撑企业发展的资本还包括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企业发展离不开资本,用好资本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资本。资本不仅仅是货币,而且还包括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如果企业经营者对资本的理解仅限于货币,以为只靠投资就能发展企业,而对于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认识,不重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就缺少了很多获取利益的凭借,总体竞争力必然不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王卫)
贵在认识差距
王永在《中日企业家的差距》一文中,指出了中日企业家的差距,中国企业家存在的几点不足,例如对产品的追求概念不同,中国企业家对产品的追求不执著,技术尚停留在“先进的设备”这样的层次,忽略了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应用,忽略了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和开发,结果只能跟在人家的后面。
技术的差距,就意味着经济的差距;技术水平赶不上去,就难免处于给人“打工”的地位。曾有网评文章指出: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从国家长远来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这才科学,这才是科学发展观!
笔者认为只有摸透家底,看清别人的路数,转变发展观念,寻找自身不足,认识差距,采取更为务实的科学发展路径,才能缩小差距,迎头赶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条永恒的真理。(赵斌学)
诤言践行就是进步
咀嚼《中日企业家的差异》一文内涵,终归是文化理念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从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到郑和下西洋,从贞观之治到乾隆盛世,充分昭示着中华民族是一个人文历史悠久、长于治理的民族。从古到今我们也善于借鉴外来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但效仿的成分多,消化吸收进而升华的少,具有知识产权的就更加少之又少,始终缺乏日本人那种“有路的地方就有丰田车”的自信、独创、专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武士道”精神。
当我们明确认识到某些差距的时候,要能够正视现实,能够诤言践行就是一种进步。只要端正心态,从文化导向、舆论宣传、思想教育方面加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修炼,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差距一定会缩小乃至转变。(白登祯)
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企业的主营业务上,是见异思迁还是专注和创新?《中日企业家的差距》一文中列举的日本某家100来人的汽车轴承企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光轴承需要研究的东西就太多了,几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别的?”这句话,堪称是这家企业最鲜明的态度。我们的企业要学习这家企业,做事专注一心,心无旁骛,在东南西北风刮来的时候,咬定青山不放松。什么是我们的青山,那就是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如何创新?就是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积极借鉴先进企业的管理方法,在继承和发扬企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博大开放的心态、积极敏锐的嗅觉、高瞻远瞩的眼光,不断追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钱双庆)
企业强在管理者的水平
国强在于企业强,企业强在于企业管理者的水平高。建设国际一流企业,需要具有全球化的开放视野和战略思维,善于学习借鉴国际一流企业领先管理思想,《中日企业家的差距》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要清醒认识自身企业实力,居安思危,注重发展主营业务,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和谐稳定为主旨,突出做好发展、转变、和谐三件大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优化、技术管理创新、安全环保节能,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持续有效较快协调发展,方能成为受人尊敬的国际一流企业。(蒲晓虎)
重设备更重人才
王永在《中日企业家的差距》一文中,指出了中日企业家的差距:在某些中国企业家眼里,技术基本上等同于先进的设备,如今中国老板的设备一个比一个先进,但却舍不得花钱培训技术员。日本老板在买设备上可能精打细算,但在学习技术上比较舍得花钱,而在消化技术上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打个比方:我们的设备是100分,他们的设备可能是80分,我们使用设备的能力可能只有30分,人家则有80分,这样,100分乘以30%,只有30分,而80分乘以80%有64分。他们用80分的设备胜过我们100分的设备,这就是技术的差距,也是软实力的差距。所以,设备并不是最重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而技术的关键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
事实证明,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有了一流的人才,就可以开发一流的产品,创造一流的业绩,企业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学习中日企业家心得
追求
中日企业家的追求不同,进而言之就是“全”与“专”的较量。中国现在的企业发展趋势,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全面发展,于是乎现在的企业也将触角由自身品牌逐步延伸到投资、房地产,保健品等多个行业,结果却是在越来越广阔的天地里迷失了自己。而东京小企业却苦心钻研,精益求精,即使是很小的一个领域却在他们手中被打造成全国乃至是世界上的强中手。这其中最本质的差别就在于追求。
这不禁让我想起正在开展的打造特色加油站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各加油站的具体情况,以打造“五小工程”特色标杆站,基础管理特色标杆站,安全管理特色标杆站为契机,突出亮点,实现加油站特色创建。这是推进加油站精细化管理的新举措,也是公司真正实现一盘抓转向重点挖的新起点,一站一亮点,抓典型,树标杆,真正让加油站成为吸引人眼球的美丽尤物。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直感动着我“赚钱应该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经营的目标”,这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犹如一股清泉,清澈涤荡的是那被欲望和物质淹没了太久灵魂,冰凉敲打的是那闭塞了良久的警钟。经营一个企业也好,专职一个岗位也好,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什么,是“产品”还是“金钱”?我想,作为企业首先应该认识到产品和品牌就是效益,就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和最终保障。作为一名普通的员
工,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产品,如何将平凡的工作做出不平凡,如何将做好一件事发展到件件都出彩,“不畏浮云遮望眼”只是前提,“术业有专攻”才是目标,我要加倍努力。
第四篇:读《中日夏令营较量》有感
读《中日夏令营较量》有感
《中日夏令营较量》讲述了发生在1992年8月的一次夏令营,读过以后令我思绪万千。
文章主要写了:在内蒙古乌兰察布蒙草原上举行了一次中日夏令营较量,通过生病、过艰难路段等几件事暴露出了中国的孩子太娇气、生存能力差和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等弱点。另外还有作者的一些感想。
读过这篇文章后,我深感,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我们是不是应该让自己吃点苦头了?是不是应该挣脱出父母的双手,自己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了?如果我们还像上一代一样的话,那么在将来的社会上,有几个人能站稳脚跟?中国又如何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日本注重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可我们呢?望子成龙,可是成什么龙?过多的呵护已使我们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难道棉队中国辉煌的历史,我们就真的问心无愧吗?
十几年前的孩子是这样的,十几年后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呢?生活上我们暂且不论,可学习工作方面呢?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我相信有许多大人也做的不好。学生中一定有不少人都是回到家放下书包就去看电视或去玩,等到看够了、玩够了,再去写作业,可能有些人还是边写别吃东西。而大人呢?有谁会在下班后看看会议记录,替公司的下一步筹划一下。是的,这都是些小事,可是为什么没几个人把它们做好?它们有那么难吗?
中国的新一代不如日本,这是事实,但事实不是历史,它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但愿这个事实可以在不久的见来得到改变!
第五篇:读《中日古典园林对比》有感
读《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有感
刘庭风在《中日古典园林比较》一文中提出了造园环境的山型与水型,大陆型与海岛型,园林类型的文人型和武僧型,造园历史的渐变性和突变性,造园思想上的天型和人型、儒型和佛型、仁型和智型,以及造园手法上的置石型和建筑型、中轴型与向心型,园林游览上的静悟型和游居型、回游型和舟游型等中日古典园林的相对概念。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园林进行了造园环境、园林历史、园林类型、造园思想、造园手法和园林游览等6个方面的比较,从而得出,中日古典园林在6个方面的差异。该书是园林比较学的重要论著,对园林研究和思维创新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读完本文,独对本文中理水造景颇有感触。理水作为园林造景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誉为园林的“眼睛”。中日古典园林理水手法极为丰富,经长期探索总结,已形成若干经典做法,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水景类型。接下来将浅议中日在古典园林中的理水造景上的异同。
1.中日古典园林在理水造景的共同之处
1.1 道家思想的共同影响
众所周知,道家思想的含义就是“自然无为”,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老庄思想在中日古典园林的表现有两点:一是“崇尚自然,施法自然”,用自然的条件,模拟大自然的美景,经过人工的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完美的结合起来,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山水园景:二是体现在园景艺术中的朴素观,即园林中的“淡泊”精神。于是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成为中日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
1.2 寄情于水的共同手法
中日古典园林都属于山水园,对园林中理水艺术有着情感寄托,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我国江南古典园林的宅园布局多是以水池为中心进行布局,以自然山水为摹本,是园主人精神寄托之所,往往通过寄情山水来表达园主人的志向、抱负等个人情感。如把水喻为“濠濮”、“沧浪”以表达“逍遥游”的老庄思想,或把水面中的倒影与光影喻为充满灵动气韵的幻境,如置身瀛壶胜境,天然图画之中:“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槛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去,送鹤声之自来,境仿瀛壶,天然图画,意尽林泉之癖,乐余园圃之间”、“池塘倒影,拟入鲛宫”等。这些对水体的描述均表达了园主人通过对园中之水的遥望与迁想来寄托情思的方式。总体看来,日本古典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以池、泉等水景为重点展开布局,也充分表达了造园者对园中之水的情感。
2.中日古典园林理水造景的不同之处
2.1 两国的环境的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有明显的大陆和山岳特征,而日本则为海岛和大海特征, 因此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反映在园林上即成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东、南为海,西、北为山的中国,山地多、平原少,因此中国园林在山水平衡上,表现为山多水少,平地多、水面少;在园林布局上摹拟中国地形采取西北为山,东南为水布局。园林中水景多取象于溪瀑之流水和沼泽湖海之静水。山景中,园中池沼以外的以远山为题,池沼以内的则以蓬莱仙山为蓝本。除山景、水景的创造外,还有路景,讲究以曲为美,以幽为上。而作为岛国的日本,陆地面积狭小,岛上山地多、平原少。因此日本园林在类型上向海岛型、海洋型、水路型发展。总体上来看,日本古典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2.2 对山水本质的审美意义不同
中和与空无是中日古典园林在审美观念中的差异。园林就是追求“中和之美”,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使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儒、道两家都非常重视“中和”。儒家强调“和为贵”,“中和”有两个含义:一是多样性。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即多样性的和谐组合;二是适度性。孔子讲“过犹不及”,即不偏不离,恰到好处。中和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充分的体现。日本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中和之美不同。他的审美观念追求的是一种禅味极浓的、幽深的“空无之美”。日本文化受佛教文化影响非常深刻,其审美观念具有极浓的宗教色彩。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反省人身,但求寂灭的空无之美。例如日本室町时代的枯山水庭院擅长运用写意和暗示的手法,通过白砂,石块还有少量的苔藓等单调组合,形成冷寂凝滞的庭院基调。日本园林中的岩石、流水、群山、树木、小桥、曲径就是人生坎坷的象征。
2.3 理水手法不同
2.3.1 中国的“真水”设计
中国园林之中的“水”是园林“活”的来源,水作为万物之源,首先人的生存离不开水,植物的生长与繁盛也必须要有水的灌溉,无水不成园,中国的园林必定要有水的存在,这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中国园林必须以水源作为造园的基本条件,重视山水画似的“真水”设计,通过造园,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水,被纳入到园林的景色之中加以利用,这称之理水。古人云:“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以水活”,通过对古典理水艺术的变化与创新,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水景的主题立意和造型艺术手法,以再现自然式山水为主要特征,丰富现代园林的理水手法和文化底蕴。从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艺术手法上来看,园林理水的意境和手法,源于自然界的湖、潭、湾、瀑等,但绝对不是对自然水体进行生硬模仿或简单浓缩,而是对自然水体作抒情写意的再创造,大多取其意境的联想。中国园林中理水方式决定了造园的选址就极为重要,没有水源何来水之说,因此传统的园林在选址上必须考虑具有水源的地理位置。
2.3.2 日本的“假水”设计
日本园林中以“假水”造园而闻名,通过禅宗来想象水意.这种手法虽然比较偏激,但却是给予水以更为新颖的创意手法。日本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但在日本的园林中对于水景的审美标准却非常不同,日本园林的水景设计存在“真水”和“假水”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真水”是具有真实性的水的形态,“假水”是指虚拟性的水的形态。“假水”是指用砂或植物来代替真水造园。“真水”的代表为池泉园,而“假水”主要以枯山水为代表。
2.4理水基本原理不同
从理水基本原理上看,中国理水原理为“小水则聚,大水则分”,丰富空间,增加景深。例如留园的理水则是以聚为主。池中仅筑一小型石岛——“小蓬莱”,以廊架曲桥连接两岸,划出小片水域,与“清风池馆”围和成幽僻景区周围环境安排十分紧凑,围绕水面层层展开。而日本园林除了某些舟游式池泉园,如桂离宫,京都御所等,一般水体都较小,在聚散关系上以聚为主,枯山水则没有聚散之说。例如京都清水寺成就院庭园,该园池泉幽静深邃,明月倒影水面,池面呈东西略广,北部略窄的三角形,整体布局依然以水体为中心,井然有序。
2.5水边植物配置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非常重视花木的配置重花重色,但园林中的绿化多用高大浓荫的乔木、灌木。而日本园林中植物景观配置偏叶、偏细部景观在日本的寺院园林中以沙石和常绿树为主,像大德寺大仙院的石庭中,一片白沙之上,只有一颗茶树,红花落在白沙上,令人产生些许神伤。在水体植物上,中国古典园林中有荷、菱、芦苇等不限,而日本古典园林中不常见,水面正常保持干净,仅在普明院庭园和西鸣寺庭园中可见到荷,菱等植物。
2.6园林游览的动静、交通、功能等不同
从园林游览的动静、交通、功能等方面上看,中国园林偏向于动观性,表现为以动游、路游为主的游览路线。游览中国园林水景,感受处于水中央的美感;站在小桥上观景,抑或穿梭于桥与河岸之间,或是嬉戏,或是吟诗„„中国园林追求的是移步易景的美学观以及可居式、可触式、四时四季游等特点。而日本枯山水园林则偏向于静观性,属于参悟式、敬畏式的游览方式。园林所造之境是供人们静观、为人们冥想提供的一个视觉场景,人们只能通过视线进入它的世界。这与中国园林可游可居相比,枯山水园林更像是一幅立体的水墨山水画,是在三维空间中的二维效果。它不是真山真水,不是供人在其中流连、游览、赏玩的,而是供人(特别是禅僧)睹物静思、神游天外的。极其简洁的景物蕴含着极其深远的寓意,体现的是淡泊、玄远、寂灭、往生的宗教情怀,需要心灵的感悟才能体会其中“禅”之浓。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园林仿佛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让人在其中感受自然的无限之美,并在其中净化我们的心灵。中国的古典园林采用了假山真水,而日本园林中也是仿效自然界中真水,海湖与瀑布都是水的动与静的相互补充。日本园林从“真水”发展到“假水”的枯山水,运用禅意的结合让人从心灵当中去悟出世间的万态,这可说是提升了由物象到精神的更高的境界。中国与日本的古典园林设计当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从文化到设计,从自然到设计都表现出园林设计要来源自然尊重自然还要高于自然的理念。
通过对中日古典园林的理水造景的对比,我们能理清中日古典园林在理水方面各自的经验和成果,应该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与本土文化和谐融糅,找到发展的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