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实施区域供水工程促进城乡建设统筹发展
大力实施区域供水工程促进城乡建设统筹发展
江都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纪委书记许金林
实施区域供水工程是我市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区域投资环境的具体举措。它有利于合理使用长江岸线资源,科学利用长江水资源;有利于控制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保护地下水资源环境;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宁镇扬泰通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的精神,江都市于2005年编制完成了《江都市区域供水规划(2005~2020)》,并按照规划推进了部分区域供水工程。但随着区域经济和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原规划所确定的供水规模已经不能满足要求,由此,2009年我们对江都市区域供水规划进行了修编调整。为进一步推进江都区域供水进入具体实施奠定了规划与技术基础,也拉开了我市区域供水的序幕。从2004年开始,每年的政协提案、人大建议也多次提及加快推进区域供水工作,作为本人,也全程参与了江都区域供水工程,也一直在思索如何更好的推进这项工作。结合本次学习“跨越争先、创新实干”专题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调研与思考,形成报告如下:
一、区域供水现状
江都市境南有长江,西有淮河入江水道,新通扬运河、通扬运河贯穿中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交汇于三江营。地理位臵得天独厚,淡水资源丰富。目前,除城区外,大部分乡镇供水水源是取用的内河水和深井水。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内河水水质状况普遍有所下降。地下水的开采,会造成地面沉降,许多深井水存在着矿化度、硬度、铁、锰、氯离子等含量高,水质有咸味等水质问题,这给人民生-1-
活和工业生产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部分农村饮用水安全状况也不容乐观,农村的集中供水发展不平衡,存在规模小、水质差,供应不正常等问题,严重危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为了彻底解决水源地水质不达标而引起的饮用水困难问题,提高城乡居民饮用水质量;防止因地下水过量开采而导致的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危害和地下水水质咸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市紧紧围绕扬州区域供水三年全覆盖的目标江都二年实现的要求,明确至2010年底,区域供水管网要覆盖全市13个建制镇,2011年底将管网延伸至原乡镇体系中的42个乡集镇,逐步关闭乡镇水厂,严格限制开采地下水,使城市供水系统延伸到各乡镇和农村,实现区域统一供水,做到“乡乡通管网,户户有水用”。去年9月扬州市区域供水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市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区域供水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及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发改委、财政局、监察局、建设局、审计局、交通局、国土局、水务局、卫生局、环保局、物价局、公安局、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和所有建制镇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区域供水日常事务工作,办公室设在建设局,建设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同时,下发了《关于印发江都区域供水各镇及相关部门任务分解表的通知》(江政办发[2009]130号),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及各镇的主要工作任务及完成时间表。
在实施区域供水的过程中,结合我市区域供水的实际,经过多种模式的研究与探讨,我市将建立起以市属水厂、邵伯水厂(含油田水厂)和沿江开发区水厂为龙头的三大供水圈,其中市属、邵伯供水圈由城乡建设局组织推进,中闸供水圈由开发区管委会组织推进。明确市承担三大供水圈水厂的扩建任务,承担到各镇的干管建设;镇承担镇到村的支管建设任务及原有小水厂的收购、特许经营权收回任务。
充分发挥了各方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了区域供水工程的推进。围绕扬州市政府下达的区域供水年度工作目标,我市抢抓机遇,全力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建设,2009年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共新建供水管网50.4公里。其中中闸供水圈新建供水管网20公里;市属供水圈新建供水管网13.9公里;邵伯供水圈新建供水管网16.5公里。在完成宜陵镇、原砖桥镇区域供水的基础上,2009年又完成了邵伯、真武、开发区的联网供水。农村饮用水安全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取得进展,完成主支供水管网铺设约300公里。
今年以来,我市区域供水工程稳步推进。1至7月,完成投资约4000万元,铺设供水管网44.7公里以上,主要是江都至双沟管网(¢500)2700米,张正路南延管网(¢800)1200米,新淮江公路管网(¢500-¢800)2100米,丁伙双锦路东段管道铺设(¢600)1200米,丁伙西环线(¢600)2000米,邵伯供水圈管道埋设(¢300-800)7500米,开发区管网28000米。
去年以来,全市新增受益人口10万多人,目前我市50%的人口都已用上了放心水、安全水。
全市三大供水圈建设进程加快。到目前为止,中闸供水圈5.5亿元的项目已完成环评、土地预审、规划选址意见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闸供水圈328国道以北部分初步设计评审;正进行工程勘探、施工图设计、监理招标、分六个标段的施工单位招标以及主管材招标,中闸供水圈北片工程8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市属供水圈及邵伯供水圈3.9亿元的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完成了与扬州五水厂购水合同的洽谈、正式签约。今年我市区域供水工程总投资在4亿元以上,新建供水干管200公里以上,全市三大供水圈的7座增压站全面开工建设,13个镇的供水干管全部建成。其中,到丁伙镇干管8月份完成,10月底实现与扬州五水厂的联网供水,11月底实现与邵伯供水圈的联网供水,12月底
干管延伸到13个镇。
二、存在问题
一是各主体缺乏全局意识。区域供水跨各乡镇行政区划,需多方配合,共同推进。涉及到各镇之间的局部利益,协调难度大;
二是推进速度较慢,无论是与国内先进地区比,还是与我市经济发展步伐比,我市的区域供水工程起步较晚,推进不快;
三是各镇之间工程进度不平衡,实施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四是区域供水投入资金大,建设资金筹措有一定难度;
五是供水管线的监管难度大。区域供水管线长、占地多,但易出现管线位臵上被占用,危及管线监管,缺乏有效法律法规制约。
三、原因分析
区域供水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长江岸线,实现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有效形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对于传统供水模式来说,它又是一场革命,是一场触及到多方利益的革命,换言之,是一次各方利益的大调整。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大局意识,各投资主体过分注意自身的投入,而忽略了整体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矛盾协调工作难度大;
二是乡镇水厂回购进展不快。由于当前乡镇水厂普遍已经改制,在乡镇水厂回购过程中,存在收购成本高、矛盾难协调等突出问题。
三是并网乡镇供水管网漏损严重。并网后的乡镇原有供水管网普遍存在材质差、年代长、陈旧老化、漏损严重等现象。
四是与供电管理有法可依相比,供水管理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区域间的规范性、地方性管理条例还没有,造成管理缺乏依据。
四、对策建议
推进区域供水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区域供水的地位和作用,奋起直追,当好先行,积极实施区域供水工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把“全市人民早日喝上优质的长江水”作为重要目标,积极加快推进区域供水工程。
一、更新观念,营造环境
从各级政府到各供水企业,都应当更新观念,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树立大江都、大水源、大管网的观念,同心协力建设江都大供水。打破属地管理、自产自销的传统供水模式,市场化运作,使供水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沿江区域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能通过体制的创新,达到供水经营机制的创新、供水企业管理的创新,那正是我们的预期目标。各级政府部门应当为推进区域供水营造宽松的政策、办事环境,制订鼓励政策,吸引全社会力量关心区域供水,推进区域供水。例如,控制污染问题。区域供水水源地的建设和保护事关子孙后代,必须发动全社会予以高度关注。已确定的取水口位臵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设立戒严带和保护区,杜绝一切可能对水源地水质造成污染的行为。
二、健全机构,加强考核
区域供水的实施工作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各镇要按照市委、市政府会议精神要求各项目部每天将本区域内的工程进度以及下步的计划安排上报给区域供水办公室。江都市政府会同有关部门对工程实施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并将检查情况在全市进行通报,督促各镇加快实施步伐。
三、加强组织,强化管理
区域供水工程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益事业,是一项为民办实事工程,也是一项技术性强、操作协调要求高的项目,必须切实加大组织推进力度。镇政府要作为区域供水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实行行政
首长负责制,重点抓好完成总体目标任务、配套资金到位、工程质量监管和部门组织协调等工作。此外,各地要严格按照规划认真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严格建设管理程序,落实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施工承包合同制和管理责任制,实行廉政合同制度和群众参与监督评议制度,严格竣工验收、切实做好建档立案工作。
四、筹措资金,加快推进
区域供水投入资金大,在每年的城建资金中给予适度的倾斜和安排,确保目标的实现。并想方设法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一是要积极向国家、省争取饮水安全工程补助资金;二是可通过把供水工程编制成投资项目,多方融资筹集资金;四是要采取多种办法积极吸纳社会投入,等等。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五、创新举措,改革创新
当前江都经济发展进入了跨越发展时期,沿江开发的辐射效应明显,江都的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利用好淡水资源,发挥好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建设好适度超前的供水系统,对吸引外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具有基础性作用。根据区域供水的规划与政府推动区域供水的目标要求,我市已经进入了新一轮供水设施建设高峰期。政府和供水企业都应花大力气加快推进区域供水工程的步伐,从方案深化、资金筹措、价格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为我市的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供水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群策群力、迎难而上、扎实推进,确保全面、优质、高效地完成区域供水各项工作任务。
第二篇: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市国土局课题组
实施“金土地工程”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重大举措,是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已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和“民生工程”之一。为进一步加大我市“金土地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今年我局专门组织力量对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通过调研全面总结回顾了近年来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土地工程”如何进一步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建议意见。
一、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土地工程”。特别是2005年底省政府《关于实施四川省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工作的通知》下发后,2006年元月,市政府主要领导就专门主持召开了全市实施“金土地工程”工作会议。之后,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市政府党组关于全市实施“金土地工程”的情况汇报,通过了《宜宾市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同意成立了宜宾市“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市政府于2006年2月印发了《宜宾市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宜宾市2006—2015年计划实施土地整理面积105万亩,新增耕地不少于12万亩,建成60万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去年4月份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召开后,市政府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了传达贯彻。9月份,市政府结合贯彻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实施“金土地工程”的通知》精神,专门下发了《关于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通知》。市政府对这个《通知》非常重视,从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后就开始起草,先后多次征求了各县(区)和市级有关部门的意见,修改期间市政府还专门组织各县(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领导到资阳和成都进行了实地考察,市“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也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研究。这个《通知》已成为目前指导全市“金土地工程”的纲领性文件。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全市“金土地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2006年,全市实施了翠屏区宋家乡、江安县桐梓镇、筠连县沐爱镇等3个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3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38585亩,新增耕地5151.35亩,总投资4605万元。2007年,全市实施了珙县上罗镇、长宁县下长镇、宜宾县泥南乡、南溪县南溪镇、江安县四面山镇、铁清镇、翠屏区李端镇、筠连县武德乡、宜宾县蕨溪镇、高县嘉乐镇和屏山县锦屏镇等11个地方投资土地整理项目。这11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117608.25亩,新增耕地17026.81亩,总投资12597.04万元。2008年,全市实施了屏山县新发乡、中都镇、翠屏区李庄镇、宜宾县双龙镇、筠连县筠连镇、兴文县共乐镇、大河乡、麒麟乡、古宋镇、南溪县汪家镇、罗龙镇、高县月江镇等19个土地整理项目。这19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115571.87亩,新增耕地15591.76亩,总投资14643.94万元。
二、实施“金土地工程”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搞好“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加强领导和落实责任是前提。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定义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全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从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按照中央关于土地管理工作严而又严的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和“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市政府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市政府已将“金土地工程”纳入了对各县(区)政府的目标考核。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都能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形成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
(二)坚持规划为先,认真组织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金土地工程”实施必须以规划为先导。各县(区)都积极开展了“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工作,认真编制了“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在编制“金土地工程”规划过程中,专门组织各乡镇领导和国土资源所人员到村、到社现场逐片调查核实,确保有条件进行开发整理的村、社和区域能全部列入“金土地工程”规划。
(三)积极申报项目,严格项目立项审批。项目申报立项和入库工作是实施“金土地工程”的先决条件。没有项目作为支撑就谈不上“金土地工程”的实施。近年来,按照“项目有一批在可研报告编制阶段、有一批在申报阶段、有一批在实施阶段”的要求,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积极申报项目,做到了每个县(区)都有项目储备。我局对各县(不含扩权试点县,下同)局、分局申报的项目严格把关,明确要求县局、分局必须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核实,重大项目必须要有县(区)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我局组织人员对各县局、分局申报的项目,逐一进行现场踏勘、复核,对不符合立项条件的坚决不予上报。全市所有项目都是通过我局严格审核把关后再转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立项或直接批复同意立项的,有效地提高了全市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和确保了项目的完整、真实、可靠。
(四)集思广益,扎实做好项目规划设计。项目规划设计是“金土地工程”实施的基础,项目实施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为了确保项目达到科学、实用、经济的规划设计标准,全市每个项目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国土资源部门都要同规划设计单位一道,专门组织县级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等部门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会同项目所在乡镇、村、社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认真勘察,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居民点等各项工程措施。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还设置了征求群众意见程序。规划设计方案形成后,国土资源部门主动将方案交由项目所在乡镇征求村、社干部群众的意见。省级占补平衡项目在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前,我局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评审。专家组由市政府在国土资源、农业、水利、农机、林业、财政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市政府专门行文予以明确。专家组制定了专门的评审细则,确保了评审工作不走过场。
(五)多管齐下,狠抓工程施工质量。工程质量是”金土地工程”实施的关键。所有项目承担单位都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组建了专门的项目部,派专人在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对工程的质量负总责。项目部都设在了项目所在村。项目部通过狠抓项目现场管理,建立现场管理值班制度、日志制度、交接班制度、工程例会制度、情况汇报制度和隐蔽工程监管等制度,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驻项目现场监理人员充分发挥监理职责,独立履行监理职能,配合项目部把好施工质量关。项目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县级部门相关技术人员对工程施工情况进行评价,查验质量,对不符合项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的事项,及时予以纠正。我局对全市所有在建项目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进度检查和现场指导督促,实行施工动态管理,确保项目最终实施效果。我局把今年明确作为“土地开发整理质量年”,并于5月份在屏山县中都镇召开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现场会。这次全市土地整理工作现场会是继2007年全市土地整理(长宁、江安)现场会后召开的又一次土地整理工作现场会。调研期间我局还要求各县(区)对全市2004年以来已竣工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开展了一次调查回访,对回访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
(六)建章建制,严格规范项目管理。要搞好“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健全制度是保障。2006年以来,市政府和我局先后印发了《关于规范社会投资土地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宜宾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全面加强“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招标比选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市级占补平衡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金土地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全面加强了项目实施各个环节的管理。这些文件现已汇报成册。各项目承担单位能严格遵守国家和省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各项规定。在项目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按规定该招标的一律实行了招标,该比选的一律实行了比选,同时邀请当地招监部门全程监督,尽可能避免了暗箱操作,确保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全市所有项目工程完工后,都按照规定认真进行了财务决算和审计,并将财务决算和审计结果作为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
三、“金土地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土地工程”规模偏小。近年来,全市“金土地工程”规模从纵向看逐年有所提高,而且提高幅度很大,但从横向看同成都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实现以工代农、城市反哺农村的目标还相去甚远。前两年我市为了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施的“金土地工程”项目基本上都是地方投资,没有省投资项目,投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这也是我市“金土地工程”规模相对偏小的主要原因。
(二)“金土地工程”功能单一。目前,我市的“金土地工程”还仅仅停留在农地整理项目,“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项目”还没有切实开展起来。在“金土地工程”的指导思想上还停留在注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新增耕地方面,“金土地工程”内涵不丰富,功能较单一。从成都等地实施“金土地工程”的实践来看,“金土地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密切,“金土地工程”内涵相当丰富。如何围绕耕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目标,进一步丰富“金土地工程”内涵,突出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通过“金土地工程”实施促进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将是我市在今后“金土地工程”实施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项目规划设计标准偏低。由于“金土地工程”的功能单一,直接导致“金土地工程”的层次和项目规划设计标准比较低,项目实施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新型城镇化结合不够。项目工程措施主要集中在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三个方面,少有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居民点方面的工程内容,项目投资强度不够。项目规划设计都没有考虑土地整治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我市目前已实施的“金土地工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都还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土地整治。
(四)项目实施效果还不完全尽如人意。近年来我局虽然下大力气狠抓了项目施工质量,工程质量同前些年相比有明显提高,但项目实施效果仍然不完全尽如人意。项目实施效果不能完全等同于工程质量,项目实施效果不是
一、两个项目就能抓出成效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也不是
一、两个部门就能完全解决的。项目从选址、可研、设计、施工到后期管护,每个环节都对实施效果有影响。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设计单位、项目区乡镇、村、社和群众都对实施效果有直接关系。严格来说,项目区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才是项目是否取得成效的主要标志,但从已经实施完工的“金土地工程”项目来看,要做到项目区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都满意还有一定距离。
(五)部门协调和资金统筹安排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涉及部门较多,部门协调工作必不可少。我市在部门协调方面虽然普遍都建立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但涉及到具体项目如何把工作做细做扎实,个别部门仍然主动性不够,办法不多,措施不力,部门分工负责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乡镇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基层干部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够。对乡镇和村、社来说,项目多数还是“要我干”而不是“我要干”。目前,我市在“金土地工程”资金投入方面,还没有建立长效资金保障机制。除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能全部安排用于“金土地工程”外,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耕地占用税和土地出让收益还没有安排进入“金土地工程”专项资金。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中低产田土改造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六小工程”资金、农村道路建设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等,也还没有打捆纳入“金土地工程”专项资金统筹安排。
四、下一步“金土地工程”实施思路
(一)要明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金土地工程”实施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各地的大量实践已经证明,加快实施“金土地工程”,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并使之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相结合,的确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共荣的好平台。我市要尽快调整思路,明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金土地工程”的主要目标。在规划设计理念上要彻底改变过去只注重新增耕地指标的做法。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要把有效推进项目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指导思想上要真正树立以“金土地工程”为抓手,以破解“三农”难题为突破口,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产业升级与城乡产业互动,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二)要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新的理念和思路立足长远抓紧制定“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和修编专项规划。目前全国、全省正在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机会结合辖区内的土地后备资源和相关部门专项规划认真做好“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在规划理念上要做到锦上添花、好上加好。要搞好各项涉农规划的统筹协调工作,加强同规建、农业、水利、农机和交通等部门的衔接,做好相关规划的协调工作。
(三)在编制“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的同时,各县(区)要立足当前抓紧实施1到2个示范项目。示范项目要有典型意义,有示范效应,要出形象,上档次,要能对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起到带头作用。示范项目要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和城乡结合部集中。示范项目不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分别制定不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山区地区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平坝地区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城乡结合部以推进城乡统筹、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主,积极组织开展挂钩试点工作。
(四)要积极探索项目实施工作机制和项目区转移农民政策。项目实施和质量管理要充分调动乡镇和项目区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要把乡镇作为”金土地工程”实施的主体,尽快实现项目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项目按规定应进行招标的必须进行招标,但可由项目区农民承担的土地平整、水土保持等工程可探索采取交由村、社组织农民实施,让农民在项目实施时就得到收益。积极探索“金土地工程”项目区转移农民政策。对农民自愿“四放弃一转变”(放弃宅基地、放弃自留地、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放弃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转变农村农业户口为城镇居民户口)的,可以给予经济补偿和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相应待遇。同时,要千方百计解决好“金土地工程”项目区农民的就业问题。
(五)要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好项目区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地推进“金土地工程”。项目选址应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同意,坚决不搞群众不愿搞的“金土地工程”项目;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初稿出来后,要充分征求相关部门、乡镇、村、社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意见,避免设计缺陷和资金浪费,确保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在项目区内进行公示;要依法做好项目区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经营权权属调查、登记、调整工作,并经土地权利人的书面同意,对权属存在争议一时无法解决的,暂不要纳入项目区范围;在项目实施环节,要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组织当地村、社代表对工程进行全面监督;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新增耕地要严格加以保护,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项目竣工后,要按照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将工程设施及时移交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采取承包等有效措施落实工程后期管护责任,确保“金土地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涉及农房搬迁、集体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在农民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有序进行;特别是农房搬迁,要实行申请制或报名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搬迁,宜宾市山区面积大,农房集中度不宜太高,项目中心村或居民点规划建设要本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充分考虑项目区群众生产劳作半径的要求,禁止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要让农民通过“金土地工程”得到实惠,严禁加重农民负担,真正把“金土地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惠民工程”。
第三篇:大力促进人口转移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促进人口转移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乌审旗发展改革和经济商务局局长赵咏峰
乌审旗下辖6个苏木镇、59个嘎查村,全旗总人口10.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7462户、52792人。总土地面积1747万亩,其中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9.2万亩,可利用草牧场面积742万亩。近年来,按照“城乡统筹、集约发展”要求,全旗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促进农村牧区人口转移,收到了一定成效。据统计,目前全旗实际居住的农牧户有10000余户、40000余人。根据市旗两级发展现代农牧业、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综合考虑农牧区情况,初步测算全旗最终可保留从事农牧业的人口为4500户、15000人。由此可见,我旗农村牧区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需要进行转移。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的转移农牧民、减少农牧民、致富农牧民,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旗农村牧区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加快结构调整,以产业大发展促转移
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使农民变职工。一是抓好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吸收农牧民就业。当前,要紧紧抓住我旗煤炭、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全面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搞好协调服务,通过与华能、中煤等大型国企及国内500强企业
1合作,发展煤、气、化、电多级联产项目,以大项目形成大
产业、建设大基地的同时,积极主动与企业搞好对接,加强
针对性培训,促使企业优先消化吸收当地农牧民就业。二是
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农牧民就业。要按
照工业园区规划,围绕工业园区产业,及早规划建设与之相
配套的物流、机修、商贸、餐饮等功能服务区,着力拓展教
育培训、后勤社会化和社区物业等新型服务业。三是针对当
前农牧民普遍存在的恋土情结,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牧民实
现就近就业,使其离土不离乡,有效促动农牧民转移。
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使农民变民工。要稳定发展普
通劳务输出。成立专门机构,瞄准建筑、餐饮、环卫等用工
需求量大的企业、行业和领域,主动与外界沟通联系,强化
信息服务,加强组织引导,积极推动有务工愿望的劳动力有
组织、成规模地输出。要大力发展技能劳务输出。把具有初
中以上文化程度、素质较高、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牧区中
青年劳动力作为技能劳务的主要培养对象,大力开展技能培
训,积极培养和输出高水平的机修员、服务员、保安员等,组织各类艺人、技术员到各地施展技艺,打造劳务品牌,提
高劳务输出的整体竞争力。
要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民变市民。更多的实践
证明,城镇化发展与农牧民转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
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小城镇不仅是接纳农牧业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也是发展农牧区加工业,建立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农牧区服务体系、承接和传递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不
断扩大城区规模,壮大城区经济,增强小城镇吸纳农牧业劳
动力和提供就业岗位能力是转移农牧民的又一有效途径。为
此,首先要突出加快中心城镇改造建设步伐。按照“开发新
区、繁荣旧区、壮大园区,三区互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思
路,把老城商贸区、行政文化中心区、工业园区作为一个整
体,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努力构建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支
撑有力、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三区”浑然一体、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兴城镇,有效吸引农牧民进城创
业。其次要加快村镇建设步伐,规划建设若干人口适当集中的小村镇。当前,我旗的劳动力转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
多呈短期流动,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不能达到真正转
移的目的。针对以上实际情况,要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建设、稳步实施的原则,在园区边、城镇边、交通要道边建设人口
相对集中的小村镇,集中发展设施农业,为劳动力转移创造
良好的就业条件、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以此减少农牧民转
移的后顾之忧。在新区和小村镇建设当中,要特别注重为农
牧民提供优惠政策,如无偿提供建设用地、宅基地置换、对
住房进行补贴、给予三产服务业经营资金支持、配合做好子
女上学、加强就业培训、专业技术教育等,以此促动农牧民
自愿转移。
二、着力加强现代农牧业建设,以农牧业产业化促转移
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激发农
牧业内部的就业潜能,是当前促进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途
径。一要加快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建设,加大耕地、草
牧场整合力度,积极采取“公司+农户”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在释放大量农牧民离开土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同时,让少部分
农牧民“返包倒租”不离土地为公司打工,实现劳动力就地
转移。二要促进龙头企业建设,增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拉动
力。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引进、培育、发展和壮
大农牧业龙头企业,特别是直接从事农牧业规模生产、以及
农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的龙头企业,提高单位农
畜产品的附加值,以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开辟就业空间,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壮大农畜产品经纪人队伍,构筑农牧业
产业化经营载体。要不断壮大农畜产品经纪人队伍,充分发
挥其在推进农畜产品流通中的“二传手”作用,促进农牧民
实现内部就业,就地转移。
三、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以全方位综合保障促转移
一要加强宣传发动,引导农牧民转变观念。要充分利用
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身边
典型引导、推广致富经验等方法,营造“外出打工光荣,劳
务输出快富”的浓厚舆论氛围,改变农牧民“守土度日,温
饱即满”的思想,激发广大农牧民离乡离土、务工经商的热
情,引导农牧民走出田头找出路、跨出家门求发展、跳出农门快致富。二要明确责任,规范劳务输出渠道。要把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稳定,实现富民强旗的重要举措,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的责任,明确目标,严格考核,强势推进。三要做好指导工作,进一步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要在保护农牧民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本着依法、自愿、有偿、平等协商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外出转移劳动力通过转包、租赁和托管等方式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四要实行跟踪服务,切实维护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对有组织的、成建制的劳务输出,要主动介入,与用工单位对接协调,监督用工单位与转移的劳动力签订劳务合同,在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等方面提出合理合法的要求,并帮助其解决在户口、居住、计划生育、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外出农牧民的法律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五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让农牧民放心在外务工。要加强农村牧区的治安巡防工作,为外出劳务的家庭守护好庭院和农田作物,解决外出劳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宽心、放心地在外打工创业。
总之,加快农村牧区人口转移,是现阶段将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动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现实选择。我们要在市委市政
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二届八次全委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全力做好农村牧区人口转移这篇大文章,以实实在在的转移成效和良好的结构转型推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统筹城乡建设服务跨越发展
统筹城乡建设服务跨越发展
区 建 设 局
下阶段,区建设局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区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精神,抢抓新机遇,确定新目标,推行新机制,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和建筑业发展步伐,努力为全区率先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抢抓新机遇,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紧抓市区1100平方公里率先统筹发展的历史机遇,依托“一区四园”产业布局,积极构建城乡统筹建设大格局。一是以现代化为动力,推进城市建设。坚持规划、集约、人本、系统、统筹、市场的理念,高质高效推进城市建设。邗上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为重点,着力打造“三个中心”:放大多家银行总部进驻邗江路的带动效应,加快发展现代商业业态,浓郁商业氛围,繁荣城市经济,构建区域商业中心;以节约集约为原则,将分散的机关部门集中在“两院”办公,打造区域行政中心;注重城市公园、影剧院、图书馆等文化娱乐设施的配套建设,提升城市内涵,打造区域文化中心。蒋王以“三横六纵”路网为框架,以核心区建设为重点,以高档商住楼开发为载体,着力打造特色水城、特色中心区、特色城市综合体,彰显时尚休闲功能。汊河以大学城、经济开发区为支撑,推进商业项目和房地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打造适合年轻人学习、创业、生活,彰显扬州“智谷”特点的汊河活力新城。瓜洲以森林公园为切入口,精心打造“春江花月夜”景区,努力实现项目建设与氛围营造、“物化”恢复与文化挖掘、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有机统一。二是以特色化为重点,推进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建设在城乡统筹中的重要纽带作用,积极加以推进。以产业特色、地域特色、人文特色为内核,加快建设杭集、北洲新型卫星城镇,及早启动北山卫星城镇,着力推进其余建制镇和老集镇建设,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增强小城镇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出台《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意见》,鼓励农民到周边小城镇集中居住,以集中居住推进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统筹。三是以一体化为抓手,1
推进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的步伐,重点抓好六项工程:推进区域集中供水工程,2010年完成瓜洲、杭集及少数偏远村的并网供水任务;推进燃气供应系统建设工程,3年内实现中心城区范围内燃气全覆盖;推进弱电设施铺设工程,2014年弱电设施铺设到所有镇、街道和农村集中居住区;推进污水管网和污水提升泵站的规划建设工程,2009年完成城镇污水管网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2012年解决集镇污水收集处理问题;推进区域性交通干道的照明工程,年内实施沿江高等级公路、扬菱路、润扬路的路灯安装;推进公交延伸工程,加强与市对接,根据发展需要和群众需求,延伸公交线路,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二、确定新目标,引领建筑业转型发展
在完成建筑业目标的同时,抢抓经济企稳回暖的良机,着力拓市场,调结构,促转型,培实力,推动全区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未来5年内,全区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晋升特级资质企业1家、一级资质企业6家;创鲁班奖(或国优)工程3项、省优工程40项。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求突破:一是在调整结构上求突破。调整市场结构,充分发挥邗建、伟业等一级总承包企业的龙头作用,聚集建筑业资源,共打邗江牌,共拓新市场,努力使深圳、苏南等优势市场得以巩固,东北、南京传统市场重现辉煌,山东、西北等新兴市场不断发展,中东、俄罗斯等海外市场迅速壮大,进一步提高我区建筑业的市场占有率;调整资质结构,引导企业把握国家投资热点,积极申报公路、铁路、市政、水利等资质,并通过多层次合作,力争在基础设施领域分得更多的“蛋糕”;调整经营结构,鼓励企业通过银企联手、联合经营、联合投标等方式,积极承接BT、BOT工程,增强竞争能力,提升经济效益。二是在整合升级上求突破。协助邗建集团解决晋升特级资质方面的各类难题,进一步提升龙头带动力;鼓励发展潜力大、生长性好的企业以资本为纽带,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联合舰队”;整合化工等专业承包队伍,加快专业资质升级步伐,推动联合经营,打造特色专业,实现错位发展。三是在培增后劲上求突破。强化考核的导向作用,营造区、镇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使乡镇建筑业成为全区建筑业的重要增长点;积极开展建筑业招商引资,争取引进一批带动性、发展性、2与区内企业互补性好的企业入驻邗江;利用培训中心平台组织开展各类教育培训,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引导企业树立精品意识,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建筑节能,不断放大邗江建筑业的品牌影响力。
三、推行新机制,服务率先跨越发展
坚持务实、创新、高效的原则,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健全招投标监管机制。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引入远程评标系统,提高建设工程交易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二是推行远程服务机制。更新升级建设局网站,开展建设手续办理在线咨询、远程申报和预受理服务,切实方便群众办事。三是建立市政工程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扬州市邗江区重点工程派驻监督暂行办法》,定期、如实向派驻监督小组报告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重大事项。针对工程签证管理、设计变更管理、施工现场管理等方面制定、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切实提高市政建设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四是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开展“机关管理促进年”活动,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完善公车管理、人员考核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提升机关规范管理的水平。
第五篇:大力实施移民搬迁统筹城乡和谐发展
大力实施移民搬迁
统筹城乡和谐发展
X县扶贫开发局
如今,驱车紫阳,真是步移景换、新风扑面,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移民搬迁的建设场面……。进入XX村移民安臵点,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通村公路连村入户,一排排白墙黑瓦的移民新居整齐美观,曾被洪水洗劫的河道,修建了河堤并安装上了护栏,建起了坚固的便民桥。一期259套房子移民新居基本完工,安臵点公共设施功能完善,社区中心、幼儿园、文化中心休闲广场等一应俱全。今年6月2日,全市移民搬迁安臵小区集中开工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自去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X移民搬迁安臵工程项目重大战略部署后,我县围绕贯彻落实省、市重大决策,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在省、市相关政策尚未正式明确、总体规划及实施意见尚未正式发布实施的情况下,在总结以往扶贫移民搬迁和去年灾后重建经验的基础上,依托移民扶贫示范村建设、生态移民等项目,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等不靠,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实施。截止6月底,全县21个镇已启动县级移民搬迁安臵小区建设1个,镇村集中安臵点33个,启动移民搬迁安臵建房1274户5565人。
探索与实践
X县,辖21镇212个行政村,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总人口3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3万人,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境内地貌复杂,山高、坡陡、土薄,最高海拔2522米,最低海拔331米,生态脆弱,立地条件差,极易形成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我县的移民搬迁工作始于1997年,按照国家政策及补助资金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试点阶段(1997—2001年)。主要任务是探索扶贫移民工作的模式和方法。期间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250余万元,搬迁贫困户3578户13962人,补助标准为每搬迁一人补助1000元。二是全面启动阶段(2002-2008年)。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与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强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移民扶贫项目建设水平,实行“5+1”补助政策,即每搬迁一户补助5000元,每搬迁一人补助1000元,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32万元,全县搬迁贫困户1726户7352人。三是重点突破阶段(2009年至2011年)。2008年省上决定,为做到集中使用,对需要搬迁的贫困户整村进行搬迁,项目村每村投入建房补助资金109万元,实行每搬迁1人补助3800元,每户补助1000元的宅基地整理费。2009年我县实施3个村178户768人,2010年我县启动了6个村307户1460人。同时,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移民、灾后移民和工程移民项目,统筹做好农村移民搬迁安臵工作,生态移民1424户6429人,扶贫移民1350户6050人,灾后移民8567户32544人,“两路”及县内重点项目建设移民721户2739人。10年来,累计搬迁农村人口12062户、47772人。
通过移民搬迁,移民户告别了山高路远、河边沟坎等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区,生存环境明显改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完善教育、文化、卫生、通迅、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多年面临的“耕作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通过采取小额信贷、产业扶持、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增收渠道拓宽,收入水平提高。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大大减少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改善了生态环境。
机遇与挑战
我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2001处,直接威胁1.2万户、6.3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7.13死亡204人的惨痛教训,7.18财产及基础设施15.3亿元的重大损失,令所有的X人都不会忘记。实践证明,移民搬迁不仅是党和政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更是紫阳这种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灾害频发的山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安全隐患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省委、省政府做出重要决策部署,决定从2011年开始,用10年时间,对X地区60万户、240万人实施移民搬迁安臵。根据省市要求和县情实际,我县10年内要搬迁安臵3.2万户13.3万人。今年是移民搬迁的起始之年,虽然我县在过去的移民搬迁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这次X移民搬迁的规模、对象、安臵方式、扶持政策和过去相比都有了新的变化,如何做好移民搬迁安臵工作,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上做文章,努力为我县的移民搬迁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基础。
在“搬得出”上,探索新模式。移民搬迁安臵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和长远发展,故土难离、穷家难舍,群众自愿是实施好移民搬迁安臵的关键。首先,我们在对象的确定上,提出了“三优先、抓两头、促均衡”的原则,实行地质和洪涝灾害高易发区优先,生存条件恶劣区优先,面上的危房户和特困户优先;一手抓有搬迁能力、有搬迁愿望的农户搬迁,一手抓鳏寡孤独残等特困户、五保户、空巢老人、留守家庭这些需要政府重点帮扶的对象搬迁安臵,促进移民搬迁安臵工作的总体均衡。其次,严格执行建房补助标准。对符合本次移民搬迁安臵条件、经验收合格的移民搬迁户,每户按15500元给以奖补,特困户每户再增加配套建房补助资金1000元,同时享受县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第三,积极制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凡被列入移民搬迁计划的搬迁户,在移民搬迁安臵中,政府能够减免优惠的各种税费减免到位,尽量让农民少出钱。该由政府包帮,实行集中供养或公寓式集中安臵的,不让特困农民出钱。第四,由政府负责农村社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资金渠道不变、县级整合项目资金的原则,将交通、电力、水利、教育、卫生、通信等各类资金综合用于移民搬迁集中安臵点基础设施建设,力求作到标准高、功能全、配套齐。
在“稳得住”上,创新新举措。让搬迁户搬得出、更要稳得住。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镇、各有关部门把移民搬迁安臵工作摆在重要位臵,一把手亲自抓,定期研究部署,督促检查落实;在宣传引导上做到工作人员上门到户、宣传资料发放到户、政策规定宣讲到户、群众疑虑解答到户,营造促进移民搬迁安臵和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良好氛围。二是合理确定安臵方式。坚持“城乡统筹、梯次搬迁”原则,按照“富裕户进县城、中等户到集镇、一般户住新村、困难户靠保障”的工作思路,因户施策、分类安臵。把鼓励农民进城政策、重点镇建设政策、保障性住房政策与搬迁安臵政策有效对接,综合运用。坚持以做大县城、扩张集镇、依托现有社区和村庄的扩建为重点,杜绝单家独户建房。在规划建设形式上,鼓励各类小区建设、多层单元式套房安臵,统规统建、统规联建,鼓励撤小院并大院。在户型设计上,在管住宅基地面积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家庭的人口、能力、增收门路,确定建房标准。三是细化措施,完善配套。各镇和有关部门做到每个安臵点都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每个安臵点安臵多少人、安臵哪些人、搬迁后达到什么效果等都要提前谋划,使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包抓责任,积极协调解决资金、用地、用工、环境保障等问题,为移民搬迁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在“能致富”上,梳理新思路。实现“能致富”的要求,归结一句话就是要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季节性强的产业,如茶叶、魔芋、核桃、厚朴等等,使农民住在城里挣在山上。二是提供劳务输出前中后的系列服务,使农民住在本地挣在外地。三是鼓励通过打工完成资本积累的返乡人员创业、回城臵业,使农民住在本地挣在本地。四是围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问题与建议
X大搬迁,机遇难得。但是当前的移民搬迁工作我们还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困难。一是移民建房补贴标准偏低。随着近几年建材价格偏高,工人工资上涨的实际,加之搬迁户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移民户自筹资金的额度不断增加,负担越来越重。一些家庭,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所限,难以实现搬迁。二是集中安臵点选址困难。由于紫阳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又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土地条件极差,农户建房宅基地选择极其困难,经过调查摸底,全县可安臵30户左右的集中安臵点只有400个,全部实行集中安臵难度大。同时,在集镇周边群众自行交易土地现象比较普遍,既抬高了地价,也增加了政府统一征地建城乡统筹区的难度,整体搬迁实现难度大。三是集中安臵点基础设施配套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捆绑相关部门建设项目,而各个部门的建设项目和资金有限,且有各自的实施要求,我县虽在项目捆绑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还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移民搬迁项目建设的需要。一些集中安臵点由于桥、路配套工程未到位,建房材料运输困难,实施启动及建设进度缓慢。
X移民搬迁工作今年才刚刚开始,由于我县特殊地理环境,农户建房宅基地整理难度大,素有“紫阳一道坎,关中一栋房”的说法,加之经济基础薄弱,集中安臵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严重不足,在具体工作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农户在搬得出这第一道坎就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困难。对此我们将多措并举,在拓宽筹资渠道上下功夫,在项目资金捆绑上做文章,在优惠政策兑现上抓落实,确保移民搬得进,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