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装配生产线平衡问题的研究(完成学报)(模版)
装配生产线平衡问题的研究
安大伟(通辽市工业经济技术服务管理中心,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张继红(通辽职业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要:针对汽车装配生产线平衡,结合最新技术,介绍了相关的基本概念、研发特点、生产流程等问题,并对其应用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装配平衡流程
汽车装配是将已制造或采购到的合格零件、成品件、标准件按照图纸及技术要求装配在一起组成组合件、部件或成品,并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经检验合格转入下一装配工序或下线报交,准备交付客户。装配线平衡就是为了设计出合理的工艺流程,均衡各工位间负荷,并不断完善和改进,减少生产环节中不增值的浪费;根据产品产量、品种的变化调整装配线的流程、生产节拍、工位位置等,是产品装配生产流程中乡党重要的一个管理环节。
一、工作要素
工作要素,有时也称为作业步骤,是产品装配过程中全部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是完成某项操作所进行的最小工作单元。通常在流水线平衡时,由工业工程师根据经验人为设定。理论上将工作要素分得申详细,填补了工位空闲时间,从而减少总的空闲时间。但如果划分得过细,随工作要素总量的增加,其相互间的组合方案呈几何级数增长,增加运算、调整时间;如果工作要素分得过粗,受前后装配关系限制,就可能只有很少的方案可供选择,因此需要工业工程师根据现场经验将关联性强的动作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工作要素。
二、操作工位
简称为工位,是在装配生产线上操作工人的工作场地。操作工在此工作场地上重复性地完成制定的一个或几个工作要素的操作。在汽车整车装配生产线上,通常按车身在装配流水线行进方向划分左、右工位,车身安装位置分车头、车尾和车中.为了减少相互间交叉干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操作时的相互影响,通常在一个工位上,只安排一名操作工。
三、流程图
流程图是描述各作业加工次序的图。通常产品的作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技术上的约束关系,有些作业必须在其他某些作业完成之后才能进行,这种先后顺序关系称为作业先后关系,它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作业完成的先后次序。生产线平衡过程效率就取决于优先次序的复杂程度。
四、生产能力
简称产能,是指一个工厂、一个车间,一条生产线、一个操作工位或某一台机器在一定的时间内的产品产出数量。产能的单位基本可分为四种,即:标准加工时间(小时、分、秒等)、数量(件数)、重量(千克、吨等)、长度(米等)。在汽车整车厂,以流经报交点的合格车辆数量作为装配生产线的产能单位。以单件生产时间作为每个工位的产能目标。在流水线生产规划时,先根据市场需求预测确定装配线的产能要求,并以此作为设备采购、改造、人员配备和物流规划的依据。一般按以下公式换算成单件生产时间要求的下限。
T=t*η/n(2-1):
T---单件生产工时
t---装配流水线开动时间
η---装配流水线开动率,在整车装配线上综合设备停机、零件问题和在线问题解决等影响,在总装生产线一般以90%开动率作为考核目标。
n---产量需求在生产稳定的情况下,流水线开动时间和开动率波动不会很大.在作产能分析时,一般根据装配流水线实际情况设定为常数,由此简化可知,流水线需求节拍时间与产量成反比关系。分析产能是为了能正确掌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如果理论设定的产能比实际产能高,会导致生产节拍的混乱,订单不能及时完成,延误交货期,降低客户的满意度,从而降低产品的市场份额;反之,会导致开工率不足,设备闲置,应该能完成的订单被取消,失去市场机遇,同样也会失去市场份额。通过产能与负荷的平衡,在进行生产线平衡的时可以为该作业分配到并行操作工位,增加资源,降低作业时间,提高整体生产运作效率。从局部上看,生产线平衡以后,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便确定下来,这时仍可以对已得到的生产能力进行调整.通过产能分析可以发现瓶颈环节,并可通过采取适当措施改善瓶颈环节,获得新的平衡方案,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同样提高生产运作效率。与此同时,产能分析还可以为MRPII/ERP中的能力需求计划提供依据。
四、单件生产工时
指在流水线上连续生产两件相同产品的时间间隔,即作业速度。单件生产时间是每个操作工位时间负荷的上限,生产线平衡必须在节
拍时间的约束下进行,最终分配到各操作工位负荷不能超过单件生产时间。有效生产就是要使各道工序的时间尽可能地接近节拍时间,否则就会在装配线上产生瓶颈工位,影响整个流水线的生产效率。单件生产工时是以最终客户的需求为基础,是动态的。如果顾客每天所需求的产品数量是400辆,单件生产工时就应设在68.4秒。单件生产工时设得过低,在满足客户需求后,继续生产,单纯的生产效率是提高了,那也只是在增加库存,会产生生产过剩的弊端,积压企业的周转资金;在最终客户的需求产品数量减少了的情况下,就应该在完成任务后停止生产,去做其它的工作或者是减少各道工序的作业人员来调整作业速度来符合生产要求。如果不通过人员配置调整的,而单纯降低生产线速度会造成人浮于事,破坏掉扎根于努力提高生产效率的企业文化。设定了单件生产工时后,再根据现有的条件来确定作业速度和工作量的分配。由于每个人在作业熟练度上存在着差异。这就要制订以技术熟练工为基准的作业标准书,对作业人员进行彻底的教育、训练,以期达到操作时间和操作结果与工艺过程设计的一致性。通过发现工序中的浪费、开展持续改进活动逐步降低单件工时也是很重要的。此外还应考虑在计划作业外的休息时间、早会、晚会时间,机器运转率不高造成的故障损失,调整作业程序的变换所造成的时间损失等对单件工时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吴竞昌.供电系统谐波(第一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2] 郑人杰,殷人昆,陶永雷.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昆生,晓黄.APIfor Windows详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安大伟(1970—),男,汉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内蒙古通辽市工业经济技术服务管理中心书记,199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系,高级工程师,从事自动化控制专业研究。
第二篇:自动化装配生产线节拍分析
http://
自动化装配生产线节拍分析
1、理论节拍时间
由于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的工作过程与手工装配流水线的工作过程非常类似,所以很多概念和方法都可以引用。
工件从输送线的一端进入,首先进入第一台专机进行装配工序操作,工序操作完成后才通过输送线进入相邻的下一台专机进行工序操作,直至最后一台专机完成工序操作后得到成品或半成品。
由于各台专机的工序操作内容各不相同,工序复杂程度各异,因此各台专机完成工艺操作需要的时间(也就是各专机的节拍时间)也是各不相同的,在全部专机中必有一台专机的工艺操作时间最长,该专机的作用类似于手工装配流水线上瓶颈工位。当某一台专机还未完成工序操作,即使下一台专机已经完成了工序操作也必须暂停等待。
由于自动化装配过程中存在一个特殊的现象,这就是因为零件质量一致性方面的缺陷会经常造成送料装置(如振盘的输料槽)堵塞停机的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仅该台专机会暂停等待,而且该台专机后方的所有专机都会暂时停机,以下不考虑这种情况,只分析生产线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的理论节拍时间。与手工装配流水线非常类似,假设各专机的节拍时间是固定的,输送线连续运行,只要工件没有被阻挡就继续向前输送,则这种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的节拍时间久等于节拍时间最长的专机的节拍时间,即Tc=max{ Tsi }
其中,Tc——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的理论节拍时间,min/件;
Tsi ——自动化装配生产线中各专机的节拍时间,min/件,i=1,2,…,n,n为专机的台数,如果含有人工操作工位则同时包括人工操作工位数量。
由于某些原因,例如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经常是在手工装配流水线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时间逐步改造而成的,某些手工操作工序确实很难改造为自动化操作或成本太高,因此实际的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经常是自动化专机与部分人工操作组合而成的混合型装配生产线,而且决定生产线节拍时间的工位也可能是人工操作工位。
2、理论生产效率
根据前面类似的分析,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的理论生产效率为
Rc=60/Tc=60/max{ Tsi }
其中,Rc——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的理论生产效率,件/h。
3、实际节拍时间与实际生产效率
由于自动化装配生产线会因为零件尺寸不一致导致送料堵塞停机,自动化专机及输送线也会因为继续或电气故障导致停机,上述时间损失直接降低了生产线的实际生产效率,因此在评估生产线的实际节拍时间及生产效率时需要考虑上述两种因素,并根据使用经验统计出零件堵塞的平均概率及平均处理时间、机器出现故障的平均概率及平均处理时间,然后分摊到每一个工作循环。这种处理方法与前面在自动化机械加工生产线中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
实际平均节拍时间为
Tp= Tc+ npTd
实际平均生产效率为
Rp=60/Tp
其中,Tp——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的时间平均节拍时间,min/件;
Tc——自动化装配生产线上耗时最长专机的节拍时间,min/件;
http://
n——自动化装配生产线中自动专机的数量;
p——自动化装配生产线中每台专机每个节拍的平均停机频率,次/循环;Td——自动化装配生产线每次平均停机时间,min/次;
Rp——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的实际平均生产效率,件/h。
第三篇:车身制造总装生产线平衡改善
车身制造总装生产线平衡改善案例
白车身装配是汽车生产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整车质量的关键环节。防错、标准化作业、定置等精益工具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改善生产线平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益生产是起源于丰田的一种生产方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制造流程中,其主旨是消除浪费、均衡、注重成本。生产线不平衡及其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严重是所有汽车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防错、标准化作业、定置、提案、生产线平衡墙等精益工具是生产线平衡改造的利器,在生产线平衡活动中,遵循持续改进原则,逐步改善现状,提高生产率及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过程是对不断超越自我的完美诠释。
作为克莱斯勒骄傲的300C车型从推出起,就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认可,人们对300C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市场需求的压力与生产线产能是一对天然的矛盾,在白车身装配线的生产过程中,瓶颈工位的节拍制约了生产线的产能,也造成了其他工位资源的浪费。在处理瓶颈工位问题以适应新的节拍要求过程中,本文将对使用防错、标准化作业、定置等精益工具来改进生产线平衡进行论述。
一、白车身装配线现状
白车身经过主线到达装配线后,使用马表测量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得出各工位单工位节拍及工作与闲滞时间(见表1)
图1中,最长工序时间(480s)决定装配线节拍,装配线整体节拍为7.5件/h,8h单班日产量为60件。
图1 工作与闲滞时间
二、瓶颈分析
1、工序分析:
BPT1(Basic Pitch Time):工序平均所持加工净值(不含浮余率)。
BPT2:人均所持加工净值(不含浮余率)。
BPT1=总加工时间净值/工序数=(PL1+PL3+PL4+PL4+PL5+PL6+PL7+PL8+PL9+PL10+PL11+ PL12+ DM13+DM14+DM15+DM16)/16=3990/16=249.375s。
BPT2=总加工时间净值/作业人员人数=3990/37=107.9s。
2、制成作业平均时间表
□ 按照工序顺序,记入必要事项:工序号码、工序名称、PT线、加工时间净值。
□ 以折线图表显示各工序加工时间净值。
3、瓶颈分析
图2中,圆圈显示出在平均作业时间表中,占作业时间最长的工序(瓶颈工序)。现阶段瓶颈工序为PL7、PL8、PL11。图2平均作业时间
影响因子指数分析:PL7、PL8、PL11。
□ PL7与PL8为工位消费时间最大、工位最关键因素: PL7(PL8)影响指数=480×16/3990=1.9248。
□ PL11 消耗时间420s 为次要关键因素: PL11影响指数=420×16/3990=1.6842。
□ 超过BPT的工序=6,总共工序=16。
4、编成效率的计算&计算管理界限
□ 编成效率的计算
编成效率是指使用百分比值的显示评价生产线的编成状态。设定全工序的时间值为100%,人平均加工时间与瓶颈工序的时间差越大,则数值落差越大,即效率越差,工人们需全力将编成效率提高,越接近于100%越好。
编成效率=BPT/瓶颈工序时间=249.375/480=51.95%
□ 计算管理界限
管理者要计算出生产线上“管理界限”的上限值及下限值,通常考虑管理界限在85%以上。本次改进将管理限界定为95%,则:
上限值=BPT/编成效率目标(0.95)=249.375/0.95=262.5s。
下限值=2×BPT-上限值=249.375×2-262.5=236.25s。
三、研究改善提案 图3 改善前
图4 改善后
1、着眼点
超过管理上限的工位:PL6、PL7、PL8、PL11、DM13。
2、对于瓶颈工序的改善
□ PL6:车门铰链安装工位:
车门铰链对PL7、PL8车门安装及调整工位节拍具有决定性影响,对PL6工位的改善是重点。
(1)加强定置管理(Right Thing in Right Area)
(2)通过JES(Job Element Sheet,工作构成表)分析,制定SWI(标准作业书);细化加工流程及操作方法,规定标准路径(如:用路线标示从零件架到白车身的最短路径)、标准方法(如:左手握紧风扳机,右手食指与拇指将螺栓由铰链胎里侧送入螺栓孔打紧)。
(3)改进车门铰链胎,增加防错措施,减少其在安装、拆卸及铰链定位紧固过程中的时间,具体措施如图5~8所示。
图5 车门铰链胎(Door Hinge Fixture)
图6 改进定位装置,使铰链胎能更方便地安装及拆卸
图7 增加铰链定位装置,使铰链在车身上的定位精度提高,减少后续工序调整时间
图8 增加防误措施,减少返工对线速的影响
□ PL7& PL8:车门安装及调整工位
在PL6工位对铰链胎进行调整后,车门装配工位调整时间大幅减少;
将本工位调整车门后的检查工作后移到DM15及DM16工位。
□ PL11机盖工位 调整分装车门工位的机器人及定位胎,提高机盖的稳定性和随型度,减少PL11工位车门调整时间,有效地降低节拍。
□ DM13 检查1工位
将工位的一部分工作移至后3个检查工位(主要是DM16)。
3、改进要求及依据
□ 以PT为基准,编成95%以上的生产效率组合,尽量向100%迈进。
□ 以工序顺序为顺,杜绝逆流和交叉。
□ 将组合工序与附件工序区分加工。
□ 组合工序的管理关键如下:
(1)组合工序:流程的管理(重视作业流程的分业);
(2)辅件:数量的管理(设备集中作业);
(3)同种、同性能的工序由同一作业者专业化生产。
□ 充分考虑工序间的联系和配置,进行合理的组合。
□ 充分考虑操作人员的技能和适应性能。
改善情况总结
1、改善后工位节拍统计如表2所示。
2、如图9可知,改进后的最长工序时间为240s,装配线整体节拍为15 件/h,8h单班日产量为120件。
图9 改善后的工作与闲滞时间
改进后的BPT=3530/16=220.625s;
编成效率=220.625/240=92%。
四、结语
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改造,生产线平衡较改进前有较大提高,编成效率由51%上升至92%,最长工序时间由480s降至240s,单车总装配时间由3990s下降至3530s,线速提高了一倍,在设备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完成8h单班产量120。
在生产线平衡过程中诸如防错、标准化作业、定置管理等精益工具的使用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在保证Q、C(质量、成本)的基础上,使产量有大幅度的提高,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生产线平衡在拉动系统(Pull System)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生产中生产线平衡将遵循持续改进(CI)原则不断完善,使BPS(BBDC生产方式)如TPS(丰田精益生产方式)一样真正融入到汽车生产过程中。
第四篇:汽车零部件自动检测设备及装配生产线1
2007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项目
项目名称:汽车零部件自动检测设备及装配生产线
共性技术研究、生产基地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创建于1959年,主要从事机电产品研究开发和机械、建筑、环保等行业的设计、咨询业务。拥有机械行业、建筑行业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工程咨询甲级资质、专项(环保)工程设计乙级资质。是一家集科研、设计、生产和营销为一体,并承担行业技术服务的大型综合性科研院所,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并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地处著名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现设有通用机械、机械自动化、铸造、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及建筑设计、机械工程设计等10多个科研实体。
二、项目合作交流的主要内容
本项目拟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零部件的性能试验、质量检测设备和装配生产线技术方面开展研究、试制、生产等工作。所研制的设备不仅运行过程具备较高的自动化水平,而且在防错、防漏、可追溯性等方面都可以实现信息化、数字化。装配生产线通过网络与企业的仓库、技术中心等诸多相关部门连接。生产和管理信息得以及时交流和分析,不仅保障了生产线的正常运行,而且为企业在围绕生产方面的相关决策提供信息。随着我国机械和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多品种工件加工、装配的信息自动检测及管理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拟建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汽车零部件自动检测设备及装配生产线的研发、生产基地,创国际领先水平。
三、项目的现有条件和准备情况
近年来,我院一直在从事汽车零部件自动检测设备及装配生产线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承担了一些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委托的有关零部件检测和自动化装配的各类设备和项目的研制。已研制了“柴油发动机喷油泵自动检测、柔性化装配线”、“液压缸试验台CAT计算机控制系统 ”、“多品种齿轮防错装置”、“飞轮毛坯品种识别装置”、“计算机控制汽车离合器从动盘减振器扭转试验台”、“变速箱装配线多品种管理系统”、“汽车发动机试验台”、“多工位喷油泵出油阀开启压力及密封性试验台”、“大功率柴油机喷油泵试验台”等,目前正在研制的项目有“电控单体合成泵数字化检测、柔性化装配生产线”、“基于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喷油泵预行程及供油夹角的检测设备”等,为省内汽车行业及相关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化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
四、项目交流合作的前景预测
我省是汽车制造业大省,汽车的发展速度很快,市场前景十分喜人。大批优质的汽车零部件也源自我省。近几年来,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试验、检测手段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尤其是前后桥总成、传动轴、制动器、取力器、钢板弹簧等保安件的制造厂家,缺乏试验手段,在与主机厂配套时,需要具有检测资质的质检机构提供服务。我院是湖北省技术监督局关于机动车辆另部件质量检测的授权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为企业服务。汽车制造企业零部件的检测及装配生产线急需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因此提供可靠、准确、智能化的检测设备和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的成套技术与装备,既可满足我省乃至全国汽车行业的市场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科技产业化的进程。
“十一五”期间,湖北机械汽车工业面临着中部崛起、国际产业转移、产业技术升级等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汽车工业优势突出。2007年湖北省的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将达到80万辆份,销售收入过400亿元;2010年配套能力将达到140万辆份,销售收入过600亿元。
湖北省现拥有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资产总量和销售总额均位居全国前三位,具有雄厚的基础条件。汽车生产的规模扩大,将有效地刺激零配部件生产的发展。全省已有约700家零配部件生产企业,将依据国际化要求进行改造、改制、联合,显示出可观的发展前景。“十一五”期间,全省将全力推进“一项工程”和“六大重点”建设。“一项工程”即“1598工程”:“1”:完成轿车、重型汽车、重型数控机床、环保机械等177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建设和技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81亿元。“5”:建设武汉、十堰、襄樊、黄石、荆州五大产业基地,即武汉、荆州、黄石机械汽车产业基地,十堰、襄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9”:发展九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整车产业集群,壮大专用汽车产业集群,做大出口船舶产业集群,做大热电装备产业集群,做强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产业集群,发展环保机
械产业集群,做强做大粮机和农机产业集群,做强车桥产业集群,做强汽车转向器系统产业集群。“8”:重点支持东风有限、神龙、东风本田、东风实业、三环集团、武锅、长动、凯迪电力等88户重点企业的发展。“六大重点”是: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机床工具及成套设备、电工电器、环保机械、船舶制造、基础工艺和共性技术。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广阔。
五、交流合作的方式
资金投入和技术引进、共性技术研究及生产基地建设。
六、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石牌岭118号
邮政编码:430070
联 系 人:杨德斌
电话:***(手机), 027-87215019(办)传真:027-87647150
E-mail:debin-yang@sina.com
第五篇:检务公开的比较研究(中央党校学报)
检务公开的比较研究
【作者:高一飞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第84—88页。
我国自1998年以来推行的检务公开制度,是我国实现检察民主、加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监督机关自身监督、解决如何监督“监督者”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但是,这一做法在国际规则和域外法律中的根据和性质是什么,如何确定检务公开的范围、方式和程序,公民认为检察机关不公开其应当公开的信息时公民如何获得救济,等等。这些都是检务公开应当解决的基本问题。在此,我在本文中以国际规则、美国的立法为样本进行比较和评论,希望能够为我国正在推行的检务公开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检务公开的根据与性质
检察机关向社会公众和媒体提供案件信息,其理论基础是公众的知情权和政府的信息公开义务。
(一)检务公开的根据
国际公约中,知情权归属于言论自由条款中。《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九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二规定:“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美洲人权公约》第13条规定:“承认公民普遍享有知情权,政府必须为该权利的行使提供机制。”《欧洲人权公约》第10条之1规定:“人人享有表达自由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当包括持有主张的自由,以及在不受公共机构干预和不分国界的情况下,接受和传播信息和思想的自由。本条不得阻止各国对广播、电视、电影等企业规定许可证制度。”
2008年2月27—29日,来自全球40个国家的信息公开团体的125位成员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发表了《关于推进知情权的亚特兰大宣言与行动计划》(亚特兰大知情权宣言),这是将国际公约关于公民知情权的内容具体化的一个重要国际规则,是关于知情权的国际标准。“信息公开应成为准则,保密应被视为例外”、“知情权适用于政府所有分支(包括执法、司法和立法部门,以及自治机构),所有层级(联邦、中央、区域和地方),以及上述国际组织的所有下属机构”。所以,检察机关是《亚特兰大宣言》所要求的信息公开的主体。
另外,国际社会《关于媒体与司法关系的马德里准则》指出,“表达自由是每一个民主社会最重要的基础。媒体有职责和权利收集情况,向公众传达信息,并在不违反无罪推定原则之前提下,对司法活动进行评价,包括对庭审前、庭审中和庭审后的案件”。考虑到侦查程序的特殊性,第4条对侦查公开可能存在的例外及其适用条件作出了规定:“本基本原则不排除在犯罪调查期间甚至构成司法程序一部分的调查期间保密法的保留使用。”
除了国际规则的规定,域外的国家或者地区也通过立法来要求检察机关进行检务公开。
在美国,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终于在1966年通过了《信息自由法》,并分别于197
4年、1976年、1986年对《信息自由法》进行了3次修订。随着电子数据的大量采用,美国国会又于1996年通过了对《信息自由法》的第四次修订。修订之后的《信息自由法》规定,凡属必须公开的政府信息,1996年11月1日以后做成的文件,在该日以后一年内,必须使之可以通过Internet等网络形式获得。所以,它又被人们称为“电子信息公开法”(Electronic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美国《信息自由法》适用于联邦政府行政部门所拥有的文件。行政部门包括内阁各部、军事部门、政府公司、政府控股公司、独立管制机构以及行政部门设立的其他公营部门。《信息自由法》不适用于联邦政府选举产生的官员个人、司法机关、私营组织、州政府或地方政府。但检察署是美国联邦司法一个部门,当然应当遵循《信息自由法》。
此外,1971年联邦司法部专门颁布了《处理媒体关系的指南》(MEDIARELATIONS)(1975年修订),认为颁布这一规则的目的是“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让司法部各成员和其个人在刑事、民事案件和事务中的相关信息提供中确立一致的具体指导”。
(二)检务公开的性质
以上可以看出,检务公开的基础是公民知情权产生的政府信息公开义务。那么知情权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利呢?
在国际公约的言论自由条款如《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九条、《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二,其规定的言论自由的内容都不仅仅包括表达的自由,而是包括三个内容,即“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寻求、接受”消息和思想的权利,实际上就是知情权,即获得信息的权利;而“传递”消息和思想则属于表达自由。完整的言论自由的内容,应当包括知情权和表达权。
《亚特兰大知情权宣言》认为:“知情权是人类尊严、平等和公正的和平之基础。”“知情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所以,知情权虽然最初产生于言论自由权,但在国际公约和各国的立法实践中,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权利,因为其有独立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亚特兰大知情权宣言》中表述为:“是公民参与、良好治理、行政效率、问责制和打击腐败、新闻媒体和新闻调查、人类发展、社会包容及实现其他社会经济和公民政治权利的基础。”
“知情权”即“知的权利”(right to know)。知情权与信息公开相对应,是美国人民的贡献。在20世纪40年代起由新闻界推动的信息公开立法运动中,一位叫做肯特·库柏的新闻工作者在1945年的一次演讲中首次使用“知情权”一词。库柏在演讲中提到政府在二战中实施新闻控制而造成民众了解的信息失真和政府间的无端猜疑,主张用“知情权”这一新型民权取代宪法中的“新闻自由”规定。知情权一词于是逐渐从新闻界流传到法律界[1]。美国学者把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的作用分为六个方面:第一,要有意义地参与民主进程就要求参与者知情;第二,帮助政府保持诚实,不愧对选民的参与;第三,开放也有助于政府把政务处理得更好;第四,政府信息也是公有的,除非公开信息将造成特定的损害,否则信息必须公开;第五,获取政府信息可以帮助美国人在许多方面改善生活;第六,更多信息意味着更有效地分配资源[1]。
从国际规则和域外立法可以看出,检务公开的本质是政府信息公开,是公民言论自由权产生的政府义务。知情权最初虽然产生于言论自由权,但20世纪4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一种独立于言论自由的权利。所以,也可以说,检务公开这一政府信息公开义务是产生于公民言论自由权和知情权。在立法体系上,检务公开由各国《信息公开法》(或《信息自由法》)进行统一规范。但由于检察机关这一执法机关的特殊性,可以在不违背信息公开法的前提下颁布检察机关信息公开的专门法规。
二、检务公开的范围与程序
(一)检务公开的范围
《亚特兰大宣言》规定“信息公开应成为准则,保密应被视为例外”。由于其牵涉的问题的抽象性和广泛性,《亚特兰大宣言》对信息公开的范围只是简单的提出了“公共利益标准”,即“当且仅当信息公开的潜在公共危害大于公共利益时才能适用豁免”。
《媒体与司法独立关系的马德里准则》规定:基本准则“表达自由(包括媒体自由)是每一个宣称是民主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评论司法的权利不能受到任何特别的限制”。在“基本准则的范围”部分规定:“基本准则并不排斥在司法调查程序阶段对法律秘密的保守。这种情况下,秘密保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对被怀疑和被控告的个人的无罪推定的实现。不能限制任何人了解官方调查结论和调查情况的信息。”
在《马德里准则》“限制”部分规定了三个方面的限制:一是法律有权因为对未成年人或者其他特殊群体进行保护的需要而对基本规则规定的权利加以限制。二是法律可以因为民主社会其他利益的需要而对犯罪过程有关的基本规则规定的权利加以限制:为了防止对被告人的严重偏见;为了防止形成对证人的压力、对陪审员和被害人造成损害。三是如果因为国家安全的理由而对基本规则加以限制,这种限制不能对当事人的权利(包括辩护权),形成危险。辩方和媒体有权利在最大程度上进行限制的理由(如果必要,对此理由有保密的义务),并有权对这些限制提出抗辩。
《马德里准则》这三个方面的限制可以概括为特殊群体保护限制、犯罪过程公开的限制、国家安全理由的限制。但规则在这个条款中同时提醒“不能以专断和歧视的方法对规则权利加以限制。即使对规则规定的权利加以限制,也只能以尽可能最低的程度和最短的时间,可以用较低限度的方法达到目的时,不能使用较高限度的方法”。即上述理由也不是一定形成对信息公开的限制,这种限制应当是必要和克制的。
在美国《信息自由法》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公众“知道他们的政府在忙些什么”[2]。然而,信息公开应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反映了国会对公众得知权和政府必要信息保密需要之间的平衡。联邦最高法院在John Doe.Agency v.John Doe Corp一案中指出,法律条款中为了确保政府职能不受干扰而设立的不予公开规定主要体现在“保密文件”、“政府内部人事规则与制度”、“政府内部联系”和“执法文件”这几项免除公开中。
在美国,如果申请人申请的材料属于信息自由法规定的下列九类例外,该信息可以不公开。其中第7类为“执法文件”的例外。这一例外允许执法机关保留执法材料,以保护执法过程不受干预。它由6项组成:(1)有可能影响执法程序的材料;(2)有可能影响某人公平受审判权的资料;(3)有可能影响个人隐私的执法材料;(4)有可能泄漏执法机关消息来源的材料;(5)有可能泄漏执法技术或程序,或导致规避法律的材料;
(6)有可能影响任何个人安全或生命的材料。
在司法相关的信息公开上,美国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即1993年的联邦司法部诉兰达诺(United States Deep’t ofJusticev.Landing)。本案牵涉到,政府需要怎样证明一个信息提供者确实是7(4)条款所说的“保密”信息来源。7(4)条款并没有给政府这样一个认定,即在FBI罪案调查过程中所有信息提供来源都是保密的。法院认为只有两种情况下可以保密,一是如果信息提供者(个人或机构)在提供信息的当时,已获知FBI除了执法必要外,不会泄露此次交流,那么这个信息提供者应该被认为是“保密的”。二是一些严格定义的情形可以作为推断为保密的基础。例如,有理由推断那些取得报酬的线人通常期望他们与FBI的合作是保密的。而兰达诺案不属于这两种情形。兰达诺和他的律师终于拿到了该起抢劫谋杀案的900多页FBI文档,并在沉冤2年后在重审中无罪释放。
在美国,司法部《与媒体关系指南》规定,向媒体公开的内容应当考虑“三种利益应当平衡:公众知情权;为公正审判个人权利;政府对司法进行有效管理的责任”。应当特别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密的需要,应当在每一个案件中仔细平衡被害人和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证人的生命和安全的权利。为此,法院和国会已经对以下情况作保密限制:实施与调查;大陪审团与税收事务;某些调查技术;贪污保护的其他事务”。二是“言论自由与公开审判的需要。仔细衡量的一方面是言论自由、公开审判等所要求的、民主社会应当公开的执法官员、检察官、法庭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的信息的个人权利;另一方面是被告人的个人人权。而且,应当重视公共安全、对政治避难者的理解、公众需要对公共法律的执行、公共政策的发展和变化产生影响的信息有知情权。这些原理必须在进行评估,对在该陈述中不能预测和包括的具体情况应当进行公平的自由裁量”。
上述国际规则和域外立法表明,检务公开范围的确定应当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保护个人隐私与名誉;二是保障诉讼活动顺利进行;三是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秩序;四是防止舆论审判。
(二)检务公开的方式
在美国,《信息自由法》规定公众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了解政府文件:(1)联邦公报;
(2)机关通过联邦公报以外的方法供公众查阅复制的其他应该公开的信息;(3)向机关申请公开上述两类文件以外的其他应该公开的文件。以上三种方式均受司法审查的约束。
但是,从检务公开的角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机构开放。自由社会的公民,包括媒体人员,究竟应该享有多大的法律权利进入像检察机关、监狱或学校这种政府管理的公共机构?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有法律规定公民根本就不能进入政府的设施,因为那是属于政府的财产。但是,这种观念现在已经被美国法律否定,机构开放被认为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部分。
从上可以看出,美国检务公开的方式可以是四种:政府公报公开、其他可查阅方式公开、申请公开、机构开放。
(三)检务公开的救济
国际准则早就考虑到了信息公开是范围会由于立法和解释立法等原因导致掌握信息的人有巨大的自由裁量权,所以,设想了通过程序救济实现信息的公开。《亚特兰大知情权宣言》要求国家“对法律的实施进行定期监测和报告”,“由立法和主要审查机构对执法和守法进行审查”。《马德里准则》规定“任何对基本准则的限制必须由法律事先作出规定。如果有授权自由裁量,这种权力只能授予法官。只要法官实施对规则规定的权利的限制,媒体就有权利要求听证和进行上诉”。
在美国,《信息自由法》规定公众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了解政府文件,三种方式均受司法审查的约束。联邦最高法院在Kissinger v.Reporters Committee for Freedom of the Press一案中判定,只要证明机关存在“不正当”(improperly)的“不公开”(with held)“机关文件”(agency records)的行为,联邦司法权就可以启动,司法审查适用于机关违反上述全部三种义务的情况。除此之外,对于机关拒绝减免费用之申请及加速处理之
申请的决定,申请人也可以依据《信息自由法》寻求司法救济[3]。信息公开案件由联邦法院受理,实行三审终审制。三个审级分别指联邦地区法院、联邦上诉法院和联邦最高法院,美国法院审理这类案件时适用“秘密审理原则”。
对信息公开进行救济的司法审判,都要求“秘密审理”,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争议的信息是否应当公开即是否应当保密还未确定,所以裁判的结果也有可能确定该信息为不应当公开的,一旦公开审判,则让该争议信息在审理中公开,使审理和裁判本身变得没有意义,而且有可能让不该公开的信息公开了,损害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
三、检务公开的中国实践
(一)检务公开的宪法依据
在中国,检务公开来源于宪法中的两个方面的条款。一是宪法第二、三条的“人民权利条款”即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第三条:“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即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包括了检察机关的事务,检察机关也应当“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要实现人民的这些民主权利,其前提是公民必须知道检察机关“在干些什么”。
二是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国际规则中的“言论自由”,包括了“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只有获取信息了,公民才知道自己的言论要表达什么,才能实现实质上的言论自由,所以公民有权要求政府公开信息,是言论自由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检务公开的司法实践
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也是刑事执法机关,要保证检察机关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检察机关公正司法,其检务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开。我国检察机关看到了这个问题,独创性地通过自身“检务公开”制度,将检务信息向社会公开,体现了我国检察机关重视检察民主、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从1998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关于在全国检察机关实行“检务公开”的决定》,到2006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民检察院“检务公开”的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颁布了7个涉及检务公开的文件。检务公开在全国各地全面有序实施。
经过10年检务公开的实践,我国最高检察机关结合我国检察机关的性质和职权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机关信息公开制度。我国检务公开制度,作为检察机关一项内部改革制度,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另一方面应当看到,作为国家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部分,检务公开制度还是不健全、不完善的。为此,我们应当遵守和参照国际规则,借鉴域外经验,对检务公开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三)检务公开的立法化
目前我国还没有信息公开法,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法规。但是,这一法规的所指的信息公开的主体是“行政机关”(第二条),所以我国检察机关信息公开缺乏法律依据。
在我国,一方面,检察机关不是审判机关,所以,无法适用有关“审判公开”的立法和司法解释,实际上,国际公约和人权规则所说的审判公开规则也不适用于检察机关。
检察机关具有“司法性质”主要是指其具有客观义务和维护司法公正的方面,但是并不能将检察机关归属于司法机关,恰恰相反,1990年《联合国关于检察官作用的准则》
第10条要求“检察官的职责应与司法职能严格分开”。另一方面,检察机关也不是行政机关。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也没有将其归入司法机关,在政治体制上,检察机关是与法院并列的“一府两院”之一的法律监督机关。
正因为如此,由国务院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适用范围不包括检察机关。所以,我国的检务公开虽然有宪法依据,但没有其他的正式立法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最高人民检察院自身主动实施检务公开,是一项伟大的创举。但是,其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即由于没有法定义务,现行的检务公开制度是检察机关的权力,而不是义务和责任,也不是公民权利。而在国际文件和域外立法中,检务公开作为广义“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部分,却从来就是以公民权利和检察机关的义务与责任的形式出现的。在我国,公民无法要求检察机关公开信息,检务公开只是检察机关的自觉行为。
所以,要使检务公开正当化、合理化,唯一的办法是颁布国家《信息公开法》,这一法律应当适用于任何国家或者地方政府资助的公共机构,检察机关是归属于行政还是司法分支,或者是独立第四权——法律监督权,也就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民有权利了解检察院这一国家机关是怎么运作的,人民有权利了解他们在干什么。在将来的《信息公开法》中,应当将检察机关纳入信息公开的主体,并规定对检察机关不公开信息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在这一前提下,检察机关可以出台解释和适用《信息公开法》的文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检务公开的立法与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1]Thomas M.Susan.好的,坏的,丑的:电子政府与人民的知情权 [J].交流,2002,(3).[2]United States Dept of Justice v Reporters Committee for Freedom of Press(1989).[3]赵正群,宫雁.美国的信息公开诉讼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法学评论,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