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险公司审计监督论文(最终版)
会计行为的独立性,主要指会计行为主体(个体和群体)在开展会计行为的整个过程中,能保持其应有的独立,客观公正、独立自主地按照相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要求处理会计事务。保险行业由于收取保费在前,成本支出在后,会计人员判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保险公司会计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独立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在保险公司内部,会计部门常常只作为公
司经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经营者的领导下,以财务信息的形式服务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会计人员在组织上、经济上都依赖于经营者,在处理会计事务时,往往会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干扰,迫于各种压力,只好按领导的意图办事,记账、算账、报账变成了“做账”,当管理层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乃至国家的利益不一致时,会计人员很可能被拉拢或与高层管理者合谋进行造假,粉饰财务报表,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真实。
会计制度落实不到位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有了规矩,不去落实,即使内控制度制定得再严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制度本身的约束力和威慑力都会大打折扣。目前很多保险公司对会计监督的认识还不确切、不完整,上级对基层单位只重视收入、利润的考核,而缺乏会计监督的有效管理,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监督制度,没有建立主体明晰的会计监督体系。有的公司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监督和控制制度,但在上传下达中,由于各级管理者对制度理解的扭曲和打折扣以及执行者的责任心、自觉性和落实力度不够,导致越到基层,执行越变形,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屡禁不止。会计人员起不到“把守关口”的作用,财务收支活动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
监督作用发挥滞后
会计监督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应是其前瞻性、预防性,即在事前或事中及时发现、预防并纠正任何与标准的差异,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保险公司的内部会计监督从总体上来看仍以事后补救为主,比较被动。如在日常工作中主要依靠考核结果来进行奖惩,而不是事先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偏离标准的情况,采取必要的预测和防范措施,防止造成不良结果(如通过预算和复核来有效控制费用等支出等)。尽管通过事后控制能够发现过去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差错、失误与弊端,从中汲取教训,但是由于缺乏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导致会计监督存在滞后性,影响了会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监督手段亟待提高
目前保险公司会计监督的手段还很单一,基本停留在传统的印章、单证、会计凭证和账簿的处理上,未能适时地从会计延伸推广到综合业务管理,同时会计的电算化水平整体还比较低,系统抗风险能力不强,为一些人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提供了条件,也给会计监督带来了新的难题。如有的公司在财务处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弄虚作假,掩盖违规问题;有的公司对技术管理人员缺乏约束,电脑随便使用,软件随意修改;有的甚至集系统管理员、程序开发员、运行操作密码管理人员多职于一人,给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进行金融犯罪留下可乘之机。
人员素质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内部监督机制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实施人员的素质。保险公司的会计监督以财务为基础,但绝不同于简单的记账,而是要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流程和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全面监控,以保证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得以实现,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会计人员的思路始终停留在“账平表对”“印、押、证”三分管等规章制度的表面上,对管理风险、操作风险的防范认识不深,对风险形成的原因研究的不够,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的紧迫性不重视。一些基层会计人员忽视自身的学习提高,对财务电算系统形成过度依赖,对账务处理满足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有个别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差,法制观念淡薄,出于利益的驱使,任意修改会计数据,提供虚假的会计报表。不但达不到监督管理的目的,还为违法违规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强化会计监督的具体措施
进一步提高监督主体的独立地位
确保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关键是分离保险公司的会计控制权。为此可探索对会计组织机构和人事管理进行创新。一是在总公司尝试设立财务总监及独立会计,以出资者的身份来监督、控制经营者的财务活动和企业全部财务收支;二是对分支机构实行会计委派制和轮岗制,并保证会计人员的选任和考核独立进行,不受该级业务部门的影响;三是建立畅通的会计信息反馈和违法违轨行为举报机制,解决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
强化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规范操作流程
要使会计监督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好监督会计的问题。除了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外,稽核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保险公司应不断规范操作流程和提高流程环节的受控度,并落实到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中去,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通过稽核工作建立健全保险公司内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部会计制度和措施,评估内部会计监督的实施效果,针对所发现的监督盲点、弱点以及由于运营环境、经营战略等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原有监督失效的情况,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公司规范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
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为一体的全程监督体系
保险公司的财务内控制度要实现对经营活动的监督,必须对每个环节都进行监督。因此,既要强化事中的监督和事后的检查,也要重视事前的财务分析和预测,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通过对全程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一是建立以“防”为主的控制体系,对有关人员的业务活动,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二是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除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外,还必须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检查,及时发现漏洞和处理问题;三是建立以“查”为主的治理机制,以现有的核算中心基础,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不定期的后续检查,观其整改效果,防止走过场。
加强系统风险防范能力
在保险公司电算化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由于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比手工操作下隐蔽性高、防范困难,加强电算化会计的控制和自控能力十分必要。保险公司应制定电算化会计管理制度,防范电算化会计风险,严格控制核算系统的操作权限,坚持逐级审批签字制度,电脑管理系统的设计人员及相关的业务管理人员应分开各行其事,从而消除人为的随意性而导致的业务风险。同时,要按照会计控制的思路设计和开发电算化会计程序,大力开发会计控制的功能,扩展数据库,找准控制点,研究监督什么和怎样监督等一系列问题。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由于保险公司的会计确认和计量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公司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会计队伍的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专业过硬、人品过硬的高素质会计队伍,在日常工作中切实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责: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会计人员内在品质和行为,培育诚信理念;二是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三是要引导会计人员加强审计、法律、税务、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积累,提高调查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审计监督办法
XX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县人民政府审计工作及审计整改的
监 督 办 法
(征询意见稿)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对县人民政府审计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的监督,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办法》、《陕西省实施监督法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人大常委会依法听取县人民政府对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并可听取以下专项审计工作报告:
(一)对县级预算部门和其他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报告;
(二)对使用财政资金的县属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审计报告;
(三)对政府性投资为主的县级重点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审计报告;
(四)对县属国有企业的审计报告;
(五)对县人民政府部门管理的和按照法律法规政策授权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收支管理情况的审计报告;
(六)对国际组织或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审计报告;
第三篇:加强审计监督
加强审计监督,助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村(居)行政主要负责人财务活动审计 甘泉街道纪工委、监察室经济责任审计
工程项目预决算审计
惠农、强农资金专项审计
信访
查办案件
维护群众利益
信息公开(村务、财务)
民主理财
岳池县审计局按照“免疫系统”理论的要求,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为重点,采取“三措施”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加大监督审计力度,切实保障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落实。
(一)加强对农村改革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加强对涉及农业农村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重点加强对工程项目规划、项目审批、工程招标、资金拨付等环节的审计监督,确保涉农项目建设优质、高效、廉洁。
(二)加强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强对中省市强农惠农政策落实
情况的审计监督,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农业补贴,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实情况作为必查内容,确保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二是坚决查处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巩固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
(一)切实解决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突出问题:加强对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规定执行情况以及被征地农民安置的审计监督,坚决纠正和查处侵占截留农民土地流转收益、降低土地补偿标准等行为,确保补偿及时足额到位、社会保障落实。
(二)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审计监督工作:坚决查处修建通村公路乱集资、向村级组织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乱摊派、抵扣惠农补贴资金以及在务工经商、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建房、殡葬、医疗服务中向农民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
(三)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大力查处在村级财务管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等过程中发生的以权谋私案件,乡村干部贪污挪用、骗取套取、截留抵扣强农惠农资金案件,侵占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案件。
三是健全完善制度,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规范化建设。
(一)加大对乡镇、村(居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度,公开审计结果;促进乡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有效开展“财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活动。
(二)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坚持和完善“收支两条线”、“乡财县管”、“村财乡代管”、村民民主理财等制度。
第四篇:奉贤审计监督动真格
奉贤审计监督动真格
“区审计局满意19票,基本满意5票,不满意0票;教育局满意11票,基本满意11票,不满意2票……”这是3月19日召开的奉贤区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的一个新增监督环节――由出席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向常委会进行工作报告的政府职能部门当场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当场统计、当场公布测评结果,让列席会议的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着实“捏了把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人大监督力量和权威,这也是奉贤区四届人大常委会选举产生以来,坚持传承与创新,在审计问题整改工作上采取的新举措。
聚焦审计问题整改
加强审计问题整改监督工作,对于预防和查处违纪违规问题、发现管理漏洞和工作的薄弱环节、完善监督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去年9月,奉贤区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专题审议了《审计工作报告》。对此,区委高度重视,要求“充分发挥区人大财经工委作用,依法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2013年底前对审计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专题检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陆兴祥也要求财经工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检查、务求实效,抓好“同步报告、面对面审议、结果公开”三个重要环节,认真持续推进审计问题整改监督工作,并把此项工作作为区人大常委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个检查、整改项目。
发挥监督合力作用
奉贤区人大财经工委认真制定了审计问题监督实施方案。去年11月,财经工委联合区委办、区府办、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监管职责,形成监督合力,采取“听、查、议”的方式,实地检查了区建交委、奉城镇政府等单位审计问题整改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建议,形成联合检查情况报告,并向区委进行书面汇报。此外,从去年9月开始,财经工委还先后走访了区财政局、教育局、卫生局、绿化市容局、奉城镇政府、金汇镇政府、庄行镇政府、保容玻璃公司、开伦造纸集团等十余家部门和单位,听取有关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汇报,加强审计问题整改跟踪问效。
通过加强对审计问题整改工作的监督,截至2014年1月末,审计工作报告反映应整改的40个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相关部门已经整改的资金为68600.93万元,正处于整改中的资金为1014.21万元,已整改和正在整改资金占审计查出问题资金总额的92.24%;建立和完善各类管理制度18项;4名工作人员受到党内警告处分、诫勉谈话、免职等处理,3名相关责任人已经被移交检察院立案处理,审计问题整改工作成效较往年有明显进步。
延伸审计监督触角
今年,奉贤区人大常委会一改过去仅由审计局单独汇报审计问题整改工作情况模式,在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改革创新,根据审计查出问题的典型性和问题整改的代表性,要求区教育局、奉城镇政府向区人大常委会同步汇报审计问题整改情况,并进行面对面审议,这在奉贤人大审计监督工作上还是第一次。听取报告后,由出席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部分代表就审计问题整改工作进行专题询问,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进行回应和答复,并当场对汇报单位的审计问题整改工作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当场公布测评结果。会后,列席会议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普遍反映,这样的监督具有权威性和实效性,让自己“照了镜子”,“正了衣冠”,但同时也“出了把汗”。
今后,奉贤区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探索研究审计监督长效机制,实现审计问题整改监督常态化,助推政府不断加强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一步强化部门预算约束机制,扎实推进预算严格规范执行,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人民看好“钱袋子”。
第五篇:本溪市审计监督条例
本溪市审计监督条例 字号:
颁布日期:2006/06/12 实施日期:2006/08/01 时 效 性:现行有效
发文文号:本溪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 颁布单位:地方人大常务委员会
(2005年7月28日本溪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2006年5月26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 2006年6月12日本溪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公布 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加强审计监督,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市、自治县、区审计机关分别在市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履行法律、法规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
第三条 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国有的地方金融机构和国有的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其他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财务收支,适用本条例。
根据上级审计机关授权,对国有的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
第四条 市、自治县、区人民政府每年应当在第二季度前,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应当重点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
市、自治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提出报告后三个月内,将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问题的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五条 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
第六条 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
第七条 税务机关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向审计机关提供税收征管情况的相关资料。
审计机关对同级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中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税收政策的行为或者其他重大问题,应当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 审计机关可以对同级人民政府各部门或者单位的重大决策涉及财政、财务收支的情况实施绩效审计。
实施绩效审计,应当根据资金管理及使用效率、效果、环境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出具绩效审计报告。
第九条 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条 审计机关对下列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一)社会保障基金;
(二)社会救济资金;
(三)社会福利资金;
(四)政府部门管理和有关组织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捐赠资金和社会公益性资金;
(五)城建、环保、农业、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财政性专项资金;
(六)国有土地收益金;
(七)城镇职工住房公积金;
(八)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资金、贷款;
(九)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自筹资金或者银行贷款;
(十)法律、法规规定应当进行审计监督的其他资金。
第十一条 对使用本条例第十条规定资金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主要审计下列内容:
(一)招投标情况;
(二)资金来源、管理和使用;
(三)概算、预算执行和竣工决算;
(四)资产移交;
(五)投资效益;
(六)法律、法规规定审计的其他事项。
对重大投资项目,审计机关可以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第十二条 依照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实施审计的项目,审计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重点项目未经竣工决算审计的,财政、建设等相关部门不得办理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
第十三条 审计机关对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事业单位、有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或者政府投资项目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经济责任审计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执行。
第十四条 审计机关可以根据上级审计机关的授权,对下列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和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一)国有商业银行;
(二)国家政策性银行;
(三)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
(四)国有资本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十五条 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单位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有权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评估、验资、验证等审计报告进行核查。
第十六条 审计机关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运用计算机管理的财政、财务收支信息系统。被审计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提供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电子数据和必要的计算机技术文档等资料,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十七条 审计机关进行审计调查时,有关部门、单位及相关人员应当接受调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八条 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时,被审计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拖延或者阻碍检查;
(二)拒绝或者拖延提供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三)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转移、隐匿违法取得的资产。
第十九条 审计机关提出的对被审计单位处理、处罚的决定或者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被审计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
税务机关应当根据审计决定,在30日内将应收的税款、滞纳金追缴入库,并书面通知审计机关。
第二十条 审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可以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和审计决定。
第二十一条 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涉嫌违法犯罪或者违纪的行为,需要司法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处理的,应当将相关材料移送司法、监察机关处理。有关机关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
第二十二条 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工作,也可以聘请特邀审计员参与审计监督工作。
第二十三条 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予以警告;拒不改正的,对单位可处以5万元以下罚款;向有关部门、单位提出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
第二十四条 被审计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拒不执行审计决定的,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理:
(一)与财政有拨款关系的被审计单位,财政部门依照审计决定直接扣拨;
(二)被审计单位逾期未执行审计决定的,由审计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建议主管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五条 审计人员滥用职权、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收受贿赂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