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住院患者病种监测指标分解落实实施方案
关于住院患者病种监测指标分解落实实施方案
各科、股室、门诊部、永康分院
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反映医疗质量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的结构、过程、结果等的概念和数值。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是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根据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4.5.6.2条款要求,将对住院患者重返率(再住院与再手术)、死亡率(住院死亡与术后死亡)、安全指标(并发症与患者安全)为重点,了解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总体情况。
一、实施方案
(一)住院重点疾病
请临床各科室做好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2周与1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的数据统计,每月有分析评价内容。每季度将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2周与1月内再住院率例数上报医务股。疾病名称见附件1。
(二)住院重点手术:
请手术科室做好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15天)非计划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数据统计,每月有分析评价内容。每季度将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15天)非计划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上报医务股。重点手术名见附件2
(三)麻醉
麻醉科每月做好麻醉总例娄、麻醉复苏管理、麻醉非预期的相关事件等检测登记,并有分析评价内容。每季度将
1、麻醉总例数:全身麻醉例数、其它类麻醉例数;
2、由麻醉医师实施镇痛治疗例数
3、由麻醉医师实施心肺复苏治疗例数
4、麻醉复苏(Steward苏醒评分)
管理例数
5、麻醉非预期的相关事件例数
6、麻醉分级(ASA病情分级)管理例数,每月有分析评价内容,每季度上报医务股。
(四)手术并发症与患者安全指标
手术科室每月做好手术并发症发生例数及术 并发症导致死亡例数,对术后并发症及因并发症致死率上报医务股。择期手术并发症见附件3。
(五)其他
临床所有科室每月做好住院患者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登记,并对每例事件有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每季度上报医务股。
附件1重点病种:
1.急性心肌梗死 主要诊断ICD10:I21-I22编码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非产妇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心脏手术的患者。
2.充血性心力衰竭 第二诊断ICD10:I50编码为心源性心力衰竭的非产妇出院患者,不包括非心源性的心力衰竭和各种疾病的终末情况,并除外心功能Ⅱ级。
3.脑出血和脑梗死 主要诊断ICD10:I60-I63编码为脑出血、脑梗死的非产妇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颅脑手术/操作的患者。
4.创伤性颅脑损伤 主要诊断ICD10:S06编码为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5.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主要诊断ICD10:K25-K28伴有.0-.2,.4-.6亚目编码,K29.0,K92.2为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6.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 主要诊断编码为ICD10:T00-T07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7.细菌性肺炎(成人、无并发症)主要诊断ICD10: J10.0,J11.0,J12-J18(不包括J17*)编码为细菌性肺炎(成人、无并发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主要诊断编码ICD10: J44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所有非产妇、非创伤的出院患者。
9.糖尿病伴短期与长期并发症
(1)主要诊断ICD10: E10-E14编码为糖尿病短期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透压、昏迷)。
(2)主要诊断ICD10: E10-E14编码为糖尿病长期并发症(肾脏、眼睛、神经、循环或其他未特指并发症)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3)主要诊断ICD10: E10-E14任何手术/操作ICD9-CM-3编码为下肢截肢且任意诊断编码为糖尿病的非产妇出院患者。患者。
(4)主要诊断ICD10: E10-E14编码为未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无短期或长期合并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10.结节性甲状腺肿 主要诊断ICD10: E04编码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11.急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及脓肿 主要诊断ICD10: K35.0,K35.1编码为急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及脓肿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12.前列腺增生 主要诊断ICD10: N40编码为前列腺增生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13.肾衰竭 主要诊断ICD10: N17-N19编码为肾衰竭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
14.败血症(成人)主要诊断ICD10: A40-A41编码为败血症(成人)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15.高血压病(成人)主要诊断ICD10编码为I10-I15高血压病(成人)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心脏手术/操作的患者及诊断为Ⅰ~Ⅳ期肾疾病且有血液透析准备(透析通路手术)操作的患者。
16.急性胰腺炎 主要诊断ICD10: K85编码为急性胰腺炎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17.恶性肿瘤术后化疗 主要诊断ICD10: Z51.101编码出院患者。
18.恶性肿瘤维持性化学治疗 主要诊断ICD10: Z51.201、Z51.103编码出院患者。
附件2有以下七类手术及 ICD-9-CM-3 编码:
1.甲状腺切除术 ICD-9-CM-3:06.2;06.3;06.4;06.5。
2.半月板摘除术 ICD-9-CM-3:80.6。
3.子宫摘除术:ICD-9-CM-3:68.3;68.4;68.5;68.6;68.7。
4.剖宫产术 ICD-9-CM-3:74.0;74.1;74.2;74.4;74.9。
5.腹股沟钭疝修补术 ICD-9-CM-3:53.0;53.1。
6.阑尾切除术 ICD-9-CM-3:47.0。
7.乳腺手术 ICD-9-CM-3:85.4。
附件3择期手术后并发症(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败血症、出血或血肿、伤口裂开、猝死、呼吸衰竭、骨折、生理/代谢紊乱、肺部感染、人工气道意外脱出)发生率。
(1)手术并发症(严重但可治疗)导致的死亡
(2)手术后伤口裂开
(3)手术后肺栓塞或深静脉血栓
(4)手术后出血或血肿
(5)手术后髋关节骨折
(6)手术后生理与代谢紊乱
(7)手术后呼吸衰竭
(8)手术后败血症
第二篇: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
第二节 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
一、解读
为了解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总体情况,是以重返率(再住院与再手术)、死亡率(住院死亡与术后死亡)、安全指标(并发症与患者安全)三类结果质量为重点
(一)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2周与1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二)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预期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三)麻醉
(四)住院患者安全类指标
在本标准中引用的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在本标准中引用的手术名称与ICD9-CM-3编码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九版临床修订本2008版(刘爱民主编译)。
以下每一项目与数据指标可通过住院病历首页采集,现分别作简要说明。
二、监测指标
(一)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2周与1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解读】
按每季、每年,统计每种病种期内总例数、死亡例数、15日内再住院率、31日内再住院率等监测指标,了解住院患者医疗质量的总体情况。
分母:年龄≥18岁的全部因某疾病出院总例数。
分子(符合分母的标准,且符合以下一项者):①某病种的“死亡”出院患者;②属于同一疾病出院后2周与1月内再住院患者。
有以下十八种重点疾病及ICD10编码:
1.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诊断ICD10:I21-I22编码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非产妇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心脏手术的患者。
2.充血性心力衰竭第二诊断ICD10:I50编码为心源性心力衰竭的非产妇出院患者,不包括非心源性的心力衰竭和各种疾病的终末情况,并除外心功能Ⅱ级。
3.脑出血和脑梗死主要诊断ICD10:I60-I63编码为脑出血、脑梗死的非产妇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颅脑手术/操作的患者。
4.创伤性颅脑损伤主要诊断ICD10:S06编码为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5.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主要诊断ICD10:K25-K28伴有.0-.2,.4-.6亚目编码,K29.0,K92.2为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6.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主要诊断编码为ICD10:T00-T07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7.细菌性肺炎(成人、无并发症)主要诊断ICD10: J10.0,J11.0,J12-J18(不包括J17*)编码为细菌性肺炎(成人、无并发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诊断编码ICD10: J44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所有非产妇、非创伤的出院患者。
9.糖尿病伴短期与长期并发症
(1)主要诊断ICD10: E10-E14编码为糖尿病短期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透压、昏迷)。
(2)主要诊断ICD10: E10-E14编码为糖尿病长期并发症(肾脏、眼睛、神经、循环或其他未特指并发症)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3)主要诊断ICD10: E10-E14任何手术/操作ICD9-CM-3编码为下肢截肢且任意诊断编码为糖尿病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4)主要诊断ICD10: E10-E14编码为未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无短期或长期合并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10.结节性甲状腺肿主要诊断ICD10: E04编码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11.急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及脓肿主要诊断ICD10: K35.0,K35.1编码为急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及脓肿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12.前列腺增生主要诊断ICD10: N40编码为前列腺增生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13.肾衰竭主要诊断ICD10: N17-N19编码为肾衰竭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
患者。
14.败血症(成人)主要诊断ICD10: A40-A41编码为败血症(成人)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15.高血压病(成人)主要诊断ICD10编码为I10-I15高血压病(成人)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心脏手术/操作的患者及诊断为Ⅰ~Ⅳ期肾疾病且有血液透析准备(透析通路手术)操作的患者。
16.急性胰腺炎主要诊断ICD10: K85编码为急性胰腺炎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17.恶性肿瘤术后化疗主要诊断ICD10: Z51.101编码出院患者。
18.恶性肿瘤维持性化学治疗主要诊断ICD10: Z51.201、Z51.103编码出院患者。
第三篇:单病种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改进与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综合医院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更好地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现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组织领导:为加强对七个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的领导,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总体研究和协调工作: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秘 书:
三、具体工作职责: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在单病种质量控 制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提出政策支持及奖励建议。
专家组:根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改进与修订服务流程、制度及诊疗规范的建议。规范所负责病种的临床诊疗行为,组织相关科室医务人员的培训,努力达到该病种的质量控制标准。
执行科室职责:认真执行相关诊疗规范,杜绝相关病种诊断和治疗的随意性,提高出院诊断准确率;准确完整地记录住院病历的相关信息,保证病案信息、医嘱信息的准确与完整性;加强随访及健康教育工作。
四、工作目标
通过学习和实践六个单病种的临床诊疗常规和质量控制指标,逐步掌握如何应 用医院优化服务管理工具,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进医院的服务流程,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规范单病种的临床医疗行为,争取 1 年内七个单病种的过程(核心)质量指标总体达标率达到 70%以上。
五、工作内容和安排
医管部:负责监督单病种质量控制科室执行该病种的诊疗规范,建立与有关病种相适应的急诊“绿色通道”以及辅助科室的连贯服务流程与规范。
护理部:组织制定单病种护理规范及工作流程,协助医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保证病区护理人员认真落实。
病案室:负责监督单病种的病历首页规范化管理,保证疾病编码的准确性,配 合临床科室单病种上报的病案统计和调阅工作。
药剂科:制定单病种的用药规范,并负责监督。
麻醉科:负责制定单病种手术麻醉的规范和工作流程,并保证落实到位。
计管中心:协助解决各病区单病种上报链接问题;统一科室代码,规范归口管理;利用电子病案或 HIS 系统获取单病种上报的相关数据。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多学科、多科室、多专业协作完成的诊疗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会影响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顺利完成。如何保证单病种的质量控制尽快达到卫生部要求的七个单病种核心质量控制指标,需要各科室加强协调与沟通,特别是加强医疗、护理、医技及行政后勤的跨部门合作。尤其是“接口”流程的衔接、绿色通道的建立、各项辅助检查的时限完成等,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团队合作,保证所有环节和人员都能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任务。
1、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临床各专科和相关的医技辅助科室在医院部署的总体要求下,认真分析医院或科室工作中存在的未能达到单病种质量控制要求的问题,对照目前的工作测算需要的资源投入,制定“单病种质量管理”的诊疗规范或流程改造的计划和方案,并落实执行。
2、积极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诊疗规范和上报工作,强化科室单病种管理。
3、逐步建立和完善我院单病种质量控制体系
(1)由质量控制科协同单病种质量管理专家组,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监督工作。采用定期督查;例会通报;限期整改;纳入科室绩效评估等形式进行质量控制。重点评价指标为:七个单病种质量的过程(核心)质量指标达标率。
(2)加强单病种医疗质量的统计分析和质量控制,制定系统的监控细则,对所有符合上报条件的病例,进行检查和考评。根据预先制定的评价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该病种是否已达到规定标准,进行状态分析和反馈,促使临床科室不断改进。
六、要求七个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是卫生部《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四项重点工作之一,也是《2009 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八项重点工作之一。本次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由卫生部委托中国医院协会进行组织和管理,包括单病种网上直报系统的 建立、质量控制指标的制定以及质量指标评价与分析,并组织专家组对上报单位进 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指导。各科室要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统筹组织,广泛动员,全员参加,各负其责,抓好落实,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完成。
第四篇:住院患者安全和权益保障类指标
住院患者安全和权益保障类指标
1.入院时完成暴力和自杀风险、物质使用、心理创伤史等筛查率。
2.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3.医院内跌倒/坠床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
4.烫伤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
5.噎食窒息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
6.自杀、自伤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
7.伤人、毁物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
8.擅自离院发生率。
9.住院期间约束和隔离措施使用率。
10.出院后持续服务计划制定率、实施率。
第五篇:单病种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改进与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综合医院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更好地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现根据《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的相关要求,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组织领导
(一)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为加强对六个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的领导,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总体研究和协调工作:
组 长:
成 员: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在单病种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提出政策支持及奖励建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医务科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
(二)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指导评价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指导评价小组工作职责:根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单病种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提出改进与修订服务流程、制度及诊疗规范的建议。规范所负责病种的临床诊疗行为,组织相关科室医务人员的培训,努力达到该病种的质量控制标准。
(三)各临床科室成立单病种实施小组:科主任任组长,护士长任副组长,科室医疗组长及业务骨干为成员。
单病种实施小组工作职责:认真执行相关诊疗规范,杜绝相关病种诊断和治疗的随意性,提高出院诊断准确率;准确完整地记录住院病历的相关信息,保证病案信息、医嘱信息的准确与完整性;加强随访及健康教育工作。
三、工作目标
通过学习和实践六个单病种的临床诊疗常规和质量控制指标,逐步掌握如何应用医院优化服务管理工具,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进医院的服务流程,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规范单病种的临床医疗行为。
四、多科协作机制
每年召开全院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会议,向临床相关专科和职能科室汇报六个单病种的收治情况,动员相关收治科室做好单病种的质量管理和上报工作,并与职能科室落实在单病种管理中的职责。
医务科:负责监督单病种质量控制科室执行该病种的诊疗规范,建立与有关病种相适应的急诊“绿色通道”以及辅助科室的连贯服务流程与规范。
病案室:负责监督单病种的病历首页规范化管理,保证疾病编码的准确性,配合临床科室单病种上报的病案统计和调阅工作。
护理部:组织制定单病种护理规范及工作流程,协助医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保证临床科室护理人员认真落实。
药剂科:制定单病种的用药规范,并负责监督。
麻醉科:负责制定单病种手术麻醉的规范和工作流程,并保证落实到位。
信息科:协助解决各病区单病种上报链接问题;统一科室代码,规范归口管理;利用电子病案或信息系统获取单病种上报的相关数据。
质控办:根据单病种质量控制的评价标准,监控临床医疗与服务过程,促进服务流程的完善和临床服务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采用历史对照法(实施前后数据分析对比)或对照组方法(不同医院或本院不同病区间进行数据分析对比),进行定期效果评估。
五、工作内容和安排
(一)基线调查和动员工作(2013年1月-2014年3月)
1、以六个单病种为单位,分别与全院主要收治该种疾病的科室进行调查和动员工作,了解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动员相关科室人员积极参与单病种质量控制。
2、根据六个单病种的ICD编码,检索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底的六个单病种收治情况,初步了解我院2013单病种的基本质量控制指标。3、12月,召开全院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会议,向临床相关专科和职能科室汇报2013六个单病种的收治情况,动员相关收治科室做好单病种的质量管理和上报工作,并与职能科室落实在单病种管理中的职责。
医务科:负责监督单病种质量控制科室执行该病种的诊疗规范,建立与有关病种相适应的急诊“绿色通道”以及辅助科室的连贯服务流程与规范。
病案室:负责监督单病种的病历首页规范化管理,保证疾病编码的准确性,配合临床科室单病种上报的病案统计和调阅工作。
护理部:组织制定单病种护理规范及工作流程,协助医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保证病区护理人员认真落实。
药剂科:制定单病种的用药规范,并负责监督。
麻醉科:负责制定单病种手术麻醉的规范和工作流程,并保证落实到位。
信息科:协助解决各病区单病种上报链接问题;统一科室代码,规范归口管理;利用电子病案或信息系统获取单病种上报的相关数据。
质控办:根据单病种质量控制的评价标准,监控临床医疗与服务过程,促进服务流程的完善和临床服务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采用历史对照法(实施前后数据分析对比)或对照组方法(不同医院或本院不同病区间进行数据分析对比),进行定期效果评估。
(二)策划和落实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多学科、多科室、多专业协作完成的诊疗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会影响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顺利完成。如何保证单病种的质量控制尽快达到卫生部要求的六个单病种核心质量控制指标,需要各科室加强协调与沟通,特别是加强医疗、护理、医技及行政后勤的跨部门合作。尤其是“接口”流程的衔接、绿色通道的建立、各项辅助检查的时限完成等,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团队合作,保证所有环节和人员都能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任务。
1、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临床各专科和相关的医技辅助科室在医院部署的总体要求下,认真分析医院或科室工作中存在的未能达到单病种质量控制要求的问题,对照目前的工作测算需要的资源投入,制定“单病种质量管理”的诊疗规范或流程改造的计划和方案,并落实执行。
各科室将六个“单病种质量管理”的诊疗规范或流程改造的计划和方案在2014年2月28日前交医务科。再由专家组组长汇总,在2014年3月1日前完成相关单病种的实施方案。
2、积极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诊疗规范和上报工作,强化科室单病种管理。
(1)各专科成立单病种质量控制实施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士长、医生及护士等。主要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诊疗规范的具体执行和落实工作。
(2)确定单病种质量控制信息上报专人负责制度,并将信息报送人名单告之医务科。
(3)从2014年3月1日起,各专科正式开展六个单病种的信息上报工作,制定单病种统计表,每月20日后将信息统计表报病案室,单病种质量分析表交医务科。
3、逐步建立和完善我院单病种质量控制体系
(1)由质控办协同单病种质量管理专家组,负责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监督工作。采用定期督查;例会通报;限期整改;纳入科室绩效评估等形式进行质量控制。重点评价指标为:六个单病种质量的过程(核心)质量指标达标率。
(2)加强单病种医疗质量的统计分析和质量控制,对所有符合上报条件的病例,进行检查和考评。根据预先制定的评价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该病种是否已达到规定标准,进行状态分析和反馈,促使临床科室不断改进。
(三)工作总结阶段(2014年12月)1、2013年7月30日前,各专科提交单病种质量管理中期总结报告,医务科提交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中期监测报告。2、2015年1月30日前,各专科提交单病种质量管理全年总结报告,医务科提交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全年监测报告。
六、要求
各科室要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统筹组织,广泛动员,全员参加,各负其责,抓好落实,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完成。
附件1.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监测指标:
一、急性心肌梗死(ICD-10 I21.0-I21.3,I21.4,I21.9)
(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
2.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须转院。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五)有证据表明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六)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七)血脂评价与管理。
(八)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二、急性心力衰竭(ICD-10 I05-I09,111-I13,I20-I25,伴+I50)
(一)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二)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ACEI或ARB。(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三)出院时继续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四)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五)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出院时情况。
(六)患者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
三、A、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成人(ICD-10 J13-J15,J18.1)
(一)符合住院治疗标准,实施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二)氧合评估。
(三)病原学诊断。
1.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
2.住院24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
(四)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五)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1.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2.非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3.目标抗感染药物的治疗选择。
(六)初始治疗后评价与处理。
(七)抗菌药物疗程(用药天数)。
(八)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与肺炎的健康教育。
(九)符合出院标准及时出院。
(十)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出院时情况。
B、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儿童(ICD-10 J13-J15,J18,不含新生儿及1-12个月婴儿肺炎)
1、住院时间病情严重程度评估。2.氧合评估。3.病原学检测。4.抗菌药物使用时机。5.起始抗菌药物选择符合规范。6.住院72小时病情严重程度再评估。7.抗菌药物疗程(天数)。8.符合出院标准及时出院。
9.疗效、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元)。
四、脑梗死(ICD-10 I63)
(一)接诊流程。
1.按照脑卒中接诊流程;
2.神经功能缺损评估;
3.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CT)、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诊生化、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ECG)、胸部X线等项检查。
(二)到院后首剂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有适应症、无禁忌症患者)。
(三)到院48小时内抗血小板治疗: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症者使用氯吡格雷。
(四)吞咽困难评价。
(五)血脂评价与管理:使用他丁类药物(有适应症,无禁忌症者)。
(六)住院1周内接受血管功能评价。
(七)预防深静脉血栓。
(八)康复评价与实施。
(九)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与脑梗死的健康教育。
(十)出院时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十一)出院时伴有房颤的脑梗死患者口服抗凝剂(如华法林)的治疗。
(十二)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五、髋关节置换术(ICD 9-CM-3 81.51-52)
膝关节置换术(ICD 9-CM-3 81.54)
(一)实施手术前的评估与术前准备。
(二)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三)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四)单侧手术输血量小于400ml。
(五)术后康复治疗。
(六)内科原有疾病治疗。
(七)手术后并发症治疗。
(八)为患者提供髋、膝关节置换术的健康教育。
(九)切口Ⅰ/甲愈合。
(十)住院21天内出院。
(十一)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ICD 9-CM-3 36.1)
(一)实施手术前的评估与术前准备。
(二)手术适应证与急诊手术指征。
(三)使用乳房内动脉(胸廓内动脉)。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五)术后活动性出血或血肿的再手术。
(六)手术后并发症治疗。
(七)为患者提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健康教育。
(八)切口Ⅰ/甲愈合。
(九)住院21天内出院。
(十)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