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侨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9-05-12 14:1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域化侨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域化侨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区域化侨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区域化侨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北仑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逐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基层组织管理新模式。为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近年来,区侨办结合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区域化侨务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对区域化侨务工作的认识

所谓区域化侨务工作,是在区域党组织的领导下,针对侨务对象的涉外性、民间性以及分布的广泛性,通过发挥区域管理和服务作用,整合为侨服务资源,激发区域侨界人士的活力,实践将区域侨务工作由点向面拓展、从单纯为侨服务向双向服务转化、从体制内的侨务工作向涵盖所在区域单位的“大侨务”工作升华。

(一)区域化侨务工作是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已越来越为社会所认同。它帮助我们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想、引进了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先进的理念。北仑作为一个开放度极高的区域,外向性经济运行仍是我区重要的发展力量。现在落户北仑的侨资企业有上百家,这些侨企为北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样,也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和支持,所以侨务工作的区域化将有助于侨商的扩充和发展。

(二)区域化侨务工作是构建和谐侨界的需要。虽然近几年侨务部门在为侨服务上形成与机关职能部门联动的机制,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包括我们的工作对象及社会各界,长期以来认同的还是专职从事归侨侨眷、华侨华人工作的侨务部门。侨胞有困难首先想到的还是侨务部门,但在实际解决过程中,侨务部门不管是人力和物力上,感到势单力薄,因而要构建和谐的侨界需要更多的力量共同关注和关心。

(三)区域化侨务工作是适应侨情变化的需要。随着我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原来散居在农村的归侨侨眷逐步移居城区进入社区。同时,十二五期间,北仑的人口将有新的突破,现在常住有62万,据预测,2015年北仑人口将达到100多万,随之侨的人数将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出国留学人员增多,海归、新侨人士来家乡创业发展增多,华侨新生代及其侨眷队伍在不断壮大。要打开侨务工作新局面,必须更新观念,建立适应侨情变化特点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使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化侨务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近年来,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坚持以区域化党建带动区域化侨务工作,不断探索基层侨务工作新模式,努力提高为侨服务、为发展大局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侨务工作社会化模式初步体现。伴随着北仑经济的发展和侨情的变化,树立大侨务观念,立足区域化,用社会化的思维来对应已逐步社会化的侨务工

作,加强与商会、妇联、青联、慈善总会等群团组织的协作、沟通、交流,利用各种渠道,先后搭建了侨台留联小组、侨务工作联络员队伍、为侨服务志愿者队伍、和谐促进会等工作平台,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不同侨界群体之间的桥梁,也为这些人群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反映心声的重要渠道。如柴桥街道芦南社区“侨界之家”做到“四有、三室、四队”,既增强了侨界群众的凝聚力,又活跃了文化生活。

二是健全网络,完善机制,提高了区域化侨务工作的层次。在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下,各区域实现了基层侨联组织的全覆盖,形成了街道党工委领导下,街道(乡镇)侨联组织牵头,区域侨联小组、侨务工作联络员共同参与的区域侨务工作格局。如九峰山社区,建立了侨务工作“一盘棋”构架,形成四层互动工作网,即在社区建立侨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侨务干事,总体负责本区域内的侨务工作;在各村建立侨务工作联络员队伍,加强与侨界人士的联络,发挥上情下达、联系沟通人选作用;建立侨务工作志愿者队伍,以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为侨服务;社区层面组建侨联小组,开展不同内容的侨务活动。

三是围绕大局,双向服务,扩大了区域侨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紧贴侨界需求,以活动为抓手,相继开展了侨法“四进”活动、“真情献侨企,服务促发展”、“我为应对金融危机献一策”、“侨法宣传角”、“侨界之家”创建等特色活动,努力把侨界群众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发挥起来。如大矸街道高田王社区开展“樱花之夜”联谊晚会、欢乐闹元宵演唱会;小港街道竺山社区举办“快乐立夏对对碰、传统节日心间记”、“粽叶飘香品味端午”等活动,进一步融合了侨眷属感情。柴桥街道以区域协商议事会为平台,广泛吸纳侨界代表参加,共同参与区域内重大事项的讨论协商、各类矛盾问题的协调解决、社区公益事业的兴办等。如九峰山社区通过推荐3名德高望重、处事公正、热心公益的侨界代表担任民间“老娘舅”,参与调处邻里纠纷。积极利用侨务资源,引导侨届参加“感悟新农村”等活动,激发他们爱国爱乡热情。如侨胞江兴浩以每年25万元连续二十年,支持大矸街道城湾村建设。四是以人为本,为侨服务,形成了全社会重侨爱侨、依法维侨的氛围。以解决侨界的民生问题和坚持依法维侨为重点,通过开展侨法入社区、权益维护、扶贫帮困、侨务信访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为侨服务质量,促进侨界的和谐稳定。如在新矸街道紫荆社区为年纪大的侨胞侨属提供一对一、二对一的志愿服务,为侨胞免费提供理发、送饭、洗衣等生活照顾。小港街道竺山社区设立侨法宣传角,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侨法知识,并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戚家山街道蔚斗社区为区域内侨眷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探望。

三、区域化侨务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看到区域化侨务工作所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感到与侨情变化的特点及侨界各类群体的需求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一)组织模式跟不上侨务工作的全覆盖。汇聚侨智,发挥侨力,努力把侨的资源转化为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区域化侨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工作中还有一些空白点,尤其是高档住宅区中的高层次新侨人士,有些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视眼,优质的侨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挖掘。如何按照哪里有侨,哪里就有侨的组织,如何使侨务工作层层渗透,落到实处,需要我们在组建小型多样、分散宽松的组织模式方面加以尝试。

(二)平台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侨务工作许多平台已建立,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活动的设计、创新上更具有吸引力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策划。如传统的联谊方式和自我内循环的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侨胞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如何从侨胞创业发展的角度给予帮助,从侨胞自身发展、作用发挥方面提供平台,从学习生活方面形成交流互动,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三)侨务工作缺乏有效载体和特色品牌。尽管创设了很多活动载体,但在内容和方式上,区域化侨务组织单挑独打的状态依然存在,没有真正形成协调各方、资源整合的“大侨务”格局,造成侨务工作中与形势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和载体还不多,在引导和发挥侨务资源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为侨服务有机结合等方面,缺乏有效整合和品牌效应。

四、新形势下开展区域化侨务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北仑侨务工作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如何解决好“侨务工作为谁发展、怎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惟有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创新实践为手段,以为侨服务和为大局服务相统一,不断创新侨务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通过工作实践我们体会到,区域化侨务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实现四个突破:即工作对象突破以居民区侨务工作为主的思维定式,逐步向区域各领域拓展;工作内容突破被动为侨界人士服务维权的工作模式,逐步向主动满足多元需求发展;工作手段突破走访慰问等传统形式,逐步向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进行交流互动;工作力量突破单纯依靠政府、街道的行政资源,逐步向依托区域各类组织、各类资源的方向转变。不断适应新形势,搭建新平台,凸显新特色,努力使广大归侨侨眷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力量,使区域化侨务工作成为促进北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阵地。

(一)以区域为重点,夯实基础,发挥党联系侨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由于单位人变社会人后,如何做好、做深、做实区域侨务工作成了侨务工作的重点。因此要加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分类指导。针对区域侨情参差不齐的情况,按照“区分情况、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的工作方针,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管理模式。二是注重阵地建设。在区域建立和

完善基层侨务工作受理点,设置侨法宣传角,开展特色“侨届之家”创建达标升级活动,丰富和拓宽“侨之家”活动内涵。三是注重开展特色活动。以创造“品牌活动”为重点,探索设计符合区域域情、具有区域特色、叫的响、有实效的活动,使活动主题和内容不断推陈出新,逐步把活动办成侨务工作展示亮点的新平台。

(二)坚持立足社区力量与借助社会力量相结合,增强区域侨务工作合力。区域化侨务既是社区的一项工作,也是一项社会化的工作。区域化侨务工作不仅要依靠区域自身力量,更需要借助区域各界力量为侨服务,通过抓内部、联外部、创环境、促和谐,全力促进区域侨务工作跃上新台阶。一是调动部门职能优势为侨服务。建立由侨办、教育、卫生、民政、公安、房管等涉侨部门组成的社区侨务工作协调小组,协调解决为侨服务工作。二是发挥区域内单位力量为侨服务。三是发动社会各界结对帮扶困难归侨侨眷。

(三)以平台为抓手,深化联谊,发挥各类群体的优势和作用。侨务工作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必须广交朋友,多渠道开展联情、联谊活动,充分发挥不同平台的作用,把更多的侨界人士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一是把发挥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的作用与侨界人士参政议政有机结合。大多数留学归国人员正是干事业的年龄,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掌握着国外先进的技术和工作经验,如何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需要我们侨务部门创造条件,组织他们学习交流,及时地向他们宣传北仑的发展现状,使他们在全面了解北仑的基础上,对北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好的意见或建议。同时,依托平台,邀请他们作报告、作演讲,发挥特长,发挥优势,畅通侨界人士与政府各部门的沟通渠道。二是把发挥留学生家属联谊会作用与海外宣传有机结合。海外留学生这个群体既生活学习在海外,同时又对家乡依恋,他们可以成为宣介北仑的民间使者。为此,我们要利用留学生家属联谊会这一平台,通过家属向海外留学生宣传北仑日新月异的变化,希望他们关注家乡的一切,在海外展示良好的形象。三是把发挥侨资企业联谊会作用与服务侨资企业有机结合。紧密结合区委区府阶段性重要工作,加大对在北仑侨资企业的服务力度,做到走访慰问与解决实际问题并举。

(四)引导侨务资源为区域作奉献,为政府分忧。区域化侨务要持续地发展,必须增强“侨”的要素在区域中的凝聚力和活力,把侨胞爱国爱乡的真情、投资经商的热情与街道的经济建设、社会公益事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找准切入点,将潜在的侨务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侨务资本,从而达到了互惠共赢的目的。一是发挥侨眷作用。吸纳侨眷在区域中参政议政,让那些热心社区建设的侨眷担任居民代表或居民委员会委员,请他们对区域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识,引导他们参加区域管理和公益活动。二是发挥侨企作用。注重把优化环境和为侨资企业服务为区域侨务工作重点,积极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维护权益,以侨搭桥,引导侨界投资兴业,兼顾支持侨企驻地的区域侨务工作的开展。三是发挥侨胞作用。以亲缘、乡

情为基础,鼓励支持海外华侨华人以多种形式参与祖籍地经济社会的变革发展;以“双嬴”为原则,引导侨务资源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统筹发展服务;以爱国情为纽带,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在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的作用。

第二篇: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区域化党建是近年来宁波市为加强和改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的一项探索。其主要做法是在“单位党建”基础上,把“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行业,作为建立党组织的基本单元,对区域内基层党组织设臵、党的活动和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成片推进。从几年的实践探索来看,这一党建模式有力地推进了“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起因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两新”组织迅猛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非公有制企业8万多家,从业人员180多万人;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3749个,“两新”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切实加强领导,保障和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市委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放在重要位臵来抓,积极探索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党的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面对迅猛发展的“两新”组织,按照“单位建党”模式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党组织的覆盖面总是赶不上“两新”组织的发展变化,常常会有空白点,并且由于党组织开展工作在人员、经费、场地保障方面依赖业主的态度,一些党组织常常处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两难境地,很难在协调企业、职工、社会三方利益上有所作为,个别甚至出现组织依附、职能错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作用发挥。

针对这种情况,顺应经济区域化、人才集聚化、人员社会化趋势,市委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方式,制订《关于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意见》,在城市社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商务楼宇和大型商贸区、专业市场、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和行业协会、专业团体等“两新”组织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中,集中力量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一是在基层组织体系构建上,突破传统的“单位建党”限制,全面向动态开放的区域建党和“单位建党”并重转变。区域性党组织以“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为依托,负责指导和协调这一区域内所有“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同时承担“两新”组织党组织“孵化器”和党员队伍“蓄水池”作用。即当区域内某一“两新”组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成熟时,区域性党组织按照“单位建党”模式帮助其及时组建党组织,并通过公开招聘、组织选派等方式向新成立的党组织推荐、输送优秀党务工作者;当某一“两新”组织注销或由于党员流动等原因,不符合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时,区域性党组织及时将这一“两新”组织中原有的党员接纳过来进行管理。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全覆盖问题,也有效地解决了外资、港澳台资企业党建工作推进难的问题。如我市760家台资企业已单建或联建党组织173个,覆盖企业320家,其他400多家中小型台资企业也纳入区域性党组织管理。

二是在党建平台建设上,突破传统“小而全”的分散配臵方式,全面向“区域统筹、集约共享”方向转变。在推行区域化党建的区域内,整合资源,集中财力,建立党员服务中心,配套设立相应的党建功能室,作为区域党建的共享服务平台,为“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免费提供开放的活动阵地,免费向周边企业和党员群众开放。同时,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共享教育平台。“有形”的党员服务中心,“无形”的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把各个党组织有机联结在一起。如:北仑大港工业城通过集中建设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为园区内260多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提供开放式的共享活动平台,先后接纳流动党员700多人次,发展党员50多名,孵化培育外资企业党组织42家。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和这次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中,党员服务中心还采取开放使用远程教育终端、滚动播放相关教育内容,方便周边企业党员随时点击收看,较好地解决了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教育场地和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及时把先进性教育的内容和十七大精神传达到了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中。

三是在党员管理上,突破由各企业分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全面向“区域一体、动态管理”转变。流入区域内的党员,区域性党组织均主动接纳,及时为其提供各种服务,对其加强教育管理。并规定不管流动党员所在单位是否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均应到区域性党组织登记报到,并参加区域性党组织组织开展的相关活动,形成了“关系在企业、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企业职责岗和社会义务岗)”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使党员的教育管理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开放式转变,从原来的静态向动态转变。如:奉化市西坞街道依托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生活的力邦社区,组建区域性力邦社区党总支,在指导周边企业党组织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定期组织分布在周边34个企业之中的党员,开展各类岗位竞赛活动,激发党员立足企业岗位当好先锋,并通过在社区中给每位党员设岗定责,要求他们在居住社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区域内社会、企业、员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是在党建工作运作方式上,突破单纯依靠行政指令的传统做法,全面向“重在指导、共建互动”转变。以“共驻、共商、共建”的形式,建立区域党建联系协调会议制度,构建区域党建共建互动机制,定期听取各企业意见建议,共同研究部署有关工作,以群策群力方式,赢得支持,协调一致,确保区域内党建工作在共抓中落实,企业在和谐中发展。我市一些商务楼宇,过去由于进驻企业多,常常因一些细碎小事引发矛盾,建立楼宇综合党组织后,企业间联系加强,沟通畅顺,一些矛盾往往在萌芽状态被化解和解决,使楼宇中企业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办公环境得以改观,深受企业欢迎。如:江东健康城通过组织建楼宇党支部,发挥分布在楼宇内18家企业中60多名在册党员和流动党员的作用,使写字楼的融洽和谐氛围大大改善,很多公司规模扩大了也不愿搬离。

二、成效与启示

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单位党建”是区域化党建的基础和着力强化的目标,区域化党建则是“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区域化党建本身就包含着“单位党建”的内容。我们在推进区域化党建中,把在“两新”组织中培育“孵化”单建党组织作为重要职责,把帮助单建和联建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进一步规范工作、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区域性党组织503个,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1018个,实现了党的组织对“两新”组织的广覆盖,“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都较好地发挥了作用。区域化党建作为一种新的党建模式,之所以能使基层党建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在实践中感到,这一新模式相比传统的“单位党建”,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延伸和补充,使党的基层组织设臵更为科学、体系更加完善。“单位党建”源自于支部建在连上。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全控型”社会结构方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社会成员都有相应的归属单位,因此显得十分有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崛起,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两新”组织不断涌现,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大,大量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单纯按照传统的单位建党模式,越来越难以实现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而引入区域化党建的理念,在“两新”组织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中,按“组织共建、设施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搞”的原则,对党的基层组织设臵进行动态调整,对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统筹,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使党的基层组织设臵更为科学,组织体系构架更加完善,与社会形态相互契合,有利于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强活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二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整合和突破,有利于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推进、整体提高。传统的“单位党建”模式,在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建党对象为一个个具体的企业,采取的是逐个企业挨个推进的点状推进方式,容易导致很大一部分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受党员数的限制,无法组建党组织。有的虽然符合组建党组织的条件,但由于企业党员自身素质原因,仓促组建党组织,很难发挥作用。区域化党建将非公有制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作为建党对象,将区域内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党建工作范畴,进行通盘考虑,科学规划,以块状的方式成片推进。在具体单个企业建党中,则采取“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作用发挥一个”的原则,重视企业单建党组织,但不一味依赖单独组建,推进方式更加贴切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实际,工作成效更为明显。另外,在党建工作资源和力量配臵上,秉承了“区域统筹、集中配备、集约共享”的理念,避免了党建设施重复建设的浪费,提高了党建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党建设施的配臵水平,降低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本,使党建工作的推进变得更为顺畅,工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有利于实现党对“两新”组织的强有力领导。首先是改变了过去党建工作推进跟不上“两新”组织发展速度的尴尬局面,有利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既保留了“单位党建”那种组织体系严密、调控力强的优点,又满足了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使区域内的“两新”组织无论怎么变化,区域性党组织都能对其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渗透,从而使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各个方面。其次是克服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对业主的依赖,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占领工作制高点,更好地发挥总揽协调的职能,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同时也使企业党组织的品格更加独立,工作更加自主。再次是避免了党员的流动变化对党员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和制约,有利于形成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在这一模式下,党员不管以何种速度和频率流动,不管党员流入的单位有没有建立党组织,都能在第一时间内融入党的组织,得到及时服务和有效的教育管理;党员发挥作用的空间从具体单位拓展到了整个区域,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正当行使民主权力的力量也从单位外部得到大大强化。

三、拓展与完善

回顾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感到,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化组织设臵、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为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继续推进这项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一是关于区域化党建如何拓展问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社区和较为发达的农村都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和非公有制企业,这些地方的社会结构、管理方式以及党员、群众的生活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的城市社区和农村党建工作模式、党员管理方式,带来了冲击、提出了挑战。如何借鉴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将其运用到农村和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去,把区域化党建与农村、城市社区、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建有机融合起来,在更大区域范围形成相互借助、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整体合力,值得进一步探索。

二是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组织领导体系问题。随着区域化党建工作逐步展开,势必会影响现有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新出现的区域性党组织的地位如何界定,如何调整现有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使区域化党建运作更加有效,这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去年上半年,我们选择海曙区和北仑区进行了城市党建领导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初步形成了“三纵三横、纵横贯通”的城市党建工作领导体系,在纵向上形成了区城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街道(乡镇)城市党建工作办公室——区域党组织三级管理模式;在横向上,形成区城市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街道(乡镇)城市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和谐共建理事会三级架构。但这些工作仍处在试点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是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力量支撑和经费保障问题。确保区域性党组织正常开展工作,必须解决好区域性党组织所需的人员哪里来、经费哪里出、场地由谁供等实际问题。目前,我们主要采取整合资源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培养职业化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借鉴党员志愿者的力量来弥补党建工作力量不足问题。工作经费则采取区域所在党委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出一点,党费补一点,区域内企业筹一点等办法解决,还与财税部门商定企业用于区域性党建工作的费用实行税前列支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也还有一些具体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

二是延伸触角,组建功能性党组织。将党组织向居民楼院、住宅小区延伸,打破党员所属支部的限制,在社区建立功能性党支部。玉屏社区党委按照社区情况,建立了“志愿者党支部”、“夕阳红党支部”、“红謦艺术团”3个功能性党支部,社区党员根据兴趣爱好加入到相应的支部参与活动。同时,我县还创造性地在机关、学校、社区楼道院落等设置85个“六帮”党小组,各帮扶党小组按照“就近、灵活、务实”的原则,广泛开展以“帮思想、帮学习、帮发展、帮生活、帮维权、帮健康”为主题“六帮”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小组在促进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构建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二是在主导产业比较清晰、产业相对集中的大双庙、大城子、三座店、汐子等乡镇实施“产业党建”模式,以当地特色产业为依托,以行业为纽带,打破地域界限,把党组织建在产业板块上,把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产业基地、带动群众致富中,从而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第三篇: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专题】宁波党建风采

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区域化党建是近年来宁波市为加强和改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的一项探索。其主要做法是在“单位党建”基础上,把“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行业,作为建立党组织的基本单元,对区域内基层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和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成片推进。从几年的实践探索来看,这一党建模式有力地推进了“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起因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两新”组织迅猛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非公有制企业8万多家,从业人员180多万人;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3749个,“两新”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切实加强领导,保障和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市委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积极探索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党的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面对迅猛发展的“两新”组织,按照“单位建党”模式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党组织的覆盖面总是赶不上“两新”组织的发展变化,常常会有空白点,并且由于党组织开展工作在人员、经费、场地保障方面依赖业主的态度,一些党组织常常处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两难境地,很难在协调企业、职工、社会三方利益上有所作为,个别甚至出现组织依附、职能错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作用发挥。

针对这种情况,顺应经济区域化、人才集聚化、人员社会化趋势,市委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方式,制订《关于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意见》,在城市社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商务楼宇和大型商贸区、专业市场、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和行业协会、专业团体等“两新”组织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中,集中力量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一是在基层组织体系构建上,突破传统的“单位建党”限制,全面向动态开放的区域建党和“单位建党”并重转变。区域性党组织以“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为依托,负责指导和协调这一区域内所有“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同时承担“两新”组织党组织“孵化器”和党员队伍“蓄水池”作用。即当区域内某一“两新”组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成熟时,区域性党组织按照“单位建党”模式帮助其及时组建党组织,并通过公开招聘、组织选派等方式向新成立的党组织推荐、输送优秀党务工作者;当某一“两新”组织注销或由于党员流动等原因,不符合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时,区域性党组织及时将这一“两新”组织中原有的党员接纳过来进行管理。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全覆盖问题,也有效地解决了外资、港澳台资企业党建工作推进难的问题。如我市760家台资企业已单建或联建党组织173个,覆盖企业320家,其他400多家中小型台资企业也纳入区域性党组织管理。

二是在党建平台建设上,突破传统“小而全”的分散配置方式,全面向“区域统筹、集约共享”方向转变。在推行区域化党建的区域内,整合资源,集中财力,建立党员服务中心,配套设立相应的党建功能室,作为区域党建的共享服务平台,为“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免费提供开放的活动阵地,免费向周边企业和党员群众开放。同时,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共享教育平台。“有形”的党员服务中心,“无形”的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把各个党组织有机联结在一起。如:北仑大港工业城通过集中建设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为园区内260多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提供开放式的共享活动平台,先后接纳流动党员700多人次,发展党员50多名,孵化培育外资企业党组织42家。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和这次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中,党员服务中心还采取开放使用远程教育终端、滚动播放相关教育内容,方便周边企业党员随时点击收看,较好地解决了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教育场地和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及时把先进性教育的内容和十七大精神传达到了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中。

三是在党员管理上,突破由各企业分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全面向“区域一体、动态管理”转变。流入区域内的党员,区域性党组织均主动接纳,及时为其提供各种服务,对其加强教育管理。并规定不管流动党员所在单位是否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均应到区域性党组织登记报到,并参加区域性党组织组织开展的相关活动,形成了“关系在企业、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企业职责岗和社会义务岗)”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使党员的教育管理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开放式转变,从原来的静态向动态转变。如:奉化市西坞街道依托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生活的力邦社区,组建区域性力邦社区党总支,在指导周边企业党组织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定期组织分布在周边34个企业之中的党员,开展各类岗位竞赛活动,激发党员立足企业岗位当好先锋,并通过在社区中给每位党员设岗定责,要求他们在居住社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区域内社会、企业、员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是在党建工作运作方式上,突破单纯依靠行政指令的传统做法,全面向“重在指导、共建互动”转变。以“共驻、共商、共建”的形式,建立区域党建联系协调会议制度,构建区域党建共建互动机制,定期听取各企业意见建议,共同研究部署有关工作,以群策群力方式,赢得支持,协调一致,确保区域内党建工作在共抓中落实,企业在和谐中发展。我市一些商务楼宇,过去由于进驻企业多,常常因一些细碎小事引发矛盾,建立楼宇综合党组织后,企业间联系加强,沟通畅顺,一些矛盾往往在萌芽状态被化解和解决,使楼宇中企业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办公环境得以改观,深受企业欢迎。如:江东健康城通过组织建楼宇党支部,发挥分布在楼宇内18家企业中60多名在册党员和流动党员的作用,使写字楼的融洽和谐氛围大大改善,很多公司规模扩大了也不愿搬离。

二、成效与启示

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单位党建”是区域化党建的基础和着力强化的目标,区域化党建则是“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区域化党建本身就包含着“单位党建”的内容。我们在推进区域化党建中,把在“两新”组织中培育“孵化”单建党组织作为重要职责,把帮助单建和联建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进一步规范工作、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区域性党组织503个,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1018个,实现了党的组织对“两新”组织的广覆盖,“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都较好地发挥了作用。区域化党建作为一种新的党建模式,之所以能使基层党建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在实践中感到,这一新模式相比传统的“单位党建”,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延伸和补充,使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为科学、体系更加完善。“单位党建”源自于支部建在连上。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全控型”社会结构方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社会成员都有相应的归属单位,因此显得十分有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崛起,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两新”组织不断涌现,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大,大量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单纯按照传统的单位建党模式,越来越难以实现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而引入区域化党建的理念,在“两新”组织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中,按“组织共建、设施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搞”的原则,对党的基层组织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对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统筹,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使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为科学,组织体系构架更加完善,与社会形态相互契合,有利于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强活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二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整合和突破,有利于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推进、整体提高。传统的“单位党建”模式,在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建党对象为一个个具体的企业,采取的是逐个企业挨个推进的点状推进方式,容易导致很大一部分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受党员数的限制,无法组建党组织。有的虽然符合组建党组织的条件,但由于企业党员自身素质原因,仓促组建党组织,很难发挥作用。区域化党建将非公有制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作为建党对象,将区域内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党建工作范畴,进行通盘考虑,科学规划,以块状的方式成片推进。在具体单个企业建党中,则采取“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作用发挥一个”的原则,重视企业单建党组织,但不一味依赖单独组建,推进方式更加贴切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实际,工作成效更为明显。另外,在党建工作资源和力量配置上,秉承了“区域统筹、集中配备、集约共享”的理念,避免了党建设施重复建设的浪费,提高了党建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党建设施的配置水平,降低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本,使党建工作的推进变得更为顺畅,工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有利于实现党对“两新”组织的强有力领导。首先是改变了过去党建工作推进跟不上“两新”组织发展速度的尴尬局面,有利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既保留了“单位党建”那种组织体系严密、调控力强的优点,又满足了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使区域内的“两新”组织无论怎么变化,区域性党组织都能对其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渗透,从而使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各个方面。其次是克服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对业主的依赖,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占领工作制高点,更好地发挥总揽协调的职能,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同时也使企业党组织的品格更加独立,工作更加自主。再次是避免了党员的流动变化对党员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和制约,有利于形成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在这一模式下,党员不管以何种速度和频率流动,不管党员流入的单位有没有建立党组织,都能在第一时间内融入党的组织,得到及时服务和有效的教育管理;党员发挥作用的空间从具体单位拓展到了整个区域,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正当行使民主权力的力量也从单位外部得到大大强化。

三、拓展与完善

回顾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感到,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为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继续推进这项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一是关于区域化党建如何拓展问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社区和较为发达的农村都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和非公有制企业,这些地方的社会结构、管理方式以及党员、群众的生活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的城市社区和农村党建工作模式、党员管理方式,带来了冲击、提出了挑战。如何借鉴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将其运用到农村和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去,把区域化党建与农村、城市社区、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建有机融合起来,在更大区域范围形成相互借助、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整体合力,值得进一步探索。

二是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组织领导体系问题。随着区域化党建工作逐步展开,势必会影响现有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新出现的区域性党组织的地位如何界定,如何调整现有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使区域化党建运作更加有效,这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去年上半年,我们选择海曙区和北仑区进行了城市党建领导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初步形成了“三纵三横、纵横贯通”的城市党建工作领导体系,在纵向上形成了区城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街道(乡镇)城市党建工作办公室——区域党组织三级管理模式;在横向上,形成区城市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街道(乡镇)城市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和谐共建理事会三级架构。但这些工作仍处在试点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是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力量支撑和经费保障问题。确保区域性党组织正常开展工作,必须解决好区域性党组织所需的人员哪里来、经费哪里出、场地由谁供等实际问题。目前,我们主要采取整合资源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培养职业化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借鉴党员志愿者的力量来弥补党建工作力量不足问题。工作经费则采取区域所在党委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出一点,党费补一点,区域内企业筹一点等办法解决,还与财税部门商定企业用于区域性党建工作的费用实行税前列支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也还有一些具体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

第四篇: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会分析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学具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胶带纸,计算器.

第五篇:远程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3年9月,东江镇田心村被列入资兴市首批36个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之一。为切实把试点工作搞好,把远程教育站点建好,并发挥效益,田心村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初步实践

该村被列入资兴市首批远程教育示范点之后,按照市委的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工作,狠抓远程教育的建、管、学、用。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形成支书亲自抓,副支书具体负责,其他支村两委同志协同抓的工作格局,为开展远程教育的建设、管理、学习、应用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紧抓站点建设。支村两委抓住机遇,通过整合各方资源,紧抓建站进度,只用了三个月时间,筹集资金7万元,建成一个全市一流、拥有投影仪、电脑、空调、VCD、打印机、卫星接收系统等先进设备、可容60余人的现代农村远程教育A级站点,并顺利通过上级组织的验收。三是硬化制度建设。先后制定设备管理制度、远程教育学习制度、远程教育活动制度、活动室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等,规范了远程教育的学用管理。四是统筹学用培训。年初,拟定全年学习培训思路,每月初,制定当月学习计划。明确规定,每月不少于5次统一集中培训;平常,根据群众需求分类分散培训。学习情况详细登记备查。站点建成以来,共开展各类培训72次,培训党员干部群众2400余人次。五是探寻培训模式。采取“支部+远教”、“协会+远教+基地”、“科技兴趣小组+远教”“群众组织+远教”等培训模式,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经济能人的“双带“作用,联结东江菜、东江鱼、东江果、生猪等专业协会,利用“东江菜、东江鱼、东江果”等生态种、养业基地,把不同需求的群体集聚到远程教育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培训,既满足群众需求,又提供实践舞台。

二、主要成效

三、几点体会

从田心村一年多来的实践来看,成效是明显的,真正的达到了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目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一是上级高度重视,是搞好远程教育工作的保证。市委、镇党委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并从培训形式到内容等方面给予积极引导,千方百计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该项工作有效开展。二是紧紧扣住群众的不同需求,抓住群众的兴奋点是搞好远程教育工作的关键。在培训工作中,支村两委能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紧紧扣住群众的不同需求,抓住了群众的兴奋点作文章,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这也是远程教育得到群众支持和参与率高的重要原因。三是认真搞好跟踪服务,是远程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积极开展各类培训,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切实搞好跟踪服务。需要技术的,通过现场会或上门到田间地头亲自指导,或提供技术资料等服务。对在跟踪服务中发现的农户资金不足的问题,给予协调贷款解决。通过较好地跟踪服务,解除党员群众的后顾之忧,增强大家利用远程教育增收致富的信心,合理解决党员群众“学习”与“运用”结合“难”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用实效,推动远程教育有效开展。

>>>>远程教育探索与实践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下载区域化侨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域化侨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联动机制探索与实践

    “大联动”机制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做法:以“整合资源抓源头、服务民生谋发展、综合治理保稳定、化解矛盾促和谐”为目标,建立了区、街镇和居村委工作站三级组织架构;整合了职能部......

    《实践与探索》说课稿

    实践与探索——应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践与探索》,取自华东师大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下)第十七章《函数及其图象》,第五节的第......

    远程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3年9月,东江镇田心村被列入资兴市首批36个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之一。为切实把试点工作搞好,把远程教育站点建好,并发挥效益,田心村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一、初步实......

    思想政治实践与探索

    在中宣部、教育部下达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创新实践与探索

    潞市中心小学德育工作创新实践与探索我校有一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主要依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因为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而大多数的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这些调皮的......

    十二五规划与侨务工作(5篇范文)

    “十二五”时期,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带四区”总体布......

    创新源于探索与实践

    创新源于探索与实践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

    开口班会”实践与探索

    “开口班会”实践与探索 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知书达礼,让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是教师责任,更是全体班主任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