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盘水市商业保险现状分析
六盘水市商业保险现状分析
李瑞军 董凤琴
〔内容摘要〕 通过分析当前六盘水市商业保险发展现状及趋势,探索促进商业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商业保险 现状 分析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政府研究室
保险作为现代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等基本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新形势下,保险还担负着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社会责任。随着六盘水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业发展日趋迅猛,需求日益旺盛,保险市场主体增加、竞争激烈,产寿混业、银证保综合经营呼声渐高,做大做强已是当前保险业从上至下的主题。
一、六盘水市商业保险发展现状
(一)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多元化经营格局已见雏形
2005年末,六盘水市共有保险机构7家,其中,财险公司4家,寿险(人身险)公司3家。有各类型营业网点85个,其中:中心支公司7个,支公司7个,营业部2个,保险营销服务部10个,专业代理机构1个,兼业机构65个,各类保险从业人员1303人,形成了涵盖国有、股份,财险、寿险,商业性、政策性等多元化的市场体系。
从市场主体结构来看,两家国有保险公司(市人保寿险、财险)仍居市场份额第一,股份制企业中太平洋保险(财、寿)居第二,平安保险(财、寿)则居第三。保险市场主体的增加使得竞争日趋激烈,如占据市场多年且占绝对优势的市人保寿险,2001年市场份额100.00%,2002年为83.00%,2003年74.12%,2004年63.66%,2005年78.54%。
(二)保险业务快速增长,保费收入逐年提高
近几年,六盘水市保险业务迅速发展,保险规模逐步扩大。截止2005年末,全市共实现保费收入32683万元,比2000年12317万元增加20366万元,增长165.35%,年平均增速达33.07%,与上年相比增加10897万元,增长50.01%,是增幅较快的一年。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100万元,同比增长12.32%;人身险保费收入18583万元,同比增长23.08%。全市保险业总资产4.06亿元(不含太平洋财险、平安人寿、天安公司)。2005年全市共承保财产保险17.16万件,承保人身保险69万人次,总保险金额及责任限额401亿元,与2000年74.7亿元相比增加326.3亿元,增长436.81%。全年各项赔款及给付支出8916万元,同比增长13.68%,其中,财产保险公司赔款及给付支出6573万元,同比增加704万元;人身险公司赔款及给付支出2343万元,同比减少369万元。
下面以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六盘水中心支公司2000年—2005年保险业务增量为例:数据表明,保费营业额逐年递增,特别是2003—2004年,营业额收入净增约1000万元,相应赔付及缴纳税金也呈逐年增长趋势,险种也由单一向多元发展。
(三)银保中介迅速发展,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得到提高
银保中介合作是指银行、邮政等代理保险业务,通过银、邮和保险的融合,通过客户资源的优化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产品。随着六盘水市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转轨及保险市场的激烈竞争,银保中介合作业在六盘水得以迅速发展。如:太保产险截止2005年11月30日,通过银邮中介及兼业代理取得的保费收入近800万元;太保人寿通过银邮渠道实现保费收入543.7万元;人保人寿在继续巩固与工行、农行的业务协作的同时,密切与建行、农发行、中行、邮政及信用社的协作与沟通,理顺了代理关系,2005年,共实现中介代理业务保费收入3970.25万元,占总保费收入的33.76%。
保险密度是指人均保费收入;保险深度是指保险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比例越大保险业相对越发达。这是衡量地区保险业发达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2005年六盘水全市保险密度109元/人,比上年增加36.4元/人;保险深度0.16%,比上年增长0.02%。目前,六盘水保险产业的发展处于增长期。
二、存在问题
(一)发展仍处初级阶段
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对保险的认知度还不够高,人们对保险在稳定社会经济,维护个人切身利益上的作用认识不够。在整个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是个买方市场,尚处于较次要的地位。银行储蓄仍然是居民处置闲置资金的首选;其次,随着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的资金逐渐转向房产市场,购房成为城市居民闲置资金分流的第二大通道。二是保险市场化不充分。商业保险行为是一种市场行为,它的发展有赖于保险市场化的发展。尽管目前我市保险的市场化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迅速扩张的市场规模相对照,我市保险的市场化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市场化程度还很不充分。三是保险公司高素质人才缺乏,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公司,这种特殊的经营对象要求保险公司不仅要建立一整套风险识别与监控体系,以更好地控制自身的经营管理风险,而且还要特别善于识别和运用各种市场风险,对各类风险的集成和有效分散。当前,六盘水保险公司各方面的人才都比较缺乏,特别是保险营销、产品开发和保险精算、资金运用等方面人才的缺乏,不仅使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没有可靠的基础,而且使保险公司的获利渠道也大受限制,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积蓄也不足。
(二)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保险需求越来越多。据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居民储蓄中,以养老、教育、疾病、和意外事故为动机的超过40%,在发达国家这部分需求有很大部分是通过保险来实现的。2005年末六盘水市居民储蓄余额达196.4亿元,40%是78.56亿元,而六盘水市保费收入不足3.3亿元;现六盘水保险密度仅13.6美元/人,保险深度0.16%,远远低于512美元/人和8%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46.3美元/人和2.7%的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六盘水的保险需求空间仍然广阔,保险供给仍然不足,保险还没有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竞争主体增加、对手增多
2004年12月11日,保险业加入世贸的过渡期已结束,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六盘水市只是时间问题。与资金实力、产品开发技术、展业方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非常强大的外资保险进行竞争,其严峻性是显而易见的。另外,随着我国银保合作于2001年的起步,保险业热盼的混业经营,银、证、保综合经营呼声已高,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将成为六盘水市保险行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再者,由于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互补,六盘水市人寿保险还面临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保险监管部门出台的放松准入政策,也将产生大批新的国内保险公司。一个内资与外资并存、业内竞争与业外竞争并存的局面即将形成。
(四)资金运用渠道狭窄
保险资金的经营是保险企业正常运转的支点。由于竞争,各家公司降低保费,吸引客户,承保利润越来越低,资本经营就更成为保险企业必不可少的利润增长点。但目前我国保险资金实际运用渠道单一,主要限于银行存款,近几年央行连续的降息,使保险公司利差倒挂日趋严重,单靠银行存款已远远不能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了,必须开拓投资新领域来保证支付保费。而我国规定,保险资金在证券市场上只能进行基金投资,且比例限定在10%—15%,在同业拆借市场上,也只能从事一定比例的债券买卖。实际操作中,效益均不佳,甚至亏损。随着竞争加剧,承保利润将进一步下滑,如果没有其他创造利润的渠道,势必影响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分红保险问题
投资分红类保险自在六盘水出现,便得到迅猛发展,但由于近几年投资环境、收益的不理想,该类险种面临的问题逐步显现:误导问题,推销时片面夸大回报,隐瞒不确定性,使投保人分红预期人为拔高;成本问题,大规模的推销广告导致销售成本增加,部分投资及分红产品通过银行、邮局等代理销售,手续费有不断攀升之势,如超过定价时的费用范围,会造成费差损;投资收益问题,如上所述,资金运用渠道狭窄,可得红利不理想;经营问题,该类险占比过大,导致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不合理,其保费的急剧增加,也给保险资金的运作带来压力。
三、对商业保险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深化公司内部改革
保险公司是保险市场的主导机构,保险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险公司发展状况。因此,深化公司内部改革,是积极推进保险市场体系健全,促进保险业务深度与广度发展的基本措施。应着力于:一是深化改革国有公司,调整产权结构,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构,让经营者真正关心人力资源成本、经济效益、未来发展;二是取消保险公司行政隶属关系,坚持谁出资谁管理;三是有序降低国有股份比例,推进民营化进程;四是完善法人治理机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精算师、审计师及各利害关系人作用;五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经营运行机制,完善业务流,实现内部信息标准化、透明化,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
(二)科学开辟资金运作渠道
保险基金是金融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如:美国在股票市场机构投资份额中,保险投资列第四;在债券市场机构投资份额中保险投资列第一。当前,发达国家由专业保险投资机构进行保险资金运作,而我国保险公司并不具备直接从事金融投资所需的条件,我们要在观念上把保费资金作为一种金融资本,考虑逐步放宽保险资本经营的限制,稳健实现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一是加大保险资金托管制度的探索,逐步扩大保险资金进入证券一级市场的比例(现保险资金已可有比例地直接进入股市),允许保险资金投向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工程等相对风险小,收益稳定的领域,同时增加基金投资和购买债券的比例,并直接进行中长期贷款、合作经营、信托投资等;二是加快产、寿险混业步伐,加快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综合经营,以寻求资本支持、转移利润和分散成本;三是准许设立专业保险投资机构或选择资金信托方式。
(三)大力推进业务创新
保险品种创新。提高观察市场需求和开发市场潜能的能力,注重保障性品种创新,注重具有一定金融投资功能的险种创新,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消费层次,设计具有量身定制特色的新品种,刺激引导人们保险消费。
保险营销方式创新。营销方式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让客户认同保险产品。通过银保合作、证保合作等方式,利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及其他机构的网点和能力销售保单,既有利于加快保险市场发展,又有利于金融机构开展代客理财业务,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其次,加快保险经纪人和代理人队伍建设,规范、激励营销活动,支持保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再次,可借助现代网络及网络系统,进行网上营销。
(四)优化调整分红保险
一是改变管理机制,转变经营观念,树立赢利是保险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的观念。建立科学的核算体系,脚踏实地,精心经营,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调整分红险种结构、保费结构、保险期限结构的不合理,回归保险保障功能,开发多元化品种,优化保险资金的配比结构。三是规范销售行为。对分红险销售管理环节上的隐患,必须从业务员管理、讲师与培训管理、公司宣传等方面进行控制,严格按照保险公司的宣传资料销售。四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分红保险的潜在风险,积极争取分红险资金的放宽经营,营造一种既宽松又有序的商业保险市场经营、竞争环境。
(五)树立保险业持续的信用度
在经过一段时期保险的粗放经营后,面对国际化与标准规范不断增加的环境下,逐步树立对保险业持续的信用度,减少信用危机,是保险业下阶段需要重视的另一个内容。保险业要关注与行动起来,加强赖以发展的社会基础的培育与完善,不能单单要求消费者的诚信与信心,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中介公司甚至个人营销员等更要讲诚信,以维护保险业最大的诚信,为保险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和运行环境。
第二篇:六盘水市银行业现状分析
六盘水市银行业现状分析
李瑞军董凤琴
〔内容摘要〕 通过分析六盘水市银行业发展的现状及当前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银行业 现状 分析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政府研究室
六盘水市银行业近年来一直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不断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基本实现了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现全市金融保持平稳运行,各银行存贷款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信贷结构得到优化,经营效益好转,全市各项业务运行正常。
一、发展现状
(一)机构及规模
2005年末,六盘水市共有各类银行机构7个,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4家,政策性银行1家,城市信用社1家,农村信用社1家。各类银行机构营业网点(含二级中心支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基层信用社)共有202个,从业人员2475人。银行机构经营效益显著改善,当年实现帐面盈利28,752万元,较上年增加9,773万元。截止2005年末,全市银行类机构资产总规模224.8亿元。
(二)存贷款总量稳定增加,信贷资金配置重点突出
1、截至2005年底,全市银行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6.4亿元,比2000年76.6亿元增加119.8亿元,增长156.4%,年均增长速度31.28%。2005年新增存款22.9亿元,增长13.58%。从存款种类结构来看,储蓄存款和农业存款成为存款增长的主体,但企业存款受产品销售价格、销售增长速度下降及新建、技改项目大量支付款项等因素影响而大幅下滑。2005年末,储蓄存款余额95.6万元,占存款总额的48.7%,比年初增加20.2亿元,增长26.8%,同比多增3.3亿元;农业存款余额15.4亿元,占存款总额的7.87%,比年初增加5.1亿元,增长49.5%,同比多增1亿元;企业存款67.3亿元,占存款总额的34.28%,比年初减少6.5亿元,下降8.8%,同比少增24.4亿元。
2、截止2005年末,六盘水市银行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9.6亿元,新增贷款为28.1亿元,同比增长25.04%,同比多增0.82个百分点。从新增贷款投向来看,主要集中在工业、农业、基本建设和民营经济和个人消费上。短期工业贷款新增5亿元(含贴现),同比增长32.26%;农业贷款新增3.2亿元,同比增长26.63%;民营经济主体贷款新增7.1亿元,同比增长142.1%;基本建设贷款新增12.2亿元,因上年基本建设贷款基数较大,所以同比少增4亿元,但已恢复到正常增长态势。从信贷资金配置来看,主要支持了采矿业、钢材生产、电力、交通运输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累计发放采矿贷款28亿元,钢材、水泥生产贷款28亿元,电力贷款20亿元,交通运输贷款4亿元和建筑基础设施贷款13亿元。
(三)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信贷资产量逐步好转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2005年工商银行正式进入改革实施阶段,其财务重组、核销资产损失、清理不良贷款稳步推进,积极开展了信贷资产清理分类和房地产确权工作。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进展顺利,2005年全市四家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社工作相继完成,“三会一层”的构架初步完成。农业发展银行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在做好粮油储备、粮油购销贷款资金供应的基础上,新增开展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及其它粮食企业的信贷业务。中国银行贷款在经过2000年及2004年的两次不良资产清理剥离后,资产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建设银行通过积极清收、剥离、核呆、冲销等途径化解不良贷款,其不良贷款的绝对额和占比均大幅下降,信贷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农村信用社新增央行票据1,000万元,将原不足1,000万元的农村信用社补足1,000万元,总额达5,257万元,到
2005年末,六枝、盘县、水城和钟山四家农信社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9%、8.4%、11.02%和7.38%,截止12月31日,全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贷款占比为6.4%,比年初的11.5%降低5.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占比创历史最好水平,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2949万元,减少14.16%。
(四)现金投放正常,外汇收支情况良好
2005年,全市累计现金收入521.8亿元,累计现金支出549.5亿元,收支轧抵,净投放现金27.7亿元,同比多投放6.1亿元,现金收支的主渠道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现金流通正常,金融秩序稳定。2005年末,外汇存款余额194.4万美元,比年初增加15万美元;外汇贷款2077.7万美元,比年初增加2077.7万美元,均为进出口贸易融资。全年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总额6997万美元,同比增加2696万美元,增长62%。进口付汇总额11778万美元,同比减少222万美元,其中:本地银行付汇8478万美元,异地付汇3300万美元。外汇收支及结售汇情况发展较好,外汇业务有了一定的拓展。
(五)票据市场发展较好,业务量迅速扩大
2005年末,全市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1.7亿元,余额1.1亿元,累计办理贴现11.6亿元,同比多增7.3亿元,余额3.6亿元,同比增加1.6亿元。从票据业务发展上看,特点是: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稳步发展,商业汇票受授信权限的影响,再贴现受审批权限上收的影响,分别表现为未签发和下滑的态势;国有商业银行承兑与贴现基本同步发展,法人机构仅办理贴现业务。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二、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融资结构单一。全市尚未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格局,金融业机构体系尚不完备,融资结构单一,基本上没有直接融资,使企业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大,企业风险对银行风险构成显著影响,不利于分散金融风,弱化了市场本身对金融风险的调节功能,金融体制改革尚未到位。
(二)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受多方压力,资金运用难度增大。商业银行的市场主体属性就是要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吸收存款资金的最佳出路就是放贷款获取利息收入,商业银行因此也有内在放贷的动力压力。由于大项目和优质客户竞争激烈,商业银行过于严格的信贷政策,信贷权限的上收,中小企业难以达到信贷条件,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存在企业求贷无门,商业银行放贷无路的两难现象,增大了资金运用难度。例: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贷款12.01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新增7.05亿元,占比58.74%,城市信用社2.04亿元,占比17.02%,国有商业银行2.53亿元,占比21.10%。城乡信用社在存款份额远低于国有商业银行情况下,成为贷款增加的主体。
(三)主导产业市场形势严峻,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增加新的困难。就全国形势而言,我市煤炭、电力、钢铁、建材业等几大支柱产业是产品过剩行业,而且随着全国及我市近几年来对这些行业新建、扩建项目的投产,这种形势正进一步恶化。现国有商业银行继续严格控制对热点行业的贷款发放,对于国家发改委列入禁止类目录的行业、工艺、及产品建设项目,一律不予贷款支持,并且对存量贷款还要进行压缩。这样,金融机构发放新贷款难以找到合适对象,贷款发放难度加大,支持经济发展及自身发展均受限;再者,由于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几大行业,都是全市金融机构近几年来重点支持的行业,他们在全市金融机构已发放贷款中占比很高,使得全市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管理将因这些行业的不景气增加新的比较大的困难。同时,由于全市主要产品价格下滑及市场的不理想,我市主要产业企业在一段时期内,将面临提高经济效益难度增大、资金紧张等问题,人民收入增长也因此变得较为困难,使金融机构筹集资金难度明显加大,造成金融机构资金紧张,也给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困难。
(四)房地产贷款逆势增长,存在资产质量新风险。目前,全市房地产价格高位运行以及价格涨幅过高的负面效应较大,房地产价格过高导致房地产大量空置,已建未售空置和已售出房屋空置,分别在30%和50%左右。广场、明湖等中心区价格从1,200元/平方上涨到1,800元/平方,老居住区房价从560元/平方上涨到850元/平方,凤凰新区从800元/平方上涨到1,200元/平方,红果盘新城房价从600元/平方上涨到900元/平方。同时,房屋租赁价格也普遍上涨,其上涨幅度在20—40%之间。国家为调控房地产价格,连续出台了包括提高贷款利率、提高房地产贷款首付比例等措施,以制止资金流入房地产业,制止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防范房地产泡沫破裂给金融及经济带来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我市房地产贷款却和国家大政方针相背离,成为全市各项贷款中增长最快的贷款之一,不但违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给自身资产质量带来新的风险。
(五)金融支农出现弱化情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近几年弱化了对农业的支持,曾是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也卷入支持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工商企业发展,支农贷款占比和支农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地位都下降较大,“三农”金融支持弱化问题突出。例:今年全市四个农村信用联社,有两个联社出现了新发放贷款中农户贷款占比低于40%的情况,另外两个联社支农贷款占比下降也很明显。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金融指导。建议各级政府要把金融机构作为市场主体来对待,市委、市政府加大对金融业的关心和指导,积极帮助金融部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多帮助,少干预,使六盘水金融业实现预定目标。
(二)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新走势,认真领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精神和落实其政策、措施。严格遵守国家对房地产企业、“五小企业”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企业信贷投放的相关规定,控制对市场形势差、产品过剩行业企业的信贷投入;配合政府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对全市主导产业煤、电、钢、建等产业的企业,要区别对待,根据其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情况决定贷款投放和进度;对煤化工、煤层气等新产业,要大力支持,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三)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强化约束机制,提高资产质量。农村信用社要把支持“三农”作为信贷工作的重点,加大信贷支持“三农”力度,用好用活支农再贷款,使之切实用于支持资金短缺而支农任务重、支农力度大,亟需资金支持的边远农业地区农村信用社。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和特色,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有利条件,抓住机遇,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和措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大力推动金融创新。充分认识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金融市场的调研分析力度,适时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金融需求的变化情况,努力创新适合六盘水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识别系统,探索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门槛及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成本的方法,考虑对零售业务进行批发营销,促进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解决中小企业难问题。
(五)支持城市信用社发展。给予税收和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充实城市信用社资本金,增大资本充足率;用优质资产置换其不良资产,减轻城市信用社的经营包袱;进一步完善城市信用社的内部治理结构,理顺和疏通城市信用社的内外关系,促进城市信用社的规范管理和良性运作,争取在2006年顺利改制为城市商业银行。
(六)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政府出台激励性措施,支持鼓励以多种形式向民间融资;在有限的财政收入中挤出资金积极支持创立各种基金,如中小企业创业基金、高新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支持建立融资租赁公司,积极发展融资租赁业务;建立健全资产拍卖转让市场、产权转让市场,促进抵押物变现。主动承接跨区域,特别是毕水兴经济带的融资辐射,加强与来六盘水拓展市场的异地金融机构联络,切实解决他们在拓展业务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为异地金融机构在六盘水贷款提供方便,增强他们增大投入的信心。此外,在企业改组改制中积极引进外来战略投资者,参与本地企业的兼并、重组和扩张。积极规范引导民间融资,促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化。
(七)加强政银企关系和谐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促进政府、银行、企业的沟通。共同制定政、银、企之间的沟通制度。引导并帮助银行在实现自身经济与支持企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中找到最佳结合点,积极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流向,使银行资金集中投向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通过建立协调例会制度、项目推介制度,搭建信贷政策与项目投资的信息交流平台,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效益、有发展潜力、需要银行提供支持的产业和重点项目推介给金融机构,形成合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第三篇:六盘水市研发活动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六盘水市研发活动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伍应德 骆 英
〔内容摘要〕 开展研发活动,提高研究投入,对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对六盘水市研究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 键 词〕研究活动;对策分析
〔作者介绍〕 伍应德,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骆英,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副教授
六盘水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又是一个欠发达市,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资源消耗和投资拉动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研发活动有序进行,科技工作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六盘水市研发活动现状
六盘水是一个“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综观六盘水市经济发展历程,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二产业中又主要依靠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四大传统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企业的发展。2009年六盘水市生产总值 431.03亿元,其中工业企业增加值237.47亿元,占全部生产总值的5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175.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的73.8%,占全部生产总值的40.66%,其中又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四大传统产业为主。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6.15:60.62:33.23,随着经济的发展,六盘水市的科技投入也在不断加大,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但是,六盘水市研究工作活动开展也有自身的特点。
1.1研发经费情况
研发投入总量快速增长,但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仍然很低。六盘水是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此,六盘水市工业企业已成为研发活动投入的主体。2009年,全市研发活动总经费2192.6万元,是2000年的8.3倍,年平均增长26.5%。其中工业企业研发经费2091.3万元,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全部研发经费的 95.4%,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工业企业研究经费投入强度:指企业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0.049%。其中,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研发经费2071.1万元,占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经费99%;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053%。其他内资企业20.2万元,占1%。按经费来源分,政府资金168.8万元,占7.7%;企业资金2010.7万元,占91.7%;其他资金13.1万元,占0.6%。政府投入相对较少。
1.2研发活动人员情况
科研人员是推动区域和企业技术进步发展的主力军,是开展科技自主创新和研发活动的关键主体。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更是科技人员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全市有研究开发机构4个,在研究开发机构中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99人,其中博士和硕士10人,占10%,机构研发经费338.9万元。全市各类单位共开展研发项目106项,参加项目人员全时当量415.1人年,项目经费1108.9万元。
1.3研发活动产出情况
研发活动产出包括直接产出(如科技论文、专利等)和间接产出(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
增加值、新产品销售率等)两部分。科技创新的目标是实现产品的科技含量、工艺和质量的提高,从而带动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工业企业申请专利4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发明专利所占比重50%。发表科技论文226篇,发表科技著作1部,研发活动产出取得了可喜成绩。
2六盘水市研发活动存在问题
2.1研发投入强度偏低,研发能力亟需加强
国际上通常认为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1%的企业难以生存,达到3%可以勉强维持,占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能力。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看,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7%,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1.0%;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58%,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0.75%,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049%,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0.053%,我市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远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更达不到国际通行的投入强度。低水平的研发投入强度,使企业产品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研发活动中基础研究所占比重偏低
基础研究在研发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础研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水平。六盘水市基础研究 研发经费支出排全省第八位,基础研究 研发经费支出占 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排第六位。可见六盘水市对基础研究的认识和投入都不足。对基础研究的认识水平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全市在这方面需要更多积累科研力量,增加投入,才能争取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有所突破。
2.3多数企业未开展科研活动
企业科技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物质和人才保障,在企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主导作用。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从事研发工作,直接影响着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中小企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要素的大量投入,而非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上,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少,显现出发展内劲严重不足,技术创新活动亟待加强。
2.4从事研发活动的专业机构及人才少
企业创新人才是关键,技术人才短缺是大部分工业企业在创新方面面临的主要障碍,特别是中小型工业企业。企业缺少的技术人才,包括从事研发工作的专家、学科带头人、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领军人物和熟练的技术工人,除此之外,由于一些企业受创新发展环境和地域条件限制,较难留住高技术人才。这些不仅直接影响了六盘水市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制约了六盘水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和能力提升,制约了六盘水市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制约了六盘水市工业企业尤其是传统产业向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轨道。
2.5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科技投入呈完全的正相关关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产业结构升级都需要企业技术创新支持,需要科技资金的投入。六盘水市的研究投入结构上看,长期以来一直属于典型的企业资金主导型,企业资金占全社会投入91.7%的比重,而政府投入比重只有7.7%,其它资金只有0.6%。从表5分析来看,研究经费内部支出来源,六盘水市总计排全省第六位,而政府资金仅有168.8万元,排最后一位。
由于研发成本较高一直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大疑虑,政府资金相对不足,也影响了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当然大多数企业决策者能够意识到,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产品的核心要素,是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内因,因此应当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优先发展
战略。但是创新所需资金完全由企业自已负担,压力较大,并且大多数的企业筹措创新资金存在许多的困难,这已经成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现实障碍。
2.6研发活动产出效率不高
研发活动产出包括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两部分。研发活动产出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企业实现产品的科技含量、工艺和质量的提高,从而带动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的重要指标。六盘水市研发活动产出中专利申请数、拥有发明专利数排全省第七位,发表科技论文和出版科技著作排全省最后,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低于贵阳、遵义、安顺、黔南和黔东南新,新产品销售收入比较靠前,低于贵阳、遵义、黔南,当然这与六盘水市的工业结构有直接关系。
3对策建议
3.1加大对科学技术重要作用的宣传与普及力度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提高全社会对科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要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普及是研究活动的筑基工程。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力度,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科技成果更多地实现产品转化,营造全社会学科技、用科技和发展科技的良好氛围。
3.2建立多元投资新机制,增加科技资金投入
随着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应不断提高。全市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进一步巩固优势支柱产业发展潜力,进一步确立未来地区(毕水兴)经济发展的优势地位。增加科技资金投入,要建立多元投资新机制,一是在重点领域增加政府对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二是加强创新科技项目投融资体系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科技项目投入。
3.3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力度
六盘水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加快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发展兴新产业是必由之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就是确立未来经济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3.3.1加强战略新兴产业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源泉在于科学的基础研究,我市在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制造、煤化工、煤层气及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有比较优势,全市应集中有限资源,力争取得重点突破,以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城市为契机,以加强技术创新、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培育名牌产品为重点,大力开展科技攻关,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快新产品研制开发,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发掘现有企业潜能,实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3.3.2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
加快以重点高校和独立科研院所为主体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使之成为六盘水市特色领域的科研基地。应围绕生物工程、新材料、生态环境、现代农业、食品安全和资源开发利用等重点技术领域,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力争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天然药物等方面1~2个重点实验室晋升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应该以高校和企业为依托,建设冶金工程中心、煤炭工程中心、马铃薯工程中心、生物技术工程中心、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环保工程中心。推进以企业为主体、高校为依托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冶金、煤化工、煤炭、生物技术、中药现代化、环保等重点行业和高成长企业建成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带动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我市及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我市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主要基地。
3.3.3加快科技园区建设,构建技术产业化基地
根据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在特定区域内,集中智力资源、信息和高技术,通过现代管理实现规范化、网络化、国际化和产业化,来解决高技术产业的资金、技术、市场和风险
问题,来创造高于传统工业几十倍的劳动生产率。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必然会出现高成长,产生高附加值,带来高经济效益。因此六盘水市要积极抓好农业及工业园区建设,以此带动全市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3.4加强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参与技术创新与创业活动。继续完善和落实工资、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加大奖励力度,充分体现知识的社会价值。对有特殊贡献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要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实行政府津贴奖励,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鼓励以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二是要加大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认真落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规定》,对引进我市急需的外国和外地专家、学者,可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为市外优秀人才来六盘水创业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训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合作,根据我市科技发展实际,创造条件力争建设1-2个硕士学位点,培养我市的急需人才。继续按照“六盘水市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实施“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为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提供服务。四是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认真搞好劳动者的素质培训。产品好坏,消耗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第一线劳动者的素质。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特别是岗位技术培训。
3.5加快科技风险投融资体系建设
加强科技与生产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竞争力,是实现“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资本重组,有效地配置科技资源,使科技活动和组织结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应通过组建六盘水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政府逐年加大投资力度,并面向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条件成熟时可吸纳国内外风险投资资金。制定有关风险投资方面的法规及管理条例,研究解决有关政策和管理问题,改善和规范投资环境。通过科技资本重组使资本联结科研机构的技术开发资源与企业资金资本间的配置,真正形成市场资本机制推动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通过科技资本重组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推动人力资源开发。
第四篇:我国当前商业保险调查分析报告
我国当前商业保险调查分析报告 我国商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保险供需总体水平落后,发展不够充分
1995年我国保费收入为615.7亿元,约合74亿美元,不及美国的1%;保险深度为1.07%,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10%的水平,与发展中国家一般水平3%-7%也颇有差距;人均保费收入更是名列末梢。另据统计,我国国有大型企业保险承保面不足35%,中型企业承包面不足45%。
二、市场要素培育程度低,保险市场的主体少,中介人体制不健全
从保险供给主体看,目前除了人保、太保和平保三家保险公司外,1996年国务院有批准了新泰、泰康、华康三家全国性公司,到目前为止共有20多家保险公司营业,同时最近几年先后引进了5家外资保险公司。但与国外发达保险市场相比,保险供给者数量还是太少,保险业务的市场覆盖面还是很低。
从保险消费者主体看,大量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绝大多数个人的保险意识淡薄,国有大中型企业及铁路、交通、邮电、粮食、供销等系统往往通过企业和行业的基金和互助以及国家财政方式应付可能的损失,加之原有的对企业、事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都由国家税收和企业留存的收益承担,这导致保险消费者数量少。
从保险市场中介机构看,我国的保险代理人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存在规模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
三、保险市场呈现价格不正常、竞争不公平、交易不规范的无序状态
(一)一些保险公司的业务竞争根本谈不上是依靠经营技术和服务的有序竞争,有事只是打费率战、手续费战、退费战的原始争夺,它们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地无限制地降低费率,以吸引保户,往往将风险更多地转嫁到保户身上,损害被保险人的长远利益。同时由于政府主管部门在保险税收政策上存在偏差,目前在保险经营上存在税率结构内外资企业不统一,内资企业间也不统一的现象;于是有些公司凭着税收上的优惠,利用高佣金、低费率、高手续费等办法争夺业务,致使市场竞争无序,严重影响了保险业的稳定经营和保险市场的正常发育。
(二)一些保险经纪人利用被保险人对保险缺乏了解,利字当头,只要保险人给的手续费高,不惜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随意提高费率。
(三)由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界限不清,一些政府部门的下层机构和群众团体利用行政管理职能或行业经营特权,采用诸如评先进、定指标、下发文件等行政手段强制企业参加它们举办的保险,有的甚至还以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高回报来吸引保户。其特征是将商业保险业务挂靠在社会保险业务之下,与商业保险公司展开竞争。但两者在经营目的、风险性质、保险方式和政府是否对基金形成提供财税倾斜政策方面均有本质差别,因此,两者的混同对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有害无益。
四、市场体系不完善
(一)再保险市场的建立尚未完善,有接受风险的直接业务市场,却没有消化危险的再保险市场。随着巨灾如洪水、地震等的出现,造成的财产和人身损失无法估量,若由一家保险公司独立承担赔偿责任简直难以想想后果,因此建立一个再保险市场体系相互分摊风险势在必行,同时各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市场相互勾连,可以有效地抑制盲目降低费率以吸引客户的不正当竞争。然而,以前我国尚无一家专业再保险公司经营再保险业务,而是由在保险市场
上占垄断地位的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行使中央再保险的只能,它既是分出公司又是分入公司,极不利于竞争和分散风险。尽管原人保公司组建中国保险集团公司后,成立了中国保险集团再保险公司,但仍脱离不了原有的性质,而且远没有形成体系。
(二)监管体系不健全,保险企业自律意识淡薄。第一,保险业主管机关的管理状况与保险行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当前主管机关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管理力量都很薄弱。第二,法律体系不完善,《保险法》虽已于1995年颁布实施,但与之配套的系列管理法规尚未制定出台。第三,规范保险市场交易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的同业公会数量偏少,其作用未充分发挥。
五、现行保险展业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保险公司习惯依靠行政手段来开拓业务。这严重地束缚了我国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于商业保险存在问题该如何改进
一、加强对保险机构外汇业务管理的建议
(一)督促保险机构加强和完善外汇业务内控制度建设,对外汇业务制定更为详细明确、可操作性强的管理规定,使各级分、支公司的业务活动有章可循,促进保险机构有效自律发展,同时健全业务检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和防范风险。
(二)尽快出台关于保险机构外汇业务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保险机构外汇业务市场准入标准。即从保险机构实收外汇资本金规模、外汇业务经营状况、执行外汇管理政策法规情况、从业人员素质、内控制度、展业能力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标准,要明确各级别保险机构的外汇业务范围及对象;根据外汇保险风险情况制定必要的考核指标,建立对保险机构外汇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统一非现场监管报表;要完善对保险机构外汇账户的管理。
二、(一)大力宣传保险知识,强化公民的保险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资料卡片等现代宣传形式,在全社会普及和强化保险意识和保险消费方式,积极引导公众的保险消费心理,使公民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依赖国家的思想转化为自保意识,从而使参加保险的认增多,扩大保险消费主体,增加保险需求量。
(二)积极培育保险市场要素,坚持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注意市场主体的配置,既要扩大全国性保险公司数量,又要陆续批准成立一些地方性、区域性的保险公司进入市场,还要允许外资保险企业逐步进入我国市场。大力发展保险代理人、经纪人、公估人等保险中介机构,加强对保险中介机构的管理,加强保险市场的供给能力和有序竞争。
(三)制定全国统一的、成文飞保险业税收法规和财务制度,使各类保险企业税赋一致,以利于平等竞争,避免有些公司因税收优惠而任意降低费率以吸引客户。颁布社会保险法。
(四)建立和完善再保险市场。
三、建立和健全市场监管体系,维护有序的市场环境,保证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一)创造良好的保险法制环境,除了已有的《保险法》外,还应辅以《保险业法》,并尽快制定《保险合同法》、《保险中介管理细则》、《再保险条例》以及《外资保险企业管理法案》等,使其成为体系,使我国保险业的经营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快同业公会的建立和完善。
(三)强化保险主管机关办事机构,特别是人民银行总行及省、市分行两级办事机构。
四、改革营销观念,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展业方式
首先,摒弃计划经济意识,以市场为中心,即以消费者为中心,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立场出发来制定经营方针和策略,设计推出那些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保险险种。此外,要大力培养各类保险专业人才。
第五篇:商业保险合同范本
一、保险财产
保险财产指在本保险单明细表中列明的财产及费用。
经被保险人特别申请,并经本公司书面同意,下列物品及费用经专业人员或公估部门鉴定并确定价值后,亦可作为保险财产:
(一)金银、珠宝、钻石、玉器;
(二)古玩、古币、古书、古画;
(三)艺术作品、邮票;
(四)建筑物上的广告、天线、霓虹灯、太阳能装置等;
(五)计算机资料及其制作、复制费用。
下列物品一律不得作为保险财产:
(一)枪支弹药、爆炸物品;
(二)现钞、有价证券、票据、文件、档案、帐册、图纸;
(三)动物、植物、农作物;
(四)便携式通讯装置、电脑设备、照相摄像器材及其他贵重物品;
(五)用于公共交通的车辆。
二、责任范围
在本保险期限内,若本保险单明细表中列明的保险财产因以下列明的风险造成的直接物质损坏或灭失(以下简称“损失”),本公司同意按照本保险单的规定负责赔偿。
(一)火灾;
(二)爆炸,但不包括锅炉爆炸;
(三)雷电;
(四)飓风、台风、龙卷风;
(五)风暴、暴雨、洪水
但不包括正常水位变化、海水倒灌及水库、运河、堤坝在正常水位线以下的排水和渗漏,亦不包括由于风暴、暴雨或洪水造成存放在露天或使用芦席、蓬布、茅草、油毛毡、塑料膜或尼龙等作罩棚或覆盖的保险财产的损失;
(六)冰雹;
(七)地崩、山崩、雪崩;
(八)火山爆发;
(九)地面下陷下沉,但不包括由于打桩、地下作业及挖掘作业引起的地面下陷下沉;
(十)飞机坠毁、飞机部件或飞行物体坠落;
(十一)水箱、水管爆裂,但不包括由于锈蚀引起水箱、水管爆裂。
三、除外责任
本公司对下列各项不负责赔偿:
(一)被保险人及其代表的故意行为或重大过失引起的任何损失和费用;
(二)地震、海啸引起的损失和费用;
(三)贬值、丧失市场或使用价值等其他后果损失;
(四)战争、类似战争行为、敌对行为、武装冲突、恐怖活动、谋反、政变、罢工、暴动、民众骚乱引起的损失和费用;
(五)政府命令或任何公共当局的没收、征用、销毁或毁坏;
(六)核裂变、核聚变、核武器、核材料、核幅射以及放射性污染引起的任何损失和费用;
(七)大气、土地、水污染及其他各种污染引起的任何损失和费用,但不包括由于本保险单第二条责任范围列明的风险造成的污染引起的损失;
(八)本保险单明细表或有关条款中规定的应由被保险人自行负担的免赔额;
(九)其他不属于本保险单第二条责任范围列明的风险引起的损失。
四、赔偿处理
(一)如果发生本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本公司选择下列方式赔偿:
1.按受损财产的价值赔偿;
2.赔付受损财产基本恢复原状的修理、修复费用;
3.修理、恢复受损财产,使之达到与同类财产基本一致的状况。
(二)受损财产的赔偿按损失当时的市价计算。市价低于保险金额时,赔偿按市价计算;市价高于保险金额时,赔偿按保险金额与市价的比例计算。如本保险所载项目不止一项时,赔款按本规定逐项计算。
(三)保险项目发生损失后,如本公司按全部损失赔付,其残值应在赔款中扣除,本公司有权不接受被保险人对受损财产的委付。
(四)任何属于成对或成套的项目,若发生损失,本公司的赔偿责任不超过该受损项目在所属整对或整套项目的保险金额中所占的比例。
(五)发生损失后,被保险人为减少损失而采取必要措施所产生的合理费用,本公司可予以赔偿,但本项费用以保险财产的保险金额为限。
(六)本公司赔偿损失后,由本公司出具批单将保险金额从损失发生之日起相应减少,并且不退还保险金额减少部分的保险费。如被保险人要求恢复至原保险金额,应按约定的保险费率加缴恢复部分从损失发生之日起至保险期限终止之日止按日比例计算的保险费。
(七)被保险人的索赔期限,从损失发生之日起,不得超过两年。
五、被保险人的义务
被保险人及其代表应严格履行下列义务:
(一)投保时,被保险人及其代表应对投保申请书中列明的事项以及本公司提出的其他事项作真实、详尽的说明或描述;
(二)被保险人及其代表应根据本保险单明细表和批单中的规定按期缴付保险费;
(三)在保险期限内,被保险人应采取一切合理的预防措施,包括认真考虑并付诸实施本公司代表提出的合理的防损建议,由此产生的一切费用,均由被保险人承担;
(四)在发生引起或可能引起本保险单项下索赔的损失时,被保险人及其代表应:
1.立即通知本公司,并在七天或经本公司书面同意延长的期限内以书面提供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和损失程度;
2.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3.在本公司的代表或检验师进行勘查之前,保留事故现场及有关实物证据;
4.根据本公司的要求提供作为索赔依据的所有证明文件、资料和单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