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玉米机械收获的大发展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大推广
以玉米机械收获的大发展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大推广
山东省从2002年试验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来,结合本省的实践和具体情况,将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结合起来,一起抓、一起推广,从技术措施上实施“一条龙”作业,从推广工作上打好“组合拳”,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玉米机械收获与保护性耕作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从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上讲,保护性耕作就是在秸秆覆盖的情况下,用专用的播种机械实施免耕播种作业。秸秆覆盖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环节,没有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也就体现不出保护土壤水分、培肥地力的效果。虽然玉米联合收获不是保护性耕作的技术环节,但玉米联合收获在实现玉米收获的同时,实现了地表秸秆覆盖,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创造了条件。
从农机作业环节科学衔接方面看,玉米联合收获为保护性耕作创造了秸秆覆盖的条件,但保护性技术中的小麦免耕播种,解决了玉米联合收获后,地表秸秆量大,传统耕播困难的问题;玉米的免耕直播解决了玉米对行收获的要求,为提高玉米收获效率创造了条件。因此,将玉米收获与保护性耕作仅仅结合起来,一起抓、一起推广,对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山东的实际情况看,夏季小麦秸秆通过小麦联合收获作业,基本实现了地表覆盖,玉米播种也实现了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的难点在于玉米秸秆的覆盖和小麦免耕播种。如果让农民人工摘玉米穗,再让他们用机械粉碎秸秆覆盖地表,实施保护性耕作,农民会觉得麻烦、经济上不合算。对农民来说,玉米收获的主要目的已达到了,秸秆的问题可以随便处理,再推广保护性耕作的难度就增加了。2003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时我们发现,将玉米联合收获和小麦免耕播种同时实施,农民就容易接受,几年的实践也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好的地方,也是玉米联合收获发展较快的地方。
二、解读好中央一号文件,加快玉米联合收获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机化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第五段指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二是第十段指出:“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加大力度,防止农业面源污染”。三是第十五段指出:“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
根据山东的实际,正确理解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机化工作的要求。第一就是要解决好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的发展问题。山东作为玉米种植大省,玉米生产机械化就属于“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和关键生产环节的粮食生产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关键环节就是收获环节,解决玉米收获最有效的办法是采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第二就是通过发展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防止农村面源污染。目前农村最大的污染面源就是秸秆焚烧。每年三夏三秋季节,在地头、村庄、道路两侧堆放的都是秸秆,农民朋友为了省事,往往已烧了之。不仅影响到新农村的环境卫生,还影响了高速公路、飞机的运行安全,既污染了环境又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秸秆利用率?是农机部门的重中工作之一。第三就是要解决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这些任务,就是各级农机部门的工作重点,将玉米联合收获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结合起来,既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又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的具体体现。
三、农机农艺结合,搞好玉米联合收获与保护性耕作技术规程
2002年,引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时,省农机技术推广站就模拟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模式进行对比试验,从机具的性能、小麦出苗、分蘖、返青、产量、生产成本等情况进行对比考察。通过对比试验和考察,我们认识到,将玉米联合收获与保护性耕作结合起来,减少了秋季农业生产环节,减少了农业生产用工,降低了机械作业成本,充分发挥了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优势。在几年的示范推广中,围绕技术的推广,结合山东的具体情况,不断完善技术方案,制定配套技术规程,实施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将“三秋”变为“两秋”。组织技术攻关小组,针对我省小麦玉米种植规格要求和生产特点,设计种植规格,研制、改进适合我省种植规格要求的保护性耕作设备,为全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持。
在技术规程的制定过程中,注重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在技术对比试验时,我们邀请省农科院作物专家、植保专家,省土壤肥料专家、省农机和农业技术推广专家等,针对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模式,共同制定作物栽培技术方案、管理规范、病虫草害防治措施,使农业机械工程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有机结合,让技术得到农业部门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加快技术推广的步伐。今年,省农业厅承担的亚行北方旱作农业项目,将保护性耕作列为重要内容;省科技厅、省农业厅将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全省30项农业主推技术之一;今年省农业厅在制定全省“三秋”农业生产指导意见时,对玉米机械收获和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向全省农业部门重点推介。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农机、农业共同推广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好局面。
四、机械引进与研制相结合,为关键农业生产环节提供装备支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项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有适合当地生产特点的农业机械装备,才能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应用。为做好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山东省农机技术推广站与生产企业合作,先后承担了农业部跨越计划“悬挂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中试项目”,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玉米收获技术与装备研究示范推广项目”和农业部跨越计划“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中试与示范项目”,经过多年的研制和改进,机械性
能大大提高,推广数量迅速增加,今年全省玉米收获机新增3600多台,保有量将达到9500台,占全国玉米收获机械总量的2/3多。
我国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是从一年一作的旱作区研究发展起来的,在一年一作区,农业机械设备性能已比较成熟,在一年两作的山东,尤其是灌溉区,作物秸秆量大,引进的小麦免耕播种机还不能完全适应。没有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机具,是我省技术大面积推广的桎梏,山东省农机技术推广站在分析山东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机具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目前保护性耕作机具结构特点、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提出了改进设想,积极推进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研发与改进。一是与有关企业合作。制定厂站结合、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策略。农机推广部门提供技术、市场信息,农机企业利用生产和研发优势,共同开发;二是针对山东一年两作、秸秆量大的农业生产特点,加快研发一机多用,性价比好的保护性耕作机具;三是引进嫁接,边研究、边试验,经过一年的努力,新研发的保护性耕作机具,在全省三秋农机作业现场会上演示和考核,已投入小批量生产,以满足各地技术推广的需求。
五、宣传发动、政策扶持、培训推广相结合,打好技术推广的“组合拳”
1、搞好宣传发动,营造发展氛围。年初,山东省农机办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我省实际,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全面推广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意见》,向全省农机部门发出了技术推广的动员令;3月底,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对“十一五”期间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发展进行了规划安排,确立了到2010年,全省秋季保护性耕作达到播种面积10%以上的发展目标。省政府6月份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意见》,把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工作要求。全省大多数市县农机部门都把玉米联和收获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列入重要日程,制定了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推进措施,全省农机系统形成了工作当中抓重点,重点工作抓发展,发展当中抓创新的良好氛围。
2、科学制定方案,建设好示范点。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示范点建设是各地大面积推广的关键。只有通过示范点建设,建立样板田,发展一批带头乡、带头村和带头户,做给农民看,让农民真正看到好处,得到实惠,农民才会自觉干。年初省农机办要求各市农机系统都要建立2~4个示范县,各县都要建立2~4个示范乡镇,每个乡镇都要建立示范点。各市和示范县都要制定技术推广方案,落实机具和示范点面积,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积极争取推广资金。据统计全省各地已建立示范县45个,示范乡镇200多个,落实实施面积40多万亩。同时,省农机办在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建设中,重点向玉米机械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方面倾斜,增加示范点数量和项目资金,积极扩大技术社会影响。
3、购机补贴政策,重点支持。今年省农机办将购机补贴资金重点向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倾斜,中央和省两级资金共补贴玉米联合收获机2997台套,补贴总量是去年的2.5倍,今年保有量可望突破9500台,比去年增长55%。利用中央、省和地方自行安排的资金补贴发展保护性耕作机械500台左右,全省免耕播种机的总量可以超过1700台,比去年增长41.7%,实现了机械装备的快速增长。
4、技术培训先行,大培训促进大推广。根据年初制定的培训计划,省农机办将4月和8月定为培训月。分别于4月26日、8月12日和8月20日举办了三期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培训班,成立了山东省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宣讲团。到目前为止,全省农机系统已有142个单位,173人参加了培训。其中17个地市农机局和有玉米的县级农机局长、分管局长和推广站长都参加了学习。大培训活动内容丰富,效果显著,主要表现是:一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农机办专门召开主任会议研究,制定了周密的培训计划,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农机局、办领导也积极参加学习,据统计参加培训的学员中,局级领导110人,其中一把手74人,分别占培训人员的64%和43%。二是培训内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省农机技术推广站专门编印了《山东省玉米联和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培训材料》,邀请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专家组组长高焕文教授来鲁讲课,讲授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基本原理、技术要求;我省各级示范点交流了近几年的实践活动和经验,生产企业介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机具。通过培训,学员们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三是培训活动形式多样。培训班采取课堂授课、外出考察、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提高了学员的感性认识。通过理论学习、经验交流、机具演示、实地考察,使培训人员对我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大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明确了开展技术推广的工作思路和方向。
随着大培训活动的深入,省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宣讲团和各市宣讲团到各市、县农机部门开展了对基层农机管理、技术人员、机手和农户的培训。聊城市东昌府区、阳谷县召开了三百多名的机手和农户参加的宣讲大会,章丘市农机技术人员对重点示范村,逐村宣讲,逐村演示。全省各级农机部门抓住三秋生产前的关键时机,掀起了宣讲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高潮,为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推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抓好市场培育,推动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作业市场健康发展。在现阶段,发展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单靠行政推动困难较大,必须引入市场机制,用农机户的经营效益和农户生产效益来驱动技术的推广。全省各级农机部门充分发挥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的作用,积极培育发展秋季农机跨区作业市场,使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的跨区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8月21日,省农机办召开了秋季农机跨区作业协调会,东西对接,互引互援,省内跨区作业的玉米收获机械达到7000余台,为玉米联合收获和小麦免耕播种作业提供了机具支持。
第二篇:菏泽市农机局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
菏泽市农机局
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一、引言:
为促进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市全面推广,根据鲁农机科字[2006]3号文要求,制定该实施方案。
二、基本情况:
我市为农业大市,小麦、玉米是我市两大主要粮食作物。2006年小麦种植面积835万亩,玉米种植面积360万亩左右。小麦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为9100多台,小麦机收率90%以上。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通过近几年示范推广,玉米联合机收才刚刚起步,2005年玉米联合收获机累计保有量207台,联合机收面积仅为6万亩,机收面积较小,尽管玉米联合机收已为部分农民接受,要使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仍需一个示范推广的过程;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广大农民已基本接受,但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面积仍较小,2005年玉米秸秆还田不足玉米面积的四分之一;2005年秋季保护性耕作技术才进入示范宣传阶段,并在市级农机创新示范园中进行了小麦免耕播种与传统机播的对比试验,尽管示范面积在几百亩,但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保护性耕作省时、省工、减少作业环节、培肥地力、保护环境的优势,已被示范园周边群众认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人员逐年增多,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相对紧张,秋季玉米收获、玉米秸秆处理及秋种用工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已成为政府和农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为解决农业生产与用工相对紧张的矛盾问题,大力推广玉米收获及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已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三、指导思想
根据全省农业与农机化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及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工作的具体部署,以有效利用秸秆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培肥地力,提高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农机化技术为手段,以创新为动力,以农机创新示范区为重点,加大政策调动,行政推动,示范带动和市场拉动力度,在我市全面推广玉米
收获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为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四、基本原则
1、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并举。从我市农业生产实际出发,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把玉米收获和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作为重中之重,以玉米联合机收秸秆机械还田的大发展,带动免耕播种,以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推广,从而实现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的整体推进。
2、坚持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玉米联合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耕作的具体实施者是农民和农机手,在推广这项技术的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典型示范、宣传培训、政策引导,使他们认识到玉米联合机收秸秆还田及保护性耕作耕作制度的变革对保护农田、改善生态环境以及自身效益的作用,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使之逐步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3、坚持农机和农艺相结合。推广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注意搞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配套选择农艺措施和优良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作业,充分发挥农业综合技术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坚持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促进。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机具创新为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提供物质保证;通过机制创新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扶持为启动力、以农民力量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具有我市特色的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装备体系和组织模式,构建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目标任务
我市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农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依托,大力示范推广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以示范园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自觉实施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从而促进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应用。具体计划如下:
⑴、打基础阶段。在2005年各县区建设农机科技示范园区基础上(示范面积在500亩左右),2006年建立2个市级重点示范县,即牡丹区和定陶县。牡丹区分别以黄罡镇晁庄村、王浩屯办事处水牛李村、大黄集安岭村三个乡镇为重点示范乡镇,示范面积分别为500亩,重点采用郓城工力产2BDMIFS-8-4-3小麦多功能贴茬免耕播种机和
河北华勤产2BMF-5/10型小麦免耕播种机共24台,实施示范和带动面积10000亩。定陶县分别以陈集镇前沙海村、杜堂乡陆湾村、孟海镇许楼村三个乡镇为重点示范乡镇,示范面积分别为500亩,重点采用郓城工力产2BDMIFS-8-4-3小麦多功能贴茬免耕播种机和河北农哈哈产SGTN-180型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共20台,实施示范和辐射带动面积10000亩。同时,要求各县区都要建1—2个重点示范乡镇,每个乡镇都要建立示范点,乡镇示范面积不少于200亩。全市示范园面积由2005年的4500亩增至40000亩(其中市县级示范园面积10000亩、乡镇级示范园面积30000亩)。在示范园区内重点实施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以市县乡示范园区为基础,辐射带动玉米联合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全面推广。并以示范园区为以托,积极引进试验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及新工艺,在生产实际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农机化技术体系,带动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建设。
⑵、2006年实现示范和带动玉米机收面积达到40万亩,秸秆还田面积达到10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6万亩以上。
⑶、2007年实现示范和带动玉米联合机收面积达到70万亩,秸秆还田面积达到14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
⑷、2010年实现玉米联合机收面积达到240万亩,秸秆还田面积达到30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
四、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及要求
1、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
玉米联合机收—深松(3—5年深松一遍,初步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如有坚硬的犁地层需深松)—小麦免耕施肥播种—小麦田间管理—小麦联合机收—玉米免耕播种—玉米田间管理—玉米联合机收。
2、播种要求:
(1)正确选择小麦品种,应选分蘖能力强的小麦品种。如济麦
19、济麦20、济麦
21、烟农
23、烟农24等。
(2)播种前进行小麦选种,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以防治病虫害的发生。
(3)播种量较常规播种高10%(弥补机具播种质量的不足)。
(4)随播种每亩播施(含N 14%、P2O5 18%、K2O 8%)的颗粒复合肥35-40公斤,或二铵25-30公斤另加钾肥(氯化钾或硫酸钾)10公斤。
(5)种子播种覆土深度保证达到3-5cm,绝不能过浅或过深。肥料施在种侧下方5cm左右,不能与种子直接接触。
(6)播种前保证土壤墒情,绝对禁止播后浇蒙头水,防止出现干籽影响出苗,或淤苗、埋苗影响苗期生长和分蘖。
(7)玉米播种采用机械直播,以保证密度,选生长期较长的玉米品种,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五、保护性耕作机具选择:
(1)小麦、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选用浅旋带状施肥播种机,播种行数选5沟10行(郓城工力产、河北华勤产、河北农哈哈产)。
(2)深松机:选用3行或5行振动式深松机(郓城工力产或河北华勤产)。
(3)玉米联合收获机:选用与拖拉机配套的2行背负机(秸秆还田型)(国丰、大丰、玉丰、巨明、向农、荣成海山等生产的)。
(4)小麦联合收获机:选用背负机或自走机均可,最好在排草口处加装秸秆切碎装置。
菏泽市农机局保护性耕作计划实施面积和配备机具见(附表)
六、具体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农机部门把玉米联合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一起抓,作为全市农机化发展的重点和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的重要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实施。市级成立由分管市长段伯汉任组长、市农机局蒋子存局长任副组长,由市财政局潘杰功局长、市农业局李怀存副局长、市科技局武海灿副局长等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该方案由市农机局具体负责实施,领导小组根据工作实施进度情况随时召开协调会,研究工作落实方案,解决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同时成立由市农机局蒋子存局长任组长、市农机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丁才新、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闫传胜、市科技局农业科长马月仑、市农科院小麦专家高级农艺师李思同等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市该项技术推广工作的技术指导、数据采集及验收总结工作。各县区农机部门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明确工作责任,承办该项工作的单位和负责人具体抓,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把该项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使玉米联合机收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应用。
2、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创新示范工程”和“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资金,市县农机部门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将这些资金重点用于机具购置补贴、宣传培训、召开现场会及示范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推动玉米联合机收和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项目资金要向购买补贴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保护性耕作机械倾斜。同时要把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考核各县区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工作成绩突出的要予以表彰奖励。
3、认真做好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园建设,充分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实施玉米联合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2006年市级建设1处中心示范园,面积在1000亩以上;各县区要建设1处以上中心示范园,每个面积在500亩以上,各乡镇要建设至少1处中心示范点,每个规模在200亩以上。充分发挥这些示范点的作用,将引进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在示范点上进行试验示范,真正起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建设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示范带动作用。
4、做好宣传培训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向农民和农机手发放农机科技宣传材料,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普及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营造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一是充分利用市县农机局组建的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宣讲分团和宣讲组,结合农机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行动,积极组织市县农机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宣传实施玉米联合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和有关政策,帮助农民搞好机具调试,掌握操作要领,提高广大群众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二是开好机械作业现场会。市局在市级示范点组织召开玉米联合机收及保护性耕作现场会,预定于今年9月中旬和10月上旬,各县区都要依托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召开现场会,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三是搞好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省办编写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教材,并结合农机生产和经销企业技术人员,采取集中培训与分级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在全市开展玉米联合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活动。市级农机部门预定于7月下旬至8月旬重点对县、乡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县区农机部门主要对机手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5、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积极组织示范点的领导、技术人员、农机手到外地参观学习,聘请省内资深专家来我市讲课并对该项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以增强领导和群众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深刻认识。
6、做好机具引进和研制开发。各县区农机部门要积极引进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及深松机、免耕施肥播种机,尽快提高我市机具装备实力。同时,要大力支持我市农机生产企业,对新机具的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加快研制开发适合我市生产模式的玉米收获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
7、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要把小麦机收跨区作业的经验运用到玉米联合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作业中去,组织开展跨区作业,提高社会化服务的范围和水平。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加快玉米收获、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积极探索推广玉米收获、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服务新模式,最大限度的提高我市机械利用率,扩大作业面积。
第三篇:2011年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
秋季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
一、玉米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玉米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就是利用机械方式一次进地完成摘穗、输送、集箱、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等作业的农机化技术。全市重点推广应用秸秆还田型玉米联合收获机。技术要求:籽粒损失率≤2%,果穗损失率≤3%,籽粒破碎率≤1%,割茬高度≤8cm,秸秆切碎长度≤5cm,秸秆抛撒不均匀率≤20%。
1、适时收获:玉米完熟期收获,一般在9月中、下旬。
2、选择机械:选择与玉米种植行距相适应的机型,提高作业质量。
3、作业条件:收获时玉米结穗高度≥35cm,玉米倒伏程度<5%,果穗下垂率<15%。
4、割茬高度一致,秸秆抛洒均匀。
5、安全作业:作业中,地头拐弯、倒车时,要提升秸秆还田机,操作人员不要接近旋转部位。
二、小麦深松施肥免耕播种技术。小麦深松施肥免耕播种技术就是机械一次进地完成苗带旋耕、起垄筑畦、间隔深松、分层施肥、播种镇压等多项作业的机械化技术。技术要求:深松深度25~30cm可调,小麦播种深度3~4cm,底肥和种肥施肥量每亩20~70kg可调,底肥均匀施在两行小麦中间地下12~20cm之间,种肥施在种子下方3~5cm处,播种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播后镇连续压。
1、播前秸秆粉碎还田:用机械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秸秆粉碎长度≤5cm,抛撒不均匀率≤20%。
2、深松深度:长深松铲30cm,短铲25cm,长、短深松铲每年进行交换。
3、施肥量:根据地力基础确定底肥施肥量,一般占总施肥量的50%-60%。
4、调整播种深度:通过试播,调整每行的播深,要做到均匀一致。
三、小麦机械化免耕施肥播种技术。小麦机械化免耕施肥播种技术就是在秸秆还田覆盖的情况下,不耕翻土壤,采用免耕施肥播种机具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项工序的农机化技术。技术要求:播种量10 kg/亩左右;施肥量35kg/亩左右,肥料在种子下方3~5cm处,无重播、漏播,播后适度连续镇压。
1、秸秆还田覆盖:用机械将玉米秸秆粉碎均匀覆盖地表,玉米秸秆切碎长度≤5cm,秸秆覆盖率≥30%,抛撒不均匀率≤20%。
2、选择优良品种:选择分蘖能力强的优良品种,如烟农
19、济麦
19、济麦20、济麦22等。
3、适期作业:根据土壤墒情,播期在10月1日~15日。
4、规范作业:小麦播深3cm左右,宽幅播种苗带宽10~12cm,播后镇压。
四、土壤机械化深松技术。土壤机械化深松技术就是用深松机进行不翻土、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土壤疏松农机化技术。技术要求:作业深度35cm左右,作业后地表平整、无漏松和重松,适度连续镇压。
1、适墒作业:作业时土壤含水量15%~22%时为宜。
2、作业时间:在玉米收获后、小麦播种前,松后及时播种,以免大量失墒。
3、作业深度:因地制宜,以打破犁底层为原则,一般35cm左右。
4、深松方式:保护性耕作地块宜采用单柱式间隔振动深松机,作业后及时进行免耕播种作业。传统耕作地块宜采用深松旋耕联合整地机,也可选用单柱式振动、单柱带翼、异型铲深松机,以保证表土全部松动,利于小麦播种。
第四篇: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阐述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实施保护性耕作应注意的技术要领,近而论述实施保护性耕作应采取的措施及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保护性 耕作 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传统翻耕裸露休闲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的降低对土壤的耕作强度和次数,保证地表有不低于30%的作物秸杆、残茬覆盖实行免耕播种,并利用化学除草与机械除草相结合的方法防止病虫草害的一种耕作技术。它具有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和抑制农田表土扬尘、提高土壤肥力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明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因焚烧秸秆造成的土地板结和大气污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有4项关键技术组成:即免耕播种技术;秸杆残茬与表土处理技术;杂草控制技术;和深松技术。
一、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
1、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随着加入WTO后我国粮食市场逐步放开,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将难以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势必对广大农民产生极大冲击。纵观当前农产品过高的原因,除了我国使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的经营规模过小,劳动生产率低和产量难以提高等因素外。传统耕作的工序繁复、用工量大、能源消耗高,也是使作业成本高居不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然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实行免耕、少耕播种可大大简化生产工艺,降低作业成本。据统计采用保护性耕作不仅可降低作业成本30%以上,而且还可节省燃油,化肥和灌溉用水,同时起到稳产、增产效果明显。另外采用保护性耕作能大幅度提高生产率、节省劳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多方促进农民增收。
2、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所采用的秸秆覆盖技术,可增加天然降水入渗率,大幅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农田保墒抗旱能力。另外秸杆分解后有利增加地壤有机质和养分,增加团粒结构。免耕技术还使土壤中蚯蚓等生物增加,大量蚯蚓活动留下的孔道和腐烂根系孔道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因此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和灌溉次数,有力的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3、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近年来,我国沙尘天气频发,其强度、影响范围逐年加大,造成了环境恶化。研究表明沙尘天气70%的尘埃来自过度开垦土地和不合理耕翻的裸露农田。可保护性耕作采取的秸杆覆盖技术在土壤 表面形成一个防护层,它即能保证土壤必要的疏松,又不破坏土壤表层,从而使土壤流失相对减少。通过免耕或少耕利用根茬固土、秸杆挡土有效期的减少扬沙和土粒运移有效的仰制“沙尘暴”。同时秸杆直接粉碎还田还有效避免了焚烧秸杆造成大气的污染,有利于减轻生态环境受污染的程度。
二、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1、免耕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技术是指取消犁耕将作物播种在有秸杆覆盖的地表上,并且除播种之外不进行其他任何土壤作业。这就要求免耕覆盖施肥播种机除了要具有传统播种机的开沟、下种、施肥、覆土、镇压功能外,还必须有清草排堵功能、破茬入土功能、种肥分施功能和地面仿形能力,以满足免耕覆盖对地表的特殊要求。目前,比较成熟的机型有河北农哈哈生产的免耕施肥播种机和陕西生产的旋耕施肥播种机等。
2、田间留根茬和秸杆覆盖技术:
保护性耕作在秸杆处理方面强调覆盖,而非“翻埋”的形式,可以将秸杆粉碎,均匀覆盖地表(覆盖度大于30%);也可留高茬(约25cm以上)或整秆覆盖,根茬强调 保留而非“清除”。这样以根茬固土、秸杆覆盖、有利于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减缓土壤水份有效蒸发和提高天然降雨的利用率。下季作物种植时,利用免耕播种机实行破茬、开沟、深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作业。有覆盖物的农田,具有明显有蓄水保墒作用,秸杆腐烂后可明显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起到培肥地力,活化土壤的作用。
3、杂草病虫害的防控技术:
保护性耕作由于采用秸杆和根茬覆盖地表,为一些害虫和杂草提供了繁衍的条件,因为不翻耕土地,依靠根茎繁殖的多年生杂草,由于根部长年得不到破坏,其蔓延速度加快。同时蛴螬、金龟子等害虫的卵也可在土壤中安全越冬,从而加大了病虫草害的防控难度,因此为了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利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草害尤为重要。为了发挥化学药品有效作用和减少其危害的产生,一般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品和先进的可靠的施药机具,严格按照操作规格进行。化学除草剂一般在播种后和出苗前施用,最好是在播种时将除草剂喷施在留茬覆盖的地表。
4、深松技术:
保护性耕作主要靠作物根系疏松土;但由于作时机具对地面的压实,定期(2-3年)对土壤进行深松是很有必要的。深松是在地表的秸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的。
三、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对保护性耕作的宣传力度。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于传统耕作制度截然不同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各级部门必须加强领导,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宣传和科学引导,促进农民转变观念,积极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2、政策带动、资金支持,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步推广。由于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需求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机械设备,为了提高农民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各级财政、农机部门应充分利用农机补贴资金采取补贴机具,补助作业面积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保护性耕技术。
3、加强技术培训、建立示范园区,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迅速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农民耕作方式的重大变革,各级政府在财政、信贷等方面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培训、示范区的建设,给予一定的扶持,通过示范园区的技术带动,使农民真正体会到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所带来的丰厚效益,从而利用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的模范带动作用,促使农民转变观念,积极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
总之,只有政策积极引导,资金大量倾斜,群众参与,才能使保护性技术得到快速推广,从而减轻农民投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援我市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第五篇:以大招商促进大发展
以大招商促进大发展
中共阳新县委 阳新县人民政府
2008年第6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阳新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经济发展靠工业、工业发展靠项目、项目建设靠引资”的观念,突出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近几年来,全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2.35亿元,引进项目413个。其中,2007年引进项目152个,完成投资15.6亿元,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17个。目前,全县已建成投产的投资过千万元项目有鸿骏铝业、华新水泥、富驰化工、晨天化工等30个;正在建设的投资过千万元项目有鑫安汇达汽车零部件、新源化工二甲醚、韦源口深水码头等19个;正在筹建的投资过千万元项目有甲醇汽柴油、新朗欧医药、活性白土、劲牌基酒等13个,项目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电解铝、建材、金铜、化工、轻纺、能源等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全县年产电解铝10万吨,水泥310万吨,铜1万吨,黄金400公斤,麻、棉纺9万锭。
二是规模企业不断增多。全县有规模以上企业79家,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1家、过5亿元的1家、过亿元的10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2007年实现产值50.4亿元,同比增长22.9%。
三是工业税收大幅增长。全县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有7家、过500万元的企业有12家。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提供税收2.72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3.4%。
四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200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九五”期末的全省第46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7位,成为全省发展速度较快的县(市、区)之一。2007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79亿元,同比增长14.9%;财政收入5.09亿元,同比增长34%,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实现了新突破。
(二)近几年,我们在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主要打好“六张牌”。
一是打好“责任牌”。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与有关科局党政“一把手”签订责任状,突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新税增收三项硬指标,年终结硬账、兑硬现。各部门将招商引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做到人人有任务、有目标,个个有责任、有压力。
二是打好“政策牌”。阳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多方面激励招商引资。如,2007奖励招商引资中介人近100万元。在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年产水泥250万吨的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又投资4亿元,建设年产水泥250万吨的二期工程。
三是打好“资源牌”。阳新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做活山水文章。引进湖南岳阳造纸厂,投资500万元建起了6万亩480万株意杨的湾子林工程。充分发挥矿藏资源优势,做活矿产文章。如大冶劲牌公司投资1.7亿元开发我县金铜资源,盘活了白云山、李家湾、大林山等铜矿。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做活旅游文章。先后引进上海顺怡、深圳怡瑞达、北京华盛世纪、台商吴德胜等20多家公司投资开发仙岛湖,建成旅游景点20多处。
四是打好“老板牌”。人缘关系是无形的财富。县委、县政府主动与已落户的客商交朋友,充分发挥企业老板的作用,引导激发他们利用关系,介绍更多的外商来阳新投资兴业,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的以商招商效应。
五是打好“亲情牌”。县委、县政府积极发掘乡情、亲情资源,每年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发一封慰问信,到北京、深圳、上海、浙江等地开一次老乡联谊会。一方面,向他们宣传政策,传达信息,请他们为阳新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回乡创业,为家乡发展作贡献。近几年,先后有张绪刚、尹谦、邓光梅等一批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如张绪刚买断濒临倒闭的阳新麻纺厂,创建远东麻业公司,投资1.2亿元进行技改扩建,新上棉麻混纺项目,目前该公司年产值达3.5亿元,年可消化原麻2.5万吨,带动10万亩苎麻生产,成为了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六是打好“环境牌”。一方面,着力打造硬环境。重点抓好“两园两带”(富池工业园、城北工业园、沿江工业经济带、沿路工业经济带)建设,不断完善园区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和排污、绿化等配套设施,打造平台,筑巢引凤。目前,全县80%以上的项目已落户园区,初步形成了集约化、园区化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着力改善软环境。加强制度建设,推行重点企业保护制度、服务承诺制度、企业服务代办制度、审批事项限时办结制度、企业“宁静日”制度、软环境建设保证金制度等六项制度;加强“三乱”整治,设立了企业环境监督员,推行财政五项制度改革,堵塞部门创收“漏洞”,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三乱”行为;提供优质服务,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套专班、一套政策,实行包引资开发、包矛盾化解、包“三乱”治理、包建成投产等“四包”服务。
(三)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解放思想是前提。我们深深感到,作为全国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阳新,既无东部地区的先天区位优势,又无西部地区的后发政策优势,要想吸引外商,吸引投资,首要一条就是要大胆解放思想,敢于放权让利,舍得成本投入,实行“放水养鱼”,努力营造一个投资成本低、投资回报率高的“小气候”。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外商投资热潮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为此,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不断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确保老板“进得来、留得住、富得了”。
第二,领导带头是关键。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舍得精力投入,舍得感情投入。县“四大家”领导和一些科局“一把手”投入很大精力抓招商引资,带头招项目、挂项目、抓项目,全县形成了“比着招老板、比着建项目”的良好氛围。
第三,创新方法是重点。招商引资工作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机遇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拓宽思路,创新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坚持围绕资源进行招商;围绕产业进行招商;围绕已经引进的老板开展以商招商;围绕集合民间资本引导阳新各界人士自主创业进行招商;围绕重点地区进行招商。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比较贴近实际,也收到了明显成效。
第四,改善环境是保证。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没有好环境,招不到大客商。我们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要求全县上下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阳新形象”的理念,级级抓环境、层层抓环境、人人抓环境,坚持用硬措施整治软环境,以诚信待人,以服务感人,以效率服人,以感情留人,使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