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怀柔区信访办(社会矛盾调处中心)
怀柔区信访办(社会矛盾调处中心)
2009年工作总结
2009年,按照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落实“五无”目标和“平安国庆”工作任务,认真研究工作方案,制定落实工作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加大社会矛盾隐患的排查化解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顺利完成了全年任务,促进了我区的社会和谐、稳定。
一、我区信访总体情况
截止12月20日,调处中心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6228件人次,集体访总量96批4059人次。镇乡、街道办事处调处中心受理各类矛盾纠纷959件7118人次,调处站、调处组、调处员、信息员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692件4587人次。办信科共收到人民来信1283封(其中纸质信件277封,市长信箱273封,区长信箱593封,人民建议征集73,自收信件67封),全部到期办结;复查科共受理复查件70件,办结67件,结案率95.7%。初信初访化解率91%、重信重访化解率85%、积案化解率80%,达到或超过了市信访办下达的工作指标。
二、主要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我办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将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及信访工作摆到“事关稳定基础、维护国家形象”的高度,1
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做到了思想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我们每季度向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办公会汇报一次全区信访工作情况,每月进行一次社会矛盾隐患排查,每周召开主任办公会,定期召开信访形势分析会,及时召开各类社会矛盾调处协调会。对区级重点信访矛盾隐患及时落实包案领导,制定化解措施,有效地控制各类矛盾隐患的发生发展。
(二)健全完善党政领导大接访制度
每月10日、20日、25日为区领导接待日,其中每月20日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为政法系统涉法涉诉专题接待。为确保国庆安全,从9月7日至10月10日实行党政领导每日接待群众来访,使各类矛盾隐患得到及时化解,极大地促进了全区的社会稳定。截止到12月20日,区领导共59次接待群众来访326件751人次,当场解决131件次,控制化解越级访37件次。
(三)加强社会矛盾排查督办工作
一是强化社会矛盾排查工作。在矛盾排查工作中,主要做到三个结合:定期排查与不定期排查相结合;全面排查与专项排查相结合;矛盾纠纷的排查督办与“五级网络”建设相结合。截止到12月20日,共排查出各类矛盾隐患389件,已化解290件,化解率74.5%,其余矛盾隐患正在积极协调之中,力争在年底前全部化解。二是加大上级交办件的调处力度。我们对信访积案实行逐案分析,认真研究对策,逐一落实矛盾化解责任,按时、保
质完成了国家信访局及市信访办交办的集体访交办件26件,办结率达到了100%,全年无被撤销和责令重新作出答复意见的复查案件。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政府工作部门依法依规化解矛盾纠纷,做好各类人员的稳控工作。三是及时进行信访工作督导。为确保国庆60周年我区的社会稳定,从9月1日至10月10日,派出31个督导组、310名特派员对全区各镇乡、街道和各行政村进行信访工作督导。
(四)认真落实信访风险评估工作
根据《怀柔区关于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进行信访评估的意见》精神,我们早动手、细布置、高标准、严要求,率先启动该项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意见和培训提纲,进行了全区14个镇乡、两个街道调和21个重点信访考核单位及农村村干部的专题培训会。5月底,对全区各单位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通过检查,绝大部分单位已全面建立了信访风险评估的体制机制,并积极运用评估结果。
(五)深化信访信息综合服务系统的使用
在巩固使用《国家信访信息系统》,实行人民来信的网上办理的同时,积极拓展使用《北京市综合办公系统》。该系统实现了信息资源整合和自动化管理,为跟踪督办、及时反馈、统计查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通过“筛重”,减少重复受理、重复交办。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参加了两次市信访办组织的《北京市综合办公系统》的使用培训,开展了全区信访重点考核单位对该系统的使用培训工作。目前办信、接访、复查都已实现网上办理,信息收发、通知公告、刊物浏览等业务模块的运行工作正常。
(六)做好非正常上访人员的分流劝返工作
我们积极协调公安分局和责任单位,按照“两个一律”要求,落实现场处置责任,加大对重点地区和敏感部门的巡查力度,加大对非正常上访人员依法教育、训诫力度,对缠访、闹访、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行为,严格依法处理,做到了工作责任清晰、衔接顺畅、手续完备、安全有序。
(七)积极进行信访法制宣传
今年春节前夕,组织了在信访接待大厅为上访群众写春联的春节“送福”活动。3月份组建“重点工程流动调解团”对我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流动宣讲活动。4月份投资12余万元组织了“依法信访,共筑和谐”宣传周活动。8月25日至10月10日,与区司法局联合在调处中心信访接待大厅进行“依法信访法制宣传”活动。12月1日,参与了全区法制宣传日活动。针对国庆安保任务要求,在政法委的统一组织下,通过两台一报,系列采访等形式在国庆前进行6个专题的信访集中宣传,区公安、维稳、民政、信访、司法等相关部门做了专题节目,营造出了浓厚的依法信访、和谐信访的社会氛围,形成了人人参与共保国庆平安的局面。
(八)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化解能力
一是组织调处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及各镇乡、委办局相关人员
和农村村干部进行重大决策信访风险评估工作培训。二是组织全区《北京市信访综合办公系统》使用及管理人员并参加了两次系统的使用及管理培训工作。三是中心处级以上干部参加了9月25日在区委党校举办的“加强社会矛盾化解能力和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培训。通过系列培训,锻造了队伍,提高了能力。
(九)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国庆平安
为有效维护我区社会稳定,确保国庆期间我区的社会矛盾得到及时化解,区信访办及时召开了主任办公会,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制定了《怀柔区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国庆期间安全保卫工作要求》,对全体工作人员提出了明确要求;向全区相关单位下发了《关于加强国庆期间信访接待工作的通知》,对各单位如何做好国庆期间的信访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与此同时,调整值班力量,加强应急值守,确保国庆期间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及时、快捷、高效地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十)注重信访队伍的建设,促进矛盾调处化解工作科学发展
紧密结合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主题实践活动,狠抓队伍建设,促进我区社会矛盾调处化解工作的科学发展。一是抓好基层的组织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员、信息员的队伍建设,目前全区信访信息员7323人;二是抓好信访干部队伍建设,在落实各镇乡、街道信访机构编制,配齐工作人员的同时,注重培养造就政治坚定、纪律严明、办事公道、作风优良、熟悉法律法规和政策、拥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具备较强业务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抓好信访文化建设,发扬甘于奉献、敢于担当的信访工作精神,营造调查研究、注重学习的良好氛围,提升创新能力。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确保了全年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实现了全年无重大重复上访户、无信访群体性事件、敏感时期无非正常上访的工作目标,先后获得市、区级国庆安保工作先进集体和市级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称号和北京市“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其中“重点工程流动调解团”的创新做法得到中央及市领导高度重视,先后被《北京信访》和《人民信访》采用。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乡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工作总结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乡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工作总结
一年来,乡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人大的法律监督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为我乡的各项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一年的努力,我中心在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队伍建设
社会矛盾调处中心是基层党委、政府为解决基层矛盾纠纷设立的一个组织机构,它担负着调处基层政府各类矛盾纠纷,为基层党委、政府解决各类涉法案件。加强社会矛盾调处中心队伍建设,是提高矛调中心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和激化。我中心采取多种学习方式:一是参加乡党委、政府组织集中学习;二是中心每月定期学习一次;三是携带书本下乡抽空余时间学习。通过加强学习,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和法律知识水平,不断增强了履行职责的能力。
乡社会矛盾调处中心是由乡属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组成后各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部门负责人不断变动,为保持矛调中心工作能正常、有效的开展,底圩乡党委、政府不断调整充实了“中心”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二、逐步建立健全工机制度
工作制度的主要核心是属于组成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的成员部门,如林业、土地等部门管辖的范围的矛盾纠纷由本部门先行调解,本部门调解不了的重大、疑难和对社会影响较大的矛盾纠纷才能交“中心”联动调处。
三、调处工作成绩显著
乡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在二00六年共进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十二次,排查出各种社会矛盾纠纷43起,已排解38起,从而保障了我乡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不断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1、正常的工作几乎用于乡上的中心工作,造成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常年坎值班,往往使群众高兴而来扫兴而归,积压和恶化社会矛盾。
2、调处中心部分人员纪律松散,工作责任心不强。
五、今后工作打算
1、加快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制度中存在的空缺。
2、正确处理好政府中心工作与调处工作的时间冲突,积极开展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3、做好乡党委、政府和上级交办的其它矛调工作。
乡社会矛盾调处中心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二00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三篇:乡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工作总结
一年来,乡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人大的法律监督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为我乡的各项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一年的努力,我中心在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队伍建设
社会矛盾调处中心是基层党委、政府为解决基层矛盾纠纷设立的一个组织机构,它担负着调处基层政府各类矛盾纠纷,为基层党委、政府解决各类涉法案件。加强社会矛盾调处中心队伍建设,是提高矛调中心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和激化。我中心采取多种学习方式:一是参加乡党委、政府组织集中学习;二是中心每月定期学习一次;三是携带书本下乡抽空余时间学习。通过加强学习,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和法律知识水平,不断增强了履行职责的能力。
乡社会矛盾调处中心是由乡属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组成后各部门负责人不断变动,为保持矛调中心工作能正常、有效的开展,底圩乡党委、政府不断调整充实了“中心”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二、逐步建立健全工机制度
工作制度的主要核心是属于组成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的成员部门,如林业、土地等部门管辖的范围的矛盾纠纷由本部门先行调解,本部门调解不了的重大、疑难和对社会影响较大的矛盾纠纷才能交“中心”联动调处。
三、调处工作成绩显著
乡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在二00六年共进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十二次,排查出各种社会矛盾纠纷43起,已排解38起,从而保障了我乡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不断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1、正常的工作几乎用于乡上的中心工作,造成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常年坎值班,往往使群众高兴而来扫兴而归,积压和恶化社会矛盾。
2、调处中心部分人员纪律松散,工作责任心不强。
五、今后工作打算
1、加快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制度中存在的空缺。
2、正确处理好政府中心工作与调处工作的时间冲突,积极开展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3、做好乡党委、政府和上级交办的其它矛调工作。
乡社会矛盾调处中心
二00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四篇:姜堰市社会矛盾调处中心职责
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姜堰
当事人权利和义务
在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享有下列权利:
1、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终止调解;
2、要求有关人员回避;
3、不受压制强迫,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
4、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在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承担下列义务:
1、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2、遵守调解规则;
3、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
4、自觉履行调解协议;
调解原则:
1、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进行调解;
2、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3、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调解纪律
1、不得徇私舞弊;
2、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3、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
4、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
5、不得吃请收礼;
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工作职责
1、贯彻执行同级党委政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有关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的决定、指示和指令,并及时报送辖区内矛盾纠纷调处的情况和信息;
2、研究制定本地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计划、工作制度、目标责任管理和考评办法,定期通报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情况,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
3、为群众提供矛盾纠纷投诉咨询服务;
4、接待受理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并做好登记;
5、将受理的社会矛盾纠纷分流指派给有关部门单位和镇(开发区、溱湖风景区)调处;
6、主持调处重大、疑难的矛盾纠纷;
7、协调、指导辖区内各单位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
8、对分流处理的矛盾纠纷调处情况进行跟踪督办,检查落实情况;
9、对因调处工作不力或不及时导致矛盾纠纷激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书面提出建议,作为综治委行使一票否决权的依据;
调解案件的受理范围
1、镇、部门难以调处的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
2、跨镇、部门的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或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民事争议或行政争议;
3、双方均为外市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在本市发生的民事争议;
4、一方为本市,另一方为外市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在本市发生的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
5、发生在本市的交通肇事、故意伤害、过失致人重伤、故意毁坏财物等轻微刑事案件所涉及民事赔偿部分;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
6、本中心认为应该受理的其他案件。
来访者须知
反映问题,实事求是;要求明确,合情合理;
提供证据,真实可靠;举止端正,语言文明;
听从劝导,心平气和;
姜堰市社会矛盾调处中心职责、职权及服务范围
一、工作职责
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职责:
1、贯彻执行同级党委政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有关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的决定、指示和指令,并及时报送辖区内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情况和信息。
2、研究制定本地区矛盾调处工作计划、工作制度、目标责任管理和考评办法,定期通报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情况,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
3、为群众提供矛盾纠纷投诉咨询任务。
4、接待受理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并做好登记。
5、将受理的社会矛盾纠纷分流指派给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调处。
6、主持调处重大、疑难的矛盾纠纷。
7、协调、指导辖区内各单位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
8、对分流处理的矛盾纠纷调处情况进行跟踪督办、检查落实情况。
9、对因调处工作不力或不及时导致矛盾纠纷激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书面提出建议,作为本地综治委行使“一票否决”权的依据。
二、社会矛盾调处中心职权
1、信访分流指派权
2、矛盾纠纷调处督办权
3、考核惩办建议权
4、矛盾调处调度权
5、“一票否决”建议权
三、服务范围
1、公民之间有关人身损害赔偿、财产权益和其他权益的纠纷;
2、公民与法人之间或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民事纠纷;
3、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与行政机关之间发生的争议纠纷;
4、领导交办的事项;
下列情况不予受理
1、已经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
2、法律法规规定只能由专门机关管辖处理的或者禁止采用民间、行政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
3、行政机关已经受理或解决的纠纷;
4、其他不宜由中心调处的纠纷;
姜堰市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部门分工表
根据“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部门分工如下:
1、优抚安置、社会救济、婚姻登记、婚姻中介、殡葬管理等矛盾纠纷,由市民政局及相关镇负责调处。
2、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劳务市场管理、劳动争议、工伤等矛盾纠纷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相关镇负责调处。
3、农村经济政策、经营和财务管理、土地承包等方面的矛盾纠纷,由市农工办及相关镇负责调处。河道、圩堤管理,利用及有关的各种矛盾纠纷,由市水利局及相关镇负责调处。
4、土地征用、划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争议,土地有偿转让,农村宅基地安排,以及反映滥占滥用耕地等矛盾纠纷,由市国土资源局、市农工办及相关镇负责调处。
5、城乡建设规划、城镇管理、拆迁补偿安置等矛盾纠纷,由市建设局、城管局及所在镇负责调处;环境保护方面的矛盾纠纷由市环保局及相关镇负责调处。
6、交通运输、公路、桥梁、航道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矛盾纠纷,由市交通局及有关部门,相关镇负责调处。
7、消费者权益、商品质量纠纷、经济合同纠纷、城乡市场监督和管理、查处违法经营和个体工商户的管理等矛盾纠纷,由市工商局负责调处。
8、医疗纠纷由市卫生局负责调处。
9、计划生育方面的矛盾纠纷,由市计划生育局和有关部门、相关镇负责调处。
10、企业产权改革、安全生产等矛盾纠纷,由市经发局与有关部门、相关镇负责调处。
11、涉及群体性上访的矛盾纠纷,由市信访局与有关部门、相关镇负责调处。
12、涉及家庭、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可能引发的自杀事件,民转刑案件,群体性械斗等矛盾纠纷,由市司法局、公安局、有关部门及相关镇负责调处。
13、涉及到跨部门或跨镇的矛盾纠纷,由市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组织相关部门或公民进行调处。
14、涉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矛盾纠纷,由市有关职能部门负责调处。
15、涉及案件,由市政法委牵头,政法部门各负其责。
16、涉及组织人事方面的矛盾纠纷,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调处。
17、其他未尽事宜由市社会矛盾调处中心负责办理。
第五篇:关于成立县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
**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 关于成立***社会矛盾排查调处
中心的实施意见
(讨论稿)
为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全面落实《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办发„2011‟94号)精神和市综治委《关于印发**市2012年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要点》(*综治委发„2012‟1号),加强社会矛盾化解,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大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作联动的原则,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和“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工作思路,按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司法部门主办,重点在乡镇村两级”的总体要求和“四级联动”社会矛盾综合化解工作机制,及时发现、控 制、调处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加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平台和专业性调解工作平台建设,在县上建立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强化纠纷排查、重大纠纷调处、组织听证对话、社会舆情研判、稳定风险评估、检查考核、专业调处指导等综合功能。乡镇(街道)依托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平台,有效整合辖区内公安、司法、民政、国土等部门资源,完善联动机制,实现“一条龙”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矛盾纠纷;在村(居)委会、社区设立社会矛盾调处工作站,深入群众,收集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在征地拆迁纠纷、劳资纠纷、医患纠纷和交通事故、消费权益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建立专业调解中心,完善第三方调处机制。加强矛盾纠纷“大调解”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资料库,以信息化带动规范化,提高“大调解”工作效率。重点实现四个目标:一是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网络健全,动作规范,制度落实,保障有力;二是社会矛盾纠纷发现、控制、调处水平不断提高,群众上访、集访、群体性事件和“民转刑”案件得到有效遏制;三是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增强,社会矛盾纠纷明显减少;四是人民群众对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组织网络
(一)县上成立由县委统一领导,县综治办牵头,县司法局、信访局、法院、公安局、民政局、国土局、住建局、环保局等部门共同参加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县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的宏观部署、政策调研、综合协调和检查指导,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成员由各有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领导担任。领导小组下设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作为全县社会矛盾排查调处的日常工作机构。
1.人员配备及科室设置。
中心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中心下设办公室、受理科、调处科、督查科等四个科室。中心工作人员8—10人,从县综治办、公安局、检察院、信访局、住建局、环保局、国土局、人社局、计生局、教育局、妇联、工商联、物价局、卫生局、司法局等单位抽调专人轮流常驻中心工作,其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工资待遇不变,1-2年轮换一次。组织关系转入中心,服从中心统一管理。
2.办公设施、设备及经费保障。
(1)办公场所。中心分设接待窗口、接待大厅、对话听证室、调解室、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等。
(2)办公设备。中心配备电脑、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等必要的办公设备。
(3)经费保障。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中心财务独立主要用于表彰、奖励、培训、办公和其他日常开支。经费单列,专款专 用。
(二)成立乡镇(街道)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各乡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中心设主任1名(由司法所长兼任)、副主任2名(由综治、派出所负责人担任),成员由乡镇综治办、司法,公安、法庭、财税、农经、工商、计生、民政等部门组成。调处中心至少2人以上,按编制要求配齐用足现有司法专项编制,调处中心人员岗位补贴参照县排查调处中心工作人员标准发放。调处中心设接待室、调解室等,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办公经费列入镇(街道)财政预算。
(三)成立村(居)委会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站,工作站设站长1名,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设副站长1-2名,由村委会主任、乡镇包村干部兼任,各村民小组配齐1-2名社会矛盾排查调处调解员,具体负责本组社会矛盾排查、信息收集、调解处理等工作。
(四)各单位要尽快建立、完善和规范县、乡(镇、街道)、村(居)、组“四级联动”社会矛盾综合化解工作机制,积极完善县、乡(镇、街道)、村(居)、组“四级联动”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组织网络;积极探索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紧密衔接、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由县司法局负责,有关部门配合,在征地拆迁、劳动争议、医患关系、交通事故等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在集贸市场、规模较大的厂矿企业等人员密集区域和工商联合会、专业合 作社等新经济、新社会组织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调解资源和力量整合,推动大调解工作平台与相关部门及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的有效衔接、有机结合,形成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整体合力,促进矛盾纠纷的快速高效化解。
四、工作职责
(一)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及时分析社会稳定形势,了解掌握社会矛盾纠纷规律特点,采取直接调处与分流调处相结合,归口调处与联动调处相结合,属地调处与联合调处相结合的方式,负责本辖区内矛盾纠纷的接待、受理、调处、分流指派、督办等工作。
2.研究处臵重大疑难问题和突发性事件,对调处不力导致矛盾纠纷激化的部门和单位实施责任追究。
3.除法定情形外,中心可以受理发生在本辖区范围内的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民事争议,以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与行政机关之间发生的行政争议。
(二)县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职责
1.严格执行《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贯彻落实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和指示、指令;
2.研究制定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计划、工作制度、目标管理和考评办法,定期通报工作情况,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
3.接待群众来电来信来访,提供法律咨询,做好矛盾纠纷非诉讼调解以及分流处理工作; 4.组织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主持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并为综治考核提供有关依据;
5.指导、督促各部门和各镇(街道)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
6.及时向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和社会稳定信息;
7.协助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履行职能,承担矛盾纠纷的接访受理、分流指派、调处调度和督办指导,直接调处或与有关部门联合调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
8.对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社会矛盾及重大信访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预警,提出工作建议;
9.加强检查督促和具体指导,对调处工作不力、致使矛盾纠纷多发的地区、部门和单位,提出责任查究建议;
10.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三)县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的四项工作职权
1.分流指派权。县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将受理的社会矛盾纠纷案件指派给有关部门、镇(街道)调处,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必须接受。
2.社会矛盾调处调度权。对于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相关部门、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必须服从中心的调度,及时参加协调处理。
3.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督办权。对于县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分 流指派的案件,有关部门、镇(街道)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调结并报告处理结果。
4.责任追究“一票否决”建议权。中心对分流指派的各相关职能部门及镇(街道)负有监督职责,有权加强跟踪检查、管理和监督,对因调处工作不力等原因造成矛盾激化和重大社会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分析原因,查找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责任追究建议,直至建议综治、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调查核实,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票否决权。
(四)乡镇(街道)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主要职责 1.调解婚姻、财产、家庭等民间矛盾纠纷;
2.参与调处因土地承包、征地折迁、企业改制等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
3.负责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预警、收集报送和化解工作; 4.具体指导村组、社区人民调解工作。
(五)村(居)委会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站主要职责 1.调解婚姻、财产、家庭等民间矛盾纠纷;
2.参与调处因土地承包、征地折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 3.负责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预警、收集报送和初期化解工作;
4.具体指导村组、社区社会矛盾排查调处调解员人民调解工作。
5.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情况,做到“小 事不出村、化解在基层”。
五、运行机制
县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实行“一站式”化解,对矛盾纠纷做到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落实登记、交办、承办、销案等各个衔接环节,进行检查督办和提出责任追究建议。各级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应完善以下工作机制,不断规范运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1.定期排查与预警机制。每月组织各有关部门(行业)、各乡镇(街道)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全面掌握辖区内的矛盾纠纷情况,并登记造册;对每一起矛盾纠纷落实责任领导、责任人员,实行限期化解、及时销号。坚持条块结合,及时掌握辖区内社会矛盾,把握工作主动权,做好矛盾纠纷预警、控制工作。
2.接待受理与分流机制。来访群众先到信访窗口登记,分类登记来访人员姓名、身份、地址、联系电话、随访人员和主要诉求等基本情况,详细了解其反映问题的来龙去脉,问题发生地和牵扯利益的单位及人数。中心对群众要求调处的社会矛盾纠纷,实行统一登记受理,然后根据矛盾纠纷性质、类别,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分级管理,归口负责”的原则,视情况直接调处或分流到有关单位或部门调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强化调处责任,落实调处措施,调处不了的,要及时反馈信息,由调处中心调解“回流”案件。所有受理调处的案件必须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实行“庭式”调解,双方当事人签订调解协 议书,结案存档,事后进行跟踪回访、监督执行。凡调解无效或调解协议拒不执行的案件,要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起诉讼或仲裁。
3.分类处理与联动机制。对事实清楚、过程并不复杂的问题,实行现场交办,涉及到哪个部门就通知哪个部门派人到中心参与调解。对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较复杂的问题,由中心集体会商、专人牵头,直至问题较好解决。分工负责与联合调处相结合、属地管理和集中调处相结合,做到信息联通、纠纷联排、力量联动、矛盾联调。对情况复杂、跨区域、跨系统、跨单位的问题,由社会矛盾调处服务中心组织协调,确定参与调处的部门,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统一进行公开调处;对涉及全局性的重大社会矛盾,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全员联动,集中力量解决。
4.现场调处与协作机制。对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多主体的重大矛盾纠纷、突发性的矛盾纠纷和依靠本乡镇(街道)、本部门(行业)不能及时有效化解纠纷,根据有关乡镇(街道)、部门、单位的申请或区级领导的交办,中心组织流动调解庭,赶赴现场开展调解工作,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构建以政法委、信访局、司法局和工会四个部门为依托,着力解决涉及司法、行政、民间、企业纠纷的调处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建立以政法委为依托的涉法纠纷调处机制。针对当事人对司法不公、司法腐败以及司法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而引发的涉法纠纷,以政法委为依托,整合公检法司力量,负责 协调督办各政法部门及时快速调处纠纷。二是建立以信访为依托的行政纠纷调处机制。针对行政部门工作出现的越位、缺位、错位、不到位而引起的行政纠纷,以信访为依托,协调政府各部门,负责协调督办各行政管理部门纠纷的调处。三是完善以司法行政为依托的民事纠纷调处机制。以司法行政为依托,负责协调督办民间纠纷,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四是建立以工会为依托的纠纷调处机制。针对企业因改制、下岗、保险、劳工矛盾引发的纠纷,以工会为依托,负责协调督办企业调解委员会的调解纠纷。
5.工作通报与考核机制。中心每月将群众来信来访接待情况、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予以通报,对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行业)矛盾纠纷调处情况予以通报,层层建立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对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对调处工作不力引起矛盾激化、上交矛盾纠纷或超过规定时限的单位按综治考核标准扣分,予以责任追究,直至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
6.限时办结与责任机制。凡中心受理的信访案件,必须在一定的期限内解决;超过规定期限、且无正当理由的,一律追究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的责任。建立矛盾纠纷调处责任制和分级负责制,实行领导接访制度,直接参与矛盾纠纷的调处,每月就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与群众进行一次对话交流。建立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报告制度,凡遇有重大疑难纠纷,要以快报形式向社 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和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报告。建立责任倒查追究制度,对矛盾纠纷排查不力导致矛盾激化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严格追究责任。
六、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是新形势下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形式。县、乡镇(街道)年底前都要建立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要将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建设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建设,定期听取“大调解”机制工作进展情况汇报,认真分析研究影响本地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定期、不定期到中心接访和处理重大信访问题。涉访的单位领导要及时到中心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各乡镇(街道)司法所要尽快配齐人员,年底前要消灭空白点、空壳所和空编所。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主力军作用。
2.强化工作保障。各地各单位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加强排查调处中心办公用房、交通、通信等装备建设。对工作不力导致调处中心无法及时正常开展工作的,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并在综治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要将司法所和人民调解委员会所需经费与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所需经费一并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其正常运转。3.规范工作程序。对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做到有案必受、有受必理、有理必果、有果必公,确保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道)、矛盾不激化、问题不上交。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完善机制,规范程序,确保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有序进行。
4.完善工作制度。县和乡镇(街道)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要坚持每半月排查一次社会矛盾纠纷,做到对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早排查、早发现、早调处;建立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制度,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受理登记、分流移交、办结报告、回访督办制度,使矛盾纠纷从受理、移交、调处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形成排查、发现、调处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建立领导包案和接待日制度,县和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的领导要轮流到排查调处中心接待来访群众,直接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协调督办、包案处理;建立协调会办、听证认证、公示公告等工作制度,保证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