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智慧

时间:2019-05-12 13:0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陀的智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陀的智慧》。

第一篇:佛陀的智慧

《佛陀的智慧》读后感

《佛陀的智慧》作者陈兵积数十年深入经藏并亲身实践之功力,循佛学教理行果、信解行证之内。

佛陀的智慧》是一本内行所著的佛学入门书。它以南北传佛学界公认的汉译《阿含经》、《本事经》、律藏及今译南传《尼柯耶》等早期经典为基础,以大乘经为补充,根据作者多年研修佛法的体会,从当代人的心灵需求着眼,对佛陀的思想作了完整、准确的归纳与阐释。作者以其丰富的佛学专业素养及对教理行果的内行理解,用精练、平实的现代语言引导读者领会佛法的心髓,也为实修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书中特意精选了53种篇幅短小的佛经,分别系编于各章之后,每页另配有“佛言精粹”以资对照。这种精心安排使得读者能直接领受佛陀的言教,并在吟咏经典中体验佛法的深邃。《佛陀的智慧》要言不烦,处处紧扣佛学关键问题,陈述要害,对于专业学者,可称得上是一部严谨的佛学论著,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则可说是一本最佳的佛学入门书。

佛陀的智慧,是彻底清除心灵的障敝,如实观照世界的实相。其神圣性根源,不来自超自然的神灵,也不来自世俗的权威,而是来自内心对宇宙人生真理的彻悟。佛陀的智慧,是对人生万事一切因缘果报的真知见,是阐释万物真实本质形相的至高境界。是一切善知识的教化者,是无数数众生的救度者,是最崇高人格的展现。

佛陀的智慧,是慈悲之心,是大爱之心,是佛性本心。总结为“一切有为法,一切法本心”也就是“万法唯心”的真谛,启示我们要知心、治心、净心才能得吾心。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教化,以“平等奉献,利人利己,利乐众生”的精神教化,以“种善根,得福果,善恶有报”的伦理教化,心愿众生循正教入正道。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由人到佛的修证之路!

第二篇:《佛陀的智慧》读后感

《佛陀的智慧》读后感

《佛陀的智慧》是一本内行所著的佛学入门书,它以南北传佛学界公认的汉译《阿含经》、《本事经》、律藏及今译南传《尼柯耶》等早期经典为基础,以大乘经为补充,根据作者多年研修佛法的体会,从当代人的心灵需求着眼,对佛陀的思想作了完整、准确的归纳与阐释。

本书要言不烦,处处紧扣佛学关键问题,陈述要害,对于专业学者,可称得上是一部严谨的佛学论著,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则可说是一本最佳的佛学入门书。书中还特意精选了53种篇幅短小的佛经,分别系编于各章之后,每页另配有“佛言精粹”以资对照。这种精心安排使得读者能直接领受佛陀的言教,并在吟咏经典中体验佛法的深邃。

佛教作为自内证的宗教,其神圣性根源,不来自超自然的神灵,也不来自世俗的权威,而是来自内心对宇宙人生真理的彻悟。佛陀的智慧,是彻底清除心灵的障敝,如实观照世界的实相。

在最有影响的世界性圣哲中,佛陀释迦牟尼在生前身后所受到的尊崇敬仰,可谓举世无双。

他在世时被多位国王尊为师长,无数佛教徒把他奉为至圣、导师和楷模,甚至看作超人、神明。在大乘佛教界,佛陀被普遍视为法力无边、无所不知、永恒存在的超级神仙,有“大觉金仙”之称。人们用金银玉石精心为佛陀造像,以表达对这位心中偶像的虔诚敬仰,从而创造出许多国宝文物、高级艺术品。两干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佛教寺庙里,香烟燎绕中或香花簇拥中,佛陀像被一代代善男信女顶礼膜拜。佛陀的遗骨舍利,成为佛教圣物,被用镶满宝石的金玉棺龛层层包装,供人礼拜供养,其出巡展示时万众瞻拜哀感的盛况,令人心魂震撼。而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大概主要从寺院大雄宝殿里所供奉的佛像和《西游记》塑造的如来形象,去认识佛陀,将他视为神祗,殊不知他是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佛陀即释迦牟尼,他创立的僧团忠实地传扬他的遗教,使佛教的教化区域日益扩大。特别是孔雀王朝护法阿育王的大力推广,佛教从印度传往西方,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世界宗教。在其最兴盛时期,佛教向西传遍几乎整个中东,再西抵

达埃及和欧洲;向东传遍整个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向南传遍锡兰岛;向北传遍中国汉地、西藏、蒙古及朝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佛教又传向欧美、澳洲、非洲,被约4亿以上的现代人所信仰,受到叔本华、尼采、列夫·托尔斯泰、爱因斯坦、罗素、荣格等西方大智者由衷的赞叹。

佛陀思想能从三千年以前流传到现在,经漫长历史考验而亘古常新,至今仍被数亿人信仰,被不少东西文化精英所关注,说明其学说以具永恒性的问题为主题,具有超越时域的内涵。从现代文化的角度看,佛陀的言教,文句虽显古朴,但其内蕴的智慧,仍旧熠熠生辉,具有应时契机的宝贵价值,提供给现代人很多深刻的启示。

佛陀的伟大,首先在于他以清澈的眼光审视人类自身的存在,以全宇宙为坐标,冷静地反思人类自身的境况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毫不掩饰地提示人类生老病死、诸苦交攻的缺陷和种种社会弊病,说明人存在的根本问题,唤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解决。且不论其答案如何,仅这种对自己文明的清醒自觉,这种对人生大本的关注和对人生缺陷的揭露,便永远值得人类珍视。

佛陀的伟大,其次在于他极为重视道德教化。佛陀数十年东奔西走,苦口婆心地向许多人说教,无不是劝人弃恶修善,按合理的道德规范自我控制言行,起码做一个有道德的好人。

佛陀的伟大,第三在于他如实正观的冷峻智慧。不受任何幻想迷惑,不带任何主观成见,不被任何学说和权威制约,不掺杂任何感情,以极度清纯明净的心“如实知见”宇宙人生的真实面目,被佛陀强调为了生脱死的诀要,乃佛陀教义的心髓所在。

佛陀的伟大,还在于他的慈悲、精进的精神。倡导大慈大悲,鼓励人们以精进勇猛的精神从事世间、出世间的正业,自利利他,利乐众生,是佛陀思想的重要方面。慈悲、精进为两种最重要的心灵美,能庄严人性,美化世间。

佛陀的智慧,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参透的。但读着读着,心便静下来了。每天读一章,来日方长。

第三篇:《佛陀的智慧》读后感

《佛陀的智慧》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佛陀的智慧》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佛陀》是一本相当于传记的书。这本书较为客观和详实的描述了乔达摩的生平及其当初印度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背景。即所谓的轴心时代。由于书中的语言和文字都有些难读和不容易理解所以之前只看了一部分就搁置了,现在重新拿起来硬着头皮把它终于读完了。

这本书包括出走、求道、证道、佛法、传道、般涅槃六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叙述都非常平实和透彻全然没有任何夸大和玄幻的色彩,这样的书反倒更让人觉得真实。书里有几个地方对我有很大的触动:一个是关于破除我执是消苦得乐的最终目标,而我执的破除是需要修练的。首先要用正念去观察自己的一切,从眼,耳,鼻,舌,身,意,所关注的一切开始观察自己,以了解自己的欲求,并认识到这是一切苦难的开始,如果能了断了这种贪、嗔、痴,那么就会离苦得乐也就是说破除了我执。这需要终身修行,或者可以说终身有人也未必能修行得道。

书里说乔达摩最后达到的是无我状态,而且是只有喜无量心和舍无量心……这种状态是个什么样子呢,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人能体会的到。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心经》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也多了一些对无常这一概念的了解。

另一个感觉是“时代”对人的限制性是一直存在的,哪怕是像乔达摩这样的神也是会受到影响的。

在乔达摩证悟之后开始传道,有很多比丘弟子的追随。当时有一个女人(是乔达摩的后妈,也就是他父王的另一妻子,在乔达摩幼年时一直照顾着他)也想追随他听闻佛法,但是他却迟迟不同意,因为他认为女人是欲望的化身是不可能得道的。由此可见在当时被誉为如来佛祖讲究万物平等的'他在认识里对女人也是如此的看低,这可能就是当时时代的局限性也让他未能脱离这个局限。

当然最后在阿难的再三请求下,乔达摩立了许多规则之后才允许有了比丘尼。

最后一个是关于阿难的。乔达摩的所有事迹基本上都是后来阿难总结纪录的,这个阿难一直跟随着佛陀几十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但是却一直没有得道证悟修得圆满,直到乔达摩临终前阿难还是痛哭不止,完全不能理解无常的真谛,佛陀却很冷静的告诉他般涅槃是真正的消灭是真正的离苦得乐。

这让我又一次的认识到如果想要获得一些真理并不是仅仅在掌握真理人的身边就会获得,而还是需要自己亲自去探索才可以得到。

还有就是无论是修炼多么高境界的人,他的各种情绪也会随时出现。对于情绪的出现我们所能采取的办法只有允许它出现,只是看着它,感受着它就好,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它控制住自己就好。这本书里对佛陀没有更多的离奇或者幻法的描写只是描写佛陀非常详和、安静、智慧、谦卑,这估计才是真正的他,是一个具有大智慧有大爱的变革者。

第四篇:《佛陀的智慧》读后感

《佛陀的智慧》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佛陀的智慧》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佛陀的智慧》读后感1

最近在读一本于我而言完全陌生的书——《佛陀的智慧》,很艰涩,需要耐心咀嚼。但 因了看云在读《佛经》的启迪与鞭策,我硬着头皮读下去。读着读着,忽然有开窍的感觉。虽然悟性不高,理解可能也偏颇,但想理理自己的思绪,说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在中西古圣哲中,佛陀可谓影响最为深广者。佛陀即释迦牟尼。他创立的僧团,忠实地 传扬他的遗教,使佛教的教化区域日益扩大。特别是孔雀王朝护法阿育王的大力推广,佛教 从印度传往西方,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世界宗教。在其最兴盛时期,佛教向西传遍几乎整个 中东,再西抵达埃及和欧洲;向东传遍整个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向南传遍锡兰岛;向北传 遍中国汉地、西藏、蒙古及朝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佛教又传向欧美、澳洲、非 洲,被约 4 亿以上的现代人所信仰,受到叔本华、尼采、列夫·托尔斯泰、爱因斯坦、罗素、荣格等西方大智者由衷的赞叹。佛陀思想能从三千年以前流传到现在,经漫长历史考验而亘古常新,至今仍被数亿人信 仰,被不少东西文化精英所关注,说明其学说以具永恒性的问题为主题,具有超越时域的内 涵。

从现代文化的角度看,佛陀的言教,文句虽显古朴,但其内蕴的智慧,仍旧熠熠生辉,具有应时契机的宝贵价值,提供给现代人很多深刻的启示。佛陀的伟大,首先在于他以清澈的眼光审视人类自身的存在,以全宇宙为坐标,冷静地 反思人类自身的境况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毫不掩饰地提示人类生老病死、诸苦交攻的缺陷 和种种社会弊病,说明人存在的根本问题,唤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解决。且不论其答案如 何,仅这种对自己文明的清醒自觉,这种对人生大本的关注和对人生缺陷的揭露,便永远值 得人类珍视。佛陀的伟大,其次在于他极为重视道德教化。佛陀数十年东奔西走,苦口婆心地向许多 人说教,无不是劝人弃恶修善,按合理的道德规范自我控制言行,起码做一个有道德的好人。佛陀的伟大,第三在于他如实正观的冷峻智慧。不受任何幻想迷惑,不带任何主观成见,不被任何学说和权威制约,不掺杂任何感情,以极度清纯明净的心“如实知见”宇宙人生的 真实面目,被佛陀强调为了生脱死的诀要,乃佛陀教义的心髓所在。佛陀的伟大,还在于他的慈悲、精进的精神。倡导大慈大悲,鼓励人们以精进勇猛的精 神从事世间、出世间的正业,自利利他,利乐众生,是佛陀思想的重要方面。慈悲、精进为 两种最重要的心灵美,能庄严人性,美化世间。佛陀的智慧,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参透的。但读着读着,心便静下来了。

目前我还没有读完,我的想法是:每天读一章,想想透,理理清,来日方长。佛陀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明白,想要明白佛陀的智慧,还须不断学习,不断 的去了解佛陀的'智慧。只有这样,佛陀的智慧才能慢慢体现出来,善哉善哉!

《佛陀的智慧》读后感2

《佛陀》是一本相当于传记的书。这本书较为客观和详实的描述了乔达摩的生平及其当初印度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背景。即所谓的轴心时代。由于书中的语言和文字都有些难读和不容易理解所以之前只看了一部分就搁置了,现在重新拿起来硬着头皮把它终于读完了。

这本书包括出走、求道、证道、佛法、传道、般涅槃六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叙述都非常平实和透彻全然没有任何夸大和玄幻的色彩,这样的书反倒更让人觉得真实。书里有几个地方对我有很大的触动:一个是关于破除我执是消苦得乐的最终目标,而我执的破除是需要修练的。首先要用正念去观察自己的一切,从眼,耳,鼻,舌,身,意,所关注的一切开始观察自己,以了解自己的欲求,并认识到这是一切苦难的开始,如果能了断了这种贪、嗔、痴,那么就会离苦得乐也就是说破除了我执。这需要终身修行,或者可以说终身有人也未必能修行得道。

书里说乔达摩最后达到的是无我状态,而且是只有喜无量心和舍无量心……这种状态是个什么样子呢,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人能体会的到。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心经》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也多了一些对无常这一概念的了解。

另一个感觉是“时代”对人的限制性是一直存在的,哪怕是像乔达摩这样的神也是会受到影响的。

在乔达摩证悟之后开始传道,有很多比丘弟子的追随。当时有一个女人(是乔达摩的后妈,也就是他父王的另一妻子,在乔达摩幼年时一直照顾着他)也想追随他听闻佛法,但是他却迟迟不同意,因为他认为女人是欲望的化身是不可能得道的。由此可见在当时被誉为如来佛祖讲究万物平等的他在认识里对女人也是如此的看低,这可能就是当时时代的局限性也让他未能脱离这个局限。

当然最后在阿难的再三请求下,乔达摩立了许多规则之后才允许有了比丘尼。

最后一个是关于阿难的。乔达摩的所有事迹基本上都是后来阿难总结纪录的,这个阿难一直跟随着佛陀几十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但是却一直没有得道证悟修得圆满,直到乔达摩临终前阿难还是痛哭不止,完全不能理解无常的真谛,佛陀却很冷静的告诉他般涅槃是真正的消灭是真正的离苦得乐。

这让我又一次的认识到如果想要获得一些真理并不是仅仅在掌握真理人的身边就会获得,而还是需要自己亲自去探索才可以得到。

还有就是无论是修炼多么高境界的人,他的各种情绪也会随时出现。对于情绪的出现我们所能采取的办法只有允许它出现,只是看着它,感受着它就好,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它控制住自己就好。这本书里对佛陀没有更多的离奇或者幻法的描写只是描写佛陀非常详和、安静、智慧、谦卑,这估计才是真正的他,是一个具有大智慧有大爱的变革者。

第五篇:佛陀的名人名言

佛陀的名人名言

佛陀的名人名言1

1、永远不可欺骗别人,不可轻视任何地方的人们。在充满愤怒和恶意的地方,让我们用慈爱对待他们,使用权他们不受丝毫的损伤。

2、智者应清除自己心灵的污垢,舍弃感官的享受,使内心没有挂碍。

3、健康是最佳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富。守信的朋友是最好的亲戚;没有烦恼是最大的幸福。

4、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没有苦恼。所以我说,在这种境界里没有忧愁,没有激烈的情欲,也没有失望。

5、慷慨地施舍,举止合乎时宜,帮助亲戚,没有羞耻的行为这是最大的幸福。

6、莲花生在被人遗弃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著智慧的光芒。

7、为了追求快乐,而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便会爱到怨恨的困扰,而无法摆脱怨恨。

8、教导别人应先以身作则。约束自己以后才能约束别人。约束自己实在难呀!

9、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佛陀的名人名言2

1、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长久不变的。

2、忏悔包括改过!

3、信赖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

4、智者每天检讨他自己的言行。

5、不要被任何报导、传统、或流言所左右。

6、莲花生在被人遗弃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著智慧的光芒。

7、智者应清除自己心灵的污垢,舍弃感官的享受,使内心没有挂碍。

8、慷慨地施舍,举止合乎时宜,帮助亲戚,没有羞耻的行为——这是最大的幸福。

9、永远不可欺骗别人,不可轻视任何地方的人们。在充满愤怒和恶意的地方,让我们用慈爱对待他们,使用权他们不受丝毫的损伤。

10、所有的动物都害怕刑罚,所有的动物都畏惧死亡(所有的动物都爱惜生命)。自己设身处地想想别人和他人做个比较。一个人不应该杀害动物或教唆别人杀害动物。

11、为了追求快乐,而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便会爱到怨恨的困扰,而无法摆脱怨恨。

12、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13、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没有苦恼。所以我说,在这种境界里没有忧愁,没有激烈的情欲,也没有失望。

14、健康是最佳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富。守信的朋友是最好的亲戚;没有烦恼是最大的幸福。

15、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16、教导别人应先以身作则。约束自己以后才能约束别人。约束自己实在难呀!

17、医师在开药方或进行治疗以前,必须先确定病症。

18、聪明的人时常清除内心的污秽,就如同工匠清理银矿中的杂质。

19、妻子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丈夫:第一、把家务处理井然有序。第二、帮助丈夫的亲属。第三、对丈夫忠贞不二。第四、聪明地管理和节省丈夫的薪饷所得。第五、勤劳而不怠惰。

20、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疑惑。

21、愿我努力精进,勤奋不懈。愿我能宽容,能容忍、宽恕别人的过失,愿我能信守自己立下的诺言。

22、只要是醒者,无论和、住、坐、卧,一个人就应该持著这种慈悲的胸怀。

23、接触世俗的事物,内心不被诱惑,没有忧愁,没有瑕疵,心灵安定,这是多么幸福啊!

24、色彩鲜艳美丽而没有芳香的花朵,不能给你戴的人带来多大的快乐;听到嘉言而不去身体力行,也是没有多大益处。

25、服务社会有四项原则:慷慨施舍;体贴的言谈;互相合作;行为合乎时节而且彬彬有礼。这四项原则宛如车子的轴,能车轮转动。

26、贪心是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著,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27、胜利者招来怨恨,失败者生活在苦恼中。宁静的人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28、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29、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30、愿所有的众生、内心快乐。不论我们看不看得见他(她)们,不论他她)们在远处或周遭附近,已出生或未出生.

31、有活力,常思考,行为清净,明辨是非,自我约束,依照真理生活,警觉而不放逸的人,必定会更健康。

32、以不真实的事物为真实,以真实的事物为不真实,停留在不真实的思想中,永远无法达到真实的境界。

33、贪爱、憎恨和愚痴是心理的三大污垢。杀害、盗窃、邪淫是身体的三大污垢。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讲粗话、撒谎、花言巧语是语言的四大污垢。

34、防止心意的愤怒,调节心猿意马,舍弃邪恶的念头,诚心履行正道。

35、通常发生下列这种情形:当一个人经历过坏医生的诊疗后,他连好医生也不信任了。

36、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37、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珠宝、耳环、妻子才是最坚固的束缚。

38、行为使众生产生低贱和高尚的差别。译注:这里所谓的‘行为’,包括了思想、言语、和身体的动作三种。

39、不是从今天才开始,早在古代就已经这样传说了:沉默的人受到毁谤;话太多的人会受到毁谤;话太少的人也受毁谤;世界上没有不被毁谤的人。

40、在恶习行未成熟以前,行恶的人总工程师以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但等到恶习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尝到不好的后果。

41、服务社会的人容易跟别人相处,乐于助人而且了解对方的需要,大方又有耐心地教导他人。这种大善人将来一定得到好报。

42、一个人做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做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

43、在急躁的人群中要容忍,在凶暴的人群中要温和,在贪婪的人群中要慷慨。

44、了解神圣永恒的事物,可适当地称为‘智慧’,对俗事的了解只不过是‘知识’罢了。

45、宇宙间每一件事物的形成都有其原因。完美的圣者不但解释生成原因,而且也说明每一件事物的消灭情形。

46、不及时努力学习,年轻力壮时就懒散不堪,生活没什么目标和思想,怠惰的人永远不能发现智慧之路。

47、让我们本著无限的爱心,去对待所有的生物,就如同慈母冒著生命的危险去保护自己唯一的孩子。

48、不沈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49、假如你心存怨恨,那么它不但会阻碍你心智的发展,而且使你无法判断那言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50、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损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51、一个人言谈时,应避免以尖酸刻薄的话去批评别人。

52、不要在别人背后说他们的坏话。

53、好人不贪执任何事物。他只谈论高尚的事,而不追求爱欲和享受。无论他遇到快乐或痛苦,智者总是不过于得意或哀伤。

54、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却隐藏着相当多的苦恼。

55、聪明的人,无论快乐或痛苦,都不会过度地表现他的感受。

56、沉溺在爱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里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著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57、不要轻信你自己的猜测,不要因为和你的意见相同而就加以相信,不要随便轻信权威。

58、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59、甚至当一个人拥有快乐时,这快乐仍然无法永远持久。

60、假如一个人痛改前非而开始行善,就如同明月不受乌云的笼罩,能照亮大地。

61、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62、乔达摩的弟子们:你们要好好觉醒,不论白天和夜晚,常常想念完美的圣者——佛陀。

63、在战场上征服百万雄师,远不如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征服者。

64、丈夫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他的妻子:第一、称赞对方的优点。第二、永远不轻视对方。第三、对她忠贞不二。第四、授予处理家务的职权。第五、常送给她精致的服饰。

65、读诵圣典虽然不多,可是遵照教法奉行,摒除贪欲、憎恨和愚昧,具有正确的智慧,心里没有挂碍,不贪恋今生和来世,便是启发心智的实行者。

66、预防胜于治疗。

67、有两种极端是修行人所不应做的。这两种极端是什么呢?‘贪图感官’的享乐是低级的、粗鄙的、俗气的、下流的,而且导致身心的损害;‘自我折磨’是痛苦的、卑鄙的,也同样会给身心带来伤害。然而完美的圣者所发现的‘中道’,避免以上两种极端,而带给你敏锐的洞察力和知识,引导你走向平安、睿智、觉悟和永恒的乐境。

68、能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途径。

69、执著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给自己带来忧愁。

70、贪睡眠,爱闲聊,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做事情懒懒散散,急躁而没有耐心……是导致堕落的重大因素。

71、假使有人说你的坏话,你不需要心怀恶意、愤恨、轻视或者对他们不满。

72、情绪不稳定,不能被人信赖又不善待朋友的人,健康情况将大打折扣。

73、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

74、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75、不知道苦恼的真相、苦恼的原因、除去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方法——就叫做‘无知’。

76、你们必须要有耐心、充满慈爱,而且具有报务的热诚。

77、透过信心、良好的德行、努力、禅定,以及视察体验真理,了解和实行同时并进,常做正确的思考,就可以除去大烦恼。

78、贪欲、憎恨和无知是疾病的三大要素。

79、假如手上没有伤口,你就可以用手来拿有毒的东西,毒素不会侵入没有伤口的手。同样的道理,没做坏事的人,不受恶报。

80、在充满愤恨的人群中不怀丝毫的恨意,生活才能够快乐。

81、健康是最佳的礼物,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心是最好的品德。

82、不要期望不正当的成就。

83、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感官享乐的人,欲望便加倍地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加坚牢。

84、认识你自己的弱点,而且力求改进。

85、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地做出微弱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充满了邪恶。

86、让我们心中无限的爱,遍布整个世界——无论是宇宙的那一个角落——都没有丝毫的障碍、怨恨和敌意。

87、探视病人应该使患者充满希望和快乐。

88、过著粗衣淡饭的生活,节制你的欲望,减少你的需要,在这种没有烦虑的适度生活里,你将可以发现满足。

89、任何事物,有生必有灭。

90、不学习的人,宛如老牛,肉虽多,却没有智慧。

91、要常亲近贤明的人,智者,博学的人,忠诚热心的人,尽责的人,圣者——常跟这些智德兼备的人往来。

92、不可只依据逻辑、推论、或事物外表来决断事理。

93、啊!没有一切贪执和挂碍,我们的生活才能幸福,宛如光音天的神仙以喜悦为食。

94、幸福在于愿望的实现,而且在于只存著高尚的愿望。

95、常思苦恼的来源,关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96、一个人的心念极为微细而且不易察觉,可是聪明的人却善于护守即将蠢动的心念,经过护守的心能导致幸福。

97、由自己的行为导致不好的结果,宛如铁生锈后,就会受锈的腐蚀。

98、不要轻信别人的道听途说,不要相信谣言,不要绝对信赖一般书籍。

99、不讲粗恶的话,不伤所有的众生,依照佛陀的告诫实行戒律,饮食有节制,在宁静的地方生活,专心致力高尚的觉知,这就是佛陀的教诲。

100、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

101、人生难免一死,应该趁有生之年多做一点事,宛如从一堆花朵做成许多花圈。

102、纵使天上下金雨,仍不能满足感官的欲望。感官的欲望没什么快乐可言,只有痛苦。

103、没有信仰、不忠厚、爱撒谎、不考虑到来世的人,将可能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

104、别人的过失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不易察觉。传布别人的过失如同去弃稻壳一般容易。可是隐藏自己的缺点却像赌徒隐藏骰子那般地狡滑。

105、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

106、不应挑剔别人的过失,批评别人已做和未做的事情。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考虑自己所做和未做的事情。

107、寻找别人过失,而且容易发怒的人,苦恼越来越多。离开没有烦恼的境界也越来越远。

108、当罪恶的行为还没有成熟(尚未产生结果)时,愚笨的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可是当他的行为成熟时,他便有了忧伤。

109、不做任何坏事,培养所有的善行,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

110、愿我能坚决勇敢,有毅力和恒心。愿我能仁慈、友善、富有同情心。愿意我能谦卑、平和、宁静、沉着、安详。愿我能迈向完美的道路,而且能完善地服务别人。

111、愚笨的人得到知识和名誉对自己毫无益处,不但损了他的幸福,而且还会使他刚愎自用。

112、孝敬父母,爱护妻子,职业安定,是大幸福。

113、情感是由过去的缘份和今世的怜爱所产生的,宛若莲花是从水和泥土这两样东西孕育出来的。

114、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115、智慧是从禅定产生的,没有禅定就不能生出大智慧。

116、人们爱戴忠于真理,态度良好,言而有信,对职位负责的人。

117、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为引导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如一个人本着污秽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如一个人本着污秽的心去言谈举止,那么苦恼便会立刻跟随他,宛如车轮紧随着挽牛的足蹄。

118、急躁地裁断事理是不妥的。智者应该同时明察正确与错误两方面。

119、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120、所有遥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

121、同时,假如别人给我戴高帽子,过于赞美我的教法和僧侣,你也不要太得意,因为这样也会损害你内在的(心智)发展。你应该接受事实的部份,而且向他们表明实际的情况。

122、当一个人感觉到不满而刻意追求时,他就成了爱渴的奴隶。

123、锻炼心智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高尚道德的训练,第二种是高超思考方的训练,第三种是高等领悟力的训练。

124、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译注: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感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出它的不完美。

125、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126、不贞洁是妇人的污垢,吝啬是施舍的污垢。所有坏的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127、到老年还一直保持良好品德的人是快乐的,信心坚固的人也是快乐的。得到智慧的人快乐,不做恶的人也快乐。

128、假如一个人活了一百岁而没有真实的智慧,又不能自我规律,那倒不如只活一天,具有智慧和定静的功夫。

129、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130、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工艺里拿着棍子赶着牛群到牧场。

131、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132、良好的行为可帮助人们将来诞生到更美好的境界,而且使他更接近自由和解脱。

133、杀生、偷窃、妄语和邪淫,聪明的人永远不会赞赏这四种邪恶的事情。

134、固执某一件事物(或某种见解),而轻视其它事物是卑鄙的,智者称它为“束缚”。

135、讲话有分寸,谈吐婉转,言之有理,那么你讲的话就会美妙动听。

136、愿我慷慨施舍,乐于帮助别人,愿我身心清静,做人正直,朴实列华,品性良好,不起恶念。愿我不自私、不占有、而且大公无私,甚至牺牲小我。愿我聪明伶俐,能够把趔和知识的好处告诉别人。

137、你们应勇于向别人承认自己的过错!

138、人们总是随著自己的信心和喜好而施舍。嫉妒别人的饮食和所有,白天和夜晚都得不到安宁。

139、愿所有的生物、动物和人类,没有任何怨恨、疾病、忧伤、而且愿他(她)们都能快乐地保护自己。

140、明智的人不易为别人的想法所影响。

141、只说好话而没有实行是毫无结果的,这好比一朵美丽的花,徒具颜色而没有芳香。

142、克服自己确实比战胜别人要来得高尚!

143、我不但教导外在的行为,而且更注重内在的意念和思想……我不但教导弟子身体不可表现坏的行动,不可思考或谈论不良善和不健全的事物。……同时我也教弟子表现良好的行为、思考和谈论健全的事物。

144、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145、莫轻视小善,以为我不会受报应。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至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

146、疾病有两种,那两种呢?身体的疾病和心灵的疾病。有的人身体似乎可以一年、两年甚至一百年或更多年不生病,可是在这世界上,除了心智没有污垢的圣者以外,心灵能够片刻不生病的人,实在太少了。

147、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不论其贫富或贵贱。

148、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149、让你的老年过得像童年一般天真浪漫,让你的童年过得像老年一般沉著稳重,这意思也就是说: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的成份。

150、有良好的品德和高超的见识,依照完美圣者所启示的教法去生活,而且了解真理,认真负责的人,永远受大家的爱戴。

151、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地跟随他。

152、“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当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时,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达到清净的路子。

153、读诵没有用的话语一千句,倒不如只听到一句有益的话,带给人安宁。

154、待人热诚,举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满喜悦,苦恼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155、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著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

156、只有当自大知道某件事物的确不完善和错误时,你才能革除它。也只有当你自己确实知道某件事是完善和正确时,你才能接受它,而且去身体力行。

下载佛陀的智慧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陀的智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格言警句:佛陀的格言

    一、宁静 一、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三、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

    佛陀教育网络学院招生

    DPSHIN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 |i贴吧查看文章 [公告]佛陀教育网路学院开始招生 2011-03-10 18:27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成立缘起 时值末季,法门秋晚,世道日非,佛法式微,人......

    慈悲伟大的佛陀

    慈悲伟大的佛陀! 今天是岁残年尽,我们的人生又过去了一年。 这一年来,在我的生活里,尝到许多的酸甜苦辣; 在我的遭遇里,看到许多的人情冷暖。慈悲伟大的佛陀! 所幸仰仗您的庇护, 让......

    17佛陀教育-八正道

    由凡入圣的八正道 一、八正道的定义 “苦”是人生的实相,如何离苦得乐,求得究竟的解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所在。佛陀成道之初,为了让众生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特别开示了八条进......

    佛陀的故事(样例5)

    佛陀的故事: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传法的时候,有一天,释迦佛带着弟子托钵外出化斋。 一群小孩在路上玩堆沙子。其中一位娇滴滴的女孩子,远远看见释迦佛带领弟子们而来,就半戏......

    《佛陀:美丽的红色沙漠》观后感

    《佛陀:美丽的红色沙漠》观后感一花一菩提,一叶一世界。读着这些令人心净的谶语,我们的心中都会激起心灵的浪花,洗涤、沉醉。人为何而生,为何而死,死了以后会在哪儿,又是什么样…......

    《佛陀传》读后感--生活即修行

    《佛陀传》读后感--生活即修行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待生活的角度、视野也在发生变化,年轻时候的很多激情澎湃的想法也在渐渐淡去,不仅仅是年龄的问题,更是一种阅历增长改变了很多本......

    智慧

    1.人生双宝】人生要结交两种人:良师、益友;练就两项本领:做事让人感动、说话让人喜欢;吃下两样东西:吃苦、吃亏;培养两种习惯:看好书、听演讲;争取两个极致:把潜能发挥到极致、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