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企业债权债务问题思考研究与分析
建筑企业债权债务问题思考
当前,建筑市场竞争白热化,低价中标已在所难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不管资金是否到位,盲目上“形象工程”,这都将导致资金不到位、周转困难,甚至工程完工后也无法收回工程款的后果。但建筑市场的大环境如此,是难以改变的,要想在这一领域生存,只能适应它,因此“垫资项目”及“钓鱼项目”也就产生了。如要避免这一状况的发生,企业在工程施工中应加大催收工程款的力度,力求做到工程与工程进度款清收同步。在工程完工后,使工程欠款能及时收回;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力,挽回损失。但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清收业务人员的管理,提高业务人员素质也是很有必要的。力求避免个别人员利用企业清收积年债权有奖励的空档,将本年度可以收回的债权故意拖到下一年度收回,以获取单位奖励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工程款的不到位,还可能引起一些连锁反应,比如:企业无法按相应的分包合同偿付应付款项时,分包方就有可能一纸诉状将企业起诉到法院,企业如不能在限定期限内还款,欠款就将被强制划拨到法院的指定账户。企业忙于应诉协调等工作,既耽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损害企业形象,甚至还为此造成工程亏损。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有些单位领导为往自己脸上贴金,将清收回的债权不是用来偿还到期债务,而是用来完成各种上交款,债权人得知后,迎来的仍是一场官司,此种欠债不还、自
毁信誉的企业,哪家单位还敢与之合作呢!因此,强化企业内部债权、债务的管理是企业一项战略性的任务。企业管理者及有关业务工作人员,在市场经济不成熟,企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形势下,提高警惕、积极催收债权、及时偿还债务、避免经济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经常听到某些领导拍胸叫板自己公司有多少债权,多少债务,相抵后还余多少债权,绝对没问题的话。然而债权有多少能收回,又有多少形成坏账却难以估计。对此,企业就应积极寻求法律这一最佳途径解决问题。《公司法》规定:债权人可转让债权,债务人在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的,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者同时到期的,债务人可向受让人主张抵销,比如:甲公司欠乙公司工程款1000万元,乙公司欠丙公司工程款1000万元,且三者债权债务都已确认,在有效期限内,经乙、丙方协商一致,乙公司可发函于甲公司将甲方所有的乙方工程款债权1000万元转让给丙公司。或者由丙方通过法律手段向甲方申请协助履行到期债务的通知,由此甲公司可向丙公司偿付债务,从而抵销甲对乙的债务。这样,乙公司通过转让给丙在甲方的债权,由甲公司代为履行偿付义务,既减轻了自身债务压力,又避免了应收账款成为坏账的可能。以上只是对企业债权债务管理操作上的几点思考。
造成一系列债权债务问题的原因源于外部环境影响和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不力等多方面。有效处理债权债务问题,大幅度提高应收账款的绩效水平,从企业内部来讲,主要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树立起全员负责的观念。观念决定结果,从管理者到业务人员必须形成“当年结算的工程款当年结清”的思想,切莫“上级压下级、下级推上级、管理者推业务人员”相互推诿。
二是强化法制观念。要让全员学法懂法,并依法行事,自觉地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三是加强业务人员的管理。制定规范的管理流程和方法,内部的管理规章一定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和健全,以规范业务人员的行为,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及时收回债权,偿还债务,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什么是债权债务研究与分析
什么是债权债务
债权是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私法上权利。本於权利义务相对原则,相对於债权者为债务,即必须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私法上义务。因此债之关系本质上即为一私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债权和债务都不能单独存在,否则即失去意义。
和物权不同的是,债权是一种典型的相对权,只在债权人和债务人间发生效力,原则上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之关系不能对抗第三人
债权债务是物权和债权的性质区别并非必然导致物权的意思表示必须独立于债权的意思表示,也并非是产生特殊的物权变动方法的根据。什么是债权债务?
一、债权债务中的物权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法律行为的一种,只要承认债权与物权的划分,就必然要承认债权行为之外还有物权行为。关于什么是债权债务问题。
二、债权债务中关于物权行为的无因性问题,文中是这样说明的:无因行为必须由法律作出规定,法律可以规定某些物权行为是无因行为,也可以规定某些
债权行为是无因行为,德国民法就是如此。某种行为,在理论上我们认为它“应该”是无因行为,但未规定在法律中,还是不能作为无因行为看待。
三、什么是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区别:
1、债的关系中有义务按约定的条件向另一方(债权人)承担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当事人;
2、债的关系中有权利要求另一方(债务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当事人。债权债务人的区别!
第三篇:合同债权债务的转让研究与分析
合同债权债务的转让
新合同法原则之一是自愿原则,当事人可以自由决定如何签约,也可以自由决定将合同中的债权或债务或债权与债务转让给第三人,目的就是最好地实现合同宗旨,但是,当事人在作出上述转让时,应当注意合同法对转让的规定或法律限制,以确保转让有效。
一.合同债权的转让: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三种情况下例外:
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例如基于当事人之间信赖关系而订立的合同,包括合伙合同.保证合同,未经同意不得擅自转让。
2.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这是合同自由的体现。
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债权人转让权利不需对方批准.同意,但应通知,此通知一经送达对方,转让完成。此通知可以书面可口头,但以书面为宜。
甲乙签订买卖合同,甲向乙出售木材,乙收到货后3日内付款,乙并用其厂房抵押给甲作为履约担保。甲发货后,未收到货款,甲将其请求货款权转让给丙,并书面通知乙,权利转让完成,丙有权直接向乙要求货款,并对乙的逾期付款利息请求支付;同时,乙对原合同的抵押担保也由甲转让给丙。法律上,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的人相关的从权利,如利息债权.留置权.抵押权。上述案例中,如甲的木材有质量等缺陷,乙也可向丙提出包括货物质量在内的所有抗辩。
二.合同义务的转让:与合同债权转让不同,合同义务的转让应经债权人同意。债务人转移债务的,新债务人应当承担与主债务有关的从债务,除非该从债务专属于债务人。
在上例中,如甲发货后,乙未付款,乙随后将付款义务转让给丙,则转让前,乙应征得甲的事先同意,否则不得转让。乙转让付款义务后,因乙设置的抵押担保不能脱离债务人存在,除非乙明确承诺,否则该抵押不当然转移给丙用以履约担保。乙转移义务后,丙对乙原享有的对甲的木材质量等抗辩权依然可以主张。
三.合同债权债务的一并转让。此须经合同对方当事人的同意方可一并转让给第三人。
如甲乙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买方乙经卖方甲书面同意后将自己的权利义务转让给丙,丙取得乙在原合同中的买方地位,丙即享有合同权利――取得房屋所有权,又承担合同义务――支付房款。由于合同权利义务转让包括义务的转让,因此应取得合同另一方对转让的同意。合同权利义务转让后,原合同消灭,新合同成立。同时,权利义务的转让分别适用合同债权转让与合同债务转让的合同法有关规定,如上面得到的抗辩权,从权利从义务的转让等。
应当注意的是,债权债务的转让的一个法律限制是,如果法律法规规定转让权利或转移义务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当事人必须办理批准.登记,典型的例子如,中外合资企业合同中投资权益的转让,须经对方的同意,并应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利用贷款或向企业.个人集资建成的国道收费权的转让,必须经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的批准方生效,等等。当事人应注意这一法律限制。
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是合同权利义务的一并转移,单是合同权利转让或合同义务的转移是较少的,因此,按合同法的规定,均应取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但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转让方转让权利义务,不光要考虑到对方的同意,与受让方之间也应有明确的约定。法律上,双方当事人间的约定是不能约束第三人的,除非第三人明确同意。因此,第三人(或受让方)应加入到合同当事人的约
定中来,或转让方与受让方应有单独的协议,再去征求转让方原合同相对人的同意,只有这样,法律手续才是完整的,无懈可击的。
第四篇:企业法律经济合同债权债务的转让研究与分析
企业法律经济合同债权债务的转让
新合同法原则之一是自愿原则,当事人可以自由决定如何签约,也可以自由决定将合同中的债权或债务或债权与债务转让给第三人,目的就是最好地实现合同宗旨,但是,当事人在作出上述转让时,应当注意合同法对转让的规定或法律限制,以确保转让有效。
一.合同债权的转让: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三种情况下例外: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例如基于当事人之间信赖关系而订立的合同,包括合伙合同.保证合同,未经同意不得擅自转让。
2.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这是合同自由的体现。
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债权人转让权利不需对方批准.同意,但应通知,此通知一经送达对方,转让完成。此通知可以书面可口头,但以书面为宜。
甲乙签订买卖合同,甲向乙出售木材,乙收到货后3日内付款,乙并用其厂房抵押给甲作为履约担保。甲发货后,未收到货款,甲将其请求货款权转让给丙,并书面通知乙,权利转让完成,丙有权直接向乙要求货款,并对乙的逾期付款利
息请求支付;同时,乙对原合同的抵押担保也由甲转让给丙。法律上,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的人相关的从权利,如利息债权.留置权.抵押权。上述案例中,如甲的木材有质量等缺陷,乙也可向丙提出包括货物质量在内的所有抗辩。
二.合同义务的转让:与合同债权转让不同,合同义务的转让应经债权人同意。债务人转移债务的,新债务人应当承担与主债务有关的从债务,除非该从债务专属于债务人。
在上例中,如甲发货后,乙未付款,乙随后将付款义务转让给丙,则转让前,乙应征得甲的事先同意,否则不得转让。乙转让付款义务后,因乙设置的抵押担保不能脱离债务人存在,除非乙明确承诺,否则该抵押不当然转移给丙用以履约担保。乙转移义务后,丙对乙原享有的对甲的木材质量等抗辩权依然可以主张。
三.合同债权债务的一并转让。此须经合同对方当事人的同意方可一并转让给第三人。
如甲乙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买方乙经卖方甲书面同意后将自己的权利义务转让给丙,丙取得乙在原合同中的买方地位,丙即享有合同权利――取得房屋所有权,又承担合同义务――支付房款。由于合同权利义务转让包括义务的转让,因此应取得合同另一方对转让的同意。合同权利义务转让后,原合同消灭,新合同成立。同时,权利义务的转让分别适用合同债权转让与合同债务转让的合同法有关规定,如上面得到的抗辩权,从权利从义务的转让等。
应当注意的是,债权债务的转让的一个法律限制是,如果法律法规规定转让权利或转移义务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当事人必须办理批准.登记,典型的例子如,中外合资企业合同中投资权益的转让,须经对方的同意,并应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利用贷款或向企业.个人集资建成的国道收费权的转让,必须经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的批准方生效,等等。当事人应注意这一法律限制。
第五篇:建筑企业精细化管理研究与分析(最终版)
建筑企业精细化管理研究与分析
谢文丽(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该文从管理学的视角,分析建筑企业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管理问题,指出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层和领导者都应该从企业内部挖掘潜力,提升效益水平,使建筑企业管理更加规范,从而使建筑企业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轨道。
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来自于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外延式发展指的是企业规模不断提升、效益不断提高等外在表现,而内涵式发展却来自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不断规范,内部控制的更加有效,这里都离不开成本和质量的两大因素,因此,拥有良好的成本和质量控制是建筑企业实现效益增长和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随着国际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一个迫切而又矛盾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众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把困难变成机遇,把挑战有效化解,是建筑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和核心任务。
1.建筑企业要使精细化管理达到与施工质量同样重要的核心地位。
1.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建筑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建筑企业根据预先建立的一段时期的企业管理目标与成本要求,在企业控制主体的职权、职责范围内,在施工生产发生和成本控制的整个流程中,对整个施工过程中所有影响成本支出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整套系统的预防和调控措施和制度,从而保证精细化管理目标实现的有效内部管理行为。具体来说,应包括成本计划、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环节。如何将成本支出得到有效控制,使每一分支出发挥效应,从而将建筑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这是企业管理者、中层干部,甚至是每一位工作人员在企业现代化管理新时期共同承担的任务,需要引起全方位的思索和研究分析。
1.2 管理观念的更新
传统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以建筑施工企业是否实现节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强调降低成本和节约支出,从极力避免发生生产各环节的费用入手,只是强调节约和节省。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单纯以节约成本控制基本理念的建筑施工企业,只是地主式、守财奴的企业,除了压缩工人收入和在原材料上做文章外,并没有技术含量,只是单纯地压缩。我们要注重引入国际上现代化建筑企业应有的成本控制战略及方法,从长远入手,这才是企业实现百年大计的根本,就是说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来实施成本的有效控制。即,不是削减成本,而是要提高单位成本的产出效力,在缩短施工周期、增加单位产量的同时,确保建筑产品质量的稳定甚至提高,这才是长远和根本的大计。
1.3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
精细化管理源于企业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由于成本形成于生产的每个过程,费用发生在每个环节、每个项目、每项运作上。因此,要把各项成本目标细化量化地分解到企业的每个部门,各基层部门和员工都要明确岗位的成本任务指标,在确定工作项目的同时,要对项目进行成本的全面分解。确定后要对项目时间、成本出支、运行效率每个环节通过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全方位分析,对比每项成本的收益和运
行效果,要对每个建筑施工和企业管理每个分项目所需要的各项费用进行全方位的细化预算,测算和对比出各项费用的最高限额和最低可能控制水平,然后通过纵向和横向分别落实分解到各部门,落实到每个班组与个人,并与奖惩和绩效管理相结合,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做到项目前有合理的预算,项目中有有效的控制,完成后有客观的分析,最终在整个建筑企业内形成纵横交错、全面覆盖的目标精细化管理科学体系和合理流程。
1.4加强精细预算管理
要通过数字清单、明细的形式,把成本控制计划进行公开而明确的呈现在企业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要明确哪些是可控的费用(如:材料费、设备维修费、周转材料、外雇人工费)和不可控费用(如:环保检测费、土地税费等)。为了让企业的干部和员工养成节约成本的意识,建筑企业最好建立适合企业的《流程与成本控制规程》。内容从要从建筑施工必备的建筑原材料、水、电、劳保用品、工具、办公用品、设备和其他易耗品方面,制定控制成本的方法。
2.激发全员敬业责任的意识,通过“以企为家”的文化推动精细化管理。
2.1精细化管理,说管理,其实更是文化
一流的企业文化,无疑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最好工具。能够让员工用心自觉地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去节约,这才是企业真正把管理做到了极致。能够让每名员工能够和自己家过日子一样,精打细算,开源节流,技术创新、岗位创新,自觉创建“资源节约型建筑企业”,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管理层的用心良苦,从纷繁的设备运行状态中了解节约的潜力,找到
节能降耗的措施。
2.2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质量与成本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的效益。任何时候市场都会只钟情于质优价廉的产品,而质优价廉的产品需要严格的现场管理来保证。否则,企业将因为产品质量与成本问题而难以再开拓新的市场,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这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效果。
3.强化建筑现场管理,不断提高施工质量。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天天要跟“现场管理”打交道。现场管理实际上是我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言之,施工企业若想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应得份额,就必须优化现场管理。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3.1要遵循经济效益的原则
施工现场管理要注重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建筑企业要在创造精品工程、降低施工成本、拓展市场领域、打造行业品牌等方面下功夫、作表率。
3.2要遵循科学合理原则
施工现场的应当无条件地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还要做到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定置安全科学,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
3.3要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为有效推进现场施工生产,施工现场的管理必须要高度统一地服从于一个决策者的思想,避免多头领导、多头指挥,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
范的现场作业秩序和作业水平。
4.强化科学挖潜,把精细化措施变成经常化制度化。
建筑施工企业要通过全员的积极参与和全方位的再找潜力,把诸多“不能”变成潜能,把诸多“不是”变成“就是”,让挖潜工作真正成为员工岗位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4.1统领大局,详细规划
对于节约挖潜工作的进展和实施,的作用非常关键。企业管理人员重视,基层员工就重视;企业管理人员督促,基层员工就不敢怠慢;企业管理人员考核,基层员工就有压力有动力。其实基层员工的思想形态和行为做法往往就是上级管理状态的直接反映。建筑企业在管理中,要注重实施“握拳式”成本控制,“沙粒化”指标分解,“筑塔式”挖潜增效的成本控制。
4.2立足岗位,激发动力
管理不能只抓大,而放小,企业成本之“毫厘”,就可能是“千里”之差,所以要把“大、小”全抓,才能把挖潜做到最大。在企业管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适当提高对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奖励。因为,这种精神是“无价之宝”,是有责任心,有进取志,愿意为建筑施工企业共担风雨的员工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全面推广。
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杂志”。2011年4月28 日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