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析《只谈风月,不谈风云》
解析《只谈风月,不谈风云》
针对主流媒体对《色戒》的“一片叫好之声”,作者在表述媒体这一现象时,告诉我们这一声音来自哪里。作者对《色戒》是持赞赏观点的,他认为这部电影除了娴熟的叙事和镜头能力外,也是李安所有影片中情绪最饱满张力最强的。而作者对“汉奸电影”这一观点明显持批判态度。作者认为,导演在电影中在将暴力的时代背景抽象化的同时,背负着时代政治外壳的《色戒》却在暗地里转化成了性政治的样本。而性衍生出的一套的“情感密码”与“时代话语”、“暴力符号”交织的同时造就了这部电影的巨大声势。作者在描述爱国学生那条行动线时,他认为李安的意图是要表达对反抗的质疑态度;暴力在某些情况下只会把人引向更大更盲目的暴力;最后是对政治中把人当做工具并导致最终的毁灭的。作者在思想层面上论述:《色戒》不过是中国当代主流政治——不讲政治的政治的一个小小的例证。它通过“人性”这张王牌来顺应大众的意识。这种批判革命的暴力,表达个体的悲剧,来否认所谓“宏大叙事”的合法性,并为今日形形色色的利益阶层铺路。这种利益的获取在大众艺术和大众思考的世界越来越迎合政治的要求的背景里受益于作品与消费文化的契合无间。
《只谈风月,不谈风云》在开篇提出《色戒》的广受好评,作者在文中也赞同这种由“文艺中青年”为中坚力量的广大观影者的心声。并在接下来的篇章里对电影的题材、手法在对比中作出自己的简介,慢慢的引出性政治、情感密码等一系列概念。而作者利用之后的大半篇通篇就这部电影的主题、价值定义等等作了详细的叙述。我在接下来要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作者的观点和观点的如何形成也主要是参考这部分的资料。
作者说,《色戒》被人反复批评的原因在于它是“汉奸文艺”的一个载体,而另外一部分喜爱它的“文艺中青年”则是应为越来越主流的“人性”。这两类读者群,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无论是对电影简单的一知半解,还是对电影内涵有深刻的认识,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们都是某一群话语言谈的主流。称电影为“汉奸文艺”的,他们是所谓的民族主义者,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爱国,或者爱党。中国人不同于美国人,美国人爱国,但是不爱政府,不爱党;而中国人对党说不上有多少发自内心的热爱,但绝对是排斥痛恨汉奸的。头发两边分、形态猥琐佝偻、笑容谄媚是媒介给我们塑造的典型的汉奸形象。这种塑造无形之中就造就了汉奸是无情的这一虚假意识,而人们相信这一意识,并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相信。作者所描述的“文艺中青年”的观点无疑是另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
作者在叙述电影主题这一部分上指出的:对反抗的质疑,因为它是被青春热血和宣传文艺鼓动起来的幼稚情怀……这一段表明了作者与虚假意识的对抗,或者说,他察觉出了人本身的“异化”。虽然他指出这是李安的观点,但至少作者读懂了这种意识上的反抗。
文章在后篇的结尾处提到“不讲政治的政治”,他认为这是无意识顺应潮流的表现。在这股潮流里,《色戒》的地位无疑只是九牛一毛。而这个小小的例证在中国引发汉奸这个敏感字眼动荡之后,先天优势给予这部电影的誉名掩盖了电影背后的消费广告利益。作者说:在人性的华美外衣下,既有的历史叙述被一步步颠覆和消解,在它的反面,一套新的历史叙述遵循着相同的逻辑悄悄建立,并借助影视等大众传媒手段广为传播。不能说李安故意利用这一模式来创造大量的商业利益,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电影在与消费文化契合无间的同时才能成为主流。反过来,也正是这种消费社会驱动下的社会,人们会被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人性”所吸引。
作者写这篇影评是跳出这部电影的框框来看电影所反应的主流意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我们的”观念并非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知识具有社会性。作者正是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另外影评人观点中带有的社会性。他最后的引用发人深省,正是提醒了我们艺术与思考都受政治的影响,而就利用某一简单的观念去看待一件事物,正是自动跳进媒介所编织的笼子里。
第二篇:以色列右翼尤其欢迎中国 只谈技术不谈政治
美国《世界政策杂志》网站1月14日文章,原题:以色列的中国选项
去年12月30日,中国宣布将于转年启动与以色列的自贸谈判。这一未来协定将有助于人们了解此前常常被忽略的中以关系。从冷战时期的相互敌对,到非官方合作,再到目前的公开合作,北京与耶路撒冷的关系不断发展。
在1992年正式建交之前,两国关系便出现了新的动力。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将外交政策与激进的政治宣言分离开来,从实用主义的目的出发与其他国家相接触。在此背景下,以色列对于中国而言有很大的裨益。以色列是一个发达国家,能给中国提供精密技术和宝贵的专业知识。
在邓小平时代,武器贸易推动中以建立全新关系。2002年,以色列成为仅次于俄罗斯的中国第二大武器系统供应国,同时也成为中国获取精密军事技术的重要渠道。尽管美国后来施加重重阻挠,但非直接通道依然畅通。在希伯来大学和海法大学教学的中以关系专家伊扎克·希霍尔博士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中间领域,即以色列军民两用高科技的灰色地带。” 由于实行实用主义的地缘政治政策,中国在以色列右翼人士中尤其受到欢迎。以色列保守派别的经贸部长纳夫塔利·贝内特2013年访问北京和上海,并与中国政府部长以及企业高管展开会谈。他表示:“在我们举行的20场会议中,没有人问过我们有关阿拉伯、巴勒斯坦或占领的问题,中国人关心的只是以色列的高科技、创新,以及我们如何将这些技术带到中国。”欧美对以色列的警告则与北京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以色列更倾向于中国选项。
第三篇:中国华电38名纪委书记述职不谈成绩只谈问题
中国华电38名纪委书记述职不谈成绩只谈问题
近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召开专题会议,38名二级单位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向集团公司党组纪检组述职述廉述作风。
“扛着责任来”。中国华电党组纪检组要求各二级单位纪委书记专题报告的核心内容为履行监督责任情况,具体内容包括协助党委抓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深入推进“三转”、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和加强纪检监察机构自身建设情况。通过报告履责情况增强纪委书记的责任担当意识,坚守职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积极协助同级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加强对同级党委及其成员的监督,推动“两个责任”层层落实。
“围着问题谈”。会议要求各二级单位纪委书记脱稿发言,不谈成绩,只谈问题。重点汇报本单位在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信访举报处理情况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务院派驻监事会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专项巡视等监督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及问责整改情况。要求纪委书记做到“耳聪目明”,主动了解、全面掌握本单位、本区域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抓早抓小,做到“耳边风”常吹、“紧箍咒”常念、“警示钟”常敲,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打招呼早提醒,防止小错演变为大错。
“带着任务回”。中国华电党组纪检组根据掌握的情况和二级单位的报告,制定了“需要整改和问责的问题通知单”,要求二级单位纪委针对需要整改的问题,制定措施,明确责任,限期整改;针对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单位和个人,通过纪委约谈的方式进行警示教育;针对违规决策造成经济损失等违规违纪问题提出问责处理意见,报同级党委的同时报集团公司党组纪检组。通过加大问责惩处力度,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形成有效震慑。(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党组纪检组、监察部)
第四篇:只饮清露,无关风月诗歌
静静地伫立
白驹过隙的光影韶华里
看漫山漫绚丽樱花
浸染长汀古道
与星辰共谱日月星河
与蜂蝶共舞阡陌红尘
一曲曲清音
低沉抑或悠扬
划破长空
穿过远古
透过青丝
纷沓至来
醉了曦月
沉了流沙
椈一滴清露
拈一片落红
抚慰寒冬
遥寄春风
任时光荏苒
坐看苍穹
不理风花
不顾雪月
何需惹尘渺
经年的失意又何妨
煮一壶清酒
吟几许浅唱
醉卧红尘
放歌朝阳浸湿霜
惬意陌上桑
陌上阡尘执笔遵义
第五篇:解析利比亚风云(讲座讲稿)
解析利比亚风云
主要经过:(骚乱——内战——法英美为主导的多国部队发动对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利比亚反对派夺取政权)2月15日晚,示威游行开始,要求卡扎菲下台。2月19日 政府军武力镇压。
2月26日 联合国制裁
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制裁利比亚,包括冻结卡扎菲家族财产,对其本人及其亲属实行全球旅游禁令。3月1日 联合国谴责,联合国大会召开全体会议通过了由博茨瓦纳、加蓬、约旦等国提出的有关暂时取消利比亚在人权理事会成员资格的决议草案。
3月17日 联合国禁飞
在阿拉伯国家、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的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以10票赞成,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第1973号决议,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3月19日 开战
法国率先空袭利比亚,美国海军于深夜通过其部署在地中海上多艘军舰,向利比亚北部防空系统发动了导弹攻击,英国皇家空军派出多架战机参与随后的空袭。
8月22日利比亚反对派称已控制的黎波里 全城搜捕卡扎菲
22日晚间反对派武装已全面控制的黎波里及清除市内卡扎菲残余部队。反对派全城搜捕卡扎菲,并排除其离开利比亚的可能。8月24日,反对派宣布占领象征卡扎菲政权的阿齐齐亚兵营,从此利比亚开始正式进入后卡扎菲时代。
9月16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以114票赞成、17票反对、15票弃权的结果,同意利比亚反对派政权“全国过渡委员会”作为利比亚在联合国的合法代表。骚乱事件起因
(小道消息称:1月13日卡扎菲在赛普哈(音译)人大回忆上的一次讲话,当时有代表问卡扎菲赛普哈有2000多套住宅已经完工将近10年,我们的年轻人连老婆都娶不上,为什么不给他们住。老卡当时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张嘴就说房子就在那里,你们每个人都有,去拿吧!当天夜里全利比亚各大城市都开始了这种占房的行为,在的黎波里,班加西,赛普哈都有不同规模的骚乱。)
事件的起因非常偶然:1996年,利比亚阿布萨利姆监狱发生骚乱,警方开枪打死了上百名犯人。今年年初,死亡犯人的家属与政府谈判赔偿问题,因双方意见不合,谈判最终破裂。谁也没有想到,此事竟然会引发一场国家灾难。2月15日晚,一些年轻人在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举行示威,喊出了反对卡扎菲的口号。利比亚安全部队发射橡皮子弹,将示威者驱散。其间,有38人受伤。此次冲突迅速演变为一场政治风暴。2月16日,数百名班加西民众上街示威,并再次与警方发生冲突。17日,多个城市爆发骚乱。有人声称,在东部城镇艾贝达,埋伏在屋顶的军警狙击手打死了多名示威者。18日,卡扎菲的支持者也走上街头,在多个城市举行集会。19日,班加西的形势急转直下,军队开始向示威者开火。21日,**蔓延到首都的黎波里。24日(星期四),的黎波里的很多居民都收到了反对派的手机短信:“让星期五变为解放日!”随着时间的推移,爆发**的地方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暴力事件成倍增加,不少城市被手持武器的反对派和示威者占领„„许多军政要员也倒戈了。利比亚内政部长法塔赫公开承认,他已下令把枪支、弹药分发给民众,使人们可以拿起枪支进行抗争。利比亚驻阿盟和联合国办事处的外交代表机构,也先后宣布断绝同卡扎菲的关系。2月26日,反对派甚至宣布已在班加西建立“临时政府”。
偶然中蕴含着必然。看似偶然的事件引发了利比亚的骚乱,骚乱又发展为内战,利比亚的内战是必然会法伤的。
内战原因:从2011年2月16日发生骚乱以来,利比亚的社会动荡已经发展成为内战,并在西方的武装干涉下进一步激化、升级,数以千百计的平民在冲突中丧生。初步分析利比亚乱局的成因,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利比亚的社会矛盾特别是部族矛盾突出,失业率高。
利比亚此次动荡的根源,其实是长期存在的部族(以血缘和家族为基础组成的群体)矛盾。利比亚的国土由3块原来相对独立的地区合并而成,包括西北部的黎波里尼亚、东部的昔兰尼卡以及西南部的费赞地区。部族是利比亚仅存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包括工会等都被取缔。卡扎菲虽然是位政治强人,但绝对控制的区域也只限于西部。利比亚社会由众多的部族组成,每个部族领袖在“辖区”内都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利比亚,部族人员对部族的忠诚远远超过了对国家的忠诚,这无形中削弱了卡扎菲的统治基础。而且,这样的社会形态,增加了卡扎菲协调各部族利益的难度。比如,利比亚东部是产油区,但卡扎菲在经济上偏重于发展西部,因而引起东部地区部族领袖们的不满。此次骚乱发生后,生活在班加西市附近、占利比亚总人口1/6的瓦法拉部族,2月21日加入了反卡扎菲的阵营。该部族的领袖瓦尔弗利声称,“卡扎菲已不再是兄弟”,应该离开利比亚。而同样生活在东部地区的阿祖维部族,则以中断石油输出相威胁。在卡扎菲统治的四十余年中强力的压制了其他部族的发展,特别是人数众多的、以东部城市昔兰尼加为主要据点的另一大部族贝尼·萨利姆的发展。利比亚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部族矛盾在外力的触发下发展成为内战。
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报告,2010年利比亚的石油产业占其出口额的95%,是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作为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利比亚的人均GDP达到了将近一万五千美元,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中并不低,但 由于缺乏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利比亚的失业率达到了近30%。虽然利比亚的主权财富基金据说达到了600-700亿美元的规模,但在利比亚首都的街头上垃圾成堆,即使是宾馆也显得破败不堪。去年,利比亚宣布将在未来三年投资13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群众的不满已经日益显露,社会矛盾越发尖锐。此外,由于卡扎菲长期奉行小企业私有,大企业国有的政策,石油开采、炼化等主要行业,更不用说政府部门等工作机会一直控制在以卡扎菲家族为首的基于的黎波里的贝尼·希拉尔部族手中,普通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
石油收入占利比亚GDP的58%,但是政府用这些收入来发展和壮大国内的中产阶层的部分有限,所以尽管利比亚有600多万人口,但是真正能获取利比亚石油收益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政府花费巨资用于购买武器,并且大力赞助国外的反政府武装和恐怖分子。通过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1%的利比亚人处于失业状态,这个数字比例在北非是最高的。
其次,卡扎菲41年的铁腕统治和 “子承父业”的接班态势使国内各方十分不满。
此次中东北非乱局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群众对个人长期执政的厌恶,对家族政治、“子承父业”的严重不满,埃及是这样,利比亚也是这样。
1969年,在年仅27岁的卡扎菲领导下推翻了时任国王伊德里斯,建立了利比亚阿拉伯共和国(后在1977年改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近年来卡扎菲着力培养他的儿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接班的态势非常明显,有专家表示,赛义夫·卡扎菲已经担负起领导国家的责任。卡扎菲家族涉及石油、天然气、通讯、基础设施建设、酒店、媒体发行及消费品发行等诸多商业投资领域,每年都从中获取了巨额利益。而卡扎菲的家族成员在世界各地的银行竟拥有300亿美元以上的资产。可以说,卡扎菲家族统治已经使利比亚人民厌恶和不满,于是在邻国发生巨变后,许多利比亚民众要求利比亚政治变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第三,受到左邻右舍突尼斯和埃及群众运动的鼓舞,大批的反对派走向街头,而卡扎菲对于群众采取了强硬的镇压手段,激化了矛盾。
40年来,虽然国内矛盾重重、挑战不断,但强人铁腕统治下的利比亚国内一直没有发生过对卡扎菲政权有致命影响的事件。此次利比亚的乱局,直接的触点是突尼斯和埃及的群众运动取得进展,激发了利比亚反对派的斗争热情。在各方反对力量的号召下,大批的群众走向街头,向卡扎菲政权发起挑战。卡扎菲对待反对派人士的态度是坚持毫不留情地予以铲除的原则,他不惜代价地武装镇压那些表达不同意见的团体:他曾多次下令在包括班加西、的黎波里在内的数个城市公开绞死进行示威游行的学生和反对派成员;还曾在三小时内屠杀了阿布萨利姆监狱中的1200名囚犯。利比亚政府还经常公开地处决那些反对他的政治活动家,然后在国家电视台上反复播放处决过程的画面。
此外,由于卡扎菲长期的特立独行,在周边特别是阿拉伯世界树敌太多,太孤立,难以得到有效援助,使得国内抗议活动进一步扩展蔓延。在这一点上阿盟国家对卡扎菲的态度就是明证。
最后,国外势力对反对派的支持使得内战最终爆发。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介入,无疑为利比亚乱局增添了更多不确定因素。随着利比亚的**不断升级,西方世界要求卡扎菲下台的声音越来越多。法国总统萨科齐等一些西方领导人,呼吁卡扎菲立即辞职。美国则强硬地宣告卡扎菲政权的合法性“已经降到零”。为此,白宫关闭了驻利比亚大使馆,撤出所有外交官,同时单方面宣布对利比亚实施制裁。美国甚至还宣称,不排除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2月26日,在美国的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就利比亚问题通过决议,宣布对其实行武器禁运,禁止卡扎菲和其主要家庭成员出国旅行,并冻结卡扎菲和其他相关人员的海外资产。据悉,联合国的制裁对象包括:卡扎菲和他的7个儿子、1个女儿,他的其他家庭成员以及国防和情报部门高官,共16人。
美国制裁利比亚的背后,是两国难以掩盖的积怨——1969年,卡扎菲推翻亲美的利比亚国王伊德里斯,并于第二年宣布收回美国设在的黎波里附近的军事基地。1980年,美国宣布利比亚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关闭了驻利比亚大使馆。第二年,美国海军击落两架利比亚飞机后,两国随即宣布断交。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下令停止与利比亚的经济和贸易关系,冻结其在美资产。同年4月,里根下令空袭利比亚,造成至少15名利比亚人死亡,其中包括卡扎菲的养女„„2006年5月,美国恢复与利比亚的外交关系,并将其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上删除。专家指出,当时美国正陷于伊拉克“战后重建”深渊,无暇他顾,才对卡扎菲采取怀柔政策。实际上,在美国政府高层的内心深处,卡扎菲永远是个心腹大患。如今,利比亚大乱,卡扎菲危机四伏,美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更何况,利比亚的地下有让美国眼馋的石油!如果说在中东北非变局之初美国现政府还处于被动、观望的状态,那么当利比亚发生大规模抗议活动的时候美国已经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政策,并且还在“两面下注”。有消息指出,利比亚反对派领袖曾经与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通话,通报了反对派内部的情况,美驻利大使询问了是否需要武器支持等。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明确表示,在她访问突尼斯和埃及时会与利比亚反对派就有关事宜进行会谈。可以说,如果没有西方国家或明或暗的支持,利比亚民众的抗议活动不会演变成内战,并且愈演愈烈。
2011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该决议出台使利比亚问题国际化。3月18日 利比亚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立即停火并停止所有军事行动。但随即便武力进攻反对派。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美军在这次行动共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一场由利比亚本国人民引发的利比亚骚乱,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自北京时间2011年3月20日0:45,演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
战争性质
原本是利比亚国内不同部落和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而引发的国内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介入发展为西方国家与中东北非的国际战争。利比亚战争,是继上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本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后,西方国家为首的军事联盟第四次对主权国家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
主要参战国及参战原因:以安理会决议为名 参战国家各有打算 西方为石油开打
3月19日,西方国家对利比亚政府军进行军事打击。分析人士认为,参战各国以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为名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但其实也有自己的目的。
法国率先出兵,原因: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此次的利比亚冲突中,第一个承认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也是第一个放风说在数小时之内对利比亚实施军事行动的国家,不是英美,而是平日低调的法国。央视分析,地缘政治的历史恩怨,加上石油企业在利比亚的利益,或许正是法国勇当“第一”的原因。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利比亚对法国的意义十分重要,这从地图上就能看出来。很多法国的政治家都将利比亚视为一个对本国而言的特殊国家,法国曾控制利比亚南部地区长达数年,一直到1951年利比亚宣布独立,才结束统治。然而更重要也许是经济原因。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亚经营的法国公司已经从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主要投资于能源领域。而据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声称,法国的石油企业在利比亚有着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对法国而言,如果利比亚政府稳住了局势和统治地位,前者将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经济代价。反之,如果帮助反政府武装上台,法国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法国一直试图表现自己的独特立场,“寻求表现出自己具有领导能力”,如果萨科齐赌赢了,“他就在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中拥有了一张很好的牌”。总而言之,利比亚局势的动荡,为法国谋求政治和经济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为此,在联合国决议刚刚通过几个小时,法国就率先向利比亚发动了攻击。
美国
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泥潭的美国起初并未积极推动对利比亚动武。那么,它为何最终加入了打击行列?这是因为 奥巴马政府担心英法抢了风头。此外,在利比亚政府军逼近反对派重要堡垒班加西、反对派陷入困境之时,阿盟表态支持在利设禁飞区,从而卸去了奥巴马的担心:对利比亚动武不会会被认为美国是在对伊斯兰世界发起战争。
英国
至于英国,早在利比亚爆发骚乱之初,卡梅伦就积极倡导设立禁飞区,进行军事干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因为英国对其国际地位日趋式微并不甘心,卡梅伦政府积极参与这次军事行动就是为了显示其国际影响力。另外,他领导的联合政府上台不到一年就遇到能否处理好国际事务的挑战,这是对卡梅伦领导能力的考验和展示。此外,英国对其国际地位日趋式微并不甘心,欲借此机会表现一把。
美英法虽各有自己的算盘,但它们也有共同目的:利用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举事的难得机遇,推翻对西方来说一直是如鲠在喉的卡扎菲政权(卡扎菲执政40多年,前30年积极反对西方霸权主义,与萨达姆并称伊斯兰世界反抗西方的英雄);向利反对派提供支持,为其一旦上台后在该国谋取更大石油利益埋下伏笔。
笼罩在利比亚上空的硝烟终将会散去,利比亚、卡扎菲和他的家族最终会成为历史。古人说的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利比亚局势的演变和西方集团对利比亚的军事入侵使中国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1.一个国家的军事工业是不能依赖外国的。从利比亚军事重武器被西方精确打击就可以看出。由于购买西方的武器,利比亚的很多关系到国家生存的军事基地,军事情报,军事清单和能力被西方解密,让西方已经对其:知自知彼。所以陆军重装均被遭到毁灭性打击。
2.制空权的重要性。现在的几次战争都是以空袭的方式开始的。制空权已经成了战争打得赢的关键。
3.只有拥有能够打击摧毁敌对势力本土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止戈赢得真正的和平。冷战后西方发动的几次战争都是不具备对西方本土进行打击的国家如伊拉克,阿富汗,卢旺达等。并且都曾经严重依赖过西方。所以中国若真正不再挨打,就必须拥有全球到达的机动能力,这样就应该具有核动力航母,大型远程隐形轰炸机重型快速运输机,全球的信息通信体系,多位一体的多次核打击能力。所以当时大飞机运10的被肢解就是当时的最高领导犯得最大的军事错误。现在已经让中国承受比建国时更大的战略压力。后果就是中国的快速机动运输能力,快速战略投送能力的丢失。另外中国的高铁在发展时也应该保留足够的不依赖电力的火车以备战时电力系统中断时供军队机动使用。这也是最后的保证。
4外交上中国不能盲目的支持西方屡屡滥用武力,使得西方篡改联合国的决议,对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进行侵略。5.对内部分裂势力绝不能让其做大,应该坚决的镇压,干净利索的解决分裂势力。对**集团可以越境清除。对流亡的敌对势力可以全球追杀。给国家除后患。以免以后被敌对势力扶持深入内部事务。加大精英集团先富势力裸官势力将资金和家属转移到海外的卖国行为进行镇压。因为以后这些资金很可能就是掀起内乱的本钱。做到釜底抽薪。加大黄金储备,资源储备,以备战时急用。总比老买西方的白条当用。利比亚被冻结的资金为300亿,而国家内仅能用60亿美元。这就是敌对势力变相赖账,以本国财力打败本国的经典案例。若战争时中国的庞大外汇被西方冻结中国还能打仗吗?只有不战自败。还不如投入资源储备,发展国内的军事工业,回购控制中国各个行业的跨国公司。自己的钱包让别人掌管是很危险的。
6.稳定仍然是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基础。从利比亚逃离的难民就可以看出,政治混乱战争受苦总是最基层的百姓。
7.硬实力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最有效的手段和力量保证。从利比亚对西方和中国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西方在打击利比亚,而利比亚仍然不敢切断西方的石油供应,而中国对利比亚没有任何威胁所以他敢不拿中国当回事,将中国的利益直接剔除。这就是政治的本质。
关于利比亚局势演变的原因和启示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继续关注,最后,我以东林疏远的一幅对联结束我的讲座,与同学们共勉: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