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教育学院4
语文学科信息素养课程立体开发策略例谈
侯器
(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江苏 邳州221300)
[摘要] 语文学科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信息素养课程资源。本文从教师课程开发意识淡薄等方面
分析了当前语文学科信息素养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教材为主线整合了各种资源形式“三位一体”的立体课程开发范式。
[关键词] 语文;信息素养;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一、语文学科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界定,多数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育的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它与读、写、算能力一样,属于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基础学力”。[1]
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以来,信息素养教育受到了国内外教育人士的广泛关注,为此,西方国家不仅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评价标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而且还开发出诸如“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在中小学课堂加以推广,这些举措推动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深入开展。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起点低、起步晚,课程开发和培养训练目前都处于起步阶段,这体现在学科目标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培养训练等方方面面,仅以信息素养课程资源开发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1. 课程开发观念滞后,课程开发意识淡薄。课程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首先取决于教师课程开发意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始终被排斥在课程开发活动之外,这导致了教师课程开发意识的淡薄。事实上,具备课程开发的意识对教师而言并非难事,有学者指出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甚至就“来源于教师对‘语文’的正确诠释与把握”[2],因此关键还是要赋予教师课程开发的自主权。
2. 教师信息素养低下,课程开发能力较弱。教师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与开发主体,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素质,然现阶段教师信息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的低下早已成为制约教育的一个“瓶颈”,成为深层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一块“绊脚石”。在中小学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应有的信息素养,他们在拓展课程开发渠道、重组整合各类资源、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以及对资源进行有效“嫁接”利用等方面存在着重大能力缺失,这无疑限制了对信息素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3. 课程开发渠道狭窄,信息利用方式单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网络信息固然要充分使用,但文本课程资源、教师学生家长等生命性课程资源、自然文化古迹等地域性课程资源、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性课程资源对教学同样不可或缺。相形之下,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堂往往比较偏重语文知识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较为忽视学生生活资源、家庭资源、生命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内容与课程形态极为单一。许多一线教师往往一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就
以为是让学生“上网查资料”,这不仅是对课程开发的误解,同时也是对信息素养教育渠道的“窄化”。
4. 课程开发缺少深度,教学实施成效较差。信息素养课程开发问题多多,最大问题还是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缺少开发利用的广度与深度。经常见教师们或抛开文本漫无目的地“挖掘”,或偏重查询零打碎敲地“拼凑”,或简单呈现浅尝辄止地“交流”,或缺少整合生搬硬套地“嫁接”,不仅耽搁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还降低了学科信息素养训练的成效。
二、语文学科信息素养课程资源开发的构想与策略
语文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多质性与潜在价值性的特点,[3] 因此从大的方面来说,语文学科信息素养课程开发可以通过四条途径展开,即依托教科书、教学辅导书开发,依托语文课外活动开发,依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发,依托网络学习环境开发,不过,鉴于语文课程设置的有限性以及语文学科“文选型”教材的特点,我们以为语文学科信息素养课程开发应以教科书为中心、采取整合方式立体展开,其目的是要通过对各类资源集中有效地发掘,拓展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课内外活动紧密衔接及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信息素养训练的成效。下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例,谈谈信息素养教育立体课程开发的构想与策略。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普文,文章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相关知识,阐明了保护地球生态、节约地球资源的重要性,文章语言生动,且寓环境教育于生动叙述之中,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教材。从信息素养教育的角度分析,课程开发可以紧密围绕课文内容采取以下三种策略展开:
(一)切入—深加工策略:紧扣教材内容,深入发掘文本课程资源。
语文教材是充满“张力”的学习源泉,也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语文教育完全脱离语文教材展开,所以开发课程资源首先要深度发掘教材课程资源,这也被称为教材的“二次开发”。
1. 找准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层次处理文本信息:
●训练学生概括信息要点,总结信息中蕴涵的思想。如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理解“课文围绕地球生态保护,介绍了哪些方面知识?”,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填空:“地球母亲多么,多么,她向人类慷慨提供了、、,而人类却向她”等。●交给“浏览式读书法”“筛选式读书法”“问题式读书法” 等筛选信息的方法,掌握筛选信息的基本策略。如要求学生用找中心句的方法,说说每小节的主要内容?学习用钩玄提要的方法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等。●引导学生言简意赅地将获得的信息从一种表述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表述形式,深入阐释获取的信息,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地球母亲是怎样慷慨地对待她的地球儿女的?”
●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相关性和可用性,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如问学生“面对地球,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了‘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对宇航员的说法你同意吗?你是怎样认为的?”
●引导重组、创造新信息,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信息做出新的预测或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人们像课文叙述的那样继续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二十年后,地球生态环境将会变得怎样
了呢?”“还有没有解决地球环境问题的好办法呢?”“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帮助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方式组织、整理、储存有用的信息,教会学生用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方法储存信息,比如“将课文中描写地球美丽的词语整理起来”“把含义深刻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然后分门别类抄写下来”等。
2. 倡导查询检索,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与习惯。
●布置学生课前查询,像收集有关地球的图片资料,查找地球生态相关信息等,课上交流,以引导学生欣赏地球的美丽壮观和慷慨无私。
●联系课文有关语句查找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课文中说“地球上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网上收集的信息资料分类整理,填写“我国资源状况一览表”(森林、煤、水、石油的储藏量,居世界第几位,人均占有量),让学生尝试从搜集的数据中分析得出初步结论,然后以小记者的身份做一则“追踪报道”。
●课后联系课文内容查询相关资料,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比如“课文中说‘只有一个地球’,你是否相信?你若不信,请你查询一下太阳系九大行星及相关卫星(如月球)的有关资料,看看它们可否能满足人类生活居住繁衍的需要?”等。
3. 引入相关资源,加大教学信息的密度和容量。
学生信息素养高低与学生的阅读量的多寡密切相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阅读是其中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对此很多一线教师都是这样做的,比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就十分崇尚“主题教学”,她每上一课都要扩展些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堂文化的内涵,还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处理水平。还有不少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重组效应”“模块效应”,通过加大课堂信息的密度和容量,培养锻炼了学生信息操作能力。《只有一个地球》在教学各个环节都可以“嫁接”进一些有效信息资源。
●导入环节引入航天员杨利伟在“神州五号”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美景的录像,让学生去说一说“感觉地球怎么样”,带领学生去感受人类居住地球之美。
●新授阶段引入人们恣意破坏森林资源、无节制开发矿物资源、肆无忌惮破坏水资源、大气环境的有关资料,问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想对人类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去畅叙抒怀,教育学生要“善待”地球。还可以引入补充材料《生物圈2号计划》,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感受人类移居太空的遥远,增强保护地球的紧迫感。
●总结阶段教师可以范读薛卫民长篇诗歌《地球万岁》,与学生共唱《热爱地球妈妈》歌曲,在《让世界充满爱》背景音乐中结束新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情感的激荡和熏染。
4、开发拓展式作业,提高学生整合、创生新信息的能力。
●布置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布置画一幅环保宣传画,写上环保宣传标语。
●朗诵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唱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曲。
●办一期环保教育手抄小报,给小报配上插图,加上“编者按”。
●以个人的名义给全国的小朋友(破坏环境的单位、集体或个人„„)写一封环保倡议书。
●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改编成《地球诊所》课本剧。
„„„„
(二)笃行—整合策略:引导走进生活,充分开发活动课程资源。
“课堂小天地,社会大课堂”,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语文活动能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供运用信息的机会,拓宽学生的信息获取的渠道。丰富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判断信息的价值,学习把生活信息转化成语言及其他形式的信息,学习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掌握信息搜索的基本技能,增强在现实社会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科整合学习,如联系社会学科中《我国的资源》《我国的环境》等相关内容举办我国生态环境教育橱窗;联系音乐课学习《热爱地球妈妈》等歌曲,美术课安排学生以环保为主题的想象绘画等。
●系列专题讲座,比如以学生为主体开设 “地球概况”“人类居住环境”“地球环境与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我国环境保护法”等系列专题讲座。围绕“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9·16”国际臭氧日、“12·29”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节日,精心组织、安排“保护地球”主题宣传活动。
●综合性学习活动,比如开展“小行动保护大地球”一分钟演讲,开展“热爱地球妈妈”主题队会活动,开展“拥抱地球母亲”诗文朗诵活动,课本剧表演等。
●调查采访活动,比如调查家庭中塑料袋使用情况,调查塑料袋使用给环境带来的危害;调查本地河流或水资源污染情况,完成“本地区水资源污染情况调查表”;调查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填写“一月大气质量报表”;调查本地餐馆一次性筷子使用情况,推算我国一年用于一次性筷子的木材使用量等。
●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举办“清理白色垃圾”行动,举办“让大地变绿”拯救行动,设计节水节电方案,开展环保创意大赛,带领学生捡拾塑料垃圾,到路边植下一棵树等等。
(三)协作—研究策略:运用现代媒体,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网络信息丰富,信息形式多样,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同时,网络又是个富有“魅力”的虚拟课堂,有高技术作为教学的支撑,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语文教学要大力推行网络化教学形式,大力倡导网络环境下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任务的驱动学习、基于课题的探究学习以及基于协作的研究学习活动的开展,以此推动学生信息意识、检索能力、整合能力、传播能力及创生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许多老师实践证明,即便是教师使用最简单的课堂演示工具(PowerPoint课件或Flash动画)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情感的培养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功效。而基于Webquest的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则更能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管理与表达能力,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甄别与评价水平,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4]具体到《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我们可以构建出如下多样的课程形态:
●依托课件的自主学习:多媒体课件可以给学生提供文字、图片和声音资料,因此可以利用PPT课件或网络课件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主题开展个别化自主学习活动。
●网络专题学习:围绕课文主要内容制作专题学习网页、网站,结合网上地球资源、环境保护网站(如,选取“地球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开展专题研究,并通过E-mail、QQ聊天室等建立起信息沟通交流平台。
●任务驱动学习:比如设计如下“任务”:“2007年10月24日,中国自行研制的‘嫦娥1号’顺利升空,几天后‘嫦娥1号’踏上了奔月之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奔月梦想。同学们都知道‘嫦娥1号’并不是人类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在此之前早有美国、前苏联等国家向月球发射过多个月球探测器,报纸上说日本、印度等国在开展月球探测方面同样‘野心勃勃’。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国家急于探月背后的‘玄机’吗?人类探月、探测外太空活动究竟还有着怎样深层次的原因呢?”在此基础上驱动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基于网络的协作研究:比如就“地球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问题”“水土流失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保护环境国际会议和宣言”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写出研究学习报告。可以是小组合作研究,也可以是远程协作研究。
„„„„
语文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资源。在上述《只有一个地球》课程开发课例中,我们以课文内容为主线采用了“三位一体”立体课程开发模式,通过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多种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了信息素养课程的深度开发利用和学生信息素养由单项向综合渐进式发展。这种课程开发模式方便易行,容易操作,它的实施可以促进课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为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对课程资源有针对性的选用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与课程形态。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
[2] 章师亚.试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五个点[J].黑龙江教育,2007,(1-2):31—33.
[3] 何楚红.中学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75.
[4]何险峰.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J].中国电化教育,2006,(5):59.
第二篇:江苏教育学院
江苏教育学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地处人文荟萃、素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主校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清凉山麓、秦淮河畔。是一所省属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前身为始建于1952年的江苏教育学院。2013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院改制更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院现有草场门、浦口、小行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24.32亩。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同时面向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开办了部分非师范专业,学院现有16个院系,全日制在校生7千多名。
第三篇:江苏教育学院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报告
江苏教育学院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报告
江苏省教育厅:
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苏财办绩[2007]2号)、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苏教财[2007]6号)的要求,我院制订资产清查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江苏教育学院创建于1952年,是省属成人本科师范院校,2003年7月22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由江苏教育学院、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合并成立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同时保留江苏教育学院牌子,江苏教育学院仍是办学实体。
江苏教育学院定编人员500名,均为事业编制,单位现有在职事业编制人员485名,长期聘用人员5名,离休人员15名,退休人员227名,科研单位在职人员4名。全日制在校学生数5,476名,其中本科生4,403名,大专生1,073名。
江苏教育学院目前设有16个院系,开设了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1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江苏教育学院现有本部和浦口校区两个校区,占地425.3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5.2万平方米。
江苏教育学院的财务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学院财务处作为一级财务机构,在院长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学院的各项财务会计工作。除江苏教苑后勤服务有限公司、江苏教育学院培训服务中心、江苏教育学院印刷厂设相对独立的二级财务外,其他所有教学院(系)、部和行政部门不设立独立财务。二级财务单位接受学院财务处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年中和年末向学院财务处提供会计报表和相关资料。
二、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组织、实施情况
(一)资产清查工作基准日:2006年12月31日。
(二)资产清查工作范围:全院各单位、部门(企业除外)的固定资产。
(三)成立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和清查工作办公室:
1、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方国才
党委书记 副组长:李久生
副 院 长
成员:施
忠
院长办公室主任
资产管理中心主任
刘青平
监察室主任
顾
枫
财务处处长 成洪
人事处处长 张
静
审计室主任 钟
群
后勤管理处处长 林
建
基建办公室主任 章长志
资产管理中心副主任
(2)资产清查工作办公室成员: 主
任:章长志
资产管理中心副主任 副主任:王桂兰
资产管理中心副主任
张
红
财务处处长助理
成员:吴运宝
谢爱香
胡
霞
李保东
王
胜
杨玉英
朱文国
朱桂云
徐晶远
曹秀凤
(四)资产清查工作内容、报表编制及分工:
1、资产清查工作内容及负责部门:
(1)单位编制和人员状况的清理:由人事处负责清理并填报《事业单位人员基本情况表》
(2)账务清理:由财务处负责,会同其他相关专业部门及相关人员共同清查。
(3)财产清查:财产清查是指对我院各项资产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对和查实。重点是对固定资产的清查,对清查出的各种资产盘盈和盘亏、报废及坏帐等损失按照资产清查要求进行分类,提出相关处理意见。其中:
一、货币性资产清查,具体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的清查由财务处按照资产清查的要求负责。
二、固定资产的清查,由资产管理中心、后勤管理处、基建办 公室、各资产使用部门,按照资产清查的要求,明确具体的责任分工,实施清查工作。
2、报表编制及分工:
财务处12张表,资产管理中心8张表,后勤管理处4张表,图书馆、历史系1张表,人事处、教务处1张表。
(五)固定资产清查的工作程序:
1、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本单位固定资产清查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协调、上报、处理机制。
2、将固定资产重新分类,将固定资产由十六大类调整为按十一大类进行分类。
3、资产管理中心对前期经过审批确需报废处理的资产进行相应处理,打印好盘点日各部门的资产明细表。
4、院资产清查办公室成员分组到各单位去进行资产盘点核对,对照各单位的资产明细表,以帐查物,帐物卡核对,确保帐帐、帐物、帐卡相符。
5、各单位资产清查小组对清查核对过程中发现的资产盘盈、盘亏、报废、毁损、遗失等情况,填写相应表格,写明原因,经单位负责人、技术鉴定人、院资产清查小组审核后,确认资产清查结果,按照统资产清查报告一格式,汇总本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情况,形成电子数据文件,将本单位的资产清查报告及电子数据文件报院资产清查工作办公室。
6、院资产清查工作办公室汇总各单位的资产清查情况和相关数据,进一步核对后,将其输入省财政厅资产清查系统,编制资产清查报表,形成汇总报表数据,报省教育厅、财政厅。
(六)资产清查工作日程安排:
1、前期准备工作阶段(4月23日-5月14日)
制订资产清查实施方案;成立我院“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和“资产清查工作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及《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各单位主管领导和兼职资产管理员会议,对我院资产清查工作进行总动员,统一部署、明确职责、明确要求、组织学习,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2、全面清查阶段(5月15日~6月20日):
对我院的单位编制和人员状况、账务、财产进行全面清理,填报相关报表。
3、数据确认、报表填报阶段(6月21-25日):
院资产清查工作办公室对各单位上报的资产清查材料进行审核确认,填报所有报表。
4、数据输入、汇总报表上报阶段(6月26-30日):
院资产清查办公室组织专门力量将全院的固定资产全部输入省财政厅“国有资产资产清查系统”,填报国有资产清查的全部报表。
5、委托审计阶段(9月10-15日):
在教育厅指定的中介机构中,委托一家中介机构对我院的资产清查结果进行审计,出具《资产清查专项审计报告》。
6、完整的清查报告上报阶段(9月20-30日):
上报向省教育厅、财政厅上报所有资产清查资料,具体包括:《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报表》、《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报告》、《资产清查专项审计报告》电子版和纸质文件等。
三、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结果
经过对本单位2006年12月31日会计报表及资产损益情况的清查,并经江苏永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确认:
(一)资产负债表清查结果:
江苏教育学院资产清查前资产总额为508,213,507.83元,负债总额为140,866,425.74元,净资产总额为367,247,082.09元。清查后资产总额508,213,507.83元(包含本次资产清查待处理-16,482,249.50元),负债总额为140,866,425.74元,净资产总额为367,247,082.09元,核查后资产总额508,213,507.83元(包含本次资产清查待处理-16,482,249.50元),负债总额为140,866,425.74元,净资产总额为367,247,082.09元。本次核查结果与清查结果无差异。
(二)资产损益核查情况:
经核查,江苏教育学院资产盘盈16,737,964.00元,其中增加对外股权投资3项合计16,567,000.00元(江苏教育学院培训服务中心1360万元,印刷厂 206.7万元,江苏教苑后勤服务总公司90万元);盘盈66项固定资产,金额为170,964.00元;资产损失为255,714.50元,系盘亏325项固定资产。
(三)经营性资产核查情况:
江苏教育学院申报经营性资产金额29,120,439.96元,其中用于出租的房屋建筑物资产金额12,453,439.96元,应收租金4,596,857.36元,实际确认租金收入4,596,857.36元,实际取得租金收入4,596,857.36元;应收收益与确认收益、实际取得收益一致。江苏教育学院申报经营性资产金额经营性资产核查情况与清查情况无差异。
四、资产清查工作取得的成效及问题:
在清查中,做到清查全面彻底、不重不漏,账实相符,切实摸清了“家底”,对清查核实的固定资产,已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建立健全了固定资产明细帐和固定资产卡片,确保每项资产“帐、卡、物”相符,并与财务固定资产帐面金额完全一致。
对资产清查工作中发现的各项资产盘盈、盘亏、损失和资金挂账等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上报。
在此次清查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因年代久远(80年代购置)、技术淘汰、损坏无法使用的资产需要报废,已经江苏永和会计师事务所核查确认,总计有1835项,价值为1,863,638.85元。我们将严格按照资产报废处置程序进行处理。
江 苏 教 育 学 院
二○○七年十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2012年江苏教育学院应届生就业须知
1.《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核发工作
请各院(系)结合《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做好核发<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有关工作的通知》苏教办[2011]3号文件要求,做好《自主创业证》申领政策和相关程序的宣传工作。自主创业证申领网站http://cy.ncss.org.cn/cyzs/。
持《就业失业登记证》(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的,在三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纳税人应缴纳税款小于上述扣减限额的,以其实际缴纳的税款为限;大于上述扣减限额的,应以上述扣减限额为限。
2.院第二届大学生技能竞赛
竞赛时间为2012年3月15日-4月15日,每院系确定一项与本学科或专业紧密相关的竞赛项目于2012年2月25日前报送至就业中心。请各院系积极筹备,认真遴选相关项目。
3.近期招聘活动安排
(1)南京市建邺区2012年新教师招聘
招聘时间:2012年2月22日上午10点
招聘地点:草场门校区教科研楼511会议室
(2)巾帼牵手创业就业援助行动——江苏省2012届女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时间:2012年3月3日(周六)上午8:30-11:30。地点: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南京市上海路203号)二
楼招聘大厅
(3)江苏省2012年高校补充师资供需洽谈会,时间: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8:30-11:30。招聘会地点: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招聘大厅(南京市上海路203号)。
(4)南京毕业生就业市场公益性招聘会,地点:南京市北京东路63号人才大厦三楼毕业生就业市场。时间:2月25日,8:00-12:00。
第五篇:江苏预测教育学4
2012年江苏省《中学教育学》命题预测题及解析(1)
作者:admin1来源:教师资源网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2.下列选项中,()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活动之中。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一切教育
4.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论。A.赞可夫 B.舒尔茨 C.布鲁纳 D.昆体良
5.最早将“教育”一并说出的是战国时期的()。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6.《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属于()的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 B.巩固性 C.因材施教 D.直观性
7.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8.在直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性的练习,这种教学活动属于()教学流程。A.讲解 B.有组织的练习C.有指导的练习D.独立练习
9.下列哪些德育模式强调“学会关心”?()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0.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的前提下,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属于(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1.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12.我国唐朝的官学体系设有“二馆六学”,其中的“二馆”指的是(A.同文馆和崇文馆 B.崇门馆和弘门馆 C.公馆和私管 D.崇文馆和弘文馆
13.下列测验中,为了分班、分组而进行的是()。A.形成性测验 B.诊断性测验 C.总结性测验 D.安置性测验
14.目标管理的中心是()。A.平行管理 B.自我管理)。
C.上级管理 D.民主管理
15.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可归为__________,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__________。
2.“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依,教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__________ 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
3.衡量一个人是否得到了正常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他的发展水平是否同__________相一致。
4.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其教育对象是__________岁的青少年,中学教育应根据青少年的__________进行因材施教。
5.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6.从历史上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就是政治民主化与__________ 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7.1957年,__________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我国提出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8.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9. __________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发”一词的来源。__________提出著名的“产婆术”。__________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10.在现代社会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学由知识本位转向__________。11.壬寅和癸卯学制的制定参照的是__________时期的学制。
12.德国哲学家__________认为“人的所有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1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__________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他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有重要影。
14.目标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__________、自控的管理方式。15.现代教育的内在机制在于从__________出发,发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动和谐的发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道德两难问题的意义。2.简述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3.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4.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5.简述学校管理过程和教育过程的关系。
6.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试述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教育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2.B [解析]素质教育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3.D [解析]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4.B [解析]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是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1960年,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
5.B [解析]我国最早将“教”、“育”两个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但“教育”两字在当时不是一个有着确定含义的词。
6.A[解析]《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如果教学不按一定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
7.D[解析]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的原理、基础的公理和普遍性的主题。学科的结构不是只有单一的模式,故可重组为各种特殊的结构。
8.B[解析]从题干中“直接”、“引导”、“集体性”和“练习”等关键词不难得出在直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性的练习的教学活动属于有组织的练习。
9.B [解析]体谅模式中的道德模式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并明确提出教育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先学会关心。
10.D[解析]所谓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11.B[解析]狼孩故事说明环境对人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了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所以不能过分夸大遗传素质这个条件,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12.D[解析]我国唐朝的官学分“二馆六学”,不同学校招收不同门第出身的生员,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其中的二馆是指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它们专收皇室及宰相大臣的子弟。
13.B[解析]所谓诊断性测验就是为了了解学生进入下阶段学习的准备状态和教学背景,使教学适合学习者需要的测验。摸底测验和分班分组的测验都是诊断性测验。
14.B[解析]目标管理是由德鲁克提出的,并成为当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15.B[解析]班级授课制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是由于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之一就是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
二、填空题
1.前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2.教育
3.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4.12~18年龄特征 5.私学 6.教育民主化 7.毛泽东 8.个性情绪
9.孔子 苏格拉底 第斯多惠 10.发展本位 11.日本明治维新 12.康德 13.凯洛夫 14.自我
15.人的主体性源泉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1)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2)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3)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声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4)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参考答案]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和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学的创立有一个历史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课程评价的内涵:(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内容本身;(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
(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 4.[参考答案] 教学活动服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即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但是,教学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在认识的主体上与一般人类认识活
动有所不同。
(2)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它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来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
(3)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教学认识活动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引导下进行,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这一过程;而一般的认识活动则不一定有他人的领导。
(4)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在教学认识活动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其身心也会得到一定的发展,这体现了教学认识的教育性。
(5)教学认识具有简捷性。在教学认识中,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它可以使学生少走许多弯路,直接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并使其得到发扬。
5.[参考答案] 学校基本上有两大工作,一是管理工作二是教育工作。这两个工作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一方面学校管理工作是为教育过程服务的,而且由于学校是教育人的场所,学校管理工作本身也蕴含着教育任务,在这个意义上,学校管理过程也是教育过程。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过程的正常开展,需要有高效率的管理工作保证,同时又是学校管理的效益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可以说,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过程的成效,而学校教育过程的成效则集中体现学校管理工作的优劣。
6.[参考答案] 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应做到:①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②学习规范,树立常规,建立良好开端。③善于发觉学生的长处,多鼓励。④班级问题及时解决。
⑤培养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四、论述题 1.[参考答案]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参考答案](1)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研究不仅能增进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扩展教师对新思想新方法的运用,引发他们对教育教学信念的追求,尤其是面对日益频繁而且日渐深刻的教育教学改革,新的观念、思想、方法不断涌现,而改革没有现成模式,只有靠教师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以主动研究者的身份进行主体参与,以不断研究这一“不变”,才能应对社会和教育发展这一“万变”,使自己的工作与时俱进。
(2)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课程中的教育观念只有通过教师的注释才能转化为实际,教师只有通过基于研究的教学,才能真正实施课程。因而,“没有教师自主的专业研究,就没有过程模式的课程,也就没有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
(3)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教师的教育研究必然要求教师关注新动向,了解新趋势,掌握新思想,探索新方法,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内化新的教唷教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又通过教师的实践探索,落实到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裨益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教育科学的发展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
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尊严感。
(5)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以及专业化程度,要凭借教师的实践知识加以保障。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关于课堂情况和课堂上如何处理所遇到的困境的知识,它集中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互动性特征,是一种体现教师个人特征和教学智慧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教师个人通过不断反思积累实践知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