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法治社会的内在品质

时间:2019-05-12 14:4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用是法治社会的内在品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用是法治社会的内在品质》。

第一篇:信用是法治社会的内在品质

刘武俊

维系社会的良性秩序既要靠法律的外在规制,也有赖于社会信用这一道德资源的内在调适。

目前,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危机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然而,某些无形的道德资源尤其是信用资源的匮乏问题却令人堪忧。依我之见,“信用”可能是时下中国人最稀缺的一种道德性资源。牟其中之流毕竟只能逞一时之势,可怕的是几乎整个社会都陷入一种集体性信用危机的局面,因而警惕信用危机、强化信用意识和倡导信用至上实属当务之急。

何谓信用?信用就是一种信守承诺的责任感,就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之后果负责的道德感。信用既是个人的一种品性,同时也是社会的一种素质。由于信用往往与利益息息相关,因而恪守信用也就是既尊重他人利益又维护自身利益,而以牺牲信用为代价攫取利益无异于杀鸡取卵式的自杀行为。在有关市场经济的各种口号中,我格外青睐“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这一最能彰显市场经济本色的口号。市场经济其实是最为典型的信用经济,信用堪称市场经济真正的道德基石。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信用已经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恪守信用乃是每个人应当具有的生存理念之一。人或许可以没有信仰,却不可没有信用,没有信仰的人是凡俗的,而不讲信用的人则是“丑陋”的。在这个道德失重的“无根的年代”,人们似乎已经对充斥在周遭的坑蒙拐骗习以为常,不少人甚至对牟其中之流以骗为能的所谓“能人”颇为心仪,北京市民似乎已经将中关村一带搭讪着贩卖假文凭、假证件的现象视为一道都市风景。这种荒诞而又无奈的现实使从前感悟到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这句朦胧诗并不朦胧的深深叹息。我并非漠视善良、纯朴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只是想正视和反思“坑蒙拐骗”甚至“坑熟”成为不少中国人生财之道这一现实。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信用危机问题,除了重视以崇尚“信用至上”为核心理念的道德说教之外,更为重要的还是应当建构维护信用的制度,无形的信用有赖于制度这一有形屏障的呵护。个人储蓄实名制显然就是建立和维护个人经济信用的一种具体制度。

信用的重要性在法治领域同样不容忽视。在我看来,法院裁判文书之所以“执行难”,与被执行人不讲信用、不自觉履行相应的义务有很大的关联。难怪西方司法界人士往往对中国法院“执行难”问题感到匪夷所思,在他们看来当事人自觉履行已生效的裁判文书的义务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将使自己置于丧失信用的尴尬境地。对于笃信“信用高于一切”这一常识性理念的大多数西方人而言,恐怕没有比丧失信用这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无形资本更为糟糕的了。然而,在我们国家不少“债务人”往往比“债权人”还理直气壮、悠闲自在,为讨债磨破嘴皮跑断腿的债权人有时甚至要对债务人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生怕得罪了对方后可能出现“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后果。这种咄咄怪事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何等匮乏。

诚实信用不仅是社会的优良美德,同时也是法律之道德底蕴,甚至成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如果说法律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显性的游戏规则,那么信用则是使法律深深嵌入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隐性“润滑剂”。信用是法律之道德底蕴的重要方面,法律是否具有信用直接关涉到法律这一为纳税人服务的“公共物品”的公信力。带有地方或部门利益保护主义色彩的“劣法”,是对立法信用的嘲弄;裁判不公、判决“打白条”则是对司法信用的亵渎。

从某种意义上讲,法治的尴尬突出表现为以立法和司法的“产品”(法律、裁决等)为表征的法律资源急剧增长,而支持法治系统良性运作的道德资源尤其是信用资源却趋于萎缩。信用至上可以视为法治的主要道德取向所在,依法行政的主旨就是要确立、强化和维护政府为广大纳税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信用;司法公正的主旨就是要彰显和实现司法作为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信用。缺乏信用这一道德隐喻的法治不能称为良性法治。

维系社会的良性秩序既要靠法律的外在规制,也有赖于社会信用这一道德资源的内在调适。可以说,信用至上堪称现代法治社会的一种素质,没有信用的人是“丑陋”的,有信用的人则是有福的。

信用是法治社会的内在品质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浅谈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提高自身的内在品质

浅谈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提高自身内在品质

摘要:海不可斗量。要正确审视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就应看重内在人品的好坏,它往往比外表的东西更重要。外表只是依附于表面,并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一个人有多么的善良与端正,人格有多么的伟大与宽厚,外表仅是代表一种形象符号,要体现一个人的心灵与品格是否纯洁端正,就要重视对方的内在品质。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注重个人内在品质的提高就显得极其重要。关键词:内在品质、大学生、提高内在品质、重要性。

大学阶段对许多人来说,都是其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人们都说大学是一个人从孩子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是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是大学生学识能力提高的阶段,还是个人内在品质形成和提高的阶段.与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不同的是,一个人的学识还能在日后的工作和深造中得到提高,但一个人的内在品质的形成却往往在大学阶段就已经定型了,日后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大学生应如何提高自身的内在品质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提几点建议,希望对当代大学生有些许指点迷津的作用。

一、大学生要提高内在品质,首先要做到讲诚信。

内在品质的第一要素是诚信,因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一个人连诚信都做不到,其他的品德就更谈不上了。令人痛心的是,现今的大学里的确存在不少不讲诚信的不良行为,比如考试作弊,学术抄袭、拒还助学贷款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不诚信的表现。而这些不良行为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以后的个人发展,比如人际交往和就业,还会给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带来不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这就像牛车没輗,马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从孔子的话中可以了解到诚信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地重要。在今后的生活和事业中,大学生需要社会上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而彼此的帮助从来都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诚实守信是形成强大亲和力的基础,有了它,与他人的相处才能真正融洽。一个不讲诚信的人终将被人抛弃,变得一无所有。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要以前人的告诫为行为准则,把讲诚信落实到每一件事中,为提高自身的内在品质奠定良好的基础。海涅曾经说过,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二、懂得宽容是提高内在品质的重要手段。

内在品质的第二要素是宽容。人最大的美德之一,就是懂得宽容,这可使人表现出良好的修养。懂得宽容能让人少生气,也能让我们身边的人相处轻松,从而赢得友谊。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群体当中的,要和众人打交道,总会遇到烦心的事、烦心的人,这时要懂得宽容。如果你懂得宽容他人,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宽容。当代的不少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种人生经历和生活氛围,导致了不少大学生看待事物往往很主观和自我,认为别人该怎么样,而不是我该怎么样。如果我们都能在要求别人之前,先要求自己,学会换位思考,我们就能更加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和宽容他人。另外,大多数的大学生已是成年人,独立自主的思想很强烈,对很多人和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很容易与其他人产生思想矛盾、观点不一的现象。这时,如果我们都能宽容一点,大度一点,不因一时之气而去刻意去抨击和诋毁别人,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多一点和谐,少一点摩擦。林肯在竞选总统前夕,他在参议院演说时,遭到一个参议院的羞辱,那参议员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自己是个鞋匠的儿子。”“我非常感谢你使我记起了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好。”参议院陷入了一片沉默。他转过头来对那个傲慢的议员说:“据我所知,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我的父亲学会了做鞋子的技术。”然后,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你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的帮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所有的嘲笑化作了真诚的掌声。有人批评林肯总统对待政敌的态度:“你为什么试图让他们变成朋友呢?你应该想办法打击他们,消灭他们才对。”“我们难道不是在消灭政敌吗?当我们成为朋友时,政敌就不存在了。”林肯总统温和地说。这就是林肯总统消灭政敌的方法,将敌人变成朋友。他,两度被选为美国总统。今天在以他名字命名的纪念馆的墙壁上刻著的是这样的一段话:“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

一个总统对待自己的政敌都能如此宽宏大量,难道我们大学生就不应该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吗?就像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说的一样,最高贵的复仇之道是宽容,大学生要用“将军肚里能撑船,宰相额前能骑马”胸怀去包容周围的人和事。

三、善良是提高内在品质的助推器。内在品质的第三要素是善良。没有善良的本性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修成良好的内在品质的正果的。因为没有善良的本性,是不可能做到真心为他人着想的。没有善良的本性,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如果连基本的人格都不够健全,再谈形成良好的内在品质就如纸上谈兵。善良是用正确的方式爱自己,用公平的原则爱他人。真正的善良,是珍惜自己、相信自己,乐于助人、不求回报,是一如既往地去做有利于自身、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事。真正善良的人,就是大家心中的天使,即使有着最普通的外表,也会得到别人的尊敬与崇尚,因为它彰显的是一个人良好的内在品质。大学生要学习并践行雷锋精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用自己的善良的本质去陶冶自我、感化他人。

四、要提高内在品质就必须要学会谦虚。

内在品质的第四要素是谦虚。谦虚指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虚心向他人请教,它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谦虚能让你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有信心去接受和承认自己的错误,谦虚让我们不会固执己见,愿意去发现别人的优点或潜在的长处,谦虚是尊重的基础,因为他让我们在交往朋友时,努力做到相互支持有不彼此奉承。一个人在取得好成就或受到他人的赞扬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再接再厉,以取得更好地成绩;在接受他人的建议或批评时,要保持谦恭的态度,不能显露出不胜其烦的表情,要学会倾听;同时还要学习别人好的方面,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谦虚是一门提高自身内在品质的艺术。谁能够谦虚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那么他就能在人际交往中彰显自身的人格魅力。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身体力行、谦虚地向他人请教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一个导师的人格魅力,还感动了他的弟子和别人。俗话说得好,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正是因为孔子的谦虚,才使能成为中外人民心中的大偶像。

大学生若要提高自己的内在品质,就必须向孔子学习,学习他那种不耻下问的谦虚的作风。

五、自信是提高内在品质的最大动力。内在品质的第五要素是自信。自信是所有伟大成就的根本因素,信心多一分,成功多十分。每一个成功的人,首先是因为他自信。大学生应该培养自信,这是个人魅力与内在品质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相信,贬低自己,放纵自己,让别人看到的是一个颓废的自我形象,那么还能指望别人相信吗?要取得他人的相信首先要相信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具有强烈自信心的人,能够承受各种考验、挫折和失败,这种自信心会使我们受用一身。一个不自信的人,就像一个迷失方向的小孩,永远也找不到出路,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总之,一个人的外表并不决定一切,内心才扮演着比外表更重要的角色。人不能过分追逐外表美,心灵的纯洁真诚才是我们一生需要具备的。同样,衡量一个人也要从他的内在品质出发,不能以貌取人。因为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英俊美丽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龌龊可耻、卑鄙扭曲的人心。作为大学生,要时时刻刻记住提高内在品质是我们的使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们不要太在意外表的装饰,而应更加注重内在品质的提高。我们要从诚信、宽容、谦虚、善良和自信等这些方面入手,一步一步地提升我们的内在品质,以强大的软实力去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让我们的精神之花去感动周围的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论语 孔子>> 2.<<气度:决定人生成败的内在气质>>(臧龙松)3.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4.书名:<<林肯>>作者:(德国)艾密尔·鲁特维克(Emil Ludwig)

第三篇:对依法治村的内在观察

一我们知道法治道路可分为政府推动型和社会演进型两类,对依法治村的内在观察。打开国门后,要“尽快”变革国内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应对外部的压力与挑战是使中国走上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的关键原因。在政府的推动下,依法治国已成为全国上下的一致呼声,而依法治村,也就成为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为使农民“懂法”以推动依法治村的进程,政府在农村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法工作,这种普法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福利引导型模式,即由国家组织人力、物力来开展普法工作,引导村民逐步依据法律这种“正式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十多年过去了,客观而冷静地看,农村普法取得的真实成效很难令人满意,村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过于迟缓,不少“正式规则”并未如预期所料那样落到实处。村民的法律意识很大程度上只是本村法治建设现状的反映,我们不能单单指望村民上好法制教育课、听好法制讲座,依据教科书、宣传册上的概念去形成和增强法律意识。因为村民们更为关心的是“活法”、是“现状中的法”。当我们反观农村现状时,就会发现普法宣传与法治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节,“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甚至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书面法律”(law in books)与“实效法律”(law in actual operation)之间的严重对立。村民们读完了从“送法进村”活动中得来的宣传册后,将其束之高阁,照旧依据着许多带有传统法律文化色彩的民间规范来组织社会生活,来调整生产和生活中大多数的矛盾和冲突。这种民间规范作为一种传承性极强的“非正式规则”是不可能短期内仅仅以一套书面上的、外予的、理念化的“正式规则”所能代替的。例如,在许多村庄,有关外嫁女待遇的民间规范明明与书本上的“正式规则”所强调的公正、平等原则背道而驰(外嫁女在村集体经济分配中常常得不到公正的待遇),但仍然得到了相当多村民包括相当多外嫁女本身的认可,其在农村中也仍在有效的运作。我们知道,与民间规范相比,作为“正式规则”的法律更具有优越性,更能够保证公平、民主的原则,也更能够保证村民的基本权利。但恰恰就是如此优越的法律,却无法较好的在农村得到实施,原因何在?二现代法律有效运作的前提假设一般是陌生人社会或个体主义社会。而在农村中,许多村民从出生、成长到终老,整个人生的过程中很少能够跳出一个“本人——亲人——族人”的有限的圈子,这个圈子是个地缘和血缘的双重封闭圈。土地仍是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村民们紧紧的依附于祖上留下来的土地之上。即使在地处广州,一年生产总值超亿的村落里,村民们对土地还有着相当强的依赖性,村民们收入的一个基本来源是在土地上盖楼然后出租所得的租金。这相对于绝大多数的、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中的农民仍以种植业所得作为主收入来说只是换了一种“靠地吃饭”的方式。村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块土地上,局限在狭小的区域里,人流、信息流的运动半径都十分狭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外人的社会”。至今,村籍仍然是外人进入村社难以逾越的门坎。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血缘关系对村民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其依靠对血缘关系的认同来制约村民的行为;其以传统道德伦常为基本准绳,以血亲人情为基本取向,通常足以维护村社的基本安全和秩序。在这样的农村熟人社会中,村民们对法律的需求是极其有限的。就算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农村里,尽管市场经济红红火火、外地人来来去去,但在本村人的圈子内,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封闭性以及文化观念的保守性、滞后性使得村民们的关系意识里仍旧与内地农村一样保持了一种以血亲人情为基础,追求平衡性的传统。村民与村民之间关系的建立往往还是立足于诸如“情大于法”、“公道自在人心”等一些传统的抽象的模糊准则之上,在追求伦理道德中的“义”时,常常极少会顾及到真正法律上的“正义”,即使在许多本应受法律调整的领域,村民们也往往坚持以宗法的儒家的“非正式规则”取代理性的可预见性的“正式规则”。村民们以“顾及面子”为出发点追求“人际关系和谐” 的心态普遍浓厚。在他们看来,要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依据伦理道德来进行教化乃是比依法治村更高级、更有效的手段。为避开外来的不通人情的法律,大家都愿意采用私了和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那么找谁来调解?村民们当然还是习惯于找家族组织或村长,而不会找“外人”。实施“村民自治”后,由于国家政权相对放松了对地缘的控制,从而使得农村中的家族组织又有所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长了农村中“调解”之风的盛行。由于在这种依据模糊原则的温情调解下,部分村民的权益极易受损,因此调解这一方式并不是所谓的村民们都“喜闻乐见”。由上可见,正是法律的“不实用”导致了村民对法律的冷漠,基于这种冷漠,若能产生对法律的信仰那才是怪事。然而“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需要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农村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演变没有达到使法律成为村民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东西时,以传统农村为场景的法治实现起来就会千重万难。而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演变等是不能单单依靠法的发展就能实现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把整个依法治村看作是一个涉及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要对那些非法律因素给予相当大的注意,例如政治的民主化、人际关系的合理化、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道德的提升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建设和维护现代化法治的前提和保证。三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和解决在依法治村过程中“说法”与“做法”“两张皮”的问题。第一,我们对依法治村的进程必须有一个长期的清醒的预期。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法本身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在传统法律缺乏西方法律背后所深藏的那种形而上的对法的信仰崇尚和终极关怀,而专制特权思想、法律工具论却长期发达的历史根基上,中国现代法治之路尤显艰辛。因此,在法治起步阶段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惧法、怨法、避法等严重现象也就不足为奇。另一方面,法治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条件的发展是并行的,而这些非法律因素的综合发展都需假以时日,尤其是传承性极强的文化条件的发展。因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由父母而子女的言身教化要远比那些系统的理论来得更有影响。要使积“千年之大成”的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发生较大的转变无疑将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目前农村中的二元结构式的法律秩序状态将会较长时间地持续下去。但是,法律在农村的实施难并不能否定法律的完善和发展对于依法治村的意义,因为法律的存在至少为农村社会提供了一种调整方式,尽管用到的时候不多,但村民们在规避法律而采用“非正式规则”来讨价还价时往往还会以法律规范作为一个的参照标准。作为正式规则的法律将与非正式规则在讨价还价的动态平衡中逐步推进农村的法治化。我们指出依法治村进程中的不尽人意处,并不是要放弃法治的理念,而去一味的迎合村民们固有观念中的保守性和落后性;相反,这样做的目的是要通过把“法治”理论置于中国传统农村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加以重审反思,加深对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进一步确定其前进的方向,以使其在农村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法治只有走好本土化的道路,才能有效的解决两张皮的问题。我们有着悠久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存量,这些东西都积淀着祖辈们思考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智慧和经验。传统法文化作为一个活的历史连续过程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并未因其是过去的东西而全部丧失其自身的价值。相反,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在农村中以民间规范、风俗习惯等形式获得了延续,进而影响着现代农村法律文化的面貌。法治的实现与否,关键不在法律制度表层的建构上,而是依赖于人们的自然习性和法的观念,调查报告《对依法治村的内在观察》。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外部法律制度来弱化农村中传统的民间规范,但我们相当长时期内还不可能真正彻底消灭民间规范后深藏的传统法文化,传统法文化仍然在深深影响着村民们的法律观念和行为模式,并且通过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抵制甚至架空了本本上的法律制度。而实施这种与实际生活有所脱节的法律制度所能取得的实效当然也就十分有限。因此脱开本土传统首先是一个可不可能的问题,然后才是一个应不应该的问题。邓小平曾强调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那么,怎么办?“……要实现中国法制现代化,其出路就是:打破二元文化格局,寻求法律文化结构的内部协调,实现文化整合;中国法制建设的战略选择就应是:……高度重视公民的法律文化心理和法律价值观的培养,使其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使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相协调”。这样,在实施依法治村的过程中,我们就不能对从传统形态中衍生而来的非正式规则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而要在强调通过政府的理性建构来规划和引导农村法治走向的同时,充分尊重非正式规则,并有必要为非正式规则保留适当的生存空间,甚至在法律制度供给时,也可将非正式规则的合理内容吸收到正式规则中来,从而尽可能的调和二者之间的偏差和冲突,最大限度的实现制度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这一点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者,尤其是部分学者型党政官员的重视。如在《制度立区》一书中,作为广州市天河区区委书记的作者就曾指出:“通常,人们都说,在制定政策(包括法律、法规)或者其他决策时,要从实际出发,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说到底就是在制度(正式的规则)供给时,要特别重视非正式的规则,也就是历史的、文化的、习惯的因素。”在依法治村的过程中,我们要首先走好一条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共同发展的道路,同时有意识的逐步走上“把正式的法律控制与非正式的其他社会控制相结合的道路”。在另一方面,我们“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的相互沟通、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妥协和合作将是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否则,“结果只能是强化国家制定法和民间法之间的文化阻隔,造成两败俱伤”。这种俱伤所带来的重要表象之一就是:在制度提供者看来,人们尤其是保留传统太多的农村人老是“生活在别处”。四在知道了如何解决好“两张皮”的问题之后,我们要想更好的解决因“两张皮”所引发的种种问题,诸如对于农村宽广的社会需求来说,现行法治方略及其实效过于单薄和狭窄等,就有必要跳出法治的本身来寻求解决途径,要重视非法律因素的发展对法治的推动作用,而当前极其紧迫和重要的就是要贯彻以德治村的方略,要德法并举、文明治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这一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社会治理方式的认识又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法律和道德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互蕴涵和包容的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对管理国家、治理社会来说,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律的产生以道德为基础,也始终以公平正义作为价值依托和最终归宿,而道德规范,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被提升为法律制度,以强化其规范力度;“法对道德规范的产生和发展,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增强起着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同样,道德对立法、执法、司法以及人们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法律是刚性约束,道德是柔性约束。在许多社会领域,只有刚柔相济,法律和道德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其本身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首先,法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其次,法律难以触及人的心灵,解决不了人的思想问题。……第三,法律不可能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统统管起来,而必然留有一些领域由道德来管理。” 因此“……从深层意义上加以考虑,之所以把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虽严密,但法律也有它难以管辖的地方。”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约束,是“外律”。道德关注的是人们的思想和内心活动,是人们内在的自我约束,是“自律”,这才是我们抑制违法犯罪行为之根本。另外,“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针对性,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段时期以来,反传统已成为新的传统,我们的传统道德因此受到猛烈的破坏:十年文革的毁损;西方强势文化对传统道德的冲击;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飞速转换所引起的道德缺空等等。同时,在这段社会变革和转型的时期中,因常常出现法律制度短缺的问题,所以我们对于要加强刚性规范的建设注意得较多,相比之下对柔性规范的建设,即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建设的注意却还不够。传统道德受到了极大损坏,而在文化多样性下的主导道德的高扬还有待时日,因此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的一些不良影响以及商品社会的负面因素也就容易乘隙侵入到人们的精神领域,从而使社会道德有所滑坡。在这一大气侯下,再加上村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极其有限,就使得不少农村中封建迷信开始沉渣泛起,涉黑的宗族势力有所抬头,黄赌毒屡禁不止等等。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是时代的呼声。再者,“以德治国”的方略既是现实的需要,同时又是对我国古代优良传统的继承。儒家思想具有由来已久的重德传统,在西周之初,周公就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后人则进一步提出了“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等等治国主张。当然,我们所说的“德治”绝不等同于古代的“德治”,而是在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扬弃后,将道德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即要以社会主义道德治国。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同时,要求人们廉洁奉公、遵纪守法、讲究文明、爱护公共财产、提倡和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婚姻、家庭等关系,提倡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舍己为人、扶贫济困等精神。”我们单从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中就可找到其传承下来的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的精华的合理的东西,例如:传统道德注重内心修养,通过强调“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这样一些准则来调节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这在今天看来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传统道德中还蕴涵着许多的传统美德,诸如爱家爱国、敬老爱幼、舍生取义以及忠于爱情婚姻等。在农村中,这些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合理的东西往往仍是以风俗习惯、民间规范等非正式规则为载体,并在其运作中得以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农村,德治的被强调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部分非正式规则的被重视,“以德治村”的提出使这部分优良的非正式规则被“正式的、上台面的”确认为治村方略。最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执行“以德治国”的方略,就要严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上,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我们的村干部在治理村社的过程中就要亦此亦彼,学会用两条腿走路;要法德并举、文明治村;在不断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带动村民学好、用好、维护好作为正式规则的法律的同时,也要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来发掘当地风俗习惯、民间规范等非正式规则中的积极因素,并用好它,发扬它,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而最为基本和首要的则是村干部们要带头实践、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做好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带头人。总之,依法治村与以德治村不仅要并举而且两者本身是相辅相成、互相结合的。以德治村搞好了,就可以推动和巩固依法治村。伯而曼:《法律与宗教》,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4页。《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刘作翔:《法律文化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4页。曹鉴燎:《制度立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4页。朱景文、马考利:《关于比较法社会学的对话》,载《比较法研究》,1998(1),第65页。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6、71页。李宁:《德法同构: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新探索》,载《南方日报》,2001年5月20日。蒋述卓:《德法并举 长治久安》,载《人民日报》 2001年4月7日。黄建武、邓伟平、彭娟编著:《法理学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页。

第四篇:信用是金(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研究)

激发兴趣,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信用是金》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录

一、教学设计: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第八单元第二课《创业有方 信用无价》中第三目的内容,主要是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讲信用对于投资经营的重要性。课标的要求是:采用模拟的方式,体会从事某种经营活动需要考虑的因素。在投资经营活动中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信用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信用是创业成功的根本,也是现代经济生活的灵魂,信用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追求。课文先从信用对于企业经营的作用方面来说明信用的重要性,一个企业如果失去信用必将失去所有的发展机会。再从整个社会生活中诚信的作用方面来说明信用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课文选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信用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信用的理解,深刻体会诚实守信对于创业投资经营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1、刚刚跨入少年行列的七年级学生,经过半学年的过度已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随着年龄、知识、生活阅历的增长,他们的眼界开阔了,个性更加鲜明了,求知欲、表现欲增强了,本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2、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从其心理特点出发,本课的教学中以故事、flash动画、影片片段等形式展示案例,并在课件中配以丰富和谐的色彩,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兴趣。

3、七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培养其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4、城市学生知识面广,信息来源丰富,已有一些社会知识。但对学生来说,创业投资、信用对企业的重要性又是一个比较遥远的话题,初一也正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本课采用体验式、正反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作用。

(三)【目标设计】

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学情以及教学的实际设计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信用是创业成功的根本,也是现代经济生活的灵魂,信用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很重要;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对经济活动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的分析与探讨,深刻体 会诚信对于创业投资经营活动的重要意义,理解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必须讲求诚信。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诚信的理解,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学生虽然知道信用对于一个人是很重要的,但未必能够深刻理解信用对于个人创业成功及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把此作为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人文素养。城市的学生接触的媒体较多,信息量很大,又正处于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培养其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非常重要,在教学中通过讨论和正反案例对比的方式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于诚信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设计】

1、教学策略:

①教学思路: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信用对于个人、企业、社会的重要性,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信用对于投资经营活动的重要意义上,最后的落脚点又回归到个人,因为个人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人讲信用,信用社会才会成为现实。在教学中采用从小到大的形式(从个人到企业再到社会),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通过正反对比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和感受信用的价值。

②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设置情景是为了启迪思维,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知识,激发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小组讨论法: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假说、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通过小组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

2、教学流程:

①情景再现、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导入新课。(播放《狼来了》的flash动画,让学生配音,之后思考两个问题,引出失去诚信的后果。)

②给出案例、发挥想象、自主探究、学习新课。(幻灯片打出一青年应聘外资公司的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究,设身处地为应聘青年出谋划策,探讨几种说法所产生的后果,说明诚信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③案例对比、模拟体会、突出重点、合作讨论。(分析教材中海尔创业成功的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果你是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怎样处理有质量问题的76台冰箱?海尔怎样走上成功之路?冠生园为什么会破产?让学生情感互动,体会信用对成功创业的重要意义。)

④结合实际、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结束新课。(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 生讨论如果整个社会失去信用,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深刻理解信用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

3、媒体选择:电脑多媒体。

二、课堂实录

(一)新课导入:

师:喜欢听故事吗?喜欢看动画吗?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欣赏一段动画:大家看动画的题目是?对,不过非常遗憾,这个动画没有配音,我想请大家来配音,当当配音演员,过一把明星瘾,好不好?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好,这个同学来给放羊娃配音,这个同学来给村民配音。可以看字幕,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创意。

学生甲: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在山上放羊,他感觉非常无聊,就说:“好无聊啊,也没人跟我玩。”于是他就想啊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大喊:“狼来了!狼来了!” 学生乙(村民):“快!快!我们快去救他!” 学生甲(放羊娃):“狼来了!狼来了!” 学生乙(村民):“狼在哪儿呀!”

学生甲(放羊娃):“哈哈哈!你们被我骗了!” 学生甲(放羊娃):第二次,他又闲的无聊,大喊:“狼来了!狼来了!” 学生乙(村民):“快!快!我们快去救他!”“狼在哪儿呀!” 学生甲(放羊娃):“哈哈哈!你们又被我骗了!” 学生乙(村民):“哼!我们再也不管你了!”

学生甲(放羊娃):第三次,狼真的来了。“狼来了!狼来了!狼真的来了!救命啊!”“呜呜呜„„”没人来救他,他的羊全被狼吃了。

师:两位同学配的都不错,不过这位放羊娃更有表演和配音的天赋,相信你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成为明星。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当这个放羊娃真正遇到狼时,他大喊狼来了,为什么没人去救他?

生:因为他前两次都在骗人,所以当狼真的来了时,别人还以为他又在骗人。师:这个放羊娃骗人的结果怎样? 生1:他的羊全被狼吃了。

生2:没有人相信他。

师:下面请同学们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这个孩子以后会怎样? 生1:他会吸取教训,再也不骗人了。

生2:他会向村民们道歉,然后再借点钱养羊。

生3:他无法在村子里生活,搬走了,后来饿死了。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生:不能失去信用。

师:是的,狼来了并不可怕,失去诚信最可怕。因此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要诚实守信,因为——信用是金。

前几天我在媒体上看到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你来当故事中的主人公:这位应聘者。(CAI展示材料)有一家很大的外资公司在中国招聘雇员,条件要求非常高,前往应聘者都是高学历者,当第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间时,主考的美国人立即露出兴奋之色,象在他乡遇到知己一样热情地说:你不是哈佛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研究生吗?我比你高一届,你不记得我了? 假如你是这位应聘的青年,你会怎么说? 生1:我会说:“让我想想,对对对,我们确实是同学,这么多年了,我差点把老同学忘了。”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1:这样他就会录用我的。生2:我会说:“我不认识你。”

生3:假如我确实跟他是同学,我就说:“不错,我是哈佛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研究生。”假如我没读过哈佛大学,我会说:“对不起,先生,你认错人了。我和你不是同学。”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位青年是怎么说的?应聘的中国青年心里一震:“他认错人了。”而在此时,承认自己有哈佛的学历对应聘绝对有好处,但这个青年认为,诚实比什么都重要。于是他冷静而又客气地说:“先生,你可能认错人了。我没有到哈佛学习过,我只在中国的内地读过大学,”说话的同时,他已经作好了不被录取的准备。没想到主考的美国人露出惊喜之色,他说:“你很诚实,刚才就是我们考试的第一关,现在我们进行第二关的考试。” 生(齐):还有第二关啊!师:最终,这位青年凭着他的诚实和专业水平,最终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假如他耍小聪明,不诚信,他连第一关也过不了,更不用说其他了。因此诚信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通行证,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诚信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那么在经济生活中,在投资经营活动中,我们更要讲信用,因为信用是现代经济生活的灵魂,信用是金。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个标志:(CAI展示海尔标志)这是什么标志? 生(齐):海尔标志。师:你们对海尔有哪些了解? 生1:我知道海尔动画片。

生2:海尔在外国建立了工业园。

生3:其实我对海尔的了解并不多,但我知道海尔是一个非常棒的企业。(学生笑)生4:海尔好象是一个非常大的企业,好象生产电器的。

师:不错,海尔集团是生产电器的,老师想调查一下:哪些同学家里有海尔电器?(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学生举手)

师:为什么这么多家庭都用海尔电器? 生1:海尔电器质量好,人们都信赖它。

生2:海尔集团讲信用。师:我们再来看一位人物,(CAI展示张瑞敏)他是谁? 生:海尔总裁。

师:知道他的名字吗? 生:他叫海尔。(学生笑)

师:他是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看来同学们对海尔的了解真不少,不过我们有必要 全面地了解一下今天的海尔。(播放对海尔集团及其产品的介绍)。

师:海尔了不起吧。海尔的崛起堪称一段神话,在短短的20年中,创下了销售额年均增长80%的神奇速度,现在它的品牌价值高达530亿元,是中国最值钱的品牌。海尔创业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它以质量求生存,靠信用闯天下却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20年前的海尔又是怎样的呢?20年前的海尔是一个亏损147万元,年销售额仅348万元的集体小厂——青岛电冰箱总厂。就连职工的工资也发不出,张瑞敏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1985年的一天,他从一封用户的来信中发现,刚生产出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于是他一台一台的检查,结果查出了76台有问题的冰箱,假如你是张瑞敏,怎么处理这76台冰箱? 学生讨论:(六个学生为一组,讨论2分钟)

第一小组:应该把这76台冰箱砸掉,把工人开除了。

第四小组:应该把这些冰箱拆掉,能用零件再用,其它的扔掉。师:这组的同学很有经济头脑,非常精明。

第五小组:可以把这些冰箱便宜一点卖掉,要不然损失很大的。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同意第一小组的把冰箱砸掉,因为看起来损失了一些钱,但他赢得了市场。但把工人开除了我们不同意,可以告诉他们以后一定要注意质量。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不仅有经济头脑,知道市场信誉,而且还懂得以人为本。下面我们来看看张瑞敏当时是怎么做的?(点击播放影片:张瑞敏砸冰箱片段)

师:这一幕带给我们的震撼决不亚于海尔人,这一幕至今被海尔人认为是海尔创业20年来所做的最伟大的事情。他虽然砸掉了海尔职工花了无数心血生产的电冰箱,损失将近20万,但他砸出了消费者对海尔的信赖,砸出了海尔比任何东西都宝贵的市场信用,也砸出了国际化的海尔集团和海尔冰箱品牌全球第一的荣誉。看来信用既是创业者成功创业的秘诀,又是守业者发展的根本,失去信用会使一个名满天下的老字号面临生存危机,甚至破产,倒闭。今年的8月15有没有吃过月饼? 生:吃过。

师:在今年的月饼市场上消费者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摆在月饼旁边的净是国家质检、卫生部门的检验报告,月饼节获奖证书,有的商家甚至把月饼掰开来让消费者先尝后买,尽管这样,在临近中秋节时,一些大商场双休日的营业额还不到一万元,而在以前每天的营业额可以达到10万元。当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件事对月饼市场的影响至今还在。是什么事件的影响呢?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来并以记者的身份给我们报道一下。看哪个同学找的最快?

语文课代表:

(学生在课本上找出并朗读,可叫语文科代表或朗读比较好的学生。)师:大家知道是哪一个厂家吗? 生:不知道。

(有学生小声说冠生园)

师:不错,冠生园由于用陈馅做月饼,失去市场信用,导致企业破产,它的厂房等已在前几天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拍卖。但冠生园的阴影至今还未散去,它仍然波及到了今年的整个月饼市场,看来失去信用就会失去所有的发展机会。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报道:悲哉,龙口粉丝!(点击播放龙口粉丝的报道)师:龙口粉丝的发展前景怎样? 生1:肯定会破产。

生2:如果他把所有的劣质粉丝销毁,向消费者保证以后再也不生产劣质粉丝,它还会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赖的。

师:是的,龙口粉丝可以重塑信用,但谈何容易。所以信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假如我们的社会没有信用,我们来到一个不讲诚信的地方,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下面我们分组讨论以下几道题目,讨论完后各组的代表发言,看看你们组有多少担心和怀疑,各小组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讨论的话题。(讨论时间3分钟)如果整个社会失去信用,那么:

(1)去医院就诊时,我们会怀疑:(2)去时常买肉时,我们会担心:(3)当受雇于人时,我们会提防:(4)当借钱给别人时,我们会担心:(5)当和别人交往时,我们会担心:

(6)当在校学习时,我们会怀疑: 小组发言:

第二小组:我们讨论的是第(1)个,我们会怀疑:医院开的药是不是已经过期了;医生有没有资格证;他们所用的医疗器械是不是一次性的;会不会给我用禁止使用的抗生素等。第三小组:我们讨论的是第(2)个,我们会担心:是不是注水肉,是不是死猪、病猪肉,肉有没有经过检验;秤有没有做过手脚;找的钱会不会是假的。

第四小组:我们讨论的是第(3)个,老板是不是好人,会不会不给发工资;会不会携款逃跑。如果和他交往,偷了我的东西怎么办。

第一小组:我们讨论的是(4),会担心他不还。第六小组:我们讨论的是是(5),会担心他是个骗子,不敢和他交往,会担心他是小偷,和他交往,偷了我的东西怎么办。

第五小组:我们在校学习,担心老师传授的知识不正确,考试会作弊,抄袭作业等。教师总结:通过我们的讨论,我们知道,社会失去诚信,我们的生活无法想象,如果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讲诚信,那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担心,那么多的怀疑,那么多的猜测。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诚信对你对我、对他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中,我们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让学生从作业、考试方面来说)下面请同学们用以下几个词说一句或一段话:人人、企业、信用、社会(各组讨论一下,看哪组同学说的最精彩,如果认为精彩,就鼓掌)

生1:社会、企业、人人讲信用。

生2:只要人人都讲信用,社会就会变得更美好,企业也才会发展地更顺利。生3:人人在社会上立足,需要讲信用;企业在社会上发展,也需要讲信用。

生4:信用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以人人都要讲信用。生5:我们班人人走上社会都会成为企业家,所以我们都要讲信用。

(三)结束语:只有我们人人讲信用,我们的社会才会有信用,我们的信用杭州、信用浙江、信用中国才能成为现实。在经济生活中,我们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而现 在,我要和在坐的各位同学说:信用是金,诚信无价!愿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是诚信的人!

三、教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能够以情动人,尤其是选取的电影——《首席执行官》中的片段,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从而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信用的价值。

本课最大的特色是所选取的案例比较典型,都是以正反对照的案例贯穿整个课堂,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信用对个人的重要性,信用是现代经济的灵魂。

本课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进行了精心设计,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在交流中提高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探究。

本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

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它表现为个体对该事物或者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使之能够保持这种注意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是新课的导入、教师的设问,问题的探讨,都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如在导入新课时用同学们所熟悉的《狼来了》的故事,让学生给动画配音,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flash动画、电影片段,录音片段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最后让学生用本节课的几个关键词说一句话,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人本主义理论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合作的学习,代替教师主导的教学。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课堂组织形式的改变。要求改变原来学生接受式的个体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新课程也要求课堂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如小组合作式,角色体现式。这就要求在分析学情和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把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小组交流,发表见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其团队精神。

3、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与社会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从个人、企业、社会三个方面选取典型案例,说明信用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想象如果社会、企业、个人失去信用的后果,加深学生对诚信的理解,明白信用是创业成功的根本,也是现代经济的灵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人文素养。

(二)败笔之处

1、导入新课的故事设计。《狼来了》的故事非常典型的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意义,用flash 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吸引学生,但在一上课教师就问“喜欢听故事吗、喜欢看动画吗”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太幼稚。

2、在上课过程中应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程度,要给每个学生表现自我、发表观点的机会。

3、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还不是很突出。

(三)再教设计

导入新课再设计:直接用外资企业在中国招聘雇员的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扮演应聘者,感受应聘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分析两种说法所导致的不同结果,引出诚信的价值,揭示课题。

第五篇:对依法治村的内在观察

一我们知道法治道路可分为政府推动型和社会演进型两类。打开国门后,要“尽快”变革国内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应对外部的压力与挑战是使中国走上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的关键原因。在政府的推动下,依法治国已成为全国上下的一致呼声,而依法治村,也就成为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为使农民“懂法”以推动依法治村的进程,政府在农村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法工作,这种普法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福利引导型模式,即由国家组织人力、物力来开展普法工作,引导村民逐步依据法律这种“正式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十多年过去了,客观而冷静地看,农村普法取得的真实成效很难令人满意,村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过于迟缓,不少“正式规则”并未如预期所料那样落到实处。村民的法律意识很大程度上只是本村法治建设现状的反映,我们不能单单指望村民上好法制教育课、听好法制讲座,依据教科书、宣传册上的概念去形成和增强法律意识。因为村民们更为关心的是“活法”、是“现状中的法”。当我们反观农村现状时,就会发现普法宣传与法治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节,“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甚至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书面法律”(law in books)与“实效法律”(law in actual operation)之间的严重对立。村民们读完了从“送法进村”活动中得来的宣传册后,将其束之高阁,照旧依据着许多带有传统法律文化色彩的民间规范来组织社会生活,来调整生产和生活中大多数的矛盾和冲突。这种民间规范作为一种传承性极强的“非正式规则”是不可能短期内仅仅以一套书面上的、外予的、理念化的“正式规则”所能代替的。例如,在许多村庄,有关外嫁女待遇的民间规范明明与书本上的“正式规则”所强调的公正、平等原则背道而驰(外嫁女在村集体经济分配中常常得不到公正的待遇),但仍然得到了相当多村民包括相当多外嫁女本身的认可,其在农村中也仍在有效的运作。我们知道,与民间规范相比,作为“正式规则”的法律更具有优越性,更能够保证公平、民主的原则,也更能够保证村民的基本权利。但恰恰就是如此优越的法律,却无法较好的在农村得到实施,原因何在?二现代法律有效运作的前提假设一般是陌生人社会或个体主义社会。而在农村中,许多村民从出生、成长到终老,整个人生的过程中很少能够跳出一个“本人——亲人——族人”的有限的圈子,这个圈子是个地缘和血缘的双重封闭圈。土地仍是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村民们紧紧的依附于祖上留下来的土地之上。即使在地处广州,一年生产总值超亿的村落里,村民们对土地还有着相当强的依赖性,村民们收入的一个基本来源是在土地上盖楼然后出租所得的租金。这相对于绝大多数的、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中的农民仍以种植业所得作为主收入来说只是换了一种“靠地吃饭”的方式。村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块土地上,局限在狭小的区域里,人流、信息流的运动半径都十分狭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外人的社会”。至今,村籍仍然是外人进入村社难以逾越的门坎。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血缘关系对村民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其依靠对血缘关系的认同来制约村民的行为;其以传统道德伦常为基本准绳,以血亲人情为基本取向,通常足以维护村社的基本安全和秩序。在这样的农村熟人社会中,村民们对法律的需求是极其有限的。就算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农村里,尽管市场经济红红火火、外地人来来去去,但在本村人的圈子内,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封闭性以及文化观念的保守性、滞后性使得村民们的关系意识里仍旧与内地农村一样保持了一种以血亲人情为基础,追求平衡性的传统。村民与村民之间关系的建立往往还是立足于诸如“情大于法”、“公道自在人心”等一些传统的抽象的模糊准则之上,在追求伦理道德中的“义”时,常常极少会顾及到真正法律上的“正义”,即使在许多本应受法律调整的领域,村民们也往往坚持以宗法的儒家的“非正式规则”取代理性的可预见性的“正式规则”。村民们以“顾及面子”为出发点追求“人际关系和谐” 的心态普遍浓厚。在他们看来,要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依据伦理道德来进行教化乃是比依法治村更高级、更有效的手段。为避开外来的不通人情的法律,大家都愿意采用私了和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那么找谁来调解?村民们当然还是习惯于找家族组织或村长,而不会找“外人”。实施“村民自治”后,由于国家政权相对放松了对地缘的控制,从而使得农村中的家族组织又有所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长了农村中“调解”之风的盛行。由于在这种依据模糊原则的温情调解下,部分村民的权益极易受损,因此调解这一方式并不是所谓的村民们都“喜闻乐见”。由上可见,正是法律的“不实用”导致了村民对法律的冷漠,基于这种冷漠,若能产生对法律的信仰那才是怪事。然而“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需要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农村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演变没有达到使法律成为村民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东西时,以传统农村为场景的法治实现起来就会千重万难。而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演变等是不能单单依靠法的发展就能实现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把整个依法治村看作是一个涉及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要对那些非法律因素给予相当大的注意,例如政治的民主化、人际关系的合理化、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道德的提升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建设和维护现代化法治的前提和保证。三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和解决在依法治村过程中“说法”与“做法”“两张皮”的问题。第一,我们对依法治村的进程必须有一个长期的清醒的预期。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法本身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在传统法律缺乏西方法律背后所深藏的那种形而上的对法的信仰崇尚和终极关怀,而~特权思想、法律工具论却长期发达的历史根基上,中国现代法治之路尤显艰辛。因此,在法治起步阶段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惧法、怨法、避法等严重现象也就不足为奇。另一方面,法治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条件的发展是并行的,而这些非法律因素的综合发展都需假以时日,尤其是传承性极强的文化条件的发展。因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由父母而子女的言身教化要远比那些系统的理

论来得更有影响。要使积“千年之大成”的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发生较大的转变无疑将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目前农村中的二元结构式的法律秩序状态将会较长时间地持续下去。但是,法律在农村的实施难并不能否定法律的完善和发展对于依法治村的意义,因为法律的存在至少为农村社会提供了一种调整方式,尽管用到的时候不多,但村民们在规避法律而采用“非正式规则”来讨价还价时往往还会以法律规范作为一个的参照标准。作为正式规则的法律将与非正式规则在讨价还价的动态平衡中逐步推进农村的法治化。我们指出依法治村进程中的不尽人意处,并不是要放弃法治的理念,而去一味的迎合村民们固有观念中的保守性和落后性;相反,这样做的目的是要通过把“法治”理论置于中国传统农村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加以重审反思,加深对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进一步确定其前进的方向,以使其在农村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法治只有走好本土化的道路,才能有效的解决两张皮的问题。我们有着悠久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存量,这些东西都积淀着祖辈们思考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智慧和经验。传统法文化作为一个活的历史连续过程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并未因其是过去的东西而全部丧失其自身的价值。相反,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在农村中以民间规范、风俗习惯等形式获得了延续,进而影响着现代农村法律文化的面貌。法治的实现与否,关键不在法律制度表层的建构上,而是依赖于人们的自然习性和法的观念。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外部法律制度来弱化农村中传统的民间规范,但我们相当长时期内还不可能真正彻底消灭民间规范后深藏的传统法文化,传统法文化仍然在深深影响着村民们的法律观念和行为模式,并且通过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抵制甚至架空了本本上的法律制度。而实施这种与实际生活有所脱节的法律制度所能取得的实效当然也就十分有限。因此脱开本土传统首先是一个可不可能的问题,然后才是一个应不应该的问题。邓小平曾强调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2]那么,怎么办?“……要实现中国法制现代化,其出路就是:打破二元文化格局,寻求法律文化结构的内部协调,实现文化整合;中国法制建设的战略选择就应是:……高度重视公民的法律文化心理和法律价值观的培养,使其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使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相协调”。[3]这样,在实施依法治村的过程中,我们就不能对从传统形态中衍生而来的非正式规则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而要在强调通过政府的理性建构来规划和引导农村法治走向的同时,充分尊重非正式规则,并有必要为非正式规则保留适当的生存空间,甚至在法律制度供给时,也可将非正式规则的合理内容吸收到正式规则中来,从而尽可能的调和二者之间的偏差和冲突,最大限度的实现制度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这一点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者,尤其是部分学者型党政官员的重视。如在《制度立区》一书中,作为广州市天河区区委书记的作者就曾指出:“通常,人们都说,在制定政策(包括法律、法规)或者其他决策时,要从实际出发,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说到底就是在制度(正式的规则)供给时,要特别重视非正式的规则,也就是历史的、文化的、习惯的因素。”[4]在依法治村的过程中,我们要首先走好一条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共同发展的道路,同时有意识的逐步走上“把正式的法律控制与非正式的其他社会控制相结合的道路”。[5]在另一方面,我们“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的相互沟通、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妥协和合作将是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否则,“结果只能是强化国家制定法和民间法之间的文化阻隔,造成两败俱伤”。[6]这种俱伤所带来的重要表象之一就是:在制度提供者看来,人们尤其是保留传统太多的农村人老是“生活在别处”。四在知道了如何解决好“两张皮”的问题之后,我们要想更好的解决因“两张皮”所引发的种种问题,诸如对于农村宽广的社会需求来说,现行法治方略及其实效过于单薄和狭窄等,就有必要跳出法治的本身来寻求解决途径,要重视非法律因素的发展对法治的推动作用,而当前极其紧迫和重要的就是要贯彻以德治村的方略,要德法并举、文明治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这一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社会治理方式的认识又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法律和道德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互蕴涵和包容的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对管理国家、治理社会来说,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律的产生以道德为基础,也始终以公平正义作为价值依托和最终归宿,而道德规范,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被提升为法律制度,以强化其规范力度;“法对道德规范的产生和发展,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增强起着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同样,道德对立法、执法、司法以及人们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7]法律是刚性约束,道德是柔性约束。在许多社会领域,只有刚柔相济,法律和道德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其本身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首先,法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其次,法律难以触及人的心灵,解决不了人的思想问题。……第三,法律不可能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统统管起来,而必然留有一些领域由道德来管理。”[8] 因此“……从深层意义上加以考虑,之所以把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虽严密,但法律也有它难以管辖的地方。”[9]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约束,是“外律”。道德关注的是人们的思想和内心活动,是人们内在的自我约束,是“自律”,这才是我们抑制违法犯罪行为之根本。另外,“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针对性,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段时期以来,反传统已成为新的传统,我们的传统道德因此受到猛烈的破坏:十年~的毁损;西方强势文化

下载信用是法治社会的内在品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用是法治社会的内在品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管与法治社会

    城管与法治社会 城管在中国社会出现的时间不长,近年来,它频频遭遇各种批评。尤其是近一段时间,对于城管的批评指责已经出现妖魔化的趋势,即,把城管等同于凶神恶煞的暴力机构,而且......

    家庭社会法治教案

    兴文县香山民族初级中学校 九年级家庭.社会.法治教案编写:校本课程集体备课组 家庭·社会·法治 第一单元共建美好和谐校园 第一课时:珍惜师生情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情......

    2017法治社会建设工作报告

    2017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法制办的具体指导下,**按照费发【2017】20号文《**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6-2020年)》文件精神及省、......

    关于社会法治的思想汇报

    大学生党课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您好! 今天晚上学习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见解。 党十七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写入......

    家庭社会法治[大全五篇]

    家 庭 • 社 会 • 法 治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遵循学习之道 第一节 学习应有好品质 教学目标: 1、了解好品质的相关含义; 2、了解如何培养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如何培养好品质 教......

    培养良好学习品质 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国旗下讲话

    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优秀的同学并不都是智商最高的同学,学习差的同学并不是智商最低的同学。取得......

    树立诚信品质担当社会责任

    树立诚信品质,担当社会责任 李永泰 14计科2班 1401010109 摘要:诚信二字,对于个人,集体,乃至国家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精神,但是,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信任危机愈演愈烈,而......

    建设民主法治社会如何从我做起

    建设民主法治社会如何从我做起 建设民主法治社会不但是决策者的事,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那么我们普通民众要做什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我做起: 一是不再将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