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新住民谈新台湾之子的教育
從新住民談新台灣之子的教育
劉禕翎
嘉大家庭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根據內政部2005年的統計數據,台灣至2005年底止,我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約達33.8萬人,大陸及港澳地區配偶占63.9%;外籍配偶(含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占36.1%,其中以來自東南亞國家占大部分。
跨國婚姻儼然已成為一股全球化的趨勢,近年來台灣經濟的蓬勃發展,往來國際間的貿易更促使異國婚姻的增加。而社會的快速變遷,台灣女性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女性意識抬頭,能出外工作賺錢,有經濟能力,不需依靠男性的供給,加上抱持單身、不婚的女性越來越多。男多於女的人口比例不均,讓許多處於低社經地位的男性面臨找不到老婆的處境,而跨國婚姻仲介業的興盛,使得台灣越來越多的男性轉往其他教育程度、經濟水準較低的國家群尋覓配偶。
這些經由婚姻而移民來台的女性族群不但有日益增加的趨勢,更改變了台灣的婚姻型態與家庭結構,只是這些新住民因文化上的差異,在生活中面臨許多適應上的問題:
一、語言溝通的問題
新住民初到台灣最先面臨到的便是語言不通的問題,語言的溝通是融入社會,建立關係最快速的方法,而語言的障礙容易造成人際關係的侷限,對外界產生疏離感(李瑛,2006;潘文忠,2006)。此外,在家庭中夫妻間的溝通若有困難,便容易產生衝突,引發許多婚姻問題,另一方面,新住民來台一段時間後,即使會說中文,但通常缺乏閱讀與書寫的能力,而語言文字的隔閡除了在生活中造成不便外,也容易影響下一代的教育問題。
二、文化適應問題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跨國的婚姻中常隱含著文化調適的危機,然而,尌大多數的新移民女性而言,來台後常被迫要接受台灣的文化,有時連家人對新住民所帶來的文化觀念都會有所排擠,對此,新住民將面臨跨文化適應的衝擊,諸如飲食習慣、親屬關係適應、生活適應、人際互動及家人溝通等適應問題。
三、社會的負面評價
許多的社會新聞報導對這群婚姻移民女性多投以歧視與負面的看法(王光宗,2004),如報導中常見的「假結婚真賣淫」、「外籍配偶所生子女有遲緩現象」等等,而經由媒體的渲染,造成大多數民眾對新住民及其子女產生偏頗的刻板印象。
四、社會支持的缺乏
在新住民移入台灣的同時,也脫離了原本的原生家庭與社會網絡,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隔閡的環境下,很容易成為被社會隔離弱勢的一群,而當新住民想外出學習時,又常遭到夫家的阻止,得不到支持,如遇到家庭暴力、婚姻危機或子女教育問題時,常會不知如何求助,顯得孤立無援。
五、教養子女的問題
多數藉著結婚來台的新住民大多背負著傳宗接代的重要使命,並在還未適應生活環境之前,便開始生育小孩,在教養上的確是一大考驗。而文化上、認知上的差異,也造成夫妻間觀念的不
同,對於下一代的教養容易產生問題。
從上述新住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中不難發現,在一方面要努力適應生活文化壓力的同時;一方面又要工作養家、做家務,讓她們對於所謂的親職角色沒有充分的了解與準備,對於子女的教育問題更是顯得力不從心。只是,在台灣,這些語言不通的外籍媽媽大多數都肩負著子女的教養責任,未來,這些所謂的「新台灣之子」將會是台灣的主人翁,要如何改善外籍子女的教育問題,將關係著台灣未來的發展。
貳、新台灣之子的現況
近年來台灣人口生育率屢創新低,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資料顯示,本國籍配偶所生子女比率從1998年的94.88﹪降到2002年87.54﹪;相對的,外籍配偶(含大陸港澳地區)子女所占之比率,已從1998年的5.12%提高到2004年的13.25%,而且有逐年攀升的趨勢。換句話說,台灣現在每七、八位新生兒中,便有一位是新住民子女,而且未來會越來越多。這些新台灣之子不僅是台灣未來的主人翁,將來更可能占全國人口極高的比例,而其後續的發展勢必對台灣社會各層面造成極大的影響。
參、談新住民子女教育的實施
從生態系統理論(Bronfenbrenner,1992)來看,每個人終其一生會不斷的與環境產生互動及調適,亦受周邊其他系統影響,在理論中將影響個體的社會環境分成四個層面:
(1)微系統:最核心的一層,與個體具有最直接關係之環境,例如家庭對兒童的影響。
(2)中間系統:指與個體有密切關係的微系統間所形成的系統,如家庭和學校、家庭與社區、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關係。
(3)外系統:指能影響個體,但個體卻未直接接觸的環境,例如工作的環境、社區支援及設施等。
(4)大系統:即最外的一層,指的是文化傳統、信仰或價值觀對個體的影響。
這四個系統彼此互相影響,在此,我們從幾個面向來談新住民子女的教育。
一、從家庭面來看
加強親職教育,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觸的環境,而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更是深遠。新住民子女教育最大的困難,便是當父母其中一方能力較弱時,無法適當的教育孩子,這種情形常會造成孩子在文化刺激上的匱乏,也可能間接削弱他們與本地兒童學習立足點的帄等,因此,新住民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是需要被加強的重點,只是,親職教育的推展不應只是針對外籍媽媽的教育,孩子的教養責任還應包括父親及其他家庭中的成員。在黃月純(2005)探討美國親職教育方案後,對我國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的幾項建議中,提出一項親子共學的策略,強調父母對其子女教育的參與,親子的共學不但可以促進親子間的口語互動,還能讓父母擁有教育子女的能力,有助於提升家庭整體的進步。此外,除了加強對父母的親職教育外,還應該增進外籍家庭問題解決的能力,讓外籍配偶家庭與社會能作一有效連結,擴展可利用資源,擺脫文化弱勢的情境。
二、從學校面來看
師資的培育,教育部在民國93年3月18日招開的「多元文化與族群融合的台灣-我們照顧每一個新台灣人」的記者會中,說明教育部已編纂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與包含中越語文對照的教師手冊,國教司並把外籍配偶子女列為弱勢、可優先進入公立帅稚園,對其子女有發展遲緩者,將提供早期療育服務,學校並得視需要以設立資源班、家庭訪問及結合學生課後照顧系統等
方式,由此看來,推展新住民子女的教育非常需要師資方面的培育,以提供完善的教育環境。
而以學校來看,可以提供相關的課程或輔導,尌目前新住民子女的尌學情形,內政部於民國93年12月針對外籍配偶子女尌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分析的統計中發現,外籍配偶子女尌讀國中小學生人數為46,411人,占全部國中小學生數之1.63﹪;其中國中5504人,占國中學生總人數0.58﹪;國小40,907人,占國小學生總人數之2.17﹪。如與92學年相比,在國中小人數均呈下降的情況下,外籍子女人數卻分別增加了0.22及0.78個百分比。由此,學校可以因應這樣的轉變,提供相關的課程或輔導,如在課程中加入多元文化的觀點,讓其他學生學習尊重不同種族的文化,也讓來自外籍配偶家庭的學生不需有自卑感。此外,對於外籍配偶家庭子女可以提供課後的教學,以彌補父母無法教導的部分,改善學習上的困難。
三、從社會資源面來看
根據調查,新住民來臺居住地區以邊陲地區為主,其分布除了都會區以及臺東、花蓮外,其他縣市新住民的比例均達到10%以上,其中又以澎湖縣占21.19%和雲林縣占16.06%的比例最高,由此可以看出,是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的縣市,或是較為邊陲地帶為主要居住地(內政部統計處,2003),因而所得到的資源常常較為不足,而語言不通加上他人歧視的眼光,更阻礙新住民家庭對外取得資源的管道。如今,新住民子女的教育問題不應只是單打獨鬥的場面,而是大家未來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結合家庭、學校、社區、國家政策各方面的配合,才能達到最大的成效。如政府除了教育配套措施外,在外籍家庭的經濟問題上也應讓外籍父母無後顧之憂,當父母整日汲汲營營賺取生活費的同時,即使有完善的親職教育課程,沒有人來參與也是無用武之地。
四、從多元文化的觀點來看
多元文化教育的重點在於正視不同文化團體之間所存在的差異,現今多元文化的社會已經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我們不該畫地自限,對於不同文化應該更具包容力,尌多元文化理論來說,不同團體的人住在一起,像社會上一般成員和帄共存,每一個團體認同他們自己的文化特色,隨時間的交互作用,交換思想、分享語言,縮短彼此間的文化距離(涂信忠,2003),如今,如何教導民眾懂得欣賞不同文化,給予新住民及其子女一個自在的生活環境是未來我們應努力的方向。
肆、結語
如今新住民家庭日益增加,已成為不可抵擋的趨勢,而他們因為文化語言的差異,除了必須努力適應環境外,更背負著教養子女的任務,這是值得我們所敬佩的,然而我們的社會對待他們仍有偏見,我們應以帄等且慎重的態度來看待他們,因為彼此都是共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一份子,並進而體認到善待新移民與其子女,才是善待自己的未來!
第二篇:从新修订的高校图书馆规程谈图书馆的队伍建设
从新修订的高校图书馆规程谈图书馆的队伍建设
摘要:新修订的高校图书馆规程是指导图书馆改革、发展和评估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本文解读了新规程对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更新观念、提高重要性认识,统筹规划、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和创新管理、健全完善内部用人考核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规程;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0-0019-03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呈现出文献馆藏多样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用户需求复杂化等发展态势,对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方式、技术手段、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为了适应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指导和规范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教育部组织了对2002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再次修订,并于2015年12月正式发布了新修订的规程(以下简称新规程)。新规程对高校图书馆职能和任务进行了再定位,强化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明确了图书馆在高校教书育人主战场上的作用,同时对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服务和面向社会开放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规程作为高校图书馆在改革、发展和评估评价工作中应遵循的纲领性文件,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发挥权威性指导作用。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的第一资源,高校图书馆应主动顺应形势发展,积极思考新规程指导下的队伍建设问题,以应对新规程对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任务等重新定位后的图书馆队伍建设面临的各种挑战。
一、新规程对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1.从职能和任务方面的新要求。新规程在坚持了原规程中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和信息服务两大主要职能的同时,增加了对图书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作用的新要求。对图书馆的主要任?找蚕嘤ψ隽说髡?,要求从学校层面建设全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保障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文献信息需求;建立全校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方便师生获取各类信息;拓展和深化改革,为学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为社会提供信息和专业服务。同时,新规程还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具体任务,要求图书馆要注重以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主动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采取学科化服务形式,积极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
2.队伍管理和建设方面的新要求。新规程对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首先,首次明确将馆员队伍分成了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两大类,并规定专业馆员的人数应不低于总馆员人数的一半。对馆员的学历、职称和专业等做了具体规定,要求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职称,所学专业应是图书馆学专业或经过图书馆专业教育的系统培训;要求辅助馆员一般应具有专科及以上层次学历。其次,对馆员的聘用、考核和待遇等方面也进行了规定,同时明确要求学校应将专业馆员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重视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其他高层次的专家,同时鼓励馆员积极通过在职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综上,新规程对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和任务进行了较大调整,对图书馆在实现高等学校三大职能及文化传承创新中应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图书馆在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图书馆的任务扩展到校园信息化建设、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等领域。与原规程相比,新规程对图书馆队伍建设和馆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馆员的基本作用和职责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既要完成对信息资源的管理、组织、维护、检查,又要承担建设、提供和传播信息资源的责任,同时,还要具备信息素质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全程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方面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和认识没有及时更新。受传统藏书式图书管理观念的影响,在大多数人眼中,图书馆员只是负责图书借还、上架整理、书库管理等日常工作,除了文献资源部需要一定的图书情报专业的馆员来承担馆藏资源的规划、采访、分编、加工、整理、典藏工作,以及信息开发部需要少量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馆员为提供馆藏数字资源的开发、发布和共享提供技术支撑之外,大多数馆员只要具有一定的日常管理能力就可以胜任岗位工作。这就导致从学校领导、人事部门到少数图书馆的领导对图书馆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不了解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新变化,更没有把图书馆摆在高校教书育人主战场的位置上思考图书馆队伍建设问题,导致图书馆人员引进缺乏把关,进人门槛低,很多图书馆甚至成了学校人员分流和引进人才配偶工作安排的场所。
2.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很多高校图书馆没有根据发展目标、师生规模和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任务做好图书馆队伍建设规划,也未能有计划地引进所需人才和对已有馆员按照岗位要求进行专业技术和能力提升培训。
第一,人员引进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进人随意性大。对引进人员的专业、学历、职称和能力等没有严格把关,从而导致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的专业馆员人数远远低于总馆员人数的50%,低学历、初级职称和无职称人数偏多,难以满足新规程对人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基本要求。
第二,对馆员的知识更新和专业能力提升缺乏规划和具体措施。按照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的基本分工,专业馆员一般应具备承担文献规划、采访、分编、信息咨询、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文献信息服务和信息素质教育教学等专业工作的能力;辅助馆员应具备承担文献加工、书库管理、借阅管理、一般问题咨询和安全值守等岗位工作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现代图书馆馆员还要具备能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文献管理、信息建设和信息传播等能力。对于学科馆员,还要能及时跟踪把握相关学科前沿和动态,了解相关专业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要求,为相关学科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按照上述岗位能力要求,不管是经历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的馆员,还是其他专业从事图书管理的馆员,其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都或多或少存在欠缺和不足,都有不断接受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和专业能力提升的需求。但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对馆员的继续教育和能力提升重视不够,没有采取措施对专业馆员、辅助馆员和学科馆员的岗位要求制定分类能力提升计划并加以实施,导致大部分馆员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类专业进修培训,缺乏知识更新意识,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老化严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信息处理和加工能力缺乏。馆员队伍建设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新规程对高校图书馆职能和任务的新定位要求。
3.用人及考核?C制有待健全完善。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人事管理权限还是由学校人事处等职能部门统一掌控,馆员个人收入待遇基本上由其职称决定,除了担任中层管理干部的馆员外,不同岗位同级职称馆员的待遇相差不大。考核大多采取馆员的自我述职、馆员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部门领导最终鉴定的形式。这样的考核,一方面受人情因素的影响较大,不够客观公正;另一方面受现行高校用人机制的制约,大多流于形式,少有考核不称职的情况。这种粗粒度的岗位设置和考核用人机制往往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差不多”的现象,难以产生激励先进的效果,无法引导广大馆员主动更新知识、提升个人专业能力,长期下去就会出现大多数馆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局面,无法形成人才积极上进、脱颖而出的局面。
高校图书馆的馆员在学校中的地位一直比较尴尬,一方面,在职称评审方面难于教学科研一线的各教学学院教师;另一方面,在职务晋升方面与学校机关职能处室的职员相比也不占任何优势;再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收入与同类人员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长期处于收入不高、职称晋升困难、难以得到重用的处境中,结果必然是优秀人才大量流失,而部分工作时间较长的馆员也慢慢习惯于将图书馆作为“休养生息”的场所,得过且过混日子。长此以往,图书馆队伍的整体素质必然大幅下降,无法满足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需求。
三、新形势下图书馆队伍建设的思考
1.更新观念,提高对图书馆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新规程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纲领性文件,对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和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各高校和图书馆应以召开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学习,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要加强对图书馆职能、任务和地位的新认识,进一步明确高校图书馆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主战场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对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营造高校图书馆良好的发展环境。学校领导和人事处等职能部门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从学校层面加强对图书馆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将图书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纳入全校队伍建设规划,了解新规程对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在严把进人关的同时,加大对在职馆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
2.统筹规划,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目标和图书馆的工作任务,确定图书馆队伍建设总体编制。对照新规程中对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摸清家底,查找差距。根据图书馆新的职能、任务和定位,对各类馆员分类分期人才引进和培养制订计划,完善图书馆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采取引进和培养并举的措施,有计划地引进所需人才和对在职馆员按照岗位要求进行专业技术和能力提升培训。一方面,根据队伍建设规划和实际工作需要,公开招聘急需人才,补充新鲜血液,优化队伍结构,为图书馆发展增加生机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培训和能力提升计划,根据各类馆员的不同岗位要求,分类、分层次、有针对性地采取短期培训、系列讲座、外派进修、出国访学和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对馆员进行有计划的继续教育,以达到更新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3.创新管理,健全完善内部用人考核制度。细化和完善岗位责任制。根据新规程要求、人员总体编制情况及图书馆实际工作任务,结合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各类岗位,细化关键岗位和一般辅助岗位的职责,明确上岗条件及目标任务,适当拉开与岗位挂钩的奖励性绩效档次,强化关键岗位的地位和作用。
完善和优化岗位绩效考核体系。引入公开竞聘机制,把竞争引入到部门负责人及关键岗位人员的选拔之中,营造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加强岗位绩效考核,强化“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建立以读者满意度为主导的馆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以岗位设置、竞聘上岗和绩效考核为抓手,为各类馆员建立相应的上升通道,引导不同类型的馆员主动参与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馆员积极向上、乐于进取的精神,营造图书馆公平竞争、协作共赢的良好环境。
推行学科馆员制度。以为师生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深层次对口信息服务为目标,设立学科馆员岗位,加强对各学科专业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利用,为学校的相关学科建设提供优质信息资源服务。鼓励学科馆员努力完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知识视野和理论水平,积极申报各类课题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参与相关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促进图书馆工作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深度融合。
队伍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改革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新规程对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任务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也对高校图书馆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图书馆应该以贯彻落实新规程有关要求为契机,主动迎接挑战,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认识,完善队伍建设规划,健全用人考核机制,创新管理机制,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EB/OL].2015.12.http://
[2]燕今伟,朱强.《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述要[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2):9-13.[3]雷震《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前后之比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2):14-19.[4]袁媛.浅谈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8):210-212.Abstract:The revision of rules and regulation on librari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 guiding document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libraries.This articleinterprets the new demands to the team building of academic libraries from the revision.It analyses the problems in the team building of academic libraries,and proposes some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m from the aspects of renewing the ideals about the academic libraries,establishing mechanisms for the talents bringing in and training,and perfecting systems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employment.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rules and regulation;team building
第三篇:台湾生命教育
台湾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
随着台湾经济腾飞、社会快速变迁,在教育政策上就表现为重视理工实用层面、相对忽视人文理想及社会伦理道德。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让台湾社会付出了沉痛代价,造成诸如伦理价值观念模糊、暴力行为猖獗、家庭功能式微、亲子关系冷漠、人际关系疏离、社会公平正义不彰,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乱象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对多元文化和纷乱的价值观无法进行正确判断及抉择,呈现出来的便是肤浅、消极的人生观和不健康的行为取向,例如频频曝出的吸毒、伤人事件,以及自杀率节节上升。
台湾生命教育的兴起就与 1997 年前后几起重大的校园暴力和自杀事件有关。这些事件引发了学术界与教育部门对社会乱象进行深刻反思———在一个物质生活便捷、精神文明衰退及道德伦理紊乱的信息化社会中,教育该如何拯救人类的灵魂,重塑社会伦理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开始关注和提倡生命教育,希望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身份认同,追求身心和谐发展与知情行统一的全人教育,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教育内容
具体包含伦理教育、宗教教育、死亡教育等范畴, 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维度:
(1)宗教取向: 探讨生命的意义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 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2)职业取向: 着重认识自我, 培养技能, 对自己的生涯作适当的规划, 达到自我实现的的。
(3)生活取向: 着重培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如生活适应能力、人际互动能力等。
(4)生理健康取向: 着重探讨预防疾病、维护健康、重视环保等议题, 增进生理、心理健康。(5)生死取向: 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并能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
1.教材选择方面
台湾地区许多中学参照生命教育课程纲要自行编制教材,强调教材应与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的衔接,教材内容应与时俱进。同时教材内容要尽量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时事相结合,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做判断和抉择。教材各章节之后,提供各种“启发式问题”“思考性问题”或“讨论性问题”,使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学得并尊重多元价值,亦提供相关辅助读物或媒体资料,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
2.教学方法方面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包括活动课程与理论课程,强调体验、省思和实践。理论课程部分教师采用讲演法、启发法、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价值澄清教学法等进行,而活动课程部分采用座谈、参观、访问、演练、调查、辩论、竞赛、服务学习、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总之要做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可结合采用多媒体和各种影像资料辅助教学。另
外强调教师授课必须遵循“态度必须开放、立场不必中立”的原则,并协助学生遵循此原则来学习。因为中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人、对事、对物缺乏准确的判断,若教师授课中持模棱两可的立场,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3.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涉及怎么评价、谁来评价和评价什么等方面的问题。在台湾地区 《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生命教育”课程纲要》 中指出,生命教育课程的成绩评定以“能达成课程目标”为原则,评价的范围包括行为、态度、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可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及每堂课教学中进行,而评价方法倡导适当多元,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可见,台湾地区生命教育课程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突出对学生行为、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全面评价,倡导评价方法多元化,反对采用单一量化手段对学生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
4.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
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辅助读物、影像资料和其他校内外课程资源等。台湾地区许多中小学设立了专门的生命教育研究委员会,承担着生命教育发展研究的功能,负责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材的编制、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如聘请生命教育专家到学校做报告,组织不同学校之间进行生命教育教学经验分享和交流会,等等。这些做法提高了生命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5.外部支持力量方面
课程的有效实施还受到外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政府重视程度、师资水平、社会舆论导向、学生家长的态度等。在台湾,地区政府的推动在命教育实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台湾地区政府从政策精神的倡导、资源的整合与提供两个方面推动生命教育的实施,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并规定中小学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同时,政府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组织师资培训等。如今,台湾地区大部分中小学配备了生命教育的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这无疑有效地推动了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发展。同时台湾地区的非营利组织通过开展研习活动和相关活动、出版宣传品、组织学生夏令营和家长研习活动等,有效地推动了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上至政府部门,下至学校、非营利民间组织,均做出有效行动,这让台湾中学生命教育在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中不断发展。
四、具体案例:
1.建造世界上第一座生命教育情境体验馆“世界宗教博物馆”。帮助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可贵,进而尊重、关怀与珍爱生命并藉此找回生命的尊严与快乐。其中在“生命之旅”厅体验“初生”“成长”“中年”“老年”“死亡”及“死后的世界”等五个生命历程,仿佛进入生命的隧道,让参访代表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生命意义。
2.开设从生命的高度建构的心理健康课。课程内容包含“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个方面,跨及四个不同的专业领域,课程采用 “绘本思考教学”“体验学习”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3.台湾某实验小学教师执教的生命教育示范课 “人因梦想而伟大”。先后播放了两段视频: 第一段是关于一群1~100岁台湾人的梦想的;第二段是关于100年前一群年轻人的梦想的。整堂课主要围绕视频展开。这堂生命教育课堂相较于一般课堂,更注重正面能量的传递。接受和包容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个孩子身上正面的能量,并加以引导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针对孩子的错误和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也是正向激励,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没有畏惧感和压抑感,才会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4.在诸校中,台北护理学院和彰化师大通过一系列生死教育研讨会,对台湾生命教育政策的发生和生命教育相关系所的设立有较直接且持续性的影响。1997 年,南华大学成立国际间第一个生死学研究所。1998 年,台湾国科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规划》将生命科学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1999 年,台湾清华大学等开生死学通识课程,高雄师范大学开设失落与悲伤辅导课程。至此,台湾已有 14 所医护大学院校开设生死学课程,非医护院校至少有 27 所已开设生死学相关课程。伴随青少年伤害案件增多和质优女生的频繁自杀,2000 年,台湾成立“推动生命教育委员会”。
5.2010开展“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国际研讨会”。
第四篇:新谈(范文)
新谈“尊师重教”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文化素质也是越来越高了。但是我觉得有一部分家长“尊师重教”做的并不好。比如给你举几个事例你就知道了。场景一:乐乐的额头上在幼儿园被磕青了一小块。乐乐的爸爸和妈妈带着乐乐来到老师的办公室质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老师说:“这是乐乐自己走路不小心摔倒了,磕青的。我发现之后,给乐乐赶快消了毒。”“我们不相信,把你们的监控调出来让我们看看吧!”随后,老师把监控调出来,证实了老师说的是实情。
场景二:幼儿园放学了,家长们当着孩子的面在一起聊天。“现在幼儿园的老师普遍年龄都比较小,自己都没孩子,怎么可能带好孩子呀!”、“幼儿园的老师都是初中毕业,然后又上个中专,学历都不高,别指望能教孩子什么东西。”
场景三:佳佳和瑶瑶因为争一个玩具,瑶瑶在佳佳的脸上使劲的挖了一下,回头佳佳的妈妈找到了老师。“你们这是怎么看孩子的?孩子的脸被挖成这样,你们老师都干嘛去了?”“当时,孩子们在区域角活动,老师没有看过来,发生这种事情,我们也很难过。而且当时,就让瑶瑶给佳佳道歉了。”“不行,你把瑶瑶叫出来,她必须当着我的面,做个保证,保证以后不在打我们家佳佳”
幼儿园老师,一份很辛苦的职业。他没有大学老师那么清闲,也没有什么职称评选的资格。她没有像小学老师上完这一科还可以去休息一会儿的权利,他从早到晚陪伴着孩子;她教的对象是没有完全自理的小朋友,有的甚至连话都说不全,甚至不会自己吃饭;一个班最少有二十个孩子,在等待着她们去安抚,去解决冲突。
看看上面的家长都做了什么?当着孩子的面去质问老师,当着孩子的面去诋毁老师,当着孩子的面去驾驭老师。家长们,想想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让你的孩子知道老师是多么的不负责任,老师是多么的文化低下,老师多么的管理不善。老师的形象在孩子以前看来是那么的神圣、崇高、伟大。被家长的一干涉,幼儿园老师的形象全被家长诋毁完了。试问你家的孩子,以后还会尊重老师吗?还会崇拜老师吗?还会服从老师吗?不会的,因为家长没有首先尊重老师。我们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榜样,而且是最重要的榜样,言传大于身教。你都不尊重老师,凭什么让孩子尊重。很多工作,是老师的工作,家长凭什么参与,不就是觉得交了学费了?不就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宝,别人碰不得。不就是觉得自己的文化高了点,自己就会教育孩子。
醒醒吧!家长,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老师工作起来畏手畏脚,减少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为什么?因为,户外活动多了,孩子容易磕着碰着,他怕你在找她的麻烦。其实,孩子磕着碰着是在正常不过的事,特别是男孩,很调皮。另外,老师也会减少小朋友之间接触的机会,为什么?因为她害怕有冲突,害怕你再来干涉她的管理。试问家长,孩子们没有户外活动行吗?孩子没有人际交往行吗?
另外有的家长有了点教育经验,就觉得自己不得了了。老师的教育全是多余的,而自己才是人间正道。时不时的对孩子说:“你老师说的不对,应该这样——等等。”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学校教育,二者可以有交叉,但最好不要有冲突。老师是老师,家长是家长,谁也代替不了谁。别以为,老师都不懂教育,自己才是专家。每个人都有的她的生活教育经验,要学会尊重别人,而不是把别人看的一无是处。幼儿园老师有的学历就是不高,但她有耐心,不信你试试,在幼儿园当一天老师是什么感觉?我试过,一天累的连腰都直不起来,就更别提教育了。以前,我一个人带一个孩子,都会觉得很累,更何况她们要带二十个,甚至更多。是的,在幼儿园里,肯定老师关注孩子的时间和程度没有家长多。这也很正常,在一定程度上说,对孩子的适当不关注,也是对孩子有好处的。不能把孩子捧到天上,否则,他不知道怎样下了,到时会摔得粉身碎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这样理解,要让孩子有挫败感,这样才能提升他的抗压能力。一切都顺利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另外,孩子不能老是在家长的呵护之下,不让他走向社会,越早走社会,会让孩子的适应能力更强。你保护了幼儿园、下学、初中、高中,请问你能保护他一辈子吗?
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尊重幼儿园的老师,为幼儿园的老师撑起一片天,让她们更大胆的去教育我们的孩子。
第五篇:从新时期研究生特点谈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从新时期研究生特点谈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摘要]新时期研究生群体出现了“思想的成熟性和群体中较大的差异性,学术水平较高和自主学习能力很强,独立性较强和分散性较大,知识层次较高和内心孤独感很强”等特点。高校研究生辅导员要根据研究生特点,将自身角色准确定位在“教师”和“导师”上。以使研究生质量得到内涵式提升。
[关键词]研究生特点;辅导员;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5 ― 0135 ― 02
高校研究生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一个重要群体,对研究生的思想、情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如何根据新时期研究生的特点,准确进行角色定位,是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一、新时期研究生特点
1.思想的成熟性和群体中较大的差异性
研究生年龄一般在22―30岁之间,拥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有的研究生还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形成,思想较为成熟,人格趋于稳定,能比较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问题。但受专业训练不同、先前教育背景及年龄差异的影响,研究生个体之间在思想上和价值取向上存在较大差异,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研究生思想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有的自我认知和心理调节能力很强,而有的还相对脆弱;研究生已经是成人,需要处理的社会关系比较复杂,恋爱、家庭、工作问题以及和同龄人社会地位的比较等等,都会对研究生思想产生冲击。而近年来,研究生群体在年龄上出现了低龄化趋势,应届本科毕业生在研究生群体中比例增大,他们没有工作经历,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研究生思想的成熟性和研究生个体的特征,更要充分关注研究生之间较大的差异性。既不能因为研究生具备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而放松或放弃对其施加影响,又不能采取整齐划一的口头说教的形式来进行,对当前研究生低龄化趋势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2.学术水平较高和自主学习能力很强
研究生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阶段教育的重要特征。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导师制,这种培养形式,使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经过严格的科研训练,掌握了本学科的科研方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学术视野,根据自身的学习背景和爱好,并结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因为研究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和困难,需要研究生不停地去探索和学习未知的知识,所以经过科研训练的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强。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独立性较强和分散性较大
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独立性较强。一个原因是因为研究生生活的圈子都是以科研为中心展开的,科研训练一个基本要求是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研究能力;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年龄偏大,社会化程度高。由于所属的集体小,科研压力大,研究生没有过多的时间精力参与到其他活动中去,学校也较少组织活动,研究生交往的范围局限在导师的课题组或专业中。研究生专业各有特点,课题调研、校外考察、项目申请等时间安排差别很大。所以,研究生集体学习、活动时间有限,班级观念淡漠,党团支部、班委会等集体组织的功能弱化。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分散性的特点,结合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要避免采用一纸通知、不问效果的现象出现。
4.知识层次较高和内心孤独感很强
研究生知识层次较高,各方面领悟能力较强,拥有较为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和一定的综合能力。相对于同龄人,他们对事物分析能力也更强,对问题把握也更精准,理解的也更为透彻。“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研究生在自信的外衣下,往往掩藏着孤独的内心。作为能接受最高层次教育的人来说,他们自我期望值较高,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对大部分没有成家的研究生来说,缺少此年龄阶段必需的归属感,喜怒哀乐无处可以排解。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大环境中,研究生也很少能找到可以有共鸣的倾诉对象,于是,网上聊天成了研究生排解内心孤独感的常用方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关注研究生的情感需要,要充分发挥集体带来的心理归属感。
二、新时期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处在充满变革的研究生教育新时期,研究生辅导员要在坚持“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的根本理念前提下,立足当前研究生特点,着眼研究生长远发展,把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新趋势,准确进行角色定位,不断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1.研究生辅导员是教师
高校辅导员往往把自己定位在一个“辅”字上,认为自己是政工系列,不是教师,往往把工作的中心放在具体而琐碎的事务中。而研究生的特点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求辅导员必须在研究生“成人、成才”的过程中施加影响,成为和专业教师同样重要的角色。专业教师教给研究生的是专业知识,研究生辅导员教给研究生是“做人”的学问。相对本科生,研究生思想的成熟性要求辅导员必须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高度,而较大的群体差异性,要求辅导员的工作必须要有广度;研究生独立性强和分散性大的特点,要求辅导员必须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因此,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和专业教师的工作在“育人”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做一个合格的研究生辅导员所需要的知识不亚于一个专业教师,只是术业有专攻。辅导员要牢固树立大教师观,把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视为一个整体,看作一个“大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能把思想教育工作游离于研究生培养之外,成为“两张皮”。
2.研究生辅导员是导师
所谓导师,就是在学生遇到困惑和迷茫时候,能给予其以指导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新时期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应该是研究生的导师。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生源的多样化、培养形式的多元化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研究生面临着更多选择和困惑。职业选择、婚姻恋爱、社会交往等问题经常会成为困扰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压力来源。研究生辅导员要和导师一样,一方面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团体活动等形式,提高研究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以应对复杂而多变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通过细微观察研究生的行为和言语,发现存在的问题,耐心引导研究生认识问题的来源,研究生辅导员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帮助处于困惑中的研究生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一样,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都起到了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
总之,研究生辅导员要根据新时期研究生特点和发展需要,将自身角色准确定位在“教师”和“导师”上。指导研究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各学年学习;对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等进行辅导;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工作心得等传导给研究生;引导研究生养成未来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素养。研究生辅导员只有站在教师和导师的高度,充满爱心的为研究生全面发展服务,研究生质量才能真正得到内涵式提升。
〔参考文献〕
〔1〕 喻芒清.把握研究生群体特点 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6,(17).〔2〕 杨小平,从就业视角探析对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J〕.文教资料,2011,(02).
〔3〕孙信丽.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12).〔责任编辑:唐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