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的精品

时间:2019-05-12 13:4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散文中的精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散文中的精品》。

第一篇:散文中的精品

散文中的精品

——解析《秋雨散文》有感

《秋雨散文》包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缰》五部分。

《文化苦旅》是作者第一部散文集,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全书共37篇,旨在探讨中化文明兴衰荣辱的内在原因,以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借鉴。本书中的序言有这样一句话:“我无法不老,但我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苍老后的年轻。”这段表述,表面看似作者在谈年龄,其实在谈中华文明百年的风雨与坎坷,百年的屈辱与无奈,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刻骨铭心,经苦涩后的回味,中国人要找回雄汉盛唐时的辉煌,即苍老后的年轻。

《山居笔记》是作者继《文化苦旅》后又一本探讨传统文化的散文集。作者在香港沙田的一个山坡上,完成了《山居笔记》的写作。文中表达了作者自觉承担起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让读者一起去感受中华文化中感人肺腑的辉煌和让人窒息的阴影。

《霜冷长河》是作者以探讨当今各种社会现象的一本散文集。作者反复思考,觉得中华文化留给现代最深的阴影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由此带来的处世观念,因此,作者在本书中逐一进行探讨。

《千年一叹》一书,是秋雨先生考察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及印度河——恒河文明所写成的102篇日记。全书重在探讨这些曾孕育过全人类的古文明彻底坍塌的内在规律,同为人类古文明的中华文明得

以延续的根本原因。

《行者无缰》一书,是作者继《千年一叹》之后,考察欧洲文明所写的79篇游记散文。文中探讨了欧洲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在充分肯定欧洲文明为人类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欧洲文明“自满、自享、自闭”的隐忧之情。

秋雨散文,文字极尽优美,而情感却是沉甸甸的。它对我们反思传统、开拓未来,创建新世纪的精神文明,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第二篇:浅析冰心儿童散文中

浅析冰心儿童散文中“爱的哲学”

内容摘要 冰心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作品,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开拓性。她在文学创作中的鲜明特色以及她对新文学的贡献和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非常突出的,而在冰心的作品里,成就最显著、影响最广泛的当属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散文。此文着重从创作题材、艺术特色、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来浅析冰心儿童散文中“爱的哲学”。

关键词 冰心儿童散文 创作特色 爱的哲学

一、冰心儿童散文的创作特色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生于福州。童年在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幼年的私塾启蒙学习,为她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的影响。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她自1919年开始文学创作,到1994年基本搁笔,度过看她漫长的创作生涯。特别是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冰心可以堪称为实际的开拓者,比如《寄小读者》就是中国散文园地的一朵奇葩。冰心用她丰富的知识、纯洁的感情、新颖的形式、清丽的语言为“五四”以来的小朋友们开了一扇启迪心灵的窗口。

冰心是“五四”以来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同时也是第一个有影响的儿童文学家。她的个性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散文创作上,特别是她为儿童写的那些散文格外显得绚丽多彩。探讨冰心儿童散文的创作特色,评价其中的得失,对繁荣我国现阶段的儿童文学创作,特别是促进儿童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冰心儿童散文前后期创作风格不同。冰心早期儿童散文以虔诚地讴歌母爱和童心为主要内容。这一特色与冰心超阶级的“爱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她幻想把“母爱”作为改造世界的原动力,用“爱”来感化世人。这是行不通的。如果把冰心这个时期“爱的哲学”进行简化说明,大体结构是:造物者上帝赐予每个人以母亲,又为人类创造了自然;母亲以爱联络了整个社会,自然以爱联络了整个宇宙;

1中人类是母亲的儿子,又是自然的儿子。这种境界最初在《往事·以诗代序》○表现过,她说:“人世间只有互助与匡扶,深山里兔儿相伴着狮子,海底下长鲸回护着珊瑚。”这时期作品中表现出的改良色彩,对于那些感到人生虚无的资产阶级青年来说起到了暂时疗伤的作用。他们虽然站在统一的战线,但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能在黑暗的现实中受到心灵的创伤。但是冰心提倡母爱和童真的积极面更值得关注与学习,冰心的爱的歌唱,既传达出全人类普遍认同、凡人皆有的一种高洁情愫,也表现了生活在充满虚伪、奸诈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纯真、无私的感情的渴望。这种爱的启迪正是现代人性的初步觉醒,是典型的“五四”启蒙话语。从这个层面上看,这种“爱的哲学”是积极的。也正是从冰心开始,母爱才受到理直气壮的认可和普遍的文学关注。冰心是世界文学中把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家之一。冰心以最炽热的语言讴歌母爱,把母爱宣扬为至诚至大、至高无上的伟大力量,把母爱宣扬为孕育着一切的“万有之源”。在她的笔下,母爱是博大、深厚、忘我的,母亲的爱又是具体可感的。当不安宁的心灵需要寻求安慰和归属的时候,母亲就成为最安全的避风港湾。特别是在国外几年写的《寄小读者》集中,她用细腻温柔的笔调把这种赤字之情写得深情动人。

2中,她这样写到,“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如在《往事

(一)之七》○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风雨中,红莲旁边一个大荷叶慢慢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为它承受了全部的风雨。这种联想,对崇高母爱由衷地赞叹,是多么值得尊重。

冰心还把对母亲的挚爱与对祖国的情怀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她散文中的思想情绪和爱国情愫赋予了它们更积极、更丰富的内涵。冰心总用一种亲切柔和的口气,娓娓道来,详略有致,充满了恳切的情意。这种“爱的哲学”充满了温柔的色彩。对童真的歌颂,是冰心宣扬的母爱向另一方向的自然延伸。冰心把童真看得格外珍贵。她认为“可爱的,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她把儿童看做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朋友,以童真之美善反衬社会之丑恶和堕落:“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她把儿童作为纯真的象

3里,冰心借小朋友杰的话,把海想象成一位海神:“海征。在《往事·十四》○霞是她的扇旗,海鸟是她的侍从;夜里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行在海波之上„„”这种充满童心的想象显得奇特美丽!如此感染力正是冰心与儿童读者间的桥梁,是开启儿童思想和心灵世界的钥匙。她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寓教与情趣中,以情感人。她不以空泛的说教,生硬的训诫来教育儿童,而是侧重于爱的启迪、爱的熏陶,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培养他们成为心灵健康的现代文明人,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这种爱的启迪化作作者的真性情,化作作者的悄悄话传递给小朋友。她将自己的整个内心世界袒露在儿童面前,让自己的心灵与读者的心灵相撞,不时爆出感情的火花。这种现代民主思想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是水火不容的。这方面的“爱的哲学”是积极的、值得倡导的。后来,冰心有机会较广泛地接触国内外的现实生活,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有了很大扩展,作品中有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构成了富于时代气息的广阔背景。比如在《二寄小读者》中,展现了一幅幅国际间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画面和绚丽多姿的异国风情,她描绘出了意大利西海岸绮丽的风光,英国格拉斯哥城的苏格兰民歌晚会的情景,塔什干亚非作家会议的盛大;也向读者诉说了意大利农民和工人的苦难生活,美国、非洲黑人的不幸命运和他们的斗争。冰心基本放弃对身边琐事的描写,而努力用她的笔来吹响时代的号角。以新的革命的思想来教育小读者,再也看不到那种悱恻动情的亲子之爱的描写,转而描绘祖国伟大美丽的生活和时代风云的变化,还在文章中揉进一些天文、地理、历史方面的知识,使小读者在阅读中扩大知识面,增添智慧,培养儿童的博爱之心和进取之心。冰心由一个“知心姐姐”变成一位慈祥的老师。跳出母爱的狭窄小圈子,并没有使她的作品特有的情感魅力消退,而是使她的作品题材面扩展了。继续传播她的“爱的哲学”,只是意义更深厚,内容更广阔了。这些变化都是在“左”的文艺思潮的影响造成的结果。

二、冰心儿童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除了极具特色的创作题材,冰心的儿童散文也是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要诠释冰心儿童散文中“爱的哲学”,还应该细致了解冰心在儿童散文创作过程中的艺术风格转变。柔和的笔调,微带忧愁的色彩,含蓄委婉的手法和清新明丽的语言,是冰心早期散文艺术风格的基本特色。她的散文总是以情感人。她善于攫取生活中的片段,将其融汇进自己的情感波澜中,用温柔的情思和微愁的意绪感染读者,把读者带进诗一般的美妙的境界。这种微愁的意绪正是冰心所刻意追求的自己情感的独特性,也是她作品的主旋律。冰心幼年随父母住在烟台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海边那孤独的灯塔,萧索的村庄以及如诉如泣的喇叭声,都以忧郁的色彩深深地印进冰心的脑海里,化作一种潜在的情感力 量。形成她的作品的基调。《通讯·十六》便是这一时期作品里流露出来的主要情绪,去国怀乡,思念母亲。冰心写到,当客船一离开黄浦江岸,她便想起“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去苦”的诗句,这种客居生活的愁绪和童年生活的感情印记叠印在一起,表现为冰心作品中具有独特情感的“乡愁”。无边的乡愁,经过冰心着意的渲染和诗意的处理,变得格外凄恻感人。比如在《往事

(二)·六》4中,她这样写着乡愁:“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掠着头发,发上掠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上捏着了乡愁。是实实在在的躯壳上感着的苦痛,不是灵魂上浮泛流动的悲哀!”冰心的乡愁里深蕴着爱国情感。这种流贯于冰心作品之间的淡淡的乡愁,形成一种内在的旋律和笼罩整个作品的艺术气氛,使之更具艺术魅力。如果说,冰心是写母爱最成功感人的作家之一,那么。她也是写乡愁最成功最感人的一位作家。除此之外,冰心更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语言是冰心诠释“爱的哲学”最好的工具。

三、冰心更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

无数文人墨客对她的语言充满羡慕,有独到的见解。王欣先生说“她感觉细腻、想象舒展、谈吐生香、举止凌风,她用平易的白话文娓娓讲述,却旋起了数千年文学的优雅柔美的乐感。”王欣先生还说,“胡适甚至撇开了自己对文言的蓄谋攻击而明确的褒扬了冰心白话文中注入古典汉语诗文的首创佳绩。”并声称:“这一语言高度至今未被超越。”她的散文作品里,不但清新柔美的句子随处可见,而且文字铿锵悦耳,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和图画美。她善于把抽象的情感表达得十分具体生动,因而能抓住儿童的心使孩子们得到美的享受。温柔多情,微带忧郁的色彩,含蓄不露的艺术表现,清新隽永的文学语言,成了冰心在作品中所努力追求和精心创造的艺术风格。这种语言魅力和作者早期的接触古典文学是分不开的。冰心7岁就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她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比较深厚的修养,在创作中合理地吸取和融入一些文言词汇和句式,精心地推敲、锻炼,变成自己独有的清新、古典的语言。在当时被读者誉为“冰心体”的文学语言。如《通讯·七》中有这样的词句,“痴绝的无数的送行者,在最远的最重的离愁,飘然西去!”这便是活用了李清照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如果说冰心早期的创作在清丽,典雅与抒情韵味中既含着温柔、又泛着忧愁。那么解放后,她则保持了自己原有的语言个性,原来的清丽、隽永等风格也等到了发展,其中的忧愁荡然无存,取代的是喜悦、明快、刚健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是冰心前后期儿童散文创作特色的一个重要区别。解放后,冰心不但大力呼吁为儿童写作,而且身体力行,写下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儿童散文。反映了崭新的生活和崭新的时代,在《还乡杂记》等作品中,依然洋溢这“冰心体”的迷人风采,且结构更严谨,笔墨更精湛了。冰心是一位用文字代替色彩的画家,她用极淡雅简约的笔调描绘。如《在寄小读者·通讯五》写西西里岛海边生活的风味:“枕上听得见鸥鸣和潮响,用饭的时候,仿佛也在啖咽着蔚蓝的水光„„”冰心后期写的《我的故乡》、《我的童年》等篇章,感情真切,文笔扑美,具有高度文学性,既是优秀的传记作品,又是儿童散文佳作。从讴歌超阶级的“母爱”,到尽情歌颂共产党的英明伟大,讴歌祖国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不再以小资产阶级的情怀描写自然,而是透过美好景物的描绘,讴歌当家作主、用辛勤劳动改造和装扮祖国的美丽河山的人民。写得朝气蓬勃,生机盎然之景,抒发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这些无不深深地刻印着伟大的民族艰难而稳健的足迹,无不凝聚着作家对历史的深刻的思考。几十年来,她也曾彷徨过,但她总是不停地进步,即使是泥泞、荆棘、她也踏过去,在时代的风雨里摸索这,跋涉着,寻找着真理,追求着光明。如果说,冰心过去那种风格只能得到旧社会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所喜爱和追求,那么可以说,冰心后来的艺术,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的艺术财富了。冰心儿童散文中“爱的哲学”,从只能充当一济良药发展到超阶级的现实扥大爱。

在冰心的创作生涯中,她的儿童散文在题材、艺术特色、语言等方面都发生着显而易见的变化。这些变化和她的出生及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冰心出生于在一个海军军官家庭,这个资产阶级家庭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有着联系,充满了儒家色彩。她从小接触了统治者视为禁书的宣传品,在家庭的小环境中耳闻目睹的是父亲身上的传统爱国思想。之后,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中。冰心作为当时的以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势力和旧礼教有所否定和揭露,同情弱小者;但也对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有所肯定。在前辈们改革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情况下,她找不到出路,她彷徨、迷茫、忧愁,只只好躲进较狭隘的”爱的哲学“自我陶醉,远离现实斗争。这体现了一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但形成冰心早期忧郁色调的本质并不是家庭,而是当时没有先进的世界观的指导,没有与广大群众密切结合,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科学的答案。解放后,冰心回到祖国,享受到了党的关怀。得到可接近劳动人民和参加政治活动的良好条件,面对这灿烂的现实和英雄的人民,她的大多作品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她关心儿童文学,已不只是为解放思想,而是认识到如何培养革命的接班人。冰心在她的儿童散文中努力以全新的思想来教育读者,描绘社会只要祖国崭新的生活,闪耀着一种以往所没有的新思想的光芒,给小读者勾画了一幅幅国内外的美好风光。冰心用旧的手法描绘新的事物与她原有的风格有区别又有联系,逐渐形成她的新风格。解放后,冰心形成了一种深沉的战斗激情,明朗的艺术色调。含蓄地表现手法和清新秀丽的文学语言和俊朗明丽的美。

浏览阅读冰心的作品,可以发现“爱”的主旋律贯穿在她所有的作品中,她虽然很少正面地表现时代风云、重大的事件,但是。她的作品具有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纯正的审美趣味与强烈的道德力量,使她的作品永葆不凋谢的艺术青春,赢得一代代读者的喜爱。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著名作家,也是在儿童散文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并取得非凡成就的艺术大师,作为一名女作家,冰心以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为本世纪之末的四个现代化的主人们写出了很多有益的东西。从冰心半个多世纪创作的儿童散文中,我们不但能得到美的陶冶,而且可以得到许多有关儿童散文创作的宝贵的启示。所以,冰心对儿童文学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她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儿童散文大师!

注释:

冰心《往事》开明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

参考文献: 〔1〕茅盾.《冰心论》.《文学》第3卷第2号.1934年8月出版 〔2〕王欣.《冰心佳作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3〕冰心.《樱花赞》(散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12月 〔4〕陈恕.《冰心佳作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5〕冰心.《冰心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0月 〔6〕冰心.《冰心散文选》.人文出版社.1953年出版 〔7〕汪文顶.《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文艺评论》.1997年第五期

第三篇:鲁迅散文中的童年

鲁迅散文中的童年

从小就开始读鲁迅的文章。

场念文会× 20 = 400

微笑拗过老先生,有

头的从乡× 20 = 400

下来的长孩土,还有

工子20 × 20 = 400 的闰

鲁讨喜长

迅厌欢

又又的妈× 20 = 400

妈这从世

…些他界

…人的里× 20 = 400

走过,从此在

印他× 20 = 400

就了 的里。的

脑 鲁童

海迅年× 20 = 400

是的,他们

快至少向展

乐我示× 20 = 400 的快福的。讨

便乐厌

是幸他背× 20 = 400

书,因为要猖兴

去会奋五而得× 20 = 400

狂跳,他向玩村,心里

往的好乡20 × 20 = 400

一儿着捕

个的抓猹劲想鸟的× 20 = 400

夜晚,他也负不

欺己欢× 20 = 400

会自喜

的小孩子,有着孩

子20 × 20 = 400 的

顽劣天性。这仅

不仅鲁× 20 = 400

迅,也是我心中的自己。从他的

× 20 = 400

童年里,我了己。

看我 × 20 = 400

到自

当鲁迅面暗会,对的他决× 20 = 400

黑社

定起入白

要笔反色

拿投对恐× 20 = 400

怖斗中,便他 的知世

战他道界× 20 = 400 便无的黑暗。

是义反顾 × 20 = 400

得不到,就渴望。

越是越是 × 20 = 400

并不是鲁迅生活得不如意,× 20 = 400

他有结婚,己庭,有自的有事× 20 = 400

业有孩子。有常

他也平常20 × 20 = 400

平的

幸福,然而时难此苦愁× 20 = 400

他的忧

似乎多过小乐,他的于是× 20 = 400

小快

他己得乐

把不的全

自多快部× 20 = 400

加在了他年上,的生使得× 20 = 400

童活

他的童年过好,变分他或× 20 = 400

得美

许回初

是归的

想最生× 20 = 400

活,无忧无虑。鲁然迅 20 × 20 = 400

而回

不到过去光,无 的也就法20 × 20 = 400

时重新光平生活。拥明稳

有而的他× 20 = 400

寄情于他年,力 的他倾打20 × 20 = 400

童造

过去世界,一切变得

的让都美× 20 = 400

好。这种美与众 × 20 = 400

好是鲁迅多文

章黑截反的,中暗然 的是相甚× 20 = 400

至坚弃思。

有决的

种背意20 × 20 = 400

读的喊《

鲁《》狂

迅呐读人× 20 = 400

日记》读他的很多作品,会心情 × 20 = 400 沉落觉己

闷甚得也

低至自开× 20 = 400

始愤俗子时,有世的点嫉样你× 20 = 400

是不象作

绝会到品

对想他下× 20 = 400

的童年,如般。

清 水20 × 20 = 400

× 20 = 400

第四篇:如何赏析散文中的议论

如何赏析散文中的议论

梁平

整理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熔情感、形象、哲理于一炉,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以鲜活的形象感染人、以深邃的哲理启示人,因此,我们在赏析时,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融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捕捉特点、把握情思法

散文中的议论富有“思想”、“理性”、“理趣”,但往往又是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作者因情生议,以议托情,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看法等,并寄托着自己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的情思。如朱自清的《背影》与《荷塘月色》,其情思就有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在赏析议论句时,既要知人论世,整体把握文本的意蕴和气脉,更要透析文本,捕捉特点,深入理解文本独特的深刻的“这一个”情思,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例1.阅读章含之的《谁说草木不通情——忆冠华》中的片断,说说划线句子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这棵当年冠华最心爱的也是最茂盛的柿子树,自他离去之后逐渐枯萎,而今年,它伸展到卧室的屋檐下的全部枝干竟都枯死了!„„这柿树对冠华如此多情,他走了,它也逐渐失去了生命。但我不知道这柿树的一半枯死是对有情还是无情?每年我盼望它开花结果,又怕它开花结果。„„如今,他走后的第四个春天,柿花终于没有了,我连当年冠华抚摸过的枝叶也看不见了,它不再给我安慰,也不再给我悲哀,这是对我有请还是无情呢?

【分析】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柿树对乔冠华是如此多情,乔冠华走了,柿树也逐渐失去了生命。作者深感柿树与乔冠华“心有灵犀一点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作者通过对柿树荣枯的含情式设问,表达了对乔冠华的沉痛思念之情。

二、揣摩手法、感受形象法

散文中的议论是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语言,侧重于感性,极富“视觉冲击力”。作者常常采用新颖的比喻、生动的拟人、精彩的设问、整齐的排比、巧妙的对比等手法,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幻化成一个个具体的境象,寓理于人、于事、于景、于物等。我们在赏析时,必须透过作者描绘形象并借以说理的文字,揣摩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再现了什么形象,表达了什么观点。

例2.阅读阿富汗当代散文家乌尔法特的《生活》中片断,找出议论性句子,说说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塑造形象、表达“思想”的。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荫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制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的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中午耕过地。所以人不会觉得那样需要水。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到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以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分析】议论性句子是后两段。作者运用对比法,对不同事物的特征加以比较,加以褒贬,揭示不同地位、不同经历的人对“生活”的不同体味。作者还运用设喻法,以不同的人对“水”的需求为喻,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困苦、艰难的人,才能够真正懂得“生活”的丰富含义,享受“生活”赐予的幸福芬芳。这样,寓深奥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中,韵味悠长。

三、领悟哲理、探究“思想”法

散文中的议论,是散文之“魂”,具有哲理性和思辨美。这些议论往往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作者直接说出来。作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明自己独到的感悟。二是由作品中的人物说出来。作者或托物入理,或托事寓理,或象征喻理,含蓄地揭示生活哲理。我们在赏析时,要参照全文进行理性思考,悟透作者所表达的哲理,探究作者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思想”。

例3.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片断,说说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哲理,并探究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分析】最后一句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地坛这一独特的环境,使作者感悟到人生的艰难,而这种环境“弥漫”着沉静的“光芒”,又使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

四、准确定位、体会作用法

散文中的议论具有非同不可的作用,一般来说,用在开头,能揭示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用在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条理分明,结构谨严。用在结尾,则点明意义,升华思想,起收束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还与开头相照应,首尾圆合。我们在赏析时,可以根据议论性句子所在的位置,全面体会它的作用。

例4.茅盾的《风景谈》写了六个画面,下面是穿插在六个画面中的议论性句子(或在段首,或在文末),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分析】首先,作者在描述风景后,发表几句议论,既是对前面描述内容的深化,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点睛之笔。其次,议论与议论之间紧密联系。总体来说,是“自然伟大,而人类更伟大→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更伟大→具有民族精神的人类活动,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这些议论既表现了“自然与人”的关系,更步步推进,层层深入。

第五篇:试析瞿秋白散文中的忏悔意识

试析瞿秋白散文中的忏悔意识 关键词:忏悔意识 俄罗斯文学 瞿秋白散文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下,瞿秋白的散文具有了深刻的忏悔意识,在散文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散文《多余的话》中他做了深刻的阶级自我、个性自我、政治自我的忏悔。忏悔意识使瞿秋白的散文显现真诚严肃的品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瞿秋白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堪称散文史上优秀的作品。与其他现代散文作家的作品不同,兼具文学家与政治家于一身的瞿秋白的散文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笔者称之为政治散文。瞿秋白散文的政治性体现在其散文中蕴含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审丑意识和忏悔意识。本文讨论的是其散文作品中的忏悔意识。

忏悔本是人类基于对原罪的恐惧和对天国的向往而产生的一种神圣的宗教情结,忏悔意识是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质。在西方出现了众多体现忏悔意识的经典作品,如奥古斯丁、卢梭、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忏诲意识向来不强烈,对忏悔心理的描述也不多。中国现代作家的忏悔意识是“拿来主义”的功绩。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外文化接触、碰撞中,汲取和借鉴了外国文学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作家在向西方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将忏悔意识注入中国文学中,使中国文学开始了自我认识和自我审判的旅程。

瞿秋白的忏悔意识来自于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瞿秋白和俄罗斯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一生的文学活动几乎都和俄罗斯文学联系在一起。瞿秋白的文学活动是在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浸润下进行的,不论其文艺思想、文学评论还是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摆脱不了俄罗斯文学的印迹。正如有人所说:“俄国和俄罗斯文学引导瞿秋白在寻求光明的道路上奋然前行。”忏悔意识是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特征之一,正如赫尔岑所说:“在俄罗斯精神中有一种特征,能够把俄国与其它斯拉夫民族区别开来,这就是能够时不时进行自我反省,否定自己的过去,能够以深刻、真诚、铁面无私的嘲讽眼光夹观察它,有勇气公开承认这一点。没有那种顽固不化的自私,也没有为了获得别人的谅解因而归咎自己的伪善态度。”忏悔意识渗入到俄罗斯文学中,主要表现为作家的自我反省精神、自我批判的态度或深刻的自我分析。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具有忏悔意识的作家比比皆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通过表现主人公的思考、追求和苦闷,显示出了贵族阶级自我反省和检讨的意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的主人公毕巧林对自己虚度一生的总结和批判,对自己生命的意义的拷问,以及对自己每一个行为都作了无情的解剖,体现了个人内心世界的反省;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更是被赫尔岑称为“现代俄国可怕的忏悔”;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是“无所顾忌地解剖自己”的最后的绝唱;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集中在他晚期的作品中,在《我的生活》、《忏悔录》、《回忆录》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无情的自我暴露和深刻的自我忏悔;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同样可以看到以“灵魂的拷问”为形式的忏悔。

对于俄罗斯文学中的忏悔意识,瞿秋白特别留意。他多次论述到俄罗斯文学中“忏悔的贵族”,赞叹“忏悔绮年”的普希金,敏锐地注意到美海洛夫斯基在《转变中》描写的非个人而是“社会的自觉”的“贵族的忏悔”。体现忏悔意识的作品。如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人生思索和文学观念。在《饿乡纪程》第二至五节中,瞿秋白以自传的形式记叙了自己的家庭、出身、谋生、求学、思想变化的经历,在读者面前坦露真我,在《赤都心史》中这种自我认识、自我忏悔更加深刻和自觉。而其在就义前所写的《多余的话》简直就是一

篇自我剖析、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忏悔书”。

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瞿秋白自称“忏悔的贵族”,说自己具有小布尔乔亚知识者的“自我分析的脾气”。实际上,这种自我分析,自我解剖,正是瞿秋白作为一个正直真诚的知识分子突出的性格特点,李泽厚说:“知识者除了歌颂,便是忏悔”。瞿秋白对自我的忏悔是全方位的、彻底的自我否定与批判,正如他在《多余的话中》所说:“我愿意趁这余剩的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写一点最后的坦白的话”,“彻底暴露内心的真相”。

一、破产的士的阶级——阶级自我的忏悔

对阶级自我的忏悔首先表现在对自己所属阶级、社会地位的否定与批判。瞿秋白在提到俄罗斯“忏悔的贵族”时,尤为注重的是他们“自己牺牲家庭的幸福,上等人的特权”而“往民间去”的决心。作为中国的“忏悔的贵族”,瞿秋白首先否定了自己出身的阶级。他诞生于“士”的阶级的家庭中,旧时代在社会上享有特权,是所谓的“治人之君子”。对于这样的阶级,他清醒地看到了其丑恶、阴暗和腐朽的面目,因而他的批判便鞭辟人里:“好的呢,人人过一种枯寂无生意的生活。坏的呢,人人——家族中的分子,兄弟,父子,姑嫂,叔伯,——因经济利益的冲突,家庭维系——夫妻情爱关系——的不牢固,都面面相觑戴着孔教的假面具,背地里嫉恨怨诽诅咒毒害,无所不至。”(《饿乡纪程二》)对自己的出身阶级,对自己的家庭,瞿秋白给予了无情的揭露,暴露出旧的封建官僚阶级的无能、空虚和伪诈。对本阶级的批判表现了瞿秋白封建社会“逆子贰臣”的叛逆心态。

对成长于这种家庭环境中的“自我”,瞿秋白是很不满意的,对自己的弱点缺点,他毫不留情地揭发披露并加以自责式的批判。他忏悔自己“绅士阶级”的死要面子,无能无为。在《多余的话》中,字里行间透露着瞿秋白对那段生活的忏悔,对自己“始终没有脱掉的绅士意识”的谴责:虽然家境早已破落,但“绅士的体面„必须‟继续维持”,“士的阶级”的颜面还要维护。这一“必须”包含了多少辛酸、苦痛、无助、无奈,还有窘迫、届辱:家里没米煮的时候,还用着仆妇,积欠了她好几个月的工资;为了穿长衫,在母亲死后,还剩下40多元的裁缝债。而作为绅士阶级的“少爷”他自己“从没有亲手洗过衣服,烧过一次饭”。面对这样的生活,瞿秋白倍觉心虚无聊:“破产的„士的阶级‟大半生活筑在债台上,又得保持旧的„体面‟,不让说是无赖呵!”(《饿乡纪程三》)

瞿秋白毫不避讳破产的士的阶级的封建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他坦然地说,悲惨的环境,“家庭旧道德培植扶助”,将“我牢锁在心灵的监狱里”,“几乎没有把我变成冷酷不仁的„畸零人‟。”(《饿乡纪程三》)我心灵的“内的要求”与“这种最畸形的社会地位,濒于破产死灭的一种病的状态”相矛盾,这种家族带给“我”的是与生俱来的“痛、苦、愁、惨”。(《饿乡纪程二》)垂死的家族制给“我”造成的痛苦深入骨髓,“映射在我心里,影响于我生活,成一不可灭的影象,洞穿我的心胸,震颤我的肺肝,积一深沉的声浪,在这蜃楼海市的社会里;不久且穿透了万重疑网反射出一心苗的光焰来。”大家族之中道貌岸然的人际关系,使我感到人生的昏昧,怀疑人生的意义,导致“我心灵里虽有和谐的弦,弹不出和谐的调”。(《饿乡纪程二》)

二、中国之多余人——个性自我的忏悔

对于自己的个性,瞿秋白作了深刻的自我分析,称自己是中国之“多余的人”。“多余人”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是贵族知识分子的一部分。这些人厌倦了上流社会空虚乏味的贵族生活,希望寻求有意义的新生活。然而贵族教育并没有让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加之他们自身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以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最终成了一事无成、毫无用处的多余人。在《俄国文学史》中,瞿秋白认为这是当时俄国知识界的通病,他们“大概都不能实践,只会空谈,其实这些人的确是很好的公民,是想要做而不能做英雄的。这亦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期间的当然现象……他们的弱点当然亦非常显著:这一类的英雄绝对不知道现实的生活和现实的人;加入现实的生活的斗争,他们的能力却不十分够。幼时的习惯人人很深,成年的理智每每难于战胜,——他们于是成了矛盾的人”。

作为中国之“多余人”,瞿秋白把自己这种悲剧性性格特征的形成归结为“脆弱的二元性”。他认为自身的二元性格使其成为一个无用的、多余的、矛盾的人:一方面是生就的浪漫派,“时时想超越范围,突进猛出,有一番惊愕歌泣之奇迹。情性的动,无限量,无限量”;另一方面,内心却有坚固的现实派的倾向,明白“必须看着现实的生活,做一件事是一件。理智的力,强行制裁”。现实与浪漫相敌,浪漫是“无谓的浪漫”,现实是“抽象的现实”,两种性格倾向的互相牵制,相互抵触,“两派潮流的交汇,湍洵相激,成此漩涡——多余的人。”瞿秋白感叹自己的无能为力,“„社会的无助‟更斫丧„我‟的元气,我竟成„多余的人‟呵”(《赤都心史三五中国之“多余人”》)。

多余人的性格特征,在瞿秋白身上表现为脆弱、游移、软弱、过多的自我分析而不能见之于行动等。瞿秋白对自己的脆弱进行自我解剖、自我批判,对自己的要求达到近乎残酷苛刻的地步,连身体的虚弱都要忏悔。他感叹到:“我是多么脆弱、多么不禁磨练啊!”身体的脆弱是一方面,精神上无端烦闷、感慨、脆弱的特性让在生活斗争中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斗争的勇气,“我不能没有依傍。不但在政治生活里,我其实从没有做过一切斗争的先锋,每次总要先找着某种依傍。不但如此,就是在私生活里,我也没有„生存竞争‟的勇气,我不会组织自己的生活,我不会做极简单极平常的琐事。我一直是依傍着我的亲人。”他坦言,曾以为自己不凡,但回头看看实际也只“同于庸众”。思想上的脆弱则表现为思想摇摆、不坚定。他检讨自己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不纯粹性:虽然“时时刻刻压制绅士和游民式的情感。极勉强的用我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智来创造新的情感,新的感觉方法。可是无产阶级意识在我的内心是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胜利的”(《多余的话》)。

瞿秋白把自己总结成一个矛盾、脆弱、一无是处、毫无激情的人,“我有许多标本的„弱者的道德‟——忍耐、躲避,讲和气,希望大家安静仁慈些等等。固然从少年时候起,我就憎恶贪污、卑鄙……以至一切恶浊的社会现象,但是我从来没有想做侠客。我只愿意自己不做那些罪恶,有可能呢,去劝劝他们不要再那样做;没有可能呢,让他们去罢,他们也有他们的不得已的苦衷罢?”(《多余的话》)可以说,这是典型的“多余人”的性格特征。因为自己的“多余”,他忏悔,悲叹,感伤。

三、历史的误会——政治自我的忏悔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瞿秋白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中国革命的功绩是不可抹煞的。然而在《多余的话》中,他沉痛剀切地反思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把自己的政治生涯归结为“历史的误会”,“十几年的一场噩梦”,一句话完全否定了自己政治上的一切。因为感到自己有负于中国革命事业,应当对党内一些错误负责,《多余的话》时时流露着愧疚、惆怅的心情。对政治自我的忏悔和否定,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全面自我否定、彻底自我批判的态度。

瞿秋白怀着负罪的心情回顾自己的政治道路,每一次都是勉强而为之。走上领导岗位更是因为当时领导人犯了错误,陈独秀退出中央后,没有别人来主持工作,就“轮到”他主持中

央政治局。瞿秋白把自己的政治生涯看作历史误会的机缘巧合,对于他来说,最大的“历史的误会”,便是走上党的领导岗位。处于领导岗位上的瞿秋白可以说是诚惶诚恐,“„捉住了老鸦在树上做窠‟。这窠是始终做不成的。”具有文人性格的瞿秋白坦言自己做政治家的不胜任,反复强调:“像我这样性格、才能、学识,当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确实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我其实是一个很平凡的文人,竟虚负了某某党的领袖的声名十来年,这不是„历史的误会‟,是什么呢?”被推上历史舞台,他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心里苦不堪言却欲罢不能,“一只羸弱的马拖着几千斤的辎重车,走上了险峻的山坡,一步步的往上爬,要往后退是不可能,要再往前去是实在不能胜任了。我在负责政治领导的时期,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欲罢不能的疲劳使我永久感觉一种不可形容的重压。精神上政治上的倦怠,使我渴望„甜蜜‟的休息,以致于脑经麻木停止一切种种思想。”他这段坦白的话,使我们看到一颗饱受痛苦煎熬的心灵,在世人面前坦露自己的内心,暴露自己虚弱的一面,这是需要足够的真诚和勇气的。瞿秋白时时刻刻都处在自省自责颓然追悔之中。真心诚意地承认并忏悔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他自嘲偷来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的头衔,除了用“一知半解的马克思主义方法来推论外,却又没有什么别的方法。事实上这些推论又恐怕包含许多机会主义,也就是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在内”。他甚至不厌其烦地为自己列了一长串错误清单。军事上:“对组织尤其是军事非常不明了也毫无兴趣,所以只发表一般的政治主张,其余调遣人员和实行的具体计划等就完全听组织部军事部去办,那时自己感觉到空谈的无聊”;政治上:“1931年初就开始我政治上以及政治思想上的消极时期,直到现在。从那时起,我没有自己的政治思想”;“我就在敷衍塞责,厌倦着政治却又不得不略为问一问政治的状态中间,过了一年”;“最后这四年中间,我似乎记得还做了几次政治问题上的错误。但是现在我连内容都记不清楚了,大概总是我的老机会主义发作罢了”,对自己所犯错误的一连串的揭发显示了瞿秋白忏悔的彻底性。他的自我批评忏悔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赎罪意识。他近乎残忍地否定自己:“像我这样脆弱的人物,敷衍、消极、怠惰的分子,尤其重要的是空洞的承认自己错误而根本不能够转变自己的阶级意识和情绪”的人,“如何还不要开除呢!”

深刻的自我剖析批判,真诚的自我忏悔是瞿秋白散文的深刻内涵,他把自己的痛苦无奈、忏悔自责毫不掩饰、痛快淋漓地全盘托出,没有任何掩饰和辩解。他心怀坦荡,“我不过想把我的真情,在死之前,说出来罢了。”瞿秋白以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所应有的真诚和坦率,完成了一生的忏悔,这种忏悔丝毫没有减损他的形象,相反,正是这种忏悔使他的人格得到最后的升华。真诚的忏悔意识使他的散文显现出严肃的品格,表现出一种惊世骇俗的深沉与哀婉的凄美,给读者以涤荡心灵的震撼。

【参考文献】

1.《多余的话》瞿秋白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11出版)

2.《瞿秋白文集》瞿秋白 人民出版社(1996-06出版)

3.《瞿秋白的这一生》高卫华、郭化夷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04出版)

4.《俄国文学史及其他》 瞿秋白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08出版)

下载散文中的精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散文中的精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龙应台散文中优美的语句

    龙应台散文集《目送》中的感人句子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 中文摘要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处流露出对生命困苦极限的体验、感悟和内省,他散文中的意象无时无刻都在体现着生命......

    图画美在优美散文中的体现

    图画美在优美散文中的体现 散文,是美的文学。美的思,美的情,美的景,美的色彩、音响,美的动与静。好的散文像一幅图画,具有图画美,除了要求感情灼烈以外,还应当意境隽永。“状难写之......

    苏轼散文中的山水与人性

    苏轼散文中的山水与人性 关键词:苏轼散文、山水之美、民生疾苦、豁达态度 序论:无论是求知若渴的学生,还是教书育人的教师,亦或是学识渊博的散文爱好者,苏轼的散文一直是学习的......

    鲁迅散文中的对封建思想的批判

    鲁迅散文中对封建思想的批判 摘要:鲁迅的散文中记录了他的儿时的一些记忆,借以来怀念童年、同情弱者,或者批判军阀手下的文人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余秋雨散文中的“寻根”情结(五篇材料)

    摘 要:文学上的“寻根”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余秋雨先生是散文中在寻根文学方面的先驱,余秋雨先生用深刻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同时对文化流失的愤懑,余秋雨先生的......

    论冰心散文中真善美的表达[推荐5篇]

    论冰心散文中真善美的表达 王兆隆 渭南电大07春汉语言文学本科 摘 要:冰心散文是一个真善美同一的艺术世界,她赞美自然,讴歌自然,爱慕贤良,探索真理。本文对冰心散文求真、求善、......

    论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精神

    论苏轼散文中的儒释道精神 吴永洪 学号40151802018 摘要: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基于他的雄厚的文艺功底,他的散文在当时的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