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国大学生体育教育发展启示

时间:2019-05-12 13:0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外国大学生体育教育发展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外国大学生体育教育发展启示》。

第一篇:论外国大学生体育教育发展启示

论国外大学生体育教育发展启示

素质教育 其目的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主观上引导并逐步改进我国现有的教学体制及教学环境,真正使新一代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研究国外先进教育首先是研究其共性部分,其目的在于缩短寻找规律所用的时间

一、国外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特征

(一)俄罗斯 体育课程包括身体发展、运动技能、卫生、饮食、休息、意志与道德品质的发展、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的身体调节和自我调节方法等多项内容。学校相应地实行了5种体育教学大纲,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新兴体育项目。课堂一改单调乏味的局面,更强调趣味性和持续性、更着重于个人技术的课程,(二)法国 教育部的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高中生考大学,体育是主科占了10%。体育课的成绩、竞赛的成绩和上体育课的出勤率等。学校的体育考试项目分为田径、体操和游泳三大类,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一类。在法国,对任教的体育教师也有严格的规定。本科体育专业学习3年,为期两年的专业培养,考试合格证书之后才能上岗。

法国教学评价的主要特征

法国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强调评价的“培养功能”,而不是“标准化功能”。

(三)新西兰、香港地区的主要特征:有助于学生进步和发展的评价

为了使学生发现不足、改进学习、获得提高、不断进步,从而体验到体育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建立体育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许多国家或地区非常重视多元化、人性化的评价方法。

(四)德国 教学评价的主要特征

评价应有利于促进积极的学习气氛,树立学生学习体育的信心;评价要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要相互结合;评价要反映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评价要注意期末与平时的结合;评价应吸收学生参与

(五)英国 教学评价的主要特征

英国教学评价的主要评价类型有;

第一,改善学习的评价。它伴随课程学习的始终,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基础,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缩小达到目标的差距。

第二,教师对课程学习的评价。

第三,国家对课程学习的评价。

(六)美国 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一些基本情况

第一,“操作评价”、“真实评价”、“档案评价”和“替代性评价”等。最具代表性的是替代性评价,是指通过任何不同于传统的标准纸笔测试、多项选择测试的手段获得学生学习表现的所有方法与技术。它集中体现了这场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的核心思想:真实教育和能力教育。

第二,体育教学评价中的替代性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应当是过程性评价和个别评价,而不是根据测验分数进行的终结性评价。第三,在美国体育教学中替代性评价的主要方法

(1)、学习档案

(2)、日志

(3)、角色扮演

(4)、健康测试

(5)、书面表达

(6)、口头陈述

(7)、展示

(8)、讨论法

这种体育评价形式使体育教学评价从单纯的标准化技术技能和知识测验发展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更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全面达成。

(七)日本教学评价特征

第一,重视个性;

第二,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第三,适应时代变化。“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成为体育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学生个性与能力发展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教学评价则是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体育教学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明显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二﹑我国体育学习评价发展概况

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实践、探索、改革充实和稳步提高的过程。我国体育学习评价的现状:

现行高校体育课考核评价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

(1)运动技能评价的误差性;目前的“技评”仍沿袭着传统的方法。难以客观地评定成绩。

(2)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评价的个体差异性;

(3)忽视考核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4)忽视终身体育能力的考核。

在评价结果上,仍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论.而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体能进步状况。不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崩;忽视科学地进行结果反馈。因此对促进发展的作用有限。在评价方式与方法,多采用传统的运动成绩方式,缺少体现最新评价思想的技术与方法;评价过程显得封闭、静态,缺乏灵活性与动态性

(一)评价形式单一

多数高校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评价单凭出勤情况,缺乏客观性,对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产生了不利因素。另外,对学生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给予允分的尊重。

(二)评价标准的制定有待改善

体育学习评价的标准仍以学校统一制定为主,不能有效、合理、公平地评价学生体育课学习。而绝对性评价标准与相对性评价标准难以有机结合,绝对性评价标准占主导地位.阻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学习态度。

(三)评价方法有待改革

定性评价的结合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难以实现。

三﹑国内外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

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学生而言,则是指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

体育习惯是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从心理机制上来说,体育习惯是一种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强化和积累而形成的。所以说:体育习惯的养成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育意识的基础上的。

目前的现状却是:学生因受他们文化修养、道德规范、体育基础、自身素质和他们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局限性及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致使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重智轻体的观念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差,体育意识更令人担扰,所以我认为学校体育工作要注重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从根本上来扭转这种现状,达到“全民健身”的目标。

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一)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终身体育”思想贯彻于实践当中。体育教学内容、模式的多样化。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单

一、机械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会产生怠倦厌学情绪。结合实际情况 改革传统教材。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转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正视自己,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突破,既尊重传统,也不为传统所拘束。

(二)既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创造适合本校的的实际方法,让每节课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和特点,在改革中走出自己的路,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制定严格措施,保证持之以恒。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一、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坚持锻炼的前提。

二、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

第一,长期不懈地坚持体育锻炼。

第二,体育兴趣浓厚并稳固持久。

第三,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

第四,参加体育活动时总体感觉好,并伴随快乐的情感体验。

第五,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三、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学校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最有利场所。一个人的体育意识的程度取决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它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

要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体育意识,体育宣传工作是培养学生自觉地参加各种课内外体育活动,实现家庭、社会参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站、多媒体等宣传阵地,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定期举办体育知识讲座,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媒体的作用,不断增长学生的体育知识并开阔眼界,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二)激发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动机

体育锻炼是一定动机唤起,并指向一定活动目标的行动过程。动机和目标是唤起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首先,要从激发需要入手。体育教学要激发体育需要,传授终身享用的体育保健知识与方法。其次,创造环境,形成产生动机的诱惑。只有具备满足需要的环境条件,需要才会转化为活动的动机。最后,让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良好的体育动机,产生浓厚的体育兴趣

四、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定,体育兴趣的培养更加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新的体育课程的改革是培养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从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直接体育兴趣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一旦产生这种兴趣,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间接体育兴趣是指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使学生对体育效果感兴趣,它离不开自身的意志努力。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应从教育引导入手,一是加强知识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参加锻炼的价值,加入到锻炼的行列;二是树立正确的目标,对已形成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保持稳固的兴趣。

(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一是丰富教材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促使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尽可能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从学生兴趣出发因材施教。

三是选择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教材,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兴趣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际锻炼加以维持和巩固,没有实践活动,任何兴趣都难以产生。兴趣产生于活动对象的持续接触,只有持续的接触,才能产生心理相容。在持之以恒的锻练中,才能看到锻炼的作用与效果,才能对体育及其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稳固的体育兴趣。

五、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终身体育意识及兴趣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积极组织和参加群体活动、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指导能力。树立“终身教育”的观点。这一观点是现代教育对体育教育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论的观点,学校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而要使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期间,而且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独立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发展体能,为终身受益于体育获得丰富的能力储备,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就必须使学校体育成为“终身体育”。

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面对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 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参考资料:

《大学体育》 孙克成&冯振旗航空工业出版社

《我国普通高校体制管理组织接口的研究》 吴春霞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体育改革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 编

《体育教学》杂志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

第二篇:大学生邮局的发展启示

“大学生邮局”的发展启示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邮局似乎渐渐被年轻群体淡忘。然而,中国邮政应该重视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高校市场,本文在分析“大学生邮局”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其特点,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高校市场;邮政;大学生邮局;引言

在过去3年中,全国邮政校园发行的流转额由3年前的不足7亿元增长到目前的21亿元,为3年前的3倍,对发行专业的增长贡献率达25.6%;校园发行的平均费率也由41.8%提高到46.9%,业务收入由2.5亿元增长到8.6亿元,增长贡献率达31%。在基本不增加成本支出的情况下,全国邮政校园发行项目的收支差额由2.2亿元增长到7.8亿元,增长了251%,有效提高了发行经营效益。这组数据仅是邮政在校园发行方面的提升,但从侧面说明了邮政在校园市场的巨大潜力。

随着教育产业的日益繁荣,以大学生为消费群体的“校园经济”越来越红火,瞄着“学生市场”的各路商家摩拳擦掌。在邮政通信行业,每年新生开学之际,都能看到移动、电信和联通三家电信运营商使出浑身解数抢占市场。而同样作为邮政通信行业的一员,中国邮政也应该牢牢抓住市场机遇,以邮政服务为切入点,积极抢占校园市场,服务学生群体,在炙手可热的校园经济中分得一杯羹。中国邮政虽然在早年有发展大学生邮局,但所带来的规模效应远不如三家电信运营商。大学生邮局发展历程

全国第一家大学生邮局于2003年1月在合肥工业大学开业,这家由在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经营、自负盈亏的邮局,成立初衷就是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据了解,大学生邮局由合肥工大负责提供场地和工作人员,合肥市邮政局则负责提供邮件运送车辆、邮政设施及业务指导咨询。为了真正体现对贫困大学生的一片爱心,合肥市邮政局除了对11名首批聘用的员工提供正规的邮政业务培训外,还提供了10万元的流动资金,用于邮局购买最新的报刊和邮品。利用邮局的平台,贫困大学生员工除了经营正常的邮局业务,还将开展报刊投送、奶制品配送等相关的服务,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打工收入。为了确保大学生员工的学习不受影响,邮局的营业时间具有校园特色:多确定为课余大学生顾客较集中的时间,机动开放。

2003年4月9日,苏州科技学院石湖校区“大学生邮局”成立,这是江苏省首家大学生邮局。开办的业务种类有,邮寄类:信函、明信片、特快邮件、投递包裹;电话卡类:201卡、手机充值卡;报刊类:报纸杂志的订阅、零售,还有师生们喜爱的特价杂志;销售体育赛事门票等其他服务。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将营业时间定为:10:30-13:30;15:30-19:30,节假日照常营业。经过一个月的试营业,收寄特快邮件21件;收寄挂号信201件;出售邮

票969.20元、信封88.10元;投递包裹376个;销售联通电话充值卡300元、销售各类报纸杂志5722元。累计业务收入2500.50元,可得酬金1400元。当年5月份,实现业务收入2644.9元,可得酬金1590元。在6月份毕业季,三天时间共收寄包裹392件,创业务收入8900元。

2012年5月18日,南京市首家“大学生邮局”在金陵科技学院开业,作为中国邮局5万多个网点之一,“大学生邮局”在为全校师生提供现有业务办理的同时,进一步树立自我服务、自主经营的意识,不断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2013年10月9日,第44个“世界邮政日”来临之际,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邮局”正式开业,这也是南京仙林大学城投入运营的第一家大学生邮局。南京邮政将在业务和服务支撑上给予鼎力支持,希望大学生邮局的小员工们辛勤工作,努力培养自主经营和自主管理的能力。目前有四名大学生工作人员,一名大学生局长,主要开展明信片、贺卡、集邮品、特快专递、销售寄递,代办订阅和零售报刊,代理票务等邮政业务。此外还根据大学生群体的需求,推出卡卡漫游寄、DIY明信片、格子铺等一些个性化业务和服务。他们已经接受业务培训,掌握基本的业务操作流程。他们在安排好学习的前提下,轮流上班,每月的报酬由南京市邮政局支付。大学生邮局的特点

大学生邮局是中国邮政同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实践平台的产物。大学生邮局的开办,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服务理念适合校园需求,为拓展校园市场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对大学生邮局日常运作模式的了解,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3个特点。

(1)自主经营、自我管理

大学生邮局由当地院校提供场地,业务人员从学生中挑选,邮政局为业务人员提供正规的邮政业务培训,并每月支付报酬。经营项目除邮政基本业务外,鼓励大学生放开经营;营业时间由学生自定,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机动开放。

(2)业务创新

大学生邮局除了开展邮政基础业务外,还根据大学生群体的需求,推出DIY明信片、邮票等一些个性化业务和服务。此外,还能根据学校特色,推出学校题材的手绘明信片、木雕明信片、特色邮票等产品,吸引学生购买收藏。这样的业务创新可以拉近学生和邮政局的距离,让大学生邮局拥有独特的青春活力,让每个走进大学生邮局的学子都能感受到现代邮政的独特魅力。

(3)实践平台

大学生邮局既是中国邮政服务高等院校的窗口,也是高校学子锤炼创业实践能力的舞台。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亲身感受大型国企规范化的服务与管理氛围,锻炼自身的创业实践能力,培养自我管理、服务他人的理念和公民意识,为将来走上社会、参与竞争打下牢固基础。发展对策

综合前文所述,大学生邮局的创新在于三点,一是机制新,它打破了传统模式,由大学生自主经营;二是人员新,工作人员来自学生,他们了解师生的用邮规律和需求,满腔热情地为师生服务;三是服务新,服务项目、营业时间,都围绕师生的需求转,创造性的服务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

“大学生邮局”的开办,解决了三个具体问题:基层邮政所人员紧张问题;满足校园师生的用邮需求问题;校园市场开发的问题。因此大学生邮局是一个很值得推广的项目,应该力争做到网点遍布各高校,给邮政的推广带来积极的作用。

(1)树立品牌形象

大学生邮局是一个同高校合作的创业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平台,也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这样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项目对中国邮政的品牌形象提升有很大帮助,可以迅速笼络大学生群体,使自己的品牌形象更年轻化,更有活力。就如中国电信的天翼校园俱乐部,同样是在电信的指导下,由学生成立的组织,在高校拥有很高的人气,已经颇具规模。中国邮政可以通过大学生邮局对自己的品牌形象进行转型,在年轻人群体中获得青睐。

(2)抢占校园市场

大学市场是最为活跃的市场,也是各个商家必争的潜力市场。大学生邮局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在开学迎新时策划一系列营销活动。在入学之时,就改变新生对邮政只是用来寄信、取汇款、订报纸的印象,将大学生邮局特有的业务进行宣传。在后期,大学生邮局也可以通过不定期举办或者赞助校园活动进行营销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走进邮局,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3)邮政网点转型

邮政网点作为邮政企业经营的基本单元,是邮政企业最重要的服务平台和营销渠道,无论设计什么样的转型,都离不开邮政基础服务平台营业网点的转型。因此,近年来强调的邮政转型必须从网点转型切入,同样作为邮政网点的“大学生邮局”也不例外。大学生邮局根据实际情况,经营传统业务的同时,开拓新业务。根据大学生的需求重点开展包裹业务、明信片、集邮品、代理票务等业务。将大学生邮局打造成综合便民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公共服务,将邮政网点的经营服务拓展至与学生生活休戚相关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 [1]朱晓东. 邮政发行:花开校园别样红[J].中国邮政,2013,09:10-13.

[2]邱淮元.创新求变 拓展校园新市场[J].中国邮政,2013,09:15.

[3]陈徐.邮政转型,网点先行[J].中国邮政,2013,01:14-15.

第三篇: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

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

关键字:领导力、素质模型、局限、培养

内容摘要:通过对领导力字面的理解以及阐述领导与管理的区别,来对领导力有个概念上的认识,接着引出领导力素质模型的概念,通过对其局限性的分析来重新认识“领导力是什么”这个问题,导出领导力的研究实质,即研究一群卓越领导者身上共有的东西,进而阐述笔者对领导力的理解及对“在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这个研究课题的一些看法。

正文:

为了顺应社会要求国家越来越重视度大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在美国高等院校就承当起其中很大一部分任务。它是一种以领导力为主题或专业,重在培养学生具有领导知识与技能的跨学科教育。它不仅与多类学科有关,如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而且其研究本身也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1997年,据美国学者统计,全美国已有600多所院校实施领导力教育或培训计划,其范围涉及从短期的实习到全面的本科或者研究生教育,而且受教育人数或参加培训的人数正逐年增加,形成了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就要正确认识什么是领导力

一、什么是领导力

关于“领导”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个解释,就是率领和引导朝着一定方向前进。领导力就是带领别人和影响别人的能力,特别你能激励你的团队和通过自身影响他人完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完成这样的任务才能说明你具备了一个良好的领导力。但怎样才算具备领导力?大家说法各异,有的说是个人魅力,有个人魅力的领导可以带领自己的团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有的说是实力和勇气,个人或企业的实力和勇气也能够团结和带领一支团队。还有人说是学识渊博,知识和智慧也同样能够感染和影响你的团队。最后是激励和热情,通过给你的团队一个恰当的激励,通过你自己满腔热情地做事,来感染和影响你的团队,来做出一番事业。

二、领导和管理有什么不同:

领导和管理不同,不可将二者混而论之。领导就是运筹和战略,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程序。

从概念上来看,领导就是领而导之,管理就是管得住、理得清,在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能负责某项工作顺利进行。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解释领导和管理的话,领导就是要做正确的事,即负责正确的决策。管理就是正确地做事,就是将所交待的任务顺利地完成。

从起源上来看,管理和处理复杂的情况有关。在二十世纪,随着国际大型组织包括大型跨国公司如通用电器、沃尔玛、摩托罗拉,以及国家间联盟如北美自由同盟、亚太经合组织等的出现,管理就成为应对这些大型组织出现的必然反应。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那么这些组织必然将杂乱无章。因此,管理学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后就开始蓬勃发展,在七、八十年代初形成的一套管理学的理论,并诞生了一些经典管理学著作。而领导则是与应对变革有关。领导力是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产物。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快。那么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要生存,要想取得优势,领导和领导力就愈显重要。重大的变革也将不在是偶然现象,面对变革我们天然需要一个好的领导和统率来面对变革,掌握局势,在瞬息万变中把握住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①]

三、领导力素质模型

因此,相对于管理,领导是更为战略性的一个岗位。在James Kouzes和Barry Posner的《领导力》一书中给一个卓越领导所具备的素质做了如下概括,要具有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五种行为即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十个使命即

1、明确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声音;

2、使行动与共同的理念保持一致,为他人树立榜样;

3、展望未来,想象令人激动的各种可能;

4、诉诸共同愿景,感召他人为共同的愿景奋斗;

5、通过追求变化、成长、发展、革新的道路来猎寻机会;

6、进行试验和冒险,不断取得小小的成功,从错误中学习;

7、通过强调共同目标和建立信任来促进合作;

8、通过分享权力与自主权来增强他人的实力;

9、通过表彰个人的卓越表现来认可他人的贡献;

10、通过创造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来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②]

当然,以上对于领导力的要求不能说就是卓越领导力模板,但是却也概括出了一个成功领导所应具备的能力,即构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领导力素质模型。那么什么是素质模型呢?所谓素质,意指能将某一职位上表现优秀的员工与表现一般的员工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及技能等方面。在我国,素质又被翻译成能力、胜任力、资质等。而素质模型,是指将某一个(类)岗位或角色所要求的主要素质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模型。领导力模型就是

优秀领导者素质的集合,对领导力和领导力发展的关注,使得领导力素质模型的使用获得了很大的推广。

很多组织的领导力素质模型最基本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专业发展的,特别是围绕一系列的行为维度建立的模型尤其如此。但目前多数的素质模型都制定了领导力应该由管理人员及高管怎样证明的一系列标准,这一做法超出了专业发展的初衷,在绩效评估、职业发展、高潜力确认过程和继任管理体系都有所体现,将这些标准作为甄选、晋升和调薪的基本标准。由于最近几年对企业高管在运营道德规范监管的失败,素质模型已经进一步扩展到将企业价值观、学习能力和行为规范等融合到一起,共同构成领导力。360度反馈工具得到了普遍运用,素质模型的这一位置对领导力发展与评估领域的重要性现在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巩固。[③]

四、领导力素质模型的局限性

即便这样,也不能以素质模型来判断和甄别一个人是否具有领导力,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对于什么是影响他人的能力,说法各异。领导力不是一个模型就可以概括的。因此对于库泽斯的《领导力》里关于卓越领导所应具备的五种行为和十个使命笔者认为不应把它看作领导力的衡量标准,倒不妨看作是某一种比较常用的领导力素质模型。

但由于领导力素质模型的研究都是基于领导行为的范围及其延伸,很容易变得过度复杂化。此外,素质模型建立在领导力的理念化、空洞化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在确定素质时,研究人员会分析一些杰出领导者的例子,试图据此确定素质。然而,素质模型强化了领导者完美或通才型的观点,而这类人在现实中是鲜有存在的。这一通用模型往往不能认识到领导力多样化以及文化和环境要求的变化。例如,高管层的领导力技能经常与那些中层的要求是有显著差异的,西方文化下的领导者的行为特征与亚太地区文化下的所界定的特征也会有所差别。不同的运作部门、公司可能也会导致对领导力的不同需求甚至是一些特别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领导力素质模型概念化的潜在假设是将有效领导者的一系列能力累加。

因此,领导力的素质模型对领导力的概括是有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的,由于环境的不同,岗位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领导力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你不可能要求一支非常优秀足球队的领导核心具有世界经济巨头的才能和素质,反过来说,世界经济巨头不一定能在一支足球队里立足。但可以因此说足球队的核心和世界经济巨头都不是具有领导力的人吗?这种说法显然是荒谬的,领导力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任何人在某一方面都可能是一个卓越的领导,但在许多方面是一个平凡的追随者,因此大多数人没有继续发掘自己那方面的领导潜能而甘于了平凡。而成功的领导者则是很好的发掘出了自己领导才能的一面,又或者可以看作成功的领导者具有很多方面的领导才能,而他们在自己的成功领域里将这些领导才能很好的组合利用了起来,这便铸就了成功。

五、领导力素质模型的现实意义

因此领导力的素质模型便将这一群具有领导力的人的优秀素质的共同点组合概括起来,通过这个去诠释领导力。库泽斯的《领导力》一书对于领导力的认识也便是基于对此的综合。从哲学的角度上讲,这种综合很好的认识并且利用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通过对一群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矛盾。但是就像笔者之前所述素质模型的局限性看来,对成功领导者共同领导力素质的综合并不能再造就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因为人不是机器,不可能通过克隆再造就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又或者因为环境的差异,时代的差异,矛盾的普遍性不再适用,此时再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便需要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当这些共同的素质与领导者独特素质相结合,环境与时代的相匹配,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才得以诞生。这便是领导力的精髓所在,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时代与环境的集成。

因而在笔者看来,对于领导力不可以做一个统一意义上的定义,用库泽斯的《领导力》做例,它所概括出的领导力,只能说是某个领域(如企业)一群成功领导者所共同具有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领导力。对于“领导力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局限于某一个框架体系内。

六、在校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因此,在校大学生要锻炼自己的领导力,首先要弄清楚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领导力,素质模型选用是学生领导的共性还是社会需求的潜在领导的共性?众所周知,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人士或社会人士。在笔者看来,在校大学生校内学生工作的领导力只是培养将来社会领导力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究竟会对将来人生中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能起多大作用,还是得因人因环境因时代而论。

但是,为将来在社会中做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校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培养自己的领导力:

1、过硬的专业技能,这个是领导力培养的基本条件。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大多是他所在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他的专业知识往往优于一般的员工。因此,大学生在校应该学好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将来的专业领域成为一个引领者。

2、灵活的交际能力,这是一个领导者通向成功的必备工具。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往往都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交际家。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这个交际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和推销自己,充分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

3、独立的思考能力,这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大学生在大学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论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见解,一个没有独立见解的人不会是一个优秀的领导。

4、敏锐的判断力,这是领导者区别于追随者最本质的因素。领导者往往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的同时,对事情的发展具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判断事物发展的导向以及事物发展中的变化。正是由于这种判断力和前瞻性,领导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5、对人群的影响力,这是每一个优秀领导者的共有的素质。但这又是培养领导力中最难做到的一点。这个影响力不仅仅指自己要成为人群的核心,还要成为被影响人群的引导者和精神支撑者。这种影响力的生成有时靠的是领导者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有时是靠领导者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和让人信服的惯性影响。

6、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这是21世纪领导者新的要求。在校大学生要想在将来日趋激烈的社会里竞争,必须要学会创新,学会前瞻事物。敢于挑战现状,敢于开启新的愿景,走在人群的前端,想到人群所不能想到的高度,并带领追随者奋勇向前挑战未知,才能为被追随者所信服,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参考文献:

1)高冬东;[D];河南大学;2001年

2)冯俊;[D];浙江大学;2002年

2011年5月5日

第四篇:《大教学论》中的教育启示

【摘要】《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其创作虽然距今有一段历史,也并没有被时代的洪流埋没,相反书中的一些教学思想经过了时间的磨练的实践的检验至今仍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夸美纽斯教思想中的教育公平和德育教育进行论述,同时对其教学方法中的循序渐进教学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大教学论》 教育公平重视德育 循序渐进式教学

纳奇安贞:“教育一个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中最复杂、最神秘的。”我们通常所提到的教育往往需要面向一个群体,很少针对个人面面俱到。所以如何教育,怎样教育其实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

《大教学论》中一开始便提到教学法是“将一切事物教给全人类的无所不包的艺术”。这是夸美纽斯泛智思想的核心。一切教学方法理论其实并不是完完全全试用于某个个体,它是适用于全体。而当面向个体时,需要教师个人灵活应变。《大教学论》的创作虽然距今有一段历史了,其不可避免有些宗教思想与自然规律杜撰的缺陷。但在当时那个人们都还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概念的时代,他对教学法的见解独特,他把零星的教育见解和具体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突破了视圣经为真理的时代束缚,开启了探索教育理论的先河。《大教学论》中许多思想至今仍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以给有效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个新的启示。

一、教育公平

《大教学论》第一章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纯粹、最卓越的”,这是全书的指导思想之一。“所有的男女儿童都应该上学。”书中许多处都反映了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身就是尊重人,肯定人。这里有教育公平的意味。教育没有贫贱,教育更没有性别,教育是平等的。

探讨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先是从受教育权利开始的。每个人都应当平等地获得受教育的权利。然后就是公平的教育过程,在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教育权利之后,就到了所受的教育是否平等的问题了。“没有一个孩子是差生”的理念应该渗透到每一个教师的心灵深处,在课堂上不应该存在被遗忘的角落。随即我们就要追求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也即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公平的发展,受教育者的公平发展首先应当是符合学生个性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培养学生不同的个性,而不是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学生。其次,受教育者的公平发展,还要体现在受教育者潜能的发展公平上。每个个体突出的地方各不相同,不能因为一面而否认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潜能是否都得到较好的开发;再次,受教育者的公平发展还应体现在个体的全面发展上,受教育者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和畸形的发展.而是协调、和谐的发展。

二、重视德育

夸美纽斯认为值得看的书本是“可以正当地称为智慧、德行与虔信的源泉的。”由此可见夸美纽斯对德育的重视程度。

《大教学论》中第二十三章至第二十六章所论述的内容都与德育有关,分别论述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纪律和学生读物的精选。夸美纽斯认为形成高尚道德需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就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有效教学更加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这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模式方法也有很大的启示,教师们在制定学习目标时,也应该把道德教育作为重点来关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学生的德育也有做相关方面的要求。

在道德教育方面,夸美纽斯在“论学校教育”中引用了波西米亚的一句谚语:“没有纪律的学校犹如没有水的磨坊”,紧接着又用没有耕耘过的田野会长出野草和没有修建的树张不出果实的比喻来论证学校纪律的重要性。他认为,应当对犯错误的人运用惩罚。“他们应当受到惩罚并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误,而是为了使他们在未来不再犯错误。”在现在的教育理念中,许多老师都采取鼓励的方式,而惩罚被越来越模糊化。惩罚学生也作为当今一个敏感的意见纷杂的话题热议。鼓励固然可以激励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心灵免受伤害。可是对于身心发展还不太成熟的孩子来说,适当适时的惩罚是必要的。这些孩子如果犯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应有的惩罚,不仅可能会使他们一错再错,还可能会模糊化他们的是非观念。所以,无惩罚式教学模式并不是最好的,适时得当地惩罚更有利于有效教学教育。

三、教学具体方法

《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如果教师不掌握好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学生履行任务的时候,往往感到疲惫不堪。

在夸美纽斯所提到的教学方法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循序渐进式教学。

循序渐进式教学,夸美纽斯是这样解释的“必须按照适当的方法从一个对象进行到另一个对象,因为这样进行他就能确切而顺利得理解每一个事物”,循序渐进教学法符合孩子正常的成长规律,从浅到深,从易到难。“初学者应首先在他们所熟悉的材料上练习”,循序渐进应使初学者由接触,培养兴趣再不断深入,而非一开始便强制性灌输一切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一切事物的教学都必须由连续性,一个时间内不要教两件以上的事”。现在很多的家长教育孩子,都是一下子给孩子报很多个兴趣班,希望自己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是他们往往却忽视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强硬地将大量自己的愿望附加在孩子的身上,让他们弱小的身躯,在小小的年龄就要承受实现这些愿望的重担。家长都希望孩子朝着自己所想的那个方向发现,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这样的做法往往却是揠苗助长。孩子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他们对事物的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也是有限的。要他们一下子同时兼顾几个事物,注意力同时放在几个事物之上,而且要求他们每个事物都要做到完美精通,这显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承受的。本该是循序渐进的教学,发展到后面似乎有点变得畸形崎岖了。

循序渐进式教学,应该是在孩子童年的时候尽可能顺应他们自己的想法。小孩这时候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是无限的,不应该在此时强制性灌输理论性知识来阻碍他们的创造力。这个阶段应该发掘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和所擅长的方面,对于他们天马行空的思维给予鼓励,对于他们各种好奇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等待孩子再长大些,再给予他们相应方面的引导。这对于他们以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引导他们自己去学习,而不是离开了父母老师的指引,便不知所措、不了解自己、不懂得学习。也就是说,循序渐进式教学所要灌输的是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兴趣一种动力而非一种负担。教学最成功的也是最艰难的地方也就是,没有其他外在因素,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学。

第五篇:论国际商品流通业发展特点及启示

内容摘要:商品流通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有重要影响,而且还影响着人们的消费结构,对人民生活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品流通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趋于成熟的。分析了美日等国的商品流通业在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特点,并根据国际商品流通业的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商品流通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商品流通业 零售业态 商品供应链

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反之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又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趋于成熟。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商品流通业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商品流通的技术水平也随着国家经济质量的提高在不断提高。这一点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商品流通业发展史可以得到印证。

美国商品流通业发展概况

美国的商品流通业在世界上是比较发达的,其零售商的数目几乎占全球前200名零售商的一半,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近些年来一直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名列前茅。美国的商品流通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只有38个洲,人口大概为5600万,有65%的人生活在农村。由于交通尚不发达,人们相互之间信息闭塞,流通业的发展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在当时每桶面粉的批发价为3.74美元,而在农村的杂货店却卖到了7美元的现实条件下,批发商是商品供应链上巨额利润的获得者。在这种情况下,邮购业务得到了大力发展。邮购商通过大规模采购,借助铁路和邮政运输,免费为农村送货和邮寄包裹,为农民提供廉价商品和优质服务,这种邮购销售方式赢得了大多数农民的喜爱。在这一时期,商品流通渠道主要还是由制造商主导。

到了20世纪初,由于汽车的普及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消费者有了更大范围的选择。同时实行大规模生产的制造商已经在美国经济中出现,美国的城市开始发展,许多农民放弃了农场而加入到城市的工厂当中,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高。从1900年到1920年,短短20年时间城市人口就远远超过了农村人口。城市的居民习惯是在城市商店里购物,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购物习惯的改变,零售商店得到大力发展。20世纪 20年代和30年代,连锁零售店得到迅猛的扩张。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零售业开始外扩,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由于连锁经营业态的出现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商品流通渠道中层级减少,制造商对零售商的依赖开始增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市民不堪城市的嘈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之忧,纷纷从市区迁居到市郊。伴随着这一生活习惯的变化,人们的购物方式也在改变。过去,人们逛街往往喜欢去市中心,但随着高速公路网络的发展和完善,以及郊区购物中心的兴起,市中心已不再是消费者的首选。于是郊区的大型购物中心、折扣店、会员店等零售业态得到了充分发展。在这一时期,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零售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零售业呈现出不断集中的趋势,新的零售业态不断涌现。

日本商品流通业的发展

日本的商品流通业对日本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国民收入、消费方式、人口及就业状况等方面。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商品流通业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二战前

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情况是重工业比较发达。重工业的产值平均能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7%,工业水平居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第5位。但这一时期的日本商品流通业并不发达,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居住地比较分散,所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有多层级的批发商,从而形成了日本零售企业规模小、分散、零细、过剩的特点,整个商品流通系统的效率低下。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业态为刚刚出现的百货商店。

(二)第二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末

这一时期为日本经济的战后重建阶段。战争对日本经济造成重创,使日本经济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但日本政府能够审时度势,依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该阶段经济发展的重点。比如,战后初期,针对经济的全面衰落,日本政府首先从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入手,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缓和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窘迫状态。生计问题解决后,日本政府又开始重点扶持基础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从而使整个工业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正是这种阶段性的经济发展策略和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的经济发展方式,让日本在战后短短几十年内由一个经济几乎全面崩溃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在经济重建期,由于物质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在这一阶段人们的需求基本同质,大多是一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百货店这种零售业态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其竞争能力都得到加强。但整个商品流通系统基本呈现出比较散乱的局面。

(三)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速度相当惊人,新技术大量引进,物质生产极大丰富。就是在这一时期,日本经济上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已得到极大满足,转而开始追求一些奢侈品的消费,追求精神层面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对黑白电视机的旺盛需求,就反映出那一时期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已开始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制造厂商。为适应大规模消费市场的出现,制造商开发并导入新的生产技术,引入新的生产设备,大批量进行新产品的生产。反过来,为使产品实现更大规模的销售,制造商又通过搞各种营销活动,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不断开拓产品的销售市场,形成更大规模的消费。

在这一时期,商品流通系统主要由制造企业主导支配。超市、大型家电专卖店等零售业态也开始出现。

(四)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已经成熟,高速经济发展时期潜藏的隐患开始出现,再加上世界经济的影响,日本经济开始出现波动,但日本仍然具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实力。

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人们消费品的选择范围及选择的地理区域扩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渐趋成熟,消费者的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人们更多地是追求自我选择和有个性的消费,不再盲目跟随潮流。针对这样一种消费特点,专业大量贩卖店的零售业态开始出现,该业态主要是集中于特定商品领域进行销售,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可供多样选择的商品型号。另外,就是便利店的出现,便利店主要是针对特定区域的消费者开设,为其家居生活提供便利。此外,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制造商需要更加贴近市场,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准确把握消费动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慢慢呈现出一种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趋势。而消费者也逐渐成为流通领域变革的主导者。

国际商品流通业发展趋势

通过对资料研究发现,国际商品流通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通过对近几年全球商品流通市场中销售额的分析可以发现,整个商品流通市场的集中度已经比较高,并且处于不断集中化的过程中。比如,1998年全球前10名零售商的零售额占到全球总零售额的23%,1999年则上升到26%,2000年则又上升到28%,从中不难看出商品流通市场不断集中的趋势。

资料研究还显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商品零售业态出现快速集中的趋势。比如英国,当其人均GDp从1992年的12500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14000美元时,其每千人拥有的零售网点数也从1992年的6个下降到1997年的4个。

零售商逐渐成为商品流通链条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商品流通链即商品供应链的主要职能从制造商和批发商向零售商不断转移,零售商成为供应链的主导者。同时,零售商通过改变交易方式使商品供应链效率不断提高,获得了供应链中的核心领导地位。

零售商与制造商直接交易越来越多,经销商地位逐渐衰落,零售商成为缩短商品供应链的决定力量。目前,零售商与供应商的直接交易差不多占到商品供应链结构的50%。大部分国际连锁零售企业已从产品间接进口逐步过渡到产品产地的直接进口。减少了中间流转环节,降低了运营成本,确保了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商品流通中的零售业态与交易范围不断发生着变化。二战前,零售业态主要是传统百货,以单店经营为主,经营区域小,商品的采购也多集中在本地。二战后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零售商开始研究消费者,采购的区域也不断扩大,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数目不断增加,因此零售商的议价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大型的零售商开始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商品采购。采购范围的扩大,不但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品质,而且优化了产销体系,使得规模生产和优势成本生产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整个商品供应链系统的成本,提高了商品的流通效率。

商品流通中的零售环节向深度专业化和专业集成化的方向发展。零售业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每一阶段业态的发展无不适应于所处阶段的社会经济情况及消费者的需求而发展的。零售业态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综合化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业态为百货商店。然后是专业化和细分化的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连锁经营店、折扣店、便利店、大卖场、迷你店、“品类杀手”等业态。由于“品类杀手”业态的发展以及购物中心的出现,零售业态的发展呈现出专业化和专业集成化的特点。

我国商品流通业在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商品流通市场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连续十多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截至2000年,我国的商品流通市场的销售额在世界已排到第四位,仅次于美、日、德。而且我国商品流通的业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由传统百货为主的单一业态发展到百货商店、连锁店、折扣店、便利店、大卖场等多种业态,尤其是连锁超市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我国的商品流通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已经发展了近200年的国外商品流通市场相比尚处于低级阶段。

我国的零售企业大多规模小,前几名零售商的零售额占整个零售市场份额的不足20%,在这一点上是很难与国外的大型零售商相比的。虽然,我国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但由于缺乏成熟的商品流通市场,所以规模消费并没有真正形成,商品流通系统的主导权依然是掌握在制造商的手中。再有,我国的零售企业普遍存在高负债率和低利润率并存的情况。我国零售企业的负债率一般都在70%以上,而平均净利润率却不到2%,这是因为我国零售业的管理技术和硬件设备相对落后造成的。应当说,我国零售企业的盈利大都是靠供应商的进场费、广告费、促销费、节庆费在支撑。由于零售企业处于商品物流的中枢地位,对供应商有一定的优势,但靠“榨取”供应商来获取利润,长此以往势必会对我国的制造业造成较大的伤害。

2004年12月11日,我国的零售业正式对外开放,国外的零售商已大批量地在我国展开业务。郎咸平在其一份报告中曾指出,国外的零售商一方面会利用其规模优势和全球化采购平台降低商品成本;另一方面会利用其成熟市场的盈利支持新兴业务区域的战略性亏损,从而与我国的零售商展开竞争。面对国外零售商的严峻挑战,根据国际商品流通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我国的商品流通商应做好以下几点:

进行以目标客户为导向的业态优化和服务创新。我国的零售商应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循着国际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发展符合当前消费者需要的业务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大服务创新的力度,制造品牌溢价效应。

以专业化经营的态度,专注于建立满足目标客户核心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战略与经营的差异化。我国的零售商在从我国实际出发的基础上,要认真学习吸收外国零售商的先进管理技术,围绕自身目标客户的核心价值,专注于一点深钻下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避免同质化经营和恶性竞争。

建立易操作的标准和准则,使快速复制与扩张成为可能。我国的零售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规模经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规模经营可以降低运营成本。而要实现规模经营,连锁复制是有效的方法。这就需要有复制的标准,按照标准复制来提高复制效率,最终达到规模扩张的目的。

提升零售技术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已提到相对于国外零售商来说,我国零售商的管理技术还比较落后,而国际商品流通业的发展特点又说明零售技术是零售商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国的零售商需要在提高零售技术方面多下功夫,这样才能提高与外国零售商的竞争能力。

面对国外具有先进管理水平和经验的商品零售商,我国要沉着应对。一方面发挥本土化的优势,寻找差异化竞争途径;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在竞争中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曾坤生.美国零售商业营销管理的特点.中国流通经济,2000(11)

2.田旭.国际零售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营销传播网,2000.11

3.李颖.零售业的革命.南风窗,2001.2

下载论外国大学生体育教育发展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外国大学生体育教育发展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国革命论》及其启示

    《法国革命论》及其启示 [摘要] 柏克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法国革命论》是他最享盛名的一部作品,写于法国大革命的第二年。柏克从英国的历史传统和政体的角度来评价......

    论当前教育发展形势

    直面我国教育现状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论我国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及改革发展方向 【摘要】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备受世界各国所关注。在我国迈入“十二五”的开局之......

    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1. 2. 王胜利( 白城师范学院体育系, 吉林白城 137000) 陈玉茜 (西安幼儿师范学校体育组, 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 以创新教育和......

    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摘要: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面临着工作时空的拓宽、教育资源的丰富、预警功能的增强、工作效率的提高的机遇,也面临着大学生成......

    论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全]

    论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2011级法学院 管欣欣 ***3年6月9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审理了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起......

    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大全)

    简阳市青龙镇初级中学体育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一、基本情况 简阳市青龙镇初级中学,有3个年级共计9个班,学生共计446人,教师共计42人;专职体育教师4人;现有体育室1间,缺0间教室;功能室......

    中心校发展体育教育侧记

    **市**区**中心校发展体育教育侧记 **区**中心校在2013年**区中小学生运动会上以超过第二名80余分的绝对优势拔得小学组头筹,打破了城区学校长期垄断体育赛事的格局,成为本次......

    人本主义学习论对教育的启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没有恰当地探讨人类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