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经验交流
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经验交流
一、有效是前置性作业的核心价值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不仅会学习,而且学得有效率、有成效,形成探究、合作、倾听等良好的习惯。前置性作业既然是要解决“学生先学”的问题,那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要让学生先学什么?为什么要先学这些内容?怎样先学?怎样组织评价?我认为这些问题都是解决“学生先学”有效性的根本问题。
1.初次布置作业的尴尬。这次要学习的是“乘法的初步认识”,我布置学生回去搜集有关乘法的有关资料。可是,上课汇报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使课堂陷入了困境。一是学生不知道怎样汇报,二是那么多的资料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交流完。最后好不容易磕磕绊绊上完这节课,我的信心却降到了零点。
2.课后的反思。下课后,我静下心来反思整个事件。意识到生本教育并不是一下子放开就万事大吉了。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这次对学生可能找到的资料没有充分的预设,对于课堂交流的形式没有作审慎的计划。
3.有效前置作业的标准。
(1)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有效的前置性作业应当起着助推器的作用,能够较快地启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有序思考,进入
学习状态,最后使多数学生学会、学好。
(2)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有效的前置性作业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使学生愿意参与学习,愿意与同学开展交流、争论、合作等。
(3)从所学知识的核心价值来看,有效的前置性作业必然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并且为所学知识作好铺垫作用。
二、有效设计前置性作业的基本策略
1.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具有开放性。既然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习,就要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不是形式上的开放,而是指思维的开放。
2.作业设计要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前置性作业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好教”,而是为了“好学”。所以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必须时刻把“如何让学生学好”放在首要的位置。
三、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获得持续有效
1.对学生作业作出合理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作业的情况有理性的认识。
2.对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掌握学生当前的学生状态与学习能力水平,是进一步开展好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坚持设计高质量的前置性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点,使学习更有效,学习更持久。对于落实生本教育理念、激发生命活力、提升学习价值,具有长久的奠基作用。
第二篇: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中前置性作业的布置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教师把第二天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第二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一、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目的和作用:
之所以要学生进行前置学习,是因为要让每个孩子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行学习,为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外的充分研究就有了一定的必要性,它可以让课内的学习更具深入,课内的交流更具宽泛。
二、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布置的原则:
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研究容量应该是“少而精”,数学一般新授课和复习整理课比较适宜布置前置性作业;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和备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只有有了问题的开放,才有可能带来探索的开放,继而形成思维的开放。让学生有备而来的学,这也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
三、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操作策略:
1、设计前:老师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前,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
真地备好课,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每次的前置性作业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把握明确、准确。如果教师设计前置性作业时脱离了目标定位的背景,课堂学生的交流就只停留了泛泛而谈的浅层次上,教师也就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提升。
2、形式:数学学科的前置性作业的设置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本班的学生情况而定,前置性作业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可以布置在书本上完成,也可以写在练习本上,还可以由教师准备前置性知识小研究让学生完成。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①直接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用在书上作批注、作记号、提问题的方式,布置前置性作业在书本上完成。
②同时我还给我班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小研究本,有时我让学生在小研究本上完成前置性作业,格式如下:
一、自学内容
二、我学会了
三、我要举例
四、我想提问
3、评价
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后,在进行课堂交流之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前置性作一个检查,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和在开展生本实验的第一学期,为了让学生的交流更有深度和实效性,学生的前置性作业完成 的质量还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督促,对于错误的知识点和自学答案,教师要给予一定帮助和订正,同时对完成质量较高的前置性作业教师可在全班提出表扬并在班级内交流展示,让它起到示范作用。
老师在布置完作业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作业成果,让他们的劳动有所做也要有所用,这样的话,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兴致才能得以保持,学生才乐于去做,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学习自信心。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前置性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前置性初探
课标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本教学是强调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是学习的力量,生本教育不仅要把学习还给学生,更要把核心性学习还给学生。广大教师为了更好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加速生本教育课改进程积极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巩固拓展”等学习方式运用于教学中,让堂教学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局面。在学习一节节精彩的公开课背后和教学实践中却面临着新的问题及挑战。
一、发现的问题及困难
(一)、时间惑。在课堂前面探究的部分面却没有时间很好地归纳、小结和巩固。于是,为了保障后面的内容完成,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只得蜻蜓点水、匆匆收场,这样一来,缺少总结的探究表面,走过场,很难有实质性的效果。
(二)、学生差异的困惑。课堂上的探究交流活动,一部分学困生总是在当观众,开始他们是来不及思考,别人的答案早已出来,到后来,这部分同学干脆懒于思考,或者在小组中只承担那部分不用动脑筋的工作。课堂上探究的时间总是对一部分同学来说太长,而对另一部分同学又显得太短。
(三)、课堂生成的困惑。学生的自主探究总会有教师预设之外的发现,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现场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课堂似乎总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失去实效,一线教师面临着教学实践的两难局面。于是近几年,对有效教学的呼唤愈来愈高。纵观许多研究文章,往往将教学低效的原因归于教师素质低或归于课堂设计失当,文章和课题虽然很多,但基本上没有正视新课程实施所面临的真正矛盾,没有找根本的解决办法。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前置性课题的研究,试图从学生与教师,课前、课堂、课后几个环节整体考虑,统一设计,探索出一种新的小学数学教学新思路,从根本上解决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所面临的困惑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已有的学习活动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每一个数学内容的课堂学习都不是零起点。课前,精心设计探究性作业,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体验和感悟,让教师在课前对学生探究生成的知识有所了解和准备。这样,课堂上,教师就能有效地组织课堂交流和分享活动,帮助学生归纳梳理与总结,及时巩固练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方法是:
(一)课前预习,探究先行。
1、教师:简约设计探究性作业。
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教参,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根据核心内容,精心设计课前的“探究性学习作业”。课前的“探究性学习作业”要遵循“简约”和“渗透”的原则,“简约”即:去繁就简,保留课程的核心重点。“渗透”即,让学生提前感知新知。围绕课程的核心重点,设计一组或若干组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下面,结合一个案例进行具体说明。
2、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探究性作业”。与传统的“预习”不同,在这一过程中,不追求学生对新知的先学先会,而重在让学生在探究性数学活动中,充分调动起个体的知识经验和思维,体验和感悟新的数学规律,发现新的数学现象,产生新的思维火花,从而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
探究不一定要很复杂,只要活动设计得当,即使在简单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也能有精彩的发现。以案例1为例,学生在课前通过调查后写下的调查感想就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有的发现了:“原来有这么多的商品是用毫升和升做单位呀”;有的发现了:“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的物体都是液体”;有的发现了:“大瓶子用升做单位,小瓶子用毫升做单位”;他们有的对“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有
所感知:“升和毫升的距离很大”“升一定比毫升多”;有的收获了数学活动的喜悦:“我觉得非常开心,也很好玩,以后我一定多参加这些活动”;孩子们的态度更积极了:“应该多留意点身边的事物”“这次我只调查了7种商品,下次我会努力的”;还有的孩子们注意到容量与重量的不同:“有些商品虽然容量一样,但重量却不一样”......
学生在调查中,对升和毫升已经建立了初步表象。虽然没有提前知道1升等于多少毫升?没有在书上划记下“升”和“毫升”常用在什么地方的重点,但学生对“升”和“毫升”的认识,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感悟,有了许多的发现,而这些感悟和发现来源于学生的亲身探究活动,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交流,构建新知。
1、教师:调整预设,有效组织。
教师在课前,可简单浏览学生的独立探究成果,了解学生在独立探究活动中生成的认知,并对照教师的课堂教学预设,对预设做出相应调整,做好课堂教学准备。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前,学生已进行了充分的独立探究,因此,教师可以直奔主题,组织学生交流分享独立探究的结果和发现,在交流分享中,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感悟,发展思维,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下面,结合一节练习课案例进行具体说明。
案例2:“轴对称图形练习课”(冀教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之后,教材中安排了一组练习,其中,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是个难点。于是,练习课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性作业:
冀教版三年级上“轴对称图形”课前研究性学习下面的图形有多少条对称轴?先用纸折一折,再把对称轴画出来。独立探究后,我发现:
按照教参,教师课前对教学的预设是:引导学生发现,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但在课前,教师浏览学生的探究作业时看到,学生独立探究后的发现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不仅有对正多边形“对称轴”条数的规律发现,还有的发现了对称轴相
交于一点,即图形的中心点;还有的发现了边数是奇数的正多边形,对称轴的画法是:角的顶点连接对边的中心点,而边数是偶数的正多边形,对称轴的画法是:角的顶点连接对角的顶点或边的中心点连接对边的中心点。这样的发现不仅丰富,而且精彩,于是教师立即调整了教学预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正多边形对称轴的特点有更多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寻找对称轴、准确画出对称轴的能力。
2、学生:二次感悟,建构新知。
每一位学生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和发现进入课堂,因此,课堂中没有观众。缩小了学困生和成绩优秀学生之间的差异。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分享彼此的发现,互相启发和二次感悟,同学们互相补充,从而使答案越来越完善,建构起新的知
识体系。
案例2的探究活动,学困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完成。如果完全在课堂中进行,学困生往往还没有画完对称轴,更来不及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要总结了。现在独立探究放在课前进行,他们不仅能画完对称轴,还有时间慢慢琢磨自己的发现。“它们都有一个中心点”就是一个学困生的精彩发现。当老师把这个精彩发现留给他说出来时,全班同学给他报以热烈的掌声,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这份自豪将带给他学好数学的自信。在课前的探究活动中,大部分同学都只发现了正多边形对称轴的某一个规律,经过课堂交流与分享,通过同学间的互相启发,同学们都能掌握更多的规律。
3、及时总结,运用巩固。
由于课堂上教学环节更为紧凑,因此,课堂中有足够的时间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并及时练习巩固。
案例3:“圆的周长”(冀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
学生课前就完成了以下探究活动:课堂上,教师直接组织汇报交流课前独立探究的发现,学生都能独立探究发现: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3左右,还有的同学发出了“圆的周长很难量”的感叹。接下来,教师在同学探究发现的基础上直接
导入圆周率的概念,并相机激发学生:寻找圆周长计算方法的学习欲望。由于学生的测量计算已经在课前完成,课堂上留下足够的时间总结方法、巩固练习,学生既锻炼了独立探究能力,又得到了足够的巩固训练。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课前探究性学习
找4个大小不同的圆,想办法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再计算 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可以使用计算器),并填写表格。
独立探究后,我发现:
课堂分享后,我知道:
课堂上,教师直接组织汇报交流课前独立探究的发现,学生都能独立探究发现: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3左右,还有的同学发出了“圆的周长很难量”的感叹。接下来,教师在同学探究发现的基础上直接导入圆周率的概念,并相机激发学生:寻找圆周长计算方法的学习欲望。由于学生的测量计算已经在课前完成,课堂上留下足够的时
间总结方法、巩固练习,学生既锻炼了独立探究能力,又得到了足够的巩固训练。
(三)课后:体验收获,感悟价值。
课堂教学后,要求学生想想,独立探究时,发现了什么?课堂分享后,又知道了什么?从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引导学生体验独立探究及课堂分享后的喜悦和收获,感受独立探究及课堂学习的价值。学生既能感受到独立探究的成功感和喜悦情,又能收获课堂分享后的硕果,从而看到个人独立思考与课堂学习的双重价值,更加热爱数学学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可以了解学生个体的思维发展状况,及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每次课前探究活动后,都要求学生简短地写出自己的独立发现,在课程结束后,再次写出自己课堂分享后知道了什么?这既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总结,更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反思。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独立的发现,尽管这个发现不一定完善,甚至不一定正确,但都是带有鲜明个体特性的独特发现,并且每个同学都能通过课堂分享,丰富、丰满自己的发现,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继续建构起更多的内容。这样的反思,令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新教法的创新之处
1、作业功能的创新。
前置性探究学习,为作业赋予了新的功能。不同于传统作业中的预习,前置性探究不是对新知的提前“知道”,也不是对旧知识的单
纯巩固,而有了新的作用——即,对新知识提前渗透、提前探究,为新知识的学习积累足够的感性和理性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2、探究时机的创新。
学生个体的探究性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提到了课前。由于探究性活动放在课前,学生独立在家进行,不必再受课堂上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有了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在无压力、宽松的氛围中充分探究、独立思考和感悟,由于时间充分,加上没有他人的干扰,前置性探究的结果往往比课堂上探究的结果更加丰富、更有个性。
3、课堂结构的创新。
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合作交流,由于课前探究充分,课堂上的交流参与面更广、交流更有效。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个体进行二次感悟,并完成对知识的及时总结和巩固练习。教学环节变得紧凑,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知识得以及时巩固。
4、帮扶方式的创新。
对学困生的帮扶不再是亡羊补牢,而是以课前探究时机为主,使学困的产生防患未然,先做预防。学习困难的成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基础薄弱和学困生赶不上探究领悟的速度造成,因此,进行前置性探究学习,可以使学困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领悟,赶上同学的节奏。与此同时,对学困生的帮扶发生在课前,防患未然,消除学困的成因,既避免了学习困难的产生,又保护了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树立起取得优良成绩的信心和勇气。
5、预设依据的创新。
教师对教学的预设,不再仅仅凭借教师单方面的经验猜想,而是有了新的、可靠依据——学生的前置性探究学习作业,以此为依据,教学预设更加准确。
6、反思主体的创新。
在前置性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中,学生也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独立探究的发现,反思合作交流的收获。学生在学习反思中,看到自身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1、验证了小学数学前置性探究活动的可行性。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在课前进行更充分、更有效,它能为课堂有效地合作交流奠定基础。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放在课前进行,学生有了充分探究、感悟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探究能力,探究发现更加到位和有效,下面这个案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案例4:“三角形的分类”(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过去课堂上虽然也有数三角形的角的探究活动,但由于时间所限,总是在学生得出了各类角的个数后,就急于根据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由于没有深入观察和探究,学生课后往往要花很多功夫去记忆:“钝角三角形只有一个钝角”,“直角三角形只有一个直角”,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锐角三角形就有三个锐角”?
采用前置性探究的方法,教师在课前布置了以下探究性作业:
“三角形的分类”课前研究活动
观察每个三角形的锐角、钝角和直角的个数,你能发现什么? 独立研究后,我发现:。
由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独立思考和探究,学生的发现比课堂上的探究深入、丰富多了,有的发现了:锐角最多;有的发现了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三个锐角,而最少也有两个锐角;还有的发现了: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钝角;还有的发现了:一个三角形中不可能三种角同时存在……在这样的探究基础上再组织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学生掌握得非常轻松,过去要讲很多遍,要学生机械记忆的许多概念和判断,现在,学生都能轻松掌握。
(2)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资源不足的矛盾,使课堂上的交流活动更有效。
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准备,有话可说,学生交流的参与面更广,与人交往能力得到加强。
以案例4为例,有的学生探究到了三角形中锐角的个数特点,有的探究到了三角形中直角的个数特点,还有的同时关注到了三角形中三种角的个数特点,每个同学都有发现,课堂中都有东西贡献给他人分享。每个同学侧重的角度都不同,但对其它的特点即使没有总结到,在探究中也会有所感悟。在同学间的交流、启发下,在老师的及时总结、梳理下,同学们都能通过课堂分享领悟三角形按角分类的完整方法和概念,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3)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使班级授课更高效,转变学困生有实效。
学困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领悟,赶上同学的节奏。当老师提出交流分享的要求时,他们不必再担心自己没有做完,他们早已完成,虽然他们的发现可能不如别人深入,但他们有他们的发现。在学困生独立完成探究任务有困难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在课前给学困生以辅导。实践证明,课前的辅导防患未然,消除学困的成因,比课后,学困已经形成了,再去补课要好得多。
(4)教师的教学组织更高效。
教师对课堂生成有充分准备,能准确把握教学节奏,及时总结和练习巩固。教师的课堂组织不必再受学生差异的困扰,并且对探究生成的问题基本上有了充分的准备,因此,课堂的教学节奏更容易把握,时间分配也更容易掌控,从而对教学的组织更加高效。
2、探索了小学数学前置性探究活动设计的原则和基本形式。(1)小学数学前置性探究活动设计的原则。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小学数学前置性探究活动的设计应遵循“简约”和“渗透”的原则。“简约”即,简单明了,围绕核心。既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又能使学生切实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渗透”即,不是让学生提前“知道”新知,而是让学生提前感知新知。
(2)小学数学前置性探究活动的基本形式。
前置性探究活动基本上分以下两种形式:实践操作形式和题组练习形式。实践操作形式,即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感知。例如:教学“升”和“毫升”的练习课前,布置估计和测量的探究活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新授课前,布置量一量、数一数的探究活动,就属于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感知。题组练习形式,即让学生在独立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发现、体验和领悟。例如:“三角形的分类”、“5的倍数特征”等课的前置性探究活动,就适宜采用题组练习的形式。
3、促进了教师“功在课前”的教学行为转变。
通过课题实践,教师切实尝到了课前下功夫的甜头。过去教师总是把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寄托在课后补习上,通过课题实践,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由“课后”转向“课前”。为了准确设计“前置性探究作业”,教师课前必须对教材深入钻研,不备课进课堂的现象消失了;为使教学预设更准确,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个体探究的成效,增加对学情的了解;在实践中,教师发现,对待学困生课前“防患未然”比课后“亡羊补牢”效果好得多、省力得多。于是,课前关注学困生探究性作业的教师多了,课后需要补习的学生少了。
4、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三维目标得到落实。
每一次独立探究都有收获,每一次课堂分享都有收获,在收获的喜悦中,在成功的激励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明显提高。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此同时,学生往往还会进行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平移”的前置性课前探究学习后,学生的发现不仅仅有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移的方法;还有的同学发现:“很容易错,要一格一格认真数”。在与爸爸妈妈比赛“升与毫升的估计与测量”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感触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知道了许多东西的容量”;有情感方面的:“真好玩,希望以后多做这样的作业”;“我赢了,我真棒!”;有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
“妈妈估的最准,因为她用得多,我以后也要用心观察”;“估计的不一定准确,还要量一量”……。
每一次课前的探究活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会有收获。
5、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效果。
采用前置性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以及与人交往能力得到发展,学习成绩优异。由于进行了该课题的教学尝试,在全区抽考中,数学均荣获全区第一名的好成绩。数学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与该班教师持之以恒,坚持进行“前置性探究学习的实践”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课题的研究,在改善教学实践中,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教师的欢迎。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为此,他提出了六个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不戴上有色眼镜,能看到事实。(4)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5)解放儿童的空间,不把孩子关在笼子里,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扩大眼界,取得丰富的社会知识。(6)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前置性探究学习的实践,实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个解放,正因为如此,孩子的创造力得到了解放,因而教学实践才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将不断努力,争取更多成果,取得更好成绩。
第四篇:草原前置性作业
《草原》预习卷2月24日
(将此卷贴在资料本上)
1、读文,自学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理解“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襟飘带舞、一碧千里、翠色欲流、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等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按_______,描绘了下列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查找资料,将资料整理。
① 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
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
② 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
③ 收集图片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准备作介绍。
④ 查找作者相关资料,整理并抄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请抄下
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3.白杨-前置性作业
3.《白杨》课前小研究
组名 【课前自学任务】
一、读课文,能自学生字词,将课文读通顺流利。
二、搜集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 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课内交流任务】
一、我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姓名___________ 使用日期 组名 【课前自学任务】
3.《白杨》课前小研究
姓名___________ 使用日期
一、读课文,能自学生字词,将课文读通顺流利。
二、搜集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 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课内交流任务】
一、我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默读课文,想想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 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三、默读课文,想想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 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三、认真读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仔细体会体会,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
三、认真读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仔细体会体会,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
四、我会做:用心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你能仿照本文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用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来赞美一种事物吗?老师相信你能行!
四、我会做:用心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你能仿照本文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用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来赞美一种事物吗?老师相信你能行!
【组长对组员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 ☆ ☆ ☆
【组长对组员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