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孩子的作文自然而然地长出来与陈钟梁老师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写写帮整理)
让孩子的作文自然而然地长出来
与陈钟樑老师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谈话
作者:陈钟樑 姚要武
【推 荐 人】杨 畅
【推荐理由】
从某一种角度上看,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上一篇文章《让文章的本身教育学生》的姊妹篇。在语文教学中要有一种天性,这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而在作文教学中,更要强调天性,强调儿童的天性。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他提倡“童心说”。他认为“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人类自己本体的真情实感。他认为文学就应该必须真实而率性地表露作者自我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阐述此观点的文章叫《童心说》,大家,尤其是语文老师应该找来读读,非常有益。在文章中,他提出,“天下之至文,夫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者,真心也”。李贽痛斥孔孟之道,认为“道理闻见”使人的言谈举止不再发自本心,因而言谈举止成为“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虚假世界,而他所说的童心是“好察迩言”,“则得本心”。他认为,如果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李贽感慨:“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在当今,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股新的孔孟之道泛滥于世,这是不是新的假道学的新表现?而且这种新的孔孟之道之风是以新的形式冲击世风,挟饰以民族文化之精粹展现于世人面前,但是当前以一种什么态度面对,尤其是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师,我们应该思索。我想此篇对话虽然没有谈及李贽的“童心说”,但附此而致之。
------------------
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
姚要武:陈老师,您长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研究,近来我发现您经常出现在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您能否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来表述您对小学生作文的理想追求?
陈钟樑:我想这句话应当是:让孩子的作文自然而然地长出来。启功先生在《启功韵语》中说道:“唐代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代的诗是‘嚷’出来的;唐代以后的诗是‘想’出来的;近现代的诗是‘仿’出来的。”我想,所谓‘长’出来的,意思就是诗歌起源于民间,是作者朴素感情的自然流露和宣泄,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本能的艺术再现。因此,我希望小学生的作文能够自然而然地“长”出来。
姚要武:有过自然而然地长出来的好作文吗?
陈钟樑:有啊。《华商报》曾报导,有一篇仅107个字的作文,小作者是浙江省诸暨市三年级小学生郦思哲,题为“妈妈回来了”。这篇作文在海内外五万多篇作文中脱颖而出,荣获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请允许我朗读一遍吧: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评委王国军老师把这篇文章给11岁的小女儿看,问她:“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小女孩说:“写得很‘真’。”又问:“你会这样写吗?”答道:“不会。因为这样写,可能得不到好分数。”
姚要武:这段对话太精彩了!小女孩的一个“真”字,道出了作文教学的真谛。我的孩子在读小学,他拿到一个题目“我心中的一件乐事”,首先想的是我心中有哪些值得写的乐事,而不是开头怎么写、可以用哪些华丽的辞藻描绘„.
陈钟樑:的确这样。近几年,连小学教育也出现一些浮躁现象,小学生的作文也开始大而又大,空而又空,丢却了与生俱来的童真和童趣。希望通过《妈妈回来了》这篇短文荣获大奖的事例,能够起到“归真”的震撼作用。
姚要武:其实小学语文教师是非常辛苦的。他们勤勤恳恳耕耘在教学第一线,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可能比较缺乏的是理性的思考。支撑您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陈钟樑:谈不上什么高深的、系统的理论。我只是深深记住了教育家的三句名言。第一句话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想,小学作文教学也如此,首先应当关心的是孩子的生活。一个认识了千把字的孩子,急于表达的是他的天性、他的生活。浙江大学吴秀明教授读了《妈妈回来了》这篇短文后,激动地说:“它在提醒我们要让学生生‘我手写我心’,孩子的童心是最起码的也是最宝贵。”
记得20世纪90年代,全国上下不少小学都参加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这一课题研究。那年,我出席了在哈尔滨召开的研讨会。会上,不少代表指出,“注音识字”可以说是汉字识字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规律;“提前阅读”绝对有利于孩子的认知发展,只是“提前写作”值得商榷。到底放在哪个年级,放到这个年级的上学期还是下学期,不必刻意规定。要适应该地该校学生发展,顺其自然。小学作文教学特别要关注孩子的差异,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姚要武:孩子生活的表达,是由一个个词到一句句话。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生活与语言积累,才能形成一篇相对独立的短文。成年人,做教师的,做父母的,不能着急,更不必攀比,需要耐心等待。
陈钟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嘛!
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一——洛克
姚要武:我孩子的语文老师有时布置孩子们“写话”。记得植树节时,我孩子“写”了这样一段“话”:“说到植树,我想大家一定想起孙中山先生了吧。我上大班的时候,我妈妈带我去种树,我和妈妈植了一棵樟树。我想它已经长成大树了吧。”后来,他们春游了,还植了树,又“写”了这样一段“话”:“星期五我很兴奋,因为我们一年级去春游啦。我很喜欢其中的植树。我植了四棵小树,可是泥太硬了。于是我打了满满一杯水,把硬泥弄成软泥。我想这就没事了。”孩子真是可爱,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觉得挺好玩的。陈钟棵:“觉得挺好玩的”非常重要。我记住的第二句话是洛克说的:“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小学作文教学也应当如此,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需要的是激励与扶持,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与欲望,而不是甄别,区分出好坏、高低,要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是最棒的。模仿,使孩子的天性。小学作文教学,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例文教学。要提供给学生在这个年龄段上可以从选材或写法上模仿、开发的佳作。我觉得我国的小学生写的作文内容比较单调,很少能从文中透视出他们的淘气、顽皮、捣蛋,包括像诗人普希金所说的同学之间的一次争吵,甚至不带坏意的恶作剧等,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还有我国港、澳、台小学生的作文选中,倒可以找到不少。“变成一种游戏似的”,不仅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更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境界。
姚要武:我建议像美国的《心灵鸡汤》、日本的《窗边的小豆豆》,还有轰动全球的《哈利·波特》,可以列入小学教师必读的书籍。
陈钟樑: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下面向你介绍一位美国小学教师的杰作。一个周末的下午,他让全班学生在两张纸上列出班上其他同学的名字,把他们的优点一一写下来。这个特殊作业足足占用了一节课。周一上午,老师把写有每人优点的纸条发给了学生。看得出,孩子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接着,他们把这件事写成了一篇短文:“原来有人这么喜欢我!”多少年以后,一位名叫马克的同学,在战争中英勇牺牲了。他父母在上衣的口袋里取出一个皮夹,里面有一张非常陈旧、折叠过无数次的两张纸,一张上面写着马克的优点,另一张是马克当年的作文。显然,这是马克心爱的珍藏,他伴随马克走过了一生!
姚要武:听了您这个案例的介绍,我心中十分激动。我真正懂得了教育家洛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学设计的技巧,在于创造出“游戏似的”形式,而目的是为了纯洁孩子的心灵。这其间渗透了智慧。
陈钟樑:说得太精辟了。
早期教育与其说给孩子许多东西,倒不如说是让孩子失去许多东西更加恰当。
陈钟樑:我记住的第三句话,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威特说的:“早期教育与其说给孩子许多东西,倒不如说是让孩子失去许多东西更加恰当。”我想,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失去什么呢?童真、童趣、童爱。威特这句话,一针见血,击中时弊。
可能成年人都有一颗急迫的心,总希望下一代早点儿懂事,快点成长,可惜早熟的苹果不甜。农耕社会,人们采取的是人工的“揠苗助长”方法。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了,人心也浮躁了,使用的是“催长激素”。如今的孩子几乎没有做过幼年梦、童年梦和少年梦,就懂得了成年人才会懂得、才应懂得的东西。小小年纪,就开始在作文中说大话,说空话,甚至说假话。
姚要武:是的,您所说的现象的确存在,也令人担忧。谢谢陈老师的提醒。
陈钟樑:虽然我们当教师的,或者当家长的也都由儿童、少年一步步走过来的,但是,一旦长大便往往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一个儿童,一个少年,忘记了自己曾经有过的天性,有过的天地。总希望自己面对的孩子一夜之间长大成人,变得和自己一样地去思考问题,去谈论人生。教育家反复阐述过一句名言:“玩是孩子的天性。”可是现在大多数孩子不会玩,也不敢玩。数学家陈省身说:“数学很好玩。”那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说:“作文很好玩。”学者王富仁对今日儿童过分早熟,十分忧虑地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发现,我们现在的儿童不是懂事懂得很晚,而是懂事懂得太早了。他们的幼年、童年和少年的心灵状态不是被破坏得太晚,而是被破坏得太早了。”
小学习作教学一定要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成长,教师本身必须有一颗童心。
姚要武:记得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一文结尾中写道:“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象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我希望我们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学着永远做一个小孩子。
陈钟樑:对,教育家早就谈过:“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第二篇:小学作文指导:如何让孩子的作文重点突出
小学作文指导:如何让孩子的作文重点突出
很多家长都提到:孩子的作文就像流水帐,一点重点也没有。
孩子也很困惑:我们明明写作文时写了好多内容和故事情节,修改了好多次,可老师的评语中仍然是“文章内容太空洞,重点不突出。”
上述情况很常见,孩子的作文中到底缺什么呢?其实孩子的作文中缺的不是故事情节和事例,缺少的是他们没能够突出重点,把其中的重点内容写具体。
而作文像流水帐、内容空洞表面上看是文章重点不突出,其实是孩子没有把握住什么是重点内容,什么应该具体写。抓不住重点,孩子就不可能知道怎样突出重点。
怎样才能把握住作文的重点呢?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往往就某一个题目让学生去完成作文,孩子只学会了这个题目的作文怎么写,能抓住这个题目的写作重点,但是看到其他题目还是抓不住重点。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在平时的学写作文的过程中,存在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在学而思的新作文教材中,不是围绕某一篇文章学习怎么写,而是围绕某些共性的问题来讲解,解决的是这一类作文的重点。经过训练之后,孩子学会的也不再是如何写出某一篇作文的重点,而是学会如何写出某一类作文的重点。也就是说,孩子可以不知道作文的题目是什么,但他肯定知道写作文的重点是什么。如:在叙事类的文章中,事情的经过或者说是高潮是重点;在写人的文章中,需要重点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那么人物的事例就是重点;在写景的文章中,哪处景物让你印象最深,最能吸引人,那就是重点。
孩子掌握写作文的重点之后,如何做到突出重点呢?
有些孩子可能会说:我知道什么是重点,也知道要突出写什么,可是怎么才能把这些重点内容写出来呢?
不管有多少种方法,我们只说一点:文章重点不突出主要表现在叙述、抒情的内容过多,而描写的内容缺失。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㈠写好事物发展的过程
如何写好事物的发展过程?在对人物行动过程的表述中,对主人公所做的能很好表现出文章主题的行动描写,光叙述清楚他做了什么样的事或动作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描写出他是怎么样完成这些行为或动作的,简单说,我们不能光写他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必要时
要写出他是怎么做的。也就是我们说的“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怎样完成的”,只有这样,文章才会显得内容具体、重点突出。
㈡写出人物的体验和感受
我们有的同学会说,我平时写文章时写得很具体,字也写得很多呀,为什么老师还是说我内容不具体,思想空洞呢?原因是我们的孩子在日常写作中忽略了一样让他的作文变得内容丰富、与众不同的最大因素--写出人物的体验和感觉。因此,孩子在作文中虽然写了很多内容,也比较具体,但还是像隔着一层纸,没法看到活生生的人和故事!
写出人物的体验和感觉,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包括自己的心理和他人的感觉。心理活动的展现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有层次的。把人物心理活动的层次逐渐写出来,人物形象的展示也会越来越具体,表现在作文中,文章的内容会更丰富。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孩子的作文一定会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具体,让人眼前一亮!
第三篇:小学作文辅导:如何让自己孩子的作文突出重点
训
中
国
教
育
培
咨
询
平
台
CHINA EDUCATION TRAINING CONSULTANT
小学作文辅导:如何让自己孩子的作文突出重点
很多家长都提到:孩子的作文就像流水帐,一点重点也没有。
Page 1/ 1
孩子也很困惑:我们明明写作文时写了好多内容和故事情节,修改了好多次,可老师的评语中仍然是“文章内容太空洞,重点不突出。”
上述情况很常见,孩子的作文中到底缺什么呢?其实孩子的作文中缺的不是故事情节和事例,缺少的是他们没能够突出重点,把其中的重点内容写具体。
而作文像流水帐、内容空洞表面上看是文章重点不突出,其实是孩子没有把握住什么是重点内容,什么应该具体写。抓不住重点,孩子就不可能知道怎样突出重点。
怎样才能把握住作文的重点呢?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往往就某一个题目让学生去完成作文,孩子只学会了这个题目的作文怎么写,能抓住这个题目的写作重点,但是看到其他题目还是抓不住重点。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在平时的学写作文的过程中,存在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在学而思的新作文教材中,不是围绕某一篇文章学习怎么写,而是围绕某些共性的问题来讲解,解决的是这一类作文的重点。经过训练之后,孩子学会的也不再是如何写出某一篇作文的重点,而是学会如何写出某一类作文的重点。也就是说,孩子可以不知道作文的题目是什么,但他肯定知道写作文的重点是什么。如:在叙事类的文章中,事情的经过或者说是高潮是重点;在写人的文章中,需要重点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那么人物的事例就是重点;在写景的文章中,哪处景物让你印象最深,最能吸引人,那就是重点。
孩子掌握写作文的重点之后,如何做到突出重点呢?
有些孩子可能会说:我知道什么是重点,也知道要突出写什么,可是怎么才能把这些重点内容写出来呢?
不管有多少种方法,我们只说一点:文章重点不突出主要表现在叙述、抒情的内容过多,而描写的内容缺失。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㈠写好事物发展的过程
如何写好事物的发展过程?在对人物行动过程的表述中,对主人公所做的能很好表现出文章主题的行动描写,光叙述清楚他做了什么样的事或动作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描写出他是怎么样完成这些行为或动作的,简单说,我们不能光写他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必要时要写出他是怎么做的。也就是我们说的“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怎样完成的”,只有这样,文章才会显得内容具体、重点突出。
㈡写出人物的体验和感受
我们有的同学会说,我平时写文章时写得很具体,字也写得很多呀,为什么老师还是说我内容不具体,思想空洞呢?原因是我们的孩子在日常写作中忽略了一样让他的作文变得内容丰富、与众不同的最大因素--写出人物的体验和感觉。因此,孩子在作文中虽然写了很多内容,也比较具体,但还是像隔着一层纸,没法看到活生生的人和故事!
写出人物的体验和感觉,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包括自己的心理和他人的感觉。心理活动的展现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有层次的。把人物心理活动的层次逐渐写出来,人物形象的展示也会越来越具体,表现在作文中,文章的内容会更丰富。
融 合FUSION
分 享SHARE
创 新INNOVATION 卓 越EXCELENCE 训
中
国
教
育
培
咨
询
平
台
CHINA EDUCATION TRAINING CONSULTANT
Page 2/ 2
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孩子的作文一定会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具体,让人眼前一亮!
融 合FUSION
分 享SHARE
创 新INNOVATION 卓 越EXCELENCE
第四篇:让博客与作文教学“牵手”
让博客与作文教学“牵手”
[内容摘要]:博客以其及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吸引着学生,架起了与作文教学的桥梁。博客变成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交流、学习写作技能的平台,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博客与作文的牵手,激起了学生们对写作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体会作文的快乐;拓展了学生写作的思维空间,发展了学生个性;让作文评改多元化,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能在一种民主、开放的环境中使学生全面参与,使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提高鉴赏水平。
[关键词]:博客作文兴趣评改
如同绵绵春雨间柳绿点点,如同融融春风中桃红片片,悄悄地,校园里出现了“博客作文”。而通过“博客”中的交互功能,作文教学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写,老师看,只有好作文或典型作文才有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很多学生在写作中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思想的碰撞,更得不到同学间的评论和帮助。众所周知,写作的快乐,源于交流和欣赏。
而博客技术使这些成为现实,无形中,使写作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借用“博客”平台,学生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可以写自己的作文。写完之后发表在博客中,老师、同学和网民都可以马上欣赏,评论。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及时得到大家的评价建议;又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中老师单向评价,师生单一交流的弊病。这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能在一种民主、开放的环境中使学生全面参与,使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提高鉴赏水平。
一、利用博客在线发表功能,激发写作兴趣
作文乃“缘情”“言志”之物,是主体情感的自觉倾诉,其写作冲动主要来源于内驱力,它既不受制于人,也不屈从于外。学生不想写作文,主要受动机的影响。如果他们觉得写作是为了完成任务,是为了老师家长而写,自然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而作文博客的出现,促使孩子们对写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可以在博客里“发表”自己满意的习作,一改往日只有教师做读者的格局,让更多的人欣赏自己的文字,这使他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他们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在博客上发表,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正如心理学家盖兹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1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文章一旦在博客上发布,所有能上网的读者都能浏览,还可以针对这篇文章进行评论和回复。众多读者的浏览、评价,能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价值,他们由此满足了写作时所渴求的认同感和成功感,从中找到了作文的快乐。阅读的人多了,评价的数量多了,就更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每个学生都希望被别人肯定,点击率的多寡可以很好地看出别人对自己文章的态度,为了赢得更多的注意,学生会在每个字的选择上精益求精,越用心写,看的人越多,越会认真写。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作品发表在作文博客上,都希望大家来关注自己的作品。当学生有了这样的需求以后,他们就会主动去思考,去发现,把身边的资源及时利用起来,变成作文的材料。如此良性循环下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在博客上,有很多同学把自己的幼稚纯真的情感畅快淋漓地表达了出来。《炒鸡蛋》写出了“我”在做晚饭过程中的狼狈,“我把鸡蛋打成两半倒进碗里,流了我满手蛋清,还发现一片蛋壳‘跳水’进入了碗里,我费了‘牛’大的劲才把它‘打捞’上来。”学生那充满稚气的话语,让人看了也为之忍俊不禁。《撞车》写出了“我”对这次撞车事件的思考,学生们写作的题材也越来越广了。《我的好朋友》体现了学生对已转学同学的思念,让我感受到孩子间那纯真的心灵,真挚的友情。学生们不但提高了对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还特意选择了图片和某些符号作为自己传达心意、表述思想的新工具。这时候,文字在他们的眼里显得更亲切,更加有亲和力了。看着这一篇篇洋溢着童趣的文章,我感受到孩子们那跃跃欲试的高涨情绪,那欢欣鼓舞的童心童真。一位家长欣喜万分地说:“我的孩子现在一有时间就写日记,争取在博客上发表文章呢!”
二、依托博客的个性化,拓展思维空间
谁都不会否认现在是个张扬个性的时代,而博客正是展示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个性化的行为、个性化的角度、个性化的思想,正是博客文体能够吸引博客本人和读者的力量源泉。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的表达需求,不注意学生的表达内容,对一些从文学作品中引进的写作技法和章法却非常重视,在作文课上给学生讲方法、说套路、授技巧,将学生的思路局限在“写作公式”里,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但事与
愿违,这样的作文教学只会让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导致作文内容雷同、形式单
一、毫无新意。
基于博客的作文教学,打破了教师“一语定乾坤”的单一局面,给每个学生享有平等地位与自由时空。作文博客是一个平等的舞台,在这里,没有学者与平民的区分,没有什么范文,更没有什么权威,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个体。因此,在这里看不到自卑和胆怯,而是真正地写“真自我”。不管是多少幼稚的心灵故事,还是对人生、对父母,对学习所发的一些不平、抱怨、失望和抗争,都是自已的体验与心声。在每一个博客里,学生完全拥有自己的文字控制权。坦坦然然的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在真情实感中学会怎样表达。同时,一些不正确的,过激的的想法,一些负面的心情,也会在博友的评议中,而使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成熟。
有了作文博客,学生们能经常在上面看到自己和同学的习作,从另一种视角去审视自己的作品,从而打开习作的思路。他们会随时去寻找习作素材,有学校里的事情,有家里的事情,有快乐的,有烦心的„„当他们用心去阅读生活,去观察思考的时候,原来作文单一题材格局就会打破,内容自然就变得丰富多彩。由于写作时间不像课堂作文一样受限定,可以随时发送,篇目也不受限定,有多少发多少。这样,留给学生们更多空间去思考,去写作。此外,体裁也变得丰富起来。课堂作文侧重的是写人记事状物的记叙文,而作文博客给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他们可以去欣赏更多的作品,同样也产生了更多创作欲望,童谣,诗歌,童话„„
三、巧借博客的开放性,提高作文评改的实效
1、作文评改更加及时、便捷
作文难,写作文难,批作文更难。我们不妨算一笔小账:一学期一般说来“大作文”(课堂作文)至少有8篇,加上单元测试、期中与期末考的就是10篇,还有每周一次的“小练笔”。就算一个老师带一个班,每班平均40人,一篇文章算300字,一位语文老师一学期仅作文一项的“批阅”量就不少于45万字!
尽管老师非常“卖力”,但仍常常无法进行及时反馈。学生费尽心思将作文写出来,是多么渴望老师能及时给一个评价。如果我们将作文放上两三天,甚至一个礼拜才批好发下去,那时学生早将作文忘记了,已经不知道当时写作文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了,连作文写的什么可能都不知道了。等到作文本发到手,学生大多是看看发回文章的分数了事,分数高的沾沾自喜一番,对于后面的老师沥血之作的评语,通常是择优选择,表扬的陶醉一下,不好的话引
以为辱,根本就没想过如何就此以后再下工夫。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苦心修改的文章是“漠不关心”,甚者可以是“置之不理”。
学生想随时提问、随时置疑、随时表达、随时修改,老师想随时解惑、随时点拨、随时评价、随时鼓励,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而博客却给它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和场景。当学生把作文发表在博客之后,学生能在第一时间看到老师的评议和修改。学生普遍认为网上作文轻松愉快,特别是能很快看到自己和同学的作文,能很快得到老师的评价、同学的点击,非常激动,非常过瘾。通过博客平台,不仅教师可以及时把学生的作文情况和修改评价让学生获得即时反馈,及时燃起学生的创作热情。还可以给其他学生以借鉴,做到“一人点评众人受益”。
2、作文评改从“单一”走向“多元”
(1)作文评改主体更“多元”化
传统的作文评改是由教师一个人包打天下,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而给出评价,这个评价不仅主观的成分居多,而且还有可能受到时间、教师心情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作文博客改变了这种方式。当学生的作品在博客上发表时,评价主体就变得多元。只要你拥有一台连接到互联网上的电脑,你就可以去评价作文写得如何。参与评价除了老师、同学、父母外,依靠网络这个平台,亲戚朋友可以参与到评改过程中来,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也会参与其中。
在博客里,每个学生的地位是平等,言论是自由的,他们既是作者也是读者,既评判他人也接受他人的评判;教师只是读者中的一员,不再是最后的裁定者。评改主体的多元、评改信息的互动,使学生相互交流变得非常方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分享别人的作文经验,从而改变了传统作文的评改弊端。
2、作文评价语更“多元”化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给学生作文下评语,则是这一环节中的点晴之笔。而有了博客作文的多元化评价,由于评价人员他们的身份、学识、年龄、个性特点有很大的差异,对同一篇习作,学生可以看到不同的评价语言。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作文中的亮点闪光点,也要靠不同的“生活人”“社会人”去发现,以前的传统作文,教
师如果没有某方面的涉猎,就有可能埋没这些。
例如一位学生在写心湖公园时,一些网友用一种充满赞赏的眼光阅读作文,用极富激励性的语言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他的评价是:“水灵灵的小叶片透着嫩红,浅浅的红晕向叶片的四周渗去。”这一句中一“透”一“渗”,绝了!仿佛我看到的是你用水彩笔画的画!而另两位网友的评语是:“你观察得真仔细!你眼中的心湖公园就像一幅画。读你的作文,我心情十分愉快。如果把你当时愉快心情也写上,是不是更佳?”“这次作文语言上行文活泼、流畅,看得出思路很奔放。但由于是边想边写,因而结构太散,有些虎头蛇尾;内容虽不少,但因没有组织好,中心就显得模糊了;建议以后写作时列个提纲,这和盖房子要搭个架子一样。古人云:写作要有章法,即此意,望考虑。”等等。这种批语,富有启发性,也不失指导性,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知所以然”。学生改起作文,方向更明确,效果更明显。
“多一把种子,多一个标准,多一个天才”,评价主体多元化后,就可以实现对作文进行多方位的评价。评价角度也可扩大到从“标题”“选材”“结构”“语句”“标点”“修辞”等方面,写一篇文章,就可获得各个方面的能力提高。评价得越全面,学生就能清楚得认识到自己的作文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知根知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快速提高写作水平。这样的多元评改鲜活生动,孩子们从中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
3、作文评改方式更为“开放”
作文评改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也是学生通过多种反馈对自己的文章作出较为正确审视的一个过程。因此,作文评改的方式应是开放的。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一般写完作文后,往往是把笔往旁边一搁,不作任何修改就上交。等下次老师批改后下发作文本时,除把错别字修改修改,内容上几乎不改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不可能把对每一篇文章的看法都详细地写出来,也不可能有多余的时候来进行面批、详批,没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探讨,而学生也不知道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不知如何修改,于是再修改便成了空话。
而博客作文,只要一经上传,同班同学、教师,甚至不认识的人都可以发表看法,评价之后可以再评价,大家进行集体探讨,教师也可以及时矫正,学生在别人评价的基础上经过提问、释惑之后修改。经过一次次的讨论和修改,学生对自己作文的关注度也会提升,那一篇作文再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作,而是经过大家和自己认真斟酌集大家智慧之后的作品了。
此外,利用博客为载体,可以防止学生写一篇丢一篇的弊病,学生能更好地纵向把握自己作文的发展过程,在修改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将别人以前的建议运用到下次的作文中,在自己原来忽视的地方就不至于重蹈覆辙,那第二次的作文也会更加用心去写,仔细去改,使作文的再修改再创作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了作文评改实效性。
博客与作文“牵手”,给作文教学注入了无限活力,使作文教学焕发了勃勃生机。让无奈、无力改变现实的语文教师又看到了作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儿童作文”教学论[M]宁波出版社.2005、62、朱水根.小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103、张彬福.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4、戴圣良.基于网络的作文讲评模式[J]基础教学研究.2005.15、何正武.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作文评价[J]教学研究.2006.26、傅彬.发挥博客优势,促进作文教学[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2
第五篇: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陈红艳
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标准的提出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指出了方向,我所解读出来的信息是:“积累+兴趣=习作”。
积累是习作的基础。积累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写作方法与技巧的积累等。阅读积累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感,生活积累能为写作提供素材,写作方法与技巧的积累能使学生在习作的天空中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兴趣是习作的保障。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在习作时有快乐,有开心,有感动,有幸福,有温馨,他们才能乐于表达,才能写出属于他们的好作品。
一、积累:
1、阅读积累:
阅读积累要从语文起步阶段开始。
低年级时,借助语文报、作文导报等资源,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利用好班级环境,做好阅读启蒙。从一年级开始,我班的每位同学就都订阅《语文报》,每天的早读时间,就是学生的读报时间,每天清晨学生不仅从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妙,还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读报体会。
中年级时,引导学生读书。三年级第一学期放假时,我们推荐学生利用假期读两本儿童类的小说。开学后,为了让读书活动能延续下去,我让学生们把他们读过的小说带到了课堂。学生们纷纷利用下课时间去阅读小说,勾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在班级当中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什么杨红樱系列、伍美珍系列、《昆虫记》《青铜葵花》《草房子》等等,在我班的桌面上都能看到,不止孩子们享受了一次读书的盛宴,连老师们也跟着一饱了眼福。
2、生活积累: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希望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因此,我鼓励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地积累作文素材。
有一次,下午第三节课时,天突然暗了下来,窗外飞沙走石,树摇叶舞,一场暴风雨眼看就要来临了,我发现好几个同学停下了笔望向窗外,我本想批评他们,但转念一想:何不利用这次机会让他们好好观察一下呢?于是,我让学生们都停下了笔,望向窗外,提醒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同时,家庭作业也临时改成了小练笔。第二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这次雨加冰雹的天气。过了几天,在写一篇关于“爱”的主题作文时,孙荣金同学就把雨天奶奶心疼自己,背着自己回到家中的事情写了下来。习作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温馨的画面:雨水汇成了小溪,奶奶背着孙女,孙女打着雨伞;到家后,孙女给奶奶拿毛巾、帮奶奶换衣服,给奶奶倒热水,把自己和奶奶之间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发现一次生活的观察、体验,就是一篇优秀的习作
周冠阳同学每天都用自己的眼睛仔细地观察着班里的每一个人,他把班级发生的一些小事记录下来,试图写出自己的小说。王兆轩同学能够经常性地把时髦语言写到自己的习作当中,爸爸、妈妈、同学是他习作中的主角,爬山、开party、帮助他人、旅游等是他的生活积累。从他的一篇篇习作当中,你就可以了解他的爸爸和妈妈,了解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到他的幸福与快乐。
3、写作方法与技巧的积累:
曹志刚老师有一个观点“作文不是教出来的。”我举双手赞同。如果作文教学只是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课,我想效果是不会太好的。我们要利用好教材这个资源,把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巧妙地穿插到阅读教学中。
例如:在教学第一单元时,我觉得《火烧云》这篇课文在写作方法和技巧方面有比较突出的特点。所以我在讲课时侧重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之后,我让学生闭上双眼,为学生
范读课文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谁给你带来了这样的美景?使学生体会到,好的作品能够为人们描绘出用画笔都无法勾画出来的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习作中学生或是运用丰富的颜色描写,或是运用排比句式进行细节描绘,或是侧重变化的动态描写,都能够把分析课文的所得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虽然大部分还有些生涩,不够完美,但我坚信,只要学生敢于尝试,总会有进步的。
二、兴趣:
1、创造生生互读互评的交流平台:
学生的每次习作都是写在一张稿纸上的,收上来后,我先批阅。大纲中指出:第一、第二学段可从写话、习作入手,以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此,我在批阅作文时总是以鼓励为主,所给的分数也是比较高的。对于写的比较好的习作,我还会为他们贴上小花,以资鼓励。
批阅好的作文,我会装订成册,放到班级的公共书桌上,以供同学之间交流传阅。每次有新的作文出现时,学生就会三三两两地围坐在那里,对习作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作文好的同学,每每都是喜上眉梢的;被指出缺点的同学则受到刺激,感到不好意思,大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意思。一打装订好的习作,经过无数同学的翻阅,有的卷了边。有的掉了角,但我一点都不心痛,从这些伤痕累累的作文纸上,我看到了学生作文进步的希望。
四、批改作文时的滋味:
什么是作文?曹志刚老师是这样说的:作文是生命,是心灵,是情感,是尊严,是荣耀。作文是本真的袒露,是压抑的冲动,是秘密的公开,是温馨的表白,是内在的觉醒,是跳跃的音符。听起来好美,批起来好难。我特别理解为什么小学阶段作文不叫作文,叫“习作”了。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的水平是真真的有限,全班二十五名学生的习作只有两三篇还像个样,其他的我只能逼着自己往下读。怎么办?学生写了,忍着看也要看,不想批也要批。我把武功中的“忍功”发挥到了极致。为了鼓励学生,我尽量从那二百多字里面去找有用的句子,把它们圈画出来,并写上旁批;如果遇到像样的好句子,那更是大大的夸奖一番,期盼着下次会遇到更好的句子养养眼,当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互读交流时,能够从那些红圈圈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
经过一段时间的忍耐,我发现学生会说话了,偶尔还能从众多的习作中读到几篇我认为好的,慢慢地,批改作文已经不再是我的负担。习作已经成为了我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