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的整合

时间:2019-05-12 14:3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的整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的整合》。

第一篇:浅议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的整合

浅议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的整合方莹

【内容摘要】 本文论述了初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决定了思想政治课和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并通过两个简例初步探索了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的整合方法,最后指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三个误区。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 新课标 整合 思想政治课

新课程正在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初中政治的新课标将全面铺开实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碰上了“新课标”和“信息技术”这两大新元素。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是依然故我,背道而驰?还是要吸收、整合、利用?又该如何利用?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课新课标决定了整合的必要性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日益增多,新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需的帮助,而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新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索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道德践行,就必需把政治课与信息技术整合,因为一旦把信息技术引入政治课堂,这可以通过电脑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处理,组成图文声像并茂的演播系统,形成友好的人机界面,使政治课也有了亲切、愉快的气氛,整合后,可以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弥补了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较差的生理缺点,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短时间内难以践行的内容,一些需要长时间践行才能领悟的道理,可以通过一系列网络课程而缩短践行时间,例如: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学生必需在长期的生活中感悟,甚至要通过某些特定的事情,才能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但是,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介绍国家的历史、文化艺术发展及成就;英雄传记、先进科技等等,把宽阔的时间空间缩小到课堂上,让学生通过网络感受祖国的可爱和伟大。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优于“粉笔+黑板+嘴巴“的方式。

信息技术还为我们提供了极强的交互功能。第一:教师可以按照教学需要,设置情景,学生按照特定情景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这是“取”;第二,学生可以通过BBS或者聊天室把自己找到的资料,以及自己的看法发表,与老师、同学共同研讨,这是“给”;第三,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也好随时请求教师指导;第四,学生之间既可以互相帮助,也可以互相竞争,学习起来自然更有劲。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二、政治课与信息技术整合两例

1、利用信息技术,浓缩时间空间,化抽象为形象

在新课标中,“成长中的我”的第二部分“自尊自强”,教学目标是体会生命的可靠、热爱生活;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实现这个标准,就必需让学生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虽然生物课会介绍到人的生长规律、妊娠等等知识,但是作为初一的学生,难以把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起来,所以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我通过生物演示课件,让学生看到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微妙!

利用信息技术,把生物学科和政治学科整合,符合了课程综合的大趋势。

相应资料可以在www.xiexiebang.com搜索“生物课件”或者“生物演示”等关键词找到,生物课件网站相关链接:

2、运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整合技能

在“认清国情,爱我中华”部分,要让学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掌握我国的国情,体会到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国家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并为之而努力,那就决不能用传统的方法——老师硬塞,学生死背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去发现,让学生去寻找,让学生去了解。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更有利于真正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

【教学策略】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组探究我国历史、科技、文化、经济等发展变化,并总结当今我国国情,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关知识的投影片,并向全班同学介绍,通过协作来完成学习。

【学习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情景导入

1、播放《黄河大合唱》、《爱我中华》

2、问题导入:这两首歌曲表现了我国的革命时期和繁荣昌盛时期的两个画面,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为了更加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香港和澳门的小朋友即将来我市参观访问,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向他们介绍祖国的情况

1、听歌曲

2、联系历史课知识,思考我国的历史和现状

分组探究

1、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小组分别扮演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文体记者

2、给出每种角色的探究任务,并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指导 浏览网站上给出的相关内容,1、科学家:我国对世界科技作出哪些贡献?包括军事、医疗等方面

2、历史学家:我国的历史发展大概是经历了哪些阶段?涌现了哪些英雄人物?

3、经济学家: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现状,我国主要的经济制度是什么?三大产业发展概况是怎样?

4、政治家: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政治制度、政体是什么?我国的人口问题现状怎样?

5、文体记者:我国文化体育方面的骄人成果介绍

协作交流 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作点评、引导,以便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小组每个成员都参与搜索资料以及筛选资料

完成作品 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的制作进程 在课外,利用教师给出的学习资源和internet上的资源,完成powerpoint文稿

演示汇报

1、提供评价量表

2、组织学生向作演示汇报的同学提问

3、对演示组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提示

4、指导学生填写评价表

1、各组利用powerpoint进行演示汇报,并回答同学、老师的提问

2、每组不超过10分钟

3、分组汇报时,其他各组作为观察者和聆听者,填好评价表,做好详细记录,并进行小组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4、各组汇报结束后进行5分钟小组讨论,进行自我评价,提交小组评价表和自我评价表

总结提升

1、学生交流基础上,教师总结我国国情,让学生对我国国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鼓励学生努力学习,造就一身本领,为祖国的发展作贡献

1、认真做好笔记,从丰富的资料中理清头绪

2、将知识内化

3、进一步明确当代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激发内心的爱国热情

通过这样的协作交流学习,学生在internet上要查阅相当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筛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最典型的材料,所以其实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并部局限于几个powerpoint演示文稿中,这样广阔的接触面,以及对学生的震撼性,是单靠教师在堂上用一张嘴,几只粉笔,几幅画可以比拟的。

三、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整合的误区

1、透过信息技术,透过网络,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根据学习要求自主的学习,自主的探究,但是这并不能代替学生的生活践行,通过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是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所学知识有初步的感知,但是要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还是必需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实现,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导和规范。

2、信息技术和政治课程的整合并不仅仅是指CAI课件,有的老师认为,在课堂上,用录音机播几段音乐,或者播几片录像,制作一个powerpoint课件就是课程的整合,当然,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但是并不等于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整合的全部意义。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政治课课程整合,必需要有充足的硬件设施,网络资源,要建立资料库。网络课是课改的新宠,WebQuest和MiniQuest方兴未艾。所以说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的方式仍然在不断的探索当中,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必需积极的投身此中,不能总跟着别人走,更不能一叶障目,把一种方式看成是整合的全部方式。

3、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很多老师为了“追时髦”,为了迎合教改的潮流,误把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目的和目标,绞尽脑汁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这种做法其实是本末倒置了,我们应该明确,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的整合只是为了让政治课上得更活,取得更好的教学和德育效果。信息技术是为政治课堂服务,而不是政治课为信息技术服务。必须是根据知识点选取教学方法,而不是根绝教学方法、手段来选取知识点。

结 束 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艺术也得到了很大变革与发展,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的整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怎样的整合方式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程度的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效果,还要依赖在教育最前线的老师们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创新。本文只是浅谈了自己的一些拙见,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出版社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信息技术教育》总第5期

第二篇:信息技术和政治课结合资料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

内容提要:

探索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机整合,是当今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这一探索的重点是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优化思想品德教学,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为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实效,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培养目标而服务。

本人认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整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超媒体性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利用多媒体的网络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其对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三大方面的影响,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受学校条件、教师水平与能力的限制,难以提高教学效果,更难以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状况。由此,我们感到实施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育思想的转变,而且需要教育技术的更新,素质教育呼唤现代信息技术。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比较系统的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显性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决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能奏效的,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离不开他们作为受教育主体的积极的内化活动。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不仅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不受限制地再现于课堂,扩大了教学信息的传递范围,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感觉和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努力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整合,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他们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就是对某一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它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近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例如在讲《东西不乱放》一课时,教师首先把课文内容制成课件:李芳由于乱放东西使自己用时不好找,耽误了时间,上学迟到了,课上数学题也没做完,使学生初步明白了东西乱放的坏处。紧接着教师在展示窗口出现一幅李芳的“房间”图:床上被子乱放,鞋子东一只西一只,袜子乱扔,衣服堆在沙发上,铅笔盒用完随便扔在桌上„„,让学生利用鼠标拖动物体帮助“李芳”整理房间,把摆放乱的物体拖放到你认为合适的地方。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特点来摆放物体,气氛活跃,特点突出。这样的交互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参与,积极参与。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伟大导师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情感里人们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是人格整体不可缺少的特质因素。道德情感具有巨大的动力,如果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和别人的行为冷漠无情,他自己的行为也就不可能是非分明,他的道德认识也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只有认知和情感相配合才能推动道德认识发展为道德信念,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的情感波动归根结底是客观事物作用的结果,人所产生的“情感波”的大小是由外在客体的“情势”及内在主体的“需要和期望”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可以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多媒体要素的优势,进行有机合并,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

例如在讲《我是中国人》一课时,由于教育对象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对“祖国”一词既陌生又抽象,对祖国的伟大、可爱更是缺乏感性的认识,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实际,我运用了多媒体模拟教学情境,首先利用VCD播放歌曲《大中国》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也可以边唱边舞,创设一种愉悦情境,使学生成为歌颂祖国的“主动角色”,进而记住“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在听、唱、舞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紧接着,用课件展示祖国的美丽山河:天安门象征首都北京是全国的心脏;美丽的“东方之珠”象征着祖国的腾飞、现代化建设蒸蒸日上;台湾、香港、澳门象征着祖国的统一大业正在完成;依山建筑的布达拉宫金碧辉煌,象征着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建筑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新疆的葡萄沟、海南的椰林,象征我国物产富饶、地大物博;奔腾的长江、黄河象征着中国的民族之魂;绵延的万里长城象征着中国人的不屈精神;秀丽的西湖美景令人流连忘返;绿色的九寨沟使人时时向往„„这一切构成一幅壮美的画卷,学生边看边发出“呀!我们的祖国真美!”“啊!祖国真好!”在这声声赞叹声中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之感表露无遗。这样,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通过录像、课件等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真情。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超媒体性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在这几个过程中,“知”是基础,只有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才能产生正确的道德情感,使志坚、行实。

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那就成为一个超媒体系统,换句话说,超媒体就是多媒体加超文本。超媒体、大容量也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具有“联想式”的特点,按超媒体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其中,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的多。同时,计算机的大容量性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例如在讲《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一课时,我把五十六个民族的资料制成课件,分为民族简介、风俗习惯、服饰、节日与传说、建筑等几块内容,每块内容都包含丰富的信息。如在“民族简介”内容中包括五十六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人口状况、主要居住地、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在“节日与传说”内容中包括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优美传说等,把这些内容用文字说明、图片展示、影像资料、图表比较等方法表现出来,并把全部信息组织成网状,采用全方位的交互控制,可以方便的从一个信息“跳”到另一个信息,由学生选择性的获取,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道德的认知。

四、利用多媒体的网络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信息化社会里,合作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因此,我们必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式学习,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重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所谓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对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计算机网络在沟通、交流等方面具有直接、方便、快捷等特点。组织学生在因特网、局域网、校园网等硬件条件下,进行讨论、咨询、协商完成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与沟通方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并随时随地的学习,不但可以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无限乐趣,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合作学习带来的丰硕成果,从而促进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讲《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一课时,让学生以协作小组的行式来学习,先让学生通过上网、看书、看电视搜集有关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灾害的资料,然后让学生按“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其他污染”自愿结成组交流,整理信息,以便在课中汇报、讨论并让学生们都当治理环境“小专家”,对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你认为较为合理的治理意见,同组的同学相互合作,写出治理方案。小组内争议较大的,较模糊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小组间的交流,甚至师生间的交流。像这样,学生间的互帮互学有利于他们的协作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教师和学生在网络上处于平等的地位,为协助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可以同时与几个学生讨论不同的问题,实现了师生间的合作。

五、通过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江泽民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有机结合,正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着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例如在讲《保护人类的朋友》一课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谁是人类的朋友?”“为什么说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怎样保护人类的朋友?”让学生个体学习,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并让学生研究解决保护动植物的办法,制定行动方案。在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展示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一起体验,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网上和收集资料过程中的体验,选定一个本地区或自己感兴趣的生态平衡的主题,制定一个保护生态平衡的方案,在制定方案时可任意发表自己的所感所想,需要什么资料可以继续上网查找,指导学生在计算机资源库或网络中探索,极大的补充了教学知识量和信息量,使学生在获取分析、加工应用信息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学习,实现对知识的重构和创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总之,探索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机的整合,是当今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这一探索的重点是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优化思想品德教学,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为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效益,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培养目标而服务。

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程的整合

恩施市龙凤初中

陈廷緒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认识信息技术在政治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根本目标在于通过学生理论知识的习得,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思想品质、道德修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信息技术在政治学科中的应用为更好地体现师生互动,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自主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其一,学习的主动性。在自主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帮助者,而不是学习的控制者、包办者。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学生会主动地发现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他人。其二,学习的开放性。开放性一方面是指学生所学内容的开放性,它不局限于课本,而是去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从而使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其三,学习的建构性。建构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本质特征,也是学生主体性的真正体现。学习在本质上是建构性的,它是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过程,这样所学的知识不再是外在于自己的负担,而变成了可以利用的资源。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加上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较强,因此往往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重视的就是学生怎样学习,而不是教师怎样传授,它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自主学习。

2、实现更强的交互功能,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了师生教学行为的变化,把传统的师生教学系统发展为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学生与学生交互的三位立体的新型教学系统。它既充分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又为学生之间互帮互学、互相协作创设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在这里始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不管如何先进,它仍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教师由场上的“主演”变成了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强。因此,教师在整个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反而更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大增强。

3、使教学资源不断丰富,突出实效性。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具有时代性强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又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线,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局限于教材,那么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而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往往会使人产生强大的感染力、说服力。网上的资源丰富多彩,信息更新快,在网络教学中,所有资料性的东西,都是教师精心选择后在不同的网络中下载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采取链接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网站,从而使学生可以看到更多、更新、更贴近生活的报道和文章。学生只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网络链接的引导下,就能在网上获得最新最快的有关思想政治学科方面的知识,这样就使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更新永远不会与时代脱节,更富时代性、实效性。

二、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发展与学科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整合”的关键,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将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基本要素如教师、学生、(每节)课以及计算机建立起有机的联系,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有益于探究的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都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恰当、合理地应用,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高。

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的主要特点如下: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加工、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该模式基于建构的思想,积极主张创设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

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具有如下特征:通过允许学习者自主决定什么信息是其所需要的以及应该运用何种方法来解决一种问题;每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在教师所能提供的结构和指导上也有所不同。教师主要提供特定的学习资源以及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鉴别所需要的信息;开放式学习环境同样要求教师采用新的方法。教师主要是促进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理解材料并提供必须的支持。其重点在于学生通过与信息的直接接触,通过数据的收集和管理来形成对于材料的理解,然后产生假设、测试假设,并决定最好的解决方式。

(2)十分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具有社会性的,而且当前社会也需要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尽管这种模式并没有必要一定要求学生分组学习,但是,学会承担一个有效的小组成员的角色却是每一个学生都应掌握的必要技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有效地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使用的认知和探究手段以解决问题的工具。强调在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与学生的学习之间建立起必然联系。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学科课程整合的一般模式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自由度比较大,很难有固定的模式。依据构建的思想和本文对“整合”的理解,下面我以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例,谈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学科课程整合的一般模式。

1、《以国家利益为重》教学的基本情况:

授课年级:九年级

课型:讲授新课

授课时间:40分钟(不包括课前的准备工作、调查与采访及课后的拓展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2)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观点,并以此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3)能力目标:通过调查与采访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通过制作课件、上网查阅资料和网上写信、发倡议书等,培养学生搜集、利用、加工信息的能力及使用多媒体的能力。

2、整合模式:

确定主题/目标→分组活动(设计调查问卷和采访提纲→实施调查和采访→汇总调查和采访结果→制作课件)→网络环境/资源共享/创作工具(课件资源、素材资源、网络资源)→形成作品→展示、评价作品→意义构建 这一模式分为如下步骤:

(1)在教师指导下,确定可供学习的主题——以国家利益为重。

(2)分组活动:

A、将学生分成3个合作小组,分别分配任务:“父辈们响应国家号召,支农支边情况调查”、“建设川北公园工程动迁居民情况调查”、“采访川北公园市政工程有关负责人”。

B、指导学生简单设计调查表和采访提纲,并请学生完成调查和采访。

C、指导学生汇总调查和采访结果,形成初步作品。

D、教师收集有关材料,师生共同制作课件。

(3)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及资料搜集的方法和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网络资源)。

(4)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页和资源,并对所得信息进行分析、形成意见观点,结合主题发表评论。

(5)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如:网上发表评论、给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写信、发倡议书等)。

(6)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及所写的信件设计成网页,并通过校园网向全校展示交流。

(7)教师组织学生评价作品,最终达到意义构建的目的。

3、主要特点

(1)实践性强

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一门以社会现实活动为依托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地、深入地了解社会实际,分析社会问题,进而思考解决办法。在政治教材上《研究性学习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国情、国力,提高爱国热忱,增强社会责任,促进学生更好地成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把探究性学习引入政治课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实践也表明,一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如果没有对现实的观察分析,没有对现实问题的亲身体验,必将会导致政治课的知、情、行脱节。

本节课的设计没有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这节课以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父辈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支农支边和四川北路公园建设工程的事例为切入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直接经验为基本方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检验课堂所学的知识。学生们在实现自身的社会角色转化中,内化情感,坚定信念,指导行动。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重视理论联系实践,符合教学理论与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教学效果的取得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教师、书本、课堂三中心的局限,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的和谐发展。

(2)实现资源共享,交互性强

网络教学使传统课堂的师生交互发展到网上的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三位立体的交互模式,人机、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了交叉网状的交流渠道,实现多方互动。在这里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思想,教师始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这节课设计中的巩固提高和拓展活动:请同学到网上浏览并摘录能体现本课知识点“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事例,发表评论并在全班交流;请学生在课后给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写一封信;请学生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及所写的信设计成网页,通过校园网向全校展示交流;通过校园网向全校师生发倡议书等活动无一不是体现强劲的交互功能及资源共享的特点。不仅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连接起无数的纽带,既有热烈甚至激烈的讨论气氛,又呈现出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相协作的特点。

四、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学科课程整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握好教学目标,做好指导者的角色,注意对学生进行及时监控。

本节课要求学生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心中有数,不能让学生随意发挥,过分自主,毕竟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领悟能力并不是很强,如果教师不让学生明确本课要求,那么学生就很容易跑题了,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对学生阐述本节课教学要求。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进行及时监控。因为中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的事物很感兴趣,但往往又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外界干扰。网络里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学生很容易被弄得眼花缭乱,到处乱看,所以教师应加强监控,以免学生脱离主题,影响目标的达成。

2、不同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同学要有深浅不同的学习方向。

自主性学习虽然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运用能力,要使问题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合理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本身获得最有效益的学习。

3、要加强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目的性的认识。

我们应树立运用信息技术为政治教学服务的意识,即应当为学生获取信息、参与教学、交流思想、解决问题服务,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所以应根据教学实际,有目的地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媒体教学手段,切不可为使用而使用,切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忽视实际效果。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不能把整合看成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也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看成是教师“教”的工具,而要把信息技术当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的工具和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工具。

总之,现代教学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为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暴露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过程和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精神的过程。整合的目标只有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才能实现。因而,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应有恰如其分的认识,从更新观念入手,不断推进教学手段的创新,创建最佳的整合教学模式,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加强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的整合,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 谈小学《诚信》教育活动设计

上海市子长学校

殷瑾

陆凤岚一、二期课程标准要求

上海市二期《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应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社会生活,学习社会基础知识,从而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社会经验,使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的初步认识,参与社会和探究社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形成基本的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初步基础。

二、教育活动设计背景

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的丰富,对社会某种的政治、思想以及道德理论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并伴随着认识出现了爱慕与憎恨,喜好与嫌恶等情感体验。教师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学生的活动,把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运用电影为载体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具体形象,直观生动,唤起学生想象,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上的体验,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

三、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

利用优秀影视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观赏电影《九色鹿》,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探寻诚信品质的信息资源,认识诚信品质在社会生活中对个人成长,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养成诚信的优秀品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和谐成长。

四、教育活动理念及方式 1.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以任务驱动方式,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采用集体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有效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探究。3.活动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资源,教师随时给予评价和指导(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自我评价的方式)

五、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和思路

1.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日常经验紧密联系的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社会生活,体验自己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探究获取知识。2.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资料搜索,网上阅读交流,摄影录像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记录、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六、教育活动设计的过程

第一阶段:导看影片,初步了解。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九色鹿》,使学生了解动画片内容,从抽象的诚信概念落实到真正意义上的诚信行为,使学生充分理解诚信品质的含义。运用优秀电影资源作为切入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浅显易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阶段:方法指导,点拨途径。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片段,回忆精彩内容布置专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寻找诚信。通过学生相互讨论、小组交流,引导学生必须注意观察生活,在家庭、社会、学校中寻找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中寻找诚信事例和相关信息资料。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实践,收集资料。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途径,便捷地进入各式各样的课堂,去接受多数量,多元化的信息,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收集相关资料。

第四阶段:交流信息,确立专题。学生搜集资料后,交流信息。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寻找选择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运用知识去组合、去加工、去创新,培养学生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将信息组合成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的三大板块的内容。

第五阶段:形成成果,展示诚信。学生将整理加工后的资料一一展示,以朗诵、小品、照片、摄影等多种形式出现。体现了语言的交流,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交流,从而完成一个个专题探究的任务。

七、教育活动的反思

(1)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课堂”拓展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活动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绚丽的前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挖掘了现实生活和社会真实事件的教育价值,把诚信教育活动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知道正直、诚实,守信等现代社会普通推崇的价值观念,寓品德教育于社会生活之中并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追求,增强教育的时代感,现实感,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

(2)以信息技术为“教材”,拓展教育活动的内容。以诚信教育为中心,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摄影、录像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使教育内容更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从而既拓展教育内容,又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3)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掌握学习方式,健全个性品格。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能有效实施诚信品质的教育。通过对资料的搜集、交流、整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辨别是非,发展个性品质,在“做”中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学会交流与互助,具有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

加强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的整合,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 谈小学《诚信》教育活动设计

上海市子长学校

殷瑾

陆凤岚八、二期课程标准要求

上海市二期《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应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社会生活,学习社会基础知识,从而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社会经验,使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的初步认识,参与社会和探究社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形成基本的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初步基础。

九、教育活动设计背景

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的丰富,对社会某种的政治、思想以及道德理论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并伴随着认识出现了爱慕与憎恨,喜好与嫌恶等情感体验。教师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学生的活动,把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运用电影为载体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具体形象,直观生动,唤起学生想象,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上的体验,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

十、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

利用优秀影视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观赏电影《九色鹿》,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探寻诚信品质的信息资源,认识诚信品质在社会生活中对个人成长,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养成诚信的优秀品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和谐成长。

十一、教育活动理念及方式

1.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以任务驱动方式,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采用集体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有效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探究。3.活动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资源,教师随时给予评价和指导(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自我评价的方式)

十二、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和思路

1.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日常经验紧密联系的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社会生活,体验自己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探究获取知识。2.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资料搜索,网上阅读交流,摄影录像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记录、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十三、教育活动设计的过程

第一阶段:导看影片,初步了解。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九色鹿》,使学生了解动画片内容,从抽象的诚信概念落实到真正意义上的诚信行为,使学生充分理解诚信品质的含义。运用优秀电影资源作为切入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浅显易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阶段:方法指导,点拨途径。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片段,回忆精彩内容布置专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寻找诚信。通过学生相互讨论、小组交流,引导学生必须注意观察生活,在家庭、社会、学校中寻找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中寻找诚信事例和相关信息资料。

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实践,收集资料。

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途径,便捷地进入各式各样的课堂,去接受多数量,多元化的信息,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收集相关资料。

第四阶段:交流信息,确立专题。学生搜集资料后,交流信息。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寻找选择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运用知识去组合、去加工、去创新,培养学生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将信息组合成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的三大板块的内容。

第五阶段:形成成果,展示诚信。学生将整理加工后的资料一一展示,以朗诵、小品、照片、摄影等多种形式出现。体现了语言的交流,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交流,从而完成一个个专题探究的任务。

十四、教育活动的反思

(1)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课堂”拓展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活动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绚丽的前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挖掘了现实生活和社会真实事件的教育价值,把诚信教育活动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知道正直、诚实,守信等现代社会普通推崇的价值观念,寓品德教育于社会生活之中并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追求,增强教育的时代感,现实感,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

(2)以信息技术为“教材”,拓展教育活动的内容。以诚信教育为中心,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摄影、录像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使教育内容更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从而既拓展教育内容,又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3)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掌握学习方式,健全个性品格。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能有效实施诚信品质的教育。通过对资料的搜集、交流、整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辨别是非,发展个性品质,在“做”中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学会交流与互助,具有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三篇: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摘要: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不仅为教育工作者获取信息、拓宽教学视野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更成为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经历,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使课程内容更具应用性和时代气息。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深切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辅助作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创新问题。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信息技术 发现式教学模式 二十一世纪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信息为支柱,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课程方案也要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经历,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使课程内容更具应用性和时代气息。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各种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这不仅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变革,而且带来了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法的运用,对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的优化等各个方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应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发现式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所谓现代信息技术,就是将计算机与电信技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播和使用的一种技术。如何教会学生使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一、信息技术应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优势:

1、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教学高耗低效。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极强的依赖性,一味地迷信教师和书本,不会质疑,不会探索,思维僵化。这种教学,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法,由于教学媒体的简单(粉笔加黑板模式),课堂教学的任务似乎仅仅是教师讲解或传授教学内容,这种逻辑分析讲授过程的课堂教学法,也限制大量的信息、材料进入课堂,从而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从信息材料中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恰恰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它极大地改变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过强的特点,使教学过程真正转变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来,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增加教学容量、体现师生互动。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加上授课时间的固定性,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言堂,即老师说,学生听,形式比较单调,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接受到的知识是比较有限的。

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形象性,综合性等特点,便于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原理通过直观、具体、形象的媒体作用加以理解和掌握,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认知空间,增加信息渠道,还可以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变教师单一讲授为师生一起参与媒体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除教师用语言传授外,媒体还向学生提供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信号刺激,而且根据教学需要可以随时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不仅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而且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增强了教学感染力。

3、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主动参与。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我们的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政治课知识比较抽象,教学中也有大量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多重说教,学生往往感到艰深难懂、单调乏味,学习的兴趣不大,虽然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参与性,但其力量就显得比较单薄,对学生感官刺激也比较单一,学生更多时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尤其是能力较差的学生背得头昏脑胀也不知所云。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充分发挥。

而使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作用于学生感官的是图片、声音以及具有动感的画面,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某些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首先形成感性认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再把某些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大大缩小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节约了掌握知识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对于发挥学生参与性,并最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一味依靠教师讲解而导致学生机械被动接受知识,并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乏味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信息技术应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缺陷:

1、由于教学过程中,课堂容量的加大,必将促使学生思维的高度紧张,内容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思维活动也会受屏幕内容的抑制,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影响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2、由于备课时已经把课堂教学程序事先预设好了,加上具体操作的固定性,容易造成学生的个性心理活动难以捉摸,从而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信息主要是靠网络来传播,网络中也有不健康的内容,这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信息技术手段只能通过机械的计算机操作,屏幕的演示,而且都是事先编排好的,容易使教师与学生之间造成一定的距离感,缺乏传统手段的亲切感和人情味,不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充分进行,也不利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情商。

三、发现式学习模式探究: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各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电脑已经非常自然地融合其中,完全改变了单纯依靠教材、黑板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将书本知识与各种技术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究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教学中基本上不采用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是教师提出问题或布臵任务,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和探索,并随时使用电脑等工具,展示教学内容,探索知识奥秘,这就是发现式教学模式。

1、发现式学习模式的内涵: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依据各个学科特点以及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内容组织和设计教学的一种模式。它不仅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而且也强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通过问题和实验,使学生产生一些想法并予以验证的发现过程;学生在发现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更重要地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准确理解和适当拓宽延伸,使学生既了解到现存知识的局限性,又看到知识的可靠性。

发现式教学模式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师生共同提出或教师直接提出;它的实施方案要求不严,可以是口头的、部分的;他的实施过程不是简单的听讲、记忆和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更多地是对教材中已有知识和成果的再发现,所需时间较短;它的成果交流在形式上是非正式的,它更注重成果本身的价值和辅助理解知识的作用。

发现式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其次要求教师熟悉教材,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广阔的知识面,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目前国际时势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最新动态,能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从讲明白、讲清楚教材知识转变为设计过程、提出问题、提供资料、组织活动、解答疑问、引导迁移。再次要求教师能熟练地驾驭多媒体硬软件系统,尤其是对软件的应用,应能充分利用软件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功能,注意课件的背景颜色与布局,文字的字体,位臵和色彩、图像、动画和录像的质量,使多媒体课件具有更高的欣赏价值,既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坚持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不应喧宾夺主,使整堂课演变为工具的展示和手段的演示,坚持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运用的适度性和简洁性原则,牢记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而不应让机器“独霸舞台”了。

2、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实际意义: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丰富资源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假设验证过程地不断深入,学生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生来说会十分陌生。为了尽快的解决问题,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查找的信息通过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过程性以及综合性等备受人们关注和青睐的特征。学生不仅学到了应有的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信息素养”。这种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臵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进了学习者的幸福感与充实感。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现代教学呼唤着教师拥有新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和创新,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会产生深刻地影响,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现、自主学习、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题的进程。只有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使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使之既符合学生实际,又体现自己教学个性,从而产生最大的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1、陈晓岱主编,《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2005年第一期、第二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形势与政治课论文

成绩

论文题目:大学生应如何看待我国的反腐形势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授课教师:王玮瑜院

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年

级:姓

名:李乐学

号:

2014级1班

140160134

大学生应如何看待我国的反腐形势

摘要:作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教育一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主要生力军,承载着民族未来的希望,对其进行反腐倡廉建设教育,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行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反腐倡廉;反腐形势;健全人格;品德修养;廉洁正直

当今社会腐败不断,廉价正工越来越重要,我国的反腐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祖国的腐败问题也越来越关注,清正廉洁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牵扯着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反腐形势?首先我认为对于我国的反腐形势应该辩证全面地看待。

首先我们要明白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缺乏有效地监管和牵制,当权者在运用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分配社会各项资源的时候,由于人性上的弱点,导致资源分配丧失公平。

腐败作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其发生和发展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和世界上不同制度的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的。

认为腐败只有中国才有或者说中国最严重是一种偏激的认识,其实世界上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腐败比中国严重的都大量存在。而且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当处于某些特定的阶段时腐败会更容易滋生。改革开放以来,我过正处于社会发展不断探索与成熟阶段,各种观念的入侵与交织,经济的高速发展,反腐制度措施的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一系列的综合原因导致我国的腐败发生率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有了相当大增加。但是我们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这种腐败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纵观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经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时基本都出现了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包括腐败在内的各种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必须要正确的认识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才能从根本上树立对党执政兴国的信心,激发对生活工作的热情。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新旧体制交替,社会变革迅速,对外经济交往频繁的时期。在这个过渡期,无论是在政策上,体制上,还是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少漏洞,这样就给腐败分子大搞权钱交易以可乘之机,我国的反腐也进入关键期。主要表现为:一是少数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仍比较严重,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岗位的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突出;二是涉嫌金额巨大,影响恶劣,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利给别人办事,收受贿赂,从别人手中获得好处,如深圳市原市长许宗衡在2001至2009年期间,先后多次收受相关人员给予的财务折合人民币3318万余元,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三是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易发多发,与民争利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四是腐败落势化加重,从高职位向下滑落,腐败面更广;五是“个性贪官”人物的新型腐败。

大学生活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的反腐教育也尤为重要。

大学生们能否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也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是面向全社会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和提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础工程。所以加强大学生的廉洁文化修养教育势在必行。廉洁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廉洁文化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学生中展开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作为学生应该学习好自己的文化知识,不光是看待腐败,看待一切不正之风,最好是出淤泥而不染,要求好自己,保证洁身自好。

你怎么看都无法改变别人的思想。说严重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恶人做恶的时候绝对是不相信善恶有报的。所以他才会做恶,而善者行善,自然是相信善有善报的。这就是善恶者均需自负。

在校的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终将踏上社会。通过廉洁文化的学习,在思想以及精神层次上的提升将为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精神支柱,将“敬廉崇洁,知诚讲信”带上工作岗位,为企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为我们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良好精神氛围,并使廉洁文化广为人知。

第五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政治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政治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要】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政治课教学,可以为常规教学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就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政治课教学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政治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115-01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引发现代教育革命,西方各国利用信息技术兴起了教育革命,以求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笔者下面就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政治课教学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一、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来学习。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信息的载体已由单一的印刷载体,发展为多媒体。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直观、形象、有趣。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光盘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库和相关网站得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当这种学习方式逐渐被学生们所接受以后,书本将不再是他们学习的唯一依据和唯一资源。他们的学习方式将会逐渐由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转向利用资源的学习。如经济常识在讲到股票时,完全可以利用网络上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有关情况使学生更准确更生动地掌握股票的有关知识。

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由记忆式的学习转向意义建构式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获取知识。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依靠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特别是资源共享和交互式功能,学生的学习过程将由对书本知识的简单记忆,转向对知识信息资源的搜索和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分析和利用,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分析和利用,建构起对某一知识的认识。

二、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教师的功能和作用要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向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这种指导和帮助主要体现在使学生能够学会利用资源学习,学会意义建构的学习,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教师就必须建设自己的主页,并在网页中设计学习流程,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自主互动式学习。

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媒体时应使之从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数字化的信息媒体由于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共同构成的多媒体的、交互性强的技术特征,使得它们除了具有视听媒体的上述功能之外,还具有软件的结构,更具人性化、更符合人的思维个性,软件的应用过程更具参与性,软件的应用结果更具真实性、准确性、公正性和及时性等视听媒体所不具备的技术特征和技术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发挥和挖掘数字化信息媒体的这些优势,使它们真正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三、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息技术能更好地解决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和实际问题具体性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思想政治就是说教,这是因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为言传口授,学生缺乏真实的感受,可信度低。学生对思想政治的信息的组织与管理往往是“背”字当头,思维方式总是处在一个平面上。而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以后,我们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断与思想政治课有机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实现了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

四、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必须实现变革,有些教师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是件很麻烦和很浪费时间的事,还不如传统的黑板加粉笔,但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要知道利用信息技术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这需要所有的教师为之努力。同时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第二、硬件和软件的建设问题。从我校目前的设施情况看,网络教室只有几间,几个教师来上课,就够用,如果全校教师都来上,那就上不了。软件方面还比较欠缺。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第三、信息的收集途径问题。信息收集的途径是各种各样的。学校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第四、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学科资源的共享。如我备一节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课,整整花了我两周的业余时间制作出来,制作还是比较粗糙的,如果要制作精美一点,所花时间将会更多。花了这么多时间,只上一两节课,从资源角度来说,这是比较严重的浪费。

第五、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上网的监管问题,不然的话,学生很容易上网聊天或游戏等等,也违背了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的整合的初衷。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为政治学科的知识、信息的传递和交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营造出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恰当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而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灌输和脱离实际的说教者,真正做到回归生活。

[ 参考文献 ]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2]刘超颖.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问题研究.[3]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4]何克抗.访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下载浅议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的整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的整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书评

    书评——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 一,初识此书还记得曾在铁血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说,贴主原来是一个标准愤青,但是让他走出爱国愤青境界的正是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那几......

    形势与政治课心得(精选5篇)

    形势与政治课心得 这学期我们的形势与政治课是在四川大地震的背景下开课的,谈论的最多的莫过于地震灾害的悲哀了啊。 这是我一个在四川大学同学的话“地震前生活是多彩的;地震......

    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贵池区江口中学 胡决心时事政治即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合时政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学紧密联系当前国......

    政治课感想

    医师多点执业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机制初探 李筱永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100069 摘要医师多点执业的新政策,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一项新政策没有在法律......

    政治课演讲稿

    70 年代,我国主要实行以“晚、稀、少”为核心的生育政策。“晚”是指男 25 周岁、女 23 周岁结婚,“稀”是指晚婚晚育间隔 4 年左右,“少”是指最多生两个孩子。 (1971—1979)......

    政治课标

    九年级思想品德 说课标、说教材演讲稿 段家初级中学 李 娜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段家初中的一名思想品德老师,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的第......

    政治课作业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代特征的重要意义及基本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当今时代......

    政治课作业

    十九大政治报告心得体会 2017年10月 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十九大报告对过去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