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时间:2019-05-12 14:2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一篇: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 国内外保险业发展现状

1.国际保险业发展状况

国际保险业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国际上的任何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经济泡沫和股市动荡都会影响保险业的发展。2001年是国际保险业艰难的一年,保险业既面临着高风险,也承担着高赔付。触目惊心的“9·11”事件给保险业造成大约400亿美元的损失,美国和国际的非寿险公司以及国际再保险公司承担了世界贸易中心恐怖袭击事件所造成的绝大部分损失;安然公司的破产事件和其他公司会计丑闻的披露动摇着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许多发达国家正处在新经济泡沫破灭、经济衰退的时期。该年度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严重减少,众多保险公司采用非常的冲销手段,大量释放隐藏准备金,使得他们的股本资本和投资回报都明显降低,国际保险业如履薄冰。但近年来,国际保险业已经摆脱了各种不利因素中分体现风险经营者的专业风范,也实现了保险业自身的稳步发展。在世界经济复苏和经营环境的好转的状况下,保险公司稳定发展,投资减值趋势得到控制,动荡不安的金融市场以及巨额亏损事件给保险业造成的创伤也逐渐痊愈,保费收入又开始增加。

2.国内保险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通车。无论是保险市场规模还是保险市场主体,都获得了前所惟有的发展。保险监管体系与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趋于完善。与国外相比较,国内保险业发展历史短暂,我国保险市场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饭放,从垄断走向竞争的保险市场。二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随着保险业门户的全面开放,保险业改革步伐也日益加快。2001年,我国加入WTO,意味着保险业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意味着我国加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行列,参与并加入了包括保险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全球性的流动及其市场整合。它促使我国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加快了中资保险公司的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的步伐。是我国保险业的命运与世界包县业的命脉连接在一起。2003年,国有保险公司古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再保险三家国有保险公司重组改制完成,并且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和纽约同步上市。

由于国外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比较雄厚,他们的进入势必使国内保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其次国外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技术、发展方式、业务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大大强于国内保险公司,这也会刺激我国保险公司的发展。

二. 我国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如:

1.在经营理念上,发展和管理、速度和效益的矛盾突出。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完成保费计划指标,基层公司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完成保费计划上,理赔管理、服务举措、内部建设等方面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业务发展屈服于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而尚欠规范的市场环境,基层公司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存在观念上的偏差,重速度、轻效益,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水平不高,部分业务质量较差,为完成保费任务不计成本地承保一些赔付率高、连年亏损的业务,经营效益水平低,制约了保险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壮大。

2.在市场开拓思路上,业务领域狭窄,产品创新力度小,销售渠道管理不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保险公司的业务领域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大企业、大项目仍然是各公司竞相争夺的焦点,存在巨大市场潜力的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和地域广阔的农村保险市场几乎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从各保险公司产品结构看,部分市场需求接近饱和的传统产品仍然是基层公司的主要保费收入来源,产品结构雷同、单一,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基层公司对新产品开发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工作力度太小,新兴保险市场领域亟待加强开发。在销售渠道上,虽然扩大了营销业务和专、兼职代理业务,但在管理上没有建立落实相应的制度,比较混乱。

3.在市场竞争方法上,近年来,部分专、兼职代理机构和个人代理人受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违反保险监管部门的规定抬高手续费;部分基层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不计成本地采取高返还、高手续费、高佣金、降低费率等违规手段招揽业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保险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造成大量保源流失,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4.在服务水平上,技术含量较低,仍然存在过分依赖关系和人情的现象。基层公司在展业过程中,主要依靠业务人员的“关系网”拉业务,或者是通过大量招聘营销员的“人海战术”开拓市场,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误导消费,坑害被保险人利益等行为时有发生,部分业务人员忽视消费者心理状态而采取死缠滥打的推销方式。基层保险公司的“人海战术”和“关系业务”的过度膨胀,使国民对保险的作用产生误解,有的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和厌恶心理,不利于培育国民的保险意识,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声誉和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另外,基层公司在理赔服务过程中,有的为了稳固与大客户的关系不讲原则地进行人情赔付或通融赔付,有的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进行人情赔付和搞假赔款,而对一些非关系客户另眼相待,服务态度和质量差,违背保险经营的损失补偿原则和最大诚信原则。

5.在保险队伍建设上,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减弱,企业文化氛围不浓,团队协作精神不强。基层公司领导班子为了各自一时的政绩和小集体的利益,短期行为突出,当公司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和职位,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发展的意识。在对员工管理方面,忽视了对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考核。对公司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忽视对员工的经营理念、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下,基层公司业务人员和营销人员过分地注重自身的经济收入,没有把从事保险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爱司爱岗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解决方案

针对我国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现有以下解决方案:

1.转变经营观念,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保险公司发展已经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基层保险公司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基层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苦练内功,以增强盈利能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实力为中心,实现公司业务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不断发展壮大。在业务发展战略上,要深入调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认真分析市场变化,不断研究市场动态,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市场潜力,以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展业方式、丰富的保险产品、优质的保险服务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业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同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发展的后劲。基层保险公司领导班子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避免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坚持依法依规经营,加强公司各项管理和基础建设,为公司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2.加快创新步伐,提升市场竞争力。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提高竞争实力的客观要求。要加快产品创新,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不断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彻底摆脱业务发展依赖于传统险种的束缚。基层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战略上,对我国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老是把眼光局限于一些国有大企业上,应充分挖掘个体、私营经济和广大农村市场的潜力,充分利用保险代理人、经纪人等中介机构资源,培养一批忠诚于公司、职业道德素质高的营销队伍,完善落实好营销员管理制度、代理人管理制度、经纪人管理制度,开辟新的业务发展渠道。要加快服务创新,创新服务的内涵和形式。基层保险公司要突破保险服务仅限于承保和理赔的局限,强化对客户的延伸服务,倡导增值服务和跟踪服务。加强对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和承保后的风险管理,对客户提出全面合理的风险防范建议,既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效益。

3.强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基层保险公司要提高对加强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内控管理自觉性,树立起管理是企业发展生命的观念。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起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加强电子化建设,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持。具体讲,业务上要重点加强市场营销管理、核保管理和单证控制管理;理赔上要重点加

强查勘定损管理和报价核赔管理;财务上要重点加强收付费系统管理;人员上要重点加强职业行为管理和考核机制管理。上级公司要加强对基层保险公司管理工作的监控和指导,确保统一法人制度的顺利执行和政令的畅通,同时建立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措施,加强对基层公司经营管理行为的约束。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公司市场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培育有利于基层保险公司发展的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4.加强保险队伍建设。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解决好人的问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配备一支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导班子,是基层保险公司发展的组织保证和重要基础。基层保险公司领导班子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事物,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才能适应现代保险公司发展的需要。要加强对基层保险公司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培养符合现代保险公司发展要求的员工队伍。加强基层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倡导团队协作,倡导激励,宣扬先进,并通过分配结构和分配机制的改进,稳定员工队伍,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公司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证。

第二篇:浅析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商业银行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商业银行,从它的名词意义来解释就是以吸引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法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货币信用业务和综合服务为经营对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它是储蓄机构而不是投资机构。

商业银行是百姓、企业、政府等最常用的银行,也是金融体系中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在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包括: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其余还有138家城市商业银行和约242家农村商业银行,外加邮政储蓄银行;另外,自2007年3月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以来,截至2012年9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99家,其中中西部地区481家,占比60%。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有三个基本经营方针,即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也称为银行经营业务的“三性”方针和永恒的主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经过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三个阶段。资产管理理论是最早产生的一种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它的发展分为三种观点,即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与预期收入理论。负债管理理论是在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种银行管理理论,认为银行可以通过主动负债以增强其流动性。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兼顾了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结构,强调资产与负债两者之间的规模与期限搭配协调,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三农”是国之根本,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三农问题就是农民、农村和农业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党的十八大也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并对推进“四化同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作出了全面部署。

当前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从以下来分析: 从“三农”自身来看,风险大、成本高仍是制约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可持续性的根本因素。农业是弱势产业,收成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较强;我国农业仍以农户经营为主,产业化水平不高,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经营本身就存在风险高、收益差的特点。加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大型商业银行与农村客户信息不对称问题仍较突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三农”业务风险。在商业化转型以后,大型商业银行乡镇网点少、服务半径大,加之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三农”业务量多额小,“三农”业务办理成本、管理成本和“三农”服务成本明显偏高。从大型商业银行来看,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农村金融现状和需求变化的因素。大型商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进程中,在产品研发、客户准入、业务审查审批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城市业务的标准化流程,这套流程还难以完全适应“三农”金融需求。我国已步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历史新时期,农村金融需求正发生显著变化,给新时期服务“三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多新期待。但大型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客户细分、产品研发、流程再造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国家层面来看,金融服务“三农”的政策、市场和法律环境仍不够完善。一是支持“三农”的税率、利率和准备金率优惠政策亟需改进,主要表现在优惠力度小、政策合力差、覆盖面窄、针对性不强等。二是农村企业诚信意识和农民金融风险意识淡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很不尽如人意,局部还存在恶化问题。三是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产权不完整,土地、房屋以及相关财产无法进入市场,不能抵押,是制约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重要瓶颈。

商业银行在“三农”问题上应该突出抓好外部环境培育。重点在财税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适度扩大涉农贷款税收优惠覆盖面,以财政贴息等手段扩大支农贷款效果。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有效控制农村市场利率,在缓解农民利息负担过重的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回流“三农”;进一步下调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适度扩大优惠准备金率适用范围,鼓励大型商业银行更好地筹措资金服务“三农”。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系统,完善信用档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推进信用村、镇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现代金融知识和诚信教育,强化农村企业和农民信用观念。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林地和海域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发证工作,着力解决制约“三农”担保难、融资难等瓶颈问题。

要深化服务“三农”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对“三农”业务实行单独核算、单独考核,做实以事业部制为基础的资源和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坚持把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与农村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主动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变迁和“三农”客户需求变化,针对性、前瞻性地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有效满足并积极引导“三农”各类金融需求。

在服务“三农”中应特别注重加强党的建设,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主动深入农村了解“三农”、熟悉“三农”,把农民最真实需求作为服务“三农”的出发点。牢记根本宗旨,牢固树立起“客户至上、始终如一”的服务理念,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服务“三农”的落脚点。

除了以上问题,当前商业银行在实施经济资本管理上也存在着难点,经济资本管理强化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意识和成本意识,使过去因具有国家信用而忽视资本充足的国有商业银行深刻地认识到,资本是稀缺的和有机会成本的。但是,由于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从基于职位权利到基于财产的权利”的激励变迁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逐步到位,同样地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实践中还存在不少困难。

经济资本管理与业务营销不协调。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导向,商业银行必须加大低风险的产品和高回报的高端客户的营销力度,才能调整业务的区域结构、客户结构和品种结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面临产品同质化和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相关产品收益区间收窄,客户拓展与维护比较艰难,但同等规模商业银行之间却仍然热衷于资产规模和账面利润等单个指标之间的互相攀比,而忽视总体的经营效益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未能贯穿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始终。经济资本管理作为商业银行一项重要工作,涉及所有业务部门,但是目前商业银行在业务工作中存在贯彻不到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项工作的全面顺利实施。

商业银行应以经济资本和管理为切入点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施全行性经济资本管理。一是通过实施全员培训,使商业银行在信贷拓展、贷款定价、成本核算、改善资产质量等方面自觉运用经济资本管理知识和工具。二是完善细化机制和措施,对经济资本管理中涉及部门业务的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定量要求,指导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落实。

另外商业银行应建立有竞争力的经济资本内部市场应用体系。一是按行业进行细分,对优势行业、战略支持行业设置相对较低的经济资本系数;二是按贷款抵押担保方式进行细分,对信用贷款设置较高系数,担保贷款次之,抵押贷款最低;三是按区域分类进行细分,对资源相对丰富、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银行,设置较低的经济资本系数;四是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和同行业标准对贷款分类中不同的资产设置不同的调节系数。

最后还应建立对行业、业务和产品回报水平的分析。一是要按照国家统计局有关行业划分标准,对商业银行现有各行业贷款进行抽样评估,测算出各行业贷款平均经济资本回报水平,提出各行业贷款最低回报要求。二是根据各行业贷款最低回报要求,建立客户价值评价体系,指导贷款营销和贷款定价。三是建立有区域和行业差别的经济资本配置机制。

第三篇: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问题

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问题分析与建议

从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组织机构形式和职能分配看,多数是实行总、分、支公司管理模式。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作为最基层经营单位,其主要职能是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保险公司运营系统的终端和服务窗口,是保险公司微观经营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公司业务收入和利润的直接来源,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直接反映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发展水平。加强基层保险公司的管理,提高基层公司业务发展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对于夯实保险公司发展的基础、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至关重要。

一、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经营理念上,发展和管理、速度和效益的矛盾突出。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完成保费计划指标,基层公司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完成保费计划上,理赔管理、服务举措、内部建设等方面,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业务发展屈服于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而尚欠规范的市场环境,基层公司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存在观念上的偏差,重速度、轻效益,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水平不高,部分业务质量较差,为完成保费任务不计成本地承保一些赔付率高、连年亏损的业务,经营效益水平低,制约了保险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壮大。

(二)在市场开拓思路上,业务领域狭窄,产品创新力度小,销售渠道管理不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保险公司的业务领域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大企业、大项目仍然是各公司竞相争夺的焦点,存在巨大市场潜力的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和地域广阔的农村保险市场几乎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从各保险公司产品结构看,部分市场需求接近饱和的传统产品仍然是基层公司的主要保费收入来源,产品结构雷同、单一,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基层公司对新产品开发推广的积极性不高,工作力度太小,新兴保险市场领域亟待加强开发。在销售渠道上,虽然扩大了营销业务和专、兼职代理业务,但在管理上没有建立落实相应的制度,比较混乱。

(三)在市场竞争方法上,表现为“三高一低”的违规经营行为仍然是部分基层保险公司竞争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部分专、兼职代理机构和个人代理人受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违反保险监管部门的规定抬高手续费;部分基层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不计成本地采取高返还、高手续费、高佣金、降低费率等违规手段招揽业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保险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造成大量保源流失,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四)在服务水平上,技术含量较低,仍然存在过分依赖关系和人情的现象。基层公司在展业过程中,主要依靠业务人员的“关系网”拉业务,或者是通过大量招聘营销员的“人海战术”开拓市场,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误导消费,坑害被保险人利益等行为时有发生,部分业务人员忽视消费者心理状态而采取死缠滥打的推销方式。基层保险公司的“人海战术”和“关系业务”的过度膨胀,使国民对保险的作用产生误解,有的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和厌恶心理,不利于培育国民的保险意识,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声誉和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另外,基层公司在理赔服务过程中,有的为了稳固与大客户的关系不讲原则地进行人情赔付或通融赔付,有的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进行人情赔付和搞假赔款,而对一些非关系客户另眼相待,服务态度和质量差,违背保险经营的损失补偿原则和最大诚信原则。

(五)在保险队伍建设上,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减弱,企业文化氛围不浓,团队协作精神不强。基层公司领导班子为了各自一时的政绩和小集体的利益,短期行为突出,当公司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和职位,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发展的意识。在对员工管理方面,多为简单的“一包一挂”(包保费任务、挂费用),忽视了对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考核。对公司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忽视对员工的经营理念、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下,基层公司业务人员和营销人员过分地注重自身的经济收入,没有把从事保险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爱司爱岗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国内保险市场,没有形成高效有序的市场运行规则。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保险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保险业务快速增长,保险市场不断发展,保险立法不断健全。但与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保险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主体较少,市场垄断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层次较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价值规律在保险市场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正常的发挥,国民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种尚欠完善的保险市场环境下,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传统市场领域趋向饱和而导致竞争激烈,新兴市场领域因国民收入水平和行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而没有形成规模需求效应。直接经营业务和面向市场的保险公司基层单位受各自计划任务的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的情况下,难以避免地导致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和违法违规行为。

(二)基层保险公司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1.部分基层公司在制定业务发展计划指标时,缺乏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分析,下达的计划指标难免简单化和针对性不强,导致基层公司完成保费任务的压力过大而盲目追求业务发展规模,业务质量不高,效益水平低下;或者是违规经营,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

2.基层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对保险市场开发没有长远的计划和措施,着眼于短期利益。如在新兴市场开发和新的保险产品推广上,因为市场对保险的认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且要求保险公司进行大量的宣传和加大前期投入,一些基层公司考虑到投入大、收效慢而丧失了积极性,遇到困难就退缩,新兴保险市场开发工作难以展开。

3.基层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统一法人制度执行不力,贯彻落实上级公司要求不到位。部分基层公司对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健全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部分制度缺乏现实操作性,形同虚设,使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而出现混乱的局面。部分基层公司统一法人意识不强,对上级公司制定的承保理赔、规范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要求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越权行为和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4.管理技术落后。部分基层公司电子化水平较低,运用电子化管理的认识和措施也有差距,有的还大量依赖和使用手工操作,给管理工作的精细化造成障碍。

(三)基层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调查,部分基层公司业务人员90%以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专业知识教育,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差。对员工培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没有长期性的计划。当前,基层公司大部分业务员依靠经验和关系网展业,对保险的职能和作用认识不清,缺乏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等学科知识的支持,承保理赔工作技术含量低,服务水平停滞不前,对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经营管理办法,以及多项改革措施和公司发展前景缺乏足够的了解。也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公司高管人员不完全具备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对于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市场营销、成本核算、人力资源配置、考核机制、统一法人制度等重要管理职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综合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提高基层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

基层保险公司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保险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认真分析并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不断实施新的竞争战略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一)转变经营观念,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保险公司发展已经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基层保险公司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基层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苦练内功,以增强盈利能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实力为中心,实现公司业务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不断发展壮大。在业务发展战略上,要深入调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认真分析市场变化,不断研究市场动态,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市场潜力,以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展业方式、丰富的保险产品、优质的保险服务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业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同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发展的后劲。基层保险公司领导班子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避免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坚持依法依规经营,加强公司各项管理和基础建设,为公司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二)加快创新步伐,提升市场竞争力。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提高竞争实力的客观要求。要加快产品创新,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不断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彻底摆脱业务发展依赖于传统险种的束缚。基层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战略上,对我国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老是把眼光局限于一些国有大企业上,应充分挖掘个体、私营经济和广大农村市场的潜力,充分利用保险代理人、经纪人等中介机构资源,培养一批忠诚于公司、职业道德素质高的营销队伍,完善落实好营销员管理制度、代理人管理制度、经纪人管理制度,开辟新的业务发展渠道。要加快服务创新,创新服务的内涵和形式。基层保险公司要突破保险服务仅限于承保和理赔的局限,强化对客户的延伸服务,倡导增值服务和跟踪服务。加强对承保前的风险评估和承保后的风险管理,对客户提出全面合理的风险防范建议,既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效益。

(三)强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基层保险公司要提高对加强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内控管理自觉性,树立起管理是企业发展生命的观念。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起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加强电子化建设,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持。具体讲,业务上要重点加强市场营销管理、核保管理和单证控制管理;理赔上要重点加强查勘定损管理和报价核赔管理;财务上要重点加强收付费系统管理;人员上要重点加强职业行为管理和考核机制管理。上级公司要加强对基层保险公司管理工作的监控和指导,确保统一法人制度的顺利执行和政令的畅通,同时建立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措施,加强对基层公司经营管理行为的约束。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公司市场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培育有利于基层保险公司发展的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加强保险队伍建设。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解决好人的问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配备一支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导班子,是基层保险公司发展的组织保证和重要基础。基层保险公司领导班子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事物,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才能适应现代保险公司发展的需要。要加强对基层保险公司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培养符合现代保险公司发展要求的员工队伍。加强基层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倡导团队协作,倡导激励,宣扬先进,并通过分配结构和分配机制的改进,稳定员工队伍,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公司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证。

第四篇:现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探析现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以JS电气公司为例

学生姓名

郭 珏 学 号 *** 指导教师 蔡 娱 专 业 会 计 年 级 200909 学 校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目 录

一、JS电气及现金管理的制度........................................................................(一)JS电气简介................................................................................................(二)企业现金管理的制度.................................................................................二、企业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一)现金管理意识薄弱.....................................................................................(二)开户银行现金管理弱化.............................................................................(三)企业现金管理混乱.....................................................................................(四)现金管理法律法规滞后.............................................................................三、加强现金管理的建议.................................................................................(一)要全方位和全过程加强企业现金管理.....................................................(二)强化银行现金管理,促进银企合作.........................................................(三)加强现金管理

推行会计电算化.............................................................(四)完善现金管理法规,增强可操作性.........................................................参考文献...................................................................................................................“财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现金和银行结算制度,公司有关财务制度办理现金、银行收支业务。”这个制度每个公司都有,在JS电气公司是作为现金管理的制度。作为一个小公司,资金流是一个主要的流程操作,没有资金的支持将无法进行经营操作。

“公司业务收入现金、银行支票要即时存入银行所开设的帐户,不得座支现金。库存现金不得超过三天的日常报销限额,超过限额的部分要及时存入银行。”这两条制度就对于现金保管管理作出了规定。公司收到的现金、银行支票不能直接付出,要即时存入银行。对于库存现金金额不超过三天的日常报销额,多余的存入银行,以便于盘点时没有差错。

现在许多公司因为资金不够,常常开出白条抵充现金或者签发空头支票,这让公司的资金保管有所欠缺,更甚影响企业的形象及运作。而JS电气针对于这一点制定了现金管理制度:“库存现金要做到日清月结,帐实相符,不得以“白条”抵充库存现金,更不得挪用现金。不准擅自租借银行帐号给任何单位和个人办理结算业务,不得签发空头支票。”这对现金管理有一定的帮助。

“现金、银行日记帐每月与总帐、银行对帐单核对,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这一现金管理制度的存在可以让银行与企业之间发生的未达账一目了然,便于查找。

二、企业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金管理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抑制通胀、减少金融犯罪和违规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人民银行不断加大对现金管理的力度,各金融机构管理意识正在逐步增强,现金管理工作也日趋规范。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在思想上还没有认识到现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致使现金管理职能得不到发挥,企业现金管理长期停滞于生产经营型的管理格局中。当前,JS电气在现金管理工作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及环境本身有着问题:

(一)现金管理意识薄弱

JS电气公司在管理方面做的不够,领导对于现金流的掌握度不够。管理意识不到位,经常出现资金闲置,财务人员对现金管理缺乏主动性,没有履行应负的职责,对领导的违规行为,没有及时提出意见及阻止,一味地以领导意志办事。现金的随意使用,造成企业现金闲置,或因管理不善,需要资金时却因缺乏周转资金而陷入困境,更严重的是使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领导者文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小作坊”、“夫妻店”起家的民营企业,其经营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知识,对财务会计管理的要求和作用不重视。而且,不少民营企业的领导者痴迷于自己的经验,错误地认为企业效益是靠营业额做出来的,而不是由财务管理管出来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民营企业的领导者认为现金管理可有可无。现金管理意识的淡漠,造成了现金管理制度的缺位。较典型的是一些民营企业由老板娘任出纳,掌握财政大权,只聘一个记账员记记账。

(二)开户银行现金管理弱化

商业银行作为现金管理的中心环节,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未能把好现金管理的

(四)现金管理法律法规滞后

目前,我国现金管理的基本规章制度是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人民银行相应制定的《实施细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现金管理的目的和方式有些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条例》中规定的库存限额、现金使用范围、结算起点等一些条款适应性不强,商业银行履行起来已经变得矛盾重重和力不从心。特别是对当前的新情况、新问题,《条例》没有作出原则规定,如通过信用卡异地提取大额现金问题,以及开户单位通过存款转账进入储蓄账户提现问题等。

三、加强现金管理的建议

现金管理的混乱,扰乱了国家的现金流通秩序。企业的随意大额提现,使得社会现金流通量增大,削弱了国家对现金流通调控的效果。同时,现金支付的随意性又使财经纪律得不到执行,容易滋生违法犯罪行为,为腐败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不断加强现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全方位和全过程加强企业现金管理

1、统管资金,统一调配使用资金,加强对企业分公司现金的管理

为防止资金的体外循环,加强对资金的管理,许多企业都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现金管理的措施。可以借鉴的现金管理制度包括:对自己的分公司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对各部门实行备用金制;严格分公司开立银行帐户的管理:“收支两条线”,所有收入都统一上缴企业总部统一划拨,分公司所需资金,则由企业总部统一审核和安排等。

2、加强对往来款项和存货的管理,加速资金的周转 企业应下列措施,减少现金的流出,增加现金的流入,减少资金占压时间: ①加强应收帐款、应付帐款的管理; ②加强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管理; ③加强预收帐款、预付帐款的管理; ④加强存货的管理;

⑤严格企业收款责任制,加快现金的回流,减少和控制坏帐的比例;同时尽可能利用商业信用,合理利用客户的资金.3、适当利用企业信用和银行信用进行融资,增大企业的可支配现金量

当企业的现金并不充裕时,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通过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减少对外采购中现金的支付;或者通过进行短期融资和中长期融资等方式,调节企业可支配现金流量。由于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不需银行动用现金,手续简便,近年来愈来愈为银行和大多数企业接受,成为企业进行现金管理,弥补日常经营用现金不足的重要手段。

办理银行承兑汇票需要以企业之间的购销合同做基础,企业一般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即可办理,根据企业实力、信誉和与银行关系的不同,保证金的比例一般在10%~50%之间,期限一般在6个月以内。

意逃避银行监督,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更应引起关注,规范其账户使用,对公款私存现金予以清退,从源头上堵住漏洞,为现金管理创造良好的账户环境。

3.提高储蓄账户大额取现的使用成本。对储蓄账户大额现金支取实行收费制度,提高我国大额现金使用成本。规定大额取现收费标准,取现量越大收费越高,从而积极引导企业开立银行结算账户进行转账结算,减少大额现金的需求量,降低金融机构一线人员的工作量,使金融机构人员的精力转移到规范现金支付上来。

4.调整结算起点现金限额,限制以备用金用途取现。《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结算起点现金限额为1000元,随着经济的发展,1000元的取现金额已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为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目前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个体户之间的贸易交易,多采用现金支付。而开户单位以备用金名义取现,掩盖了现金的真正用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金融机构现金收支月统计表的真实性,从而影响到宏观经济金融分析。

(三)加强现金管理 推行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对现金流量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获取现金信息,对下属单位,进行随时有效的监控和指导,特别有利于跨地区、流动分散单位的远程数据交换,是财务核算、中央控制管理的最好手段,将收入、支出、库存、现金流向、应收账款、项目投资等信息列入程序,自动生成汇总,让人一目了然。对获取的财务数据,要进行对比性分析,从数据处理分析中,找出财务管理的得与失。如果对财务数据和信息不加工处理,数据和信息就处在原始状态,问题就会被数据和信息掩盖。只有经过处理分析后的信息,才能对企业管理提供参考和帮助,所以,开发利用会计电算化,对管理理念的延伸、管理方法的创新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完善现金管理法规,增强可操作性

现行的会计法律规范,没有专门考虑民营企业的特点,很多财务法规本身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对民营企业会计行为而言,缺少针对性强的、统一的法律依据,导致民营企业会计行为随意性大。立法机关应该在新《会计法》的基础上,通过修订《统计法》、《审计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财务法规,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出台专门适用于我国民营企业的、统一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民营企业法人会计资料不实、不合法所对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减少会计行为的随意性。财政部、人民银行等相关主管部门应对我国社会现金流转的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清理和完善相关制度,其中核心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财经制度、现金管理制度,使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有法可依。

现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容小视,要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用法规、制度、程序取代随意性,盲目性;用原则、公正、公开取代领导情、同事情、朋友情,以企业利益为重,管好用活现金,积累资金,壮大企业抵御风险的实力。

参考文献

[1] 李君.中小企业如何利用现金流量进行财务预警[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6,(6)[2] 郝玉英.企业现金流量控制的对策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5)[3] 孟焰,李连清.企业战略性现金流量管理的探讨[J].财会通讯,2006,(10)[4] 容少华.对现金周转管理的战略思考[J].财会月刊,2006,(11)[5] 何瑛,彭晓峰.价值管理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05,(4)[6] 刘庆华.构建企业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J].财会月刊,2005,(10)[7] 刘红霞.对现金流财务预警警兆的理性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7)[8] 薛尽飞.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分析框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1,(6)[9] 汤谷良.自由现金流量与财务运行体系[J].会计研究,2002,(4)[10] 戴敏.企业加强现金管理的策略分析[J].广西会计,2002,(3)

第五篇: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备课问题剖析

备课历来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它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又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途径。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备课中出现了种种不合理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我在备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备课中系统性体现不强。教师备课都以行为主义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他的指导思想不是用系统论而是靠实践经验,他的依据是本课时教材内容而非着眼于知识的整体结构。他的任务是准备教师如何去教而非学生如何

去学,他的目的是完成知识的传授而非能力的培养。

2、千篇一律,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创意。从调查中发现81%的教师在平时都是个人备课,只有在公开课或课堂教学比赛时才采用集体备课形式。在平时的教案抽查中,我们见到的似乎都是拷贝、克隆的教案,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些备课既没有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色,更没有一丝一毫个性的张扬。只有在带有极强功利性的教师备课评比中,才能见到为数不多渗透

新理念,体现新设计,包含新思路的好教案。

3、一味追求形式,手段单调,忽视备课的内质。78%的教师还延续着固有的备课方式――书写,只有12%的教师采用了现代化的备课方式――电脑备课,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在一些地方甚至为教师印刷了具有固定格式的备课本,教师备课按格填空,填满即可。领导抽查教师备课也仅看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环节是否齐备,抄写字迹是否工整,数量是否达到要求,能否作到一课一个详案等。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只有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分析学情,80%的精力用于抄写教案,本末倒置已至于此,令人心惊。

4、不切实情,照搬他人。有些教师备课中只认教参,不从学生的实情出发,一味地照抄名师授课录、现成的教案集;或别人的教学程序、模式,他们依据教参确定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参、名师教案集的内容绝对化。究其原因是学校在备课管理中方法不当,观念陈旧。他们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例行公事,导致了教师“上有对策,下有政策”,抄教案成了他们对付检查的良策,在这种功利的驱动下,备课就成了一种负担和摆设,备课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二:解决策略

(一)基本特征

1、备课要在设计层面上集中反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备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如何将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系统科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设计教学系统的学问。

2、备课要体现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备课要讲求创造,备课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备课应为营造这种创造性提供理论空间。早期的备课简化了目标、方法、条件之间的关系,构筑了封闭的理论框架,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备课应该反映目标、方法和条件之间的多对多的关系,并揭示影响这些关系变化的要素,构筑开放的理论框架。

3、备课要对教学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早期的备课对教学现象缺乏较强的解释力,这突出表现在当我们教师按照理论设计的教学方案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时,在设计层面找不到解释的理由。这时人们往往将失效的设计归咎于教学的复杂性、设计者的技能水平低下、设计者教学观念落后等等因素。实际上造成不良备课的最根本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将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吸纳到自身的理论体系中使其成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方法性成分,进而造成备课理论的解释不足。

4、备课要提供发现教学问题、分析问题和教学问题的方法。备课有两种设计取向:一种设计取向是从学习理论出发,建构理想的教学系统模型,并按照这个理想的模型来设计实际的教学系统。另一种设计取向是从教学现实出发,分析现有教学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问题的根源并着手改善教学系统,使之能够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后一种设计取向更务实更可取。备课的核心内容是发现教学问题、分析教学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备课要提供控制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备课本不能只是个系统方法的空架子,还应包括已被证明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方法性成分。备课本中所提供的方法、策略和模式不是单纯的技巧和流程,这些方法性成分必须要被纳入到目标——方法——条件的框架中考察。

6、备课要提供寻找解决教学问题新方案的方法。教学设计活动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根据教学问题和教学条件创建解决方案的过程。第二个层次的活动集中体现了教学设计创造性的一面。因此,备课应提供寻找解决教学问题新方案的方法。

(二)基本要求

备课要厚积薄发,要善于抓牛鼻子。换言之,就是要努力备好“八要素”。

1、大纲要找准落脚点;

2、备教材要吃透潜在点;

3、教师要消除未知点;

4、备学生要摸清已知点;

5、备程序要巧设过渡点;

6、备练习要抓住相关点;

7、备教法要切中契合点;

8、备教具要选准穿插点。

下载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南宋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李高乡南宋村长期以来,基层组织涣散,经济基础薄弱,部分道路出行不便,是我县出了名的不好管理的村子。近年来南宋村在新一届支村两委领导班子的带领......

    物流配送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于物流配送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综述目录 一、引言„„„„„„„„„„„„„„„„„„„„„„„„„„„„„„1 二、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和配送中心的问题„„„„„„......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

    第一章 1、理论费率:是保险精算人员依据不同风险单位和保险公司的业务费用支出而厘定的费率。 2、实际费率:是保险理论费率的市场化表现,是受市场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

    业务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业务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中山市铭德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一、业务员的重要性 当代营销,终端为上。业务员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本公司品牌形象、宣传效果、销售业绩 顾客美......

    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张 艺 敏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

    业务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业务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中山市铭德照明科技有限公司一、业务员的重要性 当代营销,终端为上。业务员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本公司品牌形象、宣传效果、销售业绩 顾客......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姓名:马灿灿学号:20070320219班级:食品加工技术(2)班 [内容提要]由于实习在山东绿色庄园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实习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虽然未参......

    旅行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旅行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 旅行社经营管理概述: (一)旅行社经营管理的概念 在旅行社管理活动中,经营是旅行社为了生存、发展和实现长远目标对旅行社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