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合理运用 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合理运用 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广泛使用。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首选。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为数学教学编制的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它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堂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堂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乐亭镇吉祥寺中心小学 魏秀英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激活课堂,提高效率。
摘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明显帮助;信息技术的参与,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彩和新颖。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层次明晰、色彩绚丽。有了信息技术这双翅膀,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文件的颁发,探讨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资源,促进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充满活力,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势必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尝试着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层次明晰、色彩绚丽。有了信息技术这双翅膀,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我就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运用的主要作用,互联网具有巨大的教学资源,它能够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为小学语文教学营造知识多样化、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是任何单一教学方式都无法比拟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难理解的知识或者学生平时少见到的事物,只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文字变成栩栩如生的图画,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微观的变为宏观的,学生就能一目了然了。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人”字形线路图的设计有什么好处,这是教学的难点,只通过读课文,学生很难理解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采用的不同方法。如果把开凿的过程制成动画课件,学生会很快体会到詹天佑这种设计的妙处,从而体会詹天佑有着超人的智慧,问题不攻自破。学习詹天佑的创新精神的主题也得到了很高的升华。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不仅激活了语文课堂,还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以多媒体、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把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问题变成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知道,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像书中所写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个物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它,我在上课前制作了琥珀的动画,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由于是动画,孩子们兴趣很浓,观察得很认真,同时我让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来认识琥珀,加深了对琥珀的理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在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月食》一文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由于日食这种自然现象比较少见,大部分孩子从未亲眼见过,如果仅仅通过演示、讲解、阅读等方法,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后来我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再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学生通过看微缩的太阳系运动,便很快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想,正是这种形象直观的影像视觉冲击使学生一下进入了文本设置的情境之中,才有如此深刻、如此多元的感悟。这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景象,就是得益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课堂,寓教于乐。
传统的语文教学用的只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薄薄的一本教科书,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课本,里面的知识面是非常有限,满足不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求知欲望,教材又不是教师照本宣科的工具,如何超越教材,教师掌握将尽可能多的语文资料和信息,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迎刃而解。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主动地去搜索、查找,充分获取与文本相关的信息,丰富了学生的已有认知。网络中有海量的语文资料,包罗万象,形式多样。利用这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利用网络信息,了解文中的时代背景、生活实际乃至包括作者的心理历程等等,拉近文字与学生心理的距离,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平台。丰富的信息储存能力和快速查找功能,使语文教师拥有了浩瀚的知识宝库,能迅速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对学生尽量遵循“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的原则,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在浏览课上查找相关资料。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收获信息,协作交流,研发项目的手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孩子们在欢笑中学习、思考,在争辩中探索、创新。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洋溢着现实生活的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相关,而且能够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学生们学起来有较大的困难,但信息技术就能弥补此中不足。在教学中,我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时空限制,利用大量鲜活、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内涵,把丰富的信息浓缩进短暂的课堂,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蝙蝠与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利用网络找到这些内容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一看便明,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多方面,而教学难点的突破往往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直观性是教学的基础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改变语文教学中只能逐段讲解的繁琐活动,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以通过口头表达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模拟等手段,创设情境,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合理运用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优化了课堂结构,创新了教学模式,增大了教学容量,增强了学习趣味,提高了教学效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更好的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拓宽语文教学的领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还需要我们小学语文工作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改革将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
《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
第三篇:运用故事教学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用故事为孩子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
灌南县镇中小学:陈丽华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主张先进行故事教学,然后重点学习故事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现象。我个人认为英语语言知识的习得需积极创设一种语言交际的情景。只有在情境中教学,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汇语法,且记得更牢固。那么故事则可以成为非常合适的情景创设材料。通过勤听故事、朗读故事、复述故事、演绎故事、点评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的情节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果,在故事中让学生自己感悟重点词汇和语法现象。
毫不夸张地说,故事就是在课堂上掌控学生“兴趣神经”中枢的控制器。因此,故事教学可以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英语教学课堂效果的一把“金钥匙”。
一、故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分析
英语教学中的古诗教学之所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金钥匙”,是因为故事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首先,就故事本身而言,故事往往不仅具有优美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和丰富的情感,同时还包含英语学习的基础知识元素,技能达到学生完成老师学习上“公任务”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自己休闲娱乐上“私任务”的需求,对学生来说,以故事的形式学习英语是“双赢”的选择;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故事中包括了词汇、句法、语法、结构、修辞等英语语言的综合知识,能提供学生综合语言知识的训练,达到英语学习是综合性、多元性的效果,可以祈祷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故事中有关生疏的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推断、猜测等融会贯通的训练,能够形成积极的参与学习的态度,养成两的学习习惯,同样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再次,对于教师而言,故事教学可以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与教师的教学互动,从而避免教师唱“独角戏”。也难为学生可以利用故事教学中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评故事的机会,以积极的态度,自主创作、自由发挥、畅所欲言表现自己的学时、特长,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获得他人的认同进而获得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学习着并快乐着”的良好体验,从而让学习英语不再成为思想上的负担。
二、利用故事开展英语课堂教学的形式
在课堂中引进故事,把课堂教学演变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故事会”,既要坚持“故事会”的基本要素——以故事为中心,又要根据教学的目标要求,遵循教学的普遍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故事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情节引人入胜,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我认为英语课堂中的故事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一)勤听故事。众所周知,听力是任何外语语言学习的必备技能之一,也是语言学习“难中之难”——因为外语语言与母语截然不同的语言环境、语言文化、表达结构的截然不同,必须有扎实的努力并经历漫长的过程。英语语言学习也概莫能外。对于学生而言,日常交流语言环境的缺失,听力往往是语言学习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无论是优秀的语言学习者,还蹩脚的语言学习者,听力往往是需要额外努力提高的技能。因而,听故事应当成为英语故事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一次来提高学生“听懂”的能力。至于具体怎么听故事,则不拘形式,可以是听录音磁带,可以是听教师朗读,可以是听学生诵读,而且要持之以恒。
(二)朗读故事。朗读是读故事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默读而言的,我们英语课堂中的故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预感,进而提高“说”的能力,英雌,我们所提倡的读故事是“Read loudly”形式的“朗读”。因为朗读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一般语言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害羞和自卑的心理。在朗读的课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故事的讲解与阐述,并组织学生讨论文具的含义以及故事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自行将自己的朗读与录音进行对比,发现和改进朗读中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不足,进行修正和提高。
(三)复述故事。教师对于学生复述故事要把握好尺度,加强故事复述的个性化引导。因为英语课堂中的故事教学并非简单照本宣科的背诵或朗读故事“剧本”,而是要求学生在听读故事以后,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结合自身的感受,把故事情景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再现”,让学生这样“讲故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和表达力,“再现”故事情境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竞赛式——在班级小组间或随即组合小组进行复述竞赛展开角逐,接力式——不同学生间强后衔接体现不同表述风格和能力,表演式——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分配相应角色自主表演再现故事情境等等。根据故事情节、角色等事迹情况,可以采用单一的表演形式,也可以采用多种表演形式增强故事情境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四)演绎故事。演绎故事既可以是把课本中的故事全面理解、领会后,把故事改变成剧本,再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演出,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7 “A busy day”这篇课文,就可以组织四个学生,由一个学生负责情境介绍,其他三人分别扮演文中的人物“Mum”、“David”、“Mike”进行表演,并可以对其进行扩展,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表演;也可以利用课外读物上可读性强、趣味性高、适合学生表演的精炼短小的小故事进行适当改写,分配角色,课堂表演。通过表演不仅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学习、运用和提高,还能营造轻松活跃、积极自主、声情并茂、情趣盎然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情不自禁,教学设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水到渠成。
(五)点评故事。学生容易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因为故事通常以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表达一些富于哲理的道理,尤其外国文学家门一些风趣幽默的故事,表现形式往往别具匠心,具有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发人深省的表现力。因此,我们应当利用一些典型的英文故事指导学生进行点评,来让学生了解一些异域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等,也要结合一些美德教育的文章,来配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如有一篇关于爱因斯坦委婉批评教育年轻人的小故事“The Secret of Success”。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消炎,吸引学生的新兴区,还应该进行延伸拓展,让学生理解并铭记爱迪生关于成功的著名阐述:“Success results from one percent of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of perspiration(成功是百分之就是巨大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小结:在有趣的故事中,学生更能感受到一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从而更好的感知情景中的词汇语法。同时,学生在情景中习得的知识也将记得更牢固。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学习着并快乐着”的良好体验,从而为孩子的心灵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学习英语不再成为思想上的负担。
第四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叙永县黄坭乡树坪小学 郑松涛
现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运用关系着我们的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更与我们的教育事业紧密相连。信息技术运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实现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重要特征就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信息技术赋予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的涵义。有助于我们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使学生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过程,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更积极健康、科学合理,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并逐渐发挥了它的主要优势。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教学《荷花》这一课,用信息技术课件配以抒情的乐曲,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那“一池荷花”的景色。一阵微风吹来,荷花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当看到荷花幻化为一位位荷花仙子时,学生激动不已,许多同学还跟着扭动胳膊来。这时教师引
导:“作者是怎样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荷花霓裳飘忽的柔美、亭亭玉立的庄重美的呢?让我们来美美地读读好吗?”学生兴致盎然地打开课文,有滋有味地读起课文。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感到负担、厌烦,而且还会充满兴趣,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探究欲望
语文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通过情景再现,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与勇气,从而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探究,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如:我在讲《秦兵马俑》时,由展示兵马俑的画面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古典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想更好的了解它吗?请大家注意观察的同时积极地思考。这样,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重点要抓好关键语句,指导学生比较、揣摩、欣赏,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限制、生活阅历以及知识面的影响,很多东西学生没有见过,没有感受过,有时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破重难点。我国古
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信息技术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例如:讲《爬山虎的脚》一课,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信息技术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课件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出来到底是怎样的。为了降低教学坡度,突破教学难点,于是就运用信息技术课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计算机大屏幕显示一列火车向东北驶去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拉的火车头推。接着让学生想象火车是怎样爬上直陡坡的,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最后学生再通过大屏幕观看火车爬上直陡坡的全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又可以增加教学容量和密度,让学生通过具体画面体会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
四、利用信息技术,训练语文能力。
1、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前预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在教学之前布置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寻找相关图片和音响材料。课上进行交流。课后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拓展延伸。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作文介绍端午节一课时,课前学生查阅了很多端午的资料。包括传说,各地的风俗习惯。课后学生利用收集的相关资料创办手抄报、黑板报,这样即深入了解了端午节,也为写作文积累了素材。
2、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阅读、写作时会感到一些困难。我们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将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如教学《荷花》一课,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设计:①、配乐示范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
之中。②、学习荷花的姿态时,用CAI课件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观察,体会荷花的优美。③、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朗读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如能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学生的朗读,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综合能力。对于一些朗读难度较大的课文,教师一般很难把握朗读技巧,用朗读带作“替身”,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创造有利条件。这样范读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学中若播放形象直观的图像,给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语音,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课文理解,提高了朗读能力。
如,《燕子》中“蓝蓝的天空,电杆连着几痕细线,这多么想正在演奏的五线谱啊!”这一句中的“痕”学生一时比较难以理解为什么不用“根”、“条”等词语呢?这里,我们就可以播放课件:天气阴暗,远处电线只能隐隐约约可见,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感觉,电线犹如五线谱,与犹如音符的燕子相映成趣。使学生很快的读出了“痕”的感觉。
再我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学生看着老人与海鸥的图片,听着舒缓的音乐,被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所感动,这种感情也就很自然地融入到了朗读中。另外信息技术也为朗读提供了辅助手段,如提供的朗读素材学生可以自由地跟读、模仿读。还可以利用配乐读、为动画配音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视野。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同时动用起身体上的多种感觉器官,能收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学生都知道安徒生,但真正了解他背景的人并不多,我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他的生平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写作背景以及他的童话作品等相关材料,在上课的时候向同学们展示交流,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消化理解,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总之,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使语文课堂更加灵动、更加丰富、更具有吸引力。但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它的作用也不能无限夸大。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有效结合,才会实现传统手段和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及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能生动直观的将原生态的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需要适时、适当、适度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增长见识、开发潜能。本文试图从教师会用、善用、巧用三个方面探讨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 情境 善用 巧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1]目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融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它以语言、文字、视频信号和声音等新颖独特的方式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誉为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因此,作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
同时,我们又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各校都得到空前重视,目前有的学校规定:凡是公开课必须用多媒体。这就使得有些教师为了证明自己是在用现代信息技术,就用电脑展示几道口算题,感觉自己也是现代化教学。就连平时的日常教学,用多媒体觉得是一种时髦,以至于有的老师每节课都运用信息技术,造成老师们抢占多媒体教室的现象。这样的做法不仅“大材小用”,而且浪费了教师们的大量精力和宝贵时间,形成“高成本,低收效”的不和谐局面。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呢?
一、教师要“会用”
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和教材文本不再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唯一的信息源,教师应成为信息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适应不了目前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延展课堂的空间维度,拓展学生的视野,能实现听觉、视觉、情感等全方位的刺激,能让数学知识无限延伸。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必须懂得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课堂教学,必须会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熟悉并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真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育人之妙,存乎一心。的确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关键在教师。只有在教师真正掌握、能灵活运用的前提下,才能去用活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教师必需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才能顺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比如我们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有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而且学校还创造条件让每位教师参加培训去掌握相关的知识,学校每学期还要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比赛,多媒体教室对每一位教师都是开放的,随时都可以使用,引进计算机方面的人才,等等一切措施都为教师使用计算机创造了条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增加了筹码。
二、教师要“善用”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教师要善于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
(一)善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自身的抽象性与严谨性,数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难教、难学的科目。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限制,教师不能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多媒体进入了课堂,为原生态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习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能将有时难以表达甚至根本不能用语言完整而准确地表达的图形、图像的运动信息以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空间结构,通过文字、图形、三维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使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设生动直观的原生态的情境,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比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我以“大雁南飞图”入手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从大雁不断变换的队形中,放大大雁的“人”字形轮廊线,引入本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为学生认识“角”提供了生动的可感知的原生态材料。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将数的比较融入小动物赛跑的情境中去,学生看着动物伴随着音乐奔跑的情境,兴奋极了,积极动脑思考,这些动物谁跑得快呢?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比较谁跑得快的过程中,学会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比如,学习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等变换关系。用多媒体创设原生态的场境,使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
(二)善用多媒体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的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原生态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再现于课堂,来拉近学生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比如在教学“小明的一天”也就是学习24时计时法,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我把班上一个学生一天的起居作息情况制成七组镜头:午夜12时,夜深人静,人们进入了梦乡;早上6时30分,天渐渐亮了,小学生起床洗脸;早上7时30分,小学生背上书包上学;上午11时30分,小学生放学;下午2时30分,学生背上书包上学;晚上7时,全家在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又是午夜12时,一天过去了。每组镜头,都配有钟面,看到时针、分针不停地转动。同学们边看边论,熟悉的人、熟悉的场面,普通计时法与抽象的24时计时法就在自己身边。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三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可是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还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就利用摄像机摄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让学生的思维回到数学知识的原生状态中去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三)善用网络交互,提高练习效果,延伸数学知识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如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上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学生平时在巩固练习时对做题目最感到厌烦,觉得没有意思,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利用多媒体将练习的形式不断变换。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分为几关,有过独木桥、摘草莓、登高山、游儿童乐园,并设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程序。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奋力拼搏,很多同学都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练习量虽然很大,但是学生丝毫没有厌倦的情绪,而感受到的是兴奋是成功的愉悦。下课后大部分学生说:这样的练习真有意思,能不能以后多上点这样的课。教师也可以随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辅导,较好地体现不同学生完成不同数学的教学新理念。在数学课《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上网搜索“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我就利用这个功能把学生网上搜集到的“交通标志牌”、“家具图片”等许多资料,调到大屏幕上,实现资源共享。
三、教师要“巧用”
在当今的教育中,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这不等于是整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一定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点在数学学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所以要牢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该出手时才出手,灵活运用。
(一)化静态为动态时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多媒体的优越功能,不仅可以把课本里的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而且能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成原生现实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把抽象出来“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利用多媒体进行闪烁,强化角的组成,同时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绕顶点移动,形成各种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动静结合使学生充分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化抽象为形象时用,让学生思维得到放松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在教学《线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了竖琴中琴弦,然后引出线段;展示出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引出射线;展示火车的两条无限延伸的铁轨引出直线,从鲜活的实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线段、射线、直线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又比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轻松快乐。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用,简化学生的思维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学生认知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简化学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部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变色”、“闪烁”、“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生审题,启迪学生思维。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明显。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指导学生量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等,虽然教师有示范用的大量角器,但在教学时,学生根本看不清量角器上的刻度,若教师到每个学生的桌前示范,课堂效率将大大降低。若把这一部分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来显示量角器的各个部分,并对各个部分进行闪烁、变色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量角器及内外圈刻度的认识,以及如何使用内外圈刻度量角的过程进行演示,对量角、画角等掌握得比较快,记得比较牢。在教学《温度》时利用电脑使温度计中水银能升降,让学生明白正负数。又例如,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圆柱的表面积求法和体积公式的推导等,都可以用课件中的图形剪拼、填色、旋转等,非常直观地展示形成过程,渗透、转化数学思想,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既知其所以然,又能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使难点不再难懂,重、难点部分得到分散。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交错表现动静两种状态,在教学中可直观设计、灵活操作。上述案例,灵活的运用了这些特点,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甚至能参与其中的原生态情境,把静止不动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充分表现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架桥铺路,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使用的好,能给我们教学带来方便,能提高教学效率,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
(一)课件画面要注意主次分明
心理学指出:“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缺乏,经验不多,大脑兴奋与抑制的机能正在发展,因而他们的注意范围比较狭隘,往往注意了这个就忘了那个”。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不仅要注意画面光亮度、大小、呈现的速度、色彩搭配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课件制作应该注重实用性,而不应太花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认为在利用多媒体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是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课件美观性,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要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多媒体,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潢“门面”,从而丢掉粉笔、黑板及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但是由于速度比较快,没有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是由传统的“人灌”改为披着现代化外衣的“机灌”[3]。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现其重要作用,它的发展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限延伸,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但信息技术也不可改变其工具性,应服务于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把握好“度”,不可滥用,过多地使用图像、声音,会影响学生的深入思维,如果使用信息技术不当,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50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8 [2]钟启泉 崔允漷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89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 45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