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填空题

时间:2019-05-12 13:4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填空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填空题》。

第一篇: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填空题

填空题

1、蓄积作用分为。

3作用对象)。

5病学资料;控制下的临床研究;动物毒性试验;体外试验。性指标。

7、毒物毒性作用的强弱受素(毒作用对象)等因素的影响。

8、、、。

9、、。

10间长、杀伤范围广。

11、我军装备的11号急救针由

12、氰类毒剂在体内作用的靶分子是。

13、芥子气皮肤染毒的分期为

愈合期。

14、研究刺激性皮炎多选择的实验动物有、。

15、影响毒性作用因素有 因素、环境因素、联合作用。

16、危险度评价包括度特征分析。

17、呼吸系统毒物常见形态、和。

18、各种原因的血液毒性造成的结局大致分三类白异常和溶血、出血性疾病。

19、Ⅱ相反应包括化作用、谷胱甘肽结合。

20、经实验后,若发现某种化合物急性毒作用阈越低,该受检物的急性毒性 大,发生急性中毒的危险性 越大。

21因素(毒作用对象)、环境因素、毒物(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22种类型。

23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24个阶段。

2526、人员佩戴防毒面具后可因呼吸阻力、有害空间、面罩的直接压力给生理功能

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27、失能性毒剂根据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能剂。

28、肝毒物的接触方式包括

29、心血管毒理学试验模型包括:试验动物模型、全胚胎培养模型、细胞系试验模型。

30、六大类战剂分别为 神经性毒剂息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剂。

31、发育毒性的作用机制包括干扰基因表达、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损伤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翻译、细胞凋亡、干扰细胞-细胞交互作用、通过胎盘毒性引起发育毒性、干扰母体稳态、内分泌干扰作用。

32、Ⅰ相反应包括、、。

33、化学致癌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至少包括、进展三个阶段。

34、DNA氧化损伤作用的生物标志。

3536、急性毒性试验的实验期限为

37、亚慢性毒性试验,持续染毒约长达动物生命周期的。

38、经皮肤染毒应尽量选择皮肤解剖、生理与人类较近似的动物为对象,目前多选用大鼠、家兔 和 豚鼠。

39、检测接触性皮炎的常用实验主要有 局部封闭敷贴试验 和 豚鼠最大反应实

验。

40、过敏性哮喘属于型的超敏反应。

41、研究环境因素有害作用时,按照接触频率和接触期限分为急性、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四种毒理学实验。

42、神经性毒剂抗毒药分为三类,即酶保护剂,重活化剂和抗胆碱能药,其中酶保护剂只能用于预防,不能用于治疗。

43、芥子气皮肤损伤典型临床经过有五期,即潜伏期,红斑期,水疱期,溃疡期和愈合期。

44、毒剂的消毒反应的基本原理是水解作用、与碱作用、氧化作用和氯化作用四种作用。

45、刺激剂分为催泪剂和喷嚏剂。

46、氢氰酸中毒体内靶分子是

47、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生物实验和人群调查,其中生物实验又可分为体内和体外实验。

48、化学武器的致伤特点是毒性作用强,作用时间长,杀伤范围广,中毒途径多四种。

49、防毒面具对人体的生理影响主要是呼吸阻力、有害空间和面具对头面部的压力。

50、毒物联合作用的种类包括 相加作用、协同作用与增强作用、拮抗作用和独立作用。

51、军事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生物试验和人群调查。

52、芥子气对DNA间铰链是细胞毒作用的主要原因。

5354、BZ中毒发生瞳孔散大可用_

55、毒物联合作用的机制包括

(一)生物转化的改变;

(二)受体作用;

(三)化学物间的化学反应 ;

(四)功能叠加或拮抗;

(五)其它或吸收、排泄等功能改变。

56和

57、神经性毒剂抗毒药分三类,即酶保护剂、重活化剂和抗胆碱能剂。

58、刺激性毒剂分为和。

59、防毒面具对机体的不利影响是力。

60、神经性毒剂临床症状“三流”是,“四缩”是缩瞳、支气管、胃肠道、膀胱逼尿肌,“三肌”是肌无力、肌颤动、肌麻痹,“三危症”是惊厥、麻痹、衰竭。

第二篇: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判断题

判断题

1、(√)增强作用是指一种物质本身无毒性,但与另一有毒物质同时存在时可

使该毒物的毒性增加,如异丙醇对肝脏无毒性,但可增强四氯化碳的肝脏毒性。

2、(×)剂量效应关系是毒物的最基本特征。

3、(×)急性毒性实验是指一周内反复染毒后测定在一月内发生的毒性效应。

4、(×)梭曼和光气都可经消化道引起人员中毒。

5、(×)局部毒性是毒物被吸收入血循环到达某一局部脏器时产生的毒性反应。

6、(√)S期细胞和G2期细胞对芥子气最为敏感,M期细胞则相对不敏感。

7、(×)乌洛托品是治疗光气中毒的特效药。

8、(√)梭曼和光气都可经消化道引起人员中毒。

9、(×)蓄积毒性是指低于一次中毒剂量的外源化合物反复与机体接触一定时

间后致使机体出现的中毒作用。

10、(×)评价毒性作用大小的最常用指标是一次动物试验导致动物死亡的绝

对剂量。

11、(×)生物学效应,系指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表现出某种生物学效

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12、(√)剂量-反应关系, 是指不同剂量的毒物与其引起的质化效应发生率之

间的关系。

13、(√)一种毒物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称为

选择性毒性。

14、(×)毒物导致机体中毒的一般机理中如,体细胞非致死性遗传改变是指

毒物与DNA的共价结合能直接导致精细胞损伤。

15、(×)毕兹与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很相似,但其中枢作用和周围作用都比阿

托品强的多。

16、(√)刺激剂DM也称为胸痛剂。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沉着,愈合时间短。害作用的相对能力。体而产生的交互毒性作用。“毒剂之王” 的芥子气都属于全身性毒剂。DNA烃化作用的两种形式。)路易氏毒剂皮肤损伤的特点是局部灼痛,泡液呈血性混浊,有色素)神经性毒剂中毒程度与机体胆碱酯酶活力下降二者是平行的。)神经性毒剂中毒早期死亡的原因是循环衰竭。)毒性是指外源性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易感部位后,引起损)毒物的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相继作用于机)路易氏剂和被称为)链间交联和链内交联是芥子气与)乌洛托品是治疗光气中毒的特效药。

第三篇:卫生毒理学学习指导

<<卫生毒理学>>学习指导

毒理学基础是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既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虽然每个领域都有其明显的特征,但三者互为关联。它是预防医学、环境医学、临床营养、妇幼卫生等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本技能和研究手段。

根据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意义,本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预防为主的观点,使学生深入理解外来化合物、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毒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了解学科发展方向,为以后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运用毒理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和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力求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复习要求同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要求一致,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掌握、熟悉的内容属必考范围,了解的内容在考试中比重较小。

第一章绪论

1、掌握毒理学的概念:毒理学、卫生毒理学。

2、了解毒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史以及毒理学展望。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掌握:外源化合物、毒物、毒性、毒性作用、危险度;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致死剂量、LD50和最大耐受剂量、观察到损害效应的最低剂量、未观察到损害效应的剂量、阈剂量)、毒作用带、剂量、效应、反应、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形式及其转换;损害作用的特点。

2、熟悉: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及研究方法;毒性作用分类;选择毒性和靶器官,生物学标志;非损害作用的特点和正常值的概念。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1、掌握:生物转运的基本概念;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的特点;影响吸收、分布和排泄的主要因素;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Ⅰ相反应、Ⅱ相反应的概念、反映类型、参与的代谢酶的种类,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2、熟悉:吸收的概念和主要途径,分布的概念,排泄的主要途径及其意义;代谢活化的概念、活性代谢产物、酶的诱导、诱导剂、酶的抑制及其类型;经由Ⅰ相反应、Ⅱ相反应的代谢活化;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毒物动力学、消除、时-量曲线、一室开放模型、二室开放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毒物动力学主要参数。

3、了解:生物膜的基本构造;滤过和吞噬的特点。

第四章毒性机制

1、掌握:终毒物的概念及种类。

2、熟悉:自由基的类型、来源;终毒物的解毒;钙离子的稳态与失调;细胞色素C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3、了解: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细胞功能障碍与毒性。

第五章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1、掌握:年龄因素与毒效应的关系;掌握联合作用的概念、类型及评定方法。

2、熟悉:毒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杂质与毒效应的关系;种属、品系、性别、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营养状态等机体因素与毒效应的关系;接触途径、溶剂和助剂、交叉接触等接触条件与毒效应的关系;气温、气湿、气压、季节和昼夜节律等环境因素与毒效应的关系。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1、掌握:急性毒性的概念,急性毒性试验目的与常用参数,急性毒性实验设计,亚慢性、慢性毒性概念,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目的与常用参数,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设计,蓄积作用的概念。

2、熟悉:急性毒性评价,局部毒性作用及其评价(皮肤刺激试验、皮肤致敏试验、眼刺激试验),蓄积毒性试验方法,亚慢性、慢性毒性评价。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1、掌握:基本概念(突变、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致突变作用与致突变物);化学毒物致突变类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致突变试验的遗传性终点和试验组合的选择;Ames试验;微核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

2、熟悉:化学毒物致突变机制(直接以DNA为靶的突变、不以DNA为靶的突变);突变的不良后果(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生殖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显性致死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

3、了解:非整倍体和多倍体突变

第八章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1、掌握:基本概念(化学致癌、化学致癌物);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直接和间接致癌物;体细胞突变;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化学致癌多阶段过程:引发、促长、进展;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2、熟悉:IARC致癌物的分类;按机制分类;化学致癌性的判别:短期致癌试验、动物致癌试验、人群流行病学观察。

3、了解:致癌作用的影响因素;化学致癌物危险评价。

第九章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1、掌握:致畸试验的试验设计、程序、评价。

2、熟悉: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致畸物的评价与分级;发育毒性体外试

验。

3、了解:致畸作用的机制。

第十章生殖毒理学

1、掌握:生殖毒性的概念及表现。

2、熟悉:繁殖毒性试验设计:两代繁殖试验设计、程序和评价。

3、了解:外源化学物对雌、雄生殖毒性损害的作用机制。

第十一章管理毒理学

1、掌握:基本概念(危险度、安全性、ADI、MAC、可接受的危险度、实际安全剂量);安全性评价;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原则。

2、熟悉:危险度评价步骤(危害性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第十二章免疫毒理学

1、掌握:免疫毒理学的研究范畴;免疫毒性的表现(免疫抑制、过敏反应、自身免疫反应)。

2、熟悉:动物免疫毒性检测方案;人群免疫毒性检测方案;免疫毒性常用试验方法。

3、了解:转基因动物模型。

第四篇:手卫生规范试题答案填空题(推荐)

手卫生规范试题

一、单项选择(共6题)

1、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获得,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

感染密切相关的是。(A)A 暂居菌 B 常驻菌 C 病毒 D 支原体

2、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刷洗双手,正确的顺序是(A)A 前臂,腕部,手背,手掌,手指,指缝,指甲 B 手指,指缝,手背,手掌,腕部,前臂,C 前臂,腕部,指甲,指缝,手背,手掌 D 手掌,腕部,手指,前臂,指甲,指缝

3、护生,赵某,在进行戴无菌手套的练习,老师应给予纠正的操作是(C)A 戴手套前先洗手、戴口罩和工作帽 B 核对标签上的手套号码和灭菌日期

C 戴上手套的右手持另一手套的内面戴上左手 D 戴上手套的双手置腰部水平以上

4、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C)A 环境消毒 B 合理使用抗菌素 C 洗手

D 隔离传染病人

5、手消毒效果应达到的要求: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数应(A)A ≤10cfu/cm2 B ≤5cfu/cm2 C ≤15cfu/cm2 D ≤8cfu/cm2

6、手消毒效果应达到的要求: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数应(B)A ≤10cfu/cm2 B ≤5cfu/cm2 C ≤15cfu/cm2 D ≤8cfu/cm2

7、卫生手消毒是将消毒剂均匀喷雾手部或涂擦于手部1遍或2遍,每遍各作用时间不少于____min(C)

A、15s B、30s C、1min D、2min

8、七步洗手法时间洗手时间不少于____min(D)

A、15s B、30s C、1min D、2min

9、乙肝的传播途径不包括(B)

A、血液传播 B、空气传播 C、母婴传播 D、医源性接触传播

10、下列哪类疾病不是职业防护的传染病类型(A)

A、甲肝 B、乙肝 C、丙肝 D、艾滋病

1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国际洗手日为哪一天?()A10月5日 B10月10日 C10月15日 D10月25日

12、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规则,可减少百分之多少的医院感染?()A10%以下 B10-15% C15-20% D20-30%

13、用洗手液正确洗手可以减少手部()的细菌。A10% B 40% C60% D90%

14、根据卫生部印发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关于手卫生效果的监测,说法错误的是()。

A每月对重点部门的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效果监测。B每季度对重点部门的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效果监测。

C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菌微生物的检测。

15、最佳干燥双手方法是()A 烘干机 B 毛巾 C 布巾 D干手纸巾

二、多项选择(共10题)

1、关于皮肤暂居菌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

A 机械清洗容易被去除

B 通过直接接触病人或被污染的环境表面获得 C 存活时间较短,会自行消亡 D 具有致病性,与医院感染有很大关系 E 不具有致病性,与医院感染没有很大关系

2、下列哪些情况医务人员应认真洗手(ABCDE)A 接触病人前后 B 进行无菌操作前后 C 进行介入治疗前后

D 进人或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 E 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3、手卫生包括(ABC)A 洗手 B 卫生手消毒 C 外科手消毒 D 消毒剂泡手 E 手消毒剂使用

4、手消毒指征(ABCE)A 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B 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C 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D 接触消毒物品后 E 无菌操作前

5、关于手卫生设施的配备正确的是(ABC E)

A 水池应方便医务人员使用,重点部门应当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 B 尽量使用皂液洗手,使用的固体肥皂应保持干燥 C 干手物品或者设施应当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D 科室内可以设公用擦手毛巾方便医务人员 E 科室内擦手毛巾应一人一巾

6、关于戴手套的描述正确的是(ABC)A 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当戴无菌手套 B 戴手套前应当洗手 C 摘手套后应当洗手

D 若不是无菌操作不同病人之间可以不换手套 E 戴手套前不用洗手

7、医务人员在下列哪些情况下应当洗手?(ABDE)A直接接触病人前后 B 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

C 从同一病人身体一个部位移动到另一部位时 D 接触不同病人之间 E 摘手套后

8、什么情况下必须先用流动水冲净双手,然后再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ABC)

A 手被感染性物质污染时 B 处理传染病病人污染物之后

C 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时 D 为病人进行身体检查前 E 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

9、医务人员在下列哪些情况下必须洗手?(ABCDE)

A 穿脱隔离衣前后

B 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C 进行无菌操作前后

D 当医务人员的手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 E 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10、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哪些传染病(ABCDE)A、乙型病毒性肝炎 B、丙型病毒性肝炎 C、艾滋病 D、梅毒 E、结核病

第五篇:公卫医师卫生毒理学题集

公卫医师卫生毒理学题集

10.外源性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靶器官是指外源性化学物

A、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 B、最早达到最高浓度的部位 C、在体内浓度最高的部位 D、表现有害作用的部位 E、代谢活跃的部位 A——毒理 A、中枢神经系统 B、脂肪 C、肝 D、肺 E、骨骼

130.氟(F)的靶器官为E 131.铅(Pb)的靶器官为A 83.对某化学毒物进行毒性试验,测定结果为:LDso:896mg/kg,LDo=152mg/kg,LD100=1664mg/kg,LimaC:64mg/kg,Limch:8mg/k8,其慢性毒作用带的数值为 A、8 B、14 C、26 D、112 E、208 A——毒理

11.关于生物学标志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又称为生物学标记或生物标志物 B、检测样品可为血、尿、大气、水、土壤等

C、检测指标为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和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 D、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E、生物学标志研究有助于危险性评价 B——毒理

1.欲把毒理学剂量反应关系中常见的非对称S状曲线转换为直线,需要将

A.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 B.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对数表示 C。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 D.纵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 E.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 B 138.某农药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60mg/kg体重,安全系数定为100,一名60mg体重的成年人该农药的每日最高允许摄入量应为 A.0.6mg/人?日 B.3.6mg/人?日 C.12mg/人?日 D.36mg/人?日 E.60mg/人?日 D 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9.有害作用的质反应剂量反应关系多呈S型曲线,原因在于不同个体对外源性化学物的 A、吸收速度差异 B、分布部位差异 C、代谢速度差异 D、排泄速度差异 E、易感性差异 E——毒理

87.在毒性上限参数(致死量)中,最重要的参数是 A.绝对致死剂量 B.大致致死剂量 C.致死剂量

D.半数致死剂量

E.最大耐受量(最大非致死剂量)E 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表示毒性常用参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7.LD50的概念是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经统计,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 D.在实验中,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 E.抑制50%酶活力所需的剂量 C 2.有关半数致死剂量(LD50)的阐述,正确的是

A、是实验中一半受试动物发生死亡的剂量组的染毒剂量 B、LDso的值越大,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越大 C、LDso的值越小,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越大 D、不受染毒途径和受试动物种属影响 E、需要结合其他参数才能对受试物进行

急性毒性分级 C——毒理

17.如外来化合物A的LDso比B大,说明 A、A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比B大 B、A的毒性比B大 C、A的作用强度比B小 D、A的急性毒性比B小 E、A引起死亡的可能性比B小 D——毒理

81.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是 A.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 B.引起DNA损伤的最低剂量

C.引起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低剂量 D.引起染色体畸变的最低剂量 E.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低剂量 C 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表示毒性常用参数

81.一般对致癌物制定的实际安全剂量在人群中引起的肿瘤超额发生率不超过 A.10-2 B.10-3 C.10-4 D.10-5 E.10-6 E 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表示毒性常用参数,安全限值 8.未观察到损害作用水平(NOAEL)是指

A.不引起亚临床改变或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高剂量 B.引起DNA损伤的最低剂量 C.引起免疫功能降低的最低剂量

D.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学物不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E.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 A 6.下列属于无阈值效应的是 A.汞所致的中毒性脑病,B.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细胞坏死 C.氢氟酸所致的皮肤灼伤 D.乙酰水杨酸所致的胎仔畸形 E.氯乙烯所致的肝血管肉瘤 D 88.外来化学物在血液中主要与下列哪种蛋白结合 A.铜蓝蛋白 B.血红蛋白 C.白蛋白 D.球蛋白 E.脂蛋白 C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生物转运机制 83.使外来化学物易于经生物膜简单扩散的因素为 A.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高,非解离状态 B.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低,解离状态 C.浓度梯度小,脂水分配系数高,分子小 D.浓度梯度小,脂水分配系数高,分子大 E.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低,非解离状态 A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生物转运的机制,被动转运,简单扩散

83.气态和蒸气态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化学物质的分子量 C.溶解度

D.血气分配系数 E.化学物质的沸点 D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生物转运机制,被动转运 10.脂溶性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是 A.简单扩散 B.滤过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胞饮和吞噬 A 12.一般外源性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为 A、简单扩散 B、膜孔滤过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胞饮和吞噬 A——毒理

9.适宜于用气管注射染毒的空气污染物是 A.二氧化硫 B.可吸入颗粒物 C.二氧化氮 D.苯 E.氯气 A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吸收、分布和排泄 6.一般认为,不同途径接触化学毒物

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顺序为 A、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经口>经皮 B、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经口≥腔注射>经皮 C、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 D、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经口≥肌肉注射>经皮 E、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经皮>经口 C——毒理

16.脂溶性化学物经口灌胃染毒,首选的溶剂为 A、酒精 B、水 C、吐温80 D、二甲基亚砜 E、植物油 E——毒理

79.洗胃清除体内未吸收毒物的最佳时间 是服毒后 A、1~6小时 B、7~13小时 C、14~20小时 D、21~27小时 E、28~34小时 A——毒理

28.毒物的脂/水分配系数低提示毒物易于 A.被机体吸收 B.在体内蓄积 C.被肾排泄 D.被机体代谢 E.与血浆蛋白结合 E 3.导致化学毒物在体内不均匀分布的转运方式是 A、吞噬 B、胞饮 C、滤过 D、简单扩散 E、主动转运 E——毒理

13.外来化合物的肠肝循环可影响其 A、毒作用发生的快慢 B、毒作用的持续时间 C、毒作用性质 D、代谢解毒 E、代谢活化 B——毒理

127.某外源化学物可发生肠肝循环,则可使其 A.毒作用发生减慢 B.毒作用性质改变 C.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D.代谢解毒抑制 E.代谢活化抑制 C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吸收、分布、排泄,排泄途径和影响因素

9.毒物排泄最主要的途径是 A.粪便 B.唾液 C.汗液 D.母乳 E.尿液 E 84.毒物代谢的两重性是指

A.一相反应可以降低毒性,二相反应可以增加毒性 B.经代谢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 C.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 D.毒物代谢可经过一相反应和二相反应

E.经过代谢,毒性可增加(代谢活化)或降低(代谢解毒)E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及其反应类型,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 A.PAPS B.UDPGA C.NADPH D.GSH E.CH3COSCoA 145.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加单氧反应需 D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Ⅰ相 反应,氧化反应4.下列反应中由微粒体FMO催化的是 A、P—杂原子氧化 B、黄嘌呤氧化 C、脂肪烃羟化 D、醛脱氢 E、醇脱氢 A——毒理

5.谷胱甘肽S-转移酶存在于细胞的 A、线粒体 B、高尔基体 C、胞液 D、细胞核 E、溶酶体

C——毒理

15.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解毒的毒物与此酶系的诱导剂联合作用,此毒物的毒性效应 A、减弱 B、增强 C、无变化 D、持续时间缩短 E、潜伏期延长 D——毒理

84.在给予实验动物多氯联苯后,发现体内苯转变为苯酚明显加速,说明该物质诱导 A、黄素加单氧酶 B、黄嘌呤氧化酶 C、细胞色素P-450 D、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E、单胺氧化酶 C——毒理 89.可

使亲电子剂解毒的结合反应为 A.葡萄糖醛酸结合 B.谷胱甘肽结合C.硫酸结合 D.乙酰化作用 E.甲基化作用 B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及其反应类型,II相反应 A.PAPS B.UDPGA C.NADPH D.GSH E.CH3COSCoA 143.谷胱甘肽结合反应需 D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Ⅱ相反应,谷胱甘肽结合 144.硫酸结合反应需 B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Ⅱ相反应,硫酸结合 14.与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发生结合反应的内源性底物,不包括 A、PAPS B、UDPGA C、半胱氨酸 D、丙氨酸 E、S-腺嘌吟蛋氨酸 D——毒理

29.溴化苯在体内代谢为环氧化物后成为肝脏毒物。如事先给予动物SKF-525A,则溴化苯的肝毒性明显降低,原因是抑制了 A A.黄素加单氧酶 B.谷胱甘肽S-转移酶 C.环氧化物水化酶 D.超氧化武歧化酶 E.混合功能氧化酶

3.下列酶中不参与水解作用的是 A.环氧化物水化酶 B.A.酯酶 C.B-酯酶 D.DT-黄素酶 E.胰蛋白酶 D 11.经肝脏细胞色素β-450依赖性加单氧酶系代谢活化的毒物与此酶系的抑制剂联合作用,该毒物的毒性效应 A.减弱 B.增强 C.无变化 D.持续时间延长 E.潜伏期延长 D A、细胞色素P-450 B、醛脱氢酶

C、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D、羧酸酯酶 E、乙酰胆碱酯酶 128.胡椒基丁醚可抑制A 129.对硫磷可抑制E 41.某农村曾用飞机喷洒农药以扑杀棉花害虫,事后不久,在这数十平方公里受到该农药污染的环境里,有少数人群出现鼻刺激、咳嗽、头晕、恶心,更有甚者附近村民8人发生急性中毒(有多汗、呕吐、瞳孔缩小等症)而入院治疗,住院者中5人系同家族亲属,另3人情况不明。在上述同一污染环境中,人群之间的健康危害效应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其最大可能原因是

A.个体接受农蓟的量不同 B.身体健康状况不同 C.个体营养状况有差异 D.个体年龄不同

E.个体易感性不同(某些个体存在该有害因素的易感基因)E 卫生毒理学: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机体因素 A.腹腔注射 B.灌胃 C.皮内注射 D.涂皮 E.静脉注射

66.通常使化学毒物表现出最大毒性的染毒途径是 E 67.在毒理学试验中较少使用的染毒途径是 C 85.毒理学试验中溶剂的选择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除了 A.受试物溶解后稳定 B.溶剂本身无毒 C.不被机体吸收

D.不改变受试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 E.与受试物不发生反应 C 卫生毒理学: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接触条件,溶剂和助溶剂 32.毒理学试验中溶剂的选择原则不包括 A.受试物溶解后稳定 B.不被机体吸收 C.与受试物不发生反应 D.不改变受试物的理

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 E.本身无毒 E 85.外来化学物的联合作用有以下四种,除了 A.诱导作用 B.相加作用 C.协同作用 D.独立作用 E.拮抗作用 A 卫生毒理学: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化学毒物联合作用,类型

128.在给予实验动物苯硫磷后,发现马拉硫磷的毒性明显增强,说明该物质抑制 A.醇脱氢酶 B.酯酶 C.黄素加单氧酶 D.单胺氧化酶 E.环氧化物水化酶 B 卫生毒理学: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化学毒物联合作用,类型

12、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不包括 A.相加作用 B.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独立作用 E.相似作用 E 7.苯硫磷和马拉硫磷的联合作用经等效应线图法评定,其交点位于95%可信限下限的连线之下,可判定其作用类型为 A、独立作用 B、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相加作用 E、增强作用 B——毒理

82.LD50与急性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A.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正比 B.1/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正比 C.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D.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反比 E.LD50值与染毒性剂量成正比 D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常用参数 84.LD50的概念是

A.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杀虫剂杀死一半有害昆虫的剂量 D.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50%死亡的剂量 E.实验动物致死剂量的一半 B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急性毒性实验目的与常用参数 15.下列哪项不是急性毒性试验要求的观察指标 A.死亡 B.中毒表现 C.体重改变

D.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 E.病理学检查 D 13.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要求观察 A.3天 B.5天 C.10天 D.14天 E.28天 D A.苯吸入染毒 B.氯气吸入染毒 C.颗粒物吸入染毒 D.S02+颗粒物吸入染毒 E.苯+颗粒物吸入染毒 119.压缩空气法适用于 B 120.稳流鼓泡法适用于 C 121.气管注入法适用于 A A、10~12g B、18~25g C、80---100g D、120~150g E、180~240g 126.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小鼠体重为B 14.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A.LDso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正比 B.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C.LD50值与急性毒性大小成反比 D.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反比 E.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B 27.拟用于食品的化学品,其LD50小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10倍,则 A.毒性较大,应放弃,不用于食用 B.可考虑用于食品,并拟定其ADI C.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 D.应进行遗传毒性试验 E.应由专家作出取舍决定 1.在皮肤刺激试验中最好使用 A.小鼠和大鼠 B.大鼠和家兔 C.家兔和小鼠 D.豚鼠和家兔 E.地鼠和豚鼠 D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局部毒性作用及其评价,皮肤刺激实验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狗

129.皮肤过敏试验首选的实验动物是 C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狗

136.皮肤致敏试验首选C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狗

138.眼刺激试验首选D 8.某化学毒物经蓄积系数法判定为明显蓄积,其蓄积系数K值应为 A、<1 B、1~ C、3~ D、5一 E、>7 B——毒理 A、急性毒作用 B、蓄积性毒作用 C、致癌作用 D、致畸作用 E、致敏作用

122.最受环境卫生工作者关注的有机氯农药、重金属的毒作用是B 50.对硫磷经蓄积系数法测定K值为5.3,可判定为 A.无蓄积 B.轻度蓄积 C.中等蓄积 D.明显蓄积 E.高度蓄积 B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蓄积毒性作用及其评价,蓄积毒性试验方法 2.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如下述,但不包括 A.研究受试物亚慢性毒性的特点及靶器官 B.研究受试物的亚慢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 C.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 D.确定受试物的致死剂量

E.为制定其安全限量标准提供初步参考依据 D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16.不属于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观察指标的是 A.动物体重,食物利用率 B.中毒表现

C.生化检查及血液学检查 D.性成熟及交配情况 E.脏器系数及病理学检查

D 18.亚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不包括 A、症状

B、动物体重,食物利用率 C、性成熟及交配情况 D、血液学检查及生化检查 E、脏器系数及病理学检查 C——毒理 A、10~12g B、18~25g C、80---100g D、120~150g E、180~240g 127.亚慢性毒性试验选择大鼠体重为C 3.碱基置换的后果是出现,除外 A.同义突变 B.错义突变 C.无义突变 D.终止密码突变 E.染色体畸变 E 20.基因突变不包括 A.转换 B.颠换 C.移码突变 D.DNA大段损伤 E.裂隙 D 21.不属于基因突变的遗传损伤为 A、片段突变 B、移码 C、碱基转换 D、裂隙和断裂 E、碱基颠换 D——毒理

30.使用环磷酰胺对小鼠染毒,经处死动物、收集骨髓细胞、低渗、固定、Giemsa染色等步骤,光镜下可观察到的染色体畸变类型为 A.着丝点环 B.相互易位 C.倒位 D.插入 E.重复 A 4.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以DNA为靶的诱变 A.烷化剂作用 B.碱基类似物取代作用 C.嵌入剂作用 D.非整倍体剂作用 E.对碱基结构破坏作用 D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机制,直接以DNA为靶的突变机制 5.体细胞突变可能的后果如下,除了

A.致癌 B.致畸 C.遗传性疾病 D.衰老 E.动脉粥样硬化 A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突变的不良后果,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

18.体细胞突变可能的后果不包括 A.致癌 B.致畸 C.衰老 D.遗传性疾病 E.动脉粥样硬化 D 19.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中最受重视的是 A、致癌 B、致畸 C、动脉粥样硬化 D、死亡 E、衰老 A——毒理

20.生殖细胞突变可能与以下哪项后果无关 A、显性致死 B、肿瘤 C、遗传性疾病 D、致畸 E、增加遗传负荷 B——毒理

19.遗传毒理学试验成组应用的配套原则不包括 A.包括体细胞和性细胞的试验

B.在反映同一遗传学终点的多种试验中应尽可能选择体外试验 C.包括多个遗传学终点 D.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 E.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试验 E 17.以原发性DNA损伤为检测终点的致突变试验是 A.LIDS试验 B.Ames试验 C.基因正向突变试验 D.微核试验 E.染色体畸变试验 D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畸变 C.DNA完整性改变 D.细胞坏死 E.细胞恶性转化

130.Ames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C 131.程序外DNA合成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E 132.显性致死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B 22.Ames试验所用的营养缺陷型菌株在缺乏哪种营养素的培养基上不能正常生长 A、组氨酸 B、色氨酸 C、半胱氨酸 D、丝氨酸 E、甘氨酸 A——毒理

24.需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活性的致癌物为 A、直接致癌物 B、前致癌物 C、助致癌物 D、促长剂 E、进展剂 B——毒理

22.体细胞转变为癌细胞需要 A.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B.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C.癌基因的活化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D.癌基因的灭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E.癌基因的活化和DNA修复基因的活化 C 23.体细胞转变为癌细胞需要 A、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B、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C、癌基因的灭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 D、癌基因的活化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 E、与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无关 D——毒理 6.关于引发剂(启动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引发剂本身具有致癌性 B.引发剂可与DNA发生反应 C.有可检测的阈剂量 D.大多数是致突变物 E.引发作用是不可逆的 C 卫生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癌机制,化学致癌多阶段过程,引发阶段

21.化学致癌过程至少分为哪三个阶段 A.引发(启动),促长,进展 B.促长,进展,浸润 C.引发(启动),促长,转移 D.进展,浸润,炎症 E.引发(启动),进展,转移 A 31.煤焦油可致皮肤癌。研究发现,经煤焦油涂抹的皮肤如再接触佛波酯,肿瘤的发生率增加,潜伏期

缩短。据此实验,佛波酯应属 A.无机致癌物 B.免疫抑制剂 C.促长剂 D.助致癌物 E.细胞毒剂 C 7.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将环境因子和类别、混合物及暴露环境与人类癌症的关系分为4组,错误的是 A.是人类的致癌物 B.是人类的间接致癌物

C.是人类的很可能或可能致癌物

D.现有的证据不能对人类的致癌性进行分类 E.对人类可能是非致癌物 B 卫生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癌分类,国际癌症研究速(IARC)分类

A、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人致癌性证据不足 B、动物致癌性证据不足,人致癌性证据充分 C、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人致癌性证据有限 D、动物致癌性证据不足,人致癌性证据不足 E、无动物致癌性和人致癌性证据 IARC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权重分类 132.对人确认的致癌物(1组),是指B 133.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2a组),是指C 8.关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具有DNA反应活性

B.在大多数遗传毒理学试验中为非致突变物 C.经代谢活化可形成亲电子剂 D.一般具有可检测的阈剂量 E.作用一般是可逆的,需长期染毒 C 卫生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癌分类,按作用机制分类

(57—61题共用备选答案)A.代谢活化成终致癌物过程的中间代谢产物 B.不经代谢活化即有致癌活性的物质 C.需经代谢活化才有致癌活性的物质 D.兼有引发(启动)、促长、进展作用的物质 E.经代谢转化最后产生的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 57.直接致癌物是指 B 58.完全致癌物是指 D 59.近致癌物是指 A 60.终致癌物是指 E 61.间接致癌物是指 C 卫生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癌物分类,按作用机制分类

51.某化学物质经动物实验致癌证据充分,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尚不足,它应归类于 A.确认的致癌物 B.潜在的致癌物 C.可疑的致癌物 D.动物的致癌物 E.人类的致癌物 B 卫生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癌分类(141—142题共用备选答案)A.β—丙烯内酯 B.β—萘胺 C.镍 D.佛波酯 E.己烯雌酚 141.间接致癌物是 B 卫生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癌物分类,遗传毒性致癌物,间接致癌物

142.促长剂是 D 卫生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癌物分类,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促长剂

(62—65题共用备选答案)A.构效关系分析

B.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 C.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D.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E.流行病学调查

65.用于筛选致癌物的试验是 B 51.使用大鼠对一农药进行长期致癌试验,每组的动物数至少应为 A.40 B.60 C.80 D.100 E.120 D 卫生毒理学:化学致癌作用,化

学毒物致癌性的判别,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62—65题共用备选答案)A.构效关系分析

B.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 C.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D.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E.流行病学调查

63.用于确证哺乳动物致癌物试验是 D 64,阳性结果可确定哺乳动物致癌物,阴性结果不能否定对哺乳动物致癌性,这类试验是 C(62—65题共用备选答案)A.构效关系分析

B.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 C.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D.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E.流行病学调查 62.用于确证人类致癌物的研究方法是 E 4.WHO提出的机体对于致癌物的反应不包括 A.试验组发生对照组没有的肿瘤类型

B.试验组一种或多种肿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C.试验组每个动物的平均肿瘤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D.试验组发生肿瘤的组织器官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 E.试验组肿瘤的发生时间早于对照组 D 27.发育毒性的具体表现不包括 A、生长迟缓 B、致畸作用 C、功能不全或异常 D、胚胎或胎仔致死 E、母体毒性 E——毒理 A.生长迟缓 B.受精卵死亡 C.致畸作用 D.母体毒性 E.母体死亡

133.着床前的胚胎易发生 B 134.胎儿发育后期易发生 A 135.器官发生期易发生 C 26.生殖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不包括 A、母体死亡率 B、受孕率 C、正常分娩率 D、幼仔出生存活率 E、幼仔哺育成活率 A——毒理

10.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是

A.无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 B.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 C.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 D.无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 E.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不明显 B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生殖和发育毒性作用,发育毒性及其评价,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86.在致畸试验中,提示啮齿类动物“受孕”(交配)的证据是 A.雌雄动物同笼的时间 B.雌性动物的活动 C.有阴栓发现

D.雌雄动物数目的比例 E.雌性动物的体重增加 C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生殖和发育毒性作用,发育毒性及其评价,动物交配处理

5.致畸试验使用的最高剂量一般不超过该受试物LD50的 A.1/2 B.1/4 C.1/6 D.1/8 E.1/10 A 23.在致畸试验中,活胎检测内容不包括 A.外观畸形检查 B.组织病理学检查 C.内脏畸形检查 D.体重测量 E.骨骼畸形检查 B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狗

127.致畸试验首选的实验动物是 A 128.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首选的实验动物是 B 25.致畸试验的染毒期应安排在 A、着床期 B、器官发生期 C、胎儿期 D、新生儿期 E、胚泡形成期 B——毒理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狗

137.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首选B A、急性毒作用 B、蓄积性毒作用 C、致癌作用 D、致畸作用 E、致敏作用

123.胎儿水俣病是由于化学污染物的D 9.外来化学物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主要影响是 A.生长迟缓和功能不全 B.畸形 C.胚胎死亡 D.着床减少 E.以上都不是 A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生殖和发育毒性作用,发育毒性及其评价 24.外来化学物对免疫功能毒作用不包括 A.免疫抑制反应 B.变态反应

C.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D.降低机体抵抗力 E.自身免疫病 C 28.外来化合物对免疫功能有害效应不包括 A、免疫抑制反应 B、免疫增强反应 C、降低机体抵抗力 D、提高机体免疫力 E、自身免疫反应 D——毒理

11.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进行免疫毒性检测的 A.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B.体液免疫功能检测 C.宿主抵抗力试验 D.巨噬细胞功能试验 E.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E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作用,免疫毒性的检测,免疫毒性检测的常用方法

29.危险度评定一般不包括下列哪个步骤 A、危害评定

B、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C、确定接触途径及接触量 D、确定lD50 E、危险度估计 D——毒理

82.在危险度评价中,进行危险度特征分析的目的是 A.确定化学毒物能否产生损害效应 B.确定人体接触化学毒物的总量和特征

C.测算化学毒物在接触人群中引起危害概率的估计值,及其不确定度 D.阐明化学毒物剂量与接触群体(实验动物或人)反应之间的定量关系 E.阐明待评化学毒物所致毒效应的性质和特点 C 卫生毒理学:化学毒物的危险度评价及毒理安全性评价程序,健康危险度评价

26.危险度评定的四个阶段不包括 A.暴露评定 B.结构活性评定 C.剂量反应关系确定 D.危险度表征 E.危害性评定 B A、外来化合物自身具有的能导致机体损伤的能力

B、化学物在一定接触条件下,对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C、化学物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产生任何损害 D、通过动物试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某种外来化学物的毒性及其潜在危害

E、以定量的概念,在人类接触环境有害因素后,对健康潜在损害的程度进行估测和鉴定 135.危险度评定是指D 25.安全系数可用于推算安全限值,不正确的叙述为 A.设安全系数是由于动物实验结果外推到人的不确定性

B.安全系数一般设为100 C.适用于系统毒物,发育毒物 D.适用于遗传毒致癌物和致突变物 E.安全限值=NOAEL/安全系数 B A、外来化合物自身具有的能导致机体损伤的能力 B、化学物在一定接触条件下,对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C、化学物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产生任何损害 D、通过动物试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某种外来化学物的毒性及其潜在危害 E、以定量的概念,在人类接触环境有害因素后,对健康潜在损害的程度进行估测和鉴定 134.安全性是指C

下载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填空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填空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毒理学简答题

    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 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 (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 (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 (3)致突变活性初筛。 第二水平长期毒性试验 (第一阶段......

    毒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

    毒理学练习

    毒 理 学 练习第一章总论 一、论述题 1.试述药物毒性作用的类别并举例说明 2.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局限性和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 3.试述修复不全......

    毒理学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 课程结业论文课程:食品毒理学 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姓名:王法鹏(20106463) 班级:10级质检专一 指导老师:于春娣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19日对鬼臼毒素及衍生物的研究......

    毒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毒物 (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2.毒性(Toxicity):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

    毒理学复习题

    毒理学 一、名词解释 1、自由基: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2、遗传毒性......

    毒理学试题

    1、特异质反应用药者先天遗传异常引起的。 2.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有:以上都是 3.通常不是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ATP 5.药物引起的氧化溶血常见情况不包括:服用氰化物和硫化物......

    2015年天津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卫生毒理学试题

    2015年天津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卫生毒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 A、B、C、D、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在相同条件下最便于组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